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范文

学前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前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1篇:学前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育现状;质量;标准

我国是非常重视教育的一个国家,但在最近的几年里却忽视了学前教育的相关发展,学前教育的漏洞和不足也在最近的几年里越发严重。究竟现在的学前教育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造成其肆虐恶化的原因又是什么,这正是本文所深入研究的内容。

一、学前教育现状

综合来看,近年来学前教育机构逐年递增,各式各样的学前教育机构在为家长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幼儿在以后的学习生涯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分析了一部分学前教育机构后发现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符合国家标准的幼儿教育机构占据比例较低。

学前教育机构的基数巨大,形式和种类多样,但真正的幼儿园在其中的比例不是很高,而符合国家标准的幼儿园比例更加偏低,未达到标准的幼儿园无论在校园的软硬件建设,还是师资力量上都存在巨大问题,危害幼儿正常的成长。这些幼儿园或其他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也使得学前教育系统变得混乱,严重影响正常良好的学前教育的进行。

2.幼儿园的基础设施不足。

在不符合标准的学前教育机构和其他勉强符合标准的幼儿园中,其因为资金、规模等原因使得其在软硬件的建设上出现纰漏,有些幼儿园没有完善的配套学习和游戏启蒙设施,有些幼儿园没有足够的空间供幼儿活动,还有些幼儿园在食物的供应上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大大影响着幼儿的身心成长。在师资方面,很多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并没有国家认可的相关工作资质证明,甚至不是专门的科班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前教育培训,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强,思想理念落后,无法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对于幼儿的学习潜力的开发程度低,有些教育不合理还会使幼儿过早的产生厌学等问题。

3.幼儿园选址不当。

多数幼儿园都是依附于居住人口密集的区域,如小区等,但由于竞争问题,在人口密集高的区域有时就只有一个幼儿园,这造成了很多本区域内适龄儿童无法就近上学,甚至无法完成学前教育的问题。还有些幼儿园的选址极其不科学,有些将幼儿园选在交通密集的区域,这不仅会造成交通拥堵,也会提高幼儿出行的危险率;有些学前教育机构将地址选在工厂附近,工厂平时生产排泄的有害物质极有可能在不经意间侵蚀学生的身体健康。4.相关部门缺乏足够的重视。对于教育部门来讲,幼儿学前教育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于是无论是在指导,还是监察的力度都很缺乏,产生了很多的空子,为一些心思不良者创造了机会。没有完善的学前教育体制,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缺乏章程,造成混乱,没有健全的奖励惩罚机制,使得正规幼儿园产生一定的消极心态。

二、导致当前学前教育问题多的原因

1.家庭对于幼儿学前教育的要求低。

很多时候,大人对于幼儿学前教育的要求只是能够帮助家长分担一部分看管孩子的任务,只要幼儿园能够保证幼儿的饮食、休息和看护时间,家长就会对幼儿园的其他设施不很在乎。这直接导致了一些民办幼儿园的兴起,这些民办幼儿园的学费较低,饮食和休息状况良好,看护时间久,但师资力量差,主力教师往往没有专业素质及能力。

2.幼儿园本身无法兼顾。

很多时候,幼儿园本身需要兼顾质量和价格,价格太高会引起家长的不满,从而影响入学的学生数量。完整的学前教育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学校的影响力不足,无法顺利地进行完整的学前教育,由于幼师这一职业本身的热度很低,所以很难找到高素质的优秀教师资源,即使有也往往需要付出许多额外的薪资待遇。规模小的幼儿园成本低,教学水平低;规模大的幼儿园成本又过高难以承受。

3.社会各界并不重视幼儿园的发展。

无论是家长、幼儿园,还是相关部门和其他组织,都对幼儿学前教育不够重视。家长、幼儿园的不重视就会双方面地造成学前教育水平下降,相关部门的不够重视就会造成对学前教育整体的规划安排不合理和有力的干预指导不足,同时监督力度不够,没有合适的奖惩措施也会加大幼儿园的懈怠教育。

4.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

学前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可以通过加强学前教育机构的软硬件建设来实现。而幼儿心灵的发展却需要优秀的师资团队来引导,而我国师范类教育机构在学前教育和幼师培养方面没有投入很多的关注。这不仅造成幼师力量的匮乏,也使得幼师水平得不到提高,在社会中还存在着一批非专业学校培养出的大批不合格的学前教育团队,使得现有的教师团队受到了很大的侵蚀。在教育行业大力改革发展的今天,幼儿学前教育却遭到了忽视,这不禁让人感慨。幼儿学前教育在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学前教育的各方面形式总结现在的学前教育状况并得出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但是学前教育机构除了幼儿园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机构,也在没有相关规划管理的前提下危害着幼儿的身心发育。希望幼儿学前教育能在之后的时间里受到更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赵微.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现状的原因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2,(02):19-22

第2篇:学前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53-01

本课题将着重研究当今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致力于解决语言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推进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通过长期对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观察、实践与分析,发现现阶段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过程中主要广泛存在以下问题:

一、语言教育活动目标不明确

语言教育活动目标性不强,有时无明确目标,或有目标但是目标假大空,不能有针对地、具体地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语言教育。

二、语言教育活动内容设计与组织欠妥

首先是教师不能恰当地进行导入和设计活动环节,不利于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然后是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过多的干预,给幼儿表达的机会不多,忽略了幼儿主体能动性的发展;最后是不能合理安排活动重点,避重就轻。

三、语言领域教学的特点不突出

故事教学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被轻视、倾听习惯的养成被丢弃,剩下的只是教师的灌输与说教;文学作品中的美,或被忽视或被僵化地“注入”。

四、教师在语言运用方面存在问题

当前教师语言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嗦重复、呆板乏味及语调平缓没有生机,这样的语言环境不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能力。

如今幼儿园语言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自身素质、态度方面,家长落后教育观念和幼儿园教学管理体制三方面所导致:

五、教师自身素质及态度方面

不论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目标不明确还是内容设计与组织欠妥来说,或从语言科学特点不突出再或者教师语言存在的问题来说,这些问题集中在教师自身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教育观念陈旧、专业性不强

如今许多幼儿教师自身原有的理论、技能已跟不上今天教育发展的步伐,而且有的教师不是学前教育科班出身,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语言教育活动的专业学习,这对实际的语言教学工作并没有促进作用;对于新的教育观念教师都能领会,但更多的只是为了上好语言教育公开观摩活动而进行展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传统的集体语言教学模式带领幼儿完成原定的语言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还有许多教师将幼儿园语言教育小学化,忽略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2、教师态度不端正

在一些教师看来,幼儿园语言教育无非就是带幼儿读读课文、认认字,所以在进行语言教学活动时态度较为懒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缺乏积极性,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这样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了幼儿教师的语言教学水平。

六、家长功利化教育观念对幼儿园语言教学的影响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地成长,是学前教育的总目标。幼儿教师为了迎合家长,不得用更多的时间带领孩子们学习小学的知识,为幼儿上小学奠定基础,这样就忽略了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家长思想观念落后也是现今幼儿园语言教学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幼儿园教学管理方面的分析

幼儿园的教学管理是幼儿园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保教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幼儿园教学管理机制的落后也是造成幼儿园语言教学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机制较为落后

近年来,幼儿园越来越重视师资培训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选派优秀教师到外地学习成功的教学成果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但由于这种学习只限于各幼儿园较优秀、年轻的教师频繁外出,致使一部分教师频繁外出,导致学习内容重复,造成资源浪费;而另一部分教师却越来越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这是不利于普遍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及教学水平的,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园教师整体语言教学水平的提高。

2、幼儿园制定语言教学目标、内容不合理

有些幼儿园制定语言教学内容、目标不合理地任教师自由地选择语言教学内容,这其中很多一部分原因应该归咎于幼儿园教学管理。

以上三个方面就是幼儿园语言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的质量,影响了幼儿语言能力乃至身心健康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九、对教师的建议

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及教学水平,不断探索新教法;要明确语言教育的主要意义及目的;要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及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设计、组织语言教学活动;要将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各种活动与环境之中。

十、对幼儿园教学管理体制的建议

第3篇:学前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范文

关键词: 幼儿园 入园难 原因 建议

一、我国幼儿园发展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和学前一年毛入园率分别只有50.9%和74%。从目前来看,要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战略目标,任重而道远。

(一)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不建全。

政府对学前教育存在多头管理、责权不清的问题。有的地方政府规定,民办幼儿园可在民政、教育、地方政府办公室等多个部门分散登记注册,教育部门专管幼儿园教学,卫生保健则由卫生部门负责。如有的地方政府虽然明确规定教育部门主管幼儿园的审批与业务,但在教育部门内部,社会力量办学办公室负责幼儿园的审批手续,基础教育科室只能分管教学,学前教育行政批管不统一。[1]

(二)民办学前教育发展不规范。

目前,我国民办学前教育市场存在较多问题。如收费制度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保教质量参差不齐,安全事故频发;产权不清,园内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等等。

(三)我国幼儿园供给与入学需求矛盾尖锐。

我国拥有约1.5亿0―6岁儿童,其数量占世界同龄人口的五分之一。而我国学前教育总投入占GDP的比重极其微小。[2]在这种情况下,公办幼儿园活力不足,民办幼儿园管理与监督不到位,使得学前教育市场很容易出现混乱无序、违规违纪现象。另外,我国多数公办幼儿园内部组织管理机械呆板,服务意识差,经济上“等、靠、要”,办园成本意识不强,挥霍浪费严重,改革势在必行。

二、我国幼儿入园难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管理缺位。

学前教育涉及教育、财政、规划、建设等多个部门,各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机制。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对其在个体成长与国家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得学前教育的发展缺乏计划保障。当前,世界各国对早期教育的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平均水平大约为3.8%,而我国学前教育经费一直在全国教育经费总量的1.2%至1.3%之间徘徊。虽然近几年民办幼儿园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幼儿园数量不足的问题,但一些民办幼儿园迫于运营成本压力,很难扩大规模,无法添置教育用具和设备,导致正规的幼儿教师大量流失,这使得很多家长不信任民办幼儿园,进而导致“选园难”。[3]

(二)体制改革导致幼儿园数量急剧减少。

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一大批企事业单位、机关办幼儿园被关闭或转制。在国企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全国企事业、机关办幼儿园从2000年的1.6万所减少到2007年的5000所,减少了70%,原有福利幼儿园大量消失。幼儿教育普遍存在公办园“稀缺化”、民办园“两极化”、优质资源“特权化”、收费“贵族化”等问题。由于供需失衡,各地公办幼儿园很“吃香”,但受招生数量限制,很多时候家长需托门路、找关系、拼背景。[4]许多没有背景的家长,只好交费提前把孩子送到公办园的亲子班去“占坑”,为的是以后能获得入园机会。

(三)幼儿园遭遇适龄儿童入学高峰。

很多家庭的生育计划受国家大事、重要纪念日或所谓“吉祥年”等众多原因的影响,部分人群对此的盲目偏好就会影响这些年份的出生人口,导致“拥挤一代”的形成。这一代人不仅入托难,而且将来入学、找工作等的难度都将大大增加。目前正是出生于1975年后及“80后”人群的生育高峰期,庞大的生育大军必然带来庞大的出生人口。

(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入托紧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一些城市正在向特大型城市方向发展,这一进程带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涌进城市,导致这些地区幼儿园数量不能满足适龄儿童急剧增长的需求。这将导致幼儿入园难的问题会持续一段时间无法解决。资源的稀缺,必然引起收费的昂贵。[5]

三、改进我国幼儿入园难的建议

(一)完善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

明确政府职责应有细化指标,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树立“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从思想观念到实际工作真正把学前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在具体操作上,应统筹城乡学前教育的公平发展,统筹公、民办园的协调发展。成立专门负责学前教育的组织或机构,由专人负责,以协调各领导部门之间的关系,保证各部门之间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充分发挥整体领导的作用。幼儿园管理一般需要教育部门、卫生防疫部门、民政部门、税务部门等的相互协作。教育部门应起主导核心作用,其他几个部门应将情况及时上报教育部门备案,以便教育部门作出决策。政府在完善组织结构的同时,应强化宣传、立法、规划、督导、调控和咨询职能。[6]

(二)加大幼儿教育投资比例,坚持幼儿教育的公益性。

“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公办园和社会力量办园比例不当、教育投入比例过低引起的,这反映出有关部门对学前教育的定位存在问题。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公共性和公益性被忽视,相关部门过于强调非义务性。类似“社会为主、公办示范”的办园思路,将举办学前教育的主要责任推向社会力量和市场,由此导致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各级政府应提高学前教育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率,把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提高投入比例,增加公办幼儿园,以满足城乡居民子女的“入园”需求,补齐学前教育这块“短板”。同时,应建立幼儿入学资助体系,以保障幼儿的受教公平。如规定各公办园不得拒收贫困儿童,对贫困儿童实行学费减免政策,政府再予以补贴;提高幼儿教师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提高幼儿的自我防护能力和幼儿家长的安全意识。[7]

(三)科学引导家长对幼儿园的选择。

幼儿教育是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有一种能让孩子在里面感到自由、快乐、放松、健康的氛围最重要。因此,在选择幼儿园时家长不应该把眼光只盯在少数知名幼儿园上,科学的“择园”标准是:一是选离家近的,这样不仅家长接送方便,而且能减少孩子因路途遥远所带来的事故风险。二是不要认为只要是公办的、最贵的就是最好的。

(四)加强学前教育立法。

当前,首要和切实有效的一项工作就是进行学前教育立法,从法律的高度明确和确认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将学前教育的重大意义、宗旨、性质、地位及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中的责任,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保障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8]一些发达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法制化管理十分重视,近几十年相继出台了学前教育法或相应的教育法规,如美国的《儿童保育与发展固定拨款法》、《早期学习机会法》,英国的《儿童保育法》、《保育标准法》,瑞典的《学前教育法》,日本的《儿童福利法》,等等,从法律层面保证了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做法和经验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启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问题与现实需要的调研,加强新形势下事业发展政策、体制的研究,在人员、经费、科研立项等方面予以倾斜、给予应有保障,以更好地促进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学前教育法》,重点明确规范学前教育的责任、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办园条件、经费投入、教师责任与权利、待遇等重要法律关系问题,以确保学前教育事业在法律的保障下健康发展。[9]

参考文献:

[1]蔡迎旗.论中国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的重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2).

[2]涂艳国.中国儿童教育30年[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9).

[3]虞永平.试论政府在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学前教育研究,2007,(1).

[4]曾晓东.供需现状与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经济学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5,(1):5-10.

[5]彭世华.学前师范教育急需调整发展机制、加强宏观调控[J].学前教育研究,2006,(2):17-22.

[6]陈恩伦,陈惠.对幼儿园转制过程中政府责任的几点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8,(5).

[7]蔡迎旗.中国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1).

第4篇:学前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范文

从理论上来讲,财政学将公共产品界定为满足公共需要的物品。从学前教育的主要类型看,学前教育既包含公办园这种由政府承担主要经费的公共教育服务,又包括民办园这种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结合财政学的规定,我们将学前教育认定为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应该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承担主要责任,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促进学前教育的普及和有效率地发展,同时保证学前教育财政支出及资源配置达到公平和效率。

一、学前教育发展的财政支出规模、结构分析

(一)学前教育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财政用于学前教育支出正在逐年增长,其中2007-2009年增长速率较缓,从2010年开始增长迅速,至2014年我国用于学前教育事业的财政支出增长到2048.76亿元,相当于2007年度的学前教育经费的13倍。

2.财政用于学前教育的支出结构

(1)学前教育经费生均支出、占教育财政总支出、总教育经费比重

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7年到2014年,我国学前教育经费的支出值正在逐年增加,且增长较快,尤其是2010年后。2007-2009年,全国幼儿生均教育经费都不足1000元,远远没有达到标准。从2010年开始增长较快,但是生均教育经费还是较低。

2007-2014八年来财政支出和学前教育经费都在逐年按照一定的比例增长。2007-2009年,全国幼儿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2%左右,从2010年开始这个比重有了较快增长;2007-2009年,全国幼儿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比重平均保持在1.38%左右,从2010年开始这个比重成倍增长,至2014年达到了6.2%,这说明2010年《纲要》颁布以后,中央财政对学前教育的关注空前提高,财政经费增长较快,但总体而言,这个比例还是过小。

(2)各教育阶段学前教育经费量比较

通过2007-2011五年教育经费对比图(图2)更能直观的表现各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量比较,其中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多于中学教育经费,再多于小学教育经费,而幼儿园教育经费最少,甚至不足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的八分之一。

(3)省际、区域、城乡之间比较

财政经费在省际、区域、城乡之间等存在较大差距。东、中、西部财政经费的占有量准循着东部占有率大于中部占有率,西部的占有率最低的顺序,东南沿海城市基本上已经解决“无学上”问题,但是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城镇以及乡村地区仍面临“上学难”的问题,这种公共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势必将直接激化社会上收入不均,机会不均的矛盾,成为破坏公平效率的重大问题。此外,不仅省际之间,边、少、穷与其他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财政倾斜。

二、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存在问题

1.政府财政资金总体支出不足

2007年至2014年学前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但是绝对总量依然不多,平均到我国入学儿童数量上,我国学前教育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香港的十分之一。学前教育的财政支出不足直接反映在公办幼儿园数量少,基本被机关部门和事业单位垄断,这些公办门槛都比较高,造成市场上对民办园的需求直接成刚性需求;另一方面导致对民办幼儿园的补助不足,民办园的配件设施等教育资源不足。造成学前教育资源匮乏的另一大原因就是财政资金并未在预算内单独列项。政府下拨的教育经费在被划拨使用时随意性较大,再加上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很有可能使教育资金大多投入到其他教育事业,导致学前教育资金缺乏。

2.财政支出分配不均

我国的财政支出在区域之间、省际之间以以及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财政倾斜”。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出现经济分层现象是由地理、历史、政策等综合原因决定的,但教育分层现象更直接的原因却是财政支出的“财政倾斜”。当前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的配备远远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的要求。更普遍的是公私?W园的资源配给矛盾,公办园的数量虽少却得到了绝大多数的财政支出,显然,这些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将导致对社会公平的直接破坏。

3.财政支出方式单一,存在管理体制障碍

由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较缓,学前教育不仅在制度建设方面有所缺失,在财政支出方式上也欠缺创新性。在新西兰等英语国家,政府创新推出了教育学券政策,通过这种方式对适龄入学儿童提供财政资金,不仅解决了幼儿入学的学费负担,也没有破坏市场的活性;另外印度也制定了专门的财政政策保证幼儿教师的工资补助,有效控制了教师人才的流失度。相比之下,我们国家以财政资金拨付的支出方式就显得十分单一。

此外,我国学前教育管理制度上也有诸多缺陷,如政府职责定位不清晰、监督制度不完全等。一方面政府对对政府承担学前教育主要责任的认识有失偏颇,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将“政府主导”等同于“政府办园”,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效率;另一方面很多学前教育工作者,不少地方学前教育工作者也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履职弱化,甚至很多地方存在责任推诿现象。政府整体职责定位不清晰,随之会影响各级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权责配置。

三、促进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支出,推进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公平

加大对学前教育财政资金投入,具体的做法包括:增加公办幼儿园,降低公办园的门槛,打破事业单位、机关单位垄断公办园的的局面;加强财政支出对民办园的补助与支持;将财政直接补贴于学前教育从业教师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充分保证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留住人才;致力于改善学前教育的教学资源,包括强化硬件设施,加强学园的安全保障,保障入学儿童的卫生健康,为幼儿学前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学和成长环境等。

(二)规范学前教育财政支出机制,提高资源的分配效率

1.加强学前教育财政支出制度,健全管理体制

加强学前教育的立法,是保障学前教育的根本手段。在法律制定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本国的国情和目前学前教育的具体发展情况,制定符合本国特色的法律文件。此外,在财政经费的使用过程中,还应实现对学前教育经费的专项管理,促使资金使用透明化,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率。

2.财政支出还应该注重效率,适当向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

与单一的公办、民办园等途径来比较,总体效益最高的学前教育财政支出模式应该是“财政支出为主、家庭支出为辅”的模式。因此,财政支出资金应当“好钢用在刀刃上”,重点保障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师资力量,特别是更多地照顾经济欠发达地区学园的基本建设。根据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财政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等学前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的补助可以带来更多的公共效益,使财政支出和公共资源的分配达到最有效率。

第5篇:学前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师;现代化;素质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教师是浇灌花朵的园丁,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期对幼儿教师的标准和专业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职业素质以及专业水平都存在一些不足。所以当前调整师资力量,幼儿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是提高学前教育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当前我国幼儿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跨入新世纪以来,城乡幼儿教育蓬勃发展,但相应的教师水平却未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师是幼儿教育的核心,幼儿师资队伍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然而当前幼儿园的教师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当前绝大部分的幼儿园教师都是初中毕业后直接就读于幼儿师范的学生,他们的动手能力虽强,有较好的弹唱跳等能力,性格也多活泼大方,但是他们也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的武装,即知识结构的单一,文化功底薄弱,语言表达能力差,部分老师在给孩子上课时,存在上课用词不规范,逻辑性差等问题,不能正确引导孩子的心理发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2、部分幼儿教师的素质以及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现在的教师虐童案件比比皆是,教师不能对孩子一视同仁,不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甚至因为自己的不良情绪而发泄于孩子身上,对孩子的身理及心理都造成不良影响,使大众也对幼儿教师产生质疑,对幼儿园的信赖度降低。

3、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幼儿教师的学历结构不合理,尽管学历不与能力成正比,但总的来说,高等院校能为优势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理论知识来源以及师资力量,她们的学习层次也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同。然而当前幼儿教师队伍的形势却是专科学生居多,本科学生以及更高学历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另一方面是幼儿教师性别结构不合理,纵观整个幼儿园,“女性化”迹象鲜明,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男性教师的缺乏,在培养孩子勇气、胆量等教育活动就较难展开,幼儿园也缺少了一种色彩。

4、幼儿园中的幼儿教师流动性强。由于发展空间低以及收入低等诸多问题,幼儿教师很难在一个幼儿园长久的待下去,这样幼儿园不断涌入新教师,缺乏经验,不利于幼儿教育的发展。

二、当前幼儿师资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

当前幼儿师资队伍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位问题。一直以来,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就较低,学历高的毕业生不愿就业于幼儿园,尤其是发展程度低的小城市以及乡镇幼儿园。于是专科毕业生就进入了幼儿教师的队伍,随之也带来专业水平不高,理论知识薄弱,知识面窄等问题。

2、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国家政府拨款少,幼儿园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撑,他们无法聘请学历高的本科生,只好以学历较低的中专生作为补充,随之也带来一些问题。

3、对男性幼儿教师存在偏见。一直以来,大众都对男性幼儿教师存在偏见,加之幼儿教师收入微薄以及男性本身没有女性的母性,所以学前教育行业对男性的吸引力较低,幼儿园中的男性教师也较少。

4、其他。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开办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少,因而高素质、高水平的幼儿教师就少,幼儿园也存在学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三、幼儿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1、把好教师入门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把好教师入门关。首先是扩展招聘范围,只有在选择范围广泛的情况下,才有择优用优的可能性;其次是招聘工作程序化,教师招聘工作必须严禁,有条不紊,一般来说,应聘教师者都需要经过资格审查、笔试、初试以及复试等四关,以此来考量应聘者的综合能力,为幼儿园选拔优秀人才,让孩子更好的成长。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首先是专业结构的合理,幼儿园选拔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幼师专业的学生,应该让更多专业的人员参与幼儿教育,如管理方面的人才以及一些艺术类学生,从而做到幼儿教师队伍的多元化;其次是教师学历比例合理,不以学历高为标准,而是高低学历合理搭配的原则下,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武装,运用专业知识,才能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最后是男女教师比例合理,加大男性幼儿教师的招聘,完善幼儿教师队伍的结构。

2、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幼儿师资队伍现代化。首先应该鼓励教师进行自我修养,鼓励教师开展自学,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已并应用于教学;其次是鼓励教师开展教学互助,组织骨干教师与新教师进行教学交流,新教师向骨干教师学习经验,骨干教师向新教师学习一些新思想以及一些新方法,共同分享教学感受,共同进步;最后是请专家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以科研带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建立专家辅导平台,组织教师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不断完善自身,从而提升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国家加大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以及财政投入,鼓励高校开办学前教育专业。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意见》要求,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幼儿教育的地位,提升了幼儿教师对广大求职者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开办,也为幼儿园能招聘到优秀人才提供了可能。

4、国家应颁布相关法律来减少虐童现象的发生,为广大幼儿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当前虐童案层出不穷,俨然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一颗恶性肿瘤,影响着幼儿的成长,若这颗肿瘤不能得到有效根治,会对幼儿教育行业以及孩子造成重大创伤。因而国家应该用法律作为武器来制止此类现象的发生。

5、保障教师权益,为幼儿教师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一直以来,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吸引力低,加之幼儿教师收入不高。因而幼儿园应该从提高幼儿教师的地位出发,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如获取工资福利等权利,幼儿园还可以为在职老师购买一些基本的保险来解决老师的后顾之忧;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对教师的工作状况及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园应避免任人唯亲,而要任人唯贤,做到民主提拔,让在职老师能在幼儿园看到美好的前途,增强教师对幼儿园的归属感与依赖感,以此来激励教师不断完善自身,促进幼儿师资队伍的现代化。

项目来源:西华大学“西华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项目

参考文献:

第6篇:学前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学策略;探讨

一、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科学表明,学前教育不仅是人的情绪情感、性格、社会以及认知等方面培养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成长速度最快及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在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于每个人未来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这个阶段,人的大脑的发育与年龄的增加呈反比,因此,在幼儿时期,是每个人快速学习的好时机。所以,加强学前教育工作,能给每个孩子未来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奠定优良的基础。

学前教育主要是对每个学前儿童实施适应儿童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可进而有效地促进儿童成长。倘若错过在幼儿时期进行科学、良好的学前教育,那么要想在未来就需要付出很大家庭和社会的代价进行弥补。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作了很多的投入,而我国政府也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目的就在于让孩童从小就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为孩子奠定行为、性格和人格的基础,学习对和错,形成初步的判断对与错的能力,使其初步了解并开始接受社会规范,形成最初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现阶段学前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伴随着当前我国社会不断进步以及教育事业稳步的发展,幼儿时期的学期教育逐渐被人们关注。但是,在新形势下,我国在学期教育这方面与小学教学、初中教学相比,幼儿时期的学前教育这一基础性阶段的建设依然面临的许多的问题。

1.学前教育定位不合理

(1)缺乏学前教育的重视度。据相关学者指出,成年人大约50%的智力是在4岁以前获得的。但是当前,许多家长对学期教育的认识只是片面的认为学期教育就是带着孩子玩,或者偶尔“写几个字,背几首诗”,因此,对学期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2)学前教育的目标不合理。当前,由于社会普遍存在重认知教育轻社会以及人格培养的现象,这种不合理的追求也带到了学期教育,导致学前教育的目标不合理,忽视幼儿良好行为、情感、态度、自主性、社交能力等培养。

(3)学期教育的内容不科学。当前,许多学期教育的机构以盈利为目的,一味的迎合家长的心理,脱离实际进行盲目安排不科学的教育内容。

2.学前教育教师团队素质普遍较低

在我国,由于对学前教育重视度不够,并且办理学校的门槛较低,因此,导致一些学校在学前教育的教师资源配置上不合理,一个老师身兼数门学科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其次,由于学期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在学期教育的资金方面也存在问题,导致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非常的缺乏,进而使得学期教育的教师团队大部分都是一些缺乏专业熏陶的幼师。因此,面对这种教师团队素质较低的局面,使得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令人担忧,更为孩子的未来埋下潜在的差距。

3.学前教育的思想理念落后

现阶段,许多学校的学前教育思想依然停留简单的教学生认字、算术等内容方面,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导致面对更加开放和信息的不断更迭,学校学前教育依然停步不前,甚至很多地区直接将改为“托儿所”,认为就是简单地帮家长照看孩子,不需要学习启蒙知识。这是非常狭隘而且错误的思想理念,直接影响孩子未来受教育的能力。

4.教育方式方法缺乏创新

幼儿时期的儿童,对一切事物都充满新鲜和好奇,这个时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都非常的强烈。但是如果这个时期采用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的学前教师的教学方式,久而久之,很容易导致孩子们失去对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不断的学前教育教学方式,并且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突出活动的新颖性,进而以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调动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的促进儿童各种能力的成长。

三、搞好学前教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1.积极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

学前儿童和成人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是两个不同范畴的群体,因此,要想做好学前教育就必须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通常,学前儿童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好问、认识具体形象、模仿性强、无意性大等等心理特征。所以,针对这些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就不能长时间的进行单纯而枯燥教学。

2.加强学前儿童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是形成思维能力的初始阶段,同时也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因此,在学前儿童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的采用培养方式,加强对学前儿童的智力的开发,辅助其形成初步的思维能力。通常,开发学前儿童智力和培养其思维的有效方式中,主要采用的方式就是通过生动故事以及游戏,故事是影响幼儿思维的最好方式,而游戏作为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活动,是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途径。

3.加强孩子学习的兴趣培养

学前儿童的特点,在于童心、童趣。俗话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重要意义在学前儿童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学前儿童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各方面都还未成熟,唯一左右他们行为的便是这“兴趣”。在学前儿童的学前教育过程中,不断的创新教育方式增强孩子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学前教育 ,重在的应是指导和激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把握好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儿童喜爱的方式,指导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其学习兴趣。

4.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众所周知,在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而这个时期都是以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为主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科学引导。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碰到一些教师和家长很想教育好孩子,辅助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但是往往却事与愿违,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育方法方式的问题。因此,只有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家庭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学前儿童的行为习惯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同时也需要家庭的培养。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相互结合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用家园联系册、幼儿成长手册,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强化巩固。行为巩固主要是指定期对学前儿童的行为习惯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在行为巩固教育时,还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在检查中对行为习惯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对较差的孩子进行个别帮助。检查中为行为表现好的孩子在墙报上贴上星星,使其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以激励其他幼儿,并能有力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对于每个幼儿的成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教学的飞速发展,幼儿学前教育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幼儿学前教育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良影响因素,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家长重视起幼儿的学前教育工作,加大力度进行整改,从而促进我国幼儿学前教育水平的进一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给每个孩子未来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奠定优良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学前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范文

本文以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手工课为例,对如何实施“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方法进行探索,认为“做中教、做中学”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方式。

【关键词】

学前教育;手工课;教学方法

在中职学校,要想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较强的技能型专业人才,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到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做中教、做中学”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方式。本文以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手工课为例,对如何实施“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方法进行探索。

1 “做中教,做中学”的含义

1.1 “做中教”的含义

所谓“做中教”,指的是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遇到难题及不明白的地方老师给与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开放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实现对学生的教,并体现教的规律。换言之,教师在“做中教”的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学生操作的方式实现教学,让学生在做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要点。

1.2 “做中学”的含义

所谓“做中学”就是从行动中学,从实践中学,这个学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即学在做中进行,通过学生的“做中学”,实现教师教,并体现学的规律。学生通过做,锻炼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

2 “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方法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的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其目标是培养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学前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农村幼园,这就需要一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学前教育教师。手工课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技能课,也是将来担任学前教育教师所必需的一项技能,这门课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适宜采用“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方法,教师在学生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思考问题及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导向理论的目的。

3 “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方法符合中职学生特点

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存在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陈述性知识不感兴趣,认知基础与认知能力偏低的特点。但又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涉及经验、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具有较强的掌握能力,可塑性强,有很大培养空间。“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在自主学习和协作中进行学习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用实践检验理论知识,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成为其理解知识的桥梁。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增强了动手能力,培养了探索和创新精神。

4 “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方法在手工课教学中的应用

4.1 实施“做中教、做中学”前的准备

(1)教师的准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按排在课前做好以下准备:①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要注意动手能力强弱的学生适当搭配,组的人数多少要根据任务内容来确定,一般是4~6人一组。分组是为了学生在做中学时能互相帮助,共同探索;②教师要指导学生准备必需的材料和工具;③在教学中若需样品展示,教师还要事先做好样品;④要预估学生在做中学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想好相应的指导措施,为实施“做中教”奠定基础。

(2)学生的准备。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准备必需的手工材料和工具,并预习课本中相应的内容,为“做中学”奠定基础。

4.2 “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实施过程

4.2.1 导入。根据手工制作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导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废物利用——花瓶制作》中,以准备的材料(一次性方便面碗、奶茶杯、纸杯、气球、胶水、碎片报纸等)让学生猜一猜,这节课我们做什么东西,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4.2.2 任务布置。在导入的良好情境中布置本节课需手工制作任务,并给出任务目标要求,在目标引领下驱动学生学习。

4.2.3任务实施。由各组学生共同商量自行制定完成任务计划,确定制作步骤和程序,在得到教师的认可后,各位同学按计划按分工分步实施。

4.2.4 教师指导。各组学生在任务实施中难免遇到困难,教师在学生任务实施过程中要巡察各组,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4.2.5 作品评价。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估,之后再由教师对任务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任务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通过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这是实现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重要环节。

4.2.6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既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也是一堂课发展的必然结果。课堂小结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培养学生逻辑和抽象思维的重要环节,所以课堂小结的好坏标志着教师是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4.3 实施“做中教、做中学”的反思

在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采用“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方式我的体会是:

(1)作恰当的示范,引导学生参考借鉴。 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准确娴熟的课堂示范技巧,可以使课堂平添许多吸引力,也是教师的个人魅力所在。恰当的示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作品,并对作品的制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的示范应分步进行,不能自顾自一气呵成。

(2)鼓励学生对老师的作品进行创新。 让学生抛弃依葫芦画瓢的做法,老师教的只是作品形成方法,至于作品构造、外型、色彩等引导学生创新。比如教学生做花瓶,只是让学生知道怎么形成花瓶的瓶腔,至于花瓶是广口式,还是窄口式,抑或葫芦式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3)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树立手工制作学习的信心。作品完成后,一定要留时间让学生互评。互评可以从作品质量、色彩、造型和创意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时要注意评价的语言,要求不要太高,以鼓励为主。对作品没完成的同学也要评价其已完成部分,并让他谈接下来来的创作构思。为尽量多的同学营造体验成功的情境,树立手工制作学习的信心

总之,“做中教、做中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到技能、获得知识,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幼教人才。

【参考文献】

[1]马云霞.浅析幼教专业手工课教学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J].专题研讨.2012,(8).

[2]董晓.“做中教,做中学”一体化模块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教师.2013,(20).

[3]王百卫.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J].成才之路.2012,(4).

第8篇:学前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范文

关键词:童谣;幼儿教师;口语教学

语言文字工作事实上生根发芽在各行各业、各种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离开语言文字,人类社会的沟通、传播将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践行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各个专业、行业理应结合自身特点,从整体中出发,落到细节中思考。本研究试通过对课堂情况的具体情景分析与童谣文本的内容分析,言明童谣作为一种文本在语言教育中,尤其是学前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教育作为一种工具或者技艺,同时与社会稳定的国家发展与政治诉求相勾连。举例来说,为解决19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出现的青少年犯罪问题,英国公立学校开始将现代体育运动纳入体系之中,旨在将中低产家庭的子女培养为符合现代社会气质的“文明人”,运动由一种消遣休闲成为教育体制的一部分,乃至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工具。关于幼儿教育或者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培养中心,其本质上应当是一种以学前教育专业为核心的质量评估,其内涵和发展应当依托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开发与打造,然而对于学前教育质量的评估和探讨,尤其是幼儿教育,主要集中以“幼儿园质量”或“托幼机构质量”为题[1],而忽视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关注学前教育专业本身的教学质量,其本质上是一种对于“元教学”的回溯和重视。而无论是幼儿的教育还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语言都是其中一个尤为突出的部分。2001年教育部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将语言与健康、社会、科学与艺术等五个领域作为教育内容,明确指出了语言教育在该阶段的重要性。在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看来,语言区别于言语,是意义和音响形象的结合体,是一种符号。而在近年来,幼教事业的高速推广中,对于语言事业的普及却似乎发生了一种意义与音响形象的分离,尤其是专科学校中,很少有专门的专业,甚至是教研室来负责相关学科的教学,相应的教学任务要么落在了一些来自北方方言区的、普通话发音相对标准的教师身上,要么干脆并入文学、语文的教学之中,这样的行为造成了两种后果:一是将语言的教学等同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阐释,忽略了普通话教学本身所需要的一些技巧;二是将语言的教学单纯视作一种语音的规范纠正,缺失了语言的应用功能。基于上述情况,结合笔者的教学总结与反思,本文旨在回应以下几个问题:高职高专学校的幼儿教师口语课程中存在问题的症候是什么?童谣作为一种文本,在相应课程中的应用角色应当是什么?是否能对幼儿教师口语课程进行完善与补充?

二、幼儿教师口语课程的内在症候

(一)体系不完备

高职高专学校的幼儿教师口语课程中,首先教师队伍体系存在问题。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课程中缺乏展示的机会,教师教授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2]。表面上看,这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所引发的,而本质上,这与授课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知识背景相连。有学者将这种教师层面的问题归结为教师意识不到位、教学方法落后以及准入门槛单一这三个维度[3]。毋宁于此,这种教师体系的偏差,或许在教师的选择方向上就已经存在了问题。传统的观念中,教学是一种“给与拿”的授受关系,而语言类的课程,更多地要求互动性,其性质上不是一种文化类课程的输出,而像是一种艺术类课程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拥有播音主持类背景的教师,更容易理解在语言类课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把课程的更多时间让渡给学生;而事实上,这在整个教师队伍的配比中只占到了很少的一部分。乃至在对于课程教师的招聘上,仍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姿态,没能拥有一个清晰的学科定位。体系不完备的另一个方面体现在关于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如果说,通过教师梯队的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问题的话,那么课程体系则是更高层面的一种问题的反映。首先,在课时的设置上,一般幼儿教师口语课程均被压缩在一个学年内完成。而事实上,除了教育原理、教学心理学等主干课程外,口语课程应该被视作与幼儿文学、人文素养乃至幼儿心理健康等课程相关联、相辅助的内容,始终贯穿于整个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理念之中,语言不光是一种自我表达的工具,同时能够陶冶情操、提升品质,甚至通过语言时刻监视幼儿心理发展情况。除此之外,从普通话的训练本身来看,它也包含了字音、语流、语调的规范训练以及对应到不同作品中应用,绝不应当被教条化、简单化、平面化。

(二)定位不清晰

教师体系和课程体系的不完备直接导向了课程定位的不清晰,又或者说,二者是互为因果的。幼教口语课程在课时设置、师资、教学与评价方法、教学资源以及教材中存在的问题[4],实际上就是一种关于课程的定位不清晰造成的误用。对于幼儿教师口语中的重教轻学现象,有学者认为应当通过向实践教学倾斜来改变这种现状[5]。事实上,这种关于实践与理论的比重问题,便是笔者所指出的在幼儿教师口语课程中的定位问题。在整个幼教行业,尤其是高职高专类院校,对于能力的内化与实际应用,都应该优于对理论的灌输。这并不是意味着一种理论的轻薄,究其根本,理论始终应当是服务于实践的,语言类课程更是这样。许多学生反映,即便掌握了语流音变、语调等知识内容,仍然无法很好地演绎一部文学作品,甚至生动、富有吸引力地讲好一个故事。因此,幼儿教师口语的课程定位,必须由纯理论式的灌输转向一种实践的应用与互动。

三、童谣在幼儿教师口语课程中的应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有许多,本文只试图通过其中一个维度做出一些可能的尝试。本文该部分尝试从教学内容的改良出发,探索将童谣作为幼儿教师口语可能的内容是否所有裨益?如何发挥作为文本的童谣在幼儿教师口语课程中的作用?尽管对于童谣的定义不一而足,依照国别、语言、年代等划分标准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门类,对于童谣特点的认知还是相对统一的,一般地,认为童谣通俗易懂、节奏明快、语言活泼[6]。不过,也恰恰是因为这些特点,导致了童谣难登大雅之堂,在很多程度上受限,甚至被落以“俗”的外衣。近年来,学者们也开始结合童谣的艺术特征对其教育价值进行了相应的阐释,童谣的真实美、自然美、形神美以及情趣美使得其在美学特征之余,也兼具一定的教育价值[7],能够帮助儿童在道德、口语表达、想象力上有着能力的提升[8]。本文结合地方文化,提出以下几点针对性意见。

(一)让渡教学时间,实现翻转课堂

美国学者MaureenLage等人在21世纪初期提出了“翻转教学”(InvertingtheClassroom)的概念,认为教师应当在教学中转变角色,以问题辅导、提供帮助为主要目的。事实上,这种模式十分契合高职院校的语言类课程。翻转教学在技术上必须基于多样化的信息化手段的支持,而这些多样化的信息化手段恰恰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进一步地,童谣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一种生动的、具有临场感、情景感的环境,加上信息化手段的配合,学生无形中能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加深知识掌握的程度、激发主动求知的欲望、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首先,高职院校的生源普遍较为一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优于填压式的输出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其次,语言类课程的教学除了纠正学生的语音问题,更重要的应当是一种氛围的营造,通过具体的文本来进行演绎,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更容易适应日后的教学。这也正是本文提出的,高职院校的幼儿教师口语课程应当是一种“教学之教学”的重要原因。具体来讲,童谣成为衔接这种教学与教学之间的重要桥梁。作为一种入门级的文本类型,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达成教学目的,在训练语音面貌、韵律的同时,也克服了学生的害羞心理。成年人的尊严使得他们通常认为在大庭广众下演绎童谣是“可耻的”“不成熟的”,童谣的教学意义则是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在讲台上放开自我。

(二)正视童谣价值,传承地方文化

第一,正视童谣价值。学前教育事业是一种关于“教学的教学”,是在培养教育儿童的教师,如果没能在这个阶段锻炼、改造关于童谣的认知,那么他们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对于这种文本材料的应用必然是残缺的。他们已有的知识框架,束缚了他们对童谣背后描绘的精彩世界的想象,失去了对童真的期待和展望。因此,如果说童谣对于儿童教育而言是一种传承的话[9],这种传承应该从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开始。由于童谣特殊的在节奏、语流方面的特点,其对于幼儿教师口语课程而言,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童谣的教育价值不仅局限于其在文化方面的意涵,作为一种文本本身,便于理解、记忆,优于阐释、演绎,实际上也为幼儿教师口语课程提供了一个舞台,有效填补了课程在实践上的空缺,给予了学生足够的展示空间。语言的教学从来就不是纸上谈兵,童谣相对于高深、晦涩的文学作品,更适应于该阶段学生的能力。第二,童谣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有着深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传承意义。以闽南地区为例,如《天黑黑》这样耳熟能详的童谣,已经被编织入现代流行音乐的谱系中;还有像音乐人小河在近年发起的“胡同童谣”计划,试图在现代性与城市推进过程中,保存文化和地方特色。“胡同童谣”本质上是对语言、艺术、音乐乃至城市与现代性、民族与地方等诸多话题下产生的一种反思与实践。发起人小河在参加2020年见地·创造者分享季时强调,寻谣计划中找到的童谣其实本就属于这片土地,只不过人们眼前充斥着太多的信息,也没有途径可以听见这些童谣a。因此童谣的不被看见本质上时一种地方文化的流逝,是一种现代高速的文化旋涡中被无意间冲刷走的遗珠。类似“寻谣计划”这样的关于童谣和民间、地方文化的复兴运动,其本质上也与国家、民族在意义上相通。小河找到的第一首童谣是来自北京的《卢沟桥》,它通过低吟浅唱事实上复刻了当下孩童关于国家、民族以及战争的创伤记忆。将上述内容纳入教育体系(尤其是学前教育的内容改革之中),正是对国家大力强调文化自信的呼应。同时,以地方文化自信为根基,通过教学的方式,推广地方童谣,不仅是提高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同时增强学生对地方的认同感,对于地方就业、教育资源的补足意义也不容小觑。

(三)明确课程定位,转变授课思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课程体制的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人员上、专业上对相应学科的教学体制、课程进行调整,本质上不仅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还同时面临着就业、编制乃至社会结构、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本研究试图言明的是,首先通过文本上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更改,起到明确课程定位、转变授课思维的作用。语言文字工作不是沉闷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和模仿,同时有着许多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灵活空间。以童谣为例,其中有许多包含方言的地方性文化特征的部分,然而将其①《见地·创造者|知名音乐人小河:我为什么要去找失去的童谣?》,据搜狐文化:灵活运用在语言类课程,尤其是学前教育、幼儿教师口语的课程中,不应将其视为“推普”工作的反面。恰恰相反的是,将方言与普通话等多个维度的语言教学都涵盖学前教育事业语言教学的广义范畴之内,在具体的实践和操作中,更能深刻地推广文化、理解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以童谣为案例并不在于非此即彼的一元论,其本质仍是我们所言及的:试图将一种实践化的思维融入语言教学之中,结合特殊的语境,将语言文字工作当中许多可能抽象化的、理论化的概念,掰开了、揉碎了,方便理解和实践的行为内涵。它在本质上也与幼儿教师口语这门课程所面临的特殊对象相关。

四、结语

从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Collins)与迈克尔·马可夫斯基(MichealMakowsky)对社会科学的概念与思想述评看来,社会科学的研究思想史本质上就是一次对社会的探险之旅,研究者们在社会现实这块大陆的不断移动的过程中,探索更多新的模式、过程、机制等[10],而所有的这些工作都基于我们对幻象的突破,所有的这些工作也都是我们打破幻象的一个个切面罢了。童谣也仅仅是本研究选择来“击碎”原有的语言研究中存在的幻象的一个工具,或者说打开学前教育事业中语言研究的一个切面,这个切面的意义在于更新相关教育工作者对于从事该门课程教授到课程建设的思路与视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前教育理念一方面应当区别于一般的师范类专业的教学思路,穿梭于活泼与严肃、成人与幼儿等不同的思路与身份之中;另一方面,也应当区别于幼儿园教育事业本身,考虑教育对象的传承感、使命感等因素,将地方与国家、文明与文化等概念深深根植于教育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杨晓萍,李敏.焦点与转向: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教育研究,2016,37(4):74-80+104.

[2]李娟霞.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幼儿教师口语》教学的创新路径[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11):103-108.

[3]杨亚梅.中专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口语课教学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6):58-60.

[4]李梅.高职《幼儿教师口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0):52-53.

[5]管雪梅,王立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口语”课程教学策略探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0(5):86-88.

[6]胡建林.童谣教学浅谈[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36(6):116-118.

[7]蔡根畅,刘玉亭.童谣的美学特征与教育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12(3):61-63.

[8]李永婷.民间童谣的教育价值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6):47-49.

[9]郑薏苡.民间童谣在当代儿童教育中的传承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11,27(1):10-13.

第9篇:学前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范文

一、寻根溯源,理论支撑

所谓百年大计在于教育,教育大计在于教师,幼儿园教师在幼儿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卢梭认为教师是不为金钱而从事教师职业的,是个不会出卖的人,本身受过良好的教育:年轻、聪慧。蒙台梭利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式去观察、研究“自然的儿童”,真正了解儿童的本来面目,从而揭开生命发展的“秘密面纱”,探讨生命的“深刻真理”。夸美纽斯、裴斯泰洛奇、福禄培尔等教育家都曾关注幼儿的教育,重视幼儿教师的培训。在幼儿园,幼儿学习的不仅仅只是对于知识的获取,更多地是在教师的影响下茁壮成长,所以教师的素质能力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发展。因此,对幼儿教师,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为此我们调查了部分西安市公办幼儿园,以下是幼儿园师资现状的调查情况。

二、西安市公办幼儿园师资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幼儿园师资的硬性比例有待重视

1.性别比例

西安市公办幼儿园师资现状调查问卷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在公办幼儿园的师资队伍中,女教师的数量占总调查数量的99%,而男教师的比例只占了1%。从这方面可以看出性别结构的严重失调。儿童从出生到入幼儿园一直被女性所包围,这对幼儿而言,对其个性和品质的培养都有一定的消极作用。社会心理学认为,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使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在发展的早期就会出现明显的分化。男性特有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对孩子有着独特的影响。

2.年龄比例

调查数据显示:幼儿园教师的年龄在25岁以下的占53%,26—30岁、31—35 岁和 36 岁以上的分别占 21%、10%、16%;教龄在3年以下的占48%,4—6年的占21%,7—9年的占13%,10年以上的占20%。由此可见大部分教师的从业时间是很短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年轻的幼儿园教师,无论是从他们的年龄、生理、心理机制的成熟度,还是从他们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内化程度、经验能力等来看都处于不稳定时期。经验不足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这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二)幼儿园师资的质量有待提高

1.幼儿教师学历层次偏低

调查数据显示:在幼儿园教师中,取得本科以下学历的占55%,本科学历的占40%,硕士学历的占5%,而取得博士学历的却连一个也没有。同时数据还表明:其中有52%的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属于后取学历。学历层次偏低,严重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职称结构的不合理。从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拥有职称的幼儿园教师占41%,而没有任何职称的占59%;可见,在幼儿园教育中多一半教师是没有职称的。这和在工作中有45%的教师最关心的是工资、住房待遇的改善,而只有5%的教师最关心职称的提升有很大关系。编制存在问题。调查表明:在幼儿园教师中,拥有正式编制的占28%,A级、B级、C级的各占6%、7%、8%,而有51%的幼儿园教师没有编制,亦或是不知道编制是什么。拥有编制,是幼儿教育机构有固定人事结构的前提,利于幼儿园教师对教学经验的及时总结。本省就业倾向较为突出。据调查结果显示,有91%的幼儿园教师倾向于在本省就业,而只有9%的幼儿园教师选择去外省工作。从中可知,在就业分布上,幼儿园教师的地区倾向性特别的严重,或是这种现象是由政策的制约性所致。

3.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不扎实。调查数据表明,有 60%的幼儿园教师在平时注重对自己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只有24%的教师注重对自己教育理论的提高。在一年内有 37%的教师没有接受过在职培训,而接受过在职培训的教师的培训时间大约是5天的也占到了46%,培训时间短,多是流于形式,很难深入的学习。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只有6%和8%的教师分别在能力和方法上的收获最大,40%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有一定的收获,另外在职培训的机会分配不均。从以上比例的悬殊中,不难看出,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不扎实性和缺乏系统性。师德、责任心有待提高。从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幼儿园教师能够积极地参加并且顺利地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但是也有不少教师在师德和责任心方面存在问题。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有 78%的教师或多或少的会出现“偏爱”,这与现阶段所提倡的公平性、平等性教育有很大的抵触性,同时也反映了教师的师德品质。又如在对幼教政策的关注程度上,22%的教师持完全反对的态度,而37%和10%的教师分别持很少提建议和消极对待的态度。其他方面。53%的教师一般赞同把成人化语言带入课堂,这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幼儿的早熟。48%的教师一天的实际工作时间达到8—9小时,这与国家政策是有冲突的,影响教学效果。

三、对策思考

(一)解决幼儿教师男女比例不平衡问题

第一,政府要加大关注力度。合理调整办学制度,适当加大幼儿园男性教师培养计划,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从长期持续的发展来看,幼儿师范专业招收男性学员依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鼓励有志之男性加入幼教领域应确定为幼儿师范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第二,要引导社会各界对幼儿园男性教师有正确的认识,保证男性教师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每一个关心下一代的人都应该积极为男性教师创造一个正常、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幼儿园也要转变观念,引进激励机制,以留住男性幼儿教师,保障学前教育的平衡发展。第三,在幼儿园渗透男性工作人员。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机构教师大多为女性,但管理人员大多为男性,美国甚至还专门设立了父子乐园,有意识地增加孩子和男性的接触。这种制度值得借鉴。第四,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媒体,科学地论证男性加入幼师行业的优越性,树立幼儿教育的责任应该由男女两性共同承担才能取得突出成效的观念。第五,引导高素质志愿者进入幼儿园。组织高素质的男性志愿者进入幼儿教育机构,使之了解、关心并参与幼儿教育管理、教学。

(二)解决幼儿教师普遍年龄小、教龄短的问题

第一,劳动保障部门要统筹研究农村幼儿教师的养老保险问题,完善幼儿教师保险和福利政策,保障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第二,提高幼儿教师的教龄津贴,以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鼓励幼儿教师终生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第三,幼儿园招收教师可在教龄方面进行一定的权衡。幼儿园可以在幼儿园教师的招聘过程中,作相关的硬性规定,以保障幼儿教育的质量。

(三)解决幼儿教师学历普遍较低问题

1.用有效的管理督促幼儿园严格教师任用资格,保证教师的应有待遇各地可以以县为单位,采取“管人不管事”的原则,对全县幼儿园教师进行登记注册,明确任用资格,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和劳保待遇。国家教育机构也可用一定的政策,作一些积极的规定性和引导性政策。

2.探索建构兼顾层次性和地区不平衡性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就目前而言,我们仍需完善以高中生为招生对象的大专和大专以上层次的职前教育机制。同时,尝试建构开放式的可招收其他专业大专或大专以上人员进行培训的教育机制,以吸纳更多高素质的热爱幼教的人员进入幼教领域。

3.开展幼儿教师学历达标培训,高校扩大招收学前教育类专业的学生要纠正错误观念,树立幼儿教师专业化的新理念,逐步实现所有幼儿教师全部持有幼师资格证书。同时,可以通过实施幼儿教师学历达标培训计划,大力推进公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法制化进程,促进该市学前教育稳步和谐发展。

4.制定学前教师职业资格认证的法律条例学前教育职业认证应遵照其他现阶段教育的标准,制定学前教师职业资格认证的法律条例。在这一方面,可以充分借鉴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成功经验,逐步完善我国学前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

(四)解决幼儿教师在职培训量少质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