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播电视的媒介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一些问题阻碍着广播电视技术网络化的发展,机构重推土机设置,重复,同时一些传输手段特征设立了电台和电视台,如今传输节目和无线台都需要有线,上星的也要有落地入线,现在大多数的广播电视也在推进共缆传输的做法,但是事业资源配置的非经济化进一步阻碍了广播电视传媒的发展,频率频道资源作为广播电视的核心,仍然采用行政手段进行配置相关的资源,从而导致频率频道资源和人、财、物资源无法优化,甚至还出现了“电视富、广播穷”的现象。
二、新时期广播电视发展的相关策略
1.广播电视机构产权市场化运作
广播电视机构要发展,必须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广播与电视成员之间紧密结合,规范广播电视与国家行政机构的关系,以公有产权代替国有产权,这样可能使所有者能够进入企业,并形成一个企业发展的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和决策机构,所以才能改变过去空缺的情况。比如,上海市就是由政府委托上海广播电影电视局去管理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当中的国有资产,同样无锡市的广电集团在产权上也是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所以广播电视机构产权市场化运作将带给企业更多的活力,带动我国广播电视发展。
2.我国广播电视栏目需要品牌化运作
一档节目,若是能够得到来自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兴趣爱好观众的喜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各大媒介努力追求的结果,但在媒介高度发达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想要获得受众的高度聚焦,这对于媒介的整体综合实力而言,具备极高的要求。因此,针对不同的受众需求来制作电视节目,已成为当今世界电视发展的一个潮流趋势。作为广播电视品牌,是一个媒体区别于另一个媒体非常重要的标志,广播电视品牌最大的特点就是社会性强而稳定性弱,所以要想打造广播电视的品牌关键是需要建设有品牌性的栏目,首先对栏目的受众进行相应分析,并根据受众的定位从而决定栏目的风格,然后再确定相应的广告商;其次我们需要根据受众的需求,用受众喜欢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对栏目进行更加人性化的包装;最后在栏目播出的时段上要更好地处理黄金时间段和非黄金时段的各种关系,充分利用各种各样有利的因素,尽可能地保证节目的创新性和新颖性,进一步巩固栏目的品牌定位。
3.实现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
多元化经营也就是采用多样化的经营手段,一种企业在多个相关和不相关的领域里能够同时经营不同的业务,多元化经营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发展优势,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分散和降低经营方面的风险,这样可以快速地实现扩张,达到规模经济的效益,在传统媒体产业并不是很发达的阶段,广播电视多元化经营已经是发展所需,其经营战略需要将核心产品和核心产业做大做强。我国的广播电视的发展相对于国外广播电视还处于一个起步的发展阶段,如果只是盲目地进入其他的领域,那么很容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经营问题,所以要坚持以广播影视为核心,增加广播电视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扩大相关的产业,同时实现跨媒体和跨行业多元化经营,这样才能实现多元化经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目前的中国已经进入社会转型期的关键阶段,当代中国的传媒业也表现出了比以往更大程度的繁荣。中国各家媒体为争夺受众,扩大自身的竞争力,进而转化为更大的市场收益,将成为各家媒体普遍关注的核心。根据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策略是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最终目的,进一步规范市场,将成为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陆扬,.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书店,2000.
众所周知,叙事学的诞生直接受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的影响。但是电视理论家萨拉•科兹洛夫却认为:广播电视从发明到不断成熟的这几十年对叙事学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本文拟从叙事学与语言学转向、语言学转向与图像转向、图像转向与广播电视的诞生等一系列的关系链中,探寻叙事学与电视媒介的关系。
【关键词】广播电视叙事学语言学转向图像转向
从时间上看,广播电视的出现与叙事学的兴起均发生在同一时期。叙事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苏联,并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于60年代正式诞生于法国。这也正是广播电视从诞生到不断成熟的几十年。电视理论家萨拉•科兹洛夫(SarahRuthKozloff)在《叙事理论与电视》一文中指出:“广播电视从发明、问世到不断成熟的这几十年也是对新批评领域内一门学科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门新学科就是叙述学,或简而言之,就是叙事理论。”(Thesamedecadesthathavebroughtthegradualinvention,birth,andincreasingmaturityofbroadcasttelevisionhavealsoplayedhosttothedevelopmentofanewcriticalfield,“narratology”or,moresimply,“narrativetheory.”)(1)
这几十年间广播电视和叙事学的发展情形是怎样的呢?广播电视的发展与叙事学的兴起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一
广播电视这种新媒介在19世纪末期就已有雏形,而正式诞生于20世纪初叶。1895年俄国的科学家波波夫和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两位科学家经过各自独立的研究,研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收发报机,并先后成功地进行了长距离通信试验。1906年加拿大人费森登教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建立了无线电广播实验室,并在圣诞节前夕通过无线电波首次进行了声音传播。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诞生,这是由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广播电台,呼号为KDKA。
电视的诞生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1884年11月6日尼普可夫把他发明的一台叫作“电视望远镜”的仪器申报给柏林皇家专利局,一年后专利获得了批准。1924年贝尔德采用两个尼普可夫圆盘制作了一台电视机,首次在相距4英尺远的地方传送了一个十字剪影画,贝尔德本人则被人尊称为电视之父。1924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雷金的电子电视模型出现。1931年兹沃雷金又制造出摄像机显像管。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完全采用电子电视系统播出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歌舞节目,这一天被公认为是世界电视的诞生日。1954年彩色电视在美国试播成功。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这是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1962年6月19日,美国发射了“电星1号”,卫星首次成功地转播了电视信号。
无可否认,电视这种新媒介的出现,对整个的社会思潮、文化研究、文学理论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如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言:“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2)
二
叙事学诞生在“语言学转向”的20世纪,而20世纪对西方文学理论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语言学转向”了。“语言学转向”(thelinguisticturn)一词最早是由古斯塔夫•伯格曼在一本名叫《逻辑与实在》(1964年)的著作中提出的。他认为,“语言学转向”发生的标志是哲学家们共同采纳了语言分析的方法。随后,这一用语主要由理查德•罗蒂编辑的一部题为《语言学转向——关于哲学方法的论文集》的书而被广泛传布。什么是“语言学转向”呢?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三言两语很难说透。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语言学转向”有两大特征,这两大特征又是相互联系的。之一,由历时语言学研究转向共时语言学研究。这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创立的,他认为语言研究的着眼点应为当今的语言符号系统,应该研究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去追踪这些成分之间的历史演变过程。之二,由语言学研究转向话语学研究。什么是“语言”和“话语”呢?“语言”一般被看作是一个由一整套固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完整体系,确定性、清晰性、规律性是语言的重要特征。“话语”则是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言语,话语意义的确定不仅要取决于话语自身,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境所决定的。语境的构成包括对话者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心理状态、文化修养等因素。因此相对于语言来说,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非规律性成为话语的一些主要特征。这种转向分为两个阶段,前者可以说是语言学阶段,后者是转向话语学阶段。如果说在本世纪前半期,西方文学批评得益于“语言学转向”,使得文学研究更加科学化,对文学对象的把握更加确定,那么到了本世纪的后半期,这种转向由于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得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的文学语言学批评所确立的研究对象的确定性,变得不确定起来,甚至连语言的表征都产生了危机。人类文明赖以依存的载体变得不可靠起来。当代西方的文学批评,特别是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批评陷入了自我解构的困境。这便是文学话语学批评产生的开始。
“语言学转向”催生了一些新学科和新理论,叙事学便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叙事学最初起源于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排列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直接影响着叙事学的诞生并被公认为是叙事学的发韧之作。普洛普打破了童话故事传统的分类方法——按人物和主题进行分类,他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他按照不同的“功能”从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种类型,建立了一种被称为故事形态学的框架。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了法国。列维—斯特劳斯主要研究神话之中内在不变的因素结构形式,并试图用语言学模式发现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1945年列维-斯特劳斯在他的《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结构分析》一文中首先提出把音位学中的结构分析法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去的观点。到了60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出现。格雷马斯和托多罗夫都开始译介俄国形式主义的论述。1966年,《交流》杂志第8期刊登了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标题的专号系列文章,宣告了叙事学的正式诞生。不过,“叙事学”一词直到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提出,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3)托多罗夫对叙事学的定义是:“叙事学: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为了发现或描写结构,叙事学研究者将叙事现象分解成组件,然后努力确定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4)
受“语言学转向”大背景的影响,叙事学又分为经典叙事学或结构主义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两个流派。“经典叙事学旨在建构叙事学语法或诗学,对叙事作品之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用规律等展开科学研究,并探讨在同一结构框架内作品之间在结构上的不同。”“后经典叙事学将注意力转向了结构特征与读者阐释相互作用的规律,转向了对具体作品之意义的探讨,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作者、文本、读者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5)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的转变大概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受到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读者反应理论、文化批评等多种理论或者流派的影响的结果。三
“语言学转向”几乎渗透到所有的人文学科,就像电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一样。W.J.T米歇尔说:“罗蒂哲学史的最后阶段便是他所谓的‘语言学转向’,这一发展已在人文科学的其他学科产生纷繁复杂的共鸣。语言学、符号学、修辞学以及文本性的种种模式已经变成对艺术、媒介以及文化形式进行批判审思的通用语言。社会便是一个文本。自然以及对它的表征已经成为‘话语’,甚至连无意识也如语言一般结构而成”。
(6)至此,我们会进一步追问:“语言学转向”是怎样发生的呢?导致这种人文学科“纷繁复杂的共鸣”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W.J.T米歇尔在《图像转向》一文中归纳了这种变化的原因。他说:“思想界及学术界的话语中所发生的这些转变,更多的是它们彼此间的相互作用,与日常生活及普通语言关系不大。这样说的理由并不见得有多么不言自明,但是人们似乎可以明白看出哲学家们的论述中正在发生另一种转变,其他学科以及公共文化领域中也正在又一次发生一种纷繁纠结的转型。我想把这一转变称为‘图像转向’。在英美哲学中,这一转向的变体向前可以追溯至查尔斯•皮尔斯的符号学,向后到尼尔森•古德曼的‘艺术的语言’,两者都探讨作为非语言符号系统赖以立基的惯例及代码,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不是以语言乃意义之示例范型这一假定作为其开端的。”(7)也许我们会再进一步追问:什么是“图像转向”?导致“图像转向”的原因又是什么?金元浦教授作了这样的解释:“美国学者W.J.P.米歇尔说,当下社会科学以及公共文化领域正在发生一种纷繁纠结的转型,而在当代哲学家的论述中,这种转向也是明白无误的。他把这一变化称为‘图像转向’。那么,图像的转型转向哪里?这不是向幼稚的摹仿论、形象化再现或图像的辅助解说转变,也不是向主体客体相互对应的理论回归,更不是一种关于图像‘在场’的玄学的死灰复燃;它是对图像的一种后语言学、后符号学的再发现。它从根本上动摇了长期以来由传播手段限定和形成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向,即文字长期居于独霸地位的现实。而是把图像当作视觉性、机器、体制、话语、身体和喻形性之间的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综合体来加以研究。因为重要的现实是,图像现在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高深精微的哲学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陶东风教授说:“通俗报业的图像化,电影和电视的数字图像化、后成像术的出现和医学成像术的发展,成了转换的标志,更不用说互联网无休止的图象轰炸了。因而继文化研究,怪异理论和黑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之后,西方兴起了视觉文化这个时髦的、也有争议的研究交叉科学的新方法。视觉影像成了从事摄影、电影、电视、媒体研究、艺术史、社会学及其它视觉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中心。”(8)我们有理由认为,只有影像媒介的出现才标志着“图像转向”时代的来临,技术的发展和后现代的动力一道完成了“图像转向”的重任。维克多•维坦查说:“文字与图像谁更卓越,今天是图书和电视的卓越之争•••电视以其随机的不连续的图像与线性传统作对,打破了逻辑和思维的习惯。(9)
四
视觉和图像作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希腊以来就在文学艺术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如西方绘画与雕塑等视觉艺术的影响几乎在西方文学影响之上。中国的诗学也是很重视形象的,如“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之说等等。但是,“图像”在中西传统叙事中却未能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叙事方式,即使是近代电影的出现,也因为局限于“非现实”的艺术领域,其叙事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于德山在《视觉文化与叙事转型》一文中指出:“电视图像叙事真正创造、释放了‘图像’叙事的威力与作用,以电视图像为代表的视觉文化强势阶段开始形成•••以电视图像叙事为代表的视觉化叙事类型开始成为主导型的叙事类型,开始占据社会叙事格局的主流。电视叙事铺衍着社会的话语,构成了西方后现代现实典型而驳杂的叙事文本。”(10)萨拉•科兹洛夫说:“在当今的美国社会里,电视也成为最主要的故事叙述者。”(11)
电视作为影像叙事媒介,可以说是处处浸透着叙述,也可以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转换成叙事文本。萨拉•科兹洛夫指出:“大多数的电视节目——情景喜剧、动作系列片、卡通片、肥皂剧、小型系列片、供电视播放而制作的影片等等,都是叙述性文本。”同时,“叙述不仅是电视上起主导作用的文本类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叙述结构就像是座大门或一只格栅,即使是非叙述性的电视节目也必须穿其而过。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世界是由这一叙述话语规则构成的世界。”(12)电视叙事的包容性和整合性,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也改变着我们以前的经验。麦克卢汉在1961年就指出:“电视是一种整合性的媒介,它迫使长久分离和分散的经验成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13)
电视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叙事媒介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中,它已经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罗杰西尔弗斯通在《电视与日常生活》一书中也指出:“电视融入日常生活的明显之处在于:它既是一个打扰者也是一个抚慰者,这是它的情感意义;它既告诉我们信息,也会误传信息,这是它的认知意义;它扎根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轨道中,这是它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意义;它随处可见,这么说不仅仅是指电视的物体——一个角落里的盒子,它出现在多种文本中,——期刊、杂志、报纸、广告牌、书、就像我的这本;它对人造成的冲击,被记住也被遗忘;它的政治意义在于它是现代化国家的一个核心机制;电视彻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基础。”(14)我们有理由认为:电视的日常生活化的诸种意义也应该包括了对于叙事学这门学科的主导作用的意义在内。
以上是我们循着萨拉•科兹洛夫的思路,从广播电视迅速发展的几十年间在人文社会学科所经历的两大事件——“语言学转向”和“图像转向”的因果关系中,从电视媒介对于社会文化和对于整个社会生活的介入及其影响中,追溯了叙事学诞生的背景和主导成因,为萨拉•科兹洛夫的断言——“广播电视从发明、问世到不断成熟的这几十年也是对新批评领域内一门学科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门新学科就是叙述学,或简而言之,就是叙事理论”找到了一种事实上和逻辑上的因果链。
注释:
(1)SarahRuthKozloff:NarrativeTheoryandTelevision,inRobertC.AllenChannelsofDiscourse,the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1987,42。并参考麦永雄等译《重组话语频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版。
(2)(13)[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等编:《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226页,439页。
(3)参阅谭善明:《叙事学》,
(4)Todorov.T:GrammaireduDecameron(M),Mouton:TheHague,1969,69.
(5)申丹:《叙事学》,《外国文学》2003第3期
(6)(7)W.J.T米歇尔:《图像转向》,范静晔译,
(8)金元浦/陶东风:《视觉新景与文化焦虑——文化研究二人谈》,
(9)熊澄宇编选:《新媒介与创新思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249页。
(10)于德山:《视觉文化与叙事转.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第3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工作;广播电视事业;节目内容
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社会以及群众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媒介,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在实践工作过程中具有深远的影响。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高度发达,广播电视行业作为传统的媒体在传播影响和传播内容上都受到强烈的冲击。技术的维护管理工作是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和传播的核心环节,良好的维护管理工作能有效保证节目传播的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对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工作的监督和创新,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工作的特性
当前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技术方式主要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的信号发射、调频、短波,而这些技术系统体积较为庞大、耗能较高、工作效率较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维护管理存在着不方便的缺点,因而对于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节目信号的传输过程中出现故障的概率很高。
而随着广播电视技术引进固体化设备技术,极大地缩小了广播电视系统的运行空间,降低了能源消耗。广播电视技术的重要特点是采取了更为先进的数字信号,广播的传统信号向数字音频广播信号发展,电视的传统信号向高清电视信号转变。在传统信号技术向数字信号技术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广播电视的监控系统、传输系统等都不断进行全面更新换代,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使得广播电视传输信号的渠道也日益迅捷化和多样化。
二、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保证广播电视系统的稳定运行
广播电视媒体为了有效应对互联网媒体的竞争,在频道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相对复杂的广播电视控制系统和传输系统也被广泛应用,广播电视的功能更为强大齐全,这对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做好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消除广播电视系统运行的安全隐患,降低传播出现的各种事故,保证节目的正常播出。
(二)有利于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质量
随着广播电视运行系统的不断提高,广播节目有效解决了传输覆盖范围和传输容量较小的问题,广播电视节目在节目质量,如声音、画质、流畅度等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工作能够有效保证节目内容传播的效果,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质量。
(三)有利于促进广播电视的功能多样化
广播电视节目的数字化和多功能成为发展的主要方向,而这需要有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工作的支持和保证,在广播电视的传输系统和控制系统通过数字化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推进原有的设备不断更新升级,广播电视的各项功能不断完善,促进广播电视的功能多样化。
三、如何做好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建议
(一)健全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体制
广播电视工作中心要树立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的理念,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和常规工作来抓,对广播电视台工作人员进行加强教育和培训,强化其工作责任意识。要健全广播电视维护管理工作的各项制度,严格规范广播电视系统操作的程序,确保广播电视信号播出的质量。同时要做好广播电视系统的设备维护和检修工作,制定在广播电视节目出现故障的应急预案,对国家的重大节假日特别是春节、国庆等节假期要做好广播电视节目的人员值班安排。对于广播电视系统的设备设施、节目制作、技术要求也要做到严格审查把关,确保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构建广播电视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机制
广播电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才能给广大的用户带来丰富健全的信息。因此,在广播电视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对于广播电视系统的安全运行,要加大技术维护管理工作的力度。首先,要做好广播电视机房的运行环境管理,维护好机房设备运行环境,机房设备设施要清洁卫生、通风透气、防火防雷等;其次,要加强对广播电视系统的检查和监控。对于广播电视系统的运行,要做好每一个工作期间的常规检查,对相关设备是否出现异常情况或者存在安全隐患进行排查,确保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最后,对广播电视节目的信号内容要做好监控,对播出信号的图像、声音、效果、流畅度等要做到重点监控,对出现信号质量问题要立即做出相应处理。
(三)建立广播电视设备的安全维护管理档案
在广播电视维护管理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设备维护档案,对广播电视系统各设备的修理、检查、维护等工作进行记录,为维护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一方面,要建立广播电视设备的基本信息档案,如设备的名称、型号、购置时间和应用期限、使用环境、出现异常情况等都要做出相应的信息记录;另一方面,要建立广播电视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管理档案,如设备的常规检查情况、设备的维护情况、设备的修理情况等做出详细记录。工作人员不仅要做到对设备的及时修复,同时也要做好相应设备的复查工作。
(四)提升广播电视维护管理系统的科技含量
当前,广播电视设备的线路、操作等更加复杂,出现的故障地点也更为隐蔽,对广播电视的维护管理工作很难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必须提升广播电视维护管理系统的科技含量,如通过自动化检测模式实现自动预警。建立相适应的广播电视设备机房运行环境,完善安全运行系统,做好设备运行网络的实时监控,以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维护和管理。
四、结语
总而言之,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工作是推动广播电视发展进步的关键工作,做好广播电视技术的维护管理工作,必须从各个方面着手,不断改善相关的技术维护管理模式,提升设备的技术维护管理效率,做好设备系统运行的监督和检查,有效遏制设备的故障发生概率,保证广播电视媒体更好地服务于大众群体。
参考文献
[1]何刚.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工作的分析[J].通讯世界,2013,(21).
[2]李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工作的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4,(21).
[关键词]市场重构;范式;议题;广播电视业
30年前,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用“地球村”来描述大众传播媒介的世界,今天,地球村已经存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娱乐和信息产品的全球化市场上,几家庞大的跨国传媒集团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美国的广播电视业正是这个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广播电视行业,美国的广播电视业不仅仅是电台、电视台、联播网、制作公司等的简单组合,更是一个运作灵活的巨大的利润工业。
但这个由广播电视的相关产品和服务构成的巨大市场是如何形成的?在这里,我们仅仅关注对于经济过程中的广播电视业发生作用的一系列相关因素,如市场结构与竞争,以及媒介组织和媒介政策环境对市场的作用和影响。
一
在一些媒介学者看来,广播电视“一直是销售学的天才……它集中并加强了19世纪的报纸承担的广告和销售功能,它加速了将时间重新定义为金钱单位的进程。广播电视对每一个家庭的渗透是空前的,现代传播由此为历史上最大的生产力(工业)提供了出路,为最大的销售机器(商业)奠定了基础”。⑴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世界广电业的规模、结构都快速发展,其中最重要的趋向是全球化、市场化和商业化⑵。尽管广播电视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手段都在发生变化,但整个行业的市场重构对传统的广播电视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概念和社会价值体系的冲击则要更加深远。其主要趋势为:
1.由于许多国家的广播电视业都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到20年间,经历了快速的社会制度和经济转型,如东欧各国的体制转变,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的影响,WTO对全面开放电讯市场的促进等等,经济、社会、政策、技术等因素共同作用于媒介产业,带来了广电行业结构的巨大变化。
2.大媒介集团的垄断和集中控制加剧。媒介产权的集中过程不仅仅是卡特尔式的水平整合,而是水平整合和托拉斯式的垂直整合的有效结合,这样,既可以通过对同一媒介产品生产层次和产品市场的整合,来有效地提高媒介集团在某一领域的控制程度,扩大规模经济,又可以在日渐宽松的政策环境下不断强化不同媒介产品生产层次和同一媒介产品上下游市场的整合,以确保降低营运风险,提高效率,免受成本波动等市场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媒介集团进入全球传媒市场。如美国的迪斯尼、时代-华纳、VIACOM都在国际媒介市场上拥有许多知名的媒介产品品牌。从澳大利亚传媒巨子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到微软和贝塔斯曼,其经营目标都在全球市场。
3.媒介工业的商业化(commercialization)市场化(marketlization)和自由化(liberalization)。私营资本大量进入广播电视行业,相当多的国家对广播电视的控制有不同程度的放松(deregula杢ion),商业目标越来越取代广播电视传播在传统上赖以存在的公共利益基础。
4.地方媒介公司与跨国公司之间的战略性联合加强。为扩展市场份额,让全球化媒介产品顺利进入地方市场,跨国公司越来越依赖于同地方性媒介携手,而实力虽不如跨国公司却占有地方性资源优势的小公司也十分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吸引跨国公司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利润,双方合作的范围和深度因此而加大。
5.新媒介技术的渗透和数字化。一方面,从数字音频广播、非线性电视摄录编辑设备到卫星电视和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等广播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整个广电行业从制作方式到行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无论是基于电讯业发展的点对点信息传播方式如互动电视VOD,还是市场和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因特网,对广播电视的形式、内容乃至基本理念,都在构成无可回避的威胁。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美国的广播电视业市场重构的过程是十分剧烈的:三大广播公司在行业内的霸主地位在这20年中一路滑落,从70年代将近90%的市场份额下降到90年代中期的55%,卫星和有线电视用户不断增加,巨大的媒介联合企业兼并不断出现,呈现出娱乐业、新闻业和信息业高度融合的趋势,数字技术和因特网对传统的广播电视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正在带来冲击……这些变化有的已经在社会系统中体现出其深远的影响,有的则还无法判断其在行业内外的波及面究竟有多么深广;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新世纪的到来给世界经济格局带来更多变化的可能性,尤其是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成为值得殷切关注的焦点。新千年伊始,第一桩震动全球的媒介兼并案就是5年前还岌岌可危的“美国在线AOL”以1840亿美元一口吞掉了称雄百年的时代—华纳,展现出新媒介行业造就的新经济神话——这一切,都有可能对美国乃至全球的媒介行业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但是,我们仍然试图对上述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市场重构进行分析,并尽可能地回答一个问题:即,作为媒介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广播电视业,其市场重构的过程如何?范式如何?又如何作用于传统的媒介价值体系?
二
在讨论广播电视的市场重构时,首先要面对经济概念和经济范畴对这个行业的介入和影响,这也是一种路径,即通过媒介工业的经济关系来了解广播电视的社会角色、功能和传播目标。全球化的市场经济进程,已将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媒介工业,最大限度地纳入其经济增殖范围,重要性与日俱增。尽管和所有其他市场行为一样,广播电视市场的重要概念与角色同样是关涉媒介运作的经济环境——有限的资源如何分配。但与其他商业和市场运作行为不同,一方面,广播电视的市场竞争具有独特的垄断和产权集中的特质;另一方面,基于广播电视传统的公共信条,其行业结构也就有必要从法规上加以控制,即为广播电视媒介能够充分有效地履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者的角色而设定一定的法律和制度屏障。
此外,媒介工业建构了一个二元的产品市场(dualproductmarket)。也就是说,媒介只创造一种产品,却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上运作,并且,这两个市场会彼此影响。其第一市场是媒介产品市场,第二市场则是广告市场,和其他产业相比,这个二元市场几乎是媒介经济独一无二的特征⑶。以广播电视为例,广播电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产品交换关系是,受众作为广播电视媒介的消费者,支出时间与金钱交换该项媒介产品即广播电视节目,媒介则把
受众的时间卖给广告客户;而时间支出是一项稀少的资源。广播电视媒介如何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满足从受众到广告客户乃至于全社会在信息与娱乐等方面的各种需求,便成为其最大限度盈利的市场起点和动力。
在广播电视媒介与经济现象的关系当中,还涉及到媒介产品的性质问题。一般来说,媒介经济学者将媒介产品分为两大类,一为私有产品——第一个消费者对该项媒介产品的消费都意味着排除了另一消费者消费同样产品的可能性,即排他性,这是文化工业中最成熟的商品形式,在大量制造/复制的基础上,通过零售商达到单个的媒介消费者手中。如书报刊和音像制品等;另一为公共产品——每一个消费者对该媒介产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消费者也同时消费同一样媒介产品,如广播电视节目。
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两者无法严格区分,或者说,在这两者之间还存在第三类准私有/准公共产品,比如电影、剧场表演、音乐会,对同一场次的受众来说是公共产品,但对更普遍的受众来说则是私有产品,如某人的购票进入则从客观上排除了另外一人进入的可能性。此外,广播电视从技术与经济形式上看是公共产品,但在文化形式上更接近私有产品,是针对个人在私人场合的媒介消费。
三
作为世界市场环境中的媒介组织,美国的广播电视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国际商业行为,不仅广电产品的出口额巨大——进出口通常被视为国际商业行为的第一种形式,如今视听工业产品是美国第二大出口商品,而且美国更是国际化的广播电视市场与商业中心,在国际投资与国际合作方面也频频出击。
这种情形绝非偶然。一方面,尽管美国经济近年来持续增长,但其国内广播电视市场的饱和程度仍然在逐渐提高,国内市场扩张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广播电视广告额上升的幅度也越来越有限;另一方面,全球电视机的家庭拥有量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呈稳定上升的态势,一个全球化的广播电视产品消费市场正在形成,这使得美国广播电视业向全世界扩张有了一个相当大的经济内驱力。
然而,美国广播电视业的国际扩张,其基础是国内媒介行业的市场重构。事实上,市场重构似乎是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定律之一,几乎每一次行业变动,市场重构都既是前提,又是结果。这个范式从广播电视发端之初就在起作用,在全球经济不断变化和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也仍然行之有效。
表1美国电台广告额(百万美元)
年度联播网广告贴片广告地方电台广告总计
198015874026433541
1985329131949156563
1986380133353137026
1987371131556057292
1988382140261097893
1989427153064638420
1990433162667808839
1991440157365788591
1992388149768998766
1993407162775269560
19944111860837010650
*资料来源:AlanB.Albarran,MediaEconomics,I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96,p67
表2美国(无线)电台广告额(百万美元)
年度联播网广告贴片广告地方电台广告总计
198582856004571420003
198785006846683322179
198991107354761224076
199095657905787525345
199189157280777523970
1992103327551808025963
1993110338004881627853
1994115858150920028935
*资料来源:AlanB.Albarran,MediaEconomics,I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96,p79
在197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的广播电视都还是一个封闭的企业,很少有行业外的资本进入。
表3全世界家庭电视机数量的增长
全世界电视机家庭拥有量(百万台)
1970年245
1985年573
1992年725
*资料来源:ColinHoskins,StuartMcfadyenandAdamFilm,GlobalTelevisionandFilm-Aintroductiontotheeconomicsofthebusiness,ClarendonPress,Oxford1997
只有很少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因经营不善偶尔转手。这种情形的原因是基于无线电波的稀有性和公共性质的传统信条。在经过商业电台执照短暂的冻结之后,FCC在1952年设计了一个新的计划,只允许最大的几个广播电视市场有5到6个VHF电视台,实际上,大多数较大的广播电视市场上,VHF电视台都被限制在4到5个。其他的电视台执照都只能是UHF范围内——频道14到83——这些频道被称作“无人之境”,因为在当时,多数电视机都不能接收到UHF的信号,即使有的观众家里拥有VHF/UHF电视机,但也极少收看UHF频道。而且,大多数VHF电视台都是三大联播网的附属台。显而易见,为了建立一个成功的新联播网,就只能依靠VHF电视台来保证收视率。但遗憾的是,由于FCC的限制,主要广播电视市场上的独立而非三大网附属的VHF电视台已经所剩无几,完全不足以支撑第四个联播网。因此,这样的一个三大联播网独霸天下的市场结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超乎寻常的稳定。
以NBC为例,长期以来,NBC一向是三大联播网中的老大。在电视业刚刚兴起的1940年中期,和其他联播网相比,NBC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于它的拥有者是RCA,一个在电视演播制作设备和发射与家庭接收机等新兴产业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的电器制造商。NBC因此而在1931年进行电视试播,又在1943年开始定期播出电视节目。由于NBC的技术先导,再加上其电台明星对于广播听众的巨大感召力从电台带来了电视,NBC比CBS和ABC都更快地把一个个地方电视台变成自己的附属台,成为最具实力的电视联播网。它的节目于是快速地在观众中渗透,广告收入也因此而不断增加。NBC最早开始定期播出早晨节目(今天)和深夜节目(百老汇开放剧场和后来的STEVEALLENSHOW,以及再后来建立的TONIGHTSHOW——这样的节目现在已经成为非常成功的“类型”节目)。在新闻和体育报道方面NBC也是一路领先。NBC首先播出的系列剧WIDEWIDEWORLD,最早报道奥斯卡和艾米奖颁奖,最早播出彩色电视节目,以及其他一系列特别节目,绝大部分是因为RCA的关系。而且,NBC也是最早播出立体声节目的联播网。即使威廉·佩利,一位烟草商的儿子,一步步地将于1927年开始电台广播的CBS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机构建成了NBC不可小窥的竞争对手(其父亲的烟草公司正是CBS最大的广告客户),以及多年后脱胎于NBC的ABC的成长,都没有从根本上动摇NBC日益扩张所需要的经济基础。
但在1970年代中期,这种市场的稳定性开始改变。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有三:
第一是FCC解除了一些限制有线电视发展的条款。直到70年代早期,FCC都还在例行公事地通过一系列条款来限制有线电视服务商在最大的100个广播电视市场拓展业务,有线电视的作用基本上被限定在改善无线电视的收视效果上,经营无线电视(开路)的广播业主的利用因此得到了充分的保护,有线电视服务商只能在不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和广播业主抢占剩余的一点点市场。1972年,FCC开始改变姿态,之后差不多五年间,有线电视服务商不断为争取更多的许可而与FCC和相关政府机构争斗,并最终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1972年,全美国的有线电视的用户总共只有近650万户,198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超过2900万户,1998年则进一步增加到近6500万户,相当于9700万户开路电视家庭的三分之二强。美国有线电视的发展,不仅直接瓜分和冲击了稳定的广播电视市场,更是从根本上动摇了作为政府对广播电视进行管制的有关无线电波的稀有性和公共性的传统理念。
表4美国有线电视用户的增长
年(秋)有线电视用户与电视家庭用户的百分比(%)
19683,126,5705.5
19693,728,8806.4
19704,498,0307.5
19715,569,8108.9
19726,484,38010.0
19737,163,34010.8
19748,230,31012.0
19759,196,69013.2
197610,787,96015.1
197712,168,45016.6
197813,391,91017.6
197914,814,38019.4
198017,671,49022.6
198123,219,20028.3
198229,340,57035.0
198334,113,79040.5
198437,290,87043.7
198539,872,52046.2
198642,237,14048.1
198744,970,88050.0
198848,636,52053.8
198952,564,47057.1
199054,871,33059.0
199155,786,39060.6
199257,211,60061.5
199358,834,44062.5
199460,495,09063.4
199560,495,09063.4
199662,231,73065.3
199762,231,72065.3
199864,800,00066.1
*资料来源:PeterB.Drlic,TheElectronicMedia,2ndEd,l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97;Broadcasting&Cable1996,1997,1998,1999
第二个变化和第一个密切相关。随着节目发行系统的完善和全球观众的增长,大的广播电视公司或娱乐公司开始建立自己的卫星-有线电视联播网系统。时代公司先是建立起家庭票房HBO,后来又是CINEMAX和COMEDY频道;辛迪加的老大VIACOM播出了SHOWTIME,随后华纳公司也开播了MOVIE频道,NIKELODEON以及其他服务;一些专门化的有线电视公司也获得了成功,如特得·特纳的24小时新闻频道CNN以及他在买下米高梅的电影图书馆后开办的TURNERNETWORKTELEVISION(TNT);一些专门兴趣的服务如气象频道和ESPN也十分兴旺。1979年,C-SPAN(CABLESATELLITEPUBLICAFFAIRSNETWORK)开始进行社会公共事物的直播报道,1986年开始报道参议院的活动。尽管在有线电视领域,无线广播公司的介入比较晚,起步也慢,但无论如何DISNEY/ABC现在也已经是一个有线电视服务的大户,它拥有和部分拥有ESPN,LIFETIME和A&E;1985年,NBC被其母公司RCA卖给了通用电器GE,GE卖掉了NBC拥有的电台,但保留了对整个联播网的所有权,从这时开始,NBC除了拥有和运作十余个分布在主要大市场的无线电视台以外,还进入了有线电视、国际电视和新媒介等传播领域。它的两个有线电视服务,一是有关商业和经济信息等的CNBC,不仅在美国,还进入了欧洲和亚洲市场;另一是MSNBC,这是NBC与微软合作的有线新闻网和因特网新闻站点,也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有影响。为进一步进入国际市场,NBC1993年开播了面向欧洲的SUPERCHANNEL,1994年则把相应的一套节目拓展到亚洲。它还曾经开办了一个24小时的西班牙语新闻节目(1993-994),只可惜后来由于竞争太激烈而被迫关闭。事实上,形形的有线电视频道,在通过卫星进入世界市场的同时,更是分流了无线电视台的本国观众,削弱了三大联播网的经济基础。
表61998年全国广告收入(百万美元)
媒介广告收入
联播网电视14,485
地方电视12,910
贴片广告11,045
有线电视10,371
辛迪加2,820
报纸46,370
杂志10,930
电台16,598
户外4,800
*资料来源:Broadcasting&Cable1999/4
[page_break]
第三个变化是家用录像机的发展。如今VCR几乎是电视收视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美国的家庭拥有量已超过90%。全美最大的家用录像带租售连锁店Blookbust提供了随时随地租用录像带的便利。由于音像产品的私有性质,家用录像带市场的运作原理更近于书籍而非电视节目市场,这就使得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不得不面对完全不同性质的市场竞争对手。
表720家顶尖媒介集团的赢利和业务范围(1998年)
排名公司名称营业额
(亿美元)流动资金
(亿美元)年利润
(亿美元)业务范围
1时代-华纳246.2254.1227.28电视,有线电视,电影,因特网,期刊,音乐,出版,娱乐,零售业等
2沃尔特返纤鼓á224.737143.12电视,有线电视,电影,因特网,期刊,音乐,零售业,体育,娱乐业和主题公园等
3索尼156.0920.215.65电影,音乐,电子游戏等
4Viacom132177.528电视,有线电视,电影,出版,娱乐等
5新闻集团12814.0118电视,有线和卫星电视,电影,报纸,期刊,出版,技术开发和服务等
6TCI75.529.756.85有线和卫星电视,因特网,出版,音乐,技术和设备等
7Seagram/环球64.397.12N/A电视,电影,娱乐,音乐等
8西屋/CBS53.637.722.49电视,有线电视,广播电台,户外广告等
9通用电器/NBC51.534.510.02电视,有线电视,因特网等
10CoxEnterprises49.37N/AN/A电视,有线电视,广播电台,报纸,电话等
11ComcastCorp.49.1214.685.321有线电视,因特网,电话,娱乐等
12甘乃特47.2913.1616.17电视,有线电视,报纸
13赫斯特4212.5N/A电视,有线电视,因特网,期刊,报纸等
14McGram-Hill35.345.324.84电视,出版,期刊等
15纽约时报28.54.524.55电视,广播电台,出版,报纸等
16Tribune278.156.42电视,广播电台,体育,教育等
17MediaOne24.197.54-3.2有线电视
18华盛顿邮报19.563.23.81电视,有线电视,因特网,报纸等
19CablevisionSystem19.492.720.81有线电视等
20Primestarparters131.35-5.1卫星电视等
*资料来源:Broadcasting&Cable,Spet.7,1998
表810家顶尖媒介集团额变化的比较:
公司名称1995营业额
(亿美元)1998营业额
(亿美元)
迪斯尼164.4224.73
时代-华纳159246.22
Viacom,Inc101.2132
新闻集团79.8128
索尼76.6156.09
TCI49.475.7
Seagram,Ltd48.264.39
西屋/CBS45.853.63
甘乃特44.547.29
通用电器/NBC33.651.53
*资料来源:PeterB.Drlic,TheElectronicMedia,2ndEd,l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97
于是,各大媒介集团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得不通过兼营与广播电视完全或部分不同性质、不同生产层次和不同市场运作模式的其他媒介产品,如印刷媒介或音像制品,以及对同一媒介产品上下游市场的充分开发和整合,如将利用广播电视节目资源来开发相关的声像副产品,等等,以此来分担市场风险,扩大赢利范围和提高赢利的可能性。目前,大多数持续发展的媒介集团,几乎都并不是单纯的广播电视公司,而是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有线和卫星电视、音像制品和其他信息与娱乐服务的超大型媒介集团。
四
至此,一个超稳定的广播电视市场不复存在。进入80年代以来,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媒介市场发生的一系列结构性变化,表明媒介产业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高速增长期。
表9广播电台新5强(1998年)
电台数量1997年营业额
(亿美元)
CHANCELLOR47115.8
CBS/INFINITY16214.9
JACOR2056.13
CLEARCHANNEL2194.78
ABC383.27
*资料来源:RADIOWORLD,SEPT.16,1998
表10广播电视媒介的年交易总价格
年广电媒介总交易价格(美元/年)
1964205,756,736
1965135,123,766
1966135,718,316
1967172,072,573
1968152,455,412
1969231,697,570
1970174,785,442
1971393,547,924
1972271,330,537
1973230,381,145
1974307,781,474
1975259,485,961
1976290,923,477
1977289,871,604
1978651,728,398
19791,116,648,000
1980876,084,000
1981754,188,067
1982998,398,244
19832,854,895,356
19842,118,056,053
19855,668,261,073
19866,192,669,871
19877,509,154,473
19884,947,838,198
19893,235,436,376
19901,976,626,100
19911,014,579,000
19921,045,373,000
19933,300,883,000
19946,862,416,111
19956,974,890,248
199625,362,436,647
199717,631,757,472
199812,937,925,196
*资料来源:Broadcasting&Cable
首先是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买卖、转手和兼并愈演愈烈。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所有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使用无线电波的公共信托,而且更是一种商业风险投资。随着法规的松动,以及华尔街对媒介资产开始感兴趣,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电影制作公司的出售和购买市场在1980年代初开始快速启动,并在1996年电讯法颁布时达到。作为政府改变管理政策和华尔街改变商业策略的结果,到1980年代每一个联播网都已易手。原先,由于传统理念和政策的界限,购买一个联播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当大都会成功地兼并了ABC之后,一切都改变了,随后通用电器从RCA买下了NBC;到了1990年代,迪斯尼买下了大都会/ABC,西屋买下了CBS,CNN归入时代—华纳旗下。这样的兼并与再兼并产生了“巨无霸”型的媒介公司,改变了整个广播电视市场结构。1996年6月,西屋/CBS宣布以490亿美元购买INFINITYBROADCASTING,这一联姻造就了一个拥有82家广播电台的大集团,成为当时最大的电台拥有者CLEAR-CHANNEL和JACOR的强劲竞争对手;1998年9月,CHANCELLOR兼并了CBS/INFINITY,成为最大的电台公司。
第二个基本的变化是新的联播网的成长。1986年澳大利亚媒介巨头墨多克继收购了20世纪福克斯公司之后,买下美国十几家地方电视台,建立了FOX联播网。FOX的成功在于,与三大联播网目标受众年龄的日益老化针锋相对,其目标受众瞄准的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而这正是广告商极力寻求的潜在消费对象群体。FOX靠每周晚上一些低成本节目吸收一定数量的附属台,到1990年代,FOX已经变成了三大网不敢小窥的竞争对手,这种情形部分地因为FOX敏锐的商业运作眼光,但更重要的是相当数量的电视剧的成功,如“结婚……和孩子们”、“辛普生家庭”和“X档案”等等,都赢得了巨大的利润。FOX的成功激励了另一个以电影制作公司为基础的新联播网,华纳兄弟公司下属的WBTV,以及后来的联合-派拉蒙公司组建的UPN,还有迄今仍然被业界称作“婴儿联播网”(BABYNETWORK)的PAX。
第三是家庭电子娱乐产品的普及。家用录像机VCR在1981年才230万用户,1985年增加到2500万,到1990年变成6500万,1998年则达到8500万。⑷不仅是VCR,电子游戏、有线和卫星电视、PAY-PER-VIEW电影频道等等,共同改变了人们的闲暇消费习惯;和1970年代相比,广播电视的受众几乎损失了一半;因特网不但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而且也正在开始变成另外一种广播电视节目产品的播出和发行分配的渠道。
表11四大联播网受众的平均年龄(1994年第4季度)
CBS50.0岁
NBC42.8岁
ABC38.3岁
FOX29.6岁
*资料来源:PeterB.Drlic,TheElectronicMedia,2ndEd,l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97
表12六家联播网的收视率和受众情况(1999年2月,与1998年11月比较)
收视率/市场份额与1998/11相比%
NBC10.0/16+5
CBS9.7/16+2
ABC8.9/14+1
FOX7.2/11-6
WB3.6/5+6
UPN2.1/3+5
其中18-49岁年龄组
收视率/市场份额与1998/11相比%
NBC6.3/17+7
CBS5.4/14+4
ABC5.4/14-5
FOX4.1/110
WB2.0/5+5
UPN1.3/3+8
*资料来源:Broadcasting&Cable,1999-3-8
更为重要的是,除了本土的媒介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外,大媒介集团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市场的开发。迪斯尼/ABC的海外业务已经十分可观,1998年,其总赢利中有38亿美元即17%来自美国本土以外的国际市场,主要来自于创意内容、广播电视节目和主题公园与商业零售业。其中ESPN由于广泛开发国际市场,1998年的赢利增长了20%,达到约17亿美元,现金流动则增加17%,达7亿美元。迪斯尼的全部广播电视产业(ABC、ESPN、DISNEYCHANNEL等)的赢利1998年增加了10%,达71亿美元,其中营业额提高了3%,为13亿美元。⑸
在美国本土,尽管广播电视的广告投入仍然很高,1998年四大联播网的总赢利增加了14%,达247亿美元,但营业额收入只增加了3%,(参见附表)这说明联播网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仍然面临困境,而且四大网都还在美国国内和海外同时继续投资新的领域如有线电视和因特网的订户系统。和联播网赚钱不多相反,电视台却利润巨大。NBC朤V1998年的赢利比上年度相比减少了20%,为4.7亿美元,而电视台却增长了10%的利润,达5.6亿美元。⑹华尔街的分析家们认为NBC联播网1999赢利继续减少的原因是失去了系列剧SEINFELD和ER的高额执照费。其他两个影视制作公司拥有的联播网1998年也损失不少,WB1998年赢利2.6亿,减少了9,300万,而UPN的赢利大约不到2亿,比上年减少了1.77亿。⑺
附表131998年四大联播网赢利一览(百万美元)
营业额%与''''97相比盈利%与''''97相比
ABC
Radio525+16%152+13
TVNetwork3272+4-100-
OwnedTVs1050+8%510+11%
Cable/intl2295+18%850+31%
Total7142+10%1412+7%
CBS
Radio&outdoor1893+28%542+46%
TVNetwork3375+21%-253-
OwnedTVs980+19%510+45%
Cable/other564+36100+150%
Total6812+27917+41
NBC
TVNetwork3800=470-20%
OwnedTVs1100+8%560+10%
Cable/intl.369+29%319+170
Total5269+2%1349+11%
FOX
TVNetwork1680+10%10-
OwnedTVs1395+32%665+33%
Twentieth800+33%50+25
Cable/intl.1600+33%-170
Total5475+20%555-16%
*资料来源:Broadcasting&Cable,1999-3-8
五
联播网利润的减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新闻部门的裁员和经费削减。1998年,三大网的新闻经费都不同程度地减少。ABC在1997、1998两年内,从其5亿美元的年度新闻预算中削减了300万美元;CBS新闻4亿美元的年度预算被削减了400万——当然,前提是总经费削减了近2亿美元;NBC的整个联播网的费用也削减了差不多2亿美元。⑻因此,三大网的新闻部门都面临裁员和重组的困境。尽管人人都同意新闻并不是商业,如果节目不能赚钱也并不见得说明新闻节目的质量不好,换言之,新闻节目不赚钱不一定是坏事。但现实是,虽然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联播网不得不在新闻节目上贴钱以免在更新执照时遇到麻烦,但现在这个现实需要越来越微不足道——作为一种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FCC在新闻节目上对联播网的要求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严格。而另一方面,越来越激烈的新闻竞争又意味着联播网应该在新闻节目上花费更多的钱:一个两人的电视新闻摄制组往往需要花费3000美元一天——包括酒店、旅行机票、吃饭和其他种种必要的开销。报道伊拉克战况、爱尔兰的和平会谈、老格伦的重返太空之旅……都是极其昂贵的活动。无怪乎一些60、70年代的老记者都觉得美国广播电视新闻业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时候,为联播网工作最值得骄傲的,就是记者只需要竭尽全力地在世界各地报道最有价值的新闻,而无须考虑预算问题,而现在,记者们都抱怨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却不得不考虑如何替公司省钱。”⑼
这种情况绝非偶然。近年来,许多传统上被视作社会公共服务的行业,如公立医院、公立学校、慈善团体等,都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打压,开始按照商业法则运作,新闻业也不例外。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媒体开始聘请工商管理人才,进入媒体的各级管理部门,以控制财务开支,加强新闻部门生产流程的管理,在大规模受众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市场预测分析,制定市场策略,进行媒介形象和产品促销。如此等等的市场手段所取得的商业上的胜利,使得媒介行业内部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即现代媒介的主管和业者,光是作为传统的新闻行业的职业高手,已经远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他还必须同时是一个市场学专家,懂得市场营销策略,了解受众的媒介消费品味和特点,注重媒介产品的包装推广和娱乐性,能够把握商机并推动整个媒介内部共同为商业目标服务。这种状况被称做工商管理新闻学(NBAJOURNALISM)。⑽
显而易见,由于广播电视业市场重构过程中的上述种种影响,商业因素不仅作用于新闻的采集和表达过程,而且变得越来越常规化,许多非新闻的元素在广播电视新闻中出现,变得必不可少。⑾一项对于美国20个城市61家电视台的研究结果表明:地方电视新闻大量关注当地新闻,60%以上的新闻内容取材于当地社区生活的当日事件,而国际新闻则较少出现;犯罪新闻是新闻图像的重要部分,如枪击和抢劫等等;新闻表达方式非常感性、通俗易懂,少有阐释性内容;新闻报道大多偏短。70%的新闻都在1分钟以内,只有16%的新闻超过2分钟;此外,地方电视新闻的来源单一,只有不到25%的新闻有多种新闻来源。⑿
美国广播电视业的市场重构,重新激发了广播电视行业的市场活力,尤其是在国际市场的开拓和跨媒介、跨行业兼并方面取得的实绩,为全世界的广播电视乃至整个媒介行业,提供了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但市场重构波及新闻专业理念,却是十分发人深省的。面对WTO,中国的广播电视业能否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吸收海外媒介发展的经验,有效地整合市场,迅速提升自身实力,是今后中国广播电视学界和业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注释:
⑴丹尼尔·切特罗姆,《传播媒介和美国人的思想》,黄静生、黄艾禾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p176
⑵参参见赵月枝,《公众利益、民主与欧美广播电视的市场化》,《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2
⑶AlanB.Albarran,《MediaEconomics》,I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96,p27
⑷HowardJ.Blumenthal&OliverR.Goodenough,ThisBusinessofTelevision,BilloardBooks1998,NY
⑸Broadcasting&Cable,1999,1,13
⑹Broadcasting&Cable,1999,3,8
⑺Broadcasting&Cable,1999,3,8
⑻Broadcasting&Cable,1999,12,21
⑼本人访谈,UscAnnenbergSchoolForCommunication,新闻学院教授MurryFromson,1999年4月
⑽DougUnderwood,WhenMrasUrleTheNewsroom,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5
[论文摘要]当前,在社会大环境和媒介大环境的双重制约下,我国大众传媒业正承受着激烈的内外竞争压力。作为当代大众传媒业的主导形式之一,广播电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如何进行创新就成为当前广播电视节目生产的关键问题。文章从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等三方面,讨论了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如何进行创新的相关问题。
当前,在社会大环境和媒介大环境的双重制约下,我国大众传媒业正承受着激烈的内外竞争压力。作为当代大众传媒业的主导形式之一,广播电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从其内容生产的层面上讲,广播电视节目与其他许多商品一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缺乏个性和深度的同质化趋向。为了使之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就成为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中的关键词之一。因此,本文从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等三方面,谈谈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如何进行创新的相关问题。
一、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
任何一种媒介传播都必须以一定的信息资源要素为传播内容,广播电视媒介的基本职能就是为社会成员传播各种相关信息,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信息的多层次需求。可以说,包含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事实和观点,其内容质量高低和优劣乃是决定一个节目成败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必须在信息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广度和深度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开掘、整合、优化、利用,使广播电视传播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多样的社会信息需要。
1.建立科学、民主、透明的信息反应机制,以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平衡传播,减少社会各阶层的信息贫富差距。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政策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开放,同时,媒介技术进步也为广播电视传播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术可能性。与以往相比,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在信息内容的选择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既给整个广播电视传媒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传播学理论认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与其有效信息量的拥有密切相关,从而决定了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位置。有学者为此提出,过大的信息落差会造成一种巨大的潜在冲击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国家安全构成隐患,而减小信息落差的办法,就是要逐步加大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包括所谓敏感信息和负面信息的传播。因此,在内容生产的层面上,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应当从人民群众需要和关心的角度,观察、分析和取舍新闻报道的信息内容,大力拓展节目内容的题材范围,扩充节目负载的信息含量,使广播电视传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促使信息资源的整个升值和增值。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就是要按照大众媒介传播的规律,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类处理,根据受众的需要进行有指向性的传播,以减少信息传播的盲目性,对信息资源进行高质量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率的开发利用。比如央视新闻频道的《媒体广场》和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在信息内容上利用报刊媒体的资源,但并不是报刊媒体内容的简单翻版,而是集报摘和书评于一体,不仅信息来源广、容量大,而且实现了即报即评、资讯与言论的并重,使报刊信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扩展。另一方面,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要求我们把单一的信息事实置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语境中,置于其背景性信息、前景性信息和相关性信息之中,透过阐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使过去对单一信息事实本身的传播变成多视角、多层面的立体式传播,让观众在接受媒介信息时不但知其然,而且能够较好地知其所以然。在当前电视新闻节目中,央视《新闻30分》对组合式报道的探索是值得赞赏的。
3.电视新闻节目应当从单纯的报道新闻走向深度的解读新闻,为公众意见、集团观点和社会舆论构筑一个自由传播的合法空间和平台。大众媒介传播从诞生开始既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生活中意见、观点和舆论自由流动的集贸市场。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及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类节目必将成为广播电视传播的又一种重要表现形态。当前,广播电视传播中不断升温的谈话节目热、访谈节目热就是这种发展趋势的有力证明。在西方国家中,谈话节目已经成为占有总量一半以上的主要节目样式。在我国,央视的《实话实说》、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等都是这类节目的典型代表。这类节目大都以人物的交谈为形式,以意见、观点的碰撞为核心,以通过交流达成共识为旨归。谈话节目的另一种形式是以时事分析、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深度报道,如央视的《央视论坛》、凤凰台的《时事开讲》等。这两类节目的流行表明,广播电视节目已不再是单纯的表层信息传播,而是更加注重于对信息内容的深层次阐释和解读。
二、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
任何媒介传播总是借助一定的可以被人们所感知的、可以相互传译的符号系统,才能实现信息内容的有效传递,这种符号系统就是媒介传播的语言方式,其语言方式特性是大众媒介传播生命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广播电视语言乃是一种感性化的符号系统,它以某一特定时空中连续存在的视听素材为基本单位,在电子技术机械复制功能的支持下,广播电视传播对现实生活的承载,与其真实存在的时空结构相对应和同步,具象的声音和画面保留着人际信息的完整性,它通过直接诉诸于媒介受众的视听知觉器官,进而在人们心理结构上产生出一种震撼性的场效应。因此,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介的语言特性,使之回归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方式,也是其节目生产和创新的一个重要面向。
1.进一步发挥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使广播电视节目呈现出生动、鲜活的表现形态。麦克卢汉认为,广播电视首先是人类触觉的延伸,它是整体的、通感的,涉及所有感官的最大限度的相互作用。在广播电视传播中,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集中地体现为一种全息性的时空结构,包括节目内容、表现形态和传播方式等诸方面。其重要意义在于,借助于其语言方式的感性特征,广播电视传播打破了印刷媒介对人类自身视听感知天性的束缚和隔离,进而重新回归到人际互动过程中的本真交流状态。但是,由于我们对广播电视语言感性化、全息性特征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以致把一个生动的故事叙述得平平淡淡,把一种鲜活的场景描述得枯燥无味,许多广播电视节目显得单调呆板、暮气沉沉,缺少生动、鲜活的感性化特征。在过去的新闻传播中,我们往往把报道的真实性与真实感混为一谈,以为只要坚持报道的真实性,就一定会产生报道的真实感。实际上,这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概念,所谓真实性是指在媒介传播过程中信息内容的保真度,真实感则是媒介传播对受众产生的真切贴近的心理体验。因此,充分发挥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使媒介传播达到真实性与真实感的统一,必然是广播电视传播的重要目标之一。.充分发挥其感性化的语言特性,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力。首先,要充分发挥现场同期声的独特魅力,真正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完整记录的同步传播。当前,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场实时报道已成为广播电视传播的最主要叙述元素之一,事件报道纪实化、现场报道普遍化和现场直播常态化则已成为广播电视传播最有力的媒介竞争手段。要在传播实践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努力开掘广播电视传播的媒介潜能,不断提高我们运用现场同期声像的质量和水平,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完整地呈现在广大观(听)众面前。其次,必须加强媒介传播的互动性,努力增强广播电视传播的过程化意识。所谓过程化是由于广播电视传播擅长于对事件过程的展示,而不是单纯地表达事件发展结果和结局,因此,应当根据其传播过程特点来组织和开展大众媒介传播活动。应当注意的是,所谓传播过程化并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线性过程结构,而是一种以互动性、悬念感、不确定性为核心的非线性过程结构。可以说,传播过程化是由广播电视语言特性所带来一种全新而独特的传播方式特征。
3.进一步完善媒介传播的话语方式,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所谓话语本身是一个含义简单的概念,即各种互相联系的书写和演讲的言语段落。但是,在社会实践中,话语往往涉及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效果等问题,并始终与权力的分配相互关联。广播电视传播是一门模拟传、受双方面对面人际交流的艺术,传播者——记者和主持人不是用书写的文字符号而是运用声音和形体语言向受众传递信息;同时,其时空结构是以时间性为主导的存在形态,受众必须持续保持注意力集中才能进行有效的视听,因而对媒介话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感性化要求。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进一步完善其话语方式应当从平民化、亲和力、审美感和公信力等几方面人手。孙玉胜指出:央视近10年的新闻改革是从改变电视叙述的语态开始的,使电视传播的“表达和叙述的态度变得更真诚、平和,表达和叙述的内容变得真实、鲜活,表达和叙述的手段变得更遵循电视的规律”。实际上,进一步完善媒介话语方式,是促使广播电视传播回归人际传播的重要途径,它要求在内容上体现一种鲜明的平民主义立场,饱含着一种真切的人文主义关怀;在形式上努力增强媒介传播的感性特征和审美效应,提高媒介传播的亲切感、贴近性。
三、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
当前,随着光电模拟技术向着数字光纤技术的发展,媒介技术进步为广播电视和人本化传播创造了条件。在广播电视传播中,技术特性的改变将直接导致节目体裁样式和表现形态的变革和创新,未来的广播电视将依托电子技术的优势,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抢占先机,并在信息采集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两方面实现节目形态的创新。
1.在信息采集加工方式上,当代媒介技术进步将使广播电视传播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自由灵活,从而带来其媒介产品形态的巨大变化。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广播电视传播的信息采集手段种类更加齐全,时效更快捷,性能更优越,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不断丰富的同时,其也正变得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比如随着信息采集方式的不断完善,由演播室加(现场)视窗的电话连线节目以及由非职业传播者拍摄的纪实性节目,已经成为当前广播电视传播中两种崭新的节目形态。从媒介发展的角度上看,电视连线节目由于其信息采集方式的灵活性,可以使电视新闻报道更进一步实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的目标;公众自拍节目既扩充了媒介专业机构的采制能力,又大增强了观众参与媒介传播的可能性。此外,电视节目制作从过去的线性剪辑转变为非线性剪辑后,电视媒介传播既实现了对现实生活场景的自由复制、加工,同时,又使节目形态包装的手段更丰富,并大大提高了新型节目形态开发的可能性。
【关键词】广播;电视;艺术学;概念;价值;意义;要素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40-1.5
电视艺术均系新艺术品种,所以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也自然成为一门尚在构建之中的新兴艺术学科,对这门新学科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不仅对于广播电视艺术学本身的构建,而且对于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与实践参考价值。为此,本文专门对比发表若干探索性拙见,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具体而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进行。
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概念内涵
广播电视艺术学是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特点、性质、规律的专门学科,也是一门广播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综合学科。广播艺术是一门新兴艺术,它主要包括广播剧、广播小说、广播诗歌、广播散文、广播小品、广播音乐、广播曲艺(广播相声、广播二人转、广播山东快书、广播鼓词、广播评弹等)、广播话剧、广播歌剧、广播音乐剧、广播戏曲(京剧、评剧、龙江剧等等)、广播综艺节目、广播专题文艺节目、广播文艺谈话类节目等等。电视艺术也是一门新兴艺术,它主要包括电视剧(连续剧、系列剧、单本剧、小品等)、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专题文艺节目、电视文艺谈话类节目、电视娱乐节目(游戏类、益智类、真人秀、新人秀、达人秀等)、音乐电视(MTV)、电视文艺晚会,以及直接或播映的电视文学、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曲艺、电视杂技、电视魔术、电视皮影、电视木偶剧、电视戏剧、电视电影、艺术体操、冰上舞蹈、时装表演等等。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专门研究广播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可见其研究的范围很广播,涉及的层面很深,要求的水准很高,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
二、广播电视艺术学的价值意义
广播电视艺术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作为一门艺术理论学科,广播电视学以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为研究对象,即以这两大艺术的具体艺术实践为基础,进行总结概括、提炼升华,形成一门系统化,高端化的新兴学科。它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指导思想,坚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反转过来,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理论学科,它又对于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创作、表演、制作、欣赏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与实践参考意义,也就是说,它既来源于艺术实践,反转过来又指导艺术实践。
三、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构成要素
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一门系统化的新兴学科,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广播电视艺术的性质、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广播电视艺术的发展规律等等,其中尤以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为重点与核心。具体而言,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广播电视艺术是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完美结合的艺术。众所周知,广播电视艺术的科技含量很高,其技术性特征十分鲜明。广播艺术通过把声音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发射装置发送出去,供听众通过收音装置把电信号还原成声音收听。其科技原理是通过无线恨波或导线传送、收听声频。通过无线电波传送的,叫无线义广播;通过导线传送的,称作有线广播。不论有线广播还是无线广播,其技术性都很强。而电视艺术则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是同时传送声频与视频的电子技术,在发送前端,先由摄像机把图像发出的光信息——图像上各个画面上的亮暗、色彩不同的光点、逐点、逐行、逐帧转换成相应的视频电信号,与此同时,微音器也将与图像相关的声音(语言或音乐等)转换成相应的音频电信号。这些信号载荷在高频载波上,经放大后由天线辐射出去。电视接收机再将收到的电信号依次逐点、逐行、逐帧与发送端同步地还原为亮暗不同、色彩不同的光点,在显像管的荧光屏上再现出来,同时由扬声器产生原来的声音。20世纪90年代初,又出现了利用全数字压缩技术的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称为“数码电视”,并通过卫星传送与接收,简称“卫视”,其技术性更强、更先进。另一方面,广播电视艺术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完全符合艺术的本质,具有艺术的基本特征,即“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头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可见,广播电视学因为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所具有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统一的艺术基因,因此也自然以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作为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二)传播性与欣赏性的统一
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大众传媒艺术,传播性是二者共有的特点。特别是电视艺术,比广播艺术更具有传播广泛、快捷、完整的特点。由于电视的崛起与普及,使得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鲁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认为电视与卫星技术的产生,使地球“愈来愈小”,人类已跨越时空的限制,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则进一步指出:“从语言到文字,几万年;从文字到印刷,几千年,从印刷到电视和广播,400年;从第一次实验电视到从月球播回实况电视,50年。”特别是电视与电子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的结合,构成了电子信息网———信息高速公路,更成为当今世界传媒的最大亮点。与此同时,广播电视艺术又具有欣赏性特征,所有的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供人们欣赏的。正因为如此,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才必须注意群众欣赏的主体地位的研究,注意与欣赏者的互动理论的研究。
(三)文化性与娱乐性的统一
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具有文化的本质属性,它们都代表着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显著成就。与此同时,作为艺术,它们又都具有娱乐性特点,即“寓教于乐”,传播文化要通过文化娱乐,文化娱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播。因此,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也要注重这种文化性与娱乐性统一的理论研究。
(四)广播电视的传受观
从人际传播的现场,到超时空的大众传播,广播电视的艺术传播起码包含了两种同时进行的传播样式:从现场的人际传播到各种类型的大众传播。也就是说,广播电视艺术节目的传播,由于广播电视媒介的介入,经历了两重的传播,从而具有一种双重品格。主持人、演员、嘉宾及现场观众之间有一次传播,现场作为一个表演的共同体又与广播电视节目收视(听)的受众又有着二次传播,作为一个整体的传者向收音机、电视机前收看(听)节目的受众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交流。因为广播电视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体,其受众对象可能遍及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当然,由于广播电视作为电子传媒所体现的技术的阻隔,不再集中起来的广播电视的受众,虽然不一定有直接的交流反馈,但是,现场的氛围仍然能够传达给场外的受众,非现场的各类广播电视艺术节目则是通过再现或还原现场而将传播场无限扩张。从而,实际上,广播电视已经把收视(听)的受众和参与节目的各个元素都整合在一个巨大的场之中。由此,对于广播电视来说,传播即艺术。广播电视艺术传播场的信息结构不仅是对生活原生态的记录,不仅广播电视叙事的氛围、环境,包括人的行为、心态及心理变化以及极富人文信息和戏剧化的细节,都在这个传播场中呈现出来,而且,完整的连贯的场信息记录,还可以揭示出真实人生的本真,深入到人性的深层次。这符合人们欣赏心理与广播电视艺术发展的规律,即通过传)受关系的设置,既展现了生活自身的逻辑和美感,又体现了对于受众的思考和判断的权利的尊重;同时,在这样一个传)受关系的结构中,广播电视艺术传播进而还通过一种受众深层的参与和体验感的获得,达到人本化的传播效果,甚至还能够有效调节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的文化生态。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发展
新媒体时代是互联网与各领域有机融合后形成的新的经济形态,以网络、通信等先进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给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地方广播电视在此环境里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有机整合有效资源,开创“屏”电视时代,促进广播电视媒体品牌效益的提升,满足新时期地方观众的地域化、专业化、多样化的需求,拓展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在倾力发展新的媒介技术和市场的机遇中确立自己的坐标。下面就地方广播电视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获得更好地发展进行简要分析。
1地方广播电视的现状
首先,思想得不到足够的解放。经济发达地区的广播电视几乎改制为集团化经营,走市场运营的道路,但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多数人都只是把广播电视文化事业看作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或者是活跃群众生活、改善投资环境的一种改善措施,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文化经济的一体化这个概念,使得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1]。其次,资金投入量不足。投入资金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影响力的大小。在南方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广播电视媒体善于有效地利用自身的平台资源优势与内容生产优势,积极地进行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结构拓展整合重组,但在大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广播电视文化产业仍然承受着传统思维的禁锢,以体制办文化为主,没有将人、财、物等主要力量放在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再者,复合型人才匮乏。发展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经营、管理、策划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目前一些地方从事广播电视文化产业人员素质偏低,缺少经营意识,尤其缺乏一大批既懂管理又懂经营,既从事广播电视文化又擅长对广播电视文化经营者进行市场运作。再加上人才机制和分配机制不灵活等,尤其在各方面待遇上都没有理想中的那么高,所以广播电视文化专业人才流失相对比较严重,后继乏人[2]。
2新媒体时代对地方广播电视的影响
首先,是新媒体的冲击,新媒体的出现主要给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介带来了两方面的冲击:1)由于互联网具有综合性、交互性、实时性、点对点等优势和特征,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迅速抢占了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市场份额,分化了受众群体,人们更倾向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2)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快捷,且是以“全天候”的传播模式在不间断的接收和传播,实时性、交互性偏强的互联移动设备为受众提供了网上即时浏览和访问。同时,网络媒体抢占了大部分的广告市场。其次,是国家、省级大型广播电视媒体的长期冲击,地方广播电视在人力、物力、财力和体制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从而无法获取更多有效、及时的资源,导致节目形式和内容单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步多元化、实时性,而这是广播电视无法比拟的[3]。
3新媒体时代的地方广播电视发展途径
3.1融合新媒体,延伸地方广播电视媒体服务功能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切实站在全局战略高度,积极挖掘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潜力,延展服务功能,努力实现地方广播电视台与新媒体的融合,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进而巩固、提升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和服务力,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水平。为此,部分地方广播电视台在腾讯、新浪等网站开设微博,以“节目要互动,互动即节目”为理念,努力开辟网络传播和广播电视节目互动的新路子。例如2013年3月6日,“退役军人张森见义勇为跳水救人牺牲”事件发生后,为了增强新闻时效性,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关注度和收视率,宿迁广播电视台通过官方微博,进行“切片式”,受到了中央媒体和全国主流网站的高度关注[4]。2013年3月8日,新华社官方微博发出“正能量再次让人感动,向英雄致敬……”的消息。通过大量的媒体报道,微博上的广泛传播,网友纷纷阅读、转发和评论,实现“电视微博网络社会电视”的循环式传播,增强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吸引力,有效地延伸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的服务功能。
3.2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资源是地方广播电视台最有价值的第一资源,面对全媒体时代对媒体人的更高要求,地方广播电视台应采取人才兴台策略,将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努力培养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纪律严、作风实、结构优的广播电视人才队伍,重点打造一批名主持、名编导、名记者,提升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整体实力与综合竞争力,推动地方广播电视事业持续繁荣发展。同时从全媒体时展需求出发,结合地方广播电视台实际,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加强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和管理,力求在培育媒体拔尖人才方面收到实效。在推进后备人才库的建设过程中,积极与全国重点影视传媒高校建立人才培养战略合作计划,加大引进与培训高新人才力度,深入发掘培养核心骨干人才,实现人才教育培训的全覆盖,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全媒体时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推进人才培养机制逐步走上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为进一步增强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整体实力,还需大力引进更多的高端人才,引进熟悉新媒体、数字出版、内容创意等新型文化产业运作规律的人才,以及熟悉国际文化产业规则、适应区域和全媒体时代竞争需要的高级影视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从而为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3发挥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权威性
与新媒体相比,地方广播电视台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因此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要借助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权威性,确保信息资源的真实、可靠,不仅有利于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发展,还有利于新媒体提升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对于地方广播电视台来说,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权威性,通过新技术对产品形态进行加工,借助新媒体平台多次、综合利用多种信息资源。例如,报纸、杂志等地方广播电视台可以通过数字化网络平台制作移动多媒体、网络新媒体,目前很多出版社和腾讯网、新浪网等进行了良好的合作,推出电子书,不仅阅读方便、环保实惠,还可以通过在线收费获得经济效益。新媒体则可以借助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权威性,实现传播内容的互动融合,例如雅虎中国网站与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羊城晚报等地方广播电视台建立了内容供应的合作关系,这些地方广播电视台为雅虎网站提供社会、经济、娱乐、政治、科技等方面的信息,使得新媒体信息的可靠性得以提升。通过新媒体与地方广播电视台的互动融合,广大受众能够得到更加丰富、具体、准确的传播信息[5]。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的地方广播电视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地方广播电视应积极融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实行终端电视,创办差异化、个性化、专业化的地方电视节目,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满足新媒体时代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为地方广播电视的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力.对新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思考[J].数字传媒研究,2015(4):10-12.
[2]李力.新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思考[J].现代视听,2015(10):53-57.
[3]欧阳宏生,梓,徐书婕.论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媒体+”之融合创新模型的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1):173-179.
[4]刘峰.全媒体时代推进地方广播电视发展的五大策略——以宿迁市广播电视台为例[J].传媒,2014(7):69-70.
【关键词】媒介融合;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创新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移动网络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媒介融合成为传媒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广播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典型代表,在发展过程中既面临着广阔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挑战。为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发展质量,全面维系稳定持续的受众群体,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应该精准把握媒介融合的特征,积极全面地推动自身的发展与创新。
一、媒介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发展问题
新媒体技术并不是近几年的发展产物,传统媒体向着综合性媒体的转型,也不是新鲜的事物。尤其是作为传统媒体的典型代表,广播电视媒体在推动媒介转型,积极把握新媒体技术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其实早在几年前,它就通过技术融合以及业务融合等不同的融合方式来巧妙搭乘新媒体的“顺风车”,以此来卓有成效地提升自身的发展质量,全面优化自身的发展水平。但总体而言,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发展还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闻节目内容缺乏深度,存在简单娱乐的倾向。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进一步分流。较之于广播电视相对正统且严肃的新闻节目,受众可能更愿意去检索以及利用网络平台中丰富多元的新闻信息。这就促使部分广播电视的媒体人进行新闻节目的变革。但在变革的过程中,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着“矫枉过正”的问题,并没有充分立足于自身优质的新闻媒介资源以及专业素养强的采编队伍,而是尽力迎合受众的多元需求,这就使得新闻节目变得简单化、浅显化以及娱乐化。不可否认,网络传播的速度是非常迅猛的,新闻信息更新换代的频率也比较快。广播电视媒体在进行新闻节目的采编过程中,盲目追求新闻报道的速度,而没有持续做好新闻节目的深度,这不仅侵害了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公信力,也会造成受众的进一步分流。同时,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也存在着娱乐化的倾向。一些原本属于严肃的新闻节目,为了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盲目采用网络热门词汇来进行报道,甚至不惜采用调侃的语气来进行报道,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科学发展。所以,这种不顾及自身的发展优势,盲目跟随的发展与变革方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第二,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雷同化问题日益凸显。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依托于大数据技术,广播电视媒体能够精准高效地把握受众的需求,能够客观全面地分析受众的诉求。为了更好地迎合受众,同时也为了提升新闻节目的播放量或者点击率,广播电视媒体往往开始扎推推出符合现阶段受众需求的新闻节目。大量同质新闻节目的产生,不仅难以真正推动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还容易造成较为严重的媒介资源浪费。比如一些评论性的新闻节目的出现,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受众的关注度,也让受众逐步接受并喜欢上了这种互动性较强的新闻节目。但若广播电视媒体不注重创新,仅仅为了迎合受众而盲目跟风,必然会导致新闻节目的质量下降,也直接影响着广播电视媒体的整体发展。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路径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既面临着广阔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压力。为更好的提升新闻节目的质量,全面保障新闻节目的内容,科学提升广播电视媒体的收视率,必须精准全面地把握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科学采用有效的创新路径,更好地推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长效持续发展。
(一)积极引入技术手段,保障新闻节目质量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在推动新闻节目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多措并举全面加大投入,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新闻节目的创新成效,同时,广播电视媒体更要保障节目质量。可以说,节目内容的质量,才是广播电视媒体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一方面,广播电视媒体要充分顺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科学多元地利用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包装电视新闻节目,全面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整体品质。比如广播电视媒体可以借助于大数据技术来积极推广“数据新闻”。相比直白的新闻内容,受众对于数据的认知更加深刻,也更有兴趣。比如央视就曾经推出“数据新闻”,以一系列真实的调研数据以及直观化的图形图表等,为新闻节目增色不少。另一方面,在广播电视媒体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为更好地提升新闻节目的收视率以及播放量,还应该充分全面地保障新闻节目的质量。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应该认知到技术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新闻内容才是发展王道。特别是在新媒体技术全面快速发展的今天,受众在网络环境中接收到的信息是杂乱无序的,甚至还包括很多虚假信息。同网络媒体相比,广播电视媒体具有一定的媒介公信力以及权威性。为此,广播电视媒体应该充分立足于自身的发展特色以及整体优势,全方位保障新闻节目的质量,切忌新闻内容的肤浅化以及娱乐化,要在保障内容质量的前提下,灵活运用不同的节目形式。可以说,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而言,节目内容仍是它们赢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立足点。为此,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在制作以及编辑的过程中,在充分全面应用新媒体技术的过程中,必须率先保障新闻节目内容的质量。只有以质量为基础,以技术为杠杆,以多元媒介为传输中介和平台,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整体品质,也才能够切实优化它们的核心竞争力。
(二)发挥深度报道的优势,加强同受众的交互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为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发展成效,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竞争力,必须充分全面依托于自身的特色来做好深度报道。可以说,深度报道是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特色,为此,广播电视媒体要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广泛全面地搜集和整合相关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地解读以及精细化地分析,避免新闻节目的同质化倾向。当然,在新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新闻素材可以是相同的,但新闻报道的视角以及新闻内容的深度则必须保持特色,必须保障深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受众的认可程度。同时,广播电视媒体还应该依托于新媒体技术来打造品牌化的新闻节目。比如央视的“新闻1+1”,就是它的王牌节目。此外,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应该主动规避自身的发展弊端,积极寻求同受众的交流与互动。新媒体技术为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交互性创设了非常优越的条件,广播电视媒体在新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社交APP等来增强受众的参与程度,积极反馈和整合受众的意见和建议。一直以来,广播电视新闻在节目的录制以及编辑传播的过程中,往往都是相对封闭化的工作状态,这不利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与创新。为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发展质量,同时也为了全方位优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必要依托于新媒体技术来实现广泛化的受众参与,让受众真正参与到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采写编播的整个流程中。
(三)培育复合型人才,创新节目播出方式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积极推动自身的发展与创新,还应该充分全面地培育复合型人才,不断提升媒体人员的复合型素养,积极培育“多栖”媒体人员。比如新闻节目的制作人员既要熟悉传统新闻的制作方式以及流程,也要熟悉网络媒体的新闻节目运作模式以及制作过程,以此来充分借鉴后者的发展优势。当然,在新闻节目的制作以及播出的过程中,广播电视媒体还应该全面创新节目播出方式。比如在新闻节目的直播过程中,可以实现电视直播与网络直播的融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元的网络视频等来丰富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当然,在新闻节目的播出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抖音短视频等进行播出。
结语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若想实现发展与创新,必须充分全面地分析自身发展过程中突出存在的问题,精准全面地把握创新发展的路径,更好地提升和优化自身的发展质量,全面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赖锡坤.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J].科学与财富,2018(6):148.
一、电视改革研究逐步推进,产业研究成为焦点。
当前,电视传媒的“二重属性”论,即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已经得到广泛承认,研究者也提出了多种具体的改革方案,如建立公共电视体制与商业电视体制并存的方案,“的新闻媒体”和“非的新闻媒体”的双轨制方案等。也有研究者提出我国电视传媒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同时政府需要加强对电视传媒的监管和规制。①中国电视的根本问题是必须有市场力量介入,所有改革方案的出台必须真正从产业规律、企业经营逻辑、市场经济要素上去推敲、透视、解析,才有变革的实际价值。②
但是有些学者对中国电视是否是产业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中国电视不是产业,至少不是市场条件下的产业,因为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完全不是同样的主体,运作规则和目标也各不相同,很难形成良性的产业循环。③而实力悬殊、地位不平等、交易不公平,是造成到目前为止电视市场难以产生真正有实力的内容生产商的根本原因。政府有必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促进政策来修补市场机制,对市场格局及其发展方向做出制度性安排。④
关于电视改革的策略问题,学者对是否要搞制播分离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有研究者认为,按照社会分工的原则,制播分离似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但是,按照产业效率、价值链整合的说法,关于节目制作是社会化还是制播合一,还需要新的判断指标。节目制作并不只是广电企业自己就可以决定的事情,而是更多受到政府规制的影响。⑤制播分离不符合产业规律,当前世界传媒业制播倾向于整合。在中国的体制条件下,如果制作方剥离出去,虽然可以按照企业的方式经营,增加活力,但是播出方仍然是事业单位。在主体不对等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腐败、霸权,所以制播分离对于构建良好的产业市场没有多大意义。⑥
2006年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元年,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在对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充满期待的同时,学者们也开始反思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学者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策略是民族的创新意识,我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应坚持鼓励创新、保护原创、鼓励竞争与融合,探索更好的把创意转化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途径与模式。⑦但当前我国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面临危机,一方面与低成本大规模复制有直接的关联,另一方面是因为对创意的重视不够,不仅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撑,而且没有有效的利益回报机制。电视媒体同时承担着政治、服务、商业三种功能,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市场集聚能力,所以当务之急还是从调整中国电视制度入手,从提供公平竞争的条件、资本整合的条件开始。⑧
但也有学者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认为创新能力的激活与形成,主要的动力不仅是来自于政策资源和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各地的自由――包括自身政治、经济、文化强大的集聚、辐射功能。总体上看,中国广电产业将向法制化、规模化、社会化、地方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⑨
二、电视经营管理研究持续走高,节目营销、品牌化建设、电视评估体系成为研究热点。
节目营销研究。随着电视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和新媒体生态环境的急剧改变,以及受众媒体接触习惯和需求重点的不断变化,栏目平均生命周期缩短,电视栏目的营销和品牌建设之间的关系受到重视。有研究者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不同节目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认为这样才能延长品牌栏目的生命力。⑩
电视品牌建设研究。2006年,中央电视台提出“专业频道品牌化”的战略,标志着中国电视的频道建设开始从专业化走向品牌化,当前电视的品牌建设工程由栏目品牌化建设逐渐向频道品牌化建设和媒体品牌化建设转变。
电视频道的品牌经营应该根据品牌创立阶段和品牌维持阶段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经营策略。{11}构成电视媒体品牌价值的核心要素有四个方面:频道设置(定位)、频道运行状况、频道传播效果和综合效益。电视媒介只有对市场、观众以及媒体自身进行系统的分析,制定一套适合实际的品牌形象发展战略,才能培养观众的忠诚度。{12}但是,任何一个市场的品牌竞争,都处于“同一性的差异化”竞争过程中。中国电视市场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同一性”市场环境,产生了许多非市场化的因素,影响并制约着电视频道品牌化的市场环境,所以中国电视应当首先促进电视市场的成熟与完善,并在这个过程中成熟和完善电视频道品牌化的意识与方法。{13}
收视率及评估体系研究。2007年收视率仍然是电视研究的重点之一,但是研究焦点由收视率作为节目评估体系是否合适发展到了如何处理收视率和其他评价标准的关系,以及如何建立节目(或媒体)考核评价体系等问题。有研究者提出“收视率分解法”,把收视率分解为节目质量收视率和环境设定收视率,认为必须消除环境设定因素对节目收视率的影响,才有可能从观众收视的角度对节目质量进行评价和比较。{14}
关于收视率与其他评价体系的关系,有研究者认为从“收视率”到“影响力”,已经是中国电视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影响力是主打,在影响力的基础上努力把收视率做好。{15}有学者认为满意度评价体系对传播影响力的评估和预测有着更为现实的参考价值。{16}还有研究人员提出了收视份额点投入、点收入的新概念,建议采用“点”考核。{17}
总之,国内电视节目评估体系发展到现在,评价指标越来越丰富,在理论设计上也日趋科学合理,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评价指标运用盲目性”和“评估节目操作机械性”,应该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时段、不同频道的节目建立多元化标准和动态评估。{18}另外,我国收视率调查行业尚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和审查制度,在媒介数据运用方面,仍然存在着调查程序不严谨、数据结果偏颇的问题。在国内收视率数据已渗透到传媒运营的各个环节、成为重要的市场参考指数时,对媒介调查进行行业规范更显得不同寻常。{19}
三、电视类型节目研究成果丰富,娱乐节目首当其冲。
真人秀节目退烧。一方面是由于广电管理机构不断强调净化荧屏,反对低俗、庸俗、媚俗的节目。另一方面是由于各大电视台争相开办选秀节目,使其供给过度,让观众审美疲劳,再加上缺乏本土创意,赛制雷同,拙劣炒作而造成的。针对这一现象,有学者作了进一步阐释:所有的差异性都是因为稀缺而具有了存在的价值,选秀的席卷而来造成对“秀星”资源过度开发,过早地消耗了差异性,以至于变成了新的同质化。{20}
除娱乐节目以外,纪录片研究,电视剧研究也是电视类型节目研究中的重要领域。近年纪录片研究成果众多,既有对某个纪录片的解读,又有对某类纪录片的分析,而其中对纪录片本体特征的真实性问题的研究较以往推进了一步,对社区影像的研究也表现出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特点。在当代语境中,“类型化”生产是中国影视剧艺术生产的一个发展方向。对电视剧的研究也凸显出类型化的取向,如对现实题材电视剧、“红色经典”电视剧、儿童电视剧、历史电视剧、戏曲电视剧等的研究成果众多,从电视剧创作的角度看,有研究电视剧文本构成、叙事方法方面的,也有研究电视剧内容表现的。
另外,电视栏目剧、电视讲坛节目、方言电视节目、女性电视节目等都是比较受到关注的节目类型。
四、电视实务研究进一步深入,电视新闻娱乐化和节目编排成为研究热点。
电视实务研究是电视研究中数量最大的一部分,包括电视采编播的各个环节。以新闻节目为例,其研究集中在选题与策划、采访、故事化叙事、细节表达、镜头运用,节目包装等方面,涉及民生新闻、新闻娱乐化等多个议题。还有一些学术期刊开辟专栏,及时总结某些电视栏目、频道发展的经验。随着奥运会的来临,出现了一些研究电视传播与奥运的论文。这类研究分布面广、数量大,在此,仅对近年来颇受关注的电视新闻娱乐化和节目编排的研究状况作概述。
电视新闻娱乐化研究。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方面,国内学界形成了某些似乎约定俗成的观点和理念,如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最重要的动因。有研究者从传播链角度和文化角度分析了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成因,认为传媒生产者的欲求、电视媒介特性、电视消费者的需求和把关者的默许构成了传播链方面的原因,文化的变异和跨文化的冲击也对新闻娱乐化的出现产生重要影响。{21}有研究者认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是一个全球化的潮流,不能采用一种非此即彼的极端态度,为了能更好地在变化中求发展,必须把握好“度”,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寻求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22}
还有研究者对2000年以来国内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研究、讨论现状进行了梳理,认为国内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新闻娱乐化涵义的界定、新闻娱乐化的时代背景、新闻娱乐化的特征与表现形式、新闻娱乐化的利弊及前景分析。{23}
节目编排研究。电视节目编排在电视生产各个环节之中处于一个十分敏感和关键的地位,对它的理论研究还显稚嫩,在具体的电视节目编排实践中,应该处理好编排和内容生产、媒体责任和经济利益、短期效应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成功的电视节目编排至少要考虑时间、节目、观众三个要素。近年来,“播出季”的编排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播出季”是海外电视市场成熟、成功的运营理念和体制。央视经济频道于2005年、重庆卫视于2006年、湖南卫视于2007年先后进行了各自不同的“播出季”的探索和实践。有研究者认为尝试季播模式是一种可贵的创新,是中国电视界一次重大的编排改革。但是,他认为不是所有的节目都适合季播,指出了适合季播的六类节目,警示美国季播模式不宜全盘照搬,要进一步探索季播规律,改进季播编排方式。{24}
五、电视与新媒体、新技术的研究日益丰富。
截至2007年2月,上海文广、央视国际、南方广电传媒、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电视台获得了广电总局颁发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俗称手机电视牌照)。广电媒体已进入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领域,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成为学者关注的对象。有文章从技术的角度勾勒了手机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也有文章研究了手机电视节目的内容,认为从长远看手机电视业务将会获得快速发展,并形成相当大的市场规模,关键是制作机构能够适时推出一些适合手机电视播出的内容。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数字电视的讨论多侧重于技术标准、政府政策、发展概况等宏观论述。有研究者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数字电视在中国大陆的采用情况,提出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对数字电视的采用具有直接影响。{25}有文章则对相关概念的使用提出质疑,认为应该使用“数字化的广播电视”,而不要使用“广播电视数字化”。{26}
关于电视和网站的媒介融合策略,不但要注意“合”,即实现新闻资源与采编力量的联合;还要注意“融”,即电视台与网络要充分互动,取长补短,在共享的基础上实现深度加工与复合性使用。{27}总之,媒体融合这场深刻的变革正在传统的广电业中出现,国际竞争和产业利益是媒体融合的外在推力和内在推力,中国广电业的融合需要突破种种障碍,尤其是需要突破竖井式分割管理和突破媒体身份,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28}
六、电视媒体及从业者的社会责任研究备受关注。
2007年的“纸馅包子”虚假新闻引发出各种讨论,如关于宣传纪律、宣传管理体制、媒介公信力、媒介社会责任、媒介与国家形象等若干重要命题。有学者从记者社会角色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纸馅包子”的报道者制造这一虚假新闻,有媒体整体浮躁的原因,有宣传把关不严的原因,但最直接的动因或许来自当事人急于完成一个预先申报的选题以换取个人生存的基本保障(如与所在媒体签订正式劳动合约)。文章认为,电视传媒与社会的关系正在发生着重要变化,从业者生存压力空前加大,急功近利的状况导致了不少电视传媒取向“泛娱乐化”乃至“低俗化”。
中国电视媒介的低俗化趋势引起学者的担忧。对此有学者认为一部分中国电视人文化身份迷失,必须强调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倡导文化自觉。有学者通过阐述美国电视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警示我国电视业应坚守社会责任。{29}
以上我们勾勒了近期电视研究的基本情况,除此以外,电视受众研究,电视文化研究,国外境外电视理论或经验研究等都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对象,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电视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总体来看,近期电视研究体现出这样的一些特点:首先,热点突出,电视媒体改革、品牌化经营、电视节目营销、娱乐节目成为学界业界关注的焦点。其次,研究更趋于理性化,反思性的文章较多,对推动电视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第三,研究视野开阔,涉及面广,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当然,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对策性经验性总结性的文章偏多,研究的前瞻性不足,对电视传播技术、传播渠道、传播内容探讨的多,但对传播接受者、传播效果研究的少,这些都是以后的研究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注释:
①王永庆.《中国电视传媒改革初探》.《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1期
②夏骏,胡智锋.《十字路口的中国电视》.《现代传播》.2007年第2期
③⑥⑧{20}尹鸿,杨乘虎.《文化・创意・产业:中国电视的三维空间》.《现代传播》.2007年第1期
④王甫,吴丰军.《广电内容产业促进政策:中国问题与美英经验》.《现代传播》.2007年第4期
⑤朱春阳.《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机制的选择与演变》.《视听界》.2007年第5期
⑦哈艳秋等.《中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现代传播》.2007年第5期
⑨刘斌.《成本・收益・制度创新――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广电产业制度创新》.《现代传播》.2007年第2期
⑩林小勇,陈依依.《不同节目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中国广播影视》.2007年5月上
{11}毛建国.《电视频道的品牌经营策略》.《现代传播》.2007年第1期
{12}段鹏.《电视媒介品牌的形象塑造策略》.《中国记者》.2007年第5期
{13}杨效宏.《中国电视频道品牌化的意识与方法》.《新闻界》.2007年第1期
{14}参见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7年第12期
{15}梁晓涛,靳智伟,胡智锋.《2006:中国电视忧思录》.《现代传播》.2007年第1期
{16}段鹏.《收视率与满意度的博弈――刍议电视节目传播影响力与收视率、满意度的关系》.《现代传播》.2007年第6期
{17}刘方平.《电视媒体的“点”考核》.《中国广播影视》.2007年3月(下)
{18}邹霞,殷娟娟.《建立多元化动态性评价标准――对完善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思考》.《新闻记者》.2007年第1期
{19}王锡苓.《议我国收视率调查行业规范和管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6期
{21}毛浓华.《国内电视新闻泛娱乐化成因分析》.《新闻知识》.2007年第9期
{22}舒薇.《如何正确看待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趋势》.《新闻天地》.2007年第4期
{23} 张莉.《当新闻遇上了娱乐,路在何方?――新闻娱乐化研究综述》.《声屏世界》.2007年第11期
{24}王云峰.《电视季播模式的认识与探索》.《中国记者》.2007年7月
{25}韦路,李贞芳.《数字电视在中国大陆的采用:一个结构方程模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2期
{26}罗建辉.《试论数字化的中国广播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1期
{27}许颖.《浅谈电视与网站的媒介融合策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3期
{28}石长顺,石永军.《融合与突破:对广电业发展趋势的一种解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3期
{29}时统宇.《美国电视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青年记者》.2007年7月(上)、8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