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美术知识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新一代建设者,是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德育课程存在内容多、难点多、进展快、对经济与政治等基础课程知识要求较高等特点,很难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因此本文探讨了数字多媒体教学促进中职学校《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教与学的方式与方法。
一、中职《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中数字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现状
多媒体教学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先进教学手段,已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教育中得到了广泛有效的应用。中职学校《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的授课,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数字多媒体手段,就目前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现状来看,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数字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大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我们主要分为两大类来具体探讨目前的问题:
(一)数字多媒体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存在教学效果差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数字多媒体这样一种辅助手段,占据了主要的位置。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逐渐淡化,师生之间缺少十分必要的互动,而且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弱化了。有师生共同参与的一堂课,其中就不单单只有知识信息的交流,还潜在的有着更为重要的思想情感方面的交流。尤其是《经济与政治常识》课,运用多媒体数字教学的手段,可以使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多媒体演示中化难为易,使枯燥的东西变得形象生动,更便于理解。但在实际的数字多媒体教学中,部分教师因为害怕漏掉课件上列出的要点,变成了照着课件宣读,而无暇顾及学生的感受和整个课堂的气氛,从而导致授课形式十分呆板,学生很难与教师心灵互动,这无疑削弱了教学的效果,难以达到德育课程既定的教学目的。
同时,因为多数德育课教师年龄偏大,数字多媒体技术掌握不够纯熟,很多老教师甚至是边学边用,由此导致在《经济与政治常识》课教学实践中,如课件制作,影视、音像素材的处理等环节,不少老教师还存在技术层面的问题。而另有一些教师因为平时积累的素材不够,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只能大量堆砌和照搬教材内容,把多媒体等同于传统的教案和板书。当然也有教师,制作课件时脱离了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的形式上的美化,导致课件设计忽略了教学最根本的东西,实际教学效果事与愿违。
此外,实际教学中也有因为信息太丰富,也使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数字多媒体课程的生动直观优势,使得一节课可以容纳更多的信息量。但教学实践中因为为了赶时间,教师操作课件画面时切换太快,学生根本分不清重点和难点。对理解与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中职生来说,更不容易接纳和理解教学内容,长此以往,会削弱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产生的效果也值得我们深思。
(二)数字多媒体未能得到广泛应用,趋向应用多媒体但难题较多
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配置仍不足。先进的教学设施,是开展德育课多媒体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现实中,目前部分中职学校教学设备投入存在不足,多功能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师的办公设施若不能及时投入,将会影响多媒体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德育课在许多中职学校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而且对德育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指导,许多教师很难有机会提高自己的多媒体教学能力。所以加强教师培训十分必要,进一步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运用水平,熟练掌握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网络获取最新信息,将其加工、整理、创新,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和各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制作适合学生实际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再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二、中职《经济与政治常识》的课程特色及应用数字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经济与政治常识》部分,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息息相关,是学生融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知识基础和重要桥梁。不论是讲理财窍门和消费观念,了解货币、银行和投资,还是讲市场经济、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税收制度和企业,又或者是讲公民权利和义务,讲选举、建议和申诉,都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帮助。
其课程内容本身的实用性强,既可以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和事业服务,也利于促进青年为国家建设做贡献。但也因为课程贴近生活,学生对许多内容的熟悉程度高,反而导致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促使《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刻不容缓。在突出教学内容实用和贴近生活的特色中,革新教学形式,促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通过改善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课程本身的重要意义,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用结合。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学也随之出现新手段,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数字多媒体教学。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数字多媒体教学本身所拥有的一些特点,比如丰富的内容信息、多样化的展现形式、便捷化的传播途径、互动的交流沟通、无限制的时空传播等特点,使得其具有的优势十分明显。实践中我们发现,应用数字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数字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学科教学创造了渗透德育思想的条件。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字多媒体教学中声、光、图、录像和动画的综合运用,可以促使学生对《经济与政治常识》的授课内容更感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在视觉、听觉上的注意力,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都能形象、生动而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有效增强《经济与政治常识》课内容的感染力,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经济与政治常识》课内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实践中我们还发现,数字多媒体教学,在解决学时矛盾方面体现出很大的优势。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快速投放的特点,可以在短时间播放大量的信息,既节约了老师的板书时间,也可以有效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扩充德育理论前沿信息,缓解了教学内容多与教学时间少的矛盾。增加了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实时性,增大了老师临场发挥的空间,也提升了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与热情。
因数字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高度灵活性,借助这一特性,可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时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能及时反馈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有利于老师通过了解到的学生学习进度和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式教学,制定巩固知识的教案。此外,多元化教学方式也有效地延伸、拓宽了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元素来制作教学信息的载体,传播教学信息,能够有效解除时间和空间对教学产生的限制,这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十分有效。教师则可以空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学习风格、人生观等方面上,从而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数字多媒体教学在中职《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中的开发实践
(一)数字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我们发现,把数字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对于那些内容相对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概念部分,更多使用多媒体;而对于重点和难点问题,适当进行板书,并辅之以提问讨论、举实例等各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传统教学相比于数字多媒体教学,还是有其自身的优越性,比如,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互动交流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这对于管理课堂纪律、组织教学过程较为有利。另外,如果能巧妙利用板书,便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解决多媒体课件图文转换过快造成的学生注意力不足的问题。
(二)注意选择好数字多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
多媒体优势很多,但也要善于利用,才会起到最佳效果。比如使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够使学生更快的融入课堂。如在讲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时,用具体的国有企业中国石化的广告视频导入,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是德育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认识到,德育课堂的教学不仅是基础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教学,要提高对学生的关注,注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课件制作到课堂演示、操作,再到日常的作业练习,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过程,不应忽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四)注重积累和开发个性化教学素材
素材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课件的优劣,优秀的课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对症下药、全方位的实现教学目的,实现预定的教学效果。数字多媒体素材的收集,必须立足教学实际,带有目的性地积累课件中常用的各种视觉和听觉材料,积累用以表达教学思想的各种元素,积累用于说明的图形和图像,积累用于喧染气氛的音响和特效等教学素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对教材图文进行再利用,将现有教辅影音光盘中的知识点素材重新分类、组合、归纳、整理,从各类公共的音像节目和影视资料中选取并重新编辑,从网上下载可以用于教学过程的图片、文本、音频、视频等素材,加以开发制作出个性化的多媒体教学素材。
综上所述,在《经济与政治常识》课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数字多媒体教学手段,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的实现教师的教学意图,也为教师减轻一定程度的备课压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操作技能,更新教学理念,适应时展的需求,则显得极为重要。必须不断探索数字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艺术,使新的技术手段更好地为日常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教材:德育・经济与政治常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4
[2]周双娥:多媒体教学在德育课中的现实意义,零陵学院学报,2004.6
[3]熊剑峰:德育课中的多媒体教学,史地政论坛,2011.12
[4]高敏捷:德育课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尝试,职业技术教材教法,2008.4
[5]黄华芬: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职专德育教学中的优越性,考试周刊,2013.5
[6]赵国敏:论职业院校德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个辩证关系,教育与职业,2009.4
[7]孔敏:浅谈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2009
[8]申伟:浅谈多媒体形式下的专业课教学,科技咨询导报,2007.11
[9]陈雄伟:谈谈多媒体教学的几点隐忧,中国科教博览,2004.8
[10]边巍: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作用及评价的探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7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的功能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的理念也逐渐传播到小学教育的各个岗位,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角度和希望。由于小学美术教学的学科性质和内容,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动画、图像、声音、图形用最直观的形式变现出来,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尽可能丰富地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对象年龄较小,其对色彩的把握、空间的理解与想象、形体的概括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培养空间,鉴于此,多媒体教学在美术课堂上就像打开了一扇窗,丰富的多媒体教案让学生能够参与大量的美术实践活动,感性素材通过高科技手段淋漓尽致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欣赏到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另外,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授课对象的心理特点,既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同时也要努力克服其不足,在发现问题与改进中不断前进,探索出小学美术教学的全新模式。
二、争取尽快实现小学美术专业技法教学和教学法的有效对接
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根据学生的绘画基础来安排课时,调整教学的进度和难度。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目标来看,往常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教学思路的方式已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从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让学生感受生活,感受自然,逐步形成人的基本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这样的教学目标单纯依靠以往的技法教学是难以实现的。鉴于此,我们应该尽快实现专业技法类教学同教学法的对接,凸显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质。在对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设计的考查中,应该改变以往教师授课就是进行单纯的技法训练的思维,重点分析其课程设置是否能够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基本的美学鉴赏力,并且鼓励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更加充分的交流。
三、加入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图文结合;小学美术教学;美术鉴赏能力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差,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枯燥。传统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美术思维的发展和美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对小学美术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创新和改革势在必行。图文结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发散学生的美术思维,提升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直观理解,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这将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图文结合的内涵和主要形式
图文结合是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创作方式,以学生原有的美术知识体系的写作水平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学习生活化为主要目标,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图像和文字完美结合,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开辟一条更加快乐而自由的途径,使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情感理解和见解,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图文结合主要具有直观性、实验性和自由性的特点。
图文结合主要由随记和绘画日志,插画和文字结合,象形文字的图像等形式所构成。随记和绘画日志主要是通过即兴发挥和表达,展现当前学生的思想情感。插画和文字结合的方法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图文结合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图画的理解,自由进行创作和文字描述。
象形问题的图像方法主要是通过利用一些图形代表文字,比如“日”“雨天”等文字,可以利用象形文字代替。
二、图文结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的具体策略
图文结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主要通过图文结合的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和教学总结阶段三个阶段完成,以下为对这些阶段的具体论述。
(一)图文结合的准备阶段: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意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和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出:“个体之间的确存在着智力的差异,但是这个差异是由于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智力组合”。小学生由于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等方面也会参差不齐。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而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差,教学往往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利用图文结合的方法,丰富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扩展学生的美术知识,增加小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情感理解,满足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理念对小学美术教学的要求。
如在美术图文结合教学指导之前,美术教师首先要明确本堂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念。在指导学生对“儿童画”这一项美术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习儿童画创作的要素和色彩搭配的技巧,满足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要求。其次可以通过绘画实践、绘画指导,指导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完美融合,在实践中感受儿童画创作的乐趣和文字结合的意义,满足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最后为情感与价值观念目标要求,可以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提升学生对美术创作的热爱之情,形成一定的美术创作思维和美术创作能力,并充分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使小学美术教学产生“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为学生接下来的美术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满足每一位学生对美术学习的需求,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和美术的无限魅力。
(二)图文结合的实施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术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如茶杯上惟妙惟肖的花纹图案,课文封面中五彩斑斓的色彩搭配等。图文结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学生更加细心地观察生活,将生活元素融入于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当中。这种方法能够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升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活动体验。
美术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学习一段时间的美术绘画技巧之后,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新年来临之际,为学生布置“制作属于你的个性贺卡”的任务。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新年”的图片、视频或者资料,增加学生对新年的直观理解。随后,学生可以根据课堂所学习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进行自行创作,将文字和图画相结合,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展现学生的美术技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展现学生个性特点。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走到学生中间,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创作方法和图片表现,对于一些绘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进行疏导和纠正,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思维方向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创作灵感。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枯燥而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而图文结合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图文结合的过程中感受美术学习的意义,从而更加喜欢美术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图文结合的总结阶段: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图文结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可以通过重新组合、相互联系等方式,生成一个新的图像,图文结合的方法实际上也是一个富含趣味性和生成性特点的创作过程。图文结合能够小学生创建一个发展能力、展现个性特点的平台,使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真正感受美术学习的乐趣,在天马行空、奇思幻想的过程中展现学生的美术潜在能力和思维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隐形的艺术家,为学生带来更多的美术活动经验和体验,展现小学美术“教书育人”的价值和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指导的价值。在图文结合的小学美术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本堂课程的美术知识和技巧进行总结和梳理,对本次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和点评,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教学总结阶段是任何一堂课程都不可缺少的环节,评价可以采取教师综合评价或者学生互相评价等方式开展。对于一些优秀的图文结合创作作品,美术教师可以加以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引,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创作灵感,为其它学生带来更多的活动经验。学生互相评价的方式可以通过由学生投票选举出“最佳创意奖”“最美作品奖”等奖项的方法,选举出学生心目中最好的美术作品。同时,在评价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布置“制作个性日历”等个性化的图文结合美术作业,学生可以通过自行完成或者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这种个性化的作业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学生能够真正将美术学习与生活实际融为一体,真正展现生成性课堂教学构建的价值。
图文结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将图像和文字完美结合,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开辟一条更加快乐而自由的途径,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见解,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图文结合能够将生活元素更好地融入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当中,扩展学生的美术知识,满足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理念对小学美术教学的要求,使学生在天马行空、奇思幻想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美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华.尝试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的实践探新――以“造型?表现”领域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3,(12):1-24.
[2]邓粉亚.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语言智能现状研究――基于对南京某小学的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03):1-26.
关键词:校本化;教学场所;教学效率
校本化课程是指充分利用学校当地的特色资源进行教学,从而使美术课具有当地特色,将教学的中心转移至教学场地的选择,使学生从现场情境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小学美术的校本化,学校依据本校以及师生的实际需求,通过选择、改编、补充和拓展等方式对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使其能更贴近教师的教学特色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从而促进特色教学的发展。笔者依据多年的小学美术教学经验,对校本化美术教学提出几点看法。
一,合理安排教学场所,注重教学的连续性
在小学美术校本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将学生带出课堂,在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真实场景中进行作画,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美术与生态环境是相互关联的,因此,美术教师要注重活用美术教材,开发生态资源,从而丰富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教学“造型・表现”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学校周围的特色民居建筑群中,使学生对于当地的建筑进行线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再者,教师要注重教学的连续性,不能将每一堂美术课独立进行教学,而应将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按照教学内容(绘画、欣赏、工艺等)划分时间表,将教材按照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编排,规划教材、章节的脉络,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提高认知水平以及动手能力,从而深化教学效果。
二、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丰富教学内容
1.突破教学空间局限,启发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突破教室的空间局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而使学生养成发现美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随笔创作,将美术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术的身影,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创作,而且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投入创作中,放松心神,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从而获取更好的学习效果。
2.将美术教学与其他科目相联系
每一门学科都是相互联系而存在的,教师要注重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促进美术教学的发展。例如,在教学《瓜果飘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想象“我们常见的瓜果有哪些?”这时学生争相回答:“有西瓜、苹果、橘子、黄瓜、菠萝……”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形容词形容他们所说出的瓜果,这样就能借助学生的语文知识丰富学生对于瓜果的想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使学生能丰富所想,依据瓜果的颜色、味道促进对瓜果“造型”的创造。这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知识,在教师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瓜果进行丰富的想象后,在学生进行创作时,能使学生想象到更加丰富的颜色,提高对色彩变化的认识,敏锐地感受到美术的韵律和节奏,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优化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教师在进行校本化美术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的综合性能,丰富学生的认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家乡的古建筑》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学校当地的古建筑,使学生结合校本化的资源进行新知的学习。夷陵区位于风景秀丽的长江西陵峡之畔,山水秀美,拥有众多历史遗迹以及浓厚的民俗风情,为这一地区增添了别样的魅力。通过多媒体展示当地富有特色的古建筑,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依据多媒体展示的家乡特色建筑,提升民族自信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对于美术课的喜爱。这节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教学,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面广,学生要学习的东西众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欣赏与审美能力,使学生将美术与生活环境、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获得情感上的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总之,小学美术校本化教学,能使教师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进行个性化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的实际入手,贴近学生的学习现状,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并且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审美与创造,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良和.基于儿童立场的美术教学校本化的本土视角:如何在乡村小学美术课堂应用连云港民间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2(14).
一、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理念
第一,价值引领。和其他课程一样,主导美术课程设计与编制的首先是其价值取向和引领。体现在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中,则要求美术教材能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些需求既是教材编写的显性价值取向,又是教材对学生的隐性价值引领。教材编写者应自觉把握、遵循这些主导价值并努力体现在教材编写的过程及其结果中。
第二,资源整合。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过程,也是对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的过程。参与编写的教师,不仅要有乡土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还要具有对乡土美术资源整合的能力。这里的整合,一是指“美即生活”的客观性整合。因为,隐藏在乡土美术资源深处的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乡人”对美的整体性认识。基于这种整体性认识,才可能真正把握乡土美术资源的特有内涵,从而体现在教材中。二是指“人即资源”的主观性整合。因为对于乡土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来说,美术教师不仅决定着这些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他们自身就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实施首要和基本的条件资源。这样,客观性整合与主观性整合的有机互动、融为一体,就达成了对乡土美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整合。
第三,全面适切。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适时、适地、适人的适切性原则。适时,即适应时代需求,做到与时俱进;适地,即适合本土需要,做到本土化;适人,即适合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做到以人为本。
上述三个理念,价值引领是核心,资源整合是关键,全面适切是目标,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只有真正把握了这些理念,才能编写出深受师生喜欢的乡土美术教材。
二、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方式
我国目前的学科课程一般分为国家、地方、校本三级。其中,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则在于展示自己学校的办学宗旨与办学特色。由此,在编撰乡土美术教材时应该注意充分体现乡土美术文化的特色并以地方美术教材的定位来思考,将其作为国家课标教材(省编中小学美术教材)的补充。
第一,编写内容的选择主要围绕以下三个基本专题展开:(1)当地书画名家、民间工艺大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如南通地区的王个移、赵无极、赵丹、高冠华、范曾、袁氏兄弟及张謇等;(2)乡土艺术作品传承:如南通地区的蓝印花布、扎染、板鹞风筝、剪纸、农民画、启东版画等;(3)综合类艺术作品欣赏:如当地的建筑(民居、园林)、书法篆刻、摄影等。编写内容的安排不仅要考虑与时令、节气相对吻合,更应注意学生的不同年龄段、生理发展与兴趣爱好等特点,同时在把握美术课程标准要求的同时注意体现乡土美术教材的特色。例如:南通乡土美术教材根据年级、内容共分为四册。第一册,小学低年级(一至二年级);第二册,小学中年级(三至四年级);第三册,小学高年级(五至六年级);第四册,初中(一至三年级)。第一册至第三册的教学内容,以民间工艺大师的作品、民间艺术为主。第四册的教学内容,以书画名家的生平和作品、综合类艺术作品为主。
第二,对于编排结构,宜采用单元式、单课式和单元、单课组合式编排结构。这种编排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之传统的直线式与螺旋式(圆周式)排列方式更为开放、灵活,更有利于教材的弹性发挥。其编排方式是将课程资源中确定的知识点组合成一个个单元或单课,每个单元或单课既是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又相对完整和开放,好比一个个“集成块”,每一块都是一个整体,既可以单独拿来使用,也能够组合起来达到更高层次的效能。教材只有在结构上具有了灵活性与开放性,在使用时才会更具优越性。
第三,编写体例较多采用综合课程这一课程模式。因为在挖掘地方美术文化时,必然会涉及到当地的历史、地理、人文、宗教、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单靠美术学科是很难展开的。许多时候,“美术综合课程就美术本位来讲,它不是雕塑、绘画、设计、欣赏四个独立的领域,而是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就美术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来讲,它应该与其他学科教育(包括社会生活实践)协同起来,进行多元知识的揉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乡土美术教材编写中要把握的几点
教材的主体是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必须将学习内容与能力要求按照一定的科学逻辑组合而成,乡土美术教材也不例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把握。
第一,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学科知识与基本技能。要灵活设置乡土美术教材的学习内容,如在南通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中,就注重充分挖掘并引导学生关注民间艺术,通过“扎染布饰设计”、“有趣的编织”、“别致的窗花”、“蓝印花布”等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承中学习和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
第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生活的有效联系。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可以互相转换,探究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这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着力点。鼓励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项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及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乡土美术活动的乐趣。在组织学习活动时,以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展示学习过程。如在南通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中,设置了南通风筝、南通民居、南通盆景等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生活中的美术元素。
第三,帮助学生实现知与情的整合,即要达到人格的整体发展。态度、情感、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美术的最终落足点,好的乡土美术教材,不仅对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确立良好的审美观有帮助,还要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乡土美术教材在解决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与方法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如在南通乡土美术教材《过大年》一课的设计中,通过剪窗花、写春联、贴门神等相关风俗,让学生感受本区域“年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感。
美术教育的独特性在于不是采用抽象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直观的艺术品来完成这一重要的教育使命。美术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努力整理与开发丰富的乡土美术文化资源,并通过学习其审美与道德意义,最终使乡土美术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及价值
所谓人文性质即美术课应体现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和独立个性,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及发展潜能。
许多美术教师反映,有许多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不太喜欢上美术课,课堂表现不好,对美术缺乏兴趣。很大原因是美术教学缺乏人文关怀,过于偏重美术理论知识和美术技能训练。当然,并不是说美术课不需要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我们读小说并不是纯粹看小说表面的字、词、句,而是为了融入小说的情感中,引起我们的共鸣,对于美术又何尝不是如此?当代社会,人们对过于重视科学教学而忽略人文科学所造成的不良现象已经开始反思。
二、小学美术课教学彰显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人文化教学主张人是知、情、意、行并重的个体,人文教育的目的是要学生求得真、获得善、感受美。这与学生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的思想是相一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目标的落脚点应是价值观,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要有把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态度作为基础前提,三个目标是不可分割有机联系的整体,都渗透着人文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教育的复兴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目前,在我国小学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被严重忽视,结果导致重模仿轻创造、重功利轻价值、重实用轻生活、重理性轻人性的认识误区,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日趋显现。事实证明,这种不均衡的美术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对新型美术人才的需要。现阶段,只有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学校美术教学中,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艺术,才能激发他们的艺术情结,才能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
美术教育能够发展完善人性,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美术教育应当使学生认识到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三、优化美术课堂,彰显人文精神
(一)重视美术作品的鉴赏并努力从中发掘人文内涵
美术欣赏课是人文性最为凸显的课型,以前的小学美术教学比较重视学生的美术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观察能力、欣赏能力等方面没有得到发展,学生只知道美术就是画画。小学美术教育要始终围绕如何让美术文化有机化于学生所获知识体系之中,构建符合自我认知情态的美术文化形态及其内涵。学生在各种美术活动中培养起了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这正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所需要的人文情感。
例如:在教学中,笔者没有局限于教材,而是动员大家一起收集我们当地的民间玩具。同学们收集了很多,有小泥哨、布老虎、风筝、打不改、九连环等等,有的玩具很多同学从来没有见过,也不知道怎么玩,非常感兴趣。最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我们的民间玩具蕴含了我们祖先的无穷智慧,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人文情感始终贯穿于整个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而有助于在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学生的人文意识。
(二)多进行鼓励,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
恩格斯把思维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与思维有关,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多项思维,扩展思维,并努力提高思维的敏捷性,要求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寓意进行独立思考、探索和创造,建立自己的观点。就欣赏课而言,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每句发言,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以赞许的目光注视他们,最后以肯定的语言加以总结并继续鼓励。学生在民主、宽松的环境中更容易产生创造的热情。所以,一定要对学生多加鼓励,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以建立他们自尊、自信、独立思维的优秀品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三)不要将美术教学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
关键词:信息技术;美术教学;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4-0074-01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在视觉传达中向学生提供信息和传达思想是美术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想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富有吸引力的形象或具有真实感受的情境。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融合,可以优势互补,既突出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又增强了美术的视觉传达性,使美术的视觉传达性不再受时间、空间、地域等的限制。由于有了信息的技术支持和帮助,极大地提高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现代小学美术教育应该做到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一、课前精心制作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而信息技术在美术课中的应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所以,课件是我们的主要技术,而课件又是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完美的融合的具体体现,课件设计中最重要的功能,是在教学内容的形象表达、适当补充和深度扩展。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应加强学习,熟练掌握课件的制作使用能力。教师要全面把握教材,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手段,对相关资料和素材进行收集和整理。美术教学中使用的信息技术手段主要有图片、文字、视频和声音等,教师要让选择最适合的一种或几种媒体,从而制作出相应的课件。信息技术是对教材的一个补充和延伸,教材中虽然选用了许多优秀的图片资料,但这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不够的,教师所使用的课件要尽可能更加符合教育教学的需要。例如,我在准备“恐龙世界”这节课时,由于不可能将恐龙的遗迹、化石带入校园,更没有条件让学生们看到这种史前巨兽,于是,我就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课前精心制作了课件。在课上,我展示了大量的恐龙图片,播放了恐龙时代的生活视频,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讲述,使学生对本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对恐龙的身体组成结构有了更为立体的了解和掌握。这说明课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中巧妙使用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一个生动形象的环境,增强美术形象直观的冲击力,使课堂教学更具活力和吸引力。这是信息技术的优势,也是美术教学的客观要求。作为学生,特别是县级市的一名普通小学生,他们的见闻相对有限,接触美术作品的机会也不多,所以要对他们进行良好的美育,教师就要上好、上精每一节美术课。美术课有“造型・表现”领域、“设计・应用”领域、“欣赏・评述”领域、“综合・探索”领域四个领域,其中“欣赏・评述”领域的讲授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过去的课堂上,许多知识学生只能通过教师枯燥的口述获得,不仅枯燥空洞,而且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而如今,只要教师把大量的网络资源进行精心提炼和制作,形成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进行播放,学生们就可以窥见某件美术作品的全貌,对其有全面、感性的认识,这就大大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例如,在进行“雄伟的塔”一课的教学时,为了使学生们能对塔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我便在课件中将塔进行了动感展示,旋转起来的塔使学生们对其组成结构、主要组件有了一个全面立体的认识。同时,我将塔的主要组成部分高度概括成梯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形体,在课件中进行动态叠加,并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课件中融入了我们本地颇负盛名的“复州城永丰塔”形象,使“塔”这种相对陌生的建筑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也使抽象陌生的建筑形式变得生动形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表现非常活跃,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课后拓展运用
课堂美术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求知欲是无限的。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班额相对较大,班级中总有照顾不到的学生,因此“因材施教”有时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但如今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就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真正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使他们易于接受、乐于探索,真正做到了主动学习美术。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途径主动收集相关知识,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例如,美术教学的新“成员”――电脑绘画的内容,将从前要求严苛、工作量极大的连续图案和一些比较复杂的创作等手绘作品的难题解决了。同时,信息技术中许多动画的效果也很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很多学生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课后会主动进行模仿和创作。这样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在家利用电脑进行个体学习,这就把课堂美术教学延伸到了课外。另外,美术教学中涉及广泛的学习内容,有许多专业知识的呈现,如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对其进行完整的现场展示,但现在,教师就可以将事先录制或下载的视频进行剪辑,加速播放,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接受比较多的美术知识。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是我们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和助手。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深度融合,将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美术教学情境,丰富美术教学手段,提高美术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美术;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56-01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时,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就会集中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兴趣是美术学习的源动力。应将美术教学的特色充分发挥,课程的设置讲授都应该适应学生的现有的知识体系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并将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转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我认为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善于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教师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美术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辅导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通过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另外,美术教师的言谈必须幽默睿智,举止必须大方得体,装束必须高雅和谐,面貌必须饱满热情,处事必须宽容豁达;时时处处体现美术教师的不同风采,尽显自己的人格魅力,关心和爱护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乐于亲近、乐于仿效的老师,从而能博得学生敬佩,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爱。
二、优化师生关系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术教育有其特殊性,它大多在一对一的交流中进行,如果师生关系融洽,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如果教师执意地以一种强迫的方式教育学生,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那么学生的学习就处于消极状态,成绩也差。常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同学由于喜欢这门课程的指导老师,同时也喜欢这门课程,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美术教育中尤其重要。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美术教育及学习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无论是绘画的初始阶段,还是绘画的创作过程,往往一些问题的提出或疑惑的解答都是在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谈话中得到答案的。所以在我的美术教学中我不会去严厉地批评学生,大多是引导他们,激励他们,跟他们搞好关系,学生喜欢了老师,就喜欢了这门课,喜欢了就是有了兴趣,那么在作画时是无穷无尽的想象、创造。故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
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美术感受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兴趣爱好,美术教学时我们要善于结合学生各自兴趣爱好组织相关实践活动。比如通过泥工、布贴、拓印、剪纸、图案设计等多种美术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了手工制作课。如动物的各种姿态就是很好实践目标,为了激发兴趣,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动物乐园”的活动,首先自制教具,用泥巴捏了动物乐园、沙盘、假山、湖水、草地等,画了很多千姿百态的小动物挂图,其次启发学生讲一讲动物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最后让他们模仿着画面把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捏出来,送到“动物乐园”里,并说说所捏的小动物的名字,说说这些小动物来到动物园的目的是什么。对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兴趣可高了,大家都踊跃地捏制,捏出了老虎、大象、小兔子、狐狸、小猴子等十几种小动物,然后再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作品送到“动物乐园”里,并写出了很有意思的说明。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会了手工制作,而且大大地增强了学习美术的兴趣,对美术课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学生的想象
小学生喜欢直观的东西,运用电教多媒体可把图文并茂的画面传达给学生,唤起他们的审美知觉,开启他们的联想,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特定情感,且有益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媒体技术手段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为学生创设形象真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带入作品中,使学生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如在教学有关艺术剪纸时,如果只是教师口头传授,学生很难准确地感受到剪纸的艺术魅力。小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不多,欣赏能力较差,鉴于这个原因可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上课时用PPT展示剪纸的图片,一幅幅不同风格,不同种类,不同题材的剪纸都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在教学评价中巩固学生美术兴趣
如何正确评价小学生绘画作品的优劣是培养小学生浓厚的绘画兴趣,调动小学生绘画的创造热情及提高小学生绘画作品质量的关键。小学生的画是他们的个性表现,有粗犷的、有精细的、有生动的、有形象的、有想象的、有色彩单调的。这些画均是小学生情感的表达。是优是劣,教师都应该多给予鼓励表扬,少指责批评。点评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上进心理。在课堂上,你可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因为你的赞美、你的每一句话可塑造一个小画家、小天才,赞美可用语言也可用眼神甚至还可用一个一个小动作来表达。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正确评价下看到自己的进步,在进步中巩固与培养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62-02
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通过美术教育去提高学生素质,主要的途径还是学校教育。目前,要真正确定美术教育的学科地位,全面发挥美术教育功能,还必须对美术教育有一个全面而明晰的认识。
1.美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
在美术教学大纲中有这样的表述:中小学美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里既明确了美术教育的作用,又指出了美术科与学校美育、智育、德育诸方面的关系。美育,是以美的对象和美的形式存在为内容进行的美感教育。旨在培养提高人对自然、社会和文艺的鉴赏能力,陶冶情操,使感情、思想及以健康协调地发展并促进人的高尚道德行为的形成。
在美术教育中,体现美育的,大多以发展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情商和现实、丰富学生的素质为主,提供学生实现多元化的目标。在美育中,重在传导美术文化,开发学生的美术素质,培养勇于奇异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的社会化的、平民化的人。
美术是研究美、创造美的造型艺术,其作品多是表现自然美和社会美。在教学中,美育主要体现在:其一,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技巧,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教会学生要有奇特的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中,普遍会出现一些现象,如在绘画教学中,在教授素描或色彩时,对学生讲这里"灰"了,那里"亮"了,那里"脏"了,或这样用这种颜色画两笔就行了,至于那里该"亮",那里该"灰",教师就不明讲了,学生学起来就吃力,这样既不能用理论去分析,又不能对作品进行有效分析,结果只是一个凭经验作画、评画的经验人。教师教会学生的不只"灰一点,亮一点"的知识,而要教会学生创新教学法,仅拥有表现美术所需的技术者,是美术,是素人,而不是玄人--真正的美术家。而教师正是为这些将来的"美术家们"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的美术综合文化修养而努力。
其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鉴赏能力。"美"是没有标准的,你用你所学的知识去评价它,别人认为"丑",你却认为"美",那是你找到了它的内在美。美不能光看表现,而源于内在。有的说,风景天天一个样,有什么美的,这些你是没有去发现,更没有用你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去评价,若用文化人的眼光去理解,多么糟糕的画你都会被某一点所打动。正如罗丹说的一句话"我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我们善于运用、善于观察,每个人都用一颗美好的心去看待我们的美术教育,那美术教育就能提高学科地位,健康可持续发展了。
2.美术教育是智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教育既属于美育,又是智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力地促进学校的智育工作。美术学科虽然没有升学考试,但传授的基础知识,如:造型、色彩、透视、美术史论等,既是美术自身的知识体系,又是现代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能力已成为现代科技人智能结构的组成部分。
美术教育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智力因素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美术教育在其中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主要以学生为主,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帮助,使学生从中可用多种思维去完成作业,如:在数学中1+1=2,在数的计算应用内,它是一个权威,不可更改。而在美术中1+1可等于任何数。一千个学生的同一个创作题目,会有一千种不同思维,创作的作品有一千个样,丰富多彩,你还能说1+1只能等于2吗?这些,都是对学生智力开发的另一个方面。对于技能训练,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同时推动和提高大脑的发展,还能推陈出新,这些都是美术教育中对智力的开发,因此它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美术教育形成的能力,它不仅对本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能力的迁移对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同样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美术教育对德育同样有促进作用
美术教育在进行德育方面也有优势,中小学美术课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美术作品,这是一笔无与媲比的文化遗产,是自立于世界艺术文明之林的宝库。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优秀作品其本身就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它对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将发挥巨大作用。
在美术教育中,特别是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对美好事物发展等行之有效的创作内容的实施,在学生心中种下美好向上的种子。如一广告设计:一人手里拿着一根钓鱼竿,坐在被砍伐的树桩上钓鱼,而鱼竿上钓起来的都是鱼骨,河水是黑的,看不见绿色,而他却在那里哭。笔者看了,心中一颤,是啊他在呼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认识到地球现在的危机。后来在班上参观了这幅作品并进行了讨论:你将如何保护地球这一课题,使他们真正成为保护地球的卫士,看似简单的作品却是学生的心声。所以,美术教育同样促进着德育教育,不少人才的优良意志品质,大都是在美术实践活动中培养而成的。
4.社会发展需要美术教育
美术水平和公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经济与文化教育发展的标志之一,美术教育是伴随着社会对美术的需要和人们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而发展起来的。通过美术教育能锻炼人的美术素质得以提高,同时又促进社会对美术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