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报告情况范文

研究性学习报告情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情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性学习报告情况

第1篇:研究性学习报告情况范文

关键词: 网络环境 研究性学习 实践 《教育技术学导论》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完全在现实场景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面临着很多困难。计算机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全面、丰富的资源保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下开展《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了解专业框架、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任务,对本专业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现实条件的限制,本课程教学目标单一,教学信息主要来源于文字教材;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老师是唯一的教学评价者,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主要是以考试为主。这些方面都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的要求。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研究性学习这一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学习方式引入到具体课程教学中来,使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提供学习资源、构建学习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实践,必将有利地推动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案

方案名称: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索。

课程名称:《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实施办法:课程采取“2+2”模式,即每周2学时用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2学时用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还必须延伸到学生的课余时间,这是保证其有效开展的基础。

课时:4学时/周×20周=80学时。

学生:教育技术学专业2005级本科班,共88人。

文字教材:《现代教育技术》,黄河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网络资源: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http://met.sicnu.省略,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http://met.sicnu.省略/reaserch。

(一)实践目标

1.认知类目标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包括教育技术的内涵,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领域范畴、理论基础;各种教学媒体的特性及应用方法;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原理及方法;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信息化环境下的各种教学模式,以及课程整合的相关知识等。

2.动作技能类目标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技能。包括各种媒体的使用技能;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技能;教学设计的技能等。根据不同小组研究课题的不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部分的上述动作技能类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另外,我们还应掌握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处理、传递、表达等技能,掌握与人沟通、协作的技能等。

3.态度情感类目标

具备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具备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具备正确的现代学习观念、科学精神和态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及创造精神。

(二)组织形式

学生根据研究兴趣组成课题小组,每组成员为3―6人。每组选举组长一名,负责整个小组的协调、组织工作,人数较多的小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举副组长若干。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探究。

(三)实施步骤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部分实施步骤如下(表1):

1.准备阶段

主要是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设计,构造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前测等。

2.具体实施阶段

包括举行专题讲座调动学生积极性,补充预备知识和技能,组建课题小组,各个课题小组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举行开题报告会,进行具体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完成结题报告,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3.总结阶段

主要是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包括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后测,对后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反思。

三、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

依据实践方案,笔者于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在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生中进行了相关行动研究。

第1周,向学生介绍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的使用方法,以及科学研究常用方法的初步知识。

第2周,组织学生组建课题小组。学生按照自愿原则,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组建了13个课题小组。根据方案,每组成员应为3―6人。由于实际情况限制,课题小组人数稍有出入,最少的一组为4人,最多的为8人。

第3―7周,每个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随后,教师组织了网上开题评议和开题报告会,全体学生对每个课题小组的研究课题和开题报告进行了详细评议,针对每个小组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

第8―17周,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自己小组的研究方案,按照人员分工自主地去学习。期间,小组成员之间既相互独立,根据分工自己完成应做的任务,又相互协作、一起学习。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解决学生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组织了课题进展交流会。

第18―20周,每个课题小组对本组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进行梳理和展示,撰写结题报告,举行结题报告会,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和反思。

四、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反思

(一)后测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经过二十周的行动研究,为了全面地了解本次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效果,笔者对参与本次实践的学生进行了后测和访谈。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1.学习的效果调查表明,78.57%的学生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表示满意。但是还有21.43%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大或没有什么效果。经过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记录的分析,以及访谈,主要原因是由于这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各项活动,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存在很强的排斥心理。

2.81.57%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上表示赞同。理由是这种学习组织形式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培养了与人协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与此相反,还有18.43%表示不太赞同这种学习组织形式。理由是他们觉得这种学习组织形式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和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存在问题,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分歧和争吵。

3.73.81%的学生对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环境的作用表示认可。支持作用体现在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另外,26.19%的学生认为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环境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还不是很理想。

4.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有57.14%的学生在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方面存在问题,41.67%的学生撰写课题报告存在困难,48.81%的学生反映有关研究课题的资料太少。在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61.90%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学习知识的效率比较低,59.52%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需要的学习条件高,51.19%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学习任务难度较大。

5.60.71%的学生认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方法的指导,55.95%的学生认为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情感交流,48.8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作用表现在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方面。另外,还有41.67%的学生选择了教师起到了丰富学生知识的作用。

(二)实践的相关规律总结

通过实施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这些不足,尤其表现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与人协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本次研究性学习中,78.57%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表示满意,67.86%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给自己带来的收获更大。

2.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当前,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围绕具体学科课程的相关内容产生探究问题,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和学习,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本次研究性学习中,78.57%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基本有效或很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学习。85.72%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安排基本体现或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现实性。由此可见,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也能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特点。

3.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面临问题

(1)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要求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必须依赖一定的学习条件。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要求相对更高一些。主要体现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等内在学习动机更高,需要学习者具有更高水平的学习策略和技能,有更强的学习意志自控力,以及较好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教师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等。

(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深度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不同,它将整个探究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因为学习者通过亲历实践,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知道除了教材之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等。能够让学习者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但正是因为这样,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他们的研究结果会非常稚嫩、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掌握非常肤浅。片面地强调过程,不注重结果,还会导致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学习者的学习难以深入等情况的出现。本次实践中,有一部分小组就出现了此类问题。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深度,处理好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关系,是有效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要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黄河明.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徐世东,彭立.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6,3(3):27-30.

[4]马蓉,张旭.网络环境下语法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天津经理学院学报,2006,12(8):51-53.

第2篇:研究性学习报告情况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在实践中探索研究性学习的真谛。

一、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从教师的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并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教师在课堂上应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满足对知识的渴望。以往的学习,教师偏重于对教材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成一个吸收知识的容器,师生间形成了一种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这大大地束缚了学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研究性学习的引入打破了这种束缚,使学生能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将自己的各项技能和各种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2.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研究型学习方式是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如通过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体现出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为主体,发展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假设能力、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

3.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态度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的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态度。

4.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转变成为学生研究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每一位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教师们会感到很大的压力,并从学生的问题中提高自己。教师会在这场大变革面前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1.方法指导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为解决研究性学习方法上的问题,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应有计划地安排指导,让学生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就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熟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查阅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同时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课题适合什么样的方法。如物理实验的改进研究就比较适合选用实验法,而研究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污染的防治的问题就应选用调查法。另外,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通过很多形式展开,如方法讲座、参观学习、个别化指导、提供文字资料和网站等等。

2.检查和督促是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动力

研究性学习更为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自主研究的开始阶段,往往热情很高,十分主动。但是,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研究进度比较缓慢的时候,他们的热情就会降低,甚至停止,凭想象弄一个结果敷衍了事。这样,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督促检查。

(1)随时深入各小组了解研究的进展情况,并且能参与到各小组的研究中,帮助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与支持,开发有益的校内外资源,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2)结合进展情况组织阶段性研究成果交流会,让各小组在交流会上充分展示他们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成果的表达方式可以多样化,除了按一定的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外,还可以采取开辩论会、研讨会、搞板报、出墙报、编刊物等方式。教师作出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同时引入适度的组间竞争,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热情。最为关键的是通过交流,各小组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启发,为下一步的研究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和思路。

(3)进行组间互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教师检查学生为学生间的相互督促检查,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并且在检查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启发。

三、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误区

1.为“探究”而探究

不少搞研究性学习的学校,往往把实施研究性学习等同于做课题或写论文。因而热衷于研究性学习的“作秀”,开设“示范课”,举行结题报告或展示学生论文集,存在着“浮肿”现象。毫无疑问,科学探究在课堂上能保持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探究式学习是学习物理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更是这次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但是,如果不管是什么教学内容,不管是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如何,以及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每节课都上成探究课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意义的。那样只会把科学研究简单化、庸俗化,违背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衷。

第3篇:研究性学习报告情况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实践;体会化

学科目设置有研究性的学习计划,针对特定的化学问题,制定特定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养成比较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这样学生在面对化学问题的时候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提升自身的化学素养。

1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实践流程

在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计划之内,要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并且能够针对自身水平选择学习模式。在全新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制定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框架,并且要实现教学方案的新颖,发掘全新的化学解题思维。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就要结合实际的化学案例,让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解答,在高效的研究性学习中,明确自身的学习方向。

1.1明确目标

初中化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利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能够起到的效果,这是课堂上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达不到的,可以说,生活实际极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因此,理论联系实践,是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研究性学习可以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方法,确立自身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的目标,立足教材高于教材。

1.2内容构建

在确定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目标之后,就需要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内容构建。化学在污染问题方面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将此作为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实践的一个方向,引导学生对这方面进行内容构建。要对附近的江水、河水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实际的污染状况,也可以查看附近工厂的化学污染情况。1.3设置条件在假期期间学生可以自行完成计划的研究目标。可以根据研究性学习目标,选择实效性比较强的规划进行调查,更好地完成初期计划。在相关的实践工作完成之后,学生还要在书写报告的时候将自身的感悟写在其中。

1.4总结感悟

在学生确定设置条件完成相应的实践报告之后,教师可以找几份比较好的,作为模板样本,为别的学生提供参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能够大概了解流程,从而在化学学习方面有更加优秀的对策。

2研究感悟的累积

在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实践下开展教学工作,建立初中化学全新的教学模式,这与新课改下对初中化学的要求基本吻合。另外,研究性学习不能够脱离教学实践,研究方向要建立在教材基础上,并且以此为先决条件,激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尽可能实现初中化学的多元化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有力的动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就不能单一的选择某一种研究方式,在对研究性学习实践方法的时候也不能过于单调,而是要鼓励学生针对有关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还可以深入生活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趣味性比较高的实际问题。在组织学生到工厂进行参观之前,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查看相关资料,了解工厂的大致情况,利用了何种化学原理等等,使学生在参观之前就有大致的认知,方便学生自身可以积累更加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经验。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由点到面地突破,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主观上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在传统的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的现有条件,很少有机会取参加相应的研究性实践,自身的探索能力和思维水平都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只能是被动学习。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要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弱化教师、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能够建立化学信息认知到总结归纳的思想体系。

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实现化学学习的高效性。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广度,引导学生针对生活中的某种问题,进行建立在化学基础方面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强调这一问题的化学属性,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探索学习。化学研究性学习是对化学课堂的延伸,其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消除传统化学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建立开放性得到研究课堂。改变学生僵化的思维,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各方面渠道中都是可以获取到的,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体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学生之间会有更多的机会,针对某一问题进行交流,这是传统学习环境做不到的。学生在各自的研究小组中,再遇到问题时,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展开研究性活动,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在研究性学习成功时反馈给自身的成就感。

3结语

初中化学是打开学生化学学习的大门,能够为学生化学学习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础,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会引导学生后续化学学习也会有很强的创新性。对于初中化学教师来说,掌握化学教学规律、激发学生兴趣,是重中之重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南措卓玛.初中化学研究型课堂教学构建的思考[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2.

[2]姜兴珍.探究性实验在目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再认识[C].//中国化学会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2007.

[3]杨利坤.初中化学新课改下说课的基本原则与实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杨振菊.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J].读与写(上,下旬),2014.

第4篇:研究性学习报告情况范文

关键词:研究;指导;研究性学习;问题

一、研究性学习中基础与创新要齐头并进

研究性学习并非可以取代讲授式学习模式,也并不是对传统学习的否定,而是一种继承和创新,是对传统学习的补充。传统学习有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主张“学而时习之”,强调“诗化”作用,“不读诗无以言”。后人强调背诵和熟读作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强调阅读重要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学习方法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等,这些都有其现实意义,值得借鉴和发扬。传统学习中也有研究。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必须思考研究。换言之,传统教学更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注重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因而容易导致“双基”的不系统,不牢固,而这决不是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衷。对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基础与创新并不矛盾,传统教学要求于学生的扎实严谨的学习态度是进行创新研究所不可缺少的品质。我们可以把双基的教学作为一个环节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之中,比如在阅读中对字词的掌握积累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及时进行检测,对语法、逻辑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渗透等,让传统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二、研究性学习中不应忽视教师的指导

有些教师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仅仅是组织者,缺乏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要让学生从研究中有所收获,教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问题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研究,即:研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研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怎样介入?哪些指导是必要的?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研究多长时间,教师常常介入得过早,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有时则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之中。

三、研究性学习要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出问题和讨论学习两种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其他调查访问、专题研究、收集资料等方法可以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进行,而且周期较长。其别要利用好节假日,如在春节可以布置让学生进行有关家乡风俗习惯的调查访问,规定课题让学生进行研究。如“吸烟、喝酒对人体的危害”、“过年吃饺子的来历”、“过年放鞭炮的传说”、“过年老百姓购买鞭炮的开支情况调查报告”等。既可以统一发放调查表,也可以让学生自行随意调查。对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审阅评选,对于好的调查报告要进行表扬和奖励,以此激发他们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四、建构多元、开放、灵活的评价方式

第5篇:研究性学习报告情况范文

张万生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全面铺开,从2003年秋季开始,武威市凉州区和部分县重点中小学也全面启用新的教材,新的课程标准也发放到每位教师手中。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全面打好基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接受新课程对我们每位的挑战,是当前的主要学习任务。

    在基础教育的新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从生活世界中自主选择主题并对主题进行主动探索的过程。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构成,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之际,研究性学习以其日益凸显的适应时展的课程价值倍受人们的关注。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根据教育部,各有关师范大学对研究性学习的阐述为参考,谈点自己浅显的认识,请全体老师们指正: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背景和必要性

近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逐步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呢?这需要一种很好的媒介,或者手段去实现,而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有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落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此上海市教科所于1998年组成课题组开展研究,并于1999年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阐述了研究的思路和框架。此后上海市教委着手进行了“研究型活动课程”的研究和教材编写工作,首先为高中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提供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指导,1999年10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上海介绍了近年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认识,得到了肯定。2000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研究性学习于本年度秋季在十个省市的普通高中试行,首先在发达地区逐步展开试点,真正的“课程”还未开设,同时初级中学和小学开展并试点。从2002年秋季开始,全国所有的高中都将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那么在2003年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在我们初中和小学也将逐步进行,因此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学习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那么学习这门课程对我们学生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研究性学习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现有的学科课程有着不可取代的优越性,优点是它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缺点是各科之间缺少联系,脱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学生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虽然能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但由于各学科之间的分隔,使各学科之间很难建立联系,很难建立各学科和周围世界的联系,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为了弥补这一缺点,把学到知识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最终服务于实践。

其次,开设研究性课程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正应用而生。置身在这样一个数字化,全球化为特征的时代,一切都将变,一切都在变,新的世纪,新时代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   

    人才必须具有的能力有:(六条)

A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B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主动探究的能力。

D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E 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

F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了适应社会的激烈变化和竞争,必须要具备上述能力。但仅靠现有的学科课程很难形成这些能力,只有通过积极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才能逐渐形成这些能力。

    第三、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已经习惯了单纯的从书本上学习知识。开设这门课后改变了长期以来恪守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使学习者处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状态。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养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只要我们积极投入其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具体包括以下含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下进行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帮助”,而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实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实和问题。中小学生的“研究”从研究过程说,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一般是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通过这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中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开研究的结果等等。

在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从教学的角度来考虑相应的课程,教材,教法等问题。由于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而变化的。因此,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取代已有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必要补充。

    从一个方面来说: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两者都是必要的,二者相辅相成。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地强调了“接受性学习”并置于中心地位,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实际上作为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三、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课题的选择确定----2、课题的研究实施----3、课题的完成与成果展示。

    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步骤:

    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分析加工所收集的资料----提出论点或假说----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

    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步骤:

    确定研究课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和验证假设----实验并记录数据的现象----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流程为:(11个步骤)

1、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个人选择题目,同学自由组成课题。

3、小组选举组长,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题论证。

4、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共同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5、专题报告,通过方案课题,研究方案评审。

6、小组独立开展研究,教师负责监控,指导。

7、教师组织课题组之间交流,推动课题研究。

8、撰写研究成果,进行个人和小组总结。

9、班组展示,同学评议。

10、答辩会、年级报告会。

11、教师评定成绩,总结。

    其具体的实施中,(见武南铁中《研究性学习》的“目录”部分)有相应的“选题意向表”,“研究活动记录表”,“实验记录”,“访谈表”,“调查情况记录表”,“外出活动申请表”,“课题组成员考勤表”等。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学习过程。

     四、研究性学习中几个方面问题的说明

    (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归纳起来有四点:①综合性②开放性③探索性④实践性。它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要解决的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具有以下六个主要目标:

⑴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⑵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⑷学会分享与合作。

⑸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⑹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以上六个主要目标中,最能体现出来的一点,也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会做人”,这也是研究性学习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或目标),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中,许多课题的实施需要进行外出调查活动,外出调查研究是研究性学习必须经过的过程,从而搜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而在  

   “学会做人”中通过外出调查学生有“十个学会”;

    1、学会自信

许多学生害怕面对陌生人,在公共场合不能应对自如,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性的压抑,即所谓“克已”有密切的关系。而调查研究对此提出了挑战。通过调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实例略)

    2、学会坚强

外出调查,学生们会体会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很多人是怀着愉悦的心情出去,却带着满肚子苦水回来,几乎每位学生都会有失败的经历,但在失败中学会了坚强。

    3、学会理解

调查中学生会看到别人的冷脸,亲身体验请求别人的艰难,体会到受到热情帮助时的愉悦,因此知道了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要善待他们。

    4、学会坚持

旬子在《劝学》中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这说的是坚持的重要性,我们许多学生都是因为缺乏坚持到底的韧性而半途而废,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在研究性学习中只要将课题做完的都是有这份体验。

    5、学会协作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小组研究,因此培养团队精神是它的重要目标,只有主动与他人沟通,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分享才能完成一个课题。

    6、学会反思

在调查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挫折和失败,因此学生们学会了承受,也学会了反思,体验到“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很重要的。

    7、学会谦让

与人相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要学会谦让,学会道歉。让学生明白怎样处理与他人之间的矛盾,也是人生的一门学问。

    8、学会沟通

现在的世界越来越小,一个人再也不可能不与别人发生联系,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也就越来越重要。虽然与人沟通不可能一下子学会,但学生们至少得到了锻炼,其中不少人必须向自己的习惯挑战。

    9、学会思考

    10、学会自制

在研究性学习中,许多活动靠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否则是完成不了课题的,因为外出时会遇到各种情况,有时还会遇到网吧,游戏厅等的诱惑,这都需要自制。

当然,研究性学习也有许多问题,实施起来难度大,如外出的教育,外出的安全等。外出调查会遇到各种情况,因此低年级学生的调查要控制,教师要全面掌握。

    (二)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常规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常规的教学方式,它是学生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这种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学生和教师角色的改变,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成为学习活动中真正的主体,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被动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有时甚至是与学生一样的学习者。这种变化,促进了民主、平等、合作,互相帮助的新型的亲密师生关系的建立。在这场变革中,从某种角度说,学生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教师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因此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业务、心理素质都亟待提高,真正成为复合型的教师。

    (三)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

根据以上师生关系的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如何体现教师的作用呢?

    1、启发思路,引导质疑探究。

    2、在学生遇到困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3、指导学生写好日记,研究情况记录及个人体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4、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信息和建设,并在选题、资料收集,方案设计、形成结论等阶段给予重点指导。

    5、组织作用。每周的小组组织一次研讨,促使小组活动能经常化、序列化,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

    五、面对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做哪些准备?

   “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对教师和学校都提出了挑战。

    (1)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2)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

    (3)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分科走向跨学科。

以上是挑战,但也是机遇,在教师被学生选择的同时,教师也在选择学生,从而师生一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另外教师也从个人孤军奋战,到与其它教师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教师的生存空间也无形中扩大了许多。从这一点上说,我们应该以一种欣喜、轻松的心态走进研究性学习。

    针对挑战,做为我们教师应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意识,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呢?

    (一)要加强学习,更新思想观念

观念指导行动。教师不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就很难担当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当前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现代课程论》、《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课程设计与组织》,《素质教育手册》等。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研究性学习是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的一种学习,科学研究要求新求变,所以教师要增强这种意识。我们讲课要比昨天有新的突破,问题要比昨天的思路更新,语言要比昨天更吸引人,表情要比昨天更使人愿意接受,姿态要比昨天更自然,与学生的关系要比昨天更融洽。这种求新求变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学生会产生很好的影响。

    (二)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如前所述,研究性学习类似于科学研究,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研究的更多的是教法和学法,这显然还不够,还需研究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查找研究资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从茫茫书海中找到很多有用的书,并搞取到有用的资料决非易事,所以要了解资料检索的一般程序。(a选择好检索工具书;b确定检索途径;c建立检索方法;d利用检索工具书提供的线索进行查找,并用条目去索取该文献,e阅读文献,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

另外还有一些科研方法也需要教师了解和掌握:如怎样选择研究课题?怎样写专题报告?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怎样分析课题研究的信息?怎样设计调查问卷?课题研究的思维方法是什么?怎样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等。这些都是在研究性学习中要用到的方法,教师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才能指导到位。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四个方面)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开放式的学习,所以选题范围没有任何限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天文地理选题范围广,综合性强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1)要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

     (2)要注意文理交融、相互渗透。(如:文学、历史、政治、数、理、化、的基本原理等,对指导研究性学习会得心应手)

     (3)要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知识,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加强这两方面知识的学习。

    (4)要了解新的科技文化知识,这对指导研究性学习是必要的。

    (四)要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讲为中心,存在着严重浪费学生时间的现象。如本来三五分钟就看明白的东西,教师偏要讲上十几分钟,重复、乏味的讲解占去了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所以,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抛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装的旧式教法,用诱思探究式等先进的教法取而代之。

课堂上应当以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动,并在适当时候互换角色,形成互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师巧妙的设疑和适当的点拨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来完成。少留机械重复等难、偏、怪作业,多留精心选择的,对培养学生能力有应用价值的好题,在此基础上向高层次发展,把现在课堂上的学科教学变成研究性课程学习,让学生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去学习学科知识,每位教师应当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教师提高自己,展示自已才能的极好机会,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的介绍结束,耽误大家时间,谢谢!

    注:研究性学习课题选:

1、学校学生明星崇拜的原因探究

2、武威职中校园规划的演变

3、凉州旧城改造与故建设保护的调查

4、现行热水器的缺点与未来热水器的展望

5、电脑与生活

6、公共交通与个人

7、森林的保护

8、报纸是怎样做成的?

9、人为什么要吸烟?

第6篇:研究性学习报告情况范文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老师的讲授显然跟不上学生对于知识的需要,单调的教学手段也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市场营销的教学模式也不例外,本文从信息化社会对学习的要求出发,来探讨如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加强研究性学习,并进一步对现代网络环境下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改革

一、引言

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的迅速发展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来完善自己以便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作为网络时代,学习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习目标、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时空都在不断地变革。不论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还是终身教育,它们都蕴含着一个教育理念,即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特别是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市场营销教学也不例外。网络环境为培养营销专业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更有利的基础。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当前营销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大多是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于策略性知识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供应价格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

三、网络环境下市场营销教学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沟通便捷等优势,将网络作为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支撑平台,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一)网络环境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撑

一般的研究性学习是在现实生活环境下进行的。在这样的真实环境中,虽然符合学习中要体验生活的要求,但学生毕竟不是科学家,也不可能像科学家们一样有足够的精力深入社会实践去搞科研,如果不克服现实环境对研究性学习带来的障碍,不但达不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反而会加重学生无谓的负担。这就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方向:

为师生确定研究主题提供一个大致的范围。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课题的选择十分重要――越有趣味性、越贴近学生生活和越新颖的课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如:品牌有什么作用?模拟运做一个或一系列品牌等。

2、学习资源:

指供师生用以论证研究主题的大量网上资源。这类资源可以是学习材料、相关知识库、与主题相关的网站链接,也可以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提交的作业和阶段性学习报告。

3、在线交流:

为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提供在线交流的机会,以实现学习过程中的实时讨论和疑难咨询。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参与到真实环境中进行主动研究,网上大量工具软件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支撑。方便学习者计划和管理个人学习的工具:书签、通讯录、个人主页区、个人日历等;基本的交流工具:视/音频会议、实时聊天、BBS讨论、Email、留言簿等;研究工具:报告生成工具、研究日历、公共文件夹、成果工具、研究数据统计工具、几何画图等;协作工具:公共文档共享编辑、投票决策工具等。研究性学习的三个阶段中的每个阶段都可以用计算机辅助完成。

4、作业上传

为文件师生对学习成果的讨论和评价,可以运用电子邮件(E-mail)、远程登陆(Telnet)、文件传输(FTP)、电子公告牌(BBS)及网络会议系统(Conference)等工具,这些为方便学生上传作业,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绿色通道”,为学生提交开题报告、阶段学习报告和研究成果报告提供了技术支持。

5、学习管理

运用数据库及相关技术来管理学习资源、师生档案并控制学习过程。学习管理应具备的功能有:针对性的辅导、疑难解答、协作学习监控、作业管理与评价等。

6、虚拟实验环境

网络虚拟实验环境也可以提供一些学生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情景,可以对学生就一些需要进行实验而缺少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的研究性学习内容提供帮助。网络虚拟实验是在Web中创建出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环境,其中每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代表一种实验对象。通过鼠标的点击以及拖曳操作,用户可以进行虚拟的实验。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自由地、无顾虑地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室操作仪器,进行各种实验。这不但为实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及远程教育提供了条件,还可以随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新、更好的仪器。更加重要的是对一些缺乏实验条件的学生,通过网络同样能够 “身临其境”的观察实验现象,甚至和异地的学生合作进行实验,尤其是电子商务的教学。

因此,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研究性学习克服上述种种障碍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也为市场营销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可能。

(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要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想象、验证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情境体验、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具有实际意义。这一阶段活动主要有:网络信息浏览、网络社区讨论、开设科普讲座、实地参观、参加社会实践等。其目的就是开拓视野、启迪思维,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困惑,发现“问题”。

2、确定选题、拟定方案

在情景体验阶段会生成一些疑难问题,例如,自己观点缺乏论据,不知如何解决问题,对课题感兴趣却又无从下手等。在这一阶段,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则在网络和书籍中查找资料,确立完成课题应选择的方法、步骤,必要时寻求合作伙伴的帮助,对课题的可操作性做认真的思考和细致的设计。这一阶段的活动主要有:网络资源检索、自愿组成研究小组、网上信息寻求专家指导等。最终确定课题,撰写出研究方案。

3、探索研究、具体实施

4、总结发表、推广反思

网络为研究性学习结果的总结发表与推广反思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学习者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有:上传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报告和撰写论文等),交流和研讨研究经历与经验,参与对研究性学习成果及研究过程的评价,经过反复研讨论证之后发表推广。如果学生的研究成果处于先进水平,可以帮助他们撰写论文,在社会上公开发表其成果。

5、形成性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改进学习,评价的作用需要学习者主动改进来实现,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是各个学生不同的潜能和对未来学习的建议。

四、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作为网络环境下出现的新型学习方式,为市场营销的授课提供了新的模式。但它决不能代替现实情境中的学习。学科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网络技术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并非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可以借助网络实施,尤其是在那些需要实地观察和动手操作的研究性学习中,大部分的研究工作还需要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学习活动来完成。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各种媒体手段,将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与网络环境的优势相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单学滨,营销人员综合素质探析[J]

第7篇:研究性学习报告情况范文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不应当仅仅通过测量与评价学习者的行为和结果来评价其学习,而是要对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方式的变化和学习效果进行测量与评价。这种测量与评价应当就是学习机制的一部分。那么,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当如何开展,评价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评价的方法有哪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依据应该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相结合,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结合研究性学习的不同成分分别设置各自的评价标准。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列出了六条:(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要求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同等的重要地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得学生在这些对人的发展有深层影响的指标上有所进步。基于以上目标定位,“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与常规课程应该有所区别。评价内容的增加会导致评价主体的变化,类似于体验的情感内容,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完成。

二、评价特点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传统的单科课程的评价主体是教师,一般是任课教师对该科目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由于研究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目标的多样性,显然由单一任课老师作为评价主体是不合适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需要从多个方面同时进行,可以包括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小组、学生个体、学习小组、与课题相关的企业、单位、部门,甚至如果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有或者报奖的话,那么专业的研究人员也参与了评价。

(二)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试行)》中指出: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2)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3)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4)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5)学生学习的结果。

从这一指导来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包含了知识、态度、能力等3个方面的内容。有研究者对这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知识评价包括:经验性知识、跨学科知识和方法技能性知识;态度评价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对待科学知识、对待自然和对待社会4方面的内容;能力评价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手段的多样性

传统课程的目标是传授知识,这就决定了他的评价手段多为使用试卷进行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来判断该课程的效果。然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包括了情感体验、能力培养、交往技能培养、科学态度和道德的培养,等等,显然传统的考试并不适合研究性课程的评价。

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手段宜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的方式。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手段:问卷、访谈、小组讨论、口头报告、活动总结、研究成果汇报、鉴定会等。在评价方式上也可以采用互评和自评结合的方式。

(四)评价时间的延续性

对研究性学习所进行的复杂的、系统的考察和评判过程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必须在早期做出一次评估,再在后期做出几次评估,从而才可能确立所发生的变化。因此,研究性学习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主张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改善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手段。

从时间上看,一次研究性课题的开展少则需要几个月时间,多则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监督学生的进度。从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研究和探索的过程,学生是对社会、自然和生活中的课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有助于学生理解研究的课题,纠正研究中的错误思路和方法。

从阶段来说,宜采用3阶段的评价:

1.开题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课题价值评价、研究方案评价和开题报告评价。

2.中期评价。这种评价一般在课题进行过半的时候进行,评价的内容包括:活动情况评价(包括出勤、活动情况和活动记录等)和课题进程评价(包括资料收集、研究方法和研究进程等)。

3.结题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研究成果评价、现场答辩评价、学生的体验情况评价和成果的创新之处或社会效益评价。

三、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意义

(一)对学生而言,有助于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评价活动所共的各种信息,逐步学会对过去的行为的反思,对未来的计划的修正和补充;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团队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绩和问题。

(二)对教师而言,有助于帮助教师有效地知道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

(三)对学校而言,正确的评价对该课程的开设、实施和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另外,研究性学习评价可以帮助学校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有助于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M].教基[2001]6号,2001.

[2]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的通知[M].教基[2000]3号,2000.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徐勇,龚孝华.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6.

[5]尹后庆.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教育, 2001,(17):21-23.

第8篇:研究性学习报告情况范文

【关键词】精心策划;小切口;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那么作为高中历史学科,怎样才能搞好研究性学习呢?结合我的具体做法,谈谈感想。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1.通过查阅图书和利用互联网搜集史料

在讲《中国古代史》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这节内容时,针对教材提到的“当时,河西走廊,辽东等边疆地区也都得到了一定的开发”这一知识点,课前设计了“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习俗”这个研究性课题,并提示学生可通过查阅图书,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去搜集史料。一周后,同学们都上交了他们各自搜集到的有关史料,并兴致勃勃的告诉我:中国古代史课本上所配的好几幅图片竟然就来自我们嘉峪关魏晋墓中的壁画,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2.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来撰写调查报告

研究性学习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图书和互联网搜集到的相关的材料大同小异,学生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对所搜集到的信息材料的堆叠整理,最多也只是个“粗加工”, 他们的结论也仅仅是对已有学术成果的认同或复述,谈不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面对这种情况,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来获取第一手材料,来撰写较高水平的小论文和调查报告,就显得尤为必要。

3.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

把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围绕提出的问题或课题所得出的结论或历史感悟,通过多媒体展示、调查报告会、演讲赛、辩论会和宣传栏展览等形式进行展示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推动研究性学习的经常性开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树立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感,从而达到落实素质教育的目的。

4.利用乡土历史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目前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仅仅关注课本内容已经显得远远不够。乡土历史有着其它课本内容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教育功能,历史教学中结合乡土历史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考察自己家乡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变迁,必然能够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具体实践中,我利用丰都县教科所编写的《丰都历史》,并结合我们的高中历史教材,布置一个关于丰都近代史上最感人致深的大事件,学生自然想到抗战时期的丰都历史。通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的目的。

5.通过历史活动课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第9篇:研究性学习报告情况范文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启人心智,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它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从传授者转变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授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北京教育学院女博士季苹说了这样的一句话:“研究性学习使教育的基本观念在转变,过去我们认为知识是由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的,而现在我们看到,知识只有在热爱中、在探索中才能有活力,有生命。”研究性学习与以往的教学学习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更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教育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考虑而做出的富有时代意义的选择。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手段。 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规定的重要内容。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把研究性学习提到理论和实践并举这一层面加以研究,使其成为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亮点。

新的人教版实验本七年级上册的语文《写在前面》中有这样的描述:将有一片神奇的天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人生、社会、自然……生动优美的语句向我们展现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这段话道出了现阶段语文学习所涉及的范畴。正因如此,新一轮语文教改更注重观念的更新。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学习更有必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自主即主动学习,主动学习,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主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体系。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把人生、自然与社会作为学习探究的对象,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自主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但研究性学习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我们对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规律还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本文意在以实践领域里的一些思考,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观念,求窥语文研究性学习之一斑。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一是自主性,二是开放性,三是重过程,四是实践性,五是探究性。由此延伸出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重自主。

自主性表现为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的问题均是学生自主解决或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解决,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能充分地“参政议政”,充分地“当家作主”。学生既是研究性学习的决策者,又是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者。例如:在上完的《鲁提辖权打镇关西》后学生想研究《水浒传》的人物,有这一爱好的学生可以组成一组,开展研究。对服装有兴趣的同学,又可组成一组,到各方收集素材,积累资料。研究性学习自主就自主在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可以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研究方式。可以说整个研究小课题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表现形式等都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努力。

2.重开放。

21世纪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时代,知识信息、经济信息正走向网络化、全球化。开放的时代必将摒弃传统落伍的封闭式教学,呼唤一个开放的教育以适应其发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一方面是指课堂教学和课后讨论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群体交流的开放性活动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师生思维活动呈双向暴露态势,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的思维见解、情感体验、意志欲望、行为方式等等都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引发学生进人积极研究和自由探索的状态。另一方面是指在问题设计和讨论中保留开放状态,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从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不局限于语文学科特定的知识体系,不局限于语文能力的某个方面,而是着眼于语文学科的整体,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是来源于社会,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各种类型的生活之中,因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更多地表现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

3.重过程。

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一个方案设计,一个广告创意,提出一种新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具体知识和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也就是学习过程的本身也就是所追求的结果。比如说,《鸿门宴》第六自然段中当刘邦逃脱,张良入谢献璧时,愤怒的范增接过玉斗扔到地上,拨剑击破玉斗,说:“唉!竖子,不足以谋!”教材的注释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和项伯”如果说学生能提出问题,认为这种说法不妥,通过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小论文。

4.重实践。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利用好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并以社会的文化雨露滋润基础教育的语文之树;二是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和能力,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亲身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语文的熏陶感染。实践性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了解语文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实践性的另一层含义是指要将语文教育与当前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与学生的个人实际结合起来。其关键在于体现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可以到社会上作调查,可以向校外专家咨询请教,也可以在学校中通过上网等形式查阅资料,和同学老师讨论等等。

5.重探究。

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一词与真正意义上“科学研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甚至与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也不相同,但在强调形式、过程的完整性上却非常相近,它只是强调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研究性课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相对比较完整而且周期较长,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到两年。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探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的方法,既可以搞长时间的专题研究,又可以直接整合到日常教学中去。其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研究的对象不只是比较宏观的大问题,还可以有对细节问题的深入探寻。

6.重情感。

社会性、人文性学科本身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再加上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紧密相连,教师在语文教育中要发挥楷模作用,用自己的科研精神和情感去感染和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运用激励评价手段推动学生积极地参与研究性学习,体验创新的乐趣。

7.重人文。

《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依据语文学科的实际情况,课程标准把“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的第二属性,并进一步指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另外,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切都向我们表明,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8.重体验。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在语文教育实践中体验语文的内容和形式。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从语言和文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化和信息的角度,都要求学生去体验、感受,进入研究的状态,感受所学内容的存在。只有让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对语言的那种敏感,才有可能得到对语文某一领域有更深层次的领悟,甚至将之升华。

9.重综合。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体现,这种综合性体现在语文教育的全过程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从“母语教育”大语文教育“文化教育”等大的系统中整合教学的目的、内容和形式,要把语言的工具性、文学的审美性、文化的积淀性、信息的传递性融合起来考虑,要打破知识的章节、学科的界限,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要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从整体上考虑发挥综合的效益。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指导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不可以按已有的教学模式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的指导必须把握好一个度。

1.指导研究方法。

为解决好研究性学习方法上的问题,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我们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指导。指导可以通过很多形式,如方法讲座、参观学习、个别指导、提供文字资料和网站等等。在指导中,让学生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就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来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研究性学习成果,以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产生也想试一试的迫切愿望。

2.指导选题过程。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往往会圈定范围,甚至给学生指定一些课题,这样就束缚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手脚,有时还会挫伤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实验的情况来看,限范围选题时学生的局限性很大,重题特别多,而无范围选题,学生的选题内容丰富,有许多选题往往超越了教师的想象,创新性强。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不要受到自己所授学科的影响,因为研究性学习的本身就已打破了学科的界限。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选题尽管十分丰富,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科学性、合理性、意义性、可行性、合作性以及选题的大小等。因此,教师参与课题论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在选题论证时不能像批改作业一样,直接对选题做出正误判定,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引导他们对自己的选题加以论证,发现问题时与学生共同分析,共同完善,从而达到选题论证的目的。

3.指导研究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更为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会研究。由于选题的不同,研究的难度和时间也不相同,有些课题可能会花费学生不少精力。在指导研究性学习时发现,学生在选题及研究的开始阶段,往往热情很高,十分主动。但是,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研究进度比较缓慢的时候,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就会降低,甚至于会停止研究,凭想象得出一个结果敷衍了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督促和检查。

(l)定期深入课题组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或要求课题组定期汇报课题进展;

(2)定期举行课题阶段性成果交流会,让课题组在交流会上展示他们的阶段性成果,教师做出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同时引入组际间适度的竞争,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热情;

(3)进行组际间互查,相互督促,相勾.启发;

(4)参与课题组的课题研究,帮助课题组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四)指导结题过程

尽管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但课题的结题仍然十分必要,写好规范的结题报告也是研究性学习所要求的一项内容。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取了大量感性材料,鉴于他们缺少去粗取精的方法和归类分析的能力.不知道怎样展示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不会写给题报告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注重在结题形式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学生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选择结题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资料,并对有关资料加以整理、分析。指导学生明确结题应递交的材料、如开题报告、研究活动记录、收集的资料、总结性成果和个人的体会等。通过集体辅导或提供必要的结题样式等方式,对每项内容的撰写格式加以指导。鼓励学生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学习成果,如有关建议,调查报告等上报有关部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知识产权意识。

四、语文研究的性学习成效

初中语文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更新自主合作探究,成了实行《标准》后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资源丰富的母语环境中深化对母语及母语文化的学习,建设开放的语文课程体系,充分利用丰厚的语文课程资源,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成为语文科教学的主旋律。实践证明,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让学生走出了教室,在校园、社区及社会中以积极的姿态学习和运用语文,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实验课本的安排,进行了“漫游语文世界”、“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等三个大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和“介绍我自己”、“我爱我家”等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能结合作文和口语训练,迅速地提升了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