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

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

第1篇: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科技进步;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关联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088-01

一、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定义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高超精湛的技艺,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二、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

(一)石器时代

据记载,造物的起源是在170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当时我们的人类祖先就开始用兽皮、象牙、羽毛来装饰自己,尤其是新石器时代,石器的制造艺术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大量的彩陶,其造型各异。

(二)商周战国时期

在商代早期,采用多范分铸法制造大型的青铜器,到商代晚期,青铜铸造技术高度发展。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工艺,从铸造技术到艺术风格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铸造工艺由传统的渐铸发展出了蜡模、焊接、镶嵌等工艺,形制由传统的礼器向着生活日用器转化,神秘的宗教色彩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轻松自由的新风格,并出现了许多精美绝伦的青铜工艺器。

(三)秦汉三国时期

从中国古代青铜工艺发展的总趋势来看,秦汉时期是一个走向衰落的时期,与战国时代相比,秦汉时期的青铜器无论在数量还是品类上都减少了,造成这种现象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它工艺门类的发展。

(四)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唐朝国力空前的强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稳定、最强大的国家。这使唐朝的工艺美术显得多姿多彩。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三彩了,它是烧制的一种低温铅彩釉陶器,很好的证明了当时的科学烧制技术促进出工艺水平的提高。

(五)五代两宋和辽金西夏元

宋代的瓷器艺术飞跃的发展,瓷器在生活中的应用面明显增大,饮食器、茶具和酒具是宋瓷重用量最大的。到了辽代,建筑以建筑体量的视觉范围来设计总体布局。西夏以佛教为国教,印刷业很发达,并且运用了活字印刷技术。金代后期,陶瓷也有所发展。元朝是多文化交汇的时代,来自草原的蒙古族喜爱繁丽的装饰和金等贵重的工艺材料。

(六)明清时期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强盛的时代。明代工艺美术承继了宋以来的美学追求,具有端庄、简约、健实等审美特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各个门类在清代更加完善化,其品种之繁多、手法之丰富都远远超过前代。

三、科技进步的含义

科技是改变资源以满足人类需求的知识总和;科技也是人们控制和改变自然环镜的手段和方法。所谓科技进步就是我们运用用科学、材料和人力资源,以达成人类期求目标的历程;科技进步就是运用我们的知识、工具、和技能以解Q实际问题并扩展人类的能力。

(一)科学技术与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联系

科学技术与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工艺美术依靠摆脱实用功能的束缚来追求精神的人格自由;而科学技术则是在不断满足人体对物质的需要。

(二)科学技术的独立性

科学技术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用即美”的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把使用价值向审美价值的有条件的转化作为简单的统一。相反,如果把形式美作为技术美的全部,客观上又否定了科学技术的相对独立性。也就排斥了技术美,这也是不正确的。

科学技术以实用功能为要素,也就是不以艺术美的实现为目的;有其相对的独立型,科学技术与工艺美术在它们产生起,就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矛盾。工艺美术讲求个性的体现,而科学技术在于大众,科技的进步来自生活,而其作品又服务与众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技术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科学是新艺术产生的内在驱动力,也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2篇: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现代生活;艺术特色;应用分析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工艺美术不仅仅是以手工艺技巧制成并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而是向着艺术与现代相结合,即艺术品实用化的方向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类别丰富,有工艺绘画、艺术纺织、工艺篆刻等,其所表现出的造型美、气势美、严谨美不仅具有民族特色,对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今,传统工艺美术使现代生活越来越多元化,受此影响的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而现代生活在其影响下,无论是审美取向还是物质实用性都有着较大的改变。从这一视角出发,有利于传统工艺美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传统工艺美术概述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历史悠久,拥有大量优秀的工艺美术典范代表,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唐宋时期的瓷器、元代青花等,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这些传统工艺美术的典范代表所表现出的特征和艺术特点在影响现代工艺美术的同时,也提升了现代人们的生活品味。

(一)传统工艺美术的特征

传统工艺美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艺术特征,虽不尽相同、纷繁复杂,但总体观之,都展现出了和谐的民族审美、文化思想和艺术风格等。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体现出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地域性特征下的工艺美术由于受所处环境、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其造物方式以及审美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湘绣主要以丝绒线绣花,构图严谨、色彩秀丽;苏绣针法灵活、构思巧妙、色彩清雅;蜀绣则针法灵巧多变、严谨精密。正是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刺绣工艺展现出了各自的独特性。独特的审美性是传统工艺美术的又一个特征。传统的工艺作品在创作时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以不同的主题表达美好的情怀。情怀的表达需要作品的完美呈现,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独特之处又在于其利用独特的色彩搭配表现作品的生命力,如色彩艳丽的五彩瓷、绚丽夺目的景泰蓝、五彩斑斓的民间年画、光彩夺目的刺绣等,在体现了独特性特征的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学内涵。人本精神是传统工艺美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人本精神观照下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历史厚重感,无论是多变的器物造型,还是丰富变幻的色彩,抑或是灵活善变的纹路,都象征性地蕴含着传统的伦理观念和文化内涵。

(二)传统工艺美术的艺术内涵

在中国传统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始终摆脱不了对时代精神和情感意念的表达。受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并不受现实的拘泥与羁绊,作品本身往往散发着高度的和谐统一。在传统工艺美术品制作、生产的过程中,借鉴和吸收了传统文学思想的主题表达形式,即双关、抽象、夸张、变形等手法对作品加以诠释。如大家所熟悉的传统工艺作品——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其造型中的饕餮纹以夸张的五官表现怪兽的狞恶;为了突出主题和艺术特点,四大刺绣在针法、色彩、图案等方面多采用呼应、变形或抽象的表达方式;编织工艺在编织技法上利用经纬交叉、粗细对比的手法实现虚实相生的浮雕状,在色彩上,以色彩间的相互对比和衬托表现典雅、朴素的艺术特色。总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受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不再是简单的艺术作品,其中包含着独特民族文化内涵,具有审美和文化的双重性。

二、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表现

传统需要与现代结合才能得以传承,现代作品也能借此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传统工艺美术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对人们现代生活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一)传统工艺美术与室内装饰设计

室内装饰设计从传统工艺美术获得材料资源和设计灵感,使形式广泛、内容丰富的传统工艺美术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传统工艺美术与室内装饰设计不是简单地互相堆砌,而是将传统工艺美术的材料、技法、文化内涵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同时又不失传统工艺美术的美感。以南京金陵湖滨饭店的总统套房为例,其陈设独具匠心,采用主题和母体相互烘托的表现方式,其中的主题屏风图案采用了昭陵的六骏浮雕石刻,母体则是以十件造型各异的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加以表现,整个装饰既提高了品位,又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而在普通家居装饰设计中,传统工艺美术在符合室内装饰格局的同时,更注重绿色与环保方面的需求。现代设计师在室内装饰设计过程中加入了传统瓷器元素,一方面具有装饰作用,与主题相呼应;另一方面与绿色植物的搭配使其不失美感的同时又突出了绿色理念。除此之外,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中的纹路样式也是室内装饰设计常常使用的元素。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中的纹路形式多样,可适应不同主题的室内设计,如室内装饰中设计摆放有喜字纹样式的木质家具,不仅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也具有艺术美感。此外,以壁纸为表现载体的设计方式将纹路艺术化,赋予室内装饰不同的风格。从现代装饰设计的发展来看,现代人们对传统工艺美术中编织工艺有所偏爱,常在室内装饰中加入传统的编织工艺,如具有民族气息的四大名绣,增添了室内装饰的民族韵味;又如仁安悦榕庄对色泽鲜艳、纹路多变的藏毯的运用,增添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同时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又毫无违和感,尽显朴素和大气。因此,种类丰富、风格多样的传统工艺美术应用在室内设计中,既使其彰显了美感,又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平面设计

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主要通过现代艺术形式加以体现,基于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平面设计对人们的审美取向、价值定位都产生了影响。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剪纸、年画、皮影、刺绣、版画等与现代平面设计具有许多相似之处,设计者可以从中获得灵感来源,为平面设计发展提供良好的经验。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华夏银行的标志取材于红山文化中的玉龙造型,王府井饭店的标志纹路来自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吉祥纹。由此不难发现,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传统元素多广泛应用在宣传上,现代平面设计风格多样、灵活多变,而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丰富元素则为其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和灵感来源。面向大众的平面设计形式多样,如来源于丝绸质感的设计使平面更富有光泽和质感,颇受女性群体的喜爱;节假日贺卡对传统纹饰形态的运用;现代包装设计对泥塑和陶瓷花纹的运用,体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特色。总而言之,现代平面设计将传统工艺美术元素融入其中,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三)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工业设计

现代工业设计受传统工艺美术的启发,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满足了大众的物质需要,也符合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下,工业设计在产品的定位上存在偏差,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不足导致产品不能被大众所认同和接受,因此失去了民族性和文化内涵的工业设计无法在市场上立足,更不能为大众接受。传统工艺美术悠久的发展历史造就了其包罗万象的物质内涵和精神文化,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受传统工艺美术的影响,现代工业设计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内涵统一了起来。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设计,外部造型来源于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工艺,其中的祥云图案则赋予了美好的寓意,下端的漆红色则来自汉代,立体式浮雕设计使火炬显得高雅、厚重。这些传统工艺美术元素的加入,使工业设计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和精神内涵。其次,传统工艺美术所包含的传统内涵是现代工业设计精益求精的动力,同时对现代生活具有精神层面的指导作用。无论是商周时期纹饰精美的青铜器、汉代鎏金漆器,还是明朝的家具都在制作水平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其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造物理念使现代工业设计更加注重实用性与审美性。

三、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

传统工艺美术是一门将材料、审美、工艺、技法、文化充分融合的艺术,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物质使用的需求,还满足了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和追求。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其传承与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现代社会生活对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视有利于引起人们的重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代社会生活因传统工艺美术而具有丰富的内涵,传统工艺美术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作品,更多的是承载了民族的艺术元素和精神实质,从相关艺术实践活动到大众审美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熏陶,因此,社会的艺术设计之路得到长远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工艺美术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十分丰富的艺术内涵,历经时代的大潮,仍然对今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借鉴意义。现代生活对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视并不是单纯的对商业利益的追求,而是将传统具有借鉴价值的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从而在使传统工艺美术得到传承的同时,丰富了社会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关兴华.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J].大众文艺,2014(08).

[2]梅建军.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06).

[3]柳默.浅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6(01).

[4]葛晓明.传统工艺美术对室内装饰设计的影响和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

第3篇: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

(上海大学 艺术研究院,上海 200444)

摘 要: 汉代,出现了大量的素器,器形单纯朴素,简洁洗练,纹饰之简朴素自然,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宗白华先生称这种美为“芙蓉出水”;在另一方面汉人也把青铜器纹饰做得繁芜、华美,与商周时期的纹饰写实性相比,更具有一种图案化、符号化和写意性。

关键词: 汉代青铜器;纹饰;繁与简

中图分类号:J301文献标识码:A

Complex and Simple: Beauty of Patterns in

the Bronze-ware of the Han Dynasty

HAN Xue-song

一、简之美

汉代,出现了大量的素器,器形单纯朴素,简洁洗练,虽然在商周青铜纹饰中也不乏简洁之美,如铜爵的设计,王家树先生说:“这一优秀的青铜工艺形象,它的形体比例的适中、直线和曲线的巧妙的结合、造型和装饰的简练素朴,难道不给人一种高耸向上而又沉稳有力的美感吗?”注:(王家树《中国工艺美术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178页。 )但这种高耸的沉稳的造型特点依然给人一种逼人的气势。汉代铜器纹饰之简朴却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宗白华先生称简之美为“芙蓉出水”。

王家树先生说:“汉代的铜器造型非常单纯,没有任何多余的,与实用功能无关的的造型空间变化,或者在器物的形体上外加什么影响造型的附件。”注:(王家树《中国工艺美术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211页。 )因而汉代的大部分青铜器物被称为素器,在这些素器中,一部分是素面无纹,一部分仅仅是装饰了几道弦纹或者在器盖上做了几件雕饰。在添加弦纹的器物上,往往两三道为一组,整个器物一组到四组不等(图1),纹饰之简使人们转而更加注重器物造型的变化。虽然在汉代弦纹只是在器物适当的部位上添加一道或几道。但正由于这几道的弦纹和器物本身的轮廓线重新划分的器物的造型空间。从而使汉代以造型为主的器物的艺术风格凸显出来。

以“简”为尚的审美风尚由来已久。早在《周易大传•系辞上》就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指平易,“简”谓简约。《大传》所讨论的是《周易》的卦理,它认为,只要得到“简易之理”也就得到了《易》的卦理。老子也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十二章)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朴散则为器”(二十八章),“见素抱朴”(十九章),“复归于朴”(二十八章)等等都是提倡简洁朴素之美。《淮南子•说林训》中也说:“白玉不琢,美珠不文,质有余也。”继而,在《泰族训》中说:“天地所包,阴阳所呕,雨露所濡,化生万物。瑶碧玉珠,翡翠玳瑁,文采明朗,润泽若濡。摩而不玩,久而不渝。奚仲不能旅,鲁班不能造,此之谓大巧。”天地化生万物所产生的美,是任何能工巧匠的创造都无法比拟的。物体本身所具有的天然之美是最高的。除此之外,人工的文饰就是次要的,甚至是不必要的。因而,《淮南子•诠言训》中说:“饰其外者伤其内,扶其情者害其中,见其文者蔽其质。”可见汉代是一个“崇实”、“尚质”、“贵真”的时代。

正因为汉代青铜器的纹饰之简,才让人们更多地去注意造型本身(图2),因此,王家树先生在论述汉代的铜壶的造型时说,汉代“各壶的空间构成并不复杂,两侧的曲线尺度变化、方向变化以及相应的高、径的权衡比例不同,都给人以不同的形体感受,或稳,或媚,或立,或坐各有其趣”注:(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页。)这一切都归于汉代的青铜器纹饰之简,造型之简。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与“使民知神奸”之教育功能和具有“协于上天,以承天休”的通天之工具的“礼器”相适应,商周的纹饰多神秘而繁复、多变而理性。而汉代的青铜器开始和封建制度相适应,与人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由“家国重器”一变而为“生活之器”,一切以生活实用为目的,器物不加雕饰,浑朴自然(图3)。

这种简洁朴素的纹饰是对商周纹饰的否定和发展。李砚祖说:“在青铜工艺中出现大量的素器与三代青铜器的繁复相比,简洁洗练的造型,因结构或功能需要而产生的几道弦纹的装饰带,都透露出开魏晋风气之先的征候。”[1]因此,正是汉代简洁朴素的风格为后代的传统设计奠定了基础。如后代“巧剜明月”、“嫩荷涵露”的青瓷,类雪类银的白瓷,朴实清新的青花瓷,简洁、宁静的明式家具等等,莫不受到汉以来的崇简风气的影响。

“简”是“真”,是一种至情至性的真诚流露,而雕琢之物则相反。生活是朴素的,是实实在在的一种“生活”,来不得半点虚伪。所以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哭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也。”注:(庄子《渔父》。 )“简”也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谢榛《四溟诗话》),提倡自然朴素是汉人对待生活的一种精神。《盐铁论•殊路》中讲,“至美素璞,物莫能饰也”、“故金玉不琢,美珠不画”,还说,“若画脂镂冰,费日损功”。都是反对雕琢,提倡朴素的审美的倾向。

受道家无为的思想影响,《淮南子》也认为,人追求美,不应该为外物所支配,“轻天下则神无累矣,细万物则心不惑焉”,继而要求人们“视珍宝、珠玉,犹石砾也,视至尊、穷宠犹行客也,视毛嫱、西施犹[XC;%38%38] 注:([XC;%28%28],音 同“ 期”,丑陋 。)丑 也”(《精神训》)。《说山训》又说:“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得美矣。求丑则不得丑,不求丑则有丑矣。不求丑又不求美,则无美无丑矣,是谓玄同。”《原道训》也说:“能至于无乐,则无不乐,无不乐则至极矣。”所有的这些都是要求人们不要把对美的追求变成一种外在于人的目的,正像本论文第一节的内容所说,汉代是一个对人肯定的社会,因此,对美的追求也要同人的目的相一致,要自然而然,不要刻意去寻求美。因而,《淮南子》“把道家所推崇的天然之美放在首要地位,它所强调的是‘质’自身所具有的不待文饰的美,但同时又主张在‘质’所具有的美之外,加之以不是有害于质,而是使质显得更美的文饰。它并非反对那种没有质之美基础和前提的虚伪的文饰”。注:(李泽厚《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无意追求美而达到一种美的极至,不斤斤计较于美丑,超越美丑的考虑,反而达到一种极高的美。因此我们看到,在汉代青铜器的纹饰设计中,好象在创造一种无技巧的境界,这“不饰之饰”颇得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妙。

二、繁之美

汉代,“天人感应”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使从战国就已经开始的谶纬迷信思想流行了起来。上自帝王、公侯,下至庶民百姓无不渴望长生不死,“服食求神仙,多被药石误”(《古诗十九首•驱车向东门》),继而认识到长生的渺茫性“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虽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指出:“寿有长短,养有得失”,“寿夭于其所自行。自行可久之道者,其寿雠于久,自行不可久之道者,其寿雠于不久。”只要人们生活有规律,有节制,劳逸适度,“男女其体盛,臭味取其胜,居处就其和,劳佚居其中,寒暖无失适,饥饱无失平,欲恶度礼,动静顺喜,息怒止于中,忧惧反之正”,就能寿引而长。但这种认识并没有因此削弱汉人对神仙思想的信念,求仙观念的盛行,反映出汉人自觉认识到现实生命的宝贵,希望能延长现实的生命,并使之达到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他们把这种信念外化在对器物的装饰上,用纹饰之繁去表达对神仙之境的向往,用纹饰之繁去表达另外一个世界的富足和美好,用纹饰之繁去寄托在心灵所幻想的仙境之中。因而就用各种的错金银、鎏金银、细线刻镂、丰富的镶嵌技法把器物装饰起来,极尽奢侈、繁华之美(图4)。汉代青铜器的装饰技法,有鎏金、鎏银、镶嵌、刻镂、错金银、浮雕等。镶嵌是铸造完了以后的再加工。镶嵌的材料有绿松石、绿琉璃、玛瑙、玉石等,这种镶嵌的技法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流行,汉人却把它们做得彩色缤纷、朴重大方。与儒家从“礼”思想出发,把华美的雕饰看作是权利、地位、礼仪的象征相反。在这种繁芜、华美之中,表现汉人对个体生命执着的追求。

当汉人感触到生命的短暂时,就渴望生命的长生,神仙思想便流行起来并成为一种普遍的信仰。人们希望通过某种方式延长现实中的生命。器物本身并不能充分的表达那种虽“直书其事”,“体物”却不能尽“写事”之原,于是就借助于装饰的繁复和堆彻,依靠人自身的想象,去达到一种如醉如痴的仙境。

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诗的美有“隔”与“不隔”之分。清真如陶、谢便是“不隔”,雕琢如颜延之便是“隔”。同样,我们看汉代铜器纹饰之繁缛难道不也是一种“隔”的美?这种美寄托了汉人对生命的无穷的想象和幻想。和商周的那些华美的青铜器相比,没有了沉重和神秘,没有了威严和狞厉,而是一种对生命意识的阐释,华美里面蕴涵着真挚的信仰(图6)。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一件错金银鸟篆纹壶(图5),通体用金银嵌出鸟篆纹吉祥语和动物纹饰带,口肩、腹部各有微凸的宽代纹一周,上错怪兽和云雷纹,其间有金银线错出鸟篆纹三周,共32字,最后14字为“口味,充闰,血肤,延年去病,万年有余”。就表达着这样一种观念。同墓出土的另一件鎏金银蟠龙纹铜壶,通体镏金,腹部盘绕着四条独首双身的金龙,间缀金色的卷云纹,纹饰亦繁芜华美。设计之繁,与汉代尚简的审美风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繁之美正像汉代的大赋一样,具有瑰玮奇崛的气象之美。繁之美是汉人对客观事物、外部世界、未知世界直接而充分的体认、描摹、刻镂和铺叙,或者说是汉人感情层面的写实和再现。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纹饰繁复、威严而神秘,在这种形象面前,人们因恐惧而屈服,所有的青铜器的装饰都是为了这一共同的目的。而汉代的纹饰之繁,铺陈写事,直言体物,却表达着汉人无尽的想象力。

商周的青铜器纹饰设计,更多地追求具象的姿态,动物纹如饕餮、夔龙、夔风、蝉、象、鱼、鸟、虎、鹿、牛等,几何纹如云雷纹、织物纹、鳞纹、瓦纹等等,如饕餮纹,其特征是一个正面的兽头,以鼻梁为中轴线,两侧对称展开双角,双眉和双目,鼻梁下是翻卷的鼻头和张开的巨口。纹饰是怪异狰狞的,用线是滞涩、粗狂的。而汉代铜器的繁之纹饰,如鸟篆纹壶上的纹饰,更多追求一种图案化、符号化和写意性。鸟篆纹,近乎云气纹般的回旋流转,和商周的纹饰相比同样是经过设计师观察、综合、变化,加以充分的想象构筑而成的,鸟篆纹中线的飞扬、奔突、旋转、富有节奏的美感显示出生命的张力,这是汉人在生命意识的追求中所显示出的一种审美风范。张燕先生在《论线化的中国艺术》一文中说:“中国的造型艺术中线条功能象形之外,更在‘表情’。各种姿态的不同线,有滞涩的,[JP2]有奔放的,有轻灵的,有拙重的,或秀丽,或古拙,或奇峭,或圆润,如大江奔泻,如龙蛇竞走,跌宕跳跃,奔腾翻飞,蕴藏着极其深厚的情,传达极其丰富的美。”线之美在青铜艺术设计中得以突出的表现。另一件铜器乳钉纹壶,器身饰斜方格纹三组,由银宽带纹隔开,方格交叉点镶银乳钉,格内嵌绿琉璃,庄重而华美。

第4篇: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

历史告诉我们。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王朝,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铸造青铜器。进入商代,青铜器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到商代后期,青铜器铸造水平达到了高峰。青铜器皿种类繁多。数量极大。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也促使人们在审美上的需求逐步升高。这时的原始工匠们除了使器皿造型更加美观外,开始在器皿的外表饰以花纹。西周建立后,青铜器得到更大的发展,其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都已经炉火纯青,并且,按其使用功能将青铜器皿铸造为工具、兵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度量衡器等等。因为器皿的使用功能的不同。在器皿的外表装饰的花纹形式也不相同,其造型多样、纹饰精美。即使是在世界工艺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据考,商、周青铜器的纹饰图案大致可分为三类:动物形、几何形和人像。其中,动物纹饰种类繁多、数量很大、变化也比较丰富。在商、周青铜器中居于主体地位。动物纹又可以细分为写实动物纹和幻想动物纹,写实动物纹不用多说,都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动物形象。经过夸张变形处理后装饰于器物的表面,比如,鱼纹、蝉纹、龟纹等等。写实动物纹样种类是非常多的。但是。实际的数量相对教少。装饰的器类和部位也相对较差。并且流行的时代也相对短暂。个人认为,最能代表商、周青铜器纹饰图案美学特征的是幻想动物纹。顾名思义,幻想动物纹是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想象中的神话动物形象。幻想动物纹样数量众多、形式丰富并且长期占据着大多数重要青铜器的显著位置。它主要有三种:兽面纹、夔龙纹和神鸟纹。拿兽面纹来说。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纹样叫“饕餮纹”,“饕餮纹”是“兽面纹”的典型代表。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饕餮正面巨眼、大口,口内有獠牙、有些还有犄角和利爪。有的饕餮纹没有鼻子,有的饕餮纹有鼻子。但是大多只有脑袋没有身体:还有少数有身体的。后有下卷的尾巴。显然。饕餮纹是综合了多种动物特征夸张变形而成的。它主要出现在兽面具、神殿、神坛等器物上。在礼器部分也比较多见。是商代信仰和崇拜的祖、神乃至“帝”的象征。关于夔龙纹,专家考证可能是从以兽为本的图腾复合体演变而来的,尽管夔龙纹在商、周青铜器上普遍居于从属和陪衬的地位。但它却是商、周青铜器纹饰中群体数量最庞大、形式演变最复杂、流行时间最长久的纹饰。而且,夔龙纹的类型非常多,“爬行龙纹”“卷龙纹”“双尾龙纹”等等。从器物的装饰特点上看夔龙纹不是当时的商人和间人崇拜的主要神祉,但后来却成为皇家专有专享的权利代表的图纹。商、周青铜器上还有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纹饰是鸟纹。有的鸟纹是鸟首兽身,有的是鸟首鸟身。从造型的观点来看,鸟纹等动物纹样更具主体创造意识,尤其是鸟首兽纹。纹身变形较大,形象夸张。富于装饰性;构图饱满,疏密有致;线条劲健,圆中寓方,富有韧性。商、周青铜器纹饰出现在巫风盛行的特定时期,是古代工匠从想象中体会神明。以自己的直觉综合,以今天的眼光看来是刻板的、程式化的符号来再现的神祉形象。在这些基本上是定型化的青铜器图案中,隐藏着丰富的美学素材和艺术原创。纹样讲神似不求形似,线条自然、粗细交错、顿挫起伏、弯曲扭结的形式有抑扬顿挫的和谐效果及独特的稚趣。它赋予人们神幻朦胧、风韵古朴的美的感受。粗犷、朴实、浑厚的与稚拙的、富有节奏感的图案与它的造型特点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使人看后叹为观止。如宗白华评价古代艺术所说,“是可以依靠直感直观之力”。直接欣赏、直接体味的“意味”。是“自足的、完形的、超关系的,是一个完备的全体”。

尽管商、周已经进入奴隶制的全盛时期,可毕竟尚且是人类社会的早期,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很低。面对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会产生一些虚幻的联想,企求自然界某种神秘力量的庇护,作为精神的寄托来供奉、崇拜。于是,原始的工匠们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创造出幻想动物纹样,装饰于青铜器物的外表。商、周青铜器皿形象端方、庄重。纹样线条刚硬,形式诡秘、怪异,风格郁重、狰狞。再加上青铜金属独有的青灰色彩,还有青铜金属特有的质感,视之不由使人产生的冷畏不言而喻。想象中的怪首化成神灵般的力量进入古代先民的现实生活之中。它敦促人们遵章守制,辛勤耕耘。像荷马诗史、非洲面具这些原始艺术一样。中国的青铜纹饰有些粗野,有些可怖,而且甚或至于还带着些愚化的成分,但却仍然保持着美学魅力。即使今天看来,人们还能感受到它振魂慑魄、威慑苍生的狞厉之美。

商、周青铜纹样中,除了动物装饰纹样,另外,还有一些纯粹的装饰图案,它是几何形的变化,主要用以烘托和陪衬器身纹样。比如雷纹,雷纹是以一个连续的螺旋形所构成的,其变化也非常丰富,仅一件青铜器具上。雷纹纹饰变化就可达十几种之多。有圆的,有方的,还有漩涡状的,而且变幻之后,它们又有了自己的具体指称。这些螺旋形如果是圆的,称为云纹;如果是方的。称为雷纹;而那些漩涡像带子一般回环的,是回纹。由圆的云纹到方的雷纹,再到漩涡般的回纹,一种简单质朴的几何纹样变为曲折多样的形式,这些是殷商青铜器的典型纹饰。不过,作为装饰图案,它一般不会单一地用在青铜器物上。大多是与其他的几何纹样一起使用,或是与一些动物纹样放在一起使用,个体变幻丰富但整体协调统一。在这些极具符号特征的纹样中,明显可见神话的意义弥漫其间。古人一面暴力征战,试图主宰一切;一面又期望冥冥之中有神灵相助,相助成功。相离失败;总是风调,总是雨顺;永远足衣。永远丰食;永远平安,不遭恶运。如果用感伤态度看青铜时代的艺术是无法理解的。这个动辄杀戮千百万俘虏、奴隶的时代早已经成为过去,但代表、体现这个时代精神的青铜艺术之所以至今为我们所研究,舍此纹样的外在形式之外,也许在于它或多或少体现了某种被神秘化了的力量。如同希腊神话,原始、惨烈、恐怖、神秘、狰狞,还有顶礼膜拜。

第5篇: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

仿古玉有两种类型。一是仿古彝,另一是仿汉玉。仿古玉彝就是仿商周青铜器的造型、花纹而制的玉器。它继承了明代仿古彝玉,而又有所发展。在器形花纹方面较明代更具有综合性、折中性,不限于对器的模 仿。还往往镌刻仿古款识加以标明,公开声明它并不是为了遮掩耳目,而是为了“返璞”。譬如碧玉兽面纹活环盖瓶,玉色近翠,半透明,镂空龙戏珠盖,兽头耳活环,颈饰饕餮,而腹饰西周波纹,瞒阴篆之“万寿尊鼎子子孙孙永宝用之”,底刻“大清乾隆仿古”隶体阴款。这件兽面活环盖瓶,就是综合了商周战国等青铜器的特点于 器,具有古香古色的格调。这种仿古,实际上只是种口号,并非真正按照某器物忠实模仿。这也反映了乾隆时代的艺术思潮。

乾隆时期仿汉玉,也是非常盛行,所谓仿汉玉,系指广泛的仿古而言,并非专指汉玉而言,具有代表性的是继承姚宗仁祖父所制青玉双童耳杯这条路子发展演变而来的。乾隆皇帝十分赏识青玉双童耳杯,并制文以纪其事。诠此玉为一等,特制囊匣加以珍藏。这种仿古玉的真实目的在于混淆视听,伪乱古制,牟取暴利。通常所说“假骨董”也就是指这类仿古玉而言,有着较大的欺骗性。需要慎重对待,以免上当受骗。其欺骗性何在?主要 的是做伪残和烧古,但器形,花纹因清人缺乏研究,总会露出马脚,只要仔细观察是不难发现的。关键是要“认真”,仿汉玉中有的徒具虚名,挂上“汉玉”标签,似与不似则无关紧要。这种仿汉玉则容易识别。

时做玉器是清玉的另一主流,其形制多种多样,图案作工也是极其丰富多彩。乾隆时做玉的繁复纷纭的

现象,实在令人眼花嘹乱。但,冷静分析不难发现:有的装饰单纯,雕工简练,精于光工,充分地显示了玉材特有的温润莹晶的质地美。还有的崇尚精雕细刻,着重表现碾琢技巧,图案造型华丽繁缛。这 类时做玉是乾隆时代玉器的本工,与剔红,竹、木、牙雕以及宫廷绘画的风格是一致的。或者说这是乾隆时代工艺美术的精雕细刻、繁缛华丽的风格,在玉器艺术上的具体表现。

在这里附带的提下,乾隆时代地方制玉业在艺术上的成就与问题。

以苏扬为代表的南方制玉业,代表了清代,尤其乾隆时代玉器的水平和造诣。因玉材出产地距苏扬较远,使得产量极少的玉材更加昂贵,所以,玉工在设计时必须因材施艺、计较重量,甚至不肯多去皮子和瑕疵。

第6篇: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

新课程强调:美术教育是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体验、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基础素质教育。而乐观使人充满朝气、生机勃勃,是人不可缺少的健康心态。作为教师,除了教学生学习知识以外,还要培养学生乐观的品质,让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自信。为了使所有学生能充分领悟美术的无穷魅力,在美术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地、自信地、快乐地参与各项美术活动。

一、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认识美术主要是依赖视觉的直觉感知来完成,要感受美术的美,就必须投入到美术中去。随着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展开丰富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动之以情、积极参与、快乐的学。比如我在教学《穿花衣的热带鱼》这一课时,制作了精美的教具,创设了蔚蓝的大海、各种各样美丽的热带鱼以及会说话的小鸭子,还有美妙的旋律等一系列有趣的情境,这样一来,学生全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来。

二、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时,必须增强其趣味性

美术教学活动要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起来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多次实践,我发现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及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学习《手拉手,找朋友》一课时,由于这一课是学习认识色彩与线条,并运用色彩和线条画一张画,为了让学生能认识不同的色彩和各种各样的线条,我把歌曲《找朋友》的作为课件的主题曲,创设了一个小朋友、各种卡通模样的小油画棒人和各种各样的卡通线条人,它们在音乐声中一起做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看了以后就开始蠢蠢欲动了。这时候我就让他们戴上小油画棒和线条的头饰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在做游戏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多种色彩和各种各样的线条,而这节课的学生作品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经过这样的教学设计,美术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大大地增加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的参与其中,并在快乐中学习。

三、美术教学活动也应该动静结合,动中有静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心理世界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自由地想象。我们应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多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美术是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每个美术作品都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欣赏一些优秀的工艺美术作品和名画家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可以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等思想教育。

我在上《中国优秀工艺美术作品》一课时,从古代的青铜器到现代精致绝伦的微雕,都充分地向学生展示了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上课时我尽量把这些工艺品变成看得清楚、摸得着的物品,例如利用录像、实物投影及收集一些实物工艺品结合具体直观化进行讲解。《长信宫灯》的古朴、灵便,《莲鹤方壶》的清新流畅、纤巧,象牙雕的玲珑精巧……学生都看得津津有味:用手指点着,小心地抚摸着,不可思议地赞叹着。青铜器发展史、景德镇瓷都的精湛技艺、繁艳华丽的景泰蓝及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对我国艺术瑰宝的疯狂掠夺,同学们都听得如痴如醉,随着激奋的惊叹,随着失去的愤慨,他们的欣赏程度加深了,爱国主义情感也增强了。另外,在欣赏和学习全部的作品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一些具有高尚品德的艺术家的精神。如我国清代的画家郑板桥刚正不拘,虽清平却不攀权贵,为官清正廉洁,关心人民的疾苦,常以画兰竹以寄情怀。又如徐悲鸿,他一生都用画笔激励人、鼓舞人,还把自己的画和收藏的逾千幅名家精品无偿地捐献给祖国。

第7篇: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设计

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一项传统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工艺美术应用到现代设计中,促进了现代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并且在现代艺术中展现出了属于自己的风采,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创新及传承。一些现代设计师在进行艺术作品设计时,通常会从传统美术作品中来找寻灵感,使现代艺术作品展现出了浓厚的艺术情趣,丰富了民族传统文化,将传统现代艺术作品推向全世界。

一、在现代设计中应用传统工艺美术的必要性

传统工艺美术通过上百万年的发展,种类和内涵不断丰富。传统的美术主要包括染织、服装、陶艺及装潢等工艺,对功能美有着较高的要求,促进了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展现出了较强的人文思想观念。现代设计主要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包装设计及室内设计等,将科学与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其设计工作以工艺产品为主,实现了对现代设计理念的充分传达。例如,工艺产品及现代设计在进行设计时,均是按照一定的造型原则进行设计,使设计工作更具立体形态美,通过使用象征、夸张及对比等手法,将一个形体分割成多个单个形体。将两种艺术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现代设计展现出了较强的文化内涵及民族特色。在现代设计中融入工艺美术设计形式,给人们营造了浓烈而质朴的现代生活气息,使现代设计更具张力,满足了大众对现代设计的要求,促进了现代设计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一)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工业设计属于现代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设计方法较为特殊,是建立在经济学、美学及工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工业产品设计方法,在设计时,需要结合工业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及劳动分工情况进行设计,并且融合了专业技术、学科知识及特殊的审美概念,完成了综合设计工作,找到了产品、人类及环境间发展的平衡性,通过与生产工作相结合,促进了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统一。通过对目前工业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可知,工业企业在发展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整体设计工作仍然流于形式,忽视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重要性,对西方工作设计模仿痕迹较重,难以满足人们对工业设计的高标准及高要求。因此,应充分了解传统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之间的共同点,借鉴传统工艺美术的优势,合理选择纹样色彩、模型构造及设计思路,对工艺传统美术中的生命活力元素进行充分的借鉴。

(二)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室内设计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室内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设计方法,通过对室内空间环境进行优化设计,有助于提升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及实用性,以便能够在精神上突出室内设计的审美性。传统工艺美术的诞生及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及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为了提升现代化的室内设计质量及设计效果,需要将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精华应用到室内设计工作中来,明确现代设计与传统元素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提升室内设计的冲突性,增强室内设计的现代感。但是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室内空间结构的形式及功能,并与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元素建立紧密的联系。为了提升室内设计的地域风情、民族特色及空间环境的时代感,应采用现代化的装饰方法。例如,在对室内环境中的客厅进行设计时,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较大的便利,营造出了更多的生活空间。因此,在对室内进行装饰时,应依据室内设计风格来进行。例如,要想构造出一个具有中式风格的室内空间,通常茶几和沙发上会设计雕花图案,根据主人的实际要求做好相关的搭配。在对客厅的墙壁进行装饰时,主要是使用具有中国元素的风景画进行装饰,该种设计方法使室内空间设计更具中式韵味。陶瓷属于我国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将其应用在室内设计中,展现出了良好的设计效果,有助于开拓室内设计思路。

(三)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包装设计作为我国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包装设计质量相较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提升我国包装设计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融入到包装设计工作中来,以便能够凸显我国的地域特点、民族特色。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建立在精神需求及物质增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符合人们的审美理想,且审美形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传统工艺美术与包装设计理念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有助于提升包装设计效果,使包装设计更具审美性、实用性及艺术性。通常,在传统的工艺美术中,壁画、青铜器、玉石、剪纸等素材被广泛应用于包装设计工作中,并且其设计理念直接影响着包装设计工作的发展。

第8篇: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

被誉为国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展品最齐全的“大唐西市海外回流文物展”于2011年9月27日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大唐西市国际展览馆再次开展。

“大唐西市海外文物回流展”是大唐西市每年定期举办的文化盛事,今年有来自美国、法国、瑞典、阿富汗、台湾、香港、澳门、大陆等地区50余家知名收藏机构参展,共展出珍贵文物艺术品万余件,包括陶器、青铜器、玉器、瓷器、杂项等六大类,上至新石器时代的祭祀用具,下至明清文人雅士的文房清玩。其中不乏欧美和西亚的金银器和珠宝,一批难得一见的多年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广大收藏爱好者们呈现了一场难得的文物艺术品“饕餮盛宴”。

美国费城的美国女神古董艺术馆美籍华裔馆长赵琼,带着她多年在美国拍卖收购的中国流失文物,也专程来到西安出席“大唐西市文化遗产节”。她指着一件多年流失海外的重达4.8公斤的紫罗兰翡翠白菜说:“我不愿看到中国古董在国外拍卖流失,先后投资近亿元收购了一批珍贵中国文物,希望通过这次盛会,让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中国。”这些精彩绝伦的文物,生动地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时代气息,折射了中华文化在艺术创造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与“第五届大唐西市海外回流文物展”同时开幕的还有由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文物局和西安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11大唐西市文化遗产节”活动,重点策划了十余项精彩活动,包括集纳中西部地区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以中国四大名石展、范家壶庄名人名作展、古玩精品展为主题的大唐西市国际古玩城开业两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以及“台湾名优特产美食博览会”等。本届“文化遗产节”还有一大突出特点,就是注重国内外著名艺术大师作品的展览。著名皮影艺术家杨飞、李淑文夫妇收藏近半个世纪的“电影的始祖――皮影戏”展,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金奖得主李加林“织锦艺术展”,以及“民间美术奇珍、佛教艺术瑰宝――热贡唐卡艺术展”等精彩展出为本次“文化遗产节”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也为游客体验西部风情、感受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第9篇: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

【摘要】在中国美学史上,由于魏晋六朝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美学思想大转折的关键,这一时代的诗歌绘画都对以后的艺术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美学史的研究往往就跳过了对先秦和汉代的美学思想的研究而直接从魏晋六朝开始。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汉代,曾存在过丰富的美学思想,并且这些思想与六朝以后有很大的不同,这些都能从出土的文物器具和古代的文献资料中得以验证。他们将美的理解倾注于被塑造的物体,即工艺品、古代文献上,从而得到美与工艺、文学相结合的成就。

【关键词】美学;先秦;工艺美术;古代哲学;文学

一、学习中国美学思想时需把握的特点

讨论美学思想学习的特点前我们要先明确一点,即美学与美学思想是不同的,朱光潜在其晚年著作《美学拾穗集》里,作出了这样一种用语上的区分:“美学”与“美学思想”。他认为, 1750 年鲍姆加登的《美学》这本书出版,“美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而“美学思想”却与“人类历史一样的古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美学作为学科的时间并不很长久,但美学思想却一直都存在,无论是魏晋六朝时代的诗歌、绘画还是书法,比如谢灵运、顾恺之、王羲之等人的作品,对于后世艺术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而这个时代所酝酿的各种艺术理论,如钟嵘的《诗品》、陆机的《文赋》等都为后世的文学、绘画理论奠定了基础。正因如此,过去对于美学思想的研究就从魏晋六朝开始。而先秦两汉时的美学思想则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其实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汉代这段时间里,美学思想也曾如花朵般静静绽放过,并且这些思想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后世。因此,为了对中国的美学思想有更全面与深刻的了解,我们在学习美学思想的时候就要注意两个特点:第一,中国历史上,美学思想不仅仅是存在于哲学作品中,而且历代的诗人、建筑学家、画家……所留下的各种理论中也都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这样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美学思想时要开阔眼界,广泛涉猎,搜寻更丰富的材料来分析研究;第二,各门传统艺术,比如绘画、诗文、戏剧、建筑等各自都有自己的独特体系,而且各门艺术间相互影响,有时候甚至会相互包含。因此,在学习美学思想时要充分认识到各门艺术之间的相同之处和相通之处。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美学思想研究的难处变为它的优越之处,并且赋予这一研究更特殊的意趣。

二、先秦时期的工艺美术及其中体现的美学思想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若论造物工艺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那时由于生活的需要,人类对各类的石、骨、角进行加工制作,并在这一过程中在脑子里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器物形态,形成了造型的观念。

先秦时期的雕刻艺术充分展示了古人对于美的追求。如广东省曲江县马坝镇石峡遗址出土的几件玉琮,其中一件就是在简单的转动轴上机械操作得来的,这证明当时的人类已有了简单的玉饰钻孔打磨的技艺了,并且对于玉饰的造型有所考虑,尽管只是处于极简的形态。到了商周时代玉器的制作则不仅是只考虑其用途,其外形也更加精美,如河南殷商妇好墓中出土的755 件玉器,有各种礼器、柄形器及配饰等,其中多是平雕、圆雕的动物、人物,形象生动,线条流畅。

先秦时代的陶器制作也是艺术与美学的巧妙结合。人们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以天然矿物颜料描绘,再经高温煅烧,经过这般制作纹饰色彩愈加鲜艳,与器物的造型形成高度统一,从而达到了美化装饰的效果。原始陶器的造型并没有很大的突破,直到快轮工艺的出现,陶器的造型才发生了重大变化。如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杯”,造型挺拔规整,器壁匀薄。这一时期的陶器造型技艺均是原始审美进一步发展的体现,因为人们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技巧,同时还表现了他们自身的艺术构思以及对美的理想追求。陶器在商代后的发展,又出现了贵族专供的高级陶器,如白陶,是由高岭土烧制而成的,扣之有声,色泽皎洁,代表着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也是我国瓷器的前身。在这些陶器的制作中,工匠们从技术结构的设计到外形的设计都必须达到合理、美观,这就要求他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艺术使得作品既要体现出工艺美、形式美,又要具备时代的特色。因此在先秦陶器制作工艺中,美学思想始终贯穿其中,美与生活在工艺文化中相互结合,相互发展。

青铜器是先秦时期人们的又一重要发明,主要是利用采冶或铸造的方法制作。青铜礼器的制作在商代可以说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1939 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做工极其考究。《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剂)。”即铸造钟鼎一类的器物,铜与锡的比例应为6 : 1( 铜占85 .7% ,锡占14 . 3% ) ,这样可使器物呈橙黄色,比较美观,并且可以敲击出美妙的音响。由此可见,古人在青铜器的制作中,首先考虑的是其造型、色彩是否符合审美,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追求更高的理想即创造新技法力求使青铜器的敲击声响亦达美境。

先秦时期虽无明确美学思想提出,但每个人、每件工艺作品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发展、新作品的创作。而通过对各种新作品的外形、原料、合理性的考虑,工匠们在先秦工艺作品中不断融合了文化的精髓以及审美的观念,从而使每件作品都成为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艺术品。

三、古代哲学文学及其中体现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人民不仅在创造新式器具上展示了高超的技艺,在哲学文学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体验。在先秦时期就有许多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在自己的人生哲理中不可或缺的都有探讨关于美的问题,谈到对艺术的理解。其中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和孟子,以及先秦著作《淮南子》《礼记》等都提出了各自对于艺术及美的个性理解,比如孔子善用绘画来比喻礼,用雕刻来比喻教育。当然中国哲人的思想中体现的美学思想与西方哲学中的美学有着相当大的悬殊,中国古人惯以自身的生活与自然结合的体验而得出哲理,而西方人则非亲身感受,而是根据已有的经验规则利用严密的逻辑来演绎推导出观念与哲学体系。在先秦诸子哲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中有着与自然相契合的浑然天成的大气之美,即美学中的“自得”思想。从美学的角度看,“自得”意味着审美体验的超越前人,不依藩篱,更意味着个性的独立,破除已为僵硬外壳的既成模式。当这种自得思想被先秦诸子百家所吸收后,表现出来的就是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孔子之类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此类尊重艺术尊重美,寻求礼乐的本质和根源,于自然之中体验大道而得真理。另一类则是墨子、庄子之类的“非乐”、“见独”思想,他们对于艺术与美持有的是一种否定、批判的态度,认为对于艺术与美的追求是物质欲望的表现,应该坚持精神的朴素与升华。但是一言以蔽之,无论是尊重美和艺术,积极探寻美,还是持否定批判的态度,都为先秦时期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对后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总结

中国历史的划分使得中国美学的研究呈现出阶段性,先秦时期中国虽未正式出现美学的分类,但美学思想已然萌发。诸子百家常用艺术作比喻来阐释自己的哲学思想,与此同时,他们的思想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工艺品中所表现的无论是《考工记》中所形容的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一种状态,还是魏晋六朝之后“初发芙蓉”以素为美的理想追求,都是中国古人对美的感悟与理解。乃至后世其与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重叠交织共同演变发展出今时中国的独特美学思想。可见,先秦时期的工艺美术与哲学、文学是中国美学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朱光潜《美学拾穗集》.百花出版社,1980.8页.

[2]范琪. 论先秦工艺文化中的科技与艺术.焦作大学学报,2011 年第4 期.

[3]宗白华.《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