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流程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8-0027-02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部分版本都采取主题单元来建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为了使主题单元教学取得较好效果,需对其教学流程进行探讨。
一、主题单元建构方式特点
主题单元建构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着眼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在联系,进行同质或异质建构或有序组合。第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探索语文实践系列活动。第三,营造“对话”交流情境,引导思维碰撞。第四,高效整合信息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度开掘单元主题。
二、主题单元教学流程与路径
怎样进行主题单元教学?主题单元教学需要我们全面认识语文课堂教学,以单元主题为依托和凭借,整体构建课堂教学。其要义是围绕单元主题,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经验,根据单元主题的特点,充分挖掘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教学资源与信息,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进入单元主题概念以及对相关文本的浏览和吸纳;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对重点文本的理解、感悟、反思,感受单元主题的内涵,领悟主题单元的语言魅力。
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或者实施相关的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这样,在主题单元教学的生成中,实现真正主题意义建构的开放性教学。其优势是学生所学是在单元主题下的多方面的、立体的知识,既有信息资源的获得,又有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有价值取向的形成,更有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这样,就能让一个个单元主题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养料,使母语文化能够渗透到学生的人格中去。
当前仍有些教师对“主题单元”教材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让学生一课一课地学,缺乏单元主题的统整和提升。也有教师对单元主题内涵认识不深,一味注重形式,丢掉文本间的组合以及单元主题的深度与广度开掘。另外,由于在教材编排中,把“语文知识的落实”安排在每个主题单元后的“阅读链接”、“综合学习”等语文实践中,不同于以往教材放在文本后面,如“读读写写”等训练项目。这就造成有些教师课堂教学中,没有将语文的工具性学习“融入其中”。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使用主题单元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主题单元课堂教学。根据多年高年级语文主题单元教学实践,主题单元课堂教学必经如下流程。
(一)主题单元的课前准备
1.通览单元教材,把握单元主题,明确主题概念下的教学内容。2.寻求有效落实主题概念的教学方法与路径。
(二)主题单元的课中关注
1.本课文本与单元主题有何关系?如何在文本解读和语言训练中落实单元主题?2.基于单元主题与本课文本相关的信息、资源还有哪些是可以利用的?
(三)主题单元的结课统整
1.回顾单元中各文本的作用,体现单元主题的人文内涵。2.弄清楚各文本语言训练点如何承载单元主题,体现单元主题的语言功能。
如冀教版小语五年级上册第一主题单元,是关于热爱自然、欣赏自然文化主题的,由三篇精读课文《在天晴了的时候》、《珍珠鸟》、《动物二章》和两篇略读文章《人类的朋友》、《大自然,你好》以及一个阅读链接《藏羚羊迁徙之谜》和一个综合学习构成。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带给我们的小径新雨后的情景:小草、小白菊、凤蝶、云朵,雨后的清新、润泽、活力,让人神清气爽;《珍珠鸟》中描绘了人鸟和谐相处的动人场景;《人类的朋友》描写大自然中动物植物等,快乐追逐在草地上的兔子,公园里惬意凫水的野鸭,排队横过马路的大白鹅,人类创造的和大自然中其他物种融洽相处的感人画面……《大自然,你好》中海迪姐姐的那一声“大自然,你好”是人类对大自然久违了的问候,鼓励小朋友亲近自然,热爱自然。《鸬鹚》和《鹭鸶》动物两章,一章描绘了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自然画面,一章则用诗的语言赞许鹭鸶的美丽,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不光在物质更在精神和心灵。阅读链接《藏羚羊迁徙之谜》以雌藏羚羊雄壮的迁徙为背景,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巨大的疑问“那么,雌藏羚羊为什么要克服种种困难,不远千里到可可西里腹地生育它们的下一代呢?”“科学家的猜想”引领孩子们走向科学猜想之门,“我也猜想”为孩子们提供了科学猜想和科学思考创造的平台。
纵观这一主题单元,我们不难发现,引领学生发现自然之美,欣赏自然之美,保护自然之美,创造自然之美,正是这一主题文化所在。那么,寻找有效落实这一主题的路径与方法,就成为这一主题单元教学的关键所在。我们不妨这样架构主题单元教学路径与方法:
一步路径,单元前整体预习。将单元主题概念外延与内涵打通、拓展,最大限度地接受本单元主题信息。
具体措施――单元前整体预习: 1.读一读本单元文本,了解本单元主题,将本单元主题用自己的话写下来。2.将你喜欢的文章多读几遍,在文章中圈点批注,将你的理解标注在文章相应位置。3.搜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信息,读一读,整理分类,归纳信息资源,以此佐证单元主题。
二步路径,文本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进行主题教学,深化主题内涵,品味主题表达方式方法。
具体措施――调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1.文本中最有感触或印象最深的语言,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这句(段)语言你最有感触或印象最深(语言点,字句解析,突出主题)。2.文本中插图,看一看,想一想,这幅图给你什么感觉,你都想到了些什么(插图点,想象介入,诗画主题)。3.你觉得文本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单元主题情感,有感情地读一读(情感点,感情朗读,感悟主题)。4.在文本反映单元主题上,你认为文本中的哪些地方最值得我们借鉴。读一读,说一说,品一品(写作点,品味朗读,内化吸收主题,感悟写作方法)。5.基于单元主题的表达,文本中哪些地方你觉得可以写得更好,提出你的建议,说一说,写一写(创造点,说说写写,拓展延伸主题,再创造主题作品)。我们完全可以引领学生大胆创造,甚至还可以发展经典的内涵,引领学生“经营”句式和文本结构,去补白,延伸,演示……从而模糊和消解主体和客体、作者和读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界限,以一种开放的形式展现主题单元教学之美。
三步路径,主题单元教学综合统整。利用主题单元中典型信息与资源,进行拓展延伸再创造,升华单元主题,提升语言表达与创新素养。
具体措施――主题单元教学综合统整:1.回顾主题单元文本内容与思想,谈谈有何收获。2.由此单元内容延展开去,你又阅读了哪些文本,有哪些感想,说一说。3.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你想表达的内容有哪些,你都用过什么形式表达(读、说、写、唱、绘、弹、演等),整个单元学习之后,你现在还想表达什么内容,想用什么方式表达,进行表达,可以自己表达,也可以表达给别人听或看。
三步路径走完,学生们对单元主题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深刻而清晰的认识,理解了有效表达单元主题的语言和方法,并且创造性地使用各种表达方式,进行相关单元主题内容的表达,真正做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效融合。
摘 要 篮球模块教学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篮球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篮球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形成对篮球的爱好和专长,培养终生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优化篮球模块设计与实践策略,不断提高模块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高中篮球模块 设计 实践策略 探析
篮球模块教学是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结合高中限制性选修教材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达到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一、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策略
(一)增强目标意识。模块设计时必须用目标引领内容,并面目标渗透和体现到篮球模块的教学中优化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目标设置难适中。先设置阶段性的目标,再延伸到学期和学年教学目标,要不断更新教学组织、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具兴趣性和鼓励性,充分体现模块教学优质、高效、互动的特点。
(二)整合单元教学。单元是实施模块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篮球模块的学习过程中,篮球大单元教学计划是对水平教学计划的细化,篮球单元教学既要以技术学习的主线,也要以身体健康的主线。要注重模块整体性的框架下,搭建重点突出、相对平衡的篮球大单元教学,提高篮球模块教学的有效性。
(三)科学选择内容。高中学段(水平五)篮球学练内容可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学情和教学的可能性,注重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针对性,将篮球教材设立为三大模块(六个单元),既要关注基础发展,又要关注个性发展。由于同一个模块中学生水平差距很大,特别是女生,甚至从零开始,教师应在各自的班上还可以再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以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
(1)基本技术模块(1-2单元)。有层次性、针对性选编了运、传、投的基本技术及组合动作、各种行进间的基本动作和组合动作,以及一定量的攻防基础配合等学习内容。考虑到高中学生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其内容与初中相比,表现在基本动作结构、基础配合形式等方面的难度有了提高,竞技运动的竞赛性、对抗性等特征也逐步显现,学练中的运动负荷也会有一定的增加。
(2)基本技术模块(3-4单元)。技能教学部分由运、传、投基本动作、组合动作、基础配合与攻防战术、以及教学比赛等几部分内容构成。基本动作主要以行进间动作、串联练习为主;组合动作和基础配合主要以动作串联练习和简单攻防对练为主;战术部分介绍了一些简单的攻防配合形式。侧重于提高学生组合动作、基础配合学练水平,提高综合运用基本动作的能力;
(3)篮球内涵模块(5-6单元)。加强弱化规则的比赛实战训练,增强学生配合意识的形成。根据高中学生的实际,安排一些有一定负荷量和强度的对抗性和竞赛性体能练习。同时穿插介绍篮球的自我锻炼方法,规则和裁判法等内容,从体育文化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篮球,培养运动参与意识和欣赏能力乃至组织能力,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实现终身体育目标。
二、模块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统一思想,强化管理。选项教学尽量避免不同年段、相同模块教学班在同一时间段内同时出现。如:在高二、高三的选项教学中可能会同时出现几个“篮球”模块的教学班,在课程的安排上可以安排高二、高三的体育课尽量不在同一时间内上;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通过安排不同的内容来调节。
(二)加强指导,端正动机。让学生认识到选项教学对他们的意义和作用;让他们做出全面的衡量、理智的选择。每个篮球班教学班不出现人数差异悬殊。应根据志愿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学生分配进行相应的调整。还可以增加相应模块的上课教师或增添体育器材、场地,对学习人数较多的模块再进行分班。
(三)多元评价,激励参与。合理的模块教学评估是对教学全过程的检测与总结,以保证教学评估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准确性。在学分处理上,模块学习之前进行一次摸底,建立学生水平档案。对于有能力的学生,按照正常的方法进行评价。而对于那些体质或者能力差的同学,对于他们的评价不以技能考试为主,而是参与学习和练习的态度。使学生也能在学到知识、得到锻炼的基础上得到认可,不会出现有的学生再努力却因为身体等原因拿不到学分的情况。
(四)正视交叉,有效分层。模块选项教学中,学生在经过一定学习时间后需要重新进行选择。会带来在同一个年级里出现同一项目不同模块的交叉。一个教学班里有学模块一的,有学模块二的,一定要结合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差异确定不同的、合理的、有层次的学习目标,提高模块教学的有效性。
(五)内涵教育,终身篮球。通过篮球模块教学应让学生在游戏与竞赛中体验和认识篮球运动的攻防内涵及辩证关系。让学生理解参与篮球活动,不仅是学练技战术、参与竞赛活动的过程,也是健身锻炼、休闲娱乐的过程,更是改善生活方式和文化审美的过程。既要学习进攻也要练习防守,最后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得到愉悦的体验,注重篮球的整体竞赛价值和文化内涵。
(六)组合学练,注重实效。
(1)加强技术教学。在篮球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竞赛中加强对篮球基本技术实用价值的理解,指导学生强化和运用运球、传接球、投篮、防守移动、抢断等技术,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基本技术的组合教学、应用教学,逐步提高在复杂条件和对抗环境下的动作正确性和熟练程度。(2)提高运用能力。根据学生掌握篮球技战术的不同程度,可以采取分组、分层、法定或自定规则的教学比赛等形式,促使学生运用技战术,提高竞技和协作能力,不断感受篮球运动的乐趣,形成技能及个性特长。(3)强化健身实效。既要强化篮球技战术学练与竞赛活动的练习负荷,又要将篮球教学与专项体能训练结合起来,在教学和竞赛中活化体能训练的方法,进一步发展篮球专项素质,提高体能水平和健身实效。
参考文献:
[1] 赵显强,张树超.模块框架下高中篮球教学内容的整体思考[J].体育教学.2011(4).
一、阅读文本解读多元化,注重“文心”的边界
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必修教材关注基础,重点锤炼学生的语文素养;选修教材关注发展,倾力濡染学生的人文情怀。在教学中,如按传统的一元解读文本的教学模式,选修教材的阅读教学是根本无法开展的。例如《外国小说欣赏》中多是西方现代小说各种流派的代表作品,其语言风格、表现技巧、主题特点等各方面都与必修教材里的古典小说截然不同。该教材在“单元话题”中明确地提出小说主题的特点在于模糊性和多义性。优秀的小说作品,总能赋予读者丰富的解读空间,主题具有丰富的探究性,因此我们要多元化解读文本,要读出作品中呈现的复杂多义的世界。像《骑桶者》、《墙上的斑点》、《半张纸》这样的作品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解读,因为它本身的价值就在于其模糊性,因其模糊而更具有对人的生命状态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在教学《炼金术士》、《清兵卫与葫芦》、《山羊兹拉特》时,如果能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进行多元化解读,多角度地挖掘出小说的深层意蕴,教学才不会流于肤浅,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文本的阅读价值。
如何多元化、个性化解读阅读文本呢?文本解读的特点在于“有限中孕含着无限”。作为阅读的主体,首先应该树立开放的文本观,力求用时代精神去诠释它。其次要积极地发散思维,从文化、人性、社会历史等多视角去解读,从不同侧面探究作品的意蕴。显而易见,多元化、个性化解读文本势必使作品的意蕴既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
当然,多元解读文本不能够无界,个性解读不等于舍本逐末。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绝不会读出李尔王,更不可能读出奸诈的夏洛克。如果教师能够真正领会新课程改革中关于学生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内涵,启发学生在正确把握文本原生价值的基础上去创造性阅读,那么阅读教学中就可以避免文本多元解读的泛化现象。教师对学生的多元解读文本要有审视的自觉,要注重多元解读与“文心”的边界。
二、阅读教学要点面结合,明确鉴赏的重点
现代阅读教学观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就是“教会学生阅读”。所谓“点面结合”式的阅读教学,它是一种融“整体感知”与“重点鉴赏”于一体的教学艺术。新教材作品的阅读,呈现出由基础到复杂的逐步提高的总体特征,每单元都有各自的阅读目标,各册之间、各单元之间的目标又彼此关联,体系严谨科学。
就单元教学而言,“单元教学”是“面”,要从整体上感知每个教材单元的教学方向;作品是“点”,要把单元目标融于每篇作品中重点赏读,如果每单元每篇作品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那么教学就会集中火力,而不会面面俱到。例如,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重点是“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其中的《荷塘月色》的教学重点就应该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教学时可围绕“景物”或反复诵读或分析鉴赏。
就每篇作品而言,“面”是对作品内容的整体感知,“点”指的是根据作品的具体教学目标而确定的鉴赏重点。阅读教学应遵循文学自身的规律,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读中熏陶、品味、感悟、积累。散文阅读教学的“面”就是作品的写作思路与感情,“点”就是分散于文中的描写图景或细节及琐事;小说阅读教学的“面”就是作品的情节,“点”就是表现人物性格的精彩语段;诗歌的“面”就是作品的感情,“点”就是富有内涵的词句与和蕴含情趣的景。
三、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把握作品的“文气”
钱理群教授说:“让学生保持阅读的新鲜感,不带任何先入的主见,不做任何分析地去读,感悟每个细微的颤动。”因此,阅读教学要把握作品的“文气”,淡化作品的空洞分析,以学生的诵读积极感悟,从而体味作者感情。“以读为本”,实质就是“聆听”作者心语,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碰撞,进而领悟作品内涵。
目前阅读教学的积弊就在于喜欢寻章摘句,设置一个个知识点与能力点,从而使作品支离破碎,弄得学生兴味索然。学习陆蠡的《囚绿记》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课文哪几句或哪一段或哪几段话最能打动你?”开始学生自读全文,然后有选择地赏读文句、赏读文段并自由讨论交流阅读的感受,最后齐读全文感悟作品的情感。采用多种方式诵读,学生悄无声息地领悟到作者对光明自由向往的思想主题。很显然,阅读教学必须走出因分析而肢解课文的死胡同,要让学生把握作品的“文气”,紧紧围绕“诵读体验”这一关键环节,设身处地地感悟作者的情感体验,从而取得最佳阅读效果。
关键词:主题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57-01
在校长的引领下,我班尝试了《新语文主题阅读》。没想到这一场语文教学的革命给我班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变得爱学习了,并能主动去学习了。下面就这次浅显地谈一下做法和感受:
1.单元主题式教学模式搭建
1.1 单元主题式教学观念的建立。什么叫"单元主题教学"呢?"单元主题教学"就是以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简单地说,它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里说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而是文化主题,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如诚信、家乡、朋友、亲情,以及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惧怕等等。借助于主题,学生会觉得原来语文学习并不那么枯燥,原来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情况下,再来进行语言的学习、推敲,同时达到深化情感、磨砺思想的目的。那么作为教师教学前,我们要全面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特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与有关的一些教学建议,从而构建了整体教学观,围绕单元主题进行教学。
1.2 生本小组的成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 不重视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培养。故学生学习兴趣不 浓,班级学习风气不正,成了教学中的普遍现象。而学习小组的建立和建设不仅改变了这一现象,还帮我在这场教学革命中获得了不小的收获。
小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问题深入探讨、共同解决的过程。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全体性和活动性,可使学生之间形成和谐、友好、合作、互助、竞争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为接下来的单元主题式教学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首先谈怎样分组。分组的原则有三个,一是将学生按好,中,慢分成三等,每组一个优生,两个良好,一个慢生。二是按性别分,最好是两个男生,两个女生。这样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了互补。三是注重性格的搭配,内向型的和外向型的相互搭配。只要对小组合作学习施以恰当、系统的评价,就能调动每个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起到纪律约束性。使每个学生不仅关心他人在合作学习中的状态,而且还要关注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2.单元式导读教学的总领
单元导读课重在导,以单元导语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对整组内容进行整体感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导趣,引感参与。学习一个单元要两周时间,为使学生在这段时间里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良好状态,此环节的设置至关重要。二导读,全面感知内容。这里的读,是指整体的浏览感知,是将课文、资料袋、插图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对整组内容获得整体印象,形成单元主旋律。三导学,明确学习任务。导语中对本单元的教学在人文目标、学法目标、实践目标上均提出了要求,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总结。四导行,课内延伸课外。引导、鼓励学生去主动搜集相关资料(应进行指导,可分组进行,增强针对性),为后面的学习铺垫一种共同的学习情绪,营造一种共同的学习氛围,扩大语文学习的平台。我想从我自身所做谈一谈我对单元导读课过去和现在的认识。第一,不能简单读一读就完了。我就曾经是读一读即可。指名读文,然后由老师再说一说,十几分钟,随后就继续讲课,忽视单元导读课的作用,忽视它的意义,现在看,我们不能再简单读一读就完了,应该牢牢抓住这根引线,充分发挥其效能,让导语走"进"课文,也让课文走"进"导语。第二,不能再"放不下"。我们往往有时又是不忍心仅是引引,总是想多讲一些字词句知识吧!多讲一些背景故事吧!多讲一些……这个那个,罗罗嗦嗦,现在我看,我们不能再求全求细了,要注意这种课型之关键在"导"上,要引出学习之路,要激发学习兴趣,才是帮学生叩响学习之门!第三,不能再去想学一段文章了。我就曾经这样做过,导读不也有几个段落吗?领着学生们学,一共有几段每段讲了什么,说一说,议一议,忙得不亦乐乎。现在看我们要注意了,不能再去讲文章了,要注意这应是本单元的纲领。要切实紧紧围绕住单元主题,贴近单元主题,让这个成为单元导读课的落脚所在。在单元教学起步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攻方向。预习全单元,让学生粗知单元内容,对单元的整体脉络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是总领阶段另一重要任务。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由学生通读,有时也可由教师概述。有必要布置通读要求,可适当提出思考问题。扫清文字障碍,往往与通读全单元同步进行。
3."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在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课文的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一方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作出的多元反应,培养了语言的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学生在读、疑、思、悟的基础上,动手查一查(资料)、画一画(场景)、演一演(故事内容);动脑编一编(课文后续),谈一谈(读后感想)、评一评(同学作品)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积累了知识,锻炼了语言能力,拓宽了思维能力。
4."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阅读训练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潜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疑问时,要采取开放式的补充回答方式,不要拘泥于单一的答案。
我们班在学习《达尔文和小松鼠》一文时,有一个学生问:"松鼠妈妈为什么骂小松鼠是'傻孩子'?"有几个学生进行了回答:(1)小松鼠是松鼠妈妈的宝贝。(2)松鼠妈妈很爱自己的孩子。(3)松鼠妈妈关心自己的孩子。(4)松鼠妈妈认为小松鼠遇到了危险,很着急。(5)它很心疼小松鼠,怕它受到伤害。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个个都与问题有联系,都是学生感悟的结果。如果学生的回语文论文答不够完整,可请其它同学进行补充,只要沾边,都应视其正确,予以肯定。即使学生的回答毫不沾边,也不要指责学生不对,反过来要肯定他敢于发言的一面,并表示老师相信他下次能答好。
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的教学,从整体来看,本班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乐观:目前班级学生最大的特点是两极分化严重,而且"尾巴"较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个别优秀的学生来说是如鱼得水,但对我们这样中学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福音。我们的教学必须未雨绸缪,因此,我们在继续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课改的学习与研究。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八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阶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且都出自大家、名家之手。《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我的母亲》是自传的一个章节,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我的第一本书》里诗人牛汉通过对一本书的追述,表明了读书对人生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其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再塑生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盲哑女孩和她的老师的不懈追求的人生的一小部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围绕着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母亲为主题设计。
第二单元主要由散文诗构成,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散文诗单元。所选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的心灵之声,而且语言优美,含有哲理,内涵丰富,很适合诵读。此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也是一个非常诗化,具有抒情性的活动。
第三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编写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的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科海泛舟”,这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科技活动中练习写作与口语交际。
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编写。五篇课文中,《云南的歌会》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端午的鸭蛋》写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吆喝》写的是趣味良多的“生活交响曲”;《春酒》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俗世奇人》写的是两位民间高人。此外,“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是围绕民风民俗为主题设计。
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是单独组元,每单元五篇,共有两个单元,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应当做好以下两点:
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文言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弃绝“填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文言和现代语同源而异流,极浅近的文言文,即使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听人读一遍也能听出个大概,何况是初中学生!再说,课本里的文言文内容和语言都比较浅显,不像古代经书那样深奥费解,佶屈聱牙,再加上注释全用通俗的现代语,简洁明了,认真读几遍至少也能读懂大半,这就是探究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一拿到新的课本就要大致翻阅一番这个事实还可以看出他们本来就存在着探究的愿望。因此,问题仅在于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收到最大的成效。
此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一次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古诗词作一番梳理,激发学生学习优秀古诗词的兴趣。另外,“背起行囊走四方”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及其楹联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在观赏过程中勤于记录、乐于考证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2、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单元导读课的实践
单元导读课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大致浏览课文,了解本单元的主题,根据导读的提示和课文的内容确立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和实践,笔者发现单元导读课不仅要上,而且一定要上好,我们通过初步研究,确立了“三环九步”单元导读任务单――①品主题:知主题、明学法、定目标。②速读文:览全貌、知大意、找重点。③再读文:提问题、查资料、推读物。让单元导读的实践变得有章可循。因为单元导读课承载着非常丰富的语文教学内涵,它“导”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导趣,引感参与 在整组单元教学中,导读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开始,并以此为契机引领其学习整组课文。我们的“三环九步”单元导读任务单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整组课文的兴趣,让他们通过品导语,浏览课文,对整组课文有整体的把握。以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异域风情》为例,这组课文介绍了德国的哥廷根小城、意大利的威尼斯、泰国和非洲这几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初读学生们的兴趣并不大,教师就是要通过导读课,激发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的兴趣,从而以这几篇课引子,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地方的异域风情,从而实现从课内到课外,从教材向社会生活的自然过渡,开拓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的思路,让语文学习充满大语文的意味。
导学,明确学习目标 每个单元的导语都很典型,不仅有主题的提示,更有目标的要求,同时还把学习方法蕴含其中。导读课就是要引领学生发现这些,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的语文学习更有方向感。“三环九步”单元导读任务单中要求学生不仅要明确单元主题,更要明确学法上的要求,然后给自己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与目标。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在导语中这样写道:阅读本组课文,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教师在单元导读课上通过品读导语知道本单元的主题,明确本单元在学法上的要求,然后给自己定下相应的学习目标,为自己学习本单元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样一来,单元导读就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习也就有了方向。
导读,全面感知内容 这里的读,是指整体的读,是将课文、资料袋、插图等全面融合,引导学生对整组内容获得整体印象,把握单元主体。以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为例,老舍的《草原》描绘了西部的草原风光,《丝绸之路》再现了西部曾经的经济和繁荣历史,《白杨》讴歌了西部的建设者,通过父子两代人的对话,借物喻人,让孩子们对西部的建设有自己的见解,进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讲述了铁路的修建过程,同时也为学生们展现了一幅西部发展的宏伟场面。单元导读课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快速的读课文,总览单元内容的全貌,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大体了解课文的重点,为深入学习课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导行,课内延伸课外 语文学习需要方法,更需要行动,只有他们主动去读、去品、去拓展,语文学习才能真正建立起大语文的观念,形成大语文的氛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把目光从课内引向课外,了解更多相关主题的内容。无论是和作者相关,和背景相关,还是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内容,只要这样做了,学生们的收获就不再局限于课本,他们的语文学习才能真正和生活相关,才能实现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基的根本目标,这也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所在。
一、“模块”教学理念
“模块”,是指完成特定功能的单元、部件或者子程序,这本是一个信息科学的概念,引用在这里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体现。小学语文“模块教学”的理念应该厘定如下:
1.整体教学观的树立。一个“模块”的教学应该是一个整体,每一个环节应该是一个个具体的点:整体预习、初读课、精读课、拓展提升总结课……整体设计中的每一个点都应该表现出系统张力。统筹安排后的整体设计既承前也启后,与系统中其他点的组合发挥出超越自身强大的整体力量。如六下第七单元有《莫泊桑拜师》《理想的风筝》《孔子游春》《明天,我们毕业》四篇课文,可以组成“师恩难忘”教学“模块”,从人物形象着手,在“模块”阅读中丰富教师这一形象,并且引导学生展开比较,进而在内涵层面得到巩固和提高。
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立足于单元整体,将视线向两头延伸,以“模块”教学的理念审视教材,就能够很清楚地分辨它们之间的联系,一个个教学点在整合中找到位置。这一单元中的四篇课文虽然所写人物涉及古今中外,但他们之间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认识“教师的形象”。这样,线索清了,方向感有了,教学因为“模块”的整体推进简洁高效;因为注重课文的内在关联而重点突出。课文对于学生不再是零散的,而是整体地驶入了学生精神世界,充实着学生的精神生活。
2.从课内到课外。“模块”教学充分挖掘文本的拓展点,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通过课内外的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化、自动化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模块”的建构,冲破“课本”与“课堂”的约束和限制,以课外阅读教材为桥梁,使之与课文教学有机整合,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逐步形成优势互补。
二、“模块”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理论支撑,小学语文“模块”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1.预习课。依据单元自学提纲,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主要为:认读生字、通过查字典理解字义;熟读课文,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新词;理解课文内容,尝试概括课文大意,列出文章提纲;完成提纲要求的字、词、句、篇基本训练;以及相关的调查采访、搜集资料等语文实践活动,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感受文中的重点段落。
2.反馈课。一般以一课时为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小组学习报告单”。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反馈,教师检查学生对单元课文的整体感知水平、朗读能力及资料整理等情况,并让各组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研究的重点,展开下一步的教学。
3.研读课。这是整个“模块”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但是由于文本间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要区别“横向”与“纵向”的实施策略。所谓“横向”是针对存在明显主题的“模块”来谈的,以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来切入文本展开教学,可以打通教材的界限,组成新的文本展开教学,达到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纵向”则是针对单篇课文间无明显共同主题或主题存在差异的“模块”来实施的,更多的是强调整体的思考与关照,具体课文教学时,仍以篇为单位承前继后展开教学。
4.拓展提升总结课。一般以一课时拓展与本“模块”相关而值得补充阅读的文本,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单元主题活动课。具体可作如下设计:其一,讨论本单元学习所得:①本单元学习得到的启示;②在以前所学课文里有没有其他教师形象;③课外阅读中你的收获;其二、设计手抄报,先在内容上筹划,可以从这样几块组织:刊首语、故事与启迪、尊师的名言警句、单元学习心语。再根据内容进行版面设计并完成。
回观以上教学流程,我们不妨再思考:给学生留下的是什么?笔者认为:留下了语言、留下了形象、留下了情感,落实了语文教学本体目标。语文教育是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你可以感觉并不是知识的告诉,它需要在语言的触摸中、形象的感受中、情感的体验中自然地从心底溢出。所以,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既是人文熏陶的前提需要,也是语文教育必须夯实的本体目标。
通过对这两套教材进行比较,笔者发现, “人教版”教材更加凸显的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浙教版”教材则把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定位于工具性,教材的基本目标更强调练好语文基本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语文知识细致密集、语文能力序列鲜明、语文练习充分全面”是“浙教版”教材的显著特点。笔者期望通过这两个版本的比较,能让我们明异同,在继承中求创新。
一、字词教学――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司马光砸缸》在两个版本的第二册教材中均被编入,文章内容相同,编写意图却在课后习题设计中有所体现,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从而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课文的教学重点。那么“人教版”教材和“浙教版”教材在习题中分别是如何设定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的呢?笔者列出了两个版本的课后练习进行比较。
朗读课文。
“人教版”教材课后练习的特点是:简化头绪,加强整合。而“浙教版”教材的课后练习特点可以概括为:简洁明快、层次分明。“浙教版”教材的组织特点反映出编写教材的主导思想是“训练”。简洁明快有利于分项训练,层次分明有利于训练的循序渐进。这一组织特点使教材更具有刚性,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依赖程度很高。对于教和学来说,其有利之处是教材的使用不易变形,编写意图能得到很好的执行。但问题是,教材使用比较机械,不利于创造性教学的开展。
在生字教学上,“浙教版”教材可谓是步步为营,扎扎实实地将“笔画―偏旁―笔顺―结构”的教学落到实处。如第一册第10课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生字教学,课文仅要求学生学习“一、五”两个字,在学字的同时,非常明确地要求学生认识“横、竖、横折”三个笔画,并在课后有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笔画。每一课的生字教学,都提出相应的笔画和偏旁的学习,并经常在单元练习中有此类练习不断进行巩固。第一学期一共学习26个常用汉字笔画和37个常用偏旁,在课本最后以表格形式呈现,使得学习目标一目了然。
在扎实进行生字教学的同时,对于词句教学,“浙教版”教材的设计编排也是从易到难,层层递进。在一、二年级的课本中,基本上每一课都会有组词、造句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从仿照说到独立写,由扶到放,从而使学生在一年级基本上能够说一句正确的完整句,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
二、单元导读――明晰重点、练习配合
从三年级开始,两个版本教材的课文都出现了“单元导读”板块。“单元导读”是学生开始学习本单元的“扶手”,好的导读能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选取第五册第一单元的导读内容进行了比较。
人教版 浙教版
我们的生活像七彩的图画:在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游戏;去科技馆参观,去少年宫演出;到小河边钓鱼摸虾,到树林里采集标本……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我们已经学过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现在,我们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部首查字一般分4步:…… 请你用上面讲的方法查课文中的生字,了解它们的读音和意思,预习课文。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人教版”教材侧重在人文性主题上,而“浙教版”教材则把重点落在语文知识点的学习上。以浙教版这一单元为例,《纸的故事》等三篇课文的课后第二题练习都是要求学生指出带点字的部首,在单元练习中,更是以表格形式,让学生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生字,凸显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真正习得语文。这样的“导读”,才是真正学习需要的“导读”。
三、习作教学――系统有序、范文指引
习作教学的有序性,是“浙教版”教材的显著特点。三年级是学生写作的起始年段,作为两个版本的教材,又是如何安排习作教学的呢?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体现了兴趣为先、训练精要的教学思想。具体体现在:一是简化头绪,拓展了教材的内涵,为学生习作提供更大的空间;二是加强整合,使语文成为语言与思想的整体、学习与生活的整体。“浙教版”教材则是列出了由浅入深的学习序列,让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放心。比如在学习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时,这一单元是这样安排的: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学习,对于“方位顺序”的写法,学生容易接受并能很好地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对于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三年级学生,虽然可能没有华丽辞藻来修饰自己的作文,但起码做到习作“有序”的第一步。
在习作教学中,“浙教版”教材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实用性强,编排了与学生生活相衔接的应用文写作,比如借条、收条、寻物启事、留言条、通知等,这为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铺垫了“语用”之路。
一、理解编者意图,注重细节运用教材
教材是对话的文本,是学生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与依据,作为教师应努力钻研教材,全面了解教材所在的应有地位与作用,把握教材的重点,以及注重难点突破的方法与细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凭借教材,整体使用教材,才能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使教学有的放矢。
如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2.2一次函数 ”的教学中的
教材片段1:例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画出函数 y=-6x ,y=-6x+5 的图像
首先分析引导:列表 描点 连线. 然后教师让学生填表、描点并画图像最后处理思考题及猜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两个函数的图像并总结个函数的图像的的平行关系以及一次函数的的性质,从而完成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教学。
思考:
比较上面两个函数图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填出你的观察结果:这两个函数的图像都是直线 ,倾斜程度相同。函数y=-6x的图像经过原点,函数y=-6x+5的图像与y轴交于点(0,5),即它可看作由直线y=-6x向上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的。比较两个函数解析式,试解释这是为什么?
比较两个函数的解析式,容易得出: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称为直线y=kx+b,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可以看作是由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的(当b>0时,向上平移;当b<0时,向下平移)
以这种形式处理这堂课,也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也十分开放,然而,一节课下来,学生除了知道这个一次函数 与 的关系外,其他收获很微小。特别是两个函数的图像为什么平行?函数的增减性从哪里体现?解析式中的k、b在函数的性质及图像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并不明白)教学的目的远不止知识的表象,更重要的是要弄清知识的内涵,从中领悟实质,掌握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细读教材会发现,教材设计的例2目的是通过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而研究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同时学生已初步了解函数研究方法。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设计具体详实的问题.。
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更能使学生正确、准确的理解教材,因此,钻研教材是教师用好教材的前提条件,钻研教材也不仅仅钻研隔天或本章授课的部分,还需注意教材关于这块内容的整体结构和前后的联系。从中挖掘出教材的本质,只有全面了解教材的编写顺序,整体了解教材编写层次,才能全面深刻领会教材的内涵,融会贯通,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二、把握编者意图,因材施教丰富教材
仅仅理解编者意图还是不够的,只有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才更有能力驾驶教材,让教材的真正意图得以实现,从而达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能力真正得到发展。
如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2.2一次函数”的教学中的
教材片段2:例 4: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像过点(3,5)与(-4,-9),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分析:因为是一次函数,其解析式一定符合y=kx+b,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求出k与b的值,根据条件可以得到关于k与b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并求出k与b的值。
教材以这块内容为载体,让学生掌握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同时,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形结合”数学思想以及说明解析式与图形的相互转化,实现这种转化的工具是点的坐标,它是连接数与形两种对象的纽带,但是,缺少的是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及相互之间的相互转化,因此在教学时要突出这个数学思想,展示教学的魅力,就必须补充例题。
例1:小明根据一次函数y=kx+b填写了下表
从而丰富完善了教材内容及教学思想,是教材的必要补充,所以领悟教材也是教师用好教材的前提,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有一定的编写意图,教师只有真正理解教材意图,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如。因此,作为教者一定要深刻、独立钻研分析教材,在把握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性地使用并丰富教材,才能把教材变为“一溪活水”,重组一条兴趣盎然的、富有实效的学习途径。
三、领悟编者意图,弥补不足超越教材
新课程的教材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创设了较大的空间,在把握编者意图、把握编者意图后,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重组教材,对教材整合,让教材变为一个动态的、鲜活的教学内容,以达到完美教材。它更符合教者与学者的认知规律。
如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十四章第三单元14.3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本单元在已有对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认识后,从变化和对应的的角度,从“数与形”的思想,对“一次”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但他缺少的是一次不等式组的融合。因此,在本单元末的学习或综合复习中可设计如下练习
教材片段3:如图所示,根据你对一次函数、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组)的理解,列举图中所展示的方程(组)、不等式(组)及其解或解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