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育教育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煤化工工艺;教学大纲;编写体会
通过我校组织的“对青年教师拉、帮、带”活动,我首次尝试制定了煤化工工艺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的指引下,这学期我的授课内容煤化工工艺课程得以顺利进行,在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实践、出考题各环节中面临着不断出现问题、请教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现在谈谈我的一些感悟。
一、大纲格式
1.大纲说明
(1)说明本大纲适用范围:本大纲适用于1.5学年制的高中后和3学年制的初中后中专化工工艺专业学生的学习使用。应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2)说明该课程性质、内容、任务、要求、教学中注意事项。由于课程内容量大,应采取高度概括性语言逐章介绍;教学任务和要求应该清楚、详细,这样才能让每位老师针对每节课做出相应计划;因为有刚刚从事教学任务的新老师要使用参考教学大纲,所以,教学注意事项应具有可实践性和灵活性。
2.学时分配表
以第五章内容为例,如下表所示。学时分配表应该具体到每章、每节使用几个课时讲课,每节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什么内容应该一一对应。
3.课程内容
以第五章内容为例如下所示。课程内容应包括学时分配、每节课的教学任务与要求、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
附:本大纲 第五章 课程内容
第五章 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精制(16学时,授课12学时,复习小结4学时)
(1)教学要求:
a.掌握炼焦化学产品回收的概念、典型工艺流程,了解炼焦化学产品回收意义。
b.掌握煤气在初冷器中冷却的方法、工艺流程,了解煤气在集气管中的冷却。
……
(2)教学内容:
a.第一节 炼焦化学产品回收概述(2学时),重点讲述炼焦化学产品回收的概念、典型工艺流程,了解炼焦化学产品回收意义。
b.第二节 煤气的冷凝、冷却(2学时),重点讲述煤气在初冷器中冷却的方法、工艺流程,了解煤气在集气管中的冷却。
……
(3)教学建议:
换热设备引申到间-直煤气初冷设备,复习前面学过的化工原理课程中的换热器,并且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二、编写体会
通过自己制订教学大纲,我总结出教学大纲应该具备的一些特色:
1.前后连贯
由于本课程是专业课,所以制订过程中需要在上完专业基础课(基础化学、化工原理、化工机械基础等)后开课。
2.主次分明
由于本大纲是针对一年半学制的、高中起点的中专教学,所以课时有限,教学过程中要求主次分明,“掌握”内容重点讲解,“了结”部分略带讲解。
例如本大纲“炼焦技术”采用54个课时进行授课,而“煤炭气化”仅采用12个课时进行授课,就是由于一方面总课时有限,另一方面专业课《合成氨工艺》已经很详细地讲解了这部分知识。
3.紧跟时代步伐
根据当前煤化工发展现状,煤炭液化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结合我省“潞安集团”发展煤液化技术的现状讲解煤液化技术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附:本大纲 第八章 煤炭液化 (3)教学建议
(3)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实际课时情况确定本章的取舍。本章重点在煤加氢液化的反应机理;难点是常见的煤炭直接液化工艺和F-T合成工艺。结合我省当前企业发展煤液化技术的现状讲解煤液化技术的重要性。
4.学以致用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着重能力培养。以第五章内容为例,通过复习前面学过的化工原理课程中“精馏”知识,解决这节课“脱苯”的问题;注重在复习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脱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去接受新的工艺过程(粗苯回收),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附:本大纲 第五章 教学内容
……
f.第六节 煤气中粗苯的回收与精制(2学时),重点讲述粗苯的定义、回收工序、洗苯工序影响因素,了解粗苯的加工与精制。
g.复习(2课时),总结、复习、巩固本章内容的重点知识,结合《化工原理》内容中精馏单元的知识着重讲述洗苯工序影响因素。
5.注重学生素质养成
制订计划详细到每节课的任务,每章内容授完之后,做一小结。以填空、简答、判断等题型承载本章知识重点;课内完成这些补充的作业,表面以充实平时成绩,实际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做完事情及时总结”的习惯,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附:课内给同学们的小结作业题
一、填空题
1.我国煤炭可采储量仅次于美国、俄罗斯而居世界第( )位。
2.按选煤方法的不同,煤炭洗选可以分为物理选煤、( )和微生物选煤等。
……
二、判断题
( )1.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将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及化学产品的过程。
( )2.选煤是根据原煤中的煤与其中的矿物质、煤矸石等,杂质的密度、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及其他性质的差别,清除原煤中的有害杂质,降低灰分、硫分和水分,改善煤炭质量的过程。
……
三、问答题
1.煤的成焦过程可分成哪几个阶段?
……
6.本大纲的缺陷
对于中职教育来说,任何一门课程都应该动静结合,理论、实践结合,有课内理论教学,就应该有相应的实践练习过程。
由于本课程是化工工艺专业的一门辅助专业课程,课时有限,所以重在理论教学,没有课内实训环节。另一方面,目前实训条件还不能满足这门课程的课内实训要求。这是本大纲存在的一个问题。
但是,学期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毕业实习环节)巩固和实践本门课程的所学知识,只是这样的实训条件对这门课程不具有针对性。
三、实践结果
1.考核办法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和教学过程的进行,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如何真实有效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考核过程应该体现深入浅出、知识系统全面的特点,才能够真实反映同学们的实际水平。我在出考题的过程中反复斟酌,注意分析各种题型各自的特点。
(1)填空题。应考核知识重点;所需填空前后有提示;题量大,应涵盖所学知识面。例如第18题:“根据煤焦油沥青的软化点不同,可分为低温沥青、中温沥青、( )和超高温沥青。”学生基本不需要背,只要上课听讲了,就能回答上来。
(2)判断题。应考核知识重点,有明显错误,容易判断。例如第10题:“( )10.焦煤受热时能形成热稳定性能好的胶质体,不适合炼焦。”给出很明显的错误,上课听讲的同学都知道“焦煤”名字的由来――一种炼焦煤,前后矛盾,所以是错误的。学生基本不需要背,只要上课听讲了,就能回答上来。
(3)简答题。题量少、知识重点、分值小。同学们普遍不喜欢记忆,所以分值减少,而且是课内经常重复的重点,也能够答上其中的几条。
附:期末考卷
一、 填空题(每题1.5分,共30分)。
……
18.根据煤焦油沥青的软化点不同,可分为低温沥青、中温沥青、( )和超高温沥青。
……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O”,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40分)。
……
( )10.焦煤受热时能形成热稳定性能好的胶质体,不适合炼焦。
……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
2.炼焦生产中,装煤过程如何控制烟尘?
……
2.实践检验结果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化工G1002班的考核成绩还比较理想。
从成绩汇总情况可以看出,学生人数在各分数段内分布比较合理,整个趋势呈正态分布曲线。
参考文献:
[1]上海信息技术学校.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2.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酶标仪;HBsAg;双波长
使用酶标仪对e抗进行检测,在选择双、单波长使用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供大家参考。当使用酶标仪判定HBsAg的结果时,我们会相应地发现用单波长比色测定会促进部分弱阳性样品漏检,而采用双波长比色测定则可进一步减少相应现象的发生。
资料与方法 hBsAg试剂盒为上海某公司。 dRG-3000型酶标仪,美国某公司产。
将HBsAg阳性对照血清倍比稀释1:2,1:4,1:8,1:16,1:32,1:64后进行测定。
标本:257例患者血清。
方法:稀释样品100μL加入反应孔,37℃25min,洗孔后加酶结合物100μL,37℃25min,洗孔后加显色剂100μL,37℃10min,加终止液50μL终止反应,单波长用450nm滤色片,双波长用450nm为主波长,630nm为副波长,实验同时设阴、阳性对照。样品吸光度(A)/CO≥2.1判定为阳性(按说明书规定,CO=4.0×阴性对照吸光度值,若阴性对照吸光度
结果
倍比稀释的阳性对照血清测定结果,单波长法A值2.846,2.437,1.806,1.580,1.438,0.350(CO 1.068),即仅1:2、1:4阳性。双波长法A值2.641,2.528,2.475,2.286,2.262,2.188(CO1.002)即1:2、1:4、1:8、1:16均阳性。
257例患者血清测定两法结果一致的252例,5例不同的结果单波长法A值1.978,1.877,1.604,1.354,1.022,全阴性;双波长法A值2.248,22.215,2.284,2.209,2.256,全阳性。1个月后再次检测该5例患者HBsAg,结果仍为阳性。
单波长法测定易受显色剂空白吸光度、血清浊度、反应孔划痕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吸光度较高,而双波长法可有效避免上述影响因素,减少了干扰,提高了HBsAg弱阳性样品的检出率。因此我们建议在使用酶标仪判定HBsAg结果时应尽可能使用双波长比色法,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讨论
因为至今仍然没有一种链球菌抗原使人体感染后,可以使抗原体100%地引起反应,在国外的大多文献中主张在1个实验中同时检测2种以上的链球菌抗体。而针对急性的风湿热,或者是拥有急性肾炎的患者,ASO水平偏低或者处于不稳定的临界值时,ADNaseB抗体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出现升高的可能,所以可以做除ASO之外的关于第2种抗体进行相关的测定。
链球菌抗体的水平不仅会受到季节和地理位置影响,还受年龄的影响。所以,实验室的位置特殊会影响数值,最后可以在同一地区为不同年龄的患者做测定,以免出现误诊。根据本实验测定,结果表明,链球菌的2种抗原体,即ADNaseB与ASO的水平会在成年人与学龄前儿童中显示较低,而对于学龄期则是较高,这一测定国内外是显示一致的。
酶标仪在测定双波长和单波长过程中,其相应的自动化分析仪以及模式是十分相似的。但是,这两者的吸光度测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不同。而通常情况下,其相应的生化分析是属于水平光路形成的,但是酶标仪检测的是垂直光路。这两者之间的测定原理是完全一样的,这两者都完全使用的是朗博-比尔定律,均是测定样本的吸光度,但针对垂直光的特点来说,其标本的吸光度被液体浓缩或者稀释的影响特别小,但是酶标板的透光性和样本的液面是否保持一致和孔底是否保持平整等等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 美育 人格修养
关于语文能力结构的研究表明,培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无论如何,必须同时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应最大限度地发掘文学作品中隐含着的人道光辉,联系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思维性和艺术性的特点,为学生的人格发展提供更宽广的空间。尽管我国的人格教育研究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格教育的途径策略研究也不断推陈出新,但前辈们的实践多是从宏观上通过德育手段、心理教育进行课程设置和开发。否则在理论上是违背辩证法的,在实践上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
下面对此作进一步阐述:
一、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们从不同方面讨论了语文能力与整体素质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下面从几方面加以说明:
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在审美实践中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审美主体(人)如果离开审美对象,不与审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要形成审美能力就是一句空话。艺术是人对现实审美关系认识的最高形式,也是美的集中表现,因此,艺术是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有人把“美育”理解为“艺术教育”,虽然有片面性,但还是抓住了要点。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学作品,属于语言艺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是美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学语文学科在中学总课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大大超过了音乐、美术的课时,可见,对于美育语文学科应该分担多一些,应该成为实施美育的主干课程。
这样一来,有人就会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这样做,语文课不就成了文学课了吗?语文课的工具性哪里去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确实是基础工具性。要求学生学习和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语文教学首要和基本的任务。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但是,语文课本又不是语文工具书或语言知识手册,课文是作者用“言语”写出来的。“语言”与“言语”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语言”没有阶级性,没有思想性。“言语”是人的个体为了表达某种内容组织起来的“语言”,也可以说是有一定思想内容的信息载体。
这样“工具性”就必然带来“思想性”。又因为“言语”的形象、生动,组成了各种美的图画,这样“工具性”也必然带来“文学性”。“工具性”与“文学性”并不完全对立,在课文中两者交融在一起,不可分割。我们读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难道只是为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吗?难道只满足于“空”作“游”的状语的分析吗?转贴于 我们还必须从美学的角度分析,认识到“空”字是水清的点晴之笔,“影布石上”是水清的证明;“怡然不动”与“往来翕忽”造成了动静相生的审美效果,“似与游者相乐”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的情趣,整篇文章组成了素淡、恬静、安闲、冷色调的审美意境。缀词达意,意因词显,词与意浑然一体,怎么能截然分开呢?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是基础工具性,随着“工具性”又派生出一些其他性质,如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等。这些派生的性质是由于作为物质载体的“语言”所载的不同内容而产生的。用语言来写说明文,就有“科学性”;用语言来写语文知识短文,就有“知识性”;用语言来写文学作品,就有“文学性”。我们不能把说明文讲成“科学知识普及课”;同样,我们也不能离开“语言分析”去谈审美,这一点是应该引起注意的,不要把语文课讲成纯文学课。
二、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一、美育的定义以及基本内容
(一)美育的定义
所谓美育就是培养人们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也被称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通过美育不仅能够培养美的素养和情操,还能使学生具有更加高远的理想。从广义的角度分析美育,即是指将美学渗透教学之后产生的教育;而从狭义的角度分析美育,即是单指艺术教育。
(二)美育的基本内容
美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其一,自然美,即自然事物所呈现出的美,例如山水、星云等;其二,艺术美,即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美,也就是艺术家通过作品所显现出的本质力量;其三,技术美,属于精神结晶,由于艺术和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技术美也属于美育的主要内容;其四,旅游美,即在旅游中形成的美,旅游中对事物的认知以及日后对旅游的回忆都属于美感经验,具有抒情性的特征。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作用及任务
(一)美育渗透的作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美育不仅关系到思想、性格,更极大的影响着情感和意志。通过美育的渗透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思想教育,更深刻的认识现实,另外也能提高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美育渗透的任务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渗透主要的任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其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感觉;其三,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对艺术的修养;其四,培养学生追求理想境界的能力,激发对艺术的热情和兴趣。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的策略
(一)运用绘画手法描绘美
音乐与绘画是艺术领域中最重要的两个表现形式,音乐是通过听觉来传递艺术,而美术是通过视觉来传递艺术,二者虽然在艺术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上方式不同,但二者同为艺术表达的手段,有着共同的所属范畴,这就决定了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这其中,二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审美功能,在唤起人们情感共鸣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将音乐与绘画建立起联系,以此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更浓,进而达到美育渗透的目的。
(二)创编游戏活动体验美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游戏教学法是教师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这也是由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通过创编游戏体验美,可以达到非常理想的美育渗透效果。教师通过带领学生一起创编游戏,让音乐与游戏实现巧妙的融合,可以让学生对歌词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进而使学生进入教师所设定的角色,提高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就表示,游戏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最好办法。因此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应灵活应用创编游戏方法来渗透美育。
(三)促进思维发展想象美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性思维,想象力丰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音乐的审美想象既是一种感受美和享受美的过程,也是思维锻炼的过程。学生每一次的审美想象其实都是一次情感的升华和思维发展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进行审美想象,培养学生想象美的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四)联系实际生活创造美
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小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和鉴赏往往与其所接触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也离不开生活这一要素。在音乐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到:“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能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使同学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所以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需深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内涵,在自身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生活实践活动来联系生活创造美,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实现美育的渗透。例如,在《春天的歌》一课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只根据书本中的内容进行教学,而是为了让学生形成更深刻的感悟体验,带领学生在课后来到大自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感受到了《春天的歌》所描绘的内容,内心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然后教师让学生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歌唱,在这种具有感染力的氛围里,学生不仅学习到了音乐知识,内心的美学情愫也被激发起来,提高了鉴赏美的能力。
关键词:;音乐教育;国民素质教育
先生(1868-1940)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与其他教育家的最大不同之处,是他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施行美育,毕生提倡美育,亲自实践美育。“美育”这个名词是1912年从德文“ Asthetische Erzie Hung”[1]译出,并把它和德、智、体并列为“四育”,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美育的一系列论述,对我国近代美学教育及中国音乐事业的建立和发展,起了开拓和奠基作用。蔡先生关于美育的文章很多,而专门论述音乐美育的文章不算多。他的音乐美育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一些短文、演说、讲话、序文之中。有关音乐方面的论述,内容涉及音乐的起源、音乐的性质、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教育事业、作曲人才的培养、音乐理论研究与建设的方向以及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道路等等一系列问题,其中有许多精辟而深刻的见解,至今仍有现实的启示作用,值得认真研究。
一、音乐美育思想的由来
纵观先生的生平,尤其是其求学历程,对其“中西合璧、融贯古今”音乐美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早年接受中国封建传统教育,走的是科举之路,但他对仕途并不感兴趣,“性近于学术而不宜于政治,于旧学时代,已见其端矣。”[2]先生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也颇有研究,从1892年4月赴京朝考的第二篇文章《审乐知政疏》[3],可知蔡先生十分了解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发展,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1901年10月撰述的《学堂教科论》,他把音乐学列为“无形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并认为“适情之学者,以音乐为最显,移风易俗”。[4]蔡先生是深知艺术、深知音乐为何物而有实践(欣赏)经验的美学家。
的音乐美育思想和他的整个学术思想一样,是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一方面,他融合了我国古代的音乐思想,特别是先秦儒家“礼乐相济”的观点。在关于音乐的文章中,曾多次提到《乐记》的重要性。《乐记》作为孔子以来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著作,重点论述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里不妨引述几段蔡先生受儒家音乐思想影响的观点:
“吾国言乐理者,以《乐记》为最古,亦最精。”[5]
“我国国民对于音乐情感甚为丰富,历史上已有明证。远至唐虞,命夔典乐,已知有音乐提倡之必要。其后散见于《乐记》及各史礼乐志者,尤源源不绝。”[6]
“礼与乐相辅而行,审乐以知政。”[7]
上述引用的的音乐观点与《乐记》中“乐者,通伦理者也”和“声音之道与政通”等的命题是一致的,可见受儒家音乐思想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在德国留学期间,广泛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德国美学家康德。从中,可见注意到音乐艺术由“娱耳”升华为“移情”(即陶冶人的性情)的社会功能。在1930年,在为《教育大辞书》撰写的美育条目中,明确给美育定义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由于音乐艺术更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所以认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极好“教材”。
二、音乐美育思想的具体内容
先生的音乐美育思想既是以音乐为手段、方式的教育思想,也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普及音乐的教育思想。“五四”运动爆发后,撰文说:“我很望致力于文化运动诸君,不要忘了美育。”[8]在看来,无论中西方,音乐都是美育最重要的手段,音乐教育本质上就是音乐美育。他说:“吾国古代教育,用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乐为纯粹美育。”“在西洋……音乐、文艺,纯粹美育。”[9]把中国古已有之的陶冶性情之说与西方的美育理论结合在一起,把古代乐教与现代音乐教育相提并论,其目的都是为了美育的普及。
但是,并非像当时有人认为的那样,把美育单纯理解为专门的艺术教育,而是更为强调它是作为美感教育而在全社会实施的一种普通教育。在他看来,普通教育的宗旨之一即是“养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在音乐教育方面,先生受德国教育家席勒的美育思想的影响,认为美育最为重视的是培养高尚人格和提高国民素质,而不仅仅是音乐技艺的养成。
“中西合璧”音乐美育思想,集中体现在:1919年11月,在音乐研究会同乐会上发表的“演说词”、1920年3月为《音乐杂志》撰写的“发刊词”、1927年11月在国立音乐院成立典礼上的“开幕词”和其他一些演说和讲话中。在1919年11月的“演说词”指出:“共同研究至高尚之乐理,而养成创造新谱之人才,采西乐之特长,以补中乐之缺点,而使之以时进步。”高度概括了的中西兼容的音乐美育思想,也在宏观上为中国近代音乐地发展指明了道路。
在深刻洞察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西合璧的音乐美育思想。首先将音乐美育纳入文化学范畴来研究,站在时代的前列,以宽广的胸怀,把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与他民族文化加以比较,分析总结出中国文化的优长与不足,进而提倡吸收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精神和观念,弘扬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使两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近代文化。
上述所说的“西乐之特长”与“中乐之缺点”是就宏观而言;其中的“乐”,既指艺术本体的音乐,又指整个音乐文化事业,具有双重的含义。在看来,“五四”时期的音乐教育,欧洲各国“有音乐专门学校以培养专门音乐人才”,不论大都会、小村落,音乐会“时时有之”;而中国则“尚无音乐学校”,即是北京大学也“尚未设正式之音乐科”;很少有音乐会。
通过比较说明,要发展中国近代音乐和音乐教育,就应“取西乐之特长”,要兴办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专门音乐人才,尤其是作曲和理论研究人才,这是“发展音乐之基础 ”。
在音乐教育上,如何去“取”其特长呢?蔡先生在对待西方文化(包括音乐),始终坚持:一要“输入”;二要“研究”,“选择”,而后“吸收”;三要有“更进之发明”。正如他在1916年发表的《文明之消化》一文所指出的:“消化者,吸收外界适当之食料而制炼之,使类化为本身之分子,以助其发达。”正是本着这样的原则,在音乐美育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美学文选》[A]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4 月,186页。就目前所见资料,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从理论上提出美育的王国维(见1903年8月《教育世界》中《论教育之宗旨》).
[2]聂振斌 .《及其美学思想》[M]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6页, 137页.
[3][4]《全集》[M] (第一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104页,336页.
[5]《发刊词》.《全集》[M]第四卷 92页.
[6 ] 吴伯超 《国立音乐院成立记》 1928年国乐改进社《音乐杂志》.
[7] 《大同乐会序》.《全集》[M](第七卷) 451页.
关键词:美育 素质教育 作用
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这五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从作用的发挥来看,美育是最具渗透性和最有活力的因素,它对其他四个方面都有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美储善”、“以美启真”、“以美助健”、“以美益劳”。
一、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储善
德育是把社会的思想现象、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清真、善、美,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正确处理个体之间及个人与集体和社会整体的关系。从德育的目的可以看出,美育是德育的前提,只有对真、善、美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才能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打下基础。美育是在和谐的环境中,陶冶个体的性情,抑制其功利化倾向,在潜移默化中储备了跨越生死、不计利害的道德情操,使人逐渐高尚起来,即起到以美储善的作用。
美育能直接陶冶人的性情。性情作为人的感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与个体的欲念功利心相联系。在人的性情形成的过程中,又受到其他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和制约。一些理性的教育,对于人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和限制,它的力量往往只能局限在那些具体的规定上。而人的审美活动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衡量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尺。审美对象所蕴含的意义总是在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直达人心,使人进入高尚的审美境界,使人在感动中去掉私利之心。所以,审美活动会超越狭隘的功利性,在人们的身上唤起那些真正具有人的价值的性质和属性。这就是说,人类审美所追求的不是有限的功利目的,不是达到这种有限功利目的的工具。相反,它使人从那种有限的、自私的占有欲中解放出来,上升到自由、无限的崇高精神境界。
二、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启真
科学和艺术具有相通性和互补性,这一点在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精通音乐,尤其擅长小提琴。毕达哥拉斯、开普勒、普朗克等科学家都精通音乐。我国古代的张衡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歌德是一位大诗人、大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
美育是在对人的熏陶和感召中,培养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美育过程中渗透着理性的直观能力,使人的理性与人的感性相沟通,引导人由认识走向创造,起到以美启真的作用。从生理角度来看,美育可开发大脑的潜能。现代脑科学研究提出了大脑两半球的“双势理论”的“思维互补理论”,指出大脑两半球是有分工的,具有互补性。人们在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大脑右半球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时间长了不利于大脑的发育。而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大脑两半球协调发展。音乐、美术、舞蹈等,都能活跃大脑右半球。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大脑左半球得到休息;另一方面,由于大脑接收到更多的外部信息,通过两半球积极配合,能充分调动潜意识中的创造灵感。
从激发人的动机来看,美育可提高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育,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和科学的广泛兴趣,引导他们热爱科学,热爱学习,以主动的精神去探求知识的奥秘,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和手段。而美育为学生了解客观世界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其在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体验中,激发求知欲,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科学、创造的精神。
从思维的度来看,美育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早于抽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儿童是从形状、色彩和声音的一般感觉思考事物的。美育能提高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进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艺术的形象思维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潜能。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
三、美育对体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助健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是探索知识,攀登科学高峰的基础。一些科学家专心于科学研究而忽视体育的现象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美育则可以从身心两方面来促进体育,起到以美健体的作用。一方面,促进人的生理健康。美育可使人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使人心情舒畅,肌肉放松,心律舒缓,机能协调,能消除各种有害健康因素的困扰,促进有益健康的生物化学物质分泌,从而增强体质和体能。实践证明,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疾病。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另一方面,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给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个体对社会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在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人们受功利化的影响,经常出现烦躁、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保持心理健康已成为人类的重要课题。美育可起到解除紧张,陶冶性情的作用。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绘画、游览名胜古迹,可以调节人的心理,保持情绪稳定,增强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四、美育对劳动技能教育的促进作用――以美益劳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美育;德育;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21-02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美育借助生动、感人、优美的画面,歌声等具体的形式,去感动人,提升人的境界。德育以明善恶来感动人,提升人的素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美育,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如何创造"美"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感知美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健全的人格。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美育,实质上就是用美育的方法培养提高学生道德分析、道德评价能力的过程。
1.美化校园环境,彰显"立美育人"
1.1 校园环境整体设计,体现"立美育人"。"立美育人"的理念体现在校园环境的整体设计中,学校外墙应全部绘制精美的图画,图画内容以古今儿童德孝故事为主;学校内墙绘制体育健身简笔画。学校操场绿色的草坪,红色的跑道相得益彰。学校后花园种植四季鲜花:春天有迎春花、月季花迎春盛开;夏天有石榴花、荷花争相盛开;秋天有、桂花飘香;冬天有腊梅、榆叶梅傲雪开放。枝头小鸟啁啾,草丛秋虫低吟,墙角青藤缠绕,是学生学习的花园、成长的乐园,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美的内涵,发挥"立美育人"的作用。
1.2 厅廊建设德美一体,洋溢文化气息。我们注重厅廊建设,以洋溢文化气息为中心,以德美一体为宗旨,以育人为核心,精心布置,努力打造"校园小广场":"展望未来塑像"、 "世界地图"、"爱国少年塑像"等充满个性和睿智的"厅廊雕塑";宽敞明亮的底楼正厅,两侧展板上孩子们的书画作品、学校重大演出、竞赛活动的精彩瞬间都布置其间,经常引无数师生、家长在此驻足欣赏,这里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群星风采墙";一幅幅图画仿佛时时向路人诠释着"大美育"思想的内涵,这里被誉为"校园之魂"
2.美化班级文化,凸显"立美育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中国晋?傅玄《太子少傅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都说明环境对人具有教育内化功能。优美的教室环境具有榜样和诱导的力量,具有正面的教育功能。
班级文化的设计与布置应充分体现了班主任老师和学生的聪明与智慧,各班可按"一班一品"的要求,每学期开学初各班都要认真设计规划班级文化,通过图书角(知识园)、卫生角(绿色吧)、才艺展示画廊、名人坊、星星闪亮等栏目展示各班独特的班级文化特色,各班图书角和教室外的小盆栽,充满了书香和绿色,这能成为孩子们最美妙的学习活动天地,孩子们每天能陶醉在他们自己参与创造的班级文化世界里。每学期学校对各班班级文化布置进行两次全面的检查与评选活动,每年还至少举行一次班级文化布置的现场会,在现场会上,邀请一至两位较突出的班主任谈经验与体会,通过交流与现场观摩,让全校各班班主任之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学科教学渗透美,体现以美育人
以学科课程为渗透全面落实以美育人的思想,充分发挥利用一切教育资源,营造美的环境,让学生浸润在美的教育中张扬个性,培养能力, 塑造气质,全面发展。
3.1 美术课程的美育教育。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性为目的者也。"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就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学校在美术课堂中实践美育研究,增强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渗透美育教育,以美育人,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教育功能。在"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中体现美育教育。
3.2 三国文化特色课程 美育教育。为了营造三国文化艺术氛围,让学生感受本土传统艺术的美,学校从三国文化环境与魏都艺术特色课程的建设,感染、熏陶、激励、启发学生。
功能室环境文化体现三国特色。"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又塑造了我们。"学校充分发挥环境熏陶的作用,根据每一个艺术工作室的特点,把教学公共空间作为艺术展览空间,真正将学生的审美与身边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享受一场视觉盛宴,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如剪纸工作室以红黑为主色调,既体现传统风格又充满活力,每一堵墙都以学生精美的作品点缀室内空间。陶艺室的整体风格则采用黄色调,使用创意设计的陶艺作品架分布在整个陶艺室的四周,陶艺架上放满不同系列的纸陶艺作品,浓浓的纸陶艺作品气息充满工作室。
摘要:美育的宗旨是培养发展人的感性能力,陶养高尚的情操以实现健全完善的人格。美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美育的不足,从学校美育、将美育纳入社会和谐文化、美育与大众审美文化的互融和加强社会公共美育机构四个方面进行探讨来促进美育的实施,为实现和谐社会提供有利的精神文化支撑。
关键词:美育;和谐;人格;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上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新的历史时期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其内涵和意义极其丰富。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人的和谐,具体表现在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他人(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方面,如何加强这三方面的和谐,不仅需要从政治、民主、物质条件上去努力完善,亦需要从文化精神层面去挖掘优秀成分。美育作为塑造完善健康人格的学科,在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美育一词,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和教育家席勒提出,他提出以美育来恢复完整的人性,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席勒《美育书简》的副题就是“对于作为整个人的感性教育”,将“人”的教育作为美育的主旨。最早将美育系统深入引入中国的教育家,他在《教育大辞书》中对美育定义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1]他在《美育与人生》中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2] 通过美育概念我们可以得出,美育的本质是培养和发展人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通过审美的形式来感悟人生,净化心灵,把生命中粗野、狂暴、具有破坏性的力量因素导向和谐、纯净的人生境界,实现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人格。
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人的和谐,而美育有助于实现和谐的理想人格,因此,美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美育的独特本质,当代美学家曾繁仁在《现代美育理论》一书中提出“培养学会审美的生存的一代新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也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根本动力之一” [3] 当代一些学者在美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方面也进行了相关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对美育的实践功能关注不足,多倾向于阐述美育对构建和谐社会所发挥的意义和作用,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加强和实施美育,尤其在如何加强社会美育方面,探讨不够。本文针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美育的不足提出了具体对策,并且将美育的视角由单纯的学校美育扩大到整个社会范围内,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层面的参考。
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美育的不足
(一)学校教育重智育轻美育,学生的美学素养整体偏低
学校教育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场所。虽然1999年美育被正式列入国家的教育方针,但是当前在我国学校中,美育的现状令人担忧。人们过于关注智育、德育和体育的发展,而美育相对来说要薄弱的多。美育与其他三育相比,实施和管理存在随意性,美育不完善、不系统,尚未形成独立和完整的实施机制。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即偏重于艺术技能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对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技能方面可能是高超的,但是在审美素质和人格涵养方面却表现的严重不足。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城市中小学生接触过校外艺术培训。钢琴、绘画和舞蹈成为接受专项艺术类教育的首选项目;但是另一方面却是美学基本常识的缺失。“唐伯虎是哪个朝代的?”“老子、庄子为何人?”某高校美学选修课课堂上,大学生们连这样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美育的缺失严重影响到学生们综合素质的均衡发展。
(二)大众文化传播背景下的审美泛化是对美育的误读
在商品经济占主导,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里,人们过度追求物欲的满足,精神需求被压抑到最低限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商品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迅猛发展,并日渐成为当今审美实践的主流。流行音乐、通俗小说、网络文学、影视剧以及商业广告充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强烈的感性形式来表达人们在商品社会中裸的欲望,宣扬享乐主义。而以情感陶养为核心,感性中渗透着理性意义,加深我们对生命和宇宙真谛地理解的美育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大众文化带来的审美的泛化并非真正的审美,随着审美的泛化带来的是审美的滑坡,审美趣味的低俗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美育是实现人内心和谐,塑造健康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只有健康的、积极的审美活动,才能消解人在现实世界生存中的扭曲与异化状态,成为自由、完整的生命存在。“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都共同的东西。” [4]宣扬欲望、满足纯粹生理感官刺激的审美文化并不能解决当代社会人们因物质与精神的失衡而带来的种种矛盾。利己主义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他人往往是利益纷争的对象,正如萨特所说“他人即是地狱”。在人群中,友好表面下所掩盖的却是冷漠、疏远和不信任。人把自身与社会、国家、他人隔离开来而显出自己孤立的身影。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而不断强化个人的力量,个人不断把自身与世界隔离开来,到头来,发现自己的力量在强大的外部世界中是如此的脆弱。面对失败与挫折,无法寻求到有效的救助力量,从而难免遭到被彻底打垮或者精神崩溃的命运。自杀、杀人以及“虐猫”、“虐兔门”事件层出不穷,这些极端事件的发生,严重危害到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发人深思,令人警醒。我们迫切需要在当代社会提倡并开展健康的美育,在泛审美环境下展开新的立美教育。
(三)生态美育的实施任重而道远
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人与自然抗衡的能力,也促成了人主体意识的膨胀。人们把自然当成征服和索取的对象。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发展的后果就是全球气候异常,各种极端天气、自然灾害频发,非典、甲流的肆虐,生态危机和生态平衡问题日益严重。要改善这种状况,人类面临的不只是技术上的改进,更重要的是思想意识的提升和文化的反思。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涵,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家的与天地万物齐一,都表明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天人合一”传统美学观念与现代生态教育相融合产生的生态美育是当代美育研究的一个新命题。“所谓生态美育,就是以生态原则为基础,把生态原则提升为审美原则,通过生态审美实践,培养人的生态审美情感,提高生态审美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 [5]生态美育的目标是让人们实现生态审美生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然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生态美育作为一种新兴提法,其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人们对生态美育的认识和重视不够。虽然政府在生态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各级政府仍然将工业化、城市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工作重心,以牺牲生态平衡来为经济发展铺路的做法时有发生。要想让政府和民众高度重视生态美育,充分发挥其在建立人类精神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在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生态美育,仍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
二、加强美育的对策
关键词:舞蹈教育;美育教育;功能表现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86-02
随着我国社会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美有了更高的追求。舞蹈艺术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人体文化形式,表现了特殊的社会艺术形态,不仅能够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还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它可以将生活中美的一切集中地体现出来,给观看的人们传达美的讯号,帮助人们提升认识和领悟美的品位。因此,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舞蹈是最有效的载体形式之一,如果美育中缺乏了对于舞蹈的教育,那么美育也就变得不再完整。由此可以说明,舞蹈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其在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一、美育的概念
吕艺生先生是著名的舞蹈教育学家,它曾经给美育定义为:“美育还可称作美的教育和审美教育及美感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美学概念,以及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项教育活动。”随后,张念宏又在出版的《教育百科辞典》对美育的概念作了进一步地阐明,其认为在美育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审美教育来树立审美观,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具有美学价值的元素,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其次是要让学生通过美学教育,来培养辨别美与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热情。最后是通过美学教育来培养学生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总而言之,美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基础,从而提高对美的创造能力并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全息视角上的教育观念。此外,美育涵盖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包括对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的认知和教育;从狭义上来说,主要指的是艺术方面的教育,比如音乐、舞蹈和戏剧等。现如今,我国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舞蹈也被列为美育教学内容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学生可以通过舞蹈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艺术的真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塑造了完美的体型,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培养了学生辨别美与丑的能力,从而在思想和感情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而树立了良好的审美观。
二、舞蹈教育所表现的美育功能
1.培养学生认知世界的能力。所谓真正的舞蹈艺术,其最终需要的就是舞者能够为其全身心投入自己整个肢体,由不同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舞者真挚的情感。这和传统中常讲到的舞蹈形象是完全不一样的,不再代表着所谓的“头脑简单和四肢发达”,而是一种艺术形式或者是艺术手段,可以将舞者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得以充分地表达。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舞蹈的这个过程中,动作可以带着他们很好地去感知这个世界,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大多数的舞蹈都是用抒情的方式进行演绎,这样可以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生活内容和情感用最真实的方式表现出来,其舞蹈形象的塑造过程主要是依靠一些概况程度较高的手法,由此也就赋予了舞蹈具备特殊的审美属性。因此,将舞蹈艺术看做是一种别样的生命情调也不为过。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可以用不同的舞蹈动作来感知整个世界,从而将自己内心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
2.提高学生审美艺术的能力。如前文所述,舞蹈要求舞者将整个肢体投入其中,那么舞蹈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进行舞蹈动作方面的教育,在教授过程中,主要是对肢体语言进行训练,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律动感,增加对乐曲中节拍的敏感性,通过舞蹈学习,不仅能够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强健,还能使自己具备更好的形态美。那么为了迎合舞蹈教育的教学宗旨,只要是舞蹈学习者,不论专业与否,都必须在学习之前进行一些有关形体方面的训练,其训练目的就是希望舞者可以很好地协调肌肉和力量之间的杠杆关系,从而使自身的协调力与耐力达到统一。舞者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可以深深地体会到舞蹈最内在的美感。所以,舞蹈教育不仅可以使人的美感得到良好的培养,还能使学生对艺术所产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3.激发学生创造艺术的能力。在舞蹈教育过程中,要求舞者将自己的思维以及情绪得到充分地放松,让人脑与舞蹈动作的表现实现近乎完美的配合和统一,舞者可以将自己的心灵通过舞蹈动作来释放。学生通过接受这种舞蹈教育,使自身的艺术创造力得到激发,从而形成良好的艺术创新思维。因为在舞蹈的教育过程中,舞者必须要根据音乐的节奏,来发挥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从而发挥想象力,用相应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在这个创作过程中,舞者必须放松心态,用“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来陶冶自己的情操,从而使艺术思维的能力和审美的能力得到相应地提高,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由于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它更能够实现将人们内而外的全面素养得到提升的功能。
4.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舞蹈艺术是一门培养人们综合素质的艺术,它紧紧围绕着情感活动,在教育过程和形式等方面还具有一种可以培养人们健全的人格的美育功能。所谓健全人格,其主要包括三个点:一是要客观地认识自我,并拥有积极的自我态度;二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三是协调好自己与世界或者是他人之间的关系。在舞蹈的基础训练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的身体具备一定的柔韧性和爆发力,还要求学生能够有合适的速度和控制能力,然而这种能力的训练是日积月累的,比如说学生在进行柔韧性训练时,需要采取压腿和耗腰等一些较为枯燥的训练方法。而对于舞蹈初学者来说,这个训练过程常常会伴随疼痛,这都需要学生具备超乎寻常的耐力。此外,当需要培养学生的个人吃苦精神以及坚定顽强的意志力的时候,舞蹈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否在同班级学生中客观地认识自我,以及在训练过程中出现伤痛的时候如何将自我态度调整为积极的。
三、如何发挥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
1.逐步完善舞蹈教育的课程体系。针对舞蹈教育来说,在西方国家很早就拥有了比较成熟的相关课程体系,其中有一些国家还对舞蹈教育的相关课程设立了一些标准,此外还对舞蹈教育提出了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实施路径。在西方的很多国家的高等院校内,已经将舞蹈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当中,将其设置成为一门必修课程或者是选修课程,从而向着艺术教育中的现代化潮流逐步迈进。因此,我国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顺应时代的潮流,适应当今舞蹈教育的发展,寻找我国舞蹈教育现存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现在的发展现状,与此同时,还应该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来为舞蹈教育制定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在高等院校中将其设为必修课程或者是选修课程,或者开设一些相关的舞蹈课程,使我国的舞蹈教育课程体系能够逐步完善起来。
2.为学生多举办一些与舞蹈教育相关的知识讲座。要想让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得到充分地发挥,还需要给舞蹈学习者提供一些与舞蹈相关知识讲座和培训。要想真正的融入到舞蹈的世界,如果只是具备一定的舞蹈文化素养以及舞蹈基础功底,那还差得很远。最重要的还是要形成自己良好的审美观和较高的舞蹈意识修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与舞蹈相关的教育过程中,应该丰富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增加一些相关的教学活动,比如可以通过举办舞蹈知识讲座的形式给学生传播舞蹈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检视自己,从而培养学生自身的舞蹈意识修养。
3.为学生提供舞蹈艺术的实践机会。在舞蹈教育过程中,不仅应该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美,还应该为学生多多提供一些舞蹈的实践机会。比如可以举办一些与舞蹈教育相关的大型文艺晚会,如“舞林大会”等,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与舞蹈有关的各种艺术资源有效地整合到一起,善于使用各种教育平台,主动承担起培养综合素养全面提高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除此之外,作为舞蹈教育的相关教学工作者来说,就更应该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职责,对舞蹈教育在美育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引起高度的重视,从而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为他们的审美素质教育提供最为坚实的物质和精神保障。
英国的培根在其《论说文集》中曾提到:“至上之美是由内在美和外在美结合而成的――把美的形象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由此可见,只有内在和外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为此,相关舞蹈教育工作者应该顺应当今社会教育的时代潮流,通过舞蹈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这对学生提高欣赏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钟诚诚,罗美霞.浅谈大学美育中的舞蹈教育[J].大众文艺,2012,(23):232-233.
[2]柳文杰.浅谈舞蹈的美育功能[J].大众文艺,2013,(18):146-148.
[3]林碧芸.浅谈舞蹈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B),2013,(4):17-18.
[4]吴跞尧,侯珏.浅谈舞蹈教育与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J].才智,2013,(24):59-59.
[5]陈炯伶.试论大学生美育背景下的舞蹈教育[J].音乐大观,2014,(7):176-176.
[6]李磊.试论高校舞蹈教育的三个基础[J].科教文汇,2014,(13):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