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神疾病的诊断思路范文

精神疾病的诊断思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疾病的诊断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神疾病的诊断思路

第1篇:精神疾病的诊断思路范文

1.1研究对象

以厦门市6家区级精防机构和3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为研究对象,共44家,其中6家区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为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由2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13家乡镇卫生院负责。各社区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主要从事的精神卫生工作包括对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档管理与随访、病情分类干预、健康体检;患者家庭健康教育及护理指导、居民心理卫生知识健康教育、精神疾病患者双向转诊、应急医疗处置等。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人力资源现状调查表》,收集区级精防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主要从事社区精神卫生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学历、职称、从事精神卫生工作年限、接受精神卫生知识培训等。

1.3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形式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资料进行描述。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一般情况

截止2013年12月31日,厦门市登记在册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约8328人,在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约为5763人。3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均有1名兼职人员,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2名兼职人员。平均每个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约要服务7.51万人口,服务约122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厦门市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基本情况。

2.2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兼职数情况

在47名精神卫生工作人员中,专职数为2人(4.26%),兼职数为2项的有37人(78.72%),3项的6人(12.76%),4项的2人(4.26%)。

2.3社区精神卫生人员接受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情况

厦门市精神卫生中心每年对从事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进行2~4次精神卫生专业知识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各种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如病因、症状、治疗、愈后;重性精神疾病管理规范、随访和沟通技巧培训;社区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提供心理支持与危机干预;以及向精神卫生机构转介患者等知识。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培训的参与率为97.9%(46/47)。

3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结果显示,厦门市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中兼职比例达到95.7%,同时负责其他工作;此外,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学历总体较高,但专业以临床医学为主,进一步提示需要给予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在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更多的时间,以及优化专业机构。这与李丽红等对深圳市的研究结果相似。其他地区经验表明,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工作应该由社区全科医生承担较好,但本研究结果中47名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中临床医学专业仅占68.07%。此外,精神科医师、精神科护理人员、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员在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都普遍缺乏。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者以中青年为主,平均年龄(35.09±9.3)岁,队伍虽然年青化能更快理解和把握工作思路,但年龄大的工作人员则有较为丰富的社区工作经验,在多部门协调及工作组织开展方面更有经验,进一步建议各社区或乡镇卫生院在精神卫生工作中新老工作人员合理搭配,优势互补,将更有利于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本研究中从业精神卫生工作平均年限仅为2.77年,人员队伍流动性较大,无法保证精神卫生工作的顺利交接,许多工作被迫停滞不前。由于精神卫生工作涉及到患者的个人信息,需保护个人秘密,患者及家属与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之间建立长期稳定关系,保持工作人员的稳定将有利于社区精防工作顺利推进。由于基层人员的技术力量薄弱,精神科专业知识缺乏又无法接受系统培训,虽然每年他们都会接受相关的培训,但是由于人员流行性太大,导致无法顺利完成精神卫生工作,进一步提示稳定专业人才队伍,减少人才损失是重中之重。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将在医患关系和业务能力方面给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除此之外,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存在人员参差不齐,学历水平低、专业培养不尽规则等问题,精神疾病的康复现状等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保障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配备及稳定性,促使高素质人才愿意到基层从事精神卫生工作。对社区人员积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知晓率,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使社区居民能正确识别精神疾病的早期表现,认识到精神疾病是一种可以预防、可以治疗及康复的疾病,这将有利于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大力加强精神卫生工作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方式对精神卫生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及开发,积极开展培训,提高他们对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护理,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4总结

第2篇:精神疾病的诊断思路范文

阑尾炎误诊原因分析

统计近年县级医院,阑尾炎住院病人资料,急性阑尾炎误诊率25%,慢性阑尾炎误诊率62%,分析误诊原因:

1 对一些少见的以右下腹痛为主的疾病(如回盲部放线菌病,大网膜扭转)不了解,往往用阑尾炎代替。

2 对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酸中毒、结节性多动脉炎)不了解,将其腹痛的症状诊断为阑尾炎。

3 疏忽了理论上不易预料而临床上又常见的疾病(如便秘、小儿发热性疾病――急性扁桃体炎)的鉴别诊断。

4 手术时,见肠管有病变(如克隆病、小肠原发性非特异性溃疡),不能根据肠管大体解剖作出其诊断,随意诊断为阑尾炎。

5 某些疾病(如右半结肠癌、结肠血吸虫病),阑尾炎可能为其并发症,单纯诊断为阑尾炎。

6 一些罕见的、不容易与阑尾炎构成鉴别诊断的疾病(如脾扭转、自发性气胸),有报道误诊为阑尾炎的。

7 一些常见的全身性疾病(如恶性组织细胞病、白血病),可首先以腹部症状出现,从而误诊为阑尾炎。

8 临床医生多将具备右下腹慢性疼痛、局部压痛表现的疾病一概诊断为慢性阑尾炎。

9 阑尾炎的其他病变(如阑尾粘液囊肿、阑尾蛔虫病)一律诊断为阑尾炎。

10 阑尾炎临床表现不典型,造成诊断困难(如肓肠未降、结肠游离病人)。

11 阑尾炎是常见病,容易在医学者脑海中浮现,思想上容易发生麻痹大意,以致轻率做出诊断。

12 对一些其他病的腹部分型了解不够(如腹型过敏性紫殿内脏型荨麻诊)。

13 常忽略询问外伤史(如迟发性脾破裂,腹壁损伤)。

14 不能仔细分辨与阑尾炎十分相似的常见病(如肠系膜淋炎、麦克尔憩室炎)。

阑尾炎鉴别诊断新思路

前文,阑尾炎误诊率甚高,又因为急性阑尾炎发病率高(约1:1000),慢性阑尾炎患病率高(若以病检为依据,成年人几乎为全部人群,以临床表现为依据达25%)。所以,阑尾炎的正确诊断优为重要。

一方面阑尾炎的诊断在很大程度上需借助于除外阑尾炎以外的疾病;另一方面,熟悉阑尾炎可能发生的非典型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以及对腹痛的诊断采取认真、慎重的态度,是避免和减少误诊的有效方法。作者就鉴别诊断提出个人思路,具体方法:

把腹腔比作一个方形钟表,腹腔内器官按冠状面,从6点(下腹部器官如膀胱、前列腺、子宫、骨盆底)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周(沿途经过右侧附件、精索、输尿管、肾、胆道、肝、胃及十二指肠、胰、脾及左侧肾、输尿管、附件)至6点;然后按失状面依次从前向后由腹壁、腹膜、网膜及系膜、大肠及小肠、腹膜后间隙及器官直到脊柱及神经根。腹部疾病按上述排列顺序,将每一器官的各个疾病逐一鉴别。腹腔外疾病按胸部疾病、中毒及代谢疾病、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疾病、传染病、内分泌疾病、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综合症、其他等顺序鉴别。

此方法的好处如下

1 与阑尾炎相混淆的疾病多见于腹部疾病。将腹腔器官的疾病按前钟表顺序从先天性畸形、炎症、穿孔、阻塞或扭转、破裂、血管病变顺序尽可能逐一滤过,起码是腹部疾病不容易漏诊。

2 各书对慢性腹痛的鉴别诊断,常按腹部九部分区法(即右上腹痛、上腹痛、左上腹痛、右侧腹痛、中腹痛、左侧腹痛、右下腹痛、下腹痛、左下腹痛)顺序鉴别。因慢性阑尾炎的鉴别范围近似于慢性腹痛鉴别诊断病种,又因为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有时又无明显界限。所以,该鉴别诊断方法能将急性和慢性阑尾炎一并使用。

第3篇:精神疾病的诊断思路范文

关键词:脑血栓;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认知和神经功能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特征是睡眠打鼾并有呼吸表浅和暂停的现象,通过相关数据显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脑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阻碍躯体恢复健康,还可能加重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症状,对人们的认知和神经功能有所损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到2013年4月的5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和10例单纯的OSAHS患者。5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中(有男性18例,女性22例),有28例患者属于脑血栓合并OSAHS;22例属于单纯脑血栓患者形成[1]。所以可以分为三组,脑血栓形成合并OSAHS组(平均年龄72.36 ± 11.27岁)、单纯脑血栓形成组(平均年龄72.14 ±9.57)岁)、单纯OSAHS组(平均年龄77.13 ± 11.52岁)。

1.2 方法

询问患者主要症状、病史、基础疾病、年龄等基本信息,并进行中国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量表、欧洲脑卒中量表评分及简易精神状态进行检查。

1.3 排除标准

脑卒中严重的患者通常有认知,无法配合检查:认知障碍严重的患者,无法配合检查;合并除抑郁和焦虑之外的其他严重精神疾病,不能进行检查;有精神障碍既往史或是家族史的患者,也不能进行检查;合并心功能衰竭严重、心房纤颤、心脏病、肺癌以及肺功能衰竭的患者,加上颅内占位性病变和其他严重躯体疾病,无法进行检查[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3.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以(X±S)表示,各组间的差异通过方差进行检验,以P

2 结果

通过对上表内容的分析,脑血栓形成合并OSAHS组患者的低通气指数明显高于单纯脑血栓形成组(P

3 讨论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长短,并拥有较高的患病率,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3]。据统计,我国3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3.64%。脑血栓形成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若没有及时治疗就会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增加脑卒中的病死率,所以应对这些患者进行整夜睡眠监测。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说明脑血栓形成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会损害认知和神经功能,对这类患者进行睡眠监测,能提升病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以此改善预后。OSAHS是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这类患者会因为脑血流的调节情况和脑血管的系统缺氧情况而增加发病几率。脑血管系统对缺氧反应的弱化,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OSAHS患者的脑血管对缺氧反应明显下降,所以可以用连续气道正压通气可以协调脑血管系统对缺氧反应的处理情况[4]。

认知功能是促进脑卒中恢复的重要部分,而脑血栓形成合并OSAHS会影响认知和神经功能,目前医院的医务人员对OSAHS的认知度不够,本次研究中脑血栓形成合并OSAHS患者的低通气指数明显高于单纯脑血栓形成组;脑血栓形成合并OSAHS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情况与单纯OSAHS情况具有明显差异。这些显现都说明了脑血栓合并OSAHS患者缺氧和通气情况严重,认知和神经功能出现障碍。所以人们在治疗脑血栓的同时,应加强对OSAHS的治疗。相关学者认为,OSAHS能够在早期针对出来,应先对其进行治疗,这种方式有利于脑血栓合并OSAHS患者的预后和恢复。

总而言之,脑血栓形成与OSAHS能够合并存在,在研究中也论证了这个结果。虽然OSAHS属于脑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脑血栓的出现也会加重OSAHS的症状,对患者来讲,这种影响关系无法通过全面分析阐明,但是如果这些脑血栓形成患者不能够及时矫正睡眠呼吸障碍,就会因为长期夜间慢性间歇性缺氧,昼夜节律性变化会增加睡眠中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及猝死的可能性,影响病情恢复,并在研究中发现,这类患者的认知和神经功能障碍情况比单纯脑血栓形成患者严重。所以,在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过程中,要重视OSAHS的治疗,确保患者的恢复情况不会被影响。

参考文献:

[1]唐向东,杨玲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认知和神经行为的影响[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1(5):148-149.

[2]李庆云.拓宽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断思路[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2(5):197-198.

第4篇:精神疾病的诊断思路范文

一、基本情况

精神病福利院是苏州市民政局直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系江苏省民政系统一级精神病院(省民政系统最高级),1984年更名为苏州市普济医院为了区别于管办分离改革的市属医院,经市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和市编办批准,改称为苏州市精神病福利院增挂普济护理院牌子;市慈善总会在我院设立慈善病床15张,至增至110张(实际开放65张),用于城区特困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3月,市残联在我院成立苏州市精神残疾人庇护中心,为社会特困群体中的精神残疾人士提供庇护。

主要职能:负责收养治疗市区内三无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康复军人、退伍军人;对市区部分社会特困精神病患者开展慈善医疗;负责治疗与护理城市救助管理(收容)中查无地址、姓名的受助精神病患者,并对其中超过6个月以上的转为三无精神病患者进行收养治疗。

二、加强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随着苏州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苏州市社会救助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我院服务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对我们的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重点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2、实施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法规、制度开展工作。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依法执业,诚信服务活动,狠抓医疗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多年来,我院始终按照二级专科医院的标准和要求,认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法规,严格执行三级查房、病历书写、病例讨论等核心医疗制度,聘请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国内知名专科机构专家、教授来院查房授课,指导工作。同时还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取得uks证书(由世界最权威的质量管理认可机构之一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证书)。近年又在同级专科医疗机构中率先引入his系统、电子病历、办公oa系统等,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我院继取得市区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质后,已实现了相城区、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医保定点全区域覆盖。连续多年获得市社保局医保定点先进单位。,在接受市卫生局医疗机构年度校验的145家单位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苏州市依法执业、诚信服务a级信用等级单位称号,并且处于获此殊荣的9家单位前列。

3、全面整合资源,推行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服务模式。把帮助提高服务对象社会功能和自理能力,作为医疗护理康复业务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模式。一是优化医疗质量,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推行团队服务模式,对病员实施多人(医生、护士、

社工等)参与、相互协作的小组服务工作,并积极开展音乐放松疗法、催眠疗法、脑电治疗、森田疗法、心理治疗和可视音乐治疗等,进一步健全院科两级质控组织,完善各项医疗制度。二是重视细节管理,深化护理服务内涵。以构建躯体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为一体与援助、自助、互助相结合的整体护理援助系统为目标。实行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并举的服务方式,全面推行个性化护理并逐步推进服务对象个案护理计划,分类服务开展率达100%,分级护理率达100%,个性化护理率达100%。针对病员生活能力状况开展自理能力再训,并引入互评互比激励机制,激发病员参与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三是探索社工介入,完善康复治疗体系。将社工工作全面介入精神病患者康复辅助治疗体系,尝试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帮助休养员自行开展小组工作。相继成立休养员缝纫组、腰鼓队、电脑之家等11个兴趣小组,每天安排病员开展收看电视、下棋打牌、阅读报纸等活动,每周定期组织书画、器乐、手工和功能训练等康复活动,每月举办中大型工娱疗味活动,如组织生日聚会、放映电影、卡拉ok等,在各大节日举办拜年会、元宵节猜灯谜、重阳登高等联欢、庆祝活动。此外,积极联系工疗加工活,拓展康复辅助项目,并通过各类途径将休养员手工作品进行义卖。四是设置特教课程,推进特殊教育工作。将休养员思想文化教育列入日常康复服务项目,开设教育培训课程,开展健康宣教,普及消防常识。同时,对精神残障儿童、青少年设置特教课程,开展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为一体的特殊教育。五是完善保障机制,强化生活照料服务。重点抓好病员的膳食供应和饮食营养,聘请专业营养师调配花色品种和科学膳食,对糖尿病、痛风等疾病对象专门供应特殊饮食,每月给三无对象发放零用金,用于在阳光超市内购买零星食品。同时根据季节变化,及时添置和更换在院病员服装,做好冬季保暖和夏季防暑工作,确保病区空气流通、地面整洁,尽力保障好休养员的在院生活。

4、积极探索创新,打造苏精福特色业务工作模式。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服务和保障好收养收治对象这一中心任务,不断加大业务建设力度,拓展视野,创新思路,探索实施四大特色业务工作模式。一是住院患者的分类管理模式。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一个病室的患者中,其病重、病情、病程等分别有明显的差异,对开展有计划、有步骤并带有群体性的康复医疗活动颇为不利。初,我院根据病人生活活动能力,躯体情况等将病人相对分类。这样就从客观上为分类管理创造了条件,继而对全院患者按康复需要对不同对象给予不同康复措施。分类管理既可以保证不同功能的康复医疗措施能顺利展开,又可使群体性的康复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不零乱,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二是模拟社区生活情境模式。本院住院病人中半数以上为慢性精神病人。长期的住院生活,使这类患者社会功能明显减退,衰退倾向日趋严重,为此,我们参照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院内开设了诸如休养员阳光超市、复康工作坊,成立了休养员阳光工作室等一系列模拟社区和生活场景,以提高患者社交技能及加强社会适应能力,使患者体现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对室内外的墙面及活动场所、病室等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和布置,努力营造充满人情味的、尽可能体现家庭式温馨的舒适环境。三是省内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随着我院收治对象中流浪救助精神病人特别是儿童青少年精神病患者日渐增多,由于他们的医疗、护理、康复及教育具有特殊性,下半年,我院成立了省内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科,致力于儿童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学习困难、多动症、抽动症、注意、情绪、睡眠、进食障碍等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干预。同时还将逐步向社区拓展和延伸服务,为更多有需求的精障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四是特色老年精神科。围绕老年科的业务工作,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关怀服务。评估患者及家属的实际需要,重新进行功能定位,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开展医疗(精神科治疗)、护理(生活护理、躯体护理、心理护理、自助、互助或介护等)、康复(肢体康复、心理康复等)或其他服务,侧重个性化,做好个案,为我院及苏州市老年精神科医疗工作提供一个理想的服务模式。

三、特殊人群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家民政精神病院,我院的建设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是逆水行舟,艰难行进。就我院近几年收治对象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来看,目前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病人压床,床位周转缓慢。住院病员病情日趋慢性化,趋向退顿,加之家属和社会的原因,一旦入院,就较难出院(而本院与各区民政部门及家属鉴定的协议住院期为3个月,我院医生也经常性敦促监护人办理出院手续),以致长年滞留院内,长期占有床位,影响继续收治(每个区都有为数不少的慈善对象在排队等待)。这使得慈善床位的效率、作用未能最大化,对整个社会特困对象来说,也有失公平。

3、精神病患者并发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时转诊治疗困难。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由于增龄、器官功能减退、长期接受药物治疗等原因,并发各种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的情况日渐增多,同时由于社会目前普遍对于精神病患者存在一些偏见,一旦这些患者需要转诊时,卫生系统综合医院又面露难色,不愿接收,以致此类患者常常得不到及时救治。

4、社会接纳度低,家属、监护人配合不够。一方面与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对于精神病患的认知、关注、关心不够有关,另一方面,这些患者的家属也多为弱势群体,客观上根本无力来关心患者,一旦将患者送来我院治疗后,则再也不闻不问,甚至当被告知患者并发严重躯体并发症或传染性疾病需转诊治疗时,也是不予关心,或是显得无可奈何,甚至表示让他(们)任其自然。

5、法律保障相对滞后。流浪精神病人是城市救助中的弱势人员,也是民政精神病院收治的主要对象之一,他们大多由于病史不详,或认知障碍,无法提供有效信息等,难以进行及时、正确的疾病诊断,从而无法确定是否住院监护。而国内目前尚缺相关法律规定,一旦日后家属起诉,院方利益将难以保障。如何做到救治过程中既保障救助对象的权益,又防范医疗纠纷、医疗缺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给医院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应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

6、人才引进困难,技术力量薄弱。民政精神病院大多由于名称(多冠名精神病院、福利院等)、收治对象、医院条件、工资薪酬等原因,人才引进困难一直都是一个难题,即便勉强引进,往往也难以真正留住人才。相对于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业务技术力量与社会不断发展的服务需求带来压力和挑战,所有这些都使单位建设与社会快速发展需求不相协调,甚至对单位的正常运行带来困难,成为制约民政精神病院发展的瓶颈。

7、对护理人员的规范化教育培训不足。目前,民政系统的精神科专业人员一般都是依靠卫生系统的精神病院提供培训,而提供精神专科护理员的培训机构更是几乎没有。在专科护士的培养方面,江苏省目前暂未开设精神科专科护士的培养班,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组织培训。

8、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由于流浪救助精神病人大多病史不祥,且他们的生活环境恶劣,行为异常,感染各种传染病的概率较高,而在院精神病人均为群居生活,且传染病大多有潜伏期,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9、外来救助病人交流沟通困难。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流动人口急剧增加,往往很多救助病人为外地来苏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也有一些是来自偏远山区,文化程度低,还有很多为智障病人,交流成为最大的难题。希望能够有多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帮助寻找他们的家人。

10、收治病人老龄化,护理风险增加。近年来,整个社会进入老龄化,自然我们收治的对象也出现同样的情况,老年人占到65%以上,因此生活护理量较重,与此同时,跌倒、哽噎等不安全因素也随之增加。这就更需要我们多培养一些全科护士来应对。

四、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争取政府重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病致贫现象日益加重,特别是精神疾病,使很多家庭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同时,由于精神病人的社会危害大,反复发作,需要住院和长期服药维持治疗。因此,对于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开展医疗救助,只有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多部门协调联合,列入政府的发展规划中,要像养老中的阳光计划,残疾儿童中的明天计划那样,加大对精神残疾弱势群体的资助,使他们感受阳光和雨露。

2、民政部门对民政精神病院要有明确定位。要正如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中残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的那样:加强分工协作,卫生、民政、公安、教育、司法、残联、共青团、妇联、老龄委等部门、单位和团体要针对日益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民政精神病院要立足服务民政保障对象,真正履行好民政职能。

3、争取社会支持。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场合和条件,开展多种活动充分进行宣传,征得社会的同情和关爱,赢得社会支持。

4、加强内部建设和管理。要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结合民政精神病人的特点,逐步将封闭式管理向相对开放式管理模式的转变;大力加强人性化服务,把单纯的医疗服务向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的服务模式转变;要从重视疾病治疗向重视病人身心康复和社会功能全面发展的转变。

四、民政系统精神病人服务工作与社会支持

民政服务民生,民政工作尤其是精神病防治这一重任需要依靠公众与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加强病人管理,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建档工作。各区、街道要安排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发现、建档、管理工作,由专人负责督促实施。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报告、登记管理制度,基层要建立病人档案,加强分级随访管理,并定期向社区管理人员汇报。可借助我市实施的中央补助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工作开展病人的诊治、随访、健康教育等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病人管理档案,为我市掌握重性精神疾病资料及开展病人健康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技术培训,做好基层医务人员的随访指导工作。为有效实施好医改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内容,建立健全我市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各级各部门医疗机构要注重对精神卫生专科医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组织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的师资培训,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力度。适时对社区精防工作人员、民警进行专门培训普及常识,加强对有危险行为倾向患者进行追踪随访,有效组织实施病人随访指导,切实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管理工作。

3、加强部门配合,做好肇事肇祸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积极主动与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对肇事肇祸病人的应急处置和精神疾患人员的治疗救助管理。建立部门协同制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单位要在建档、管理精神疾患病人的同时,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群安全。与相关部门联系,及时了解当地精神疾病患者信息,通过应急处置、入院就诊等方式减少肇事肇祸率。

第5篇:精神疾病的诊断思路范文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性不良;疏肝健胃汤;胃痛;痞满;中西医结合疗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77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47-01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疾病,约占消化科门诊患者的40%[1]。为探讨中药对本病的临床疗效,笔者近年来采用自拟疏肝健胃汤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①年龄18-65岁;②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2];③中医辨证属肝胃气滞证[3]:上腹部胀痛不适,或伴有烧灼感,纳差易饱,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烦躁或抑郁,舌红,苔白,脉弦。

1.2排除标准①合并消化系统溃疡、肿瘤、出血者;②严重原发性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疾病者;③严重心肺肝肾功能损害者;④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⑤治疗前服用过本类药物或对本类药物的成分过敏者;⑥治疗期间服用其他治疗本病的药物者;⑦精神疾病患者;⑧中断治疗和治疗结束前失访者。

1.3一般资料将89例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例,男23例,女25例,年龄23-61岁,平均(41.72±5.48)岁。对照组41例,男20例,女21例,年龄22-62岁,平均(42.59±6.07)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4治疗方法

1.4.1对照组予以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治疗期间忌辛辣刺激食物,饮食定时定量,合理运动。使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国药准字H20040438,海南普利制药有限公司)0.2g饭前30min口服,1日3次。连续治疗28d后统计疗效。

1.4.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疏肝健胃汤治疗。基本处方:柴胡、白芍、苍术、炒麦芽、清半夏各15g,陈皮、佛手、砂仁、山楂各10g,甘草5g。加减:大便干者加决明子、瓜蒌仁各10g;大便稀者加炒白术、党参、薏苡仁各15g;腹痛甚者加香附、郁金各10g;反酸、烧心者加煅瓦楞子、煅海螵蛸各20g。1日1剂,水煎取汁300ml,三餐后30min温服。连续治疗28d后统计疗效。

1.5观察项目与统计学方法

1.5.1观察项目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变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临床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拟定。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总积分减少≥95%,且停药1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总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有好转,总积分减少≥30%;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2.2临床疗效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41.67%、29.27%,总有效率分别为89.59%、75.6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1n1临床治愈1显效1有效1无效1总有效观察组148120(41.67)①115(31.25)18(16.67)15(10.41)143(89.59)①对照组141112(29.27)112(29.27)17(17.07)110(24.39)131(75.61)与对照组比较,①P

2.3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1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口干,未作特殊处理,未对治疗造成影响。其余患者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3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复杂,目前尚无可靠的根治疗法,仅能对症处理以缓解和控制临床症状。曲美布汀片对消化道平滑肌的双向调节作用,且有胃肠止痛作用和末梢性镇吐作用,常用于本病的治疗。本病属中医学“胃痛”、“痞满”等范畴,有研究显示,精神和心理因素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合并抑郁或焦虑者占32.3%-47.8%[5],这与中医学认为肝气郁结是本病主要病机的观点[6]相一致。由于情志不遂,肝气乘脾,或外邪犯胃等导致脾胃气机失常,肝胃不和而病,治当以疏肝和胃为法。本研究所采用疏肝健胃汤即根据此理论而立,为笔者临床治疗本病之经验方。方中柴胡、佛手疏肝理气解郁,白芍柔肝缓急止痛;半夏、陈皮降逆止呕消痞,苍术清热利湿和胃,砂仁行气化湿和胃,山楂、麦芽均可疏肝和健胃消食,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现代研究表明[7-8],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能改善本病的临床症状,而山楂、陈皮、白术、甘草等药对HP有明显的体外抑菌或杀灭作用,而且能调整腺体和粘膜的局部功能,因而本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有益。总之,疏肝健胃汤联合曲美布汀片对功能性消化性不良临床疗效安全可靠,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

[1]李妍,刘华一.安胃一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06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7):10-11.

[2]罗马委员会.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诊断标准[J].胃肠病学,2006,11(12):761-765.

[3]许卫华,姚树坤,李妮娇,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1(5):225-228.

[4].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4-137.

[5]王丽.疏肝降浊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5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6):1149-1150.

[6]张景洲,武海,刘铁军.肝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7):135-136.

第6篇:精神疾病的诊断思路范文

认识甲亢症状的多样性

典型表现:高代谢及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甲亢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涉及全身多系统。其典型症状有多食、消瘦、怕热、多汗、心慌、失眠、易激动、腹泻等,查体有突眼、甲状腺肿大、手颤等体征。在发病之初,仅在某方面表现比较突出。随着病程的延长,各种症状才会逐渐显现出来。在掌握各种临床表现的同时,留意“甲亢重要信号”有助于医生识别甲亢。

高代谢症候群怕热多汗、皮肤潮热、疲乏无力、易饥饿、食量增加而体重下降。

提示:甲亢重要信号——消瘦及多汗。尽管食欲旺盛甚至亢进,饮食较多,但人却日渐消瘦;天气炎热身体多汗属于正常,但若环境温度不高,却总是多汗、怕热。就要怀疑甲亢。

精神、神经症状多言多动、烦躁易怒、紧张焦虑、手舌颤抖、不安失眠、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有时有幻觉、狂躁。

提示:甲亢重要信号——情绪异常。如不明原因发脾气甚至性格改变,容易着急、发脾气,常为一点儿小事而大发雷霆,要警惕是否甲亢。

心血管系统心慌最为常见,其余可有胸闷、气短等不适。重者或病史较长者可合并心房纤颤、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少数患者出现血压改变,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提示:甲亢重要信号——心慌。心跳加快是甲亢早期常见的一种症状。正常人心率每分钟在60~100次,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一般不超过80次/分,如果超过则要警惕甲亢,及时到医院检查。

消化系统常有食欲亢进、大便次数增多且不成形,有的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黄疸。

提示:甲亢重要信号——腹泻。正常人大便一般1~2次/日到1~2天1次。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大便次数增多(2~4次/日)、腹泻,就要怀疑甲亢可能。

肌肉骨骼系统部分患者可出现进行性肌无力及肌肉萎缩,称为“甲亢性肌病”;还有少数患者由于血钾降低会出现“周期性麻痹”,尤以亚洲、青壮年男性多见。

提示:甲亢重要信号——动作颤抖。手抖、脚抖,做精细动作有困难,比如不能抉菜、写字歪歪扭扭等。

生殖系统女性患者常有月经量减少、闭经、月经不调,甚至不孕;男性患者可有阳痿、男性乳腺发育等。

甲状腺压迫症状

甲状腺呈弥漫型、对称性肿大。严重时可能压迫气管出现憋气、呼吸不畅、吞咽受阻等症状。

眼部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眼球突出,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眼部症状。

皮肤少数患者可出现下肢胫前黏液性水肿,小腿前面肿胀,表面皮肤粗糙,色素沉着,指压无凹陷。

其他少数患者会有白细胞减少、贫血等。

老年人多见非典型表现对于典型患者,临床识别并不困难。但有不少甲亢患者因症状不够典型而易被误诊或漏诊,这在老年甲亢患者当中尤为多见,应引起重视。举例如下。

许多老年甲亢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早搏、房颤、心功能不全等心血管症状,而无明显突眼及甲状腺肿大,常常被误诊为“冠心病”。

有些老年甲亢患者的症状甚至与甲亢典型症状完全相反,突出表现为厌食纳差、萎靡不振、进行性消瘦。往往被误诊为“消化道肿瘤”。也有的相反症状表现为沉默寡言、神情淡漠、乏力嗜睡,临床谓之“淡漠型甲亢”。

一些中青年女性甲亢患者的精神症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失眠多梦、紧张焦虑、头晕目眩、月经紊乱,常常被误诊为“更年期综合征”或“抑郁症”。

有些以腹泻为突出表现的甲亢患者则常被误诊为“慢性结肠炎”或“肠易激综合征”。

少数男性甲亢患者表现为周期性发作肌无力,下肢症状较重,可同时伴有低血钾。

小结 甲亢患者的症状既有典型的,也有很多不典型的。医生必须对甲亢症状的多样性有足够的认识,才能减少和避免误诊、漏诊。就每个患者而言,通常只是某几个方面的症状表现比较突出,而一般不会上述所有症状都十分典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老年甲亢患者,其症状往往不典型,甚至相反,例如常常没有情绪亢奋、多言多动、多食易饥等症状,而主要表现为抑郁寡欢、少言懒动、食欲不振。

理清诊断思路:先明确功能诊断。再进行病因诊断

甲亢诊断的基本思路:首先明确甲亢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测定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然后确定甲亢的确切病因,最后了解有无甲亢的并发症。换言之,就是先明确功能诊断,再确定病因诊断(本期专题仅讲述甲亢最常见的病因Graves病的诊断)。

甲亢的诊断诊断甲亢主要依据三点:①相关的病史;②高代谢症状(怕热、多汗、多食、消瘦等)和甲状腺肿大的体征;③血清TT4、FT4增高,TSH减低。其中,以③为主要依据,只要具备③,便可确立甲状腺性甲亢的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淡漠型甲亢”的高代谢症状往往不明显,仅表现为明显消瘦或心房颤动,尤其是老年患者;少数甲亢患者无甲状腺肿大;“T3型甲亢”仅有血清T3增高。

Graves病的诊断①甲亢诊断成立;②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触诊和B超证实),少数病例也可以无甲状腺肿大;③眼球突出和其他浸润性眼征;④胫前黏液性水肿;⑤TRAb、TSAb、TPOAb阳性。

以上标准中,①②项为诊断必备条件,③④⑤项为诊断辅助条件。TPOAb虽然不是本病致病性抗体,‘但是可以交叉存在,提示本病的自身免疫病因。了解鉴别诊断要点。警惕误诊

典型的甲亢诊断不难,但有20%的患者症状不典型,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对此,我们必须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减少误诊或漏诊。

单纯性甲状腺肿该病患者虽有甲状腺肿大,但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症候群;甲状腺摄I率可增高,但高峰不前移;血清FT3、FT4和TSH正常;TSAb、TGAb和TPOAb等甲状腺特异性抗体阴性。

心血管疾病有些甲亢患者甲状腺肿大、突眼及高代谢症状往往不甚明显,而主要表现为心慌、早搏、房颤、心衰等心血管症状。若为年轻患者。常常被误诊为风心病、心肌炎;若为老年患者,常被误诊为冠心病。

肠道疾病 由于甲状腺激素可促进肠蠕动,因此,有些甲亢患者(尤其是中青年患者)可以腹泻作为突出临床表现,而被误诊为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肿瘤、慢性菌痢等等。但甲亢所致腹泻,往往呈水样便,镜检无脓血,不伴有腹痛及里急后重(大便意犹未尽感),随着甲亢的好转而恢复。

慢性肝病 部分甲亢患者可伴发肝功损害,临床分为肝细胞型和胆汁瘀积型2种类型。患者有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肝脏转氨酶及黄疸指数升高等表现,被当做普通肝炎给予保肝、降酶等治疗效果不佳,最终通过检查甲功,才被发现肝功能异常乃甲亢所致。

肿瘤、结核有些老年甲亢患者常常因为厌食纳差、进行性消瘦、精神萎靡、疲乏无力、低热多汗而被误诊为结核、肿瘤等消耗性疾病。

精神疾病 甲亢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亢进,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表现为神经过敏、情绪激动、心悸不安、烦躁失眠等,常被误诊为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此外,有些老年甲亢患者与典型甲亢相反,表现为神情淡漠、目光呆滞、反应迟钝、嗜睡等精神症状,而常常被误诊为老年抑郁症、老年痴呆等。与甲亢相比,这些病症往往无多食、消瘦等高代谢表现,无突眼及甲状腺肿,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可资鉴别。

眼科疾病 少数甲亢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单侧浸润性突眼,这时患者往往先去眼科就诊,如果医生不仔细询问病史及检查,很容易将甲亢患者误诊为角膜炎或眶后部肿瘤等。

嗜铬细胞瘤 该病也可有高代谢症候群、心动过速、手抖、多汗等症状,但常伴有高血压,尤其是阵发性高血压,无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正常,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升高,肾上腺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异常。

知识扩展:亚临床甲亢

亚临床甲亢是指血清甲状腺激素(FL、FT4)水平正常,但血清TSH低于正常的一类特殊类型甲亢,不伴或伴有轻微的甲亢症状。

病因 主要有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结节性甲状腺疾病、潜在的Graves病等,其中,过度的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是导致亚临床甲亢最常见的原因。

临床表现 亚临床甲亢大多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少数患者可出现以下表现:①心脏损害:心率增快、房性早搏、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左室射血分数下降。与TSH正常人群相比,亚临床甲亢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明显增加。②骨质疏松:亚临床甲亢可加速绝经后妇女钙质丢失,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以及骨折危险度。但对于绝经前妇女和男性患者的骨代谢的影响尚无定论。③其他:有研究显示,老年亚临床甲亢患者情感异常尤其是抑郁症和老年痴呆发生率高于对照人群。

第7篇:精神疾病的诊断思路范文

[关键词] 抑郁症;正性思维;康复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0(a)-0139-03

抑郁症患者常有情绪悲观、自责自罪观念,焦虑,睡眠障碍,对生活无信心,定向困难,食欲不振和有死亡或自伤自杀行为。其他症状包括思维过程改变,应对功能障碍,行为反应迟缓,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营养失调等多方面异常表现。抑郁症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约70%的自杀患者为抑郁症患者[1]。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表明,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病,成为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2],常不自觉对自己或事物保持否定的看法,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增加正性思维是护理人员与患者共同回顾其优点、长处和过去取得的成就,增加患者对自身或外界的正向认识,培养正性的认知方式,打断患者的负性思维[3],使患者从负性情绪中摆脱出来,使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在护理抑郁症患者的实践过程中,运用增加正性思维心理护理措施,能促进抑郁症患者的康复,获得较明显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71例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3例,女性48例,年龄16~67岁,文化程度:小学31例,小学以上大学以下32例,大学8例。均无严重躯体疾病,无神经系统疾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组,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干预组,其中干预组37例,男性12例,女性25例;对照组34例,男性11例,女性2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治疗、文化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根据医嘱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并加强生活护理,做好安全护理和心理护理,防止患者自伤自杀,积极改善睡眠,保证营养摄入等抑郁症常规护理措施。

1.2.2 干预组 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抑郁程度及思维情绪进行评价,具体措施如下。①增加正性思维是指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共同回顾其优点、长处和过去取得的成就,增加患者对自身或外界的正向认识,培养正性的认知方式,打断患者的负性思维,使患者从负性情绪中摆脱出来,使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②运用正性感染力:医护人员应以饱满的精神去感染患者,要防止抑郁症患者之间的交往;③激励患者调动自身的潜能,改变患者的不良自我认知,对患者的进步及时表扬鼓励;④设置目标行为,督促患者作出积极抉择和行动,充分发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能动作用[4];⑤充分利用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亲人间的情感支持,有效促进患者正性情绪的提高,正性思维决定或影响患者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从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后的行为表现。

1.3 疗效评定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疗效)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5]减分率进行评定,HAMD减分率≥75%为痊愈,50%≤HAMD减分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干预组总有效率为89.19%,高于对照组的6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0天干预组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0天两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干预组降低更明显(P

3 讨论

抑郁症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心理疾病之一[6]。现代护理学要求,在护理过程中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7],尤其要关注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状态,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不同于一般人群,他们有着较为特殊的心理需求及心理反应,并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与预后。护理人员详细准确地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情绪变化规律并实施有效的身心护理,对疾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8]。

HAMD评分从症状学角度反映了抑郁症患者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特点,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9]。增加患者的正性思维,能有效减少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正能量,能使患者在行动中培养积极的态度,并促进胜任能力的发展。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有正能量的人能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正性情绪越高,其努力越具有力度,越能够坚持下去。有负性情绪的人则在与环境作用时,过多想到自己的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困难更严重。因此正性思维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关系;与焦虑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10];与抑郁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抑郁症患者因对疾病不能坦然面对而感到悲观失望、焦虑烦躁、缺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11],仅靠药物疗效不够理想。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增加正性思维的方法能促进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是对抑郁症治疗方法的新尝试。

在护理过程中促发患者自身潜能,协助患者维护自己的权利,树立自我决定意识,帮助他们作出决定,以减轻其精神负担;鼓励患者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在与病友的接触中,建立相互关怀和友谊,从中获得成就与满足;同时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活动,使其能够正确面对患者的诸多心理问题,以更好地调整好家庭的适应能力,以发挥在治疗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取得较好的疗效。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充分说明增加正性思维能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改善患者的生活态度、认知观念,以及处理困难和挫折的应对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患者病情减轻、提早康复,减少了复发率。

总之,增加正性思维的护理干预可应用于抑郁症等临床护理问题的解决中,对促进抑郁症患者的康复和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复发率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辉,杨平,张广.抑郁症康复期心理社会功能恢复特色及持续心理治疗的必要性[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12):56-57.

[2] 倪爱华,肖向健.抑郁症患者SPECT研究进展[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14(2):157.

[3] 王金爱.临床实用精神科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 杨廷忠,施卫星,许亮文.自我效能增强:临床护理的一种思路和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93-395.

[5] 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4-138.

[6] Zimovetz EA,Wolowacz SE,Classi PM,et al.Methodologies used in cost-effectiveness models for evaluating treatment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a systematic review[J].Cost Eff Resour Alloc,2012,10(1):1.

[7] 李萍.心理卫生与心理学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6):925-927.

[8] 陈淑清,王述彭,刘静芬.精神科护理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227-228.

[9] 杜颖莹,欧红霞.抑郁症睡眠障碍、负性自动思维对疗效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643-646.

[10] 王纯.归因训练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的心身作用及神经生物学机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第8篇:精神疾病的诊断思路范文

关键词:肿瘤;Per1;表达;昼夜节律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其对人体的严重危害仅次于心血管疾病,且近年来全世界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持续增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人们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做了大量实验室及临床研究,并分别从基因、分子、细胞水平取得了重要成果。近年来对生物钟基因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生物钟基因在癌症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量研究证明生物钟基因不仅对机体的生理性昼夜节律活动进行调控,同时生物钟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生物钟基因的表达异常与体内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转移、治疗效果及预后等关系密切。对生物钟基因尤其是核心生物钟基因的研究将为探索癌症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生物钟基因及生物钟Per1基因概述

生物钟系统[1]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体中,起着调节控制生物体从细胞新陈代谢到机体睡眠-觉醒,从细胞增殖、凋亡到机体的生长发育,从生物体内生化指标到机体的行为活动等一系列生理活动,使生物体的生理活动呈现出约24 h周期的昼夜节律性变化以适应外环境的变化。生物钟系统由一系列生物钟基因组成,目前已经证实:生物体至少包括9个核心生物钟基因[2]:period1(Per1)period2(Per2),period3(Per3)CLOCK,cryptochrome1(CRY1),cryptochrome2(CRY2),BMAL1,casein kinase1 epsilon(CSNK1E),timeless(TIM)。哺乳动物的生物钟系统(节律中枢)位于下丘脑视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3],外界信号通过输入通道传达到SCN,在中枢系统产生昼夜节律性震荡后通过输出通道到达相应靶器官,使机体的生理活动形成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昼夜节律性改变。当构成生物钟系统的核心生物钟基因的表达量、表达节律及其振幅等改变会导致一系列病理改变及疾病,如昼夜节律消失,肿瘤的发生、记忆力衰退,心血管疾病、精神障碍及药物依赖性等。

2生物钟Per1基因在肿瘤中的表达及昼夜节律

在一定条件下细胞内原癌基因被激活、表达增高,抑癌基因突变或缺失、表达下降或不表达,在二者表达失衡的基础上,细胞内的DNA修复功能下降或缺失,从而导致细胞内细胞增殖程序与凋亡程序的平衡被打破,致使细胞增殖、分化异常,形成肿瘤。Per1具有调节细胞周期及促进DNA修复的作用,从而预示着Per1的表达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关系。既往的研究也证实了Per1表达异常会导致机体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对Per1在各种肿瘤中的表达及昼夜节律的研究可在人体组织、动物及体外培养细胞中进行。由于在人体内取材及伦理的限制,所以临床实验多是在肿瘤行手术切除时取部分肿瘤组织及瘤周正常组织作为标本进行研究,实验方法多选用免疫组化、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及RT-PCR等,因为条件的限制,故临床上所得到多是某一时间点的Per1的表达量,而不是Per1表达的昼夜节律变化规律。为了研究Per1表达的昼夜节律变化规律,可采用细胞培养或在动物体内建立的肿瘤模型进行研究,因动物模型可根据需要改变外界环境从而更接近人体内肿瘤所处的内环境,故目前对Per1基因表达昼夜节律变化规律的研究多数在动物模型上进行,而利用体外细胞进行实验的还比较少。

2.1临床研究 有人通过对慢性期(CP)、加速期(AP)及急变期(BP)、慢性髓细胞样白血病(CML)的骨髓取样行RT-PCR检测,结果显示Per1的表达在CML中较正常组织中下降,且随着CP、AP及BP期的变化,Per1的表达量呈递减趋势。

Gery将人非小细胞肺癌癌症组织及癌周正常组织进行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二者对比发现Per1在癌症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组织中降低。Sato等将在12∶00~13∶00获得的胰腺癌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发现:Per1表达的百分细胞比及表达强度均较正常组织中升高。

将在12∶00~14∶00获得的脑胶质瘤肿瘤组织、瘤周正常组织及在10∶50~14∶30获得口腔颊粘膜鳞状细胞癌的癌症组织和癌周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及RT-PCR检测发现Per1在脑胶质细胞瘤及口腔颊粘膜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均较癌周正常组织中降低,且Per1的表达量随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增加表达量进一步降低,与口腔颊粘膜鳞状细胞癌分期及有无转移呈负相关,与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Per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Krugluger将于09∶00~12∶00从结肠癌手术患者体内取得的癌症组织及癌周正常组织进行RT-PCR检测,结果证实在未分化癌中Per1表达较正常组织显著下降,而在分化癌中下降不显著[5]。

2.2动物 在以12 h∶12 h光照/黑暗(L/D)条件下以人体颊鳞癌及乳腺癌癌细胞建立的小鼠颊癌及乳腺癌模型中,Per1的表达均遵循余弦定律,均以24 h为昼夜节律周期。其中Per1在口腔颊鳞癌中表达的峰值发生在19.48 HALO(hours after light onset),谷值发生在7.64 HALO,而Per1在小鼠乳腺癌中的表达峰值约为11HALO,谷值约为22 HALO,如将最低表达量设为单位1,Per1表达相的振幅为2.5。

Per1在脑胶质细胞瘤中呈严格的周期性节律性表达。在以12h:12hL/D实验条件下建立的小鼠脑胶质瘤模型动物实验中,脑胶质瘤细胞中per1的表达量较正常脑细胞中减少,振幅降低,周期缩短。在小鼠脑胶质瘤细胞中Per1表达的波动周期缩短为12 h,在一天中Per1表达量在ZT(Zeitgeber time)4,ZT16降到谷值,在ZT12,ZT24升至峰值。

3生物钟Per1基因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昼夜节律

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SCN作为哺乳动物的近日节律中枢在对生物体的昼夜节律及相关生理活动的调节及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er1基因作为核心生物钟基因,不仅在SCN中表达,在脑组织的其他部位及机体周围组织中也有表达,如在脑胶质细胞、口腔、心、肝、肾、肺、乳腺、子宫及胃肠道等均有表达,起着调节机体诸如血压、体温、内分泌、进食等生理活动的作用。

4对生物钟Per1基因表达昼夜节律的研究意义

由于证明Per1表达异常可以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导致器官功能障碍,从而导致机体疾病,在不久的将来临床上有望根据测定机体内Per1的表达量及昼夜节律表达规律的改变,达到早期诊断疾病的作用,调整体内相应器官内Per1的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改善疾病预后等作用,如改善患者的药物依赖作用,治疗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对Per1在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和机制的研究,有利于明确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为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参考文献:

[1]Hara Y,Onishi Y,Oishi K,et al.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Mybbp1a as a co-repressor on the Period2 promoter[J].Nucleic Acids Res,2009,37,(4):1115-1126.

[2]Badiu C.Genetic clock of biologic rhythms[J].J Cell Mol Med,2003,7(4):408-416.

[3]Bell-Pedersen D,Cassone VM,Earnest DJ,et al.Circadian rhythms from multiple oscillators:lessons from diverse organisms[J].Nat Rev Genet.2005 Jul;6(7):544-556.

第9篇:精神疾病的诊断思路范文

【关键词】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中医 针灸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指有记忆障碍和(或)轻度的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但个体的社会职业或日常生活功能未受影响,亦不能由已知的医学或神经精神疾病解释,是介于正常老化与轻度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1]。43%的MCI患者可出现各种精神行为症状,如淡漠、抑郁、焦虑、激越、心境恶劣以及易激惹等,MCI严重干扰老年人的正常生活并增加家庭和照料者的压力,降低了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和照料者的生活质量,有学者认为MCI是一种记忆力减退的形式,主要表现在神经心理学测定时得分降低,但并非是痴呆[2] ,而是痴呆的前驱期[3]或临床前期[4]。患MCI的人群中一部分人可能长期保持稳定,但一部分人认知功能持续下降,最终发展为痴呆[5]。

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一词的记载,传统的中医古代文献对于本病的记载多散见于“健忘”“善忘”“呆病”“遗忘”等文献中。如《灵枢·海论》载:“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视,懈怠安卧。”早在《内经》中就有“脑为髓海”、“头者精明之府”之说。《中医内科》六版教材明确提到,“呆病是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志疾病,其轻者可见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等。”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脑髓说》中指出:“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脑为髓海又名元神之府,水足髓充,则元神清湛而强记不忘矣,若火炎髓竭,则元神渐昏,未老健忘将成劳损也”。综合古代各医家的思想,将该病定位在脑,病机以脑髓和心、脾、肾之亏虚为本,以郁、痰、瘀为标,虚实夹杂[6,7]。目前已有很多临床研究者将针灸治疗运用于老年痴呆的患者中,并发现其对认知功能损害有一定的疗效,因此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1 中医对该病的认识

1.1 脑为脏腑经络气血之总汇祖国医学认为脑为元神之府,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形态似腑而功能似脏。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表现在五脏,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密切。大脑在脏腑活动中起统帅和主导作用,大脑的功能正常,五脏六腑才能各司其职,胥以为安,维持人体生理活动有条不紊。心为君主之官,脑为精明之府,目系上属于脑,而心之脉系于目,说明心脉上通于脑,人的思维智慧虽出于脑,但脑神的功能有赖于心血的濡养,才能发挥其统帅作用。肾主骨,骨生髓,通于脑;大脑可以调节肾的功能,而肾的盛衰亦可影响脑的功能发挥,故《内经》云“肾不生,则髓不满”。肝经“交巅入脑”,肝在志为怒,是精神情志集中的外在表现;肝喜条达主疏泄,虽靠大脑来调节,但需肝的疏泄以为用;肝的功能失常可致脑病,大脑的失常也必然涉及到肝。脏腑精华皆禀于脾,脑髓也依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补充,《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五谷之精微和合而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若脾胃功能失常,气血化生无源,脑失其后天之濡养,则可发生脑及全身的病变。《素问·宣明五气篇》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把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同五脏的功能活动结合在一起,说明了大脑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脑与经络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走空窍”。《灵枢·顺逆肥瘦》中说:“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阴,从头走足。”《灵枢·骨空论》云:“督脉……,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难经·二十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除督脉、足太阳经经脉直接入脑外,阳维脉、阳跷脉、手足少阴经、手足阳明经、手太阳经也到达头部。可见,脑为脏腑经络气血之总汇。

1.2 腧穴具有主治脑病的特异性作用腧穴作为人体的一个特殊部位,是通过经络与机体各部紧密联系的。因此,腧穴在主治方面既有其普遍性作用,又有其特异性作用。在针灸防治老年性痴呆症中,除辨证循经取穴外,还可选取那些具有特异性作用的腧穴,如:百会穴为髓海的上输穴,风府穴为髓海的下输穴,都是治疗髓海不足健忘、老年性痴呆的要穴。四神聪穴位于头顶,是治疗老年性痴呆、大脑发育不全的要穴;囱会、上星、神庭、水沟、神道、巨阙、心俞、肾俞、膏肓、少海、灵道、通里、神门、少府、少冲、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复溜、太溪、印堂、三阴交、涌泉、命门、风池等穴都是治疗老年性痴呆、记忆力减退的常用穴;足三里、关元、气海为强壮保健的要穴,有延缓衰老的作用,也是治疗老年性痴呆症的要穴。

2 西医对该病的认识

2.1

诊断目前多采用Peterson的MCI诊断标准:①排除痴呆和其他可引起脑功能障碍的内科或精神心理状态;②有记忆力下降主诉;③量表评价:总体衰退量表(GDS)2~3级,临床痴呆量表(CDR)0.5,记忆测查分值在年龄和教育匹配对照组1.5SD以下,且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至少24分或Mattis痴呆评价表(DRS)至少123分[8]。该诊断标准操作性强,已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公认。

2.2

病理

2.2.1 神经心理学评定记忆障碍是MCI的核心症状,由于患者远期记忆通常保留,记忆检查应当注重近记忆,尤其是言语性情景记忆,它是记忆障碍最敏感和最早的症状。因此,言语性情景记忆障碍的严重程度是预测MCI是否进展成AD的重要指标[9]。MCI的认知损害特点与临床前AD非常相似[10],因此目前国内对MCI的神经心理评估仍是沿用AD的检查量表,还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针对MCI的专用检查量表。虽然量表选择并不完全一致,但多采用MMSE量表、韦氏成人记忆量表或临床记忆量表等。

2.2.2 神经影像学检查目前采用MRI技术检测后,发现75%的MCI患者有海马结构的萎缩和内嗅皮层萎缩,二者较正常老年人萎缩分别达13%和11%[11],结合二者能使诊断敏感性提高[12]。最新的研究报道MCI患者颞叶萎缩与海马灰质血流灌注不足有关,同时白质高信号与岛叶和颞叶区灰质血流灌注不足有关,这些结果证实颞叶萎缩与局部功能变化有关,提示白质高信号可能与稀疏的大脑皮质异常有关[13]。

2.2.3 生物学标志目前,在各项指标中脑脊液(CSF)Tau蛋白及Aβ1 - 42二项指标最有诊断意义,CSF中Tau蛋白水平与神经元纤维缠结有关,能够反映脑内神经元和轴索变性,Aβ1 - 42降低则反映了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和老年斑的形成过程[14,15]。

2.3

西药治疗多选用改善脑组织供血和脑细胞代谢的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和钙拮抗剂[16],这些药物的使用上除具有肝脏毒性的副作用外,还价格昂贵。

3 针灸治疗该病的临床研究

孙远征等[17]从调理脏腑入手,根据原穴不仅可以治其脏腑疾病,也可以治疗与脏腑有关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还是经络感传的激发部位;络穴是表里经联系的穴位,既可以治疗表里经病,又可治疗同名经病;“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经,通于脑”,“任脉为阴脉之海”,而“头为诸阳之会”,故以任督二脉及阳经穴为主交通阴阳,协调十四经;采用“原络通经针法”治疗轻度认知障碍,选用关元(三阴经与任脉之会)、百会、风池、本神、曲池、太冲益气醒神,神门(心之原穴)、太冲(肝经原穴)、太溪-飞扬(肾经之原穴-膀胱经之络穴)、太白-丰隆(脾经之原穴-胃经之络穴),配合一定的针灸补泻手法,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结果该方法可提高MCI患者的记忆商,对记忆功能的指向记忆、图像自由回忆、无意义图形再认、人像特点联系回忆等记忆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苏志伟等[18]认为记忆力、计算力和脑密切相关,脑为元神之府,元神不足,就会出现言语、视觉、记忆障碍等,肾精充盈则髓海得养,脑就能够发挥其精明之府的生理功能。故采用“益肾通督法”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艾条灸关元穴、肾俞穴鼓动肾中动气、益精填髓;针刺太溪穴以维护正气、调经益肾;梅花针叩刺神庭至百会,风府至大椎,通经脉、调气血、振奋阳气、祛瘀生新,使督脉之阳气通路通畅条达,脑和元神得以所荣养[19];针刺丰隆以祛痰化湿,助清阳之气上升。结果证明能够有效地干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向老年痴呆的转化。

4 针灸治疗该病的实验研究

褚芹等[20]采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法”,取穴为膻中、中脘、气海、血海、足三里,重在调三焦之气。膻中意在上焦,补益宗气,以行血气;中脘、足三里意在中焦,益气和中,以生气血,化痰浊;气海意在下焦,大补元气,总调下焦。四穴通过调节三焦各部的气机,进而调节三焦各部所属脏腑的气机。加上血海的行血养血,共同维持其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生理状态,使全身气机通畅,气化守常,共奏益气调血、扶本培元之功,以恢复脑的正常智能状态。实验结果提示针刺可提高SAMP8小鼠[21~23]的记忆保持能力及再学习能力,对已储存记忆的读出或提取过程可能有一定影响,对SAMP8小鼠学习记忆有改善作用。

许建阳等[24]采用“滋补肝肾、豁痰祛瘀、醒脑开窍法”,选合谷透劳宫、太冲透涌泉,并采用PET和MRI等[25~27]先进技术研究针灸的作用机制,发现针刺对患者脑内颞叶和额叶葡萄糖代谢明显增加,并且明显增加颞叶和额叶血流量和血容量。

徐天舒等[28]采用“针刺加艾灸和拔罐法”,选取颞部三针(双侧)、人中、内关、三阴交、涌泉,每次针后于督脉后背循行线拔罐5 min,并采用艾条温和灸艾灸足三里、上巨虚、神阙,发现对老人认知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经研究后发现颞三针可改善脑动脉弹性,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液粘稠度,改善脂质代谢,调整微量元素锌、铜、钙、铅等含量[29]。石氏醒脑开窍三针(人中、内关、三阴交)可促进脑部血液微循环,促进神经组织代谢和修复,改善大脑生理功能[30]。实验证明,针刺涌泉穴能显著提高模型鼠脑内乙酰胆硷脂酶活性及海马皮层电活动,提高学习和记忆功能。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与脑和脊髓关系密切,又为阳脉之海,于其背部循行线拔罐可益肾养髓,振奋阳气。

目前认为,AD亦与大脑低灌流与脑代谢功能减低有关,故涉及改善脑血液循环及脑代谢水平的治疗在认知功能障碍、痴呆治疗领域亦有应用[31]。大量临床试验证实针灸百会、内关穴可改善脑的低灌流与脑代谢功能。张登部等[32]研究发现,针灸百会穴可扩张脑部血管,改善脑部血管的弹性,使脑部血管紧张度降低,脑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脑组织供血增加。针刺百会穴配合中药可降低痴呆患者的血浆内皮素浓度,而达到扩张血管,增强脑血流量,使脑神经细胞机能再恢复而增强学习记忆功能[33]。针灸百会、内关穴可明显改善AD患者的智能衰退。

5 小结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痴呆的发病率不断增高,不仅给患者及家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也给社会和国家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因此对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治疗将逐渐成为一项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课题。在目前西医没有更好的治疗手段之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运用针灸治疗该病,并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成为目前预防老年痴呆的重要方法。同时也证明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只要针对其病机,就能达到益肾健脑、醒脑开窍、调气活血的效果,且头部穴位、督脉穴位及肾经穴位对该病的治疗有重要作用。这些腧穴的使用也同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得到了证实,为该病的治疗选穴提供了更广泛的思路。但目前针灸治疗该病只有一些散在的临床试验报道,没有规范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因此,如果结合西医的诊断及检测手段,采用针灸与西药相对照进行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是确有必要的,这也将为针灸治疗该病提供更有力的依据,促进针灸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焰生.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2):171.

[2] Petersen RC.Mild ungnitive invpairment asa diagnostic entity[J].Zntern Med, 2004,256:183.

[3] John C. Morris, Jeffrey Cummings.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represents early stage Alzheimer's disease[J].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2005,7:235.

[4] 陈晓红,王荫华,汤 哲,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和ApoE 基因多态性分析[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37(1):33.

[5] 王鲁宁.老年期痴呆的临床及基础研究[J].中国神经免疫和神经病学杂志,2002,9(1): 1.

[6] 曾秀燕.《医部全录》健忘证治探讨[J]. 中医文献杂志, 2000,18(2): 20.

[7] 周 霞, 马恒芬. 清代名医林佩琴论健忘证治浅探[J]. 中医药学刊, 2001,19 (5) : 454.

[8] Petersen RC,Doody R, KurzA, et al. Current concepts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 Arch Neurol, 2001,58 (12) : 1985.

[9] Collie A,Maruff P. The neurop Sychology of Preclinical Alzheimerps disease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J]. Neurosci Biobehav Rev, 2000, 24 (3) : 365

[10] Maruff P, Collie A,Darby D, et al. Subtle memory decline over 12 months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J]. Dement Geriatr Cogn Disord, 2004, 18 (3) : 342.

[11] Jack CR Jr, Petersen RC, Xu Y, et al. Prediction of AD with MRI-based hippocampal volume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 Neurology, 1999, 52 (7) : 1397.

[12] Du AT, Schuff N, Amend D,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entorhinal cortex and hippocampus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Alzheimerps disease[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1,71 (4) : 441 .

[13] Caroli A, Testa C, Geroldi C, et al. Brain perfusion correlates of medial temporal lobe atrophy and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 Neurol, 2007,12 (68) : 965.

[14] Andreasen N,Vanmechelen E,Vanderstichele H, et al. Cerebrospinal fluid levels of total-tau, phospho-tau and A beta 42 predicts development of Alzheimerp's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mild cognitiveimpa irment[J]. Acta Neurol Scand Supp l, 2003, 179: 47.

[15] Herukka SK, Helisalmi S, Hallikainen M, et al. CSF Abeta42, Tau and phosphorylated Tau, APOE ep silon4 allele and MCI type in progressive MCI[J]. Neurobiol Aging, 2007 , 28(4) : 507.

[16] John C. Morris and Jeffrey Cummings.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represents early stage Alzheimer's disease[J].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2005,7: 235.

[17] 孙远征,祝鹏宇,张 淼,等.原络通经针法治疗轻度认知障碍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 2007 ,27 (11):810.

[18] 苏志伟,刘焕荣.益肾通督法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 8):1019.

[19] 刘焕荣,范振增,方明星. 叩刺“脑聪三线”特定区域治疗脑外伤后顽固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华今日医学杂志, 2004, 4(1) : 1.

[20] 褚 芹,于建春,韩景献.针刺对快速老化痴呆模型小白鼠SAMP8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11):964.

[21] Morris RGM. Spatial localization does not depend on p resence of localcues[J]. Learning Motivation, 1981, 12: 239.

[22] Gandhic CC, Kellyl RM, Wiley RG, et al. Impaired acquisition of a Morris water maze task following selective destruction of cerebellarpurkinje cells with OX7-saponn[J].Behave Brain Res, 2000, 109: 37.

[23] Kucuktay V, Balkan S, Yaras N, et al. The effect of pergolide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of young and middle2aged rats[J]. Int J Neurosci , 2002,112: 1027.

[24] 许建阳,王发强,单保慈,等.针刺治疗老年性痴呆的认知能力及其脑功能成像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4 ,2(2):85.

[25] Ming-Ting Wu, Jer-Ming Sheen, Kai-Hsiang Chuang, et al. Neuronal Specificity of Acupunctrue Response : An fMRI Study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J].Neuro Image,2002,16:1028.

[26] Kathleen K.S.Hui,Jing Liu,Nikos MaKris, et al.Acupuncture Modulates the Limbic System and Subcortical Gray Structures of the Human Brain :Evidence From fMRI Studies in Normal Subjects [J].Human Brain Mapping,2000 ,9 :13.

[27] 尹 岭,金香兰,乔卫安,等. 针刺足三里PET 脑功能成像[J].中国针灸,2003,23(1) :27.

[28] 徐天舒,陈载融.针灸加拔罐治疗老年认知功能减退的近期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9 ,15(7 ):14.

[29] 靳 瑞. 颞三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 中国针灸, 1993,13(1) : 11.

[30] 石学敏.针刺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92,4:4.

[31] 王拥军. 脑血管疾病与认知功能障碍[J] . 中华内科杂志,2005, 53(11) : 873.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