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情景教学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情景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
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认知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这种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感官不能被调动,思维不能被激活,不能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也就是说体现不出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显然不会是富有成效的学习。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数学概念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策略
(1)以数学故事引入数学概念
历史故事往往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给我们单调的数学教学增添了一些活力,讲授新课时,结合课题内容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或者讲一些生动的数学典故,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函数”概念教学:从一个有趣的“绕圈子”问题谈起:在世界著名水都威尼斯,有一个马尔克广场,广场的一端有一座宽82米的雄伟教堂,教堂的前面是一方开阔地,这片开阔地经常吸引着四方游人到这里来做一种奇特的游戏,先把眼睛蒙上,然后从广场的一端走向另一端去看谁能到教堂的正前面,你猜怎么着?尽管这段距离只有175米,竟没有一名游客能幸运地做到这一点,他们都走了弧线或左右偏斜到了另一边。
1896年,挪威生物学家揭开了这个谜团。他搜集了大量事例后分析说:这一切都是由于个人自身的两条腿在作怪!长年累月的习惯,使每个人伸出的步子,要比另一条腿伸出的步子长一段微不足道的距离,而正是这一段很小的步差x,导致人们走出了一个半径为y的大圆圈!设某人两脚踏线间相隔0.1米,平均步长为0.7米,当人在打圈子时,圆圈的半径y与步差x为如下的关系::y=0.14/x(0
又例如在讲解根式的概念时,可以讲无理数发现的过程:年轻人因为发现了无理数而被杀害。在讲“圆”时,可以给学生讲解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祖冲之为圆周率所作的贡献。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往往是“抽象之上的抽象”,先前的概念往往是后续概念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与相关的经验引入概念。例如平面几何中,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到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是相交,也有可能异面。其实,有不少结论在平面几何中成立的,但到了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成立了。如果能一步一步挖掘、深入,不仅可使学生巩固初中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逐步得以接受、理解新知识。
(3)动手实验引入数学概念
学生亲身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往往能给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椭圆定义的教学中,可改变教师画,学生看的传统做法,课前可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椭圆。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画图过程,得出椭圆的定义,可加深学生对椭圆定义的理解,特别是对定义中的2a>2c这一条件留下深刻印象。
(4)结合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概念
就立体几何而言,数学概念反映的是数学对象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因而这部分内容的数学概念具有一定检验的直观性,如果把数学概念的空间形式直观化,就会直观学生的认识,活跃学生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例如,教学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之前,先给几个实际问题:①教室内直立的墙角线和地面的位置关系是什么?②阳光下,旗杆与它在地面上的影子所成的角度是多少?随时间的变化,影子的位置会移动,而旗杆与影子所成的角度是否发生改变呢?旗杆AB与地面上任意一条不过B的直线位置关系又是什么?所成的角为多少?
(5)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适时地引入新概念
主要是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造成知识冲突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例如,在《棱锥》一节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以旅游者的身份欣赏埃及金字塔的图片;为更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入金字塔的“神力”:
埃及80多座金字塔都具有一种神秘之力,这种力使人或其它物体产生奇异的效应。金字塔里的温度很高,可它里面的生物遗体却不腐烂,反而脱水变干。有些科学家进去考察,他们进去后,带的电子仪器都失灵了。有些学者还发现在塔内长时间停留,会使人精神失调,意识模糊。还有许多学者做了有趣的实验,他们把相同的牛奶分成两杯,一杯放在自制的金字塔模型内,另一杯则放在外面,经过两天时间,模型里面的牛奶干得像奶酪一样,但未变质,而另一杯却已经变质了。研究人员后来改变了实验方法,把金字塔模型再加缩小,把很多模型并排放在桌上,然后把实验品放在模型的顶部而不是内部,再观察结果。首先放上去的是一瓶酒,8小时后味道变甜,更加清香可口了。再把烟卷放在上面,1小时后抽起来更加芬芳了。最后拿橘子汁做实验,3小时后开始发生变化,5小时后橘子汁脱酸变甜,72小时后橘子汁分成较明显的3层,上层透明,中层半透明,下层有沉淀物。金字塔确实有一种力,可这力从哪儿来?为什么会有力?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高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
众所周知,过去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仅单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完全忽视学生问题意识的渗透和加强,导致学生不善于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特点的进一步发展。新课改理念下对于高中化学课程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主要是要求切实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现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观察、操作、推理等一系列学习活动,通过对这些化学活动的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教学水平。新课改基本要求设计的关键环节即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即教师将一系列化学问题或事实贯穿于模仿的环境中,将教学内容全面传授给学生。情境式教学主要作用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探索具有探究性的教学情境,有效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学习水平。
一、以现实生活经验作引导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其实是一种师生双方互动的动态化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逐步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在进行化学教学时,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既有知识和经验,因为学生自身的现实生活经验是做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将现实生活经验引入教学情境中,使多样的教学课堂形式服务于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氯气”一节内容的讲授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当同学们使用自来水进行洗漱时,经常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请想一想那是什么气体呢?”这样引出氯气的教学。怎么可以用来自来水自来水杀菌消毒?通过对现实生活经验和积累知识的选取,使学生领悟到“化学来源和服务于生活”的基本道理,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疑难问题引导于教学情境中,可以使学生领悟化学知识的现实作用,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以各种问题和矛盾为切入点的问题情境
日常想法和课本概念的矛盾,直觉和客观现实的矛盾等,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形成积极生动的求证氛围,引导学生分析矛盾的根源,可以使学生提高一定的认知水平,这是有效引入化学教学情境的素材基础。将各种问题引入形成问题情境时,教师必须利用生动微妙的语言和动作加以完全展现,并通过各种教学设备,将具体的实物、生动的图像或清晰的文字等集中展现给学生,将内在的、实质性的因素得以凸显,采取情景转化、动静结合的形式,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以化学实验为融入点的教学情境
化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要学科,化学实验通过创设生动、真实的学习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新课改倡导通过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授“金属钠和水反应”一节内容时,设计一个趣味实验的情境:“滴水生火”的场景。在酒精灯的灯芯内藏入一小块金属钠,接下来用胶头滴管往里滴加几滴水,瞬间酒精灯即被点燃,这种奇怪的情境势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日常生活中有“水火不容”的道理,现在水反而将酒精灯点燃,这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求知欲。此外,经过教师精心规划和设计化学实验,不仅蕴含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化学表象的深层次东西,存在着较大的可利用价值,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教学情境。
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传授方式的教学情境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化学教学,能增加信息传输容量,并且还蕴含微妙多彩的视听景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化学教学中不断突破直观的手段,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求知环境。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可使学生熟练掌握有价值的信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氯气》一节内容时,引入2005年3月京沪高速公路氯气泄漏的情境图片,同时创设问题情境:“氯气泄漏导致人员伤亡,试想一下,氯气的化学性质是什么?高速公路旁边的小麦枯黄的原因是什么?消防人员利用高压水枪向空中喷水的目的是什么?”通过互联网如实反映氯气泄漏的学习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引入情境式教学,不仅考虑到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基本程度,而且针对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如果进一步推动学习问题的深化,有利于学生思考、发散和主动进行化学学习,以确保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的增强。情境设计要根据教学规划的基本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好情境的“路径”,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引入情境中。在加强教学情境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以确保化学知识的现实意义,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世民.巧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动机:高中化学课程情境创设之我见[J].新校园:理论版,2012(4):179.
1. 运用情感、情境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有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当人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将在大脑中形成兴奋灶,这种兴奋会使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理解和记忆处于积极状态,并从中激励出创造性的火花。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处于青春期的前阶段,身心发育都尚未成熟,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是感性知识大于理性认识,而对事物的探究更是兴趣大于理智。针对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起学生与概念学习之间的情感纽带是首要目标。情境教学中的刺激行为一般包括情感刺激与情境刺激两大部分,情感与兴趣的建立都需要外部环境的刺激。刺激的作用来源于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个体的学习所带来的影响,刺激的结果是个体的反应。但很显然,个体的反应绝对不是行为主义者所描述的仅仅是联结那么简单,我们可以发现刺激给个体的情绪变化造成的影响越大,那么对个体的学习影响也越显著,所以说,刺激所引起的情感活动所导致的感性认识是学习的基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感性认识的获得。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刺激往往都能带来正面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是学生习得的知识的外延,没有这种感性认识作为认识的基础,学生知识的掌握就是不牢固的,知识结构就是不完整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使用适度的刺激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感性认识,并唤起学生记忆深处的感性认识,使之相互协调。
情感刺激属于主观方面的因素,而情境刺激则可认为是客观环境刺激,通过情境刺激激发学习兴趣属于浅环境刺激层次,来源于内部驱动力。
2.充分利用相关物理前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归纳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知欲望,同时应该注意对学生大脑中已形成的物理前概念进行正确引导。生活经验是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头脑中已经存在了一些来自于生活经验的对一般客观事物的直觉认识,例如:照镜子――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用放大镜看书――光的折射、透镜成像;烧水――沸腾;晒衣服――蒸发;坐汽车看到树向后退――运动的相对性,等等。有些前概念是正确的,它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和掌握,例如,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推、拉、提、压等概念有利于力的概念的学习;而有些概念是错误的,这类概念也叫错误概念或相异构想,这一类概念对学生掌握科学概念有干扰的作用。例如,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往往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等等错误的前概念对物理概念的学习有一定的干扰作用。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学生长期生活经验的反映在头脑中的积累而形成的,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反复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前科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印象深刻,可谓根深蒂固。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这种学生原有的感性认识,在学习新知识时要唤起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感性认识,并对错误概念采取措施。
再者,学生头脑中前概念范围宽泛,教师在运用感性素材唤醒前概念意识的时候,应当对即将要教授的概念内容有针对性、有策略性地进行,这样,可以使学生大脑中的前概念内容自发地进行归纳、总结,而避免引起思维的混乱。
3.创设情境,诱导学生对概念做进一步的理解
3.1 在已有的对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研究中,主体思路是强调运用情境化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兴趣,对物理的抽象内容有形象化的认知,所以情境的创设大多着重新颖性、趣味性、刺激性等,这些策略的形成主要还是因为初中生抽象对象思维能力的局限。然而,笔者认为,抽象的本质越清楚才知道如何将之形象,对于教师来说,创设行之有效的情境应建立在对物理本质透彻分析、对抽象对象(概念、规律)深入研究,对教材整体架构、内容的前后联系深刻了解的基础上。虽然初中学生认知能力有限,但是,教学对象的能力层次越低,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越高,尤其在对概念这样一个抽象内容的教学上,所以,教师本身应该有一个系统的架构,了解各概念、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3.2 将抽象的概念情境化固然有助学生的学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情境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避免“为情境而情境”的情况,因为牵强附会的情境只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混乱。
关键词:初中数学 情景教学 多媒体技术
现代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无论是抛锚式还是搭脚手架式教学,都强调了情景创设的这一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和知识建构,因此在各科教学中都应重视情景教学,充分发挥情景创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初中数学教学情景创设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相比,更强调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以大量的概念、公式、公理和定理为基础,显得枯燥,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景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刺激学习的最大动力,它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最直接、最能动和最积极的因素。在数学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妙用,自然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会使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是枯燥的数字、符号和无用的推理,从而发现数学的乐趣。
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在数学中有大量的概念,概念学习是学习其它公式、定理的基础,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概念,有助于对数学中复杂公式、定理的学习。在概念教学中,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在情景中观察、比较、分析,可以使学生理解概念,学会在把握和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初中数学情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虽然情景创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情景教学还必须遵循一下原则。
(一)新旧知识联系原则
在情景创设中,必须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的情景应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而又要带有启发性,能引出新知识的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情景,在情景中有思考的空间和基础。切忌直接引入新知识的情景,这样会使学生对情景没有兴趣,反而使情景成了多余,不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二)贴近学生生活原则
数学本身就有很强的应用性,所创设的情景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必须是学生可以理解的情景,而且情景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遇到或能亲身接触的情景。这样才可以使学生能进入情景,达到情景教学的目的。不能超越生活和学生实际设置情景。
(三)难易适中原则
该原则是情景教学中的较高要求,所设置的情景与数学知识学习和学生实际要相符合,情景中问题设置必须难易程度适中、问题数量不能过多,不能有太多的推理过程。只有这样才调动学生的参与和进行思考与学习,通过情景的探索发现新知识。
(四)趣味性原则
该原则是由学生的认知特点而必须遵循的要求。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形象思维还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在创设情景时应带有趣味性,让学生参与进入到情景中去,增加情景的趣味性,这样会活跃教学过程,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情景教学的效果。
三、初中数学情景教学的方法
针对初中数学学科和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景教学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概念情景法
概念情景法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概念以及和概念有关的数学关系,利用动画、直观演示、示意图设置情景,以便学生能形象理解概念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如为了使学生理解正负数概念和关系,在正负数一节时设计了这样的情景:一艘潜艇在海平面下40米处,一条鱼在潜艇上方35米处,一只海鸟在鱼的上方20米处(课件展示位置示意图),请用正负数表示出他们的高度,相互的高度差为多少米,学生看到后开始了热烈的讨论,纷纷动笔开始计算。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继续进行了课件的变换演示,由学生完成计算过程,这样使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了正负数的概念,并为下一步的正负数计算打下了基础。同样初中数学中数轴、不等式、全等、相似、函数等概念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情景教学方法完成,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二)生活情景法
生活情景法是根据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授相似三角形性质一节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情景:我们学校以前有一个毕业的同学在一个晴天的日子里,拿着老师的教鞭和卷尺,到操场测出了旗杆的高度,你能测量出来吗(课件演示教鞭、卷尺和旗杆)?这时有的同学发出了惊讶,有的开始了沉思。教师适当提示晴天的日子会在旗杆下看到什么?学生都能回答出影子,教师继续问那教鞭要是立在操场也有影子,那个同学怎么测量的呢(课件演示教鞭、旗杆及投影示意图)?这时有的同学想出了方法,教师又演示了教鞭、旗杆、投影形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示意图,引出了相似三角形性质一节问题。生活情景法还可以以木工施工、沟渠土方量、寻找宝物的情景方式解决解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性质、梯形性质、一次和二次函数的数学教学问题。
(三)问题情景法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笔者经过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深入调查,发现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热点问题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情景创设方面;二是课堂教学效率方面;三是思维能力方面;四是教学方式方面。下面,笔者就来详细论述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教学情景创设问题
情景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实现科学的情景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自身是数学成绩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情景教学法越来越重视,开始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摸索。但到目前为止,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创设仍然没有有效展开。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我们要想提高情景教学的水平,就必须对情景教学的概念有个充分的了解。只有在充分把握了情景教学的概念之后,才能谈得上提升情景教学的效果。当前人们把数学情景定义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周边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学生利用这些条件可以从中提取信息,发现情景中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数学情景是小学数学教学的“脚手架”,学生通过利用情景可以提升自身的数学成绩。
笔者经过对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情景教学进行详细深入地调查发现我国小学数学情景教学中存在着错用,滥用的问题。这是情景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的教师在进行情景教学的时候只是在想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没有从挖掘更深层次知识的角度出发。所谓滥用情景教学法主要指的是有些教师在平常数学教学过程中几乎每节课都要用到情景教学法,但是在运用过程中又不能很好的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笔者认为情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果情景教学法只满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引发学生是深层次的思考。那这种情景教学必然是失败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对情景教学概念理解不清造成的。许多教师都只把情景教学当作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而没有真正意识到情景教学还具有深层次的含义。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二、数学课堂效率问题
效率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判断数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要看是否实现了有效教学。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还不能完全实现有效教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待提高。实现有效教学笔者认为必须要认识到谁是真正的评价主体,只有在明确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才能谈得上实现有效教学。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真正的评价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起到了协调引导的作用,但课堂真正的主角却是学生自身。在判断数学课堂效率时,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反馈。
笔者认为有效教学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得以改善,学生能够实现有效学习。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二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要传授数学知识更在于提供一种数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比数学成绩的提高更重要;三是要实现主动学习。数学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要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那么数学教学也将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数学思维能力问题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比掌握一定程度的数学知识更重要,在培训过程中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来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可是笔者经过对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或者是由于教学方法的欠缺,导致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为切入口。通过具体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主动探索。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目标是要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主要是要重视互补与整合的关系,要通过凝聚和数学化等途径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式问题
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不科学也是新课改以来的热点问题。所谓教学方式的不科学主要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情景教学不科学,不能够运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进行讲解。又例如不能够使得数学教学更加深入,更加大众化。
一、对情景教学的理解
数学的情景教学可以这样来理解:在教学环境的制约下,以模仿数学家思维活动过程,挖掘数学认识动机、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情节为主体的教学手段。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构造思维活动的情节时,以探索启发为主不一定是遵守形式逻辑规则的严格思维,而是运用合理的推理进行教学;第二,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必须联系学生的情感、意志、水平,使学生在兴奋状态下经历潜伏——存疑——豁然开朗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试一试——不断尝试中增强信心——下决心证明——得到正确结果的过程;第三,构成活动情节的类型有:(1)概念的形成过程;(2)方法的思考过程;(3)结果的探究过程。教学上应按这样的过程去设计教案,才能达到数学情景教学的目的。
二、实施情景教学的具体做法
1.创设问题情景。是指提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自己能够理解和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数学趣味问题或已学过的旧知识等。这符合“学习始于问题”这一正确的看法。
2.尝试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究问题的解决。尝试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
3.铺垫探究。
是指学生处于尝试学习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疑点和难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难点,教师给出的一些铺垫,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结构之间搭桥铺路、扫出障碍、弥补缺漏,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学习新知识的情景之中。
4.解决问题。这是情景教学的最后阶段,是整节课的高峰期。处于兴奋状态的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因而思维特别活跃,对问题急于弄个水落石出。因而教师此时应用鼓励的目光和语言去帮助学生,使他们顺利解决问题。
三、情景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根据多年的教学法情况看,使用情景教学法至少有如下好处: 1.数学情景教学一开始就提出了对全堂课起关键作用的、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这就形成了在迫切要求学习的情景,为后面课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创设了问题情景。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3.从实施过程来看,全体学生真正做到了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发挥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4.在教学中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学习,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自主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取,其结果使教学系统中的教与学控制在最佳状态——差生在练习中及时得到帮助,中等以上的学生也有进一步发挥的机会,从而教师更能从中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及时调节教学环节。
Zhang Jing
(Shaoguan College of the Senior Skilled Worker,Shaoguan 512026,China)
摘要: 情景教学法是一种在课堂中创设和模拟实际知识应用情景的教学方法,在多个学科教学授课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本文将情景教学法和外圆车刀角度教学进行结合,希望可以将车刀角度教学的抽象的空间角度转换成具体直观的角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Abstract: Situational approach is teaching approach that we creat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creation and simulation scenarios in the classroom. It is widely used in several subjects teaching.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situational approach with the tool cylindrical perspective teaching, to hope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ylindrical perspective teaching and have a good teaching results.
关键词: 情景教学法 外圆车刀角度 教学
Key words: situational approach; cylindrical perspectiv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273-01
0引言
在车工实习教学或车工工艺学之中,如何教授好车刀角度的相关问题常常是车削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情景教学是一种在课堂中创设和模拟实际知识应用情景的教学方法,在多个学科教学授课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本文将情景教学法和外圆车刀角度教学进行结合,希望可以将车刀角度教学的抽象的空间角度转换成具体直观的角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一种在课堂上创设学生学习的环境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也叫真实的教学场景。这种教学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语言类教学之中,将其应用在机械类教学之中的应用案例非常的少。“对于情景教学来说,它的具体教学内容就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一种真实或虚拟的情景创设,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成为课堂的主人”[1]。
2车刀的主要几何角度
①前角。所谓前角是指“在正交平面内测量的前刀面与基面(基线)间的夹角。前角的作用是使车刀的刀刃更加锋利,提高切削效率”[2]。②后角。所谓后角是指“在正交平面内测量的主后刀面与切削平面(铅垂面)间的夹角,后角的作用是减小在车削过程中工件与主后面的摩擦”[3]。③主偏角。所谓的主偏角是指在基面内测量的主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与进给运动方向的夹角。④副偏角。所谓副偏角是指在基面内测量的副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与进给运动反方向的夹角。副偏角的主要作用是减小已加工表面与车刀切削刃之间的摩擦,以达到改善已加工表面的精糙度的作用。⑤车刀几何角度的特点。一般来说,车刀的几何角度的定义与三个辅助平面有关,这三个辅助平面分别是:基面、切削平面和截面,而在实际的车削加工之中,这三个辅助平面是呈不确定状态,因此,车刀各角度的形成也处于一种不确定性的状态。
3情景教学法在车刀角度教学中应用研究
对于车刀的几何角度教学来说,存在着专业术语多和概念复杂的问题,再加上车刀几何角度由空间之中的点、线、面来组成,学生一般比较难以理解。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教师采用黑板画图、模型比划、挂图等方式来讲解,学生往往很难在脑中建立车刀角度的几何模型,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比较差”[4]。
3.1 让学生在情景之中做空间思维练习空间思维练习就是让学生在大脑内反复对车刀的图形进行思考,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树立立体思维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一种实际工业生产的环境,让学生结合这个环境进行思维训练,可以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车刀的各种几何角度,更好的有利于车刀的教学。
3.2 多媒体教学使概念易清、难点易明在车刀角度教学的课堂情景设定之中,多媒体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可以使各种知识转化为图像和声音,这样可以真实的在线加工场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镜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车刀的几何角度立体化,有助于学生明确车刀角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电脑绘图将车刀的三个几何轴测绘出来,然后把车刀的几个几何角度绘出二维视图,这样可以使二维视图由静态变为动态,再利用多媒体技术把三个不同的辅助平面用不同颜色来表达,然后将三个辅助平面与其它面形成的几何角度逐一展现,这样更清晰地显示其几何角度的位置和形成过程。这样可以更直观的展现车刀的各种几何角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际的加工场景,让学生对车刀的各个几何角度在车刀之中的实际作用有一个更清晰明了的了解。
3.3 让学生在情景教学之中明晰车刀各角度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好车刀的几何角度的相关知识,首先让学生对车刀各个角度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好好的理解,明晰各个角度的用途和作用,特别是要明晰车刀各几何角度在金属切削加工中的重要性。在课题之中创设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利用道具模拟实际的车削加工,例如:让学生用20×20×70方钢让学生对实际的车刀进行刃磨练习。先让学生进行粗磨练习,然后让学生进行精磨副后刀面、主后刀面,最后进行精磨前角、倒棱、过度刃的练习。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际的车削联系,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观察车刀的切削加工情况,然后根据车刀切削情况与学生讲解车刀的相关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论练习实际,在实际的加工情景之中,明晰车刀各个角度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费小琴.情景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2月.P12.
[2]叶晓平.竖式机械夹固外圆车刀.机械工程师.2010年9月.P28.
一、阶段性情景教学的基本解释
阶段性情景教学是指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心理与生理成长的规律,将比较笼统、模糊的情景教学分为不同的阶段,使各阶段教学更加明确和具体。第一阶段:直观情景教学;第二阶段:模拟情景教学的理论;第三阶段:假想情景教学。
二、阶段性情景教学的理论分析
1. 适应教材安排。
初中英语教材的形式和内容是呈递进式的。初一教材浅显易懂,形式以对话为主,活泼生动;初二教材在注重发挥语言交际功能的同时,也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形式上兼顾课文;初三教材安排突出了读、写内容,强调课文理解和赏析。阶段性情景教学的阶段划分,适应教材的多变性和递进性,也适应教材所体现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思想。
2. 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和学生心理、生理的成长规律。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智力、心理和生理成长发育的多变时期。初一学生还近似于儿童,充满好奇,学习的主动性大多取决于兴趣的培养,对显而易见的实物和直观信息接受快,敏感性强,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还有待于开发和提高。初二学生在一年的学习之后,英语学习的动机已基本稳定,英语思维能力明显提高,智力的发展为其能逐步感受和理解一些抽象的语言知识、语言概念和模拟的语言情景提供了生理基础。初三学生已具备了稳定的学习动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的成熟和两年的启发、诱导,其思维能力和智力达到了一定高度,联想丰富,能够吸收和处理抽象的语言、文字信息。阶段性情景教学方法的情景划分与学生的兴趣、思维、智力发展水平同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符合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要求。
三、阶段性情景教学的程序操作
1.第一阶段:直观情景,大致运用于初一年级。
直观情景是指教学中尽量使用实物或直观教具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启发学生的思维。初一教材所体现的语言概念、语言现象和语言交际环境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可使之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直观情景。如初一教材L85,运用直观情景进行现在进行时的起始教学:
情景一:给学生装满水的茶杯,并请他喝水。伴随这一动作,提问:What are you doing?并启发:(You can answer like this)I?蒺m drinking.然后再给学生如苹果、书本、粉笔之类的实物,反复提问并启发学生:What are you doing? I?蒺m eating/reading/writing.通过这种情景教学,学生对现在进行时开始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急欲求知,并有所领悟。
情景二:让全班同学打开或合上课本。Ask: What are you doing? Answer: (S1) I?蒺m opening the book. (S2) I?蒺m closing the book.替换动作,如关门、开窗、起立,反复提问,强化训练。
情景三:利用简笔画挂图和多媒体等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2.第二阶段:模拟情景,大致运用于初二年级。
模拟情景是指借助于现有条件,部分地模拟教材所呈现的语言内容和交际场面,要求学生在模拟环境的启示下,寻找自己的语言感觉和语言角色。如初二教材L85-Part2,可作如下安排:
模拟情景一:先让学生把教室内的课桌按照街道模样摆放,横排稍向中移,纵排两张合一,课桌即街区,桌间空隙为纵横街道。再将有park、factory、hospital、school、traffic lights字样的彩纸贴在课桌上。构成街区建筑,学生皆行人,自由走动。
完成下列语句所体现的语言内容:
Go along this road.
Take the second turning on the left.
Stop at the traffic lights.
模拟情景二:在如下模拟示意图中完成:
①让学生从不同的出发点到达预定目标,并说出所走的路线和所处的方位。
②要求学生从既定的出发点到达不同目标,并说出所走的路线和所处的方位。
③自由移动,相互问答。
这种模拟情景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兴趣盎然;另一方面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但教师应注意课堂的组织和安排,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以免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
3.第三阶段:假想情景,大致运用于初三年级。
假想情景要求学生以教材所提供的语言内容为依据,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积极思考,把握课文语言的内涵。如初三教材“Ayers Rock”一课,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以空间和时间为线索进行想象。
①以空间为线索假想情景
该课文在空间上跨度很大,从天空到地面,从山脚到山顶,空间的变化导致了景物和感受的变化。理出一条空间跨度线索,让学生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In the groundat the foot of Ayers Rock (forest and grass)higher part of the mountain(rock and sand)in the sky
以空间为线索,先让学生想象Ayers Rock的美丽,独特的自然风光,然后对照课文,细细欣赏,领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产生美的享受,进而更加深刻地感知和理解课文内容。
②以时间为线索展开想象。
本课文在时间上也有很大跨度。让学生参照时间线索,展开想象。
The first day(before climbing the mountain)the second day(climbing Ayers Rock): in the morningin the middle of the dayin the afternoon
一、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简单说是一种能够将生物教学中的知识点结合现实,尤其是相关热点时事和话题,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而进行的教学方式.
(一) 情景教学的具体理论
中国汉语词典中对“情景”的定义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也有书中理解为“情景、境地”.本文中所指的情景是指教学情景和学习情景.教师为了利于知识的传授,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而创设的一系列围绕教学知识点的适教和适学的情感氛围,最终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实际上,情景是许多复杂因素的结合体,而且情景教学容易进入误区,那就是所设立的情景、背景或环境很容易脱离现实,远离主题,使教学内容变得不切实际.所以教师在设置情景教学中的“情景”时,应该努力围绕教学任务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而展开,尽量创造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避免学习内容的抽象化,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强化学生触景生情、由景及物的实际感受,循序渐进的使学习内容被学生消化.
(二) 人本主义
情景教学从教育思想角度来看,是一种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这也是我国教育比较提倡的.因为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知识的权威.就目前来看,这是不对的.因为学生在教师授课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思想的自由发挥和创造力的施展.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理念就是打破这种传统观念,关注学生的直觉、情感和信念行为,真正以学生为本,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和能力自由发挥,这也符合了我国一直所提倡的素质综合教育的培养.情景教学就是本着人本主义思想所展开的教学模式,英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就认为传统的教学活动很难引起学生的情绪投入,只能是一种认知行为活动.情景教学就立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它将人的思维和直觉、认知与情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有效的体现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之一.
二、生物情景教学实际案例分析
本文通过理论阐述,结合了实际的生物教学,设计了有关生物课程的情景教学案例.
(一) 细胞的分化与癌变
1.课程内容
以生物学《分子与细胞》教科书中的《细胞的分化》为例,本堂课在介绍了细胞分化的相关理论知识理念过后,将癌变的概念引导给学生.并通过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来谈细胞癌变对于人类的威胁.我们应该怎样攻克它、如何延续生命等等.课前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来或多或少了解一些有关癌症的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交流,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来建立教学情景,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癌细胞的特征和致癌因子很难理解区分,所以这也是本堂课的难点内容.
2.情景教学过程
上课前准备好幻灯片播放几张学生熟悉的名人照片,引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教师通过介绍几位名人都因为患病而离开我们,请学生回答他们的去世有哪些共同点并展开讨论.当有学生回答后随即引出癌症的话题,介绍癌症对于人类的威胁,普及癌症的基础知识.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前做好预习,就可以直接引入课程主要内容,提出癌症癌细胞的概念,并且告诉学生有些癌细胞是具有遗传物质因素的,它不会受到外界影响和集体控制.
在介绍了癌细胞的机理后,对学生抛出关于癌细胞的问题.例如“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区别?”、“引起癌细胞病变的诱因有哪些?”等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则在教室内巡视进行随堂指导.在讨论之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回答后进行总结并给出教师的见解,继续进行课程.
在小组讨论和教师的解析下,对癌细胞的特征进行了总结.
首先,癌细胞如果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无限增殖;其次癌细胞的形态结构能发生变化以利于它的增殖环境;最后癌细胞的表面如果发生了变化,它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质就会减少,此时癌细胞的黏着性降低,就会在体内进行扩散和转移.
在进行癌细胞因子的讲解时,应该利用比较常见的日光浴现象来解释日光浴会使得皮肤细胞中的胆固醇在紫外线的辐射下转化为维生素D,它对于骨质疏松等一些症状有预防作用.不过长时间进行日光浴会使得紫外线对皮肤造成伤害,严重者会患上皮肤癌.所以建议学生在日光浴和平日要注重防晒,减少紫外线对于皮肤的灼伤.在讲解导致癌变诱因时一定要提到平日的饮食和身体锻炼,告诉同学们如果不加强身体锻炼和注意饮食就容易导致癌症,并指导学生正常的生活习惯和哪些食品不能多吃,从生活的角度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癌症的认识和预防.
3.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