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外内部控制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内部控制 现状 COSO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理论体系虽然是源于美国,但是内部控制的思想在我国却是早已有之,这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上计制度。然而由于我国近代以来的社会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使得我国的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内部牵制的初级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内部控制仅仅是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生产管理方面有一些运用,理论上基本没有任何发展。内部控制仅仅作为内部审计的衍生内容存在,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直到20世纪90年初,美国内部控制研究的权威机构——Treadway委员会发起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COSO”)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之后,我国学者将其引入国内,才使得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有了新的起色,并逐渐与国际接轨。在此之后,我国的财政部等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措施,研究人员也从会计、审计等不同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了积极的理论研究,从而使得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水平得到不断地提升。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在内部控制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总的来看,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和实践的现状主要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概括。
一、研究视角呈现多样化
自从20世纪90年代内部控制的概念引入我国以来,我国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并且均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文献。这些研究视角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规范”、“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体制”等。此外,这些研究视角也出现交叉的情况,如“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等。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视角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研究视角的多样化,虽然在一方面表明了我国研究人员研究态度的积极和研究思路的开阔,但在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对内部控制的本质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议,这是研究人员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从会计内部控制逐渐过渡到全面内部控制
我国早期的内部控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会计内部控制研究。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仅仅注重会计控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这样,管理控制被正式提出来,与会计控制共同构成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5年证监会出台《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开始,到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门出台《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再到2010年财政部等五部门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一系列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基本建成。这是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审计准则体系建成之后完成的又一重大系统工程。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现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有机结合。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应该以会计控制为主线来研究内部控制,认为市场经济环境下,通过资金筹集和运作谋求效益的最大化永远是企业管理的主旋律,尽管内部控制的目标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会计控制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始终不会动摇(阎达五和杨有红,2001)。
三、研究方式仍然以学习和借鉴为主
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主要还是对国外内部控制研究成果的学习和借鉴,而且主要是对COSO构建的内部控制理论的吸收、消化和应用。由于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所学习和借鉴的内部控制理论也往往滞后于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如财政部等五部委在2008年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理论依据,依然是COSO在1992年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我国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虽然也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但是总体框架和设计思路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COSO在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使得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又与发达国家拉开了距离。因此可以说,对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的学习和借鉴仍然是现阶段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主要方式。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我国研究人员也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意义的观点和建议。阎达五和杨有红(2001)提出,内部控制的目标会随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内部治理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刘明辉和张宜霞(2002)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内部控制研究只有通过应用公司治理理论并以管理口径来定位,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形成指导实践的有效理论成果。谷祺和张相洲(2003)认为,内部控制系统必须解决企业所面临的两个问题:一是业绩衡量的模糊性程度;二是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不一致程度。杨周南和吴鑫(2007)运用工程学的技术和方法,研究了内部控制系统设计和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另外,还有很多研究对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实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如贡华章(2004)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进行了极具借鉴意义的全面总结;于增彪(2007)对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案例研究;上海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2012)基于企业实际,进行了“3+1”模式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研究等。所有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对于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并未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仍然没有脱离COSO构建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四、政府推动仍然是我国内部控制实施的主要方式
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内部控制由注册会计师协会等民间组织主导不同,我国内部控制的推行和实施,主要依靠财政部、审计署等政府部门的强制力,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推动力量相对较弱。并且,从近年来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相继由财政部等政府部门可以看出,政府仍然是推动我国内部控制实践的主导力量。这样,我国内部控制的实施就形成了政府部门强力推进,企业被动执行的局面。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来看,除了为数不多的大型企业自觉强化内部控制外,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加强内部控制方面的主动性并不是很高。这从近年来我国在美国上市的公司频频出现信任危机、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上市后发生巨额亏损、高管急于套现等损害股民利益的圈钱行为可见一斑。因此,如何提高我国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意识和动力,依然是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和实践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五、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仍然是内部控制实践的主导力量
我国的监管当局从提出内部控制的要求,到制定和强制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都是以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作为主要的监管对象。因此,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是我国内部控制实践的主导力量,这既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相适应,也与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相适应。但这并不表明,非上市公司和其他中小企业可以不进行内部控制或者没有主动进行内部控制。我国很多优秀的民营企业,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建立结合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体系,他们的实践经验也是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重要补充。
以上通过对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和实践的总结可以看出,我国在内部控制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国外相比还是比较落后,自主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在内部控制的实践方面,虽然各行业的企业大多都开展了内部控制工作,但是仍然存在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内部控制动力不足,国家强制推行,企业被动实施、自觉实践不够深入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理论界继续保持内部控制研究的热情,不断完善我国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和规范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实务界不断提高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结合自身行业和企业特点的内部控制体系,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2]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参考[J].会计研究,2002(8).
[3]谷祺,张相洲.内部控制的三维系统观[J].会计研究,2003(11).
[4]杨周南,吴鑫.内部控制工程学研究[J].会计研究,2007(3).
[5]贡华章.中油集团内部控制探索与实践[J].会计研究,2004(8).
[6]于增彪.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J].审计研究,2007(3).
[7]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基于“3+1”模式的内控体系建设[N].中国会计报.2012.3.2.
[8]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关键词: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环境 文献研究
一、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认识到内部控制必须考虑控制环境问题,1988年美国AICPA《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指出控制环境与控制政策、会计系统并称为内部控制的“三要素”,自此控制环境理论开始进入广大学者研究的视野,并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最早对控制环境深入研究的是美国COSO 委员会,其在1992年提出的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指出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之一,强调了控制环境是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2004年COSO委员会的新《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控制环境”定义为内部环境,认为内部环境是其他所有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影响到企业控制活动的设计和执行。2006年COSO颁布《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小型公众公司指南》规定内部控制环境的七条原则:诚信与道德观、董事会、管理层经营风格、组织结构、权利与责任、人力资源、财务报告。2011年COSO委员会新颁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征求意见稿,其中构建原则导向 (principles-based)的框架中体现出对控制环境前所未有的重视。
国外学者对于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主要关注于,探究影响内部控制效率效果的控制环境因素,比较典型的有Doyle et al.(2007)通过对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799家公司进行分析,发现控制环境与缺陷存在紧密联系。Sun et al.(2012)以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中国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认为控制环境中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独立董事的比例,会影响到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Klamm et al.(2012)指出控制环境中的特定要素或内容会促使企业未来发生重大缺陷。
二、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一)国内文献统计分析
国内可查的文献开始于1990年,丁平通过探讨控制环境对审计业务的影响,评价了内部控制环境概念对于内部控制理论的贡献,由此拉开了我国理论界关于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帷幕。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输入“内部控制环境”,精确查找可检索到相关记录1 728条,经过甄别,与内部控制环境直接相关的文献有600篇左右,按照研究时间整理(见下页图1),可发现我国学者对于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相对于国外稍晚些,从2000年之后才开始呈现快速递增的趋势。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所关注的内容有所不同,主要集中于内部控制环境基础理论构建、控制环境建设、案例分析、控制环境评价这四个方面(见下页图2)。还有学者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针对于不同的实体对象,经统计位于研究文献数最多的前五位分别是: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商业银行、国有企业和高校(见下页图3)。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内部控制环境开始受到重视,到控制环境理论的提出、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是人们对控制环境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控制环境在内部控制系统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的表现,因此总结分析内部控制环境理论,积极构建相关理论支撑,对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降低控制风险意义重大。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的研究从2000年后开始逐渐增多,尤其是近五年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本文从控制环境理论构建、控制环境建设、案例分析研究、控制环境评价和不同实体对象内部控制环境研究五个角度,对国内控制环境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
1.内部控制环境理论构建研究。在内部控制环境基础理论方面,一些学者从内部控制环境本源出发,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内容和构成要素进行剖析。王世定(2001)提出控制环境应包括管理理念和经营风格、组织结构与权责分配、董事会、管理方法和人力资源等。有学者从战略管理环境分析角度展开研究,刘治宇(2010)重构我国特色的内部控制环境因素框架。杨瑞平(2010)通过探讨控制环境因素的划分原则,提出内部控制环境应包括: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与权责分配、治理层责任、管理理念和风格、员工道德价值观与胜任能力。杨天泓(2013)指出在自组织机制的作用下,内部控制环境能在自身的基础功能之上形成衍生功能,即通过系统内的能量传递,成为内部控制优化的原动力。夏宁、孟焰(2013)从纵观演化角度、中观结构角度、微观要素角度,将内部控制环境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构建了理论框架进行内在检视。
我国学者还从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出发,得出内部控制环境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公司治理、人力资源、企业文化、控制环境规范等角度,研究分析内部控制环境。
2.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研究。对于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各抒己见。胡继荣、杜景来(2002)针对我国现状,提出应兼顾内外,注重人的因素来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刘静、李竹梅(2005)通过分析内部控制环境现状、成因,提出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处理好内部控制点与面关系,加大处罚和依据网络技术特点等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五条措施。李小云(2009)、梁彩霞(2014)都从现代企业制度、组织结构与权责分配、内部审计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内部控制环境的相应措施。沈烈等(2014)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最佳“土壤”应为和谐内部控制环境,而和谐内部控制环境的核心应是以人为本的重要观点与结论。
3.内部控制环境案例分析研究。案例研究是用来揭示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本质,在内部控制环境研究中,不少学者希望借助这种方法更加直观、深入地说明控制环境问题。如吴水澎等 ( 2000) 通过对“亚西亚”案例的分析,指出应从制度建设、审计监督等方面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丁瑞玲、王允平(2005)从巨人集团和海尔集团的经验探讨了内部控制环境所起的作用。姚晓蓉(2010)以中国联通,郑庆华、张迪(2012)以双汇瘦肉精事件,分析讨论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
4.内部控制环境评价研究。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内部控制环境评价的研究较少,有限的研究集中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上。王志坚、谷粟(2008)从公司治理架构、公司文化、人力资源政策三个角度设计出了公司内部控制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任吉(2010)以同样的三个角度设计出了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举例。
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刘开瑞、马锦(2010)认为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进行内控环境评价,敖世友(2010)建立了内部控制环境评价的管理熵模型,田金玉、赵鑫(2010)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5.不同实体对象内部控制环境研究。从文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居于多数,如郑海英(2004)指出控股股东与公共股东权利不均对内部控制环境带来影响,并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提出对策建议。还有许多学者如刘思含(2010)、贾讲用等(2012),均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缺失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于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研究,黄杨梅等(2008)通过案例分析,认为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于而立(2009)以浙江省近500家民营企业为样本,调查内部控制环境状况,并得出要加强“软”环境建设的结论。
还有一些学者聚焦于商业银行,梁晓娟(2005)指出商业银行通过调整所有权结构、优化制度建设、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培养内控文化,可以改善内控环境。欧阳昌永(2007)结合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特点,对内部控制环境要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优化措施。刘雪峰(2013)指出影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环境的因素有:管理制度、组织结构、领导层态度、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
关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肖尧春(2007)对50家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进行调查,赵璐(2014)对河南省大中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进行调查,分析了内部控制环境的问题成因及提出完善对策。
王雪峰(2008)认为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包括法人治理结构、文化和人三个方面因素,并对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阚淑媛、杨红艳(2012)指出高校内部控制环境文化建设滞后、组织结构不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审计独立性缺乏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三、启示与展望
我国学者对内部控制环境理论的研究,主要从公司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等控制环境组成要素出发来分析控制环境,或直接评价控制环境对于企业经营诸如公司治理、会计信息质量、成本费用等所造成的影响,以此来构建相关的控制环境理论。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内部控制环境组成要素理论界和实务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如何合理划分控制环境要素,对于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缺陷和优化对策,是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主流趋势,学者们通过分析研究内部控制环境缺陷,提出相对应的优化措施。优化控制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集中于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建设、内外部监督约束等方面。如何将这些优化内控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结合不同性质企业的实际情况,或提出更具体、有针对性的措施,应该成为下一步应用性研究的方向。
内部控制环境案例研究,通过分析不同企业控制环境所引起的内部控制成功或失败的事实,能够起到反思现在、指导未来的作用。纵观相关的研究,案例分析研究所占的比重还非常小,下一步可考虑扩大案例研究比重,扩展案例研究的范围,如引用国外内部控制环境相关案例,为我国内部控制环境应用研究提出思路和指导。
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劣,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价。从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学者已有评价指标设计、评价模型建立等研究,但是研究数量还非常少,研究也不够深入。对内部控制环境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公认的、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规范评价方法使其更加易于应用,对于建立内部控制环境科学的评价体系意义重大。J
参考文献:
[1]杨有红.论内部控制环境的主导与环境优化――基于内部控制系统构建与持续化视角[J].会计研究,2013,(5).
[2]Ye Sun,Yang Yi,and Bin Lin.Board Independence,Internal Information Enviroment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 of Auditors’Reports on Internal Controls[J].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2,(5).
[3]Bonnie K.Klamm,Kevin W. Kobelsky,and Marcia Weidenmier Watson.Determinants of the Persistence of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J].Accounting Horizons,2012,(2).
[4]杨瑞平.内部控制环境构成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2010,(12).
[5]杨天泓.内部控制环境自组织形成基础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11).
[6]夏宁,孟焰.内部控制环境的“三分法”:理论框架及内在检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4).
[7]沈烈,孙德芝,康均.论人本和谐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构建[J].审计研究,2014,(6).
[8]任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S1).
[9]刘开瑞,马锦.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评价研究――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构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0,(2).
[10]敖世友.基于管理熵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系统定量评价模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5).
[11]田金玉,赵鑫.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法的内部控制环境评价研究[J].财会通讯,2010,(8).
[12]刘雪峰.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环境问题及对策浅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3,(S2).
[13]赵璐.河南省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业会计,2014,(9).
[14]阚淑媛,杨红艳.高校内部控制环境优化浅析[J].财会通讯,2012,(2).
作者简介:
【关键词】内部控制;报告;上市公司
0.导论
内部控制制度与质量是保证公司运营的基础。内部控制报告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载体,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内部控制报告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作出判断。2001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企业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情况。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到2010年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要求企业根据指引,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情况。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仍然存在信息披露不完全、不具体、内容与格式不规范等问题,使得披露的信息质量不高,有效性差[1]。本文拟用2013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已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和内部控制报告为研究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研究提高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质量的对策。
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
本文收集了2013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已公布的994家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和内部控制报告共1053份,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现状。自2010年以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数量迅速增加。
2013年的内部控制报告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要求,披露的范围主要涉及了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报告真实性的声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披露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认定、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整改情况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结论八方面的内容。
1.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同时,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暴露出许多问题:(1)内部控制报告的数量少。2013年内部控制报告数量占上市公司总数的79.8%,仍存在20%的企业没有披露内部控制报告。(2)内部控制缺陷确认标准披露不足。《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列出了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定义。由于缺少内控缺陷的认定标准,存在企业可能利用报告掩盖缺陷的情况。另外,缺少标准导致企业之间无法进行比较。(3)关于外部监督情况的披露不足。2013年已的三类外部审计监督报告数仅占内部控制报告总数的61.73%。这表明上市公司没有利用外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
2.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内部控制报告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1强制要求企业披露内部控制报告
内部控制是对经营业绩和财务报告质量的合理保证,通过内部控制报告,投资者可以了解公司的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完善、执行是否有效,进而判断经营业绩和财务报告是否可靠[2]。披露企业内部控制报告,有利于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Heather M.Hermanson关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的需求的研究发现:对于信息使用者,内部控制报告为其做出投资等决策增加了可用的信息,并且,内部控制报告有助于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并增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3]。
2.2鼓励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判断标准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有较大的影响,相关研究证明:当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时,银行等机构在审查企业的财务报告时会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法[4]。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部门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判定标准,所以内部控制缺陷判断并不存在统一的标准。因而,企业是否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缺陷判断标准。这一现象导致各个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报告之间缺乏可比性。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判断标准可以弥补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是否存在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判断。
2.3强调内部控制外部评价情况的披露
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工作,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质量。考虑到内部控制报告的实际情况,建议在内部控制报告中增加关于是否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本公司内部控制核实评价工作的内容,并将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报告作为内部控制报告的附件,一同对外出具。《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会计公司对其客户的内部控制的过程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与对财务报告的评价同时出具评价报告(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ICOFR))。
3.结论
本文以2013年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描述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内部控制报告质量的对策建议。国内学者已有的研究主要是评价模型的研究:如基于熵模型计量[5]、Pearson相关分析[6]等等。目前国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报告的研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评价体系,如国际财务分析中心的(CIFAR)指数、美国投资管理和研究协会的(AIMR)评级等。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应尽快建立内部控制报告的评价机制,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质量,促使企业提高内部控制报告的质量,同时促进企业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科]
【参考文献】
[1]李越冬,刘伟伟.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基于国内外文献综述[J].会计之友,2012(8):82-87.
[2]陈关亭,张少华.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披露及审核[J].审计研究,2003(6):34-38.
[3]Heather M.Hermanson.An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Reporting on Internal Control[J].Accounting Horizons,2000(9):325-341.
[4]AnnaM.Costello,Regina Wittenberg-Moerman.TheImpact of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on Debt Contracting:Evidence from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Repor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1(3):97-136.
[关键词] 内部控制 会计信息质量
一、内部控制评价相关研究
2000年吴水澎等从控制论原理出发,对内部控制做了多层面的理解;在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之后,提出该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和团体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准则或指南,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个框架和参考依据。2001年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关于做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通知》为推动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3年朱荣恩等人介绍了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历程以及对我国的借鉴作用,提出建立一套完整的、公认的内部控制标准的必要性。2004年王利勇等运用可靠性理论和数理统计知识构建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数学分析模型,利用该模型可计算程序的可靠度和系统可靠度,判断内部控制的效果。2007年林钟高等人通过构建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数ICI,基本涵盖了COSO的五大要素,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提出了新的思路。总之,对于内部控制的评价目前已由定性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转变,为以后内部控制的相关实证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相关研究
2002年王正飞应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改进功效系数法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价,并通过指标数据进行了实证,得到了比较满意的评价结果。2006年余爱琴应用模糊评价法、功效系数法以及综合评价法,运用现代数学、统计学工具和方法,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对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国外则较多采用量化指标,许多学者侧重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的某一方面,如及时性、复杂性和透明度等,或将盈余这种关键会计信息的质量作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衡量。 从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国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多是定性分析,而国外则侧重于通过对会计信息质量因素的分析,寻找替代变量来量化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
三、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研究
2003年唐予华从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和内部会计控制入手,研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强培东,吕红梅就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关系作了剖析。郑树旺从二者之间的关系入手,首先澄清了内部控制中几个模糊认识,进而阐述了加强内部控制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特别是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2003年刘立国、杜莹选取了因财务报告舞弊而被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两方面, 对公司治理与财务报告舞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也就是对内部控制环境中的公司治理水平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财务舞弊之间进行了实证分析。2004年杨义元提出会计信息的质量依靠内部会计控制,同时会计信息的质量又是内部会计控制结果的表现。本文指出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缺陷、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分析了内部会计控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和方法。2005年裘宗舜、柯东昌提出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就二者的共同理论基础(委托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和二者一致性的具体表现这两个层次来阐述完善内部控制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从上可以看出,对于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研究,国内基本都停留在规范研究阶段,学者们从二者之间的理论基础以及相互关系出发,阐述了内部控制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这方面实证研究几乎很少,仅有少数几篇文章是从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角度进行的实证分析。存在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证研究虽然近些年来在我国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但相对于国内来说,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涉及到的实证领域大部分还是借鉴国外经典模型进行改进。
其次,对于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如要进行实证研究,首先要解决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质量的计量问题。目前来说国内还没有一种权威的、统一认可的方法来衡量内部控制水平,会计信息质量的量化也没有特定的指标。这也给实证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启示
前面已经对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研究做了相关的综述,也谈到了对于这一问题目前研究的成果并对进行实证研究所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分析。只要解决了两者的计量问题,找准关键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问题便可迎刃而解。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随着这一规范的出台以及我国社会各界对内部控制的重视,这对于内部控制的水平的评估和量化也能得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我们研究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总之,我们应该在已有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实证研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特点和新法规的出台,开拓思路,更新方法,深化对我国的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为企业更好的实现战略目标,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好的信息找到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田翠香:会计信息质量实证研究:评述与借鉴[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
[2]裘宗舜柯东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所在[J].会计之友,2005
财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从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概述,分析了财务风险的来由与目前商业银行面对的现状,进而从多方面提出了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
一、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概述
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原则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具有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等特性。商业银行是经营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的业务广泛的特殊企业,由于它自身资金运动的特殊性导致他在运动过程中形成的风险也具有相应的特殊形式。商业银行风险产生在财务运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具体包括:流动性风险、资本性风险等。此外还包括银行财务人员财务风险意识匮乏,财务管理内部制度设计不完善,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以及财务核算和财务监督存在不足等多方面的财务风险因素。
二、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方面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系统设计不足、建设滞后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而且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程序化内控制度、信贷业务内控制度以及资金内控制度等的调整与控制,缺乏有机的结合,影响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营。同时,财物内控制度存在着控制目标和组织分工体系不明确,业务流程规定不细致,不便于贯彻执行;不利于财物人员对评估出的风险值进行限额管理。此外,由于消费信贷业务、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等新业务的出现,会计核算由对应的部门进行处理,因此造成了各部门会计内部控制各行其是、相互抵触。
(二)财物控制风险决策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决策者有时会由于多种因素,未能收集全面真实的经济信息,因此对经济信息的分析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主观来进行判断和决策,从而会导致决策失误,给银行带来很多不可预测的风险,可能会使得银行蒙受巨大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商业银行往往以存款来判断其业绩,用存款指标的考核代替决策,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违章操作问题相当突出,直接导致了风险的发生。
(三)缺乏完善的财务核算及监督
在财务核算上随意性大,对相关的财经法规以及会计法的法律法规遵行不到位,不能真实的反映资产,有盲目申报的现象。由于对账户管理意识不强,对临时账户监管力度不够,对业务后期工作检查力度不够,制度落实以及实施不到位,不能及时解决与纠正已经发现的问题,对商业银行财务控制的有效性造成影响,财务控制风险加大。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财务风险控制的措施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与模式,学习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联系自身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的配套的管理制度,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第二,内部控制制度,应当具有超前性与预见性。超前性表现在设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当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同时也能够符合银行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要求。预见性则表现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时候,应该将重点放在财务风险控制的进攻性,而不是依旧将重点放在财务风险控制的防御性能上。第三,在改进后的内部控制制度运转的期间,商业银行进行不定时的评估,同时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监管,对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判断和察觉,为及时的有效控制制度的设计争取到时间,从而在此基础上能够更新内部控制系统。
(二)提高财务决策科学性、改善资本结构
由于近年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P2P等尖端IT技术正在推动企业进入新的信息化时代、颠覆传统的企业的运营。因而商业银行也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创新管理、创新决策。在银行内部建立大数据分析计算平台,利用一些技术,建立相关的数据分析模型,整合客户有效信息,完成对客户运营的分析。科学的财务决策可以为银行规避风险,减少由于信息分析不科学不完善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也能够提高银行资金运作水平、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促进银行的持续发展。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是筹资负债规模大,产权比例高,与资本充足率低。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对资本中的负债比例进行调节与控制,达到既能使银行保持一定的资本实力,也能避免对商业银行的收益能力造成影响。其次也要对资本中负债的期限进行合理的调整,考虑财务杠杆的作用。
(三)加强商业银行财务监督、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加强商业银行内、外部的审计,预防财务风险。首先由于商业银行传统内部审计技术落后、内审机制不健全,且内部审计手段不能适应现在快速发展的外部坏境。因而在改进内部审计方式和方法、提高有效性的同时,也要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其次,可以尝试选择会计师事务所,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对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进行专业全面的审计,也可以借此督促内部审计的完善。也可以通过向国外银行学习其财务数据库、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利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技术,建立并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动态的监控银行各项业务、识别风险信号,从而获取风险形成的原由并据此制定符合实际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
四、结语
金融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商业银行已经是金融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为了规避经营中的各种财务风险,就应该理性的分析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与财务风险发生的原由,从而分析寻找有效的措施应对目前的问题,将财务风险降到最小,获得利益最大化,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
作者:李美善 单位:延边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灵艳.浅析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06).
[2]张心泓.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分析[J].财务与管理,2013(07).
[3]冉苒.企业银行财务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2008.
一、课题研究目的
《论内部控制理论创新研究》的研究目的是:就新环境下,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影响,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探讨内部控制理念的创新,以期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
二、课题研究意义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现代企业理论和管理实践表明,企业一切管理工作,都是从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开始的。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与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虚拟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提高起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势必要强化其内部控制。现如今,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广泛和深入,在企业中也是如此,利用信息技术来管理企业已变成主流,因此,对内部控制的理念创新研究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背景
xx年7月,财政部相关部门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着手建设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同时,证监会、国资委、上交所、深交所、银监会、保监会等单位也纷纷着手内部控制标准的制定及研究工作。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被置于一个空前的高度。但是,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与国外相比,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较大差距。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手工管理方式在企业管理等需要大量事务处理的应用中已显得不相适应,采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势在必行。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传统的内部控制理念中的控制活动由对人控制转变为对人、机共同控制。这就要求我们在控制理念中有所创新。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1.内部控制理念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展望;
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3.内部控制理念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
4.内部控制理念创新:
(1)企业内部的观念创新:包括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注重企业人员的素质培养、注重企业文化的灌注、创造开发思维的学习环境等等。
(2)企业内部的制度创新:如因环境的改变对原有不和谐的制度加以删除、改革,在原有的制度上加以创新等。
(3)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如管理层次、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等等。
(4)科学技术的创新:系统开发的控制、系统安全的控制、系统维护的控制、防治病毒的控制等等。
5.内部控制观念创新之后对企业的影响。
五、论文提纲
前言
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实施情况的好坏,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机遇与风险剧增,单纯依赖原有的内部控制理念已难以应对激烈多变的市场经济,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的理念需要得到创新。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二)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1.控制环境
2.风险评估
3.控制活动
4.信息与沟通
5.监控
二、内部控制的发展简史
三、我国内部控制的现状
四、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影响
(一)控制环境得到改善
(二)控制风险加大
(三)控制活动发生变化
(四)信息与沟通方便快捷
(五)监控任务增加
五、内部控制理念的创新
(一)企业内部的观念创新
(二)企业内部的制度创新
(三)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
(四)科学技术的创新
六、创新点
1.建立信息技术运用到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针对信息技术,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
七、参考文献
1.王利彦、张继东 《企业内部控制》 机械工业出版社 xx年年8月出版;
2.示嫣红 《企业内部控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年1月出版;
3.颜梦玉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家天地》xx年年第11期;
4.李连华 《企业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 《会计研究》 xx年第2期;
第一,IPO相关法律规范现状。
根据之前的法律规定,我国并未明确要求企业上市必须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但由于近些年来,一些IPO上市企业业绩“变脸”给股市和股民带来不小的冲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明确工作要求,提高执业质量,维护公众利益,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在整合审计框架下,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实施意见》,该意见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并明确规定了2012年起主板上市的IPO企业需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第二,IPO在审企业状况。
面对史上最严格的IPO审查,将近20%的企业在“闯关”中夭折,截至2013年3月31日自查阶段已基本结束,整理结果如表1.2-1显示。
第三,IPO 面临的问题。
目前的IPO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IPO堰塞湖”,企业为了募集资金而选择上市,但就目前股市而言,由于市况不佳,新股发行速度缓慢,造成大量上市企业的堆积。为了做出漂亮的业绩图,IPO企业往往会在上市前一年冲业绩。但从2012年底突然叫停的IPO和不尽人意的经济状况,令公司和中介机构都措手不及,打乱了发行节奏。不少IPO企业因“造”出来的2011年“漂亮业绩”的对比,反而放大了2012年的同比下滑幅度,不得不一再拖后上市时间。
但这种放缓并不无道理,许多不负责任的企业单纯为了筹资巨额资金,在上市前进行会计操控,疏于审计检查,侥幸上市后,又不能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造成业绩大变脸,给许多股民带去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二、内部控制
第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2006年,我国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对内部控制的内涵和要素重新进行了定义。准则采用了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认为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它包括下列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
第二,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规范。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规定于2009年7月1日在上市公司开始执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该规定要求上市公司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并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包括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连同此前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第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问题。
内部控制现状。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许多企业选择上市以扩大公司的影响力与规模。而一个公司能否创造良好的经营业绩与更大的社会价值与其公司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有着很大的关系。近年来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很理想,造假、财务信息失真等各种违法违纪现象愈演愈烈。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但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全球化、遏制都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且真正将它落到实处。
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从实证上看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事实上,我国企业在日常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内部控制的应用程度远不如国外落实的彻底,特别是在COSO内部控制五要素的“控制环境”和“监督”两方面做的做的最差。
控制环境方面的问题体现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部门之间不能相互制约、相互协作;企业治理层与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不重视,不举措;企业内部缺乏权利制衡和约束机制,检查流于形式,稽核范围有限;企业内部人员道德素质不高,立场不够坚定,往往会由于利益与权力的驱使,顺应上级做事,形成集体一边倾的派势;企业内部对内部控制资金投入不足。
监督方面的问题则体现在:企业内部的审计制度不完善,有些内控制度虽然存在,但却形同虚设;外部监督标准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监督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企业内部出现问题不能及时纠正,会计操纵过火。
第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弱化的原因。
内部控制中的“内部环境”看起来很笼统,但事实上却是内部控制要素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人情味”,凡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不太容易形成系统的字面规则或者系统,这对内控环境的形成不是很有利。而外国人在这一方面就和中国人不同,外国人习惯于把可能发生的情况一一罗列出来,以便于真的出现情况能有所依据,所以国外如欧美等大国的法律体系已经非常完善,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能在法律条文中找到解决方法。但同样是一件事情,在中国,很多情况下就要依据人的判断来定夺,没有一个标准。因此,在内部控制制度上,中国企业会将人的意志凌驾于制度之上,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使得即便有内控制度的企业也有如形同虚设,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制度的效果不能最大化。
对于监督,是控制执行有效性最好的检查方法。我国目前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正式的法律条文,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开始实施的时间并不太长,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转变企业的内部管理模式都需要一个过程。大多数企业都拥有一套自己的控制制度,但是却由于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的重视度不够,使企业员工不能理解制度的根本作用,人员素质与道德跟不上,监督无从进行,也就无法对企业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进行判断。另外,一些企业的不正当竞争和利益驱使,也使得外部监督无法顺利实施,起不到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的需要。
第五,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措施与建议。
国家的措施。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条文,将法律细则化,使企业读懂法律,监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
要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充分发挥会计师审查的中立性,履行社会公证和监督职能,使会计工作者同时受法律法规的规范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双重监督。发动全社会参与企业监督,鼓励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违法违纪行为的曝光,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这种监督的广泛性,会增强所有企业对会计工作的严谨性。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尽量消除信息不对称,使企业领导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使领导者自觉重视起企业发展,人才会有动力去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的措施。
健全企业内部控制规则,安排既熟悉企业业务,又熟悉内控方法的专业人才承担内控工作。
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措施。
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应以身作则做好内控,并定时对关键岗位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
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 为企业人员提供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使他们及时掌握企业整体营运状况,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三、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控制对企业的治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不仅能够为企业顺利实现治理目标保驾护航,还能降低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另外,良好的内控有助于所有者和经营者权力的制衡,防止个人操纵对企业带去的负面影响,保护各方利益;再次,内控机制一旦形成,会减少企业后期工作量,使这些人力物力能更好的专注于企业利润的创造和公司文化的建立,也给社会监管部门的检查带去方便,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实现名声与利润的双赢。
四、结论与建议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the enterprise must carry out reasonable management ofall aspects,the most important of which is financial manage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is thefocus of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it affects how resources are allocated to the enterprise. Atthe same time,if a company wants to complete a plan and grow in a better direction,it will beaffected by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refore,financial managemen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growth of the enterprise.
The society is improving. Chinas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s also growing in pace with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have also developed. The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creasing national fiscalrevenue and solving surplus labor.At the same time,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enterpris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and they have also playeda significant role. However,when enterprises growing up,they will also be hindered by someproblems. For example,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enterprise managers and imperfect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s all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Financialmanagement issues have the greatest impact on business growth. If enterprises dont properlymanage their finances,their development will be hindered. Therefore,this article takes the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 of B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oanalyze its financial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provide solutions.
The dissertation first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summari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research results on financial management,define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per and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n introduces relevant basictheories, including the meaning and content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As well as relatedtheorie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it also introduces the meaning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private enterpris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n this article usesBY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fter introducing thebasic situation of BY companies, they are separately set up by departments. Financialpersonnels professional level, financing, investment, working capital, income distribution andother aspects have analyzed their curr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status; based on the currentstatu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 problems in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BY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have been specifically analyzed. Uncertainty in enterprisedepartments, low professional level of financial personnel, difficulties in financing,unscientific investment management, lack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nd imperfectincome distribution problems. Finally, the specific financial management issues for BYcompanies were proposed. Solve the problem , mainly from the BY companies to reasonablyset up the corporate sector,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financial personnel, expandfinancing channels, scientific investment management,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working capital, and improve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to strengthen the financesof BY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management.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 Financial Management;Financing Management; Investment Management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 2 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财务管理的含义
2.2 财务管理的内容
2.2.1 融资管理.
2.2.2 投资管理.
2.2.3 营运资金管理.
2.2.4 收益分配管理.
2.3 财务管理相关理论
2.4 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含义及财务管理特点
2.4.1 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含义.
2.4.2 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 3 章 BY 中小型民营企业及财务管理现状
3.1 BY 中小型民营企业简介
3.2 BY 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3.2.1 企业部门设置现状.
3.2.2 企业财务人员现状.
3.2.3 融资现状.
3.2.4 投资现状.
3.2.5 营运资金现状.
3.2.6 收益分配现状.
3.3 本章小结
第 4 章 BY 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企业部门设置不合理
4.1.1 未设置内部控制部和内部审计部.
4.1.2 财务部门数量与企业规模不相适应.
4.2 财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4.3 融资困难
4.3.1 企业内源融资方式单一.
4.3.2 企业外源融资渠道较少.
4.4 投资管理不科学
4.4.1 企业资金投资效率低.
4.4.2 企业投资过于盲目.
4.5 营运资金管理缺失
4.5.1 现金管理缺少内部控制.
4.5.2 应收账款缺少管理.
4.6 收益分配不完善
4.6.1 奖励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4.6.2 缺少科学的收益分配决策 .
4.7 本章小结
第 5 章 加强 BY 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5.1 合理设置企业部门
5.1.1 设置内部控制部和内部审计部.
5.1.2 适当增加财务部门数量以适应企业规模.
5.2 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水平
5.3 拓宽融资渠道
5.3.1 采用多种内源融资方式.
5.3.2 优化自身融资条件.
5.4 科学进行投资管理
5.4.1 提高企业资金投资效率.
5.4.2 提高理性投资意识.
5.5 加强营运资金管理
5.5.1 建立现金管理的内部控制.
5.5.2 提高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力度.
5.6 完善收益分配管理
5.6.1 建立奖励与激励机制.
5.6.2 制定科学的收益分配决策.
关键词:制造业 企业 内部控制 管理 措施
一、现状分析
1.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有很多要素,主要归纳起来则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以及信息交流与沟通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在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中能看出制造业占了国民经济的很大一部分,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无可代替的。但是由于在制造业企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经营风险等不断增加、管理难度巨增的情况下,迫使企业在内部的控制上逐渐深入,不断从各个方面完善和健全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领导组织的内控水准,成为了促进经营效益的必要手段。在制造业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中尚存在很多的问题。
2.在企业中内部控制需要有明确的定位。每个企业在发展和经济实力上都是不全面的,需要综合考虑制造业企业的自身实力情况,综合自己的经营情况,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制定内部控制的框架,用明确的目标以及扩大的控制目标相结合,逐步在目标层面提出新高度,使得内部控制有方向,有动力,有制度保障,为企业增强竞争力做贡献。另外还需加强目标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结合,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徒加经营风险。
3.内部控制在国外发展比较充分,其管理办法和人事经验等等远超我国。由于内部控制在我国的发展尚不完善,所以企业的管理人员基本上是在摸石头过河,管理水平和效率比较低。同时,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很多资金管理基础或者会计基础薄弱的人用不规范的核算方法使得整个企业的会计信息出现严重失真,而且存在很多混杂管理的不合理形式,职责相对混乱,分工也就不能明确。
二、问题分析
制造业的发展已近积累了很多的优势,这些优势使得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加重要,但是在近代信息化思想、高效思想等等的影响下,其不足的地方也越加明显。这就使得制造业的发展必须要充分发挥优势方面,吸取管理经验克服自己的不足,力争在企业发展中保持优秀的潜力和巨大的竞争力。而具体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不足的地方体现在下列几点。
1.内部控制观念跟不上时展的潮流,这是由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导致的后遗症,很多人还没能从传统的思维结构中转变过来,现代化的内部管理办法在推行中受到很大的阻碍。很多人也没有适时的、系统的、严肃的认识内部控制制度,也不可能知道完善和修改是对企业的发展有利的。
2.对于成本考虑不够周全,风险投资的认识也还需要提高。在制造业企业中经常存在跟风的现象,没有看清楚经济形势波动的风险,这说明很多人对于企业发展的成本不够重视,投资时缺乏冷静的观察习惯,而在经营哲学和理念方面的认识也是严重不足的。
3.内部管理的制度完全是混乱的,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因为内部控制管理在制造业的的发展并不完善,所以制度方面的建设还停留在比较低端的位置。制度混乱成为企业常态。
4.在企业内部的组织划分中没能明确划分内部控制管理机构。这样就没能在企业管理中有专门的时间和机会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只能遇到事情后才想办法处理,这是非常低效且容易出问题的。
5.监督的机制也不完善。很多企业职工和管理人员都是得过且过,没有监督就没有行动,大家都不愿意行动,内部控制管理也就成为了摆设,同时内部员工有很多都说文化素质比较低的人,他们在工作中不可能创造出很好的内部控制制度。
6.信息化发展严重滞后,信息交流与沟通环节不通。信息化在各行各业发展迅速,进入制造业后也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的发展还不够充分,主要表现在信息化设备的使用和投入不够,信息集成网络没有形成,沟通的渠道比较狭窄。
三、对策分析
内部控制管理制约着制造企业的发展,但是又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使得企业的发展不得不优先解决内部控制管理的完善。结合制造企业的自身一般特点,我们能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下列一些。
1.从观念入手,增强内部控制的观念疏导和意识宣传。企业的管理人员是首先进行进修的一部分人,因为这部分人员在内部管理中是最重要的枢纽骨干,增强他们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思想能在很多方面起到很好的效果。然后需要通过管理人员对企业高层做观念疏导和宣传,保持高层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控制职能,在然后通过职工会议宣传内部管控制度的优势,建立控制型文化体系,最后再加强个各部门,各管理者等人员的相互配合。
2.风险预警系统全面规划建设。建立起企业管理者到员工的整体性风险预警系统,针对生产经营的风险,首先建立起预算系统,为企业的支出等做出合理的预算;然后在会计制度管理方面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再然后把记录控制相关的制度建立,形成系统管理;针对投资性风险项目认真做好规范的核算工作,及时与各管理层人员沟通交流,吸取群众的意见。
3.从内部环境出发,增强管控制度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首先需要做好职务的整合与分离,增加人手应对重要风险领域的控制分析;比如在现金和银行存款管理方面一定要加强内部管控,防止出现资金断裂等;还要加强在销售采购等容易发生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违规舞弊现象的管控,严格监督和预算支出制度的执行。
4.内控活动和外部监督需要紧密结合。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方面设立直接对高层负责的内审机构,保持其相对独立的监督运行体系,准确对企业的情况进行控制管理,及时处理不足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同时在外部加强简单机制建设,在政府的督促制度和监管体系下,加强企业调整,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档案检查,积极配合财政部门的财务检查,积极配合税务部门的税款检查等,从外部督促企业内控管理的完善。
总之,在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前提下,结合国外内部控制管理的经验,发挥企业自身的创造性,才能从内部管理方面突破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企业风险意识不强,监督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从而根据上述问题采取适合企业自身的措施改善企业结构,强化风险意识,加强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完善信息交流与沟通,加强企业监督力度等方面,只有切实做好内部控制管理,才能使得企业的发展在稳中有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保持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武钢.制造业内控管理中的关键细节分析[J].中国外资.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