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意义范文

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第1篇: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意义范文

1 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细节,合理渗透德育思想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为了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德育内容,教师必须在知识教授的明晰感上下一番工夫,但也决不能脱离现实,回避现实,进入空洞说教的漩涡。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细节,合理渗透德育思想。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以适当的方式揭示给学生,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艺术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思想品德的教育。

2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进行德育思想渗透

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充分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机会,启发他们自觉去探讨人生和社会的真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是使学生学好的前提,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疑问开始,常有疑问,才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是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讲究方法:采用激励法,如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采用识别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碍、情绪障碍、思维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等的识别与排除;采用调节法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3 通过生动的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政治教学要讲究通俗性,所谓通俗,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当前的社会实际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以此为根据来处理教材内容,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而不是强制灌输,死记硬背。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知识尚少,抽象思维能力尚差,而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的初中学生。如果单纯讲解抽象概念、原理,必然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困惑不解,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典故、历史故事、当前的国情、新闻时事、英雄模范的事迹等典型事例,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刻的道理通俗化。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借助形象生动活泼的事例,使学生更加了解社会,对知识易于接受,从而有利于学生在正确认识社会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转贴于 4 通过多媒体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多媒体技术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晦涩的内容形象化,很容易实现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进一步强化书本中的德育因素,使之具有更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更好地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例如:我在讲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时,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我首先展示了苏州园林、都江堰、敦煌莫高窟、皮影戏、瓷器等我国优秀文化成果,在欣赏这些图片的时候,同学们非常感兴趣,传来一阵阵惊叹声。不用我多说,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已经对中华文化产生了一种认同感,产生了民族自豪感。凭借多媒体学生已经深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5 通过社会实践,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教育的效果在课外得以表现,课外教育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通过课堂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实践环节,在实践中使学生得到教育、锻炼,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实本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作为政课而言,开展研究性学习(如撰写政治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是一种比较可行和有效的实践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家乡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和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来培养和锻炼学生观察社会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挖掘“乡土”典型,关注乡情乡貌,既加深了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热爱家乡、忧国忧民等思想品质。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学生之间乐于分享、勇于参与、寻求共赢,能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发展,以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6 加强教师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强化德育渗透

教师应具备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湛的业务水平,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第2篇: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意义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想品德

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众所周知,学生在校的时间绝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而课堂教学也就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为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应该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中去。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教学内容,运用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譬如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育学生数学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亦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目的。例如:在讲用计算器计算这一节时,可以采用师生竞赛的方法:先出几道数字较大的题进算,让学生自由选择计算方法,教师则用计算器。比赛谁在最短的时间内算出来。结果出来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计算器比其他运算方法快速、简便、准确。进而师生共同讨论之所在学校、工作、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明确了解学习计算器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跟好的工作学习。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动参与课堂教学,又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小管家”这一节时,可让学生借助教材后面的表格,让学生在新授课前当一回小管家,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并把每一笔开支记录下来,算一算每天花了多少钱,一周一共花多少钱。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这一节课印象深刻,还能让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目的,懂得珍惜、勤俭节约的精神。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的辨证、唯物因素很多很多,如对立统一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等等。教师就是要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方能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从小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数学史料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例如;每本小学数学教材里都有“你知道吗?”这一栏。所写的都是我国或其他国家科学上的成就。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p96的内容是这样的:“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的原理来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出入相补的原理就是把一个图形经过分割、移补,而面积不变,来计算出它的面积。”这短短的一句话,通过老师的讲解、启发,可使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使学生明确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向学生介绍古今数学家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以及用他们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数学自身内在的美来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

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正是这些构成了数学的美: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如在教完了图形的变换的知识后,我让同学们做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让同学们从美的角度去设计美丽的镶嵌图形,然后再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美丽的镶嵌图形,如一些地砖的密铺,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我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学完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这一知识后,有学生在他的日记本上这样写道:“周长一定的长方形,长和宽的悬殊越小时,它的面积就越大。一个班级、一个社会,如果人与人之间越平等、越和谐,那么整个群体的实力就越强大。” 因此,你越努力,付出的汗水越多,你的收获也就越多。”我觉得,只有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感悟人生真谛,才能陶冶出学生高尚的情操。

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数学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一些优良品质,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如:老师在讲“时、分、秒”这节时,可借题发挥,通过对学生进行时间观念的教育,让学生懂得时间的珍贵,培养学生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另外结合数学作业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完成作业、细心检查验算的习惯,书写工整、工作有计划、有条理的良好作风,有毅力、肯于动脑筋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等。结合数学计算的正确性、解决方法的简洁性、图形结构的和谐性等特点,来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结合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快捷高效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挖掘出小学数学教材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点,做到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利娟.小学数学教学何总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J].科教文汇,2008(5)

第3篇: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意义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行之有效地实施德育教育,真正使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通过体育教学进行德育教育的优势

1.学校体育教育的途径更丰富

体育运动项目丰富多样,结合各种不同的运动项目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十分有效的途径。田径项目能够培养学生英勇顽强、坚忍不拔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球类项目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以及应变能力;艺术性强的项目,如健美操等能够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素质练习能激励学生振作精神、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展现自我、挑战自我。

2.学校体育教育更有针对性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思想品德的体现是通过实际行动表现的,体育教学根据学生反映的言行,有针对地进行德育渗透,既快捷又直接,其效果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及的。

3.学校体育教育的效果更持久

学校体育是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开设的一门学科,是开设时间最长的学科。在整个学校生活中学生都要接受体育教育,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保证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进行相应深度的品德教育。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渗透

课堂常规是在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它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加以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如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可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等良好的思想品质。

2.结合教材内容、特点进行德育渗

(1)学习体操、田径项目时,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勇敢、果断、顽强拼搏的精神,要在这些项目的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到战胜自我、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树立自信心。

(2)进行球类项目学习时,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协作的良好作风,正确看待同伴的失误、犯规等。面对对手要具有友好、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好球风,养成尊重队友、尊重对方、尊重裁判和观众的良好品质。

(3)进行队列教学时,要求学生养成遵守纪律、行动一致、听从指挥、顾全大局的优良品质。

(4)进行理论课教学时,通过对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史、奥运会、名人与体育的讲述等,使学生了解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5)利用游戏、比赛、考试等进行德育渗透。通过体育游戏等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青少年不断进取、奋发向上。

3.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平时要加强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素质的提高,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体育教师端庄的仪表、健壮的体魄、和蔼的态度都能形成对学生的正确影响,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动力,教师语言的生动简练以及对学生的语言激励也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4.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里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进步的学生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批评时,根据学生的心理,把批评放在表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5.结合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其思想活动和个性情感的真实写照,为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各项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如在课堂同一活动中,有的学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而有的学生则可能表现出不负责任、害怕困难等等。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及时进行表扬或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针对青少年具有较强表现欲的心理特征,热情地激发,耐心地引导,使其个人英雄主义行为逐步朝着集体主义精神升华。

6.利用教学环境进行渗透

根据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气候、场地器材对学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刚强的意志品质。如运动场打扫得干干净净、跑道均匀笔直、体育器材摆放的整齐有序,这些都能给人以美得熏陶和享受,激发学生的情趣,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4篇: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意义范文

一、发挥语文教材中渗透的环保思想

1.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一批蕴含环境伦理思想的文章,仅现代文部分就有:《斑羚飞渡》《向沙漠进军》等。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还很少有人从环境伦理的角度来研读这类课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我想,如果教师和学生都能站在环境伦理的高度来认识、体悟文章内涵,那么就能在人性得到升华的条件下,主动地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因为环境伦理是生态意识的核心,伦理的觉悟才是人最彻底的觉悟。

2.练习题精心设计对当前普及环境伦理意识十分有益。学生经过深思,加上教师的引导,他们的生态道德观可以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如,《斑羚飞渡》课后练习三:“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向沙漠进军》课后练习四:“收集资料,了解沙尘暴袭击中国部分省市的情况,并在班上交流。”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正是教师努力唤起他们的生态良知,并诉诸切身行动的最好契机。

二、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知识和环保意识

第5篇: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意义范文

【关键词】德育 诗意渗透 知情 意行 落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154-01

新课改实施以后,语文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时代性,在每篇课文中我们都能找到“德育渗透”的影子或暗示。如果我们在研读教材中能充分挖掘这些德育渗透点,在教学时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让学生的品行修养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诗意地渗透,就能在课堂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怎样在教学中实现德育的诗意渗透呢?

一、在品词析句中知情

语文课中选编的教材,既有文学性又有思想性。如果教师能立足文本,通过品词析句,推敲品味,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那么我们的德育就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在执教《掌声》一课时,我引导孩子们抓住“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这些最能体现人物内心情感的语句来体会腿脚残疾的英子内心的自卑、难过、孤独、无助、压抑……我让孩子们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英子,你内心最需要什么?如果你身边有像英子这样的一个孩子,你觉得自己该怎么做?在意境想象、讨论交流、启发诱导中,孩子们懂得了同情、善良、理解、关怀、给予是一个人最应该具备的品质。接着,我让孩子们找出文中班上同学是怎么帮助英子的相关语句来品析。孩子们很快就找出了“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两个句子,孩子们深深感受到了同学们对英子的真诚鼓励和热情赞扬。此时,在孩子们心中,文中同学们就成了他们学习的榜样!英子获得掌声后,变得活泼开朗了而且多年以后还给同学们来信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地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文中的这段话深深的打动了孩子们的心,情感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他们领悟到了“给予就是与别人一起分享快乐和感动”。爱,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德育”就在品词析句中自然流淌、诗意地渗透,达到了知和情的最高境界。

二、在情境创设中意行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语文教师还必须善于创设一定的德育情境,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这样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奏效。当孩子们在“德”方面有了“知”和“情”以后,就会有一种去实践、去亲自体验的愿望。我“趁热打铁”为孩子们创设诗意情境,让他们在“意”和“行”中体验情感和享受快乐。我班有几个留守儿童和来自单亲家庭的贫困儿童,虽然我经常关心他们,但老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也并不多,孩子在老师面前显得也很拘谨。每次看到他们孤独的身影、忧郁的神情,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疼”。学完《掌声》一课后,趁着同学们的热情未尽,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当爱的旋律响起时,我深情地说道:“同学们,我们班虽然没有像英子一样的残疾儿童,但有像英子那样需要我们去关怀、鼓励和理解的同学。当你们在快乐玩耍时,他默默地站在远处看着你们;当你们向父母撒娇时,她羡慕而又伤感地望着你们;当你们获得成绩时,他在为你们鼓掌的同时,眼神是那样的无助和渴望……如果你愿意帮助他,想和他一起分享快乐和感动,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在温馨而又诗意的情境中,在我的激励中,孩子们在自制的“爱心卡片”上写上了自己要帮助的同学的名字并写了许多鼓励的话。几个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听着同学们对自己的称赞、鼓励和祝福,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此情此景,感动洋溢在整个教室。从此以后,同学们踊跃参加“爱心帮扶”活动,孤独、忧郁的孩子没有了,全班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学,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德育”在孩子们的行动中得以体现,“德”在孩子们快乐体验中得以培植。

三、在生活实践中落实

第6篇: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意义范文

阅读教学是凭借阅读材料中具有意义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来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它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把生命意识教育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就是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这一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高尚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生命意识的好篇章,如关于生命意义的,关于体现中华民族优良品格的,有从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中获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的,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的,有对自然界生命的关注的等等。利用现有教材资源,通过阅读教学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和培养无疑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

一、在阅读中体悟人生哲理

好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情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阅读教学就应将生命意识教育植根于文本之中,引导学生体悟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如教学《生命 生命》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概述生命中的三个片断:1.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2.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3.我静听了心脏的跳动以感受鲜活的生命。接下来让学生作深入探讨,作者是一个残疾人,作为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从这些寻常小事中体悟到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经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后,得到较一致的认识: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最后,教师又将本文与美国作家克伦・沃森的同名散文《生命 生命》作比较阅读,从不同生命活动来构建学生的生命意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珍贵与价值,呵护他们的生命存在,从而开拓了语文教学的人文视野,拓宽并加深了对他们生命的人文体验。

二、在阅读中升华情感世界

一个人的生命意识是和他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密切相关的。为了强化生命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在阅读时必须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家的思想感情,使自己情感世界更加健康丰富。如教学《杜甫诗三首》,在诵读、品味、感悟诗人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与人生经历,深入分析杜甫为什么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人生感慨。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是因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年代,个人生活又异常艰难,强烈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熔铸了他高尚的品格,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生命激情,使他的诗在反映人民生命痛苦,表达生存状态和思想情感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教师还可让学生举出许多这样忧国忧民的作家――屈原、范仲淹、鲁迅、闻一多、高尔基等,在一一列举中,学生深深体悟了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开阔胸襟,在潜移默化中思想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在阅读中享受审美的愉悦

阅读优秀文学作品也是充实生命质量的一种享受,阅读带来了审美愉悦。“如果没有艺术的慰藉,人就会厌世而自杀。”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这句话充分强调了审美享受在生命中的价值。文学阅读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学习活动,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种生命状态,一种特殊的生命状态.它是一种心智的交流。从另一个角度说,经常在文学阅读中体味审美的愉悦,会使我们养成审美的生活习惯,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课堂上我带领学生畅游《三峡》,欣赏那里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体会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审美愉悦;品读《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句,感受苏轼寄情明月,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游览《中国石拱桥》时欣赏它形式优美的同时,又被它科学巧妙合理的内部结构所折服……语文教材中编选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佳作,是集中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美的结晶,作为美的载体,它们差不多蕴藉了人类文化传统中各个领域的美的积淀。凡是编入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其本身就是语言艺术美的构筑。纯净的语言,美妙的意象……无一不引领我们去探求语文美丽的生命。在阅读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应从不同审美角度、审美层面,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学会体验这种阅读中的美感和幸福,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生命。

第7篇: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意义范文

当今社会是追求“个性”的时代。个性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系统中形成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以独特的方式有机结合,而使个体具有的独特社会性。然而,目前我们的中学体育教育很少能按照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能因材施教,往往以相同的内容、方法和标准来对待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大胆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充分体现现代体育教学的健身性、娱乐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特征,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有一个自由、自主的发展空间,并且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

一、个性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是在体育教学中,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学生选择适合的项目进行锻炼,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师在量上、质上对学生进一步严格要求,对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水平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运动施加给集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稳定的心理特征。三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二、体育教学中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

在体育教学中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很多。一是学习环境的因素。整洁的体育场地、团结互助的集体、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势必会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去。二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评价,从中找出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从而发现自己个性中出色的部分,从深刻的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开始,向更高层次的自我提高前进,正是运动技能学习场景所具有的促使自我意识形成的因素。三是群体的约束。促使个性能够积极地进行自我提高的动力之一,是群体所具有的促使个性形成的一种功能。在青少年的各种需求中,对社会参加和社会承认的需求表现得特别强烈。因此,良好的体力和技能、机智和勇敢等品质将受到好评,不遵守群体规范的行为将受到惩罚,群体的约束迫使成员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某些特征。四是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是影响个性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反复持续地努力,不断地自我克服、自我超越,不断向新的高度挑战,就会培养出勇敢顽强、沉着冷静、努力进取的精神。

三、形成良好个性应把握的要点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实践中,要充分了解和熟悉学生,重视学生间个性差异的存在,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素质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低一点;对素质基础好的学生,要求高一点。如在跳高技术教学中,降低一下横杆高度,让学生练习,提高学生肯定的自我意向和学习的信心,使其有满足感;对素质基础好的学生,把横杆高度升高一点,让学生练习,使其学得深一些。总之,在教学实践中,要正确运用启发、鼓励、表扬与批评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激发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应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少竞技化多趣味性的运动项目,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等。只有把握住这些做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3、倡导个性评价

要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的分析,发挥评价的自我教育功能,提倡学生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让学生知道怎样可以做得更好,激励学生向高水平目标迈进,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别人,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反思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个性的发展。

第8篇: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意义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境保护;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使人类较大程度地获得了生存自由,然而越来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时刻带给人类不期而遇的灾难,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当前,全球性环境与生态状况的继续恶化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密切关注,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又是21世纪国家的栋梁,因此结合学科特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滞后生效的作用。

一、从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看加强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源源不断地产生了大量的工业“三废”,使得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据有关资料记载,1943年9月27日;美国洛杉矶首次发生了光化学污染,即“洛杉矶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至8日在英国伦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在日本,曾因含汞废水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转移、循环、累积而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由于全球温室效应,引起人体组织缺氧,导致头痛、神经麻痹,甚至危及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国的上海、兰州等工业城市上空已出现了浓重的化学烟雾;我国长江以北的地区已找不到一条未被污染的主要河流;我国的一些大工业城市近年来连降大量的“酸雨”……显然,环境的污染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严峻的环境危机,使得加强环保教育成为我们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教委也从1990年起把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并在《关于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中指出:“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有关学科教学中去。”由此可见,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势在必行。

二、结合化学教学,加强环保教育

环保教育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全民性等特点,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管理科学,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目前在我国尚未有专门对中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教材和大纲。而化学学科与环境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渗透的内容很多。因此,寓环境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广大化学教师应努力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1.在化学课堂上进行环保教育的渗透。

中学化学课本中,将近一百七十多个化学实验,多属于有毒、易燃、易爆物的制取及性质实验,同时又接触到了工业制硫酸、硝酸、合成氨工业、炼铁、炼钢、电解、电镀等化工生产过程,可进行环保教育渗透的内容很多。在每章、每节的教学时,加强对环保教育的渗透,从化学角度出发,讲明污染源的生成及危害原理,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原理上明白危害的原因及防护措施。例如讲到水污染时,应重点讲明白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含有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的使用。常见的重金属离子为钡离子、汞离子、铜离子、铬离子等。这些重金属离子可使生物体内蛋白质凝固,一旦含有这些重金属离子的水被人饮用,则会使人体中运输血液的血红蛋白凝固而导致缺氧窒息死亡。又如在进行有关“酸雨”的教学时,重点讲明形成酸雨的原因是由于工业上酸性气体如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所致。结合我国南方省份多“酸雨”的事实,使学生明白,“酸雨”可使地表水质酸化,毒害鱼类及水生生物,使土壤酸化,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破坏名胜古迹等。通过在化学课堂上环保教育的渗透,既能对学生拓宽知识面,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联系地方环境状况,加强环保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除了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渗透外,还可紧密联系当地实际,给学生介绍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工业状况,环境现状以及本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我们无锡地区地处太湖之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无锡的工业和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城市污水、工业“三废”的无节制排放,使得美丽、富饶的太湖变得不再那样光彩夺目。使学生了解到太湖水质的污染不仅阻碍了农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而且给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危害,严重危及了人体的健康。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及环保部门的努力下,太湖及其周边环境的污染问题正在加紧治理,不久的将来,一个美丽、富饶的太湖会再现在我们面前。另外,苏南地区交通业的迅速发展引起的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导致了城市空气的严重污染。这些耳闻目染的环境现状都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良好素材。通过这些看得见、听得到的素材,使学生更加增强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第9篇: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意义范文

如今,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大多衣食无忧,物质的供给充足,可在品德素养方面却存在缺陷,尤其是缺乏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品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更不只是班主任、政治老师的任务。英语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有关邻里关系、慈善救助等内容。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英语教学,则既能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又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品德教育效果。

二、背景

2013年3月我新接了一个班的英语教学,经过两个多月的教学,这个班的整体英语水平有了大幅提高,美中不足的是,通过观察课堂活动和课下行为,我发现该班大部分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行为,班级打扫卫生时很多同学不愿干脏活累活,课堂上小组活动时经常因为任务分配不均而吵吵闹闹。

三、教学过程

Step1 Lead-in

I showed some pictures to help my students to learn the new words.

Students talked about the pictures and read the new words.

以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导入本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学习新单词。

Step2 Presentation

Students watched a video about the comic strip and answered some questions.

Students read and acted the dialogue.

从单词的学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漫画的学习中来,观看录像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漫画内容,重点理解can的用法,便于下面活动的开展。

Step3 Free talk

Students worked in pairs to have a free talk:

What abilities do you have?

What abilities do your classmates have?

Step4 Discussion

Part A

T: What can we do for the others in the park?

S1: We can clean up the park.

T: What can we do for the others on the road?

S2: We can help the old people and children cross the road.

T: What can we do for the others on the bus?

S3: We can give our seats to other people.

T: What can we do for the others at school?

S4: We can help each other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T: What can we do for the others in our community?

S5: We can do some shopping for the old people.

S6: We can look after little children for their parents.

S7: We can help the pupils with their homework.

S8: We can ...

此处运用了头脑风暴的方法,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给出不同的答案。

T: But sometimes some people do like this.我用电脑播放了一些不文明现象的图片

e.g.

Students watched the pictures and laughed.

T: Are they performing correctly?

T: Have you ever done like that? Will you perform like that?

Ss: Er.../No...

此时,有学生大声地回答“不”“没有”;有部分学生迟迟疑疑地支吾着,还有部分学生脸上露出尴尬的神色。

Step5 Practise

Part A: I showed some pictures and said: We talked about what we can do around us just now, but as we know, there are many children in poor areas. What can we do for them?

S1: We can give them some money.

S2: We can send them some clothes.

S3: We can buy some stationery for them.

S4: ...

Then students finished Part B on Page 81.

经过第四环节的头脑风暴和图片对比学习,到本环节时学生能想到的帮助他人的方法越来越多,语言的输出量也会越来越大,情绪上也受到感染。

Part B

I showed some pictures of Ya’an Earthquake and said: Now what can we do for the people in Ya’an? Please work in groups of four and talk about what we can do.

我播放的雅安地震的一些画面让学生再次震惊。学生都沸腾起来,有的学生甚至掏出了书包里的零花钱。每个小组都想出多种帮助灾民的方法。语言的输出量很大,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达到了。

Step6 Exercises

Students did some exercises to grasp some useful expressions in this lesson.

Step7 Homework

四、结论

本节课先从自己的能力谈起,后来谈论日常生活中能为身边的人提供哪些帮助,进而讨论我们能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提供哪些救助,最后探讨我们能为雅安灾区提供哪些爱心援助。随着教学步骤的推进,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提升的同时,爱的本能也得到激发,学生对他人的关爱意识和品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