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范文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

第1篇: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范文

一、主要任务

1、解读、试用和评价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数学课程标准,解析并把握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内容要点,明确数学学科的教学改革方向;运用数学课程标准理解、把握小学数学新教材,指导新教材的教学;通过解读和试用,按数学课程标准对教材作评价,提出修改、完善数学课程标准的建议。

2、通读、试教和评价小学数学实验教材。通读并把握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内容体系,将新教材与旧教材对比分析,找出新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发现并把握新教材的“新质”;通过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试用,验证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中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并探索总结使用过程中具有规律性的教法,对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内容结构、体系及其应体现的基础性、整体性、均衡性、前瞻性作出评价,对小学数学实验教材试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修订、完善建议。

3、探索研究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实验过程中组织和引导数学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运用现代课程论和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努力探索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新方式,新方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形成一套系统的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与使用新教材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4、探索研究对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的评价。在小学数学课程实验的同时,加强对小学数学新课程的评价研究,在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探索并逐步形成促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促进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

5、总结整理一年来本人在课程改革中好的经验、典型案例、教学设计,并汇编成册。推广符合课改精神,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操作方法,使之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二、具体措施

1、集体备课,重点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教材,教法,设计教案,制作课件。

2、公开教学,上好实践课,重点探索新课程标准、新教育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3、专题研究,重点研究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4、优秀教学设计、优质课评比活动。

5、定期进行实验课题的研究活动,组织实验教师研究探索教学规律。

第2篇: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范文

Abstract: Since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Students Skills Competition have been taken for three years, it has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reatly. It is a good method to accelerate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related with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It has been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courses, subjects, practicing and training bases, teaching staff, cooperation of colleges and businesses and students greatly. This article was based on the rich experiences to coach students to attend different levels and kinds of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s and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s.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courses, the effect of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s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was analyzed from to direct the refor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practicing and training bases, to foster more teachers who are both familiar wit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practices of colleges have taken to deepen the teaching reform through the students skills competition was to be discussed too.

关键词: 技能大赛;职业教育;改革

Key words: vocational students skills competition;vocational education;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179-02

0引言

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很多“属于软能力”,在近几年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中,我们一直苦苦探索,如何将“软能力”“硬化”,以更好地引导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通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发现,很难设计一套指标体系来考核评价经济类学生的能力,而通过举办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如ERP企业经营沙盘大赛、创业之星大赛、现代物流大赛等,更有利于评价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自教育部等11部委于2008年夏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随着技能大赛逐渐受到各界重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和影响力最大、规格最高、专业覆盖面最广、类别最齐全的大赛,在全国职业院校刮起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全员动员之风。这既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创新,也极大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从而高等职业院校检验人才培养工作有了新的评价指标。

我院近几年积极参加了自治区职业技能大赛,并代表新疆区参加了金蝶ERP大赛,不仅取得西部赛区第二名的好成绩,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同时,借助技能大赛平台,有效促进了校企、校校之间的合作,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

1引领了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第3篇: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家具设计;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一、《家具设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家具设计》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好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通过家具设计的学习,学生应初步掌握家具设计的基础知识及其室内外环境中的应用,为进一步的专业设计课学习打下基础。目前,大部分院校本门课程还停留在对理论课程的讲授上,脱离了企业的实际环境,即使有一部分院校在实训课中加入了企业模仿的部分,也仅仅是题目的虚拟,缺少公司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对企业的适应性,无法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标准。导致学生在就业时仍然对实际无法控制与掌握,无从下手,对企业的工作流程与企业环境很难适应。因此本门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及未来行业的需要,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对课程教案的改革,不局限只是传统的教材,应在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最新的国内外家具设计行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等方面动态的内容,丰富教案内容,做到实时更新。同样在课堂教学内容中也应注重中国传统家具设计的讲授,中国传统家具系统中所蕴含的设计原则在现代家具主流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可以通过从中国主义的某些设计元素中设计一系列现代家具,从历史中获取更多的灵感。[1]同时不应局限在原来的室内家具的设计,而应该延伸到户外家具设计。其次,教材建设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由于中国家具设计高等教育滞后于家具产业的发展,所以一直缺乏适用民办本科院校的家具设计专业教材。针对这种现象,可结合家具设计课程改革的实践,制订家具设计专业教材编写计划。在教材编写上,可学习并借鉴国际一流大学家具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引入国内外家具材料、家具工艺、家具设计的最新成果。最后,可以改变原来传统家具设计课程中的模拟设计形式,将作业改为真实设计课题,把项目案例式教学引入课堂。一改国内大部分学校家具设计以及环境设计专业其他设计类课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将我国民办本科设计教育与国际一流大学设计教育体系接轨。教学课程设计作业要求学生动手实践,学生自由讨论,激发创新思维,分层教学。将单纯的家具造型设计作业与国际、国内的家具设计大赛、专利发明大赛设计项目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真正的国际与国内家具设计大赛的激烈竞争中去表现自己的创造性设计能力,同时也是在全方位的考验教与学双方的真实水平。[2]这种家具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就是要在本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实际调研、团队合作、企业考察、方案展示等,把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真正改变传统单向授课模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把老师本身从一个单纯教学演示角色转变为一个复合型的教学导演角色,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传授者转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重点培养”为“普遍培养、因材施教”。[3]在教学改革中,提倡创新思维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设计启发,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设计。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抛开传统的教学形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内容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家具设计课程中的人体工程学部分,让学生以自己为设计对象,体验躺、卧、坐哪种位置、哪种角度最舒服,最符合自己的需求,通过参与、亲身体验,不仅获得了感性认识,且对设计有了较直观的认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采用优秀家具实物或播放家具图片、幻灯、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家具设计大师的作品。通过分析这些大师的优秀作品,在立体的形态中分析家具设计的要素、特性、结构、人体工程学等,把体现在立体设计中的节奏、曲直、刚柔、质感、色感,随着环境、角度、时间而变化的因素,与稳定的形、色、质的本质的区别,理解大师的作品。“教师课堂教学必须突出案例教学”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对接,进一步体现出专业建设或课程教学的校企融合、协同创新相一致。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及社会对本专业学生能力的需求,将实际方案带到学生课堂中,构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训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实践课程体系,完成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走“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改革道路,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4]

四、教学评价的改革

教学评价的改革把区别学生转向发展学生,不再看重结果,转而看重过程,通过过程性考核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通过学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能够明确自己的不足与差距,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进行自我反思与改进。同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快、更好、更客观、更全面地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定,达到学习评价的真正目的——以评促学。

五、结论

总之,民办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有非常明确的方向性和开创性,并且涉及课程体系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改革,其中重点是强化课程体系建设,特别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建立以家具设计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即在基本设计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5]以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本位多个环节上进行改革,才能真正实现根本的改革,实现民办本科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海.代家具设计中的“中国主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彭亮.家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4(06).

[3]张文超.我国本科家具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

[4]马振山.家具产业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模式分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8(07).

第4篇: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现代推销技术》 教学改革 目标 原则 教学实际

一、前言

在《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中,鉴于课程教学特点以及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程度,对该课程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重点突出《现代推销技术》课程的实用性。为了提高《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效,具体应从明确教学改革目标、把握正确的原则以及贴近教学实际等方面入手,做好《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加深学生对《现代推销技术》课程的印象,降低课程教学难度,使课程教学能够得到有序有效开展,满足课程教学实际需要,为课程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二、《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应明确改革目标

结合《现代推销技术》课程特点,根据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要想提高课程教学改革效果,首先就要明确教学改革目标,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将课程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为了提高《现代推销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除了要进行正常的教学准备以及制定具体的授课教案之外,还应根据教学目标的变化,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着重改革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方法,使课程教学改革能够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将课程教学改革作为降低教学难度的有力措施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考虑到《现代推销技术》课程的专业性,如果不有效降低教学难度,将影响课程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现代推销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突出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

(三)将课程教学改革作为重要的教学切入点

每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变化,比如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环境的变化,为了能够适应教学变化,需要进行积极的课程教学改革,使课程教学能够紧跟形势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课程教学改革成为重要的教学切入点,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三、《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应把握正确的原则

基于《现代推销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在教学改革中,要想提高教学改革效果,就要把握正确的原则,突出教学改革目的,使教学改革能够落到实处,满足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为此,在《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应把握全面性原则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教学改革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具体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全面改革,提高教学改革的全面性,对整个教学过程都进行有效的改革。

(二)《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应把握实效性原则

在具体的教学改革中,应突出教学改革目的,并落实各项教学改革措施,使整个教学改革过程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提高教学改革的整体效果,满足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

(三)《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应把握针对性原则

根据《现代推销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际,在教学改革中,应找准每次课程改革与其他课程改革的区别,明确每次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重视每次改革对《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推动《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四、《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应贴近教学实际

《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课程特点,在教学改革中只有贴近教学实际,才能提高教学改革效果,使《现代推销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落到实处。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的层次及其接受能力,在实施教学改革之后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提高整体教学效果的同时,强化实践性教学。

其次,《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应注重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在具体教学改革措施的制定中,应注重教师和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再次,《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应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突出对教学结果的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考查,注重教学实效性,并将教学实效性作为主要的教学改革侧重点。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鉴于《现代推销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以及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程度,对该课程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突出《现代推销技术》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为了提高《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效,具体的措施是从明确教学改革目标、把握正确的原则以及贴近教学实际等方面入手,做好《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工作,进而加深学生对《现代推销技术》课程的印象,提高学生对《现代推销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丰富课程教学方法,降低课程教学难度,使课程教学能够得到有效开展,满足课程教学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喻圻亮,陈永生.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0,6(07):87-89.

[2]王忠孝.试析如何构建会计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的课程体系[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4(S5):453,467.

[3]张莉.基础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11):182-183.

[4]吕聪敏,赵悦品.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11):174.

第5篇: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范文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38个实验区的启动,我市某些县、区也被浙江省教委列入2003年教学改革实验区。新课程将会如生机勃勃的春风走进广大教师的生活。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如何去解读体育课程标准并转换角色去适应新课程标准呢?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我对体育课程改革和体育教师角色定位的一些认识,以供广大同仁们参考。

2 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

2.1 课程目标越来越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从“增强体质”到“增进健康”,体育课程目标实现了由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到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体育观的转变。这也意味着体育课程将在“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课程目标已经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向。终生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教育一直是一个过程,它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无论在何处,教育总是贯穿于全部生活之中。”渊源于终身教育的终身体育思想正日渐成为我国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学校体育工作应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用体育来减少现代文明病的发生,缓解和消除身心的疲惫,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体育课程改革应十分关注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才能使他们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为他们打下爱练爱玩和会练会玩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体育,它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必须强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广阔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

2.2 体育课程内容日益多样化和弹性化

体育课程内容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载体,体育课程目标要顺利实现,内容的选择很重要。一直以来,由于受竞技运动的影响,人们对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的本质区别认识模糊,于是,竞技运动项目就构成了体育课程内容的主体。诚然,竞技项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无疑具有正面的作用。但如果不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任何改造就直接搬到课堂中,就难免会造成课程内容的竞技化、成人化倾向。此外,我国以往对每一项教材规定具体的学时比例,目的在于全国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事实上却造成了统一性有余而灵活不足的结果。

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样化和弹性化。通过对教育部95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与2000年《体育健康教学大纲》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越来越大。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行)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一个显着区别,是课程标准着重构建了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

第6篇: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范文

我校化学教研组在学校正确领导下,根据本校化学组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教学内容要求脱离学生实际需要、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差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积极推进旨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课堂教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1.化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类教育的功能及其定位都已经非常明晰的时候,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必须走出原来的误区,同时还必须结合生源的实际情况。培养目标定位的调整对课程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从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等方面入手进行整体的改革。

近年来,中职学校生源情况的变化,和培养目标定位没有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也使学校的校风建设陷入困难的境地。学生上课睡觉的情况普遍存在,老师难以开展正常有序的教学活动,教学工作的成就感大打折扣,慢慢地在老师中出现了厌教怕管的情绪。尽管班主任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学校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连续采取了多次的专项行动,不断地强化学生的一线管理,但收效甚微。

我校化学组课程包含护理、影像技术、口腔工艺技术等三个专业,开设医用化学;药剂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等五个科目。护理专业是学校的重点主干专业;药剂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所开设的五门化学相关课程,涵盖了基础和专业两个课程领域,相应的学科难度较高,课程结业考试中,不会写常见医用化学物质分子式,不会简单的溶液计算的现象常有发生。

2.化学课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们进行课改的指导思想是: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正视入学新生的实际文化水平,结合不同的专业要求,降低教学难度,根据本组各个专业的不同性,赋予一定的新的教学思想来重构教学内容,实事求是地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真正发挥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课程的预期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化学课课改的原则和措施

3.1探索教学理论,深入课改实践。布鲁姆在《教育评价》中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要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迅速”。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的学习所得的结果是和学生在老师的压力下、带着强迫感进行学习的学习效果所不能比拟的。在一定的动力基础上,采用科学教学的方法,这样才可能实现高效率的教学。在教学的方法上,也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构建课堂,放弃冗长低效的传授式,以问题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展开课堂教学,明确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在引入项目教学法,按学生需求构建课堂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考虑了学生需求,更考虑了学生的专业需要。例如,护理专业对今后工作中必须掌握的溶液配制、常用的化学消毒灭菌法等教学的项目目标,更体现了卫生学校教学目标和专业需求。

3.2培养实践技能,提高教学效果。我校的化学教学既有文化课程,也有专业课程,在本组的教学改革中一直坚持以培养学有所用的技能人才为准则。开设文化课是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重要区别之一。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必须正视入学新生的实际文化水平,实事求是地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才能真正发挥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文化课的预期作用。同时,原有的教学方法,或是普通中学的教学方法完全不能满足职业学校的需要。既然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课堂也不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那么我们就努力创造出学生实际需要的学习情景,引领学生去操作,去体会。

3.3打破课程界限,重构教学内容。课程学习的目标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尊重的基础的,以学生原有的基础为生长点,并最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调研发现,护理专业的学生对化学课的需求以及医院对该专业学生的要求技能中,人体生理与病理相关的化学知识、化学消毒灭菌以及溶液浓度的计算与溶液配制是最重要的,至于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应用等相关知识,只需要学生知道就可以。如果按照教材的内容框架教学,有大量今后工作应用不多,学生觉得纷繁复杂的化学理论知识,面对这样的情况,必须对化学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重构,大胆的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取舍,一方面节省课时,用有效的课时有效的为专业服务,另一方面,使化学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和专业需要,使学生学有所用。真正放弃只为知识目标的完成,用的不学,学的没用的教学现状。

4.课改实践中的思考

普通文化课的课程改革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要把重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作为课程改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2)要把握好两个原则和一个结合,即按需施教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普通文化课教学改革必须与学校整体的课程改革结合起来按需施教原则是指普通文化课要根据新的课程体系的需要来组织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普通文化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第7篇: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双语教学

英语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国际性语言,巨量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以英语的形式发表。不能熟练掌握英语,就无法以最快的速度接受这些最新的科技成果,这是要学习英语特别是科技英语的原因,也是课程教学改革强调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所在[1]。生物学相关专业的课程普遍包含实验课,探索在实验课程中如何开展双语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技英语的应用能力,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教学改革课题[2-3]。实验课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开放性强、师生互动多、学生直接接触实际应用场景多的特点。作者所在的教学团队,从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近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有深切体会。我们开展双语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实验课的特点和优势,以应用推动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科技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科技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与学科发展前沿接轨、与国际人才市场需求接轨的微生物学专业人才,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现状

微生物学科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理论基础和实验技术均起源于西方,发展于西方;二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基于这两个特点,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微生物学理论课改革,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应用性[4];二是微生物实验课改革,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重,突出实验项目与微生物产业链和科研活动的关联[5-7];三是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改革,目的在于将理论教学与科技英语教学相结合[8-9]。这三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各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改革及其紧密的结合,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相关英语课程和双语教学的改革,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初步掌握了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和文献资料的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目前改革研究的一个空白是,忽略了科技英语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联结,缺乏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强化学生科技英语能力的训练。这一环节的缺失,不能不说是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改革的一大缺憾。

二、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的路径

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以提升学生科技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借助实验课堂这一相对开放的平台,将科技英语引入微生物学实验课,分别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做出改革,尝试初步建立微生物学实验室科技英语教学规范,结合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设定培养目标,以期推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进程,打通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最后一个环节,完善微生物学课程体系建设。

(一)充实学习素材

1.在实验讲义中补充科技英语内容。

现有《微生物学实验讲义》(2012年版,以下简称《讲义》),是作者所在的微生物学实验课教研组,以沈萍等编写的《微生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为主要参考素材,结合教学资源、学生数和学时数等实际情况,在自行编写的旧版实验讲义基础上补充、修订编写完成的。本研究将在该《讲义》中补充科技英语内容,包括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中涉及的化合物、试剂、小型器皿、仪器设备等,还包括实验技术、研究方法和一些专有名词。这些补充的内容将以附录的形式添加在每个实验项目之后,便于学生与实验内容对应学习,又不破坏《讲义》本身语言和内容的流畅性和可读性。2.编写《微生物学实验室科技英语手册》。本研究将多方查阅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英文原版实验指导资料,编写《微生物学实验室科技英语手册》。手册拟分为试剂、耗材、小工具、器皿、仪器、方法、技术、标识和说明书示例九个部分,对微生物学实验室中涉及的科技英语词汇进行全面系统的汇总。

(二)“浸入式”学习环境的创设

这一部分是学习材料改革的延伸,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浸入式”的科技英语学习环境,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之形成主动应用科技英语的习惯和能力。具体做法是,我们将全力营造一个充满科技英语学习氛围的微生物学实验室,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接触科技英语。例如,在各类仪器设备、药品器材柜上加贴英文标签,使用中英双语撰写各类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等等。

(三)变革教学形式

充分利用实验课教学“探索性强、开放性强、交流互动多”的特点,营造交流和学习环境,为提升学生的科技英语应用能力提供条件,为“浸入式”的科技英语学习增加助力,是这部分改革的任务。初步形成实验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规范,是这部分改革的改革目标。

1.增加讲授、演示中使用英语教学的比例。有计划地在实验教学安排中,按照“先单词,继短语,再句式”的次序,逐渐加大英语在实验课讲授和演示中的应用比例,对学生形成使用科技英语的暗示。

2.鼓励学生在实验课上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营造使用科技英语的环境。

3.要求并鼓励学生使用英语撰写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培养学生使用科技英语的习惯。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考虑到学生面临着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而这些方向对科技英语的能力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别,本研究认为不能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而应该有所区别。比如,对所有学生,只要达到识记和应用基本专业词汇的目标即可;对将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达到能够应用科技英语进行交流的程度;而对那些有志从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的学生来说,则要求他们能熟练运用科技英语,阅读科技文献,撰写科技论文,进行学术报告。如何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在改革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三、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根本所在。因此,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中要解决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一)激发学生对科技英语的学习兴趣

1.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

学习科技英语知识,对学生裨益颇多,例如在出国深造中、在研究生面试中、在阅读原版教材与英文文献中,掌握较多实验室科技英语知识的人,更容易占得先机。学生认识到这些,便能从主观上充分笃定学习科技英语的重要性,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奖励机制。

本研究中将本着针对性、及时性、不规律性和全体发展性的原则,采用情感激励、尊重激励和分数激励的形式,对学习态度积极、学习效果好和进步幅度大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期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养成学习科技英语的习惯

1.充分利用实验室平台的开放性,营造科技英语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实验课堂不同于理论课课堂,学生之间和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可以随时用英语交流。这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科技英语词汇,还同时锻炼了英语听说能力。

2.传授科技英语的学习技巧,鼓励学生多读、多说、多写,让学生在掌握实验技能的同时,提高科技英语应用能力,体会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学习乐趣。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是生物学相关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10-11]。它包含大量的实验课,是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特征,但微生物实验课的双语教学一直是个空白。微生物实验课具有实践性强、相对开放、师生直接交流较多的特点,结合实验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科技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科技英语的应用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更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本研究是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有益的尝试,本研究的成果以及形成的教学规范,将有望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中试行,进而在其他理科和工科的实验教学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立新,于诗卉.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思考[J].教育科学,2013,(6).

[2]刘静雯,曹敏杰,朱艳冰等.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

[3]龚薇,陈珊,黄刚等.双语教学在医学八年制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改革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2,(10).

[4]张继英.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

[5]乔永超,何玉林,黄大林等.微生物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华夏医学,2014,(1).

[6]叶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

[7]周钢,孙艳,李萍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微生物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

[8]卢伟东,郭立忠.应用型高校《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本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

[9]魏赛金,李昆太,吴晓玉.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13,(16).

[10]陈彬.基于能力本位的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第8篇: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6-0080-03

Abstract:Teachers'changes in their teaching ideas have to pass through 3 related stages such as the changes in cognitional, convictional and practical forms. There exist some main problems embarrassing the PE curriculum reforms:not en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changes in PE teaching; the undue complicated content system of PE teaching ideas; the neglect of the inertia power of traditional PE teaching ideas and not enough understanding of conditions of PE teaching ideological changes.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deas; change

1 问题的提出

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相应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一定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总会反映、折射出相应的教学观念。正因为教学观念对教学实践具有先导性作用,本次体育新课程改革刚起步,就把转变教学观念作为重点,并力求通过多种途径的培训和宣传来解决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然而,经过一番闹腾之后,我们并没有真正看到那种体育课程专家们所设计的美妙境界。客观审视我国近年来体育新课程改革所面临的诸多尴尬境遇,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仍然是制约教学实践改革步伐的根本原因。既然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体育课程改革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我们就需要在对体育教学改革现状进行反思的同时,深入研究教学观念转变的内在机制,重新探究促进广大体育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行动对策。

2 教学观念的内涵与层次

教学观念在教育界是个常谈耳熟的词,关于这个词的内涵,至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在各类教育辞书中也没有查到“教学观念”之辞条,但在某些学者的专著中可以发现一些对“教学观念”的界说。有的学者认为,“教学观念是关于教学的看法和思想,更确切地说,是人们思考教学问题获得的结果。转变教学观念是指转移或改变原先对教学的看法、思想、思维结果”[1]。有的学者则认为,“教师的教学观是指教师从实践的经验中逐步形成的对教学的本质和过程的基本看法”[2]。也有学者认为教学观念是人们思考教学问题所获得的结果,它包括人们对教学“实然”的认识及其思维方式,也包括人们对教学“应然”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结果[3]。

总体来看,教学观念就是人们对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的看法、观点和思想。但在实际的表述中,尤其在书面文献中,又可以不时地看到“教学理念”、“教学信念”之类的表述,人们也认同这些词与教学观念类同的含义。

在英语文献中关于观念有“Philosophy”、“ Ideology”和“ Idea”三个意义相似的表达。虽然这三个词都有观念的含义,但从所涉及的教育研究文献分析,它们在内涵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分别对应的中文表达应为“理念”、“信念”和“想法”,而这种区别也正反映了教学观念的层次结构。

处于第一层面的是“教学理念”,它是一定时期教学的公共价值观的反映,是对教学中的现象和本质的理性认识,是对教学活动“应然取向”的判断。“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对教育问题经过深思熟虑的产物,是在教育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教育基本事实的抽象和概括,是教育知识上升到思想的范畴”[4]。教学理念体现在个体身上只是一种认知形态的教学观念,即教师通过相关的培训和学习了解、熟知、理解甚至认同教学观念的内容与要求,并能够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但他只是以知识的形式为教师所拥有,对其教学行为很少或很难产生实质性的直接影响。体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体育课程观、教学过程观、学生观、评价观等等新的体育教学理念,是体育课程专家根据体育课程的特点、功能以及社会需要对体育教学所构建的应然图景,虽然通过新课程的培训为广大体育教师所熟知,但并没有在他们的教学中真正体现出来,就是因为教学理念总是指向于未来的,是一种教学理想,而理想总是给人追求的,而与现实总是或多或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处于第二层次的教学信念是为教师个体坚定认同的教学观念,当教学理念中作为教学观念核心的教学价值观与教学理想已经为教师所接受,并进而内化到其生命深处,就成为一种深层观念、一种精神自觉或理想信念,成为个体信念形态的教学观念。作为教师心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信念相对教学理念有更大的可能通过教学行为反映出来。认知形态的教学观念可以为符合公共教学理念的个体教学信念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影响教学信念形成和变化的更多原因还是教师的原始理论以及所处教学情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信念一旦确立就具有极强的惰性,不易转变。“真正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的是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教学理论’。对教师而言,这种‘教学理论’是教师自己经过学习和亲身体验自发产生的,而不是专家直接教授的”[5]。现实生活中,很多体育教师谈到体育教学,总是能够滔滔不绝地表达出他们自己的“理论“和见解,虽然他们所坚信的“个人理论”与公共的教学理念有很多的矛盾甚至冲突,但这些却往往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他们头脑中,并成为影响他们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

教师的教学信念对教学行为有直接影响,但教学信念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并非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真正直接策动具体教学实践行为的,往往是具体教学情景下的瞬间产生的“主意”或“想法”,这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的实践形态的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信念与具体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教师对公共教学理念认知的程度、对教学资源的分析判断以及教师工作态度与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无可否认,在体育教学改革中,许多教师对体育新课程的理念还是表现出高度的认同,但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他们更多地还是采用过去驾熟就轻的教学活动方式,缺乏自觉参与教学改革的动力。比如许多教师很认同差异教学的理念,甚至也知道差异教学理念下相对应的行为策略,但这些策略相对他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毕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一念之差”可能使教学策略的选择大相径庭。可见,即时性的教师个体实践形态的教学观念对教学实践起着直接的作用。

3 教学观念转变的阶段性特征

教学观念转变是指新的教学观念取代陈旧的教学观念进而转变教师教学实践行为的持续过程。由于教学观念包括三个相互联系而又特点鲜明的层次结构,因此每一个教学观念的转变总是要包括三个层面的不可分割的阶段。

首先是教师认知形态的教学观念从旧到新的转变。这种转变实际上是教师向原有教学观念结构中注入新的知识要素,用新的理论和观点去剔除其中的过时理论与旧观点,从而实现观念要素的结构性调整。本次体育新课程实施之初,对体育教师提出了培训上岗的要求,并进行了多层次的理论培训,通过现代教学观念的大力宣传和推广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提供知识储备和认知基础,并为其向实践转化创造舆论条件。但教师掌握了先进的教学理论并不意味着教学观念的实质性转变,因为此时真正支配教师教学实践的仍是既有的旧教学观念。因此认知形态的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目的,而是教师实现教学观念转变并进而实现教学实践变革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二是教学信念的转变,是新的认知形态的教学观念逐步转化为信念形态的教学观念阶段。这个过程实质上是新的认知形态的教学观念与教师教学经验逐步融合的过程,突出表现为新的教学观念与教学理想信念的整合以及教师教学价值观的转变。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信念形态的教学观念的建立需要把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动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寻求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从理解、认同到内化、践行的转化,是一个观念同化的的过程,这一过程无疑是漫长而艰难的。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论、新观点相对现实确实有其先进性,但理论所勾画的美好图景需要有适合其成长的土壤。忽视或无视观念变革的现实可行性,新思想、新观念也就难以得到教师的认同,也就不具有观念变革的实际意义。

三是具体教学工作中的实践形态的教学观念的转变,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归宿。新的教学信念的形成,为教师改进教学活动方式确立了正确的行为取向,而要使教学信念真正具有直接引领教学行为的意义,则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问题处理时既要始终保持与教学理念相统一的那份“理性”,又要体现出具体教学情景中行为方式的创造性和“合理性”,这种教学实践中即时性的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所需要的,也是教学观念转变的根本目标。一旦实践形态的教学观念得到转变,教师认知的教学观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就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证明,就能加速教师对认知形态的教学观念的接受和内化,教学信念也就得到进一步巩固。

教学观念转变的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但真正能够推动教学改革有效推进的教学观念转变必须以实践为基点,需要推动教师认知形态的教学观念向教学信念的转化,并成为教师身体力行的教学行为。只有把教学观念转变指向于生动具体的教学实践,才能使教师由观念主体成为观念变革的真正主体,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对观念转变的理想要求与教学的现实条件之间的距离保持清醒的认识,使教学改革成为他们自觉自为的行动。

4 体育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检视

体育新课程改革,关键是体育教师教学观念转变,这是所有体育教学的管理者和改革的决策者都肯定的,也是符合改革规律的。一些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在深刻了解新的体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积极投身于教学实践的探索,已经或者正在创造性地改变着他们的教学行为。但客观地审视近年来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理论上繁荣并没有带来更多教学实践的新气象。一些教师基本理解了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也坚定地认同新的体育课程理念,但迫于诸多内外部因素的障碍,或大气候大环境或教学评价指标或自身素质基础,导致不能以转变了的新教学观念指导新教学实践,而是继续原有的观念与实践。也有相当多的教师对体育新课程理论并没有真正理解,或者以各种理由拒斥新理论,以维护他们自己的“教学理论”与习惯性的教学活动方式,或者对新的体育教学理论一知半解,断章取义,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理论认知结构,以支离破碎的理论来引导教学实践。当前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以强化素质训练解释为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以“放羊式”教学解释为尊重学生的个性,都是体育教师观念偏差的表现。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表明了我们在体育新课程推广中对观念转变的认识与实践问题。

4.1 对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机制认识不清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一方面需要明确教学观念的层次结构,区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另一方面需要认识到教学观念转变的阶段性特点,确立实践性教学观念转变的根本归宿。但至今为止,在体育学科领域,教育观念、教学观念、教学理念、教学信念等在教学研究中常常交织在一起使用,反映出我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是含糊,因此也就不可能明确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机制,突出地表现为一些学者试图在抽象的教学理念与具体的教学实践行为之间寻找一种直接的对应关系,而没有真正致力于通过认知形态的教学观念的转变来提高教师的素质和理论素养,形成正确的教学信念,以在宏观上全面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

4.2 体育教学理念的内容过于庞杂

一场大规模的体育教学改革,教学观念的研究自然成为研究的热点,纷至沓来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有些是吸收一般教育学的,有些是来自训练学的;有些是借鉴国内其它学科的,有些是引进国外的;有些是现代的,有些则是后现代的,让人目不暇接、耳满为患。而这些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常常是用高深晦涩的文字表达浅显的道理,到了一些体育学科领域的培训专家的口中往往已经打上了个体感性的烙印。体育教师听到的是一天一个“理”,一个新观念还没有得到理解和消化,又一个新的理念出现了。本轮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六年多来,各种版本的体育新课程教学理念众多,仔细考察这些年的研究文献,那些看似吸引眼球的学究化语言、学院式话语和新的时髦名词,很多并无新的内涵,只不过贴上了新的“标签”罢了。但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对于热衷于寻求教学实践出路的体育教师而言,近乎是看天书,望而生畏,不得其解。体育新课程培训轰轰烈烈地搞了几年,能够把“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这些最基本理念说正确一二的也是凤毛麟角。

4.3 忽视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惯性

体育教师面对新的教学观念,头脑中并非空无一物,他们通过过去的专业学习和教学经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信念,进而建立起了自己的“教学观念结构”。这种已有的“教学观念结构”具有一定的惯性,表现为体育教师有时对新出现的教学观念,从主观上不愿意去理解,仍然坚守原有的观念;有时用原有观念对新观念进行“削足适履”;有时用老办法去和新观念寻求“对号入座”。比如在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上,有些运动员出身的教师可能更认同于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他们可能会把他们的观念去解读终身体育教学理念以左证他们原有观念的正确性;而被传统的“以增强体质为主”教学观念影响较深的老教师可能更认同于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他们可能会从“健康第一”的理念中去找出他们信守的观念的合理性。这种教学观念转变过程中的惯性现象似乎并没有真正引起改革决策者的重视,而是过于理想化地估计体育教学观念转变过程,过多地从“应然”的角度出发对体育教师提出要求,以为教学观念转变只是通过公众理论的学习和更新就能够达到目的,并直接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

4.4 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条件性认识不足

从教学观念转变的阶段性特征来看,体育教师认知形态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到影响他们的体育教学实践,需要有一个包括培训、学习、体验、修正直至最终认同的复杂过程,而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现实的条件。体育新课程改革总体上有一定的“城市倾向”,很多新理念甚至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但在现实的班级规模下,在现行教育评价制度下,在现有的体育课程资源,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学校体育设施条件下,苛求教师认同这些教学理念并付诸于他们的教学生活中,所有努力的结果都是可想而知的,任何改革框架的建构与实施都可能因脱离实际而不能付诸实施。体育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师参加培训某种程度上仅仅是教师个体在知识结构方面的改变,参加培训前后的教学环境却没有变化,而其身处的教学环境更利于传统教学观念的生存,传统教学观念就更可能成为主导他们的教学实践。

5 结语:体育教学观念变革的实践性要求

明确了教学观念转变的机制,体育新课程教学观念转变中的问题也就清晰起来,改革所面临的尴尬境遇也正是这些问题自然形成的结果。而要使体育新课程改革真正走出困境,就需要从根源上解决教学观念转变的问题。

5.1 致力于改变体育教师认知形态的教学观念转变的系统新课程理论学习是必要的,但必须坚定教学观念转变的实践基点,倡导校本培训制度,促进教师符合新理念的新的体育教学信念的建立和实践形态的教学观念的形成。

5.2 对于国外体育教学理论的引进、其它学科教学理论的借鉴和一般教学理论的应用,都必须体现本土化、通俗化和简约性的要求,形成真正属于体育学科自己的教学理论,便于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消化与吸收。

5.3 充分估计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惯性”作用,确立阶段性的改革目标,合理地把握改革步调,“高步频、小步幅”地向体育课程改革的理想目标接近。

5.4 体育教学理论只有在特定背景下才能内化为体育教师的教学信念,并成为改变教学实践的积极力量。因此,需要努力创造适合教学理论生存的教学环境与条件,为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杨启亮.转变教学观念的问题与思考[J] .教育科学,2000(2).

[2] 高凌飚,王晶.教师的教学观――一个重要而崭新的研究领域[J].学科教育,2000(5).

[3] 王传金,谢利民.观念研究:何去何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52-55 .

第9篇: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大学 英语 EGP ESP

一、后大学英语时代大学英语改革现状

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进入了后大学英语时代。近年来随着高考的改革,很多高职院校认为,大学英语不再是重要的学科,应当让位于专业课,所以一些高职院校中的大学英语课时一减再减。且长期以来,高职大学英语经常就是大学本科英语的“压缩版”或“精简版”,高职院校大学英语仍停留在EGP阶段,教学目标仍旧倾向于单纯的传授语言知识,强调通过对语言技巧的系统学习来提高英语水平,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通过率依然是大多数高职院校追求的主要目标。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仍延续着与高中英语内容重复的单词、语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及方式与学生所期望的有很大的距离,与高中英语课程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面对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们纷纷提出ESP教学才是大学英语教改的必然趋势。[1]

二、EGP与ESP的不同

EGP 是英文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的缩写,意思为一般用途英语。ESP 是英文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缩写,意思是专门用途英语。在我国高职课程中,大学英语课程就属于EGP范畴,ESP有很多的分支,在本文中为了便于理解,将ESP视为各门学科专业英语的总称。EGP与ESP这两门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但是两者有很大的区别。[2]

1.课程类别不同

目前, EGP在我国高职院校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与健康》等一起属于“素质与基础学习领域”课程。虽然有些教师将各个学科开设的ESP列入英语教学领域的一个分支,但在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ESP均被列为“专业学习领域”或“专业拓展领域”课程。[3]

2.教学目标不同

EGP主要培养学习者听、说、读、写、译的基础英语技能。ESP重点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来开展工作的能力。前者所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而后者所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两个不同的层面。

3.教学模式不同

ESP课程的教学模式通常以学生的专业“需求分析”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教学模式,目前我国职业院校ESP教学模式主要有:项目化教学、企业实践教学、 竞赛教学法等。而EGP课程的教学模式仍是单纯的传授语言知识的纯理论课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形式较落后,但是却能够巩固学生们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语言功底,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EGP与ESP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和改革

1.EGP与ESP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尽管刘润清教授、刘法公教授、蔡基刚教授等许多的知名学者都在不同场合下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应该与专业英语相结合。然而如何才能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开展教学,目前的高职院校主要有以下两种教学思路:1)有些院校认为应该把EGP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学生一进入高校时便直接进行ESP专业学习,所以目前某些高职院校已将大学英语课程由必修课改为了选修课,学生可以不经过EGP的学习直接进入ESP的学习;2)有些院校将ESP课程的学习作为GEP学习的后续课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高职院校英语学习体系。[4]

2.EGP与ESP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针对3.1中提到的目前高职院校的两种教学思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第一种做法忽视了对高职学生的学情分析。虽然《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已提出了和大学英语教学几乎相同的教学目标、能力标准、课程安排和课程设置,但是根据高职院校学生高考的英语成绩和入学时的摸底考试成绩不难看出,他们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距离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省略EGP学习,直接进入ESP阶段的学习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显然难度较大,难以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第二种做法,一般是采取两学期的EGP学习后进入一学期的ESP学习,相对第一种做法而言,这种做法能够从高职学生的学情出发,有完善的、系统的课程学习体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在GEP和ESP的衔接过程中不甚理想。[5]

针对以上两种教学思路的优缺点,笔者认为EGP与ESP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以第二种教学思路为基础,进一步完善GEP和ESP的衔接过程。采取1-2个学期的EGP教学后,再进入ESP学习阶段。在EGP教学阶段,应采取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引入ESP课程的相关词汇,阅读、听力和写作材料均以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知识为背景,即采用传统语言类课程以某个话题为模块,围绕“听说、读、写、译”四部分展开话题,只是将模块的话题由日常话题转为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话题,“听说、读、写、译”的材料内容由日常生活材料转为学生职业情景材料。这样既吸取了语言类教学模式能够巩固学生语言基本技能的优点,又能够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为下一步ESP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将 EGP与ESP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在仍处于初期,随着改革的深入仍会暴露出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完善,只有沿着这条改革思路继续前行才能最终实现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真正结合,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 外语

研究,2010( 4) .

[2] 谷志忠. 高校ESP 教学现状剖析与应对策略[J]. 外

语电化教学,2010( 5) .

[3] 蔡基刚,廖雷朝.ELP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改革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9)

[4] 王守仁. 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 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