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易地搬迁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于易地搬迁教育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易地搬迁教育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易地搬迁教育的问题

第1篇:关于易地搬迁教育的问题范文

紧抓集中安置地建设,确保“搬得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岑巩县委县政府抢抓中央、省、州大力实施易地扶搬迁机遇,制定出台了《岑巩县“十三五”(2016―2018)脱贫决胜行动纲要》,对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安排,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方针,坚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把“建房、搬迁、就业、保障、配套、退出”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将贫困户有序搬迁至城乡集镇、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实现扶贫攻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城镇化三位一体发展目标。在“十三五”期间,岑巩县规划易地扶贫搬迁人口4456户、18488人,其中城北新区亚坝安置点799户3234人、城北新区大坪安置点3371户14254人、水尾集镇安置点286户1000人。

此外,岑巩县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形式,制定出台了住房补助和奖励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住房补助2万元,非贫困人口人均补助1.2万元;签订旧房拆除协议的,每人奖励1.5万元;对孤寡独残“三无人员”特困户,由政府提供安置房免费居住。

在岑巩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安置点内,一座座靓丽的小楼依山而建,房前小河潺潺,屋后鸟语花香,幼儿园、超市、医院、农贸市场一应俱全……像这样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安置点,岑巩县共建设了5个,惠及1116户4608人。采取统规统建集中安置模式建设,重点打造亚坝安置点,选址在县城区、工业园区、思州温泉生态休闲区三区叠加的“黄金地带”,项目总体规划用地面积6.87万O,项目建设面积为20.48万O,基础配套设施建筑面积为4.73万O。

为确保搬迁工作顺利进行,岑巩县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规划修建安置房14栋2000套,目前已修建安置房11栋1584套,正在修建安置房3栋416套。可搬迁安置移民1584户5544人,其中安置整组整寨搬迁41个村寨611户2139人(贫困户359户1491人,贫困发生率为70%),已完成搬迁安置户分房870户3405人,让他们顺利挪出“穷窝”。

精准发力紧抓富民攻坚,确保“能就业”

“想不到我六十多岁了,还能到县城住上易地移民搬迁的楼房,真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一家人住进了新房。”2016年10月14日,岑巩县对第二批492户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举行分房抽签仪式。抽签后,65岁的羊桥乡龙统村的安德平老人逢人都高兴地说,“明年我把在外打工的两个儿子叫回来,到工业园区打工,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就业创收。”

安德平老人一家的变化正是得益于岑巩县依靠“产城互动”,着力抓好富民攻坚,落实“四个精准”保障搬迁农民能就业、拔穷根。

精准核查就业状况。岑巩县组织相关部门对搬迁户家庭成员结构、健康状况、劳动力情况、就业状况和就业需求等信息进行一一登记核查,对园区企业用工需求进行统计和分析,为移民提供精准就业信息。现已精准核查搬迁对象795户3822人,达成园区就业意向691人。

精准优化扶持政策。对自主创业的搬迁群众,享受创业优惠政策,可申请10万元以内的创业担保贷款,由财政予以贴息。通过对搬迁户进行就业状况核查,有自主创业意愿搬迁群众319人。通过创业担保贷款扶持,争取为100人以上搬迁劳动力提供超过8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通过创业带动就业300人以上。

精准落实技能培训。按照“移民搬迁+职校培训+园区就业”的模式,按照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意愿,落实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培训工作。通过开展农业技能、就业技能、电子商务、旅游文化等相关技能培训,每年引导1300名以上搬迁群众实现就业,通过开展GYB和SYB等创业培训,每年引导100名以上具有劳动能力和创业意愿的搬迁群众创业。现已开展中式烹调培训、员工岗前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等各类就业技能培训9期,培训人数共计952人。

精准提升就业服务。近年来,岑巩经开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目前入驻企业82户,已建成投产67户,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达47户,稳定农民工就业2500人,人均月工资2200元。为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岑巩县进一步细化就业服务措施,多渠道、多领域开发就业岗位,对县内外就业岗位进行摸排,采取多种措施,通过“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乡镇赶集日、村组干会议和村民大会等方式,把企业招工信息、就业政策宣传到村、到户。去年,共组织园区企业开展各类专项招聘活动17场次,提供就业岗位946个,达成就业意向劳动力412人。

打好搬迁群众服务战,确保“有保障”

看着别人在园区打工挣钱,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羡慕不已,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户怎么办?针对无劳动能力的特贫搬迁户,岑巩县认真落实保障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确保全县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落实社会兜底保障。围绕农村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目标,按照“摸清底数、区别类型、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的思路,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与其他扶贫政策一起形成活力,编密织牢一张“覆盖全面、救急解难、托底有力、持续发展”的基本民生安全网。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政府提出的“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农村低保‘减量提标’”的战略部署,制定出台了《岑巩县关于开展社会保障兜底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制定了工作目标任务,落实了相关部门责任分解。2015年底启动了全县城乡低保提标核查工作,2016年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从2015年的2580元/年/人提高至3060元/年/人,保障人口约占全县农业人口10%,补助水平提高18%,达到年人均补助1980元,其中农村低保长期保障户的年保障水平达到4131元以上。全县农村低保提标核查后,确定了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人口“两无”人员8413人,全部由民政实施兜底扶贫。截至2016年7月份,全县累计发放金额2845.97万元。通过社会兜底保障,岑巩县确保到2018年,让农村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稳定实现社会保障兜底对象不愁吃、不愁穿,基本生活有保障。

第2篇:关于易地搬迁教育的问题范文

在巴中市,中岭村并不是唯一活起来的村庄。巴中地处大巴山,属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近400万人口,所辖三县两区均为国家或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2010年底的一次摸底排查显示,巴中有41.39万户152万人长期生活在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和洪水淹没区的危旧土坯房内,生活环境、生存条件极差,旱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每年因灾返贫约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左右。

这类贫困户,往往需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但是,这批人的搬迁安置是否妥当,事关整个脱贫攻坚战的成败,无疑也成为巴中实现全域脱贫的关键。

人往何处走?项目怎么建?如何稳得住?怎样能致富?一个个问题考验着巴中的广大干部群众。

紧盯脱贫“靶心”

“老房子旧是旧,可住习惯了不想搬。”“故土难离,搬迁哪有那么容易。”这些,曾经都是当地群众的心声。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工程,怎么搬,搬到哪儿,谁说了算?“既要有政府的主导作用,也离不开群众的主体作用。”巴中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介绍,巴中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始终坚持“政策公开、对象公开、补助标准公开、申报程序公开”原则,突出群众是搬迁的主体,在迁、建、管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易地扶贫搬迁的前期工作中,巴中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强化政策宣传,重点就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方式、搬迁对象、补助标准、认定程序、房屋标准、建设方式、配套设施等内容进行宣传,针对群众关心的搬迁后土地、山林、户籍等问题进行回应。在搬迁方案的制定上,充分尊重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合理确定安置方式,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在决定是否搬迁的问题上,不搞大包大揽、不搞行政命令,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由真正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群众说了算。

“天天盼着早点建好搬进去!”下个月,平昌县高峰乡工农村的贫困户唐明忠一家就能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了。今年初,工农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包括唐明忠在内的11户贫困户被纳入首批易地搬迁范畴,集中规划建设新居,并配套完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既保护了山区生态环境,又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搬迁户的长远发展,可谓一石数鸟,多方受益。”巴中市委统筹办(农工委)负责人表示。

钱从哪里来,是易地扶贫搬迁对贫困地区的一大考验。据测算,“十三五”时期,巴中市计划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总投资100余亿元。而2015年,巴中市的公共财政收入仅39亿元。

钱从哪里来?资金瓶颈如何缓解?“要解决好钱的问题,算好账,筹好钱,重点抓好易地扶贫搬迁贷款、三大国土项目叠加、涉农资金整合等政策的结合,推动项目资金深度融合,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巴中市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有效实施,巴中进行统筹协调,整合交通、水利、农业、畜牧、教育、卫生等项目资金,捆绑投入工程建设。

今年初,成都高新区以每公顷442.5万元的价格使用巴中市300公顷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总金额达13亿元。巴中成为国土资源部出台《关于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通知》后,全国第一个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存量增减挂钩指标的地区。

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贫困户陈容就是增减挂钩政策的受益者。她介绍,得益于村里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国土资源项目,家里拆掉的土坯房获得5万元补偿,相关搬迁政策补助2.5万元。算下来,120平方米的新房,自己只花5万元。目前,枇杷村已有100多户村民受益。

多方开源,整合资源,还要切好蛋糕,把钱用在关键地方。巴中坚持重民生,谋长远,合理安排搬迁建房资金、产业扶持资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资金的分配比例。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资金,立足现有基础、着眼未来需求,查漏补缺、合理安排。

幸福指数节节高

7月10日,巴中市南江县高家河村。蓝天下,美丽的新村聚居点像画一样美:各家房前屋后种植着蔬菜瓜果,飘香诱人;老人们聚在一起纳凉喝茶“摆龙门阵”……

曾经过的是“楼上饭菜香,楼下猪粪臭”的生活,如今,路通了、新居建好了、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

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挪穷窝,建新村,搬来幸福新生活。巴中市用活用好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政策,着力狠抓“对象识别、政策标准、配套服务、产业支撑、均衡协调”五大关键环节,做到精准搬、科学搬、稳妥搬,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际困难。

根据巴中市7月1日出台的《关于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巴中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主要是指“四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安全隐患区,即居住在洪水淹没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等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资源匮乏区,即居住在当地条件难以满足基本生活生产需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设施配套艰难区,即居住在基础设施施工难度大、建设成本过高、生产生活成本过大区域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工程移民区,即居住在大中型水库库区、国家主体功能区中划定的禁止开发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锁定了对象,巴中着力精准搬,做到‘一个也不能漏,一个也不能少’。”巴中市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一代人修几次房、代代都为修房忙的实际,巴中聚焦“四区”的贫困户,采取“三看三评三审”,即看区域环境、看扶贫成本、看房屋状况,院户评、村组评、村民大会评,乡镇初审、县区复审、市级审定,对搬迁对象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确保政策、项目、资金等精准滴灌到需要搬迁的贫困户。

“人到哪里去”是易地搬迁的重要环节。如果选址不合理,搬迁去向与搬迁户的谋生能力不适应,就会搬而难安、搬而难富,甚至返迁回流。

“以规划引领,实现科学搬迁。”巴中市委统筹办(农工委)负责人介绍,巴中综合考虑致贫原因、发展能力、群众意愿、资源承载等因素,推动搬迁安置“三靠”“五进”“两治理”。

“三靠”,即靠近集镇、靠近产业园区和景区的规划聚居区、靠近新农村社区。“五进”,即进产业园区、进旅游景区、进县城、进集镇、进中心村和聚居点。“两治理”,即加强搬离区域治理,进行生态修复;加强安置区域治理,进行生态保护。

从干旱缺水、易滑坡的山上搬到平坦便捷的聚居点,3年来,平昌县驷马镇创举村村民苟星权不仅住得安心,还发展起农家乐,收入年年攀高,摘掉了“穷帽”。

“群众搬迁到哪里,基础设施就建设到哪里,公共服务就布点到哪里。”巴中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巴中持续推进“1+6”扶贫模式,坚持成片推进、整村实施、精准到人的推进机制,做到群众搬迁到哪里,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布点、现代产业发展同步配套推进到哪里。

对此,巴中提出安置点建设的目标:“五化五通五有”,即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通讯,有活动广场、有购物中心、有卫生室、有文化站、有垃圾收运点。

新村即景区,新居即景点,城乡一体,村镇一体,一幅幸福美丽的新农村画卷正在巴中大地铺展。

产村相融“换穷业”

成排的新房,完善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便利的菜市场、卫生院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7月11日,盛夏之际,笔者行走在巴中市水宁寺镇龙台村、清江镇巾字村、燕山乡李寨村等地,感受到易地扶贫搬迁为这片土地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搬出来的贫困群众受益良多:住得更安全,生活更方便,基本公共服务更完善,重要的是,很多安置点就业增收的机会也更多了。

易地搬迁挪了 “穷窝”,要顺利斩断“穷根”,还得“换穷业”。巴中按照先试点再推开、严标准防返贫、重意愿可持续、缩差距促均衡的工作思路,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先行、产村相融相结合,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中岭村把居住在山下和半山腰的村民搬到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聚居点。再将腾出的宅基地与原来的承包地进行规模化整理,建成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成立草莓、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以“农家乐”为重点的乡村旅游。“搬迁前后一对比,全村人均增收逾2000元,村民的好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郭飞说。

“搬进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巴中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只是房子虽漂亮,如果产业支撑跟不上,农民不能持续增收,搬到新的聚居点也留不住人。

如何留住人,能致富?产业先行、产村相融是必然选择。巴中不仅给老百姓选好聚居位置,还选准产业,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在巴中市易地扶贫搬迁的“三靠”中,就明确提出靠近产业园区和景区规划聚居区。

“十三五”时期,巴中还计划依托1200余个新建或已有的安置区集中安置9万余人。其中,仅依托产业发展的安置区将达1000余个,可安置8万余人,占集中安置总人数的90%以上。

巴中多山,丘陵、山地占辖区面积的90%。曾经,劣势在山,生产、生活基础差,农民常与贫困相伴。如今,依托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劣势也能转化为优势,让山区现代农业迸发活力。

近年来,巴中按照“巴山新居+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的大农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核桃、茶叶、巴药“三百”工程和发展生态养殖,推出“巴食巴适”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两大新兴业态。

目前,巴中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核桃112万亩,巴药39万亩,建成了“驷马水乡”“七彩长滩”等12个乡村旅游基地。在短期增收项目上,积极支持贫困户发展投资少、风险小、收益快的生态养殖和庭院经济,已脱贫的贫困户80%以上实现了家家有一个增收养殖项目或优先安置产业园区稳定就业,贫困户每年人均可实现增收1000元以上。“归雁经济”成为一个新亮点。巴中通过实施“回引创业”工程,引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凡是片区或村引进的业主、回引创业的企业,均将该区域内的易地搬迁贫困户全部纳入产业链条、带动发展。

第3篇:关于易地搬迁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有机衔接的调研报告

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扶贫标准,也不吊高胃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进行有机衔接,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

一、基本情况

赫章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发祥地,是中央统战部、台盟中央、深圳市福田区、重庆市北部新区对口帮扶的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是《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中贵州的10个贫困县之一,是贵州省13个同步小康发展困难县之一,同时也是贵州取消gdp考核的10个贫困县之一。赫章县总面积3250平方公里,辖27个乡镇456个行政村,总人口82.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6.87万人,占93.56%。现有扶贫开发重点乡镇8个、贫困村287个、农村贫困人口13.43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7.92%。

二、2018年发展目标

2018年,全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6.07亿元、8796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2%;减少贫困人口3.99万人,72个贫困村(居)按省定标准出列,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870人,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11070人,引导11500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完成1860公里农村“组组通”公路、84公里农村公路,危房改造完成4683户,完成行政村公共卫生间和户用厕所改造年度计划;调减低效传统玉米种植16.7万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87.5%、91%、90.55%;每千人床位不低于4张、执业医师数不低于1.25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稳定在100%;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完成465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4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提高到3876元/年以上,儿童之家覆盖50%的村(居);森林覆盖率达54.84%。

三、调研发现的问题

今年以来,我深入到27个乡镇(街道)75个村(居)进行走访调研,参加县级领导带队集体调研活动8次,发现全县总体贫困程度较深,农业产业结构参差不齐,农村安全饮水严重不足,道路、院坝硬化资金缺口较大,部分村寨基层组织弱化,群众内生动力不足。

在总体贫困程度方面。全县还有贫困人口10.2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3.37%,高出全省贫困发生率5.62个百分点。目前还有极贫乡镇6个,深度贫困乡镇1个(省级极贫乡镇河镇乡),贫困人口7059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6.87%,市级极贫乡镇5个(分别为结构乡、安乐溪乡、德卓乡、双坪乡、铁匠乡),贫困人口20866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20.32%,有深度贫困村113个(含已出列的13个深度贫困村),贫困人口51530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50.15%。总体来看,全县贫富差距较大,贫困程度较深。比如松林坡乡箐营村总人口1483人,其中贫困人口1035人,贫困发生率为69.76%;水塘堡乡彬木箐村总人口702人,其中贫困人口469人,贫困发生率为66.81%;铁匠乡处卓村总人口1209人,贫困人口630人,贫困发生率为52.11%。

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如达依乡、罗州镇、雉街乡、威奢乡、妈姑镇、哲庄镇、德卓镇等绝大多数乡镇,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破碎,农业产业供水资源缺乏,难以推广现代高效农业和规模化产业。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和传统农业的影响,扶贫产业链延伸不够,虽然农产品产量较大,但由于农产品加工滞后,大量农产品集中上市,容易造成价格下跌、产品季节性滞销,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在农村安全饮水方面。总体缺口资金较大,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到2019年6月,我县将全面解决59.671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全覆盖的目标;但我县农村水利历史欠账多,发展基础差,缺口资金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缺口资金10亿元,其中,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缺口资金2.25亿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缺口资金7.5亿元,恒大帮扶援建产业供水设施建设项目缺口资金0.25亿元。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全县部分乡镇农村安全饮水还不能完全保障群众对生产生活的需要。如、双河街道大桥村、妈姑镇的马鞍山村、财神镇的营山村和双龙村、雉街乡的雉街村和大凉山村、双坪乡的红卫村、铁匠乡的共同村等,这些村寨若按国家标准实现贫困脱贫退出,还达不到指标要求。

在道路、院坝硬化等方面。由于山高坡陡、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按照“五个不能纳入实施”的原则,受“一组一路”和30户以下自然村寨暂不修建等条件制约,很多乡镇深度贫困村极难达到出列标准。目前需求串户路和院坝硬化最严重的乡镇有:双坪乡需求串户路246户,院坝硬化194户;可乐乡需求串户路350户,院坝硬化376户;德卓镇需求串户路268户,院坝硬化179户;松林坡乡需求串户路284户,院坝硬化205户。按照省决战办“不得对项目、建设规模和融资资金进行随意调整”的要求,原项目延伸或缩短里程未予调整。一是我县尚未覆盖的30户以下边远贫困自然村寨约800公里通组路无资金来源;二是串户路和院坝硬化缺口资金1.3755亿元,其中串户路硬化2355公里,缺口资金1.1775亿元;院坝硬化36万平方米。

在群众内生动力不足方面。主要体现在产业扶贫、结对帮扶等工作领域中,表现为贫困农户劳动致富的意愿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等方面,如铁匠乡河山村、妈姑镇平原村等民族聚居村寨,面对帮扶干部定期上门走访、政策宣讲等行为,有不搭理、不配合等行为,有装穷装病,躺坐等吃政策饭的类型。部分“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户尝到政策甜头后,行为也越学越精,以装病、装穷的方式主动向镇、村干部、结对帮扶干部开口索要项目、资金、低保、兜底名额等现象。

四、亮点工作

今年“春风行动”以来,通过实践“五步工作法”,切实开展脱贫攻坚作风年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聚焦“八要素”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完成玉米调减16.69万亩,实现核桃补植补造10万亩,完成中药材种植10万亩、牧草10万亩、蔬菜16.36万亩、经果林12.22万亩,有效突破全县产业结构调整“5个10万亩”工程。

二是全力攻坚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2017项目共451个800公里,累计完成路基792公里、路面729公里、投资29931万元,形象进度93.5%;2018项目共805个1405公里,累计完成路基1327公里、路面840公里、投资39451万元,形象进度70.17%。

三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有序推进。2017年第一期易地扶贫搬迁群众1270户5916人陆续喜迁新居;2018年实施的3782户19182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78户17688人),规划建设安置点2个,新建安置住房4377套。目前已开工1383套,占建房任务的31.60%。

四是教育精准扶贫惠及民生。发放贫困学生资助资金5208.52万元,资助学生71828人,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25所,完成春季中职招生2012人,对227所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进行督导评估,开展辍学学生家访、劝返13718人次,劝返覆盖率100%,已劝返辍学学生共319人。

五是医疗健康保障落到实处。补偿贫困人口普通门诊77592人次,费用418.69万元,补偿城乡居民基本医保325万元;补偿贫困人口住院11470人次,费用4325.80万元,补偿城乡居民医保3458.63万元。

六是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加强。解决4683户库存危房户,目前已启动危改3165户、竣工1151户,“三改”竣工1151户。

七是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跟踪到位。开发就业扶贫公益专岗6821个,安置贫困户1341人,落实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5850人,开展技能培训5103人,实现就业3490人,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培训7767户38012人,新增就业3803人,发放创业贷款100万元,各类补贴35万元,开展招聘会27场,入户走访企业30家、贫困户610户,发放宣传资料30000余份,输送就为岗位20000余个。

八是大扶贫宣传格局初步形成。制定下发了《赫章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工作成效宣传实施方案》,向贵州《微扶贫》《多彩贵州网》《毕节日报》《毕节微扶贫》《赫章日报》等媒体申请发表经验典型文章36篇,被采用26篇,采用率为72.2%。

九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得到有效治理。2014—2018年,我县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04亿元,其中,中央资金5.584亿元,省级资金4612.47万元,市级资金3502.8万元,县级配套资金6422.3万元。实施项目1222个,竣工项目1154个,项目竣工率为94%,使用资金5.77亿元,资金使用率82%。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

今后,我们将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相关工作要求,压实乡镇主体责任和压实部门帮扶工作责任;补齐农业产业结构参差不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供给不足、补齐项目资金报账率滞后、农村基层组织弱化等“四块短板”,强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两者之间的结合。以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城镇带县、农产富县、文旅兴县“五大战略”为引领,持续深入推进“一棵树、一根葱、一只鸡、一个蛋、一头猪”五大产业向纵深发展,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到2020年按国家标准“减贫摘帽”,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强化漏评错评、错退治理常态化。进一步加强建档立卡工作,提高精准识别质量,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做到“脱贫即出、返贫即入”。剔除不合条件的人口,及时纳入符合条件但遗漏在外的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确保应扶尽扶。抓紧完善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通过端口对接、数据交换等方式,实现户籍、教育、健康、就业、社会保险、住房、银行、农村低保、残疾人等信息与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信息有效对接,逐步形成指标统一、项目规范的贫困监测体系,为脱贫攻坚决策和工作指导等提供可靠手段和支撑。

(二)持续深化农村产业革命攻坚战。全面深入实施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对照产业选择、农民培训、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八要素”,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提升质量效益,让所有参与产业革命的农户都能增收脱贫致富。按照“五线一重点”规划布局,实施“六个十万亩工程”,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以市场为导向,打好点面兼顾、长短结合、大小并举“组合拳”,大力推进“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建设,重点发展核桃等经果林、养牛、食用菌、高山冷凉蔬菜、生态家禽、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产业扶贫,到2020年累计带动贫困人口6万人以上实现增收脱贫。

(三)织牢易地扶贫搬迁保障网。坚持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和重中之重。结合农村公路“组组通”三年大决战,按照“通不了就搬、搬不了就通”的原则,严格建设标准,加快推广落实“五个三”经验,对搬迁安置群众后续发展进行跟踪调查,有针对性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及时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计划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到2019年带动脱贫退出3.68万人以上。

第4篇:关于易地搬迁教育的问题范文

一、当前甘肃省扶贫重点及成效

近年来,甘肃省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计划,即:一个核心,就是始终突出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这个核心。两个不愁,就是无论丰年灾年,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都有可靠保障,基本实现家中有余粮,手头有余钱。三个保障,就是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六个突破,就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六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贫困人口由692万减少到412万,减少280万人,年均减幅20.3%;贫困发生率由33.2%下降到19.8%。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507元增加到5736元,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两年建成通村道路20786公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比率由50%提高到70%;解决了贫困地区4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由62%提高到75%;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由48%提高到80%;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41万户,农村砖混、砖木住房结构比例由76%提高到84%。二是富民主导产业持续壮大。草食畜牧业、设施蔬菜、优质林果、马铃薯、中药材、乡村旅游等特色主导产业收入占到贫困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的50%以上。三是易地扶贫搬迁步伐加快。制定出台了《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规划(2013-2018年)》,完成6.1万户30.5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占规划任务的27.2%。四是金融支撑力度明显加大。

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延伸服务网点、加大信贷投放、强化金融服务。全省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贷款累计2517亿元,同比增加27.4%。五是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84.9%提高到87.2%;建制村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从31.4%提高到55.5%;新农合参合率从97%提高到98%。六是劳务输转培训不断加强。两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88万人,有61.7万人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同时积极推进劳务输转,与16个省区市建立了劳务合作关系,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力1078.4万人次。2015年6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对全省精准扶贫工作做出了总体部署,同时出台了关于饮水安全、动力电、交通、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生态环境、富民产业、电商、教育、卫生、乡村文化场所、社会救助、小额信贷、劳动力培训、干部人才支持计划、驻村帮扶工作队整合、贫困县考核办法等17个配套文件,这“1+17”精准扶贫方案,是一个一揽子的政策框架,是“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深化和拓展,贯穿了精准性的要求,突出了组合拳的特色,强化了配套化的措施,是各地各部门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书、作战图和时间表。

二、国际金融组织与甘肃省扶贫合作情况

对国际社会影响较大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主要有世界银行(世行)贷款和亚洲开发银行(亚行)贷款。世行和亚行贷款通过长期贷款的支持和政策性建议帮助会员国家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善和提高生活水平。其贷款具有贷款周期长(20-50年)、利率优惠(利率水平与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比较接近)的特点。世行和亚行长期致力于帮助全球发展中国家开展减贫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国际减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银行与中国政府开展了扶贫领域的合作,提供了资金、经验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取得了显著扶贫成效。1997年初,经国务院批准,甘肃省实施了第三期世行贷款扶贫项目———西部扶贫世行贷款项目。项目涉及甘肃省天水、平凉、定西、陇南4市的19个县。该项目注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各种培训,使项目区农户掌握了1—2门农业实用技术,为广大项目农户全面脱贫致富提供了保证;通过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提高了项目区基本条件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帮助330万人摆脱了贫困,促进了项目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了投资环境,引进了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外向型和实用型相结合的技术、科研和涉外项目管理人才,起到了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甘肃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西部扶贫世行贷款项目是甘肃省首次利用外资进行的跨行业的大范围、大规模的到村到户扶贫项目,在各方努力下,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项目设计方法和管理方法为今后实施外资扶贫项目和国内扶贫项目创造了经验,在扶贫模式、体制创新、科技培训等方面为农村扶贫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2012年,国务院扶贫办又选定甘肃省实施六期世行贷款产业扶贫项目。项目区涉及甘肃省定西、庆阳等6市16县(区)的55个乡镇、240个村,1767个自然村,总户数10.25万户,其中贫困户4.98万户,总人口42.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66万人,贫困人口22.76万人,贫困发生率54.63%。项目目标是探索在贫困片区培育和建立现代、高效、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扶贫的模式;探索提高贫困人口组织化程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方式和方法;探索建立贫困片区产业化扶贫市场和技术支持体系的具体方法;对项目建立的产业扶贫模式在更大片区范围内进行示范和推广。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综合产业链发展、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支持、产业扶贫机制研究与推广、项目管理与监测评价。目前,项目正在按照规划有序推进。

三、新时期甘肃省精准扶贫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与思路

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力争实现消除绝对贫困、减少相对贫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甘肃省除了继续加大各级财政投入,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外,充分利用国际机构的智力资源、资金资源和多边机构的国际平台优势,围绕扶贫开发工作主要任务,深化与国际机构的减贫合作,积极借鉴国际扶贫经验、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资金开展扶贫工作也大有可为。

(一)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和深度双方合作要更加注重创新性、示范性和可推广性,借助世行、亚行平台,使世行、亚行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和发展模式注入甘肃元素,共同为推动甘肃精准扶贫事业做出贡献。在做好传统合作项目的基础上,甘肃省应与世行、亚行加强知识合作,拓宽合作范围,重视难点问题研究,借鉴外省成熟经验,为精准扶贫提供有力突破点。

(二)重视扶贫战略研究重点开展面向2030年的扶贫开发战略转型研究;城镇化进程中扶贫政策与战略的调整,统筹考虑城乡贫困问题和扶贫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提高贫困地区公共服务能力。也可研究实践经验,如重庆借势“一带一路”,转变沿海的加工贸易发展方式,推动整机加零部件垂直整合一体化,在内陆发展大规模加工贸易等,这方面的战略研究可作为甘肃省与国外金融组织知识合作的研究重点。

(三)积极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目前中国农业经营主体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其重要形式之一。截止2015年3月,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131万家,是2010年数量的3倍多。虽然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较快增长,但存在规模小、实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名为合作社实为个人或股份制公司,没有“联合社”的法律地位,农民要求拓展合作领域等问题。世、亚行在支持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方面,都具有很好的合作前景。

(四)支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甘肃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地区日益发展的金融需求,农户贷款、融资难与金融机构难贷款现象并存,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改善监管与管理。世行、亚行在支持小农户间合作性金融的建立和发展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国际金融资金参与精准扶贫的作用,与金融机构做好对接,创新金融扶贫产品,支持贫困地区全产业链建设,提高特色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如在用好风险补偿基金政策的同时,大力发展村级互助资金和抵押担保,建立和完善市场化、可持续的信贷渠道,促进信用文化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多种生产要素货币化、资本化、市场化,努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促进贫困人口收入稳定增长。

(五)促进低碳、绿色扶贫与发展用活财税、保险政策,促进社会资源与市场要素精准服务于扶贫事业。支持生态脆弱区和生态保护区贫困人口发展可持续生计,把防灾减灾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可学习借鉴安徽等地实施精准扶贫、科学扶贫的创新举措———光伏扶贫。安徽省财政从2015-2020年,每年新增安排2亿元、统筹扶贫资金2亿元,每年4亿元专项支持31个扶贫工作重点县自主开展光伏扶贫试点,发挥产业扶贫的造血作用。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后,贫困户家里的“钱袋子”就会有一笔长期、稳定的收入。

(六)大力支持智力扶贫加大项目区农民文化素质、科技技能、市场经营风险意识等综合素质培训,为提高产业化精准扶贫效用奠定良好的人文素质基础。紧密结合市场的多样化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农民产业技能培训,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养工程。使贫困农户及其未升学的子女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就业创业的能力。如贵州的实践就表明,低保兜底、产业扶持、移民带动和就业增收等,都是可以重点扶贫的手段,尤其教育、卫生等扶贫就是斩断穷根的根本性的扶贫。

(七)提高基层治理能力通过把贫困村规划、项目管理、产业发展和与农村社区基层治理结合起来的方式,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把扶贫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扶贫与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探索“特色基地/规模园区/专业村群+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链式扶贫”新机制,扩大农户参与、选择扶贫项目的自,把扶贫资金真正落实到每村每户的产业项目上,解决农村发展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第5篇:关于易地搬迁教育的问题范文

一、清理核实原因及范围

项目库建设是普查的基础,是普查的第一手资料和必查内容,同时项目库建设也纳入了年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的内容之一,为进一步完善我县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提高项目信息录入质量,防止资金闲置和浪费,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我县按照要求对2014-2020年度财政资金、地方债务资金、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定点扶贫资金、东西协作资金、社会捐赠、银行贷款、自筹资金等类资金,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公益岗位、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金融扶贫、生活条件改善、综合保障性扶贫、村基础设施、村公共服务、项目管理费等十三大类项目进行了全覆盖清理。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安排部署情况

组织各部门、各乡(镇)召开专题会议,对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一是会上对乡(镇)、各部门项目录入人员再次进行系统操作流程的业务培训;二是对系统里已录入的2014-2020年项目进行全面梳理核实,完善录入漏项数据;三是各部门、各乡镇对2014-2020年度财政资金、地方债务资金、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定点扶贫资金、东西协作资金、社会捐赠、银行贷款、自筹资金等类资金安排实施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分年度建立项目台账。四是组织各乡镇、各部门到县脱办集中录入项目库,存在问题及时指导整改;五是县脱办对录入完成乡镇,及时进行逐一核实,防止出现错统、漏统和重复录入情况。

(二)系统录入情况

截至6月4日,县2014-2020年脱贫攻坚项目库录入1864个项目,项目预算总投资162119.16万元;县2014-2019年项目库录入项目1053个,项目预算投资82375.41万元,已报账80250.12万元,报账率97.42%。

1.2014年度项目库情况

2014年度脱贫攻坚项目库录入项目56个,项目预算总投资1632.24万元,已实施项目56个,已实施项目金额1608.6万元,已报账金额1608.6万元,报账率98.55%,项目信息不完整的共计1条。

2.2015年度项目库情况

2015年度脱贫攻坚项目库录入项目65个,项目预算总投资2232.26万元,已实施项目65个,已实施项目金额2232.26万元,已报账金额2201.21万元,报账率98.60%,项目信息不完整的共计1条。

3.2016年度项目库情况

2016年度脱贫攻坚项目库录入项目55个,项目预算总投资5213.69万元,已实施项目55个,已实施项目金额5123.69万元,已报账金额4931.04万元,报账率96.24%,项目信息不完整的共计3条。

4.2017年度项目库情况

2017年度脱贫攻坚项目库录入项目145个,项目预算总投资10974.11万元,已实施项目145个,已实施项目金额10974.11万元,已报账金额10440.77万元,报账率95.14%,项目信息不完整的共计3条。

5.2018年度项目库情况

2018年度脱贫攻坚项目库录入项目415个,项目预算总投资25932.16万元,已实施项目415个,已实施项目金额25932.16万元,已报账金额25499.09万元,报账率98.33%,项目信息不完整的共计11条。

6.2019年度项目库情况

2019年度脱贫攻坚项目库录入项目317个,项目预算总投资36480.95万元,已实施项目294个,已实施项目金额26449.96万元,已报账金额24881.48万元,报账率94.07%,项目信息不完整的共计63条。

7.2020年度项目库情况

2020年度脱贫攻坚项目库录入项目811个,项目预算总投资79743.84万元,目前项目正在实施中,已报账金额851.5万元。

三、项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系统涉及的资金分类及项目分类较多,造成清理过程中项目数据缺失较多;二是2014-2016年部门、乡(镇)项目负责人或经办人员调岗,现项目负责人对以往实施的项目不清楚,造成清理难度较大。三是项目库中2014-2019年部分项目由于调整、决算等原因,当年结余资金较多,因此报帐率未达100%。四是部分乡(镇)接触过国扶子系统的部分项目专干或经办人员变动频繁,现经办人员不熟悉系统录入操作流程,造成系统录入进度缓慢。五是因系统项目库模块一些指标与系统中贫困户基础数据指标不能有效衔接,造成系统中基础信息错误多。

第6篇:关于易地搬迁教育的问题范文

据了解,该《报告》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节点推出的智库报告。

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承伟在会上介绍,《报告》将按年度出版,旨在及时记录波澜壮阔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进程,描绘、揭示其脉络和重要特征,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一方面,它能够为扶贫领域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实践者乃至全社会提供一个密切观察和跟进思考贫困问题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的窗口,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参考,为广大扶贫工作者更有效开展扶贫工作提供启示。另一方面,它能够全程跟踪、纵深描绘到2020年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最艰巨任务的历史进程。

《报告》共分为两大版块七个章节,其中,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版块,包含精准扶贫的内涵、精准扶贫方略的形成、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等内容,是关于精准扶贫战略的全面介绍和论述;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版块,包含产业扶贫和转移就业扶贫的精准政策、易地扶贫搬迁的精准政策、教育扶贫的精准政策、救济式扶贫的精准政策、生态扶贫和资产收益扶贫的精准政策以及完善贫困治理体制机制的政策措施。前者关注的是思想性、理念性、立场性问题;后者是“功能单元”的集合体,关注的是行动性、战术性、策略性问题。

第7篇:关于易地搬迁教育的问题范文

一、2014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人防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夯实。

一是全面完成行政审批事项清理,清理后行政许可事项为5大项、其它服务事项为3项,在县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进行公开。10月份以来,每月完成信息报送7条以上,累计信息报送33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二是人防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了省人防办下达的人防机动通信建设任务,新购人防指挥通信车1辆。

三是加强防空警报日常维护,确保了“11.1”防空警报试鸣日活动开展,县城两台防警报鸣响率100%。

(二)人防执法有新突破。

《省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与与维护管理规定》(省政府270令)及《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核定人防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湘价费〔2014〕60号文件出台后,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县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永政发〔2014〕10号)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通告》(永政函〔2014〕34号)两个文件,为人防工作日常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在日常工作中,我办顶住方方面面压力,严格按照文件规定的收费标准,加大征收力度,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征收工作走上了法制轨道,截止12月10日,征收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近70万元。

(三)人防宣传有新进展。

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采取制作展板、悬挂横幅和人防知识挂图、张贴通告、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全年先后开展人防知识进校园、进社区和街头宣传活动3次。广泛宣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办法》、《省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规定》(省政府第270号令)、《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核定人防系统行政事业单位收费标准的通知》(湘价费〔2014〕60号)、《县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暂行办法》(永政发〔2014〕10号)、《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通告》(永政函〔2014〕34号)等法律法规和防空防灾知识,发放人防知识宣传资料5000余份(册),制作宣传展板15块,悬挂知识挂图26幅、横幅52条,张贴通告150份,接受群众咨询257人次,举办人防知识竞赛1次,播放《居安思危、备战人防》科教片20场次,收到了较好效果。

(四)便民服务有新提高。

按照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2014年11月9日,人防办整体从县行政中心三楼搬迁至政务服务中心七楼,添置完善了相关办公设备,在县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三楼开设人防服务窗口,进一步方便了群众办事。

(五)配合政府中心工作有新起色。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转变工作作风,主动配合县政府办搞好建整扶贫、同建同治、“两违专项整治”、维稳等中心工作,各项工作取得新起色。

一年来,人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受我办人手较少、办公经费不足等因素影响,人防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人防宣传不够深入,执法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

二、2015年度人防工作计划

1、进一步加大人防宣传力度。继续抓好法制宣传周活动,深入开展人防知识进校园、进机关、进党校、进社区、进企业“五进”活动,创办学校、社区人防知识宣传阵地各1个,提高全民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

2、进一步加强防空防灾应急演练。年内开展防空防灾应急演练1次以上,提高全民自救互救能力。

3、进一步加强防空警报建设。根据城市现状,新增防空警报2台,确保县城区防空警报覆盖率达100%。

第8篇:关于易地搬迁教育的问题范文

一、城乡人均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使农村广大计生户的生殖健康服务缺乏资金保障,建议在新农村建设中全面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对农村群众尤其是农村“两户”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的投入。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第二届中国医院院长大会开幕式上说,现在中国医疗资源80%在城市,广大农村仅占20%。在联合国公布的医疗卫生工作公平性排序中,中国位列192个成员国的倒数第四。测算显示,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居民所花费的医疗费用,不足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她指出,政府承担维护公共卫生和公民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计划生育县、乡服务站(所)作为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生殖健康和避孕节育的服务机构,义不容辞地承担着维护公民健康权益的职责。如何有效解决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公,为广大农村地区90%的人群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确保我省广大农村育龄群众享有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切实维护公民的健康权益,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破解的难题之一。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服务能力得到提高,科技管理逐步规范,技术服务成效明显,在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育龄群众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基层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主力军,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诸如,服务能力较弱。全省40%的县服务站服务能力不足,乡镇服务所54%达不到规范化标准,3/4不能单独开展结扎、皮埋和妇女病普查。技术人员素质较低。具有医学本科学历的仅占1.94%,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仅103人。从业人员大多为近年医学中专新分配毕业生,未取得执业资格人员占41%。服务机构、设备老化。全省县级服务站需要改、扩建、新建的34个,乡级服务所582个。县站缺少开展服务急需的基本设备,乡所开展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管理、教育、宣传、妇女病查治等工作缺乏必备设备。技术服务成本高,自主发展能力不足。我省地域辽阔,服务半径大,如玛曲、碌曲、肃南、肃北、阿克塞、敦煌等县、市面积在1~3万平方公里左右,陇南、定西等地山大沟深。据肃南县测算,放一个环仅车辆往返汽油费就需要近200元。宕昌县技术服务人员到有些边远乡、村开展环孕情服务必须背着发电机、b超上门。这些因素造成我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成本很高,服务站(所)很难良性发展,自主发展能力很弱。

要实现“十一五”期间我省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提出的“群众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降低,婴儿死亡率降到23‰以下,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42/10万以下”、“县级服务站达到国家标准,规范化乡镇服务所达到80%”的目标,我们认为,必须加大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设的投入。建议实施四个项目:

第一、县、乡(镇)服务站(所)标准化建设项目

该项目直接成本属于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符合成本递减原则。主要是在目前网络已基本形成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建设,一并进行乡镇服务所和婚育学校一体化改造,增加农村公共医疗资源、改善农民生殖保健条件和计划生育服务的基础设施条件,有效提高项目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边际成本的收益率,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成为农村公共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农村出生缺陷干预项目

此项目含三个子项目,以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为依托,对重点地区以提供免费药物的方式进行干预。甘肃每年出生1.5万缺陷儿,按干预成功率40%测算,每年可少出生6000名“缺陷儿”,减少6000个家庭近2.4万的贫困人口,缓解了给卫生资源带来的压力,有效降低人口出生率、新生儿死亡率,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将使农户享受到更高水平的优质服务。

第三,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生殖健康促进项目

充分利用“十五”期间全省普遍开展妇女病普查及所建立的妇女健康档案等资料,在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妇女病高发地区,开展以妇科病普查和宣传教育为主的妇女生殖健康干预项目,提高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健康水平和提高节育措施的有效率,减少对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改善项目区妇女的健康意识和生育观念。

第四、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技术公共服务项目

依托西北地区人口信息中心(待建)和甘肃省计划生育科研所,建设全省人口计生综合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居西北地区领先地位的省级计划生育技术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中心(甘肃省生殖保健院);甘肃省计划生育不孕不育/生殖技术服务中心;甘肃省计划生育遗传优生指导中心;甘肃省计划生育避孕药品/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信息中心;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学术交流中心(甘肃省性学会);甘肃省计划生育病残儿医学鉴定中心。

二、当前出台的一些政策对控制农村人口有不利影响,建议在新农村建设出台政策中,充分体现农村“两户”的现实利益,实现农村“两户”享受政策的利益最优化。

自二十世纪7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以来,经过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我省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省因实行计划生育少出生955万人,使人均gdp相对提高了1590元,为全省提前4年完成翻两番奋斗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压力,人口控制的重要性逐渐被社会各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但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国家出台的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和社会保障制度中,诸如发改部门的以工代赈易地搬迁、扶贫部门的整村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教育部门的“两免一补”等等,均按人头分配资金(项目),如此累加,必然使人口数量相对较少的计划生育户受助程度降低,政策帮扶力度减弱,现实利益受损。由此将严重挫伤响应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户的积极性,对控制农村人口数量产生不利影响。针对此,我们提出两方面的建议。

第一,在发改部门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和扶贫部门整村推进等项目中,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两户”的扶持力度。实践证明,以工代赈易地搬迁、整村推进的扶贫措施和配套政策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最有效形式之一。2005年,在扶贫、发改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全省7万多户农村计生户得到项目资金8000多万元,这对平抑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引导群众少生快富、转变生育观念起到十分明显的政策引导作用,产生强烈的激励效应。建议一是在整村推进等扶贫项目和配套政策中,能尽可能以家庭为单位实施资金(项目)补助,确保农村“两户”得到扶持;二是充分体现城市和农村计划生育两个利益导向,对农村超生者扶贫部门暂不扶持、民政部门暂不救济、其他部门暂不帮助,对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给奖励、给帮扶、给好处。建议在整村推进、以工代赈易地搬迁等扶贫项目中对超生户的扶贫补助资金加以限制,在总资金不增加的基础上,向农村“两户”倾斜。

第二、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和教育部门“两免一补”中,建议对计生“两户”加大扶持力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2005年,经过各级共同努力,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中,为计生户落实资金592.8万元;在国扶县有26万名农村“两户”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受助群众反响强烈,十分拥护。但是由于按人头实施补助,在同等条件下,未能更好地体现对计生户的优先优惠。建议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地区和人群逐步扩大,农村医疗保障成为普惠性政策的大前提下,由政府出资对农村“两户”自筹资金全免,实施全额资助参保;教育部门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基础上,对农村“两户”全部免除课本费和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费。

三、计划生育特殊困难人群成为农村中的不和谐因素,建议在新农村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计生特困家庭的帮扶救助力度。

省委发[2006]2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探索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认真实施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办法。”这是省委统揽全局,结合人口计生工作重点和实际作出的科学规划和决策。同时提出,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主要指计划生育家庭中因父母或子女死亡、伤残、手术并发症等原因造成家庭生产、生活特别困难的,在我省有16万户,其中独生子女、二女户家庭因父母、子女死亡、伤残后丧失劳动力的有3515户。这部分为计划生育政策做出贡献的家庭虽然数量不大,但在社会上造成很大负面影响,是导致新农村建设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关心这部分人群,大力实施“两项工程”,增强新农村建设和谐音。

第一、全面实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工程。对农村“两户”因夫妇本人或子女死亡、病残造成的特殊困难家庭,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比例负担经费,进行救助。目前的13293户是多年来形成的,按照《甘肃省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办法》规定的标准,一次性解决需要1675.40万元。目前,已经为1万多个家庭每户给予1000元的一次性救助,解决了近900万元,尚需775.4万元。根据调查和测算,今后每年将新增1400户左右,每年还需增加一部分救助金。建议通过政府救助、结对帮助、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予以保障,体现党和政府亲民、务实,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民众的执政理念,营造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二、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工程。在近期的工作调研中,我们普遍感到,仅有计生部门的奖励优惠政策不足以帮助农村“两户”困难家庭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仅仅能做到“雪中送炭”,如果加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措施加以扶持,可谓“锦上添花”,就能彻底帮助一部分家庭从根本上摆脱贫困,逐步减少计生户中的贫困户,进而提高我省农村地区整体扶贫水平。因此我们建议,选择在为国家做出奉献的农村“两户”困难人群中首先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工程,逐步为我省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借鉴。

第9篇:关于易地搬迁教育的问题范文

根据X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组织开展X年度贫困退出验收和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对照新修订的《X省精准脱贫验收标准及认定程序》内容,为进一步规范贫困人口、贫困村退出的组织实施工作,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标准和程序,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确保X年度贫困人口、贫困村退出工作顺利开展,经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由县级领导带队,从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调工作人员,成立X个县级验收工作组,对X年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人口和贫困村同步进行验收,特制定本方案。

一、验收对象

(一)贫困人口退出。

以户为单位,对全县X年底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口进行退出验收(不包括X年动态调整确定的新识别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

(二)贫困村退出。

对全县未退出的X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X年识别确定的贫困程度较深的X个非建档立卡贫困村进行退出验收。

二、验收标准和程序

(一)验收标准

X.贫困人口退出。严格执行省委省政府新出台的《X省精准脱贫验收标准及认定程序》中规定的退出标准和程序。贫困人口退出以户为单位,主要衡量标准为该户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且吃穿不愁、有安全饮水,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等X项指标,均为否决指标,全部达标后方可退出。为切实提高脱贫质量,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新要求,补充以下具体要求:

①收入计算期。X年度省定退出验收收入标准为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X元,收入计算周期为X年X月X日至X年X月X日。

②兜底人口的脱贫退出。对一二类低保户、五保户达到“两不愁、三保障”验收标准的,在贫困村退出时标注退出。

③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的脱贫退出。易地搬迁户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竣工验收但未入住的,如现住房鉴定为“A、B”级的直接脱贫退出;易地扶贫搬迁户新房未建成或建成未入住、现住房鉴定为“C、D”级危房的,不能脱贫退出。

X.贫困村退出。严格执行省委省政府新出台的《X省精准脱贫验收标准及认定程序》中规定的退出标准和程序。贫困村退出以贫困发生率为主要衡量指标,统筹考虑村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综合因素等X项指标,均为否决指标,全部达标后方可退出。

(二)验收程序

贫困人口、贫困村退出验收认定程序严格按照《X省精准脱贫验收标准及认定程序》中规定的验收程序执行。

三、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X月X日-X月X日)

X.乡镇自验:(X月X日-X月X日)

各乡镇严格按照《X省精准脱贫验收标准及认定程序》中规定的退出标准和程序,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乡镇贫困退出验收领导小组,对照贫困人口和贫困村退出验收指标,逐村逐户逐项开展自验,提出拟退出贫困人口名单,贫困村退出申请,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公示后,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非贫困村乡镇包村干部)、拟脱贫户签字后,上报乡镇审核;经乡镇审核公示后,由党委书记、乡镇长、乡镇扶贫工作站站长(扶贫专干)签字认可后,乡镇政府在X月X日之前将拟退出贫困人口花名册和拟退出贫困村名单,以正式文件上报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申请县级验收,并将拟退出名单报行业部门审核。

X.数据比对:(X月X日-X月X日)

涉及贫困退出指标的县直行业部门,根据乡镇上报的拟退出贫困人口花名册和拟退出贫困村名单,安排懂行业政策、熟悉业务的工作人员X-X人逐村逐户比对信息,确保行业部门数据与国家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数据相一致,达到行业退出标准,并填写部门认定意见,出具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字的认定报告,在X月X日之前上报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县直行业部门将认定情况及时反馈至乡镇,乡镇按照行业部门反馈数据进行核实,于X月X日之前上报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申请县级验收。

第二阶段:县级验收(X月X日-X月X日)

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织县级验收组,按照乡镇和部门认定上报的拟退出贫困人口花名册和拟退出贫困村名单,对照验收标准,逐村逐户逐项开展贫困退出验收,对达到退出标准的贫困人口和贫困村,由县级验收组组长、验收组成员在脱贫达标认定书对应栏签字确认,将验收资料收集汇总后,形成验收报告,上报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三阶段:审定报备(X月X日-X月X日)

根据县级验收组贫困退出验收情况,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县贫困退出验收情况进行汇总,形成县级验收报告,经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审定后,上报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申请市上抽查验收。

四、验收方法

验收工作组到达验收村(乡镇)后,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查验等方式开展贫困退出验收工作,根据乡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情况,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等次依次为“好、较好、一般”。

(一)听取汇报。

验收工作组到达申请退出验收的贫困村后,召开由乡村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参加的贫困退出专题会议,听取乡村两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情况以及X年贫困退出自查自验情况汇报。

(二)查阅资料。

验收工作组通过查看村级资料和户内资料,验证贫困人口和贫困村退出指标达标情况。村级资料方面:查看贫困退出程序性资料、就业培训台账、基本养老保险台账、基本医疗保险台账、危房改造台账、产业培育台账、贫困村脱贫攻坚实施计划、贫困村退出自验测评表、贫困村退出申请以及民主评议会议记录、乡村公示影像等相关资料。户内资料方面:查看扶贫手册、农村房屋安全鉴定报告、安全饮水证明、劳动力培训证书、扶贫政策到户到人明白册、收入测算清单、贫困人口退出自验测评表等资料。

(三)实地查验。

验收工作组围绕贫困人口退出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且吃穿不愁、有安全饮水,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等X项指标对应的印证资料逐户逐项开展查验;按照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低于X%,村有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X项指标对应的印证资料逐村逐项进行验收,并在脱贫达标认定书对应栏签字确认。

(四)汇总上报。

各验收组根据贫困退出验收情况,形成各组验收报告,给出综合评价等次,并将签字确认的贫困人口和贫困村退出达标认定书一式四份收集整理后,由专人负责与各行业部门进行对接,加盖各行业部门公章后,报送至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经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衔接加盖县政府公章后,将贫困退出认定达标书及时分发到乡、村和脱贫户家中。

五、责任分工

(一)县直相关行业部门。

贫困人口和贫困村退出验收指标所涉及的行业部门依据《X省精准脱贫验收标准及认定程序》规定,制定单项核查验收方案,开展单项验收认定工作,部门验收意见是贫困退出验收的主要依据,无部门验收意见视为未达标。

(二)贫困退出验收乡镇。

严格按照《X省精准脱贫验收标准及认定程序》中的职责分工,明确乡镇、村、驻村帮扶工作队职责,规范业务台账,强化工作流程,全力做好各项验收准备工作,完成贫困人口和贫困村退出自验自评,积极配合县级验收组完成本乡镇的贫困退出验收工作。

(三)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统筹协调全县贫困退出验收工作,指导乡镇完成贫困人口、贫困村退出自验工作;负责全县贫困人口退出花名册和贫困村退出名单的审定以及报备工作;配合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完成全县贫困人口退出抽验和贫困村退出验收工作。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上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乡镇党委书记、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贫困退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扶贫办,具体负责联系协调、验收培训、资料整理等相关日常工作。

(二)靠实工作责任。

验收工作由带队县级领导负总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对照验收指标,对本单位抽调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各乡镇党委书记是贫困退出验收工作的直接责任人,统筹安排本乡镇贫困退出验收工作,加强对乡村干部的业务培训,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完成贫困退出验收工作。

(三)强化统筹协调。

贫困退出验收工作,国家有新的要求,与明年中央对我省扶贫开发成效考核、贫困县退出检查等安排紧密衔接,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各相关单位、各验收组要统筹谋划,加强协调,把握重要环节和关键时间节点,压茬推进各阶段的工作,防止顾此失彼和缺项漏项,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四)提高脱贫质量。

严禁“三保障”未实现就宣布脱贫、把预期收入算成当年实际收入搞“算账式”脱贫、层层加码搞“指标式”脱贫、短时间集中政策资源搞“游走式”脱贫、当年新识别纳入当年脱贫退出搞“突击式”脱贫,甚至在评估检查中弄虚作假、试图蒙混过关等虚假脱贫、数字脱贫现象。贫困户脱贫必须得到包括脱贫户在内的广泛认可,确保脱真贫、真脱贫,使退出验收结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五)巩固脱贫成果。

坚持一手抓贫困人口脱贫,一手抓已脱贫人口巩固提高,咬定总攻目标,落细攻击点位,完善督战机制,着眼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提高群众满意度,坚持把贫困退出的底线性要求与工作措施的高标准推进结合起来,落细落实“一户一策”,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水平,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对已脱贫人口继续强化帮扶,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项目,及时做好跟踪监测,巩固脱贫成果,为X年至X年初国家开展脱贫攻坚普查打下坚实基础。

(六)强化监督问责。

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加强对脱贫验收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防止和纠正偏差。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贫困退出验收工作,强化责任担当,增强工作主动性,周密安排部署。对消极应付、脱贫攻坚任务落实不力的乡镇和部门,视具体情形,在县级脱贫攻坚工作年度考核中扣减相应分值,并由主要负责人向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作出书面说明;对贫困退出工作中发生重大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以及发现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等问题的,按照《X县脱贫攻坚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进行严肃问责。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