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观的基本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育观念 教学研究 教学方式
为顺应素质教育改革潮流,实现学校内涵的发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我校悉心探索教学规律,以学生的“学”为切入口,从转变学生认知、情感、技能三方面着手,在德育实效、教学改革、教育科研、质量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大胆而积极的实践,努力创设提升学生学力的环境和条件,并由学生的“学”的需求带动教师“教”的追求,终于初步取得学校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成效。
一、从转变教育观念开始
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后,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是教育本身有生命力的唯一正确认识。
1.对学生本位论的认识
学生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就是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主张尊重学习者的本性与要求,主张学校的职能是把学生充分地培养成为名副其实的人,而绝不能只是提供人力资源。学校教育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真正有助于潜能发挥,个性释放和成长的知识经验;教育要重视人的主观存在,强调学习者的内因机制,认为学习者的心智完善比学习的功利性更重要,人格陶冶比知识习得更有意义。让教育适合学生,还是让学生适合教育,就是教育以谁为本的问题。让教育适合学生,是指学生总是有个别差异的,教育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让教育适合学生,就是教育以学生为本,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
2.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成功教师的立身之本
现代教育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观念,现代教师应该树立以下三个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德育教育,也是一种注重内涵发展的教育概念。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着眼于受教育者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从人的共性与差异性考虑,强调因材施教和个性的发展。
现代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指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现代学生观的本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现代学生观既承认学生还是发展中的人,正在成熟的人,有发展潜在可能性的人;同时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关注和要求自己向上的主动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教育的任务是把这些需要与可能转化为现实,让学生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
教育质量观。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现代教育质量观是看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多少有用人才,这种人才不仅是社会精英、名人,还要有更多脚踏实地、敢于奉献的“凡人”。因此,学校要着眼于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主张培养全方位、多规格、多类型的,具有开拓精神、创新能力、踏实肯干、敏思好学,既有扎实的基础,又有鲜明的个性,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需求,不断在事业上有所进展,有所突破的人才。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当教师走进新课程时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心理变化,并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达到提升学生学力之目的。
(一)锤炼教师教学基本功
教师要从关注“教”转变到主要关注“学”,就有一个锤炼教学基本功的问题。在传统意义止,“三字一话”基本功是衡量一个教师合格的尺度,即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及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内容有了新的发展。
1.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现代教育需要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等,这都需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协作。
教师首先要与学生合作与交流。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努力在课堂上共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气氛。语文组的“合作学习”、数学组的“做中学”、理化生组的“情景实验学习”等,都是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追求新的发展与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成功教学范例。
教师还要与其他教师合作。让教师们在热烈的课前讨论、认真的课件制作、丰富的资源共享中,把教学中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学校还牵线搭桥,将老师的教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鼓励教师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禁毒馆等优质资源丰富和充实课堂,使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教师们驾驭课程、与社区开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老师的信息素养、技能水平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效果,也就直接影响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我校把教学中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3.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而且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主体的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了解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而根据他们的需要、经验及差异开发、选择或重组各方面的课程资源。为了成功地开发适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我们要十分关注培养教师们开发和课程实施的技能,还成立了拓展型课程教研组,构建学校课程管理网络,鼓励老师撰写拓展型课程教案;还定期召开课程开发教师的信息交流会议,在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生需求、课程评估等方面对教师进行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
一、关于母亲的教育素质内涵及结构的研究
杨宝忠教授认为“是家长的教育素养,即家长所具有的教育科学知识以及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教育态度和教育期望。”而关颖研究员则从教育社会学视野出发,指家长教育素质是作为父母特定角色的特殊素质”,包括家长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能力等。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家长教育素质的统一体。华东师范大学学者莫建秀在毕业论文《学前儿童母亲教育素质及其开发研究》中将母亲的教育素质分为教育品质、教育观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四个方面。学者李俐心在其毕业论文《小学生家长素质对家校合作影响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家长的教育素质分为动力系统、知识系统、操作系统三个方面。其中动力系统包括家长对自己的角色认知和家长教育观念;知识系统包括家长对儿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卫生保健知识以及法律常识的了解;操作系统包括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两个方面。
二、关于母亲的教育素质现状的研究
学者东子在《中国母亲教育批判》一文中指出母亲的教育素质存在的问题①不懂科学教子:忽略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不善给孩子制定成长计划;不让孩子做教务;忽视孩子的自尊需求;漠视孩子交友需要。②过度娇惯溺爱: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过度保护孩子;无原则满足孩子的需求。学者张庆守在2007年经调查认为家长素质问题体现在缺乏“角色知觉”;观念陈旧;缺少对子女生理和心理特性的了解;不能够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知识结构。王凌、熊梅等对昆明市1210名学生及家长的调查中得出以下基本认识:(l)家庭教育普遍受到重视,但家长和学生在家庭教育目的、作用方面的认识有较大差异。(2)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期望普遍过高。(3)重视智育仍是主流,但素质教育的观念已逐步深入人心。(4)依然重视良好品德的培养,但对品德教育的内涵的认识却在悄然转变。(5)劳动观念得到普遍认可,但劳动实践还有待于加强。
三、提高母亲的教育素质策略的理论研究
从成人教育的角度出发,莫建秀在其论文《学前儿童母亲教育素质的开发对策》中建议,母亲教育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从思想对母亲教育进行合理的定位,包括:对母亲教育的重要价值的肯定,将母亲教育纳入成人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从母亲教育的管理体制上加强,具体包括:完善的规章制度、固定的教育基地、权威的管理机构、专门的师资队伍、合适的教学材料、充足的经费投入。吕秋芬从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在其毕业论文《0—3岁农村幼儿母亲育儿素养问题与对策研究》中提出了提高农村幼儿母亲育儿素养的对策和建议:社会各相关部门积极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支持农村幼儿母亲育儿素养教育的提高;为农村幼儿母亲创造业余学习条件;农村幼儿母亲要积极提高育儿意识和相关素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为农村母亲育儿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黄跃洪提出改善城乡中小学生父母教育素质的建议及对策: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普及改进家长学校,加强家校合作,积极构建学习化社区,鼓励家庭创建学习型家庭,借鉴国内外优秀家教经验,探求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
四、影响母亲的教育素质的因素的研究
陶沙等人在1994年进行了“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显示母亲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对其教育方式有显著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等在《2—6岁儿童母亲教育观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中,通过实际调查得出:母亲的受教育水平、母亲的职业、儿童的性别和母亲的教育具有显著性差异。
五、结语
综合以上关于母亲教育素质的研究的所有成果,可以看出当前母亲教育素质的研究现状主要呈现出这几个特点:
1.关于母亲教育素质的研究多混杂在家长教育素质和母亲素质的研究中,而专门关于母亲教育素质的研究数量较少。
一、注重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发展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得到教师们的普遍认同。并在教学中进行有关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由于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得不够,所以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理解不够,使得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加之某些教师头脑中固有的地理学科为次要学科的观念的影响,使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如有的教师理解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多活动、多回答问题,有的生硬地安排许多无意义教学环节,有的使用大量的教学工具。这些所谓的培养学生能力、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结果是事与愿违,使本来简单的教学复杂化,轻松的学习沉重化,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了解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动向,在丰富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尽早适应当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新的挑战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21世纪发展需要的新人。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完成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又是通过每位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来实现的,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
首先,德育素质的提高。教育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尊重并关心学生,以其人格魅力从正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其次,业务素质的提高。知识的传授靠教师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来完成。在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业务水平较低,课堂教学平淡乏味,使课上得死气沉沉,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地理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板书、板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等。
再次,文化素质的提高。一堂高质量的课,往往与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仅有地理专业知识,也要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具有较高的修养,要有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了解当代地理学的前沿和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化需要。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注重知识更新,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中捕捉地理学方面的新知识、新信息,来充实课堂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联系社会、跟上时代。
最后,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素质对于人的一生中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但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要具有轻松愉快的心境、豁达开朗的心胸、振奋昂扬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些对于学生方面的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教师的教育观念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师要以人为本,人是各具个性的,正是丰富多彩的人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社会,因此只有关注人、信任人,才可以发现和创造出办法来影响和改变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气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
地理教师与其它各学科教师一样,首先应树立新时期的地理教育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的时间。不仅要传授有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能力,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及与当今社会联系比较密切的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
四、重新认识教材,确定地位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根据大纲的要求,挖掘教材,确定培养目标,结果往往以单纯传授课本知识,让学生简单地记忆这些知识为主要目标,而教育的口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公民的素质,这也就决定在地理教学中贵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那么,仅仅传授教材的基本知识就远远不够了。
地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地理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及人类生存的所有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改变,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在改变,从而决定了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而目前教材的编写滞后于教学改革,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原有的教材观念,突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根据能力培养的教学需要可以适当调整教材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改变传统的以记忆经验结论为主的学习方法,养成积极探究事物形成过程及成因的习惯。
五、改变教育方式,融入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 地理 教学
素质教育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开放的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其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他事关国家民族的存亡。
一、注重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发展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得到教师们的普遍认同。并在教学中进行有关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由于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得不够,所以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理解不够,使得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加之某些教师头脑中固有的地理学科为次要学科的观念的影响,使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如有的教师理解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多活动、多回答问题,有生硬地安排许多无意义教学环节,有的使用大量的教学工具。这些所谓的培养学生能力、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结果是事与愿违,使本来简单的教学复杂化,轻松的学习沉重化,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了解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动向,在丰富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尽早适应当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新的挑战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21世纪发展需要的新人。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完成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又是通过每位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来实现的,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
首先,是德育素质的提高。教育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尊重并关心学生,以其人格魅力从正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其次,是业务素质的提高。知识的传授靠教师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来完成。在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业务水平较低,课堂教学平淡乏味,使课上得死气沉沉,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地理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板书、板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等。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胜任现代的教育工作。
最后,是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素质对于人的一生中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但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要具有轻松愉快的心境、豁达开朗的心胸、振奋昂扬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些对于学生方面的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教师的教育观念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师要以人为本,人是各具个性的,正是丰富多彩的人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社会,因此只有关注人、信任人,才可以发现和创造出办法来影响和改变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
地理教师与其它各学科教师一样,首先应树立新时期的地理教育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的时间。不仅要传授有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能力,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及与当今社会联系比较密切的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
四、重新认识教材确定地位作用
校同文化是构建特色学校的重要内涵,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办学之旨,在手育人;育人之根,在于文化。教书育人,说到底,就是文化育人。学校在优质品牌学校的创建中,应该紧紧抓住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根本,以先进理念打造“以生为本”的特色校园文化。笔者所在的广州市第13中学是越秀区一所省一级中学,学校已经经历了区域教育规划调整和综合改造。学校从一所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发展到今天受上级政府和社会关注的一所省一级中学,这中间凝聚着全校师生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心血。学校的办学条件在实施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的综合改造中日益优化。办学环境更加优美,教学质量也在稳步上升,学校校园布局的改造和教育资源的整合为创建优质品牌学校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伴随着省一级中学的顺利通过,学校已经形成了“为国力学,积极进取”的校园精神和“尊师、守纪、勤奋、向上”的校风。近年来,学校积极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了“激励、自主、发展”的办学模式。
经过多方的考察和论证,我们确立了以德育工作为切人Fl,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学校的校训确定为“志勤严责”,学校确立了以“激励、自主、创新”作为打造品牌学校的建设方向.进一步深化“自主创新”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勤奋,团结,合作,自主,创新”的学习素质,提高其学习、生活、劳动的综合实践能力,最终培养适应社会、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学校有意识地将这些富含时代特色又体现学校特点的教育教学观念扩展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并把这种实践由自发的状态转变为自主的状态,以求促进品牌学校的内涵发展。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最终形成了“以德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和谐发展”的学校发展战略,确立了“继承、和谐、创新”的办学理念,奠定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奠基”的办学宗旨,形成了“敬业,严谨,激励,探索”的教风和“勤奋,求真,实践,创新”的学风,期望最终把学校办成一所“环境优雅,校风淳正,师资优异,质量过硬,有鲜明的育人特色和先进的教育发展模式的南粤一流的优质品牌学校”。正是这样,我们本着继承和创新的发展宗旨,以“激励,自主,创新”的精神打造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并努力使办学理念内化为广大师生的共同愿景,进而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办学实践,通过整合,努力形成有特色有内涵的校园文化。
二、以优质的学校管理打造一支高素质、有特色的教师队伍
在以校为本的特色发展中.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是优质品牌学校构建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是学校T作的中坚力量.要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办学方略落到实处,促进学校可持续的发展,就需要有一支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敬业爱岗、精通业务、师德高尚、善于研究的高素质、有特色的教师队伍。为此我校着力以优质的学校管理模式打造一支高素质、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既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又成为优质品牌学校构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狠抓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观念引领,指导教师开展各项教育工作。教师要教好书,首先必须育好人。教师担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任务,为此教师要转变单纯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着重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转变以科学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整体化知识教育观念;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转变只重视实践的教育思想,树立注重既重视实践义重视研究的教育观念。
2.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以实际行动铸炼师魂。每一位教师,在言、行、举、止方面,都要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引起学生感情上的震动和共鸣,发挥重要的育人功能。我校要求每一位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要使他们感受到教师是真诚地关心、爱护他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二)以优质品牌学校构建为契机,探索独具魅力的校本培训模式及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建立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制度,发挥教师潜能,增长教学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目前我校青年教师已占全校教师近70%.为了促进他们尽快成长,学校建立了一套校本培训制度培养青年教师。一是“上岗培训”,学校对新教师进行“学校发展史”、“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学校办学思想”、“教育基本规律”、“教学基本规律”、“学校的规章制度及基本要求”等六个专题培训。二是“岗位培训”这是对任教三年以下的青年教师开展的以老带新的结对子活动。通过开展拜师会,新老教师一对一结对子,共同备课,相互听课,共同研讨,使新教师迅速掌握教学的基本功。三是“提高培训”。学校要求35岁以下的年青教师在科组(或级组)担负一项教研或科研任务,做到科组课题化.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四是“技能培训”。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活动.组织年青教师每学年进行一次班会课设计、电脑软件制作、普通话演讲、墙报(手抄报)设计、粉笔字(钢笔字)五项技能竞赛。通过以上措施,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力军,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升。
2.采取正面引导的激励机制,激励先进,推动优质品牌学校的构建与发展。我校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体现自己的新优势,求得自身的新发展,最大限度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坚持“上岗靠本领、名誉靠贡献”的激励机制,除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的奖项外,学校分别设立了“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优良服务奖”、“毕业班丁作成绩奖”、“三八优秀女教T”、“五四优秀青年教丁”、“先进党员”、“优秀班主任”、“优秀级组长”、“优秀级组”、“优秀科组长”、“优秀科组”等奖励项目;制定了学校“名师工程”、“校圃新秀”等T作条例,激励全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团结奋斗、克服闲难、积极拼搏、不断进取。近三年.我校教师先后有22人次担任市、区教研室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实践证明,建立健全的正面引导的激励机制,在培养高素质的骨干教师和教育T作者的同时,也可以优化学校的管理模式,推动着优质品牌学校构建与发展。
三、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构建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校从“激励教育模式”和“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两方面人手,以“育人”为目的,不断探索,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效果显著,促进了学校办学实力的提升,推动了优质品牌学校的构建与发展。
(一)不断探索,实施并创新“三全”教育管理模式
我校坚持以德育为首。耐心细致地去启动学生自身的内驱力.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高度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主动发展。在办学过程中,学校提出“全员德育、全面德育、全程德育”的“三全”德育管理模式,不断构建以“智、信、礼、义、仁”为主要目标和内容的德育特色,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机制.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强化家校联系,构建以“五项评比”和评选“优良学风班”、“学雷锋先进班”、“三好学生”、“优秀班干”、“学习标兵”、“学习进步奖”、“全勤生”、“每月一星”等为内容的激励机制,弘扬以“仁、诚、礼、义、信”为主要目标的高尚道德情操.以此为平台,引导学生在“自定目标一自我管理一自我激励一自我评价”的特色管理模式中寻求自主发展,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诚信意识。
(二)研究课堂,构建“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
教育最重要的事件发生在课堂上。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实践能力,达到既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又符合素质教育“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要求。关键在于不断研究和实施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我们在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紧密结合学校“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紧密结合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德育资源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整合,提升教学效能;紧密结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提升教学的效能;紧密结合教学常规管理。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为了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从学校校情的实际出发,研究课堂,着眼于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学生为课程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学分评价为纽带,建构起适合学生发展的“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1.实施“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开阔创新空间,注意发现学生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提5l0000出问题,指导他们积极探求真理,切不可把门堵死;要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开设科教专题讲座及各种各类的学科竞赛。让他们有发展创造力的空间和场所。
2.实施“自主”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严禁“满堂灌”,要留有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思考、提问、讨论;要认真组织好学生的预习,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课;要减少课外作业量.向学生推荐自学资料,让学生在课余自主学习提高。
3.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设计适合好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和方法;在切实抓好“双基”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发挥创造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堂上练习、作业等方面要有阶梯式的不同类型的设计,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一、素质教育人性化的重大意义
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不仅是人自身现代化、发展持续化的需要,而且也是国家努力开发人力资源、积极参与未来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要使素质教育真正成为当代中国跨世纪的民族教育工程,就必须在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突出人性化教育。
人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又是由人组成的。人组成社会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人的属性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根据阿吉利斯的“不成熟到成熟”的理论,一个健康的人都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走完这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以达到完全成熟,完善人的社会属性。从这个观点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如果只注重教育学生在社会上“做人”,忽略了学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是有违人的成熟和发展规律的。总之,素质教育出发点是人, 归宿是人。
教育坚持“育人为本”,一方面要做到“有教无类”,坚信每一个人都有可育可教的潜在资质,尊重每一个学生所拥有的接受教育滋养的权利,这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则要求“因材施教”,这是人的自然属性的要求,给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使能力、品格各有差异的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都能感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教育只有以育人为本,突出人性化教育,对学生一视同仁而又尊重个性,才能把满足社会育才选才的一般需要与促进受教育者自身个性的特殊发展协调统一起来,进而满足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对高质量、大数量、多层次人才的需求。
应试教育的一切活动都紧紧围绕着升学考试的指挥棒运转,不仅把如何促进社会整体与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排除在教育教学的目的追求之外,而且也使教育资源处在严重的闲置和浪费之中,加深或助长了育人环境的恶劣化趋势。应试教育还在社会上造成这样一种假象:似乎教育完全是学校或教师的事情,这样就忽视了社会及每一位公民在教育问题上所应承担的责任。
人性化教育则着眼于充分开发可利用的一切教育资源,以优化育人环境,提高育人境界。就学校工作而言,要做到教学、管理与学生的自我养成的有机统一。任何一科的教学都必须服从育人这个根本,都必须作为育人服务的手段而存在,使知识传授与个性发展成为同一个过程。任何管理措施、管理手段的采用,都必须以尊重学生自身的人格与自由为前提,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使监控管理逐步成为不必要的东西,把学生引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养成之路。就人性化教育而言,则应当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各尽所能的基础上达到协调统一,造成一个全方位、多途径、人人参与的教育氛围。
二、教学管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要彻底改变中国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一方面把应试教育向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转变,另一方面就是走教学管理现代化之路。
我认为在当代中国走教学管理现代化之路,就是要实践教学管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1.教育观念现代化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者应树立适应时代的人才观、知识观、教育观、教育质量观,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2.培养机制的创新
培养机制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围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构建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机制。
3.管理机制的更新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管理体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4.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
必须建立“重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评价一个学生,必须从两方面给予关注:一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总体评价;二是不拘一格育人才。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合格的教师要透过知识,把学科中的问题和争论推到学生面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以人为本,打造好提高教学质量的主体工程
教育是一种事业,需要执着,一个执着的群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流砥柱。我们重视师德建设,锤炼教师师德师风,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强调高度的责任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们注重教师专业的发展,制定了教师可持续发展战略,让教师关注自身的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增强主体意识和内在发展动力。
6.完善管理制度,形成提高质量的长效机制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以能力为本位,应成为21世纪教师的基本理念。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变成能力才有用,能力作用于知识才有力量”。能力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支配和操纵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主导力量,人们只有依靠能力才能实现其价值。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突出了能力对知识的重要意义而在努力营造一个能力社会。由此,以人为本的进一步提升就是以人的能力为本。
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这不仅是对传统教育弊端的矫正,也是对教育本义的回归。纵观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趋势,现代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由重知识向重能力和素质转变。因此,是否重视能力的培养也是新旧教育观和人才观的根本区别。对于教师来说,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不能当一名合格的教师,当然也就谈不上如何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能力本位是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内涵。国际师范教育界十分重视教师能力的培养,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开始了教师教育改革运动,其重点就在于教师能力的培养,认为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渊博的现代科学知识,而且要善于把知识交给学生,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在我国,对教师的能力也在不断得到重视,《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已把教育教学能力作为教师资格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当前实施的全员聘用制改革中,教师除了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这一基本条件外,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竞争上岗、能否被聘用的主要依据。而目前在教师队伍中能力不强、水平不高的问题十分突出,不能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整教师教育目标,改革新师资的培养模式,修订教师的选拔聘任和管理制度,要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而所有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教师要首先确立“能力本位”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新教材 现代教育观 新型的教师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基础英语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好的发展时期,它的鲜明标志是新课改、新课程和新教材。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发展的主题,由此素质教育向内涵性质的发展迈出的重大一步。为了实现这一跨越,新课改倡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倡导“任务型”英语教学途径。尽管我们对《新课程标准》已有了解,但真正使用新教材仍然感到问题颇多:教材的内容不断增加,词汇量不断加大,教学方式主要是根据“任务型”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课时又不增加,教材怎么能教得完?形成这个想法的原因是教师一直把教材奉为圣经,总是想学透教材、教透教材,把课文当作是课堂上的法定文化,甚至高于课程,高于大纲。因此,要能真正得心应手地运用新教材,我认为首要的是教师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转变传统观念,落实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思想观念是教育教学行为的先导。教育的不适应,首先是教育观念的不适应;收效不大,主要是教育观念转变不够。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必须抛弃落后的、陈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先进的、现代的教育观念。
1. 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一 ——— 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在不少教师观念中,认为教材、计划、大纲就是课程,是既定的和封闭的,其实不然。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材的更新虽然会使我们一时难以适应,但是教材是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因此,教师不应该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方法;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首先,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积累课程资源。新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列出明确语言目标、主要的功能项目与语法结构、需要掌握的基本词汇,并分为A和B两部分。A部分是基本的语言内容,B部分是知识的扩展和综合的语言运用。每个单元还附有Self Check部分,学生可用来自我检测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
其次,以教材为载体,加强各学科整合。学生学习外语最终是为了用语言吸取和处理信息。英语教材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的性质。且新目标具有学科融合特点,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能够引导学生面向社会、了解世界、增强国际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在与其它学科教师讨论后,再决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
最后,以教材为基础,开发教材。教师和学生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开发教材,是在教师及学生的实践、反思中进行的。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创新思维,师生互动,共同开发教材,为更好地利用本教材进行有益的探索。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从原来的教材观中迈出来,要清楚教材仅仅是提供了平台,如何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教材是要靠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创造的。
2.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二 ———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1)由昔日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认为教师首要和基本的职能就是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因而,在学校教学中就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教师俨然成为“知识”的天使。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这种看法已经开始改变,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因此,现代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把学生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帮助学生不断进步为目的,让学生学会商讨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重视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给学生压力”变为“给学生动力”,由“牵着孩子走”变为“推着孩子走”。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2)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体系的建构者
在原有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环境下,教师的功能往往被局限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所修筑的围城里,教师只会“照本宣科”,而任何超越教学大纲和教材则被视为“大逆不道”。然而,新课程已经不只是“文本课程”(大纲、计划、课本),而更是“体验课程”(被师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它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解读,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我们的课程建设要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领域”。因此,新课程体系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成为教育资源的开发者,教学过程不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将变成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和建构过程。
一、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观念与创新思想。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属性,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统一,这就是新的教育观。创新教师教育观的基本内涵包括: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育观,形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新教育观;改变严守纪律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营造主动探索、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创新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要敢于打破常规,激发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欲望;尊重学生个性,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潜能;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以宽容、保护、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注重实践,打破封闭式教学。传统教育中之所以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就是教师思想上重知识轻实践造成的。一个大学物理教师不会修简单的收音机就是一例。要把教学活动延伸到相关联的现实生活中去,改变封闭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身感受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从而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
要实施创新教育理念,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种业务素质:(1)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这是教师发挥创造性的基本保证。(2)有较高的管理艺术。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班级的整体管理,二是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指导。(3)有丰富的情感。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热情洋溢的赞赏以及在与学生接触时的仪态、表情和举止所表现出的积极情感能随时地激发、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教”,变苦学为乐学,单纯的知识传授变成了双向的情感交流,使教者亦乐、学者亦乐。
三、教师要有敬业精神。
能否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在于有无敬业精神,是否喈叹这项职业。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代办根草去”精神,陶行知先生献身教育无怨无悔,关键在于有一种精神。从一个人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境界。我们每个人都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层次,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弘扬好的风气,鼓励教师为神圣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会使每个人通过自我的修养,约束本我的不正当欲念,达到超我的境界。倘若不抓住教师敬业精神的培养,素质教育就可能是空中楼阁,只有培养出良好的教师敬业精神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因此,欲兴事,先兴人,铸造爱岗敬业的高尚形象,并努力提供一切所必需的条件,使每个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有了这个基础,教师的教育观、质量关、人生观等就比较容易调整到位,跟上时代的步伐,他们才会自觉地站到素质教育的前列,成为合格教师。
四、力求成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