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职教师学历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继中小学音乐教学教改之后,高师音乐课程改革也拉开了帷幕。但作为高校音乐学的教师群体,对本次课改明显表现出认识、理解不到位,甚至有些漠然。本文试从高校音乐学教师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谈起,重点阐述当前高校音乐学教师关于教学素养与执教能力的构建等方面的思考,以引起高校音乐学教师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从而更好地践行和适应课改要求。
2001年7月,随着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正式拉开了帷幕。《新课标》紧跟时代步伐,结合新时期全世界所关注的本国民族文化传承及立足于全球视野的多元文化观等重新阐述了音乐课的课程性质与价值和基本理念等,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及创新教育。《新课标》开始实施后,全国轰轰烈烈的进行了对中小学教师的各种培训活动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发现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新课标》的不适应和高校音乐学教师对这次课改的普遍漠然。正如郭声健教授提到的:“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院的教师,我们切身感受到,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面对轰轰烈烈的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不说无动于衷,至少可以说反应相当迟钝,以为这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事情,与高师音乐教育关系不大,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2005年9月,受教育部委托、由王耀华和王安国两位教授牵头、在众多音乐教育界的专家、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组研制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艺术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中实施,至此,高校音乐学课改也徐徐拉开了帷幕。
一、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教师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高校音乐学教师的一分子,笔者觉得这次课改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课程改革,(新课标)已经从音乐课的课程性质及教育理念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更新,要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和充分注意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而《课程方案》是因(新课标)而制定,从某种程度来说整个学科己经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而高校音乐学教师是《课程方案》的直接实施者,是(新课标)的间接实施者,所以,课改最终是否能获得成功将取决于他(她)们。北大法学院院长苏力教授认为教师是法学教育改革中的关键因素,原因是:“第一,有知识、才华和智慧的老师会有学术魅力,对学生有感召力。第二,这样的老师都会渴望学术环境的改善,他们人多了就容易建立学术的和学术共同体。第三,这样的老师在实践中也总是更有创新精神的改革动力,尽管他不高喊改革的口号,他们会以实际行动改造现有的教学体制和科研体制。第四,这样的老师由于关心学术,往往更具有学术独立性和知识追求,不容易受环境影响,由于心无旁鹜,也因此更容易有公心。”笔者觉得苏力教授所说的这几点和高校音乐学教师在这次课改中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颇能说明高校音乐学教师在这次课改中的地位。高校音乐学教师是此次课改的终端,肩负着课改第一线的教学任务,决定着课改的成败,所以无论是涉及到课改课程与否,所有的高校音乐学教师都应在课改背景下对自己所承担的学科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努力增强自己在课改新时期的教学素养和执教能力,增强自己提升课改品质的科研能力和动力。
二、高校音乐学教师教学素养的构建
(一)对音乐教育哲学观的重视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音乐教育的多数从业者都处于一种自然教学的状态,缺乏深层次的理性思考。雷默在其著作《音乐教育哲学》中指出:“如果一个人想胜任自己的专业,如果一个人的专业要在整体上卓有成效,那么某种哲学—即有关该专业的本质和价值的整套基本信念是绝对需要的。这个专业的持续性的需要,就是从哲学上阐明专业所处的地位及发展方向,并提供一个共同的基准点,以便产生新的思想和不同意见。”他还提到:“准备进入音乐教育专业的人,非常有必要培养起一份对自己所选领域的重要性的理解。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将他们关于自己学科的信条付诸实践。每做一次选择,就是运用一个信条。音乐教师和其他所有的专业工作者一样,每天都要做出成百上千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每个选择都基于一个应当做这件事而不是那件事的决定。这些决定的优劣,直接取决于教师对这门课本质的理解如何。理解得越深,则教师的选择就越连贯、越集中、越有效。”在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进程中,音乐教育的哲学观经历了他律论、功能论的哲学观到自律论、审美论的哲学观再到实践论的哲学观的变迁口作为一个高校音乐学教师,应该明白音乐教育哲学观的重要性,主动了解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变迁及时代成因,建立自己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树立自己的专业信念,做到知己之所为,知己之为何为,知己之所为为何,才能在课改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现代音乐教育观念的学习和思考
当前主要流行的音乐教学观有活动性音乐教学观、研究性音乐教学观、建构性音乐教学观、生成性音乐教学观和创新性音乐教学观等。综合看来这几种音乐教学观都是从强调师生互动、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养成。有关音乐教育的观念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文化的传播融合,现代音乐教育观念从形式和内容上也有了更多的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色彩。作为高校音乐学的教师,应该对这些观念勤于学习月_多加思考,比如每一种音乐教学观与其他的音乐教学观相比的不同之处、自身的优势、所需要创设的情境、所需要提供的教学器具及其所更加适合的教学内容等,在自己所承担的具体课程中实践这些音乐教育观,并给学生做适时的、点到为止的讲解,也好让学生在学到具体的音乐教育课程时能更好的触类旁通。
(三)知识结构的更新
1、不断学习民族音乐传统文化
我国的民族音乐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宝库,可以给广大的音乐教育者提供汲取不尽的营养。魏煌教授曾说:“综观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无论其教育观如何表述,无论其怎样注重吸取外来文化,无论怎样进行改革甚至革命,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强调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中心地位和立足点。”我们国家从五四以来,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引进西方的音乐教育。客观上造成了民族音乐教育的衰落。对于民族音乐文化,当前的高师音乐学教师大多只是窥冰山之一角,这是一个群体性的普遍缺失。正如郑莉教授所说:“在当今人类社会全球一体化的同时,也迎来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应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责任之一。但目前担负培养相关师资重任的全国各高师类音乐教育的实际状况,却成为制约传统音乐在国民音乐教育的实际状况,却成为制约传统音乐在国民音乐教育中广泛普及的瓶颈。”这种状况就需要我们广大的音乐学教师具有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了解我们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热爱传统音乐文化、深入学习和研究传统音乐文化、做一个合格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播者。唯其如此,我们才有资格与世界音乐对话,才可以更客观、更准确的看待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也才能让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为世界所尊重。
2、学习和借鉴世界民族音乐文化
内特尔认为,作为音乐教育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从事一种对我们某些人来说是新的使命:“让学生对音乐做世界范围的理解,各种现象将帮助他们领会各种音乐,并提供一种进入理解世界其他各种文化的情况,也有助于各社会成员,更好的理解他们自己的音乐。这种学习动机不是去解决国家和种族之间政治和社会的问题,或降格于提供一种娱乐,无知地把它们纳入西方的规范。更确切的讲,我们必 须进行世界音乐的教学。因为这些音乐存在,学习它们将无限拓宽对我们音乐和我们文化二者的理解”。多元文化观是当今世界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它的成因很复杂,关乎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分化、经济、科技以及文化的发展等。总 的来说,多元文化观更体现了对人及其所代表文化的客观尊重和平等意识,对于各方面来说,这都是一个良好的趋势。笔者曾有幸在中央音乐学院聆听余人豪等几位教授的世界音乐课,其中一节课从我国新疆民间音乐开始,讲到中东的民间音乐,再进一步讲到欧洲的民间音乐。那种相似又相异的音乐,那种音乐随着地域渐渐演变的感觉让所有听课的人都受到了不小的震撼,第一次正面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全球视野以及音乐的地缘亲属关系。对世界音乐的了解和学习,正是多元文化观在音乐领域的具体体现,高校音乐学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文化发展的脚步,加强对世界音乐的学习,用多元文化观指导自己的学习和教学。
3、了解音乐人类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在新的世纪,音乐人类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首先是观念。“音乐人类学的核心理念,即音乐是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灵的一种形式,它所研究的是音乐与人的关系,关心的是音乐作为人的生活方式所承载的作用、价值和意义。”这种观念给一切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其次,是研究方法。音乐学教师可以借鉴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如:田野考察。结合音乐学固有的采风活动,以音乐人类学全新的视角和观念(如主位、客位、局外人、局内人等)去进行课题研究,带来的也将是更有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成果。如内特尔所说音乐人类学让他:一是使他有机会听到了完全陌生的,意想不到的音乐音响和感受到完全不熟悉的音乐观念的经历;其二,使他学会了如何看待世界各种文化以及聆听各种音乐,而没有任何现成的价值判断:其三,学到了把握一种音乐文化的切入点,如何综合的完整的理解一种音乐文化;其四,用一种圈外人的观察来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音乐文化。总之,音乐人类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和研究方法给广大音乐学教师带来了全新的角度和更为广阔的视野,对广大音乐学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科研范围及内容的扩充带来了可能,相信也会对课改目标的实现大有裨益。如管建华教授所说:“音乐人类学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学科基础,所以,它不但重要,而且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教学直接有赖于对音乐人类学的理解,因为,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不是世界音乐知识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学会用音乐人类学的理念及多元文化的世界观看待世界各种文化的音乐,包括以此世界观重新看待西方音乐和非西方音乐。”
三、高校音乐学教师执教能力的构建
(一)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方案》对培养目标的界定
《课程方案》对培养目标有明确的界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培养目标分两个层面: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基础技能层面;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则是教学能力提升层面。两个层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是实现《新课标》的保证。如果对培养目标做更深层次的把握,则要提到王耀华教授所说的三型、三性:“在当今,为了适应‘宽口径’、‘应用型’的需要,应当提倡‘三型’;为了坚持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这一目标,又必须突出‘三性’。所谓‘三型’,就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人才。所谓‘三性’则是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当然,王耀华教授剖析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讨论课程设置,而我们作为音乐学教师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则应思考如何让我们所承担的具体课程来为培养目标服务,从而把《课程方案》落到实处。
(二)切合课程方案的渗透性教学
课程方案中的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组成。根据课程方案的内容,高校音乐学教师除承担自己对应的必修课外,还可以根据自己所擅长和所研究的课题开设选修课和地方性特色课程。每个教师在自己所承担的课程中,都可以依据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需求和多元音乐文化观在内容选择和教学组织上进行一定的渗透性教学。例如:在进行手风琴教学时,可以在不同的级别上将中外曲目穿插,并且结合研究性学习观等,先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不同曲目所代表的国别、族别背景文化,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生成背景与其音乐文化风格的对照联系。如:《西班牙斗牛舞》所对应的西班牙音乐文化;《查尔达什》所对应的吉普塞人的音乐文化;《黑眼睛》所对应的俄罗斯音乐文化等。在音乐史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中外、古今音乐史实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式教学,适时、适度的穿历史、文学、音乐美学等的相关知识,充分体现出史学教育的丰富内涵。例如笔者在讲《中国音乐史》中远古创乐神话伏曦创琴、瑟;女蜗创簧,伏曦原为人首蛇身时,学生都觉得荒诞不羁,感到很好笑,于是我就借鉴了拉法格关于神话阐析的观点:“神话既不是骗子的谎话,也不是无所谓想象的产物,它们不如说是人类思想的朴素的自然形式之一,只有当我们猜中了这些神话对于原始人和他们在许多世纪以来丧失掉的那种意义的时候,我们才能理解人类的童年。”此时,学生一下就安静了下来,每个人都显得若有所思,明显受到了这段话的触动。另外,在当前的形势下,民族民间音乐课无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氛围,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师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价值和作用,除了正常具备的资料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青歌赛原生态组的影像资料等,还可以随时关注中央音乐台的相关节目,搜集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筹措经费,带领学生外出采风,逐步了解和熟悉我们优秀、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修养。其它的课程也可依此类推,从而实现《课程方案》的单科课程教学最优化。
(三)培养和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学术型人才,博士适合高深理论的传授和研究。而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以获得经验为主,“理论够用”即可。让博士来高职任教,就像早些时候社会上出现过的让硕士当保安。这不是“杀鸡用牛刀”的人才高消费,而是“林黛玉杀猪”的人才不能尽其用。
如果高职老师的学历需要博士这个层次,那么高中老师的学历那是非博士后不可了。实事求是地分析,高中老师在教学中面临的理论上的挑战,要比高职老师严峻许多。高职尽管是高中后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层面,但其涉及的理论广度和深度在许多领域远不及高中。这看似滑稽,本质上也符合常理。高中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要走学术道路,将来要成为硕士、博士、博士后直至教授、研究员,他们对学术的兴趣以及在学术上所具有的天赋,使得一个没有渊博知识、没有深厚理论功底的老师将难以胜任中学的教学。
而高职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对学生职业技能的传授,一名优秀的高职老师可以不是一名博士,但必须是一名师傅。我这样讲丝毫没有贬低高职和高职教师的意思,不同类型学校对教师素质需求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事实。
招聘老师需要博士,证明对什么是职业教育仍然没搞明白。高职院校招聘老师要有博士学位,看似是一个用人问题,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高职认识的偏差。一些人总是认为高职首先是姓“高”,其次才是姓“职”。既然姓“高”,是属于高等教育,理所当然,要有高深理论的学习。要学习高深理论,理所当然要有高深理论的博士来任教。这套逻辑看似顺理成章、天衣无缝,实际上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让人有一技之长,经验学习是第一位的,“理论够用为度”是国际上对高职的共识。所谓的“高”,是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中”而言的,就是说高职生应有更“高”的技能。高职生也是冲着技能而不是理论来的,对许多学生而言,他们如果擅长理论学习也就不来高职院校了。如果在高职院校一味地强化理论教学,其结果是上课昏睡一片、下课网游一堆,培养的人要技能没技能,要理论没理论,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
有人一定会反驳我,他们认为欧美、台湾地区高职院校的老师大多有博士学位。是的,此话不假,但也要具体分析,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事实,是因为职业教育本身的需要还是因为社会上博士太多之故?像发达国家和地区,不仅高职老师中许多有博士学位,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也不乏博士老师。那么我们能否据此认为,幼儿园中小学的老师必须要有博士学位?培养的博士多了,自然要进入各行各业,但并不意味着这些行业都需要博士。
(一)苏州地区金融行业对人才需求情况
近些年,苏州市政府积极实施金融带动经济战略,试图将苏州建设成连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区经济、金融延伸功能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当前已基本形成以银行、保险、证券机构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并存,功能较完善的现代金融体系。金融行业是知识度密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较大的行业,比起其他行业部门,金融业的人才资源发展意义尤为重要。然而,受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及周边地区金融行业的人才竞争影响,苏州的金融人才相对而言比较匮乏。
(二)苏州地区金融机构的录用条件偏高
近几年,用人单位录用员工的自主空间比较大,制定的录用标准和条件与毕业生实际情况不符。一些用人单位以文凭学历选人,盲目追求高学历、提高入职门槛。许多银行、证券、投资等金融机构在招聘时,对于应聘人员的学历要求至少是本科,这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来说,要争取拿到本科文凭才能同他们站在起跑线上,显然大多没有拿到本科文凭的学生就处于弱势地位,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了“弱势文凭”。根据我们对苏州市金融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进行的30份调查问卷,其中八份来自苏州各大银行,其中包括中国四大行和地方银行等。调查发现银行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大多都在本科及本科以上,少数高职毕业生通过外包服务公司进入银行担任大堂经理的职位。六份来自证券公司,包括长城证券、中信证券、国联证券等,从中了解到,证券公司最近三年新招的员工中,金融专业高职毕业生所占比例约为20%,有几家证券公司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也至少要在本科及本科以上。六份来自各大保险公司,包括中国人寿、平安、东吴保险等,对于学历的要求最低的只属保险公司了,他们只要求员工学历在大专及大专以上即可,有些甚至高中水平也行。但是最近三年保险公司所新招入的员工当中,金融专业的高职毕业生所占比列也不高,在25%左右。从访谈中了解到,做保险这一行业的毕业生专业各种各样都有,能坚持下来的毕业生也极少数。其余10份来自一些投资机构及期货公司等,调查发现这些机构对人才学历的要求也比较苛刻,不仅要求学历至少在大专及大专以上,还要求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及有相关的技能证书。这些机构最近三年所新招员工中,金融专业的高职毕业生所占比列都在20%以下。
二、苏经院金融专业发展存在的相应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定位不准,认识不足随着国际金融机构进驻我国和国内金融机构的迅速扩张,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国际化的综合性金融人才,也需要高技能的基层和中层从业人员。前者的培养目标是以高等普通教育为依托,需要的是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学生来完成,后者依托的是高职高专院校,需要培养的是实用性的专业人才。然而我院同一些高职院校在设置金融专业普遍存在定位不准、认识不足的特点,没有将其所培养的金融专业人才定位在金融业的基层工作人员岗位上,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与本科院校的金融专业培养方案相同,在培养模式上纯理论教育居多,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缺乏高职特色,又与本科院校金融专业的学生理论上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在就业竞争中有竞争优势。
(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金融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言,在知识结构、梯队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上还不尽合理,对国内外的金融理论与实践认知不够,对金融学科的先进教学经验与学术动态、前沿发展等很难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不能适应国际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行业的从业工作经验。不能够根据金融相关企业对于工作岗位能力的要求进行实践教学计划的设定,不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课程内容,也不能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予以及时准确的指导。高职院校同时具有金融专业的学术背景和实际金融操作经验的“双师型”高素质的教师还不多,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及培养金融业人才的需要,更无法跟上金融业务的发展,这种教与学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都会极大地阻碍了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三)学生的自生综合素质偏低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了毕业生自身素质和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一些大学生学非所用或者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导致无法完成单位下达的任务;其次大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挫折,被一次挫折打败变丧气,还有的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再次,由于当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的程度不够重视,造成一部分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欠缺,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最后,一些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都很好,但是欠缺就业技能,常在招聘过程中被淘汰。
三、提升我院金融专业毕业生竞争力的相关建议
当前,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上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就业难,对于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更是严重。要想完善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政府、高职院校和毕业生共同努力,积极配合。
(一)政府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保障力。目前大学生就业主要依赖于中小企业,面对这种严峻现实,就需要从战略上做到改善,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支持中下企业:首先,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的改革创新;其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就业范围,增加就业机会;最后,改善创业环境,同时强化创业培训,加强创业服务,提高创业的稳定性。
2.强化政府的服务、指导职能。政府必须尽快建立高职毕业生就业培训、指导机制,做到职责明确,资金到位,组织、人员落实。政府可以借助一些职业培训机构为这些即将踏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提供岗前职业培训服务,为毕业生提供一些实用性建议,以此来帮助高职院校因资金不足而无法开设的课程。例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政府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以及做好职业培训计划,搜集并整理苏州各地区的金融人才需求信息变化情况并做出预测,培训机构根据市场信息需求的变化,预测进行专业设计并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引导,从而培养出适用对路的高职金融人才。
(二)学院为大学生提供职业化培养和就业的指导
1.引导学生端正就业观念,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职业定位不清。因此,学校要引导学生端正就业观念。在金融专业的课程教学上,可以增加有关就业趋势的内容,定期进行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结合时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加深对就业的认识。同时也可以通过实践课程帮助学生制定目标,明确就业方向,从而达到以教学促进就业的目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我院调查分析了我市目前的人才需求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即具有良好的金融专业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岗位群是各类证券公司、贵金属投资公司、保险公司、银行、金融服务外包公司等从业人员,并由此培养目标出发制定具体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完善金融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场所,可以根据金融部门实际岗位的需要,在校内外两方面加强建设。一是有效利用金融模拟环境。虽然我院已基本建立一些全真模拟的实训环境,但是却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应尽多可能的安排学生进入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包括银行职场环境、证券公司环境及保险公司的职场环境等,并可从校外聘请从事这些金融行业的资深人员给学生指导,以此让学生们得到充分的训练。二是进入金融全真环境,如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联系好校外的一些金融机构,让学生进入真实环境中从事顶岗实习,学校派指导老师入驻企业,统一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进行管理。这不仅缩小实训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的差距,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使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得到了就业机会,减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三是引企入校。金融企业可以在学校建立后台服务分中心和营销分部,与金融企业的系统相连接,企业派驻负责人和骨干人员,学校派专职老师配合指导和管理。此外,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学校为入校的分中心定向培养专门人才。这种致力于培养学生在某一岗位的工作能力和特定的技能水平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能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3.建立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方法对金融专业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金融营销课程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业务操作能力与其理论水平同样重要。因此,高职金融学校金融专业应尽快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整体上存在理论强,实际技能差的不合理结构。从专业这个层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建立一支充分满足教学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一是优化结构,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关注点的变化,制定培训内容,坚持在职培训为主,脱产培训为辅的原则,加大培训力度;建立教师顶岗实践机制,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多深入金融企业调查研究,采用岗位培训、挂职顶岗等方式,定期派专职教师到金融机构第一线了解行业与岗位。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促进理论教师得到实践锻炼,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二是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制,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而且熟习本金融行业、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专业可以针对这些行业企业兼职人员,开设讲座类课程或实训课程,并在教学时间上灵活机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兼职教师作用。否则时间上的冲突与内容的不适合,许多兼职教师将无法承担相关教学任务。
(三)学生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增强竞争力
1.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目前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要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第一,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兴趣爱好。要有相对广泛的知识,其中包括结构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也包括良好的人文修养、高尚品德、健康心理、团队合作精神等。在校大学生除了以学习为主之外,应当参与一些社会实践,如寒暑假社会实践。大学生从自身的优势出发,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以适应到社会的要求中。第二,大学生要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在社会中,我们需要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这就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但也有些反面的情况存在,有些大学毕业生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为人比较内向,感觉不能适应社会,和同事之间关系不够融洽。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学生应当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以及一些课外活动,在生活学习中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完善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被调研企业基本情况
(一)企业性质
针对旅行社,本次调研共涉及20个单位,其中国有企业3家、民营股份企业5家、个体私营12家。针对景区景点,本次调研涉及10个单位,其中国有企业4家、民营股份企业3家、个体私营3家。针对酒店,本次调研共涉及24个单位。其中国有企业9家、民营股份企业8家、个体私营7家。
(二)企业未来员工学历要求(根据访谈统计)
三类企业对未来员工的学历要求:要求研究生学历的企业为零,10%的企业要求本科学历,70%的企业要求专科学历,20%的企业要求高中、中专及以下。
(三)未来五年人才需求情况
调研表明,企业普遍表示人才紧缺,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的人才尤其紧缺。多数企业都选用“非常紧缺”或“紧缺”表示对中级及其以下岗位人才的渴求。统计数据显示:未来五年,企业对高职旅游人才的需求将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
(四)企业更注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调研中发现,企业要求学生首先应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与忠诚度,其次是业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用人单位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最缺乏的是敬业精神、工作热情、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而用人单位在挑选求职者时最看中的素质是服务意识,其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后是文化基础知识。60%以上的企业都表示最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其次是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人才。
(五)关于校企合作
企业希望学校能培养出更多实用型、技能型的旅游服务人才,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单位的员工思想素质及技术技能成正比,员工思想素质及技术技能对企业发展同等重要,企业认为有必要与学校合作,可以选派管理人员在学校兼职,也可输送学生顶岗实习,校方为企业培训员工,企业招聘优秀学生就业,企业重点对学生进行素质和技能考核,校企合作应建立在制度约束和彼此信任的基础之上。
二、调研基本结论
从问卷和访谈调研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基本结论:
一是企业中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相对较少,从旅行社、景区景点到酒店,高、中级岗位管理人员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但职称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二是三类企业中专科层次人员比例比较集中,数额较大,更高学历或更低学历人员比例相对较少;三是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中高层管理人员相对缺乏;四是旅游企业亟待提高一线员工学历和专业素养,特别是景区景点和酒店企业;五是企业未来发展对人才的渴求非常迫切;六是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人才最受企业欢迎;七是企业愿意与学校以各种形式进行深度合作,双方可以通过合作寻求最大利益。
三、高职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应把握的几点
旅游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正在蓬勃发展之中,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质量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性人才就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专业培养目标要与行业需求相适应
调查表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的定位为技术型为60%,战略型为10%,商务型为30%。
旅游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因此,旅游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提高服务质量。这也就要求学校应着眼于学生服务技能的培养。
(二)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岗位需求要相适应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应以能力培养为主,从岗位的需求出发,建立新的课程结构。同时结合职业资格要求,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力求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教学的要求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以市场、职场的变化为风向标,确立“实用、够用、能用”的课改原则;二是调整教学内容,专业知识与岗位实务知识相结合,及时引进现代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三是专业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培训相结合,参照工作现场的操作标准规程,设计专业实训的方案,努力使实训与培训、学业与就业零距离贴近,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三)构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根据具体情况开发和建立具有明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如将原来分散在不同课程中的技能进行整合,作为基础,开发能够发展学生职业能力的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具体的任务中提高能力。也可以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使其具备实践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应按照旅游行业的发展以及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四)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核心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改进教学方式、开发实训学习项目、加强工学结合等方式,给予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参加技能比赛,以点带面,强化学生技能;通过增设选修课,发展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深入了解本土文化。
改革评价方式,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可采用笔试、口试、综合作业、实习考核等方法,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五)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要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专家指导、省市骨干培训、境外交流等方式,不断改善专业师资结构,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要求,转换工作角色,努力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动员者和咨询者。
(六)合理使用和配置实训基地
要加强实训基地的使用与管理,进一步拓展其使用功能,特别是加强社会培训职能,提高实验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工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学生就业指导
一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设置上应开发体现职业素质和行业规范要求等相关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提供就业渠道。一方面要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一方面要形成适合旅游管理专业群特点和区域特色的学生就业推荐模式,建立和疏通学生就业渠道。三是注重“创业”教育。结合行业的特点,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市场需求,主动创业。
高职学院与技师学院培养模式比较
1.教育层次比较。按《国际教育标准分类》,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都是在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基础上进
行的教育。区别在于高职学历纳入国民教育系列,属专科层次;技师学院(高级技校)属高级职业培训教育,属非国民教育系列。
2.教育培养目标比较。两者基本相同。即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高级技艺、善于将工程图纸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的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
3.课程体系比较。两者都是职业教育,按社会职业岗位( 或岗位群) 设专业,以该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设置课程,强调所学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都着眼于培养岗位工作能力,将技能训练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与训练结合,教学与实践的比重达 1 ∶ 1 左右,技师学院甚至更高。高职院校按培养目标自行制订教学计划。技师学院(高级技校)主要工种的教学计划劳动部有指导性计划,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强。
4.师资要求比较。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受高校影响,强调师资的理论学术层次,要求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占30% 以上,硕士研究生占有35%,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达到70%。技师学院(高级技校)强调教师的技术性,对学历要求相对较低。要求专业理论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更重视实训教师队伍,要求具有专科学历的高级技师、技师,无学历的社会能工巧匠也可作教师。
5.专业设置比较。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涵盖所有领域,与本科接近,二产专业相对偏少。技师学院(高级技校)专业设置以二产为主兼顾一、三产领域,以工种为专业名称。
6.其他方面比较。技师学院(高级技校)长期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下,同企事业单位联系紧密,产学合作基础较好,培养的学生适应性强。高职院校因为大部分由中职升格,长期受计划经济下教育模式影响,与企业合作、产学合作等方面需要重新开始。两类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学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受传统学历教育影响,对高职培养目标认识有一定距离,学科教学的倾向比较明显,教学计划以本科为基础的压缩性依然存在。部分学校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没有正确认识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的内涵与教学改革的任务。
2.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对学历和职称要求较高,高学历高职称比例要求严格,对技能传授不够突出。
3. 在实验实训设备建设上,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训工场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多所学校没有真正做到一人一岗,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训课时比重失衡。
(二)高级技校和技师学院存在的问题
1.技师学院(高级技校)目前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学校占地面积、校舍条件相对欠缺。政府投入不足,日常教学经费多数学校未按生均经费拨款,学校经费运转困难。
2.招生工作受到歧视,教育行政部门存在封锁现象,生源素质不高。
3.部分学校对文化和专业理论教学重视不够。
对两类院校存在问题的认识
政府应一视同仁地对待两种高等职业教育,在招生、经费投入、政府的专项补助上要统一标准、一视同仁,使两类院校公平竞争。在当前学历文凭同职业资格双证制并行的情况下,对技师学院(高级技校)不承认学历是不公正的。
政府要对职业技术教育实行统一归口管理,不要多头管理。要将技师学院(高级技校)的招生指标纳入高校招生的统一体系。
高职学院要向技师学院和高级技校学习和借鉴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技师学院(高级技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是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各级别职业资格应知应会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是以技术实践为主线进行的。这正是高职院校需要认真学习和借鉴的。
对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再认识
(一)牢固树立时代办学理念
现在高职院校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明确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长期以来传统学历教学的影响,学科教学体系还牢固地占领着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大多数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落实还有艰难的路程。
(二)大胆改革创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质量求生存
高职院校要生存、要发展、要参与竞争,要迈向综合性技术型高职院校的目标,就必须拓宽思路,大胆改革,构建一个开放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1.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专业设置决定人才培养方向,只有方向正确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应将过去“供给驱动”专业设置模式转变为“需求驱动”模式,把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学生和家长需要、未来发展需要作为专业设置和开发的驱动力,所设置专业应保持与国家产业结构、政策调整相适应,和劳动力流向相一致,和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应将过去“普通高校专业模式”转变为“高职院校特色专业模式”。
2.重视师资建设。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师资。技师学院(高级技校)注重双师型队伍建设,改革开放之初,他们很难得到分配的教师,只能在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中选调。这批人虽然有的文化程度不高,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出色的实践指导教师。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职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内已是半壁江山。但受学历教育影响,高职院校从成立以来一直强调教师的合格学历,规定硕士生和副教授以上的比例,虽然也认识到双师型素质教师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总有困难,“双师型”教师是当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师资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关键。
值得指出的是“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应突出解决如何提高教师技术应用能力的问题,其重点是寻找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载体。实践经验表明,直接从普通高校来高职院校工作的教师可采用与企业签订挂职锻炼合作协议的办法,但比较成功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法是结合学院的实验室、实训室的建设,由教师亲自进行高级教学仪器设备的设计、制作、组装、调试的柔性课题研制培养途径。柔性课题研制是根据学校实验室、实训室建设的需要所下达的设计和制造高级教具的课题任务,由课题负责人召集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研制。用这样的方式,参与的教师责任感强,积极性高,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快。
3.注重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上,技师学院(高级技术)注重引进同生产一线一样的设备,营造企业的真实空间。高职院校还是受学历教学和本科教学影响,在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上摆脱不了学习本科模式,有许多还是以实验代替实训,与企业生产流程有较大的差距,与“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指导思想相悖。
高职院校要学习技师学院高级技能培养以技术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彻底改革原先的课程体系,坚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借鉴技师学院(高级技校)的以初、中、高、技师阶梯式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实践教学必须占总学时的50% 以上,内容包括课程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校外实践。
关键词: 营销专业毕业生 改革 思考与建议
笔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用人单位实地调查的方法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分析了营销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营销专业改革对大学就业的影响,并通过分析寻求促进营销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
本研究主要基于大学生就业的现实背景,重点研究高等院校营销课程的改革问题,希望通过改革能够提高营销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同时提升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
(一)企业对营销专业学生的学历要求
本项研究是在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问卷资料的对象是由淮阴师范学校04级经济与管理系的毕业生,内容是企业对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问卷调查了52家企业。63%的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基本满足,13%的企业已经不再需要营销人才,并且不同性质的企业对于营销人才学历的要求不同。根据问卷结果进行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即通过检验证明交互分类表中所出现的分布差异是由于随机误差引起的,还是由于总体中的分布情况所导致的。
从上面的交互分类表看到: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制企业对于高学历的需求比较多,而私营企业对于学历要求则要低。我们通过X2检验来说明这个样本能否代表总体情况。
通过计算得到X2值为36.94317,假定显著性水平为P=0.05,查表得到X2的临界值为36.415,X2值大于临界值,我们可以认为:不同性质的企业对于学历要求是不同的,是存在显著差异的。
高等院校营销专业学生具有的本科学历基本上可以满足企业对学历的要求,但还是无法满足一些营销主管类职位需要的比较高的学历要求。所以我们的研究重点是如何提高营销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其更具有竞争力。
(二)企业对营销专业学生的能力的观点
首先,企业要求市场营销人员具备多种能力。对于营销专业毕业生来说,具备这些能力就能符合企业的要求;对于学校来说,也要培养学生掌握这些能力。在对企业的问卷中我们发现有86.5%的企业认为营销人才应具备销售实战能力,那么我们就应该从销售实战能力方面加强对营销类学生的训练,使学生符合企业的要求。
其次,客户关系维系能力也是营销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同时,营销策划能力与市场调研和分析能力也有一般的企业认为这是营销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具体如下图所示:
从企业认为营销人员应该具有的重要能力的排序来看,上述四种能力是企业比较看重的。因此,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使学生学会如何与人进行交流,而营销策划能力和市场调研与分析能力都是营销专业毕业生必须学习的营销专业课程,学生只要增加实践能力就可以符合企业的要求了。
(三)专业知识是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专业知识的教育是高等学校实施专业教育的具体内容,是大学生显示自身价值的重要载体,同时又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专业教育改革、更新专业知识内容、改革教育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被调查的企业认为营销专业毕业生最大的优点是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这是学生在学校受到系统教育的成果;第二个突出的优点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这是因为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营销专业的系统知识与相关理论知识;第三个比较突出的优点是沟通能力强和有高涨的工作热情,这两个优点是并列的。具体如下图所示:
因此,高校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具备较好的理解能力和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这些都是企业所看中的营销专业学生的原因,也是在高校教育中应该继续加强的。
(四)实践经历逐渐成为影响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实践经历是营销专业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所缺乏的,然而实践经历却是企业所看中的营销岗位应该具有的,在问卷“企业对营销专业毕业生不满意的方面”这一问题中,结果显示73%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并且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脱节。这就说明了营销类毕业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会在就业时面临很大的困难,所以高校营销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重点应该是加强学生的实践经验,高校也可以联合一些企业,与他们合作培养学生,以加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具体如表2所示:
二、对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一)制定大学生能力培养计划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并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可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训、实验教学的内容,也可以增设实训课程,如市场调研、销售训练、模拟洽谈等,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为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营销类课程教育的改革方向应以营销岗位的职业能力为指向,由于企业最清楚一线营销人员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所以,有必要建立企业和学校合作开发、设置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制度。
我们可以采用经济实体与教学双重性质的实践性教学改革,把校内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室)及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结合起来培养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使营销专业毕业生具备从事营销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技能,我们必须在全真职业环境中对学生加以培养,同时要有专业教师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综合两大途径的互补性优势,学校可以将校内的超市、餐厅、招待所等在整合、提升后改建为实训中心,该中心应该是具备双重属性、多重功能的实践性教学机构,应具备不同于校内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室)的经济实体性质,还应具备不同于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的教育性质,学生可以在全真的环境中实践所学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和素质。教师作为实训中心的决策者,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也应得到锻炼,积累实践经验。
(二)增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正向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所以我们在改革课程时应打破学科专业教育的单一性,加入一些相关学科来拓宽营销专业学生的知识。
学校可以按照如下要求设计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上述课程体系安排要根据营销人员的从业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增设以营销岗位群所需的实际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的项目课程。同时营销职业能力不仅要涵盖基本的营销技能,还应包括营销职业素养。因此,在课程结构的安排上,基本职业能力模块突出的是营销工作各环节所需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在专业方向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理想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使自己成为某一领域的营销专才。
(三)加强营销专业教师素质建设
师资是教学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营销专业的教师,学校不能只看其学历、职称,还应看其是否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是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高等院校营销专业现有的师资结构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教师缺乏营销实践能力和营销实战经验。高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打造合格师资队伍:首先高校可以吸纳社会人才,面向社会招聘营销实战经验丰富的营销人才来校工作。但是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人才是人才市场的稀缺资源,加之企业的高薪竞聘,使得招聘此类教师的难度很大。其次高校可以自主培养,学校通过鼓励本校教师自主创办经济实体或到一流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积累经验,提高实战能力。学校需要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更重要的是要健全激励管理制度,确保自主培养的教师可以把实践知识用到教学过程中。最后学校可以择优聘任兼职教师,聘请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理论扎实的营销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加强训练指导教师的力量。这种方法投资少,见效快,而且能够紧密联系社会需求,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四)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结合起来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地位有待提高。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与专业教育没有太大关联,一般是在学生大三和大四时举办几次讲座,而且全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去听,没有针对性,效果也不明显。所以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与专业教育联系在一起,在学生刚进入学校时就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使其明确以后的就业方向,这会大大增加就业指导的有效性。
(五)建立一种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
这是确保营销类课程改革得以全面贯彻落实的有力保障。新的课程改革强调人本主义思想,要求评价要全面科学,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为主。
对学生的评价,要根据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来考评,要建立一系列考核评估机制。这种机制应该是一种全方位、多体系、科学全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结果更注重过程性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体系,要把评价的重心更多地转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参与度、积极性,实践操作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探究、创新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善于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能力等综合能力因素。同时也要把其成长过程中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人生观与价值取向等纳入评价的范畴,多关注其成长的过程性。
对教师的评价考评,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成长过程。营销专业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构建教学新体系,督促自身提升专业化水平。因此,对教师的评价考评,应采用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在教学中,要看其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力度;看其教学过程能否科学全面地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三位一体的课程改革功能等。
综上所述,高校营销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的确存在所学知识与实践相脱节、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不完善等问题,所以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若干企业,从问卷的分析中,给出了一些促进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推动学校专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为民.对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6):254-257.
[2]宋,韩凤晶,金代志.高校市场营销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20-124.
[3]李倩兰,阳红梅.高职高专“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7,(9):79-80.
【关键词】 高职公共英语教师 专业发展 困境 途径
1.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根据Lange(1990)的定义,教师发展是指教师在智能、经验及教学态度上不断成长的过程。Crandall(2000)指出,教师发展是终身持续成长的过程,它包括集体或个人自主的学习。Hismanoglu(2010)指出:专业发展有不同的界定,它涵盖各种在职培训和研讨会;教师在监管下获取经验的工作过程;教师为满足学生需求的不断学习过程。
2 高职公共英语教师面临的困境
2.1 不恰当的自身定位
多数高职公共英语教师由于长期的单一授课经历,大都将自身定位为纯粹教学型的教师,而非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另外,多数教师的专业归属不明确,对语言教学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多,对语言教学理论不感兴趣,教学缺乏理论指导。
2.2 学历和职称的双重压力
由于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以及公共英语课程的小班授课形式,各个高职院校对高职英语教师的需求量极大。截止到大约五、六年前,各个高职院校吸收的英语教师多为本科学历,与目前高校的教师学历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另外,职称评聘压力极大,由于岗位数量限制,相对其他专业教师获取科研项目的机会偏少,工作量中没有实习实训课时,只有纯理论课时量,种种原因导致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称晋升困难。
2.3教学任务繁重枯燥
公共英语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大多数高职公共英语教师的周课时大约为12-16课时,同时执教3-4个平行班级,授课内容重复,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使得教学工作枯燥重复。
2.4内动力不足
公共英语教师中女性比例高,来自家庭、生活的琐碎一定程度影响了投入工作的精力,自身懒散,不求上进,缺乏内动力。
3 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3.1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在精神层面上,对事业、人生有所追求,树立合理的奋斗目标。首先在精神上要热爱工作,热爱教学,热爱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3.2英语教学相关知识的提高
教学工作的动态发展要求教师的知识体系多元化并且不断发展,大致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普通文化知识;(2)学科知识:英语教师应具备较为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语言学基础知识、本民族语言知识;(3)一般教学法知识;(4)英语教学理论知识;(5)个人实践教学知识。
3.3科研能力发展和知识更新
随着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英语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各方面都会遭遇不同的挑战。因此,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科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不断研究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同时,要不断吸收新知识,研究与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增强双师素质,争取成长为“双师型”的高职教师。
4 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4.1将基础英语、行业英语、英语选修课等课程有机结合
在基础英语的教学中,拓展和深化人文兴趣,成为某一人文主题的小专家。实施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方法,将英语知识和人文素质教学融合起来。
学校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为教师向专家型素质教育者转型提供平台。英语教师可以开设《影视欣赏》《西方文化与社会》《英美文化概况》等选修课程。选修课不仅实现课程的多元化,改善学生人文知识结构,同时,有利于教师发挥长处,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开设行业英语课程。将英语知识与技能教学融合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当然,行业英语的开设对教师的行业知识也提出了要求,教师面临知识更新的挑战。因此,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必须发展为复合型英语教师,即英语加专业的复合型英语教师。
4.2争取培训、讲座、交流、进修机会
积极参加各种短期专项培训、学术讲座等。例如,每年寒暑假期间的教材推介活动。另外,各高职院校间的交流学习,以及国内外的访学、进修也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机会。
4.3开展教学研究
很多教师感觉教学研究无从下手,没有方向。那么,可以从日常教学反思开始,进行行动研究。在日常积累中,逐渐发现兴趣点和研究的切入点,尝试进行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
4.4学习相关行业知识
由于行业英语课程的开设以及“双师型”教师的发展要求,英语教师也要积极参加企业行业顶岗锻炼,向专业教师取经学习,掌握一定的行业知识。
5 结语
在现有的120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内分布了数万名高职高专的公共英语教师。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对公共英语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他们是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的主要承担者,也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探究,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工作非常重要,既有利于帮助教师激发职业发展的紧迫感,为他们指明发展方向,同时,也为高职英语的教学改革和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甘正东.反思性教学: 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语界,2000( 4).
[2]刘黛琳,张剑宇.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外语,2009(6).
[3]文秋芳,任庆梅.探究我国高校外语教师互动发展的新模[J].现代外语,2011(1).
[4]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实用 校企结合
根据现代化经济建设对高层次职业人才的需要,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到2004年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已达1千余所,占全国普通高校的60.5%,其规模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要牢牢抓住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紧紧把握“就业”和“实用”两个关键,打造就业型学校,培养实用型人才。2005年10月,国务院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到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导向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很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的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可见,高职教育“打造就业型学校、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一办学目标融合了国家政策、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首先,打造就业型学校、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一办学目标反映了国家政策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立足之本。
其次,打造就业型学校、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一办学目标体现了高职教育特色。高职教育定位必须要准备,高职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高职教育长远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结构也不合理,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缺口十分大。其实就是就业教育,培养受社会欢迎的,有一技之长的实用型人才。
最后,打造就业型学校,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一办学目标切合了高职院校的实际。高职教育的发展经费短缺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这也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实践操作型人才,对院校的实训条件要求非常高,经费的短缺,造成实训条件、实训设备的落后,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高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困难,我国教育体制长久以来一贯重学科轻技术,人们的就业观念对职业技术非常抵触,认为高中毕业生被高职录取是被打入冷宫,是高中毕业生一种“无奈”的选择。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就业者的学历要求盲目攀比,即使是技术实用型、技能操作型岗位也要本科以上学历,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最终会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必须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职业教育的对象和条件,寻求一条合适的培养方法和途径非常有必要。本人通过自己的工作和实践,总结出几点培养思路,概括为“145”模式。
一、一条主线
一条主线是指以培养学生高等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在实际教学中,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上,针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明确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进行综合职业能力的分析,再发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能力模块,以此制定相应教学计划,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在培养方案上,坚持以专业课为主,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要保持在11,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打破学科体系,按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组合课程,课程内容的安排要充分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的素质要求,还要考虑学生所学知识的前沿性,以满足职业岗位的变换的需求。
二、四结合
四结合是指:注重数量和质量的结合;注重学历与岗位技术培训的结合;注重行业与学院培养结合;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注重数量和质量的结合指的是高职院校在扩招的形式下,学生数量增加,更应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规范高职院校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和教师队伍专兼职结合,社会相关行业参与学院实践教学建设等手段,来保证教学质量。
注重学历与岗位技术培训结合指的是高职学生在学院受高职教育的同时,还应受必要的岗位技术技能培训,攻读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并存的学习形式,缩短就业的适应期。
注重行业与学院培养结合指的是指的是高职院校要服务于行业,要依托行业,需要聘请专家、学者参与教学,是学生受到双师化教育。
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指的是构建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课程要相互渗透,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性和先进性。我个人认为,让企业利用自身现有的人力资源与设备资源与高职院校合作一起来办高职教育实践部分。从实际工作出发,通过实践摸索,高职学生可以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因为是直接接触到工作中的实际,能真正的学以致用。
世界上的职业教育强国,无论是德国的“学徒制”,还是日本的“学校制”,其办学主体都是企业。让企业负责实践课程,具体要做到:实践课程的设置、实训教材的编写、提供实训教师和实训教学用设施设备,指导学生的实践技能实施并负责考核评估。而学校则主要负责提供相应的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并指导企业进行实践教学管理。其次,现有高职院校既熟悉专业理论教学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十分匮乏,把企业请见来,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基础理论课有高职院校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专业实践课采取外包的方式,请企业优秀的技术工人担任专业实践课程的老师,根据企业实际生产需要,把学生安排在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学生能真实在感受企业情境工作时状态。高职院校的教师同时也可以加强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水平。
三、五种能力
五种能力指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延伸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工作踏实肯干,能很好的适应生产一线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工作意识和协调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延伸能力,教学安排注重厚基础,宽项目,能适应岗位变动的需要,打下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掌握最新最前沿的实用技术,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爱岗敬业,能具有较强的创业思路和创业本领。
总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在方向上可以强调高层次,职业性、岗位性等特点,在培养途径上可以采取校企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层次培养方式,在素质培养上,强调知识、综合能力相结合,这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所在。当然,高职教育决不能搞一刀切,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必要要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求掌握职业技能,因此能与企业挂钩,我国的职业教育才能真正的发展起来,才能培养更多大批的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学校 教师队伍 建设 对策
师资是学校发展的首要资源,是教育的核心要素。教师作为教学环节的主导作用,教师队伍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成败,具有一支实力强大的教师队伍已是职业技术学校实力强弱的标志。怎样发展壮大师资队伍,怎样合理使用师资力量,这是一个系统而科学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含义
职业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生产和管理教育,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以社会的职业需要和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为取向,以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等职业岗位需要来组织教学,注重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是承担职业教育的专门高等教育机构。职业教育本质上属于技术应用型教育。
二、职业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近些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在教育政策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全国职业类学校从最初的职业高中,职业中专的中等教育发展到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现在还有很多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的院校。教育层次的提高,不仅仅是学生学历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学质量的提高。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则要紧跟这个政策的发展变化,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负担起培养职业教育的责任。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师自身素质提升的需要
随着职业教育的红火发展,教师队伍本身的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职业教育教师这个行业。这些教师当中有很多人所学的专业和现在所教授的专业并不对口,有些虽然对口但知识已经老化。所以,不断的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社会需求的日新月异,要求不断更新师资队伍建设
经济在不停的向前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新月异。如果教师队伍一成不变,那么培养的学生势必也是纸上谈兵,技不如人,还没走向社会,就已经被淘汰出局。因此,不断的更新师资队伍,为职业教育补充新鲜的血液,充实师资队伍后备力量,是职业教育终身研究的课题。
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
受过去教育的管理和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职业学校的教师对教学缺乏积极性。教师仅仅把教学作为谋生的手段,对职业教育理念并未真正理解,对职业学生也缺乏耐心,往往只“教”不“育”。将职业教育等同于普通高校教育。
(二)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当前职业学校教师配置仍然是按照普高的模式要求来确定师资数量,对职业教育的特点未能充分予以考虑。如实训教师未按双岗或多岗进行配置,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都相对偏低,文化课与专业教师比例不合理,教师队伍年轻化,适应经济发展而开设的新兴专业的专业教师很难寻觅等。
(三)职业学校对兼职教师管理不到位 教师本身素质不高
职业学校在兼职教师的聘任和管理上,存在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兼职教师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当今职业学校存在教师数量的不足,老教师已离开或即将离开教学岗位,中年教师为数不多。广大青年教师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富有朝气,思维敏捷,被推上教学、教研的前沿并成为中坚力量,但在当今和专业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现象日趋普遍的情况下,大多数青年教师专业知识的视野还不够开阔,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掌握较少,影响了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限制了职业学校的健康发展。
四、教师保障体系不完善,缺乏动力
职业院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长,职业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对教师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 专业教师不仅要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技能实践和技能竞赛,还要完成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多项工作。过重的工作负担,使专业教师劳累不堪,无暇顾及自身提高或深入企业学习锻炼。 同时,人事部门对教师在评优、晋级、职称评定方面也没有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使教师在学习、培训、考证等方面缺乏积极性。
五、培训不到位
现有教师习惯于重复原有知识,不愿意主动接受培训,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科研意识,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把科研简单化、神秘化;还有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没有适合自身的评审与晋升机制,很多政策还是引用普通高校的标准,没有从政策引导上体现自身的特点,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要加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师德培养,提高教师以德立教的认识
态度决定一切。教师的思想观念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决定着教师的工作态度及教育质量。特别是近些年在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基础上发展进来的高职院校,受传统观念中职业教育被视为低层次教育,职教教师为低层次教师。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办学层次等,要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过程。通过相关活动,使教师适时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思路,革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的符合实际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只有观念的真正转变才能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坚持教师政治业务学习制度,通过辅导报告、学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等多种形式,积极组织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把政治学习、形势任务教育与培养教师远大职业理想和深厚的职业情感融合起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培育共同的价值观,促使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和职责,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二)学校要重视和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
师资力量是否强大,教学团队是否充实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学校的未来。因此,学校对于师资力量的培养要有专门的政策进行扶持,校领导要切实关心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可以制定相关的师资培养制度,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作为制度,要一贯的执行,不能因为某任领导的变更而致使师资培养制度中断或者改变。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要给老师们时间进行学习。
(三)加强在职教师继续学习的培训
通过在职教师的继续学习教育,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学院应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在职攻读硕士或参加研究生主要课程学习, 尽量使学历上未达标的教师达到任职学历要求, 对现有教师还要进行新知识新技能培训, 利用假期选派或轮派各科教师参加职业教师培训, 同时进入企业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 使教师掌握本专业新知识新技能及发展方向, 使教师始终站在专业知识的最前沿,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四)规范教师职业资格认定和考核
规范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资格认定,加强教师的培养。一是要建立教师职业资格认定标准。 政府部门应尽快成立相关机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职业资格认定标准。二是要建立教师职业资格认定办法。建议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会同劳动部门和相关行业,成立教师职业资格认定工作小组,具体组织实施教师职业的考核认定工作,对申请教师职业资格认定的教师进行专门的考核。
(五)创新教师引入机制
要不断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经济收入,吸引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流向学校,同时要妥善解决引进的优秀教师的资格认定和职务聘任问题。职业学校在招聘急需的技能名师时,要有专门的政策,不仅要提高紧缺人才的待遇,也要从制度上解决技能名师在职称、 职务上的聘任问题,从而保证既能从行业、企业引进人才,也能留住人才,不断提高现有“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六)建立激励考评机制,深化人事改革,加强岗位管理,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活力
一是实行教学质量考核奖惩制度。根据教师的岗位要求,坚持公开、客观、全面的原则,对教师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并实施奖惩,倡导追求质量、追求卓
越的上进氛围。二是实行教师学历提升、技能提升奖励制度。制订教师学历、技能提升计划,对学历和技能提升到规定要求的教师进行奖励,形成激发教师自我成长、自我完善、不断提升的驱动力。三是实行优秀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制订优秀教科研成果评选与奖励办法,对优秀教科研成果进行奖励,激励广大教师深入开展教科研工作。
总之学校的发展靠教师,教师的成长靠培养。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开动脑筋、实践创新,培养技能高、实践强的职教师资队伍,破解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师资问题,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彦红,李翔明.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