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理财规划方案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已经成为众多银行转型的重点战略,从零售业务线到个人理财,至财富管理,零售银行业务的对象也正从个人向家庭转变,不仅仅是为单一的个人提供服务,而是为整个家庭提供财富管理,“家”的概念在银行财富管理中越来越明晰,也越来越重要。
交行:“三驾马车”提升家庭幸福感
财富增长迅速的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投资理财,更关注对于个人和家庭资产的全方位管理。
在交行上海市分行的理财师李利看来,“财富管理”的内涵在于通过现金储蓄及管理、债务管理、个人风险管理、保险计划、投资组合管理、退休计划及遗产安排等手段,帮助人们实现人生规划、达成财务目标,是个人理财的升级版,其目标在于实现家庭财富度和幸福度的同步提升。
正如同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依靠“三驾马车”,家庭财富管理的核心也在于投资理财、融资理财和消费理财这“三驾马车”,也可以通俗地概括为“赚钱、借钱和花钱”。“三驾马车”中,“赚钱”主要是指投资,为的是奠定实力;借钱主要是指融资,为的是借助巧力;“花钱”则主要是指消费,为的是彰显生活活力。人们往往通过赚钱投资和借钱融资的共同作用,实现个人财富的最大化。但是人生的目的不只是为了金钱,必须通过适度的消费来提升生活质量,享受高品质生活,让个人和家庭生活充满活力,提升幸福感,这才是财富管理的最大追求。
如近年来该行打造的“交银理财”品牌,就突出了“不同的家,都拥有家的幸福”的理念。交行正逐步转变过去以产品销售为核心的做法,更加注重以客户为核心,既提供与银行业务直接相关、帮助客户实现财富增值的金融服务,也提供帮助客户安排子女教育、安享晚年等人生规划的增值服务,以及为客户提供尊享品质生活的体验服务,从而形成了财富管理的特色。交行所希望的是,通过优质服务带来稳健回报,让客户实现财富和幸福同步升值。
广发:家庭财富的生命周期式管理
打造“最佳零售银行”也同样成为了广发银行的转型方向,广发的目标是:零售条线营业收入占全行“半壁江山”。从去年开始,广发银行启动个人金融业务变革,今年7月,广发银行推出“广发财富管理”品牌,据悉,广发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也将在今年年底落子上海。
近期广发在上海举办的题为《发现2013年中国家庭财富新机遇》的财富论坛上,广发银行个人银行部副总经理、首席财富管理专家黄俊杰也同样强调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财富管理理念。
黄俊杰指出,家庭财富管理应该是一个贯穿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过程,也就是说,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资产组合的重点和策略也应不同。
如中国的家庭财富增长基本上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今天中国的高净值人群不少都是白手起家的第一代富豪,而且都已经为人父母进入家庭成熟期。在中国,一家三口的家庭最为普遍。这个群体上有养老压力,下有儿女教育需求,财务整体规划需求很强烈。因此,对他们来说,应采用“核心-卫星”策略,既发挥“核心投资”的长期稳定收益、低风险的优势,又通过“卫星投资”把握超额收益的机会,完善自己的投资组合比例。
在黄俊杰看来, 2013年的投资环境仍将比较复杂。因此,风险管理应当成为当前财富管理中的主要考虑因素,在家庭资产配置中应当适当提高较低风险资产的配置比例,以保障资产的安全性。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则可在相对低位时适当配备部分风险类资产作为“卫星资产”。
渣打:为家庭财富管理“智衡”
在渣打银行的个人业务网点,这套名为“智衡”的家庭财务管理系统已经全面投入使用。
与传统的财务规划软件不同,智衡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将视野从投资者个人延伸到了整个家庭。它从投资者的现状出发,利用专业的财务模型,能迅速判断其家庭财务健康状况和保障需求,并推荐相应的资产配置模型及保险方案供参考。客户可以在理财顾问的协助下,通过该系统检查自己家庭的财务健康状况,依据系统对数据的整合与分析,理财顾问将给客户度身定制专业的家庭财务规划。同时,智衡系统的配套服务流程要求投资顾问、保险专员等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并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意见。
渣打银行中国财富管理部总经理梁大伟表示,智衡系统的运行将有助于推广均衡投资、科学理财的观念,帮助投资者避免因过度关注每一笔投资的流向和收益状况,而陷入投资单一、资产分布不平衡、风险过度集中的误区。
相关链接:中国家庭的理财数据
中国家庭的流动资产均值为386,000元人民币。
实现资产增值是中国家庭理财规划的首选目标,其次为保障子女教育和安排退休生活。
中国家庭持有的最多的5类金融产品分别是人民币存款(84%的家庭)、股票(66%)、基金(60%)、人寿保险(46%)和一般银行理财产品(40%)。
家庭状况
黎先生:30岁,新疆人,目前租房。工作于上海某外资企业任高级工艺工程师,净收入12000元/月(去税和社保),每年13个月薪水。每年底奖金约2.5万(税后),拥有完善社保“三险一金”,公司为个人购买保险:50万意外险和5万重疾险。自己购买商业保险:50万意外险和10万重疾险(保费3600元/年)。
资产状况:金融资产―银行存款0.5万美元(2007年6月到期),人民币3万活期,国债1万,股票目前市值2万。
房产―68万房产(88平方米,两室一厅,装修完毕公积金贷款)
女朋友(未来的太太):28岁,上海人,和父母同住,在上海某科技医疗公司做业务经理,固定收入4000元/月(去税和社保),业务提成不固定,平均是1500元/月,每年底有奖金3万元(税后),单位有“三险一金”社保,没有任何商业保险。没有任何投资,只有3万元的银行定期存款。
理财目标
今年五一结婚
今年十一蜜月旅行,花费约2万
今年内给父母买套房子,价值约60万,装修至少5万
每年两次或至少一次的外地旅游,最多1.5万
1 保障规划
理财师:您原来是在杭州工作的社保,按照什么标准缴费的呢?
黎先生:是按照当地外企标准交纳的,我2002年离开苏州,可是到什么时候、给多少还不知道呢!
理财师:如果在杭州持续缴费15年,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目前在上海能享受到完善社保,只要在苏州和上海缴费年限加总满15年及以上,待达到待遇支付条件后,就可以领取社保待遇。能领到的养老金额,不同地区有不同标准,比如2005年杭州社会平均工资22645元,而上海是26823元。
理财师:目前,您的社保和单位上的商业保险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但是考虑到未来家庭的保障来说,您和您未来的太太,还是有些欠缺。
黎先生:“欠缺”?这是说,作为单身和有家庭后,责任不同,所需要的保障需要增加,是吗?
理财师:是的。您的保障相对还比较全面,但是还缺少一定的保险;对您未来的太太来说,光是靠社保是不足以解决生活中的多种“不测”。何况婚后夫妻家庭责任更大了,你们两个人不仅要赡养四位老人,将来还要养孩子,一定要考虑购买商业保险,所以要增加保障。
黎先生:我女朋友是做业务的,经常出差,我是有些担心,她身体一般,平常也是有些小病。她是3月的生日,我想送她保险作为生日礼物,也应该能给她个惊喜,但是也不知道什么适合她?
理财师:您的心意很好,但是,现在你们还没有成为合法的婚姻关系前,您要送礼物,保险公司是不能受理这份保险业务的。只有结婚后,取得合法的婚姻关系,你们之间具有一定保险利益后,你才能作为投保人为她买保险。现在可以先让她自己先买,结婚后你就可以尽你的一份心意了。当然,按照《保险法》来说,现在是男女朋友,也是符合保险利益的第四种情况,“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保险合同的,视为投保人与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即只要被保险人(女方)以书面形式明确同意你作为投保人为其买保险,符合保险利益原则的要求,保险合同即能产生效力。至于买什么保险,关键先要考虑保障类型的保险,比如寿险、健康险、意外保险等,接下来经济条件更好时,再考虑购买养老险或是孩子教育金等险种。
理财贴士
退休金水平的高低与参保人的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有关,缴费时间越长、缴费金额越多,养老金水平也越高,尤其是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这一特点更加突出。此外,养老金的水平还与统筹地区的经济水平有关。
根据国家、上海市及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规定,他可以到原单位所在地的社保经办机构开具《市跨统筹地区流动人员社会保险转移联系函》等材料,到转入地――上海社保机构办理接收确认手续,通过后,按规定转移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实际结余额。
目前在实际操作中,上海方面只给有上海市户口的转入人员办理社保账户转移。
以您为被保险人,根据现在家庭的已有财产状况、双方的收入状况、未偿还债务及夫妻双方未尽责任。以“遗属法”计算出来您应当具有的最低寿险额度为170万。由于您比将来的太太收入高出很多,家庭责任更重大,所以建议为她先选择重大疾病和意外保障,确定疾病保障为20万,满足一般大病的治疗费用,意外保障为50万。加上黎先生自己购买的商业保险,每年家庭所花费的商业保险支出为25,418元(21,818+3,600=25,418)
家庭年收入:工资+奖金=1.2×13+0.55×12+2.5+3=277,000元/年
保费占家庭年收入的9.18%(25,418÷277,000=9.18%),按照一般来说,保费支出小于家庭收入的10%都属于正常支出额度。
理财小贴士
但需注意的是不同保险险种的保险金享领人(受益人)不同,投保人如果作为死亡保险金的受益人,须征得被保险人同意,而其交友关系一旦解除,被保险人应注意及时解除合同或更改受益人。
链接
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构成保险利益应当具备三个条件:
保险利益必须是合法的,是法律上承认并且可以主张的利益。由不法行为所产生的利益,不得作为保险利益。比如,以盗窃而来的财物投保财产险,保险合同是无效的,
保险利益必须是确定的,是可以实现的利益。仅由投保人主观上认定存在,而在客观实际中并不存在的利益,不应作为保险利益。确定的保险利益包括投保人对保险标的的现有利益和由现有利益产生的期待利益。现有的利益是指投保人已经实际取得的经济利益,如:投保人已购买的汽车,现有的机器设备和已经取得的知识产权等;期待利益是指由现有利益产生的将来可以获得的利益,如:出租房屋而预期可以获得的租金收入,维修设备而预期可以得到的修理费收入等。
保险利益必须是可用货币形式计算的利益。无法用货币形式来计算其价值,发生损失无法用金钱给予补偿的利益,不能作为保险利益。
以保险标的来划分,保险利益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财产保险的保险利益。
第二类是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
在人身保险中,投保人因被保险人的健康和安全而保持生活安定,并能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就是具有保险利益。按照保险法的规定,投保人对下列人员具有保险利益:一是其本人;二是其配偶、子女和父母;三是与投保人有抚养、赡养或者扶养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近亲属;四是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保险合同的,视为投保人与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此种情形有很多,包括雇佣关系、合伙关系、债权债务关系等等。
理财师解读:遗属法
这是确定人身保险中寿险保额一般所采用的方法。遗属法就是模拟被保险人如果发生生命风险,遗属将要面对的需求总量。并以之作
为保额。一般的遗属需求包括:善后费用,还贷资金,应急资金等现金项目;还有便是遗属延续生活维持生活品质所需准备的补充收入。
理财师温馨提醒
“保障规划是动态的,因为家庭的状况在动态变化,比如家庭收入发生变化、将来有了小宝宝等,每过一段时间要检查 下全家的保障规划。
2 资产投资分析
黎先生:2006年的股票市场很火,我的股票也没有涨很多,也没有时间每天看,听同事说很多的基金都涨了超过一倍,我该买什么基金呢?
理财师:买股票的确比较花费精力和时间去做了解和分析,如果没有时间和精力,是可以考虑基金的投资。但是具体问题要看您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您的资金安排计划。
关于风险承受能力:
首先,您的钱主要是银行存款,还买了国债和股票,再就没有别的投资方式,今年对投资一定要非常谨慎,2006年的股市也是历史少有的好光景,很多的基金都有成信的收益,这是非常少见的。
其次,从您的客观情况,包括职业、年龄、家庭赡养老人和购房的负担等,您是中等偏高的风险承受能力。
第三,按照您所做的有关投资风险测试表明,您对亏损的态度,可以在短期内亏损,如果长期,比如三年,你就会很担心,能承受的风险最大是15%。
您的资金安排,目前主要都是中短期的理财目标,比如一个月的开销,现在是2000元,可以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具备变现灵活、交易便捷、稳定收益的特点。平时购物等消费使用信用卡。每月的工资结余可以投资不同的理财工具,比如在银行作基金定额定期投资方式。在长期来说,您还要在理财目标中加上孩子的教育金和自己将来的养老问题。要想无忧生活,还需要及早做全面的打算!
现在看看目前每月生活开销情况,如下表:
如果在婚后,“及时消费”不利于家庭共同财富的积累。可以建议,女朋友在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上做些调整,至少把服饰和名牌化妆品/外出就餐、娱乐费用\健身和美容,进行适度的缩减开销,尽量减少一半。
这样来,我们再来看看家庭的月收入就可以结余:
比以前每月节省1800元,如果以10%/年投资回报率,每年节省2.16万元,投资五年,就可以得到13.1870万元,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可以考虑去购买家庭保障,有效预防家庭“不测”的风险。另外,你们两人都是白领,本职工作就很忙,没有办法开源,只有节流,这也是比较有效的积累财富的方法之一。另外,重要的是,还要尽可能早地开始投资。
最重要的一点,其实现在挣的钱是“及时享受”还是“将来享受”,这是需要您和您将来的太太在婚前充分沟通达成共识的。
3 理财观念的沟通
随时协商,在家庭理财上达成共识
理财师:对于婚后家庭财务打算怎么管理,是你来管,还是您太太?
黎先生:没有具体想过,但看她只是把钱放在银行做定期存款,我说起去投资,她说钱不能有亏损的才敢去投资,再说,她每个月剩下的钱也不多。我们在钱的使用方面还是有一些不同意见,以前还谈过婚后怎么花钱,是共同建立一个工资综合账户,还是我管家里的大额开销,购买家电和旅游等,还是她负责家中的日常开销等等,您有什么建议吗?
理财师:其实,两人从单个账户到家庭账户,会有很多的改变,毕竟是来自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总是有很多不同建议,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不管怎样打理家庭财务,值得注意的是成家前,有必要沟通各自的理财观念和婚后费用开支问题,要达成一致的理财方法和理财目标。这对家庭生活的幸福很有关系。
您未来的太太,可能是对投资有一些误区。所谓投资,不冒风险就不会有收益,常说“风险和收益成正比”,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是照您所说,她是不能承担任何亏损风险的人,可能是属于非常保守的投资者,适合做存款、债券、保本基金等。但通胀将近3%,钱都放在银行也会贬值的。家庭将来的开销很大,在投资上一定要达成一致,还是有必要冒点风险去博得些收益,重要的是要在家庭收入、责任等客观情况和承受风险的主观情况上认识自己,充分了解家庭所能承担风险的程度。
另外,对于家庭理财,现在有很多的观点,比如“婚前财产公证”,有不少人认为还没结婚就考虑婚后财产分配,太关注自己的财产,这样的人将来不可以同甘共苦的。还有些人非常流行AA制,有的婚前婚后都是AA,虽然明确了开销,自己挣钱自己花,但是产生矛盾吵架时,“我买的你别吃,你买的我不用”等等,无形中伤了彼此的感情。
在理财目标上,要随时保持沟通,要达成理财目标的一致性,否则也可能会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比如,你想旅游看看风景,而她想去买高档物品,钱的总数就那么多,一定是要有取舍的。
当然,这些“婚前财产公证”“AA制”等现象的存在都有一定道理,对于新婚的家庭,首先还是要先沟通价值观念和理财习惯,达成一致再开始实行家庭理财规划比较好。现在商量好了,就要开始共同规划理财了,对家庭的稳健投资是很有好处的。何况今年尽管比不上2006年的大丰收,但也是有投资机会的一年。
理财师:您的理财目标中是打算今年为父母买套房子,将来打算分开住,是么?
黎先生:是呀,现在是租房,我的婚房在2007年4月就可以搬进去住了,但是我担心年轻人和长辈毕竟生活习惯不同,可能会相互打扰彼此的生活,想在婚前先为我父母在附近找个一居室租住,今年下半年为他们在我小区附近买个将近60万的一居室。这样既能相互照顾,也不会影响彼此的生活。
理财师:看来您还是想得很周到,那么双方父母还需要每月给一定的赡养费么?
黎先生:我父母现在70岁了,身体还不错,在新疆1996年退休了,医疗社保比较全面,目前是我姐姐在管理我父母的商铺,租金是我父母的收入,我就考虑他们在上海的日常生活开销,租金每月至少要1500元。至于我未来太太的父母,社保比较全面,不要我们担心,我们每年过节常去看看,过年可能给他们二老“压岁钱”就可以。
理财师:可以看出您是非常孝顺的,其实结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之间的结合,作为家中的男主人,在考虑赡养自己父母的同时,还要顾及到配偶的父母,您的确是这两个家庭的“顶梁柱”!
链接
共有财产和婚前公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摘录:
第三章 家庭关系
第十七条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财产
…工资、奖金
…生产、经营的收益
…知识产权的收益
…继承或赠予所得财产
…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如股票、债券、存款、房产、信托)
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
一方的婚前财产…
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遗嘱或赠予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第十九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的形式,没有约定或是约定不明确的,属于夫妻共同所有财产或夫妻一方的财产。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夫妻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婚前财产公证
婚前财产公证,是婚前财产约定体议公证的简称,指公证机关依法对将要结婚的男女双方,就各自婚前财产和债务的范围、权利归属问题所达成的协议的真实性、合法性给予证明的活动。
根据《婚姻法》第十九条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前财产以及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的所属情况。该约定对夫妻双方均有约束力。对婚前财产进行公证,由于公证的法律效力,从而使该约定对当事人更有约束力。有利于保护公民个人财产的所有权,避免不必要的家庭纠纷的发生,维护社会和家庭的团结。婚姻法规定:不能证明是婚前个人财产的,视为夫妻共同财产。而经过公证就具有了很强的证明力。
理财贴士
有关家庭共有财产的问题:
婚前的黎先生在杭州社保的养老金等,如果是在退休后领取,属于婚前财产,是属于黎先生一方的财产。
黎先生父母在新疆所买的商铺,如果父母过世或赠予,财产的所有权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如果父母是书面约定:商铺由姐弟两人共同所有,同时要有姐弟的亲笔签名,那么商铺的所有权是属于姐弟两人的个人财产,如果父母只是口头约定,是无效的约定。那么从法律来说,是属于姐弟两个家庭的共同财产。所以,是否有书面约定和接受者亲笔签名,才能确定将来是黎先生的一方财产,还是黎先生夫妻共同所有,或者姐弟两个家庭共同所有,才是判定财产所有权的关键。
4 两人的财务规划
黎先生:还有半年就要结婚,手头的钱也是比较有限,怎么在这么“火”的市场能“钱生钱”呢?
理财师:先看您的个人财产,资产大部分是银行存款,比例超过70%,其实是丧失了一定的投资机会的。另外,一般我们说家庭的活期储蓄只要是够家庭3个月的日常开销,以购买家电、维修房屋、以防人身“不测”等应急开销。家庭支出就只需要25,800元(8600*3=25,800)就可以,考虑到平时是可以使用信用卡消费,存款还能相应减少。至于0.5万美金,如果在近期不出国,可以兑换成人民币,美金收益目前是3%/年,和人民币投资相比没有优势,可能还会偏低,建议将其兑换成人民币,可以投资适合的基金。国债是固定类收益产品,虽保本,但流动性差。目前只有20%的资产是在投资股票,这部分投资可以在专家指导下投资,才可能有较好的回报率,如果是没有精力去做,建议可以投资基金。
提醒
尽可能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率,这是目前资产管理的首要问题!
结婚,这是人生重大喜事,差不多总共要花10万!
在五月结婚前至少开销8.35万元(除去蜜月旅行的20,000元),购买婚纱、戒指等开销尽可能使用信用卡消费,但是一定不要过期还款。从2007年1月开始,用将近半年的时间准备结婚,黎先生需要结婚费用:8.35万元。目前账户里的钱,部分可以先投资到货币市场基金或是短期纯债基金中,至少是比活期存款利率高,年均收益率接近2%,而且也可以随时变观,没有交易手续费。具体还是要看每月开销的花费时间和费用来安排这个比例。
在婚宴酒席礼金回收方面,尽量区别“无需偿还款”和“计提费用”(未婚亲朋好友送的),将其计入家庭资产中。“无需偿还款”是指长辈和已婚家庭人士所赠送,基本是不需要偿还的,可以直接计入家庭的资产长期投资计划中,可以用做孩子将来的教育金,或是自己养老金;“计提费用”未婚亲朋好友送的,可作为投资所用或是蜜月旅行及每年的旅行基金使用。
理财贴士
一般的婚礼开销,都会超过预算10%,一定要作出相应预算,并在出手时要谨慎。
婚庆公司费用中包括什么具体服务项目一定要明确,比如是否包括婚车报务,如车型等。
婚宴酒席礼金回收,要充分有效利用,重在规划!
为父母购置新房
黎先生:如果要考虑到我的资金还会超支,那么今年为父母买房子的计划是否就要落空了呢?
理财师:我们仔细来计算一下吧。
现在还剩下多少钱,能在婚后下半年为父母买套住房么?
如果房产总价值60万,需要贷款,分20年付清,以等额本息方式还款。
我建议黎先生以爱人的名义用公积金贷款购房,这样利率低,是4.59%/年。那么首付30%,贷款42万,每月需要还款2.767元。这对这个家庭来说,每月如果节俭,收入结余有8900元,这些开销是不成问题的,现在重要的问题是,首付15万,是否可以得到?
婚后黎先生账户剩余1.65万(10-8.35=165)
黎太太账户剩余5万
目前家庭现有资产共6.65万元
保险费家庭要扣除:25,418元/年
家庭剩余资产:41,082元
房子首付三成18万。扣掉家庭剩余资产:41,082元,还有138,918元的空缺,就是加上每月收入结余,到10月份,即使黎先生的女朋友现在开始缩减开销,家庭也只能有8.9万(8900元/月*10个月=89000),还有将近5万的缺口,是不可能在下半年买房子,在年底两人资金总共有5.5万(2.5+3=5.5),虽然在年底购房首付没有问题,但是装修的5万还是问题。
建议家庭要适度投资,将每月工资结余和存款去投资。
今年购房 每月投资回报率为5.84%,难实现!
经过测算,如果就是说将每月投资工资结余8900元全部用来投资,要想在年底有23万元的首付和装修,必须要达到每月的投资回报率为5.84%,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是有很大的难度,看来只能放在明年来实现自己的购屋规划。
如果是明年买房,假设今年的投资回报率能达到10%。经过测算,如果每月投资工资结余8900元,同时投资婚后家庭剩余资产共41.082元,在年底有15,7217万元的收入,加上年底两人的资金,5.5万元。首付18万不成问题,装修就可能不能完成了。
我们再假设,如果今年的投资回报率能达到20%(在理财投资专家指导下是容易达到的),同样经过测算,如果每月投资工资结余8900元,同是一次投资婚后家庭资产共41,082元,在年底有16,7249万元的收入,加上年底两人的资金,5.5万元。房子在年底购买,明年再装修完工,至少还需要1个月才能完成装修费用的积累。
温馨提示
新婚家庭一定需要制订应急计划,留存足够的流动资金以防备突发和大额的开销,至少是1个月的生活开销,可以用货币市场基金或短期纯债基金的方式进行储存。
试图去投资,但要了解自己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要不就滞后买房的时间。
婚前两人账户可以分别管理,但在理财观念上要达成共识,要有一致的理财目标。
每月要做预算,量入为出,要时刻安排好金钱!
从长期来说,有必要考虑将来孩子的教育抚养金及自己和配偶的退休金,可以在短期目标完成后考虑。
婚礼筹备十大容易忽略的细节 任智涛
结婚多幸福,可谁知婚前准备有多辛苦。
婚礼筹备,对每一对新人来说,可以比喻成一个既复杂又烦琐的庞大工程,新人们常常会不知所措。有章有序的规划,有条有理的进程,有条不紊地操作,显得很重要。
1 搜集资料
不同地区结婚习俗也不样。比如,在上海结婚时新人都要喝红枣莲子羹,而在广州深圳结婚时新人出门要打红伞。可多种渠道了解婚前讯息,上海最大最全的婚庆网络要算篱笆网了,杂志方面要数《大众皆喜》最受宠爱了,其他,如到婚庆公司也可以了解相关信息。
2 婚礼预算
上海权威调查机构统计,新人举办婚礼的平均费用是14万左右。相关婚礼费用,包括婚宴、摄像、司仪、婚庆公司、喜糖喜酒等婚礼物品,一般占到总费用的50%以上,有必要仔细规划。
充分考虑不同的新人礼服要佩带不同的首饰,需要提前预算。需要提醒的是:不要忽视父母!在做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给双方父母留一些空间,比如给父母准备衣服、首饰等。可以给妈妈买一件合身的旗袍或套装,再配一条项链幅耳环;可以给爸爸买一套西服或中装,让父母也成为你婚礼的亮点。
3 婚纱摄影
目前上海影楼摄影水平相差不多,主要是摄影风格上的区别,按照拍摄背景和意境的不同有怀旧风格:欧式宫廷、凤冠霞帔、花样年华、激情年华和韩国传统五类;现代风格则细分为浪漫唯美、清新自然、清纯可爱和时尚前卫四类。建议新人挑选套餐时选择照片风格多样化的套系,用不同的风格来演绎自己。
4 婚宴酒店
应注意:一是酒店的地理位置,最好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段。二是酒店的菜式,一般酒店都会提供喜筵套餐,建议新人提前到酒店试菜,了解菜的味道和量,以便作适当调整。三是酒店的增值附加服务,包括:赠送的婚房、提供的音响、香槟酒、蛋糕、红地毯、饮料、车位、签到本等等。新人应该充分利用酒店提供的便利条件为自己节省费用。
5 婚纱礼服
如果预算充足,可去上海淮海路转转;费用紧张,则可去苏州淘宝,还可以选择租赁。应提前一周再试一下肥瘦,以免婚礼当天的尴尬。新郎的西服以后日常还要穿,因此选择高档一些的。在挑选婚纱礼服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身材和喜好,也要考虑场地要求,比如教堂婚礼就不宜穿的太露,有失庄重;而舞台太小则不适宜过长拖尾。另外,季节因素也不容忽视,冬季最好配一个毛披肩,夏季可以选质地比较薄的面料等。
6 婚庆服务
婚礼筹备中的重要环节,要货比三家。目前,上海大多数婚庆公司都能提供全套的婚礼服务,包括婚车、司仪、摄影、摄像、化妆、场地布置等,建议是:第一实地考察公司所提供的服务。业务人员的承诺一定要落实在合同的条款当中;第二:选择有信誉的婚庆公司。目前沪上大多数的婚庆公司规模都比较小,成立的时间也不长,重要的是他们是否有良好的服务意识:第三是一定要使用上海婚庆行业协会的标准婚庆合同;第四:费用的支付,了解行规。比如上海定婚车支付部分定金等,司仪化妆见面后可支付部分,最后余款是婚礼当天支付。婚庆行业现在鱼目混珠,所以就需要新人们擦亮眼睛,仔细分辨,利用合同可能有效维护自身利益。
7 摄影摄像
摄影摄像相当于个导演,新婚精彩的瞬间全靠他了。新人请一定记住,在婚礼前要与拍摄人员电话沟通交流,并且在拍摄时随时与拍摄人员交流,自己的需求和想要的设计拍摄造型,如哪些重要的客人需多拍几张等,有特殊要求提前告知,比如要带补光灯等。仪式过程中新人不要过于匆忙,一定要给摄影摄像师留出足够的时间抓拍精彩和难忘的瞬间。
8 婚车租凭
在租赁婚车时新人们大都是看照片满意就下订单了,当然,一些重质量守信誉的车行或婚庆是能够保证的,但也不乏有当天的婚车与事先订的不是同一辆车或车辆不到、迟到等问题。建议新人至少要看到车辆的实景照片,可能的话提前看一下车,另外,就是尽量在订单上确定车牌号,以避免偷梁换柱。
9 司仪风格
每个司仪都有自己的特色,有幽默风趣、庄重典雅、浪漫唯美等不同风格。在选择司仪的时候,要看他的风格是否适合你,适合当天参加婚礼的多数宾客。如参加婚礼的多是长辈,那就要选择庄重型的;如果都是年轻人,可以选择活泼型的,所以说司仪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与司仪充分沟通,相互了解,可以要求司仪婚礼前进行简短的彩排。
10 婚前保养
忙碌的白领新人,可能在婚前才能休息两三天。婚礼前3个月一对新人就要开始美容健身,保持充足的睡眠,婚礼前一周还要密集皮肤补水。另外要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性,不能因为保持身材就不吃高蛋白或脂肪的食物,要营养均衡。
仔细处理婚礼筹备中一些比较容易忽略的问题,希望能给准备结婚的新人一些帮助,让每一对新人都拥有完美的婚礼!
温馨提示
发请柬时附一张酒店的名片,方便宾客寻找。
在迎宾处准备席住安排表,避免宾客满会场寻找自己的座位。
席位安排时,尽量将相互认识或熟悉的人安排在同一桌。
新娘穿抹胸式婚纱避免鞠躬行礼,以免走光。
婚礼进行中,新郎要站在新娘斜前方,这样不会踩到婚纱。
在婚礼仪式过程中,要与摄影摄像配合,避免挡镜头。
婚礼中需要燃放冷焰火时,要提前与酒店沟通,避免酒店不允许燃放而造成遗憾。
请一位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婚礼策划师,筹划婚礼。
(任智涛:多年从事婚庆服务行业,擅长婚庆策划,现任茜茜婚庆公司CEO。)
新婚家庭“小资生活” 徐 涛
结婚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两个人都告别了单身生活,财务情况从个人账户转向以家庭为单位,要统筹安排家庭所有开支。
对于结婚后生活的理财规划也是小俩口平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我们这期的理财对象正是这样一对新婚夫妇――结婚两年,看他们是怎么走过这两年的家庭财务打理过程,怎样开展换房战略,如何节俭治家的,也让我们跟随理财师为这个新婚家庭规划准三口之家的“小资生活”。
家庭成员情况
丈夫:徐锋,祖籍北京,1979年出生,2003年就职于某家银行工作至今。
妻子:徐太太与徐先生同年同月同日生,与徐先生在工作中相识、相知、相恋,2005年走上红地
毯。
徐锋与徐太太皆为家中独子,双亲都需要照顾。
理财目标
希望退休后能够按照目前生活水平的90%生活。(2006年年支出大约为20万元)退休后可以无忧生活到80岁。
希望在退休之后用三年的时间与夫人开车周游中国。因而需要在退休后换车,价值约为40万(时价),旅游费用合计15万元。
退休后(65岁时)争取在足球世界杯期间能够亲临现场感受高水平比赛的快乐,费用约10万元。
在徐先生40岁时,二人想收养―个孩子(收养时2岁)
家庭收入及资产情况
徐锋:目前收入6000元/月,兼职收入3000元/月;徐太太目前收入4500元/月。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均按国家规定统一由单位扣除(养老保险8%,医疗保险金2%,失业保险金0.5%,住房公积金个人交纳5%,公司5%;假设工资成长率、通胀率、各项费用成长率等均按3%;兼职收入增长率1.2%)。无投资性收益。
房产2006年8月又在北京五环朝阳区购得140平方米住房一套93.8万。
汽车:2006年购得飞度一部,价款12万,假设使用15年。
金融资产:银行定期存款1万元,活期49万元
保险:徐峰先生购买泰康人寿重病保险一份,年缴4000元,缴费25年,保额10万,可分红,60岁返9万。
十年后收养2岁孩子,让孩子完成硕士教育总共68万
理财师:从时间来说,您的中期理财目标是“收养”孩子,这是很少见的。
徐先生:关于要孩子问题,我们俩都相信二人世界是美好的,二人结婚时就约定一生不要小孩。这个问题和双方父母也多次协商,才达成共识,特别是去年,我父母很不理解和生气,家庭关系都闹僵了,后来也是不断交流,他们也才能理解…生孩子以现在的条件的确很难。家庭真的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有时常常是两个家庭的事情。
理财师:其实养孩子将来也是很大一笔开销,您有没有算过?
徐先生:没有具体算过,但是我想,十几年后我们的经济条件会更好,而且生活的重心也会逐渐转入“三口”之家的常态,享受生活的快乐。
理财师:从教育和抚养费用来说,目前价格是,2-18岁每年投入20,000元,18-22岁每年40,000元,22-25岁每年60.000元,如果不考虑到学费的增长率,也是要68万;如果假定是每年的学费和物价综合按照年增长3%算,总计也要花费计划超过100万了。孩子的费用可是刚性需求,一定要提前准备。
家庭财务是否健康?
理财师:看到您的资产中有大部分是活期存款,是怎么考虑的?
徐先生:其实我在去年刚换了新房。2005年我在北京方庄购得90平方米新房一套,自付10万,贷款30万。2006年8月又在北京五环朝阳区购得140平方米住房一套,全部房价93.8万,折合6700元/平方米,首付40万,其中有双方父母给的30万,余款用某商业贷款付清(利率5.814%),贷款期限30年。原有住房于2006年11月出售,时价79万,30万用于还旧房贷款,余款存入银行,目前为活期。现在一直很忙,还没有来得及想好去投资什么呢。
理财师:您是比较有战略的进行了换房规划,当然也是非常感谢长辈的支持,但是我们来分析您目前现有的家庭财务状况,认为还是有点问题。
徐锋家庭资产状况尚可,资产负债率为39.5%,主要是由于新房按揭贷款所致,旧房贷款已还清。净资产流动比率53.26%和储蓄率53.26%都过高,其中主要是53.26%储蓄率过高,生息资产只有银行存款而已,资金的利用率太低,从徐先生目前年龄看来,这样的比率意味着家庭在投资方面有很大的规划空间,目前资产的盈利能力不足。
另外,徐锋的主要问题在于投资过于保守,大量资金闲置,由于夫妇都较年轻,按照一般投资规则,可有大于70%的资金投入在有较高风险的资产中,以此获得未来的较高收益,提高财务自由度和资金利用率。
资产的长期积累不能离开每月的家庭支出预算!
理财师:您目前家庭支出情况是占收入的多少呢?
徐太太我们刚结婚时,根本没有什么计划,总是出门前想着花多少钱,可是消费起来好像就忘记了,有次我们一起想买块地毯,看到漂亮和喜欢的,一下就花了8千!后来特别后悔,觉得太奢侈了!以后尽管是放弃买贵重物品,但发现钱还是很奇怪的减少了。也记过账,好像效果也不明显。后来看了些书,学着做,你可以看看下面的表是我们2006年的开销情况。
理财师:其实对家庭理财来说,的确是很难控制每个项目的开销,记账的确是理财的第一步,但是还要有家庭预算,我相信在您的家庭预算的不断分析和执行中,能解决不少的家庭财务问题。
家庭理财忠告一
关于收支平衡的问题,或者净储蓄的问题,实际上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我们退休基金的测算,但是年轻人,尤其是新婚人士,经常冲动消费,而且金额大小不定,会对我们的理财规划产生消极、严重的影响,所以要特别向年轻人强调这一点,在制定年轻人的理财规划时,要留出一定比例的净储蓄额作为冲动消费的备用金,以便保障长期理财规划的顺利执行,所以希望我们的新婚人士在进行大额冲动消费时,双方一定要协商达成―致。
温馨提示
记账是家庭理财的第一步
记账中,逐渐细化家庭日常支出各个项目
设定每月预算,列出各个项目所能开销的最大值和可能节约值,如超支也不能超过10%。
如果这月超支,下月就要节省点
人生的最终财务目标应该是无忧无虑度过一生
徐太太:我们对退休后开车旅游和国外看球赛,抱有很高的期待,是否是可以实现的?
理财师:这需要长期投资,因为其中很多的因素都在变化,是最值得探讨的。
可以用生涯仿真及退休生活需求家进行数据分析。考虑各种费用成长性及通货膨胀等条件前提下,根据徐先生家庭的收入、支出情况、净储蓄情况进行生涯仿真。在满足客户的所有理财需求的情况下,测算徐家的无忧年龄,通过投资,提高生息资产回报率,从而实现无忧小资生活。
生涯仿真客户的无忧生存年龄为61岁
①家庭收入:
即期收入=徐锋年工资收入+徐太太年工资收入+兼职收入-纳税金额(A)
延期收入=徐锋保险及公积金+徐太太保险及公积金(B)
收入合计=即期收入-延期收入(C)
退休基金=(C)+家庭支出+(家庭收入-家庭支出)+[(银行存款+上年净储蓄)×(1+上年净储蓄)]
②家庭支出:
按照徐先生现有情况,经过生涯仿真后,两人的无忧生存年龄为61岁,调整前的数据统计,客户在62岁时.退休基金转变为负值,不能再满足生活的需要,只能无忧生活到61岁,客户子女教育、旅游、看世界杯的愿望都无法实现。
从此图表可以看出,徐先生和爱人要生活到83岁,养老金缺口137万元,两人享受无忧生活可以活到61岁,以目前的供款能力,只能增加投资才可以达到目标。
平均投资收益达到4.4%/年,成就未来美好退休生活!
徐先生:如果投资,什么适合我们?
理财师根据对您和您爱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测试:徐先生和爱人年龄27岁,年龄较小,职业是上班族,双薪无子女家庭负担较轻,资产情况良好,负债率适度,投资经验少,投资知识缺乏,但风险承受能力属于中高。
另外,家庭对于风险的态度,首要考虑的是长期利得,认为投资赔钱不会太多影响生活,对于股市等投资市场几乎不闻不问,投资的成败主要依赖专家,风险态度属于中等水平,所以在为其规划时可以不用过于保守,可以将适当比例的资产投资于风险相对高一些,收益也相对较好的方向,但考虑到根据生涯仿真计算,客户的投资收益达到4.4%,就可以满足所有理财需求,无忧生活年龄为82岁,所以投资策略还是以中等风险水平产品为主。
经过资产投资调整后,在60岁退休前和退休后不同的资产配置,退休基金60岁时达到最大值2,951,872元,完全可以完成孩子教育、国内旅游和国外看球赛的美好退休生活,在80岁的时候还剩下532,606元,两人可以安度晚年!
投资策略报告:综合平均投资目标收益4.4%
假定投资产品组合
货币基金或现金 收益率 2%
债券基金 收益率 5%-8%
偏债基金 收益率 2%-15%
偏股基金 收益率 20%
家庭理财忠告二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用风险的投资规划方案。
人在家庭的不同财务生命周期,具体以退休前和退休后来作分界线,我们建议徐先生家庭在退休前去冒一定风险,试图获取较高的收益率,在退休后彩更保守的投资方式,尽可能达到让资产保值,同时在资产配置上做相应的调整。(如上图)
三月,早春的暖风一扫数日的严寒。在国贸京汇大厦一层的咖啡馆,耳畔流淌着轻慢的音乐,身侧是悄悄溜进室内并铺满一地的阳光。
在这个温润的午后,记者开始了对金盛保险龙凯宏经理的采访。“我大学毕业后就在媒体工作,2007年4月加入保险行业。”她开门见山地说,“当时主要看中保险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正如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龙凯宏在短短的四年内更是将自己的保险事业做得有声有色,满载荣誉。目前,作为金盛保险北京分公司高级业务经理的她,更是踏上一条颇具特色的保险之路。
龙凯宏表示:“和单纯的保险不同,我们这个渠道是理财顾问渠道。它的模式就是为客户打造量身定做的理财规划,从客户家庭的财务状况去进行分析,并根据客户的需求制定详细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财务自由。”
在采访中,她不经意间便流露出对从事这份工作的自豪,“保险让我更懂得生活,能够让我去了解各个工作领域内不同人群的生活现状,意识和心态,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人与人之间的确需要心与心的交流,帮助别人,也会成就自己。”谈及未来,龙凯宏言语间洋溢着坚定的自信与淡然的从容,“今后,我希望会扎根于保险行业,为更多的客户服务,结交更多的朋友,帮助更多的家庭实现财务自由,实现心灵的平衡。”
不是来卖保险
很多初次与龙凯宏接触的客户都会感到奇怪,她并不像其他保险人那样,一上来就介绍自己的产品如何如何好,怎样能够为其提供保障或积累财富等等。她只是和客户进行充分地沟通,了解客户的工作、家庭、财务状况,以及在家庭理财方面的需求等等。
一位在国企上班的大姐也有这种经历,当第一次和龙凯宏沟通时,她惊讶地问:“哎呀,你们怎么没有跟我谈保险呢?”龙凯宏回答说:“这是我们的沟通方式和工作流程,我们今天不是来卖保险,而是帮你去做财务规划。”
据龙凯宏介绍,按照金盛保险理财顾问渠道的工作流程,最初是向客户展示她们财务策划的流程,进而去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和财务目标,然后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目标制定详尽的财务报告,通过研究分析,为客户指出需要改善之处。如果客户有改善的需求,她们便会帮助客户制定出改善方案来。
龙凯宏清楚地记得,当她们第二次和那位大姐见面时,详细地向客户分析了其家庭资产状况、现金流状况、收支情况以及与财务目标有什么关系,并向她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当客户听后,更加惊讶地表示:“真没想到,你们考虑的这么全面。”随后,她便向龙凯宏等人询问其改善的方案来。
在龙凯宏看来,“保险是对自己生活方式的选票”,其实每个人都有“保险”,只是看你是否选择转移风险。如果没有选择转移,就只能自留,比如拿房子,股票,基金,储蓄或口袋里的钱来抵御未来发生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而保险可以是雪中送炭,能够帮助人们转移这种风险,将损失降到最低。“我觉得只要真心对待每一位客户,真正为客户着想,帮客户去解决财务上的难题,关注客户的感受,并且及时认真对待每个客户所遇到的问题,那么你就会赢得客户的认可。”
事实证明,这也让她赢得了客户。在第三次与那位大姐见面时,她不仅选择了她们提供的计划书,还介绍她的弟弟和弟弟的孩子来做这样的规划。
备受质疑的选择
2007年加入保险行业的龙凯宏,目前已是金盛保险北京分公司的高级业务经理,她将自己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屡获个人表彰。鲜花和掌声背后,总会隐藏着一段艰辛和磨砺,龙凯宏的保险从业之路也是如此。谈及从业之初是否遇到困难,她直言:“可多了。”
在加入保险公司之前,龙凯宏在媒体工作长达七年,做过“两会”上会记者,曾采访过温总理、加拿大总理及李嘉诚等人。休完产假后,龙凯宏选择了保险工作,“当时主要看中保险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她相信“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的加剧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商业保险业的发展也迫在眉睫”,同时,“这个行业首先为社会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帮助人们做好风险管控,进而实现对家庭的爱和责任,同时也可以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快速发展。”
尽管她自己十分认可保险,对从事这份工作也信心十足,但是在从业之初,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龙凯宏记得,当时有一位同学曾答应签一张健康险的单子,但之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又否决了,这让她备受打击。与此同时,当报社的同事得知她这个选择后,也纷纷表示“你怎么会去做那个工作呢”,极力建议她重回报社工作。
一边是同学朋友的不解,另一边则是家人和亲戚的质疑。“朋友还好说,可以不常联系,但家人是每天要面对的。”龙凯宏表示,“记得婆婆,公公都曾打电话托朋友为我找工作,在他们的印象里好像我找不到工作了,所以才到保险公司工作。”不仅如此,因为有亲戚曾在保险公司做过,但没有成功又退出了,家人对她能否做好这份工作,更是充满怀疑。在这种情况下,“我老公也出来调和,建议我就用三个月的时间去试试,如果干不下去,哪怕给自己买一些保险也不错。”
但是真正从事这份工作,屡屡碰壁还是让她备受打击。“当时觉得这根本不是人干的,太难了?我这么帮助他们,为什么他们都不接受呢?”龙凯宏坦言,面对困难她也曾经哭过,向主管闹过,她想过自己的选择是否错了,想过放弃,但又不甘心。难道我的保险生涯就这样结束了?这时,她想起父亲说过的话――“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于是我静下心来重新思考,告诫自己不能再这样反复了,我必须要成功,必须想办法突破,我要对得起自己的选择。我便建立一种‘空杯’的心态,学习别人如何做。”龙凯宏如是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朋友的介绍下,她认识了一位在北京做销售工作的客户,并在她的努力下实现签约。“记得他签约时特别激动,他觉得我的服务方式非常好,很专业。后来他还帮我介绍了很多客户,我们也成为非常好的朋友。”龙凯宏欣喜地说,“这也让我信心大增,之后再也没有动摇过!”
做MDRT的教练
“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句话,已被龙凯宏深深地记在心里,她不仅时刻告诫自己,勉励自己,也经常拿出这句话告诫新来的伙伴。
“‘教我所做,做我所学’这句话一直引导着我的保险生涯。我不断将所学到的用于实践,同时又将自己成功的经验传授下去,不断地形成良性循环,带领团队不断地攀登高峰。”龙凯宏还表示,“我一直认为一个快乐的员工不一定会创造好的业绩,但一群快乐的员工就一定会创造好的组织业绩,因为一群快乐的员工聚在一起为一个目标工作的时候,能产生压倒一切的士气。”
正是在这种快乐的氛围下,去年11月,龙凯宏带领着六个人的团队顺利完成了40万的团队业绩,实现人均6.6万元的保费。也正是凭着如此业绩,她所带领的团队获得金盛保险北方区的最佳团队奖。
“保险让我心态有了很大的调整,更懂得生活,能够让我去了解各个工作领域内不同人群的生活现状,意识和心态,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尤其我来金盛保险以后,我证明了我在这个行业是没有问题的,这个行业给我的心得,就是我更能够去感激别人,愿意跟别人交朋友,愿意去关心别人了。”
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望。落实到现实中就是教育费用规模的不断扩大。这其中,虽然有通货膨胀和教育产业化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则是很多父母在望子成龙心态下不计成本、不考虑效果的盲目付出。
在中国家庭的理财规划中,教育费用支出已成为最大的家庭开销之一,尤其是城市家庭用于独生子女的教育费用。教育费用支出不仅周期长。且比重大,而出国留学所需的费用又是国内教育费用的好几倍。
子女教育费用虽然看起来像有去无回的消费,但实际上。它更是一笔投资。其收益是孩子未来的成材。当然,到底能不能成材是不确定的,也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目标。
既然是投资,总是要衡量投资收益率的。但现实中,教育投资的实际效果并不很理想。
“择校费,择校费,中间多少家长泪”。正是教育投资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真实写照。据专家估计,仅仅择校费一项。全国一年的总额已达到270亿元。以北京为例。城区择校的学生高达50.52%,农村为12.05%。而调查资料显示,一半以上的家长表示,为孩子择校后,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有的家长甚至表示孩子在择校后,成绩还不如以前,且新添了很多坏毛病。
类似的还有校外班,出国留学等。家长们本来满心希望,望子成龙,但很多却难以如愿,产出与投入根本就不成正比。一边是倾其所有的高额投入,一边却是没得到好的回报,有的还耽误了孩子。
面对如此现状,中国家庭又该如何对教育投资进行合理规划呢?必须调整哪些错误理念。对教育费用做出有节制、有目标的支出管理?另外,由于教育支出持续的时间长,所需的金额巨大。必须早作打算,那如何才能积攒下足够的子女教育基金?可供选择的理财方式和理财产品又有哪些?
教育投资的8大大误区
关于教育投资,主要涉及两个话题:如何进行子女教育方面的投资?如何才能积攒下足够的教育基金?本文将重点探讨前一个话题,看看大多数中国家庭的教育投资现状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教育支出以平均每年29.3%的速度增长,明显快干家庭收入的增长,也快于GDP的增长。教育支出已愈来愈成为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开支,甚至超过养老和住房花费。
综观世界,许多国家在人均收入1000―3000美元的社会转型期,教育费用的比重是不断下降的。对于我国反其道而行之的不正常现象,人们深有同感而又无可奈何。
教育支出的持续增长会影响家庭生活和抑制即期消费。当家庭对教育投入过多时,不得不减少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这必然影响到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另外,父母为了给子女积蓄教育费用,会不同程度地抑制即期消费。
这些为了子女的未来不惜节衣缩食,甚至是举债的现象,都说明当前我国家庭教育投资存在着严重的误区。下面。我们就详细列举最常见的误区。
误区之1:千方百计读名校
就像北大,清华之于全国的大学,北京四中之于北京的中学一样,全国各地,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都有各自的名校、重点学校。正是因为与普通学校相比,名校学生在升学、就业等方面都更具竞争力,所以,孩子读名校更易成材的观念,几乎在所有家长的脑海里扎了根。
然而,名校的资源是有限的,想把孩子送进名校的家长却是无限的。正是在这种供不应求的背景下,择校费浮出水面,并在“三限”(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政策出台后一度披上“合法”的外衣。
在诸多削尖脑袋也要把孩子送进名校的父母的“热情追捧”下,择校费逐年上涨。“要问哪里有永远的牛市?到学校来吧,择校费永远是只涨不跌。”这句话在广州家长间广为流传,它所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现实。
今年广州市越秀区新合并的10所小学,其中原本市一级学校经合并后,择校费均达到了“名校价”;而其他区位于大型社区内的学校,不管学校等级有否提高,其择校费也年年见涨。以海印苑小学为例,去年非地段生的择校价格为3万元左右,今年普涨至5万―8万元,若学生家长没有任何背景想入读该校的,需“捐资助学”10万元。
位于海珠区万华花园内的瑞宝小学今年特别热门,“我们都是瑞宝花园小学的潜在生源,并校后,估计入读晓港湾小学无望了,就都跑到这里来了。”一位“自愿”缴纳捐资助学费1.6万元的家长说,“我们不敢擅作主张减少一分钱,反正照学校提供的单子抄准没错。”
而在朝天小学,非地段生报名被安排在2楼会议室进行,所有家长均被要求填写两张表格――张《越秀区小学新生转学申请表》和一张《越秀区朝天小学一年级新生转学申请表(补充)》。其中,第二张表的最后一栏注有“自愿捐资助学说明”。一名工作人员解释,非地段生的“捐资助学”金额由家长自愿填写数额,学校不作规定。不少家长说,他们是参照去年标准进行填写,“据说去年的标准是6万元。”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对北京市中小学择校情况的大规模调查结果(见表1),北京市平均择校费用,高中阶段最高,其次为小学阶段,初中阶段最低,分别为27518.34元、19637.83元、13694.85元。择校费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家庭教育支出和经济负担。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有能力担负标准金额择校费的家庭就一定能把孩子送进希望上的名校。除择校费外,还有其他非经济的决定性因素。实际上,像上面所列举的一些名校,很多都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即使你能拿出数额不菲的择校费,没有找到关系和门路,依然连缴费的资格都没有;即使前两项都满足,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相差太多,依然迈不进名校的校门。
不考虑家庭的“财力”和孩子的“才力”而一味追逐名校的做法,无疑是极不理性的。名校教学质量高是可以理解的,但并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
择校首先要考虑孩子一贯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品质等因素,对孩子的学习水平有一个合理的评估,再考虑孩子是否适合到重点学校读书。有些孩子机械记忆的能力较强,但思维能力较弱,如果他们考上了区重点,就没有必要再上市重点。
教育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得到充分的发展,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中学时,一定不要只看到重点中学的光芒,而要结合孩子的实际,多考虑如果孩子到了这所学校后,是否更加有利于他的成长。
误区之2:课外补习多多益善
教育之于家长如时装之于女人,女
人的衣橱里永远缺少一件衣服,而在家长看来,自家的孩子也是永远缺少一堂课。于是,除了择校之外,家长们对校外班也是“乐此不疲”。
周末以及寒、暑假里,各种各样的培训、补习和家教服务,形成了一股“特长大拼比”的社会氛围。许多幼儿园也开设了特长班、兴趣班,供家长选择,每课时一般收费50元至100元,各类教材、乐器的支出也随之增长。
这是刘女士为10岁女儿列出的“教育清单”:其中校外的教育费用是长长的一串,舞蹈班每月150元、英语班每月150元、奥林匹克数学班每月160元、每月车费300元。校外班的费用远远超过了校内的费用。
上海某师大附小五(2)班的陈维数学不错,被选拔上参加市少儿图书馆举办的奥数班,每周六上午要赶到南京西路去学数学;作文稍差,因此下午要赶回来上作文提高班。星期天也不空闲,上午去老师家练手风琴,下午请了家教学外语。
根据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的统计,中小学生聘请家庭教师,每户年平均支出220元;参加补习斑、特长班学习,平均每户支出404元。
有关教育专家指出,造成校外班市场火热的原因,一是家长出于培养孩子特长的需要,二是在当前强大的升学压力面前,很多家长希望子女通过参加这类辅导班获得一些竞赛证书,从而在升入上一级学校时有较好的择优机会。
小学生家长张先生就认为,未来社会就业和其他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会更高,孩子学钢琴并非为了要当音乐家,而是作为一种素质储备,一旦日后需要这方面素质的人才,他的孩子才不至于错过机遇。
还有一位家长给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同时报了语文、数学、外语三个校外辅导班。家长的想法是,牺牲自己和孩子的休息时间参加这类辅导班,就是希望孩子今后能在作文、奥数、外语等各类竞赛中取得名次。这样在孩子上初中的时候,一些比较好的学校不但喜欢要,而且会减免一些学费。如今好学校就那么几所,面对高昂的择校费,家长能做的就是让孩子多参加校外班、多参加竞赛、多得名次。如今各种各样的竞赛很多,说不定哪个竞赛证就管用。
家长的愿望都是美好的,但问题是这类投资不仅是金钱的付出,而且使孩子们疲于奔命,又有多少收益呢?根据一位教师的观点,家教和补习班的教学效果都是很差的。家教可能会一时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却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对其长远的成长并不利;补习班由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松散型的,教师缺乏权威和约束力,而学生基本都是奉父母之命来学习的,完全缺乏主动,再加上疲倦,学习效果相当差。
调查结果也反映,对孩子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的实效:家长认为“不知道”的占63%,认为“有很大效果”占6.6%,认为“有一点效果”占14.5%。而对请家庭教师的实效:家长认为“不知道”的占3.3%,认为“无效”占79.4%,认为“有一点效果”占14.5%,认为“有很大效果”的占2.8%。可见,此类投资多属盲目投资、无效投资,而且由于容易造成孩子的厌学情绪,可能不仅是一种亏损性投资,而且是一种有害投资。
误区之3:父母做主无关兴趣
受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以及三纲五常等儒家伦理的影响,中国父母大多非常重视亲子,甚至将这种无私的爱推向另一个极端,对子女的事情大包大揽,凡事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替子女规划未来。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道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相处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理想。当子女长大后回想起童年,尽是不快乐的回忆。
一位母亲去同事家串门,发现同事的女儿在学钢琴。同事在聊天中讲了学钢琴的许多好处,使这位母亲心里酸酸的。回到家就和丈夫商量要让自己的女儿也学钢琴。女儿出于好奇心,也没有反对。于是,买回钢琴,请来教师,但学习不到两个月,女儿便心生烦躁,不愿再学。父母百般劝说,软硬兼施,都没有效果,只好放弃。这种投资行为的从众性和盲目攀比性,收获的是父母和孩子的失败感。
也有一些父母抱着学习成绩第一、一切以提高学习成绩为准的实用态度,在进行家庭教育投资选择时以此为原则进行取舍。英语是将来考试的主科,一定得学好,就报英语班;作文是提高孩子语文分数的重要一块,那就选写作班;孩子想学画画?不行,画画有什么用,考试分数不高,画得好又怎么样。这样的选择实际上完全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父母拿着一个自己所谓的“为了你将来好”的尺子去替孩子选择,而孩子呢,也未必能理解父母的苦心。
大教育家孔子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不同的学生教授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讲课方式。我们知道,学生之间的不同最重要的就是兴趣、爱好的不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孩子如果有兴趣,才会愿意学、用心学,才可能有理想的效果。只有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课外教育方面的投资,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不至于让父母的金钱和希望都打了水漂。
一位妈妈本想让孩子学钢琴,孩子说不喜欢弹钢琴,而喜欢拉二胡。这位妈妈没有强迫孩子,她领孩子到一个教二胡的老师家中,陪着孩子看别的孩子学拉二胡。看了几次,妈妈就问:“你也看到了,拉二胡是很苦的,需要很认真地训练,你现在还想学吗?”孩子说还是喜欢,再苦也愿意学,妈妈就把孩子送去学二胡了。
这位母亲的做法就是正确的。首先,她尊重孩子的兴趣,不根据自己的意愿代替孩子作选择。其次,她能考虑到儿童兴趣的易变性、不稳定性,没有立刻按孩子的意愿作出决定,而是陪孩子去亲自观察和体验,当孩子了解到其中的难度和困难以后,仍然表现出浓厚兴趣时,才最终决定。经过这样一番过程作出的选择,孩子会很欢迎,学习的过程会很快乐。而且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他也会积极克服,最终取得好的结果。
另外,教育投资不要盲目、冲动,一厢情愿地认为会如何如何,而是要在投资前制定合理的目标。比如,当家长把孩子送去学钢琴、书法、画画或唱歌等的时候,要想清楚这是为了什么;开发智力?培养毅力?陶冶情操?提高协调能力?培养钢琴家?还是为了升学加分?
很多家长都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但现实生活中得到的答案却并非如此。
一个不想学琴的孩子被父母逼着去学琴,他天天生活在父母的训斥、枯燥的练习和老师的严厉指导下,变得孤僻、胆小、不爱说话。一次学校开文艺晚会时,妈妈不顾孩子的反对给他报了名,原本是想让孩子露一手,但没想到孩子为了不表演弹琴,竟拿小刀把自己的手指割伤。
孩子为什么学琴?学琴是为了能使孩子学会体验音乐的美好、生活的美,是为了丰富孩子的童年生活,是为了使他生活得更幸福。其他的目的都在此过程中附带产生的,没有学琴的快乐,其他的目的也难以实现。
误区之4:只重金钱投资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环境,不惜重金将孩子送入重点学校,家里条件好的就出国留学,条件一般的也在四处寻觅各类培训班,让孩子多学知识、多学技能,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优秀,早日成功。但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必须得要有“钱”来做物质保障,于是,许多家长拼命挣钱,不希望自己孩子因受教育环境差而影响其成材。
做建材生意的赵先生是高中学历,为让儿子受到良好的教育,赵先生在儿子三岁时就将他送进了省会城市的一所知名幼儿园,后来又上了一所私立小学,等孩子上中学时,他又花费不少,终于将孩子送进了一家重点中学。
不过,由于在重点学校学习压力很大,又缺少父母关心,赵先生的儿子逐渐产生厌学心理,并结交了一些社会上的“朋友”,和他们一起泡网吧、看电影,有人欺负他,他的“朋友”们也会出面帮他摆平。爸爸给他的零花钱,他全部用来请客,钱不够时,还会想方设法从父母那儿偷钱。等赵先生发现时,孩子已经陷入很深。由于缺课严重,成绩下滑,他儿子被迫离开了这所爸爸花了不少心思才把他送进去的名校。
虽然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同,并非所有家长都能像赵先生那样为子女教育而不惜重金,但很多人在观念上跟赵先生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只要尽可能地加大教育方面的金钱投入,孩子未来就一定能成材。换句话说,很多家长把教育投资等同于金钱投资,而忽略了非物质方面的投资。
有关专家指出,家庭教育投资一般包括三大方面,一个是给孩子物质上的投资,一个是情感上的投资,再就是家长对自己学习教育新理念的投资。显然,不少家长并未意识到后面两项投资的重要性。
现在的孩子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尤其是考试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最大,以至于许多学生害怕考试,考试出现心跳加快、头疼、想上厕所、出冷汗等现象。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及时、必要的心理指导,不能认为,只要自己一门心思赚钱让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和课外教育就万事大吉利,而忽视自身所应承担的教育责任。
菜小学三年级的小强在体育课时和同学发生了冲突,和他发生冲突的学生找来高年级的朋友欺负了小强,后来还经常找小强的麻烦。小强害怕报复没告诉老师,回家后也没敢跟家长说。但小强从此变得不爱说话,尤其上学时更是心惊胆战,成绩自然下滑。一个月后,家长发现不对劲,细问孩子才得知事情的原委。虽然事情后来得到解决,但孩子已经不敢在原来的学校上课,并且一考试就出现发抖的现象。家长只能给孩子换了一所学校。在新的学校里,老师采取激励教学法,小强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渐渐胆子变得大了起来,但再也没有以前的活泼,他的幼小心灵已经受到了伤害。
诚然,孩子在外面遇到伤害是家长无法预测和避免的,但是,家长可以教会孩子怎样处理一些突如其来的伤害。并且,家长应当成为孩子忠实的聆听者,听孩子诉说委屈,及时帮孩子解开成长过程中的心结,这样才能避免孩子受到心灵上的伤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家长在注重给孩子教育投资时,别忘了自己也要充电。如果家长提前掌握了一些教育理念,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会少走弯路。
我们知道,孩子优秀的学习、生活习惯都是在上学前就养成的,而上学前和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要想让孩子有什么样的品质和习惯,家长们自己也得要具有这方面的素质。
误区之5:年龄越小,出国留学越好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越小送出国留学越好。这种看法主要基于两方面的理由;一是年龄越小,学外语越好;二是年龄越小,越容易融入西方社会。
其实,上述几种观点都有问题,容易进入误区。
(一)学外语越小越好是无需论证的,但学外语越小出去越好则是值得商榷的。
假如抛开金钱,无疑在国外学总比在国内学效果好。但在国外学外语的投资是在国内学的8倍,其学习效果绝对相差不了8倍。其实,国内的许多重点小学和中学的外语教学质量已经很高。几年前,美国副总统到北京的一所重点中学访问,与其对话的初中生英语非常流利,这让他非常惊讶。
至于国内的语言学校和民办大学预科,一般都大量地采用外教和海归。其教学质量与国外同类学校差距不大。主要差别是语言环境。但如果出国留学的学生无力支付住在外国人家里的昂贵费用,而是住在中国人多的地方(大多数学生如此),其语言环境差别并不十分明显。
学外语越小出去越好,是出国教育投资的一大误区。倘若你是财力并非十分雄厚的普通家庭,花几十万元就是为了让孩子早点学好外语就不值得,也不理智。因为达到这个目的在国内只需1/8的花费。
(二)年龄越小越容易融入西方社会的说法并无道理。一些国外专家认为,23―30岁出国的中国学生已经很难融入欧美社会了。
首先,到国外读书的高中生多为高二、高三学生(目前把初中学生送往国外的中国家长还很少),已经十六七岁了,融入西方社会的难度并不比23岁以上的大学生小多少。其次,融入西方表层社会两年时间就足以,但要想完全融入西方深层社会,无论是大学生还是高中生,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不要把融入西方社会、移民作为留学的终极目的。有专家指出,中学生出国留学很容易被边缘化。因为其中国文化观尚未定型,出国几年之后可能非中非西,自身的身份意识相当的含混。
误区之6:国外学校质量比国内好
有些家长送中学生出国的原因是国外学校质量比国内高。这还是一个误区。
有的家长认为,中国最好的大学在世界排名也很一般。据专家介绍,近些年的留学生队伍中,只有少部分人去国外上了名牌大学,大部分人留学的学校属于二三流学校,并不一定比国内的好。而且不能单纯看排名,还需要量体裁衣,选择孩子适合的。有的孩子去了国外可能“水土不服”,比如存在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
而从中学和预科看,国外比国内好的说法更是站不住脚。英美的许多中学教育质量并不比国内重点中学强。国外的许多语言学校和预科学校的质量也不比国内的同类学校高多少。
专家建议,在选择国外的中学时一定要谨慎。因为国内对国外的一些公立、私立中学了解得较少。一些私立中学存在浑水摸鱼的现象,这些学校师资环境很差,他们的目的只是收钱。
另外,客观地说,国内学校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只有国外学校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不是事实。国内学校经过多年改革已有长足进步,并自有其优势。如果不是这样,欧美学
校就不会到国内重点名校来抢学生。英国的一位大学校长曾说:北京四中的学生来一个要一个。
误区之7:出国教育投入越多越好
还有不少家长认为教育投入越多越好,这是更大的误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钱可以包办的。
有些家长不考虑孩子的智商水平和成材概率,一味往国外送。结果怎样呢?一位媒体人士把上高中的孩子送到了澳大利亚。但因学习成绩不好,呆了三年没考上大学又回国了,家里白扔了几十万元。
那些为了孩子教育不计成本的家长近年来纷纷把目光投向英国。英国的学校不但世界最贵,而且几乎没有奖学金。
最贵的学校一定是最好的学校吗?诚然英国有不少物有所值的好学校,但英国也有很多单纯以盈利为目的,以掏中国家长钱包为目的学校。它们巨大的财政缺口就等着中国家长的人民币。
把中学生送到国外完成教育到底值不值?出国教育投入是不是越多越好?让我们先算一笔账(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语言预科教育国内外的投资比例是1:8,大学教育是1:9,相差悬殊。这样的数据足以说明,出国教育投入越多越好,年龄越小出国留学越好,都是经不起推敲,没有实证支持的。
误区之8: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出国留学是近年来居民教育投资的一个热点。而且,留学热趋于低龄化,一些高中生甚至初中生也走出国门,留学海外。很多家长把省吃俭用、积蓄多年的钱毫不吝惜地花在孩子留学上,他们往往认为,让孩子出国读书,可以避免国内高考的竞争,还可以自由选择一些好专业,学好一门外语,将来就可以更有竞争力,回国后有更好的个人发展。这种心态导致近年来中国高中生出国留学一年热过一年。
冷静思考一下,耗费巨资送子女出国留学是否值得?尤其是那些在国内学习不够出色,竞争力较差的学生,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又有语言的障碍,在学业上如何能够应付?又能学到多少本领?在送子女出国留学前我们还应该考虑到两种风险:一种风险是在留学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于办学机构的办学质量良莠难辨;另一种风险是对于人生观尚未成熟的低龄学生来说所面临的生活、环境的巨大风险。
即使是学成回国,就一定比接受国内教育的发展机会更大吗?其实也未必。一是受目前经济景气和大学生扩招政策的影响,“就业难”问题本身就比较突出,二是海外归来的留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供绘远远大干需求。这样。那些有海外学习的背景,但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们,想找到一份高薪工作也绝非易事。很多“海归”不得不沦为“海待”。
所以,指望毕业后工作在短期内将几十万元的海外留学投入收回来并不现实。
从糊涂的爱到精明理财
可怜天下父母心!倾其所有,不计回报,且无怨无悔,可能是普天下绝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共同特征。
因为这种爱是无边无际的,包含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如“生命的延续”、“自己未完成的心愿由下一代来实现”等,所以花在子女身上的钱不计其数,甚而让整个家庭背上沉重的包袱,我们不止一次地听过全家举债,不惜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大学的真实故事。
因为这种爱是最无私的,不计成本,不求回报,所以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不考虑回报,似乎只要投入大,自然会产出高。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小朋友们在不同的辅导班之间疲于奔命,把星期天变成星期七的场景,各家都竟相把孩子送到国外“镀金”。
因为这种爱是最博大的,其实也是最盲目的,只要对孩子有好处就去做,根本不去考虑什么效率问题,所以教育投资是目的性最不明确的投资,最容易做出投资决定和从众。因此,投资最容易变成消费。
不理性、不考虑投入产出比和盲目性,可以说是教育投资之所以存在误区的根本心理原因。只有在理念上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才谈得上真正的教育理财。
理智与情感分开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但是,不能把这种情感包容到教育投资的决策中去。否则,太多的感情用事,必然会导致投资行为的不理性。
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应当还原最基本的“经济人”假设,即经济行为都是理性的,希望以最小的经济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也就是说,决定投资的标准应当是投入产出比而非其他。
但在现实中,由于感情因素在起作用,由于爱子(女)心切,教育投资自然演化成多多益善,希望以量取胜而不是以质取胜,认为只要为子女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就能成材。
但“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研究表明,80%的孩子来自生活不富裕的工农家庭。这些孩子为什么能成材呢?因为父母给予他们的教育主要是人格教育,而且这些孩子充满了强烈地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理想的渴望。
“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研究表明:一是80%的城市独生子女“成就需要”偏低;二是63%的孩子认知需要偏低,不爱学习。研究分析表明,压力太大压跑了孩子的成就需要。因此,父母的教育投资弄不好就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就认为,“教育投资是一种特殊投资,孩子是个成长股,投资要合理适度,并不是投得越多越好,投资与收益不是正相关关系。”
意识到这些问题,回归纯粹的投资行为,显然就需要把感情因素剔除出去,真正地按经济规律办事。首先要把教育投资放在整个家庭理财的大背景中去看,占多大比重,支付能力如何,会不会影响到财务健康;其次,就要看投资收益,决非多多益善。
量力而行
很多家长之所以在子女教育上过度投资,除望子成龙的感情因素外,最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相信高投入一定会获得高回报。上学一上大学一挣大钱,就是不少人心中的真谛,也是支撑他们不惜重金投入的精神动力。
可一旦这个链条断裂,就不啻于天塌地陷之灾。因为在他们的心里这条铁定的法则根深蒂固――上大学就一定能挣大钱,否则上大学干什么?
据最新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进入大学的全民教育阶段,近几年的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上大学将来能挣大钱的定势思维也遭受着强烈冲击,这就给人们提出了一个特别值得深思的问题。
高等教育固然好,但高额的教育支出也会让家庭患上“恐高症”。客观情况也是繁复多变的,高学历就意味着高投入,高投入又意味着高风险。同时,高投入与高回报并不一定就是那么亲密的孪生兄弟,有时甚至还会反目为仇,最后竹篮子打水的情况也不少见。
据某媒体报道,某村毕业的三个大学生,一个工作了,待遇怎么样暂且不说,另外两个则无所事事返回了家。那么可以想像,他们早年的高额教育费用所造成的家庭经济负担怎么改善?
如果多考虑一下各方面的情况,就会发现没必要把目光盯在上大学这一棵树上。进而言之,在上学的最终落脚点――回报方面,就目前来看人们常说
的“白领”、“灰领”,“蓝领”之间的鸿沟已经渐渐缩小,工资差距也已十分接近,发达国家的前车之鉴,也在昭示着这一深刻的道理。
虽说教育的支出能得到效益,但这种效益的回报要等到几年、十几年之后,而到那时,家长们有可能因为生活太节俭而病魔缠身,无法享受迟到的幸福。
综上所述,如果子女教育支出超出了家庭可承受的正常水平,家庭的经济压力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更加需要理性考虑教育支出。
效率第一
对大多数中国家庭,尤其是工薪家庭来说,教育投资绝不应是广种薄收,而应当看投资效益,看投入产出比,“好钢用在刀刃上”。
比如出国留学。首先需要比较出国留学与国内读书的成本和收益,不要盲信高投入一定高产出的说法,以投资收益率为衡量标准,可以避免冲动性、从众性投资。其次,如果说由于其他原因一定要出去留学,那也应当考虑去哪个国家(美、英、德等)更划算,投资收益率更高。
对父母而言,在教育投资方面,一方面,要设定一个合理的投资预算水平,既保证子女能够接受相应的教育,又不至于造成巨大的家庭财务赤字,而无法清偿。这个预算水平的制定,主要是考虑教育基金缺口与家庭预期收入相匹配,充分考虑未来的各种收入风险(如失业、房屋租期空档、投资损失等)。
另一方面,要有一个清晰的、可量化的投资目标,如考上名牌大学、找到一份月薪在多少元以上的工作等。然后,据此来衡量教育投资的收益,从而做出投资决策。一定要转换那种多多益善、来者不拒的思维模式。
最后,这两方面应结合起来考虑,看每一项教育投资的投入是多少,产出是多少。无论什么时候,投资效率都应当是第一位的。
因材投资
显然,要改变教育投资的盲目性,首先就必须对孩子自身的状况有一个全面、清楚的了解。人们经常讲因材施教,实际也应去因材投资。
我们知道,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即使温度再合适,一块石头也孵不出小鸡来,同样的道理,如果不考虑小孩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所有的投资都有可能打水漂。我们身边并不乏这样的案例。
并且,不当的教育投资还有可能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结果适得其反。比如,湖南有个孩子,父母逼她考大学。父母下了班就去打工,给人当搬运工,赚了钱就给女儿买营养品和各种资料。孩子认为自己根本考不上,恨不得把那些书本都扔进炉子里烧了。但她看到父亲为她那么辛苦地工作,又不敢对父亲说她不想考大学,怀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
所以,教育投资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导向性。一定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去制定相应的教育投资计划和适当的成材目标。
因材施教,即使望子成龙也不要脱离实际,赶鸭子上架,家长切莫拔苗助长,到头来两败俱伤。要理性选择教育方式。不要一味地贪“大”、求“高”,不要攀比,不要让孩子不切实际地接受所谓的贵族教育,盲目追求名校效应和出国留学。
教育金规划的三步曲
在探讨了子女教育投资中存在的误区,以及家长应当注意的问题之后,我们把目光投向子女教育投资理财的另一个关键话题,即教育金的筹集与规划。
对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子女教育费用都不是一笔小额的资金。无论按哪一机构的调查数据,子女教育金都跟购房支出、养老金一起构成家庭开销中占比最大的三项。而且,教育金属于长期支出,在孩子成长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持续不断,虽然每年花费的金额不同。
正是因为持续时间长,所以只要尽早规划,教育金的筹集也就有足够的时间。也正是因为总金额庞大,再加上教育费用逐年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因素,单纯靠工资收入的节余和储蓄,对大多数家庭来说,都难以实现相关的理财目标。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教育金的筹集与规划。
一般说来,教育金规划需要三个步骤:一是搞清楚在子女教育上的投资总额是多少,以及教育投资所需的资金需要在什么时间到位;二是了解家庭目前的资产状况,多少比例可用做教育金理财的初始资金,还有现在处于什么阶段,计算出距完成筹集目标还剩多长时间;三是根据前面两点做出具体的财务规划,通过不同的投资组合,逐步实现教育金筹集的目标。
下面,我们进行详细的介绍。
算笔教育账
200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婚姻家庭研究专家徐安琪曾公布了一项关于抚养孩子的成本尤其是教育成本的调查结果。她主持的这项调查由上海市徐汇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社科院进行,样本全部来自徐汇区(随机抽取36个居委会,共调查746户有0~30岁未婚子女的家庭)。
这份名为《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的调研报告称,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高达48万元。
以上数字是被调查对象的平均费用,并且是以2003年的物价水平衡量的。虽然抚养成本跟教育费用之间有差异,并且有区域特色,但这一调查数据依然经常被人们所引用。
《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则显示: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中国农村的家庭中,子女教育所用的开支占了家庭收入的32.6%;而在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这个指数分别为25.9%和23.3%。
下面,我们看看对分类费用的详细计算(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小孩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基本教育费用为149716元。如果在国内继续读三年硕士研究生的话,基本教育费用增加66000元到215716元。如果出国留学读两年硕士的话,基本教育费用增加300000元到449716元。
我们知道,上面的数字都是最基本的教育费用,要想在教育投资过程中不发生一丁点其他支出,也是几乎不可能的。增加了培训费、择校费等后,小孩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教育费用总额为582716元。如果在国内继续读三年硕士研究生的话,教育费用总额为648716元。如果出国留学读两年硕士的话,教育费用总额则为882716元。
当然,出国留学的时间若是提前到中学乃至小学阶段的话,教育费用总额无疑将大幅度地提高。
至此,我们对所需教育金的总额以及教育金的支出时间安排,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起点在哪里
假如您所面临的情况跟上述家庭相差不多,考虑到培训费、择校费等非常规支出,并且只是准备小孩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教育费用的话,那所需教育金的总额就在60万元左右。当然,考虑到教育费用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因素,教育金的预期目标应当在60万元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比例。
在明确目标之后,其实接下来非常重要的就是,弄清楚目前的家庭资产状况,以及现在处于子女教育投资周期的
什么阶段。换句话说,教育金规划要先知道起点在什么地方。
首先是对目前家庭资产的盘点。一是了解资产负债状况,资产负债率有多高,二是了解不同资产的分类,比例,各自承担什么样的功能,三是了解资产的投资期限,流动比率有多高。总之,通过了解资产结构,可以清楚其中拿出多少的比例专门用做教育金筹集理财的初始资金,并且使资产的投资期限与教育金的筹集时间相匹配。
其次是了解当期的收支结构,以及对未来的收支状况作出预测。了解这些后,我们就知道了目前及以后的家庭新增收入的结余情况。然后,从结余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专款,专门用于教育金筹集方面的投资。因为结余资金往往承担着改善生活水平、筹集养老金、应急资金预留等功能,所以用于教育金筹集方面投资的比例通常不能超过结余资金的1/3。
了解目前的家庭资产状况,有助于解决教育金筹集的初始投资问题。接下来,我们再看目前所处教育投资周期的阶段。
例如,在孩子刚出世的时候,开始着手做教育金规划,筹集教育金所需的时间安排如表4所示。
我们稍作说明。比如说上大学的费用总额为88000元,从现在开始可以有19年的时间来筹集这笔钱,19年后,每年支出22000元。其他阶段的教育金筹集时间安排也是同样的道理。
条条大道通罗马
在明确了教育金的筹集目标、筹集时间,以及目前能拿出多少初始资金用于投资后,接下来,就是制定理财规划并具体实施的问题了。要在设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教育金筹集目标,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投资组合,只要适合该家庭的具体情况(包括风险承受能力等),就都是可行的。
至于有哪些教育类理财产品可供选择,后面的文章中将做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做深入探讨了。下面,主要谈一谈制定教育金筹集规划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第一,教育金筹集应当尽早开始考虑,制定相应的投资规划。着手的时间越早,可选的方法和渠道越多,达到预期目标并不过多影响生活水平的概率就越高。
第二,在做教育理财规划时,应尽可能地考虑到今后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如通货膨胀、有可能发生的择校费、失去主要的家庭收入等。然后,制定出合理的、足够的教育基金目标,同时要突出保险意识。
第三,改变教育金筹集就是教育储蓄的单一做法,做规划时要考虑到众多投资渠道的综合应用。仅凭教育储蓄,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其收益根本无法填补教育投资缺口,所以必须拓展投资方式。
第四,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制定不同的教育理财方案。如果是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做教育理财规划,可以选择收益率比较稳定的长线理财产品,如保险、国债等;如果孩子已经初中毕业,离上大学时间不远,应当更注重当期的收益率,可以选择高配息的债券、基金等理财产品。
第五,根据不同家庭的抗风险能力,选择相应的理财产品。如家庭经济实力较弱的单亲家庭等,就不宜投资高风险的品种。
教育理财产品大PK
教育金的筹集与规划,最终必然落实到理财产品的身上。只有通过不同的理财产品组合进行投资,才能完成教育金筹集的预期目标。下面,我们就详细介绍一下最常用的几种教育理财产品。
教育储蓄:适合小额教育费用
教育储蓄为零存整取定期存款,存期分为1年、3年、6年。最低起存金额为50元,存入金额为50元的整倍数,可一次性存入,也可分次存入或按月存入,本金合计最高限额为2万元。教育储蓄的利率享受两大优惠政策,除免征利息所得税外,其作为零存整取储蓄将享受整存整取利率,利率优惠幅度在25%以上。
这种存款方式适合工资收入不高、有资金流动性要求的家庭。收益有保证,零存整取,也可积少成多,比较适合为小额教育费用做准备。
办理教育储蓄应注意五点:
(1)学生必须为4年级以上,账户到期领取时,孩子必须处于非义务教育阶段。
(2)到期支取时必须提供接受非义务教育的身份证明。
(3)提前支取时必须全额支取。
(4)逾期支取,其超过原定存期的部分按支取日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5)存款方式灵活,在选择按月存款时,存款人可选择每月固定存入、按月自动供款或与银行自主协商三种方式。此储蓄品种最高金额为每户2万元,存款人若选择每月存5000元,4个月即可缴完,但至少要存两次,每次最多1万元。另外,选择自动转账功能时必须签订协议,必须是同户提供转账。例如,孩子作为教育储蓄的存款人,父母的账户不可提供转账,只能从孩子的其他账户中转账。
基金定投:集腋成裘长期筹资
基金定投业务是指在一定的投资期间内,投资人以固定时间、固定金额申购某只基金产品的业务。基金管理公司接受投资人的基金定投申购业务申请后,根据投资人的要求在某一固定期限(以月为最小单位)从投资人指定的资金账户内扣划固定的申购款项,从而完成基金购买行为,比较类似于银行的零存整取方式。
基金定投比较适合筹集期在10年以上的教育金的筹集。因为投资时间长,并且投资对象固定,所以风险相对较低。通过长期投资,分享行业或经济增长;通过不同时点上的持续买入,摊低了购入成本,从而规避了选时风险。
假如一对夫妇计划为其儿子建立一个高中阶段的教育金,现在儿子刚出生不久,投资年限为16年,决定投资华夏成长证券投资基金,期望年收益率为10%,每期扣款500元,申购费率为1.8%,收费方式为前端收费,将这些信息输入华夏基金公司提供的定期定额投资计算器,可以得出到期收益为134984.26元,期间申购总费用1728.00元,到期本利和230984.26元,这样一笔钱,应该可抵孩子读高中和大学的教育费用。
当然,基金定投也有投资风险。本刊前几期曾做过详细分析,这里就不再介绍。
教育保险:适量购买
教育保险相当于将短时间急需的大笔资金分散开逐年储蓄,投资年限通常最高为18年,所以越早投保,家庭的缴费压力越小,领取的教育金越多。而购买越晚,由于投资年限短,保费就越高。
教育保险一般都是在孩子上初中、高中或大学的特定时间里才能提取教育金。比如,投保年龄在0~9岁之间的孩子,12周岁时就可以领取基本保险金额的10%作为初中教育金;15周岁时可以领取基本保险金额的15%作为高中教育金,18岁时可以领取基本保险金额的25%作为大学教育金;25岁时可以领取基本保险金额的50%作为创业基金;60周岁后每年可领取基本保险金额的13%作为养老金,直至身故。而10~12岁投保的孩子就不能领取初中教育金;13~15岁投保的孩子就不能领取初中和高中的教育金了。
在教育金储蓄的同时,保险公司可以将教育保险与健康产品、年金产品、高保障的定期产品等,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打包一起提供一个综合保障的组合计划,这种组合既能给客户提供教育金储蓄,还能提供疾病、意外等保障。
不过从理财的角度出发,教育保险也不宜多买,适合孩子的需要就够了。因为保险金额越高,每年需要缴付的保费也就越多。总体来讲,保险产品主要是保障功能,如果只看其投资收益率,它甚至可能比不上教育储蓄。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较高,但需考虑风险
一些银行推出了教育类理财产品,如光大银行曾推出的阳光理财E计划,东亚、汇丰等外资银行推出的“儿童账户”等,可供希望得到高收益的家长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