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范文

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

第1篇: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课堂;语文实践;传统文化;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创造和演变中积淀下来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等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民族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文化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与自我认同,因而,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背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历史,构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但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进程中,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迷恋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喜欢看日本动画片或韩国偶像剧。他们知道许多外国的节日诸如情人节、圣诞节等,了解许多外国的流行元素,唯独对中国那些经典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知之甚少。在对学生进行节日调查时,很多学生不知道春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过元宵节;尽管大部分学生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却难以把这段历史完整地复述下来。学生们正在接受一种被称之为“快餐”的文化――快餐文化。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掩卷沉思:如何让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少年这一代得到有效地传承与发展?笔者认为,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重建文化信仰,重塑文化灵魂,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孩子们的健全人格尤为重要。

二、小学语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及策略

(一)、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主阵地。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尽可能地深入挖掘出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以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阅读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教材选文注重人文精神,注意吸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从各个侧面引导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时,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味,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炽热的爱国情怀。

2.古诗学习,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

古诗,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是灿烂文化夜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教材选编了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学习的一些优秀古诗,如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离离原上草》、《石灰吟》、《竹石》、《悯农》、《登鹳雀楼》和《梅花》等。这些优秀的古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的人文底蕴,提高学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教学时,教师要详细介绍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例如,倘若学生不知道《石灰吟》的写作背景,又怎能深刻体会“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人间。”的豪气与悲壮呢?其次,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吟诵,通过吟诵来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富于节奏美和韵律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以读促学,读中悟情,是古诗教学的重要举措。范读,带读,配乐读,闭上眼睛想象朗读等方法都可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融入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感情,从而受到熏陶,提升感悟。

(二)充分利用语文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宣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层次,积极开展系列语文实践活动,采取梯度教育的方式来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活动。

1.课前5分钟民族文化演讲,每月评选出“知识小博士”。

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规定每天(或一周2-3天)实行课前5分钟演讲,内容是民族传统文化,可以是各地区的民俗习惯,也可以是名人故事,亦或是山川、建筑、诗词歌赋、对联灯谜等的介绍。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分类进行,一段时间内介绍一种,从易到难梯度进行。此类活动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收集、整理资料,既了解了民族传统文化,又提高了学生的演讲能力。

2.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易学易记。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丰盈精神内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些经典的语录应该让学生常记常新,伴随终身。开展经典诵读,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洗礼。于晨读,于课前,我们都可以举行“每日经典诵读”活动。

3.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传统文化不是某个地方的专属,要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就在自己身边。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从家乡的名人故事,励志名言,诗词;到各种文化专题,象酒文化,莲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家乡的风俗习惯、节日习俗,家乡的方言,家乡的特产,家乡的名胜古迹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顺利开展此项活动,包括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以及活动后调查报告的填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努力弘扬本土文化。活动结束后,开展一系列以“我爱我的家乡”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演讲宣传,图片展览,手抄报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本土文化,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

4. 举办语文学习沙龙

第2篇: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范文

金秋十月,“欢乐中国行“在太仓举办了“魅力太仓”专场活动。在此大背景下,为了顺应“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项规定”,为了让孩子们对太仓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了解、体验、参与。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会沟通与分享,合作与创新,并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

二、活动背景

1.利用地方、社区、学校、网络等资源,丰富学生对太仓的历史、文化、经济的积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态度和情感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分析能力、收集相关信息(包括上网),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3.坚持多元化、自主化的原则。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考察、调查、访问、参观、讨论、参加劳动等不同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学会相互合作。

三、活动的时间

本活动共分5个阶段,从各个角度让学生认识太仓、赞美太仓、从而发自内心的爱太仓。

本活动历时五个月:9月至1月

九月份:太仓名人

10月份:太仓名品

11月份:太仓名景

12月份:太仓民俗

1月份:太仓民乐

活动的实施年级:四年级

四、活动的过程

第一阶段:太仓名人(九月份)

一、设计思路与说明:

太仓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本阶段活动旨在让学生们循着名人的足迹,激发他们学习名人、励志为家乡作贡献。

二、活动过程设计:

(一)活动准备

1.通过上网、到图书馆、向家人询问等途径,了解太仓的名人。(或来太驻足过的名人。)

2.搜集整理太仓近代、现当代的名人资料。

(二)活动开始

1.历史上的名人

介绍名人的主要事迹或传说。

历史名人:张傅、王锡爵、王原祁、郑和、宋文治、朱屺瞻等

2.现当代太仓名人

让学生分类从艺术、文学、体育、政治、科技、企业等方面来介绍太仓名人。

现当代名人:吴健雄 、朱棣文、吴晓邦

3.制作宣传小报

(1)指导学生为这些家乡名人制作宣传小报。

(2)学生制作并展评

4.参观名人故居

张溥故居 王锡爵故居 宋文治艺术馆 吴健雄墓园 梅花草堂

三、活动材料设计建议

名人小报制作内容包括:名人照片、故居图片、作品图片、新闻报导、主要事迹等

第二阶段:太仓名品(十月份)

一、设计思路与说明:

太仓物产丰富,名品辈出。通过让学生了解、欣赏、品尝家乡的一些名品来增进对家乡的了解。

二、活动过程与设计

(一)活动准备

1.了解家乡有哪些土特产,以及与这些特产有关的传说。,并准备带一些学校来。

2.了解家乡现有的一些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

3.搜集一些商标。(如果没有的,可自己制作。)

4.观看一些产品广告,并学一学。

(二)活动开始

1.家乡的特产

介绍自己了解到的特产,介绍清楚产地、特点、以及相关的传说。

2. 家乡的名企

汇报自己了解到的名企,并介绍一些相关的产品。

3. 模拟展销会

(1)看一看,尝一尝家乡的小吃:肉松、糟油、春凤鸡

(2)赏一赏,品一品工艺品:香塘拖鞋、麦秆画

(3)说一说,唱一唱自己为产品创作的广告。

三、活动材料设计建议

如:

品牌

特点

获得荣誉

商标

广告语

联系地址或邮箱

第三阶段:太仓魅力(11月份)

一、设计思路与说明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太仓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本阶段活动旨在让学生走出课堂,用镜头捕捉太仓的美景,感受太仓的秀美与活力,抒发对太仓的赞美之情。

二、活动设计与过程

(一)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宣传太仓的广告片。

2.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会使用相机。

(二)活动开始

1.户外采风

(1)学生在家乡的带领下,利用休息日走出家门,捕捉最能代表家乡形象和反映家乡变化的的镜头,拍摄下来。(特别要拍摄一些新农村的照片。)

(2)了解太仓的旅游资源

搜集或拍摄有关的照片。

(3)搜集一些老照片。

从旧报纸、旧画报、或老照片中寻觅旧时太仓踪迹。

1. 汇报展览

(1)学生出示自己拍摄的照片,并作介绍讲解。

(2)老师把旧时的太仓与现在的太仓作对比,让学生谈感受。

(3)请同学介绍太仓的旅游资源。畅想可开发的旅游资源。

2.我当“太仓形象大使”

(1)老师播放宣传太仓的广告片。让学生配上宣传语,

(2)学生整理自己拍摄的照片或搜集来的图片,配上宣传语,制作成宣传幻灯片。

(3)评选最佳宣传片。获选的同学授予“太仓形象大使”称号。

三、活动材料设计建议

参考太仓的宣传片,让学生整理自己拍摄的照片或搜集来的图片,在教师和电脑老师帮助下制作成幻灯片,并配上宣传语。在班队课上展放。

第四阶段:太仓民俗(12月份)

一、设计思路与说明

太仓历史悠久,有“中国民间文化之乡”的美誉,又是“牛朗织女降生地”。本阶段旨在让学生了解、认识、体验太仓的民俗,弘扬太仓民俗文化。

二、 活动设计与过程

(一)活动准备

1.了解太仓民俗,以及有关的传说。制作成幻灯片。

2.向家人学会包粽子、做元宵、写春联、写灯谜等。

(二)活动开始

1.说说太仓民俗

学生介绍太仓民俗及有关的传说,配以图片、录象说明。(幻灯演示)

2.展示民俗文化

展示自己学会包的粽子、做的元宵、写的春联、写的灯谜等。并做自己说说是如何做的,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

3.体验民俗用品

组织学生参观溪镇橄榄岛陆京士故居内的“江南民俗用品馆”。

三、活动材料设计建议

太仓民俗以及有关的传说,配以收集来的图片录象制作成幻灯片。

第五阶段:太仓民乐(1月份)

一、设计思路与说明

太仓是民乐发展的风水宝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乐资源。太仓的恒通民乐团曾多次到新加坡、香港、北京演奏江南丝竹;太仓荣文艺校的学生民乐团蜚声海外。本阶段旨在让学生认识太仓民乐、聆听太仓民乐,参与民乐演奏,推动太仓的民乐发展。

二、活动设计与过程

(一)活动准备

1.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江南丝竹”的历史溯源、艺术特色、传承意义。

2.搜集“江南丝竹”--申韵丝竹(光盘)。

3.请学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的同学准备民乐曲目。

(二)活动开始

1.谈一谈

请学生介绍太仓民乐代表“江南丝竹”的历史溯源、艺术特色、传承意义。

2.听一听

聆听“江南丝竹”(光盘),有条件的带领学生去南园听现场演奏。

3.演一演

请学民乐的学生表演。

第3篇: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范文

一次演讲比赛

在寒假里,学校里发了一张《家乡的石头会唱歌》调查表。主要是让我们调查和了解家乡的山石文化。在这次活动中每班要选出三名调查比较全面的同学进行演讲比赛。

在本次活动中我调查得比较出色,并且得到了参加这次演讲比赛的机会。演讲开始了。先由低年级同学演讲,然后轮到我们中年级,最后是高年级。快轮到我时,我的班主任和同学们都在帮我打气、加油,叫我不要紧张。低年级和三年级都演讲完毕了,到我了。主持人叫到了我的名字,我赶紧走到台上,这时,我的心里非常紧张。然后,我拿起话筒开始演讲。我先介绍一下自己,接着开始讲主要的。我看见旁边的老师全是一张张我熟悉的面孔,就没有开始那么紧张了。我想:老师和同学们对我有那么大的期望,我一定要努力!于是,我就大胆地演讲起来了。我把我家乡的山石介绍给了大家,而且还展示了我在网上打印下来的山石图片。演讲完了,老师们都拍起了鼓励的掌声、送来了赞赏的目光。

这次演讲比赛既锻炼了我的胆量又让我了解了家乡的山石的文化,真有意义!真希望我能获得前几名!

第4篇: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乡土文化 美术课堂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97

《新课程标准》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的美,乡土文化的美。”要求教师将乡土文化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本文将针对乡土文化融入高中美术课堂的意义和方法做一简要阐述。

1 乡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的意义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课堂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美术知识,进行单纯地技能训练,更应该将美术课堂视为一种对文化的学习。

高中美术课堂中融入乡土文化元素,体现了现今教育中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自身成长的教育教学理念。将人文精神融入到美术课堂,融入学生身边的乡土文化,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绘画技巧,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人文关怀。在学生提高知识,掌握本领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和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美术课堂教育也能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也有利于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是广大农村培育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和繁荣的精神寄托,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特征之一。在高中课堂上融入乡土文化,是对乡土文化的承认和重视,是对乡土文化积极的沿承,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增强保护乡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所以说,在高中美术课堂中融入乡土文化是非有必要的。

2 乡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的手段

2.1 场景教学法

场景教学法是指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的相结合的方法,带学生走进自然,以野外写生的形式,在自然中体味山川之美,结合实地景物,开展乡土教育。

如《野外的景色多迷人》一课,可以带学生走进自然之中,感受乡土气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看,白云下游有挺拔的松树,绿油油的草地,像蓝绸子一样清澈的小河里古灵精怪的小鱼,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吹过指尖的微风、自然中涌动的快乐精灵、空气中弥漫的花香鸟语,用自己的双手调和色彩,将野外的景色留在画布上。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不难发现野外的景色是有多么的迷人。在野外写生之前可以布置作业,搜集相应资料,培养学生自觉地研究乡土文化,发挥学生的主观性与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2 电子信息技术法

电子信息技术法是指运用现今高速发达的信息技术与手段,组织美术课堂教学。将乡土文化以拍摄、录像、照片搜集等手段,运用电脑设计图、图片展示、文字资料、幻灯片、多媒体大屏幕的方式展现出来。将抽象的乡土文化概念具体到影像资料中,便于理解,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印象。

如《泥塑建筑》一课,就可以先讲讲相关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展示实地拍摄的照片,观看相应的影视资料。让学生亲耳听到,亲眼见到新河的伟大历史,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了解新河的历史,感知新河的伟大,学生在欣赏中开阔了视野,在欣赏中加深了感悟,一种民族自豪感便自觉涌现心中,学生会自觉地了解家乡文化,保护家乡文化,在源头上有利于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3 历史文化陶冶法

历史文化陶冶法是指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除了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添加文化熏陶。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前,可以搜集相关的历史故事、名人传记,作为辅助资料。

例如《简笔画》一课,课前就可以让学生向长辈询问家乡的名人故事,在书上查找典故传说,课堂上让学生用简笔画画一画心中崇拜的家乡英雄。当学生的画笔依据心中的想象,描绘出英雄模样的那一刻,学生的作画能力有了相应的提升,快速达到教学任务的同时又了解了历史,了解了家乡文化,达到了爱国、爱家乡、保护乡土文化的目的。

2.4 开展校园活动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规划》规定“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开展各种活动,比如“乡土风情绘画大赛”、“乡土风情写生作品展”、“家乡最美风景展”,增设奖励机制,对优秀者提出表扬,颁发证书。乡土美术教育是一个多元化的教育,历史悠久,学科跨度大,融合难度大,而校园活动作为教学活动之外的辅助,帮助学生快速地了解乡土文化,了解关于历史、人文、地理、风土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就可以快速地融入到美术课堂中,减少了课堂的阻力,有利于乡土文化与高中美术课堂的快速融合。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开展各种活动,各种比赛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有利于美术课堂的立体、生动、有层次、多元化,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通过这四个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将乡土文化渗透入美术教学课堂中,减少教学中的阻力,增强二者的融合性,快速达到教学目的,采用这四种办法美术课堂教学会产生巨大的魅力和意想不到的收获。

3 小结

美术课程在乡土文化上蕴含着丰富的开发潜力,在生活中要善于去伪求真,去粗取精,提炼适应学生学习的乡土文化,在利用乡土文化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家乡自豪感,自发自觉地保护乡土。不要对乡土文化采取漠视的态度,只要我们将乡土文化重视起来,将乡土文化与美术课堂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将发现乡土文化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与灵感,我们的美术课堂也将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首都师范大学.

[2]邓福星.中国美术[M].文化艺术出版社.

[3]张晓凌.另一个世界[M].吉林美术出版社.

[4]张晓凌.中国当代美术现象批评文丛[M].吉林美术出版社.

第5篇: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地方文化;拓展;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96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能维系几千年不衰,得以生存发展,而未被世界淘汰,发扬光大,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必然有它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支撑人们精神生活的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编写地方文化教材,用家乡的事物教育学生,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堂文化生活,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教育渠道。

地方文化教材的内容可以是本乡镇(或本县)的乡土地理、乡土历史,也可以是本地优秀的传统文化。选择家乡富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历史人物、传奇故事、文学作品、名胜古迹,运用这些事物教育学生,既形象又活生生,可信又可爱。对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思想感情意义重大,教育效果明显。有利于克服常规思想教育中的“空、大、远”的缺陷,或单一用理论教育的不足。教材的开发编写可以是综合性的系列教材。如《泉州地理》,或某项专门性的教材,讲述某个历史人物或事件,介绍某个风景名胜区或传统的某项历史文化,如安溪西坪编写的《铁观音之乡》,专门讲授茶文化知识。西坪为何选择此项课题编写教材?因为学校地处中国铁观音发源地,所辖的松岩、尧阳村入选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茶叶史上三大发明创造均诞生在西坪,开设茶文化课程,既弘扬中国铁观音茶文化,了解家乡优秀的传统文化,如茶王赛、茶艺表演;又可以学习种茶、制茶等农业生产技术。这样的教学内容学生想得到,看得到。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学得有味又有趣;这种关注民生、服务社会建设的教学,实用又实在,深受学生的欢迎。

泉州是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被评为首批“东亚文化之都”,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有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御前清曲”的南音,成为泉州市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弘扬、传承南音文化,培元中学组织编写南音教材,在学生中教唱南音,成为学校特色教程。地方文化教材要挖掘本地优秀的某项传统文化,特别是抢救稀有或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使之能传承给下一代,这是抢救、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一项有效措施,也是地方教材开发的价值所在。

清水岩是安溪4A级景区,敬奉清水祖师,内涵丰富,传播海内外,祖师文化早已超越宗教范畴,成为海峡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许多学子甚至民众生在安溪,长在安溪,却未知蓬莱仙境真面目,简单理解清水岩为求神拜佛之地,不知何为清水祖师文化。安溪八中编写的地方文化教材《清水祖师文化》,全面诠释何为清水祖师文化和安溪精神,揭示以忠孝慈勇、普救贫病、保民济世为核心的清水祖师文化,以及找到与之相融的安溪精神:以坚忍不拔、自强不息、诚信仗义为核心的安溪人精神,通过教学教育学生应有忠孝爱心、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以及怎样发扬安溪人诚信务实、团结拼博、不甘落后、“靠自己骨头长肉”的拼博精神。

地方文化教材的编写要突出两大功能:一为思想教育功能,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二为如何做事,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前者主要是学习乡土历史,选择本地历史上一些能激励青少年积极上进、奋发有为的人物或对历史发展有积极影响的事件加以汇编,如:1. 懂礼节、有孝心的青少年;2. 不畏艰难、勤学好问、功成名就的人物;3. 事业有成、热心做公益的慈善家;4. 诚实守信的人;5. 对社会发展有积极贡献的人……总之,所编写的教学内容应是围绕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的新人来选材。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如何将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作为的人才。“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明确学校培养目标是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小学是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主要是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为学生升学奠定基础,而传授劳动技能的课程较少。农村中学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只有少数人,大部分学生都回到家乡参加新农村建设,课程改革的重点、地方文化教材开发编写的焦点,应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把中小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新一代有知识、有技能的新型建设者,作为教育改革、地方教材编写的重点。

地方文化教材的编写,是一项严肃又严谨的编写工作。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和课程标准。选材内容要符合以下原则:一是先进性。编写的内容必须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中学生有教育促进作用。并符合四项基本原则和时代精神。二是可读性。编写的内容“有血有肉”,可读性强,特别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清新的乡土气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熏陶。如《铁观音之乡》全书从茶的起源、种类、功能、制茶工艺到茶的文化等,既深入浅出,又生动形象。以茶为主线,涉及面广,有制茶技术知识,又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弘扬中国铁观音茶文化的普及读物。三是教育性。凸现地方文化教材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选择本地一些具有传统美德;对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或影响的人和事件,加以整理和挖掘,如讲泉州历史中的洛阳桥,不仅讲洛阳桥的来历、造桥技术、桥梁作用,重点讲泉州太守蔡襄为民办实事、造福百姓,筹资在洛阳江建桥的传奇故事,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讲清水祖师文化时,不仅介绍祖师在海内外的影响,成为“安溪的名片”,著名的风景旅游区。而且告诉学生要像清水祖师那样,对百姓有一颗扶贫济困的爱心,以及如何弘扬安溪人精神。四是宣传性,地方文化教材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如同企业的广告,必须图文并茂,印制精美,少有瑕疵,成为推介一个地方的宣传材料,要达到有一定水准的出版物,才能公开出版发行。为此,必须成立有较高水平的编写组,教材必须反复讨论、修订,广泛征求修改意见,并送有关部门审定,交付出版社出版。

编写综合性地方文化教材,并在学校地方课程中安排一定的教学时间,列入教学计划和考查范围,是教材编写、使用成功的有益尝试,《泉州历史》的写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它由泉州市教育局组织有关专家编写,省教育厅审定,海峡教育出版社出版,在泉州市初级中学使用,每年都列入会考范围,占历史会考10%左右,因此各校均开设此课程,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可是有的地方文化教材,由于没有教学和考查的要求,它的使用和教学主要取决于学校和领导的爱好及态度,成为可有可无的教材,降低了地方文化教材的价值,挫伤编写人员的积极性。

可惜的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地方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有些传统文化濒临消失,亟需靠我们在青少年教育上恢复挽救。因为,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优秀的地方文化教育,确实是维系社会安定、和谐的强大力量,是地方繁荣兴盛的基石。全面准确评价地方文化教材的功能和价值,不断充实和完善教材内容,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和常规检查,是地方教材具有生命力的保障。为此,必须建立地方文化教材编写、审定、出版、使用、修订机制,着重是建立审查出版、考核评价机构,充分发挥教材独特的育人教育功能,即用身边的事(或人)教育学生,保障地方文化教材在学校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能永续发展。

第6篇: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范文

上海世博会是2012年中国发生的一件大事,其意义与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巨大的。这是历年来首次由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主办机构预计吸引世界各地7000万人次参观者前往,总投资达300亿人民币,在世界博览会史上规模最大,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公众对城市时代中各种挑战的忧患意识,并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促进对城市遗产的保护,使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的城市发展;推广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成功实践和创新技术;寻求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促进人类社会的交流融合和互相理解。

近日,来自**大学的大学生们回到**开始了他们的暑期实践。在问及为什么会想到利用暑期做这样的实践活动时,带队同学表示: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本着了解当前的最新科技发展动向,激励自我,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学习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的目的,决定利用暑假时间组织一个社会实践小队。又因为我们认为上海世博会会是一个促进家乡发展的机遇和平台,所以我们将这次实践活动的主题定位为“上海世博行看家乡发展”。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宣传上海世博,了解家乡发展现状,并探求世博会带来的发展机遇,更全面的了解社会进而服务社会、回馈社会。他们刚刚参观完本届上海世博会,虽然他们之中仅有一名队员来自**,但他们纷纷表示世博会河南馆所展现出来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与城市、历史、现实、未来完美融合在一起,让他们很震撼。他们走进居民小区,在报栏里张贴有关世博报道的报纸和宣传海报,向来往居民宣传世博,宣传世博所传达的和谐城市美好生活的理念,希望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家乡打造优秀和谐城市做出贡献。通过这次暑期实践使这些大学生们得到了锻炼,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面对机遇,迎接挑战,在社会中实践,用实践回报社会,融入社会,进行深入学习;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奉献社会,提高素质,使他们成为新时代合格的大学生。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利用暑假时间返家进行实践活动,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们加入到这个活动中,回馈家乡,回报社会,在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自身动手能力,丰富自己社会经验的同时可以用自己的所见所学为家乡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7篇: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范文

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目前,我校语文教研组非常重视会宁乡土德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开展以校本教研为主的地方乡土德育校本课程。这些都成为我们弘扬本土文化、发展学校特色的新契机。我们遵循这一基本理念与导向,结合我校的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挖掘乡土资源开发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研究》的探究,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初步的成绩。两年来,我校在充分结合乡土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了有自身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对此做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那么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如何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呢?本文就依托乡土文化资源,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的一些做法做初步的探索。

一、以收集整理文献资料为基础,以学习实践传统文化为目的,初步建构了学校德育校本课程体系

为了保证开发教材的质量,我们语文组成员不断进行交流与沟通。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体例的编排、活动的设计等重点环节上多次修正,使得我们的校本教材更直观、形象,更贴近学生。我们通过查找资料,我们从采访中获取信息,我们带着相机从各个历史古迹去收集图片资料……总之,一切可能的办法都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使用。

课程开发组对“会宁风土人情”和“精神”等进行研究开发、收集和整理,终于开发出了具有会宁乡土文化特色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这套校本教材涵盖小学六个年级,初步构建了学校乡土文化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我们经过探究以内容决定形式的理念确定了教材编排体例。

其中各年段的教材编排如下:

低年级(一、二年级)主要以当地民间游戏和童谣为主,并从游戏逐渐带领学生走进家乡,了解家乡,从而增进学生对会宁乡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三、四年级(中年级)以了解家乡为主,除了简单的乡土民间故事、传说及故事,还有一些传统习俗以及民间艺术等。

五、六年级(高年级)从了解家乡深入研究家乡的历史文化,走近会宁历史,了解会师精神,聆听小故事,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二、整合各种乡土文化资源 ,构建乡土德育校本课程

“乡土德育校本课程”是具有本土特色,贴近学生生活,能在德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教育资源,经过分门别类整理后而形成地方乡土德育校本课程。

从内容上我们将乡土文化分为三部分

1.低年级乡土德育校本课程内容

(1)学童谣,唱儿歌:童谣(如:小雨点、板凳谣……)增进学生对会宁乡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2)玩民间游戏:如“抢板凳” “踢毽子” “打陀螺”等。

2.中年级乡土德育校本课程内容

(1)听故事、民间传说:培养学生对战士的敬仰之情。

(2)走进传统习俗:比如:过春节“接先人”,正月十五“闹社火”等,让学生感受家乡习俗的丰富多彩。

(3)了解会宁特产:走进自己的家乡,认识会宁特产_小杂粮。

3.高年级乡土德育校本课程内容

(1)走近会宁历史:培养学生对的敬仰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走进革命遗址:牢记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弘扬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感悟会师精神:从身边大学生的实例中感知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

通过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乡土资源,构建一套有地方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将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联系,有助于切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以德育校本教材为载体,打造乡土文化特色课堂,提高德育实效

学校把乡土德育校本课程纳入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彰显乡土文化特色。我校体育组教师将踢毽子、跳绳、打陀螺等这些富有游戏特色的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中,这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更是让学生了解了丰富的民间游戏的特色,又增进学生对会宁乡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美术教师在课堂上特别注重挖掘乡土德育校本课程中的美术资源,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全员参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兴趣爱好,成立绣荷包、剪纸(剪窗花)、编花篮等手工制作兴趣小组,让学生在手工制作中感受家乡的艺术美。

英语学科的“说英语、话家乡”独具特色。英语课堂上,教师根据授课的需要恰当选取家乡的各种风土人情为素材,并用英语进行介绍,让学生从中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比如:端午节“插杨柳”,重阳节“登高山”等感受家乡习俗的丰富多彩。

语文组教师还利用练笔、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家乡风土人情,了解家乡传统文化。

学科活动紧贴乡土,在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了乡土资源,教育学生亲近家乡、热爱家乡,从而提高德育实效。

第8篇: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乡土资源 思品课 运用措施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广大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资源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因地制宜原则”是新课程坚持的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原则之一。“我们要从当地和学校实际出发,重视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地取材,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整合并优化校内外各种资源,丰富教材内容,真正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求我们积极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优化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各种合力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一、乡土资源进入思想品德课堂的意义

多年来,我的办公桌上经常摆放着《昌黎县乡土志教注》、《昌黎县图志》《昌黎县民俗文化》等地方教材,选择其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乡土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感。还有利于弘扬乡土文化,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1.乡土资源具有亲和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乡土资源是初中思品课教材内容的必要补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乡土资源的一个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发生在本乡本土的学生在生活中可以通过耳闻目睹“触摸”到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计划,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关于家乡过去和今天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主要人物和历史遗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

2.乡土资源具有民族性,能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乡土资源进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乡土资源是祖国历史的一个缩影,它具有生动、具体和真实的特点,学生易于感知和接受,易于引感和认知上共鸣,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好资源,这对于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为本地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乡土资源具有社会性,是学生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实践场所。乡土资源进课堂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注重培养学生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及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而把乡土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可以为发展学生的这些能力创造良好条件,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平台。

二、乡土资源给力生动思品课

1.采用乡土资源,创设课堂情境。一堂课的导入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学习效果。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主体作用,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和主动性。乡土资源取材于本地,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对教材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家乡观念,更加准确地了解国情。因此,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地方材料导入新课,能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九年级《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纪录片《美丽昌黎我的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家乡美景,感受家乡巨变。通过这种直观生动的地方材料导入,拉近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2.采用乡土资源,增强教育实效。

一个人在认识上总是先熟悉家人,乃至家乡,再逐步扩大到了解国家。因此,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发并得以升华。在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能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先辈对家乡、对祖国的贡献,能了解到家乡人民辛勤劳动和英勇斗争的业绩,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如在上九年级“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课时,采用风景秀美的碣石山,被称为红色旅游胜地的五峰山,曹操的《观沧海》、韩文公祠与韩愈、如与五峰山、极具夏威夷风情的黄金海岸,有“京东大沙漠”美称的翡翠岛等。可以通过昌黎本土的地方教材《昌黎县志》,选择家乡籍的先进人物对学生进行教育,最容易引发学生兴趣,他们更感到这些人物可亲、可信、可敬,这些人物的事迹及具有的优秀品质对他们的教育作用也最大。所以在教学中有目的地注入本土资源,能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第9篇: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新课改实施以来,国家大力提倡校本课程的开发,单独设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板块,可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被国家提高到一定的高度。这一规定可以有效改变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体系单一的局面。以往的课程体系只是由少数专家编制,而今开发课程资源后,课程体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容量。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者结合的形式,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后,增加了课程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校本课程的构建可以促进教材多元化,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校本课程的基础是学校范围内使用的教材,可以将本地的教学资源丰富起来,弥补国家教材在本地使用后出现空缺的现象。同时教师在教学时,也会发生理念的变化,按照国家教材的课程体系,上课只关心怎么教,而利用校本资源开发的校本课程教学,教师要研究教什么。这是一种观念的变化,更是知识体系的变化。自己策划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可以将当地的课程资源结合到自己的教学中,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课堂教学不再是远离家乡、远离自己的高大上内容,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化、本土化、弹性化的教学特点。以往很多教师都说国家课程的部分内容不适合自己学校和自己的学生,如今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后,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可以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弥补这个不足。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管理的一个鲜明体现,根据本校的实际,确定科学的方法和适当的内容。对于学生热爱家乡教育的开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丰富教学内容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惠东地区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在这里有绵长的海岸线,海湾水蓝沙白,水平浪柔,是旅游的绝佳去处,更有很多的红色旅游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课堂资源。

红色旅游:惠东的高潭镇在革命战争年代是我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的所在地,是红色火种点燃的地方,因此被称为“广东井冈山”,中洞村更有“东江红都”之称。

蓝色旅游:惠东县拥有绵长的海岸线,滨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享有“东方夏威夷”美誉的巽寮海湾海景旖旎、岩礁神奇,令人流连忘返。港口有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港口的双月湾、平海湾绵延十几公里,也是观海听潮、休闲旅游的绝好

去处。

古色旅游:惠东县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建于明朝的平海古城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岭南地区现存唯一且最大的古建筑群,现保存有古城墙、十字街等古迹。多祝镇的角峰畲族村是惠东境内迄今为止仍保持原生状态的畲族村寨,数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并传承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最原始的畲族语言、风俗、服饰、山歌和民间故事等,在这里至今仍能溯其源头、觅其踪迹。多祝镇黄狮古围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具有浓厚的岭南客家风情,还保存有御赐牌。

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景区惠东就有七处,包括九龙峰旅游度假区、“永记”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增光南山漂流、梁化国家森林公园、白盆湖国家生态风景区和温泉等。

三、体育课程校本资源的开发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效利用本地的资源,将鲤鱼舞、畲族舞蹈引入体育课堂,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便于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并传承家乡的民族文化,避免民族文化的断代现象出现。在体育课程中增加鲤鱼舞、畲族舞要有规律、有计划地进行。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两种舞蹈的渊源,了解文化历史。然后请老艺人来学校进行技艺的传授,让学生感受鲤鱼舞、畲族舞的独特魅力。然后教师安排一定的课时将鲤鱼舞、畲族舞作为体育教学的内容充实到课堂中来。学生掌握这种舞蹈可以在节日庆典和体育舞蹈比赛中运用,提升民族舞蹈在学生思想意识中的位置。在舞蹈的学习中感受民族艺术的魅力,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态度。将民族舞蹈作为学生提升艺术品味和弘扬文化的手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的,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设计,将舞蹈的学习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的课程

体系。

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体系改革的一大特色,也是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将地方的文化资源融汇体育课程设置,就要认真探讨哪些资源适合体育教学,怎样将这些适合体育教学的资源引入教学中,并保证教学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