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双导师制”教育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在医学七年制本科教育中实施导师制的日渐增多,而普通院校在医学本科教育中实施导师制,尤其是双导师制的却不多见。潘煜双等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实施“双导师制”进行了探讨,并在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双导师制”创新模式与实施方案,强调利用校外导师资源,实现高校与社会的零距离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降低培养成本、缩短岗位适应期限的要求。王雪峰等以辽宁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临床技能考核阶段实施导师制进行了研究,并与未实施导师制的医学生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临床实习阶段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个性化的言传身教式的实践性教学。它注重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与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是临床教学的一种好形式。此外,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对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实施“双导师制”进行了初步探析;南方医科大学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实施了“双导师制”,并对如何制定出科学有效的临床导师工作方案及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尽管有诸多高校对本科医学教育实施“双导师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但迄今为止,尚未能形成系统、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可供借鉴。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诸多高校对“双导师制”的探讨或是针对本科应用型人才,或是针对临床七年制或八年制医学生,极少高校针对五年制本科医学生实施“双导师制”进行探索。因此,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医学院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中采用“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即在本科医学生入学开始就为其配备两种类型的导师,即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给予学生学习指导和科研基础训练的学校本部教师为第一导师,即基础导师;在临床医学课程学习、见习和实习阶段,为学生进行指导的附属医院指导老师为第二导师,即临床导师。
2实施“双导师制”教学调查分析
在探索实施“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初步阶段,分别对云南省各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的部分师生就“双导师制”了解程度、认可度、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查。首先采用访谈的方式对部分医学本科生及教师进行了调查。访谈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及教师对“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不太了解。但是通过对该教学模式的普及和进一步推广,多数学生和教师认为在本科教学中实施“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虽然云南省高等医学院校在办学规模、整体师资等方面与其他发达地区存在差距,但是随着近年来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各医学院校的教学师资和教学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与云南省各大医疗机构进行资源整合与共享,建立了附属关系,教学资源得到快速的扩增。其中,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于2011年12月,经云南省委、省政府批准,成为“昆明理工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学院(即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和多家非直属附属医院。现有的师资力量和综合资源为“双导师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也为更好地执行、落实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创造了条件。
3“双导师制”教育管理体系构建
3.1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构建
高校与其附属医院之间的密切协作是推行并顺利开展“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前提与保障。建立高校与医院合作机制下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是医学院校突破传统教学管理束缚,实现合作创新教学的关键性环节。在学校与医院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专门负责“双导师制”教学管理的行政管理部门,创建信息化共享平台,实现教学资源、教学项目、师资资源、教学设备等的共享,同时构建“双导师制”管理信息系统,为导师与学生提供有效互动平台,实现基础导师与临床实践导师对学生的全过程指导。
3.2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构建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是“双导师制”教学模式顺利开展与实施的制度保障。“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关键出发点在于基础导师与临床导师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全方位指导。因此,双师队伍建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严格的导师遴选标准、明确的导师职责、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是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首先,为保证双师队伍质量,在确定导师的过程中,不仅要考察教师的教学资历、科研水平、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等因素,还要重点考察教师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养等因素。其次,要明确解答导师“如何导”,“导什么”的问题。针对医学生在每个阶段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以及学生入学之后的心理生理特点与思想态度变化等,为导师制定明确的任务、职责与培养目标。例如,新生入学阶段,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从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予以引导,并加强注重思想道德与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学习目标;理论知识学习阶段则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临床实践阶段,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的指导,还要注重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建立与制定监督管理和激励措施是实现“双导师制”有效运行的双重保障。在明确导师职责、任务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导师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督促导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遵循教学规范、履行应尽职责。通过导师述职、学生评价、绩效评估等多种考评方式进行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并采取激励性措施,在导师层面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保证师资队伍质量。
3.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在我国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研究当中,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是研究的重点内容。许国平等在研究高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时曾在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视角提出实施PCDA循环的方法。王源远等在研究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时也曾提出采用PCDA戴明循环理论,同时还提出根据高等教育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高校实践教学的质量策划主要包含制定目标和体系规划两个方面,具体为制定分层分类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对于医学教育来说,临床实践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完全可以在借鉴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策划的理论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研究。根据PDCA循环理论,按照教学计划(Plan)、教学实施(Do)、教学评估(Check)和教学改进(Action)四个管理环节,并对每个环节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控制。
3.3.1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包括制定导师遴选标准,明确医学生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首先对高校及其附属医院师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每个教师的教学资历、科研能力、临床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根据整体师资水平制定导师遴选标准。其次,根据“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并明确“双导师制”教学下学生培养目标。
3.3.2实施阶段
首先根据计划阶段制定的导师遴选标准选拔具有指导资格的教师。其次,举行师生见面会,为导师和学生提供互相了解的机会和平台,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指导教师。最后,由导师与学生根据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阶段的指导方案,并对具体情况进行跟踪记录,便于后期汇总考核。
3.3.3检查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对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指导过程进行一个评定与检查,检验教学计划是否达到既定目标,教学过程是否落到实效,是以实施阶段的指导情况信息汇总为依据,以科学、综合分析为基础,不断调节、控制和决策的过程。在评估考核过程中,首先强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具体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检查(期中、期末、平时)、督导检查、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学生对导师满意度调查等。其次,建立和完善教学考核、奖惩制度。主要采取导师、学生双向考核的模式。每学期末,学生分别对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进行满意度测评,包括导师指导方式、指导内容及交流互动情况等;同时,导师也对学生进行评价。基础导师主要对学生的平时表现、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及学习、生活态度等情况进行评价。临床导师则主要对学生的临床技能表现、与病人沟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然后把基础导师与临床导师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考核学生培养目标实现情况,并根据考核结果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
3.3.4处理阶段
处理阶段即是PDCA循环的总结阶段,又是承上启下的阶段。质量监管部门通过收集意见,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解决问题,并为下一步循环打下基础。
4总结
【关键词】律师文化\伦理底线\误区和危害
导 言
有关律师文化和律师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律师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专家、学者和律师界同仁,就什么是律师文化,律师文化的概念、特征、功能,进行律师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如何搞好律师文化建设等问题,提出了不少建议和看法。其中,将律师个人的伦理、道德、品行、素质、礼仪和水平作为律师文化的基本核心和内涵的论述和观点,不能说不具有相当的深度见解。但是,考察学界有关律师文化及律师文化建设的论述,笔者认为,在什么是律师文化和应当建设什么样的律师文化这一问题上,却存在着不少的误区,其别应当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在律师文化和律师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道德误区”,这些误区不但会使律师文化建设误入歧途,而且对律师事业的发展将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和危害。因此,在深入开展律师文化建设的今天,有必要从理论上厘清律师文化和律师文化建设中的道德误区,给律师文化和律师文化建设一个正确的定位。
一、文化与律师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什么是“文化”?依《辞海》的诠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1)同时,文化还有着自己特有的民族性。依照唯物和辩证的观点,“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巨大影响和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并且,“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发展连续性的基础”(2)。因此,所谓的“文化”,就个体来说,她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气质、魅力、礼仪和水平等。就群体而言,则是一个组织的价值理念、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在人们价值观念上的反映。从本质上讲,它不仅仅是一种信奉或者倡导,更不是一种包装和宣传,她应当,也只能是一种能够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是一个群体(组织)在长期经营和实践中所凝结、积淀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精神力量、经营境界和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用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贾春峰的话说,“文化”的内涵应当是一种“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纽带力和辐射力”的综合,是一种在长期的不断充实、发展和认同基础上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等要素的总和。毫无疑问,我们所讨论的“律师文化”,当是指狭义意义上的“文化”,是以一种意识形态的思想范畴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所谓的“律师文化”应当是指律师这一特殊的法律人共同体所共同形成,并存在于这一特殊的法律人共同体内部,服务于这一特定的职业和角色的执业精神、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其特征有三:
首先,律师文化是以律师特有的职业性质和职业角色为基础并服务于律师的职业与角色。
其次,律师文化必然依附于律师这一特定职业,并通过律师的执业机构(律师事务所)以及律师的执业活动为平台,以执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素养、伦理、道德等载体来反映和传播。
最后,反映出律师职业性质和职业角色特征的律师文化不能脱离本民族的传统,并受本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所规范和影响。
二、律师文化的伦理道德表现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必然受到与这种意识形态相适应的伦理道德观念所左右和影响。因此,不同的文化,特别是不同的群体文化所追求的,除了在一般意义上要符合普遍的、传统的,同时也是全社会所公认的普适性伦理道德标准外,更重要的是,他必须要符合仅为自己这一群体或职业所独有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观”的需要,并以此为特征和基础,这就是所谓的“底线伦理”。伦理道德学说中的“底线伦理”认为:所谓的“底线伦理”,是相对于一般的、传统的伦理、道德而言的,“是相对于人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而言的。人必须先满足这一底线,然后才能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理想”(3)。不同的职业,都有着自己这一职业才具有的“伦理底线”,这一“伦理底线”是由从事的这一职业和由职业和自身的“角色”所决定的。律师作为一种“职业”当然也有自己的“伦理底线”。律师由于其职业性质所决定,使律师的伦理道德与一般的、传统的普适性的伦理道德始终处于一种互相矛盾的“悖论”旋涡之中。就律师个体而言“正义与功利、经济与道德、程序与实体、技能与伦理,这些矛盾与范畴在律师角色身上交织着、冲突着”(4):
“首先,律师职业伦理是一种由律师的角色和职业所内在的特殊道德,它的内容必须服务于律师执业技术与法律和法律程序,因此它是一种程序伦理、技能伦理,它是一种不必然服务于实体正义,但必须服从于程序正义的伦理道德。
其次,律师职业伦理是一种底线的道德规定,它是作为一个合格律师所必须符合的道德要求,而并不是一种理想化的、道德高尚的人的道德指标。只要律师符合道德底线—职业的伦理要求,那么他(她)个体的利益与实质的非正义,也不受道德的苛责。
再次,律师的特殊道德与大众的一般道德存在着极大的分野。大众的道德是一种服务于实体正义的道德,对于个案来说,大众的要求是尽可能地发现真实与事实,尽可能地动用法律武器达到惩戒罪恶、发扬良善的目的;而律师的行为与伦理往往囿于程序,不能对案件表现平衡两造的公允的见解与立场,不能绝对地追求实质正义,律师往往信奉‘正义先于真实’,只有并只要程序允许的就是对的、善的,在大部分情形下,只有并只要为了委托人是对的、善的”。(5)
上述律师的道德悖论决定了律师的伦理底线必须服从并服务于自己的职业和角色。因此,反映出律师特有的伦理道德内涵的律师文化和律师文化文建设,也应当以此“伦理底线”为基础,并服从于这一律师的“伦理底线”。这是我们讨论律师文化和律师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现行律师文化理论的道德误区和危害
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到律师的职业素养和伦理道德时,都认为律师是“手握正义之剑而来,以客观事实为最高境界”,律师应当“推诚而不欺、守信而不疑”,是“扶正守道、仗义执言”的实践者,是“诚信本位主义者”,是“高尚道德的弘扬者”。因此,律师应当怀有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步天外云卷云舒”素养和品质。似乎律师就是天使的化身,圣人的下凡,完人的再现。不少的律师也往往以这样的理念作为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并且将这种理想的道德伦理作为律师文化的核心。笔者认为,这是对文化,特别是律师文化这种特定的职业群体文化认识上的道德的误区:
第一、实体意义上的正义并非是律师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律师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律师既不代表正义也不代表邪恶,而是通过参与司法活动的整体过程去实现并体现正义”(6)。根据律师的职业伦理要求“是一种不必然服务于实体正义,但必须服从于程序正义的伦理道德”的准则,作为一个律师,在刑事辩护中,当你为一个明知是有罪的犯罪嫌疑人辩护,并通过高超的职业技巧而使你的委托人免受或减受牢狱之灾时,这个律师是正直、正义或者是不正直、不正义呢?即使在普通的民事中,我们为明知不在理的案件事实提供了在法律上足以成立,并为公正的法官所采纳而使本来不应该胜诉的案件得以胜诉时,我们又应当算是正直、正义或者不正直、不正义呢?需知:“刑法对于辩护律师而言,不意味着衡平、公正或适当的刑罚或报复,它意味着为他的当事人争得一切可以争到的东西”(7),而对于民事案件而言,“可以刺痛一个律师良知的案件,总会撩拨起另一个律师的美德。每一个案件都有两个方面,每有一个律师站在错的一方时,都有另一名律师站在对的一面”(8)。因此,如果将律师看成是一位追求包括个案实体正义在内的“高尚道德的弘扬者”,不但将使律师这一职业所必须具有的抗辩技能下降到冰点,而且从对当事人负责,从“为当事人争得一切可以争到的东西”这一律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来看,反而是一种不道德而不是道德。
第二、“推诚而不欺、守信而不疑”作为一个道德标准,应当放在律师这一职业框架中进行考量。律师必须“诚信”,诚信是律师的基本生命线这是毫无疑义的。作为律师,不应为招揽业务而架词挑讼,欺骗委托人,这是起码的职业道德。问题是,律师这一“诚信”应当是在什么框架下的“诚信”?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试想,如果一个律师在执业过程中获悉委托人基于信任而告知的,包括委托人未被发现的违法事实在内的秘密时,律师是应当积极地上报给法官和公诉人,或者是为委托人严格保密?如果从传统的,一般的道德标准来说,基于“推诚而不欺”的道德准则,当然是应当积极上报给法官、检察官。但是,如果从律师职业角度来看,律师如果这样做的话,则就是一种对委托人信任的不“诚”,就是一种从根本上违背了“守信而不疑”这一律师的职业诚信准则。其结果,损害的不仅是律师这一执业群体的伦理和道德,而且将使社会对律师这一职业信赖度得以严重丧失。
第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步天外云卷云舒”不应成为律师所追求的素养和品质。面对瞬息万变的诉讼场景,律师应当怀有一种“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心态,这是作为一名律师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和人格修养,但这绝对不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步天外云卷云舒”这种化外散人的清悠和无为。著名学者孙笑侠说过:“人世上可能再没有什么职业比律师更充满矛盾的了。这尤其表现在律师的职业责任方面的多重冲突。律师一方面要面对委托人,承担市场意义上的法律义务;一方面要面对国法,承担国家意义上的法律义务;另一方面要面对职业共同体,还要承担职业意义上的法律义务。在中外律师发展历史上,这三方面都曾分别被作为诠释律师职业性质的关键词”(9)。律师正是在如何应对、平衡这三者的“绞杀”中形成了一种律师独有的“身份荣誉意识”。这种“身份荣誉意识”不仅体现在道德的层面上,而且也体现在市场意义的经济层面上。尽管我们不能抽象地宣扬“正义”,但是,当我们的委托人或所、辩护的案件遭到明显不公正的对待(起码也是我们自己认为是不公正的对待)时,律师的天职要求我们的,是应当以委托人的“荣辱”为“荣辱”而不是漠不关心的“宠辱不惊”和“去留无意”,这时需要我们的是从自己的职业角度出发“仗义执言”与强权抗争,而不是逃避现实的“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和“漫步天外云卷云舒”。这不仅是我们职业上的市场需要,而且也是我们职业上的道德需要。然而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执业过程中,的确有这种现象的存在。有时,在激烈的争辩中突然听到一方的律师发出“这是当事人的事,作为律师何必如此较真”这样的话时,作为一名律师感到的不仅是剌耳,而且还剌心。如果我们将这样浪漫般的诗意作为律师的一个基本伦理道德,作为律师应当追求的文化内容之一,就不但不具备作为一名律师的基本素养,而且背离了律师应有的职业道德。
因此,如果我们将上述这种普适性的伦理道德标准来作为我们律师文化和律师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定位,必将导致下面两个不良的后果:
首先,以这种背离了律师的特定职业、角色所决定的“伦理底线”的传统的、一般的、用于对社会普通成员所适用的“大众伦理”道德标准作为律师文化的核心和定位,就无法在律师这一法律人共同体中形成“一种能够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而不能在现实中实现,从而势必使律师文化只能成为一种口号式的宣传和包装,使律师文化坠入庸俗化的泥淖。由于我们讨论的是律师文化,而律师文化和律师文化建设应当以律师的职业道德为标准的“伦理底线”作为追求和核心。这种“职业道德应该是一种整体的、群体的道德,而非个人的道德”,“它是一种最低的标准,是一种被职业特征所规定的标准,而不是一种普适的标准”(10),他是一种共同的情感意识,其共同的指向是这一群体所追求和形成的共同“传统、利益、目标、荣誉、理想、义务、价值体认、思维方式、处事风格这样一些东西”(11)。尽管律师作为一个公民、社会人,也需要遵守和追求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伦理道德,如忠于宪法和法律、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廉洁自律、珍惜职业声誉、尊重同行、公平竞争等等,这固然是需要的,但这都属于普通伦理道德规畴而不是律师这一特殊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律师的职业伦理只是对于律师的最低要求,是法定的底线。但是在这个底线之外,并不是不存在律师的值得信仰和追求的伦理目标。比如律师可以舍弃对价与经济考虑而免费为当事人服务,律师竭尽所能地资助贫寒的当事人走出困境,律师放弃自己的空闲时间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与法律援助等等,但这些美德善行的表现显然已经超过了职业伦理的要求,或者说这些行为是在律师已作为一名合格律师的基础之上尽了更高的,个人化的道德义务。但是对于一种必须符合统一化、程序化要求的律师伦理而言,它的设定的合理化基础和理念应该是一种大多数的律师所能做到的,并且符合职业逻辑的情况下必须做到的标准”(12)。因此,在进行律师文化建设时,只有以这种为律师这一法律人共同体所认同的律师职业和角色所决定的伦理道德作为核心和追求,才能形成“一种能够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并为律师普遍所认同、接受和付诸实践。
其次,以这种背离律师职业“伦理底线”的标准来定位律师文化和进行律师文化建设,将使律师陷入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尴尬处境。律师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其言行和举止均“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之下。由于职业的不同和所担当的社会角色不同,这种法律职业外的视角往往是带有非理性、非程序性和非技术性的评判。加之在现实中确实有小部份律师连律师职业道德这一最起码的伦理底线都不遵守,诉讼中胡搅蛮缠,强词夺理;对委托人吹牛加欺骗;在律师界内部同行相轻相斗,搞同业不正当竞争,更助长了社会法律职业群体外的公众对律师持有一种另类的看法而使律师的形象大大受损。我们在打赢官司时不时碰到对方当事人指责律师为什么不主持公道而偏袒自己的委托人的责难就是最好的实例和证明。由此,当律师处于“既要维护当事人的利益而实现程序正义,又可能因为违反实质正义和要求”所相悖的两难境地时,就难免遭到社会公众的责难和诟病,受到社会公众的不公正看法和对待。因此,我们在进行律师文化建设时,如果不是以突出宣扬 “在遵循程序伦理之下,尽可能地对实体正义加以维护”这一律师职业伦理底线作为基本定位,理性地将自己放在律师这一特定的角色场景中来理解和考察,既不提出脱离现实的过高道德奢望,也不脱离一般道德常理的过分宽容,而是不恰当地自我“拔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必然误导法律职业外的公众对律师的不当期望而引起误解,其结果将导致律师形象的损害。而这,是与我们建设律师文化的初衷相违背的。
四、简单结语
笔者认为,对于律师文化和律师文化建设,应当以“职业、角色、规范”这三个基本支点作为核心和基础,即在提倡以普适性的伦理道德标准为一般原则的基础上,着重以突出律师特有的职业道德和执业技能为核心和内容。在整个律师文化体系上,以律师职业角色为定位,,以追求程序伦理为基础,以严守律师职业道德为规范,创立一种有别于一般公众和其他职业的,具有律师这一法律人共同体所独有的,能够为律师这一法律人共同体所认同、推崇并能够付诸实践的律师文化。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律师文化和律师文化建设。
笔者认为:在律师文化及律师文化建设上,起码存在着三个误区:1、体用上的误区,重形而轻神。只注重形式上包装与宣传,而忽视了对文化内涵的培植,使律师文化建设步入形式主义的歧途;2、道德上的误区。不适当地拔高道德标准,将适用于一般民众的、传统的、普适性的伦理道德标准作为律师这一特殊职业、法律人执业共同体的伦理道德标准,并以此作为律师文化的底蕴,从而使律师文化和律师文化建设走入另一歧途;2、传统承受上的误区,未注意文化的民族性和发展连续性的特征,脱离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础,使律师文化缺乏应有的民族特色。因限于篇幅关系,本文仅就上述三个误区中的“道德误区”进行讨论,对于其他两个误区,不在本文的讨论之例,如有必要,将另文探讨。故命名为:“律师文化的道德误区”,特予说明。
注释:
(1、2)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533页。
(3)何怀宏著《底线伦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2页;
(4)(5)孙笑侠等著《法律人之治-法律职业的中国思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7-278页;
(6)田文昌《律师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载《律师文摘》2004年第4期巻首语;
(7、8)参见《辩护的伦理道德》一文的编者按,《律师文摘》总第7辑第60页;
(9)孙笑侠《律师是什么主义?》,载《律师文摘》05年第6期卷首语;
一、现状与问题
当前,烟草系统大力开展学习研究型组织建设工作,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笔者通过调查、采访,对本单位47名在职员工中的20人进行相关情况的收集(其中,50岁以上的职工5人,40—50岁的5人,30—40岁的5人,30岁以下的5人),获得初步样本结论,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对待学习的态度:
从以上观念来看,行业内的职工对待学习的态度不甚乐观,根本原因是缺乏危机意识,不懂得学习对于未来成长的重要意义,这种放松警惕的状态具有高度“传染性”,对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2、对待当前学习研究型组织建设工作的态度
从以上态度来看,当前建设工作并没有引起广大职工的认同,反而会因为更强大的行政动机,导致不可持续、脱离实际、运动工程的厌倦心理等不良后果。
3、对于该怎么建设的态度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对待建设工作,职工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认可度,对于建设学习研究型组织这样一项战略性的工作感到茫然,毫无方向感并消极应付甚至不配合工作,造成“领导层面热心推动,下级冷淡应付”的尴尬局面,违背学习研究型组织建设工作的良好初衷,甚至出现不良的负面效果,值得警惕和深思。
二、问题分析
上述问题的存在是现实而又紧迫的,如果不能及时查找根源,因势利导,将导致创建工作的资源浪费和发展机会的错失。那么,引起职工对建设学习研究型组织工作产生茫然性的原因是什么?据材料和调查分析,问题的根源应当是我们的建设工作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即职工不明白学习研究型组织建设的根本定位是什么。
1、当前定位的方法问题
人的一般行为逻辑,表现为“确定要做的是什么——研究工作方法——具体实施和改进——达成‘要做的内容’”这样的逻辑思路,即“价值判断”居于“方法设计”之前。
实际建设工作中,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终身学习”、“学习工作化”与“工作学习化”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等目标定位。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方法论”层面的设计,即我们要通过这些途径来实现学习研究型组织的目标。更为根本的问题是没有明确定位“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学习研究型组织”,即缺乏对问题的价值观层面的定位,这就是造成当前职工茫然、工作困惑的根本原因。
2、重新确立市场定位
那么,我们的学习研究型组织应该具备什么性质呢?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我们的学习研究型组织是在“烟草专卖局(公司)”的前提内开展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单位性质是什么就决定了我们的工作的性质。
现阶段,烟草专卖法设置专卖制度,在于保障财政收入和限制卷烟消费,从保障财政收入的角度来讲,就是在垄断的计划市场内销售烟草专卖品从而获取国家财政收入。随着我国财政结构的改善、控烟进程的持续深入,未来,专卖体制将必然取消,烟草公司将不得不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以销售产品和服务来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无论当下还是未来,烟草行业都是以实现市场价值为核心的,脱离“销售产品——创造财富”这一中心,一切工作都没有意义,我们只有在通过强化企业的市场属性、增强市场竞争力,才可能保证持续发展。因此,市场导向必然成为当前学习研究型组织建设的根本方向。
三、策略初探
1、市场导向的学习研究型组织特点
(1)以市场为关注焦点。所有学习、研究活动,都是全面、密切关注市场的过程,以获取有效的市场信息,分析自身所处的位置、竞争对手的能力与抢占市场的时机。
(2)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动机。时刻分析竞争对手所提供的同样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查找相互之间的差距,并设计出更能提升客户价值的方案。
(3)具有持续的适应性学习能力。能够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活动,掌握动态的市场情况和即时的风险,随机作出有效变化,确保企业持久立于不败之地。
2、建设路径初探
(1)突出市场属性的企业文化体系的价值灌输
重新检视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宣传过程中,重点突出市场属性,打造以“服务文化、品牌文化、竞争文化、生存文化、危机文化”等为核心的企业价值体系。创新文化传播载体,通过“学习无处不在”的形式,在办公、生活场所各处,悬挂各类简短而又具有深刻警醒、鞭策内涵的经营、管理哲理故事、名人语录等,促进职工“市场意识”、“危机意识”的觉醒。通过“学习工作室”的形式,陈列著名企业发展历史、企业生存哲学、职业生涯规划等书籍,借由个人爱好、兴趣沙龙等方式,使“市场文化”在职工内心深深植根。通过开展“职工论坛”的形式,由企业全体职工就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公开演讲、辩论,形成民主、竞争、团队合作及心忧企业的良好风气,使职工形成高度主人翁意识并切实关注企业的持久发展。
(2)突出市场属性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机制保障
透过对“选拔机制、创新机制、激励机制、培训机制”等管理制度的市场属性重塑,一是利用“持证上岗”的良好契机,逐步推动“三步走”的管理市场化进程,即“奖励学习好的——带动准备学习的——淘汰不学习的”,现阶段,按照绩效工资的标准分季度和年度奖励努力开展学习研究活动、学习研究有成果、学习研究服务工作开展好的职工,达到鼓励的效果,在学习、研究成果出来之后,大力进行表彰,以带动准备学习的部分职工,并严明“淘汰机制”,对不学习的提前申明纪律,鞭策甚至淘汰思想落后、停滞不前的人员,以制度推动学习、研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3)突出市场属性的企业行为规范的习惯养成
当前的“商业企业行为规范”注重的是行为表层的标准化,缺乏“顾客是上帝”精神指导下的行为习惯。市场导向的学习研究型组织建设活动,应当突出在“市场”这一价值范畴的行为习惯养成,培养“服务习惯”、“学习习惯”等。
总之,以市场为导向的学习研究型组织是对当前建设工作的科学定位,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我们的学习研究活动才有实践的土壤、检验的标准,我们的持久竞争力才可能不断强化。当然,这样的探索是清教徒式的信仰追寻,受到人员结构、国企体制惯性、行政意识羁绊、做法经验不足等方面的制约,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取得成效还需要科学规划、精心引导、细心组织、耐心等待。
参考文献:
[1]王菁娜,徐大佑.构建动态能力 市场导向的战略实施[J].社会科学家,2007,(1).
[2]王菁娜,韩德昌.论当代新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市场导向理论研究[J].经济纵横,2007(1).
[3]郑贤铭.市场导向理论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
[4]杨智,刘新燕,向兵,万后芬.市场导向研究综述[J].科研管理,2005(5).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市药品检验所达标建设活动,要以“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省设区的市级药检所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省设区的市级药检所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和《省设区的市级药检所达标评比标准》为依据,从该所现有人员、环境、设施和本辖区药品监管工作实际出发,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合理、实用、节约,适度超前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达标活动的开展,实现人员结构合理、质保体系完善、实验环境良好、仪器设备精良、检验水平提高的目标。
二、主要指标与实施步骤
计划通过年时间的达标创建,使市药品检验所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上一个台阶,各项指标达到省设区的市级药品检验所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中的各项标准。
(一)人员。
全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总人数的%;药学和与药学相关的人员不少于总人数的%;从事药品检验实验室人员不少于总人数的%;行政、后勤人员不超过总人数的%。人员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更趋合理。
(二)环境。
实验环境、实验室面积、各类实验室和辅助用房均达到国家和省局对市级药检所的标准要求。
(三)设施。
根据不同类别实验室的要求及有关规定,完善设施,配备设备,使实验设施完备,仪器装备达到国家和省局对市级药检所仪器装备的配置标准。完善各类设施和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档案管理,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能。
(四)检测能力及水平。
全年可完成件批次检品的检验能力。抽样全检率不低于%;本市药品生产企业生产品种全检率不低于%;检验差错率不高于.%;事故率不高于.%;检品超期率不高于%。
(五)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各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坚持抓好内审和管理评审,使各种管理科学、规范。
(六)科研能力。
开展药品检验、药品质量标准和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具备承担国家药品标准研究,省、市级科研计划项目的能力和水平,每年有项科研项目获得市级及以上级别的评审或奖励;每年在省级及以上专业刊物上不少于篇。
按照以上主要指标,采取循序渐进、分段实施的步骤。
第一阶段:
对照检查阶段。按照《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设区的市级药检所达标实施意见的通知》中所附三个附件的具体要求和标准,以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对照、逐条梳理、找准差距、剖析原因、制定措施,为达标工作的全面开展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
全面实施阶段(年月年月)。该阶段是达标工作的关键阶段。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强化人员结构调整和素质提高,力争每年新进名药学或与药学相关的本科学历专业人员,每年有名在职人员参加学历提升学习,每年不少于名人员参加各种短期学习培训。二是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根据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xx”规划目标和基建总体安排,新建“市药检大楼”,按照省局关于市级药检所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安装,力争上级支持,年上半年药检大楼建设项目能启动,年初投入使用,第四次计量认证复查在符合规范要求、实验环境优良的新建实验室中进行。三是完善实验设施,配置仪器设备,按照各类实验室的不同要求和有关规定装备设施,配置设备,力争在年月底前,实验设施完善,仪器设备达到国家和省局对市级药检所配备标准的%以上。四是不断强化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工作文件和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管理和约束机制,基本实现各项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接受省局检验验收。
第三阶段:
巩固提高阶段。根据第二阶段目标实现情况和年第四次计量认证复查情况,查漏补缺,完善提高,巩固成果,积极创新,为新的更高目标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三、保障措施
(一)深入学习,提高认识。
市药检所要认真组织学习《省设区的市级药检所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省设区的市级药检所达标评比标准》,特别是《省设区(市)级药品检验所质量管理规范》。通过学习,提高全所对达标活动目的、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方案,逐条落实。
(二)广泛动员,人人参与。
达标活动是市药检所发展的一次良好机遇,在整个达标活动中,集中财力、物力,进行重点支持,市药检所要做到达标与药品检验两不误、两提高,以达标工作促进药品检验质量的提高,形成全所人人为达标着想,人人为达标出力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校企合作 实验室建设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O6-4;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033-03
一、引言
开放性创新实验室[1] [2] [3] [4] [5]主要依托于高校现有的实验教学环境,构建良好高效的运行管理模式,为教学和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撑平台与环境。国内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开放性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模式来进行校内外资源的整合与优势互补,突破传统封闭式教育的弊端,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和产学研转化的力度,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6] [7] [8] [9] [10]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先后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如SAP、Oracle、微软、金蝶等合作建设了一批开放性实验室,双方在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各类竞赛与项目产品开发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合作,创新实验室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高校也在相关专业建立了用友、金蝶ERP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由教育部和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支持并资助的哈工大语言语音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由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与腾讯相关业务团队建立的华中科技大学-腾讯联合实验室,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由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等五家单位共建的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也是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实验室的典范。总之,校企合作是一种大趋势,将来会有更多的高校参与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或者创新实验室。本文结合校企合作建设创新实验室的实践,探索适合于高等学校创新实验室建设的校企合作的模式、运行机制以及更广泛的产学研平台建设的思路,为促进产学研结合以及成果的转化,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借鉴。
二、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实验室的意义
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2010年5月,教育部在教办(2010)3号文件提出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作为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无疑是最为关键的要素。
创新实验室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教学和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平台与环境。受制于现有环境和各种条件的制约,创新实验室在理论创新、建设与开放管理方面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实验室经费投入不足,相关设备后期维护和二次开发比较困难,部分仪器设备利用率低下;实验室软件更新较慢,和现代的新技术、新产品脱节严重,学生缺乏对最新科技与行业发展动态的了解;实验实训项目范围比较局限,基本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极少,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不够强,实验室开放有待加强。在服务教师科研方面,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科研积极性。实验室师资队伍方面,通常是一个实验教师管理多个实验室,一个学期要承担多门实验课。实验室教师定位不明确,实验室教师既要从事实验教学,指导学生做实验,又要管理实验室的设备、卫生等。他们的职称、待遇、业务进修机会等与理论课教师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师资力量建设,阻碍了实验室师资力量的提高。探索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实验室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非常有意义。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实验室对高校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作用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实验室可以帮助高校改善实验室软硬件条件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实验室设备相对陈旧,跟不上发展的步伐,阻碍了实验教学的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实验室之后,企业可以给学校提供经费和先进的实验设备,改善实验室硬件条件。例如厦门大学软件学院和联想集团联想研究院共建移动云计算实验室,联想集团捐赠提供大批乐phone和乐pad等移动设备,Android平台开发软件,并提供相关指导教师,协助厦门大学全方位培养移动云计算研究方向的学生。
(二)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实验室可以帮助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力量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实验室的平台建立起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这为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创造了条件。学校与企业开展“实职互派、双向兼职”工程,学校每年可以依托校企合作建立的创新实验室,选派教师去合作企业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企业的人才也可以到高校去进修和深造。针对目前年轻教师申请科研课题难,拿到项目经费难的问题,依托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实验室,可以给年轻教师提供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
(三)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实验室可以帮助高校优化和完善教学计划
高校的教学计划和教材有时候会与社会需求脱节,达不到社会对人才的真正要求,造成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又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尴尬局面。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实验室的平台,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例如,可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基础加实践的课程体系,通过专业模块、限定选修模块、公共选修模块帮助学生在学习阶段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学生从大二暑假开始进入校企合作创新实验室,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训,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有计划的加强专业实践。每年寒暑假安排学生去合作的企业实习,大四毕业前也去合作的企业实习,这样可以形成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课内实验、企业实习、毕业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实验室可以帮助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依托校企合作建立的创新实验室,每个学期能从企业申请一些真实的实践项目,这避免了传统实验课的枯燥和无趣,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在学完基础理论课之后马上进入校企合作创新实验室进行培训和实习,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申请去合作企业进行实习,提高项目实战能力。
三、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实验室模式的实践探索
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或者创新实验室,实时与企业保持亲密联系。在这方面表现比较活跃的公司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微软亚洲研究院、腾讯科技等。国内重点大学已经具有了一个或者多个校企合作实验室,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在积极申请或者寻求相关的企业合作。本文结合我校的校企合作创新实验室建设实践来进行分析。
我校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审计”命名、以审计为品牌、经管法文理工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高等院校,近几年来依托“大审计”平台的行业资源优势,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经过多次的资源整合和软硬件的不断更新,学院实验室建设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学院早在多年前就建立了用友ERP实验室,为学生的实验模拟提供了一定基础。随着近几年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与调整,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新思路,成为当前学院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重点。我校的创新实验室建设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紧跟创新创业教育最新的发展动态
例如,针对如何有效开展高校创业教育,《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实施方案》对省级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明确的建设实施要求,我校随即在《关于实施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创新人才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以各类素质教育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实验实践基地、大学生社团为平台,形成多层次的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的总体思路。
(二)积极探索合适的校企合作模式
基于校企双方需求的互补,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实验室应在恰当的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下顺利开展。我校通过广泛的合作,不断加强学院实验室与大型企业、审计机关的合作,进一步发挥创新实验室的优势,促进教学科研的成果转化,为更好地进行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校根据合作双方的基础和条件不同,采用了面向技术转化的项目合作模式,面向产品研发的科研合作模式,如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开发云审计平台或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等;面向审计行业培训服务的模式,依托实验室环境为审计行业进行教育培训服务等。另外,围绕实践教学,合作开发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参加企业组织的各类创业大赛和企业培训,加强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等。
(三)以校企合作创新实验室为平台推动教学和科研进步
围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所在学院近几年加大了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先后依托省级精品课程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审计的建设,以江苏省审计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为基础,重点建设了省级信息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立了校级信息系统审计实验中心,为信息系统审计的理论教学、信息系统审计模拟实训和信息系统审计科学研究提供支撑平台。通过与用友、金蝶等多家著名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不仅将企业文化和行业经验引入学校实验教学之中,也实现了校企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提升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依托信息系统审计实验中心,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开展重大横向课题《IT风险控制与审计规划》的研究,与国家开发银行开展横向课题《非现场审计工作模式及规划》的研究,与国家审计署以及地方审计机关开展联网审计的研究,相关研究均取得了重大成果。2013年初,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审计信息工程与技术获得培育建设立项,与金蝶集团签订“风险与信息系统控制”项目研究以及云审计平台开发合作协议,为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的转化确定了基本的方向。
(四)积极构建面向行业的产学研平台
我校围绕金融、审计等行业背景需求,考虑更广泛的产学研平台的构建思路,以深化创新实验室在社会服务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示范作用。
四、结论
本文对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实验室建设进行探讨,分析了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在科研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和企业双方都有着强烈的合作需求,要使合作模式顺利开展,必须建立良好的共建实验室运行机制,这样才能实现校企双赢,互惠互利,才能坚持长期稳定合作,共求发展。当然,在校企合作建设实验室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项目成果的归属问题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约定。未来我们重点要围绕创新实验室的建设目标,研究并建立起校企共建实验室的组织机构、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实验室管理和评价机制等。
[ 参 考 文 献 ]
[1] 陈达银.创新实验室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9-12.
[2] 夏晔.浅谈开放性创新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6(1):97-98.
[3] 白广梅.关于创新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136-138.
[4] 鄢志丹,王宇红,廖明燕.立足竞赛的创新实验室建设模式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3):79-80.
[5] 曹帅,王文建,权春梅.校企协同创新实验室建设管理与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7):168-169.
[6] 张红燕,曾炼成.信息工程创新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13):43-46.
2008年底,为推进天津市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化发展,天津市颁布并实施《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2008―2012)》(以下简称《现代化标准》),紧紧抓住学校现代化建设这个良好契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基础性仪器配备和实验教学工作的标准,加大对基础性仪器的配备和管理工作的力度,努力促进实验教学更好地开展,为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高认识程度,搞好标准建设
实验教学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常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而基础性仪器(包括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地理学科和小学的科学、数学学科的仪器)的配备是学校正常开展实验教学的最基本保证,配好、管好、用好基础性仪器设备将为促进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也是天津市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在起草《现代化标准》过程中,为强化对中小学基础性仪器的配备、管理和使用的标准,加强对实验教学过程管理的要求,天津市普通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提出相关量化标准,做到高起点、严要求。如《现代化标准》中的第9条:“各学科教学仪器、设备达到《天津市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的有关要求。”在标准体系中基础性仪器的配备所占权重与现代化设备几乎相等,这将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基础性仪器配备的足够重视,对促进观念的转变、推动基础性仪器的配备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明确规范的管理是顺利开展实验教学的必要保证。在《现代化标准》中的第11条做出如下规定:“严格仪器、设备、设施及各类耗材的管理,并及时保养、维修、更新、补充,完好率应达到95%,保证安全使用。”为确保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普通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对学校各实验室及专用教室的使用做出严格的规定,并做出具体量化指标:理科演示和分组实验开出率均达100%。
加强基础性仪器配备工作,实施“仪器配送工程”
经过2003年市区“规范化学校建设”和2005年~2007年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装备升级工程”,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的基础性仪器设备整体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并已达到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仪器配备目录》中的一类标准。但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到位,2006年底,教育部再次颁布《仪器配备标准》。新课改对学校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提出新的要求。目前,天津市中小学的基础性教学仪器配备与新的配备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无法完全满足课改的需要。市政府、市财政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决定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仪器配送工程”,为学校配置基础性教学仪器。按照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计划用2年时间,对新配备标准中新增基础性教学仪器进行补充更新,进一步提升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装备水平,为教育教学提供物质保证。
“仪器配送工程”涉及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1 300多所中小学,需要资金近1.3亿元。这是继“农村地区义务教学学校装备工程”后天津市对中小学基础性仪器配备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必将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
努力加强基础性仪器管理,大力开展实验教学工作
加强教育管理,提升教育内涵,是《现代化标准》的主要原则之一。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也是此次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是确保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为此,普通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组织实施“天津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信息化工程”。此项工程的实施使天津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时准确掌握本市中小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状况,为正确决策装备方向提供依据;实现对各类学校教学仪器设备、设施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进一步促进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的有效提高;实现对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更加深入地推动天津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工作的开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实验教学既是一种科学实践,又是一种教育实践。学生既要通过实验验证,深化理论知识,探索科学原理,也要通过实验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协作精神及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创新精神。为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落实《现代化标准》,天津市普通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加强天津市中小学实验室建设的意见》及《加强天津市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等指令性文件,明确今后5五年天津市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即:实验室建设规范化、仪器配备标准化、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实验教学开展制度化、仪器设备使用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设备;人员;资金
依靠药品检验的技术支撑,提升药品检验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药品科学监督管理理念的重要保证。按照“创先争优”的要求,结合我所实际情况,我对云南省保山市药品检验技术支撑能力的建设情况作了详细调研,就如何提升药品检验技术支撑能力在药品行政监管工作中的作用作一些探讨。
1 现有检验资源和技术能力
1.1 药品检验机构的设置及人员情况
云南省保山市药品检验所成立于1973 年8 月24 日;1989 年定编20 人;1990 年增编至21 人;2001 年成立保山市药品监督局后定编25 人;2005 年保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在原保山市药品检验所的基础上挂牌成立,定编29 人,设所长一名,支部书记一名,副所长一名,下设办公室、业务科、化学室、中药室、生测室、食品检测室等六个职能科室。至2010 年7 月31 日止,云南省保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在职职工22 人,有药检人员17 人,占实有人员的77%,实有药检人员按技术资格划分,其中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4 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4%;有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2 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2%;有初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9 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53%;年限不足未定职称者3 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8%。
1.2 实验室基础建设情况
2006 年国家安排了第一批国债资金,用于食品药品检验所“双室”改造建设,即理化实验室和洁净实验室。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保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列入重点建设的单位之一,并下拨320 万元国债资金。2006年11 月,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保山市人民政府达成共识,将保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办公区域列入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扩建规划范围,同意保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由“双室”改造改为异地搬迁建设,并就解决保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异地建设用地作了批复:由保山市人民政府出资125 万元,在行政小区划拨6 亩土地用于保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异地搬迁建设用地,保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原址5.91 亩土地及房产由保山市人民政府收回。320 万元的“双室”改造国债资金作为异地搬迁建设的项目启动资金。按云南省发改委云发改投资〔2009〕1395 号文件批复履行审批程序,该项目建设规模2933 平方米,总投资620 万元。保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综合实验楼严格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省、地级药品检验机构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建设,建设项目于2008 年2 月28 日正式开工,7 月14 日主体工程封顶,2009 年5 月24 日装修工程方案经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审批。2010 年6 月1 日进场施工,预计2010 年8 月31 日室内装修结束,计划在2011 年上半年完成搬迁。由于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保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实验室基础建设项目虽启动较早,但工期拖得太久,从实验室布局和基础设施等硬件配备上看,实验楼在室内装修、实验室台桌配套和空调系统等方面离实际工作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1.3 实验室仪器装备情况
云南省保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实验室现有配备仪器一百一拾一件,价值191.8 万元,10 万元以上的设备7 台,包括:1996 年购入液相色谱仪1 台,价值10.5 万元,1996 年购入气相色谱仪1 台,价值17.616 万元,1997 年购入双点扫描仪1 台,价值20.4 万元,2006 年购入液相色谱仪1 台,价值20 万元,2006 年购入红外光谱分析仪1 台,价值30 万元,2006 年购入气相色谱仪1 台,价值18 万元,2009 年购入液相色谱仪1 台,价值40.8 万元,7 台设备总价值157.3 万元,占总设备价值的82.2%。
通过结构分析表看出,云南省保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仪器更新速度较慢,68%的仪器是10 年前购置的,大型仪器主要依靠2000 年以后,由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配置,自已无力自行购置。
1.4 实验室检验能力情况
根据2010 年上半年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达的100 个基本药物检验情况看,实际能够全检的药品只有46 个,占46%。不能全检的药品有54 个,不能全检的原因分析如下:
通过对我的药品检验机构、人员、实验室基础建设、仪器装备和检验能力的现状调研,总体上现有的药品检验技术支撑能力虽有发展,但与药品行政监管对食品、药品检验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2 加强能力建设的建议和规划
2.1 强化能力提升,加大重点食品药品检所的建设力度
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系统发展规划,结合各地州、市的实际情况,确定建立5 个市级重点食品药品检验所。市级重点食品药品药检验所在具备国家局规定仪器配备和检验能力标准的前提下,市级重点所的仪器设备装备水平,要高于一般市级所,应配有高、精、尖的大型仪器设备,如液质联用仪和气质联用仪,以满足某些特殊药品检验的需要。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我所列入重点建设的单位之一,这就需要我所与时俱进,强化检验能力的提升,加大重点食品药品检验所的建设力度。
2.2 加大投入,全面提升药品检验支撑能力
市级重点所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仪器配备和检验能力标准外,应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加大投入,配备专用的仪器,形成具有特色的检验能力。在加大投入,提升单位硬实力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单位的软实力建设,如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制定能符合“十二?五”发展要求的进修、培训制度,健全管理制度和完善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药品检验技术的支撑能力,保证药品检验能力确实得到全面提升。
2.3 尽量用足用好现有编制
本来对于市级食品药品检验所29 人的编制,按监管工作任务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足以全面应对,目前实际在一线检验人员只有9 人,全所的工作人员才22 人,检验工作已经是在超负荷运转,如果要加强人员的培训及进修制度,捉襟见肘的检验人员其实很难抽调出来,这样一来,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难以及时得到提升和更新,对于药检队伍的提高、创新是一个极大的障碍。因此保证药品检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就必须尽量用足用好现有编制,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合理配置,既是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
2.4 最大限度调动药检人员的积极性
我所的检验工作接触大量毒、剧试剂,还有许多致癌、致崎的有机溶剂及高危致病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工作人员的津贴以卫生津贴的形式随工资发放,由于十多年未作调整卫生津贴占工资收入的比例已是微乎其微;另外在完成国家规定的检验任务外,还承担送检任务,由于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需要,取消了津、补贴的发放,如何解决加班费发放、送检任务相互推诿的问题,也可以大大减少超期检品。有利于全面提升药品检验能力,加大重点食品药品检验所的建设力度的投入,可以全面提升药品检验支撑能力
2.5 安排专项资金,保证大型设备的正常运转
从2006年开始,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大了仪器设备购置专项资金的投入,对市级药品检验所大型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大型仪器设备如果没有配套的小型设备的支撑,照样不能使用。例如高效液相色谱仪如果没有调节pH的设备,缺少溶剂过滤设备等同样不能使用。并且大型仪器设备为确保其正常运转,需要相当数量的零配件及易损耗零件。但由于我日常经费有限,对必需的配套仪器设备的购置和大型仪器的较高的维护费用就显得力不从心。
为提高我所检验能力,确保在一定时限内高质量完成检验任务,为行政监督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建议上级有关部门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才能保证大型设备的正常运转。
综上所述,我所现有检验资源和技术能力,从药品检验机构的设置及人员情况看,实验室基础建设及实验室仪器装备、实验室检验能力等都有待全面提高,建议加强能力建设和规划,强化能力提升;加大重点食品药品检验所的建设力度;加大投入,全面提升药品检验支撑能力;尽量用足用好现有编制;安排专项资金,才能保证大型设备的正常运转;改变重行政监管轻技术支撑的观念,加强政治思想、培养药检人员主人翁精神,完善奖惩机制,才能最大限度调动药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全面提升药品检验技术的支撑能力,保证药品检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真正把好食品、药品质量关。
参考文献
[1] 保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建所三十周年资料汇编[S].
一、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本人在开学初就制订出生物实验计划,推动了本期实验教学有序、有计划的进行。
1、严格实验准备制度,演示实验三天前,分组实验一周前交实验通知单到实验室,准备好实验后,老师先预做实验,以此保证实验顺利地进行。实验中损坏的仪器严格依照教学仪器赔偿制度实施处罚。
2、做到购物有登记,帐目清楚,帐物卡三对应工作。教学仪器的借用严格按照教学仪器借用制度实行登记,如期归还,追还等。
3、对显微镜等教学精密仪器,做到了定期检修、除尘、防锈、保养等工作。对标本类实施了定期检查、防蛀等加以妥善管理。有害、有毒的药品实行了专柜存放。
4、对新的实验仪器的性能、使用、操作方法做了充分了解,能熟炼地操作使用。而且积极参与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工作,进一步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好地配合了实验老师的教学工作。
5、按时完成了本期的实验任务,做到了实验室整洁、卫生。在新的一年里,要更进一步加强学习,使自己的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二、实验室管理
1.购置仪器、药品要先行申请,由主管领导审阅后报校长室审批后再购置,入库要验收,同时填写入库清单。仪器原则不外借,若借出要由主管教导或校长同意后才能,并要及时追回。
2.加强安全制度。药品、仪器橱要上锁,沙桶要定期检查、补充。实验室经常通风换气,设备保持经常运转。
3.仪器、药品存放制度。做到分类存放,定橱定位。分组实验所用仪器药品一律应实验员发放,实验结束,及时清洗、整理、归放。
4.认真执行仪器保养,维修制度,并自制一些教具。仪器要做到常清点,常保养,常维修,保证抽查准确,随取随用。
5.实验室卫生工作。
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卫生大扫除,平时做好实验室保洁工作,使其与实验室优美的环境融为一体。
三、实验教学
各任课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提前1-2天开出实验通知单,或在特殊情况下,提前通知实验员(但在实验后要及时补填实验通知单),实验员根据通知单充分准备好仪器、药品,做到准、净、齐和及时,确保实验一次成功。对有些实验,实验员应事先亲自试验,若有改进的实验或利用自制教具进行教学的,要向教师说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万无一失。
对学生分组实验,任课教师必须在实验前把实验报告册发给学生进行预习准备,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员要协同教师随堂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表解决。
实验结束,让学生填写好“学生实验情况登记”,对有报损的仪器还须填写“仪器报损登记表”,任课教师也要签上姓名和处理意见,然后有实验员签上处理意见后报上一级领导审批。
当然本人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所以还要不断地改进工作作风,深入书本,深入课堂,了解实验还需要什么材料,怎样解决。努力把我校的生物实验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好。
六、建议
目前,我校各部门的档案、资料管理都已经告别了传统的模式,步入电子化时代,而生物实验室依然采用的是手写纸质档案,建议学校给生物实验室配备电脑一台,建设多媒体实验室一个,以改进我校实验教学和日常管理。
2016年度生物实验室工作总结二: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开展好实验教学,是学好行生物的前提条件。生物实验具备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的功能,更有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的作用。在这学期中,生物实验室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紧紧围绕学校的整体工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不断推进实验室工作向前发展。本学期,在各位生物教师的配合下,各项实验开展的井然有序。
一、生物实验教学工作方面
期初,学习了《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规范实验室建设,在开学初就制订出生物实验计划,督促各年级生物老师制出了本期该年级的实验计划。由此推动了本年实验教学有序的有计划的进行。
严格实验准备制度,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实验计划,演示实验三天前,分组实验一周前交实验通知单到实验室,本人根据通知单充分准备好仪器、药品,做到准、净、齐和及时,确保实验一次成功。对有些实验,实验教师还事先亲自试验,若有改进的实验或利用自制教具进行教学的,及时向教师说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万无一失。实验中对有损坏的仪器器严格依照教学仪器赔偿制度实施处罚。实验完毕时,让授课教师及时如实填写实验记录单。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工作,并积极配合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积极参与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性。本学期还配合教务处顺利完成初二的实验会考工作。
二、实验室的管理方面
对生物实验室药品与仪器的领用、归还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并始终很好地实施。对药品的保质、仪器的维护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避免了药品的不必要浪费及仪器的损坏。
加强日常对药品、仪器的保养、维护工作,延长其寿命,为学校成本开支的节约作出了自己的一分力。如对显微镜、解剖器等教学精密仪器,做到了定期检修、除尘、防锈、保养等工作。对标本类实施了定期检查、防蛀等加以妥善管理。对易燃、易爆,有毒的化学药品进行独立存放,实行双人双锁,对其使用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做严格登记,切实保证此类药品的安全使用。
做到购物有登记,帐目清楚,帐物卡三对应工作。教学仪器的借用严格按照教学仪器借用制度实行登记,如期归还,追还等。对新的实验仪器的性能、使用、操作方法做了充分了解,能熟炼地操作使用。而且积极参与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工作,进一步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好地配合了实验老师的教学工作。
对玻璃器皿、玻片标本的破损给予相应的赔偿,对生物仪器设备的损坏及时报废,并登记在册,在一学年结束之际,及时向总务处提交报损、报废记录单,同时申请购买缺少的生物仪器和所需的化学药品,以确保下学年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认真做好实验室的水电管理工作和防火、防毒工作,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同时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把实验室的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
定期对生物实验室进行卫生大扫除,平时做好实验室保洁工作,使其与学校优美的环境融为一体。
当然我们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所以我们还要不断地改进工作作风,深入书本、深入课堂,了解实验还需要什么,还缺什么,怎样解决。努力把我校的实验教学工作搞的更好。
2016年度生物实验室工作总结三: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开展好实验教学,是学好生物的前提条件。生物实验具备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的功能,更有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的作用。在这学期中,生物实验室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紧紧围绕学校的整体工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不断推进实验室工作向前发展。本学期,在各位生物教师的配合下,各项实验开展的井然有序。
一、认真学习、不断提高
年初,我们学习了《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规范实验室建设,修订了实验室各项制度。制定了本年度工作计划和学期工作计划,使工作有的放矢。
同时,也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在本学期内,继续学习《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对照自己的的不足之处,加强补习,对能够利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内容尽量做到熟练掌握。
在本学期四月份间,参加在济南举行的全国实验老师实验技能及实验器材培训,历时四天,聆听教育部研究人员对新时期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及新要求的指导意见,对下一步实验教学在教学中如何开展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同时也对实验器材的发展与应用有了较为崭新的认识。
二、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任务量很大,在人员少,设备少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人才资源,保证了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本年度继续实行“演示实验分组化”的策略,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且强化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使一些抽象的实验形象化,模糊的现象清晰化,微观实验得到宏观演示,解决了许多以前无法克服的难题,增强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开学初就制订出生物实验计划,督促各年级生物老师制出了本期该年级的实验计划。由此推动了本期实验教学有序的有计划的进行。
严格实验准备制度,演示实验三天前,分组实验一周前交实验通知单到实验室,准备好实验后,老师先预做实验,以此保证实验顺利地进行。
三、加强仪器设备管理,充分发挥设备的利用率,完好率。
做到购物有登记,帐目清楚,帐物卡三对应工作。教学仪器的借用严格按照教学仪器借用制度实行登记,如期归还,追还等。
对显微镜、解剖器等教学精密仪器,做到了定期检修、除尘、防锈、保养等工作。对标本类实施了定期检查、防蛀等加以妥善管理。有害、有毒的药品实行了专柜存放。
实验中损坏的仪器严格依照教学仪器赔偿制度实施处罚
2008年度,我们在设备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更新了一部分设备,设备的利用率达到100%,完好率达到100%,维护维修设备,为单位节约了大量资金。固定资产管理进行科学管理。自本年度实行微机管理,建立了仪器管理平台,各种计划、管理规定、仪器室布局、仪器药品规格等都可以通过局域网直接查到,极大地方便了各科教师准备和设计实验。
五、加强仪器室安全管理。
按照上级规定,加强仪器管理力度,有毒药品、危险品分类存放,并安装了红外线自控报警器,全天对药品、器材进行监控,以保证安全。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 高职 以赛促教
1 概述
传统建筑物要求建筑、土木、设备等方面,而现代智能建筑从5A角度对建筑物提出新的要求,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和便捷的环境,其中5A包括:计算机网络及办公自动化技术(OA),建筑设备控制系统(BA),通信自动化技术(CA),消防自动化技术(FA),安全防范自动化技术(SA)。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是建筑的一个新兴发展方向,并处于上升的发展,从楼宇智能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安装、调试、维修、楼宇设备监控到楼宇智能化设备的制造、销售、售后服务、技术管理,这为楼宇智能化行业提供大量的人才需求。业内专家表示,随着这个现代化建筑行业的市场需求,楼宇智能化产业的规模空前庞大,因此市场对楼宇智能化工程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价值不断提升、领域不断扩大[1]。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抓住行业机遇,开设并壮大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培养行业人才,对扩大就业渠道有实质性意义。
2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教学手段
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楼宇智能化专门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采用“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训相结合,针对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技能熟练的专门实用性人才。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校企紧密合作,从企业需求作为出发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首先,设置合理的理论课程,建立楼宇智能化的专业知识体系,让学生从掌握入门的基础知识,并提出考证要求[2];其次让学生走进实验室,通过模块化实训和综合实训去理解理论知识并加以应用;除此之外,还通过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2.1 合理的课程设置
为了设置合理的课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指导思想,以智能建筑的5A为专业方向,对楼宇智能化行业的公司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学校专业负责人结合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制定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如表1。
第一阶段,作为电气类的高职院校学生,应掌握电工电子等基础知识;与此同时,针对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这一专业特性,结合了建筑和电气,因此还需了解智能建筑的基础知识,对智能建筑的5A要求有概念性了解。第二阶段是专业技术的学习和运用。紧密围绕智能建筑的计算机网络及办公自动化技术(OA),建筑设备控制系统(BA),通信自动化技术(CA),消防自动化技术(FA),安全防范自动化技术(SA),针对每个A都开设对应的的课程;此外还利用配电、楼宇智能化等实验室加以运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三阶段是实行“2+1”计划,通过校外实习,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真正做到“工学结合”。
通过三个阶段的学习,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技能技巧、丰富的实践经验,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从实习就业情况来看,本校该专业学生成功率甚高,而且大部分都从事楼宇方面的工程和设计工作。
2.2 指导性的实训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与高等教育的一大区别在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学生动手能力强,因此,实践是课程学习中的重要环节,而实验室建设是实践的重要环境[3]。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有较好的实验条件:专业基础实验室如电工实验室、数模电实验室等,独立的楼宇智能化技术实训室、建筑配电实训室和机房,从硬件和软件熟悉楼宇智能化的安装、调试、设计与设备监控。
实训室配备了防盗报警系统、一卡通消费系统、门禁系统、可视对讲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消防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广播系统等实训平台,学生可针对这系列实验室对象,进行自主性实验,把教材中枯燥的知识点活灵活现于实验室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3 以赛促教
楼宇自动化行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离不开企业的创新、另一方面离不开技能人才的加盟。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另一个重要的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是大赛的目的。近年来,随着楼宇项目的全国技能竞赛的开展,高职院校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比赛训练中不断寻求问题的最优解。
“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楼宇自动化系统安装与调试采用天煌三代的实训装置,要求学生在五小时内完成模拟大楼的自动化系统,包括门禁对讲、闭路电视监控、消防、安防、DDC等系统。通过一套完整的大楼自动化系统,把楼宇智能化知识融汇贯通,让先进行一场模拟楼宇智能化的安装调试,以熟练的技能走到工作岗位。
3 结语
本文始终围绕智能建筑的5A标准,从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计划和以赛促教三方面,来展开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探究,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楼宇智能化专业建设过程中,这三方面都离不开企业。日后,还可以利用专业教师社会实践的机会,把企业需求带到课堂,增加课堂的实用性,使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晓安,黄秀艳.浅析开设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必要性.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7):249—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