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意义

第1篇: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研究生教育:质量、招生和就业的国际比较》报告,主要通过比较英格兰和美国、德国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招生和就业三个方面的现状,分析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鉴于英、美、德三国是研究生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故选取这三国的研究生教育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校物理;实验仪器;标准化管理

1引言

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是物理实验教学前的重要工作,是实验教学前的基本环节,也是实现高校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的关键所在。仪器设备管理的不断深化对物理实验教学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仪器设备管理符合标准规定,贴近学生教学需求的情况,让教师和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仪器设备维护、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物理实验中教师主导作用及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实验仪器设备的标准化管理,将强化教师的实验教学管理能力和学生的自主效能。

2高校物理实验仪器管理的现状

高校物理实验教学实现标准化管理,其目的在于确定仪器设备管理的最佳方式,形成标准化指导文件,然后让教师和学生按照统一的要求去操作和执行,同时定期审核标准化管理文件的完整性和合理性,确保有持续的最佳指导文件。然而,高校物理实验室管理对于标准化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完全意识到标准化管理的作用,加上仪器设备的增加又缺乏标准化操作规程,以致较多的物理实验仪器只能粗略地给予学生更多的方向性引导,不能在关键细节方面给予特定的支持。所以,仪器设备管理不能按照标准化管理模式,检查仪器设备的定位放置或使用情况,难以正确地指导学生操作设备,也难以正确地引导学生自主维护设备。而实现学生正确操作设备并自主维护设备,对于标准化管理将有着重要的价值。

3高校物理实验仪器管理改革的策略

3.1增强仪器设备管理的专业程度

按照仪器设备管理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高校应对专职管理人员建立技能矩阵,以便设备管理者能够及时了解物理实验技能状态,同时也为设备管理教育培训提供实用的内容,为系统而全面地培养设备管理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根据技能矩阵与需求,针对设备损坏率高、实验技能偏低等问题,高校加强对设备管理者进行专业的培训,尽可能地实现设备的标准化管理。

3.2强化仪器设备的标准化管理

首先,要提高标准化操作的水准。所谓标准操作,是建立在对流程标准的一致性的基础上。基于高校的实验设备研究,将仪器设备的每一步操作程序与动作加以分解,对仪器设备的操作制定统一的规程,作出统一的标准。标准化规程将是由设备管理者编制的,但在编制之前,编制者必须与相关仪器设备专家进行沟通,如果标准化管理规程制订过程中缺少仪器设备专家的参与,所制订的管理规程将难以见成效。其次,标准化规程的编制必须保证可执行性。标准化规程应符合实验室的管理要求和管理规定,以保证工作流程的适用性。它能够在实验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指导,让学生了解仪器设备的维护、使用步骤,确保学生安全有效地学习。同时,标准化要求的关键性操作必须清晰明确。这些关键性操作正是保证实验过程中的安全、增强教学质量以及提高教学效率的重点所在。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证明的设计实验教学中,先要明确采用控制变量法。在开始用仪器展示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打点计时器有清晰地了解,因为它将是测定加速度的关键仪器。当悬挂物体质量远远小于滑块质量时,可假定悬挂物体重力等于拉力。在受力分析的过程中,由于有摩擦力,倾斜轨道以平衡摩擦。其次展示气垫导轨和光电门等器材。简单介绍器材操作,最终确定实验原理。实验主要是由设备管理教师指导,学生在实验教师指导下参与设备操作,记录数据。因为仪器设备对于学生较为陌生,所以让学生了解操作步骤,学会维护设备,熟悉对设备的定位放置,对于设备标准化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3.3加强标准化管理的审核

基于高校物理实验,还要制定完善的标准化管理审核工作计划,以确保设备标准化管理的有效执行。一方面审核标准化工作是否适用于物理实验室情况,如果出现标准化工作适用性较低、工作要素遗漏多、不符合教学要求、质量指标较差等情况,管理者要及时改进相关标准化规程;另一方面判定教师、学生是否遵循标准化操作规程,如果因教学习惯或者贪图省事,按照自己的想法或是过去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就需要及时制止他们并对其进行培训和教育,必要时进行批评指导。规范的标准化管理指导书是一切持续改进的基础,标准化规程也要随着物理实验教学的进行不断完善。因此,标准化管理要求教师、学生均按要求执行相应的标准化规程。如果在审核中发现有任何问题,须及时加以改进,以促进设备管理的持续优化。

3.4完成物理仪器的定位放置

目前,困扰着物理实验仪器的定位放置,其关键在于库存的实验仪器如何存放,因为储存室内仪器设备多,难以为不同仪器确定相关的位置。因此,做好仪器设备的定置管理,将是十分重要的。当前定置管理的最大困难是确定合理的库存量和库存物理实验仪器设备的合理放置。针对这个问题,物理实验设备将以就近原则为主,对设备实行定量统计,确定仪器设备数量的最大和最小值。但是其管理效果较差,在实验室、储存室内的实验仪器库存量时多时少,难以统计对应的数量。为此,我们尝试建立日记录最小库存的方式,有效地识别不同实验区域最小库存量、需求量和损坏量。在确定最小库存后,其最大库存量根据存放区域和使用、损坏频次等作相应的规定。针对高校物理实验室,首先对其布局设计,然后进行区域定置,最后进行仪器设备定置,每个位置都要依据定置做标识,包括在储存室内用图片的形式展示仪器名称、摆放方式、取件方向、最大最小当量等信息,图片用简单塑封后贴在定置区的一角。此外,设计储存室的仪器设备定置图,让教师、学生能够在现场看清其相应的位置,从而为实验课的高效完成奠定一定的基础。

3.5强化仪器设备的信息管理

随着高校物理实验教学规模的增大,仪器设备管理绝不能停留于传统管理模式。现代信息化管理将为仪器设备管理提供一定的便捷。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对物理实验仪器设备信息进行逐一的登记,包括对设备进行有效性的鉴定、采购管理、入库登记、使用、维护保养等。而对于设备信息的登记,并不能仅仅局限于系统数据的输入以及输出模式,而要体现它们彼此之间均是关联的。随着物理仪器设备的信息量增加,整合资源也将是至为关键的。此外,针对物理实验区域,划分特定的责任区域,设立专门的仪器维护员,且不能是教师兼任的,负责对所在区域内的仪器设备维护。与此同时,与设备专家编辑设备管理说明书、维护标准、保养记录和应急方案等。不仅如此,经过专业的培训,管理人员要能够熟悉相应的质量工具,比方说鱼骨图、Performer等,以增强设备信息管理效能。最后,统计高校现有物理实验仪器的信息,设计规划设备管理制度,完善相关统计情况,针对数据结果,强化对仪器设备的信息管理,以增强仪器设备管理的有效性。

4结论

随着高校教学的发展,物理实验课程是至关重要的,而仪器设备的维护管理将是基础。实现对仪器设备的标准化管理,将促使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质量有着较大的提升。实现对仪器设备的标准化管理,能够强化教师和学生对仪器设备的应用能力,缩短实验教学时间,引导学生自主维护设备,确保学生使用的安全,增强工作效能和设备管理效率。所以,对物理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管理将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作者:赵淑琴 单位:太原学院

参考文献:

[1]武文斌.服装生产流程优化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1,(6):69-72.

[2]石立娜.电力企业精益化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15):120.

[3]范德成,胡钰.精益思想模式的研究综述[J].管理现代化,2013,(4):108-110.

[4]赵晓萌.生产线上的精益革命[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4,(3):41-42.

[5]陆迎华.浅谈生产企业中公共设施的精益管理[J].商,2014,(41).

[6]涯簿盎.如何实现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科学化与自动化管理[J].价值工程,2010,(1).

第2篇: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是以学科涵盖的水、大气、固体废物、物理因素等涉及的技术参数为核心,参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建立的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组成完整的标准体系。为了保证实验室工作质量,使实验数据科学、准确、有效,实验室必须依照标准对实验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5]。实验室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熟练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还需要一套完整的实验技术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通过实施标准体系,促进实验室的标准化基础工作建设,使实验室在教学、科研、服务中所需的技术规范、管理规范、工作规范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有机整体,产生系统效应,从而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节约成本、保证数据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增强科研权威性,实现实验室良性运行,以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标准化及标准管理是实验室全部工作环节中一项重要而且是十分关键的系统工程,建立实验室标准体系是实验室现代化的迫切需要。高校实验室既是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的技术平台。因此,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娴熟的实验操作和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意识非常必要,同时这也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保障[6]。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会大大提高实验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实验过程的可控性,保障实验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2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现状

    2.1有必要,无做法

    目前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的技术与管理存在不少缺位,很多方面有必要完善和充实[7-8]。第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新的污染物或环境控制指标被纳入环境教学与科研检测的范畴,这就需要实验室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管理措施和执行路线,以确保实验室管理的完备性和检验方法的完整性。如在水污染技术指标的检测方面,多溴联苯醚(PBDEs)类逐渐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目前国内外各科研机构对于该类物质在水环境中微含量的测定方法不统一,更谈不上检测方法的权威性,极大地影响了该领域的科研交流和相关成果的鉴定。第二,针对实验室已有的管理事项缺乏应有的管理标准或相关制度。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属于高危险区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和电磁辐射等会直接危害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会严重污染周围环境[9]。因此必须建立实验室有毒物质的处置规程和突发事故应急管理程序。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在这方面尚有较大差距。第三,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的逐年增加和研究生的扩招,实验室规模扩大,功能也更齐全,但是实验室管理技术人员的编制有限,无法完成大量的实验仪器购置、维护、管理和众多学生实验技能的培训工作,实验室仪器损坏率高,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10]。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室标准(包括实验室准入制度、仪器使用操作规范、样品分析测试标准方法、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仪器维护制度等)来保证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2有做法,无标准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对于很多事项已经有大量规范的做法,但未形成相应的标准。在实验技术方面,虽然已经形成了相关研究领域的规范的环境样品采集、预处理及检测方法,但这些方法没有用规范性的文本流程化,不利用于科研团队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在管理方面,近年来实验室逐步购入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必然面临维修保养、耗材购置和故障处理等问题。目前针对这一管理事项缺少明确的报告程序,应加快制定管理程序“外部提供支持管理标准”等规范管理制度。另外,仪器设备的说明书、维护和保养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等往往没有在实验室进行明示,学生盲目操作甚至错误的操作可能造成仪器的损坏或其他安全事故。

    2.3有标准,无体系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是实验室各项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已经有大量实验室规范,但未形成相应的体系,如暨南大学通用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暨南大学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暨南大学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暨南大学核技术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等。在技术标准方面,目前实验室所使用的标准散布于各类技术资料中或由实验室使用者各自保管,多局限于实验方法标准。如涉及水污染的技术标准目前有pH值、DO、BOD5、CODcr、TN、TP等实验方法标准。而国家标准仅水污染技术标准分体系方面,就应涵盖技术基础标准、采样技术标准、样品预处理技术标准、水质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采购技术标准、试验方法技术标准、设备设施技术标准(含操作规程)、服务技术标准、能源技术标准、安全技术标准、职业健康技术标准、信息技术标准等,其中水质标准应包含地表水水质标准、地下水水质标准、海水水质标准等。因此我们需要将这些标准纳入实验室标准体系,让学生了解标准的意义和作用,并学会使用标准来规范自己的实验过程。

    2.4有体系,未信息化

    有些高校的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已建立初步的标准体系,但未形成实验室标准信息数据库。有些高校的实验室按照国家标准GB/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建成了实验室管理体系,但仍存在不足[11]。一方面,该体系仅仅关注实验室管理事项,主要涵盖管理标准,而缺乏实验室标准体系中的技术层面和工作层面的规范。另一方面,该体系仅仅停留于纸质文件,而未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不利于文件的使用和换版。

    3如何加强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化工作

    在加强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化工作方面,主要涉及实验室标准体系建立、实验室设备设施的标准化以及标准信息库的建立与管理三个方面,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1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作为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一项标准都不是孤立的,标准的作用只有通过标准体系才能有效地发挥,体系的完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标准和体系的效用。在系统学习GB/T13017《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自身的特点,形成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结构图,策划、制定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参考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首先进行环境因素分类,以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为核心,根据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各环节涉及到的技术事项,收集、制定技术标准,构建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再根据技术事项所涉及的管理事项制定管理标准,构建完善管理标准体系;同时为落实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要求,制定工作标准,构建完善工作标准体系,从而形成完整、科学、系统的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并在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的各阶段加以贯彻和执行,确保采样、样品预处理、仪器操作、实验分析等各环节的标准化运作。具体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清理文件,整体策划。体系文件编制前,对实验室内部以往各种标准、管理制度、工作规则以及历年下发的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和整理,参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结合实验室实验技术与管理现状,形成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结构图,编制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确定学科实验室标准化蓝图。第二步,按照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通过网络、专业期刊、专业标准信息服务机构等收集国际、区域、国家、行业、地方等各层次标准。第三步,依照GB/T1.1之规定,编写所缺少的标准文件或补充更新所缺文件条款。逐步编制、完善标准体系。

    3.2设备设施标准化

    实验室设备设施是实验室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实验室标准化的重要对象。实验室设备设施标准化包括设备设施产品技术规范(如相关法定标准及使用说明书等)的收集整理、设备设施操作规程的编制、设备设施定制管理的合理规划与实施等。尤其是设备设施操作规程,其描述应简洁、明确、无误。一名具备基本实验技能的实验参与者按该操作规程应能自行操作设备设施。做好仪器设备维护是保证实验室可持续、安全运行的基础。一是严格控制仪器使用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振动、腐蚀性气体等,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转和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二是仪器的定期维护,如更换老化、损坏部件,仪器内部定期清洗等,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3标准信息库的建立与使用

    标准信息的收集、管理和更新是维护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的重要环节,相关人员可通过互联网搜索查询、订阅报刊杂志等形式进行标准信息的广泛收集,通过建立标准信息数据库的方式实现集中和网络化管理,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官方网站、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深圳标准信息网等查询最新学科标准信息,不断完善标准信息库并保持其有效性。标准信息收集范围包括:国家和地方有关学科实验室标准化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等方面有效的标准文本;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的期刊、专着等出版物;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区域标准、技术法规;其他与学科实验室有关的标准化信息。学科实验室标准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广泛而稳定的信息搜集渠道,如环保、实验室监管、质量、职业健康等行政主管部门、情报部门、报刊、杂志、网络等;及时地了解并收集有关的标准、修订、更改和废止的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及时进行整理、分类、登记和编目,并及时传递到实验室。收藏的标准信息应及时更替、更改,保持良好的时效性;建立标准电子文档信息库;开通标准的网络服务系统。标准信息库的使用:实验中心应建立专门的标准化信息数据库,并对申请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其熟悉实验室的准入条件、工作准则、实验室功能、实验室环境和相关实验方法,同时也养成了规范化的工作作风。

第3篇: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检测标准化;检测文化;标准化体系;标准化管理

要想提高检测标准化工作的水平,不能机械地、单纯地和静态地建立标准体系,而是要在建立标准化体系的基础上,做到跟国家的规章制度相呼应,跟检测规范标准相关联、与检测文化相联系,与日常的检测行为相联系,与国家实验室的认可相联系等。要想抓好检测标准化工作,必须要做到全面性和系统性。建立检测标准体系,不仅能巩固检测的效果,还可以给检测工作提供技术和文化上的支持。接下来就简要列举一下如何建立标准体系及其作用意义。

一、检测标准体系的建立

要想建立好检测的标准化体系,首先就是要对各种检测规程、标准和规定进行不断的研究完善。要把检测的标准体系分为管理、工作和技术三种类型的标准。其中,技术标准是标准化体系中的主体,通常具有强制性的使用要求,因此综合各方面的技术标准显得特别重要。管理和工作标准支撑着技术标准,主要在管理和工作思想方面来控制和规范技术标准,使技术标准能够在检测结果中得以体现,确保检测质量。工作标准对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技术技能、工作方法、

对比与评价等活动进行规范;检测管理活动中的检测、采样、记录、接收和项目开拓等活动主要是通过管理标准的束缚来进行有效管理的。

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健全,需要建立内部的激烈和约束机制,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还要树立外部的良好形象,提供其社会影响力。标准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发挥技术、管理、工作标准,并使三者得到有效的结合,形成有机的整体,争取最大化的提高工作效率。建立标准体系,能够在综合性运作的基础上,实现检测标准为主要平台,协调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的技术合作,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益。标注体系的建立,也是创建品牌的基础,品牌作为长远发展的根基,不仅是文化价值的体现,也是体现产品理念和价值的手段策略。

二、检测标准体系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逐步建立了检测标准体系,正向着检测工作标准化方向迈进。检测标准体系的建立,推动了检测标准化工作的发展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检测标准体系作为提高检测机构综合实力的基本途径,在建立时不能只关注体系自身,比如标准的结构、样式等,否则就会导致标准体系执行的失败,必须要把标准体系和日常的检测管理工作相互结合。在现实生活中,标准体系要作为科学化管理的基石,标准体系的制定和实施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得检测技术和管理水平得以提高。

建立标准体系时,要把检测报告、检测证书质量的提高作为整个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检测数据要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公正性。在质量检验和计量校准工作中,标准体系也是提高质量的的重要保障。在检测机构里,完整的管理体系不仅推动检测机构的发展,还决定着其发展方向和战略体系的实施与执行。该体系如同检测大厦结构中的根基部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新疆质检院的相关部门为了抓好检测标准化工作,提高检测工作的质量,把重点的能耗设备作为对象,建立了关于重点能耗设备的快速检测标准化体系。该体系的建立,体现了检测标准体系的各种作用,为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八种重点能耗设备的能耗状况被列入快速检测方法的标准体系中,这些耗能设备约占新疆总耗能的60%多,是非常重要的检测对象,做好对它们的检测工作可以为整体检测工作提供参考和保障。快速检测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填补了新疆在该领域检测的空白,为新疆的各种耗能状况提供了可靠地数据支持,为各主管部门开展节能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体系的建立还降低了节能执法的风险。

三、实行标准化的管理

要想抓好检测标准化工作,必须要实行标准化的管理。标准化管理可以为帮检测机构做出科学的规划,科学的规划对检测机构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标准化管理工作具有过程化、系统化和动态化的特点,主要负责收集信息、建立新标准、更新设备、比较分析检测结果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实现基层质检新内容的填补和新效果的发掘。系统性与过程性主要体现在检测机构的基础活动中,作为动态化的检测标准化管理,需要在管理中进行持续性的改进,跟踪服务和及时的记录、完善总结、补充修正和采纳建议显得特别重要。只有实行了标准化的管理,才能确保检测管理服务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变化的要求,才能使检测工作在螺旋式的循环发展中保持动态的平衡,才能保证技术人员对标准化管理的充分认识,从而保证各方面的力量得到运用,促进检测机构不断提高综合实力。

总之,标准化管理具体体现了先进管理的重点和要点,不仅包括先进管理的理念,还体现了检测机构的文化软实力状况,也是标准化工作形成的必然过程,更是提高检测标准化工作水平的重要保障。

四、结语

标准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规范,是科技进步条件下为维护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手段,也是规范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市场自由化的扩大,落后的标准化制度成为我国参与市场竞争的限制性因素,不规范的标准化对市场秩序也造成了较大的破坏。正确合理的进行标准化改革、建立标准化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化的积极作用,不仅可以保障市场秩序规范化,还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谷雪松,李静.谈谈重点耗能设备能耗快速检测标准化建设[J].标准生活,2012(11)

[2]范振华.探讨如何抓好检测标准化工作[J].大众标准化,2011(4)

[3]金宇飞.中国无损检测标准化与国际标准化工作[J].无损检测,2012(9)

第4篇: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2-0055-02

近年来随着公路工程建设的发展,公路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大多数公路工程的项目管理还处在经验管理阶段,进度、质量、成本等目标的管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公路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因此如何高效地进行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是公路建设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提高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关键是从项目管理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项目管理方法与制度。

1我国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项目管理的概念是上个世纪由西方发达国家引进过来,发展时间较短,理论结构还不完善,目前项目管理研究存在严重的实际与理论脱节现象。对于项目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系统还不完善,大多数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管理工作后,主要是向有管理经验的丰富的管理人员不断学习,不能很好的将管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种现象导致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难以迅速得到提高。另外,施工企业不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1.2 忽视公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项目可行性研究是继项目建议书之后,从技术、经济以及运行效益等方面对拟建项目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为后续的投资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是施工图设计的基本依据。目前投资对公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够重视,造成后续施工图设计方案与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方案区别较大,导致施工过程的资金问题以及施工质量问题,增加了项目管理的难度。

1.3与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以施工企业的管理为主,业主、建设主管部门以及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的现场管理进行监督。但是对于施工现场管理与监督没有具体的分工,业主与监理单位对施工现场的管理监督制度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依据。另外,目前招标管理不完善,不能通过公平竞争确定中标单位,建设单位采用议标甚至假招标的形式确定施工单位,对中标施工单位管理与建设单位的监督缺乏相应的依据。项目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给项目管理带来的极大的不便。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2项目管理标准化的实施

项目管理标准化建设涉及路基路面工程、边坡防护工程、隧道以及桥梁工程等整个交通工程。标准化建设包括工地建设标准化、施工工艺标准化、管理制度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四个方面。标准化建设提高公路工程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因此积极实施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能够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进度以及控制工程成本。

2.1项目部与实验室建设标准化

项目部是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核心,项目部建设应充分体现人性化理念,保证管理人员能够在一个积极和谐的工作场所和温馨的生活环境,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另外项目部建设应体现标准化管理的理念,建筑面积必须达到合同规定的建筑面积,并有相应的实验室、会议室以及资料室等。另外,按照合同规定搭建职工食堂、职工宿舍等标准化临时设施。

试验室是施工现场材料、构件以及整个结构质量控制的关键,因此应建设标准化的实验室。对实验室进行分类管理,例如将力学实验室、水泥实验室以及土工实验室等进行明确区分。各个试验室应根据实验室类别设置空间面积、配置试验设备,并编制相应的试验操作,设置合理的管理制度,试验操作更加标准化,降低试验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程度。

2.2梁板以及小型构件预制的标准化建设

梁板以及小型构件预制标准化是保证公路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梁板以及小型构件预制标准化建设不仅要强化预制过程还要实行管理标准化。通过编写方案,并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完善标准化体系,最后达到“管理标准化、加工工厂化、操作规范化”。

1)预制场建设标准化

根据工程需用量以及合同规定,并综合考虑预制、运输以及拼装等综合因素,建立标准化的大型临时设施。例如,采用隔离的形式依次建立混凝土搅拌站、构件预制区、构件养护区、钢筋加工区、预制成品存放区。

2)构件预制以及钢筋加工程序化

构件生产过程中对于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以及脱模剂的使用严格按照实验确定。振捣时间、频率以及构件的养护严格按照规范规定,构件达到规定强度分类集中堆放。构件的生产的程序化,对构件的外观以及质量的控制有着重大意义,不论是从原材料的质量控制还是加工技术考虑,采用程序化生产都非常有利。

3公路工程项目质量、工期以及成本管理

公路工程质量是实现公路效益的前提条件,质量控制管理必须得到项目管理部的高度重视。业主以及监理单位必须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合同及规范规定施工。进度控制是项目部管理的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影响着项目投资效益。成本管理是对影响项目成本的各个施工工序进行有效管理,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投入实现最大的效益。项目管理部要提高项目的质量、进度以及成本管理水平,应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管理体制。

3.1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应加强施工现场、施工工艺、原材料质量以及质量检验的管理。施工现场应做到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将质量管理责任到具体的人员,编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学习与交底,使施工严格按照规范与设计图纸。定期召开现场管理人员工作会议,及时沟通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施工现场有条有序。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应严格按照程序,对于质量不合格的原材料一律不准进场。另外还需对经常的原材料的规格、型号以及质量指标等进行验证。对于场内的原材料应分类妥善保管,保证原材料的清洁,防止原材料的污染,尤其是钢筋应分类存放,防止钢筋锈蚀,影响钢筋的使用性能。质量检验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检测数据,为施工质量控制提供科学的数据,每道工序施工必须在前一道工序检验合格的基础上进行。

3.2项目工期管理

项目工期控制随项目的实施而不断变化,因此项目工期管理是动态的过程。项目管理部首先根据施工现场地质条件、施工要求以及合同等条件,针对性的编写详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进度计划。施工进度计划编写时应以影响工期的关键工序为主线,并根据项目的实施不断调整工期计划,保证项目按照合同规定的工期顺利完成。进度控制的关键是通过比较实际进度与目标进度的偏差,采取一定的纠偏措施及时补救。

3.3项目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属于企业专业管理,是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公路工程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几部分。成本预算是进行成本事前管理的一部分,使用过程中要通过成本控制对成本进行调控和具体管理,落实管理措施。成本考核是对部分完成目标进行把关,确保项目成本预算在可控范围内。通过有效的成本管理,来了解掌握施工进展和财务状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成虎,戴洪军.工程项目组织与项目管理组织的辨析[J].建筑经济,2005(4):62.

[2]李华.谈项目管理和建设监理在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的职责和权利[J].建筑经济,2008(6):89.

[3]克利兰 D.项目管理[M].杨爱华,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37-39.

[4]李华.谈项目管理和建设监理在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的职责和权利[J].建筑经济,2008(6):89.

[5]岳宜宝.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新模式――Partnering 模式[J].建筑,2003(4):53-55.

第5篇: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标准文献 管理有效性 检测实验室

目前,一些检验机构往往偏重于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忽略采用标准的有效性、合法性,因而采用过期失效、作废标准的现象时有发生。标准是检测实验室所检测产品的技术依据和准则,若依据不清,则检测过程控制得再好也是徒劳,检测结论也没有意义,且会引发检测争议)。所以,保证所采用的标准现行有效,是检测实验室标准化工作的首要内容。检测实验室要按照gb/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及时更换作废、无效的标准,做到“所有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指导书、标准、手册和参考资料应保持现行有效并易于取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质量检测工作合法、科学、权威。

一、标准文献管理

标准文献的管理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文献管理工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提供信息的作用,及时地将所、出版的标准以及对其所进行的修改、补充、代替、作废标准的信息准确无误地提供给使用者,这是我们每个标准信息工作者应负的职责。然而,在日常工作中时常会出现误用作废标准。这种情况,可能与标准文献管理部门不能为使用者提供准确的标准信息有关,也可能是标准使用者对标准信息不够重视所导致的。标准管理工作者如何做好本职工作,以及如何及时、有效、准确地提供标准信息,在日常检测试验标准化管理工作中显得十分重要。

《标准化法》将我国标准分为四级,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下面我就这些标准的收集、发放、控制、保管等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 标准来源的控制

福建省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授权的认可实验室,下有四个检测中心,即电子产品检测中心;软件评测中心;理化检测中心;信息系统检测中心和两个项目服务中心,是一个综合性检验单位。所需的标准数量多、范围广,涉及许多行业,各中心所需购买的标准,要填写标准申购单,经中心主任及分管所领导批准后交给标准管理员进行统一采购。购买回来的标准入库后应首先盖上受控章及发放编号,然后才可以发放给各中心。这样有利于控制成本和对标准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在标准数据库中记录发放人及借阅人,一旦标准变更,标准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告知借阅者,并做好回收和更换工作。但是,对于非统一采购的标准,如通过开会、出差、培训得到的或由外协单位提供的外来标准很难进行受控管理。一方面,人们不愿意将自己手中掌握的标准交给资料室,认为交给资料室后,私人的标准受到单位的控制管理,似乎限制了自己使用资料的自由,即使标准过了使用有效期,也不愿意将作废的旧标准移交给资料室。另一方面,标准管理员很难了解、掌握到单位中哪些人拥有非统一采购的外来标准。因此,在本所管理体系文件中规定,没盖标准受控章的标准在检测中一律不得作为检测依据来使用,出具的检验报告中所引用的标准必须从标准数据库中调用,以保证检验依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否则将很难避免现行标准与作废标准的误用、混用。此外标准管理人员可以建立《外来标准登记本》,责成有关人员进行注册登记。对非统一采购的外来标准进行受控管理,确保在各中心标准文献管理范畴内,不能有未被管理到的“自留地”,全方位地保证作废标准不失控。

2.标准的标识和建档

我所拥有各类标准一万多册,覆盖全所各检测中心及项目服务中心全部业务范围,为了便于管理,更好地控制标准资料的有效性,建立了专用标准数据库,并由标准化人员具体负责。数据库的信息包括:标准组织代码(如gb、sj、jb、gjb、gy等)、标准代号、标准名称、发放号、日期、存放位置(上架编号、借阅人等)、有效性(作废、更新、替换(等)信息)、与其他标准的关系(等效、等同哪些标准)、采购时间等。在将其信息录入数据库之后,标准文献排序上架,就是把已经整理好的标准文献按一定次序排列在书架上,使每一册标准文献都有一个确定的位置,使标准管理人员能迅速、准确的取书、归架和清点,便于保管。应对标准进行准确标识,提高对标准信息的识别、处理和加工的能力,达到标准标识唯一性的要求。通过标准数据库中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检索,可迅速有效地查全查准所需的标准。在标准文献的动态管理中,标准管理者还可以通过使用电脑的数据库,方便地对标准信息进行修改和编排,缩短更新周期,准确及时地指导检测工作。

3.标准的检索和统计

由于电脑具有运算速度快、精确度高,信息存储量大等优点,且它的运算是根据程序自动运行的,可以减少人为误差,非常适合于存储大量零散的数据,并可以很方便地对其进行检索和统计。

根据所建立的标准数据库,每一册标准都有唯一的标识,在标准数据库中每一册标准的信息都一目了然,只要输入关键信息,就会得到要检索的标准的相关信息,如标准是否现行有效、与哪些国际标准等同等效、是否有库中存档(被谁借阅)、如果作废被什么标准替代等。再如,要检索一份国际标准iso/iec17025:2005,只要在标准库中的“与其他标准关系”一栏中键入关键信息,就可检索到gb/t27025:2008。它是等同采用于国际标准iso/iec17025:2005。可以根据设定的参数,按需要以各种方式对标准信息进行多途径全方位的检索和查询,并确保查准率和查全率。

对于某一标准的作废、替代,可通过标准数据库进行检索,查看这份标准是否发放在外以及被谁借阅,以便及时回收、更换。另外,所建立的标准数据库还可准确无误地统计出当年订购与发放标准文献的类别和数量,全面掌握全所的标准状况和库存。

4.标准的发放与借阅控制

标准文献作为受控文件,其发放与借阅应严格控制。为了有效地管理标准发放,应建立标准发放单、借阅登记本,作好记录,严格履行收件人签字手续。并在标准数据库中标识该标准的发放、借阅人。一旦该标准作废,可及时收回、更换。通过用数据库掌握标准发放的对象、数量、时间,有效地进行标准文献的发放控制。标准数据库实现所内电脑联网,全所工作人员都可以通过所内电脑方便地访问标准数据库,从而有利于广大的检测工作人员查找信息。标准数据库的维护工作也由标准化工作人员负责,为保证标准数据库的正确运行,内部局域网系统设置了标准更新权限,规定只有标准管理员才有权对标准信息进行输入、修改,其他部门只能读取系统中的标准信息,而不能随意更改。

5.标准时效性的控制

标准作为特种科技文献之一,具有严格的时效性,有现行与作废被代替之分,具有明确的实施日期和废止日期。它不同于一般的档案资料、图书文献,是时效性极强的特殊文献,一般更新周期为3年到5年。标准文献管理人员应通过各种渠道与国家、省、市级标准管理机构、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股份信息公司、质量权威刊物等标准制定、管理机构经常保持联系,沟通信息,保证信息渠道畅通。并利用网络,掌握国内外标准动向。及时了解有关标准降级、升级、更改、代替、以及作废的最新动态。以便对所建立的标准数据库进行动态维护,不断地对馆藏标准信息和数据库进行核对、查新,以保证标准文献的时效性。

由于现行标准有相当长的生命期(有效期),有的几年,有的甚至几十年。对过了有效期的作废标准,标准管理人员要及时通报、标识、回收、隔离。按照《标准发放、借阅登记本》上发放的份数、科室及签收人,及时通知有关人员进行回收、更换。回收所有场所的失效标准,并在作废标准的载体上和标准数据库中标识作废标记,对有保留价值的作废标准应进行准确、醒目的标识(如盖上“作废保留”章)之后才可以存档,其余作废标准应予以销毁。其目的在于将现行有效的标准和作废或被替代的标准清晰地区别开来,确保全所范围内所有标准的现行有效。防止作废标准非预期使用。

对于标准资料室内作为书籍管理的汇编标准,应由标准管理员在汇编目录上作好作废标准的“作废”标识,借阅者不得随意复印汇编中的标准。有条件的单位可以把汇编标准中的各条标准信息分别录入到标准数据库中,以便于管理。

由于标准文献具有法律约束力和权威性,因此,在内容上必须完整著录标准的日期和实施日期,在丛编项内著录标准的类型,在附页项内著录新旧标准的代替关系,这些都是确认标准有效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细致地做到以上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标准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二、结束语

标准文献管理是单位贯彻iso9000质量体系中的基础工作,责任十分重大。由于标准涉及学科比较广泛,具体管理

工作又很细致、繁杂、耗费精力,要求标准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标准文献管理业务,还要具备一定的科技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才能不断提高标准管理水平,适应标准文献现代化管理的发展,为检测试验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gb/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第6篇: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条形码技术 医学实验室 样本管理

在医学实验室样本管理工作中,条形码技术是物流跟踪过程中的关键技术[1],误码率较低,快速识别,在样本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分析条形码技术在医学实验室样本管理的应用效果,笔者以286件样本作为研究对象,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某医学实验室样本286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参考组,各143件,两组样本无统计学意义,可参与研究进行对比(P>0.05)。

仪器:条码打印机、网络终端、服务器、低温色带、激光扫描器、储存空间分隔等。

材料:由医学实验室自行设计条形码打印纸,由厂家切割。

1.2 编码制定规则

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定编码规则。由8位号码构成条形码,头2位表示年份,第3位表示采样地方,第4位至第8位表示流水号,其中每一采样点最大的样本号是99999[2]。确保每一样本编号在规定时间内不重号,有标识性。

1.3 方法

参考组实施常规管理。

观察组实施条形码技术管理。根据样本来自的地点,打印条形码,并将样本发放至采样点;护士采样时,于试管右下方贴条形码,将其余条形码分别粘贴底单;同时要详细规范记录,保证每个体检者有相应的样本号对应,每个样本号有相应的反应孔,每个反应孔有相应的OD值对应,确保有据可查。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中所得出来的数据在处理分析时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当P

2. 结果

2.1两组样本记录时间对比 观察组记录时间明显少于参考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T=14.5689,P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分析条形码技术操作286样本需用时间对照表

2.2 两组记录方式差错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未出现一项差错,参考组出现5件漏号,6件重复,5件错号,发生率为11.2%;组间对比,差异显著(x2=5.86,P

3. 讨论

条形码是一个极具有效率的识别工具,可以为先进管理体制提供准确及时的支持,确保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条形码宽度不同,反射率也不同,是按照一定编码规则编制形成。

随着条形码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国外医疗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我国医疗领域还未得到全面应用。医学实验室样本编码在医学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要保证医学实验室样本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避免出现差错。在医学实验室样本管理中应用条形码,确保样本标志具有唯一性,采用手工编号为了节省编号时间,大都是采用每月重复编号,导致标识缺少唯一性。使用条形码确保标识具有可识别性[3]。由于医学实验室有大量样本数量,采用手工编号会导致实验人员由于巨大的工作强度出现疲倦、懈怠等情绪,有时候在工作中手工书写编码潦草,导致难以辨认。通过使用条形码和扫描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样本记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使用条形码和扫描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样本的识别效率,降低样本记录差错发生率。使用条形码可避免样本出现的重复、漏号及错号等情况,并且在使用期间未出现差错现象。在此次研究中,参考组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实施条形码技术管理,观察组记录时间在(12.4±3.5)min;参考组记录时间在(65.2±8.9)min;观察组记录时间明显少于参考组(P

采用条形码技术在医学实验室样本管理工作中,只需要一次性打印所需要的条形码,并将其粘贴于试管,无需手写编号,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无需打印条形码,节省了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样本号是连续性的,不会受到项目上的限制,根据样本地点,年份等进行编号,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管理人员在查找样本的基础信息所耗用的时间,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并且在登录样本检测信息时,同时也可以将检测样本的信息及时输入计算机中,具有极高的方便性[5]。另外在使用条形码后,也为实验室实施全方位的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综上所述,在医学实验室样本管理中采用条形码技术,操作简便,易于管理,可显著提高工作效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俊星,杨远,吴益飞,马欣,刘晟,魏明月,叶飞,陆晓芳,高军晖,周伟平.双重条形码技术在临床组织样本库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03):64-65.

[2]胡晓彦,桂炳东,王小中.临床实验室条形码技术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7,03(12):315-316.

[3]叶健忠,朱玉兰,王青.条形码技术在医学实验室样本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5,28(03):169-170.

第7篇: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一、充分认识实施标准化战略的重要意义

实施标准化战略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用标准保护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有利于用标准化手段优化产业结构、快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实现产业聚集和产业链的完善、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核心技术保障。

二、明确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以优势技术领域和特色产业为突破,以建立健全符合长沙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和标准体系为基础,营造标准化发展氛围,全面提升标准化工作总体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发挥政府部门在推进标准化战略中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全社会重视、关心和参与标准化工作。

2、自主创新、接轨国际: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积极采用和转化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的产品,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

3、以点带面、渐进展开: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为突破,加强我市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在国内外标准化活动中的话语权,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和引导,提高全社会标准化意识和整体水平。

(三)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建立以政府宏观管理和政策支持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为桥梁的标准研究、制定、实施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起较为完备健全的标准服务平台。

到2015年,标准化人员培训率达到90%以上;承担国家或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秘书处工作10个以上;建立市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8个以上;争取烟花爆竹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长沙;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总数达到50项以上;参与制修订涉及环保、节能、新能源开发及利用、服务和公共事业、公共安全、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标准、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指导文件80项以上;建立主要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过程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国家、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0个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在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服务领域及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初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全市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0%以上,重点行业主导产品采标率达到85%以上;餐饮、物流、金融、旅游、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行业和领域标准化示范点(区)10个以上,服务业竞争力有较大提高;积极推行“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活动,力争AAAA、AAA创建项目在主要行业、重点领域得到全面推广。

2、远景目标:建成适应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准化工作体制;形成标准化与科技自主创新有机结合的激励机制;国际、国家标准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在长数量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标准化总体工作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建成一批国际、国家标准化专业队伍,使长沙成为区域技术标准发展中心城市。

三、实施标准化战略的重点工作

(一)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为手段,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方针,围绕我市现代农业建设,以全市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培育一批上规模、高水平、重质量的农业标准化基地,建立健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标准化体系,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为建设食品安全城市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二)以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中心,以园区企业为突破,持续推进工业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的作用,鼓励工程机械、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食品烟草、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产品档次和竞争力;推动标准与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一体化协同发展,引导和扶持具有技术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参与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争夺在技术高地和标准领域的话语权;加快建立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应对工作的组织协调、信息网络、预警体系、反馈系统、评价机制以及相配套的信息库、数据库和专家库,加强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分析、评估以及对经济影响程度的研究和控制,增强我市出口企业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以巩固生活业为基础,以推进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全面开展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在加强和谐社区服务、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对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咨询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开展服务标准化试点,制定相关服务标准,加大对标准的宣传贯彻实施的力度,以标准化手段提升主导服务业的竞争能力。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扩大服务标准化覆盖范围,增强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服务标准体系建设,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四)以建立健全节能标准化体系为抓手,为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提供技术保障。加强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新能源开发及利用、生态农业等配套标准体系的研究。建立健全我市节能标准化体系,以节能行业和领域的标准化为重点,参与制修订一批与节能减排工作有关的地方标准或技术规范。高起点制定节能产业、新能源产业和低碳经济产业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引导产业合理健康持续发展。

(五)以推进政府精细化管理为中心,着力推进标准化城市建设。围绕政府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充分发挥标准在政务行政管理中的技术支持作用,以科学制定涵盖政府管理服务全过程、全方位的流程规范和技术标准为抓手,建立健全管用、完善、精细的政府管理服务标准化体系。

(六)加快标准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全市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一方面在健全完善长沙市标准信息服务平台的基础上,紧紧围绕长沙经济发展需要,以重点行业和领域为对象,加快WTO/TBT标准预警等平台建设,为企业主动应对国际技术贸易壁垒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加快建设标准验证和研发平台,加快公共实验室建设,围绕服务全市重点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建设国内先进水平的检测中心,提高标准验证能力,形成国家标准制定、产品检验检测、技术研发中心,充分发挥全市科技创新平台在技术标准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四、建立完善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工作机制

(一)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领导,落实各相关部门的职能职责。各区、县(市)政府、园区管委会要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参照市实施标准化战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模式,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质监部门要充分发挥标准化战略实施中的牵头、组织、实施作用,为全市各部门实施标准化战略提供必要的咨询、协调和指导服务。市发改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和市科技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发展规划、资金支持和科技奖励得到落实。市农业局、市畜牧兽医水产局、市林业局、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市商务局、市环保局、市卫生局等社会公共服务主管部门,要做好本部门、本行业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工作。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要有履行标准化职责的管理机构,负责标准化战略的组织实施。标准化战略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市实施标准化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出台考核办法和细则,各级各部门实施标准化战略工作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考核。

(二)建立健全标准化法规政策体系。建立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主体,地方法规政策为补充的标准化法规政策体系。加快完成《长沙市标准化管理条例》修定工作;研究制定长沙市行政机关制定技术标准文件指导规则、长沙市标准实施监督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研究制定长沙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标准化自主创新奖励办法等配套政策。建立标准实施、监督、反馈工作机制,针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加大对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力度。

(三)加强标准化工作的经费保障。建立国家、社会、企业共同建设的投入机制;市财政根据标准化战略实施情况,安排标准化专项工作经费。各区、县(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必要的标准化经费,鼓励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标准化的经费投入。鼓励科研单位、生产经营企业等组织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活动,对在标准研制、推广应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第8篇: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建筑;项目管理;设计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在我国各大城市乃至乡村,各式各样的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我国的建筑工程在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下,其项目管理与设计管理水平均在不断稳步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建筑项目管理与设计管理工作。本文简要地谈一谈笔者对建筑项目管理与设计管理相关问题的几点认识。

二、关于建筑项目管理的几点认识

1、节点控制和信息化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应根据招标文件、设计图纸、工期目标、施工预算和定额、施工方案以及企业的资源、技术、设备和经验等,编制详尽的进度计划。为实现总工期目标,首先,应以总进度网络图计划为依据,根据进展阶段的不同,将其分解为多个层次,再按照各个层次分解为不同的进度分目标,从而建立起一个以进度控制为目的、以分解进度目标为手段的进度控制目标系统。

分解施工阶段,突出节点控制。根据网络计划的关键线路及次关键线路,并以中心起止里程碑作为控制点,确定好建筑工程中的重点控制对象,针对不同阶段的重点,制定细则,通过更加具体的分析研究、平衡协调,实现节点的控制。分解专业工种,确定交接日期。在同工种的任务之间进行综合平衡;在不同工种的任务之间,要强调衔接配合,确定相互间的交接日期,保证下道工序的顺利进行,从而避免窝工、延误工期等损失。同时为了更有利于计划的控制目标,应根据总进度网络计划的时间要求,逐步分解、制定月计划、周计划及日计划。

2、过程控制和标准化管理

按照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部位、关键点及重要影响因素等,设立若干专门的管理小组。建立灵敏高效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搜集、整理并传递质量动态信息给决策机构,而决策机构对异常情况信息迅速作出反应,并将新的指令信息传递给执行部门,从而纠正偏差,以此形成一个反应迅速、畅通无阻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信息网。现场设立质检员,及时搜集质量信息,根据单纯随机抽样法、分层随机抽样法和整理随机抽样法,提取客观的质量数据,给决策部门提供可靠的依据。

制定工艺施工标准,对目测观感影响较大及容易出现质量通病的分部分项工程,从原材料、操作工艺及质量控制等多方面,明确质量要求和措施。制定分项工程样板标准,各主要分项工程施工前,均要按验收要求,由作业层技术骨干做出样板,再进行大面积施工。制定材料封样标准,不合格的建材决不能用到建筑工程上。

3、安全教育和管理

制定建筑工程安全教育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制订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现场组织切合实际的作业程序,正确严格地执行和运用施工及安全规范。对进场的工人进行摸底测试,认真学习和深刻体会技术安全规范。经过培训交底达到合格的工人才允许上岗操作,为安全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安全生产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建筑施工中因工伤亡事故的典型案例和建筑施工中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起重)伤害、坍塌等五大伤害事故的控制预防措施;建筑施工中常用的有毒、有害化学材料的用途和预防中毒的知识;讲解该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规定等。

三、关于建筑设计管理的几点认识

1、融合城市空间环境

在建筑设计中,应充分把握建筑的细部尺度、近人尺度、街道尺度、整体尺度以及城市尺度这一设计尺度的序列,在单项尺度的设计中要遵循尺度的统一性,并且不能将不同种类的尺度混淆使用,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的局部与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其本身与城市空间之间形成良好的有机统一。

将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聚集在一起统一布置,可以使其形成统一的整体,从而形成城市的一项标志。但在布置中应避免其互相干扰,通常可以采用一系列呈阶梯型高度的高层建筑来构筑成为和谐的整体,或通过调整彼此之间的间距来将相仿高度几栋高层建筑协调的统一起来。当然,在道路转弯处布置单栋高层建筑来丰富行人的视觉观赏效果,也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2、减少污染与节约能源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筑师们都热衷于创造出一批具有强烈可识别性的标志性建筑,或者说一种可以独立于其所处环境的商标性建筑,不过也有越来越多的建筑师逐渐开始关注在具体环境中的建筑设计问题,使建筑成为特定环境中的独一无二的物体。甚至已经有设计师提出了不管出于是处于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中,都应当试图创造出一个不凌驾于环境之上的建筑物。目前,有效地利用场地地形从而减少工程量,有效地利用风向、光线从而减少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已经开始成为了大多数建筑师追逐的设计理念。

建筑与装饰装修材料、设备管材等的生产和施工环节是建筑物大量产生污染和能耗的环节。许多常用的建筑材料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比如新鲜的加气混凝土会散发氡气,而人造板材会挥发大量甲醛等。所以选用工业化成品、可循环利用、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或者内含能源低的建筑材料,是减少CO2排放以及控制建设中、运营中和废弃后的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9篇: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检验认证行业;监管体系;监管机制

中图分类号:F203

检验认证行业提供的检验、测试和认证业务,涉及从产品标准制定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众多环节,关系到政府、行业组织、企业、雇员和消费者等多个利益主体的权益。其中,政府既承担着引导、促进和监管行业发展的职能,又对业内企业具有监督管理的责任,与行业发展及行业规范密切相关。发达国家检验认证行业起步早、发展快,政府对这一行业的监管和企业经营管理较成熟和完善。研究这些国家检验认证行业发展与监管做法,对于我国检验认证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检验认证行业监管体系的构成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由于市场存在着失灵,如自然垄断、外部经济、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监管作为对自由竞争市场的补充,是政府针对市场失灵而制定的公共政策和行政法律制度,是行政机构通过法律授权,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政府监管的最终目的是增进公共利益和合法私人利益,使之避免或减少与个体经济决策 (生产、销售及价格行为)带来的损害。政府监管的常见手段包括制定具体规章,禁止特定行为,行政许可,认证、审查和检验,行政性契约,信息披露以及行政决策。检验认证行业一方面作为政府职能的延伸,替代政府部门行使减少信息不对称的职能,进而增加社会福利,另一方面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无论是营利性的企业还是非盈利机构,其行为都应该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政府对检验认证行业的监管是为了使检验认证活动能够保持公正和独立,是确保检验认证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一)狭义的政府监管

狭义的政府监管指政府直接对检验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包括相关机构的准入管理、业务活动的监督检查以及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处理。狭义的政府监管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政府监管,政府对各行各业中的企业都进行准入审批、监督其业务开展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对违法业务展开调查和处理,因此,狭义的政府监管是政府确保检验认证行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是政府确保市场运行畅通、保证公平竞争和公平交易、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而行使的监管职能。然而,由于检验认证行业的部分业务本来就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政府在检验认证行业中不仅仅发挥着监督管理的作用,而且往往也会参与到检验认证活动中来,与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以及行业协会一起,共同引导和促进这个行业的有效竞争和良好发展。此时,政府已经成为检验认证体系中的一部分,其行为构成广义的政府监管。

(二)广义的政府监管

广义的政府监管包括政府的直接监督管理,以及政府通过授权、合作等方式与其他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社会组织共同进行的与检验认证有关的活动,比如制定行业标准和认可等。检验认证活动的本质特点是专业性、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这也是检验认证机构得以有效运行的基础。第三方检验认证活动提供的结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需求方的信息不对称,对公众利益有重要影响,其行为具有外部性。检验认证行业能够发挥上述效应除了检验认证机构这些行为主体外,也离不开其他相关组织的配合。

一般地,检验认证监管体系包含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等方式。其中,认可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认可是对检验认证机构做出的评定,是对检验认证结果公正性和可信性的肯定。认可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技术支撑,在规范合格评定市场方面起到技术保障作用,增加了政府管理部门使用认证、检测和检查等合格评定结果的信心。

在国际上,认可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国家统一管理的认可模式。现在欧洲各个国家实行统一管理的认可模式,即每个国家设立一个政府承认并授权的认可机构,统一对实验室、检查机构和认证机构进行认可或者协调其他的认可机构。中国也属于这一模式。另一种是分散管理的认可模式。比如,美国的认可机构既存在官方授权的机构,也有具有公信力的私营机构。而日本和韩国的认可机构都由政府授权,但是不同的领域由不同的机构进行认可。目前的趋势是走向统一,即走向国家统一管理的认可模式。

二、发达国家检验认证行业的监管机制

(一)美国检验认证行业的监管机制

概括来讲,美国检验认证行业监管机制的特点是:既有政府制订的统一标准,也有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共同制定的自愿标准,较为分散化;美国对检验认证行业的监管体系具有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没有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政府、工业界和私人机构参与这一体系建设的程度比较均衡,特别是私人机构在自愿性产品认证领域所开拓的业务被市场广泛接受,表现出“准强制”的特点;美国存在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检验认证机构(如UL),但相对欧洲公司较小,多数机构呈现专业化和本土化倾向。

美国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经由总统签署的法律、各联邦机构的法规和总统行政命令。总统签署的法律编入《美国法典》(United State Code,USC),各联邦机构的法规和总统令编入《美国联邦行政法典》(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CFR)。后者包含市场准入的有关规定。

在产品安全领域,主要的技术法规有《消费品安全法案》、《联邦危险品法案》、《可燃纺织品法案》、《包装防毒法案》和《制冷器安全法案》。联邦政府相关机构负责管理强制性安全标准,制订依据为技术法规,具体内容由标准机构投标、政府部分出资的方式制定。其他的一般性行业标准实行“自愿标准体系”,标准体系由政府机构、公益组织以及私人部门分别自愿制定,自愿采用。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负责提供标准的引导和协调,ANSI由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业及学术团体共同组成,主要目标是增强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并通过推广自愿认证的统一标准来提高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ANSI不参与标准的制定,而是对符合要求的机构进行授权,由这些被授权的机构参与美国行业标准以及国际上ISO、IEC等标准的制定;此外,ANSI还授权第三方检验机构按照国内国际标准开展某些领域的检验认证业务。ANSI公布上述被授权企业的名单,并对它们进行监管。

美国联邦政府出于保护公众利益的考虑,侧重参与对社会影响较大的产品或服务的检验认证,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了50多项强制性认证,包括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的FDA认证、交通部的DOT认证等。政府的认证由政府相关部门分别实施,主要有商务部的全国技术与标准研究院(NIST)、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的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运输部的联邦航空总署(FAA)等。这些认证机构接受联邦政府部门的委托或授权对该管辖范围的产品进行检验测试,并对合格产品颁发证书。此外,各州政府也有自己的认证方案,以配合自身独特的经济活动展开检验认证。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是一个独立的联邦机构,于1973年5月建立,承担联邦政府有关消费品安全的职能,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的专员组成。美国的《消费品安全法》、《联邦危险品法》、《易燃纺织品法》、《防止中毒包装法》等给予了CPSC管理国产或进口消费品的权限。CPSC法令倾向于由第三方机构制定公认的义务标准,CPSC的员工也会参与制定私营部门公认的义务标准。在消费品领域,作为标准制定协调员的机构包括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国际测量与材料协会(ASTM)以及国家预防火灾协会(EFPA)等。CPSC的监督活动主要包括零售监督、进口监督和互联网监督。在零售监督方面,质量控制办公室针对被管制产品的项目计划,其中有些计划由州政府官员参与,通过对市场的产品进行检查,对不合格产品采取召回等措施。进口监督部门成立于2008年,主要由分布在口岸的调研员收集进口产品样品,与美国海关协调安全项目。互联网监督是检查部门对在互联网上销售的产品进行检查。

除了CPSC通过法规的形式制定产品的强制标准,很多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也会制定厂商的自愿性义务标准①。CPSC指出,这两种标准都是基本的安全保证,特别是第三方机构出具的认证很有意义。在CPSC做产品取样测试时会参考这些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检测结果报告以及认证证书。CPSC建议进口商和供应商主动确认其产品是否符合所有的强制和义务标准的最低要求,并随机、及早和经常地测试产品样本。因为测试的费用与一旦被发现不达标而要求召回和罚款的费用比起来是微乎其微的。

2008年,美国的《消费品安全促进法》经过修订提出了新的要求,布什总统于2008年8月14日签署了所有修订的内容。比如,其中第102条要求“对某些儿童产品强制性检测以及第三方检测”,主要从两个方面增加了产品检测:普通合格证书和第三方测试要求。普通合格证书要求每批货物都需要有表明产品符合CPSC所有相关要求的证书,这一证书还应该是基于对每件产品的检测或合理的测试项目。没有证书的产品不能在美国进口或销售,并能够随时应CPSC及美国海关的要求出示。违反此规则的产品,美国政府可以下令销毁,并对责任人处以民事及刑事处罚。第三方检测要求规定,儿童用品需要经过一个独立的“合法评估团体”,亦即实验室的检验,这些实验室须是通过CPSC的资格认证的,在CPSC的官方网站上有不断更新的具备资格的实验室名单。

2009年,美国能源部了《商业及工业设备节能计划:商用冰淇淋冷冻柜,独立商用冷藏柜、商用冷藏柜和无门商用冷藏冷冻柜,遥控压缩商用冷藏柜、商用冷冻柜和商用冷藏冷冻柜的节能标准;最终规则》、《某些消费品和商业与工业设备节能标准;最终规则;技术性修订》等近十条标准,规定了新的节能标准、检测程序以及相关定义。2009年3月,美国交通部《2011型号年份(Model Year,MY)乘用车和轻型卡车的平均燃料节约标准;最终规则》,规定了2011型号年份汽车和轻型卡车的燃料节约标准;《联邦机动车辆安全标准;车顶抗挤压;逐渐采用报告要求;最终规则》等,加倍了某些重量要求的车辆在制定测试中需承受得住的车顶结构效果强度。

此外,美国根据《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公共健康服务法》、《食品质量保护法》、《动物健康保护法》等法律对产品进行检验检疫。其中动植物健康检验局负责动植物及其制品的进口,食品健康和检验局负责肉类、禽类和蛋产品的进口、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负责其他食品和药物的安全。2009年7月30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食品安全加强法案》(H.R.2749),旨在对《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进行修订,其中包括授权FDA实施以下行为:检验机构一旦在检验测试中认为某批产品掺假或假冒,应该尽快向FDA通报,一旦FDA有理由相信此类食品会导致不良后果,有权停止销售该食品的命令,并对违反相关法律者判处民事处罚。

(二)欧盟检验认证行业的监管机制

欧盟检验认证行业监管机制的特点是:欧盟的标准制定相对统一,由欧洲的三大标准化组织依据欧盟委员会的委托书组织起草、和协调,作为欧盟指令的具体技术要求,并使欧盟各成员国的标准与之保持一致;目前欧洲的检验认证体系已经形成了各国政府相关部门、国际合作机构和私人部门相互配合、有效互动的协调统一的有机体;政府既是行业监管者,又是转化国际标准为国内标准的服务者;欧洲大型的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既是检验认证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又是标准制定工作中重要的参与者;在这种政府与市场相互补充、积极合作的经济环境下,欧洲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成为国际检验认证行业竞争中的佼佼者。

欧洲早期的检验认证工作是各个国家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自发形成的。独立的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数量较多,各国的认证标准也各有差异,给产品在欧洲市场的流动带来不便。随着欧洲经济的一体化,欧盟开始将各国的不同标准进行协调,通过指令的形式指导各国将本国的国家标准与欧洲标准协调一致。1985年,欧共体理事会通过了协议(85/C 136/01)《关于技术协调与标准的新方法》,提出了健康、安全和环境方面的基本要求。此外还建立了“全球措施(Global Approach)”的模块式体系,明确提出特定和高危险的产品必须由欧盟指定的机构 (Notified Bodies)进行合格评定。在强制性认证方面,CE认证可以说是产品进入欧洲最基本的要求。

欧洲的三大标准化组织(ESOs)――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和欧洲通讯标准化委员会(ETSI),是欧盟认可的既分工又合作的自愿性技术标准制定机构。②它们所制定的标准大多经过欧盟的授权,这些通过授权制定的标准也被称为“协调标准(harmonized standards)”。当制造商在考虑选择哪种标准进行检验时,协调标准是欧盟推荐的选择,是最方便、认可度最高的标准。厂商也有权利选择其他检验标准,但是欧盟对这些标准的认可度视情况而定,多数时候厂商还要附上欧盟认可的检验机构的技术报告。

此外,欧盟各国设有国家标准机构,负责将欧盟指令在一定期限内转化为国家标准。③比如,英国的英国标准协会(BSI)是负责制定和贯彻欧盟指令的标准化组织。BSI并非政府机构,而是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BSI成立于1901年,最初是由Institutions of Civil Engineers、Naval Architects 和Iron and Steel Institute三家机构出于市场需要而成立的工程标准委员会,它通过将桥梁、铁路和船舶部门的钢铁规格标准化而大大减少了轨道设施的重复性建设,每年为这一行业节约上百万英镑。此后这一机构不断发展,在更多的行业发挥制定统一标准的积极作用,并在1906年参与了IEC的组建。1929年,BSI获得“英国”认可,受国家委托制定和修订英国标准(BS)并促进其贯彻执行,通过对各种标准进行登记、颁发许可证来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此外,BSI还作为ISO、CEN、CENELEC的主要成员国广泛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现在的BSI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覆盖140多个国家的独立的服务型企业,业务范围包括制定国家和国际性标准、提供检验和认证服务、提供标准化方面的信息和培训等。

德国标准化学会(DIN)是德国最具代表性的公益性民间机构,1917年以非盈利组织的身份在柏林注册。DIN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市场需求及欧盟与本国的法律法规制定行业标准,并在德国政府的授权下代表德国参与各项国际准则的制定。在国家标准方面,1968年联邦德国政府《设备安全法》,建立GS标志制度。2004年5月,《设备安全法》和《产品安全法》合并,并引入欧盟2001/95/EC《关于通用产品安全》指令,形成《器具与产品安全法》,对其范围内的产品须经联邦劳工和社会组织部认可的实验室检验和检查,符合要求后发放GS标志。GS标志经德国劳工部授权,可由TUV、VDE、KEMA、Intertek等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以德国产品安全法为依据对企业进行自愿性认证,并加盖合格标志。加贴GS标志的产品表示其安全性已经通过了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的测试,在产品发生故障或出现事故时,制造商会受到法律制裁。GS认证虽然是德国标准,但是欧洲大多数国家都认同这一标准,而且具有GS认证的产品会被认为满足欧盟的CE标准。

根据WTO统计,2009年欧盟向WTO共通报技术性贸易措施84条,其中技术法规和标准60条,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19条。这些法规、标准和指令中大都包含了对某类产品的定义、合格评定标准以及评定程序。

(三)日本、韩国检验认证行业的监管机制

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检验认证行业监管机制具有如下特点:标准制定的工作主要由政府负责并推广,政府除了将国际标准转化为本国标准以及制定本国特定标准以外,还规定了执行这些标准进行检验认证的机构;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一些市场经济发展较晚的国家,其检验认证行业的发展是以政府为主导,目前正朝着市场推动的方向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在整个检验认证体系中的作用也在发生变化,从开始的政府参与标准制定、参与检验测试,转变为政府授权其他机构从事检验认证工作,并与民间机构合作制定标准,政府更多地扮演监督的角色;日韩缺乏跨国的大型检验认证机构,但存在一些专业化的规模较大的公司。

日本对各类产品都有对应的法律法规,比如《药品管理法》、《电气设备和材料安全法》和《食品卫生法》等,详细规定了此类产品中需要进行不同类型认证的产品目录,其中对很多商品要求进行强制性认证。《工业标准化法》规定了具体的认证标志、收费、申诉、工厂检查、认证制度等。日本的国家标准分为工业标准(JIS)和农林标准(JAS),其中JIS是最重要、最具权威的标准,由全国性的标准化管理机构――日本工业标准委员会(JISC)负责起草、修改、批准和。

日本的强制性认证由政府部门负责,其中通产省负责了大部分的产品认证。日本的自愿性认证制度由通产省实行JIS认证的产品目录,由相关政府部门、私人部门及行业协会共同开发各部门的标准。2005年10月,日本工贸部根据新修改的标准化法实施新的JIS认证体系。新旧JIS、认证体系的内容变化见表1。

在进口贸易方面,日本的《关税法》和《植物防疫法》等规定了一系列不允许从国外进口以及进口限制的商品。主管机构主要有经济产业省、农林水产省、厚生劳动省、环境省、警察厅以及国税厅下属的相关机构。2009年9月1日,日本正式成立消费厅和消费者委员会。消费厅负责统一承担原先由各相关省厅分别管辖的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各种行政事务,包括调查产品事故原因和防止问题再次发生。厚生劳动省将食品标识业务和特定保健食品的管理工作移交消费厅负责。消费者委员会是由民间人士组成的消费厅的监督机构,设立于内阁内,负责独立调查审议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有关的各种事务。

日本与动植物检验检疫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食品卫生法》、《药事法》、《消费者产品安全法》和《饲料安全保证和改进质量法》等。主管部门是厚生劳动省和农林水产省。对于进口食品,日本实行三种不同程度的检查:自主检查、监视检查和命令检查。自主检查是进口商的自律行为,由进口商自选样本送到厚生劳动省制定的检疫机构进行检查,对检出的问题必须依法报告。监视检查是厚生劳动省按照不同的食品类别、以往的不合格率、进口的数量重量以及潜在的风险程度等确定监视检查计划,然后对一般进口食品进行的抽查。一旦在抽查中发现违规,就提高抽检率,仍然不合格的进行强制性批批检查,即命令检查。

韩国工业产品的安全认证由政府的产业资源部负责管理,通过将ISO/IEC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统一管理质量检验、认证和实验室认可,工业振兴厅统一管理全国的合格评定工作。安全体系采用EK安全标志,政府主管部门是韩国产业资源部技术标准局(KATS)。2000年7月起实施的 《电气产品安全控制法》新法,规定了认证的实施由非盈利的第三方进行,以型号作为认证基础等,2005年10月进一步修订,规定成立地方专门检查非法产品的机构等。

韩国认可具备适当设备和资质的本国非官方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证书和认证,但不承认国外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和认证。在中国检验合格的产品出口到韩国还需要再次经过检验和测试。韩国政府通过直接指定特许条件或者强制实施技术标准和特定的技术法规,或者通过行业协会和政府下属的科研院所间接参与标准制定工作。

在进出口产品的检验方面,韩国的《对外贸易法》规定禁止进口危害公共道德、人类健康、卫生、环境保护或符合国内立法或国际义务的商品。此外,韩国政府每年还《进出口公告》,临时性限制进口某些产品。2009年,韩国技术标准院公布《2009年产品质量流通监测计划》,将市场流通中的116类共计3000多项产品分为特殊管理、集中管理、一般管理和筛选管理等四个检测等级。特殊管理指每3个月进行产品质量和流通监测,必要时实施工厂抽检;集中管理是每半年进行监测;一般管理是指年度监测;筛选管理是进行年度抽查。一旦产品被发现存在危及消费者的安全隐患,就会被勒令停止销售和予以处罚。

三、充分借鉴国际经验,促进中国检验认证行业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检验认证监督管理体系。但是,对照发达国家,我国在检验认证行业发展和监管机制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为加强中国检验认证行业监管和优化服务,促进中国检验认证行业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理顺政府部门职责,形成简洁高效的检验认证行业政府监管机制

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亚洲发展中国家来讲,目前政府在检验认证行业发展中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逐步理顺监管机制对于行业发展十分关键。国家质检总局、认监委的成立,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之前行业监管工作所存在的政出多门、多重标准、重复收费、监督不力等问题。但是由于与国务院其他部门之间,还存在诸多不明确、须协调的问题,行业还存在事实上的分割管理。改善政府管理职能分割过细,多部门职能交叉,多头、多环节管理的局面,逐步推进我国检验认证行业实质上的统一管理,对于打破行业分割现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十分关键。同时,应结合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行业监管职能,完善行政管理模式,把原来由政府管理的大量操作性事务、专业化业务职能交给专业检验认证机构承担,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整合国内资源,优化行业布局,构建中国特色的检验认证市场服务体系

发达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沉淀积累,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以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为主的市场服务体系。相比之下,中国起步较晚,检验认证行业面临的问题是条块分割明显、“散兵游勇”太多、恶性竞争严重,没有形成“合力”,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无从发挥。如果不能打破条块分割、行政壁垒森严的格局,将散布在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检验业务、认证业务、实验室检测业务,通过划拨、联合、兼并、重组、股权置换等手段重新组合,中国检验认证行业就难以强大起来。我国应注意形成“后发优势”,推进行政指导下的中资企业战略重组,尽快改变检验认证行业资源分散现状,提升行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尤其是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动资源相对丰富的质检等部门的机构重组,提升市场服务能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检验认证市场服务体系。

(三)深化国有机构改革,培育1~2家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性检验认证机构

独立的市场化运行的检验认证机构是实施检验认证行业监管的制度基础。应该将国有检验认证机构的改革改制继续推向深入,使其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这样使得监管主体可以集中精力于行业监督,为提升监管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检验认证行业,政府同样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效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从而做到不越位、不缺位和不错位。国有机构是我国检验认证行业的主体,因此深化国有检验认证机构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事业单位检测实验室的整合重组,对于发展壮大我国检验认证行业,提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从国际经验看,大型检验认证机构对政府质量监管的补充作用和对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应鼓励和支持国有机构上市融资、国际扩张、跨国并购,尽快形成1~2家技术水平先进、核心竞争力强、机制灵活,规模化、集约化,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引领市场发展的大型综合性检验认证机构。

(四)强化认可的监督管理作用,提升检验认证有效性,推进统一监管

从国际经验来看,认可机构在对认证机构及相关组织活动规范性的监管方面发挥着主要的作用。认可机构具有政府授权的特点,检验认证机构的能力和信用需要认可的确认。检验认证的公信力与认可的信用密不可分,而认可的信用则直接与政府信用挂钩,在国际上,认可机构普遍与政府具有密切的联系。尽管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实验室可以自愿申请认可机构的认可,但是对于中国检验认证行业处于成长中的各类机构而言,通过认可来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认可监管则将检查机构、认证机构、实验室全部涵盖,有利于打破检验认证市场的行业壁垒,实现统一监管。因此,要充分发挥认可的约束监督作用,把认可作为监管的重要环节,提高检验认证的有效性。

(五)抓住新兴产业机遇,促进中国检验认证行业的大发展

检验认证行业是为各行各业提供专业质量服务的。国际经验也表明,一国检验认证行业的成熟度同产业发展阶段密不可分,例如西方国家的产业发展较早,也成就了其发达的检验认证行业。我国检验认证行业起步较晚,仅靠传统业务领域很难迎头赶上先进国家水平,应大胆利用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大幅缩小在新兴业务领域同先进国家差距,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超越。金融危机后,美国、日本、欧盟、中国等众多国家纷纷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期实现主导产业的战略性接替,做到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高增长产业。国内监管部门应引导、帮助我国检验认证机构及时关注和跟踪国内外这些变化和形势,提前应对和介入,开拓新业务、新领域,提供新途径、新方向,争取在这场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促进我国检验认证行业的大发展。

注释:

① 除了政府参与标准制定并授权实验室进行强制性的检验认证以外,美国民间的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在商品流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民间的认证多属于自愿性认证,侧重于树立生产者的信誉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尽管民间机构的认证并非政府强制厂商进行,但由于像UL(美国保险商实验室)这样的检验认证机构极具声誉,其自身有一整套严密的组织管理体制、标准开发和产品认证程序,比如UL除了根据厂商的申请对产品进行必要的检验和测试以外,还要进行跟踪检验服务。“跟踪检验”是由UL派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现场代表,在当地工厂的生产现场对贴有UL标志的产品进行每季度一次的跟踪检查,确保工厂的生产流程持续符合标准。因此,多数厂商都会在新产品上市前自觉申请UL认证,经过其认证的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更为顺畅,被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大幅提高,自愿性的认证在市场的自发选择下有了“准强制”的性质:很多新产品在上市前,厂商要去经过UL的检验以保证产品的使用不会出现危险,给企业的生产把关;很多国外的产品在进入美国市场之前,也去主动申请UL的认证,这样能有更大的把握顺利打入美国市场,也更容易被美国消费者认可。

②CEN是以西欧国家为主体、由各国标准化机构组成的非营利性标准化机构。它负责除电工和电子以外所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成员国包括27个欧盟成员国、3个欧洲自由贸易区(EFTA)的成员国(冰岛、挪威和瑞士)以及克罗地亚等共31个国家。对于欧盟来说,CEN提供的标准是对其关于产品立法实施方面的有力支撑。对于厂商来说,是否通过CEN制定标准的检验在名义上是自愿行为,但是欧盟的法律规定要求厂商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认定,因此在实际操作上大多数企业只有通过欧洲标准的检验并加贴相应的标记才能在欧洲市场上自由流通。

③ 欧洲各国主要标准的制定是以国家标准机构(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Bodies)或成员国的相关机构为基础的,这些标准与欧盟区域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体系(ISO)不相冲突。CEN的成员国在CEN的组织管理及标准制定中有参与和投票的权利,并授权CEN的技术部门制定工作的具体流程。成员国同时有义务将CEN通过的欧洲标准纳入本国标准,并撤销与之相冲突的国内标准。CEN制定的标准有欧洲标准(EN)、工作协议(CWA)和其他文件,比如技术规范(TS)和技术报告(TR)等。欧洲标准一般是针对某一材料、产品、流程或服务结合制造商、消费者和监管者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而出台的规定、定义和准则方面的文件,并得到成员国的一致通过和监管当局的认可。欧洲标准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降低流通成本等使利益各方受益。

参考文献:

[1]尚德军.国内外实验室认可组织及相关的互联网资源[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3,(3).

[2]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质检机构管理知识[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

[3]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国际市场准入与认证制度研究:中国电气及汽车产品出口指南[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4]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认证认可发展报告(2009)[R].内部报告,2009.

[5]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认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中国认证认可国际化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6]刘宗德. 认证认可制度研究[M].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

[7]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认可技术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中国认证认可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8]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本质与作用[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9]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知识介绍[EB/OL]. [2011-03].省略as.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