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范文

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

第1篇: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范文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问题要突出职业信息技术(技工)教育类型特色,深入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大力培养科学技术专业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国家标准,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中小企业可以举办高质量职业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探索中国文化特色学徒制。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学院和专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深化职普融通,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推行“1+X”证书制度[1]。职业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场所,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利于让职业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市场,让理论贴合实践,让学生能够更快适应社会,让职业教育有所作为。

2面向“1+X”证书制度的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关于“1”的学历证书

为了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学历证书和管理者的作用,需为学生提供坚实的专业基础。现阶段,必须让学生学习良好的公共和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例如常用的计算机软件知识、写作知识、基本的电气识图知识、电路基本知识。专业知识包括工作中的安全用电以及急救知识,常用集成器件、电子元器件及基于单片机的应用基本知识,传感器及其应用的基本知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使用,基本电路的维修等。

2.2关于“X”的职业证书

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现代化工业控制设备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和维修,自动化生产线系统的安装和调试,维护和维修可促进电气控制系统的维护和技术改造[2]。该专业毕业生可以考取维修电工认证、电气制图师(AUTOCAD认证、PROTEL)、嵌入式系统工程师、可编程控制器(PLC)应用工程师、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装置修理工、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师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电气智能技术应用工程师、CEAC-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工程师。职业中学虽然是以劳动为导向,但是也必须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需要综合考量如何将职业证书与学校课程相融合,能够让学生既能就业也能兼顾好未来的学历提升与职业提升的需求。“1+X”制度不仅能够让学生受益,而且也能够让学校更快适应好产业结构的调整。

2.3课程设置

进行课程设置时需了解学生未来从事的主要行业,电气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行业是机械加工、食品生产线维护以及电气行业等。电气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岗位是电气设备操作维护、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电气设备管理、电气控制系统维护与维修。确定好行业和岗位的需求后,中职学校需根据岗位要求与企业行业一起制定培养计划,确定好培养计划后进行课程的设置。确定好课程后,制定课程标准制度时需要结合企业与行业的需求。

3设计原则

3.1课程与证书相互融合

需在“1+X”认证体系框架内了解学校的主要责任。将学历教育与电气职业培训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得学历的同时获得电气职业资格,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校要兼顾职业技能的考核标准和专业的教学标准,将电气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容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优化专业课程内容,从而打破分科对课程设置的束缚,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需要的技能等级证书,改革人才评价与培养方式,最终促进“1”和“X”的融合。

3.2职业与实践性

中职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必须意识到培养中职学生必须坚持职业性和实践性的原则。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是满足行业和企业发展,所以在确定培养计划之前,学校需要通过大量的企业调查去分析目前制造业相关企业对电气人才的需求现状,综合考虑行业专家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同时关注电气行业未来方向,深入研究电气行业的职业标准,将职业标准的要求融入到教学组织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确保学生所学符合企业要求,同时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电气工程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技术领域,电气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应加强和突出实践性连接的设计,最好利用公司项目进行直接培训和实践,这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3.3校企合作双元育人

实施“1+X”认证制度,必须坚持落实、加强教育合作和双元教育机制,这也是职业教育培训的必要前提,职业培训人才的培养应着眼于企业的需要,鼓励企业在制定课程、改革教材、开发教材的全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同时学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培训基础,交流师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外,还为公司节省了培训员工的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学校还可以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社会培训,创造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4目前存在的问题

4.1校企合作缺乏通道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校企合作缺乏通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学校部分的信息反馈机制不足。职业院校和高校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无法被及时反馈到上级职能部门。政府制定的规则往往与实际的差距比较大,一线教师总结出的经验无法被准确反馈到社会上。②产业反馈链机制缺失。行业主体地位的缺失和基本不存在的职能管理,使得企业的信息根本无法被反馈到政府,企业向行业反馈信息的机制形同虚设。③教育产业链获得的融资反馈较少,合作单位的对接较单一化,并没达到产教融合的理想状态。

4.2缺少足够的双师型教师

学校很少有有工程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学术型的教师往往会受限于自己的经历,他们绝大部分的教学时间被会分配在基础理论的教学上,这样会导致最终培养的学生和就业导向相背离。目前,中职学校迫切需要配备更多的双师型教师或企业导师,在确保通识课程的基础上突出实践,这是确保受教育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而且具有丰富实践能力的唯一途径。

4.3学校的实训基地不配套

目前大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基地规模较小,学生的数量一直在增加,但是机器的数量有限,无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而且设备型号老旧与市场脱节问题很严重,有些甚至无法使用。所以学生就算得到训练大多也是无效的训练。这些经验不能给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提供参考,整个的实训与市场脱节。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适应,企业也需要花费高昂的培训费用。

4.4课程与教材落后

职业中学的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没有跟上市场变化和时代的步伐。而且教学方法往往过于单调,不能很好地适应就业导向。他们参加工作后会发现自己无法适应工作也不能很好满足企业的要求与期望,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5建议与对策

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反馈不很流畅,所以需要建立一个平台来促进校企融合,政府应该放手部分权利给行会,让行会成为校企合作的交流平台,相信更多的中小企业和行业也会参与进来,形成一个反馈更加流畅的状态。中国必须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管理体系,减少校企合作的制度交易成本。需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划清楚校企双方的边界;明确校企合作的细则,合作的细则一定要细化到学院和公司部门;制定校企合作中可以参考的细则,这样使得校企合作具有很强的可执行性。政府要积极促成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鼓励企业进行办学并且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并积极促成教师、工程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对接和交流,大幅提高学校实践教学的水平。学院与省内外优秀施工企业达成合作,通过兼职、引进、培训等多种方式,实现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努力实现双师型教师共同打造的专业培训体系,知名企业、知名专家[3]。同时鼓励教师坚持进行教学实践和探索,坚持对传统电气教育进行改革,将课程与岗位、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可让企业与学校合作进行职业技能证书的认定培训,这样学校能够拥有企业的先进设备,企业也能够获得一定的盈利。在建设实训基地时,学院还应该注重根据虚拟技术实验实训条件来开发建设,以内涵发展建设问题为着力点,使基地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实训、技能鉴定、企业产品生产等多种不同功能。“1+X”认证体系下的教学和培训并不意味着必须完全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创建新的课程体系和培训体系。新体系下的课程体系结构应以理论和实践教学为基础,以职业培训为重点,以专业岗位为重点,引进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工具。例如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利用企业真实的项目让学生对以后的工作有更多的感知。同时利用项目教学法也会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点,锻炼他们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6总结

“1+X”证书制度下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统筹兼顾好以上各方面的工作,培养出具备较强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和一定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掌握现代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在电气自动化工程领域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设计研发,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及运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电气自动化专业由于其本身的工科属性,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中高职学校未来在这个专业的培养上更加应该注重拓展与社会性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建立生产性的培训基地,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2]张小娟,高蕊.电气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研究信息系统工程,2018(3):163,166.

第2篇: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教学改革;市场调研;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295-02

长期以来,电工类专业几乎是按照传统教学体系,先要经过一个阶段的理论教学,用卷面的成绩来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然后再进行实习教学。虽然这样能让学生系统的掌握理论知识,但是很难避免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的偏差,甚至有些实习内容都没有相适应的理论教材,最终导致实习教学中还要再穿插理论教学,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资源。所以一定要进行教学教改。

一、进行市场调研,明确改革意义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调研的预测可以确保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要对企业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对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就业单位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反馈意见来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的设置。通过调研发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从事各种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以及维护;电气控制系统制造公司从事自动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以及改造的工作,等等。而且,市场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而且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要求学生的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以及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如何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育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定位、如何制定教学计划、围绕培养计划来设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是教师应该深思的。为了实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的教育要能够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到一起,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通过项目的建设,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按照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优化办学条件,使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达到省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带动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生产自动化技术以及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建设以及发展。

二、培养学生学习和就业的目标,明确方向

学校还应根据对企业需求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目标,让学生要明确企业通常需要以下专业人才:要有一定电气理论基础知识,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电气自动化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面向电气控制和电器维修领域第一线,从事电气设备自动控制、企业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修及技术管理等工作;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有综合素质,工作需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因此,学校应把这些要求落实到具体的人才培养上。围绕这一目标,学校还应确定学生所要具有的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能够不断获取新知识;工作能力,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的操作与维修,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创新思维能力,能够提出多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根据这些能力,学校要对学生提出任务要求:了解电气防爆防火的基本知识,理解工厂供电与高压设备操作得基本内容,掌握电工仪表正确使用与安装,掌握电控机械零件安装与调试维修,掌握供配电设备的安装维护与保养,从而培养出适合各企业需求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注重教学的方法,让知识形象化、层次化

电气自动化专业属于技能型较强的专业,与专业相关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层出不穷。为了让学生学习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在教学中需要使用到大量的实物和最新的产品,但由于学校现有的条件限制,相关的设备和产品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大量的图(图片)、实物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蹊径。让学生通过图片、实物亲身感受。如在C650普通车床电路故障排除项目实训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现有的实物给学生讲解和实践操作,也可以通过网络和产品介绍资料等渠道收集到不同产品的图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实物的结构、不同器件的结构等,让学生从观察维修人员的操作过程中得到启示,并能学习他们的维修经验。体现出“看着机器教机器”“开着机器做产品”的现代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求知,实现了教学与实践操作的零距离对接。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教学要做到“浅”,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听懂即可;对操作技能的教学要做到“深”,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操作,又要教会学生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还应教会学生如何操作更加“科学”“合理”。如:在洗衣机原理与维修课程中,“洗衣机不能进水”是一个常见的故障。教师只需要简单地介绍不同种类洗衣机的进水系统,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自己找出进水的管路;特别是进水电磁阀的结构、工作原理等可以不讲,只需要通过实物让学生认识进水电磁阀及其功能、如何工作的即可。需要深入学习的是进水电磁阀的故障有哪些、如何进行检测和判断等。

四、建立一套有效的质量考核评估体系

第3篇: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着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是我国经济社会能够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中等职业教学旨在培养能够从事电气自动化相关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在现代教育技术和学习模式走向信息化的今天,教师应当不断自我更新发展能力、更新先进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互渗透、加强职业竞技校企合作来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

论文关键词:自我发展;树立目标;教学质量;校企合作

中等职业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旨在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自动化相关的系统运行、设备检修、自动控制、实验分析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初、高中毕业生以及为了提高专业水平进行入职前短期培训的系统职工。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中职生电气专业教学的一些思考。

中职生大多是初、高中毕业生,这些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在悄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反应灵敏、记忆好、兴趣爱好广泛,任何事情都觉得新鲜好奇,都想去尝试,但却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由于填报志愿大多是由父母代替,大部分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的专业,对于专业的学习仅仅是浮于表层,缺乏深入学习的动力和自觉性。个别学生还可能因为缺乏兴趣而产生应付心理,容易产生迷茫的情绪,因而影响到专业思想的稳固性,影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

电力行业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行业,要求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劳动者人才。电气自动化专业中职教育服务于电力行业,主要设置电工、电机、继电保护、电力电子技术和高电压技术等课程,这些是使学生能够转变为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能够从事电气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该专业授课内容包括各种常用电气设备结构的认识、工作原理的理解及运行条件参数计算等,这些专业课程不乏有很多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专业术语、繁琐枯燥的原理公式推导,这对于本身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复杂,理解有一定难度。而与之不同的文学类课程则能引入很多历史或现实中的事例,教师可以将课堂进行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因此很多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一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而不能及时解决,便逐渐失去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失去对专业学习的热情,这对于专业教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现代教育技术和学习模式走向信息化的今天,专业教学是否仅仅就是多次重复的简单劳动呢?如何才能将专业教学工作做好,成为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好教师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不断自我更新发展能力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建筑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需要有优良的心理品质、一定的审美能力、独特的教学风格、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自我更新发展能力。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由于该专业工作本身就具有严谨性和高要求性,因此教师一定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知识,博学多才。尤其是作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我,加强进修和不断学习,参加研究项目,跟踪电气专业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新技能和新设备,不断更新知识,让现代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与教学接轨,这样才不会将专业知识讲死,才能适应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倡导启发式教育,反对注入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他认为治学应以兴趣为主。我国古代教育学家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一个人对所从事的事业有无积极性,兴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电气专业教学中,不能整堂课面无表情从头到尾讲原理、讲推导、讲公式、讲计算,一味讲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这样会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脱节,使学生产生倦怠情绪,失去学习兴趣,找不到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让他们知道电气专业属于“朝阳产业”,是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所在,在未来几十年里具有过硬技术的电气人才将会有更加充分的发展空间;让他们了解电力系统中各个岗位的工作性质以及重要性,知道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才会在工作中胜任其职;引导他们去发觉现在所学习的这些电气专业知识,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能从事电气相关职业,在岗位上充分发挥能力,不会被快速发展的电力行业所淘汰。这样一来,学生逐渐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浓厚兴趣,就可以发现学习的乐趣。作为专业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法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帮助他们树立短期、中期以及长期学习目标,引导他们设计自己的前途,规划自己的人生,使自我价值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这样,教学带有了目的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会比较强。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互渗透,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课堂通常是一张嘴,一本书,学生们被动接受着知识,现在看起来不免有点枯燥。特别对于电气专业教学中出现的内部结构复杂的设备运行转动原理等问题,例如三相交流电动机的运动原理,光凭老师讲,让学生在脑袋里构成电动机内部磁场运动产生动力驱使绕组转动的动画,这除了要求老师有很好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外,还需要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百分之百集中的注意力,但这通常很难同时达到,因此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视听结合可以有更大的信息量、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保持率。因此,在电气专业教学课堂中,可以引入多媒体、电气设备模型和实验设备等。多媒体的引入,将一些难以理解的设备运动原理制作成动画,通过彩色的画面,再加上教师恰当的解说,能帮助学生有效观察和透彻理解动态教学内容、相关运动原理,还可以代替危险现场的参观和观察,比如高压断路器的拉弧现象,增加学生的现场经验,加强电力安全意识。模型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对大型电气设备进行近距离直观的了解,而实验设备的引入则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操作动手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对中职生实践能力的高要求,突出中职生的优势。

四、开展专项综合专业实训,加强职业竞技校企合作

在电气专业教学中,除了理论知识教学外,专业实训也占有很大比例,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电子实训、电工实训、电机拖动实训、工厂供电实训、登杆作业实训等。这些实训的开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训练其基本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唤起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探求欲望,在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体验愉悦和成就感。在实践中还能及时发现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熟练的地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对达到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而专业技能竞赛的举办,采用正确的比赛规则和多样化的比赛内容,例如钳工比赛、焊接比赛等,则给学生一个展示积极向上风貌、熟练专业技能的平台,让他们在竞争中充分展示自己、肯定自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热情,让学生在竞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乐趣中迅速成长。

第4篇: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 国家骨

干专业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63-03

一、国家骨干专业建设项目背景及意义

(一)项目背景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遴选了100所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建设。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扩大国家重点建设院校数量。我院作为2008年示范建设的八所培育院校之一,成为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我院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获得国家财政重点支持建设。

(二)项目意义

2010年1月,广西出台《关于做大做强做优广西工业的决定》和40个配套文件,明确了广西“14+4”的工业布局及未来十年的工业化发展路径,以加快广西工业化进程,带动百业发展,振兴广西经济。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必然要运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教育部、财政部决定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扩大国家重点建设院校和重点支持专业的数量,更好地发挥各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的辐射作用,使其在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本地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起到骨干和引领的作用。

二、骨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我院重点建设专业,也是自治区级优质专业,经过国家重点培育建设,目前已成为广西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综合办学实力最强的专业之一。该专业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主要定位于服务北部湾地区铝业、制糖造纸两大资源型产业和汽车、机械两大先进制造业(以下简称“两资两制”产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国家骨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重点面向广西北部湾地区“两资两制”产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深入践行“1+3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建立以校内电气控制柜装调车间和校外实习点为重点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建设“校企一体,互聘共建”的专业教学团队,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进而以“校企共担,资源共享”为原则,带动专业群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三、骨干专业建设内容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在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指导下,按照“利益驱动、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双赢”的原则,推行“1+3”合作模式,促进校企合作共赢。“1+3”合作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1”)选择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3”类企业,即广西永凯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等自动化设备应用商、广西春茂电气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等自动化工程商、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等自动化产品供应商,由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与这三类合作企业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通过制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议事章程》,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所涉及工作,分别成立专业人才培养组、教学组织实施组、实习基地管理组、教学团队建设组、社会服务技术组等五个组来承担相应实施细则的制定工作,并按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专门工作组办事章程》来规定和明确各自的权责,从而保证理事分会的各项议题均能得以落到实处。

另外,为了进一步明确校企各方权责利,由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起草并组织实施《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获益分配原则及责任分担方案》,规定校企各方在合作完成的教改、技改、研发、培训等社会服务项目方面应遵循的分配原则和承担的职责。如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的项目培训、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等应承担的职责和享受的利益分成,以及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产品设计、工艺开发、技术改进、设备维护等应承担的职责和享受的利益分成。积极探索项目股份制等运行机制,校企合作方可根据各项目来源、软硬件投入情况,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真正发挥合作企业与高职院校专业资源的各自优势,调动起各自的积极性,从而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互动长效机制。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充分发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理事分会的平台及纽带作用,成立由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专业建设专家、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项目团队,通过调研典型企业,确定工作岗位群;围绕工作岗位群,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融合岗位技能认证,构建课程体系;针对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按课程实施的要求和进程,校企合作组建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和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最终形成了符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职业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和补充,使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区域经济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上,按照“1+3合作,工学交替”的教学指导理念,推行“三年八段”的教学模式(见图1),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地工学交替实施教学,引导、培养、提高、强化和完善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使学生逐步适应职业岗位,最终成为合格职业人。

2.课程及教材建设。成立由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课程建设专家、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课程开发流程包括“课程开发调研”、“岗位工作任务与岗位能力分析”、“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建设”、“课程配套资源建设”,通过对应用情况的反馈,优化课程标准、教材及配套资源的内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重点建设了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装调、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变频器应用与维护、集散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机器人技术、电工基础、广西支柱产业生产经营概况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概论等特色课程及教材。

(三)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主要依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中的教学团队建设组来开展具体工作,校企共同制定师资培养标准,共同参与教师培训、管理及考核,实施校企讲师工程师互聘互认,实现教学团队校企互聘共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包括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三方面内容。选聘了具有电气自动化行业影响力的企业专家与校内专业带头人形成“校方+企业方”双专业带头人,通过共同主持科研与教改项目、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与管理等,培养深刻理解职教理论、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具备较强教研教改与组织协调能力的带头人组合。通过采取境内外培训和学术交流、带课题下企业锻炼、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开发等多种形式,重点提高专任骨干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与教研课改能力。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选聘一线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主要参与实践环节课程教学、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指导、课程开发等。考虑到企业骨干的工作性质,除实行弹性灵活的教学时间安排制度外,还采取“1+1”双主体教学模式,即“1名兼职教师+院内1名专业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课的教学任务,由专业教师讲授课程基本知识,再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实施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引进西门子等企业对原有的工业控制技术中心进行了扩建,包括电气制图、电机与电气控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变频调速、单片机应用等六个专项实训室,以及仪表与过程控制、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安装等三个综合实训室地。引进广西春茂电气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入校共建“春茂电气控制柜装调车间”,实现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下的“做中学”。通过制定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编写实训教材、开发技能培训项目、完善考核标准等不断提升内涵,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建成集教学、科研、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具备全国示范作用的校内实训基地。

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就业特点以及企业情况,扩大和优化校外实习基地组成,选择专业定位对口且毕业生就业相对较为集中的企业合作,试点设立“校外实习点”,主要承担三年八阶段教学模式中第三段(岗位认知实习)、第五段(岗位跟班实习)、第七段(岗位定向实习)的教学内容,根据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并考虑生产的周期性,校企双方根据具体情况,就学生的生活食宿、实习内容、指导教师安排、安全教育及预案等制定管理办法,确保学生在企业以准员工的身份、主要由企业能工巧匠或工程师进行技能传授的教学顺利实施。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以校内“工业控制技术中心”和“春茂电气柜装配车间”为基础,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组织相关企业成立自动化技术服务中心,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生产与技术服务、对口帮扶等各项服务。

四、骨干专业建设成效

组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以挖掘利益共赢点为基础,调动三类相关企业积极性,探索出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1+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根据就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将“工学交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特点,按照能力递进原则弹性设计教学进程,创建了“1+3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三年八段”的教学模式。2011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获得院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将职业标准纳入课程标准,将职业资格认证内容渗透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环节之中,把认证目标要求作为教学目标要求的重要内容,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构建了“基于企业岗位技能认证”的课程体系。经过几年建设,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变频器应用与维护等两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011年又双双获得2011年度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充分利用专业理事分会的平台优势,校企合作,创建“校方+企业方”双专业带头人、团队教师校企互聘双重身份、管理考核校企双向保障的教学团队校企互聘共建模式。经过三年建设,双师素质比例达90%,教学团队被评为2011年自治区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两名教师获得院级教学名师奖。

不断深化“1+3”的校企合作,互利共赢,高标准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工学交替的教学安排提供坚实保障。经过三年建设,本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被评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以此基地为基础,每年开展技能与工种培训1200人次以上,承担企业项目与技术服务经费达50万元以上。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建设立项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教高函2010[27]号)。

第5篇: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27-03

作者简介

陈小荣(1969- ),女,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北京,100176);黄敦华(1978- ),男,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机电技术系主任,副教授;张文涛、刘增辉,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高等职业教育自控与电气专业群专业技术平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PXM2014_01 4306_000083),主持人:黄敦华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专业集合[1]。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控与电气专业群”由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网络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6个专业构成。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和北京市职教分级制改革专业,依据其在专业群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将其定位为专业群核心专业,引领和辐射其他专业[2];电气自动化技术和工业网络技术两个专业在专业群中起支撑作用,将其定位为骨干专业;其余3个专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将其定位为特色专业。

一、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调研区域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分析研究专业群毕业生成长规律,遵循认知规律,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通识贯通、平台递进、模块并行、技能创新”的“1-4-1”课程体系[3],实现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过程培养。“1”是突出知识应用性的“通识课程”,贯通文化知识素养培养;“4”是突出理论及技术应用性的“通用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四个方面的专业课程,实现迭代递进的技术技能培养;“1”是突出技术应用与创新性的“专业实践与创新”这一实践教学环节。

二、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一)贯通科学人文素养培养的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通过通识课程学习,促进学生形成比较宽广的知识结构,提升其文化素养。公共基础课程由教育部要求大学专科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应用数学、大学语文、信息技术基础、体育等课程组成,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公共选修课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陶冶人格、传承文化、提升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为目标,开设50门以上,每位学生按个性化需要选择5门。

(二)“平台+技术+方向模块”的专业课程

1.共享共建的专业群平台课程

专业群平台课程一般是同类专业之间或专业本身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构成的课程,是以该群对应岗位群上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工作岗位结构为框架、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工作实践行为为起点,面向生产或服务所需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而确定的学习和训练项目。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面向自动化设备和系统运维、装调、生产、设计、管理等岗位群,提炼本专业群各专业共性要求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构建了专业群平台课程,包括通用技术和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分别为《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工技术应用》《传感检测技术》《单片机技术应用》《PLC控制技术》。

这9门课程要求自控与电气专业群中不同专业学生都要学习,主要培养学生机械基础、电气基础、控制基础三方面知识和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就业或者升学奠定良好基础。

2.核心技术与就业导向的专业技术课程和方向模块课程

专业群内6个专业依据各自的就业领域,构建了不同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方向课程,各专业的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这些课程以工作为导向,选用合适的教学载体,大多采用教学训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专业实训室完成学习。

(三)突出技能的专业群实践与创新环节

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控与电气专业群按照专业群岗位能力标准,构建专业群职业基础能力、职业专项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递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内所有专业均设置了钳工、低压电工运行维修、电子产品装调、职业素质实践和认岗实习周等基础实训,培养专业群学生职业基础能力。

专业群内各专业设计了不同的综合实训与生产性实训周,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项能力,实训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由浅入深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如图3所示。

专业群结合就业岗位设置了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对学生所学进行全面检查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进入职业岗位做充分的准备。

专业群职业创新能力实践项目包括专业社会实践、职业技能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职业资格高级证、参加或开设讲座等。专业群内每个专业相同的实践项目的内容有区别,如专业社会实践安排学生写相关行业、企业调研报告,不同的专业要调研不同的行业和企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可参加光伏发电系统装调、单片机应用等项目的比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可参加机器人应用、自动化生产线装调等项目的比赛,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参加智能电梯装调、楼宇智能化系统装调的比赛;此外,如果有其他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目,经认可也可获得专业创新环节的学分。

三、结束语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1-4-1”课程体系,建立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行业企业、人才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设计,通识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平台课程培养学生专业群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专业技术课程重点培养核心技术技能,方向模块课程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践课程突出技能应用和创新思维,最终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自控与电气专业领域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当然,专业群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论是其内涵的理解和建设的实践,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 考 文 献

[1]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54.

[2]刘峻.试析高职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3(11):21-23.

[3]肖莹,李宏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3):48-49.

On the Construction of “1-4-1”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Target of Vocational Abilities for Automatic Contro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 Xiaorong,Huang Dunhua,Zhang Wentao,Liu Zenghui

Abstract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 Science constructed the “1-4-1”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target of vocational abilities for automatic contro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ies. Amo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 comprehensive literacy of students will be cultivated through general courses, students’ technical skills will be built up through specialized courses of “platform + technology + direction”, and their practical skills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will be built up through professional practices and innovation link.

第6篇: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应用

如今,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深入,电气工程极其自动化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变得更加广泛,在工农业及军事国防等领域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并且正朝着高新技术方向不断发展。为了切实提高工程的自动化水平,其中的智能化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主要涉及到信息采集、信息处理、运行控制、运行管理、电力电子、过程监控、针对检测与仪表等。通过对智能化技术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发展,使系统控制方面更具高效性与稳定性,最终促进自动化技术的产业发展。

1 智能化技术的基本理论

智能化技术是一项极具综合性的学科,除基本技术原理以外,还涉及到生物学、信息技术、医疗、语言学以及管理技术等,运用该技术的宗旨主要是就将各种生产与控制装置具备人工智能方面的性能,并可以自行处置突发或高危事件,在应用的过程中,为确保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还需在计算机科学的支持下,重点分析智能化装置的时效性与有效性。

国内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当中,当前研究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智能化技术上,内容涵盖: 信息采集、信息处理、电力电子等,通过对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分析得知,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当中的全面应用,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自动化控制的效率与适用性。从本质上来讲,智能化技术的科技含量相对较高,在电气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与效果。如果在电气工程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对智能化技术加以科学的应用,不仅可以减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还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动化控制的水平和效率,从而间接的降低运行成本,推动电力行业的持续发展。

2 智能化技术的优势与特点

2. 1 无需创建控制模型

在过去,国内主要采用旧式的控制装置来完成自动化控制,但是由于在执行控制的进程中,控制对象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复杂程度较高,所以想要真正掌握控制过程是具有很大难度的,并且在模型设计过程中会有许多影响因素是无法得到准确预知的,这样的实际情况会显著降低控制工作的效率。然而,如果对智能化技术加以合理的应用,则可以直接舍去控制模型的创建环节,也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所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确保自动控制针对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切实提高了系统与工程的控制效率。

2. 2 具有更高的一致性

智能化技术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如果需要写入的数据类型是过去工作没有涉及到的,借助该技术仍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正确的预估,所以该技术可以和控制工作完全吻合。控制目标所具有的差异性导致控制的实际效果存在较大的区别,控制过程中充分运用智能化控制装置,尽管控制装置没有在短时间内运用某种措施对目标实施操作,但它却可以对最终的控制效果产生有利的影响。

2. 3 能够对电气系统进行有效的调控

智能化技术具备提高工作效率、缩小响应时间等功能和特点,所以运用该技术可以针对电气系统实行高水平、高效率的调控工作。与以往的控制装置相比较,智能化的控制装置在执行调控时是具有很大优势的。除此之外,智能化的控制装置还具备一个十分明显的优势,那就是仅仅需要数据的变化,就能够对电气设备进行针对性的调控,工作人员无需在设备运行的现场进行监督与操作。由此可见,智能化的控制装置可以完成远程操控,在无人值班的前提下也可以对电气设备进行控制,与现阶段电气系统方面的自动化发展目标完全契合。

3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3. 1 智能控制

如果可以在自动化控制进程中采取科学的手段,良好的融入智能化技术,就可以使电气控制真正实现自主化、远程操作与高效运行,此外也可以无需安排专业人员对设备实施操作,为电气工程的发展创在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如果智能化技术在电气控制领域得到了全面的应用,不仅充分体现了该技术的优越性,还可以提高该技术的认同度,使其在其他领域中也发挥出最佳的效果,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整体控制水平。

3. 2 优化设计

在对电气工程实施自动控制的过程中,设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结果对于自动化控制目标的实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设计实际上是一项十分复杂且繁琐的工作,不仅对设计人员对于电路等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有着极高的要求,设计人员还需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与创新意识。在过去的设计环节中,设计人员通常运用将自身工作经验与试验结果整合方式来进行设计,这种方法需要很多次的试验和研究才能获取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案,而且方案一经确定几乎是无法对其进行修改的。但是,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智能化技术,比如CAD、计算机软件等,可以在确保设计方案时效性的基础上,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使设备具有更加优异的性能。优化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智能化技术的主要形式和方法为遗传算法的具体应用,这样的方式不仅使所得的设计方案突破了传统挂念的限制,时期具有更高水平的实用性,还可以从技术层次优化设计参数,为方案的修改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 3 故障诊断

电气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设备、仪器装置难免会产生一些故障,为有效减少故障出现的频率,提出针对性强的故障预防策略是必不可少的,智能化技术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复杂的电气设备当中,变压器是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因此,工作人员应对此类关键性器件实施全面的诊断和预防故障工作,借助智能化技术及时发现装置潜在的问题和故障,进而有效的降低故障带来的损失。

运用智能化相关技术对变压器等关键器件实施故障诊断的过程中,主要是对变压器当中渗漏油产生的分解气体实施检测和分析,明确故障的发生位置,通常是一个区域,然后逐渐缩小这一区域,直至找到准确的故障位置,针对故障的类型采取相应的维修方法。充分利用职能化技术可以大幅提高设备故障诊断的效率与准确性,确保发生故障的装置不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进而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效益。

4 总结

综上所述,电气工程领域中的自动化控制具有较高的复杂性,涵盖许多方面的知识,为了确保控制标准得到高效的实现,在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融入智能化技术,通过对电气工程实际情况的了解,更加全面的体现出智能化技术赋予自动控制的优越性,进而提高控制水平与效率,为电气工程的后续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最终推动电气工程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晓辉,张萌,贾刚,孙萍. 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与在机械采煤中的具体运用[J]. 科技资讯,2012( 19) : 25 - 27.

[2]姚子航,窦景磊,何冬梅. 浅谈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信息,2013( 35) : 15 - 17.

[3]姚崇武,暨,耿邱慧.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致富导向,2012( 27) : 33 - 34.

第7篇: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工业信号检测与控制;课程改革;多元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047-02

随着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要求各专业的课程能够更好、更紧密地与专业所要培养的岗位能力相结合。在这种大环境的要求下,我院课程组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工业信号检测与控制》课程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对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课程内容的选取与整合

为了改变传统的完全按照知识体系进行教学的模式,使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与实际岗位相结合,我院课程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原先开设的相对独立的《传感器技术》课程与《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整合成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是以工业信号的检测、转换、处理和控制为主要内容,旨在为从事工业信号控制、机电产品和电子产品的生产及开发的企业培养具有检测技术和单片机综合应用能力的人才。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所确定的培养目标,课程组认真组织研讨,遵循校企共建原则,基于测控应用系统开发的典型工作过程的理念设计课程,对理论知识框架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突出了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课程要求对工业信号的检测与控制的教学主要包括单片机应用技术和各种传感器对信号的采集与处理。其中,单片机应用技术包括存储、外部端口、定时器、计数器、中断等资源的运用,编程语言的运用,程序开发平台的运用及资源的运用。传感器对信号的检测主要涉及各种传感器检测模块和转换模块的运用。因此,可选取一个典型的单片机应用产品作为载体,通过这一载体将信号检测与控制技术的各种能力贯穿始终。课程组最终选取智能的、综合的温控系统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该产品以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包括执行模块(电机)、显示模块、时间模块、语音模块及各种传感器与转换模块。智能的、综合的温控系统的功能设计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功能越多,所需的技术与器件种类就越多;性能指标要求越高,对应的技术含量也就越高;控制方式越多,控制电路就越复杂;控制对象越多,需要采集的信号种类就越多,使用的传感器种类和复杂程度就要求越高。例如,显示模块既可以选用数码管显示,也可以选择字符液晶或图形液晶显示;控制方式既可以采用声控,也可以采用遥控;控制的对象既可以只是温度,也可以是温度、湿度、亮度、位置等。

为了便于课程的教学,课程一共设计了10个项目,由一个综合项目——综合温控系统分解成多个初级测控项目,采用逐级递进的方式进行项目编排,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将课程内容分为“单片机基本知识模块”、“检测与控制系统设计模块”及“检测与控制综合应用模块”三个学习阶段。按照人的认知规律,从技能,到技术知识的架构,从简单,到综合,逐步递进,螺旋上升,构建了“项目加任务”的《工业信号检测与控制》课程的知识体系。

本课程学习项目设计的特点是具有完整性、系统性、扩展性和适应性。(1)完整性:每一个项目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2)扩展性:前一个学习项目是后一个学习项目的基础,后面学习的项目是前面学习项目的扩展与综合;(3)系统性:学习项目都是以典型的实际应用为载体分解而成的,所有学习项目综合成一个典型的测控系统;(4)适应性:通过选取不同的学习项目可以重组不同产品的功能。

课程的组织形式

课程项目的实施 每一个学习项目都是以一个完整的测控应用产品开发过程实施教学,在该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既可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每个项目都是从设计要求开始,包括明确做什么?怎么做?跟我想跟我学跟我做功能扩展等几个工作环节,进行基于单片机的测控系统开发能力训练。

具体教学内容及对应学时 《工业信号检测与控制》课程学习是依据从事信号检测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检修的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以信号检测和控制系统的设计、制作与调试为载体,训练学生掌握信号检测和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根据理论知识由浅入深并考虑到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将课程分为3大模块,共设计了10个项目,各个学习模块的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教学方式的改革

理实一体化教学 课程以典型的项目将单片机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相融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讲解相关知识点,采取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改革模式,适合目前流行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教材采用真实的项目驱动,体现了完整的教学环节,便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并设计了阶梯式实践环节。

丰富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经过课程组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逐渐形成了基于测控系统开发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体系,其核心思想是学生为主、教师引导,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采用不同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1)趣味案例激励法。在“做什么”教学环节中,采用趣味案例激励法激发学生对项目制作的兴趣,以达到让学生主动参与项目制作的目的。(2)项目分析引导法。在“跟我想”教学环节中,采用项目分析引导法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这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益的。(3)资料检索对比法。在“跟我做”硬件电路设计环节中,教师预先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独立检索相关技术、器件的应用资料,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分析与对比,可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对新技术、新器件应用的吸收与转化能力。(4)互助协作答辩法。在编程和调试过程中,学生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助,同组成员相互协助完成项目制作后,教师通过现场答辩的形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核实,必要时可进行补充辅导,以培养学生协作求实的基本素质。(5)调试分析讨论法。针对调试环节中出现的故障问题,教师及时组织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讨论,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导意识。(6)项目制作评价法。在完成项目制作环节中,指导教师对学生完成的项目进行评价,以此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认真严谨、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7)预备知识提问法。在项目制作过程中根据能力训练需要,以小知识、小提示、小问答等灵活多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强调学有所用。(8)技能竞赛奖励法。逐步形成每年组织一次测控系统制作知识和技能竞赛,将竞赛成绩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测评成绩,以此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课程实训室配有多媒体投影仪和现代教学互动软件——国之源电子教室,保障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进行师生交流。课程教学网站提供了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信息和在线提问功能,同时,还提供了很多行业信息资源,通过QQ群、电子邮件等现代交流技术,可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样化交流,实时或异步进行布置作业、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实训室中不仅配备了单片机产品开发的硬软件环境,还配置了单片机仿真工具PROTEUS软件,并与教学内容和学习项目相配合,开发了一系列虚拟项目,学生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完成操作训练,突破了实训室的局限性,大大优化了教学过程。

课堂形式的改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突破单纯课堂形式的局限性,经过教学实践与资源拓展,课程正逐步形成一个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点就是打破传统的在教室中学习理论、在实训室中验证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建立起由教室到实训室、由虚拟到真实、由课内到课外、由学校到企业、由基础到进阶、由进阶到创新、由书本到网络的教学模式,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氛围更加贴近,实现无缝对接。

我院课程组在课程改革的探索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改进和调整一些不合理的部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相对于原先学生普遍觉得难学的单片机课程,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所提高,尤其是在做出各种有趣的作品以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比较,共同努力,取得进步。学生基本都能掌握一个测控产品开发的基本过程,对系统要求的分析、参数的选择、传感器的选型等过程等都有了明确的概念,可以轻松地对一个小的测控系统进行设计制作。学生参加创新作品制作及电子设计竞赛的兴趣也非常浓厚,有助于对课程所需要培养的岗位能力进行很好的课堂形式的拓展。

参考文献:

[1]成建生.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36):123.

[2]于建明.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课例开发研究[J].内江科技,2011(11):51.

[3]杜广朝.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第8篇: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电工电子

随着我国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工业电气自动化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已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和主导。山东省“十二五”经济结构调整将电子电气产业群作为发展重点之一。淄博市“十二五”期间将重点构筑起电子电气、医疗器械等10大优势产业群。企业自动化水平日益提高,迫切需要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和供电系统设计、运行、维护、安装、调试和管理方面的应用型人才。电工电子课程体系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起来的,是工科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包括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电工新技术等课程组成,内容很多,但课时相对很少。

一、《电工电子》课程教学现状

(1)学生层次不同。《电工电子》课程是高职院校机械、机电、汽车和计算机等多个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中一些基本知识是与高中物理紧密相连。高中理科的学生都已讲授过,而文科学生学得很少,这些文科类学生在学习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学生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产生了厌学心理,这种现象普遍存在。(2)教学内容难度大。当前,高职院校选用的《电工电子》教材侧重于基础理论的传授,偏难偏深。很多内容就是一副本科教学内容的压缩版,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难度,教得深,学生学习效果不好。(3)教学方法不能灵活多变。由于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普通高校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将“教学做一体化”真正融入到教学中。(4)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电工电子》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重视电工电子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分析,更要重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5)考核方式不合理。当前,高职院校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紧靠一份试卷就决定学生成绩,忽视实践能力的考核,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二、几点对策

(1)充分调研,结合岗位需求,改革课程内容。广泛调研,结合岗位需求,实施项目化教学,将生产一线内容搬进课堂。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是在对每一个知识模块所涉及的专业需求范畴作充分研究的基础上, 确定知识框架。在模块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能力为目的,对教材作恰当的取舍,突出应用性。(2)加大动手实践课时,实验教学实施开放式教学。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实验教学环,高职院校更应注重通过实验来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将实验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行安排,变实验由“叫我做”为“我要做”,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人。充分调动大学生科技社成员积极性,课余时间将实验室向同学们开放,由科技社成员管理,增加学生动手时间。(3)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机仿真,建立虚拟实验室。电工电子学量大面广,根据其基础性和理论性特点,教学内容要更生动。仿真教学包括制作仿真型课件供课堂教学使用,利用计算机虚拟实验环境,在计算机上进行虚拟实验。利用虚拟实验室,不仅可以克服实验室各种条件的限制,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目的“验证、测试、设计、纠错和创新等”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同时,还能训练学生正确的测量方法和熟练地使用仪器。(4)改革考核方式。为了检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既要有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更要突出学生实际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考核方法力求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学习导向,所以考核方法的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考核的内容和方式要“以能力的考核为中心”作相应改革。考核可以包括知识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和综合性考核三部分,充分体现学生能力。

以上,是对《电工电子》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授课过程中,只有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才能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提升职业人才素质作出积极贡献。

参 考 文 献

[1]郭秀云,李丽华,赫风霄.电工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认识[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91~931

第9篇: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范文

Abstract: Taking PLC Application Technology cours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project driven method, emphasizing on fostering students' technical skill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project driven method can arouse the interactive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and arouse the learning interest, to cater to the needs of the enterprise and foster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spirit.

关键词: 《PLC应用技术》;项目驱动法;教学改革

Key words: PLC Application Technology;the method of project driven;reform in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293-02

0 引言

PLC课程作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主干课程,是我校培养应用型电气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因为该课程实现了强电和弱电,系统软件和一些硬件、元件的结合,以及教学理论与实验、实践的相结合。因此如何更好地体现这门课程的特点,以及如何做到培养的技能人才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符合市场的要求,本文对该课程了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并提出一种基于项目驱动法的教学模式。

1 采用项目驱动法教学的必要性[1]

1.1 教学内容的安排已不能满足学校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虽然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现有实训设备的优势,同时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但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所选的“任务”过于单一,简单以及“任务”之间关联性小,从而很难做到教学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而又由于所选“任务”大多选自课本上的实例,与企业实际生产要求联系性小,从而易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后仍然感觉不知如何入手,甚至不懂得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去应用到实践中。因此仍然解决不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一问题。

通过引入项目教学理念,且教学中的项目大多来自于与企业实践生产紧密相关的项目单元,有实际的被控对象,然后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到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改革实验证明,项目驱动教学能更好地实现人才高层次,高质量的实践培养。

1.2 教学方法的问题 以往的教学内容表现出明显的单调性和机械性,缺乏学生的独创性。例如教师在讲解一个任务时,首先讲解所涉及的主要理论知识,然后由教师针对这一任务进行编程设计、实训台上的硬件接线、实训设备调试等,最后由学生“模仿”老师的操作步骤进行重复练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本不能主动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发散思维,进行程序设计上的创新。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需要更多地发挥其引导作用,摆脱单独的讲解,走进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通过引入与实践生产联系较紧密的项目单元,讲解项目设计的设计思想、项目所涉及到的主要功能指令以及程序设计流程等,指导学生进行整个项目的设计。

2 项目驱动法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可

行性

2.1 项目的编排摆脱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任务”的过时和过于理论性,所选项目要求贴近市场实践和企业需求,甚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将实际的单个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中,并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小的项目,根据课时的安排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由易到难,合理编排知识的结构要点,然后逐步地通过项目的实践讲解,来诠释理论知识的涵义,逐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实际的生产现象,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中,通过项目的解析及指导他们动手进行PLC的编程和现场接线来实现被控对象的工作,从而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2.2 学校实训设备的巨资投入与更新,使项目的硬件需求与软件建设已经初步完成,因此为项目教学的实现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学生能够从实践中形象化、直观化地学习PLC的应用技术,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3 通过项目教学,能够摆脱单独理论教学的枯燥与抽象感,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与兴趣。

3 项目驱动法叫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

3.1 课程教学的目标 培养具备PLC程序设计和PLC应用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面向中小型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领域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具备电气控制及PLC基本知识,能进行现场电气控制布线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及沟通能力。

3.2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编排项目单元并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例如表1[2]。

4 结语

紧密联系实践进行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最明显的特征。本文分析了传统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实际运用能力,并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做到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学军.利用实训基地实行项目教学―谈《PLC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实训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2(2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