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的原理和方法论范文

创新的原理和方法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的原理和方法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的原理和方法论

第1篇:创新的原理和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管理研究方法论 数学模型化 博弈论

“方法论”一词指的是对方法的研究,通常指对科学方法的研究。在上一世纪大部分时间里,科学方法是一种多阶段方法,管理研究的方法论涉及一个较为庞大的系统,一般把其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管理学的哲学基础或哲学层次意义上的方法论,是最高和抽象层次的管理学方法论,是方法的方法论;二是管理学的一般思维原理和分析方法,如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三是管理学分析的具体技术方法,如边际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

纵观管理学研究的历史,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管理学家出于各自背景和偏好的不同倾向于使用这种或那种研究方法。从早期的归纳法、演绎法到稍后期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和工具主义以及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等,管理学历史上出现了那么多的研究方法,笔者在此无法对各种研究方法一一地比较说明,只能对近年来管理学界研究方法上所出现的一些新特点,谈一些浅显的看法,并据此依据不同管理学家的价值取向决定管理研究方法的选用。

一、20世纪80年代后管理研究方法出现的新变化

20世纪80年代后,管理学界再次兴起了一次把科学哲学应用于管理学及其独立的管理学方法论的大讨论,参加的人数之多,发表的文章之广都是史无前例的,极大地表现出了哲学思想与方法论上的新特征,在方法论上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数学模型化。数学化在经济学及管理学当中的应用历史虽源远流长,但进入20世纪后,经济数学化不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取得了极大进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来,管理学就是微观经济学,因此这场经济数学化的革命自然也影响到管理学的研究领域。数学的方法逐渐渗入到管理学的概念、命题、定理、原理和体系及其产生、检验、认可的每个环节,出现了数学与管理学一体化的趋势。在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数学方法都开始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数学计算能较精确地表达不同变量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把不同领域的命题系统化,对于有典型意义的经济状态给出严格的不可辩驳的证明。但是管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本身有着极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加之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生产力所有要素当中最活跃而且最不确定的因素——人,更加大了管理学研究的随机性。而数学只是表达管理学思想及管理学领域中不同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逻辑工具,因此把管理学完全数学化,甚至替代化是并不可取的。

2.演化论思想方法的运用。坚持用进化论、演化论及系统生成和复杂性的视觉观察问题,关注效益、报酬递增性、竞争、信息不完全性、交易成本下降等的进展。范式转化和方法论上创新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现在生物进化论、物理学中的混沌及分岔点理论、非线性理论、耗散结构、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等自组织理论正在向管理学中的资本市场、定价、期权、产量决定、均衡量的决定、经济运行、跨时段最优增长以及投资等领域渗透,开创了管理学中进化博弈论的重要方向,从而引起了管理学方法论的一次重大变化,使管理学在解释现实现象和解决现实问题上更具实力和针对性。

3.博弈论和信息管理学方法论的广泛应用。博弈论和信息管理学方法论的广泛应用,使之成为收益最大,影响最为广泛,最具分析框架和范式转变意义的事,它几乎重塑了现代管理学的主要部门。博弈论和信息管理学在不完全信息、不完全合约以及不完全市场等的机制约束条件下,较有效地研究分析了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研究了企业之间的竞争,配合共存共生关系、企业内部的治理问题、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与运作问题研究股权安排、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信息显示和问题识别等等。它充分揭示了真实企业的实际情况、约束条件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博弈论作为一种方法论创新了企业机制和运作的研究,在信息不同的条件下,建立为卓有成效,并有一定可操作性、应用性和现实性的博弈策略模型,形成现代企业市场竞争策略设计的思想和智慧来源,改写了传统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机制设计思想。

目前的进展是把博弈论、企业理论、信息管理学、非线性理论与演化管理学进行一次更大范围的组合,开创了进化博弈论的方向趋势,这将大大提高现代管理学的真实性,加快学术成果的解释和运用,而且还将进一步加强历史与逻辑、真实与抽象、理性与非理性、完全理性与不完全理性、牛顿力学的管理学框架与演化物理学的管理学框架、连续与渐进、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结合。在管理学中,企业在此基础上,打通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通道,更有利于克服由前范式危机走向更高更大的视界溶合,建立一个更具适应性、针对性和解题力的管理学框架和范式。

二、管理学研究方法的选用与经济学家的价值取向

正如经济学一样,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阶级性很强的科学。经济和管理似乎从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往往是通过对经济现象的研究,找出管理的对策和手段,从而解决企业当中的实际问题的。管理学家研究经济问题,常常是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或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和支持。在实际研究工作中,任何一个管理学者都无法回避价值取向的问题。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不断创新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不乏有很多的科学因素。从更具体的角度看,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经济研究方法主要涉及两条不同的思路:一是经验研究,主要是使用大量的统计数据,计量模型和历史资料检验一种假说;二是理论研究,主要是用严格的数学方法证明一种假说,这种假说是自己提出的,但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证明别人已经证明过的假说。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一点,西方经济学家回避了一个致命的问题,不愿去触及资本主义本质层次的研究分析,即生产关系层次的分析,而集中于表层层次的研究分析,即局限于经济运行机制层次的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把它称之为庸俗经济学。

管理学作为科学,并没有永恒的固定不变的方法论,也不可能构成一个理论体系,只用一种单一方法论。各种不同的方法之间也并非完全对立,我们在研究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任务选择不同的方法论。科学的方法论无非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一般性理论。政治经济学涉及的是本质层次的分析,制度层次的分析,同时也由于我国目前经济研究的重要目的是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调整经济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中包括所有制结构调整,企业制度建设,分配结构和分配制度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国家与企业关系的调整等等。因而,经济学的原理方法论,仍然是我们进行经济分析的基本指导和理论基础,同时不排除对西方经济学研究分析方法的学习借鉴。

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和应用,不断涌现新的经济问题,相应地对管理学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研究方法的选用,始终要与时俱进,联系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选择并不断创新管理研究的方法,力求在管理学的研究上有所突破,从而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

参考文献

[1]霍红梅,杨达.制度理论视角下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方法论[J].商业时代,2008,(16):4-5

[2]涂良钢.管理研究方法论——以宁波市衣着类消费品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业,2010,(29):38-39.

[3]刘芳,吴欢伟,刘卓.对“管理研究方法”的理性解读[J].科技与管理,2006,(06):32-34

[4]姜岩.经济学视角下管理学研究方法建构探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01):48-53

第2篇:创新的原理和方法论范文

提高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须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和要义,增强领导工作的科学性和创造性,运用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促进部队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

我们常讲,发现问题是水平,解决问题是能力。其实,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认识问题的过程。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发展的本质核心,蕴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正确认识当前部队建设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正确分析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正确把握发展形势、发展方向、发展步骤提供了基本遵循。在领导工作实践中,要学会运用科学发展观关于全面系统、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等基本观点,去认识部队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把握发展规律,谋划发展思路,不断增强领导工作的科学性、创造性。

领导干部既要能科学地认识问题,更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近年来,各级领导干部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锻炼了才干,可是,也有少数同志谈起当前国内外局势头头是道,但如何结合本单位实际搞建设办法不多;有的同志学习集训没少参加,但解决问题效率不高;有的同志解决老问题比较有经验,在遇到新问题新矛盾的时候,却缺乏真知灼见。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推进部队建设科学发展的办法和能力,可谓“想得到做不到”。

领导的主要职责是做决策和指导性的工作,其能力如何不在于自己会干多少具体的事,而主要体现在思维方法上。思维方法正确了,工作思路对头了,措施办法得力了,能力就凸显出来了。所以,善于科学思维对做好领导工作显得尤其重要,而这种科学思维主要来自于对基本原理和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学好党的创新理论中所蕴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树立了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就能在解决问题时,力戒片面性、绝对化;树立了以人为本的观点,就能在部队建设中牢记我军性质宗旨,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部队建设中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发挥官兵的主体作用;树立了质量效益的观念,就能够在谋发展、作规划、处理具体问题时坚持效益的最大化和质量至上的原则。这些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充分体现了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对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同时,还要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尤其是在当前知识爆炸、充满创新的时代,许多地方单位技术创新并由此形成的新的发展理念已走在我们的前面,我们应善于学习和借鉴,多走出去看看,多向专家行家请教,多了解掌握前沿科学知识和技术,通过丰富自己的头脑,开阔视觉和思维,创新工作方法,从而在军事训练、管理模式、政治工作以及各项保障等方面有进一步创新发展。

增强领导工作的科学性、创造性,还取决于人的精神状态和作风。一个领导干部对党和军队的事业态度端正,好学习、爱钻研,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其能力素质必然不断提高。反之,精神状态欠佳,做什么事都缺乏兴趣,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不说能力素质提不高,就是有能力也展示不出来。所以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一个重要方面取决于对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和精神状态。我们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切实将其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作为认识和解决问题基本思路,这样我们就会从根本上注重提高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能力。

第3篇:创新的原理和方法论范文

我们通常所说的传导变换就是将其中一个事物转换为另外一个事物的变换过程,而传导效应则是基于传导变换思维模式而言的,其是指由传导变换的作用效果所产生的一种事物传导效应。在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通常会用到传导变换思维模式进行变换工作,因为只有合理的运用了传导变换思维模式,才能有效的解决建筑设计中的设计矛盾问题。利用传导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时,对于建筑本身而言,其是基于周围建筑而建立起来的传导思维模式建筑,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群体效应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逆向思维模式

在众多创新思维模式当中,逆向思维模式也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建筑设计思维模式。逆向思维模式主要是在相关建筑理念中注入逆向思维,然后通过合理的逆向思维使相关问题可以得到合理解决。逆向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摒弃了传统建筑思维模式的观点,使建筑设计人员在看待建筑事物和建筑难题的时候能够进行更加全面的考虑和分析。但是,运用逆向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不符合实际逻辑规律的现象,往往在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一些比较崭新的设计观念和创新的设计思路。逆向思维模式理论中主要包括逆事元、反物元、非物元和逆蕴涵以及利用交换等。建筑设计中的可扩展思维模式对上述四种逆向思维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认知,并在此过程中使人们能够对逆向思维模式进行理解和认知。四.菱形思维模式菱形思维模式是建筑设计可扩展思维模式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建筑设计理念。其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发散性思维阶段,而第二个阶段则是收敛性思维阶段。这两个阶段是菱形思维模式中建筑设计思维的转换过程,而在二者反复转换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循序渐进的思维发展现状,上述情况被统称为菱形思维。广义而言,菱形思维就是人们对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认知,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建筑设计思维模式构建的整个过程要求。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运用菱形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设计目的不明等状况,我们应该在明确建筑设计相关标准和设计目的的同时增强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和建筑质量。建筑设计中的创新意识体现是菱形建筑设计思维模式中的重点,只有在体现了创新思维模式和创新设计思想的同时才能使整个工程建筑施工不会脱离实际。

三.共扼思维模式

事物的共辘部主要包括虚实、正负和软硬以及潜显四个部分,同时这四个共辘部会在一定情况下会进行相互的转化。在进行建筑设计思维模式构思的时候,正确的做法是应该将各共辘部进行具体的分析,因为只有对共辘各部分进行研究之后才能使其能顺利的解决建筑设计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并且能够对事物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知。运用共辘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其在以分析原理和变换原理为基础的情况下,可以合理的解决建筑设计中有利和不利因素,同时也可以分辨出显现和隐藏的相关问题等。就建筑工程设计而言,在进行具体设计工作的工程中难免会遇到由特殊环境因素而导致的工程设计难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施工进程,但是在对相关事务进行全面透彻分析之后,设计人员就会根据实际的建筑施工情况设计出比较特殊形状的建筑。往往在这种情况下所设计出的建筑会符合预期建筑施工指标,并相应的改变了建筑施工环境中的劣势环境条件。合理的利用共辘思维模式进行工程建筑设计,其在节省相关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同时也可以建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准型建筑,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可扩展思维模式的相关思考

第4篇:创新的原理和方法论范文

一、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科学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中。事物是永恒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积极向上的变化,是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前进运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本质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分析当代中国现实,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指出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方法论思路就是坚持发展,正确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发展首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始终是发展的中心内容,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没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没有物质文明的进步,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就无从谈起。在当今中国,离开发展就没有出路。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依靠发展得到满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加以解决,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国家实力,正确处理和解决建设和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彰显社会主义强大生机与活力,不断激发、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取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个人相互联系的总和,因而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这种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理论,正是的人民主体价值观,即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理想。正是从这一价值理想出发,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作为创建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民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所有价值目标的第一位,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制定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到发展依靠人民。科学发展观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从唯物史观的高度阐明了当代中国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等发展的基本问题,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价值性以及人作为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性,彰显了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宗旨。这是创造性地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的理论,是唯物史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刻体现,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

三、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辩证统一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因而发展是事物在普遍联系中其内部矛盾不断产生、运动和解决的辩证过程,发展总是辩证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运用的辩证发展观,主张在普遍联系中发现、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坚持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科学发展观主张全面发展,就是把握矛盾全局的发展,即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一个系统工程,把握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问题,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好与经济增长相关联的各种社会问题,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思想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原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这是系统的、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均衡的辩证的发展。正如同志指出的那样:“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原理,要求人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就是把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发展中要解决好各要素、各环节、各方面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相互平衡问题,防止发生失衡现象。协调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系统结构性原则及其关于平衡与非平衡的辩证法,反映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内在要求,揭示了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普遍联系,我们应当充分把握这些复杂的联系,发挥能动性,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原理,要求人们认识任何事物的发展一定要保持内在发展能力、要有连续性。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我们要用前瞻的眼光看待发展问题,始终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的辩证关系,要注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持久、连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运动前进性、无限性的发展趋势。

科学发展观把事物以系统状态辩证发展的原理运用于对经济、社会、人和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与理解,创造性地回答了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体现了的辩证发展观和社会全面发展理论。

四、“统筹兼顾”体现了全面与重点相统一的方法论

第5篇:创新的原理和方法论范文

(1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223;2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1)

摘 要:通过对40条创新原理基本组成的介绍,强调掌握其具体描述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大量创新实例分析研究,提出40条创新原理被运用的频率不一样,尤其是动态特性原理、组合原理和多用性原理等运用得最为广泛,同时提出多条创新原理组合使用具有一定规律性,并建议在运用某些创新原理时可适当运用其反向原理。

关键词 :TRIZ;创新原理;案例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5.053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名称:湖北省创新方法应用推广与示范,项目编号:2013IM022100

收稿日期:2015-05-30

TRIZ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由俄文转换为拉丁文的词头缩写,其英文全称是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TIPS),由前苏联发明家的根里奇·阿奇舒勒(G. S. Altshuller)于1946 年创立。创新原理(也称“发明原理”)是建立在上百万的专利分析的基础上,蕴含了人类发明创造所遵循的共性原理,是TRIZ理论中用于解决矛盾问题的基本方法。40条创新原理是经典TRIZ理论的基础内容,经过实践证明,这40条创新原理是行之有效的创新方法。本文通过对270多个创新实例分析,总结出几条40条创新原理应用规律及心得,供广大TRIZ爱好者学习参考。

1 40条创新原理的基本组成

表1列出了40条创新原理以及每条创新原理的具体描述。

针对每条创新原理的具体描述,各个文献略有不同,本文本着全面详尽的原则,在此进行了汇总,如第7条“嵌套原理”中增加了“把一个物体穿过另一个物体的空腔”具体描述,第17条“空间维数变化原理”中增加了“利用物体给定面的背面”具体描述,第20条“有效作用的连续性原理”中增加了“用旋转运动代替往复运动”具体描述,因此,本表中针对40条创新原理共计94条具体描述。

2 40条创新原理应用规律研究

利用便捷的网络资源,笔者收集整理270多个创新实例(这些实例及相应图片均来自网络),并应用创新原理对这些实例进行归类划分,见表2。

根据表2中每条创新原理对应的创新实例的个数绘制柱状图1,该图横坐标表示创新原理序号,纵坐标表示创新实例的个数。

由图1可以看出,40条创新原理应用得很不均衡,应用得最多的是15动态特性原理,5组合原理,6多用性原理;其次是14曲面化原理,3局部质量原理,1分割原理,32改变颜色原理等;运用得最少的是36相变原理,37热膨胀原理,38强氧化原理等。

3 应用40条创新原理的几点心得

(1)要熟悉每条创新原理的具体描述,特别是有些相近、容易混淆的地方。例如局部质量原理中第二条具体描述“让物体的不同部分各具不同的功能”和多用性原理中第一条具体描述“使一个物体具备多项功能”看起来非常相似,其实不同。如图2所示的方便插拔的插头设计中,插头的主体功能没有变,只是将插柄部分镂空利于插拔而已,这一点也符合局部质量原理中另一条具体描述所描述的“将均匀物体的结构变得不均匀”,因此它属于应用局部质量原理。而图3所示的环保乐高瓶盖设计中,将原来属于玩具类的乐高积木赋予了新的用途,即瓶盖,那么使这个设计同时具备了两种功能,因此符合多用性原理,应用该原理的设计产品都可以表述为既是什么又是什么。当然,有的产品同时符合这两个创新原理,如图4所示的多功能锤子,它既符合局部质量中描述的“让物体的不同部分各具不同的功能”,同时它又符合多用性原理,因为它既是锤子,又是起子,还是扳手。

(2)一个好的创新会应用到多条创新原理,且有一定的规律。如前所述,动态特性原理是创新设计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创新原理之一,如图5所示的垂直可旋转插排设计,它的每个插孔位置均可任意改变相对位置,以解决插头相互干涉的问题,因此它是典型的动态特性原理的应用。进一步分析,在运用动态特性原理之前,它首先是运用的分割原理,将每一个插座位置分割成相互独立的几部分,然后再运用空间维数变化原理,将原来单层的结构变为多层排列的结构,最后运用动态特性原理完成了本产品的设计。动态特性原理通常还多与嵌套原理、曲面化原理等组合使用。

图6大货车专用车牌的设计即同时运用了抽取原理、复制原理和改变颜色原理,解决了大货车遮挡后面小车看交通信号灯这一问题。尽管40条创新原理组合使用没有定势,但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掌握一些基本组合使用规律有利于提高产品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3)应用创新原理进行创新时,可运用其反方向原理。正如TRIZ理论中的九屏幕法,它不仅考虑当前系统,还可以考虑当前系统的反系统,那么在运用创新原理时,同样可以考虑创新原理的反向原理,如增加不对称性原理的反向原理是使物体变得对称,多用性原理的反向原理是单一性,曲面化原理的的反向原理是平面化,图7所示的方形胶带设计,将圆形结构改为方形结构后,即克服了圆形胶带容易滑落的缺点。尽管经典TRIZ理论中没有相关理论阐述,但它体现了TRIZ理论打破惯性思维、多方向、多维度思考问题的宗旨,因此值得借鉴。

4 总结

笔者通过大量的创新实例分析研究发现,40条创新原理被运用的频率并不一样,尤其是动态特性原理、组合原理和多用性原理等运用得最为广泛,同时发现,多条创新原理组合使用具有一定规律性,并提出在运用某些创新原理时可适当运用其反向原理。

参考文献

1 林岳.技术创新实施方法论(DAOV) [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第6篇:创新的原理和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医哲结合;自然辩证法;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张洪雷,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部讲师,博士;张宗明,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部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004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8-0195-03

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医类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学位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科技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科研创新素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目前,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重阐述自然辩证法的一般原理而轻结合研究生专业实际进行讲解、重理论讲授轻实际运用的倾向。如何把具有思辨性、抽象性和理论性的教材内容内化为研究生的科学素养、科研方法、创新思维;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需要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中,结合研究生专业特点,联系各门具体学科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自然辩证法教学,这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针对中医药院校的具体特点,结合研究生的专业实际,我们以“医哲结合”为特色,创新自然辩证法教学。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加强具备医哲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材内容、增加医学辩证法的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初步实现了中医院校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的教学目的。

一、建设一支具备医哲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为创新自然辩证法教学奠定师资基础

师资队伍是否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对于中医药院校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而言更是如此。中医药院校自然辩证法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自然辩证法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储备,了解医学科技发展前沿的最新成果;对于大多数是文科学历背景的教师来说,特别要补上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尤其是与医学相关的知识,才能真正驾驭这门课程。其次,中医药院校自然辩证法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中医哲学、中医方法论、中医文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对非医学专业毕业的自然辩证法教师进行医学知识方面的培训,而对医学专业毕业的自然辩证法教师应强化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中国哲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最后,中医药院校自然辩证法教师还应加强科研,并正确处理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以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把教学过程中的难点、疑点作为科研的方向,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事实上,合格的自然辩证法教师应该是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的统一体,这样才能使自然辩证法教学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二、更新教材,增加医学辩证法内容,为创新自然辩证法教学提供教学蓝本

由于自然辩证法面对的研究生学科背景不同,专业特点相异,因此,使用全国统一的教材、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展要求与研究生创新素质提升的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研究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更新教材内容,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成为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的重点。对于如何结合研究生专业特点更新教材内容,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即在遵循教育部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特点,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引导中医药研究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一般原理,探讨中医药学的学科性质、思维特征与发展规律,从而提高中医药研究生专业理论思维水平与创新素质。为此,更新教材内容在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可读性的同时,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首先,突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每章后增加“中医问题与思考”阅读内容,启发与引导研究生在掌握自然辩证法一般原理基础上,联系中医药专业实际,提出与思考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重大理论问题。其次,突出医药科技发展的历史及其与医学观的联系,体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的原则,便于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中西方传统医学观的差异以及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最后,融入教师中医方法论的研究成果,突出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比重,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三、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自然辩证法教学一般采取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已经不能适应自然辩证法教学的需要。事实上,自然辩证法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科本身的交叉性和综合性,使教学活动显得更为复杂。在影响教学效果的众多因素中,以什么为中心来组织这项复杂的活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到教学的理念、方法、过程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对教学效果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我们将教材内容专业化、专业专题化、专题问题化。同时,在教学方法层面,我们从独自式的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的研讨式教学,从静态的PPT走向动态的视频多媒体,从理论世界走向现实世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专题讨论法、问题启示法、网络互动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从而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提高其理论思维和创新素质。

(一)专题讨论法。在通常情况下,研究生已经历了大学本科的完整教育,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在信息的获取、问题的理解和观念的形成上具有自主性。对多元知识摄取和自身创造力发挥的需要,使他们渴望超越传统教学的授课模式,真正实现个性的张扬。因此,在课堂上开展专题讨论,有利于研究生获得合理的和正确的思维模式,并为他们观点交锋、思想碰撞提供良好平台。经过专题讨论的训练,有利于实现其思维方式从线性向非线性转变、从二元对立向多元共存转变。事实上,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中,对某个问题给出答案或结论,远不如让学生自己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并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更好,自己独立思考的东西远比书本上或老师给出的结论印象深刻,也更有意义。

组织好专题讨论的关键就是要选好讨论主题。首先主题的选择要结合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在教学大纲的规定范围内,结合课堂教学、根据课程进度、遴选相关的主题。专题设计与研究生的专业相结合,有助于研究生从自身专业出发深入讨论问题。根据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专业特点,我们选择与设计的专题一般都是与中医药发展实际相结合,如在“自然观”、“方法论”和“科技观”三篇中,我们分别设计了“中西传统自然观差异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中西医方法论之辩:在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之间”和“中西医文化与中西医发展”等三个讨论专题。其次,主题的选择应结合社会热点。如前段时间的“张悟本事件”,我们就设计了“张悟本事件与中医”的专题讨论。通过专题讨论,学生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同时,学生课前准备充分、课堂讨论热烈、课后还在继续。专题讨论

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自然辩证法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也增强了他们对自身所学专业和社会现象的理解。

(二)问题启发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开始。其实,疑问最能引发研究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兴趣,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一般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专业性。问题的设计一定要贴近研究生所学的专业或与他们所学专业相关,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参与回答问题的热情。如在讲授科学技术的性质时,可联系中医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在讲到科学技术发展模式的时候,可结合中西医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等问题。由于问题选择密切结合研究生所学专业,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同时,也加深了研究生对自身专业的认识,拓宽了他们的研究视野、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二是新颖性。教材中已提出的问题,引导研究生自学理解就行,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新颖,或虽是老问题,但是分析或理解的视角比较新,这同样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关于中医的科学性问题,这是一个争论很久的老问题,但如果从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的视角来分析并加以理解,就是一个新问题。三是时代性。问题的设计要与时俱进,要努力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其带来的影响,努力反映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需要完善的地方。只有选择的问题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才具有说服力,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网络互动法。传统的自然辩证法教学多采取课堂讲授法,但由于受课时等因素限制,有些教师在结合学生专业问题开展教学活动时,单向灌输偏多,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没有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与参与性。结果导致教学效果不太好,经常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干自己的事情,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出现了脱节现象。专题讨论法可以激发研究生的求知热情,调动他们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如自然辩证法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公共课往往采取大班教学,人数多达一两百人,虽然能成功地组织专题讨论,但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困难。问题启发法固然可以启发每一位研究生的独立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自然辩证法的教学活动从头至尾都运用问题启示法比较困难,因为并非每一章节都能找到合适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网络互动法来弥补其他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网络互动法,就是教师运用网络技术,建立自己的教学网站,把教学信息、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件等相关资料等放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区和留言板来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讨论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复习或科研过程中遇到与自然辩证法所学的知识相关的疑惑,可以主动与教师联系,并从老师处得到指导或解答。这样网络平台成了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第二课堂,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就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我们在网站设有“硕博论坛”、“习题选集”、“影视辅导”、“中医文化”、“讨论园区”等栏目。“硕博论坛”是研究生的天地,专题刊登研究生在各级刊物上正式发表的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主题涉及中医方法论、中医药现代化、中西医结合、中医教育等。这些论文由于是研究生自己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调动研究生参与研究与讨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下一届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提供了范文。“习题选集”主要包括概念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题等,这些习题集可供学生在学习之余根据自身的需要查看或者下载学习。“影视辅导”是经过精心选择与自然辩证法教学相关或与中医药相关的内容,注重知识性、趣味性、战略性、启发性、哲理性、前沿性、权威性。如中央电视台的《大家》、香港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中医药方面的《刮痧》《国医大师》等视频以及部分科教影片。这些影视资料可以让研究生在教室或宿舍就可领略到科学大师的高尚品德、爱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国医大师的精湛医术、高尚医德和情怀中医、心系苍生的使命感,使研究生的精神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中医文化”包括“研究成果”、“系列讲座”、“报刊文摘”等子栏目。

第7篇:创新的原理和方法论范文

论文摘要:产品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多学科的交叉。文章从企业微观层面对与产品创新有关的功能、客户需求和实现创新的几个维度进行了研究和论述,企业在任何一个方面的改进和提高都对产品创新的最终成功有着促进作用。

一、引言

本文对产品创新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解析.并讨论了实现产品创新的几个维度和产品创新的悖论.希望纠正过于重视设计技巧.而忽视方法论研究的误区,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思考.共同探索实行产品创新的有效路径。

二、创新与产品创新

1.创新。目前.国内学术界公认“创新”的概念来源于熊比特的创新理论,比较权威的“创新”定义有两个:

(1)2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创新的涵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它才成为创新”;

(2)20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在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

从创新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只有实现经济价值的发明创造才是创新,所以,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而企业经营则应该一切围绕产品创新展开.产品创新能力已成为保持企业竞争力和维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

2.产品创新。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是否为创新产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判别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自主创新和改进创新两大类。自主创新是指提出全新的产品工作原理或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自主创新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性,尤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自主创新的风险也成倍增加。

所以.很少有企业有这样的实力进行自主创新的设计开发。改进创新则指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对相应结构、参数进行改良设计,这是产品创新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一类另外.即使对本企业而言是自主创新的产品也有可能在别的企业已经不是原创产品.也有模型可以参考.所有完全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已经很少.99%以上的产品创新都属于改进创新。文献也指出很多结构性创新只是对原有技术进行适当性改进。就可以带来了很大的竞争优势。

对消费者而言,并不在乎产品是自主还是改进创新消费者关心的是产品是否价廉物美.是否很好地实现了所需功能,是否带来了新的情感冲击。是否赋予了生活新的意义,尤其是买方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需求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给企业的产品创新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无论是从企业角度还是消费者角度分析.产品创新的目标都是实现功能创新对企业而言分为完善已有功能和创造新的功能,对消费者而言则分为实用功能创新和情感功能创新。另外.因为产品设计阶段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根本上决定了产品的功能、质量、全成本、环境相容性和交货期等影响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所以产品创新很多时候指的是产品的设计创新。

三、产品功能

产品功能是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特定功效和性能.也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主要依据。在早期.产品功能主要指的是产品的实用功能,其目标是满足消费者的生理需要。通过对设计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产品功能的相关理念主要来源于价值工程理论.该理论认为功能是产品的核心和本质,是产品竞争力的首要因素。具体产品结构只是功能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且遵循“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原则。在以生产为导向的卖方市场形态下.产品首先要满足消费者的功能需求。

然而,随着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种类日益繁多.市场形态逐渐转变为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形态下,仅仅依赖产品使用功能方面的创新已经不足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这是因为市场上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在功能、质量、价格等基本品质方面已经差别不大.产品同质化趋势非常明显。另外,现代社会亦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产品如何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日益显得重要。因此,产品功能的内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不仅要包含产品的使用功能,而且要包含满足消费者感性需求的情感功能.即形式不但要追随功能.而且要追随情感。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产品类别,实用功能和情感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如工业产品的多数用户是企业,更强调的是可靠地完成某项使用功能或具有某种特有属性。情感功能的诉求降为其次:而日用消费品的选购则与消费者的情感息息相关。

四、客户需求

开发何种产品功能.与客户需求息息相关。因为只有经过市场检验的创新才是成功的产品创新。客户需求促进产品功能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技术革命促进客户需求的不断演化。同时也改变其消费方式,两者互为表里,共同促进产品的不断创新。

1.客户分类。对企业而言。产品的客户可以分为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外部客户主要指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即一般我们常说的消费者、顾客或客户,其需求一般映射为产品的功能需求,包括使用功能要求和情感需求,如审美、价格、环境等:内部客户为产品的设计、制造和管理人员以及零部件供应商、产品采购商等,其需求一般映射为产品的技术、结构和设计开发周期等需求。

内外部客户的需求都需要引起产品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但相较而言,内部客户需求较易获取,需求信息的表达也比较清晰,而外部客户需求的获取难度则大的多。且外部客户一般采用自然语言描述其产品需求.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因此其需求信息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对外部客户需求信息的研究是实现产品创新的关键.也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如不特别指明,客户即指外部客户。

2.需求获取模式和方法。确定产品客户需求的方式主要有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两种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是通过对技术发展规律和消费趋势进行预测,从已有产品内部分析人手。以技术推动的方式获取客户需求,进而确定产品的开发规划和技术路线。Sony公司的奠基人AkiaMorita认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要引导用户,而不是问用户需要什么。用户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的,而企业知道”。即产品设计的原始需求和构思来自于企业自身,企业通过自主的技术创新来创造新的需求或者更好地满足已有客户需求。一般而言。对于自主创新的产品设计而言,更多的是依赖技术推动模式来创造新的客户需求,如数码相机、复印机等创新产品就是典型的代表。

市场拉动模式是指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确定用户需求,之后启动产品设计,设计的原始构思来自于市场调研的结果。现在主要采用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神经网络、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集算法等技术对这些需求信息进行预处理,通过分析不同信息的重要性,给出量化的权重值。最后利用质量功能展开等工具完成转换。对于产品的改进创新。更多的是依赖于市场拉动式的客户需求获取。因为这时消费者已经对产品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可以提出自己新的需求。

3.客户需求的进化日本Kano博士提出了Kano模型来表示产品客户需求的进化性。如图1所示。客户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规范需求和潜在需求三类.基本需求是对产品功能和质量的基本要求.如果产品未实现基本需求则会引起客户强烈不满。规范需求与产品的质量呈线性关系.产品的技术水平高。则规范需求的满意度提高。潜在需求是指用户未曾意识到的需求.但确实需要,对潜在需求的满足是产品创新的关键。

随着时间的推移。潜在需求会逐渐转换为规范需求,进而转变为基本需求。如轿车的空调开始阶段属于潜在需求。但随着客户对轿车的逐渐熟悉。现在空调已经成为轿车的基本配置.即成为客户的基本需求。再例如全球定位系统(GPs)目前还属于多数轿车客户的潜在需求,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GPS系统也会变为规范需求。

五 创新的维度

根据客户需求信息.就可以确定产品需要开发的相应功能,着手进行后续的产品创新设计。产品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活动,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下面主要从制度、技术、工具和理论与方法四个维度来讨论企业实现产品创新成功的途径(如图2所示)。

1.管理制度创新。制度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制度创新是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企业各成员间.尤其是设计团队之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其目标是实现对设计团队的有效管理和激励.提高设计团队的工作激情和开发效率。

从组织理论的角度来考虑.设计团队是由不同的成员担任的不同职务和岗位的结合体.设计团队的机构和结构的形成要受到产品设计活动的内容、特点、规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随着产品设计获得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比如产品设计的流程从传统的串行方式变换为并行方式就需要在管理和组织制度方面进行重大创新.才能适应并行设计的需要。面对复杂性程度高的产品创新开发。有时还要进行组织流程再造以适应各种变化。对于临时性的开发工作.可以组建自我管理团队.跨职能团队等业务小组等。

另外.企业文化对于产品创新的成功与否也具有重要性。顶尖的人才,可以精诚合作设计出世上最好的产品,也可以上演最惨烈的争斗企业如果缺乏富于凝聚力和团结精神的文化,不过是“一盘散沙”,就算人才再多,也必将沦于内耗.产生不了强大的合力所以组织管理制度的创新也必须着眼于建设合作与诚信的文化,因为文化也是生产力。

2.技术创新。一般而言,技术创新包括两个阶段,一是企业常规的技术储备创新.二是产品设计和制造时的技术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加速。新的科学原理,工程算法、材料、制造工艺和发明专利不断涌现,通过选择新的产品工作原理、工程材料和工程算法,设计师能够得到创新性的产品设计概念.新的制造工艺也可以提高产品制造的效率、缩短上市时间。例如,是否可以用控制技术代替传统的机械传动和支承.是否可以用一种新的陶瓷或聚合物替换正在使用的材料等.都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有了产品创新概念后,是否能率先引入最新技术,在最短时间中开发成功.同时做到最小成本也是影响产品能否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3.工具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为产品设计师在设计手段和设计工具方面的创新提供极大的可能性。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绘图、基于网络化的设计、虚拟设计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工具在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另外.像AutoCAD、Project等设计工具软件包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功能越来越强大,使用也越来越方便,都大大节省了设计的工作量,提高了设计效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环境下的产品协同设计亦成为跨国企业普遍采用的新兴产品设计方式.其目的是使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产品设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通过网络.采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辅助工具协同地进行产品设计活动。实现产品信息的共享和交换、设计方案的讨论、设计结果的检查与修改,使产品设计工作能够跨越时空进行如基于WEB的多智能体异地协同设计等等,网络化的设计既是一种新的设计技术,也是新的设计工具.同时也需要组织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以适应设计团队和客户的网络化互动。

4.设计理论与方法。有效、科学的设计方法学的支持.是进行产品创新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发达国家设计界。创新问题解决理论(TRIZ),公理化设计、质量功能展开、田口方法、泛设计理论和约束理论等现代设计理论都是研究的热点。对设计过程、设计本质和设计思维的探讨都是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的重点领域.设计理论的突破性进展将对设计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如TRIZ理论极大改变了设计人员对创新的传统认识.增强了创新的自信心和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基于知识的设计理论研究,尤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设计知识获取和重复利用策略的研究都是未来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重点。

当今.我国很多企业并不重视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仅仅热衷于技术的引进,而没有把技术和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仅仅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作为替代图板的绘图工具.没有与设计理论与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可以说,没有方法论的指导,产品创新难以取得真正突破。

六、结论

第8篇:创新的原理和方法论范文

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的虽是从西方传入东方,但两者共有的特征是不再单纯注重基于还原论的分析,而是从事物的复杂性及系统性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整体,关注事物在环境中的整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以及事物内部,特别是与外部的复杂联系关系,在认识论层次上为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以及医学的协同发展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提出新思维[1],论述了右脑功能将占有重要地位,但并非因此左脑就不再重要,更不是右脑会替代左脑,而是左右脑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只是一直不受重视,或属于不重要地位的右脑的功能受到了特殊的重视。从某种角度看,左右脑的分工与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甚至医学有着类似的关系,左右脑之间无障碍的相互合作,对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与医学间的协同发展有着深刻的启迪。

中医学的发展一直是开放胸襟,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基础理论上深入,在技术、实践上发展、提高,使其自身不断获得发展,以满足时展的需要。这个过程使得中医学具有了更大的包容性,不仅在继承的基础上,保留与发展了基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及东方科学建立起来的传统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方法论体系,而且也在创新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基于西方哲学建立起的西方科学所产生的大量研究成果。中医现代化本身就是在尝试着在协同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和医学的基础上发展中医学,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2中医学中的物质、能量与信息中医药信息学能否如同其他生物信息学、资源环境信息学等交叉学科一样,区分中医学所研究的物质、能量与信息,进而通过信息来控制系统的运动呢?

物质、能量与信息是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只是推论,但信息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数学家、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英)在《控制论》中提到:“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这并没有明确指出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与信息组成,因而,该论断只是推论。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在《复杂适应系统的进化》中认为“可以认为物质,能量(运动)和信息是一起构成宇宙形形、丰富多彩现象的三大基本要素。”辞海中给信息的定义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消息和信号的具体内容和意义,通常须通过处理和分析来提取。信息和物质、能量是构成系统的三大要素。”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尽管物质、能量与信息密不可分,但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因此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在任何系统中信息均具有自身独特的作用。

控制论是研究动态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整个控制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流通的过程,控制就是通过信息的传输、变换、加工、处理来实现的。反馈对系统的控制和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生物体保持自身的动态平稳,或是机器自动保持自身功能的稳定,都是通过反馈机制实现的。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问题。控制论就是研究如何利用控制器,通过信息的变换和反馈作用,使系统能自动按照人们预定的程序运行,最终达到最优目标的学问。控制论表明信息在系统有目的性的运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学自古至今一直是在不断包容中发展的,物质、能量与信息概念的引入不会阻碍其发展,反而有可能促进其发展。中医学虽然没有明确的对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认识,但并非将中医药及其子系统看作是铁板一块,如对人体精、气、神等的认识,就是将其分别作为非相同的因素认识的。精、气、神不能完全对应物质、能量与信息,但中医学中有对物质、功能与信息的认识是无疑的,只是由于中医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其物质、功能与信息的概念与现代科学所讲的物质、能量、信息相比有更广泛的含意,及更复杂的包含,需要重新认识。

因此,中医药信息是一组特殊信息,其处理方法的研究,有可能促进信息科学方法学的发展,中医药信息处理方法的进步对促进中医药学发展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药信息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对中医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2中医药信息学以中医药信息为研究对象

中医药信息是中医药及其子系统存在以及变化的状态。其特征为:相对重视系统时间上的延续变化状态;相对重视系统包含了大量稳定与不稳定关系的包括本质在内的现象变化状态;相对重视系统(包括子系统)相互间影响后产生的整体变化状态。

例如:方剂系统呈现的信息包括中药自身经过长期遗传、以及受自然界环境影响,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炮制和配伍,作用于人体后,通过人体整体变化表现出来的包含了稳定与不稳定关系的方剂配伍作用的综合状态;中医诊疗信息采集系统收集的信息包括人体自身经过长期遗传,以及受社会、自然界环境影响形成的,人体内部局部变化所引起的、包含了稳定与不稳定关系的整体综合变化状态。

在信息系统中,信息的表现形式是数据,数据是用字符(通常为数字或字母)、算术符号以及描述来表示,这些表示形式应该对其所涉及的每一个数据都有一个明确稳定的含义,从而达到处理与交流的目的。信息要被不同用户组或应用系统所共享,就必须有一致认可的定义。信息必须是明确的,每一个信息要有概念的语义含义(内涵)、概念的全部实例(外延)以及一致认可的表示法。对各类信息概念的正确理解需要依赖于信息分类;对各类信息做出一致认可的表示需要依赖于信息编码。

数字化的中医药信息即中医药数据具有如下特点:大量古汉语成分,难以与现代数据共同处理;名词术语不规范,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数据清洗的困难;数据多为定性,缺少量化表达,使得现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困难;非结构化数据较多,结构化难度较大,给数据分析造成困难;数据内容体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不利于逻辑推理与一般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数据所具有的高维小样本及个性化特征需要特殊处理等。

3以中医药系统信息运动规律及其作用为研究内容

研究中医药及其子系统信息运动规律及其作用,首先,要建立起包含中医药系统及其全部子系统的系统模型,发现、理清中医药及其子系统之间的信息联系;其次,要在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展开中医药信息学的原理研究,研究中医药系统及其子系统包含了本质的现象信息产生、获取、转化、激活、控制与传播的原理。

图1中医药系统的钻石理论模型(略)

4以中医药信息学方法论为研究方法

中医药信息学方法,就是运用中医学理论与信息科学的原理,把中医药及其子系统的运动过程看作是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的过程,通过对各系统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获得对中医药及其子系统、以及多个子系统相互作用运动过程规律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特点是以中医理论和信息概念作为分析和处理中医药系统(包括子系统)运动过程中所产生问题的基础,不侧重中医药及其子系统实体及其具体结构的改变,将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过程抽象为信息变换的过程,通过信息流动过程特别是干预后产生的综合性反馈信息的存在,使得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按照预定目标实现控制。中医药信息学的方法论遵循了信息学的整体准则和功能准则,揭示了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状态之间的信息联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中医学更准确地从整体上把握中医药及其子系统的运动状态,同时也揭示了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的信息规律,对过去人们对中医学所认识的、而现代科学难以理解的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现象,从中医药信息学的角度做出了说明。中医药信息学方法论为实现中医药海量数据的有效利用,以及中医药信息管理和中医药知识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5以提高中医药信息获取、转化、传播与利用能力为目标

中医药信息整体现象信息获取手段的落后(观察与体验),现象信息转化为经验性知识的困难,经验性知识传播的问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可说),现象信息中所包含的规律很难发现与总结。因此,在中医药信息利用方面,应开展基于海量数据发现现象信息中隐含规律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在中医药信息传播方面,应充分应用新载体与新技术,开展中医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方法学研究,在中医药信息转化方面,应开展基于海量数据的共性规律研究、基于海量数据的特殊知识发现、基于现象信息转化为经验性知识的新途径与方法研究,在中医药信息采集方面,应开展采集信息的数字化、图像化处理相似度比较等研究。原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既能指导实践,又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对中医信息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医药信息学的内涵。

5.1中医药信息形成的原理中医药信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主体对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过程中内部与外部全部关系自然整合后生成的综合现象的认识,具有明显的主客相融的特征,其重要任务就是对不同载体表现出来的信息进行载体转化与处理,提高中医药信息学分析和处理中医药信息的能力与效率。

5.2中医药信息获取的原理中医药信息的获取需要经过感知与识别两个过程,而中医药信息是以复合方式表现出来的具有主客统一特征的现象信息,这种信息已不再单纯是客体本身的信息,而是叠加了主体感知的具有综合特点的现象信息,因而其感知的信息更多地是依赖于体验,而不是观察,仍然具有“感”而不“知”的特性。尽管由于中医药信息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其复杂性,但其感知的现象信息在理论上,仍有可能做到不丢失客体本身现象信息的基本信息,从而基本把握了各系统现象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这是正确认识中医药及其子系统现象运动规律的基础。中医药信息的获取任务就是要通过使用中医药信息学方法,尽可能地实现更全面、更准确、更接近实际地感知在自然状态下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稳定和不稳定联系的全部现象信息的基本信息,并使其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和分析的形式。

5.3中医药信息识别的原理中医药信息的识别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展开的,建立在“比类取象”理论基础上,对感知信息进行的识别。中医药信息的识别任务就是使用中医药信息学方法建立众多、准确、规范的信息模型,并通过数据分析,提高中医药信息识别的速度和准确度。

5.4中医药信息转化的原理中医药信息转化为经验性知识是一个复杂过程,是在所观察的中医药现象信息中发现其特征,即中医药及其子系统现象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个性特征集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个别现象信息到经验性知识聚类(整合)的关键环节。中医药信息的转化任务是使用中医药信息学方法在海量数据中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集合特征,加速经验性知识形成的实现过程。

5.5中医药信息反馈控制的原理从中医药信息学的角度观察中医药系统及其子系统的运动过程可以将其看作是具有自动控制功能的系统动态现象信息的运动过程。通过信息的输入控制系统和输出系统的反馈信息,发现与主体目标间的差异,根据差异,调节输入信息,从而达到控制系统按预定目标进行运动的目的。中医药信息反馈控制的任务就是运用控制论方法,如黑箱方法,分析中医药信息的信息流程、反馈机制和控制原理,从而达到认识中医药系统及其子系统在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并通过信息流控制物质流和能量流,从而调节系统的运动。

6中医药经验性知识激活的原理

中医药经验性知识的激活,就是在系统运动目标引导,通过对经验(知识)的选择、调节和反馈机制的建立,生成相应的策略。其主要任务是要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建立目的导向的机器学习环境,通过关联分析等方法,建立与目的关联的知识选择模型,并同时建立模型自调节与反馈的算法,以促进中医药经验性知识激活的实现。

7中医药经验性知识传播的原理

知识传播是知识在空间位移与时间延续上交错进行的一种知识流动与转化状态。由于中医药经验性知识自身的整体性特征,导致其转化亦具有系统整体性的特点,即某种知识转化的实现,必须是系统或子系统知识的完整的空间位移和时间延续,才具有实际效用,正是这种知识转化的复杂性使得中医药经验性知识的共享特别困难。中医药经验性知识传播的任务就是要为相关知识的移动提供新的载体及途径,以便“知识”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地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同时利用信息学的方法和技术,通过数字化进程及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方法的利用等,加速显性与隐性知识相互间四种转化方式的实现过程,以促进中医药知识传播的实现。

第9篇:创新的原理和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TRIZ 机械产品 创新设计

一、绪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科技的发展将更加迅速,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产品生命周期将更加缩短,产品创新的加速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机械产品开发更多更重要的是非数据计算的、通过思考、推理和判断来解决的创新活动,只有创新活动才能真正从根本原理上进行产品革新,才能在产品的性能、质量、价格等方面产生质的飞跃。TRIZ是俄文英译丁eoHya Resheniya Izobretatelskikh Zadatch的缩写,是指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即发明解题理论),它是一种系统化的发明工程方法论,是针对问题点加以分析考虑,并寻找出其中的矛盾,再将矛盾归类为物理矛盾与技术矛盾,再进一步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研究TRIZ理论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在机械产品创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TRIZ亿在机械产品创新中的应用

机械创新设计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人类已有的相关科学技术成果,进行创新构思,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创造性以及实用性的机构或机械产品的一种实践活动。在进行机械创新设计中会遇到很多技术性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如果不明确应该使用哪些科学原理法则,则很难找到问题的解决对策。TRIZ理论给出了解决各类问题需要借助的科学原理,并指明了解决问题对策的探索方向。重视创新设计是增加机械产品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在机械产品设计过程中,存在物理冲突、技术冲突,使得设计过程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性特征的问题解决过程,完全可以利用TRIZ思想和方法解决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并应用TRIZ的机械产品创新设计模式。

三、基于TRIZ亿的机械产品创新分析――以螺丝刀为例

(一)TRIZ解决问题的流程。

在解决一个工程问题时,可能使用TRIZ的一个工具或者是更多。应用TRIZ的第一步是对给定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果发现存在矛盾则应用原理去解决;如果问题明确但不知道如何解决,则应用效应去解决;第三种选择是对待创新的技术系统进行进化过程的预测。之后是评价,确定是否满足要求。如果满足要求,则进行后序的设计工作,反之,要对问题进行再分析。

(二)螺丝刀产品创新――基于了RIZ。

本文选择最常用的手动螺丝刀作为应用实例,通过本实例的验证希望对机械产品的改进以及创新开发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法。

1、定义设计需求、确定功能。

对产品的要求为有以下两点:具有方便灵活使用特点的手动螺丝刀;具创意性,可增加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首先考虑螺丝刀操作上的原理及使用的状况,其最主要的功能为锁紧及拆卸螺丝,所以把目标放在能够快速且省力的将螺丝锁紧或是拆卸,是一个非常确切的产品设计方向,以“力”、“时间损失”、“可操作性”作为改进的工程特性。

2、建立基础功能模块。

选定其最具代表性且功能上最基本的一种产品作为基础,建立该类产品的基础功能模块,接下来再运用创新法则在功能模块上增加新的功能,以产生新的概念设计。选择最常见的带棘轮的螺丝刀建立其功能模型,将与棘轮相关的各组件组成为一个次系统视为一个组件,不考虑棘轮内相关组件间的相互关系,只考虑整个次系统组件提供的有益功能与有害功能

3、功能组件模组的建立与增加。

对特定产品,首先由设计需求来决定要改进的工程特性,其次找出对应该工程特性的创新法则,最后将想出的新方法建构成功能组件模块并存人数据库中,集合成为“功能组件数据库一。以“分割”为例,nuZ对此法则的解释为:将一个物体划分成相互独立的零件;使物体分成容易组装及拆卸的部分;增加物体相互独立的程度。配合要改善的工程特性“力”来思考,得到了新的想法,若在螺丝刀头上分割出一可作为力臂的组件,则可有效的增加使用时的扭力,这就是由设计需求定出特定工程特性,再来产生新概念的内涵。

4、组合基础功能模块与功能组件模组。

由前面所建立起用于螺丝刀设计的产品功能模块数据库与功能组件模块数据库,使用二者配合TmZ设计软件来进行产品的概念设计。本方法好比堆积木,首先选择一块大积木(基础产品功能模型)做地基;然后再选择要堆放的各种小积木(功能组件模块);最后决定堆放的位置(将功能与组件做连结),由排列组合的概念来产生大量的新设计。在加入功能组件模块后再应用软件进行修剪,将组合产生的新产品功能模型加以最佳化,得到最后需要的概念设计。

5、创新设计软件的评估与裁剪功能。

在组合产品功能模型与功能组件模块,产生初步的创新功能模型后,要对产生的新功能模型进行组件价值的评估修剪,以消除因任意连接功能与组件所可能产生的矛盾。功能等级与功能模型中各组件的连结状况有关,而问题严重性需由功能模型中各问题作用的等级计算出,在软件中会自动为使用者计算。

6、创新设计结果。

经过组合连结修剪所得到的刨新功能模型,考虑其组件与功能间的可能性,设计出的创新产品。组件取代原本握把的功能,而握把与棘轮纽组件间以机构旋转对的方式加以连结,因此当使用者握住握把加以转动,就可增加扭力锁紧螺丝,发挥功能模块想带给新产品的功能,符合设计目的。

(三)小结。

选择螺丝刀做为应用实例,用TRIZ进行设计,得到创新设计结果。经实例验证丁RIZ方法确实可以帮助设计者进行机械产品创新设计,从而对产品创新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法和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