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学生观的主要内涵范文

科学学生观的主要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学生观的主要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学生观的主要内涵

第1篇:科学学生观的主要内涵范文

关键词:科学学科;学习效果;学科评价

引言:小学开设科学学科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教育。而学科的学习评价对学生学习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要注重学习评价的方法和影响。在学习科学中,争取每位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并提高个人能力。

1.小学科学学科的学习评价现状和问题

当前,小学科学学科的评价对知识和技能程度比较重视,但又无法全面反映学生水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无法满足。目前小学科学学习评价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分为几点:

1.1方法单调。

教师和家长以及学生对科学的学习注重在期末进行考查,这种方法比较单调,这在一定程度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学生的努力过程没有得到合理评价,应该综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1.2内容单调。

学校对于科学内容和技能评价比较侧重,而对研究、情感等方面不重视。缺少动态平均爱,无法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程的热情。

1.3主体唯一。

小学科学课程的评价仅仅是教师进行,而家长和学生没有参与。这样对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互评忽视了,导致评价模式自上而下,没有更好的体现评价的作用。

2.科学学科的内容和方法

小学科学的学习评价,要考虑对哪些内容评价,该怎样评价。内容方面主要有学习活动范围和学生科学素养。

2.1科学学科中的活动评价

科学活动主要包括七点内容:问题的提出、猜想、计划、资料整理、分析、评估和沟通。在学习过程中,要首先确保问题是否真实来源于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探究欲望。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解决措施,对方案进行说明、评估和交流。如净化水出现异味,学生可能会提出水污染原因或净水过程可能存在的问题等;融化的巧克力放入冰箱会变硬,为什么包装纸不会变硬。这些问题一直困惑小学生,可以对此进行研究。问题评价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并接受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引导,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学习科学中可以利用现有知识进行猜想和假设。而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总结,并且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猜想可以没有理由;而假设是对猜想的确定或摸索过程,可能不被接受,但有一定理论性。评价要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程度,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常理和逻辑。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古怪但符合理论的猜想和假设要积极鼓励。通过评价,能够让学生将理论性的概念和生活相结合。

猜想之后可以做出计划,利用实验等方式进行规划,内容包括实验实施、资料搜集,证据辩论,问题如何解决等,还要对结论进行沟通和交流。此过程的评价主要是可行性与可靠性。资料整理是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数据和材料,是科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和表现。对资料环节评价要注重学生的研究方案和资料是否有合理性;关注学生实验实施情况;关注学生态度;学生的分组合作的情况,因为这种活动基本都是分组合作完成。辩论是学生对已经得到的资料整理并分析,总结出问题,最终得出结论。此过程评价应该注重学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利用各种方式表达想法的能力,并且对学生进行鼓励。评估过程是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反思。学生反思科学活动过程的问题,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科学精神。此过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反思、数据应用和解释是否科学等比较重视。要观察学生对假设、依据和最终结论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科学问题间的联系。

科学的活动探究一般采用分组协作方式,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沟通问题很重要。对此的评价就要看学生能否通过自己的方式给别人做出清晰的解释,能够轻松的让小组都了解自己的思想,还要倾听并尊重他人意见。小组应该顺利的沟通,加深科学活动认识。

2.2科学学科中的素养评价

素养具有整体性,和学生的经验和想法相关,与社会也有关系。可以针对科学的概念、结构、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评价。

科学的概念是整个科学学科的基本组成。学生要对其掌握,并且以此作为衡量素养的标准。所以科学活动的评价需要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且与其他概念进行联系。学生对科学学习其实与科学家类似,要求有基本技能,如猜测、辩护、沟通等。而这些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的评价注重这些技能的掌握和发展情况。针对不同问题或阶段,要使用的技能也有差异,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对待。

学生学习科学的态度很重要。关注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态度。评价要科学。通过对科学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的研究中,更好的认识科学内涵与本质。不管是对科学活动的评价还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都要注重一点即对科学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的领悟。科学活动和苏姚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相互间的渗透。因此要做出得当评价,这样才能更好发展。

2.3科学学习评价的个人和一般方法

从国际科学教育情况来看,对学生的研究报告、课题、档案和实验情况等进行整体观测,来分析学生学习科学的情况。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偏向于采取倾听、等待和对话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也就是说科学学习的评价是研究、欣赏和批评的总和。而这种评价方法有对话评价法、问题评价法和小组互评发等。如问题评价法是通过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进行推理想出解决方案。

对话评价方法是教师提出对话的思路,然后和学生进行对话,可以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在对话过程中,通过对话情景转换对话方式,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科学的品质。

上述方法是一般方法,而这些要转换成个人方法才会对学生学习科学起到促进作用。个人方法才能够对学生学习科学进行合理评价。个人方法主要是对评价者特点、风格等方面表现出的现场发挥能力和创造性做出评价。将个人方法和一般方法相结合,让科学的学习评价更加合理,促进小学生科学学科的发展。

3.小学科学学科学习评价的效果分析

科学学科的学习评价应该遵守科学《标准》的规定和要求,采取合理的方式对科学的学习进行评价,让科学教学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律有序发展。科学的学习评价的作用主要有:

(1)质量总结

对学生平时表现进行形成评价和终结评价。所谓形成评价就是在过程中进行评价,而终结评价是对学生最终学习科学的质量进行评价。最终能够分析教学方式是否科学合理,能够帮助改进教学质量。

(2)促进作用

通过对科学的评价能够获取信息,包括教师和学生间的心理和教育效果。如果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有问题,那么就要对科学的教学方式进行分析和改进。而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比较好,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学习课堂上,提问、实验、对课内课外作业评分和展出等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促进发展

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对科学的学习评价方式能够促进教学的发展。在学习中实验或者措施等都需要进行评价。并且通过评价也能提高教学质量。

4.结论

总之,科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很重要的。要在科学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不断的发现问题并改善。确保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充满兴趣,而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对科学进行正确理解。

参考文献:

[1]陈亚芳 科学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培养 Journal of Ningb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0

第2篇:科学学生观的主要内涵范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科学课程是一个主战场,学生在科学课堂上,通过动手实践,不断推进自身动手能力的提高。所以,在科学学习中引导学生去大胆实践,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实现协同创新,是科学教学的终极目标。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探究活动是在教师搭好的框架的指导下进行的,我们的指导将对学生的探究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作为科学教师,要营造各种适合学生探究的情境,为学生打造适宜发展的“平台”。

在具体教学中,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科学学科内容包含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声学、光学、电学等学科基础,是对一些简单生活现象的基础概括,具有生活化的特点,与学生对自然界、生活现象的认知特点和探究愿望基本相吻合,为有效学习奠定了基础。

生活化的科学学习内容为学生高效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生活化的知识往往又因为它的自然平常,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所以,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如何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的内在认知需求做好预设是极其重要的。

我的建议是,积极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素材中的科学价值,把学生从已知世界引领进入未知世界,让学生感受到熟悉事物中的未知内涵,为高效学习打好基础。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思维

高效教学的特点就是随时随地能够引导学生摆脱常规学习的随意性,实现认知的深化和能力的突破。如何组织高效学习,避免常规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的出现?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用科学猜想为高效学习奠定基础

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归纳创新是当今学生应当具备的主要能力。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彻底否定了学生的发现意识,使学生成为知识容器,泯灭了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的一切可能。

在科学课堂中,我们积极强调:科学猜想是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归纳创新的基础。在课堂学习之始,一定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现象进行观察、比较、推理等思维活动并积极质疑。也许这种猜想是停留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的思维水平上,和正常的理智思维有所差距,不利于学生进行实际的科学探究。但是,这种发自于学生内心的质疑,一定会敦促他们高效地学习。

2.有侧重地进行科学探究

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是教学成效的凸显点,能否有效突破重难点是高效课堂的衡量标准。所以,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一般性知识点和重难点的学习应当是分层进行的。一般情况下,一般性知识点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重难点知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如果教师事无巨细地进行教学,往往会出现事事不细或者平均用力的局面,课堂效果反而不好。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学习能力

科学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不能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也不能够采用单一的学习手段。

1.实验能力的培养

因为实验具有实践性,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尤其是在实验课上,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和得出科学结论的关键,所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和动手能力是关键。

2.协作能力的培养

因为科学实验往往不能够一个人独立完成,所以,实验团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与能力,使学生既能够自主学习,也能够协同他人的劳动,发挥团队的力量,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四、多种形式的学习指导

1.有选择地进行指导

科学学习的过程往往包括引发问题、科学猜想、实验验证、形成结论等过程。在引发问题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出种种问题,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具备探究价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择重而导,学会抓大放小,既给学生以空间,也实现了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要求。

2.科学地选择指导方法

从宏观上说,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由于年级和学习侧重的不同,所选择的学习方式也不会雷同。教师应当分析学习内容的特点,根据学习内容的客观属性判定知识学习适合直接感知学习还是分析比较学习,并根据确定的方法设计相应的教学流程。

从微观上说,任何一种学习都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知识探究,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得到知识,实现能力的发展。

第3篇:科学学生观的主要内涵范文

一、农村小学科学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知识传授,轻自主探究。新课程理念强调,科学课程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使之在探究的情境中通过实践获得感悟和发现,进而建构知识体系。但在实践中,仍有不少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总是摆脱不了直接传授客观规律、原理和结论的教学套路,无法让学生亲历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重视知识结论的直接传授(或变相传授),轻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其过程中的感悟、发现和生成性知识的获得。

2、重陈旧的学科体系,轻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虽然我国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也随着国际大背景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但总不能突破过于注重科学知识教学的怪圈。也正是因为过于重视科学教育的学科体系,我国的中小学科学教育不能及时地反映科技发展的新成果。

3、重科学研究实用价值,轻科学研究经历。科学研究是经历多次甚至无数次的困难和失败后才成功的。成功地开展科学研究,不仅需要专业的科学知识,更需要科学的精神、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但是,我们的教材仅断章取义地介绍了与科学成就紧密相关的科学研究过程和内容,很少介绍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走的弯路及所犯的错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完整地介绍科学研究的真实背景。小学科学素养教育只重视科学研究的实用价值,轻视科学研究的真实历程,也就无法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发现的真实过程,更不能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研究中存在的矛盾及研究的局限性、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这又怎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和探究科学未知的原动力?

4、重理科课程的学习,轻文科课程的运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把学校课程分为理科课程与文科课程,由科学的档案记录而形成的学科在学校课程中直接体现为理科课程。在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途径上,认为只有理科课程才能形成科学素养,文科课程则少有形成科学素养的价值。

二、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教育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思考

1、搭建校本课程,开设科普选修课。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阵地,在小学广泛开设科普教育选修课,将克隆技术、基因工程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纳米技术、磁悬浮技术、航天技术等学生感兴趣的当代科学技术最新发展成果和前沿动态纳入选修课程。也可紧密联系当地特色编写校本课程。如果地处山区,可建立中药园等,农村可建立蔬菜基地、花卉基地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活泼、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2、现行教材中增加人文教育和科学史的内容。在科学教育的教材中增加科学研究小资料、科学家解读等内容,把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科学家从事该研究的背景、实验中的得失、研究采用的科学方法、表现出的科学情感和价值观以及科学家的兴趣和爱好等真实地展示给学生,可以消除学生对科学和科学家的神秘感,使之学会正确地认识科学和科学家的平凡与伟大之处。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探究情境和环节,以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科学研究的真实历程,拉近学生与科学探究的距离。

3、提升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教师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领者,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这是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教师的定位。教师要胜任这一角色,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要通过广博阅读和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引导科学教师理解科学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力图体现的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各个目标及其内涵,感悟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教育本质及其实施方法,从而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培训从层次上可分为校级、区(县)级、市级、省级等;从培训形式上可参加现场培训,如各级骨干教师培训、金钥匙教练员培训、三模一电教练员培训、各级教学研讨活动等,也可参加网络培训学习,如网络科学教育论坛、QQ科学教育群等等。

第4篇:科学学生观的主要内涵范文

一、给科学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准备

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把力度放在备教材、备学生、备材料上。备教材时,要求教师在编写科学课堂教学预案时,要理解教材,研究教材中每个活动内容及活动内涵,研究教材中每个探究性活动之间的结构及前后联系,勾勒出一条清晰的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基于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活动线索。备学生时,要准确了解学生现状,明白学生的起点在何处,有哪些已有的知识,有哪些已会的技能,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台阶,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和提高。备材料时,要充分考虑材料的优化组合与材料适时使用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选择哪些材料,准备多少数量的材料;是必须的还是可有可无的;是指向概念的还是容易引起学生无关注意的,何时呈现,以何种方式呈现等等,都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思考。例如:教学三(下)《磁铁的两极》一课时,在探究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条形、棒形、圆柱形、环形、马蹄形和棱形(指南针)等形状各不相同的磁铁,学生经过多次探究,发现两块或多块磁铁相互靠近时,总是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这种材料的组合,既使学生对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又便于他们发现问题形成合理的假设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途径和桥梁。

二、给科学探究活动以有效的引导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完全放任自流的探究是很难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更不用说探究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了。教师适时,有效的引导,可以把握教学方向,使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并使探究实践得到完善。一方面,教师可以敏锐地观察学生探究中的困惑、需要以及他们的投入程度等等;另一方面加强了对科学探究的科学指导和引导,不让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教师在小组活动中的及时指导和个别指导,对这一小组来说也许是最有效的教学。

1、有效的引导,必须是有针对性的

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应深入到各个探究小组,把自己作为一名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和学生“打成一片”,以一个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中间。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有效的指导促进有效的探究。

2、有效的引导,必须是及时的

在引导学生探究时,必须注意指导时机的介入。指导过早,扼杀了学生的思考时间;指导过晚,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失去探究兴趣。及时发问是判断是否应该指导的有效策略,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在什么地方产生困难,以利于切实有效的引导。

三、给科学探究活动无尽的延伸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但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后续探究时,总习惯把拓展活动当做标签,在每一节课的最后说上一句“这一节课就上到这,这个问题我们课外继续探究,”而如何探究却无后话,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时,要加强时效性,真正把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向生活,走向社会。如在家或教室里建一个小小生物角,或观察蚂蚁搬家,或设计一个小发明等等。有时,还可以按教师的布置,在课外进行长期的观察和实验,作好有关记录,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探索研究其中的一些规律。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发展。

第5篇:科学学生观的主要内涵范文

关键词 前概念 特点 形成 探查方法 意义 

小学生在接受正式的科学教育前,已经感知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现象、经历过观察和过程体验,并且由此产生了一定的间接经验及对自然界的独特的思考,这些就是学生的前概念。 

一、小学生科学前概念的特点与形成 

小学生科学前概念的特点: 

1.内隐性。学生的前概念往往是内隐的,只有在特定的环境里才会显现出来,因而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暴露已有知识的教学情境。 

2.差异性。由于学生个体生活经历的不同,思考和理解能力的不同,生成的前概念千差万别。例如,“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学生就有很多种不同的回答。 

3.稳定性。学生对于那些认识比较丰富的感性的前概念,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保留在大脑中,而且这种模式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存在于一定的认知框架或体系中。学生的前概念尽管是不连续的,但却是十分稳定的,有的前概念甚至非常顽固,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到转变。因此要改变学生的错误前概念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而且学生即使在已经接受相关的科学学习后,对于相应的问题往往还是不能深刻理解,他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依赖和运用的还是他们固有的前概念。 

对于学生将要学习的科学概念而言,其已有的相关前概念大多是模糊的、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而且比较顽固,难以转变。那么,学生的科学前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1.简单枚举。在一定生活经验基础上,使用简单枚举法进行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形成科学前概念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学生掌握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尤其是学生倾向于根据观察到的事物表面属性,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容易造成错误的前概念。 

2.错误推理。在解释生活中碰到的一些现象时,由于学生脑海中没有现成的结论,因而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简单的推理来解释碰到的问题。如在学生观察了高锰酸钾和食盐溶解在水中的现象之后,就推测“面粉在水中也是溶解的”。由于面粉颗粒的细小且颜色为白色导致学生错误地推理为“面粉在水中均匀分散了,溶解了”。 

3.望文生义。当学生接触到一个新的、自己不熟悉的概念时,他们会根据字面意义来给概念下定义。如问卷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铅笔中有铅”,近半的孩子认为“磁铁是铁的一种”,许多孩子认为“白色污染是指白色的废品污染”。自然科学中许多概念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得概念的内涵不能仅用概念的外壳——文字来决定,因此当学生望文生义时,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即随之产生。这类前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扭转,而望文生义的学习方式在科学学习中却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小学生科学前概念的探查方法 

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我们的科学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意义上的概念吻合,那将有利于其科学概念的形成;如果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意义上的概念相冲突,那将阻碍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揭示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区别科学前概念的真伪,才能真正提升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调查分析获得学生前概念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访谈了解法。访谈了解法是指教师有意识地抓住一切和学生共处的机会,面对面地跟学生交流,并对学生的回答作适当回应。这种了解的方法是开放式的,最好利用课后的时机,因为相对于课堂上而言,课外学生会更真实地将自己的观点展示给教师。为提高谈话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实效,在实际的谈话前应有充分的谈话准备,谈话时做到有目的性、针对性。访谈可以围绕某一概念进行,也可以围绕某一实例展开。 

2.绘图展示法。绘图展示法是指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表达出他们对某一概念或某一实验过程的理解。与传统的访谈法相比,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特别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还不够完善,画图能直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原始认识,可以更加简易地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概念图表法。概念图由节点、连线、连接词的主要部分构成,可以直观形象地呈现出知识结构,具有内在优良的联结性与逻辑性,能够清晰反映出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对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绘制的概念图可以简单一些,甚至是由教师提供一个留有缺失的概念图,再让学生补充完整。 

三、获得小学生科学前概念信息对科学教育的意义 

第6篇:科学学生观的主要内涵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素质教育

小学科学教学承担着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其科学探索精神和促进其科学创新意识的重要任务。小学科学教学的这种学科特性使其在贯彻落实课程要求中的素质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在学生进行科学课堂的实践探索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应教学任务的实施和调整,结合学生科学学科学习的实际情况和相应的学习特征,从而在体现科学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实验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科学的求学态度提供重要的实践与理论基础。

1、以实现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教学任务来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获取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使学生在初级阶段的学习上就对科学知识产生应有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科学认知水平,达到启导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方向性学习的目的。换一种说法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初级阶段学习的过程中的爱科学、学科学、重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学科学习之前,教师需要为学生说明小学科学教学的含义及其教学任务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有利于人们进行日常生产和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文化知识,它包括了对这些文化知识的运用手段和运用过程。在此基础上,科学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并不仅限于教材上的知识,还包括社会生活实践和自然界的相关科学知识。而科学学科的教学任务,就是在促进学习理解上述的对于科学的内涵和教学任务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对广泛的科学知识的传导,让学生清晰明白到科学文化知识的习得并不局限于课堂上的教材学习,而且包括在其日常生活中所参加的实践活动和其在自然领域中所感悟到的自然科学知识等相关的科学内容。因此,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启导性教育,是注重学生的发展能力的教育。

2、从观察和实践两个方面去突出科学探究的素质教育功能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首先环节和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现象的观察过程中,对社会中和自然中的科学文化知识进行自主化的探索,这也是科学教学的应有之义。小学生在初步接触到科学文化知识之时,其初始化感受一般都是通过实际观察去进行感性认识的。观察可以为学生进行科学性思考提供重要的基础,也为科学实验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经验。在《小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观察对于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通过观察实验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的科学环境中切身体会到科学知识的特点,从而也可以锻炼其观察能力,为提高自身的文化判断力和人文素养奠定重要的基础。

实践就是教师在教学方案的指导下,对学生的科学课堂学习进行自主化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相应的科学知识。这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是一种能力培养。因此,教师也不应该太过强调知识学习的内容本身,而应该通过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取的方式和学习方法。随着小学生日益成长,这种在实践中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学生的深化学习和长远发展提供重要的经验指导。通过实践去探究科学文化知识也是科学学科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这种方向将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和知识的可持续获取提供重要的方法论的指导和实践过程的经验准备,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在小学科学教学理念的指导之下去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

在上述的对于小学科学教学的任务和观察实践途径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得知科学教学的主要教学理念,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科学文化知识的特点和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的要求去促进学生在实际科学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要饯行好科学教学的这种理念,就需要教师在科学教学课堂上做好收集科学实践资料、整理相应的探究性科学知识和研究科学知识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三个方面的工作。

在实际的科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做到:在收集科学实践资料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和仔细观察科学现象,从而获得第一手的科学资料和知识,为后期的整理工作和研究工作奠定重要的基础;在整理相应的探究性科学知识方面,教师可以在以上的收集资料的工作的基础之上,对相关的资料按照科学属性和实际的研究用途进行相应的归类,从而使学生在之后的研究工作中可以提供相关的研究效率和有效性;在研究爱科学知识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方面,教师应该把过往的科学研究实验作为学生该次实验操作的借鉴。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相关的实验方法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从而得到相应的科学直观认识。

4、从小学科学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去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多么有技术含量的科学知识,而是在指引学生掌握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其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在这种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可以在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知识、兴趣、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去达成小学科学教学目标。这种教学目标的体现过程是贯穿于整个小学科学教学过程的。

教师在每一堂科学课上都应该本着这样的教学目标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从而可以清晰地知道学生应该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得到什么样的技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而在实际的目标施行过程中,教师会在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去对教学内容和方式有所侧重,最终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在教学目标的敦促下,其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素养水平也会随着教学目标的逐渐深入实现而得到相应的提高,这种学术水平的提高为其日后的高层次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科学学生观的主要内涵范文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索:

一是胜利的做法;

二是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三是对今后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建议。

一、胜利的做法

1、较全面地落实了新课程的培训任务

根据我县新课程师资培训的目标,小学科学课程培训在积极探索中开展了一系列较有成效的活动,并遵循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总体原则。

一年多来,小学科学教材培训共组织了三次大型活动,组织起始年级科学课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课程的新编教材,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新教材在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和改革的突破点,逐步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使教师能基本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我们采用专题讲座、上研究课、用音像教材、听观摩课等形式对广大科学课教师进行示范、启发、引导。我们还组织了部分教师参加市研训中央举办的科学教材培训以及教学研讨会活动,培养骨干,以点带面,同时,培训阵地前移,以乡镇为单元,倡导参与式培训,开展送课下乡活动,以及采用案例式教学和教学观摩等培训活动,有针对性地对本地、本校、本人教导教学实践中的案例进行研究、探讨、诊断、评价,达到教师能解决教导教学实际问题的目的。通过新教材培训,不少教师深有感触地说:“科学课毕竟该怎么教我们有了初步的认识”。

2、许多教师树立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新观念

这次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不难看出,科学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衡量这次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成败的要害因素,在教材培训之初,我们就意识到要在教师的头脑中确立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观念的重要性。

为此,我们组织了2009年暑期小学科学新教材培训,在第一届小学科学课程专家组成员的精心筹备下,全县一线的小学科学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参与式培训。2009年春、秋分两次组织了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题的培训活动,在进一步解读教材,分析实践中碰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的基础上,以课例引路,体验并理解科学,同时,通过录像资料让老师们聆听国家课程专家路培琦、郝京华等教授的讲座,观摩实验区优质课,还组织老师参加省、市教研部门举办的科学论文、教学案例竞赛活动(我县参赛作品中,两位老师的论文获市级一等奖、省级三等奖;一名老师的教学案例获市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9月下旬,我们还选派部分教师代表参加了省教研室举办的全省小学科学说课观摩学习。在这些活动中,使我们有机会借鉴外地有益的经验,了解科学实验的信息,这样保证了我县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正常、有序地展开。通过各种活动,既提升了科学课教师的教导理念,又从实践层面予以示范,这为我们开展科学课程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让学生充分地去探究,培养科学素养

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大多数老师都能认识到科学课不能象过去那样教了。科学课要让学生去经历一个观察、研究、认识的活动。只有参加一个活动才能获得一份有意义的经历。而“经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又太重要了。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央。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导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学生们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科学探究的核心就是强调“动手做”。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说,用手去做,即“经历”。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十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寻常的教学中,不少老师改革的步伐再加大。例如,一位教师在教《观察水》这一课时,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打破以往的“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然后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围绕主题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全面开展以学生为主题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你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比比看谁的发现多。在课堂上,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是:能装水的各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容器、泡沫、木块、尺子、沙子、各种颜色图案的塑料板等等,学生也预备了许多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学生在课上自学看书,讨论,实验,教师在学生中个别指导,学生的学习气氛很浓,讨论、研究、实验后知道了许多关于水的知识,归纳起来有: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科学素养良莠不齐,区域不平衡

从我县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中反映出不少教师缺乏科学方面的知识,一部分教师由于没有理科背景,对于简朴的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缺乏系统了解,对大自然的一些现象没有观察的积累,缺乏一般的常识。对于科学的性质,科学与其他学科、与魔术,甚至与科学幻想的差别知之甚少,这是不可能真正上好科学课的。

2、学生习惯于你讲我听,动脑动手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从我们的课堂中发现,不少学生缺乏科学探究方面的基本能力,如在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中,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不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不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朴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不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包括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的能力都欠缺,小组讨论、交流不敢大胆发言,对别人研究的结论不敢质疑等等,这些都是长期以来被动学习所致,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亟需加强。

3、科学课开展的条件有待改善。

我们普遍面临教学资源不足、各种设施、教学条件差的现象,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不少学校没有仪器设备,没有实验基地,“工具箱”订不起,甚至连一台电脑也没有,更谈不上互联网的运用了。大部分乡镇学校没有社区图书馆,更不用说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了。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我们要实现课程改革的设想,需要老师们付出巨大的艰辛。

4、领导重视不够。

由于新课程与应试教导的冲突,部分学校领导对科学课存在偏见,有些校长提出“以成绩论英雄”的口号,学校领导对新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对成绩的要求,他们真正关心的仍旧是升学率。因而在配置专职教师上,在教学设施建造上,在经费投入上以总总借口让位于其他学科,把科学课看作是搭头课、是副科。

5、大班额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不少学校班额过大。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实验操作,然而由于学生人数过多,不少学校一个班六、七十人,严峻影响了新课程目标的落实。

另外,在新课程改革组织实施中,我们教研部门还存在指导不力,下功夫不够,没有及时帮助老师们解决观念上的误区,工作中的困惑,以致老师们感到孤独无援,手足无措。

三、对今后科学课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科学素养

我们知道,科学学科学习的内容是大科学中的常见科学事物和现象,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科学领域的知识。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宇宙这3个方面。因此,小学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课程。驾驭这样一门知识领域极其广阔的学科,要求老师必须通晓科学学科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它需要的是现代复合型的教师。需要对科学教材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以及决定这些概念、规律和原理的基本事实达到“精通”的程度。即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应建立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刻把握其内在含义且运用纯熟。科学教师还要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科技的最新观点和研究成果,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给学生以恰当的启发,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奋进的正确引导。同时,也要了解和把握科学探究方法,合理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能亲身参与到科学探究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面对学生在活动中所碰到的各种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因此,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上,希望老师们要树立“两种精神”,加强“四种意识”,培养“六种能力”,即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导智慧和创新精神。要加强开辟意识,奉献意识,团队意识和未来意识。要培养教学组织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师生交流能力,组织指导课外实践活动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导科学研究能力。

(二)、千方百计建造好科学实验基地。

为了顺利开展科学教学,使“动手做”能够真正落实,我们要多方争取政策,不仅使教学材料--教科书、工具箱、科学活动手册、光盘等一应俱全,还要建造适合科学课教学的实验室、科学园地以及科学教具设备。虽然这不是一件易事,但我们作为科学教师理应多作一些工作,一方面请示领导取得一定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一方面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想办法制作一些教具,也可发动学生收集一些器材,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我想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我们周围有不少老师已做出了榜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制作教具、学具。虽然预备的时间是多一些,但我们在困难时期不得不这样做。路培琦老师说过“要用瓶瓶罐罐做实验”,要通过我们的双手,建成一个象模象样的实验室。

(三)、探索大班教学与探究学习之间矛盾的出路所在

第8篇:科学学生观的主要内涵范文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升探究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新课是精彩课堂的前奏。进入一节科学课,应恰当的创设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可采用小实验或游戏切入要探究的问题,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时,我首先设计了一个玩塑料纸的魔术,一小块塑料纸,用手去接近它,不会被吸在手上,然后放在一双手掌间摩擦,塑料纸就会被吸在手掌上或身体其他部位,然后让学生将准备好的面包包装袋拿出来照样子做(手必须是干净干燥的),也会产生这样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教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我先让学生把手放在喉结部位,问有什么感觉?学生面面相觑,无言以答。接着让学生各自大声说一句话、唱一句歌或喊“啊”,把手再放在喉结部位有什么感觉?学生争相举手,抢着回答:麻麻的,痒痒的,在颤动,在抖动,……。使学生在了解“振动”前概念的同时,急切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教学六年级上册《电能从哪里来》时,课件显示儿歌:电灯电话电动机,电变声光和动力。有了电,多方便,电的用处说不完。让同学们齐声朗诵后思考,既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能都从哪里来吗?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和最大动力。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生动而有趣、形象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创设的情境必须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有充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自然科学问题。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领孩子步入科学学习殿堂。

二、亲历操作研讨,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无疑,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实验时要做到:

1、制定目标。让学生明白为了研究什么做这个实验,即实验要探究的问题。

2、设计实验。主要弄清楚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实验步骤。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设计好实验。设计实验的过程,要靠学生的想象,学生会有很多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契机。

3、观察记录。在实验前,要让学生对可能出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测。在实验中,要时刻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注意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给学生出示实验记录单,让学生边做边认真填写。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

4、总结结论。将观察到得现象分析比较,测量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讨论交流形成科学结论。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理解科学的内涵。

以上发现式探究课型基本模式,也是科学课程的主要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接受式探究课型,则需要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教学时让学生在相互研讨的基础上提升科学素养:教师也要在备课时查阅大量有关科学素材,以便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同学生分享。

三、应用科学结论,实现探究价值

学习科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科学,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问题,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能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如在教完三年级下册《磁铁有磁性》一课后,我设计了“巧找缝衣针”问题,一根缝衣针掉进草木灰里,如何很快找到?在五年级下册探究了“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后,让学生想想怎样将有虫的豆子同好豆子很快分离出来?在研究了“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死海淹不死人?在掌握了“金属的热胀冷缩”后,让学生思考:铁道上的钢轨在连接处为什么要留缝隙?架线工人在架电线时,在冬季和夏季应注意什么?

第9篇:科学学生观的主要内涵范文

一、抓住学期初的两个“第一”,让学生喜欢科学课

学生初入三年级,对他们来说科学是一门崭新的课程。第一节科学课就是机会,我在师生互相介绍认识之后,向学生简单介绍了科学课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我们三年级就是研究动物、植物、常见的材料、水和空气、养蚕、种凤仙花等内容,我们在研究时以观察和动手实验为主。可让学生自行翻阅科学课本,了解一下,拉近与科学的距离。

第一次家长会是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机会。我们的科学课如果能够得到家长的支持,那我们的工作必将事半功倍。对那些经常忘带材料的学生,我们更需要家长的帮助。密切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理解科学课在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素养方面的重要性,能够更重视孩子的科学学习,这样,我们的孩子也就会更重视科学课了。

二、确定小组,分工合作

1.确定小组人数。我们的实验教学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也是有研究的。以前我们常4—6人为一小组,但随着这几年对学生科学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视,这样的分组明显过大,我通常采用2—4人一小组,简单实验同桌一组,复杂一点的3—4人一组,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满足了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都喜欢动手操作的心理需求。

2.小组成员要注意搭配。动手能力的强弱、表达能力的不同都是分组的依据。分好组后,还要明确分工,如材料员、记录员、监督员。一开始学生可能还不适应,忘记了自己的分工,教师要不断地提醒,使学生养成习惯。

三、明确实验规范

科学实验追求严谨。在一次市级科学教学能手展示课中,我看到一位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一些灵感:让学生站队去实验室,上课时要快静齐,课前准备要迅速,不能拖泥带水,实验时把板凳轻放在实验桌下,站着做实验,实验完毕再坐下……这些都使科学的课堂更有序、更规范。 转贴于

四、把握实验材料的出示时间

鉴于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一看到实验材料就急于动手,不再听老师指导实验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材料的出示时间。有些材料可以提前放在实验桌的抽屉里,有些材料可以在课堂上临时发放,使用完的材料让学生收拾整理一下,不要实验完毕还有学生拿着不放。这些看似比较小的问题,在课堂上会影响学生的听课习惯。长期这样坚持下来,学生们就不再乱动材料了。

五、勤表扬,多鼓励

孩子们喜欢被表扬、被夸奖,我们经常说三年级的孩子要“哄”而不是“批”。“比一比,看谁坐得端正?”“××同学观察得真认真!”“××同学真善于思考!”……再加上几张自己动手制作的“科学卡片”和“喜报”,成为孩子们竞相争夺的动力,他们个个认真听讲,材料准备齐全,作业认真完成。我想这就是赏识的魅力。

六、在“趣”字上做文章

学生们喜欢做实验,却很难坚持一节课的时间。这就要教师领悟科学课程标准的内涵,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巧妙地处理教材,设计一个个有趣味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我在执教《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用吹气球比赛导课:怎样使气球吹大?理由是什么?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趣味的材料和激发思考的问题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们都积极地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去了。“杯底的纸会湿吗?”又是一个充满疑问的实验,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心。

七、从课内向课外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