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孩子数学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孩子数学思维如何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数学思维如何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孩子数学思维如何培养

第1篇:孩子数学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 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的研究 小学生思维特点与小学数学教学对策 如何针对学生思维特点进行语感教学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浅析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激发小学生进行有效口头表达兴趣的教学体会 浅谈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生作文教学 对小学生思维特征与数学教学的思考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进行 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 如何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如何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进行有效评价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何帮助小学生有效获得数学思维方法 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抽象思维转换的有效措施 例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特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如何基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有效数学教学 如何基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有效数学教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我们教师如何从小学生的心理兴趣出发,如何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心理特征打造出真正的有效课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基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有效数学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案例回放

片断一:开课时指着黑板上的课题:5的乘法口诀。问学生看到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老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节课,并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片断二:学生在编5的乘法口诀前出示了教材上的情景图,9面北京奥运五环旗,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全是与这节课教学内容无关的话。如生1:我看到了2008北京奥运这几个字。生2:我看到了旗帜……难道这是学生的理解出了问题吗?

二、现状分析

数学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要反映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片段一中,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么?片段二中的老师为了教口诀而让学生背口诀,她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没有站在学生的认知起点,只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她的教学中只重视了最后的数学结果,而其中的数学形成过程及当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及解决方法没有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到,这就是一种无效教学。

三、教学建议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课程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当代经济、科技、信息各方面高速发展的时代,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学习新课程标准,从自身出发,多阅读,多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孩子的眼光观察数学,用孩子的思想理解数学,用孩子的思维解决数学问题。

(一)注重已有经验

小学生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只能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加工,理解,然后才能构建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设计并展开。因为影响学生理解知识点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曾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小鱼很想到陆地上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它去不了,于是就和小蝌蚪交上了朋友,让小蝌蚪长大变成小青娃后到外面看后再回来跟它讲。小青蛙第一次回来跟它说看到了小鸟,小鸟有一双脚,一对翅膀,可以在天上飞,于是小鱼心中马上想像出小鸟的样子,就是在自己鱼的身子上加了一对翅膀和一双腿。第二次小青蛙回来告诉了小鱼它看了奶牛,并描述了奶牛的样子,这时小鱼心中又呈现的是自己头上有一对角,有4条腿。第三次小青蛙回来说它看见了人,小鱼心里又把自己立起来,上面两只手,下面两条腿。不难发现,小鱼想像的这样东西都有是以自己为原形来加工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小鱼想像不出这些事物的具体样子,只能根据小青蛙的描述加上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是自己来想像。这里的小鱼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根据老师的描述他们是不能把一个新的知识点给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我们老师只有在它们原有的认识基础之上设计教材,实施教学才能让他们理解。

(二)跳一跳,摘桃子

教师在设计教材时一定要了解自己班上的学情,自己班上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学生现有基础知识状态如何,只有老师充分考虑到了这些,才能在此基础上 “跳一跳,摘桃子”,只有了解了,再让学生跳,学生才跳得高,具体能跳多高,又取决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状态,兴奋程度,学生兴奋、活跃,就能跳高一些,如果想要学生每次都跳高一些,那又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都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设计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如此设计对学生有何发展?只有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才会在课堂上生彩,才是真正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学。

(三)鼓励就是强化

第2篇:孩子数学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一、创设情景,营造动手操作的课堂氛围,让不利变得有利

在学习11-20的数的组成时,好多老师建议:“一年级学生贪玩,好动,如果在课堂上使用学具,他们就知道用具玩,根本不可能认真操作,专心听课,老师只需在黑板上画,让学生看、想就可以了。”我转念一想:如果如此去上课,学生的动手能力何从培养?失去操作一堂生气勃勃的数学课就变成了死气沉沉的说教课,泯灭了一年级孩子的天性,我要让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那天,我让孩子气提前准备好小棒和皮筋,课堂上我先让孩子们自由玩小棒,有的同学用小棒数数,有的同学用小棒搭桥、修房子,有的同学用小棒搭学过的平面图形,有的用小棒量桌凳、书本、自己的指甲……5分钟过去了,孩子们的兴趣过去了,有的孩子不耐烦地问:“王老师,这节课就玩这个吗,我都玩完了。”我见时机成熟,大声说;“孩子们,老师教你们玩小棒如何?”“好!”孩子们手握小棒拭目以待。“请将手中的小棒数出10根捆成一捆。”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王老师,我不会用皮筋。”斯一急得快哭了。“老师教你们!”。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移过来“原来这么简单!”一分钟去了,教室里举起了许多小手“老师,我捆好了”。就这样,一堂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在孩子们的动手操作中拉开了序幕,课堂也因此焕发了生命力。

二、把握好动手操作的时机,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智力发展、应用能力的提高往往借助于动手实践。通过动手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在动手操作中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教学中的疑难点变得具体形象化。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我要求学生对照算式40-28进行学具操作,要从40根小棒里拿走28根,应该怎样拿?个位上的“0”不够减 “8”怎么办?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再让学生把操作过程加以完整地复述,结合列竖式讲清算理,顺利地归纳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动手操作,使“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一再减”的算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表象,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也能得到全面和充分的体现。

三、及时动手,在操作中巩固记忆,培养学生能力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也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前提。数学知识的枯燥乏味令好多学生望而却步,懒得去学,懒得去记。如果在操作中巩固,在兴趣中学习,对于小学低段的孩子来说,他们一定乐于接受。在学习10以内数的组成和加减后,我发现孩子们在计算中常常出错,而且好多学生计算速度慢,部分学生借助数手指才能完成。我私下问了同年级的其他数学老师,他们也有同感,好多老师说必须让孩子强行记住,要不然对以后的计算能力会有很大的影响。我想对一年级的娃娃来说要让他们把一道道算式强行背下来是何等的枯燥,那样孩子们只能更加讨厌数学、惧怕数学。如何增加孩子们学数学的兴趣?如何培养他们强烈的数感?如何提高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呢?于是,我想到了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制作方式、形状、材料制作算式卡片的方法。第二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学生制作的卡片真可谓精致、美观。巧手谢菲菲制作了心形卡片,并配上了美丽的花边,中间的算式醒目大方;小个子张铭用一根美丽的丝线将五星状的卡片串在一起,挂在脖子上;杜思颖用棒纸制作了长方形卡片,中间用彩色笔勾勒的艺术型算式令人赏心悦目;学生温莉琪用两张阶梯形的硬纸板工整有序地写下了所有10以内的加减法……班长邓翔告诉我:“王老师,我边制作边说算式,做完一张卡片能将算式说十几遍”;周芯睿说:“王老师,我的床头上挂了好多卡片,每天睡觉前我都要读几遍。”……最后,我从中选取一些具有可观性的卡片张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课余,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翻阅、朗读。瞧,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计算能力等同时得到了提高。

四、平面图形作画,加强对图形的辨别。学生的动手操作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感觉数学的魅力

第3篇:孩子数学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提高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51

本文以笔者的教学实践和体会浅要谈了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益,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得到缓解。笔者认为数学是智慧的体现,更是智商高低的衡量标准。衡量一个学生是否有发展的潜力,主要看这个孩子是否有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学思维统领着自然科学的所有思维方式,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最高境界,自然科学所有知识的更新与发展,都离不开数学思维或使用数学手段解决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它既是思维的方式,又是解决问题的手段。那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该如何下手呢?

一、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是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

学生的可塑性极强、模仿性更强、数学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常言道:“物理难,化学粘,数学的习题演不完。”但是,仅靠演题,哪来那么多的时间,况且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学习观入手解决这一问题。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所学知识来自各种渠道和媒体,书本知识仅仅是知识的一部分,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无一不包含着数学知识。因此,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特别留意这些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并引导这些孩子树立学习数学就是为了生活,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其他知识的理念。其实,自立意识强的学生,其思维的速度也快,解决问题的速度也快,久而久之,思维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数学教师的语言具有亲和力

教师的语言除了精炼、形象、生动之外,还要具有磁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专注的精力投入,做到以语言的强大磁性把孩子的思维和眼神聚焦到黑板和教师的身上,做到不分散注意力,对难题、偏题、怪题的解决,语言表达力求做到准确、严密,手势和肢体语言要带有亲和力。

2.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就感

面对学生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教师应当适度开放课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表达各自的解题思路,允许学生大胆直言的发表个人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观点和错误的思路,也要认真倾听,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矫正学生产生错误思维的惯性。

3. 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好表现,也喜欢好奇,对一些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求解的欲望。在课堂上,教师应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学生在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之前,设计一个实际应用型问题。有一块以点O为圆心的半圆空地,要在这块空地上划出一个内接矩形ABCD辟为草坪,使其一边AD落在半圆的直径上,另两点B、C落在半圆的圆周上,已知半圆的半径长为a,如何选择关于点O对称的点A、D的位置,可以使矩形ABCD的面积最大。引导学生将这个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最值问题,同时总结、推导出新的知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

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好数学的根本

1. 在数学教学中,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例如,在三角形ABC中,已知,求证:三角形ABC为等腰三角形。证法一:欲证三角形ABC为等腰三角形,可证明其中有两角相等,因而在已知条件中化去边元素,使之只剩含角的三角函数。由正弦定理得而证。证法二:根据射影定理,有得而证。通过一题多解,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2. 在数学教学中,教会学生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例如,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完全平方差公式,引导学生推出基本不等式,进而归纳总结出均值不等式,然后利用均值不等式来解决数学中“和定积最大,积定和最小”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的方法。

3. 在数学教学中,教会学生触类旁通、自我提高的学习方法。例如,用向量方法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及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进而引导学生推出二倍角公式。通过这样的方法,就可以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自我提高的目的。

四、立足学生实情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毋庸置疑,学生学习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区别于其他个体的属性,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具有共性的特征,才能找到一条符合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学情,找到薄弱点和切入点。现在的中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运算能力差、不会找方法和不会使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解决数学问题。造成运算能力差的主要原因,表现在懒于动手、运算过程中马虎大意、容易丢失字母和符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勤于思考的习惯。

第4篇:孩子数学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 数学语言;线段图形;分析应用;形象生动

“老师,这一题我读不懂!”

“老师,这题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老师,这题该找哪个公式?”

因智力差异和能力高低,总有一部分学生在面对新课教学或独立练习时,有这样那样的疑惑,他们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找不到思考方法,找不到解题策略……这时如果给思维活动一个引桥,孩子们就可以顺桥而过. 这不但给学生思维活动指明了方向,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提升孩子们的数学素养. 让学生变无从下手到有的放矢,变举步维艰到昂首阔步.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点呢?

一、变文字表述为数学语言

因为学生的数感、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或是因为表述题过分修饰,导致孩子们无法探知题意本质. 针对这样的现状,应该教给孩子们用数学语言来揭示题目内涵.

如:小明有一些铅笔,送给小青6支,他现在还有3支,小明原来有( )支铅笔.

对于一个入学才几个星期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文字太多,题目太长,他们读了后面,忘了前面,不能完整地理解题意. 如果能边读边写,教给孩子们写出如下一个数学算式:

( ) - 6 = 3.

这样,用数学的语言诠释题目的意思,孩子们一目了然,解题当然也就水到渠成.

又如: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26余13,被除数最小是( ).

这一题对于很多三年级孩子都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的认知烙印是:只有已知了商和除数才能求出被除数,或是已知了商、除数和余数也能求出被除数. 但题目没有告诉他们需要的除数,告知的余数也没能为他们的解题建起桥梁,连起纽带,更甚者,认为这反而成了干扰. 怎么求出被除数呢?苦苦追问后还是不得其解. 文字表述,往往一次阅读不可能在头脑中建立清楚的关系式.

如果教给孩子们写出这样一个数学等式,那么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 ) ÷ ( ) = 26……13.

这是他们认知过的一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是他们熟悉的面孔,能迅速调动孩子思维的积极性,曾经的记忆在脑海中涌动,解题的欲望在心中膨胀.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解题关键也一下子浮出水面. 除数一经确认,被除数也就撩起了面纱.

诸如此类,不论年级,不管难易,它们有个共同的特征——题意用文字表述. 如果能把这语文的表述翻译成数学的语言,给思维活动一个明确的引桥,对于那些学习理解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这种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成长性的帮助.

二、变生硬抽象为有迹可寻

因为数学学科的特殊性——抽象性、严谨性,又因为数学学科的基础性——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决定了数学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独特作用. 所以通过问题解决,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判断决策能力也成为衡量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标准. 也正因为如此,部分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望而却步. 所以如何把抽象变成形象,是一线老师面临的又一个课题.

在“数学应用”这一板块中,有部分学生因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找不到数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就不知所措,人云亦云. 这时就需要老师给学生一根拐棍,让他们平稳着陆,让他们重拾信心.

如:父亲现年50岁,女儿现年14岁,问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女儿年龄的5倍.

对于一个刚接触倍数这个概念的十岁孩子,这样的问题似乎难了点,如果教给孩子线段图这一思维拐棍,就给了思维一个台阶,孩子们就可顺势而为.

孩子们明白:父亲和女儿的年龄在变,但相差的岁数却是不变的. 从线段图中很容易看出父亲比女儿大4倍,恰好是大了(50 - 14)岁.

父亲年龄

女儿年龄

线段图将题中蕴含的抽象的数量关系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使孩子们很容易得出:

(50 - 14) ÷ (5 - 1) = 36 ÷ 4 = 9(岁)……父亲的年龄是女儿5倍时女儿的年龄.那么14-9=5(年),就可以得到是5年前.

长篇大论比不过寥寥几笔,滔滔不绝比不过图形的触手可及. 因此,了解学生的思维宽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解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倍比关系、行程问题、分数应用等都可以应用图解,都适于借鉴.

很多时候,几何题如果没给出基本图形,而是用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的话,哪怕文字描述再具体再形象,对于空间想象力不是很强的学生来说依旧是海市蜃楼,更甚者如瞎子摸象. 只有把题目意思变得有迹可循,孩子们才能借助几何图形开展思维活动,找到解题方法.

如:将两个底面积相等、高分别是4厘米的圆柱形木料胶合成一个后,表面积比原来减少25.12平方厘米,则胶合后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看完题后,班级中的中等生和一些困难生就如入云里雾里,不知道如何思考,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因为学生们知道:要求圆的侧面积,应该已知圆的半径和高,但是题目中既没告知半径,也没告知高,如何解题?

这样用文字表述的立体几何题,如果试着让孩子们画图思考,就能拨云见日.

通过画图,孩子们知道两个圆柱胶合在一起,表面积就减少了两个底面,即减少了25.12平方厘米,那一个面就是25.12 ÷ 2 = 12.56(平方厘米). 知道了一个圆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圆的半径,而胶合成的圆柱的高一目了然. 问题迎刃而解,孩子们当然欢呼雀跃!

数形结合使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得直观,使抽象问题变得具体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画图解题变空中楼阁为有形有款,给思维一个台阶. 孩子们顺梯而下,当然活蹦乱跳,当然信心百倍!

记得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 ”“数形结合”、“数图结合”作为数学思想方法在教给孩子的同时,也给孩子以学习的信心,数学学习也就快乐无比.

三、变逆水行舟为顺流而下

以惯有的一种逻辑、一套方法、一条道路去解决问题,难免不顺遂,不得意,有时更会落入圈套,无法自拔. 成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的学生!

小学数学中的实践应用,孩子们习惯从问题出发开始思考. 这种思考方法就是我们以前常说的“分析法”——它从问题出发,逐步找出问题解决所必需的已知条件的思考方法. 从问题找条件,反其道而行之,如果问题简单,一次解决,当然没问题. 可是如果遇到稍复杂的,依然用这种方式去思考,对于学习困难生而言就如同走进了一个死胡同,让他们看不到希望,见不到光明.

如六年级分数除法的应用中常有这样的题:小明两天读完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多100页,第二天读了全书的■多60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诸如此类的数学问题,学习优秀生当然可以找到数量与分率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解决,但还有大部分孩子既画不出线段图,又找不到解题方法,只能睁大眼睛茫然地看着你. 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这些学生得出:

第一天看的页数 + 第二天看的页数 = 总页数.

而这一关系是孩子们的生活常识,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哪怕对于学习困难生而言也应该是不在话下,不费吹灰之力. 因而根据这一关系式,孩子们就能轻松得到:

是的,在平时学习时,孩子们通常喜欢从问题到条件进行推导,属于逆向思维,解题时难度较大. 因此,也更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在培养尖子生时,我们经常用此方法,但也正因如此,大部分学生因不得法而不善其用. 而方程则是另一种数学思想的转变,它是从条件到问题的推导,顺向思考,使思维更简单,更符合学生的学习思路,生活经验,从而更能有效、快速地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灵活选择方法,应不拘泥形式,不落入俗套. 对反向思维找不到正确答案的,试着用正向思维,摆脱常规思维羁绊,培养学生、推陈出新、不拘一格的解题思路. 这种变逆水行舟为顺流而下的思维方式不但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起到积极作用,更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把未知转化成已知,把难题转化得简单,这一智慧的过程是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

四、变枯燥繁杂为儿歌童谣

随着新课标的修改完善,新课程改革的日趋深入,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使孩子们轻松快乐地学习,和谐健康地成长,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学生家长的普遍关注.

新课标还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知识儿歌化,不仅符合这一特征,而且因为儿歌是从孩子们幼儿时期延伸过来的一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所以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这不但可以很好地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而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学习的规律.

如低段教学中“认识时间”这一知识板块,内容多,知识点杂,有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有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有平年与闰年之间的比较与辨别……这些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因孩子的认知水平的差异,会感觉杂乱无章. 所以在新课教学时,引导孩子们边学习,边编写:

一、三、五、七、八、十、腊,31天总是大;

四、六、九、十一月,30天永不差;

二月它是最特殊,二八、二九来变化;

闰年它就二十九,平年它变二十八;

闰年四年有一个,整百年号画双0;

记时方法有两种,二十四时和普通;

时间单位排好队,最大单位是世纪;

1世纪是100年,平年365,闰年366;

1小时60分,1分等于60秒;

年、月、日、时、分、秒,相邻进率要记牢!

这样,把这些抽象、零散和易混的知识点通过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主动归纳,变成朗朗上口、寓教于乐的儿歌形式,不但适于记忆,而且适于应用.

小学阶段,像这样的内定还有很多,如针对一年级“20以内的进退位加减法”,老师们创编了凑十歌;针对学习困难生不容易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又一起编了快板曲……将儿歌、教学、娱乐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使数学学习的过程不再抽象. 它给了孩子们思维活动一个台阶,把抽象的过程变成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这种借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儿歌童谣来分解、降低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的做法无疑是明智之举,是正确的选择.

第5篇:孩子数学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数学;家教

兼职家教由于它工作时间的灵活性、收入的可观性而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师范生,我从事家教工作将近三年了。三年中,接触过不同类型的孩子,对于如何做好这份工作,我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情感是沟通的基础,能和孩子沟通才是最好的教育

笔者认为进行家教的一节课主要是与孩子沟通,力求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培养感情,最好能让孩子喜欢上你。

2.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日常学习的方法、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对数学的理解能力等,以便为其制定相应的辅导方案。

二、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必要条件,所以,如何培养兴趣就显得至关重要。

1.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对数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感受数学家的思考方式,会对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积极作用。例如,在学习圆面积公式一节,我们可以采用“再发现过程”教学法,模拟合乎情理的数学思维过程、采取适合学生思维水平的经过教师加工过的再发现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既使得学生感受了数学家巧妙的数学思维,又可以逐步使得学生从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结构思维的转化,可谓一举两得。

2.“数学好玩”,这是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在中国少年数学论坛

开幕式上的题词,如何将“数学好玩”渗透到教学中去,不妨举个例子:为了提高孩子的计算水平,不是出很多计算题给他们做,而是通过孩子们都很喜欢的一种游戏——算24点,让他们在玩中学习数学,可谓又是一番风景。

3.“数学美”,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美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兴

趣,还能增强记忆效果,例如,在学习负数的时候,不妨给出欧拉公式:eix=cosx+isinx,令x=π,得eix+1=0。有趣的是,数学中的“五朵金花”——中性数0、基数1、虚数单位i、圆周率π、自然对数的底数e竟能组成一个重要的等式,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数学之美。

4.通过介绍一些数学家的书激趣,例如张景中院士,他一贯主张把数学变得容易些,主张学好数学的关键是学会思考,读他的书,一定会使你爱上数学且受益匪浅。

三、让孩子相信自己

只有对自己有足够的信任甚至是一点点的崇拜,才能让你的语言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介绍自己以前学业上面的成功,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例如我在教一名学生时,讲述了我自己高考的成功,用自己的数学成绩换来学生对自己的信任,事实证明,这种做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通过与自己学习条件的对比,让学生感觉到自身条件的优越,在这么好的条件下,只要努力学习,肯定会取得比家教老师更好的成绩。

2.自己对数学的一个统筹把握,可以站在高等数学的基础上,看待中学数学,向孩子描述一下中学数学的框架,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你知识的渊博,同样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对于基础较薄弱同学,自信心对其尤为重要。

1.灌输数学好学思想。数学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在中学数学课本里面出现的数学知识,都是千百年来无数数学家们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而来的,不管是概念还是定理的提出都是自然

的、顺理成章的,如果你觉得不自然,只要知道了它出现的背景,出现后的应用,以及和前后知识的联系,你自然会发现它合乎情理甚至还很有人情味。

2.数学是清楚的,至少在中学数学阶段,数学课本上面的知识都是确切的、清楚的。有严格的推理,详细的证明。数学的命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绝不含糊。只要学得清楚明白,就不易犯错。

3.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出来,例如,我在教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一节时,让孩子把等差数列想象成梯形,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立刻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孩子们会想到原来等差数列在学梯形的时候就学过了,数学真的挺好学。

五、家教与学校教育的不同

家教应该是一种个性化教学,作为一名家教老师,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学习的方法、性格特点、甚至是智商高低等来制定一套相应的辅导方案,但是大学生往往由于缺乏教学经验而很难做到这一点,这也是导致家教效果并不甚好的主要原因。

综上,大学生家教对在职大学生来说既是一份很好的工作,又可以达到锻炼自己的目的,但是要做好这份工作却又实属不易,所以,如何做好家教工作还需要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柯昌万,李卫东.陕西师大大学生家教一年挣出上千万[N].中国教育报,2007-01-25:2.

[2]陈宏伯.初中数学典型课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66-276.

[3]任勇.师者回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4]杨栋,毛孝珍.当前大学生家教的不足、原因与对策[J].中国家庭教育,2004(8).

[5]王文岚.大学生承担家教的几点认识[J].甘肃教育,2000-01-02.

[6]乐利果.论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数学大世界,2011(6):51.

第6篇:孩子数学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计算教学能力;培养孩子;具体方法;课堂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194-01

计算教学占小学低段整个数学教学的70%左右,计算又是一个人在数学上入门的基础,是人一生中用得最多的“数学知识”。《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学以致用。小学低段又包含了加、减、乘、除各种计算,可以说计算是低段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重中之重,那如何提高低年级孩子的计算能力呢?

一、培养计算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入学的孩子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各种事物兴趣浓厚,包括数学上的计算,加上这时候的家长对孩子信心百倍,积极性很高,个个都想成为优秀家长,人人都能辅导。低年级的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时机,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孩子们的计算兴趣,如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讲一些名人、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孩子在家和家长进行计算互动,主动参与,调动积极性;也可以设计一些形式多样的计算练习,提高孩子的兴趣;还能通过游戏、比赛、选拔计算高手、评计算王、动手摆一摆、奖励小红花等方式激发孩子们的计算热情,培养计算兴趣。

其实,我不赞成现在个别学前教育的教学模式,幼儿园就把10以内、甚至20以内的加减法教了,6岁以前的孩子无论从思维还是从注意力都不适宜这样拔高要求,拔苗助长适得其反,还大大摧残了孩子的身心,扼杀了孩子对学校的美好憧憬,再谈培养学习兴趣那就很难了。

二、提倡算法多样化

《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明确提出计算技能要求: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现在的孩子聪明、思维灵活。教师在计算教学时越来越多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想法,如在教学12-8时,我营造了一些生活情境,充分让孩子思考,就得出很多种算法。我的实践是这时教师要组织孩子展开充分讨论和争辩,针对孩子的思维进行有效的调控,加上在应用中的体验,孩子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掌握他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这样就学得深刻。既克服了计算教学的枯燥,又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孩子,即处理好多样化和优化的关系,20以内的加减法都可以这样尝试。

当然,教师在讲每一种计算的算理时,应讲清、讲透,多渠道、多角度帮助孩子分析这样算的道理,揭示、总结一些计算规律,再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三、口算训练经常化

计算能力的提高大多通过口算来体现,因此口算练习应经常开展,且大多安排在学校,在课堂上完成。有教师也常常把口算挂在嘴边,每天要求孩子回家做口算,甚至把检查、督促寄托在家长身上,往往落不到实处,没什么成效。我的做法是每节数学课前5分钟是固定的口算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如开火车、抢答、夺红旗、争上游等。现在每个孩子都配了一本口算题卡,一次一页或一半,通过孩子自改、同桌互改、小组长固定改、教师随机抽改,既花不了多少时间,又达到集体训练的目的,孩子的积极性高,效果不错。

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正确的前提,单纯的计算对大部分孩子来说不是难题,不是不会做,而是疏忽、不重视、习惯差造成的。计算错误又往往是抄措数字、看错运算符号、忘记进位或退位、口诀不清等,归结一点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态度不端正,良好计算习惯没形成。怎样做呢?

1、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注意力不集中是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是关键。

2、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观察事物的本质,寻找事物的特点,揭示事物的规律是培养观察力的三环节。就计算而言,首先要观察数字特点,有哪些运算符号;其次观察此题有几步计算;最后想一想计算顺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即养成审题的习惯,忌讳拿到题看都不看就动笔做。

3、培养孩子算不离本,养成验算的习惯。本,指的是草稿本,孩子计算用不用草稿本、验不验算与教师的示范和要求有很大关系,一遇到计算题,教师首先检查孩子桌上是否有草稿本,加上教师经常在黑板上也打草稿,时间长了孩子们也就习惯了,因为小孩子最会模仿了。

4、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统一、规范的书写格式不仅可以表达计算者的计算思路、计算方法、计算步骤,而且可以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写错运算符号,甚至把对的答案抄错了,教师的示范很重要。

第7篇:孩子数学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例:已知等腰三角形ABC,底边BC上有一点P,作PD垂直于AC,PE垂直于AB,垂足分别为E、D。

求证:1.P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腰上的高;

2.若P在BC的延长线上时,上面的结论成立吗?

问:如何将PE和PD相加呢?

生1:作CMAB,交AB于M,作PNCM,垂足为N.

PN∥AB,∠B=∠NPC又因为∠B=∠C,∠NPC=∠C

在NPC和PDC中

∠NPC=∠C PC=CP ∠PNC=∠PDC

PNC≌CDP PD=CN

易知:矩形,MEPN PE=MN

CM=PE+PD

即P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腰上的高。

“居然一气呵成。”我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道,“想得非常好,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要证明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就是在较长的线段上截取较短的线段,再证剩余线段等于另一条线段。”

“思路清晰明确,这种方法叫做‘截长法’,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就是‘补短法’,不论截长还是补短都要构造全等三角形,你能尝试一下如何补短吗?”

经过小组讨论,各组代表举手纷纷发言。

这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不服气地说:“老师,我还有更简单的方法。”

“连接AP,根据SABC=SABP+SACP。

又因为等腰三角形ABC AB=AC

AB・CM=EP・AB+PD・AB

AB・CM=AB・(EP+PD)

CM=PE+PD

顿时掌声雷动,众学生投去赞许的目光,真是巧妙的构思。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兴趣的引导下,产生了一连串精彩的回答,孩子们那样乐意地去探索数学,那样痴迷于他们的数学世界,这是一种多么好的课堂氛围啊!

不可否认,学数学就得多做题,但靠“题海战术”将学生压得透不过气来,就只会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功。鉴于此,深挖一道题,注意多角度演绎。可有效地巩固知识点,沟通不同知识点好的纵横联手,对开拓孩子思维和视野,有事半功倍的作用,这节课成功之处有:

1.一题多讲。锻炼孩子的思维开拓性。

2.一题多变。本例中,将P点运动到B延长线上,为第一问延伸,讲解时,将例题有目的、多角度地演变后变化条件。或将例题延伸,增强例题的教育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变通,这就是教学时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应该把数学课“讲活”“讲懂”“讲深”,而不应“无事生非”“故弄玄虚”。

3.对于一道例题,如果在教学中,轻易地将老师的思维和方法教给孩子,孩子会陷于机械的模仿中,就会失去对新思维开拓的良机。

第8篇:孩子数学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习惯

一、思维与300页《大自然的书》

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让学生学会思考、成为生活的智者是我们数学课所追寻的终极目标。那么小学阶段的数学思维如何培养,尤其是一二年级的思维课如何上得有深度值得我们去思考。而苏霍姆林斯基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他提出了“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等建议。《大自然的书》的300页,就是进行300次观察,让300幅鲜明的画面深深印入儿童的意识里。每个星期到自然界去两次――去学习思考。这实质上是一种思维课,更能够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二、数学课一定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的建议是教师不要过分迷恋集体作业的形式,不要被那种一切顺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把学生独立的、个别的作业作为他们学习数学的基本途径。可以向全班布置好几种不同形式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去独立地分析应用题的条件,独立地思考各个数量之间的从属关系,独立地解题。学生的差异性很大,有的孩子15分钟就能解出一道应用题,有的孩子直到下课都一题也写不完。苏霍姆林斯基说:“你需要在下一节课上,让他继续解那一道没有解出的题目,让他思考,再思考。一定迫使他独立解决。”

三、“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中的材料;第二套教学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教学大纲中有一些“关键”的知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取决于这些“关键”知识是否牢固。所谓的第二套教学大纲就是给学生的第一套教学大纲创造一个“智力背景”,也就是说学生要想牢固识记公式、规则、结论等,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

四、如何帮扶学困生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骨头”之一。总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了。

我们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做法,认为把学习困难的儿童“拉上来”,就得强迫他学会一定的教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是大错特错的,教师不能强迫儿童长久地死抠书本,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们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这一点是我们永远不应忘记的。

1.找到学困生的“困”的根源

那些学习困难的儿童的理解能力差,头脑迟钝,经常表现在他们缺乏求知欲和好钻研的精神。教师常常会感到惊讶,有的儿童笨得出奇:答案就在眼前,只要你看一下,用思维的链条把两样东西连接起来,马上就能弄懂,可学生却什么也看不见。在他们的求知欲迟钝,对周围世界视而不见的特点中,隐藏着一条线索,它能帮助有经验的教师抓到症结,找到使这些儿童得到智力发展的手段。寻求这条“线索”,才能找到学生“困难”的所在。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而不是盲目去做题,一味地进行强化训练,那样可能会适得其反。

2.首先教会学生学会思考

经验证明,如果从童年早期就使儿童通过“到自然界里去旅行”而真正受过脑力的训练,那么,班上就不会出现任何一个数学不及格的学生。让实际事物交给儿童思考――这是所有儿童变得聪明、机敏、勤学、好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3.帮助学困生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

这一点似乎每个教师都很清楚,所以在前一个基础知识没有弄清楚之前,后面的教学是无意义的。因为缺乏这些基本知识就不可能进行思维。比如,孩子能不假思索地说出12-8、19+13、41-19等于多少。如果学生到三年级还要在这个上面动脑筋,那他是不会理解应用题的。也就是说孩子没有达到已经不需要在基本的东西上动脑筋,而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力量用到抽象思维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要力求使那些头脑迟钝的学生,能够尽量多地掌握数学思维的最简单的工具――即减、加、乘、除的试题。所以,我们在帮助学困生的时候,不能按部就班地跟着教材走,还要给他知识的漏缺点补缺补差。

五、要鼓励学生“超大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防止差生学业落后的现象,就必须要让那些天赋高、有才能的学生在他们有能力的那些学科上和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超越教学大纲的界限。这样就会让集体的智力生活变得丰富多样,从而影响到最差的学生也不甘落后。例如,有的孩子在解方程的时候,就已经学会用初中的移项知识来解决,有的孩子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却只能列举,有的在老师讲解之前就会用假设法或是方程来解决。那么,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要出几种不同难度的方案,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挑选他力所能及的题目去做。我想这才是理想的作业模式。鼓励部分学生超越,似乎像我国的社会关系,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以此带动大部分人的发展。这样的规律在教学中亦是如此。

以上是我站在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的角度上所谈的点滴感悟。这些经验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挥,可能只属于一鳞半爪的“收获”。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可谓是一座充满能量的宝库,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去发现,希望各位同仁能够走进其中,探寻小学数学的教育真谛!

第9篇:孩子数学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1-

中国的数学教材几经改版,日臻完善,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不断进步,跟上世界步伐。如今的新课标教材更是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前那种学生跟着老师走的刻板的教学方案已不再适用,我们需要一个开放的活跃的相互合作的课堂,需要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一、让学生爱上数学

在教学工作中,我认为首先得让孩子们爱上数学这门课程,就算初中生还处于懵懂时期,但对于自己热爱的东西也会执着,这就很容易出成绩,尽管他可能还不了解数学真正的含义和重要性。如何才能让学生爱上自己不那么了解又有点枯燥的学科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多多努力了。

(一)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老师完全可以让同学们在思考老师的问题的时候自由讨论,这样孩子们不但可以互换想法得到更多的思路,还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不让学生们觉得枯燥无味。还可以就学生们所回答的问题进行比赛,看看哪个学生的思考方法最独到,哪个学生的答案最准确等等,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还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自身学习条件。

(二)做一个幽默的老师

数学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多是严肃的。而一个风趣幽默的数学老师往往很受学生欢迎,并且教学工作往往是事半功倍,原因何在?幽默的基础是渊博的知识,高雅的玩笑能让人心情舒畅受益匪浅,高雅的数学玩笑更是发人深思,一个幽默的数学老师不仅能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数学,有时还能举一反三,通过一个数学题让孩子们明白另外的题的解法。不要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紧张的气氛,要让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相信我,这样往往事半功倍。

二、让学生学好数学

让自己的学生爱上数学,这仅是第一步,爱上之后便是要巩固他们的根基。一座房子之所以能够直插云霄,那是由于它有顽强的根基支撑着它。要想让祖国的花朵成为祖国的栋梁,我们这些耕耘者责无旁贷,要让孩子们学好最重要的基础知识。

(一)加强老师的工作

要让学生学好知识,老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初中课程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层次,我们需要耐心的引导孩子们从小学状态下过渡到中学来。同时对于学生来说,小学到初中不只是知识难度的变化,还有数学思维模式的变化,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正确的引导。老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备案,把一些有关联的课程放在一起讲,比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时就可以把相关联的知识点一起讲解,笔记最好写下来,以便于孩子们抄写记忆,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拓展几个知识点,为孩子们的高中做准备。

(二)对学生要严格要求

老师上课要幽默,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在比较欢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必须严肃。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方面放松不得,并且要让学生明白作弊什么的完全是没必要的行为,要从小培养学生们对才能的重视而不是分数,该记忆的知识点不一定要背下来但一定要理解,比如什么是面?没必要一定要让她说出面就是由一条直线和不再直线上的一点构成的平面就是面,而要他理解面的含义。只有严格的要求,才能有扎实的知识,数学中讲究的是准确无误,千万不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三、让学生理解数学

对数学的热爱,扎实的数学功底,有了这两样差不多就塑造出了一半个人才了,而对于人才来说,最最重要的就是不拘一格的思想。他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他能做到别人连想都想不到的。那么,我们的人才便出现了。小孩子的思想是天真的,不受限制的,往往能想到很多大人想不到的事,特别是初中生,拥有了一定的知识且还保留着那种不受限制的的思维,这是最好的。我们要让孩子的想法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一道数学题,可能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但一定并不止一种解题方式,在看到学生用你没想到的思路做出那道题时,你最好给他一些鼓励与赞美,而不是告诉他你的方法更好,这样孩子们才会让自己的思维不被困在牢笼里,并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因材施教,让孩子们的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孩子理解数学的意思便是让孩子们在数学领域里自由飞翔,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四、结语

初中生是一个即拥有知识又拥有自由思想的群体,而很多人的天赋却是在初中时代被淹没了,这无疑值得我们教师深思,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告诉他这种方法不对,而是需要在他表现出他与别人的不同时,告诉他你是最棒的。不要再用旧时代的教育方式来限制新时期孩子们的怪想法。让我们的教学方式塑造出更多的祖国栋梁,让我们的教学方式跟上时代步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