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怎么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范文

怎么提高逻辑推理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怎么提高逻辑推理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怎么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第1篇:怎么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范文

通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数学思考之逻辑推理”几次磨课对比表明,六下复习与整理课可以打破“梳理知识结构+练习巩固”的固有模式,用一张预学卡片串起了整堂课。利用“我们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各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排除法,并梳理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如符号化、分类、对比、列表……通过“我们的反思”,使学生发现整个小学阶段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数学问题,实现认知网络的重新构建。

二、案例背景

在六下整理和复习部分,安排了4个例题:利用数形结合找规律、列表推理、等量代换、简单的几何证明。

从表中不难发现,这四个例题,素材不同,形式各异,但是教学内涵是一样的,那就是其中蕴含推理的思想方法。实际上,本套教材从二年级起每册安排“数学广角”单元,作为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推理,教材一直是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呈现。例如,三年级下册的排列组合、四年级下册的鸡兔同笼,可让学生体会观察、归纳、枚举等合情推理的方法;二年级下册的逻辑推理、六年级下册的鸽巢问题等内容则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演绎推理的方法。那为什么教材在六下的整理和复习阶段,再次设置相关内容呢?如何定位这节六下的整理与复习课的“逻辑推理”?如何在复习课中体现“生本”?如何将方法和教材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笔者在几次教学中进行了反复的实践、反思与修改。

三、案例描述

【教学现场】交流预学成果

教师出示预学卡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数学思考”,(板贴)前几天我们完成了预学卡片,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一道看似很复杂的题,老师已经把它请到了黑板上,自己轻轻读一读 。知道吗?这个问题就是数学上的逻辑推理问题。(板贴) 这么复杂的一个数学问题,同学们都是怎么想办法解决的呢? 让我们来看一些能够代表全班同学想法的方法,看完了请你用手势告诉大家。

教师展示预学成果:

师:哪些方法你看懂了?怎么推理的?哪些方法你没有看懂?哪些方法之间是有联系的?(板贴)

师:请同桌讨论(2人一张),看看小作者是怎么理、怎么推的?(推理下面打上c)把研究成果写在学习单上,开始吧!

【教学思考】当每个学生都经历了“预学卡片”的个体创作,他们的内心会更加期待交流,实现碰撞。当学生欣赏他人的方法,提出善意的建议,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思想时,所有学习需求都是学生自然生发的,没有强求,没有刻意,只有需要!这样才真正盘活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现场】构建方法联系

师:这4种方法中有没有你不太看得懂的?(随机反馈,磁卡板贴)

第三种方法其实还有更简单的方法,你们知道吗?(看录像,引导到3乘3)

第四种方法,请学生介绍,和前面的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师:(出示骰子法)这种特别奇怪的方法,你能看懂小作者是怎么整理信息,怎么推理的?和前面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善于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思考】充满联系的教学才是好的数学。整个比较、联系的过程,教师没有“教”的痕迹,只是精心选择了学习素材,将符号化、类比、列表、推理、排除等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巧妙地蕴藏其中,引导学生自己解读、自己评价,并通过沟通联系,让学生学会用整体、系统的眼光对方法进行梳理,提升学生系统性思考的能力

【教学现场】统整思想方法

反馈:学过哪些类似的数学问题?

师:预学卡片中我们还编出了类似的数学问题呢。

师:看了这几题后,你有什么发现?(根据不同的题目,我们采用不同的方法)

【教学思考】六下毕业复习课应该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最佳机会。复习课的尾声以预学卡片中“学过哪些类似的数学问题”来“触”,“通”至以前学过的所有的这一类问题。将原本在每节课里获得的“散装”的点,在整体知识背景下进行重新组织和构建,将原来彼此分割开来的点联结成统一的整体,提升毕业复习力。

【教学现场】拓展练习应用

师:学到这里,现在对于这个逻辑推理问题,你是不是比刚做预学卡片时多了一些理解和感悟。

练习(反面有锦囊设计):同学推荐(1题)。

师:好复杂呀,采访一下钱周越同学,你是怎么编出来的?(从问题到条件)

老师推荐(1题)。

【教学思考】复习课中的练习设计应尽量减少单纯模仿、重复操练的内容,练习最好采用学生自主编的题或推荐的题,标出作品来源的形式使出题者充满自豪感,也使其他同学充满好奇,兴趣浓厚,不知不觉甚至不知疲倦地进入悟题、品题的学习状态。

四、反思建议

复习课,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关于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要帮助学生盘活数学思维,使得散落在各年级教材中的相关点能联系起来,提升自主复习力。同时,要兼顾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复习课的效率最大化。

第2篇:怎么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数应用题 存在问题 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小数应用题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当中一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也一直是小学数学中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小学数学小数应用题理解与解答能力方面的高低除了与学生自身智力相关外,还与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我校在小学数学小数应用题教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数学小数应用题教学过程当中,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主要研究我校小学教师在小学数学小数应用题教学方面出现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校小学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小数应用题教学方面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小学生小数应用题出现错误解法的原因

1、小学生感知能力较差,审题不清

小学五年级学生大约在十岁左右,他们正处在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的特殊时期,智力发育不是很成熟,他们中的很多人对小数应用题抱着轻视的态度,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小学生感知能力较差,无法做到对小数应用题的认真细致解读,例如,有些小学生在审题时,会无意中将小数看错,把6.8看做8.6,最终导致学生因为审题不清而出现错误。

2、小学生逻辑推理及演绎能力较差

逻辑推理及演绎能力是小学数学学习的的最基本能力,由于有小学生逻辑推理及演绎能力较弱,造成其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较弱,这样就直接影响小数应用题计算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因此,小学生逻辑推理及演绎能力较差的问题直接影响小学生小数应用题的计算准确性,继而影响学生学习小数应用题的兴趣与能力。

3、缺乏必要的检查修改能力

检查修改是小数应用题计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很多小学生由于浮躁,缺乏必要的耐心和细致,对计算结束的小数应用题几乎不再检查,缺乏必要的检查修改能力,对于隐藏在计算中的错误无法做到检查,导致整个小数应用题的失败,强化学生对于小数应用题的检查反思能力越来越重要。

二、小学生小数应用题教学策略探究

1、认真读题,复述题意

小数应用题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小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甚至对学生以后数学学习水平和能力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加大学生对小数应用题计算的准确性很重要,审题是第一步,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小学生中的很多人对小数应用题抱着轻视的态度,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在审题方面最为明显,审题错误现象常有发生。认真读题,复述题意是学生做好整个小数应用题最为关键的一步。因此,老师应加强学生在认真读题,复述题意方面能力的培养。

2、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小数应用题中的概念,提高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它的产生离不开思维的概括、推理的思维过程。因此,在对于小数应用题出现的概念问题,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概念理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小数应用题概念,提高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借助多媒体进行课堂内容的讲解,通过视频、文字、图画等多种形式参与小数应用题教学,使学生的视、听得到全面的接触,增加学生解决小数应用题的兴趣与能力。

3、引导学生对小数应用题的内容进行摘录

学生在小学数学小数应用题理解与解答能力方面的高低除了与学生自身智力相关外,还与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小学生心智成长不成熟,对小数应用题的内容缺乏必要的概括与推理。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小数应用题的内容进行摘录,提高学生对小数应用题的关键内容的摘录能力,使得小数应用题又复杂变为简单,由文字转化为数字。提高学生对小数应用题计算的准确度。

4、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理清解题思路

分析小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实质上就是分析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这也是正确理解题意的关键环节。为此,老师应该极力培养学生数量关系分析能力,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为学生正确做出小数应用题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强调理清数量关系的重要性,将理清数量关系的思想灌输到学生小数应用题计算的全过程当中。

5、启发一题多解,拓宽解题思路

在小数应用题教学当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把旧题运用新知识解答,新知识用旧知识来补充,将新旧知识相融合,温故而知新,拓展解题思路,启发一题多解,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学生所学知识越多,解题思路就越广,多中选优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小数应用题解答的独创能力。

6、重视学生小数应用题“说”的训练,提高思维水平

小数应用题“说”的能力主要指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说题意,将小数应用题的题意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第二,说关系,将小数应用题的条件与问题描述清楚,理清关系。第三,说算理,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小数应用题解法上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缜密严谨,提高学生小数应用题解答的准确性。

总结:

小学数学学科是我国小学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锻炼小学生逻辑思维及判断能力至关重要。我国在小学数学小数应用题教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在对小学数学小数应用题进行教学过程当中,应该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抓住条件和问题的整体,不忽视条件和问题的关键,强化学生对小数应用题答题技巧与思维的锻炼,为小学生学习好小数应用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中华. 浅谈小学数学小数应用题教学环节的设计[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01)

[2] 于清萍. 小学数学小数应用题教学的思考及策略[J]. 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03)

[3] 胡宗胜. 教无定法 贵在有法——小学数学小数应用题教学方法谈[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8(Z1)

第3篇:怎么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情推理教材挖掘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数学思考”中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合情推理是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的“启发法”中的一种推理模式,G?波利亚认为:合情推理是一种合乎情理的、好像为真的推理。

数学的创造过程与任何其它知识的创造过程一样,在证明一个定理之前,先得猜想、发现出这个定理的内容,在完全做出证明之前,先得不断检验、完善、修改所提出的猜想,还得推测证明的思路,你得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尝试。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的不是论证推理,而是合情推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重视和加强了双基教学,而对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受益终生的思维、合情推理能力训练等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而这些恰恰是人的优秀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合情推理能力研究的做法:

一.让学生思之有“源”

得到数学结论前,合情推理帮助我们猜想和发现,得到数学结论时,合情推理可以为我们提供证明的思路和方向。

(1)提供关系结构或规律相同的同类型材料,让学生归纳推理。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长方形纸条的 、 和 ,借助纸条直观地比较 、 和 的大小,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 和 、 和 、 和 各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情况,发现这三组分数都具有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的性质,于是猜想所有的分数都可能具有这一性质。

(2)提供具有某些相似性的不同类型材料,让学生类比推理。选择类比推理的素材时,教师首先要深入分析需要探究问题的特点,以及所蕴涵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寻找学生已有知识中具有相似特点的素材,由这种相似性的分析,类比出他们其他性质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针对“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公式的推理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对小学生已经学过的体积公式进行过滤,得出:长方体、正方体与圆柱体都都是直柱体,外在形式具有相似性;其次强调虽然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主要表征形式不相同(长方体体积=长×宽×高,正方体=棱长×棱长×棱长),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表示,引导学生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可能是怎样的,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

(3)提供结构化、整体化的素材,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直觉尽管“突如其来”,但并不是神秘莫测的东西,而是在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结构化、整体化的教材,引导学生开拓思想,大胆猜测,从复杂的问题中寻找内在的联系,特别是发现隐蔽的联系,从而把各种信息做综合考察并做出直觉判断。

二.让学生推之有“据”

虽然合情推理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关注,但由于合情推理带有较强的情境性、个体性,因此部分教师认为合情推理只要有道理、说得通就行。其实,合情推理不是无根之本,无源之水,而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数学思考的,是“有一定根据的”。

例如,教学《13亿粒米有多重》时,如果简单地让学生猜测“13亿粒米有多重”。学生根本不需要思考,就可以信口开河报出“15千克”、“100千克”、“200千克”、“1000千克”等五花八门的答案。而这些猜测是没有根据的,没有“合情”的成分,与答案“13亿粒米约有26吨重”这一较科学的结论相差甚远。如何让学生“有根有据”、合理科学地猜测呢,我首先组织学生思考:“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比较可靠地得出13亿粒米有多重?”由于不可能数出13亿粒米再来称,那该怎么办?这样就“逼”着学生想办法,进而通过讨论得出,要知道13亿粒米有多重,必须先称出一部分(若干粒)米的重量,再猜测(推测)出13亿粒米的重量。这样既有效避免了学生信口开河的猜测,又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同时学到了科学合理的方法。

三.让学生言之有“理”

对不同的个体而言,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的依据、过程、结论往往是相同的,而运用合情推理解决问题的依据、过程、角度和结论都有可能不同。因此,在引导学生借助合情推理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把自己的推理依据、过程以及得到的结论表达出来,使其认识更加明确、思维更加完善。

教师在训练学生说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把头脑中的逻辑思维过程,用数学语言清晰、简洁、准确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一些常用句式,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题目要求……必须先……”、“根据……和……可以……”等,逐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说话”完整的心向。同时,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要为学生的“说”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的不同意见能够互相交流,在“说”中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与兴趣,在“说”中带给学生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在“说”中给予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

四.让学生用之有“忧”

教学中,合情推理和逻辑推理相得益彰,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结果的合理性,辩证地看待合情推理,做到用之有“忧”。

第4篇:怎么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范文

一、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自学能力对于学习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自学,以避免学生自学时的盲目性。如在进行“热机工作原理”内容教学时,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解决:热机的主要机构是哪几部分?名称各是什么?吸气冲程中燃料混合物为什么能吸进气缸?压缩冲程中能量怎样转化?什么时候点燃燃料?在做功冲程将废气排出气缸,废气会带走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学时,不但容易掌握学习内容,而且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自行归纳。在阅读课本时我要求基本知识重点读,对于基本概念、规律要逐字逐句地读,对其中重点知识要深入领会、准确理解,注意关键字词特定的科学含义;难点内容反复读,要通过反复阅读了解其内涵和外延,顾及上下文,切忌顾此失彼,断章取义;易混概念对比读,使之清晰,加深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本质;文中插图认真读,插图以简明直观的语言,创设了科学的情景,内涵丰富,切不可轻易放过。通过阅读课本,学完一章的内容后,如果不做一次小结,则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是零乱的,缺乏系统性,我们必须对全章知识内容进行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总结,从而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总结归纳就是要让学到的知识“由厚到薄”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总结归纳能力的过程。随着学习物理知识增多,教师要培养学生勤于归纳、不断反思的习惯,并指导学生把学过的物理知识和方法,分门别类地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里,以便应用自如。

二、分析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学生从初二年级开始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转化,而物理的学习刚好从初二年级开始。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就应该加强。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可以要求学生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先按物理过程的发展顺序进行分析。从物理过程的开始、发展、结束,每一步的变化都要逐个地分析,寻找每个现象变化之间的关系,再从因果关系分析物理过程,经常问一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一个现象到另一个现象的原理是什么”,“结果实施如何”。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样的分析方法,并在解题中逐步地教会学生运用,使学生慢慢地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习惯,从而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观察方法的培养

教师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方法,观察的方法有许多种,如全面观察、对比观察、重点观察、顺序观察等,每种观察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侧重之处。课堂实验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补充,教师要充分领会各种观察方法的要点,指导学生要善于观察各种物理现象。

1.全面观察,启发思维。

能够对物理现象和实验进行全面观察,是培养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的重要方法,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全面观察到的现象是多方面的,让学生尽可能地全面提出来:(1)酒精灯被点燃了;(2)石棉网被烧红;(3)沸腾前烧杯中有小气泡;(4)水在加热时流动;(5)水面看见了“白气”;(6)温度计的液柱上升;(7)气泡上升过程中由小变大;(8)气泡在水面破裂;(9)水沸腾后温度不变;(10)停止加热,水立即停止沸腾现象。(5)(6)(7)(8)(9)(10)对于沸腾知识的学习是必须观察的,但对于观察到的其他现象也不可忽略,课堂上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为今后有关物理知识的学习作一铺垫,留下悬念。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景下,对一些现象尽可能地全面观察,这样就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呈现给学生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直观的活生生的物理情景,诱导学生进入物理境界,以此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通过全面观察,在头脑中形成全面清晰的印象,达到学习的需要,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积累尽可能多的物理现象,为学习打下基础。

2.重点观察,明确目的。

一个实验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现象是多方面的,生产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通常也是非常复杂的,观察要有一定的目的,只有有目的地观察,才能深入、有效,因此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必须围绕目的,积极应用心理学中的“注意”规律,培养学生的重点观察能力。重点观察就是要强化有意识的“注意”,以消除无意识“注意”的影响,使观察有明确的目的。

第5篇:怎么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范文

观察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实物、影像、实验等直观事物,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探究学习方式.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安排两个观察:观察1:动画展示细胞分裂的大致过程:一个细胞(受精卵)→两个细胞→四个细胞→……多个细胞.复习上节内容导入,运用动画展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他们往往只关注细胞是怎么分裂的,而忽视了其中包含的概念,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的方向:重点观察和说出细胞分裂的细胞形态———圆形(教师要说明细胞是立体的,而在教学中只观察它的平面图形).观察2:课件展示人体内各种各样的细胞图片(本节以学生最熟悉的人体为例教学).看到这些图片之后,学生很好奇:原来人体内细胞的形态是这么丰富多彩的.学生往往沉浸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漂亮图片,忽略真正的观察目标.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观察的方向:细胞形态,如椭圆形的红细胞、梭形的肌肉细胞(平滑肌)、树枝状的神经细胞、像石头一样的不规则形的骨髓细胞等.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感知活动.教师应及时、准确地向学生呈现观察对象,明确观察方向,为提出问题作铺垫.

二、提出问题

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是未来创造型人才的特点之一.观察对象越具体,学生感知就越丰富,学生就越容易自主提出问题.经过上述观察后,学生已经发现了下列问题:分裂前后的细胞形态与构成人体的各种细胞形态为什么不同?为什么分裂后的圆形细胞会“变成”各种形状的细胞?细胞形态是怎么改变的?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提出问题,而且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细胞形态变化了,功能会改变吗?这就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问题为主动提出问题,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时学生的质疑、关注点较偏,不足以体现教学重点,教师可通过补充提问引导学生的思路回到教学正轨.因此,教师的提问,可以弥补学生提问的不足.

三、摆出事实

概念基于事实,反映事物的一般本质特征.“事实胜于雄辩”.有了方向正确的问题后,应以事实来解决问题.摆出事实时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中的感性材料,这有利于建构核心概念.事实1:细胞分裂时的形态与构成人体的各种细胞的形态不一样.事实2:合作小组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比较四种基本组织,课堂完成表格.这样,学生自主发现了“不同组织的细胞形态、排列特点、功能不同,同一组织的细胞形态、排列特点、功能是相同的”这一事实.

四、推理

概念是在观察事实的基础上,提炼出本质的东西,运用语言或者文字表述出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性的东西,从而理解概念的含义、理解概念产生的原因、理解规律.有效的逻辑推理的过程就是寻找规律、理解概念及其产生原因的过程.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提出了一个个具体的问题,紧跟着面对事实解决了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规律,进一步明白了细胞在分化后,不但形态改变,结构改变,功能也改变了.这样,学生一环紧扣一环进行推理,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组织”的概念已经呼之欲出.

五、总结

第6篇:怎么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 逻辑思维培养

开发智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己成为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所谓智力,指的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及思维能力等因素,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在思维时,要求做到概念明确、评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论证有说服力,或通俗地说,思维要合乎逻辑。这是正确思维最起码的要求。可见,逻辑思维能力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多方面的途径。而数学这门科学,由于它是以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这就决定了它是一门抽象性很强、逻辑性很强的科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一、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好传授数学基础知识,有关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关系;处理好培养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关系。努力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能,在发展智能的指导下传授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上达到高质量,在智能发展上达到高水平。在数学概念的教和学两个方面,一定要重视概念的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深刻揭示数学概念的内函和外延,对学生掌握概念的要求要严格,使学生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概念。如学生在学习函数这个概念时,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在函数概念中涉及到的两个集合——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及它们之间元素的对应关系,弄清这个概念,才能更好地掌握函数这个概念。在数学公式、定理的教学方面,不能仅仅背会这些公式,知道怎么用就行了,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推导公式、定理的过程,掌握这些公式定理与教材其他内容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重视教材中逻辑成分的讲解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途径是教会学生在运用逻辑知识进行推理论证过程中,提高他们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理证明的能力。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运用了许多与逻辑知有关的数学内容的推理证明方法。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和内容,通俗地讲授一些必要的逻辑知识,使学生能运用它来指导推理、证明,这会有助于他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当学生运用穷举法证明问题是,经常容易出现遗漏或重复等情况。那么为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就需要学生掌握概念的分类方法和要求。数学内容的讲授应加强逻辑严谨性。例题、习题应适当增加些思考题、证明题、讨论题等,借以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长此以往,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三、加强学生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教学

智力的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与知识的增长,跟年龄也有很大关系。一个人的知识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丰富,积累和更新,即使老年人,通过学习,也还可以获得新的知识;但一个人的智力增长最佳年龄是在从出生到十七岁,错过了这个时期,智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加强学生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教学十分重要,它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要严谨、文字要精炼、准确、规范、富有条理性逻辑性。对学生证题的叙述要从严要求,着力纠正学生所犯的逻辑性错误,对于学生不同的正确解题法,教师首先要给以肯定,以鼓励学生不断开阔思路,敢于创新。在平面几何证题的教学中,不主张把过于艰深、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难题给学生去做,在教学上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在学生解题过程中,发现学生可能遇到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克服困难,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章节的教学

在数学各科、各章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归纳、总结、教给学生以规律性的知识,引导学生不断形成知识新的概念结构。初,高中数学课本的每一章,都设有小结一节。教师要重视小结的教学,要突出新知识之间及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平面解析几何中的圆、椭圆、又曲线、抛物线,分别是不同的知识体系,但均可统一在二次曲线的概括结构之中。在向学生讲授数学归纳法时,可向学生介绍推理形式,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及探索解题方法时就要常常用到它们。这样进行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把分散在中学各个学习阶段的推理方法归纳上升到新的概括结构。这种引导学生的把新旧知识和技能按不同的系列、不同的层次不断形成新的概括结构,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健所在。

第7篇:怎么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激活;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线。在课堂上,老师的作用应主要是营造一个良好的物理氛围,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物理教学过程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呢?

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问引导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课应以学生为主导,是全班每个学生人人参与的一台戏。如何让这台戏演的顺利、高效、精彩,作为这台戏的参与者兼总导演的教师的成功策划至关重要。教师课前须将教学内容细化,可将内容转化成一个个具有启发性、环环相扣的实验问题,课堂上充满悬念的引导问题,不仅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参与讨论,进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例:牛顿第一定律的课堂提问设计。

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后,向学生提问:

师问:怎样使运动的自行车继续前进?……学生答:需要用力

师问:物体做各种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施加了力

师问:亚里斯多德的说法正确吗?……学生答:正确

师问:观察斜面小车的实验后,得到什么结论?……学生答:小车在毛巾表面上前进距离最短,在棉布的表面上前进距离较短,在光滑的木板上前时距离最长。

师问:小车为什么在毛巾表面上前进距离最短,而在光滑木板上前进距离最长?……学生答:毛巾表面粗糙,阻力大;木板表面光滑,阻力小

师问:木板表面改成光滑玻璃表面,小车受到的阻碍力更小,小车将怎么样动动?……学生答:小车前进距离更长

师问: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受到阻力

师问:假定小车在比光滑的玻璃面更光滑的物体表面运动,没有阻力,小车将怎么运动? ……学生答:小车将不会停下,永远前进

师问:小车处于什么运动状态? ……学生答:匀速直线运动

师问:小车运动需要力吗? ……学生答:小车运动不需要力

至此,学生在10个环环相扣的问题的引导下澄清了误解,并建立了惯性定律的基本意识,整堂课学生思维高度活跃,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习惯

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应包括思维敏锐性,思维的深刻性与思维的周密性。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的敏锐性?教师要善于从教学的节奏上进行变化,从以往的缓慢的节奏变成需要的快节奏,从而使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活跃,锻炼敏锐感知能力。当然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注意力不可能自始至终高度集中,这就要讲究“变”,在变中求教学质量。在安排教学环节时要做到张弛有度,不断变换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始终高度集中与活跃。在求“快”的同时,采用多种手段教学,让学生大脑皮层的学生兴奋点不断转移,既锻炼思维的灵活反应能力,又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过去上复习课时,按照原来的节奏,复习时读读课文穿穿线,做做练习,一节课也就过去了。现在提升节奏了,增加了复习的内容,其中增加了测试和总结环节,学生一下子就紧张了,不得不提高精力,快速思考,认真对待,否则思维不快就跟不上了。思维的深刻性是指通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及相互联系,只有由表及里地认识事物,才可以说是真正地认识了该事物。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需要老师的引导深入。我们知道,物理现象纷繁复杂,有的形式相近却起因不同,而有的粗看相差甚远,本质却一样。善于从众多的物理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上的良好的品质。

例如:讲《焦耳定律》时,先出示以下事例:

①接入电路,灯泡热发光,而导线并不热。

②与大功率电炉相连的导线显著发热,而与电灯相

连的导线并不觉得热。

学生讨论后形成问题:

①电流产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有关吗?

③电流产生的热量除跟电流、电阻可能有关外,还跟什么有关呢?

④分析比较法的关键在于老师准备好合适的素材,便于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到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思维得到良好的锻炼。

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本身就是思维活动的一种方式,该方式具有悬念性强、过程严密等特点。课堂上适当得多做这方面思维尝试,对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兴趣是大有益处的。

教材《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是通过实验最后得出结果的,在此,我们先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果,再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教师问:磁体间是通过什么产生作用的?……学生答:通过磁场。

教师再问:未通电导线跟磁场有力的作用吗?

学生思考:未通电导线周围没有磁场,所以磁场对其没有力的作用,教师通过实验验证。至此,学生思维逐渐明晰: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他跟磁体应有力的作用。并同时形成问题:

①通电导体受力方向决定什么?

②通电导体受力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即可圆满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兴奋状态,最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问,以此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延伸,提出有创造力的问题来

一堂课质量的高低,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是衡量这堂课质量优劣的根本尺度。提问有两个层次,一是鼓励学生提问;二是老师喜欢提问。鼓励学生提问的好处是,时时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不让他们走神。让他们感觉你讲的都是他们想知道的,他就会在内在认知结构上保持一种积极思考和接纳的状态。第二个层次是老师提问。老师提问的美妙之处在于你会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是顺着讨论的节奏被他发现的,这时他的自豪感、自信心和思维活力就会充分激发出来。在这种状态下,他的联想、推理、潜知识全部被唤醒,学习状态和知识结构的改变同步进行,达到这种状态,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老师提问的要点在于把控问题方向,瞬间捕捉学生认知状态的变化,以灵活的方式提出问题。那感觉应当是“水到渠成”,或“行云流水”。

五、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对它的作用不可轻估。人的天生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后天环境能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一个新人。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实际训练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①推陈出新训练法。当看到、听到或者接触到一件事情、一种事物时,应当尽可能赋予它们的新的本质,摆脱旧有方法束缚,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结论,反映出独创性,按照这个思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往往能收到推陈出新的结果。②聚合抽象训练法。把所有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这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个训练方法首先要对感知材料形成总体轮廓认识,从感觉上发现十分突出的特点;其次要从感觉到共同问题中肢解分析,形成若干分析群,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再次,要对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成果。③循序渐进训练法。这个训练法对学生的思维很有裨益,能增强领导者的分析思维能力和预见能力,能够保证领导者事先对某个设想进行严密的思考,在思维上借助于逻辑推理的形式,把结果推导出来。④生疑提问训练法。此训练法是对事物或过去一直被人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或某种固定的思考模式敢于并且善于或提出新观点和新建议,并能运用各种证据,证明新结论的正确性。这也标志着一个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训练方法是:首先,每当观察到一件事物或现象时,无论是初次还是多次接触,都要问“为什么”,并且养成习惯;其次,每当遇到工作中的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自身运动的规律,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知觉假象所迷惑。⑤集思广益训练法。此训练法是一个组织起来的团体中,借助思维大家彼此交流,集中众多人的集体智慧,广泛吸收有益意见,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此法有利于研究成果的形成,还具有潜在的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作用。因为,当一些富个性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由于各人的起点、观察问题角度不同,研究方式、分析问题的水平的不同,产生种种不同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比较、对照、切磋,这之间就会有意无意地学习到对方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

参考文献:

第8篇:怎么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范文

一、强化三种意识,优化课堂环境

1.明确目标,树立课堂教学目标意识。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许多新的教学现念和教学方法出现,使一些教师一时不知所措,迷失了教学目标。他们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气氛活跃而补充了一些与教学目标不相干的东西,课堂看似很热闹,实则假象丛生,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多少收获。其实,不管怎么改革,教师要上好课必须明确课堂上要教什么,教学目标设计要准确。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要在导学上下工夫,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改变传统的“是不是”、“对不对”的满堂问;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3.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的自主意识主要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个题教师以前讲过,可是学生考试时还是不会做。其实道理很简单,答案是教师“教”出来的,是由老师包办代替得出的,不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很重要。

二、发展学生思维,优化问题设计

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教师将教学的内容还原成知识发现的过程,转换为学生乐于接受并能解答的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1.重过程的问题更能促进学生思考。例如,学习“食物保存”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下面的问题:①在夏天肉汤或其他食品放久了就会腐败,能否设计实验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②你设计的实验有说服力吗?怎样才能增强实验的说服力?③能否根据食物腐败的原因,设计几种保存食品的方案? 显然,上面三个问题强调知识发现的过程,属于重过程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因而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

2.系统化的问题更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系统化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系统化,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注意整体把握,明确线索,使问题之间能够纵串横连、环环相扣。

例如,学习“病毒”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下面的系列问题:①阅读书本,看看病毒的结构有何特点。②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是怎样进行生命活动的呢?③根据病毒的营养方式,想一想病毒对寄主有何危害。④根据寄主的种类,病毒可以分为哪几类?⑤能否利用病毒对其他生物的危害来为人类服务呢?

三、注重能力培养,优化训练目标

1.加强归纳总结能力的训练。高中生物学的知识点多、知识面广,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线索进行归纳总结,能起到前后联系及融会贯通的效果,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述人类神经调节的特征时,提出问题:“人们谈及酸梅时,唾液的分泌会增多,这是为什么?”从而引出:①引起这种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什么?(是语言。)②语言和文字属于什么刺激?是具体刺激还是抽象刺激?(是抽象刺激。)③从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看,人类这种条件反射与什么中枢有关?(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有关。)④动物能否对语言文字形成条件反射?为什么?(对语言文字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动物不能对抽象刺激发生反应,因为动物大脑皮层中无语言中枢。)

2.加强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推理是从一个或多个已知出发,做出新的判断。推理是认识事物的基本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进行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例如在学习了中心法则以后,遇到与红细胞有关的习题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会联想到:既然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信使RNA就不能形成,核糖体又怎么能翻译出蛋白质呢?血红蛋白从何而来呢?这些问题无疑会促进学生的思维,通过推理和教师点拨,学生便可得出相关的结论,同时由此学会推理,提高推理能力。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优化学习方式

第9篇:怎么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范文

【关键词】 鸡兔同笼;微课;操作

教学背景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 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1. 教材首先通过富有情趣的古代课堂,生动的呈现了在《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并通过小精灵的提问激发学生解答我国古代著名数学问题的兴趣. 2. 注意体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下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3. 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中应注意渗透化简为繁的思想. “鸡兔同笼”的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材先编排了例题1,通过化简为繁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较大的原题.

教学中使学生理解解答此类题的方法.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猜测、列表、假设. 其中假设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1. 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及设计理念: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国古代流行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数学趣题“鸡兔同笼”问题.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这道题的意思是同一个笼子中有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 鸡和兔各有多少只?这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问题怎么解答呢?

设计意图:“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问题,主题图借助古代课堂的情境对《孙子算法》中记载的“鸡兔同笼”原题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呈现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的画面激发学生解决该类问题的兴趣.

二、猜测激趣,化繁为简

师:我们能猜一猜有几只鸡,几只兔吗?

师:“是不是感觉很难猜,又猜不准呢?”

生1:“数大了不好猜,而且验证是不是一共有94只脚,比较麻烦. ”

师:“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先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入手. 设计意图:借助这样的问题自然过渡到例1. 这样处理,可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从简单问题入手的必要性,经历先用简单问题寻求解决策略后再将其应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化繁为简的思想.

三、尝试验证,枚举列表

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 鸡和兔各有几只?

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题意. 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 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一共有8只动物. 8只动物的脚一共有26只.

还隐藏着一个重要的数学信息. 你知道吗?对,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

我们可以先猜测一下有几只鸡、几只兔. 再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只脚. 然后看一看猜测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首先呈现学生最“朴素”的想法――猜测. 分别猜测鸡、兔各有多少只,然后验证脚的只数是否能对应题目的条件.

生1:我猜有3只兔、5只鸡. 4 × 3 + 5 × 2 = 22(只)不对!

生2:我猜有4只兔、4只鸡. 4 × 4 + 2 × 4 = 24(只)也不对!

这种猜测的方法不易正好碰对结果. 我们可以按顺序列出表格,算一算鸡和兔各是多少只时. 他们的脚是26只. 请看下面的表格. 这样做.

如果鸡有8只,兔没有用0表示. 算出脚的只数是8 × 2 = 16(只),再算如果鸡有7只,兔有1只. 算出脚的只数是7 × 2 + 4 = 18(只),按顺序往下算如果鸡有6只,兔有2只. 一共有6 × 2 + 2 × 4 = 20(只),依次算下去可以得出鸡5只,兔3只. 脚有22只,鸡4只,兔4只. 脚有24只,鸡3只,兔5只. 脚有26只.

从下面的列表中我们得出鸡有3只,兔有5只时. 它们的脚是3 × 2 + 5 × 4 = 26只. 所以可以得到答案,笼子中有3只鸡,5只兔. 这样的方法叫列表法.

设计意图:接着呈现了列表法,不仅渗透了有序思考,而且是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基础.

以上两种方法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直觉猜测和有序思考的过程,可使学生对这一问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四、观察思考,假设推理

我们可以继续把这张表格填完. 观察这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从左往右看,每减少1只鸡,同时增加1只兔,脚就会增加2只. 从右往左看,每增加1只鸡,同时减少1只兔,脚就会减少2只. 表格的最左边可以理解为笼子里都是鸡. 表格的最右边可以理解为笼子里都是兔. 根据这张表的规律,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还可以用假设法. 如果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就有8 × 2 = 16只脚,这样笼子里还缺少26 - 16 = 10只脚.

每次我们把笼子里的鸡减少1只,同时增加1只兔. 也就是每次拿一只鸡换一只兔,头数不变,但脚会增加4 - 2 = 2只. 那么我们需要换10 ÷ 2 = 5(次),也就是换入5只兔子,换出5只鸡. 这时笼内有5只兔子. 有8 - 5 = 3只鸡.

你能列成综合式吗?(26 - 8 × 2) ÷ (4 - 2)

你能假设笼子里全是兔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吗?

设计意图:假设法是更具逻辑性和一般性的解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算术解法中较为普遍的一种解法. 通过让学生观察表格,发现规律自然的引出假设法. 假设-计算-推理-解答的过程. 例1就是通过假设笼子里的都是鸡,然后通过计算实际与假设情况下总脚数之差,通过以鸡换兔的方法进而推理得出鸡、兔的只数.

五、渗透文化、抬腿减半

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吗?

(1)假如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两只脚,剩下脚的总数还有26 ÷ 2 = 13只脚.

(2)这时,每只鸡一只脚,每只兔子两只脚. 剩下的脚再和头一一对应后,鸡头和脚对应没有多的,而每只兔脚比头多1. 也就是笼子里只要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3)这时脚的总数与头的总数之差13 - 8 = 5只,就是兔子的只数.

鸡的只数8 - 5 = 3只.

古人的算法可以用下图表示:

设计意图:渗透古代数学思想,适时的进行思想教育,创设课题数学文化氛围.

六、提问延伸

你能试着用上面的几种方法解决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吗?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 鸡和兔各有几只?

设计意图: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应用学会的方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