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交流平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艺术 教育 公共音乐
2012年5月22日,中央歌剧院来到河北师大新校区,举行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近2万名学生观看了演出。歌唱家们的精湛演出,优美的音乐旋律。普及化的讲座式报幕解说,给师生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高雅艺术进校园,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纲要之一,对提高学生艺术品味,推动校园文化精神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而音乐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于培养普通高校大学生陶冶其性情与提高其格调鉴赏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欧美国家的大学里,提倡挖掘自我潜能,只有你自己知道的是多么有才艺,并且要和大家共同分享,如果你有美好动听的歌唱,那么你就参加歌咏比赛活动,为整个校园演唱优美的小夜曲。如果你天生是一个鼓手,可以参加打击乐俱乐部,你也可以去演话剧、喜剧,各种街舞,交谊舞。
公共音乐教育课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有利于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更是高等院校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陶冶他们的情操。这对于提高大学生文化品位,提升人的生存质量和综合素质,协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有深远意义。
随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音乐素养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音乐鉴赏课是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已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不同形式的音乐教育课,但是就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发展来看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大学生方面来看
1.由于教育体制、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大学生艺术素质还比较低下且参差不齐。据不完全统计,几乎95%的大学生均表示喜爱音乐,同时认为在高校开设音乐课是很有必要,但在他们其中具有识谱能力的还不到10%。从小接触音乐类学习班的人数更是不及5%,因此广大学生对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就很有限了,这是他们知识结构上的一大缺陷,显然,这与大学生们对音乐的渴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由于当代社会媒介等的宣传和家庭生活的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和认识绝大部分都是片面性的、盲目性的。欣赏水平较低。许多大学生只喜欢通俗的。流行的“音乐文化”。只喜欢盲目追随所谓的“流行、时尚”,他们认为社会和媒体大力宣传和打造的则是最美的音乐,而对于其他类型的音乐。比如民族音乐和交响乐、古典音乐和西方音乐都听不进去,因此就更不用说让他们深入地了解这类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本质了。很多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还是更多的重视自己的专业,只把音乐教育课作为放松课、娱乐课、学分课,忽略了作为一个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审美素质文化素质的培养。
(二)从学校方面看
1.教学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配备不足
高校中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硬件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实际上则反映出当前的素质教育以及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教育在高校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大学竟然没有一间上音乐课的专用教室,乐器、音响、多媒体、场地等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还没有普遍配备。硬件教学条件的不足和软件资源不够丰富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发挥。同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课程体系和设置不合理比较单一
随着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部分普通高校都开设了公共音乐课程,但是仍然存在着设置不甚合理、单一化、随意性大的现象。有些学校不按照国家教学大纲开设公共音乐课。而是无计划乱开课。没有完整的体系。使得教学目标不明确。系统性差。往往使接受者很盲目。不但达不到教学效果,还很容易引起学生听课的逆反心理,有的学校没有针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情感等方面的特点设置课程,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学校只开设一种音乐选修课,且授课内容单一。局限性较大,无法满足不同类型同学们的需求。这也使得一些同学由初始的热情逐渐失去兴趣。另外作为体现课程重要性的学分,对公共音乐选修课也只设一个学分,有时还要限制学生选修。这就导致了一些即使有音乐爱好需求的同学也无法得到应有的满足。
3.教师的配备和使用不合理
教师是音乐教育课的核心。可是很多高校公共音乐课没有专职的教师或者没有足够的教师,这也使得公共音乐教育课的开设受阻。另外非音乐专业课的教师不能与专业课的教师平起平坐,对公共音乐教师没有评价和考核制度也使得优秀的专业教师不愿意任教公共音乐课,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此以来公共音乐课就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从教师方面看
1.教授高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师本身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艺术教育认识不足。高校公共音乐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水平。而很多音乐教师用大量的时间侧重于直接描述对音乐的理解而不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生怎样去欣赏,其实这是不符合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要求的。
2.师资的来源不能胜任高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很多高校的音乐教师的专业学识技能都较高。他们或是美声或是民族。或是钢琴或是二胡等专业,但是音乐知识的宽度广度不够。比较单一。综合素养不够高,不能满足不同非专业大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对各类音乐的了解。也就难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3.有些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案、教材的选用还比较陈旧、保守、枯燥难懂,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切合社会实际,学生实际,缺少针对性、创新性,教学方式死板教条。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容易使他们产生厌烦心理。使得公共音乐教育课流于形式。起不到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作用。
总之培养和提高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素养非常重要,那么针对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在现有的改革发展的基础上还需要哪些创新呢。笔者有以下几方面的想法:
第一,高校领导要提高认识,要站在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培养和提高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素养的重要性。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和创造学习音乐的条件和设施。激发教与学的兴趣。满足他们教授、学习和实践的需求。要配备足够的综合素质高的专职的非专业音乐教师,给他们以专业教师的同等待遇,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鼓励他们多参与公共音乐教育方面的科研课题。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按照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足开全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教育课,以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
第二,公共音乐课的教师在提高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修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非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数多,需求多。底子薄还参差不齐,所以这就给上公共音乐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要充分具体,紧紧围绕提高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升文化素养的目标选教材确定切合实际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比如在备教材之前先备学生。主要看看他们的音乐知识底码。他们有哪些要求,可用问卷调查形式,也可通过学生代表搜集意见等方式掌握第一手资料,为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做好准备。
其次,选择更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设施。
再次,安排好新颖的授课方式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的受益最大化。
校园内的各种艺术团建立对活跃学生文化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首先从教师抓起,以师带生,成立教师艺术团,培养一批有歌唱天赋,音乐基础比较好的教师。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歌咏会,让教师利用音乐学院的指挥、声乐、钢琴老师为大家排练歌曲,让他们在歌声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为建设新型的文化校园做贡献。由老师带动学生来参加音乐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修养。办学生歌唱角由音乐专业教师和学生组织每周末在校园中心广场组织大家合唱学习当下最流行的青年人最喜爱的歌曲。举办音乐节,让学生以音乐会友,了解世界音乐和中国音乐,以青春的姿态面向社会。音乐与校园,艺术与社会,教师与学生更好的联动。
2013年中国国家大剧院合作和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在北京市开展了为北京高校学生走进国家大剧院活动。反响非常强烈。作为首都经济圈的河北省会,我们更要发挥艺术专长。为校园文化的提高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岚清.李岚清音乐笔谈[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十三号令,2002.
作者简介:
关键词:大学生;师生关系;大学教师;交流平台
一、剖析师生关系现状
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教育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能够胜利进行的有效载体,同时师生关系也是影响教育目标实现、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表现为主体与共同体。
(一)不平等关系。教师职业的特点是教师通过教育手段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教师的教育手段与教师个人的人格是合为一体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用人格来来影响在校大学生的人格。师生应该具有平等的人格关系,大学生同样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而如今的高校中,有些教师往往要求大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很少考虑到大学生的感受问题,这样的结果就会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伤害,从而造成紧张的师生关系。例如教师不尊重大学生,教育用语不当,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学生。还有如今教师的个人偏爱现象在大学中也普遍存在,教师对待大学生的态度因个人喜好而不同,这样会造成成绩不好的大学生产生自卑感的进一步加大,甚至可能给大学生带来偏激的行为,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非常不利。
(二)高校的扩招导致师生交流数量的减少。人际交往关系的疏密情况,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数量和频率相关。如今各大高校不断的扩招、扩大办学规模,学生人数在不断的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教师也以大班的形式授课,教师往往面对着上百人的学生课堂,这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也减少了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机会,导致师生之间交往的难度大大的增加,很多教师在整个课程结束时也不认识几个学生,更别提之间的交流了,同时也自然的带来了师生关系的冷淡。
(三)“学术为重”的教学风气阻碍师生之间相互交往的意愿。在当前的高校中,以学术标准来衡量教师地位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引导了很多教师更加重视自己的科学研究,他们在学术研究上花的时间更多,更不主动与学生接近,往往还有部分教师在学生与其主动交流时也是应付式的交流尽快结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趋于平淡。
(四)高校师生交流受到时空的限制。当前,高校除辅导员外的师生关系主要是局限于学业范围,课外师生的交流也就主要是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任课教师与大学生的交流最基本、频率最高的交往是发生在教学的课堂上,然而高等院校教师普遍存在“踩着铃声到,踩着铃声走”的现象,这也使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师生之间交往的缺乏。
(五)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当前,在高校的大学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欠缺,这主要体现在课堂的出勤率上,较低的学生出勤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对学生一种不爱学习、懒散的印象,这样对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相当的不利。还有当今大学生踩着钟点进入教室、带早餐进课堂、课堂上低声聊天、课堂吃零食、课堂上打瞌睡的现象很是普遍,这也不利于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印象。
二、搭建师生交流平台的设想
(一)建立主体平等关系,创建平等的交流平台。当前随着大学生自我认识的提高,主体意识的增强,他们会用已经所学习到知识进行理性的思考,教师若是仍然以传统的教学师生关系来维护自己在学生中的权威,会使双方发生对抗,一旦对抗的发生也必然导致师生融洽关系的建立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达到师生的和谐关系创建流畅的师生交流平台,第一教师应与大学生平等的相处,既不会贬低大学生也不会纵容大学生,允许他们在同一件事情上发表不同的观点,对他们的不同观点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形式,以此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摈弃差者的观念,强化主体的意识,同时也能减少教师对一些学生的偏爱现象,从而减少一些学生自卑的心理。
(二)利用网络搭建‘朋辈式’师生交流平台。Interner的诞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对我们的教育与交流方式的转变也有一定的影响。丰富、快捷的信息传递使它不仅是一种获得学习信息的工具,也是一个人际关系交流的平台。当前,大学生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几乎每天都跟互联网接触,网络已经成为了现在大学生群体交流的重要方式。高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工具深入大学生群体,在课堂以外了解学生的困惑。因为在网络上学生可以不受限制的发表自己的心声,从而能达到教师了解学生现有的状况及学生心理情况,这样能有效的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1、QQ交流平台的搭建。教师通过QQ与学生在网上进行聊天交流,笔者通过走访一些莆田学院比较常用QQ与学生交流的教师,他们都表示在用QQ与学生交流时,感受不再像平时交流一样,通过这个交流平台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老师不再是老师,学生不再是学生,而他们是一个执教的好友。受访教师还表示QQ交流平台便于他们了解更加真实的学生,同时也为他们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信息。对于学生而言,面对自己的老师,心理总会有敬畏,然而通过QQ交流文字向老师提出见解与意见,就少了点害怕。
2、QQ流平台的搭建。当前,各大高校中每个班级体大部分都有自己的QQ群,教师可以加入班级的QQ群,在QQ群里面与学生进行交流。QQ流平台不仅方便了教师向所有学生传递教学信息,而且也增进了教师与大部分学生的交流互动,有效的缓解了由于高校扩招带来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同时QQ流平台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课堂,这给学生带来了更多参与主动讨论的机会,在个平台中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相对于课堂或者面对面的交流讨论比较小,其可以自由的发表见解,营造具有宽松和谐的学习交流氛围,这样也为教师了解大部分学生的问题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在群里面讨论问题,在线的同学都可以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个平台中能使传统课堂上表现内向、不积极的学生能够在这个平台中积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师而言,通过QQ群这个平台教师只要一次就可以解决多个学生共同的问题,有效的缓解了教师大班上课所带来学生课后问题多的现象。但是通过这种网络平台的辅导,并不能代替课堂授课,只是通过网络平台这个现代教育手段,解决一些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解决的教学问题。
3、微博交流平台的搭建。如今,微博在高校中倍受大学生们的青睐。由于有部分大学生仍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他们认为师生之间是个不平等的关系。他们在面对老师时,常常感到紧张、胆怯,在与教师交流时常因为紧张思维堵塞,而表达不流畅、甚至语塞的现象。而通过微博这个平台学生就可以将平时不好意思说的话写出来,这样能把学生的情况及时的反映给教师,这为教师特别是高校辅导员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好更全面辅助了解学生的平台。
4、学生评价交流平台的搭建。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的促进具有一定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评价达到一种交流的效果,从而及时的根据学生的评价情况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等。评教的形式与数量话指标应该与学科紧密相关。可以在原来高校统一的评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以班级以学科为单位的评价形式,这样更具有针对性。
三、总结
师生交流平台的搭建是建立在深入了解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而师生交流平台的搭建能有效的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作者单位:莆田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系)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互助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是继随团游、自助游后最具革命性的旅行方式。本平台的目标顾客是全部在校大学生,本平台的目的是利用各地会员,推荐出不同地方的旅游线路。特点是利用同学的网络关系,为旅游过程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同时还可以节省住宿费、饮食费和交通费等,而各地区的大学生在交流中也促进了高校间的“对话”。本小组项目组成员均来自信息管理系,在校期间针对性的学习了网页制作、网站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并熟练的掌握了、JavaScript、JQuery、JQueryEasyUI等专业技能,在网页制作及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设计中,本小组成员表现突出、成绩优异。将网站的主题选为互助游,源于我们每一个人对旅行的热爱。利用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假期,我们都以团队的形式进行互助游,经过大学这几年的积累,对于一些旅游景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互助游的过程中还培养了我们的团队意识,形成了良好的团队氛围。针对本小组所做项目,我们对本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绝大多数人表示对旅游感兴趣并对本小组互助游的项目给予极大的支持。除此之外,我们还收集了大量景点信息,其中涉及旅游线路、旅游经费、景点文化等。
2项目方案(Projectproposals)
2.1方案计划(1)前期准备a.组建团队。选取对本项目感兴趣、学习实践能力强,同时有信心、有能力保证完成项目的同学,组成本项目研究团队。b.充分了解调查对象,初步确定调查方向。本站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学生为基础,从大学生个人基本信息,旅游习惯,出游经验,旅游的行程,互助游看法等五个方面进行了互助游的调查研究。c.本系统的目标。促进大学生互助旅游的发展,借助先进、方便的信息平台,使用信息化手段提供一个方便的交流平台,让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能够享受到经济的旅游方式。具体目标是:建立互助旅游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互助旅游信息的管理。(2)工作进度a.互助游市场分析:互助游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的产物,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互助游的参与人数相对其他旅游形式而言规模尚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法律方面的进一步完善,其发展规模将会有更大的增长,发展空间巨大。b.网站系统设计:系统构架设计:网站系统在设计上采用分布式结构,在逻辑和物理上把系统分成了“首页”“旅游路线推荐”“互动平台”“互助游分布”“关于我们”五个板块。网站风格设计,主要是对网站首页及主栏目风格进行设计和修改。内页制作及编写程序代码:对网页所要实现的功能进行程序编写,测试网页功能并修改[2]。c.网页整体测试与定稿:对网站进行总体测试、调试,最终确定网站的风格以及所要实现的功能。d.网站上传并运行:将网站上传至其域名对应的空间下,正式运行网站。(3)网站经营网站初开始以本校学生为基础,在学生中征集大连市的旅游路线,从中挑选出符合本网站特色的路线,在网站上发表,作为网站经营的起步。2.2技术路线(1)系统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法律可行性分析。(2)需求分析:系统、功能、性能需求、系统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分析。(3)总体设计:项目规划、系统开发及运行环境。(4)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模块设计。(5)系统实现:编码。2.3人员分工主持人:主要负责构建网站总体功能、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人员1:主要负责网站内容的编写,对网站内容的搜集。人员2:主要负责网站的美工,以及网站前台的制作。人员3:主要负责网站的推广,网站信息的开发。
3项目特色与创新点(Projectfeaturesandinnovations)
传统的旅行一般都是以自助游或团游的形式,这种旅游方式可能会耗费大量的资金,而且不能完全浏览所有的景点。学生群体属于消费者,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为了能够用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受益,互助游成为了近年来在国内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行方式,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沟通、互动和约定,以接待、结伴出游或聚会等形式互相提供旅行便利。本网站方案是专门面对大学生的互助游,网站中的内容不仅仅提供旅游景点、住宿及交通信息,而且还可以提供各地高校的文化交流,使大学生在旅行的路上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还可以拓宽视野,传递正能量[3]。通过网站,可以与当地的大学生进行远程交流,咨询相关信息。本网站可以满足注册用户自由需求信息,但用户的具体联系方式由网站管理。建立信息交流平台目前较为流行的做法是基于和脚本语言,将动态网页和数据库结合,通过应用程序来处理信息。
4结论(Conclusion)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双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引言
“双微”平台就是微博、微信两大社交软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交流平台,也是当下发展最迅速的新媒体软件;很多人都通过微信、微博分享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鲜事物或者关注当下热点问题,并且可以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新闻的看法,当下,微博、微信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二、“双微”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由于微信、微博这两种社交软件的简单化、便捷性、交互性的特征受到很多大学生的喜爱,学生们不仅可以随时通过手机发送身边的新鲜事,还可以在平台上获取最新的新闻和丰富的学习资料。但是,在这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许多不良信息也充斥着网络平台,通过社交平台上获得信息,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大学生很难分辨其真实性,而不良信息更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得困难。高校教育部门应抓住这次机会,采取创新措施,全面应用“双微”平台为教育事业做出改革创新。
(一)拓宽教育渠道
传统的思想教育形式主要是演讲、讲座、座谈会、面谈等,这些形式已经存在很多年却没有没有进步,学生们对这些形式的学习参与度低、对思想教育的认同度低,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微信、微博这养的交流平台却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另外一条途径。这两大火爆的软件在大学生中几乎每个人都在用,而通过“双微”来进行思想教育知识的传播,一方面传送速度快,普及率高;另一方面学生的感兴趣程度高,注意力集中,接受度也就随之提高。长此以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供互动平台
众所周知,在以往的大学生活中,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除了上课之外几乎没有交集,这样使学生的交往圈变小,不利于学生性格的发展。但在微信、微博这样的交流平台出现之后,大学生的生活出现了变化。“双微”平台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平等互动的环境,老师和学生可以一对一交流,也可以一对多进行互动、讨论,进行思想的碰撞,达到了一个良好的效果,这也为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都带来了改变。
(三)创新教育方法
对于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大学生们对知识的接受度、感兴趣程度都比较低。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而且课堂的形式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而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抓住“双微”这一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截至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截至2013年3月,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达到5.03亿。从庞大的数据上可以看出微信、微博这两大热门软件几乎占据了年轻人的市场。教育者可以运用这两大交流平台,发送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正能量文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更可以就话题进行讨论达到相应的目的,让学生成为教育者忠实的粉丝,使学生们的价值观潜移默化的改变。
三、“双微”平台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
(一)占领“双微”阵地
人们如今越来越习惯利用微信、微博来传播信息、获取信息,在这养的新媒体时代,高校更应该抓住这次机遇,主动占领“双微”平台,建立属于自己的教育基地。抓住这一宣传、教育的时机,在微信、微博的作用下,建立属于高校本身体系,积极建立学校官方微信、微博平台,积极动员学生建立学生会、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各职能部门的微信、微博,将这两大平台结合教育工作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
(二)利用“双微”功能
利用微信、微博传播信息迅速、便捷的功能,学校可以校园建设的最新动态,可以进行时事热点的传播,高校还可以通过平台来了解学生们当前的心理状态和诉求,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以此引领学生们思想的健康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这一新兴的渠道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者。利用微信群聊功能,教育者可以进行实施热点话题的讨论,如:“十、中国梦、两学一做”等话题,调动学生对党和十精神的认识,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精神。
(三)强化“双微”管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校在利用“双微”平台的同时也要注重信息的管理,形成正确的信息舆论导向。过滤垃圾信息,传播真是可靠的信息。对学生开办的微博、微信进行规范化管理,经常关注的内容,杜绝有违反法律的信息传播出去。特别是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应准确信息,而学生关切的生活问题更应该及时做出回应,给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同时也应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自身辨别能力,引导学生们理性看待网络传递的相关信息。
四、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应抓住这次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双微”平台,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进行教育。高校应不断进行创新工作,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知识传播,在利用“双微”平台的同时做好网上信息传播的“把关人”,传播正能量,为大学生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作出保证。
作者:黄南学 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一、高校思政博客的现状和特点
1、高校思政博客的特点
参与者众多:高校思政博客作为网络与政治思想教育结合的产物,拥有者众多的受众群体。网络时代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有着了巨大的冲击,而在思政博客中,大学生可以与教师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更容易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思政博客的参与者也会不断增加。
影响性较大: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思政博客可以更方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教育方式本身的限制,在参与度方面和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上都无法与思政博客相比,而大学生在思政博客中可以更好地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这都使得思政博客可以对大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
内容丰富多彩:网络上各种内容鱼龙混杂,高校思政博客要想获得更多的人气,就必须丰富自身内容。这都导致了大学生思政博客在内容上引人入胜,在外观特征上设计独到,从而在大学生心目中留下较好印象,丰富思政博客这一网络交流平台。
2、高校思政博客与其他的关系
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以提升学生自主自发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主要目标。因此高校思政博客必须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网络载体的相互融合,从而让大学生获得应有的教育。
与其他网络工具的关系:思政博客与其他网络交流工具一样,都有着随机性和容易接受性,但是思政博客还有其他网络交流工具所不具备的特点。首先是思政博客内容上属于列表式和导读性,其次是对问题的间接性和启发性。这都是的思政博客与其他的网络交流平台有所差别。
思政博客与访问者的关系:思政博客只有在拥有众多手中的时候才会具有生命力,因此思政博客的建设者与访问者之间必须是平等的关系。建设者通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因此在思政博客中通过平等的交流可以更方便地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3、思政博客在目前的影响力
思政博客作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补充,在平时可以起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无法起到的作用,教师与学生在博客上平等交流和沟通,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思想碰撞,提高了教育的效率。同时,思政博客的本身特性也使得在思想政治学习中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的自发学习。另外,博客图文并茂的构造本体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更快的获得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高校思政博客的进一步加强与发展
1、与大学文化相结合
高校思政博客与高校校园文化相结合,就能创造出具有针对性的思政博客系统。一方面,通过网络系统江大学文化进行传播,有利于大学文化的网络化;另一方面,在大学文化气氛的营造过程中,可以扩大网络文化的宣传与推广。思政博客作为网络文化交流平台,通过不断探索改进,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发扬与对校园文化现象的点评,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从而使思政博客得以进一步加强。
2、拓展服务群体
思政博客的最初建设目的是为在校大学生解决思想政治问题,但思政博客对于高中学生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随着思政博客访问主体由单一的大学生转变为高中生群体和大学生时,思政博客就迎来了拓展服务群体的良好时机。中学生对大学有着自己的憧憬,因次思政博客可以通过对大学相关模范事迹的发扬,对大学相应信息的传递等方式,对高中学生乃至初中生产生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学教育进行完美对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大的帮助。
3、拓展建设者群体
思政博客作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工具,其建设者群体主要是由教育者组成的。这样可以保证教育工作的正确性,但由于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把握不够到位,很容易造成博客浏览者的流失。因此在思政博客发展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优秀大学生和大学生群体对思政博客进行建设,采纳更多的建议,取长补短,使高校思政博客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结合
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正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是形成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也是思想、感情最为丰富的阶段,那么对于这样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不仅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创新,同时也让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此,我认为,应该通过发挥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来促进大学生更好的成长,对此,笔者也将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问题进行详细探讨。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步入信息化是必然结果
1.1信息化可以扩大对大学生的教育空间
在以前,大学生受教育的地点是社会、学校,接触的人仅仅限于身边的人。但是,在步入信息化的我们发现了网络这个信息交流场所,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知道的消息,就可以学习或者了解到自己想知道的事情。网络上的各种视频、文章都成为了大学生们观看、阅读的对象,这势必是在以往的教育空间进行了几百倍、几千倍的扩大,加速了大学生的学习,让他们能了解更多的事物。
1.2信息化可以为大学生教育提供多种方式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前的教育方式都是面对面,教育者往往根据上课情况进行判断。但是,内向的学生往往不容易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了网络这个交流平台,学生们可以在这个平台大胆的发言,这样的教育让学生们在接受教育时不是被局限于教室、寝室等地。在微信、在QQ、在贴吧、在微博中,大学生们都在对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这不仅仅是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更是有利于教育者发现学生们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如此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在信息化中大学生选择教育信息困难
网络是个很大的信息交流平台,他不仅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天地,也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知识,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让大学生更加了解这个社会,更加了解自己的愿望和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在网络中,发表言论的不只是一个人,是上千万,上万万的网民,大学生们还没有步入社会,往往辨别不了真假与是非,也有些消息包含了积极的方面,也包含了消极的方面,大学生们在选择的时候往往有些手足无措,因此,这样的结果势必会给大学生们造成极大的困惑,到底社会是什么样的,这个社会的金钱观是什么样的。这些不利影响将会扭曲大学生的观念,也给教育者施加了极大的压力。
2.2在信息化中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改变
对于大学生来讲,上课形式一般以面对面的传授进行,这种强制性的教育难免枯燥无味,导致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消极,难以接受,学习效率下降。但是,在面对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网络世界丰富多彩,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强,同时也给大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能够让大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并且能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由此可见,教育者应该对网络信息加以结合,在课堂上进行一部分的网络信息穿插,让学生们也对此产生学习兴趣。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给大学生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2.3教育者的信息网络教育能力不强
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网络信息对学生们进行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很多问题,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原因有二:其一为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信息网络的了解并不深,不能熟练利用网络信息进行教学。其二是教育者知识通过网络信息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并没有丰富教学方式,与以前的教学方式并无差别。教育者应该教育学生如何利用网络得到自己想知道的专业知识,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找到学习的乐趣,避免出现长时间玩电脑游戏的现象,因此,利用网络信息学习的方式还是需要教育者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
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对策
3.1加强教育者信息化教育的意识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化教学方式成为了发展的必然,因此,教育者也必须意识到其重要性,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很大,有很强的信息摘取功能,这对大学生们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对此,教育者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发现一些成功者的教育视频播放给大学生们观看,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能让大学生们找到自己的理想,端正自己的态度,并能够付出努力。同时也要让学生们关于网络信息进行交流,从中教育者能够发现问题,并且及时帮助学生们解决,以免学生们的想法出现扭曲。
3.2加以选择,发挥网络信息的积极面
网络覆盖全世界,在网络平台交流的人更是多到数不清,对此,教育者一定要做到信息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如此才能适应新时代的挑战。同时,应该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网站,在网站中发表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丰富多彩的教育言论以及教育活动公告,让大学生们能够在竞赛中健康成长,发表自己的创新成果,丰富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3提高教育者的信息网络教育能力
在信息时代下,要想加强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提高教育者的网络教育能力。让教育者具有丰富的网络知识,具有熟练的网络使用技能,深入了解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和网络文化的政治性、民族性。这样的教育者才能使引导教育大学生的上网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对大学生的网上学习情况进行监管。
4总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丰富自己看待事物的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但是处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我们仔细研究,规范信息平台,提高教育在信息交流中的作用。同时,我们必须要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要利用信息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们开展教育工作,要为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们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策研究
在新媒体时代为主导的状态下,大众传媒也在发生着重要改变,人们已不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可以选择性的接受信息,并且可以自发独自的制作新的信息。在新时代下,大学生无疑成了这些新事物的主角。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一)高校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特征。 随着高校学生
接触社会的方式多样,加之新媒体平台为其提供的便利接触方式,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呈多元化发展的状态,这种前所未有的独特视角,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碎片化”的新信息传播方式的出现,给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实践带来了挑战。因为信息“碎片化”致使人们对价值本身具有更加开放的选择,让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加的多元化。在“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下,信息的更新速度极快,其真实性与正确性却有待考证,这就给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带来了重大挑战。
(二)高校学生的价值主体呈现自我化的特点。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大学生每天都在接触海量的资讯信息,涉及面广、宽、深,对强加的、外在的、不认可的思想、言论、包括权威已不再盲从,更多的是服从于自己的内心、信仰和理想。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可以加强其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有其弊端,很多学生会受到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驱使而放弃精神的和长远的利益。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研究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意识与观念。高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适应改变的外在环境,加强重视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意识培养,构建特色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当下,大学生信息的传递主要是依托互联网和手机这两大平台,因此高校应规范其传递的内容,为了更好的把控学生的思想动态高校应建立特色的师生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为培育其正确的价值观创造机会。高校可以利用QQ群、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通过与干部队伍的交流,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引导其形成强大的辨别真伪的能力。大学生媒介素养指的是大学生面对多样的信息应具备的评价批判、选择、制作信息等能力,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其自身更好地发展。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可通过相关课程、学生社团等途径。高校只有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才能使大学生面对复杂的大量的外在信息,拥有辨别信息的真伪能力,坚持用正确的价值观加以评断,并制造出健康积极的信息,从而起到引导社会正确舆论的作用,也使其自身得到健康地成长。
(三)重视大学生对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是新媒体时代的主角,每天通过新媒体发表、传递、收集大量信息,培育其正确的价值观,对引导正确的网络舆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等院校要重视大学生对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培养与践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发挥大学生引导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
三、思考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得信息量以及信息传播速度剧烈增长。在信息多元化的环境下,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其价值观取向深受影响,面对这种外在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者必须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面对挑战,积极寻找相应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效的培育与践行,为社会培养出优质的人才。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其就业竞争越来越大,大学生普遍对于就业具有一定的恐慌心理。从就业方面来看,我国大学生对于就业信息的寻找途径大多是通过就业网站的网以及熟人介绍,而与相关企业真正的接触、面试过程、所具备的技能、企业具体信息等都不是很了解。并且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
1.综合就业信息的需求与培训相结合。对于想要进入相关行业的大学生,不仅仅需要获取相关行业信息,更重要的是在实习或工作前夕,在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模拟面试等方面得到具体指导。
2.除了就业外,考研的大学生比例也在逐年增高。现如今存在的网站及其他可获得信息的来源,的高校信息大多不全面,不及时,且太过独立。群体各自为战,缺乏交流,缺乏与相关导师交流的平台。
二、大学生职业服务指导有限公司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率。
1.1通过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模拟面试场景并提供面试方面的专业指导,使其提升竞争力。
1.2通过展示各专业可以考取或有必要考取的技能证书的具体内容和社会价值,以及报考时间和具体的报名方式,使同学们可以有计划的考取一些能够提升专业素养的证书,为其能够顺利就业增加机率。
1.3为大学生提供身心素质培训,锻炼团队协作能力,锻炼抗压能力,为其在面试和日后工作中能够时刻保持良好的素质和仪态而进行礼仪培训。
1.4通过将各领域的公司的招聘信息展示出来,使得关注就业信息的大学生能够更便捷全面的掌握各家公司的招聘信息,便于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1.5通过为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相关指导,并且以中介的身份将想创业的大学生与愿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启动资金的公司的信息传达给对方,以便于大学生创业能够比较顺利的进行,提高自主创业的可行性,降低自主创业的难度。
1.6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并跟踪了解其在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为各公司寻找符合招聘要求的人才。
2.帮助更多考研同学考取理想院校的研究生。
2.1通过将各大高校的即时考研信息和动态公布出来,让考研同学更便捷的了解最新消息,把握复习方向。
2.2通过搜集考研同学的报考意愿,根据不同的报考意愿给大家分组,形成考研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方便沟通,了解更多信息。
2.3征得高校的导师同意之后,将各导师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等信息提供给广大考研同学,为同学提供在线咨询导师的机会,以便于掌握更多的备考信息。2.4在实体教育场所内,会定期邀请相关的导师举行交流会,从而进一步详细咨询相关高校信息,为学生答疑解惑。
2.5通过实体店以及网络相结合的方式扩展服务手段,扩大影响,以便更好地对搜集到的大量学生群体信息进行需求汇总。同时,我们将提供相关的个定制,使有需求有条件的同学更有针对性地得到相关信息。
三、结语
【关键词】“晒”文化 网络思政教育 问题 引导
1、大学生网络“晒”文化的形成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最新的资讯可以通过网站、微博、微信、论坛等媒介迅速传播,网民关注网络的热情也十分高涨,特别是对于网上的热点话题和事件,通过网民的评论和转发,其影响范围便会得到扩大。大学生作为网民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网络获取必要资讯的同时,也愿意通过各类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晒”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点滴。这样的行为在大学生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晒”的文化,其中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负面消极的一面。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晒”出正能量显得十分的重要。
2、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缺乏对网络思政教育的全面认识。不少高校的思政工作者都认为网络思政教育不实际,他们更偏重于现实中思政教育面对面交流的模式。但现在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离开网络再来谈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非常片面的。所以,针对现在95后的大学生,必须要努力的学习与网络相关的知识,正确把握网络思政教育的真正内涵,学会正确运用网络手段进行思政教育,主动与大学生接触,从线上线下两方面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当中,仔细观察他们的网络行为,认真分析其背后的思想动态与原因,在不断地实践中去探索网络思政教育的方法。
其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明显。网络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各类网络平台的普及,使得大学生能更加便捷的接触网络,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情感和行为都深深受到网络资源和舆论的影响,这就使得思政教育者不再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在面对大学生对于网络资讯错误认知或网络行为有失规范的情况,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往往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采取传统的批评教育、说服说教的方式开展工作,这样的工作具有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大多数都是针对紧急事件采取的应急之举,没有常态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其教育往往不太理想。
最后,缺乏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课堂,在网络上面形成热议的舆论往往是现实社会中难以得到解决的难题。而对于大学生来讲,网络资讯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特别是这些热点事件,深深的吸引了大学生们的注意,他们纷纷参与到其中,在匿名的空间里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但很多高校都不太注重网络舆情的监督和管理,这使得许多不真实的、负面的信息在大学生中传播。但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往往在时候才开始启动补救机制,错过了有效进行思政教育的最佳时机。
3、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晒”出正能量
3.1 搭建网络平台,集思广益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而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当前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需求。我国的网络思政教育开展时间补偿,运行模式还不够完善,网络思政教育者的工作水平有待提高,工作方法也急需创新。面对大学生在网络上面表现出的各类问题,仅仅依靠思政工作者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迫切需要更多人集思广益,为网络思政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首先,要多吸收一些拥有网络技术的管理者、网络舆情研究的专家、互联网行业代表等,加入网络思政工作的大部队。这些在网络舆论或技术方面的经验,能够为思政工作者提供更多视角与信息,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多方面的发现问题及隐藏在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而不同学科专家的加入,能够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从而不断的创新网络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
其次,积极搭建移动互联网的交流平台。现在大学生使用的交流平台多是通过自主的选择形成的,其选择具有随机性,这样非常不便于网络思政工作者对于学生整体思想状态的了解。所以,为了克服这一弊端,应该积极搭建专门的网络平台,例如QQ群、微信群、YY语音群等,将所有管理的学生和网络思政工作队伍成员都添加到群组当中,一方面可以实时搜集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他们不正确的思想和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加强群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得大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问题,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学习知识,找出差距进而来弥补自身不足之处。
3.2 坚持“心对心”的交流方式
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中,教育者总体上属于优势群体,在与受教育面谈时,会不经意表现出其强势的一面,使得受教育者不敢表达或是有意的保留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的沟通效果时常不理想。随着网络平台的搭建,大学生在隐藏真实身份的前提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使得他们愿意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想法。正是由于这种真实性,在网络思政教育中,应该尊重大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进行换位思考,增强大学生们对思政教育者的信任感,坚持“心对心”的交互方式。
大学生喜欢在网络中“晒”出自己的的生活状况,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别人“赞”自己。网络思政教育者应该多多倾听大学生们的声音,敏锐的发现他们隐藏起来的想法。网络思政教育者可以通过“隐藏”自己的身份,充分利用大学生们关注的网络热点时间,营造出自由宽松的舆论氛围,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综合的运用网络课堂、网络云端、在线咨询交流等方式,将线下的面对面交流与线上的交流结合起来,在互动的方式中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