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进行外汇投资范文

如何进行外汇投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进行外汇投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进行外汇投资

第1篇:如何进行外汇投资范文

在发展中国家里,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更加迅猛。根据外管局网站的数据,1999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约为0.16万亿美元(占全球规模的9%),截至2007年底上升至1.53万亿美元(占全球规模的24%),增长了8.6倍,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的最大持有国。

中国外汇储备的飙升主要归因于持续的经常项目顺差与资本项目顺差。自1994年至今,中国经济连续14年出现了国际收支双顺差。尤其是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以来,由于中国政府选择了“小幅、稳健、可控”的升值策略,吸引了大量国际短期资本流入中国套利,这加速了中国外汇储备的累积。仅2007年一年,中国外汇储备就增长了4619亿美元,与2006年底相比增长了43%。如果考虑到央行向中司注入外汇资产,央行要求全国性商业银行用美元缴纳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等因素,则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实际增加额超过了6300亿美元。

币种结构

由于中国外管局并未披露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我们只能利用其他国家披露的相关数据来推测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构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IMF)的“官方外汇储备币种构成”(CurrencyCompositionofOfficialForeignExchangeReserves,“COFER”)数据库提供了138个国家(包括27个工业化国家与106个发展中国家)汇总后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虽然COFER数据库中未包括中国这一全球外汇储备最大持有国是一种遗憾,但COFER中包含的外汇储备规模毕竟占到全球外汇储备规模的64%(2007年)。同时,中国央行的外汇储备投资并未表现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央行迥然相异的特征。因此,我们不妨用COFER披露的币种结构来推测中国外汇储备的潜在币种结构。

进入21世纪后,IMFCOFER数据库中全球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发生的主要变化包括:第一,美元资产占外汇储备的比重逐渐下降,从1999年的71%降至2007年的64%;第二,欧元资产占外汇储备的比重逐渐上升,从1999年的18%升至2007年的26%;第三,英镑取代日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中第三重要的币种,2007年英镑资产占外汇储备的比重为5%,而日元资产比重为3%。上述结构性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在该时期内,欧元和英镑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而美元和日元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导致各国央行主动或被动地实施了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调整。

与工业化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调整更加积极。从1999年底至2007年底,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比重由69%降至61%,欧元资产比重由19%升值28%。俄罗斯、伊朗等国更是将石油交易计价货币由美元转换为欧元,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欧元在全球储备与交易货币中的地位。相比之下,同期内工业化国家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由73%降至69%,欧元资产比重由23%升至33%。近年来,随着美元有效汇率的下跌,中国外管局主要是在外汇储备增量上降低了美元资产比重,在外汇储备存量上的减持是有限的。这意味着中国央行的币种多元化行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央行相比是类似的,因此,我们可以用COFER数据库中发展中国家的数据来推测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截至2007年底,我们估计在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约占65%,欧元资产约占25%,其他10%包括英镑、日元及其他币种资产。

资产结构

由于中国外管局并未披露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我们只能从投资东道国披露的相关数据来推测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构成。

作为中国外汇储备最重要的投资东道国,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系统(TreasuryInternationalCapitalSystem,“TIC”)定期公布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证券的明细资料。最近一期公布的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证券的资产组合如表1所示。

尽管美国财政部公布的资产组合数据中并未区分外国官方投资者和外国私人投资者,但是由于中国尚未完全开放资本项目,中国居民对美国证券的投资只能通过QDII,规模相当有限。因此,中国国内的美国证券持有者主要包括外管局、商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假定中国官方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外汇资产组合是相似的,同时假定外管局在其他国家投资的资产结构与在美国的投资类似,那么,可以从上述资料中推测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从相关数据推断,截至2007年底,在中国外汇储备中,最重要的资产是长期国债(约占储备规模的50%)和长期机构债(约占储备规模的40%),股权、长期企业债和短期债券的比重非常有限(仅占储备规模的10%左右)。中国外汇投资的资产结构与发达国家以及石油输出国相比存在重大差异。第一,在其他国家的外汇投资中,股权投资占有相当比重。例如,日本占18%,英国占46%,加拿大占73%,中东石油输出国占45%。第二,在其他国家(除日本与中东石油输出国外)的外汇投资中,长期企业债的比重显著高于长期国债与长期机构债的比重。例如,英国的长期企业债占外汇投资的规模为44%,而长期国债与机构债占外汇投资的规模为8%;加拿大的相关数据分别为18%与5%。

评价

在上述对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与资产结构进行粗略估计的基础上,我们对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现状的评价如下:

首先,当前中国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依然以安全性和流动性为首要目标。这主要表现为在外汇储备的资产构成中,传统上低风险、低收益、高流动性的国债和机构债占90%左右;

其次,美元资产在中国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过高。无论是从对美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2007年为19.1%)还是从对美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来看(2007年为7.3%),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65%的比例都过高了。这一方面反映出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货币中依然占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也凸现了中国政府进行外汇储备币种多元化的困境: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在外汇市场上大量减持美元资产必然会造成美元汇率下跌,从而影响到外汇储备中存量美元资产的价值。

再次,近年来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大幅贬值,造成中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遭受严重损失。由于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65%以美元计价,那么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的贬值必然造成以贸易加权的一篮子货币计算的中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显著下降。例如,目前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突破了1.8万亿美元,假定其中美元资产占65%,那么一旦美元对人民币贬值10%,以人民币计算的中国外汇储备价值将缩水1170亿美元,相当于抹杀了3.9个百分点的GDP增长。

第四,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化意味着中国外汇储备资产除了面临汇率风险外,还面临美国国债、机构债信用等级调降、市场价值缩水的风险。2008年7月,美国两家房地产巨头房利美、房地美陷入危机,需要募集750亿美元资本金以避免资不抵债风险。如果美国政府不对其进行救援,则两房发行的机构债的信用等级可能被调降;如果美国政府为两家机构买单,则信用风险最终为美国政府所承担,美国国债的信用等级可能被调降。无论出现哪种局面,对大量持有美国国债和机构债的中国央行而言都不是好消息。

最后,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进一步增长,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日益凸现,中国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率的压力。中国外汇储备的90%投资于美国国债与机构债,收益率不超过5%,而根据世界银行对中国120个城市1.24万家外商投资企业的调查,外国在华FDI企业的平均收益率超过22%。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如何积极管理外汇储备,提高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率成为当务之急。

前景

如何进一步通过币种多元化与资产多元化来分散投资风险,以及通过更多地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率资产来提高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率,是中国外汇管理当局面临的严峻挑战。

从币种多元化角度出发,如何在不对美元市场汇率造成显著冲击的前提下,逐渐降低美元资产比重,提高欧元及其他货币资产比重,将成为中国外汇管理当局的中长期目标。这意味着,对美元资产的减持必然是渐进的,更多地依然通过增量减持的方式进行。在美元汇率走强的背景下减持美元资产对外汇市场造成的冲击较小,但是这可能会造成短期亏损。

从资产多元化角度出发,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应逐渐提高股权、企业债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适度降低国债、机构债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外汇储备的整体收益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分散风险。

考虑到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和金融脆弱性,因此,保证外汇储备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依然非常重要。这意味着,外汇管理当局应该将外汇资产分为两类进行管理,一类依然投资于低风险低收益金融产品,另一类则实施更加激进的多元化投资策略。中司(CIC)的设立是中国政府在积极管理外汇储备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中司的首要目标就是通过实施比外管局更加激进的投资策略,提高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率。自2007年9月成立以来,中司已经进行了多笔金融股权投资。目前,中司的投资组合偏重于美国金融股权,受次贷危机爆发与深化的影响,当前中司股权投资的市场价值不容乐观,例如对黑石的股权投资迄今为止账面价值缩水了40%左右。

在中司的竞争压力下,外管局从2007年年底开始,也明显加大了对发达国家资源型企业及金融股权的投资力度。2007年12月,外管局通过自己在香港的子公司华安投资,投资了三家澳大利亚商业银行不到1%的少数股权,总投资金额为1.76亿美元。2008年4月,外管局购买了法国道达尔公司(欧洲第三大石油公司)1.6%的股权,投资金额为28亿美元。同月,外管局以10亿英镑购买了英国石油公司(BP,英国最大的公司)接近1%的股权。据媒体披露,外管局正在与美国私募股权基金TPG商谈合作投资事宜。

第2篇:如何进行外汇投资范文

那么,究竟什么是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呢?根据公告的解释,在试点地区,符合条件的境内非金融机构经批准,可以为个人提供本外币兑换服务,在规定的年度总额内办理境内个人结售汇业务和境外个人结汇业务,并可为境外个人办理每人每日累计不超过等值500美元(境内关外网点限额为1000美元)的人民币兑回外币现钞的业务。

仔细阅读这则公告,非金融机构的提法无疑是一大亮点,这样的机构中不仅能办理境内个人的结售汇业务,甚至还能办理境外个人的人民币兑回外币现钞的业务,这无疑是中国外汇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

如果你到过东南亚等地旅游的话,可以发现那里的外币兑换点非常普遍,街道、商店、酒店等许多地方,都可以非常方便地兑换外汇。然而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一直以来在我们的印象中只有银行才是可以兑换外币的场所。其实根据国际经验,个人本外币兑换市场一般由银行网点、特许外币兑换商和一些特约商户组成,针对不同客户人群和客户特点构成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据了解,世界上的许多主要大城市,都有相当数量的外币兑换机构全天候提供货币兑换服务。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局长西说,试行办理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有利于发挥经营机构营业时间长、兑换币种多样、经营机制灵活、专业化服务等优势,同银行的本外币兑换业务形成互补。而最为关键的是,笔者认为特许业务的推出传递了一些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信号,会对将来的经济生活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外汇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根据此前颁布的《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已不再区分现钞和现汇账户,而此次特许兑换业务的开展,将会进一步便利个人的外汇收支活动,显示了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上的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并可能会进一步开放外汇零售市场,加快本币国际化的进程。

有关专家认为,根据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都可以开展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这为商业性机构开办此项业务扫清了法律障碍。此次试点先从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开始,无疑具有象征意义。此外,从宏观层面来看,货币兑换公司的成立意味着我国外汇市场要开放,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发生了变化。

对此,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祺认为,小额外币兑换机构在海外地区非常普遍,但因为内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还没有实现自由兑换,如何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具体的方案出台,需要在浦东这类综合试点区进行试点。他表示,外汇零售市场很大,但现在的汇率主要是由外汇交易中心巨额交易决定的,没有充分体现市场特别是零售市场的供求关系。设立的小额外币兑换营业网点,不一定按照银行的汇率进行,会更贴近市场,反映供求关系,既搞活了市场,又使供求关系更充分地引领汇率形成。

第3篇:如何进行外汇投资范文

[关键词] 物流企业 外汇风险 交易风险

我国物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行业。随着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作业的范围已经跨越了世界各个角落,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企业,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日益活跃和拓展,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无时无刻不与外汇风险挂钩,物流企业的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等都涉及多种货币,汇率的波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很大。如何防范企业在对外经贸活动中的外汇风险,不仅关系到一些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特别是我国2007年人民币的汇率制度改革,我国物流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大幅度放大,如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好外汇风险对于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物流企业外汇风险及表现

物流企业外汇风险是指物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贸易管理与营运等活动中,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债权、权益)与负债(债务、义务)因未预料的外汇汇率的变动而引起的价值增加或减少的可能性。外汇风险可能具有两种结果,或是获得利益;或是遭受损失(Loss)。目前,一些国家货币汇率经常动荡不定,国际金融市场变幻莫测,外汇风险对持有外汇物流企业来讲已成为重要问题。

1.交易风险。即由于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应收资产与应付债务价值变化的风险。它包括:一是以延期付款为条件进出口的物流劳务,在货物已发运或劳务提供后,而物流劳务费尚未收支这一期间,外汇汇率变化所发生的风险;二是以外币计价物流企业信贷活动,包括向外投资和向外筹资或对外债务,如遇投资本息收入的外币汇率下降,投资的实际收益就会下降,使对外投资者蒙受损失。

2.折算风险。折算风险经常被称为会计风险或转换风险、翻译风险。它是指以外币度量的物流企业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损益都需要按一定的汇率折算为物流企业母公司所在国的货币表示。折算风险会影响企业在股东和社会公众面前的形象,甚至可能会招致企业利润下降和股价下跌。

3.经营风险。经营风险也称为经济风险,是指物流企业由于预料之外的汇率变动引起企业产量、成本和价格的变动,使得企业收益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变化的潜在性风险。由于经济风险取决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预测汇率变动方向的能力,所以,经济风险取决于经济分析,带有很大主观性。

二、我国物流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现状

1.外汇风险在我国物流企业涉外业务中主要表现为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

对于我国大多数涉外物流企业来说,由于经营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它们面临的外汇风险主要来自于进口付汇、出口收汇,当企业在这些背景下产生了净外币头寸时,由于有关汇率可能发生变动,将使企业直接面临外汇交易风险。同时,我国物流企业出口的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占有较高的比例,需求价格弹性较大,汇率的变动对于产品的需求有较大影响,对于物流企业企业而言就意味着面临着汇率的经济风险。

2.中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外汇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体系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双向流动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物流企业外汇业务迅猛增长,越来越多的物流头寸于外汇风险之中,加之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变动频繁剧烈,外汇风险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但事实上,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由于从事国际业务时间不长,普遍缺乏外汇风险意识。企业对于国际经济交往中所面临的可能的外汇风险暴露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抱着侥幸的心理消极应对,对汇率风险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由于外汇风险管理业务部门在企业经营中最直接的表现是增加了公司运营的成本而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企业难以看到汇率风险管理所体现的价值,从而忽视外汇风险管理对于物流企业从事国际业务的必要性。

3.外汇交易币种和风险防范方法不够丰富

目前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交易币种仅限于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港币和日元四种货币。且外汇市场上提供企业进行外汇风险避险的产品也十分匾乏。除四大国有银行可以向客户提供一年期以内远期交易外,具有保值性质的外汇期货、期权和掉期等衍生产品交易要么尚未开展,要么市场规模过小而难以满足企业进行外汇风险套期保值的需要。

目前国内银行对外汇风险管理的产品还处于开发或刚起步阶段,有的还是空白,与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人民币利率还远远没有形成一个有效地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而非市场化的利率不可能给出外汇衍生产品的合理定价,从而限制了较为复杂的外汇衍生产品的设计和推广。显然,过于单一的外汇市场交易品种和风险防范手段,限制了我国物流企业对套期保值手段的选择,进而影响了对外汇风险的有效管理。

三、我国物流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对策

物流企业选择什么币种进行计价结算、选择哪国的贸易伙伴、是否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套期保值、怎样管理其资产负债、如何进行国际结算,这一系列的日常活动都在汇率变动一定的情况下对外汇风险产生影响,使外汇风险的影响结果截然不同,因此,我国物流企业要管理好外汇风险,需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外汇风险意识

对于任何一个物流企业,只要有外汇的收支,外汇风险就会客观存在。而风险的大小最终取决于风险暴露头寸及国际外汇市场的变化,完全没有风险的外汇收支是不存在的。但如果能够正视风险的存在,采用合适的方法,外汇风险并不是不可以化解的。对我国物流企业而言,随着企业的发展,外汇风险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其日常经营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外汇风险防范管理,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公司的高层决策与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企业的外汇风险防范列为企业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日程,而不是消极应对。谨慎对待外汇风险,以化解风险而不是投机作为风险管理的目标。

2.选择好合同计价货币

在对外贸易和资本借贷等经济交易中,交易双方的签约日期同结算或清偿日期总是存在一个时间差,在汇率不断变动而且软硬币经常更替的情况下,选择何种货币作为签订合同时的计价货币或计价清偿货币,往往成为交易双方谈判时争论的焦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交易主体是否承担汇率风险的问题。首先是尽量采用本国货币作为计价货币。这样就避免了货币的兑换问题,也就不存在汇率风险。其次是物流劳务收入结算是时争取选用币值稳定、坚挺的“硬币”;而物流劳务支出争取选用币值疲软的“软币”。

3.以远期外汇交易弥补风险

通过预先决定汇率和金额的远期交易是一种最直接的弥补风险手段。假定物流企业,预定在三个月后收进以美元计价的物流劳务款,可与银行预先约定在三个月后卖出美元。当美元资金一入账就进行交割,也就是以约定的汇率将美元卖给银行,换成人民币,这样通过远期外汇交易对可能产生的交易结算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4.物流企业成立专门外汇风险管理委员会

该委员会由高层决策人员及专业的金融和财务人员组成,统一对全公司的外汇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该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以外汇分析为主,针对外汇市场的走势及公司内部的外汇收支情况,寻找发现外汇风险,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风险承受能力,确定外汇风险限额,参考专家、外汇指定银行的意见制定相应的外汇风险管理方案。除了制定和执行风险防范措施,外汇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完善的风险报告和财务报告机制,建立有效的外汇风险评价体系,以月或季度为期,定期向公司管理层报告外汇风险管理的情况。不仅如此,管理层的意见和指导方针以及各相关部门的意见也应及时地反馈给货币委员会组织。完善的报告机制不仅有利于外汇风险管理委员会改进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外汇风险管理取得良好的绩效。

参考文献:

[1]王世文:远期外汇交易在进物流企业汇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对外经贸实务, 2005,(12)

[2]夏 琳: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外汇风险管理问题的思考[J].金融纵横, 2005,(11)

[3]张宏玲:远期结售汇在生产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冶金财会, 2006,(02)

第4篇:如何进行外汇投资范文

关键词:国际金融;实践性教学;多媒体教学

1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都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压力。大到如何分析国际金融变化的规律,防范金融危机,维护本国金融秩序的稳定;小到如何防范汇率波动的风险,参与国际证券市场投资等等,知识都是我们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必须掌握的内容。

国际金融学正是研究国际金融诸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对开放经济的认识,系统而扎实地掌握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外汇与汇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掌握国际投融资、外汇交易和国际结算的基本技能以及防范外汇风险、利率风险的技巧,并在实际业务中进行一定的运用;了解我国涉外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会在实际工作和个人理财中贯彻执行。通过对国际金融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2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现象

(1)与其他经济类的课程相比较,学生本身对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兴趣较为浓厚。

由于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国内的一些媒体、财经类杂志都会报道一些与国际金融有关的信息。据调查,近几年来,国际金融发展中出现一些新的事件都是同学们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比如:1997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泰国突然爆发一场货币危机并发展成一个金融和经济危机,而且,很快波及东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连一向被称为是发展奇迹的亚洲四小龙也逃脱不了这场厄运。那么这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给东亚各国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做出力保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

(2)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自汇改实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屡创新高,升值幅度逐渐加快。2008年4月10日,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中,人民币汇率开启了“6时代”的大门。

(3)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问题。中国在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下可兑换,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在积极有序地推进。目前为鼓励资本的合理流动,政府推出了QDII、QFII的政策,媒体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也很多。

由于上述的一些热点话题学生们接触的比较多,所以他们很想通过对《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对上述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这样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4)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层出不穷,仅一本教材难以满足教学的要求。

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取得新进展,一本国际金融的教材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内容。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仅要对教材里面的一些理论和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也要不断地吸收和了解国际金融里面的一些新的发展动态,并在课程上把这些新的信息传达给学生。

(5)学生渴望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中增添进行一些实践性的操作。

教授《国际金融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如果教师就有关国际金融实务问题的讲授过程中,仅仅给学生介绍实务的操作技巧以及注意事项,那么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只能形成一个抽象的认识。究竟在具体实务中如何进行操作,需要重点注意什么,这些只能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找到答案。3国际金融教学教改的相关建议

3.1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注重针对性、实用性、超前性和通识性

由于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出于专业教师的敏感与责任,我们必须力求以前沿的理论视野和较高的学术要求,对国际金融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改进;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映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状况的内容。具体可以是通过加强教材和教辅资料建设,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同时注重资料搜集和运用互联网,积极吸纳最新的教研成果,了解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并及时纳入课程教学。

3.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合《国际全金融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国际金融课程学习中必须引入实践性的教学模式。

(1)在教学过程中开设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以及黄金买卖交易模拟等金融交易环境。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相关的软件,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购买这些软件,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可以模拟操作的平台。

比如,随着银行利率的逐步降低,银行客户的理财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外汇买卖作为一种风险较小的投资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另外,在期货市场中进行投机以牟取利润的方法,也是一种新兴的投资途径,在我国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采用。正是在这种市场需求下,市场上存在很多完全涵盖了实际运行的期货、外汇交易系统功能的软件,如智盛系统等

如果学校有条件买回这样的软件,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这些软件的操作,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业务技能,以培养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素质。

(2)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设置中,《国际金融》课程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国贸专业的学生讲授《国际金融》课程的过程中,除了让他们熟悉上述所讲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以及黄金买卖交易模拟等相关的操作软件之外,还可以通过与他们之前所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相配合,在学生的国贸实习和模拟操作中加入有关国际金融内容,如对外报价、汇率换算、出口收汇、结汇、外汇风险防范等,以便让学生领会本学科在实践中的应用,有针对性的加强有关国际金融操作的训练,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进出口贸易融资、出口信贷等相关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

3.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授课内容

第5篇:如何进行外汇投资范文

“人民币汇率补贴论”在WTO框架内无法可依

美国解决国内问题的做法一贯是将其上升为国际问题。长期以来,美国不断通过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各个层面向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其理论基础是争议较高的“人民币汇率补贴论”。

所谓“人民币汇率补贴论”,即将人民币汇率问题与国际贸易法律中的反补贴规则相联系,将中国政府的汇率政策视为一项禁止性出口补贴,并采取单边措施,对中国产品征收反补贴税。根据目前美国财政部的标准,被列入汇率操纵国有三个条件:对美国的双边贸易顺差超过200亿美元(2016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2500亿美元);经常账户盈余超过其GDP的3%(2016年三季度中国经常账户盈余为GDP的2.4%);官方持续干预汇市,购买外汇超过GDP的2%。显然,中国目前不具备被归入汇率操纵国的条件。美国在国内无法通过美国法律自身找到对中国认定汇率操纵国的适当性,只能寄希望于世界贸易组织(WTO),试图从WTO规则中找到可以适用于中国的条款,这也是美国论证“人民币汇率补贴论”合法性的背景。

显然,货币及汇率问题传统上属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管理范畴,中国入世时IMF已经出具了相关证明。2001年6月,WTO中国工作组会议的多边谈判在日内瓦恢复。会上,美国要求在中国加入WTO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中加入外汇事务的条款,旨在将中国的外汇事务纳入WTO争端解决机制。有关外汇问题的案文主要是:要求中国向WTO承诺外汇安排,开放部分资本项目,提供外汇管制的完全信息。对此,中方认为,外汇事务应当由IMF管辖,并不在WTO争端解决机制范围内。因此,中国就此问题与美方进行了多次双边磋商,WTO中国工作组举行了八轮多边谈判。最后各方达成协议,中国加入WTO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删除了要求中国承诺外汇制度,包括汇率制度的案文。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形势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WTO成员(包括美方)当时对此均未提出异议。

但美国政府对此视而不见。美国依据《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1994)的有关条款,认为中国汇率政策属于“多种货币措施”(multiple currency practice),并据此认为货币汇率政策可以受WTO规则管辖。根据《补贴与反补贴协定》,构成补贴需证明财政资助、授予利益和具有专向性三项条件。美国认为,中国长期维持汇率水平不变的政策减少了出口商为避免外汇风险所需支出的相关费用,构成“由政府提供的财政资助”;该种汇率政策为出口商提供了在市场条件下所不能获得的竞争优势,属于为其“授予利益”;并且,货币当局在制定该项政策时,能够预见其政策将大幅刺激产品出口,为出口商赢得更多收益,属于“事实上依赖于出口实绩”,具有专向性。综上所述,美国认为,中国维持低汇率水平的政策事实上属于为出口商提供的一种禁止性补贴,违反WTO中关于补贴的有关内容。

但是,在WTO框架内,由某发展中成员如巴西等提议成立的汇率与贸易小组多年来基本没有任何进展,更无法单独论证人民币应进一步贬值的适当性。中国出口商并不直接同中国人民银行而是同各商业银行进行外汇结算,而WTO相关判例已经表明商业银行并不属于《补贴与反补贴协定》中的“公共机构”。再如,虽然汇率理论有购买力平价论、实际有效汇率论,但是各种汇率理论都有各自缺陷,单个理论给出的计算结果均不足为信,更何况布雷顿森林体系机构已经得出结论,认为人民币不具有操纵贬值的基础。由于欠缺理论基础,“自由市场”下的人民币汇率难以确定,中国出口商被“授予利益”这一事实也难以证明。最后,由于所有出口企业都使用相同的汇率,单纯以增加出口为由不足以证明中国汇率政策具有“专向性”。事实上,WTO争端解决机构在实践中对WTO相关规则的解释都支持了中国的观点。

我国须保持高度警惕并及早做好应对

实际上,即便在美国内部美国官方对此问题的态度也十分谨慎。奥巴马总统任职期间始终未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名单。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奥巴马任职期间已经有美国议员将汇率问题、反倾销问题、“市场经济地位”及限制或禁止国际投资等问题相结合。因此,虽然美国脱开贸易政策而单独将中国认定为汇率操纵国缺乏理论上的可行性,中国仍要保持高度警惕,尽早做好应对措施。

我国必须高度警惕美国在两个方面严防死守。一方面,在美国贸易救济措施中,警惕美国以汇率补贴为由对我国产业、产品救济案件适用汇率补贴;另一方面,严防美国在中美双边贸易谈判、投资协定中列入有关汇率相关内容。

笔者建议初步做好通过案例法解决我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预研究。经过去年与欧美两个WTO重要成员的尖锐斗争,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去年取得了一定进展,欧盟方面有所松动,但是美国仍然未按约履行中国入世承诺。同时,需要注意到,一方面,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合理合法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程序上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美国随时可能对华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因此迫切需要我国实时应对并为我国涉案企业提供协助。

第6篇:如何进行外汇投资范文

关键词:投资缅甸受制裁地区跨国企业财务管理

4月4日,美国政府表示准备放宽对缅甸的禁运、旅游等部分制裁,美国公司可以对缅甸投资或提供金融服务 。在4月23日欧盟解除全面的对缅经济制裁(为期一年)后,美国众议院开始就对缅政策举行听证会,积极探讨减轻对缅制裁的进一步可能 。缅甸做为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新兴市场国家,本应是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青睐的投资地区。但长期以来,美国禁止对缅甸的投资与进口,限制两国的资金转移,冻结其资产等,给缅甸国内外的基本交易都带来了极大困难,也阻碍了欧美发达国家企业进入该地区市场。根据我国商务部公开的2011年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南提供的数据,缅甸的最大贸易伙伴前5名依次为泰国、中国、新加坡、印度和中国香港 。可见中国对缅甸的投资已在欧美制裁存在的情况下抢占了先机。那么随着形式的好转,是否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安全稳健的进入缅甸市场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呢?首次进入缅甸市场的企业可以从商务部的《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缅甸》了解比较全面的市场信息,本文只对特定的财务管理要点及风险进行总结,希望对企业在缅的财务管理业务开展有所启发。

普遍看来中国企业投资国外市场最重要的就是合理筹集资金和有效地运用资金,但是又因缅甸受到多种经济制裁的限制,故在对缅投资的管理中应将资金的安全性放在首位。下面我们分别从跨国企业财务管理的五个主要内容进行逐一分析。

一、对缅投资企业的融资管理

融资是财务管理首要职能。以低成本低风险筹集大量资金是对缅投资具有竞争力的主要表现。通常跨国企业可以利用日益完善的国际金融市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可以充分利用经营所在的国内金融市场凭借国际公司本身雄厚的实力而取得优惠利率的贷款;可以绕过某些国家法律法规限制将资金从一个子公司转移到另一个子公司。通常企业使用的融资渠道有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银行贷款,国际贸易融资,以及企业内部资金转移系统等。对于打算进入缅甸投资的企业来说确定了投资项目以后首要的工作就是研究可能的融资渠道、融资机会和金融工具,对各种融资方案进行预测、分析、从中选出融资成本低、风险小且能实现最优资本结构的最佳方案。因缅甸受到经济制裁的限制,其境内金融市场比较落后,融资成本较高,国际融资市场又不能对涉缅业务开放,所以可选的融资渠道有限。可以考虑从前面提到的缅甸五大贸易伙伴国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使用自有资金、从境内金融机构取得商业贷款或申请政策性支持资金是解决融资问题的三个基本方法。注意其总体目标是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本结构,并以此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实际操作上对缅投资企业融资包括外部融资和内部融资两个方面。从目标来看二者是有区别的:外部融资是企业从公司外部寻求资本融通的融资活动,主要是通过中国、香港、新加坡等资本市场和子公司东道国的金融市场进行,其目标是使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及融资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内部融资是指在企业集团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资金融通,其目标是使企业的整体税负水平及内部融资成本降至最低,最终实现整个集团公司的综合融资成本最低。

对缅投资企业融资应该遵循下列原则:

1、实现整体资本结构的优化。只有在负债减税利益和负债产生的财务危机成本及成本之间保持平衡时,才能够确定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从而实现公司总体价值最大化。

2、降低融资成本,对缅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和各国政府的干预使该资本市场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另一方面也为涉缅企业实现其融资成本最小化制造了困难。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降低融资成本:第一、避免或减少纳税。这是企业提高利润率的基本途径,主要通过融资方式的选择、融资货币的选择、融资地点的选择来实现。第二、利用出口信贷或其他政策支持性资金。对缅投资项目在我国境内基本不受限制,所以有可能申请到出口信贷或其他政策支持性资金,从而享受到优惠利息降低融资成本。第三,争取当地优惠贷款。该方法可以同时解决资金投入缅甸的安全性问题。但是缅甸金融市场的容量有限,且成本较高(贷款利率在10%-15%),所以不适合大额投资项目的融资。

3、重视融资风险的管理。一方面对于缅甸特色的金融市场针对外汇风险要选择合适的贷款币种,客观预测未来投资额和收益量,并匹配相应币种。另一方面要紧密关注政治风险。对于大型项目可以和东道国政府签订特许协议。

二、对缅投资企业的投资管理

企业对缅投资行为受到经济及政治两种因素的诱导。企业应该通过研究对缅投资机会及不同投资项目的效益水平,选择优质的投资项目,从而最终实现优化投资结构、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目的。具体投资工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明确对缅投资的目的。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经营的特点和缅甸市场状况在提出对缅投资的设想前明确本企业进行投资的目的和关注点。2、选择合适的对缅投资方式。实际中可以采取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方式。需要注意使用美元进行的直接投资会大大增加投资主体的制裁风险。目前外资进入缅甸境内需要在指定的缅甸外贸银行注入初始资金,目前该行可接受的注册货币为美元和欧元,人民币尚不具备初始注册能力。间接投资增加了资金流转的级次,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母公司因对缅投资被制裁的风险。3、对缅甸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价。企业应从该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条件入手,采用恰当的投资环境评估方法,充分认识到该国投资环境动态性和异质性的特点,努力使投资达到安全性与合理性的要求,减少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4、对具体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如其他投资项目评价一样可采用净现值、内部报酬率、现值指数等指标,但由于对缅投资投资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投资环境,所以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风险评估和可行性研究分析,包括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的预测。企业可以聘请专业的事务所或咨询公司对2、3、4项工作进行具体实施。

三、对缅投资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

营运资金管理也称为企业内部资金管理,是针对企业流动资产或净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减流动负债)而言的。涉缅营运资金管理主要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及存货管理,即现金资产和近似现金资产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要求通过流动资金科学合理的调度、安排,使内部资金转移成本低、速度快,避免外汇风险,使分布于各国的子公司的各项收支往来业务能够在财务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实现资金流向和时机的优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营运资金,获取最佳经济收益。需要关注的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的安置企业流动资金的存放地点:一般比较理想的管理方法是采取全系统的管理模式,使分散在各子公司的资金集中由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控制,通盘协调财务和业务上的各种收支往来,使整个公司内部资金转移成本降至最低,加速公司各单位间的资金转移的速度。针对缅甸的特殊情况,要合理控制缅甸境内资金存量,同时将投资集中在较安全的结算中心。2、合理选择持有货币,可以选择持有那些预期升值的坚挺货币。为避免外汇风险不仅在硬通货的持有上应保持一定配比,在当地币的持有上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谨慎选择。3、统筹调配企业的剩余资金,通常由公司总部规定各子公司所持当地货币现金的限额一般以足够应付日常业务开支为限,总部根据缅甸境内的资金变动情况进行资金的调拨操作,由总部协调各子公司间余额调剂。4、充分运用资金成本最小化的管理方法。一是加速资金转移将多余的资金汇集到主账户,以备不时之需,使公司资金发挥更大效用。二是采用净额支付制度。根据对缅甸货币汇率走势的分析,正确运用净额支付等方法事资金在公司内部达到合理调配。三是统一协调母子公司对缅交易和投资活动的资金需要。

四、对缅投资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

目前对缅投资企业通常使用的货币有美元、欧元、新加坡元、日元、英镑。人民币在我国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政策推动下刚刚进入缅甸市场,受其境内金融管制所限,在银行体系中尚未成为缅甸全境可自有兑换及结算货币。2012年4月2日,缅甸中央银行宣布缅甸的汇率体制由8.50847缅币钉住1特别提款权的联系汇率制度变为管理浮动汇率制。另外欧元对美元、人民币对美元之间的汇率变化也导致了外汇风险。如果某种货币的现金流入与同种货币的现金流出在时间或数量上不相称,或者以各种货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不完全匹配,公司即面临风险损失的可能性。外汇风险一般表现为: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三个方面。如果企业能够有效的进行外汇风险管理,将会避免或减少汇率变动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甚至汇率波动也能使企业受益。在缅甸的外汇风险管理主要是及时更新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预测汇率变动趋势,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少外汇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例如将临时闲置资金转换为升值趋势的硬通货,会计处理上以稳定的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加速资金调拨(移动),缩短调拨时间,将闲置资金分布在一个或几个稳定的国际金融中心。

五、对缅投资企业的纳税管理

纳税是缅甸经营企业的一项重要的财务支出。无论是税收种类还是税务制度,世界各国都与中国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方面对于财务管理人员来说,除了应熟练的掌握相关国家的税收制度以外,还应特别注意对缅投资企业整个链条上所面临的纳税管理的特殊性。另一方面,跨国经营企业的组织机构的特点是跨国公司具有转移资金的内部渠道,如法律上存在产权关系及子公司之间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交易等。利用这些资金转移渠道,在缅投资企业可以调配资源,把资金用在最有利可图的环节。同时可以利用转移定价调节收入和费用以减少税收。还可以采取恰当的方法避免国际双重征税,利用有关国家为吸引外资而采取的优惠政策,实现最多的纳税减免。利用各种避税港以减少企业所得税负担;利用内部转移价格将利润转移至低税国家和地区,以便减少其纳税总额。

综上所述,对缅投资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应该侧重于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从融资、投资、运营、外汇风险、纳税管理五个方面着手研究实际问题并落实解决方案。当然,国际舞台风云变化,随着缅甸民主进程的推进和经济迅速发展,国际社会对缅制裁有可能逐步取消,那么缅甸的投资环境将变得越来越安全和宽松。企业只有密切关注缅甸国内外政策变化,才能在控制财务管理风险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降低管理成本取得最大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第7篇:如何进行外汇投资范文

[关键词] B股市场 并轨 相关问题

我国B股市场建立的初衷,是在当时外汇紧张的情况下,开辟一条让企业利用外资的通道。从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看,B股市场曾较好地发挥了吸引外资的功能,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及资本市场的发展,B股市场“招商引资”的历史使命基本结束,市场功能逐步萎缩,逐渐边缘化,B股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成为困扰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与A股市场并轨是解决B股问题的现实的最佳选择。但是,目前要实现A、B股市场的最终并轨,我们还必须处理好制度层面和市场层面的一系列问题。

一、与A股市场并轨是B股市场的现实选择

从我国资本市场总体布局及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角度考察,目前,以A股市场为核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逐渐形成,通过实施QFII制度进行渐进式开放的战略基本明确,B股市场作为特殊时期的开放通道,其历史使命基本结束。在资本市场国际化布局中,离岸市场是一个重要构成部分,B股市场目前基本本土化,在制度构建上存在诸多缺陷,要想改造成离岸市场的难度极大;而香港资本市场作为我国的离岸市场已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内地资本市场和香港资本市场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因而也没有必要再花大力气把B股市场打造成离岸金融市场。由此,取消B股市场,把B股市场并入A股市场,纳入我国资本市场总体布局才是B股市场的合理归宿。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此方案实施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了。

首先,A股与B股上市公司均是国内企业,A股与B股的上市地相同,A股与B股市场均受到国内法律的制约,因此在法律管辖权上没有障碍;而且根据现行法律框架,通过创新性的制度设计,实现A、B股市场并轨己无实质性障碍。

其次,2001年B股市场对境内个人投资者开放后,境外投资者全身而退,B股市场已然本土化。目前,境内个人投资者投资B股已完全没有政策障碍,境内机构虽然还不能投资B股,但管理层允许境内机构投资B股应是必然趋势。从投资者的融合程度上看,B股市场己经基本成为了国内居民进行投资的股票市场,再加上B股上市公司本身就是国内企业,因此,从上市公司性质和投资者构成来看,B股市场实质上也已经A股化了,这也为A、B股市场并轨创造了市场基础。

第三,A、B股市场的最终并轨,将形成一种“多赢格局”。对于B股投资者而言,可以摆脱长期低迷、缺乏流动性的B股市场,燃起解套并获利的希望,坚守阵地的境外投资者还可能藉此进入参与中国A股市场的通道。由于B股市场本身的流通市值规模相对A股市场而言是非常小的,将B股合并到A股市场中对A股的冲击非常有限,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保护A股投资者的利益。A、B股市场的最终并轨,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其股权结构将有所简化,可以摆脱诸如信息披露要求不一、财务规则不一、审计条例不一及A、B股股东股利分配目标不一等令人头疼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们又重新踏上了梦寐以求的融资之路。而监管部门则可以避免再度付出双重制度建设成本,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可见,A、B股市场并轨符合多方面的共同利益,制度条件与市场条件基本成熟,具备了非常强的可操作性,与A股市场并轨成为B股市场改革的现实选择。

二、A、B股市场并轨相关问题分析

A、B股市场并轨,具体操作上可以有多种不同方式。对于纯B股上市公司而言,不存在A、B股的转换问题,我们可以考虑直接转入A股市场进行交易;上市公司回购注销B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尚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更多的A+B股公司则适用于将B股转换为A股后进入A股市场交易。这些方式各有特点,我们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具体方式由市场来决定。但是我们要注意到这些方式均面临着一些个性或共性的问题。

1.B股回购面临的问题分析

比较而言,回购注销B股作为一种完全的市场行为,相对简单可行,因为它既不涉及不同制度的衔接,也不涉及股价硬性接轨的难题。同时,对于上市公司或大股东而言,由于目前B股价格比较低,采用回购注销方式成本较低,还可以提升公司的每股收益与净资产或增强大股东控股能力。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回购注销B股这一手段面临着如下一些问题,须引起重视。

(1)回购的积极性不足。对于B股公司而言,解决B股问题没有紧迫性,国家对此的政策也还不明朗。同时,部分B股公司发行的B股数量较少,在总股本中的比例很低,是否进行B股回购,对大股东的控制权并无实质性影响,因此,大股东出于加强控股权而回购B股的动机可能并不强。另外,对于部分B股在总股本中的比例较高的公司及纯B股公司,如果回购后剩余的流通股数量未达到有关规定的下限,就可能面临退市。以上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上市公司回购的积极性。

(2)回购的能力问题。进行B股回购,要求具备很强的支付能力,并非是所有的B股上市公司都有回购能力,能够满足这一条件的公司并不多。有些现金充沛的上市公司是有可能采取回购B股的方式,可有些现金不多的公司就未必能够进行B股回购,甚至有些绩差公司连经营都成问题,根本不可能拿出钱来回购。

(3)B股市场严重缺乏流动性,如果回购的消息传出,将造成股价飞涨,操作难度很大,如果B股股价上涨过高,那么上市公司可能会失去回购的动力。

(4)B股回购涉及到换汇问题,还面临着外汇管理政策的制约。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回购注销B股方式不具备普遍适用性,只能由具备条件的B股公司适时展开。

2.A、B股市场并轨面临着境外投资者资本项目兑换问题

目前B股投资者中仍然有一部分是境外投资者,他们所受的外汇管制非常宽松,他们可以在卖掉股票后,立即把资金汇出国外。A、B股市场并轨后,必然是以人民币交易,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投资者当初以外汇购得的股票,在出售时得到的却是人民币。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下不能自由兑换的条件下,这些投资者存在强烈的货币偏好,很难接受转换币种的做法。因此,不少人认为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是实施A、B股合并的必备前提,而要实现这一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事实上,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并不是A、B股市场并轨所必须的,在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之前,也可以进行市场合并。当然,在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下,需要进行创新性的制度安排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至于许多人考虑的对外汇市场及汇率的冲击问题,以今日中国外汇盘子之大,B股股改涉及到的外汇兑换量应该微不足道。

3.A、B股市场并轨面临着境外投资者持股的流通问题

目前,我国A股市场对于境外投资者是通过实施QFII制度进行有限的开放的。根据这一制度,在B 股市场和A股市场并轨过程中,除了那些获得了QFII资格、可以投资A股的境外投资者以外,其他境外投资者的B股账户并不能转为普通A股账户到A股市场上交易,因为目前A股市场并没有向所有境外法人和自然人开放。

在我国资本市场的渐进式开放战略既定、资本市场全面开放尚需时日的情况下,这一部分境外投资者的股份流通问题成为需要我们重点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

转贴于

4.如何进行股份转换的问题

由于目前A、B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价格差异,B股如何转换为A股成为A、B股市场并轨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这里首先涉及到是否存在补偿问题。所谓的“补偿”问题是指,由于目前A、B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价格差异,将B股并入A股,是否应像股权分置改革中由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那样,由B股股东向A股股东支付对价作为利益补偿。笔者认为,从理论上,A、B股是同股同权,享受同样的各种权利,因此其理论价值是一致的,之所以出现不同价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是市场的分割或隔离,因此,A、B股市场并轨不应该存在支付对价的问题。

既然不存在支付对价的问题,则A、B股市场并轨,最大的问题还在于股价的接轨。由于目前B股市场非常低迷,价格几乎扭曲,而A股市场效率更高,价格发现机制更为健全,更能形成公允的价格,因此A、B股价格接轨应该以A股股价为价值中枢,B股股价向A股股价靠拢。这对于B股投资者来说是喜上眉梢的事情,然而,将B股转换成A股,将直接扩大A股流通股盘子,影响A股的市场价格,造成A股投资者的利益损失。

由此可见,股价的接轨问题,直接影响着A、B股投资者的利益,关系到并轨的成败。

三、对策建议

1.鼓励B股上市公司进行B股的回购业务

如前所述,回购B股是解决B股市场问题上最为体现市场化原则的方式,从目前来看已经基本没有制度障碍。回购B股虽然很难成为全面解决B股市场问题的方案,但是可以有效减轻B股股改的压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和配套,鼓励上市公司和大股东进行B股回购。首先,可以提供再融资便利,激励公司开展回购行动。监管部门可以适当开辟再融资特别通道,或是允许企业增发A股回购B股,或是在公司回购B股后,再视条件提供A股发行便利,还可以直接对B股回购提供信贷支持。其次,在外汇管理方面可以采取一些临时的特殊政策,给回购提供换汇便利。

2.通过制度创新,解决B股境外投资者的持股问题

B股境外投资者的持股问题受到外汇管制和资本市场开放制度的制约。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现行的法律框架内,通过创新性的制度设计,完全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在境外投资者持股的流通问题上,我们可以采用分类解决的方式来加以处理。对于具备QFII资格或条件的,完全可以通过QFII通道来解决。而对于其他境外投资者,应允许他们自由选择是否继续持股,我们可以为其提供一个特种A股账户,规定其只能卖出股票而不能买入股票,股票卖完后,该账户即被注销。对那些不愿抛出股票的境外投资者,则可以允许其长期保留该特种A股账户,直至该投资者获准投资A股时,再自动转为普通A股账户。

在外汇管理方面,我们可以开辟一条特别通道,对原B股境外投资者在换汇和外汇汇出方面给与特别的便利,允许这些境外投资者将合法的本金、资本利得、股息等转为外汇汇出,确保其退出渠道畅通。

3.合理处理A、B股股价接轨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如允许机构投资者介入、设立B股基金等,以增强B股市场的活跃度,激活B股市场。在此基础上把A、B股股价接轨的问题交由市场去解决。这样,既可以避免对股市产生较大冲击,也可以减轻对投资者利益的影响。

第8篇:如何进行外汇投资范文

关键词:内部失衡;外部失衡;政策调整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2-0016-03

一、问题的提出

宏观经济失衡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存在着经常账户的大量逆差,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以及石油输出国保持了经常账户的大量顺差。对于中国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同时。多年来一直受到内外失衡问题的困扰。中国经济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过度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外部失衡则体现为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双顺差”,并且外汇储备持续积累。内外失衡并存的状况,不仅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也使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更为复杂和困难。2011年全球金融危机已转变为如今的债务危机,面对日益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中国内外失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来缓解日益严重的内外失衡?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的现状

(一)内部不平衡

通过选取样本区间为1978~2009年的储蓄率、投资率及消费率数据进行分析。从图1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投资率和储蓄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且两者走势高度相关,1978~1993年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但2000年以来两者大幅上升,储蓄率以年2%的速度增长,2009年中国储蓄率高达52%、投资率达47.7%。从1994年开始中国储蓄率一直高于投资率,且其差额不断扩大,1994年其差距为2.1%。而后扩大到2007年的8.8%,直至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的4万亿元财政支出减缓了两者的差距扩大化。总体来说,中国高储蓄、高投资现状仍在持续,并且储蓄远超过投资。

另一方面,中国消费率却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总体消费率与私人消费率保持一致的波动,而公共消费率一直保持平稳的趋势,平均约为14.3%,故私人消费率的下降是造成中国总体消费率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1978~1992年中国消费率总体保持在60%以上,1992~2001年消费率先降后升,且在60%水平上下波动,这一时期的总体水平低于前一阶段的平均水平,在2002年以后中国消费率较快下降,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下降,在2009年消费率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仅为48%。

由图1和图2比较得出,中国储蓄率、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变动趋势恰好相反,即表现为储蓄、投资不断上升而消费的不断下降,且近年来高储蓄、高投资及消费不足的格局还在不断形成并加强。

(二)外部不平衡

从表1中可看出,中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持续“双顺差”,其中2008~2009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面临外部需求下降的压力,使2009年经常项目差额下降至2611亿美元。自2010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贸易伙伴国家宏观经济走势发生变化,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政府施压,恶化了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2010年经常项目差额虽然有所上升,但仍然低于2008年。

持续的“双顺差”使得中国外汇储备不断积累。2001年之前中国外汇储备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78~1993年的规模较小阶段,1994~1997年的较快增长阶段,1998~2000年的缓慢增长阶段。从2001开始,中国外汇储备开始大幅增加,年均增长幅度达30%以上。如图3所示,2001年,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121.65亿美元,到2005年翻了4倍。2006年2月,中国外汇储备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在同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到2008年末达到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规模继续攀升,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当前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和不断攀升的外汇储备,是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最为突出的特点。

三、内外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内外失衡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分析内外失衡问题,出发点在于宏观经济的基本恒等式:

Y=C+I+G+NX (1)

其中,Y表示国民收入,C表示消费,I表示国内投资,G表示政府支出,NX表示净出口。

对上式变形,Y-C-G=I+NX (2)

S=I+NX (3)

即国内储蓄等于国内私人投资加上净出口。宏观经济失衡表现为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两大类:内部失衡是指国内储蓄和投资的不平衡;外部失衡是指进口和出口的不平衡。国内已有学者对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其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般是: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互相影响。一方面,内部失衡导致外部失衡,当国内储蓄S大于国内投资I时,过剩的国内产能会通过外部需求来消耗,也就是说,国内庞大的储蓄会相应转化成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另一方面,外部失衡引致内部失衡,净出口NX取决于汇率,若宏观经济政策导致本币汇率升值或被低估,那么净出口会受到影响,进而储蓄和投资都会受到扭曲。从上述等式还可以看出,内部失衡问题和外部失衡中的贸易顺差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对外经济的不均衡实质上是国内经济运行不均衡的外在反映。如果储蓄率一定,那么,国内私人投资与净出口就像一对跷跷板,会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

(二)内部失衡的制度根源

在中国,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来掌握国有企业,垄断了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和经济资源,从而获取了市场的定价权。中国当前特殊的财税分配体制导致了政府收入与企业利润增长的正相关关系,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全国推行“分灶吃饭”的财税体系。在这种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收入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当地经济发展越快,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就越多,地方政府可支配的预算规模越大,从而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和向本地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就越强。同时,与财政收入相联系国民生产总值(GDP)就成为度量地方各级政府官员的一个重要指标。为谋求经济上的发展来达到政治家职位升迁的目的,于是各级地方官员产生大力发展当地经济的强烈动机,并以各种方法竞相扩大投资。

在这样的经济体制及财税体制的影响下,政府主导型下的企业投资必然会表现出极力扩张的趋势。企业扩大投资显然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投入,还需要最大限度地依靠外资和提高居民储蓄水平。一方

面,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诱使大量外资的涌入,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使得人们保持了较高的储蓄率,最终形成了高投资、高储蓄和低消费的发展格局。因此,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与特殊的财税分配体制成为中国内部失衡的制度根源。

(三)外部失衡的深层原因

1 债务危机背景下的低利率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剧了中国的外部失衡。2011年全球金融危机已转变为债务危机,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继续实行低利率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导致全球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过剩。债务危机背景下,全球经济运行风险不断加大,同时中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流入,从而加剧了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使得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

2 经济转型背景下传统消费理念决定的内需不足导致外部失衡。总结国内学者对于消费不足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收入分配不均;二是由于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三是预防性货币需求使得储蓄上升以及社会保障不完善。在经济转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一直很高,这是中国消费受到制约的根本原因,而传统的消费观念也有重要的影响。高储蓄低消费的格局使得过剩的产能必须通过外部需求才得以平衡,相应的中国贸易账户长期保持顺差。

3 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积累了巨额顺差。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国际间产业的转移,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资本密集产品的组装环节被转移到中国,并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贸易部门。中国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以来,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依靠出口拉动,并以加工贸易为主,低廉的要素成本使得中国出口品具有相对价格优势,形成了贸易账户顺差。

4 汇率的制度性扭曲和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与经济增长的持续上升,以及多年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积累,使得人民币币值坚挺,具有很强的升值压力。大量国际游资趁机进入中国套取人民币升值的利润。人民币缺乏调整弹性,央行被迫在外汇市场投放人民币以稳定汇率,又扩大了经济的流动性过剩,加剧了外部失衡。

四、应对内外失衡的政策调整

鉴于上述对中国内外失衡的现状及原因的分析,中国内外失衡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内外失衡的局面,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搭配,从多方面人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1 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制,促进居民消费增长。中国高储蓄低消费的现状虽受传统消费观念的一定影响,但主要归因于中国医疗、健康、教育和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通过完善这些领域的配套体系,将有助于增加总消费,改善过度储蓄的局面,最终增加国内需求。当然,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生活保障的合理标准。

2 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杜绝政府驱动型的投资模式。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健全中央与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杜绝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一旦切断了政府主导型的投资方式,能使这种粗放式的投资方式转变到市场主导型的投资决策体制,从而提高投资效益,促进投资与消费的协调发展。

3 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公共支出政策。考虑到当前消费需求短期内难以得到实质上的提高,政府应转变支出结构,主要是考虑增加政府在教育、医疗方面的支出,改善相对落后地区中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及健康服务,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等。

4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改善贸易失衡状况。调整完善进出口商品结构,实行进出口和内需并重的平衡贸易战略。对一些出口产品,比如稀土、农产品等实行出口配额管理,同时,减免最不发达国家进口产品关税。根据中国“十二五”时期扩大机电产品进口的促进战略,鼓励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另外还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中国外贸结构优化升级,这将有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平稳的可持续发展。

5 实行有管理的汇率调整,使人民币缓慢升值。人民币升值可以缓解内外失衡的程度,一方面,通过负向价格效应,对国内通货膨胀有缓解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出口增加进口,从而实现外部均衡。从长期看,需要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通过增强汇率弹性以及本外币政策相互协调,进一步发挥汇率在平衡国际收支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双重失衡”论[J],理财,2009,(1)

[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东海证券研究所联合课题组,对症下药解决宏观经济内外失衡[N],中国证券报,2007-11-05

[3]张亮,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深层次原因及其优化路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1,(5):62-67

(4]杨瑞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9

第9篇:如何进行外汇投资范文

关键词:保险集团混业经营市场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保险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日益成熟,保险业已经成为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保险集团已成为金融体系日益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保险集团的金融混业经营使其能够全面参与衍生产品的各个市场环节,但也增加了保险集团市场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即由于业务的综合性而能受到金融市场领域风险的直接影响,构成了全面的市场风险。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比较复杂,而且每一个子公司业务性质都有其特殊性,给集团市场的全面风险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的架构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6年颁布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中,将市场风险定义为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和表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并根据导致市场风险因素的不同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黄金等商品价格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保险集团面临的市场风险呈现出高层化、扩散化、契约化和网络化等特点。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又使保险集团的市场风险进一步上升。在这个背景环境下,保险集团应考虑设计一个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通过建立和适时调整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来防范和化解集团和子公司层面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集成管理的风险管理架构应设计为矩阵式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它应在横向业务整合的基础上,增加纵向的管控,将同属性的交易或者具有相同风险因子的品种进行风险加总。金融集团由决策层确定总体风险资本,然后把总体风险资本限额按横向(子公司)来进行分配。即将风险资本限额在集团不同的子公司之间进行分配,子公司再将所配的风险资本限额配置到每一个业务部门,则每一级的管理者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下一级的投资活动产生的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如果每一级的风险管理者都能做到随时掌握和监督下一级的风险限额执行情况,并能对突破既定限额的情况进行及时干预,则风险管理就算真正达到目标(层级管理)。

保险子公司与资产管理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新《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一直有严格规定,只允许投资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由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加之1996年5月以来的8次利率调整,使保险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或低收益状态,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1998年以后,保险公司陆续获准可以进行同业拆借、买卖中央企业AA+公司债券、国债回购、协议存款、企业债券及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保险公司又获准可以买卖可转换债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投资银行次级债。2004年10月,随着《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保险资金可以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票投资。一般来说,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应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原则, 并在遵循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以求取得更多的收益, 同时应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开支和保险赔付。

保险资金运用可主要按照风险限额管理来实施(子公司层面),首先根据保险子公司(或保险资产子公司)的资本实力、股东目标与风险偏好、监管规定等,确定保险资金运用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相应的抵御风险损失的风险资本限额;然后,根据对各业务部门或交易员的风险调整的绩效测量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在各层次间进行风险资本限额的分配;最后根据分配的风险资本限额对各业务部门乃至每一笔交易的风险进行监控,并根据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对风险资本限额进行动态的分配调整。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越大承受高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衡量偿付能力的指标有净保费与净资产之比,美国的保险监管认为3:1为满意的最大安全比例,这一比例愈大,保险资金的运用规模可以相对大些。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净资产之比高于1:5,保险公司有可能破产,这一比例愈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规模相对小些。我国2001年制定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也规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指标,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监管指标。严格根据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对保险投资总投资额及其风险限额上做出限定,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市场风险将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

银行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我国银监会2004 年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从操作层面上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需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这意味着,银行子公司必须对市场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对市场风险资本金进行管理。

银行子公司目前产生市场风险的资金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外汇交易(如即期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掉期等)、贵金属交易业务(如黄金白银的即期买卖、远期买卖、掉期及租赁交易)、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如货币掉期、利率掉期、掉期期权、外汇期权、债券期权、利率期货、指数期货、指数期权等)、利率产品业务(如机构债券、公司债券、短期商业票据、新兴市场公债等)、结构化产品业务(如信用违约互换、与信用相连的债券等)。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银行子公司的经营重点由传统的贷款业务向市场业务转移,面临的市场风险的种类和规模将成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