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药学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中药学专业知识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药学专业知识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药学专业知识重点

第1篇:中药学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情感教育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是教学计划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由于各酒店环境与条件不同,顶岗实习无论在方式、内容、方法还是组织上都有很大的差别。院校在组织顶岗实习时碰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实习单位难落实、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实习生难管理,因而导致实习质量不高,实习生流失大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水平。本文从情感教育角度出发,通过对近三年武汉职院、南京旅院、郑州旅院等高职院校1206名曾经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针对如何有效加强实习生管理展开研究。

一、情感及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人和客观事物好恶倾向的内在心理反映。人与人之间,特别是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就可以使人产生亲切感。而有了亲切感,相互吸引力就大,彼此的影响力也就大。反之,没有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就会造成双方一定的心理距离,而心理距离是一种心理排斥力、对抗力,会产生负影响力。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应该成为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二、情感教育在酒店管理实习学生中的意义分析

(一)满足实习学生基本生活需要

只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满足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众多酒店的基本生活设施,往往比学校的更逊一筹,从而让实习生产生心理落差。此时应及时给予学生情感关怀,在可实现的范围内满足实习生基本生活需求,让他们感受到酒店的关心与重视,弥补生活设施的不足。

(二)满足实习学生感情上的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二是归属感。感情需要比生活需要更重要,实习生入职后面临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人,对初涉职场的他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此时如果能给予实习生正确的引导和关爱,则会让他们放松心情,很快的投入工作。

(三)实习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大学实习生对自己的职业期望值很高,但实习生的工作总是和脏、累结合在一起的,每天重复的劳动,未来没有可见的希望和立足点。一旦有更好的实习条件或可逃离的理由,他们会毫不犹豫选择辞职。故在实习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碰到问题及时沟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关心和关怀,从内心深处接受实习。

总之,情感教育成为实习生实习期间的主要动力。学校和酒店要关注他们最迫切的需要,对他们的情感需求要重点考虑和关注。

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问题及其分析

(一)实习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1. 实习学生普遍具有“低人一等”的心态。根据近三年对武汉职院、南京旅院、郑州旅院等高职院校1206名曾经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68%的学生认为酒店管理专业是“服侍人”的行业,“低人一等”的工作。42%的学生难以调适心情,很好的投入到实习工作当中。能否把这种意识形态调整过来,直接关系到实习的成败,是实习生所面临的首要考验。

2. 实习学生时常有不公平感。酒店经营目的是盈利,因此在分岗位时会根据实习学生的外貌、身高等外在条件进行分配,这种分岗使得学生间的外形差距突出。在问卷调查中,有48%的学生觉得不公平,进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失落感。

3. 实习学生的期望得不到满足。有些酒店单从盈利出发,只考虑各部门的用人需求,哪些部门缺人,就将实习生分到哪里去,不考虑学生主观意愿,且实习期间酒店很少给予轮岗机会。学生的期望不能被满足,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心就会受到影响,会出现怠工、脱离实习单位等现象。

4. 实习学生缺乏归属感。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一般不超过一年时间,实习生普遍缺乏心理归属感。在对武汉职院2011级酒店管理专业48名学生进行随机调查,所有同学都认为实习结束后要离开,故难以产生强烈的工作责任感、使命感。而酒店管理层和老员工在实习生入职初期的错误,常常采取训斥和不耐烦的态度,更使得实习生觉得自己是编外人员,故很难与酒店融为一体,产生归属感。

(二)问题分析

1. 酒店方管理问题分析。第一,酒店忽视实习生的针对性管理。根据近三年对武汉职院、南京旅院郑州旅院等高职院校1206名曾经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只有53%的实习生对酒店的管理表示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实习生心理压力较大,酒店对实习生采取与普通员工完全一致的管理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实习生由学生到职员这一角色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导致实习生一定时期内很难适应酒店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法,丧失工作的热情和信心。第二,酒店实习计划制定不明确。44%的学生表示,酒店缺乏系统的实习项目计划,没有把实习作为一种制度,没有轮岗计划和周密的实习安排。第三,酒店方缺乏对实习生的再培训。52%的学生表示,进入酒店接受短期的入职培训后,就直接顶岗工作,忽略了再培训。有些酒店认为培训实习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最终却难以留住实习生,部分酒店甚至出现拒绝实习生参加饭店的在职培训现象。因为缺乏系统、规范性的指导培训,实习生工作不熟练,经常犯错误,客人投诉屡见不鲜。

2. 院校管理问题分析。第一,院校缺乏实习管理主动权。尽管高职院校非常关心实习生的培养,制定了严格的实习管理规程,但在校企合作中,实习安排的主动权限往往掌握在酒店手中,学生的轮岗实习机会由酒店方决定,轮岗概率低,实习计划达不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第二,“双师型”指导教师缺口较大。高职院校 “双师型”教师缺乏,对实习的指导仅停留在生活、思想等层面,缺乏对专业技能的有针对性指导。故学生对实习过程中服务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学习觉得无所适从,实践教学难以取得预期实效。学校和酒店要针对学生实习心理,将情感教育应用到学生实习过程中,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习。进而实现酒店专业教育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目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为酒店人才储备打下基础。

四、情感教育的应用方法

(一)学校应注重学生实习前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学校作为实习组织方,不仅是知识和智慧的传播方,其情感的力量有时比知识本身的传授更能影响学生。校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他们实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实习前帮助学生理性分析实习过程中将碰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增强学生对实习的期待心理,引导学生在正确对待实习,在实习中成长。

(二)酒店应开发实习生情感,针对情感中的主要方面重点关注

酒店在满足实习生基本生活需要外,要理解和接受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将他们的情感需求放在首要位置。要从实习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合理安排安排实习岗位,而不是单从经济利益出发,因为某个岗位缺人而顶岗。有了合适的实习岗位,实习生便会主动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

(三)酒店管理层应让实习生体验愉悦的情感,保持浓厚的实习兴趣

酒店管理者的关心使实习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当实习生感受到酒店管理层真诚的关怀、积极的期待和希望时,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对酒店产生信赖和归属感,对实习保持浓厚的兴趣,不会随意放弃实习。

(四)实行以人为本的评价,巩固成就动机

实习生实习过程结果会时常受到酒店管理层评价,对实习生的评价要以人为本,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激励,尽可能的从不同角度看到每个实习生的成长和进步,突出实习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让实习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进一步坚定实习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 王西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现状分析及对策[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 黄明超,双长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改革探索与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第2篇:中药学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中药学专业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其实验教学是实践的重要环节。现阶段实验教学主要以各专业课实验教学为主,如中药鉴定学实验、中药炮制学实验、中药制剂学实验等,如何体现中药学科的系统性,如何建立各学科的相关联系,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对中药设计性实验教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建立系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研意识,将为中药学科的发展,中药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支撑,为中药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

中药学;设计性实验;课程建设

中药学是中医药院校的重点专业之一,其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均衡、全面发展,具备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领域具体问题的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能从事中药的临床应用、生产技术、行业管理、专业市场营销、新药开发、产品研制、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中药专门人才和应用技术型高层次人才[1]。中药学专业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其实验教学是实践的重要环节。现阶段实验教学主要以各专业课实验教学为主,如中药鉴定学实验、中药炮制学实验、中药制剂学实验等,如何体现中药学科的系统性,如何建立各学科的相关联系,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2]。通过对中药设计性实验教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建立系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研意识,将为中药学科的发展,中药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支撑,为中药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

1教学目的

中药学科传统实验模式的实验内容多为理论教学的验证。教学方法主要是由教师将实验器具准备齐全,根据“实验指导”详细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学生依据“实验指导”中的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最后按要求将实验中观察的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撰写实验报告[3]。验证性实验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实验检验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4]。设计性实验有别于传统的中药实验模式,综合性体现在实验内容已扩展到中药学各专业知识、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因而具有实验内容的复合性,实验手段与方法的多样性特点[5]。设计性体现在该实验是由教师指定实验项目的范围、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条件、选择实验器材、加以实施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中药综合设计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综合多学科知识和多种实验原理、方法、手段来设计实验方案,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科研设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学内容

以温里剂“四逆汤”为例,其处方组成为制附片、干姜、炙甘草。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的功效[6]。教师指定研究主题为四逆汤的药学研究,学生根据所给范围进行实验设计。

2.1相关文献查阅及实验项目综述撰写

通过查阅《中国药典》,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小结四逆汤的文献资料,撰写四逆汤处方中饮片研究进展综述,分析四逆汤的药学研究、药理研究、毒理研究、质量评价、临床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找出存在的问题,明确研究目标,为实验方案设计奠定基础。

2.2分组制定设计性实验方案

在综合整理四逆汤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同问题感兴趣的学生3~5人自由组合,根据设计实验的要求及查阅资料的情况,并应用所学习的中药学专业知识围绕实验目标拟定和完善实验方案,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形成实验方案(初稿);以小组方式汇报实验方案,教师组织学生听取汇报,并针对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完整性、操作性等相关问题进行引导性的评价;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对方案进行修订,完成实验研究方案修订稿。此项工作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参与共同确定方案。各小组根据选定的实验课题研读相关文献资料,复习相关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小组与指导教师共同讨论,确定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作为实验研究的依据。各组撰写的设计性实验方案报告应包括:(1)课题名称:要能尽量把全篇内容的研究目的确切表达出来。(2)立题依据:主要论述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科学性、可行性等内容。(3)实验目的:任何一个实验都要求有明确实验目的,但应注意目的不能过多,以1~3个实验目的为宜,并且通过选择的实验方法能够达到目标。(4)实验原理:主要简述采用方法的科学依据。(5)实验材料:包括处方饮片来源、实验动物、试剂、试药、仪器、材料、对照品和对照物质等。(6)实验方法及操作步骤:为设计方案中的重点。如选择的题目为四逆汤处方药物炮制工艺的优选,则应对处方中附片、干姜、甘草所选用炮制方法进行优选,炮制方法的依据,选择何种考察方法,如:单因素考察、正交设计法、均匀设计法等,各炮制工艺条件的因素和水平如何选择,确定关键工艺技术参数的因素及水平。若选择适宜的传统性状及化学成分为主要评价指标时,对传统性状如何评价,对选定的化学成分如何测定,是否需要进行方法学考察,供试液的制备方法,样品制备及检测批次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7)数据处理:对检测的结果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如含量计算、方差分析、综合评分等。(8)注意事项: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均在这里列出。(9)参考文献:主要列出本实验设计用到的文献,需要给出电子版便于查证。

2.3实验实施

准备:学生依据实验方案(修订稿),向教学实验室管理部门提交所需试药和实验物品的清单,预订使用实验室和大型仪器的时间。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作好原始记录。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及出现的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调整优化实验方案(终稿)。注意事项:(1)实验中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全程认真的观察,并及时准确全面地记进行录;(2)如发现预期之外的情况,可按原设计进行必要调整;(3)对实验结果必须进行全面地整理分析,对实验数据必须按统计学要求进行准确地处理。

2.4总结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学生根据原始记录,分析、归纳、整理实验数据,讨论实验结果、实验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自己认为的解决办法,并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撰写要求:(1)检查设计性实验是否按设计要求完成,如未完成,应客观地、事实求是地找出原因,共同讨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2)实验结论应符合逻辑,是由实验结果推导而来,以养成科学严谨的科研素质;(3)实验结果无论是符合预期还是与预期不符甚至相反,均需实事求是地分析讨论。

2.5实验分析与总结

同组同学对实验整个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指导教师从学生的实验原始记录、实验报告中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分析,并对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及论文的写作情况等进行评价总结。

3结语

中药学专业作为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其实验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知识点多等特点。各学科的验证性实验中均蕴含着操作技能,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又充分融合了各种专业基础知识点和方法。只有将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才能揭示中药学科的科学内涵,传承学科的方法和技术。通过中药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建设与研究,使学生掌握中药学专业各学科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探索求知精神。结合化学、药理、毒理及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中药的实验研究,以阐明中药的作用和原理,为中药工艺规范化与饮片质量标准化研究奠定基础。满足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陶伟伟 单鑫 李琳 陈刚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卞金辉,陈娜,欧阳静,等.中药学专业能力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2):34-35.

[2]李石羽,郝东明,王淑敏.中药学专业“两段双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3,32(3):15-17.

[3]王海莉.中药学实验教学认识与探讨[J].中医教育,2014,33(4):43-45.

[4]姚卫峰,邓海山,池玉梅,等.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交互性教学[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6):75-76.

第3篇:中药学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中医药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具优势、最有特色的行业,是我国传统瑰宝。新时期,除社会发展和中药产业快速增长的因素外,中药行业职业种类的日渐增多和细化,迫切要求中药人才从单一学术型向复合应用型发展,并与医学、生物技术、农学等多学科合作培养复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实现中药产业的技术性变革。首批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43家院校中,中医药院校22所,西医药院校11所,综合性院校7所,农林院校2所,商业院校1所,几乎覆盖各类院校,也充分表明这一点。因此,以中药学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成功构建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如中药学与化学、工学等紧密结合,着力培养为从事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的工程技术工作的创业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药学与医学结合,着力培养能解决药物质量控制和临床合理用药等问题的执业药师型人才;药学与管理学结合,培养能进行科学决策、经营管理的管理型人才。围绕以上专业方向构建培养模式,制定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和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并加强基地与技能实验室建设,将有效保证并不断提高中药学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质量。

以产学研结合打造中药学专业学位主要培养环节中药学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要求,教学应以能力与技术培养为核心,聘请在中药研发、注册、生产等环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模拟、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按照此要求,校企、校(医)院联合培养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应成为专业学位培养的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采取双导师制的指导方式,学校导师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合作单位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由此,校外基地建设也成为决定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除了生产企业的技术、管理与市场营销等部门,医院临床药学部、药房以及医药公司等实践基地以外,充分发挥和利用高校现有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产学研基地等优势条件,与国家和各省重大工程、重点应用型科技攻关项目以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挂钩,是强化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条件。

2构建举措

2.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科学设置方向培养目标上,中药学专业学位旨在培养能够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胜任中药产业各个领域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以此目标为指导,可以明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是从事中药产业各领域、各环节的质控、监管、营销的应用型人才,而非药物组成、机理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在实际培养工作中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系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全面胜任行业实际工作的实践应用能力;基本掌握生产、流通、管理与科研设计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具备敏锐发现、善于分析、快速解决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或突出事件的组织应变能力;同时注重人文与专业素质的培养,具备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及时处理相关工作的沟通协调能力。

在学科专业方向,可设置为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中药制剂分析与质量控制、中药材种植与加工、中药市场营销与管理、医院调剂与制剂等5个主要方向,基本涵盖了中药产业及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方向要求研究生掌握中药新药研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中药新药注册法规和政策,具有现代中药产品研发各环节的科学设计能力,胜任现代中药研究与开发工作。中药制剂分析与质量控制方向着眼于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质量监控工作,要求学生掌握中药制剂定性鉴别等现代分析技术和方法。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方向主要培养掌握药用植物栽培与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从事中药材种植、鉴定、加工、炮制及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中药市场营销与管理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医药企业、事业单位需要,掌握营销、经济、法律专业知识与技能及中医药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医院调剂与制剂医院制剂方向旨在培养能够开展医院制剂监管工作,对临床医生与患者进行用药指导与信息服务的专门人才,应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保管,掌握中药各种剂型的制备过程及各生产岗位的标准操作规程。

2.2强化阶段培养,优化培养过程围绕实践应用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拟设置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3个主要环节。其课程学习为第一阶段,时间为第1学期,在学校集中完成课程学习和基本实验技能;第2学期至第6学期为实践技能培养期,进入企业的生产技术、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部门进行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期间,第4学期至第6学期不脱产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在主、副导师指导下填写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主要工作是按照课程要求完成所选理论课程和技能方法课程的学习。课程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公共课由外语和政治理论课组成,为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反映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近期国内外研究进展,为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为方向分化课,是依据研究方向的不同,开设的侧重某一分支学科的系统知识,为选修课。

例如,制药工程与技术方向可设中药工业化制剂原理及技术、制药设备原理、中药药品设计与研发、GMP与技术改造等课程。中药检验与分析方向可设置中药品质评价与质量标准建立、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中药仪器分析专论等课程。医院调剂与制剂方向可设置中药临床研究管理、中药调剂学专论、中药临床循证评价、中药物流通论等课程。依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应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特点,要注重理论学习与生产管理实际有机结合,以知识或问题(能力)为主线把不同学科知识加以综合,创新教学方法。

授课方式上,多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实验设计等形式,重视发挥在中药产业管理环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医院)专家参与教学。第2阶段是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在合作企业的生产技术、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部门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实习,时间为2年半。第2阶段可分为专业方向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项技能训练两个部分。最后一年应属于专项技能训练阶段,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并进行资料收集,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完成开题报告评议工作,并进入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第6学期完成论文,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与申请环节。

2.3产学研结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技能训练工作中以产学研结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主要手段。国际先进药学教育均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以美国的Pharm.D学位为例,前1~3年进行早期药学实践或介绍性药学实践,第4年全年进行进阶药学实践。大多数学校在药学实践完成时不仅授予学位,还颁发实习毕业证,没有实习毕业证,就难以找到工作。英国的临床药学实践多采用连续性实践方式,时间大约为1年,实践范围包括医院、社区、药房、国民健康服务机构等,实践方式亦多种多样。日本、德国均有相似的药学实践要求。因此,中药学专业学位应充分发挥校企、校院联合培养的优势与特色,采取双导师制,即由学校在职研究生导师和合作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共同担任导师,指导研究生技能训练与学位论文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导师在专业技能实习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实践技能培养环节应出台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还应制定基地的建设规范,特别加强生产、流通等方面基地条件与教学设施建设尤为重要。

2.4规范格式与评阅标准,强化学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申请学位的主要依据,狭义上讲,论文质量即代表着一个类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是判别一个模式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因此必须做好中药学专业学位的论文工作。在内容上,学位论文须与中药产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体现学生运用中药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中药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论文类型可以是质量较高的现场调查分析报告、针对主要技术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解决方案,或者其它相关研究论文。作为学校管理部门,应及时细化论文格式规范、内容与行文要求,要设置相配套的学位论文评阅标准与管理办法,供评阅、答辩以及学位评定委员会专家参考执行。

第4篇:中药学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河南省平顶山市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药品供应科,河南平顶山467000

【摘要】通过分析中药师职能和工作内容,探讨中药师在提高专业能力和临床素养、科学合理的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积极参与临床中药学相关实验研究等方面的作用,为提高中药师临床药学服务水平提供一些建议,以便更好地发挥中药师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作用。

关键词 中药师;专业能力;临床药学服务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4-0149-01

临床药学服务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医院药学发展的方向。2002年,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颁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和《医疗机构药师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由医师、临床药师和护士组成的临床治疗团队,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工作”。由临床药师组成的药学部门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1]。近年来,西药临床药学发展迅速,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则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本文就中药师如何更好的发挥临床药学服务作用进行探讨。

1提高专业能力和临床素养

为了更好的应对和处理临床突发事件,中药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素养。专业能力的提高在于中药师对药材、中成药、保健品及中药饮片采购、保存、调剂、合理使用等方面的掌握程度。此外,对中药饮片的来源、产地、炮制的掌握程度也是专业能力的表现。中药师作为沟通医生和患者的桥梁,严格的审方不仅能够协助医生正确的使用药物、解决影响药物疗效的相关问题,而且能够帮助患者了解处方的用法、使用注意事项等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如果专业知识有限,很容易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补骨脂的处方别名是破故纸,而木蝴蝶的处方别名是洋故纸,中药师不了解这些,在调剂药品时,就容易出弄混淆。再比如牛蒡子,处方直接写药名,需调配清炒品,自然铜直接写药名需调配煅制品,而专业知识不牢固的中药师就容易弄错。另外中药师需牢牢掌握中药十八反、十九畏,以及有大毒中药如砒石、斑蝥的临床最大用量,避免配伍禁忌和中药毒性事件的发生。

临床工作中,中药师在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丰富的临床经验也是至关重要的。中成药的使用比例较大,解决中成药在临床使用中的问题也是中药师工作的重点。目前各综合性医院中成药的使用调查表明,临床上80%~90%的中成药处方为西医师开具[2]。有些西医人员在使用中成药时没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如无论风寒还是风热感冒,只要症状相符,都开双黄连口服液[3]。另外,有的中成药用法不明确,患者服用剂量判断不准,导致疗效欠佳[4]。针对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中药师有专业的知识与医生进行沟通,对患者进行指导。

2科学合理的开展临床药学服务

药学服务于1990年由美国学者Hepler和Strand,其含义是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包括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中药师的药学服务不能单纯的针对疾病症状对症用药,要考虑患者的年龄、职业、病史等综合情况。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药学服务可明显降低患者的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5]。

药学服务的工作内容包括:调配处方,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监测临床用药,研究和评价药物利用情况,检测和报告药品不良应,提供药学信息服务,参与健康教育等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医患要求的增高,药学服务的主要工作需要以调剂为主向临床转移,从以药品供应向以药学技术服务转移。以往窗口药师的模式不仅不能发挥药师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充分发挥药师的知识和才智。案例分析[6]表明:临床药师只有深入到临床中去,与医生和患者多交流才能切实提高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如何在基层医院开展科学合理的临床中药学服务,笔者根据自己在基层医院多年服务的经验,有以下建议:①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明确临床药师的工作职责、权限和义务,使患者能够明确自己能够享受到哪些药学服务。②医院应开设单独的用药咨询窗口,方便药师为病人提供用药咨询和指导,开展药学服务工作。③定期开展处方分析工作[7],药剂科要定期开展处方分析工作,让各个药师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对本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建立赏罚制度。④基层医院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临床药师学习园地,将工作突出的药师的药学服务经验刊登到上面,这样既能锻炼药师的写作能力,又便于医生和患者加深对临床药学服务的理解。

3积极参与临床中药学相关实验研究

医院的发展要求医院建立自己的药学实验室,药学实验室是药学人才培养的孵化器,是临床药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示范推广中心。专业的药学实验室始终紧密结合临床,以中药临床应用为核心,不断丰富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方法和内涵,为中药师提供实践和应用的平台。中药师应积极的参与与临床中药有关的实验研究,对临床中疗效明显的处方进行制剂和最佳配伍比例的研究,充分发挥中药师的专业优势,研发出特色明显、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价格低廉的院内制剂,更好地服务临床。同时,为医院创收,增加经济效益,发挥中药师的综合作用。

中药师在院内制剂的开发研究中应发挥以下作用:①对经临床验证安全有效、具有较良好的应用前景的方剂进行论证;②确定组成方剂、剂量等;③进一步验证、研究,制订制剂的工艺流程、质量控制标准、检验、药物毒理试验等工序。

目前,临床中药学服务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临床中药师只有具备过硬的临床专业知识,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深入临床,发挥专业优势,切实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各项工作,才能更好的为临床医师和患者提供完善的药学服务,才能更好的履行临床中药师的职责,对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邹红,赵璇,倪修红,等.中药师如何更好的为临床服务[J].中国农村卫生,2014,(z1):111-112.

[2]张碧华,谢沂伯,邵晖,等.临床中药师在综合性医院合理用药中的价值[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5):441-444.

[3]罗茂玉.中成药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海峡药学,2007,19(7):103-104.

[4]李秋云,封南华,刘伟,等.中药临床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J].西部中医药,2011,24(8):25-27.

[5]何丽霞.中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对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3,(7):93-94.

[6]田艳平,朱燕,陈瑞玲,等.呼吸科临床药学服务的案例分析[J].药品评价,2010,7(12):56-58.

第5篇:中药学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中医药专业;教学改革

中药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以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为主,是我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医药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形成了从中专到博士研究生乃至博士后这样完整的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作为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中药学》课程主要介绍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其注重于培养以实用化为目标的技能型人才,这是它的职能定位,所以高职中医药专业的中药学课程教学时,在教授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外,应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而对于如何做才能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这不是一门专业课程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整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大问题,历来这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培养专业能力

现行的教学内容基本上还是理论多、实践少,这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通过增加实践机会来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即在课程内容设置安排上仍以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但教学目标是要培养能够胜任未来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所以重点要加强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训练。具体可以通过补充一些实训内容努力做到使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贴近或者一致于实际工作所需,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掌握到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素质,在就业参加工作时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能力。在课程最终考核中应该加大实验课成绩的比例,不应该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更应注重操作技能的考核。考核的时候可以创新考核方式,以《中药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考场放置一些药材来现场考核学生对中药材的辨别能力、功效、药性、配伍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通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现场考核,既考核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又考核了其专业理论知识。

二、在教学模式和手段上进行改革

目前多数学校采用的教学模式基本上仍是以教师在课堂上“板书式讲授”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的很大弊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竭尽全力讲授,但是由于本课程的内容设置及教材编写特点,尤其在各论中讲授各种药材时,学生容易表现出由于授课内容枯躁、单调乏味而产生的厌学情绪,显然这会直接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而且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甚至弃学的心理,最后表现为期末考试的时候往往很不理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如在教学模式上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等,通过案例分析和解答问题等以学生为主导,增强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必然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在课堂理论教学时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加入图片、视频资料等内容,它能够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包含的信息量特别大,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要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以达到学以致用,这也是高职教学的主要目标;比如《中药学》课程要安排足够的课时在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教学实训中心、实验室等场所进行现场讲解授课,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基于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职能定位,高职教育的老师必须是既懂理论又懂专业实践技能的人才,所以对高职教育的教学工作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就要求院校在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中要加强“双师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来改善现有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可采取引进、外聘技术人才的措施等来改善教师队伍的组成结构,提高整个院校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2年首次将“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列为国赛项目[3],这说明国家相关部门也已对高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对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使命的高职院校教育来说,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近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一种新的有力举措,而且是一项重大的创新平台,它对于引导院校及教师对人才培养当中技能训练的重视起到积极作用,而且通过参加相关竞赛,一方面能够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增强其在将来工作中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校、教师及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自身存在的差距,以竞赛促学促教,从而有力地推进教学改革,实现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五、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交流

学生在学校虽然有一些实践锻炼机会,但是学校在器材设备、规模、工艺等方面与相关企业还是存在较大差距,为此高职院校很有必要与相关领域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通过直接在工厂生产车间参观、实习锻炼,提高其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同时学生也能提前了解一些未来工作岗位方面的情况和相关企业的文化,这对学生成才和就业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德全.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1.

[2]赵亚丽,王玲波,靳丽梅.职业技能竞赛对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辽宁高职学报,2013,15(5):29-30.

第6篇:中药学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应用中药学》是高等及高职院校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是集中药基础知识与中药性能、功效、应用等知识的应用基础性课程,揭示了中药学的发展及应用规律。该门课程在编写上,重点突出了高等教育的特点,坚持体现了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在教学内容结构上,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占88%以上,而这些专业知识是学生以后在中药岗位必须应用于临床和实践中的。但是,由于受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针对这门课程众多的纯理论和概念性内容,在教学中,部分教师还是沿袭了“照本宣科”以及“填鸭式”任务灌输的方法,将书本上知识全盘复制后在课堂上传授,对于中药性能、功效、应用等知识要求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从而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提不起任何兴趣、甚至出现厌倦情绪。所以,在多年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应用中药学》的教学要让学生将理论和概念性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切实能将药性理论知识与职业岗位对接,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学以致用”,在教学方法上,就要重点突出其应用型和实践性。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是十分必要而势在必行的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应用

如何将案例教学法行之有效的应用于教学中,应该说,不同专业和课程,彼此之间是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定向的。在《应用中药学》的教学中,就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2.1案例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手中的案例,可以说是教学课堂上“法宝”。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重要材料,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案例教学法效果的好坏。所以在《应用中药学》的教学中,我们将案例的准备和选择放在案例教学法的首要和重要置位。案例选得好,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在教学准备阶段,精心做好案例的选择。一是案例的来源要紧贴《应用中药学》教学内容,并围绕内容而开展。例如,在讲解“中药的应用”这一章节时,我们通过借鉴《中药的故事》《中药的合理应用》等等课外书籍,攫取最适合教学内容的案例。二是案例要有代表性和典型的临床实用性。选取的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与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案例要注意真实的细节,采用形象、直观、生动的事例。在《应用中药学》各论里各个章节具体每一个药物的临床应用上,其功效应用的讲述,引用案例必须紧贴临床,注重真实。例如,在讲解祛风湿药物时,我们就紧密结合南方气候多湿,风湿患者较多的特点,选择身边的临床案例,结合祛风湿药药的功效应用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应用临床。这样的案例教学法,既有代表性,有又临床实用性。三是案例要有科学性、经典性和可操作性。中药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疾病的药物。对中药的认识和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基于我们药学专业的学生没有系统化的学习过《中医基础学》这门课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加强对药物的认识和临床应用的理解,我们注重引用《中医基础学》的病情病证案例,以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里的案例以及治疗经方作为强有力的教学案例支撑。结合课程内容加以剖析,从而加深学生对该课堂理论的认识与掌握。

2.2案例导入

案例导入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案例与课程知识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以便有效地组织好整个课堂教学。既不能牵强附会的插入案例,更不能整节课都是在说案例,在案例的引入和讲授中,既要打得开又要收得拢。所以,这对于一名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也是一个考验和提升。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光要具备基本的理论能力,调动课堂气氛、驾驭教学进程和引导学生思维的能力也是并重的。《应用中药学》这门课程,理论和概念性的内容占据了课程的85%,在教学过程中,以书本讲书本,就比较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就不是很高。同时,这门课程紧贴《中医基础学》相关中医理论,学生还必须在了解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上,才能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所以,根据课程特点,在案例导入上,我们打破先讲解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的教学模式,而是先呈现案例,采用PPT、实物展示、情景呈现、黑板板书、口头讲述等形式向学生讲述或展示案例。例如在讲解泻下药时,大黄和火麻仁,皆能治疗大便不通症状,但是在临床上,大便不通又有寒热虚实之分,理论上大黄是用于实热大便不通,火麻仁用于津血亏虚便秘。因此在临床用药上,需要辨证施治,辨证用药。但是,学生在学了理论后,依然一脸的茫然。这时,我们先导入案例,呈现工作过程中的情景,急诊室来了两患者,一中年男性患者,腹胀腹痛拒按并兼有口干发热症状,究其根源是一直喜食辛辣刺激食物,一周大便不通;一产后哺乳期患者,身体虚弱,腹痛便秘达半月之久。在此案例导入上,可以选取学生来表演患者或是用PPT动画展示工作情景。课堂案例的导入上,我们力争紧贴课堂教学内容,力求精而不滥。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们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应用中药学》课程知识以及对接以后的工作岗位,很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2.3案例分析

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如果说前面两个环节教师是主角,那么案例分析的主角就是学生了。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必须从讲解者的角色转换成参与者、协助者的角色,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来,学生由原来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积极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在案例导入后,老师针对案例进行设问,让学生们针对一个个的案例,自己翻阅教材,查询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式的、开放式的分析和讨论,初步掌握理论知识。具体做法是,将班级学生按座位分布每8个人一组,结合教学内容,进行3~5min的自由分析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共同探讨,自己整理归纳。最后,每一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到讲台上来,就本组的讨论意见向大家公布。最后,教师在总结同学们所有的讨论结果后,进行讲解,在对案例的讲解中,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我们发现,学生自己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过程,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掌握了实践技能。而且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加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应用效果

第7篇:中药学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生物化学;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中药学;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①掌握氨基酸的一般代谢规律和氨的代谢特点。②熟悉蛋白质的营养作用、一碳单位代谢及个别氨基酸代谢的特点。③了解蛋白质代谢异常后常见的临床症状。

1.2技能(能力)

目标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们掌握蛋白质进入人体后大致的代谢去路:消化、吸收和腐败,重点学习氨基酸的代谢概况。为后续营养学和病理生理学等相关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1.3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高血氨症的介绍,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氨中毒的严重性,而氨是氨基酸代谢的主要产物,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②通过对苯丙酮尿症的介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个别氨基酸代谢的必要性,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好奇心。

2教学内容

2.1教学重点

①氮平衡概念;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氨基酸代谢库的概念。②氨基酸的来源与去路;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氨的代谢。③一碳单位的概念、来源、载体和功能。④甲硫氨酸循环及其意义。⑤酪氨酸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及多种先天性代谢缺乏症。

2.2教学难点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一碳单位来源。

3学情分析

①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中药学专业全日制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全部为理科生,思维比较活跃,课堂气氛整体较好,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容易进入课堂状态,积极和老师互动。②本专业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已经学习了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等课程,与此同时开始进行分析化学的学习,本身属于理科生,在高中时期对生物学有了系统学习,具备最基本的化学和生物学的认知系统。并且在本章之前,通过对蛋白质化学章节的学习,已经对氨基酸的分类、肽键的形成、蛋白质的高级结构以及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有了系统性的认识。③本章涉及到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和消化吸收以及氨基酸代谢内容比较多,虽是学习的重点,但学生在蛋白质化学章节已经对氨基酸和蛋白质进行深刻而系统的学习,对于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学生在本章节学习的难度应该有所降低。④有些学生学习热情特别好,对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发生的调控环节非常感兴趣,所以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插入一些文章检索内容,怎么搜索一些蛋白质代谢通路的文章,尤其是英文文献的检索。

4教学策略

蛋白质代谢的讲述主要以多媒体课堂教授,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用抛出问题的方式将一些医学或中药学中常见的化学现象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一起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分析和思考,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主动积极的思考问题。在课堂讲授中充分将多媒体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是教学的主流方式,尤其在大学校园,通过多媒体,可以充分利用最先进的信息交流方式,弥补教材的局限性,把现今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丰富了知识内容,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刻领悟蛋白质代谢知识的学习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意义和作用。黑板板书则简明扼要的突出重点,始终让学生们把精力放在重点难点上,沿着蛋白质代谢的讲述主线,系统的学习,以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成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消化、吸收及腐败作用,氨基酸的一般代谢和特殊代谢。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提问与讨论,激发课堂热情的同时又能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课间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介绍蛋白质代谢的相关视频,以及最前沿的蛋白质分析技术,增加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试着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身边常见的问题。课下布置适当的作业,强化课堂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知识记忆,通过对学科前沿进展的了解,预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研素养。对学生的这些学习结果进行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到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学生最终成绩包括期末的考试成绩、平时的实验成绩、教学实践活动、平时作业、出勤率和课堂提问等。

5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本章节的学时安排为4个学时:第一节蛋白质的营养作用、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腐败作用和氨基酸的代谢概况(1个学时),第二节氨基酸的一般代谢(1个学时),第三节氨的代谢,第四节个别氨基酸的代谢(1个学时)。课程一开始,可以让学生们讨论一下,什么是蛋白质的分解代谢,蛋白质的分解代谢途径可能是怎样的?然后举出几个蛋白质代谢异常导致的临床病例,比如白化病、尿黑酸尿症、苯丙酮酸尿症和高血氨症等。引起学生对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第一节蛋白质的营养作用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腐败作用,首先介绍蛋白质营养的重要性,人体每天的摄入量,以及摄入量的计算方法:氮平衡,通过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讲述来学习一下蛋白质的互补作用;简单讲述一下蛋白质消化部位、参与的酶以及发生的化学反应,氨基酸转运的一般方式,氨基酸的腐败作用的危害性。与此同时引入氨基酸的代谢概况图,简单介绍氨基酸的来源与去路,为后面氨基酸的代谢打下基础。第二节氨基酸的一般代谢,在讲氨基酸代谢之前,先从上节课展示的氨基酸代谢概况图中了解氨基酸的代谢途径。一般情况下氨基酸代谢包括三种脱氨基作用、酮酸的代谢和脱羧基作用。第三节氨的代谢,氨作为脱氨基作用的主要产物之一,由于本身的毒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极为敏感,所以很有必要详细讲述氨基酸脱氨基作用中,主要产物氨在体内的来源与去路。第四节个别氨基酸的代谢,在完整讲述了氨基酸的一般代谢之后,一般代谢只是20种氨基酸的共有代谢途径,联系之前学习的蛋白质化学的内容,氨基酸由于R侧链的不同,因而又有各自特殊的代谢途径:比如一碳单位代谢、含硫氨基酸的代谢、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以及支链氨基酸的代谢等。在本章的最后,前三节内容学习的基础上,概括总结蛋白质分解代谢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蛋白质分解代谢的认识和理解。

6教学互动环节

6.1课堂互动

①课程开始时,首先让同学们讨论富含蛋白质的食品有哪些,蛋白质有什么的营养功能,结合之前学习的糖代谢和脂类代谢讨论一下蛋白质代谢有什么特点,抛出以上问题之后,引发同学们对蛋白质代谢的学习兴趣和关注。提问蛋白质有哪些生理功能,引出蛋白质的营养作用以及蛋白质的消化、吸收。②可以让学生们讨论一下,什么是蛋白质的分解代谢,蛋白质的分解代谢途径可能是怎样的?然后举出几个蛋白质代谢异常导致的临床病例,比如白化病、尿黑酸尿症、苯丙酮酸尿症和高血氨症等。引起学生对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6.2课下互动

①蛋白质在体内水解产生的氨基酸既能转变成糖又能转变为脂肪,因此,有人认为每天只要摄入足够量的蛋白质也能满足机体的需要,无需摄入糖和脂肪。这种想法正确吗?为什么?②举例说明常见的氨基酸代谢异常疾病的生化机制及预防和治疗方案。在互动的过程中要及时的给予鼓励,通过课下作业和讨论的过程,如果发现学生有畏学情绪,这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尽量给出合理的建议,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探讨与交流,和老师多沟通,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教师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7教学反思

认真备课是讲好课的前提,要求每一位代课教师在上课之前仔细研读教学大纲,精心准备讲稿,认真的进行教学设计,广泛阅读与该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要注意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针对不同的专业,采用不同的讲授方法,对于本科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生的基础相对不错,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听懂教师的讲解,对于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所以课程进展的较为顺利;在讲授完本章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之后,可以给学生额外补充一些与本课程知识相关的最前沿的研究动向,来满足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而中药学专业专升本的学生就不一样了,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对于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相对较弱,所以课程进展的相对较慢,这样的话,就要求教师在讲授完本章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之后,还要额外留有一些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给学生们解答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们的听课状态,根据学生的听课状态,及时的调整每节课的授课速度。如果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的现象,要适时的进行提问或者插入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把学生的思绪和注意力给拉回来;根据相关规定,生物化学在排课的时候一般都是理论课4节连排,所以在连上了3节课之后学生很容易出现倦怠的情绪,这个时候要适当的引入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有趣的小故事,使学生们的心情转换一下,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每个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都存在个体差异,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互动的环节积极性不是很高,所以下课之后应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对于部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则给予特殊指导,以此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另外,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手机都可以作为师生交流的方式,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增加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作者:安 娜 郑晓珂 武慧敏 赵 乐 马利刚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参考文献

[1]于英君.生物化学[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第8篇:中药学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 中药学 多元记忆教学法 效果评估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各类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1]。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总觉得该学科内容多且枯燥乏味,容易混淆,不容易记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了多元中药学记忆法教学法,使学生能够在此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对中药学感兴趣,并轻松记住所学的知识,以满足日后的工作需要。

1 多元记忆教学法

1.1 趣味记忆教学法在讲授每味中药之始,注重介绍其来源、产地、采制以及实物标本介绍的同时,就其外形特点、名称涵义、传说等入手作趣味性的引导记忆[2]。例如:以形态结合产地取名的秦艽原产四川、古代为秦国之地,它的根作罗纹交纠状,两者合称为秦艽。

1.2 歌诀记忆教学法歌诀记忆法具有语言精练、节奏明快、句式整齐、押韵简短、朗朗上口的特点,学生易于接受,便于掌握。例如:《药性赋新编》把当归的功效编成了“当归号为补血君,活血润燥兼养阴,妇科经产为主剂,头止尾破补用身”。这个顺口溜巧妙地道出了当归的三部分功效是不尽相同的:当归头止血,当归尾破血通经,当归身补血润燥养阴。同时也讲述了全当归的主要功效是补血活血,养阴润燥,为妇科经产之主药等。

1.3 联系记忆教学法中药的功效,应用与其本身性味,归经有较密切的联系。在讲解中药功效时,可联系其性味归经以及中医基础中有关知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牢牢记住。

1.4 对比记忆教学法药物间的功效对比,包括共性与个性。共性就是两味(或以上)药物的共同功效主治,如桑叶、均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桑白皮、葶苈子同可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将这些药串讲在一起,联系在一起,可以让学生集中记忆,并可获知此类药物常可相须配伍以增强疗效,也可以相互替代使用。要精细地掌握药物的要点,还必须同中求异,辨析出相关药物的各自特点来。

1.5 分类记忆教学法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大脑皮层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所输入的信息,而是利用原有的记忆和信息加工策略;对新信息予选择整理归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自觉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归类,以提高记忆效率。例如在补阴药章节的教学中,将补阴药分为补肺胃之阴药和肝肾之阴药两类,然后将其分别讲解。

1.6 纵向比较记忆教学法这种记忆法主要用于同章节药物的学习。通过比较可以迅速地掌握数味药物的相同功效,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把握这些药物的特有功用。如麻黄与桂枝,石膏与知母,大黄与芒硝的功用异同等等都可以用比较这种形式指导记忆。有比较就有鉴别,运用比较记忆能准确地掌握药物的个性特征,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也为以后临床上“对证”用药奠定良好基础。

1.7 直观记忆教学法在中药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中药标本室的作用。利用浸制标本、蜡叶标本和个药进行反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在了解药物的形态、性状、颜色、来源和采集的同时掌握药物的归类。掌握了药物的归类也就掌握了药物的主要功效,因为中药的分类是按功效划分的。通过对中药饮片的观察与品尝进一步体会中药的气味与功用的关系,思考中药发挥效能的一般规律,为掌握重点药物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多元记忆法教学效果评估

2.1 教学对象中药学本科生共65人,其中,女生43人,男生22人。

2.2 教学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中药学》(黄兆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3 教学方法将上述多元记忆教学法穿插应用于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学中采用理论讲授、标本展示、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手段。

2.4 教学评估

2.4.1 考试以期末考试进行教学效果检测手法之一。考试以笔试的形式进行。采用百分制计算,60分为及格,80分以上为优秀。

2.4.2 问卷调查根据中药学课程的特点自行设计问卷,于教学完毕后以学生无记名方式独立填写问卷内容。

2.5 结果

2.5.1 考试成绩及格率为98.5%,优秀率为58.5%。试卷分析符合正态分布。从试卷答题情况看,学生对中药学基本知识掌握较好,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也能很好的把握,达到了教学的预定目标。学生成绩分数段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学生成绩分数段统计

分数段人数所占比例(%)

2.5.2 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5份,收回64份。62%的同学认可多元记忆教学法,66%的同学认为改用多元记忆教学法后中药学课程变得生动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枯燥乏味,55%的同学认为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66%的同学认为加强直观记忆教学法能够增加他们对药材知识的记忆。调查内容和结果见表2。

表2 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

评估内容认同选项

人数不确定选项

人数不认同选项

人数课程的生动性很生动42还可以21乏味1对课程内容的记忆程度记忆深刻35记忆一般25没记忆4加强趣味记忆教学法好认同21不确定40不认同3加强歌诀记忆教学法好认同25不确定35不认同4加强联系记忆教学法好认同32不确定29不认同3加强对比记忆教学法好认同33不确定30不认同1加强分类记忆教学法认同30不确定29不认同5加强纵向比较记忆教学法认同29不确定33不认同2加强直观记忆教学法认同42不确定22不认同0对多元记忆教学法认同40不确定22不认同2

3 结语

教学方法的优劣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教学方法不适合是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对所学知识应用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成绩和增加学生对知识应用性的有效方法。本人对多元记忆教学法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深受学生的喜欢。

【参考文献】

第9篇:中药学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分层次递进式;实践技能;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在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与科学素养培养中起着重大作用。实践技能培养是中药学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2]。李凯从大学生实践创新教育制度建设、构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建立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等方面,改良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刘芙等按照基础、专业、综合、社会实践“四层次”设计教学内容,构建了“四阶段”实践教学模式。中药学本科专业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足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过程的训练和培养,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从而培养实践技能和创造能力。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长期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近年来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大胆改革创新,建立了一套以“实验技能培养集中实习实践科研创新训练专业综合实践”为基本构成模块,涵盖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跨越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具有“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夯实基础与创新提高三结合”教学特色,全方位,多手段,分层次递进式的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技能培养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基础。

1分层递进式实践技能培养模式主要内容

1.1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培养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力推动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开展,从工作量认定、教改经费资助等方面予以扶持。每门实验课至少包含1~2个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设计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实验方案。专门开设综合性实验,教师定出实验题目,由学生查资料,在综合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师生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并修改方案,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从大学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直至专业实验课,均要求开设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项目,近年来每学年的开设比例占实验课程总数50%以上。

1.2组织实验技能大赛

以赛促教促学促练中药学是实验性科学,实验基本技能是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保证。从2009年起每年组织一次中药学实验技能大赛。旨在规范、熟练实验基本操作,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技能;通过竞争发现实验教学工作中的优、缺点;培养广大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意识,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重视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科研与学习氛围。此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验技能大赛,多次组织团队参加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并多次获奖。

1.3强化毕业论文环节

提高学生实验综合素质毕业论文是检验和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以往的毕业论文安排在第8学期,考虑到此学期学生还要参加考研复试,以及联系工作等实际情况,我们尝试将毕业论文工作提前到第7学期开始,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为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特长,毕业论文题目保证1人1题,不得重复。

1.4渲染学术氛围

引领学生实践为提高学生对于科研、科技开发的兴趣,渲染学术氛围,学院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肖培根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陈士林研究员、302医院肖小河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赵中振教授、美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NIOSH)病理生理研究部首席生理学家AnnaAShvedova教授、美国Daemen大学BrendaL.Young教授、AndrewKierWise博士等共20多人。此外,还鼓励教师带领对科研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从大一下学期或大二开始进入实验室,通过学生自愿申请、科研导师审核,遴选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横向科技开发项目等研究。自2007年以来,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达40余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被SCI、EI、SCIE等收录。

1.5建立学生科研创新平台

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搭建学生科研创新平台,提供全开放的自主学习实验教学环境。通过课外创新实践项目立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创新设计学习,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科学研究能力。①建设学生科研创新平台网站。完善网络宣传交流版块,包括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招标通知、报名、申报评审程序、项目管理运行机制、科研成果信息公布等信息;②实行导师准入制度。教师只有通过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课程的学习,通过测试,方可取得导师资格,再通过申请成为导师团队成员;③实行审批制。学生确定研究题目或研究方法后,以课题申请的方式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将为其指派指导教师或学生自行联系指导教师,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完成后撰写并上交论文报告,接受答辩;④实行项目定期考核制度。学生定期上交研究进展,统一进行标书评优,在实施过程中,各小组定期召开组会进行本课题的讨论;⑤召开大学生科研创新例会。定期召开创新工作专题会,讨论工作计划及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针对各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由指导教师团队进行摸底、总结、提出解决方案;⑥建立奖励机制。每年拿出专项经费,对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参与教师科研活动以及各种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励,并通报表彰,激励拔尖学生脱颖而出。

1.6加强与外界合作

拓展学生实习实践空间,积极加强与外界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学生实习实践空间。①与校内科研实验室的合作。依托学科优势,大力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及时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校内实习实践基地,将教育部“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工程研究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信息工程”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经典名方有效物质发现”重点研究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发展为校内教学实习基地。②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在中药研究领域校友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建立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拓展学生的实习实践空间,与北京康仁堂药业等医药企业和广安门医院等三甲医院及安国药材种植基地、松山植物园共建校外实习基地。③组织专业科学考察。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生产实践一线,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中药资源调查等科学考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磨练学生意志,引导学生热爱实践、勇于实践、服务社会。

1.7加大投入

搭建坚实的实践教学硬件平台近年来一直积极申报各类国家财政专项以改善大学生实验室条件,同时本着勤俭持家的原则用好各项经费。学院历来注重实验内容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为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已建成能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研发基地近五千平米,其中包括符合GMP标准的中药制剂实训平台、中药材标本馆和小型药草园。中药制剂实训平台中既有制药生产中的常用设备,可供学生学习各种剂型的制备方法,也有万级、十万级的模拟车间、环境,使学生感受到工厂的氛围;中药材标本馆和小型药草园,使学生亲身接触到中药饮片和药用植物,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身临其境,乐在其中”教学境界。通过上述措施,将专业实验与生产实际融为一体,提升理论,注重实用,强化了学生解决中药生产与鉴别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8加强队伍建设

努力造就高素质的实践教学队伍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因此,学院十分注重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①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对新留校工作、新调入人员必须进行实验技术岗前培训;支持、鼓励实践教学人员参加国内外各种教学研讨会;选派青年教师进修学习,以提高队伍的业务水平;②成立实验教学督导组。成立由知名专家教授组成的中药学实验教学督导组,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同时对实践教学的改革方案进行专家论证、向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2分层递进式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特点与创新

2.1全方位

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涵盖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强化专业培养方案之内的第一课堂教学,即经典的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和毕业论文;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即开办实验技能大赛,举办学术节,渲染学术氛围,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训练和展示平台,通过比赛和科研活动,促教、促学、促练;应用所学专业实践技能,走出校门,进行科学考察,走进企业,调查中药行业发展现状,引导学生热爱实践、勇于实践、服务社会。分层次递进式培养模式涵盖了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大一和大四学生分别主要以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和毕业论文工作为主,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实验技能大赛、学术节、学生科研活动招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则贯穿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

2.2多手段

采用多种实验教学手段,不断完善实验教学方法。在原有课堂教学和实物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网络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建立虚拟仿真实验数据库,建立实验仿真教学平台和人机互动实验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中药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①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将图像、声音、动画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习者呈现和传递大量信息,充分调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使学习者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②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交互性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效果,通过3D效果建立起来的实验环境,可以使学生通过人机交互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全程操控和观察,让学生非常直观的学习实验过程。③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解决了中药学实验教学中的以下三点迫切需求:实现中药学实验教学的远程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亲临整个实验过程;突破传统实验形式的限制,对于危险性、毒性极大的实验可通过模拟仿真平台实现实验过程的真实再现;对于资源有限、贵重的药材,不适宜于实验室中大量消耗,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现了资源的保护。通过现代化的虚拟仿真实验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实物实验有机结合,克服传统课程的缺点,通过建模与动态演示,把中药学过程中的实验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掌握,为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基础。2.3分层次探索建立了以“实验技能培养集中实习实践科研创新训练专业综合实践”为基本构成模块,各模块依次展开,层层递进,互为依存,有机联系,不断深化的多层次培养模式,形成了“实验教学奠定基础、集中实习巩固加强、科研训练培育创新、综合实践整合提高”的实践教学特色,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夯实基础与创新提高三结合”的实践教学理念。同时,以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为切入点,连续4年不间断,而部分优秀毕业生又可以作为专业思想教育的范例,反馈形成良性循环。

2.3.1实验技能培养层次

本层次立足于基本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各项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巩固提高,内容包括附属于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内的课内实验和独立实验课程,分为基础性、专业性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三个能力分层递进的实验教学模块。①基础性实验包括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化学分析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物理学实验、药用植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药理学实验等;②专业性实验包括中药化学实验、中药药理学实验、中药药剂学实验、中药炮制学实验、中药制剂分析实验、中药鉴定学实验、中药制剂显微鉴别实验等;③综合设计性实验又包括基础综合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以上所涉课程时间跨度从第一学年到第四学年,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示范教学、仿真模拟、现场参观、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际观察和操作等方式进行。

2.3.2集中实习实践层次

根据课程学习需要,依托现有的实习实践基地,在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学等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等课程教学中安排集中实习,包括松山药用植物学实习(包括野外药用植物资源调查、药用植物识别)、安国中药鉴定实习(包括常用中药材鉴定、道地药材产地实习等)、中药制剂实习(包括中药制剂车间实习、医院药剂科实习等)。本层次实习主要安排在第二学年和第四学年。通过集中实习,加深和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获取感性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专业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今后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3.3科研创新训练层次

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实践活动,以此强化学生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本层次的创新训练主要面向已经完成基础和综合实验培训的二、三、四年级的学生,重点是“创新性、探索性”。具体包括:建立“科研创新实验”导师库,按照“以学生自行设计、操作为主,导师指导为辅”的原则,开设学生自行设计的“创新探索综合实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申报;参加“挑战杯”等各种创业大赛;进入教师实验室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学校举办的专家、企业家系列讲座等。

2.3.4专业综合实践层次

毕业专题实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一次重要实践,同时也是实现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第七学期教学任务结束后即进入毕业专题实习,时间共16周。要求学生通过实习,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和趋势,熟悉本专题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实验研究、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熟悉论文答辩过程,为即将开始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第八学期末,根据学生入学以来的实验、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情况进行毕业综合考核。多年教学实践结果表明,通过以上四个不同层次的专业化训练,学生切实具备了扎实的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能够胜任中药学相关领域的工作,并在工作中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实力。

2.4将科研过程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

积极引导教师把科研过程中产生的科研及科技开发成果引入到实践教学之中,积极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和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三年来,结合纵、横向科研课题的毕业论文300余篇,占毕业设计总课题数的36%以上;结合科研课题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题目达85个,占实验项目总数的61%,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开设比例占实验课程总数40%以上;学生参与项目研究的课题占科研项目总数的70%以上。

2.5改革测评方法

建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建立能够体现培养目标的、完整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采取多元化的考试方法,将过程考核与终结考试相结合,以考察能力、操作为主,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该考核体系涵盖了实验技能培养集中实习实践科研创新训练专业综合实践四个阶段的各个环节。①在实验技能培养阶段,将实验技能考核分成平时实验能力测评和统考测评两种,平时实验能力测评主要包括:结合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验预习网上过关自动积分、实验预习积分、实验操作能力积分、实验结果积分、实验报告积分;统考测评又分为实验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技能考试两部分。若平时实验能力测评优秀者,可免统考测评;平时实验能力成绩达不到优秀者,须参加统考测评;规定实验技能考核成绩不及格不得参加理论课考试;②在集中实习实践阶段,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和小结;③在科研创新训练阶段,要求学生撰写课题申报书、实验方案和详细实施计划;④在专业综合实践阶段,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选题、开题、实验、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使学生得到全面训练。多年实践证明,该体系保证了实验教学各环节的教学秩序与质量,为正确评价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客观指标体系,同时也是新世纪中药学专门人才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

3模式应用效果

分层递进式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构建完成后已进行了多年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1提高了本专业师资综合水平

2007—2016年,本校中药学专业相关教师有22人晋升教授或研究员职称,35人晋升副教授或副研究员职称。

3.2形成了多项教学改革成果

2007—2016年,该成果相关完成人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5项,发表实践技能培养相关教研教改论文80余篇,建成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门,建设校级精品教材5部。鉴于在构建本科生实验技能培养体系的综合性、特色化和成效显著,实验研究成果突出,实验室管理科学合理,注重科研促进本科教学和科技服务,中药学实验中心于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还申报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外,中药学专业于2007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获批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

3.3培育了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经过全方位、多手段、分层递进式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训练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进一步强化。许多学生反映,在经过该模式的系统训练后,实践技能和实践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在学校连年举行的大学生科研课题招标活动中,中药学专业每年有数十个学生团体积极参与这一活动,在此过程中他们经历了科研全程训练,其科研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近年来共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40项,教育部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近30项,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5项,校级自主课题100余项;在第三届“挑战杯”首都高校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取得一、二、三等奖各1名,在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取得铜奖1名;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创新成果三等奖2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多篇。

3.4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就业考研情况良好通过分层递进式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实践,学生的就业形势得到明显改善,缩短了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磨合期”,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许多学生反映在经过全方位的实践技能综合培养模式训练后,就业面试时的自信心增强,提高了成功率。多年来,本科生就业率在95%以上。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参与实践,特别是科研实验工作大大激发了他们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兴趣和进一步深造的愿望。近年来本专业学生踊跃报考研究生,40%学生报考研究生,录取率30%左右,已考取的院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学生的实践技能受到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一致好评。此外,有多名同学由于实践技能突出,被美国、英国、法国及香港和澳门等地的大学录取为研究生。

4小结

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应当基于实践教学的实践性、系统性、主体性、现场情境性、完整性等特点[4]。对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技能培养模式进行有益探索,对于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实践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分层递进式本科生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是多年探索、研究的成果,已经多年实践,该模式对于培育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技能培养和提高具有示范作用,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丁安伟,朱亮.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17-118.

[2]卞金辉,陈娜,欧阳静,等.中药学专业能力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2):34-35.

[3]李凯.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才智,2011(1):324-325.

[4]刘芙,王韶春.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现代教育管理,2011(3):88-9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