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的课程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标;调整;变化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已颁布实施,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变化对体育教师理解新理念和新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一、更加突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1.进一步明晰了课程的性质,强调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并强调该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科学性质,要求体育教师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2.从课程理念上,进一步强调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1)强调要“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知识”。(2)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3)强调“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方法,并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4)强调“各地区和学校要根据课程目标及内容,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
3.将“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改为“课程设计思路”,使之落脚于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和健康发展方面,强调课程目标和内容都是为了保证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进度,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达成更高水平的目标。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设置为易观察的行为表征,帮助教师准确观察、指导和评价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建立评价内容多元、方法多样、主体多元,有利于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我评价能力。以上可看出《标准》更注意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与机会,注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使学生更好地形成终身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
二、进一步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
《标准》中强调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完整统一,不可分割教学,并突出了小学与中学阶段重点学习和发展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的过程来实现;突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教学方法要有助于促进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根据减负要求,删去了难度过大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通过目标达成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与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删去了实验稿中“课程总目标”和“学习领域总目标”,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验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等目标的描述,在各层面都非常强调“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内容和方法促进目标达成”思想,促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形成“目标教学”思想,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来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
三、为学校和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1.落实三级课程管理精神,明确地方学校实施课程的权利和义务,帮助教师理解和贯彻课程标准精神。
2.为体育教师提供清晰指导,加大体育教学的可选择性。将“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列举了所需学习的课程内容,可供选择。在“教学建议”部分进行了阐述,帮助教师理解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方式。
3.挖掘学习评价多元功能,指导教师有效开展体育学习评价。在“课程内容”每一条加了“评价要点”,能清晰评价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删去对教师教学评价和课程建设评价,突出对学生学习评价关注,“附录”增加了可直接参考的案例,启发思路,解决评价的可操作性问题。强调教师要正确处理评价与测试和“体育中考”关系,避免“应试课”冲击和替代正常教学。
4.去掉原教材编写阐述语气,改为建议性注意事项。强调一纲多本和教材多样化原则,去掉“健康性”“兴趣性”原则阐述,增加“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和“差异性”内容。
5.完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强调遵循学生体育基本特征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一定要与身体练习有关,无助于身体练习的内容不应作为课程教学内容。
一、让《新课程标准》理念走进课堂
新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使我们每一个体育老师都要去面对这种挑战,我们除了迎接之外,别无选择。其实,新课标和课改,没有那么可怕,你看,全新的理念、清晰的框架、明确的目标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我们赶上了一个千帆竞发的好时代,《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不正是我们当年学子生涯所渴望的吗?
新标准下的课堂,课改活动在大江南北普遍展开,什么生本课堂,什么“合作小组”的方式等等,不少学校、不少教师都取得了成功,但是改革也难免泥沙俱下,有些老师只是取其形式:让几个同学分成一人小组,就称之为“小组合作学习”;很多课堂中,“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粗看很成功,但不过只是一种形式而已。所谓课改,就是要我们具有从单纯知识传授变为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理念,教师要完成从演员变导演的转变,要用行之有效手段和方法,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掌握学习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进而形成技能。
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
每位体育教师都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为了保证新课程标准的严格落实,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能够得到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把体育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认真处理好体育课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认真处理好应用知识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应用运动的意识和能力。
三、我们面临的挑战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学生学习方式、思维转变,在教学中学生不是很积极的投入到探索之中。对于学习是否充满热情。对学生的研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启发,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把学生感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四、一堂好的体育课应具备的条件
本人认为:好的体育课应当具备这样几个特征:⑴要有与实际相符的内容和难度。⑵要为学生创造宽松与和谐的学习环境。⑶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体育学习获得成功感。⑷要尊重同学们的需求,保护好同学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⑸运用的方法要灵活,能适应同学们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⑹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也要让同学学会思考。
关键词: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课程内容
1.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2001年的正式启动,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改革过程中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的存疑与争论日渐增多。为了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组在广泛调研和综合各方面正确建议的基础上,于2010年8月完成了《标准》的修订工作。2011年12月《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明确指出新修订的《标准》将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回顾《标准》,将其与修订版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修订后《标准》的精神与实质,谋划新《标准》的实施策略。
2.新《标准》与实验稿课程内容的比较分析
本文以新《标准》设置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与实验稿水平目标进行相应的比较研究,旨在为新《标准》在课程内容上作出的调整进行直观的阐述。鉴于新《标准》与实验稿的高中《标准》分离,因此在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比较上,研究涉及水平一至水平四,即一至九年级的课程内容。
2.1运动参与
新《标准》与实验稿在运动参与这一学习方面的比较,实验稿在水平一至水平四的运动参与上,设置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二是使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而新《标准》则强调学生要参与体育学习锻炼,体验运动乐趣和成功。从表述看,新《标准》适度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运动参与上实验稿强调要积极参与;新《标准》重点关注学生的运动参与行为,弱化对学生参与运动动作学习和展示的规定;新《标准》的相应调整体现了“以人为本”,认识到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促其具有积极的体育态度与行为是需要一定的过程与时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首先让学生参与进来,在课程中逐渐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体育活动行为,进而产生体育兴趣,体验运动乐趣。另外,实验稿的提出要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对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及体育教师,从操作层面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新《标准》在这一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强调要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
2.2运动技能
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上,实验稿从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四个方面确定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而2011年版新课标则从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三个方面确定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总体来说,2011年版剔除了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这一课程内容,而转为更针对课内教学。在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上,实验稿在获得运动基础知识上,要求学生知道简单的运动术语和能观看比赛,以及了解运动规则。而2011年版则侧重运动的基本知识和体验,尤其将奥林匹克的知识纳入其中,同时要求学生队体育比赛进行分析,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能力。在技能的掌握上,实验稿对学习目标的确定是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和战术,2011年版更强调掌握运动技术的练习方法,并将体育游戏列为重点内容,对运动项目的战术方面没有进一步的要求。在安全教育方面,实验稿在水平一阶段不作要求,课程内容以避险、规避危险的方法、注意运动安全方面提出要求。2011年版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安全运动常识和规避方法,而且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及日常生活中运动安全意识提出要求,较实验稿有更高的要求。
2.3身体健康
在身体健康学习领域,实验稿从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四个方面确定了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而2011年版则从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四个方面确定了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从设置的内容看实验稿和2011年版都将身体形态和发展体能列为重点内容,不同的是实验稿中强调要让学生建立健康意识,强调营养、环境、不良行为对健康的影响,而2011年版则更关注学生掌握保健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在两版新课标中,身体健康这一学习领域中,在发展体能和关注身体姿势形态没有较大改变,实验稿中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这一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营养与健康、环境和不良行为与健康方面的知识。2011年版在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这一内容上,在水平一和水平二阶段要求发展户外运动能力和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水平三和水平四没有相关要求。
2.4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领域上,因2011年版将原实验稿的两个学习领域合并成一个学习领域,在这即按2011年版的学习领域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稿在这一学习领域从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六个方面确定了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而2011年版则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四个方面确定了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从内容设置上看,新课标2011年版较原实验稿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调整,剔除了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作用及认识身心发展的内容要求,以及不再强调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也不对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作出明确要求,更强调培养意志品质、调控情绪、合作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据此来看,新课标2011年版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对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进行的调整,可以看出目的更注重实际,学习目标总体较实验稿有所降低,但更突出重点,更注重解决实际的问题。
3.结语
新《标准》的推出与实施,标志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迈出坚实的一步,承担基础教育重任的体育教师应着力思考新《标准》推行后的实施方略,准确地把握新《标准》的内容与实质。另外,新《标准》较之原先的实验稿,在各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调整,尤其在课程内容上,新《标准》课程内容的表述方式改变,要求体育教师重新审视实验稿修订后的内容。同时,中小学应针对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体系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和实施新课标,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说明与分析(一)[J].中国学校体育,2012(3):14-16.
[2]张允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课程发展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5):73-74.
[3]阳剑,刘海元.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模式[J].体育学刊,2008,15(6):67-69.
[4]程国栋.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07,19(5):122.
关键词:高中体育 新课程 课程改革
自2004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实施以来,许多地区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到,本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度、广度、难度和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更有效地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已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关心的实际问题。
一、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方向
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应遵循以下方向:
(1)育课程与一般文化课程不同,它是以户外空间作为教学的主导环境,可供师生开展的活动内容很多,不受教室的局限,所以趣味性成为教学模式创新的首要需求。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才会投入充足的精力,主动配合教师的讲解,否则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为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应注重增强课堂生动性,增加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特点的运动项目,既丰富教学内容,也能帮助学生转换学习思维。
(2)互动性。高中体育课程现有教学模式往往存在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学生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完成教师的训练要求,而互动性则强调师生之间更深入的沟通交流,以及师生更默契的配合,从而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所以教学模式的创新应以授课内容的多元化为趋势,设立一系列促进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进步,增进学习动力。
(3)文化性。高中体育教学应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因为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基础,体育课程的教学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教师应借助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体育运动的参与中增强自身的修养,实现新课改的目标。而且高中生即将步入成人阶段,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领会和认知、对运动项目的热爱和练习也是陶冶身心的重要途径。
二、高中体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
(1)体育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最活跃因素,他们既是课程改革的推动者,也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还是课程改革状况的反馈者,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效果。如果教师对改革的内涵和趋势不甚了解并缺乏系统的体育专业知识,决定了他们无论是对课程设计的合理与否,还是在实际的教课过程中对课程的把握与传授能力都会存在一定的障碍,无形中降低了课程改革的成效;作为课程改革的直接推动者,若是所拟课程的理论操作方法与现实不符或与现实脱节,课程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是教师缺乏校本课程设计的能力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的,由于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欠缺,在学术钻研和实际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结合当地实际近况进行,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根本上变得希望渺茫,而这些问题恰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
(2)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问题
目前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还是竞技运动项目为主,教师和学生只重视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目的教和练,忽视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学与练。只重视眼前体育短期效益,轻视终身效益;只对学生在校阶段负责,不对学生长远负责;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忽视学生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体育情感,体验运动乐趣问题目前的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着:①重育体,轻育心。②强调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忽视学生自身身心对体育需要。③实施强制性的体育教学,认为体育教育是社会行为,学生有兴趣得学,没有兴趣也得学。④重视培养刻苦锻炼,不怕挫折和失败的顽强意志,忽视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缺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的自觉性。
三、高中体育课程的改革措施
(1)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具有一颗无私的心,只要走上讲台,你所面对的所有学生都是你的教育对象,都是等待你培养的未来人才,不管学生的体育基础如何,也不管学生的体育成绩高低,教师都要坚持平等对待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与爱护。做到这一点的教师,会深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高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都进入了一个较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世界是非常多元化的,学生内心渴望得到来自教师与同学的关注,有时也会以一种另类或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与教育教学常规背离,作为教师,要怀着一颗宽容的心,正确对待一些来自于学生的插曲。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发挥激励性原则,充分激发学生身体潜能,提高体育教学成效。这一点对于在体育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一些学生因为身体等方面的原因,对体育学习存在畏惧情绪或丧失信心,就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增强成功感,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挑选几个方面的典型,力争使班级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比较接近自己基础与能力的典型,缩短与相对优秀学生之间的心理差距。
(2)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求,让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机会和权利,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产生愉快的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意味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感受,努力使学生将体育学习和活动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识,从而提高体育学习和活动能力。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不排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示范和讲解,仍需要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动作,但教师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作用,应该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肖明善,袁世龙.内蒙古体育科技[J].2007(4)
[关键词]反思体育课堂教学共同关注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以来,广大体育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为指导,以高涨的热情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中,已经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几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体现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但是,笔者在观摩课堂教学实例中,发现不少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阻碍了新课程的深化。笔者在这里将这些问题提出,希望与广大教师商榷。
一、课堂教学应注意避免表面自主现象
《新体育课程标准》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这个转变可以说是最根本的转变。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自主。自主学习,从理论上讲,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很先进的,也是我们培养人才所必须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旦成为教学现实,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啊!
笔者曾有意识的听过几节体育教学公开课,我的目的是观摩别人是如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案中都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学方法很新颖,教学理念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都有一个特点:点缀。自主学习原则的内涵在于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参与到体育实践当中,惟此,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才是有价值的。
目前在我们的体育课堂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练习、评价、展示,很难看到学生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练习。有自主学习之名,无自主学习之实。二是有的体育课堂,有教师淡化出场的尴尬局面,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是任之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结合起来。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是建立在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是建立在意志基础上的“坚持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引领学生,逐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任重道远。
二、课堂教学注意避免无效合作现象
在自我意识取代从众心理的现代社会,学生的集体意识相对淡薄,而未来社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集体力量的竞争。因此,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成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内容。体育运动不仅表现为个体运动能力的展示,更多时候表现为学生之间的合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学生只有参与体育活动,才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手段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合作学习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参与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但是,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的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老师片面的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等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发展,违反了教育原则。
应该明确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是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二是小组已经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内的学生熟知合作的规则,明确自己的分工,学习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三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整合;四是合作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和快乐,凡是个体学习能力能解决的问题最好不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组织合作学习,必须全盘考虑学习目标、时机、指导方式等因素,不能只追求形式。同时,教师要积极、大胆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三、课堂教学要注意避免随意探究现象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学习。探究性学习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
探究性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进入问题情境。学生进入情境,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意向,确定探究的方向,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进入探究性活动。二是尝试体验实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进行点拨、提示,向学生提供有关的材料,以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表达交流小结。要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给学生继续探究的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要有教师的小结,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升华、提升以及提出进一步探究的希望和要求,以期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能力。
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避免以下几种倾向:一是整堂课事事探究时时探究,既没有效率,也没有必要;二是只重过程,忽视结果;三是不重课内重课外。这种探究性学习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素质的培养有百害而无一益。
四、注意避免课堂教学的无度开放
如何设计体育课的教学环节,自始至终渗透着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体育课堂。
体育教学应该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开放”、教学氛围,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潜能。教师的心态也应开放,放弃权威意识,敢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应注重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的获得,应重视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培养。
但是,无度的开放就等于“放羊”。课堂的无度开放,就失去了体育课堂的功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五、注意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用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碰撞
每当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心理需求之间发生碰撞时,似乎应该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
中学体育课面对的教育对象处在青少年时期,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不是有的学生兴趣所在,教师组织教学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对于这样的局面教师感到很无奈。这样的课堂气氛、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体育教学的初衷,既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又达不到教学效果。
怎样组织好体育教学工作呢?只有在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育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晓得什么是学生的最爱,使体育教学走进学生,教法贴近学生,才能组织好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成功的体育教学在于成功地寻找确立学生心理结构与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构建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体育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实现潜能的最大发展。这就需要将体育教学置于研究基础之上,力戒“照本宣科”的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理解为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一定的教学内容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完成学习目标的决定因素,同一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达成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校的体育设施、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优选教学方法,突出“学法”指导,使体育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学中要克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心理需求之间存在的距离,使“教法”与“学法”相结合。
六、课堂教学应注意教学评价的运用
通过听课、评课发现不少老师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水平,而忽略了评价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这样的评价方式是不科学、不合理、不全面的。
应该明确: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教法、学法、教学评价组成了整个教学活动。要建立兼顾态度、方法和心智发展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模式,要改变单一的来自教师的评价,建立既有来自教师的接受性评价,又有学生自动参与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的新评价机制,真真体现评价的丰满度,便终结性评价为全程性评价,开展评价信息的双向交流,使评价机制有机的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体现评价主体互动,评价内容多元,评价过程动态。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程标准;体育选项教学;实施;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74-01
前 言 以本市部分学校进行体育选项课教学现状,影响因素以学生的体质健康变化为主要研究内容,应用文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旨在研究体育选项教学对体育老师和学生能够带来怎样的影响,实施体育选项教学的条件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观以及对体育健康课程标准理解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南安市部分中学的体育教师和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I资料法。通过网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查看体育课程标准等相关的书籍和报刊杂志等。
1.2.2 实验法:
(1)实验分组:以我校2014级高一学生为对照组,按照正常方法进行教学;2015级高一学生为实验组,按照体育选项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实践为一年。
(2)实验测试指标:包括五个方面内容: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800米(女)1000米(男)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将这几个方面测试的成绩根据评分标准算出各自的分值,然后将其相加最后的得分就是总分。
2.对体质健康测试总分结果分析
2.1 实验结果:对600人进行了两个相关样本的T检验,数据如表1:
2.2 结果分析。
2.2.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通过对600名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总分进行两个相关样本的T检验发现:经过一个学年的体育选项教学的教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整体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在高中实施选项教学的方法正确的,可操作性比较强,学生的参与率较高。
2.2.2 实施体育选项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广泛,爱好更加全面,最大的优势在于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自觉的动起来,自觉的学起来,不但学会学习的方法。而且在将来走上社会之后,可以在不依靠老师的情况下自己也能够科学的锻炼和学习。
3.体育选项教学实施的相关研究
3.1 体育选项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三方面的健康。并且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选项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是由任课教师来决定,教师的发挥空间比较大。
3.2 选项课不言而喻,就是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这是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这也体现了国家提倡的"以人为主"的新理念。而过去的教学大纲则对学生要学什么已经做好了规定,传统的体育教学课完全是以教学大纲为主,以体育教师为中心,教学形式单一。
3.3 选项课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校内选项教学;年级选项教学;班内选项教学。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则是以行政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的教学,没有其它的教学组织形式。
3.4 体育选项课教学主要采用的评价方法有过程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以及终结性评价等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选项课教学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由于指导思想的不同还造成了很多其它方面的不同。如学习领域不同、教学时数规定不同,目标体系的不同等。所有这些不同都反映着社会在发展,学校体育教学在提高与进步,是学校体育教学逐步完善与发展的象征。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体育选项教学就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虽然很多学校由于面临很多现实问题,不能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兴趣选择,但至少给了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能让多数学生学到自己喜欢的项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多数学生自己的兴趣需求。学校的多数项目都采用的是男女合班上课,多数教师对体育选项课持赞同意见且学生比较喜欢体育选项课的教学模式,多数同学能满意目前所选的项目。但是学生对教师的上课方式,内容,考试方式等不是很满意。
4.2 建议。体育选项教学意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掌握锻炼的方式,并在此过程中养成锻炼的习惯,为进行课外的体育锻炼打好基础。除了体育锻炼方式与习惯外,要参加体育锻炼还需要学生正确的对待身体健康,所以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也很重要。合理的设置体育项目,组织教学,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教学,建议学校最大限度的开展比较实际的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教师应鼓励学生三年选择一个或两个项目,真正的让学生完全掌握一两项技能。增强体育选项课上的运动负荷,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将田径方面的知识内容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体能训练,建议课课进行身体素质练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高中体育教学 游戏教学法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良好的情绪,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教材内容,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采取游戏教学法,进一步提高高中体育教学水平。我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对于游戏教学法有些心得,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现阐述如下,供同行分享和参考。
一、通过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最原始的直接动力,学生对于体育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时,在体育学习的过程当中将学而不倦、乐此不疲。因此,教师应着重培养中学生的体育兴趣,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足球脚内侧长传球”的训练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每个小组成员以球门为中心依次站开,两个小组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这样的游戏式教学,远比照本宣科地讲教和单纯地训练有趣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又如,教师在进行球类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玩球”,或开展“运球绕物”、“擂台赛”、“多人对抗”等体育游戏,使学生在“玩”的过程当中,促进体育技能的学习掌握和应用,并且得到相应的体育锻炼。此外,教师还可以将短跑教学设计成“你追我赶”的“追逐游戏”,从而使学生通过游戏中的竞争,激发其运动热情,提高短跑训练的效果。
但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设计体育游戏时,应根据体育课堂的不同阶段,设计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游戏。比如,在体育课刚开始时,因为学生刚从文化科目学习中脱离出来,只经过短暂的课间活动。所以,学生身体的各个部分尚未能得到充分的活动,注意力尚未得以转移,运动心理也属于待激发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一下子就安排剧烈而持续的体育游戏,即使游戏的趣味性十足,学生也难以适应,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体育课堂起始的准备阶段,应安排简单而轻松的小游戏,即教师可以让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站成几行,在前面做动作,让学生即时学做,并要求同学间互相监督,看谁反应的速度最快,动作的模仿最准确。这样的课始小游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让学生为进入体育学习和训练过程做好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准备,为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在体育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身体已处于疲劳的状态,但情绪却处于亢奋的状态,如果不及时调整,将直接影响下一堂文化课的学习效果,鉴于此,教师应在下课前安排一些可以放松心情、解除疲劳的小游戏以结束体育课程,如猜谜等。实践证明,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游戏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根据教材内容巧妙设计体育游戏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游戏教学法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游戏的趣味性特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和训练过程,以达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排球运动中的“双面传球”体育技能时,可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内容,将双面传球的技术动作设计成体育游戏,帮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娱乐过程中进行学习和自我锻炼,并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中长跑体育训练时,如果直接按照体育教材的相关要求,指导学生在整个体育课堂上进行单调的训练,势必使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单调又枯燥,从而产生厌倦心理,如果教师能够将该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成体育游戏,就可以使体育训练的内容和过程丰富多彩。教师在中长跑训练课中,不直接强求学生跑完规定的全程,而是充分利用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安排学生进行追逐跑游戏,使得中长跑训练过程既有情趣,又有竞争性,其教学效果会远远超过单纯的中长跑训练。教师将学习内容设计成体育游戏,不仅能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使体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而且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思想压力,成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三、适当利用师生合作的体育游戏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体育教师;素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07-01
随着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
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整体素质的灵魂,所以体育课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品德和政治作用。使自己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自觉地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和把握未来。
体育教师应从自身的行为规范做起,处处严以律己,当学生的表率,凡是教师提倡做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禁止做的自己更不能做,所以老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言行要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心灵来影响和教育孩子。高尚的人格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之一。
二、体育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师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兴趣、态度、意志、努力、情感、气质和个性等。良好的职业心理品质既是体育教师积极主动开展各项体育工作、关心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吸取知识、更新知识、发展能力、钻研教材教法等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也是形成自己独特的、具有魅力的教学和工作风格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它对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心理教育知识,树立爱学生、护学生,能掌握人际关系的特点,善于把握、协调教师的各种角色关系,善于沟通、表达、观察和思考,能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教学和师生关系的问题,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和谐体育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应具有热爱本职工作的情感,具有关心热爱学生的情感和期待学生早日成才的情感,诚恳、热情、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授业无私、诲人不倦,用客观真切的教学态度去了解、认知和评价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逐步形成世界观的时期,他们需要老师的爱。实践证明,热爱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真诚的师爱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学会以高尚的情感对待别人,形成团结友爱的品质,乃至升华为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真诚的师爱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努力保持健康稳定的情绪状态,以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去感动学生。真诚的师爱必须是高尚的、严格的、热情的、体贴入微的,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体育教师要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坚持目标,坚持原则,有长期不懈进行体育教学的充沛精力、体力和顽强的毅力,能够自我控制,沉着果断、冷静耐心地对待各种事情。
三、体育教师应有全面能力
运动能力是新课程的实施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师应尽可能地掌握各种身体练习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在此基础上有所专长,使教师的运动能力、技术和技能的储备能够满足各种体育工作的需要。
新课程对体育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又有新的要求,例如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等。体育教师应从新时期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新高度,以人为本,强化创新意识,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和边缘学科知识,在体育思想、体育目标、体育内容、体育组织形式、体育方法与手段、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等方面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为培育新时代的人才服务。体育教师必须在体育教改、体育科研上狠下功夫,以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学习最新体育理论,并通过撰写科研论文,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再把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语言是用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工具,在教育过程中,它是传递知识和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若能掌握语言艺术,不仅能够使学生产生良好心理定势和情感变化,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易于他们接受新的知识,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业务工作能力,包括熟练制定各种体育教学工作文件的能力;钻研体育课程的能力;研究体育教材教法的能力。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力。
体育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别差异,培养能力。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结合本人长期在体育教学体会,谈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1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倡导"以人为本",而以往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采用灌输方法,一切以教师说了算。已经无法让学生发挥主动性,严重妨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发挥,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正是在"二期课改"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之前应了解学生喜欢什么?喜欢怎样的教学环境?只要学生喜欢教师就应该满足他们的需要。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课堂教学,用和蔼可亲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他们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参加体育的兴趣,能让学生"想学"、"敢学"、"乐学"的方法教师都应该主动接受,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主人,让他们在体育课堂中能品尝体育的快乐。
2改变传统课堂模,式激活课堂氛围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掌握方法,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人际关系,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掌握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传统的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生长并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是不相符的。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正视自己,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大胆突破,既尊重传统,也不要被传统所拘束。要创造适合本校实际的方法,使每节课都做到教法新颖,措施有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每节课都体现自身的价值和特点,在教育改革中走出适合自己的路。
3选择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
单一的体育活动,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的差异,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练习时随时调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大小,使她们心甘情愿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比如在排球的练习中,没有大量的奔跑,相互的碰撞及冲突,在教学中利用排球进行投掷,短跑,跳跃和耐久跑的练习。组织教学得当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基础,我们力求课堂做"活"是体育课的最大亮点。教学气氛的活跃说明了学生对体育的喜爱。让学生主动的去进行体育学习,师生互动在体育教学中发挥了亲和,激发之功效,教师的主动参与给教学增添了活力。拿起表扬的武器进行即时评价,使得每一个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得到即时的认可,这样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从学科自身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中产生出来对体育的兴趣,使她们认识和理解体育的多重功能和锻炼价值,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4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体育课教学中,体育教师要事先了解学生的情况,尽可能的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教育。同时,不同年龄阶段,体育基础、健康状况、接受能力都各有不同,有的甚至差别较大。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即要指导课程的一般进度,更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注重个别教育,这样才能因材施教,达到预期效果。
5正确优美的示范,消除心理障碍
教师正确优美的讲解与示范是一种最直接、最实用的教方法。根据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学特点:他们的第一信号发育比较完善,而第二信号系统发育比较迟缓,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事物特别敏感,且他们天生模仿能力很强。为此,我们可以通过熟练、轻松、优美的示范来激发学生的练习欲望,让他们跃跃欲试,同时还能消除学生对练习动作的恐惧心理。例如:在"单杠后摆下"动作教学时。由于是学生初次尝试练习,为了避免产生恐惧心理现象,教师可先进行规范、优美的示范,从方向、部位、时间上让学生仔细观察。既有利于学生直观模仿便于加深对动作的理解以及容易掌握动作,使他们体验体育锻炼的快乐,又有利于学生消除恐惧心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6建立评价体系,从成功中体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