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范文

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

第1篇: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范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内容;建议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201-02

随着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教学与科研活动对实验室资源的依赖性增强、实验室开放性和共享性程度提高,实验室火灾事故、爆炸事故、毒害事故、机电伤人事故和设备损坏事故等也时有发生[1]。加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不仅是教学、科研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内容

(一)一般性安全管理

主要指防火安全、电气电路安全、仪器设备使用安全、个人防护措施、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操作规范、紧急预案等。实验大楼建设要充分考虑实验室的通风、照明以及温度、湿度控制等设施,电路、水、气管道布局安全、规范,有防火、防爆、防盗、防破坏的基本设备和措施等。

(二)化学品安全管理

主要包括化学品的种类与特性、化学品的储藏与使用等,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目前,高校实验室已逐步成为事故发生的高危区域,各种实验室特别是化学生物类实验室成为存在隐患最为突出的场所,实验室每天使用的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和易制毒的化学品种类不计其数,如果在管理上稍为不慎,处理方式稍为不当或不及时,都有可能酿成灾难,严重威胁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学校的社会声誉。

(三)生物安全管理

主要包括生物制剂安全、微生物安全、人体血液/体液安全、传染性生物防护与控制等。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生物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污染都可能构成极大的危害。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条例和法规,以法律形式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进行了规范,主要包括《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04)、《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l9498—2004,2008年修订)等。所有这些法规政策标志着中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安全认可工作进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

(四)辐射安全管理

主要包括激光辐射安全、X射线安全、电磁辐射安全、辐射性物质与防辐射措施等。为了加强对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污染防治,国家颁布了《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和防护条例》等文件。2004年5月起,国家环保总局、公安部和卫生部联合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活动,这表明了国家对放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高校作为中国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在较多领域使用了核技术,因此也存在着如何加强放射源管理的问题[2]。

(五)废弃物安全管理

包括普通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化学品废弃物处理、生物废弃物处理、辐射材料废弃物处理、锐器废弃物处理、混合废弃物的处理等。

2005年7月,教育部和国家环保总局针对高校实验室的排污问题,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把高校实验室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学校管理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成为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教学科研校园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分别于2005年8月和2007年9月通过并实施了《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和《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但很多高校的化学实验室对废弃危险化学品仍未按该办法处理。部分高校即使在由指定人员收集后,仍然由于处理费用昂贵的问题,将收集后的危险废弃物低价交由不规范的公司运走,其最终结果还是倒入室外某个固定的场址,这对排放点的土壤和地下水将造成更加严重的点源污染[3]。

(六)高温高压设备安全管理

包括各种气瓶、高压反应釜、气体发生装置、高温设备、高真空设备等设备的区分、使用时注意事项、日常维护等。随着高校实验室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实验室承担的任务和拥有的仪器设备逐渐多样化,各种高温高压等特种设备在实验室中时有发现,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呈现出来。2009年5月1日,国务院出台新的特种设备管理条例并正式实施。条例提高了特种设备事故的等级,提高了处理事故的部门级别,只要锅炉爆炸有人员伤亡,就要成立省级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同时对管理部门的监察人员也提高了问责力度,这充分说明国家对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的高度重视。

(七)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保障实验室信息资源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关系到实验室良好有序的发展。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4.1.6条款要求“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有相应措施。”为此,实验室应制定有关的措施或文件,并有效实施,以保证利益不受侵害。

二、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

(一)完善安全工作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

研究表明,思想上不重视和管理不善是引发各类事故的主要原因。据中国火灾事故资料显示,90%以上的事故与人的错误有关[4]。因此领导重视,责任明确是安全工作的关键。管理首先要解决体制问题,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要完善安全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可采取“学校归口管理—院系集中管理—实验室具体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成立各级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责任分工明确的安全工作管理队伍,明确各个层面所应承担的责任及应履行的职责,并签订相应的安全承诺书,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不留真空地带。

(二)树立安全环保意识,加强防范措施

实验室管理要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重视实验室安全防范措施的建立,以“防患于未然”为指导思想,对实验室、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进行分级管理,划分出实验室安全监控重点区域,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实验室或区域特点,了解可能导致事故的因素,并采用事故树[4]分析方法,获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子,以及每种因素发生后可能导致的破坏范围及威力,针对性地布置各种防范措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三)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的制订是系统管理的起点,也是监督管理的基础。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其因果性、潜在性,必须要研究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类型,从而探讨各种消除、控制事故发生的方法,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5]。为此要狠抓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的建设,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以达到规范、约束并指导实验室安全管理行为的目的,为实验室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为教学科研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组织各种安全教育,加强实验室日常培训

实验室安全管理要“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安全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安全素质,是防止各类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6]。实现实验室的安全工作目标,不能仅靠赋予师生管理责任,还必须组织各种教育,更重要的是加强实验室日常培训。

学校应在两个层面上开展安全教育工作:(1)学校层面:一是对师生开展常规性安全知识教育,内容涉及安全规章制度、消防知识、案例教育等;二是对师生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例如灭火器使用、报警、火灾逃生等,并且定期组织演练。(2)学院层面:组织学生学习掌握实验室仪器设备设施特别是特种仪器设备和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规范、化学试剂的使用与保管规范、实验操作规范以及实验室内部的管理规定等。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师生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考核,以促进全校师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掌握各种规章制度、规范与技能。

(五)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

实验室安全文化作为实验室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在中国高校实验室中的应用还存在许多空白点。借鉴各行业的先进经验,构建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文化的“软管理”作用来激发师生内在积极性,可以促使师生主动遵守安全规范,自觉消除安全隐患。结合不同实验室特点,建立实验室安全视觉识别系统(主要包括安全色、安全标志、警示线、警示语句及根据工作场所、设备和产品等特定条件下所衍生、组合的各种警示标识),能够形象地传达安全管理理念,提高安全视觉标识的统一性、标准性、系统性和艺术性而具有良好的宣传效应。它能使人感悟到安全文化的个性与内涵,其传播力量与感染力量最为具体而直接[7]。

总之,实验室的安全与环保工作关系到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是创建“平安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中国高校迈向世界一流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环保工作涉及面广,责任重大,需要多部门的重视和协调。目前我们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所开展的工作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仍需要实验室管理部门和实验室工作人员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五一.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概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2] 王咏妙.对高校实验室辐射安全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8,(4):91-92.

[3] 朱丽华,徐锋.中国高等学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3):40-42.

[4] 王同顺,赵素然.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保证师生的生命安全[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4,(6):143-145.

[5] 王立达.成教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149-151.

第2篇: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范文

【关键词】医学检验;学生;预防医源性感染教育

2003年SARS暴发流行,医院内医务人员被感染是其突出特点,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传染性疾病中,如此高的医务人员感染率尚属首次。这一残酷的事实告诫我们: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医务人员应切实强化预防医源性感染意识,医疗单位应高度重视医院感染控制,临床实验室应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手抓,不能“重测轻防”。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实验室工作,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标本,这种接触始终都存在着医源性感染的危险。临床实验室实验人员预防医源性感染意识的培养,应从学校抓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对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医源性感染防护能力,取得了较好效果。

1强化预防医源性感染教育理念

传统的医学检验教育“重检验、轻防护,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知识、轻综合素质”。 近年来实验室研究人员的病原生物感染事件,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我国也相继出台了《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因为医源性感染不仅涉及实验人员和实验室安全,而且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社会安定之大事。所以,医学检验教育要确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牢固树立“攻势预防”的思想。教师不但要重视现代医学检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也要重视作为一个未来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意识、普遍预防观念、感染控制检测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作为医学教育部门有责任、有必要向未来的临床实验室技术人员,传授预防医源性感染知识及其重要意义,为社会培养既懂临床检验,又懂实验室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2将生物安全教育课程纳入高职医学检验课程体系

将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作为必修课纳入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由于目前使用的专业教材,着重“临床检验”和“质量管理”,而对预防医源性感染有关内容论述较少。因此,我们在医学检验专业课教学中,根据不同课程自编教学讲义,如在《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中,增加了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生物安全水平的分级、安全屏障及要求;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如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的使用等内容。同时,在《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教学中,增加“安全管理”章节,着重讲述不同级别实验室对生物安全的基本要求,如布局、装备等,结合实验室认可及目前有关法规,切实强调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环节,实验室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同样重要。

3切实做好预防医源性感染教学工作

所谓普遍性预防(Universal precations,UP)就是假定所有人的血液、体液标本都有潜在的传染性。专业课教师要认真研究预防医源性感染内容,反复向学生灌输普遍预防的观念,使学生在学校就认识到位,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处理血液、体液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杜绝实验室医源性感染。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首先对教师进行了有关实验室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有关内容的岗前培训。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课程让学生明确不同样本、不同试验可能的传染性及防范措施,如做好痰标本细菌培养流程中的个人防护。安排有针对性的实验课,如“6步洗手法”前后的细菌培养计数、如何出入清洁区和污染区等。开展第2课堂,举办生物危害、生物安全措施、试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讨论会。让学生查阅资料,学习《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临床实验室废物处理原则》,教师指导总结进行讨论等形式,强化预防医源性感染教育。如:哪些操作会产生气溶胶,哪些微生物会通过气溶胶传染人,哪些操作需戴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镜等;不同试验用废弃物、废液、检验器具如何消毒处理;利器损伤如何处理等。

4做好实习前的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岗前培训工作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时将直接面对患者,频繁接触感染性标本。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在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上岗前应先进行预防医源性感染培训,然后再进科室实习。如学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条例》《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实验室消毒技术规范》《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查物安全通用准则》《临床实验室安全要求和措施》等 。通过培训让学生明白:临床实验室是各种致病性微生物的汇聚地,极易造成医源性感染和传播。没有“安全”,就谈不上“检验”,更谈不上检验质量和学科发展。实验室安全与检验质量同等重要,一定要做到自身不被传染,环境不被污染。

5对学生进行预防医源性感染教育的思考

第3篇: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范文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8-0766-02

【关键词】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教学;安全;学生保健服务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后,高校规模迅速扩大,在校人数剧增,进入实验室学习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实验设备数量大幅增加,使用率也很高,加速了实验设备老化,增加了事故隐患。同时管理松懈、操作不规范等原因,造成物理、化学、生物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就使得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如何强化高校师生实验室的安全意识,增强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分析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采取各种必要措施,防患于未然,确保师生安全与实验设备安全,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1 高校实验室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

1.1 生物安全 对于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是首要的安全问题。近年来,尤其是2003年发生的SARS疫情以及新加坡、北京等陆续发生SARS实验室感染事件,使得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已不仅是实验室的管理问题,而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均会产生不良影响。2003年以来,国家及卫生部相继颁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简称“管理条例”)及相关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关条款中明确提出“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实验室中的菌种、毒种、血液制品及一些生物制品的存放、使用、处理等环节如果操作不当,都有可能引起重大疾病的传播,从而危及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1.2 化学危害 许多化学物品如一些苯环类物质、溴化乙锭等具有致癌作用,有一些试剂如浓硫酸,氢氧化钠等强酸、强碱类物质和一些强氧化性物质如高锰酸钾等对皮肤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还有一些物质如乙酸乙酯等对粘膜具有强烈的刺激性,甚至能造成窒息。

1.3 物理危害 机械伤害,如粉碎机、离心机等如果操作不当会造成对身体的伤害,此外在使用玻璃物品和锐利的金属器具时容易对人体产生伤害;射线,在紫外线消毒时,如果不小心暴露在紫外线下,容易被射线伤害;热伤害,如高压锅中产生的蒸汽,一些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实验;电伤害,如漏电,操作时不小心接触有电物品;放射性物质伤害,如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进行实验时,有时会用到一些放射性物质,对人的生命健康产生危害。

2 目前高校实验室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主要存在硬件和软件2个方面的问题。

2.1 硬件方面 主要有设施陈旧、线路老化;乱设防护门窗、堵塞安全通道;安全资金投入不足、安全设施陈旧落后等。

2.2 软件方面

2.2.1 安全管理观念不强 只注重教学科研,轻视安全管理,认为安全工作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不能多投资,存在着实验室只要实验员注意就不会出大事的麻痹思想。

2.2.2 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制是由分管后勤工作的副院长负责,职能部门是保卫处。这种管理体制存在弊端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没有落实法人代表是单位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副职对整个学校安全工作实行全面管理难度大;二是学校保卫处缺少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对实验室安全进行专业管理。

2.2.3 制度不完善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存在制度不完善、对现有制度检查督促不力、落实不细等问题,如随着实验室业余时间开放,进入实验室人员逐渐增多,但相应的管理制度却没有及时跟上;又如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量增加,又不能及时增加配备工作人员,让学生到实验室协助管理的情况也很普遍,但相应的安全措施却没有落实,不安全因素增加,埋下事故隐患。

3 维护实验室安全的措施

3.1 实验教师要有安全意识 教师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是保证实验教学安全的前提,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做好。实验教学仪器需要用电,实验需用各种试剂、药品、动物。用电超负荷易发生火灾或损害仪器,腐蚀性试剂、药品对人体和实验器械有损害,有毒物品对人体有害且易造成环境污染,实验动物尸体亦易造成环境污染等,为此,及时提醒自己和学生注意各种安全甚为重要。实验教学中,要采取大功率仪器分时使用,避免用电超负荷;有毒试剂、药品废弃物统一回收,集中处理;带有细菌的物品高压灭菌后再处理;实验动物尸体统一集中处理等措施。实验教师要严格制度,勤督促检查,及时提醒,强化安全意识,更好地保证实验教学顺利安全进行[1]。

3.2 实验室安全操作的核心是危险评估 实验室主任或主要研究者有责任确保完成充分而及时的危险评估[2]。危险评估一旦完成,就应该形成检查制度,并且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修补。

3.3 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教育 为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预防各种意外事故发生,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宣传教育,体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基本原则。

3.4 实验教学中要增加安全教育内容 每学期的第一节实验课定为安全教育课,并将安全知识贯穿在以后的整个实验教学中,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掌握一定的安全技能,如自救、应急处理和逃生等能力。

3.5 努力提高实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2] 建立一支思想过硬、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安全管理人员队伍,

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是高校创造安全、安定环境的重要保障。要对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教育和经常性教育,加强岗位培训(如安全知识讲座、事故案例分析、安全器材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通过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自觉实施安全行为,树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思想和“安全制度必须遵守”的准则,同时营造校园安全文化,做到人人皆知,形成和谐文明的环境。

3.6 实验员要加强仪器设备的安全管理 对陈旧老化的线路进行更新改造,加强线路安全载流量;执行防火和用电安全标准,加强用电管理,严禁私拉乱接;复杂设备运行,须有专人操作;下班后要切断电源、水源,消灭火种,关闭门窗等。

3.7 规范实验操作,加强安全标准化建设 加强实验室的安全,除了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外,关键在于做好各实验室的基础性工作。具体讲,就是要规范实验操作,加强安全标准化实验室建设。

3.7.1 实现实验室安全操作标准化 对各实验室的每项实验严格操作程序,实现标准化操作。

3.7.2 实现实验室安全运行管理标准化 以实验室安全运行为目标,制订实验室安全管理全过程详细的、可操作的管理标准,并在管理中严格贯彻和执行。

3.7.3 实现实验室安全设施标准化 保证实验室用水、用电设施的规范,实验室设备及各种附件完好,实验室布置要合理、整洁卫生、通道畅通,实验室安全标志齐全、醒目直观,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与报警装置齐全可靠,性能良好,保证安全设施达到相关标准。

4 讨论

实验室安全不仅影响个人健康,甚至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声誉、国际地位,任何疏忽大意,都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目前,安全问题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中就专门增加了对安全事故相关责任人处罚的条款,更加强化了安全工作的责任与责任的追究。

我国实验室安全要发展,需要规范化的管理。卫生部、环保局等部委正积极完善有关法规、规范,各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各实验室设立单位也正逐步完善本地区的管理制度。法律、法规、规范等的制定为规范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建立制度的基础上,要让工作人员真正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严格落实与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加大实验室安全的宣传,营造实验室安全氛围,提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规范实验操作行为,努力形成人人自觉、主动维护实验室安全的文化。

总之,实验室安全是伴随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从设计和建立实验室开始就应融入安全问题。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个长期、系统而艰巨的工作,如何跟随科技的飞速发展,切实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仍有待于深入探索和实践。

5 参考文献

[1] 李文平,朱辛为,齐华文,等.实验教学中的责任意识.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8,29(1):61-62.

[2] 王宇.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内外法规和法律汇编.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315-316.

第4篇: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范文

1.1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

美国高校实验室安全设施较为完善。所有实验室都设有规范的消防设备,包括便于消防人员操作的消防系统和普通实验人员易于使用的消防报警装置、泡沫灭火器、无障碍消防通道等,实验室及楼道里设有醒目的安全出口指示、应急照明及快速疏散图。事故发生时,实验人员可以根据指示快速疏散至指定的集合地点。此外,每个实验室还配有安全防护及应急设备,如紧急淋浴装置、眼睛冲洗装置、急救箱等。国内高校在安全设施建设上已大为改善,多数实验室及实验教学楼装有灭火器及消防系统,但是在细节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完善,如缺少实验人员的安全防护设备、应急医疗箱及冲淋设备,以及消防通道被堵塞及非法占用等。

1.2实验室及实验室人员管理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以及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对实验室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的要求更高,实验室人员呈现数量多、流动性大、成分复杂的特点。此外,高校管理层、实验室使用、管理者及相关教师安全管理意识淡薄,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缺乏完善的管理及培训制度,研究人员不经过安全培训直接上岗已成常态,或者实验室安全培训流于形式、安全操作规范形同虚设。美国大学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非常严格。根据实验室存在的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的危险源种类,将实验室分为不同的安全类别和级别,并在实验室的大门上贴上醒目的标志。实验室文件架上有专门的文件夹,其文件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条例、安全信息、实验室人员历年来参加的安全培训记录等。此外,在实验室的相应位置还标明安全应急电话和安全应急设施的使用说明,以便实验室工作人员在遇到突况下能及时获得指导和救助。相关部门会定期进行检查和指导,对于不合格的实验室要限期整改。美国科研型实验室的人员主要包括教授、实验室管理员、实验室技师、研究生及访问学者。作为实验室的主体,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培训课内容根据不同实验室所涉及的安全隐患种类而定,主要包括有毒有害化学品、生化试剂、病原性微生物、实验动物等的安全使用和处理。培训方式有网络授课及测试、课堂讲授、笔试考试等。这些培训课程常年循环开课,一般一个月或更短间隔循环一次,以保证新来人员及时得到培训。每位实验室工作人员除了需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培训课程之外,还需要由实验室秘书对其进行专门的实验安全操作和技术培训,如废弃物分类储藏方法、废弃物危险类别、人身防护、紧急事故处理等,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在培训期间,如果实验室管理员不在,被培训人没有资格进入实验室。另外,因为安全标准逐年发生变化,全体科研人员还必须根据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规定,定期参加常规安全培训。

1.3实验室化学药品安全管理

国内多数高校在化学药品安全管理方面较为混乱,分类不明确、标志不清晰,有毒有害药品购买和管理相对松懈,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在化学废弃物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更多,危害更大。尽管早在2005年国家环保局就了《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但多数高校对于化学品的渗漏及废弃物的处理没有按照该方法执行。随便倾倒化学废液的现象广为存在,大量未经处理的酸、碱及有机溶剂不仅腐蚀污水处理管道,而且其与生活污水混合后造成污水成分异常复杂,给污水处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美国高校在化学品管理和废弃物处理方面是国内高校无法比拟的。根据美国联邦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Administration,OSHA)规定,所有化学实验室都应该备有“化学品卫生管理计划”,也就是能详细说明安全条款和应急操作步骤的手册。同时要求每个化学品都必须有化学物质安全信息表(materialsafetydatasheets,MSDS)[5]。MSDS为用户了解化学品毒性以及如何安全使用化学品提供重要信息。除了在文件上对实验室化学品的管理有硬性规定之外,对易燃易爆及高危险性化学品的保存也有明确的规定。易燃易爆品必须保存在经消防部门审核的铁柜中,并要在通风橱中操作;而高危险品的保存则由各院系统一管理,使用及归还时要由导师及本人签字。实验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将少量的化学品倾洒出来,实验人员可根据MSDS上的相关信息自行清理;若不知怎样处理,或液体量较多,亦或是高腐蚀性、高毒性化学品,必须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并立即打电话通知学校的环境、健康和安全(environmentalhealthandsafety)部门,由该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对于化学废弃物,如做电泳及银染色使用的有机溶剂甲醇、3-羟基丙醛、丙烯酰胺等有毒有害的化学品不能直接倾倒至下水道,需要收集装瓶,贴上注有化学品名称、时间、实验室负责人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的标签;如是混合样品,需网上填写专用表格,并标明各组分的比例,以确保安全管理人员在集中处理时明确废弃物的成分;对于过期的化学试剂,同样须列好清单,请学校的专门机构回收处理。

1.4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2003年SARS流行以来,我国相关部门把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东北某大学布鲁氏菌病感染、广州某高校出血热等事件的爆发,无不凸显出在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生物安全意识淡薄、风险评估缺失、实验室条件相对落后、安全监控不到位等多方面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对生物风险物质的级别分类标准,美国将生物实验室安全等级划分为4级。安全等级不同,实验室的设计和建筑材料的选用也不同。比如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的出入口设有由电子操控系统控制的气密门、多个淋浴设备、真空室与紫外线光室等,以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实验室入口处还贴有生物危险标志,并显示以下信息:有关病源、生物安全级别、免疫接种要求、研究人员姓名、电话号码、在实验室中必须佩带的个人防护设施、出实验室所要求的程序。实验室人员除了参加基本的安全培训之外,还要根据所在实验室的安全等级以及研究课题参加一些特殊的培训课程,如动物关爱计划、血源病原体的认识、实战经验介绍和实验等;对于需要接触实验动物或病毒的科研人员,要预先注射百白破、卡介苗或所处理病原有关的疫苗。在生物污染物及废弃物的处理方面,明确规定培养物、储存物及其他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或化学消毒剂浸泡处理。生物废弃物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地方、州、联邦法规,如枪头、移液管、固体培养物等需要存放至特殊颜色的塑料袋中密封,然后放在防漏容器中,贴上标签,并注明时间等相关信息,由专业机构定期收集处理,相应的费用由实验室所有人承担。如果运输过程中由于密封不严造成渗漏,将要付出巨额的罚金。

1.5实验室贵重及大型仪器管理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的仪器设备类固定资产大幅增加。其中多数高校的中心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基本上能够做到专管专用,通过承接校内和校外的各项测试服务,能保证这些仪器高效运转,且只允许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的管理和操作,因此设备维护和保养良好。而对于各院系及学科购买的用于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贵重仪器设备,由于运转成本高、管理人员及科研经费有限,设备闲置率较高。此外,由于实验人员缺乏专业性的技术培训,因操作问题而造成仪器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美国,公共型实验室中的贵重仪器设备,如质谱仪、X-射线衍射仪、核磁共振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系统、活细胞荧光捕获系统等一般由学校规划购置,并配备专职的技术人员集中管理,目的是为各种专业实验提供某些特殊实验手段和必要的技术支持。这些仪器的使用需要提前预约,相关科研人员经资格培训后自行完成操作,相关费用由所属导师承担,而设备的维护费用则由学校统一拨款。对于专业型实验室中导师自行购买的仪器设备,通常可以无偿使用,具体操作和维护方法可在实验室保存的仪器使用手册中查阅到,或者咨询该实验室的学生或研究人员。

2我国高校实验室应采取的举措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教职员工和科研人员的安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虽然中美两国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是美国高校实验室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2.1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美国高校的管理层具有极强的法律意识,在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及州地方法律的基础上,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详尽的、操作性强的实验室管理规范和准则。自2003年以来,我国陆续地颁布了一些涉及病原微生物及化学危害品管理和排放方面的法规,但高校实验室管理细则及条例与法律法规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更新和完善实验室规章制度十分必要,通过科学化规章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从而达到保护人和环境的目的。

2.2建立职业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能否到位,主要取决于所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是否落实。要落实管理制度就必须有专门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指导、检查和监督。目前,国内高校普遍设有实验室及设备管理的职能机构,但其工作仅限于防火、防电、设备维修等基本安全问题,在化学品及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在此方面的管理上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管理模式,建立由卫生、环境及医疗等方面的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安全管理机构,不仅可以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法规及条例的制定提供科学性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尤其是化学品、生物及辐射安全管理提供专业性的技术支持。

2.3建立层级管理责任制

科学规范的法律条文还需要由人来贯彻执行,因此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人员责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日常的管理中,由于责任人不明确、监管责任不清晰而造成的安全事故很多。建立层级管理责任制对于法律法规的执行和落实十分必要。学校主管安全工作的副校长是实验室及实验教学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院(系)实验教学中心负责人为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二责任人;导师及各实验室管理员、仓库管理员和仪器、设备管理责任人分别为各自管理范围的安全工作直接责任人,对学生及身边工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负有直接责任。各级责任人对本岗位安全负责,从而在管理上形成自上而下的强硬、严格的管理团队。团队中各级岗位职责范围明确,保证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执行,避免实验室安全管理上的盲区,确保高校实验教学及科研的安全。

2.4建立实验室安全培训机制

第5篇: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范文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备案

【中图分类号】R1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116-01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应具备一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而防护水平的级别与其接触的风险因子是相对应的。所以,认识病原微生物的风险级别及相关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要求并进行备案工作很有必要。

1病原微生物分类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2.1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险度评估:基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同时考虑实验室活动中可能涉及的传染或潜在传染因子等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帮助实验活动操作者正确选择生物安全水平,评估职业性疾病风险、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与管理规程,采取相应安全防护措施,减少危险性事故发生。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分类,可以判断并选择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

2.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实行分级管理。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分为生物安全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以下简称BSL-1、BSL-2 、BSL-3、 BSL-4)。

2.3设施和设备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在结构上由一级防护屏障和二级防护屏障组成。BSL-1、BSL-2 、BSL-3、 BSL-4实验室的安全设备和设施不同,主要有:物理隔离区,用物理隔断和密封门把实验室与公共的外环境隔离开;负压通风过滤技术,通过控制气流速度和方向,可以使实验室内的空气只能通过HEPA滤器过滤排放;消毒灭菌设备,主要有高压灭菌器、紫外线灯等,用于对具有感染性的固、液体废弃物的彻底灭菌和对物体表面及空气的消毒。

3实验活动备案

3.1备案管理:卫生部负责BSL-3、 BSL-4备案审批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BSL-1、BSL-2实验室和实验室活动的备案工作。新建、改建或者扩建BSL-1、BSL-2实验室,应当向所在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实验室活动备案表》,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备案材料的审核和现场验收。审核通过的实验室,发给省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实验活动备案证明》,予以备案。

3.2备案材料:提交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实验室活动备案表》一般包括,实验室基本信息,实验室活动基本情况,实验室设立单位的法人资格证明,实验室设立单位的生物安全组织管理框架图,实验室布局平面图及受理部门要求提交的其它资料。

3.3备案条件:BSL-1、BSL-2申请备案登记,应当具备以下条件: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根据实验室设立单位的职能,合法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的活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与所从事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相适应,实验室应当具备与所从事的实验活动相适应的实验设施设备及个体防护措施,从事实验活动的人员应当参加生物安全培训并通过考核取得上岗证书,设立单位有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3]《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4]《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

[5]《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

[6]《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 (GB50346-2004).

第6篇: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范文

【关键词】材料实验室;管理机制;开放模式;创新

大学实验室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场所,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1-2]材料实验室作为一个系统组织,不仅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课堂,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场所。[3]实验室应该积极吸引社会优质资源为己用,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要不断的培养优秀人才,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高实验室开放度是充分发挥实验室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有效举措。[4]

一、高校材料实验室现状

目前,材料实验室仍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实验室的开放性较差。学生只能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参加实验,不能按个人意愿使用实验设备,严重影响了多元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导致实验室设备的闲置浪费。材料专业的学生必须有宽广的知识面及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材料学科要求实验室采取开放式管理模式。传统材料实验室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1、材料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不匹配

传统的材料学科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总是受制于教学理论,理论教学的进度决定了实验教学的进度,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在实验过程中很难激发学习兴趣。这种实验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模式分割了实验之间的完整性、相关性及系统性,严重的束缚了学生自主观察、探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材料实验室单一的只为理论教学服务,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实验知识面狭窄、实验的效果差,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难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材料实验室运行机制落后

材料实验室运行机制是材料学院负责管理,实验教学依据理论教学来安排。实验室教师采取坐班制管理,根据实验教学进度,制备实验试样,调试实验室设备。实验室教师主要负责实验教学工作,重复性工作较多,创新性工作较少,缺乏职业成就感。在规定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室的设备处于运行状态,在没有实验教学的情况下,实验室设备一般处于停滞状态。总体而言,实验仪器和设备使用频率较低。传统的材料实验室运行机制无法调动实验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同时造成实验室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开放式的材料实验室管理机制概述

1、材料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材料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材料实验室的特点是:人员流动性大;学生对实验设备的使用缺乏经验。针对这些特点,材料实验室首先建立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专门开设安全教育培训课程。让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的实验室安全与防护知识,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学校、院系及实验室还根据材料实验室的具体情况,编制了材料实验室安全指导准则,其内容涵盖紧急情况处置、地震、火灾、电气安全、化学品事故等各方面的内容。每学年实验室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适应实验室发展的需要,对安全指导准则进行修改和完善。实验室负责人必须定期对所负责的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并做好详细的安全检查记录。采用师生互相监督的形式,提出意见,限期整改,及时对违反规定的安全隐患在院部信息平台上公布,务必引起全体师生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

2、材料实验室的准入制度

材料实验室建立准入制度既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是对教师的严格要求。准入制度要求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实验知识的讲解。准入制度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实验仪器和实验设备的标准化操作、实验过程的重难点。实验室建立准入制度可以让学生能从容的进行实验操作,实验室资源可以有效的得到保护,实验室的设备使用效率亦得到极大提高。材料实验的教学活动较为频繁,实验室教师人数较多,参加实验的学生数量大,实验室准入制度是构建开放式实验室的基础。材料实验室准入制度不仅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考核,而且还要对安全知识考核。要求学生具有安全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将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加入到实验室准入制度中。

三、开放式的材料实验室管理机制创新措施

1、创新材料实验室开放模式

创新型实验室是材料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开放式实验室是材料实验室的建设重点。在大力建设材料实验室的过程中,要保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前提,贯彻以培养学生创新理念为基础,执行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材料实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对实验室的需求不同,实验室可采取相应的开放模式。(1)基础实验的指导模式。基础性的实验项目主要是演示实验和基本操作实验。比如金相试样制备、金相组织观察及硬度测试等实验,强调对实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类实验主要面向低年级的学生,实验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因为每个学生对实验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实验操作技能不同,所以基础性的实验项目一般采用指导式的开放模式。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设备的使用、测量方法与操作技术,更要让学生明白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意义所在,让学生“学会认知”,增强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和科学素质。(2)专业实验的分散模式。专业性的实验项目主要是验证实验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实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经过较长时间和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积累了一定量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能够很好的完成基础实验,专业实验是其学习的主要内容。专业实验项目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它将实验操作和专业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专业实验的特点在于实验的设备操作独立性、实验的仪器使用分散性,因此专业实验项目可采用分散式实验开放模式。分散式开放专业实验室侧重点在于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运用实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3)科研实验的创新模式。对于学习成绩优秀、兴趣广泛且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创新型与研究型的实验项目可促进其学习能力更进一步提高。创新式实验开放项目是结合材料学科的最新发展前沿,借助专业实验室的实验资源为基础条件,培养学生使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创新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端正的科研态度。专业实验室是学生申请创新课题和参加科技大赛等有利平台。专业实验室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对学生开放,从而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中来。创新模式让学生比较早的接触到科研课题,并从中感悟科学研究工作的意义,对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依托科研改进教学实验室设施设备

一般高校都会提出科研与教学并重,教学与科研是有机的融合体,“科研兴教”是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完美结合。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研究。教师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有助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身为高等教育教师,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要善于以研究者的眼光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通过加强专业理论的探讨,将积累的专业知识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讲授创新课程。适应专业发展的趋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理论结合实践,是新形势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对材料学科的教师来讲,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做大量的实验。实验过程中要用到专门的仪器和设备,然而教师很少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教师做科研。开放式实验室拥有各种仪器和设备,为教师的科研活动提供了有利硬件基础。教师科研活动的有序开展,可引导实验室进行设备改进与更新,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促进实验室提高利用率。

3、推进协同创新

材料专业实验室是理论知识验证的重要场所,是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场所。校企合作服务生产、服务社会,是协同创新的窗口。材料专业实验室对外开放,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开展重大科研项目合作以及新产品研发制造。材料专业实验室在相应的校企合作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企业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是双赢的过程。校企深度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合作,需要互信作为基础。校企合作首先是为培养人才服务,使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使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其次,要立足于行业需求,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使企业人才的工作能力得到提高。最后,要建立权责明晰、丰富互动的合作形式。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建立校外实践培训基地、专业实习基地。定期开展全方位科研合作,高效利用企业资源,推进校企协同创新。

四、结语

开放式的创新型材料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的良性互动机制,有助于增进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学生的科学创新兴趣。强化实验教学与企业深度合作,有助于校企之间资源共享和校企之间人才培养。因此,要加大开放实验室的力度,提高管理实验室水平,充分利用师资力量和实验室资源,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产出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左铁镛.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作用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1-5.

[2]张素华,王海娟.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浅析[J].实验室科学,2012.15(6)124-126.

[3]张淑玲.浅析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94-95.

第7篇: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范文

2019年学院总体在校生人数已经突破400人,教职工总数31人。学院累计开展安全工作相关安全教育十余场次,参加师生近1000人次;进行相关排查工作5次,发现问题9项,解决9项;同师生进行谈话交流近50人次,累计解决师生关注密切的问题6件;布置安全工作提示牌、标语、条幅等20块(次);开展座谈会、安全知识讲座4场次;发放调查问卷、排查表、告知书2000余页;通过网络途径,包括微信群、QQ群、短信等,向学生和学生家长发送安全防范措施、安全提醒及其他警示内容近千条次;特别是针对近年来网络诈骗、电信诈骗、校园套路贷高发,学院开展了专题班团会、教育大会6场次,在《致2019级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中,将学生的信贷安全列为重点工作。

在工作开展过中广泛发动学生,充分利用学校优质资源,得到了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大力帮助,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就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院高度重视

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每名班子成员都承担安全工作的具体内容。特别是对教职员工和学生工作,做到专人负责,全程跟踪,统一步调,力求实效。

1、迅速传达和落实学校安全会议精神

在学校安全管理委员会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后,学院立即向全体学生和老师传达了学校安全会议精神并做出工作部署。认真学习贯彻国家、省、市和学校有关安全稳定工作的文件和通知要求,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对有安全隐患的重点部位做出了重点的强调和安排,对实验室、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网络安全等内容责成有关人员进行落实。

2、成立领导小组,设立安全值班制度

学院迅速成立了领导小组。组长由邵国余院长和史仁民书记担任,副组长由赵振红副书记担任,组员由全体行政人员与教师老师担任。设立每日安全值班制度,做到了人人参与安全工作,全员构筑安全网络。

二、工作全面开展

1、加强网络宣传和实际教育相结合

除了会议传达和要求外,对每名老师和学生都发放了安全手册,内容包括危机处理方案、人身财产安全注意事项、安全工作行为准则等内容。并把此项工作作为常态化,每次班子例会和学院教师例会上,都把安全工作作为一项议程进行宣传和讨论。

2、开展丰富多样的安全管理活动

学院紧紧抓住安全活动的有利形势,以学校建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开展了安全教育、校园贷专项教育、预防电信诈骗专项教育、消防安全常识演练、实验室操作安全、交通安全等系列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充实,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在师生中引起巨大反响。

3、全面开展自检自查工作,对于难以立行立改的问题制定时间表和最后整改期限。

(1)实验室安全检查

学院领导先后对全院所有实验室进行了多次检查走访,其中两次会同安全保卫处联系教师王成同志共同进行。在所有检查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火灾隐患、废气排放、油品安全等内容做了重点的检查,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对实验室防火、防盗做出了详细的部署。特别是电气焊操作室的气瓶存放使用问题制定了明确的解决方案和解决时间表。

(2)学生宿舍安全排查

学院领导班子、辅导员老师、导师先后对学生寝室的安全隐患、违规用电、禁烟禁火、管制刀具及文明卫生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累计十余人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作出了处理,对违反宿舍规定的行为进行了公开通报并限期整改。力求做到宿舍无用电安全隐患、无火灾安全隐患。并对男生宿舍6号楼因为楼下为女生,上下楼需从8号楼五楼绕行提出了可能存在的发生火灾撤退不及时等问题提出了安全整改意见。

(3)健全完善相关制度

在2018年学院全面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种安全制度,在实验室和教室的显著位置进行了张贴,确保每个进入实验室的人,有章可循。对于新建立的实验室和实验场地进行了安全评估和制度建设。

4、意识形态安全与网络安全

学院紧随近年来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政策变化,高度重视师生意识形态安全,以共青团工作为平台,利用团会、班会、政治学习等多种平台,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进行引导预防。在网络安全方面,通过统计管控网络平台、媒体,统计掌握微信群、QQ群、公共账号等,切实起到监管作用,未出现任何网络安全问题。

5、继续推进“礼让”安全活动

学院为营造和谐融洽文明礼让的师生相处环境,今年将安全“礼让”安全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礼让”安全活动涵盖师生课堂互动、校园出行、校内行车、校内就餐等多个方面和角度。在广大教职工中得到积极反馈和一致好评。

第8篇: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范文

【摘要】我中心通过省级质量技术监督组织的计量认证和国家级实验室认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

【关键词】质量体系 ;评审

我中心于2004年~2010年先后通过辽宁省计量认证初次评审、监督评审暨扩项评审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初次评审、两次监督评审。通过这几次评审,总结一下我们得到几点体会:

1 建立持续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根据《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ISO/IEC 17025)的要求,结合我们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特点和我中心的工作实际,在质量方针的指导下,我们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首先我们的体系文件突出重点,可操作性强,便于实施。在人员这一块,我们将每一个岗位的职责细化,一旦发现问题,能及时查到原因,落实到个人。其次我们对体系文件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和完善。年初我们对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增加了授权签字人,变更了部分程序,对设施环境、新上岗人员和生物安全等内容进一步具体化,做出了明确规定,便于实施。质量控制科负责定期对检测所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检查和搜集,保证了各类检验标准(方法)的现行有效。我们的体系文件份四层,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各层文件均处于受控状态。 我们对体系文件的要求是:质量手册要概括,程序文件要具体,作业指导书要详实。第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严格执行体系文件的要求,不仅保证了日常检测工作的准确可靠,而且顺利通过了各项评审。同时我们加强日常质量监督,保证质量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2 重视学习和培训

为加深对认可准则的理解,中心多次邀请省内专家组织全员培训。在重点相关科室请专家现场指导。中心选派8名内审员参加培训,取得内审员资格。中心还多次组织相关业务科室的骨干到省级疾控和兄弟单位参观学习。在中心内部要求全体员工熟悉《质量手册》等体系文件,掌握相应的内容;中心利用继续医学教育先后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理化实验室毒物管理和防护、消毒技术等讲座。同时要求各业务科室,根据本科室的业务工作组织科内学习,并做好记录和评价。

3 做好内审和管理评审工作

在质量体系内部定期开展内审和管理评审,是质量体系自我完善和提高的必要手段。目前中心有8名内审员组成质量监督小组,每年一次对中心质量体系的各个环节进行内审,按要求填写内审表,形成内审报告。发现存在问题和不符合项,提出整改建议,及时纠正不符合项。并对整改工作进行跟踪,使内审工作务实有效。从而有效地保证中心的各项检测工作规范运行。同时我们将内审的结果输入到管理评审当中,对质量体系的符合性、适用性和有效性作出客观的评价。在管理评审过程中,我们质量管理科制定审核计划,负责组织和实施,沟通各部门展开讨论,全面分析质量体系。根据评审准则的要求输入相关材料,对关键点系统分析,对存在的不符合项,提出整改建议。对潜在的不符合项,学会运用预防和纠正措施。通过内审和管理评审,结合质量方针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并对体系文件进行相应的补充和修改,确保质量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4 强化室内质控和监督

年初制定室内质量控制和监督计划。各检测科室的业务主管负责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其中理化和微生物实验室每季度发盲样一次,对检验人员进行考核。科室技术主管根据考核结果,做出综合评价。对操作过程和关键技术的薄弱环节,进行培训和监督。质量控制科每月对监测科室进行一次抽检,下到现场对采样过程和原始记录监督指导。这样从样品进入实验室前直到检测过程都得到了有效的质量控制和监督。不仅保证了日常检测工作的有效运行,也为接受各项评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食品检验

一、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又被称之为LIMS,是英文Laboratory Informotion Management System的英文缩写形式。LIMS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并于上世纪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截止到目前已出现采用Internet和Web技术的LIMS系统。学界中对于该系统的定义众说纷纭,不同组织机构对其的理解均各不相同。我国的实验室网站LIMS指南中对该系统是这样定义的: LIMS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实验室中的各类分析仪器连接到一起,并以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实现以实验室为核心的全方位管理系统。LIMS集多种管理模块于一身,如样品管理、网络管理、资源管理、数据管理、事务管理以及报表管理等等,该系统不仅可以满足来自于外部的管理需求,而且还能够对实验室内部的分析数据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完善的LIMS系统有助于实验室实现自动化运行、信息化管理以及无纸化办公,它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高实验室的整体工作效率,而且还能以最低的运行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最为重要的是,经质量认证的LIMS系统能够使实验室出具的各类检测信息和数据符合有关规范及质检标准的要求。现如今,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食品检验中心的业务量也随之剧增,现有的应有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其具体工作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开发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借此来提高食品检验的工作效率。而LIMS系统以其自身强大的功能,能够提高样品采集效率、检测效率,并且能够有效地降低检验报告中各类数据错误的发生几率。为此,对于食品检验机构而言,开发并运用LIMS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LIMS系统在食品检验中的具体运用

(一)LIMS系统的设计原则

LIMS主要是以E1578-93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为设计依据,并遵循国际上通用的ISO/ICE17025:2005准则进行设计的。而本系统在设计时除依据以上原则外,还结合了GB/T15481-2000、CNAS-CL01:2006等规范标准及准则,并且符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相关要求。

(二)系统框架

按照我国食品检验的相关要求及其特点,本系统的具体框架为3层结构,即实验室信息管理、样品质量管理以及检测结果分析统计。下面分别对这3个子系统的功能进行介绍。

1.实验室信息管理

该层次是整个LIMS系统的基础之一,其主要负责实验室内各类仪器设备的连接,借此来使仪器的检验结果自动传至系统当中,在凭借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实验室全面管理,有效地提高实验室的自动化管理水平。实验室信息管理子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①资源管理。LIMS通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辅助用户对全部纳入管理目标的对象进行规范化管理。其中具体包括人员、设备以及文档等管理;

②效率管理。系统中的仪器设备具有自动采集数据的功能,这样能够有效减轻工作人员手工录入信息的工作量,并且还可以进一步降低错误的发生几率,数据信息的传输速度也非常快。此外,样品登记及调度模块能够对实验室的工作秩序进行优化,进而缩短样品的周转时间,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③安全管理。在多用户的运行环境中,系统能够为全部用户提供一个十分安全可靠的环境,并且可以使全部数据均在可控的系统中正常运行;

④成本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而且还能够对被检测产品的相关标准及其性能等情况进行追踪,一经发现不良的质量变化还会发出警告,有效地防止了质量不合格产品的产生。此外,由于系统本身遵循的是规范的管理流程,从而大大地降低了检验过程中试剂的消耗量,同时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利用率也被最大程度地发挥,这样能够确保实验室各方面的消耗降至最低。

2.样品质量管理

该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①样品管理。具体包括样品留存和分装两个部分。前者具体是指对样品进行检验之前预留出一部分作为留存,并将相关信息录入到系统中,一旦发生问题可使用留存的样品进行再次检验;

②试剂管理。主要负责记录试剂与标准物的档案,如被检测产品的供应商、产品名称、主要成分、含量、出厂日期和编号以及存放每件等等;

③项目管理。可按照被检样品的相关信息生成与之相对应的检验项目,并且还能够对试验任务加以分配和规划,最后生成相关的试验程序和指令,并存储到数据库当中。检验项目的工作人员可利用系统对项目的检验进展加以了解,并对具体实施进度进行监督,最后通过对各项试验任务结果的汇总,生成检验报告。

3.检验结果分析管理

该子系统包括以下功能:

①选择分析方法。LIMS系统能够为各类食品的检测提供相应的分析方法,并且可预先对所选方法中的原始数据进行设定,如变量名称、数量以及各变量之间的计算关系等等,当所需数据设置完成后,系统便可以此为依据自动计算出相应的结果,该结果的准确性非常高;

②分析统计。当实验室正常运行一段时期以后,会产生出大量的数据信息,系统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统计,由此便可以清晰地看到数据的变化趋势,可用此来检测产品的质量;

③报告模板。以往传统的食品检验中,报告的格式是每一个单位都非常关注的问题,这部分的工作量也是整个检验过程中比较大环节之一。而LIMS系统中所有的报告模板都可以自行定制,并且还能够任意选取报告中的显示内容,报告格式十分灵活。

参考文献:

[1]卢慧芬.俞强.开放性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5).

[2]宋亚利.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创新应用与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