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概念教学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科学教育领域对概念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结合生物学科核心概念教学已有的研究内容,阐述了核心概念的基本内涵,明确了核心概念教学的意义,最后针对如何进行中学生物核心概念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以其对中学生物教学工作提供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中学生物;核心概念;教学建议;STS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108—02
收稿日期:2013—10—26
作者简介:梁靖(1988— ),女,陕西西安人。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王永胜(1961— ),男,内蒙古巴彦淖尔人。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兼职教授,研究方向:生物课程与教学。
一、生物核心概念的内涵
(一)核心概念的定义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德认为:“核心概念是组成科学课程的概念和原理,应该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1]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学科中的各种概念、理论、原理和解释体系,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视角,还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2]
(二)生物核心概念的定义
生物学是一门以研究和揭示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为主的自然界学科,生物学概念是它解释基本的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原理的重要基础和呈现方式。因此,生物核心概念是位于生物学科中最重要的知识,包括定义、原理、理论等内容。生物学核心概念分为四类,构成型概念用来概括生物体的构成层次特点及构成单位的特征;组成型概念是构成型概念的具体化描述;过程型概念则偏重于对生物体的整体生理过程的表述;结果型的概念主要强调某一过程或诱因所产生的结果。[3]
二、核心概念教学的意义
(一)核心概念教学精炼知识、化多为少,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因此,采用“凸显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方式,构建生物学核心知识的基础框架,精炼知识点,让学生在课业任务重的情况下,学习到“少而精”的知识,大大减轻了学习负担。
(二) 核心概念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生学习与认识活动的实质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取、对旧知识的改造、检查知识是否恰当合理三个阶段。生物学习的认知结构,是指在一定阶段学生对于生物学知识及其认识在抽象与理论思维层面上达成统一,在理解已获得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上,结合现阶段自身的思维、记忆、知觉、想象等心理特点,组合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科学的整体结构,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提高的过程。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和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自然科学,内容涵盖了许多概念性的知识,且初、高中知识的关联性较强。以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前提,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结合一线教师精选的50个核心概念,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对旧知识不断反思,对新知识进行探究。这样一来,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知识、迁移应用知识,更好地进行学习。
(三)核心概念教学提纲挈领、去粗存精,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重点
核心概念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概括性,有助于教师前期备课和教学中把握知识的重点,将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用于重要知识的教学之中。教师将核心概念提炼并组合成体系,让学生在系统学习中掌握核心概念的内容,以核心概念的内容为目标组织课堂内容,精选出较少量的知识,淡化无关的知识,比课程中庞大繁杂的知识体系具有更强的教育功能,从而明确教师的教学目标与方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由此可见,核心概念教学提纲挈领,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重点,是一种高效科学的课堂教学方式。
三、核心概念教学的思考
(一)准确把握核心概念的内涵,厘清概念联系
传统教育方法往往强调学生对事实信息的记忆和背诵,教师们过于关注细小、琐碎的知识点,而核心概念包含了许多逻辑内容,涉及的是对抽象的重要概念、原理进行精心组织。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核心概念的内涵,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抽象的规律和原理。许多核心概念包含的信息量较大,需要背景知识的辅助教学,因此,在实施具体的教学之前,教师自身要认真梳理各个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概念的细化拆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梳理构建概念图,将所有联系清晰地呈现出来,分析概念中的“
关键词 ”,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迁移应用于新知识、新情境中的教学目的。
(二)丰富核心概念的学习内容,创设生动导课
核心概念的学习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是必须将事实性知识置于学习者的概念框架中;第二是概念被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细节展现出来。概念放在一定的应用情境下才会显得生动和有意义。[4]在课前导入知识时,不能和传统方式一样,先呈现给学生概念的文字性内容,而是要精心准备素材,巧妙设计导课方式,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对核心概念有自主探究的热情。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利用学生当前已有的知识导入,或者通过生物实验、生物科学史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导入,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运用纪录片等视频材料进行导入,创设趣味性和知识性并存、探究性与科学性较强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核心概念的内涵。
(三) 结合STS 教育理念,创新核心概念的教学方式
STS 概念诞生于20 世纪60 年代末至70 年代初的美国,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英文缩写,它旨在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5]STS 教育的内涵本质在于使人类经验和社会科技发展融入到科学教育之中,一方面,让教育紧跟时代潮流,另一方面,增强自然科学教育的社会化和应用性,运用STS的教育理念可以丰富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形式。教师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中尽量来源于实际生产、生活,化抽象为具体,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增强核心概念的应用性,鼓励学生多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去看待和解决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的价值观的形成与统一,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完美结合。
(四)及时了解核心概念的学习效果,动态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是促进和鼓励课堂教学、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对教师来讲,要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使学生厘清概念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的整体框架,帮助他们区分学习中的相异概念。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开放式评价方式,测试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深度,包括通过以问题简答为主的对话方式对学生进行访谈,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让学生调研形成报告等方式,掌握学生在新的情境下概念应用的程度,动态追踪核心概念教学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助于教师合理地调整教学方法。
[
参考文献]
[1]Paul Dehart Hurd.New Directions in Teaching Secondary School [M].Chicago:Rand McNally & Company,1971.
[2]艾里克森著.兰英译.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吴云杰.重视核心概念教学 打造生物高效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3).
【关 键 词】概念获得策略;生物学教学;核心概念建构;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147-02
一、问题的提出
概念获得理论是指概念是构建理论的基石。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生物学学科的知识点。生物学学科知识是由众多的生物学概念,以及通过它们的相互联系而建构出来的知识网络框架。对生物学知识进一步总结形成生物学概念,在概念间建立联系而形成规律。核心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反映生命规律,概念的外延是包括内涵适用的外部条件,理清概念关键是要分清概念的本质,在对感性材料的抽象过程中不要把附带属性作为概念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众多的生物学概念中提炼出能反映生物学本质的、构成学科框架的概念,因为这样可以统摄生物学学科的一般概念,可以揭示一般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概念就叫核心概念。
二、生物学核心概念获得的一般过程
1. 找出事物的表象特点,观察认识阶段。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形成,最初来源于有关的生物学客观现象的观察认识,感性认识是概念形成的基础,感性认识越细致,越有利于概念的形成,感官认识的积累可以来自生活经验。例如,在生活中观察到某一群家畜的种群特点;实验观察玉米种子萌发时,根的生长方向受重力的影响;直观的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对豌豆七对相对性状描述等,感性认识也就是获得生物学事实的过程。
2. 概括总结,抽象理论形成阶段。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认可往往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一般都是由认知到理解、由低级到高级的完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感性材料的认识和分析,感性到理性的提升,概念本质的剖析是教师进行概念教学的几个突破点。画图分析,动手制作模型有利于学生加强感性认识,使知识经验化、直观化,有助于概念的形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抽象,概括而形成的。通过整合,抽取出生物学对象的共同特征,通过概括,把抽取的共同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形成一定的理论。例如,我们在观察了池塘中的生物以后,学生可以自发的总结出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3. 深化知识形成体系,核心概念初成阶段。概念的深化就是将获得的概念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成为整个概念系统的一部分,是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运用知识迁移的重要措施。以知识单元作为建构核心概念的基本单位,一方面,教师可以整体把握章节知识的教学核心,从整体设计出发突出各节内容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另一方面,作为承上启下的桥梁,将学科的核心概念与课时核心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联系起来。审视整体知识章节的内容,建构本章节的核心概念体系,从整体的角度,系统分析教学章节内容的相关性和层次性,建构本章节的核心概念体系。
4. 知识拓宽,核心概念应用阶段。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知识,熟悉学科特点、知识模块安排,熟悉生物学科的网络知识体系。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会学生怎样去学,通过课堂精讲点播、实验归纳、模型制作建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内驱力,深入了解核心概念的实质,在运用核心概念进行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建构,画概念图,列好知识体系,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进行合理引导,发挥好教师的导演角色。
三、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
1. 建构概念图,提升概念获得的准确性。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地提炼章节知识的核心概念,并且将它们组合成能够概括生物知识基本面貌的核心体系,然后围绕该体系选择相关内容,淡化与该体系不相关的知识,这样选择出来的较少的骨干知识体系,比课程中庞杂的知识网络具有更强的学科教育功能。教师难以把握考纲的内容和要求,是当前高中生物课面临的现实问题。核心概念体系的构建将为教师教学提供明确的导航,能够促进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更准确地掌握教学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核心概念好比学科的纲领,能使学生很容易和其它知识融会贯通,把新掌握的知识纳入所建立的知识体系之中。当遇到没有学过的其他知识时, 并且运用学科主题的思维方法, 经过自学而获得所需的知识, 并能归纳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到人体内环境时我们设置了内环境的核心概念体系:
2. 搭建学习支架,改善概念获得的有效性。核心概念的建构是生物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教学设计合理的主要表现:搭建的从教学起点到教学目标的各种学习阶梯,学生敢于攀登、便于攀登。全班通过学习阶梯,达成教学目标的人越多,教学设计就越合理。搭建学习阶梯是形成教学设计合理特征的主要策略。搭建学习阶梯时,要从其合理性、实用性、有效性等方面综合考虑。
执教高中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时,将DNA结构的核心概念作为学习阶梯:①DNA的组成单位是什么?它由哪三部分组成?②DNA的组成单位有几种?怎样制作它们的纸质模型?③怎样将制作的脱氧核苷酸纸质模型连接成长链?如果一个同学的躯干表示脱氧核糖、向前伸出的左手表示磷酸基团、向右伸出的右手表示碱基,也即一个同学可表示一个脱氧核苷酸。那么,多个同学表示的脱氧核苷酸之间应如何连接?两组同学表示的脱氧核苷酸链之间又该如何连接?搭建的学习阶梯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顺利地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
3. 理清主干知识,发挥概念的统领性。核心概念的概括和整理,需要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将零碎的知识整体化,条理清晰,相互之间建构起、条理分明、脉络清晰的有机联系的整体。这样一个具有逻辑内聚力的体系在建构过程中,需要挖掘核心概念。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一味地讲四个时间各自的特点,甚至将各自特点还编成上述口诀,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最终的结果只会使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支离破碎,缺乏有机联系,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只是几个静态的画面,并不能理解有丝分裂的本质,不能真正地理解生物学事实的原貌,而是迷失在一些零碎知识之中,表面记住了一些名词和概念而已。
有丝分裂过程主要应该从染色体变化这个核心概念入手,让学生理解染色体在各个时期的变化状态和数量,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观察有丝分裂的分裂过程,从中观察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只要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中归纳和引申,就会发现染色体的变化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遗传物质都经历复制和均分两个过程,经过有丝分裂实现了前后代细胞遗传物质的稳定,要让学生明白有丝分裂的过程,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核心概念,防止深陷细节之中,要学会整体把握,形成完整知识网络。
4. 创设生活情境,增强概念获得的应用性。科学的领域存在着可以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核心概念,对于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这样学生学会整体的、全面的看问题,形成科学的认知规律,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就会提高学习能力。教学起点联系生活实际是成功生物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学起点准确的主要表现:学情分析准确、教学设计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起点准确,教学的针对性就强,学生学习的生长点就容易生成,在情感上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生活化教学是核心概念形成并应用的主要策略。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生活经验和实践经历等。例如,在讲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第3章第5节“光合作用”之前,先了解学生初中时学习了哪些光合作用的内容,现在还知道多少,学生现在对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在蔬菜或花卉栽培中的应用知道哪些,是否参观过温室大棚,是否有过养花种草的经历等,这些内容的获得有助于学生把握光合作用的核心概念。
总之,新课程采用模块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核心概念。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并探究规律的科学,离不开对事物和现象的描述,并抽象理解,要能从众多的生物学知识体系中提炼出核心概念,及作为生物教师应有渊博的生物学知识。概念获得理论指引我们要有善于总结和概括的本领,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好生物学核心概念。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多思考,多归纳,多提炼,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核心概念的本质,有效地构建学科纲要,培养学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参考文献:
[1]赵静.生物教学中的概念图理论[J].文理导航,2011,(20).
化学教学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呢?运用核心概念统领教学,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1][2]。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重要概念、原理及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内容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3]。中学化学倡导核心概念统领的教学是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本质,关注整体,超越具体事实,引领学生通过深刻思考,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所学知识,形成化学学科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一、以核心概念为统领设计单元教学
1.确定教学单元
“化学中的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均有涉及。必修2第二章第3节中介绍化学反应的限度,使学生认识可逆反应,初步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选修4第二章第3节则从定性(勒夏特列原理)和定量(平衡常数)角度使学生系统地认识化学平衡。选修4第三章则系统地讨论化学平衡的一个重要应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使学生有了应用理论解决问题的机会。由于这些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所以教师可以将必修2与选修4部分有关化学平衡的内容整合,组成一个有利于学生认识发展的教学单元。
2.提炼单元核心概念
提炼单元核心概念就是教师应明确需要学生理解的重要教学目标。要想让教学目标清晰,教师要将单元核心概念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述出来。这种操作方式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便于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什么是最重要的知识,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教学内容。对于“化学中的平衡”单元,该单元的核心概念为: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会达到反应限度;这个限度的定量描述叫平衡常数;改变条件平衡会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该核心概念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基本理解:
(1)化学过程都有一定的限度,限度的大小主要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
(2)平衡是暂时的,外界条件的变化会使平衡关系发生变化――即发生平衡移动,移动的方向总是向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进行(勒夏特列原理)。
(3)平衡体系中各相关物质存在一定的定量关系,这种关系是温度的函数。
3.制定单元计划组织图
学生在学习中首先要依据事实,并将诸多事实中本质的内容提炼出来,形成基本理解,再将基本理解建构为核心概念,通过迁移、应用巩固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关系图如图1所示。
教师可以以大晶体制作、水煤气反应平衡数据等事实为教学依托,帮助学生认识可逆反应和平衡常数等概念,进而理解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会达到反应限度,这个限度的定量描述叫平衡常数;如果改变条件平衡会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之后,教师在依据这些核心概念讨论并解决更多的事实(实验现象、工业生产工艺等),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该单元的元计划组织图如图2所示。
4.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核心概念构建
教师提炼出单元的核心概念、制订好单元计划组织图后,需要将单元划分为具体课时,找出该课时的核心概念,再将每一个核心概念划分为几个基本理解,将基本理解以引导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围绕核心概念的构建设计好相应的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依照核心概念基本理解引导问题活动设计进行,课上教学以引导问题和活动为明线展开,经过概括和总结得出基本理解,进而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出本节课的核心概念。
以“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为例,基本教学框架如图3所示。
二、以核心概念为统领的教学设计实施感悟
1.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施
以核心概念为本的教学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原理的生成过程,教学层次分明,有利于学生获取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悟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与过程方法目标的实现。
此外,以核心概念为本的教学注重所学知识的持久性和迁移性,强调学生深层理解力的发展和复杂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同时,教师将核心概念的理解作为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理解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件和现象,使学生感受化学学习的意义与价值,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2.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一节课的学习中,因为教师抽提出“化学中的平衡”的核心概念,并以此作为思维的武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目标明确而有意义。教学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和学生通过猜想和实验证实构建“难溶电解质的悬浊液中存在难溶物(固态)”和“对应离子间的动态平衡”的核心概念,且这一平衡符合化学平衡的规律。于是,学生从定性的角度即平衡移动的方向讨论沉淀的溶解和转化,也可以从定量的角度分析沉淀生成的条件,还可以应用上述结论再审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都在思考:事实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有什么理论支持?得到什么结论?这个结论能推广吗?还有什么用?由于整个学习过程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问题驱动,每一位同学在学习时会不断地思考为什么与怎么样,寻找不同的、具体的、基于内容的各个例子之间的联系,让其在较高的概念水平整合思维,使思维集中到概念性水平(知识可迁移层次),这样的学习有深度,富有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3.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以往在教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时,教师一般会按照教材中的顺序,通过实验证实Ag+和Cl-的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引出“沉淀溶解平衡”概念,并不会讨论沉淀的生成,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子讲解沉淀的转化和溶解,最后介绍溶度积常数及其应用。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虽然会应用平衡移动原理,但通常是为了解释具体问题,时间一长,学生往往就会遗忘。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只关注事实本身,不会在更广泛的背景中考虑更上位的内容,达不到更高层次的认知。
在实施以核心概念为统领的单元教学三个月之后,笔者针对本校教学学习效果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检验,其中“请你用简短的语言说明你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认识”,实验班26人中有19人能回答出难溶电解质在固态及其溶液中的离子间存在平衡,该平衡遵循化学平衡的相关规则,还有5人提到用Ksp可以从定量的角度看沉淀的生成和转化。而对照班25人中只有1人提到可以从平衡移动的角度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而大部分学生(12人)只提到溶解度大的向溶解度小的方向转化,显然他们的学习只停留在记忆事实方面。又如“向硫酸铜溶液中通入硫化氢气体可产生黑色沉淀,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若向硫酸锌溶液中通入硫化氢无沉淀产生,分析可能的原因”。实验班15位学生利用Ksp从定量的角度很好地解释了沉淀生成或不能生成的原因,而对照班的学生只有3人从硫化锌与硫化铜的溶解度大小的角度来解释,其他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显然,以核心概念为本的教学对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和有效转化知识而采取的超越事实的思考方式的影响力是显著的。在面对一个复杂的电解质溶液的变化时,学生能自觉地运用化学平衡理论对变化进行预测,并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求证,即以核心概念为本的教学设计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本文系北京教育学院市级骨干及学科带头人研修项目周玉芝工作室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玉芝.以核心概念为统领设计化学教学[J].化学教育,2012(6).
[2]周玉芝.从表层学习到深层学习――以初中化学的分子概念教学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9).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定义阐述
陈至立部长在报告中的定义:“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何克抗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合、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李克东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信息技术在不同类型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1,课堂讲解演示
2,发现学习
3,研究性学习
4,合作式学习
三,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⑴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⑵教师要有整合的技能和能力,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灵活运用到学科教学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
3,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关键词】多媒体 物理概念 规律教学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并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不够重视,方法不够得当,讲解不够清晰,再加上初中学生容易产生的主观片面性和学习物理的特点,就会妨碍概念的正确形成。
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难以理解、难以掌握,过去教学中很容易形成只重视概念的背诵和规律的记忆,而忽略对概念的理解,忽略对规律的探讨和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直观,便于研究、便于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益。
一、利用多媒体,重视物理概念的引入,变抽象为直观
引入物理概念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可以创设情境设疑引入,也可以采用演示实验直观引入等。审慎选择事例和实验,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但是不管采用什么途径引入概念,都必须使学生认识到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愿望。这是教好物理概念的重要环节。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应用优越的声音、色彩、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强化信息传递的结果,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一些抽象难于理解的概念和规律变得直观、形象和生动,如“加速度的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动量定理”“平抛运动”等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变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直观生动地理解。
二、展示复杂物理现象和过程,变难为易
在物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展示复杂物理现象和过程。对许多复杂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用语言、文字、板图很难把它们讲清楚,学生也很难想象出它们的具体情景,则利用多媒体课件如“机械波的产生过程”“弹簧振子的回复力、速度与位移的关系”“LC振荡过程”等变静为动、变难为易,还可以“慢镜头”播放,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具体情景。在平时教学中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可以放慢物体的运动过程,突出主要矛盾,变抽象为具体,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讲“摩擦力”一节时,利用制作的课件分清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展示不同的状态显示不同摩擦力种类。把物理过程、物理情景的分析落实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从而大大优化课堂教学。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宏观
物理学中研究的很多理想状态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的,如教学中经常要用到无摩擦环境,在讲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仅仅利用伽利略理想实验的三幅图,就想要学生推想出牛顿的结论,还是有难度的。而现在有了多媒体课件这个有力的武器,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模拟一个不存在摩擦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做各种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伽利略和牛顿的设想,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生动。
在研究微观粒子的教学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无论是布朗运动,还是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偏转,都不能像其他演示实验那样边做边讲,如果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上述两个难题可以迎刃而解,就算难度更大的原子能级跃迁等问题也可以通过很简单的鼠标点击实现变微观为“宏观”,以帮助学生攻克难关。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并增强实验的连续性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等客观条件以及仪器本身因素的限制,有些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利用计算机模拟辅助物理实验,将起到直观形象、重复再现、大小、动静、快慢都可调节等作用。如液体、固体的扩散实验,液体的扩散现象观察需要几天甚至十几天,而固体的扩散现象需要更长的时间,若采用动画模拟实验,放快扩散的过程,扩散现象便一目了然;还有介绍天体的运动,通过多媒体视频课件使宏观现象微观化,就可以使同学们看到想看而看不到的现象;还有像冰的升华现象模拟等,都向学生展示了形象的物理画面。如此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受传统讲授方法的限制,课本上往往把一系列连续的过程分成间断的几部分讲解,很难形成整体概念,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讲授LC振荡回路时,书上是通过几幅分解开的画面来说明电场能和磁场能之间的转化,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把一个完整的连续工作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通过适当的技术处理,可以体现出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变化和电容器极板的带电量多少变化过程,直观明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五、及时消除概念、规律形成过程中的观念干扰
一、观察
观察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实物、影像、实验等直观事物,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探究学习方式. 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安排两个观察: 观察1: 动画展示细胞分裂的大致过程: 一个细胞( 受精卵) 两个细胞四个细胞多个细胞. 复习上节内容导入,运用动画展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他们往往只关注细胞是怎么分裂的,而忽视了其中包含的概念,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的方向: 重点观察和说出细胞分裂的细胞形态圆形( 教师要说明细胞是立体的,而在教学中只观察它的平面图形) . 观察2: 课件展示人体内各种各样的细胞图片( 本节以学生最熟悉的人体为例教学) . 看到这些图片之后,学生很好奇: 原来人体内细胞的形态是这么丰富多彩的. 学生往往沉浸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漂亮图片,忽略真正的观察目标. 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观察的方向: 细胞形态,如椭圆形的红细胞、梭形的肌肉细胞( 平滑肌) 、树枝状的神经细胞、像石头一样的不规则形的骨髓细胞等.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感知活动. 教师应及时、准确地向学生呈现观察对象,明确观察方向,为提出问题作铺垫.
二、提出问题
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是未来创造型人才的特点之一. 观察对象越具体,学生感知就越丰富,学生就越容易自主提出问题. 经过上述观察后,学生已经发现了下列问题: 分裂前后的细胞形态与构成人体的各种细胞形态为什么不同? 为什么分裂后的圆形细胞会变成各种形状的细胞? 细胞形态是怎么改变的? 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提出问题,而且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细胞形态变化了,功能会改变吗? 这就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问题为主动提出问题,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有时学生的质疑、关注点较偏,不足以体现教学重点,教师可通过补充提问引导学生的思路回到教学正轨.因此,教师的提问,可以弥补学生提问的不足.
三、摆出事实
概念基于事实,反映事物的一般本质特征.事实胜于雄辩. 有了方向正确的问题后,应以事实来解决问题. 摆出事实时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中的感性材料,这有利于建构核心概念. 事实1: 细胞分裂时的形态与构成人体的各种细胞的形态不一样. 事实2: 合作小组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比较四种基本组织,课堂完成表格. 这样,学生自主发现了不同组织的细胞形态、排列特点、功能不同,同一组织的细胞形态、排列特点、功能是相同的这一事实.
四、推理
概念是在观察事实的基础上,提炼出本质的东西,运用语言或者文字表述出来.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性的东西,从而理解概念的含义、理解概念产生的原因、理解规律. 有效的逻辑推理的过程就是寻找规律、理解概念及其产生原因的过程. 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提出了一个个具体的问题,紧跟着面对事实解决了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规律,进一步明白了细胞在分化后,不但形态改变,结构改变,功能也改变了. 这样,学生一环紧扣一环进行推理,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组织的概念已经呼之欲出.
五、总结
学生经过认真观察、积极探究,获得观察探究的结果后,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会产生表现和展示的欲望. 在交流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发扬合作学习精神,而且可以使学生发现各组之间的差异和存在的不足. 同时,在讨论交流中,诱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问探究提供了新课题. 如,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都留给学生较多的思考、讨论时间和交流空间. 在交流中注意使用追问法. 追问,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和理解,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最后,从观察- 问题- 事实- 推理- 总结的教学过程中,构建获得了细胞分化、组织等概念的完整和准确的描述.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生物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概念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高中生物而言,好比是另一门语文,在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的专业概念,学生如果不能真正的了解相关的专业概念,就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自如。下文将对以核心概念为中心展开的生物教学进行分析探讨。
一、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含义
核心概念就是处于整个课程标准地位上某一章节知识体系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具有概念性的知识,注重概念之间的联系与概念体系的结构。对于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有很多的理解与界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生物核心概念是在出现很多的生物学现象及以及一些生命的活动规律上,汇总出来的定论。核心概念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是对最基本知识的一种陈述,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核心概念在教学上,使其能够从开始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了解生物。
如何进行对生物核心概念的表述,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时,遇到一章一节的核心概念时,很多教师只会略微提一下,比如“细胞代谢”,“新陈代谢”,“光合作用”,“有氧呼吸”等,这些都是概括性比较强的词语,如果教师不能给学生很好的诠释,学生则会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更不能学以自用,只能记住这些专业术语的名称而已。像“细胞代谢”可以换成一种完整的句子来说,细胞代谢就是身体中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光合作用”就是大部分的绿色植物能够通过阳光,利用叶绿体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糖类等有机物,从而产生氧气。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核心概念。
二、进行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案
1.教师对学生进行核心概念引导
在高中的生物学科中,生物的核心概念非常多,而且在概念与概念之间,还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师授课中,很难将其进行区分。所以,在教师教学的设计中,应加强学生对生物核心概念的引导,很多的概念学习,一般都能够通过字面的意思进行解释。在学习染色体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运用核心概念教学,教师能够利用染色体字面的意思对学生进行解释,将一个词语转换成一句陈述句,这样就能使学生理解染色体的具体含义了,久而久之,能够对生物核心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也有一些核心概念不能通过字面上的意思来表达,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更高的学习生物知识。比如在进行光合作用这一课中,学生从文字上所了解的就只是通过阳光,进行的化合反应,其中所包含的原理、条件、意义,则需要教师来适当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核心概念,对后面所学的知识就能更容易,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教师将核心概念进行分解教学
新课标下,生物教学以概念教学的手段非常多,并且,人教版教材中的概念也非常之多,所以,在教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对概念的记忆是否准确,更要确保学生在记忆概念过程中是否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在学习相对于比较复杂的概念时,如果将概念进行分解,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与理解。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让学生从点到面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下以核心概念为中心开展的生物教学工作中,教师在保证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下,应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了解课外的一些生物读物,是开展核心概念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今的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教师授课也应紧追时代的脚步,不能仅仅是满足课堂的需求,遵循教材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现象与热门新闻,都与生物的相关知识点有着关联。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自主 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生物的妙趣,并根据一些反应出来的现象,来结合相关的生物概念,从而提高对核心概念的记忆与理解。例如,在最近几年,老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全球的气候普遍变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可以让学生去进行相关资料的搜索,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就能够学习有关的生物知识,进而能够了解相关的生物核心概念。
三、结语
新课标下,高中的生物教学工作,概念教学是教学中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手段,生物概念能够对教材上内容上进行概括,并能够对生活中出现的现象给予解释。能够实现以核心概念为中心开展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质量,并提高其学生的记忆力。在开展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灵活的运用概念进行教学,从而提高高中生物概念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寇永奎.浅析新课标下如何进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J].生物技术世界,2013,07:109.
[2]孙敏.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问题与策略分析[J].福建质量管理,2016,05:228.
一、重视历史概念的相互比较
众所周知,历史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的,而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因受一定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又有它们各自的特殊性。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找出它们的共性、个性以及发展规律,在比较中形成历史概念。对历史上的重要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各种典章制度等,只要有可比性,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具有某种联系,都可以进行比较。
比较在历史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能使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增进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但教学中运用比较形成历史概念,必须避免概念的模糊和混乱。同时也应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切忌简单类比或者为比较而比较。
二、建构系统化的历史概念体系
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它特定的历史时间、历史空间、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历史概念虽然源于史实,但它毕竟又高于史实,只有对史实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揭示概念的共性和个性,联系与区别,根据因果、包容、并列、递进等关系,组成有一定层次的概念体系。
三、注意历史概念教学的动态性
由于历史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而且会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可见,作为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历史概念具有动态性。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当原有认知结构不适应新的认知结构要求时,就需要对之加以重新组合,使之产生新的意义。尤其是那些较为复杂的历史概念的形成更是如此。如中国古代的“屯田”这个概念,三国时期有曹操的“屯田”,三国以后许多朝代都有“屯田”,但内容、范围等各不相同,通过教学就使学生原有的“屯田”概念不断丰富,认知结构被赋予新的意义。教师要注意及时导学点拨,积累概念,建立历史概念体系,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一些较为复杂的历史概念。
四、注重学生形成历史概念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从认知逻辑的角度来说,教师应针对各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确定各年级能掌握的历史概念,并分别给出不同的要求。如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主要要求他们对比较简单的史实概念进行概括,如司马迁、四大发明、赤壁之战等。八年级学生的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可以要求他们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概念进行概括,如、、等;同时指导他们学习概括一些抽象程度较低的历史概念,如民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殖民地、半殖民地等。而到了九年级或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能力渐趋形成且不断提高,应该要求学生自己概括历史概念,并运用历史概念及其相关的基本规律(原理)去理解、分析新的历史材料并做出评价。如运用“资产阶级革命”这一理论概念来评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具体史实。
五、注意运用、组织感性材料
感性材料是形成概念和理解概念的基础。历史概念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文物、模型、图表、录像、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感性材料,设计历史游戏、角色模拟、编演历史剧、搜集乡土资源等使教学方式活泼化,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或档案中心等)、实地考察、调查访问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或运用史料来传递感性认识。
六、防止历史“概念化”教学
关键词:英语教学;新课改;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058-01
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概述
既然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那教师就应当明确自身的角色。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权威者,教师所担当的角色也应当从以前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教育的交流者。教师与学生在本质上平等的,因此教师有必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差别较大,因此教师在将新课程理念引入课堂时,要实施分层教学,充分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少毕业班的教师认为素质教育是虚的,他们往往只将过多的眼光放在学生的成绩上,殊不知这是大错特错的。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都需要从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和收获。落后的、错误的教学理念不仅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将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务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辅之以正确的教学方法,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才能更好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笔者从自身经验出发,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作了一个简要的探讨。
二、如何将新课改教学理念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我们的教学是面向整体的学生,包括好生和差生,他们的全面发展都是我们教师关注的对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以教师为权威,教师通常居于主导地位,其将自身认为重要的知识全都灌输给学生,学生常是被动接受,因此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大理想。但如果将学生的“要我学”的想法转化成“我要学”的话,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就会大幅提高,这一点的实现离不开一个民主、和谐和宽松的课堂环境。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教师和学生处于同等地位,彼此认真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学生也就从心理上更加亲近教师,教师的教学也就事半功倍。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隔阂会少很多,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就更加容易。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新课标所强调的一般,英语课程的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激发学生的潜能。只有学生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才有可能用心去钻研在学习中遇到的诸多疑难,进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包括有趣的课堂导入和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等诸多方面。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不同,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尽量契合大多数学生的特质,尽可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其对英语的兴趣。
3.要加强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是调动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备。课堂互动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生生之间的交流。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死气沉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对课堂互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然要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那必须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口。教师在设计教案,挑选教学内容时,就应当设计和考虑一些课堂互动的方式,比如让学生自己上台用英语概述课文的基本内容,台下和台上的同学互相提问和解答,这样一来学生首先会加强自学,同时还会动脑经组织语言,设计问题和找出答案。这种方式比教师一人在讲台上口干舌燥的讲解要有效得多。课堂互动不仅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4.充分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方法是一种适合于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它不限于语言知识的掌握,也同样适用于学习技能的培养。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相关的语言因素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整体练习中提升速度和正确程度。同时,在语言的动态练习中,学生又能节省原本应该花在学习上的零碎时间,同样还掌握了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有关的内容。因此任务型教学方法非常适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技能。由于定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和学生也就能较好地检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提升和改进。
5.完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案
新课程改革注重的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分数,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学也要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教师要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语言能力、成绩、进步情况、潜力等综合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一段时间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
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同学评价和家长参与结合的方式,评价的内容则包括口语考试、笔试、课堂作业和其他教学活动等,以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有效地检测学生近期学习情况,反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方便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同时这种评价方式也更加客观和公平,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自我。
三、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大力推行的今天,英语教师要适应新的时代形势,认真研究新课程的标准,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摸清班上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前提下,提升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取得分数和能力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苟辉蓉.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新课改理念[J].新课改(教育学术版),2009(1).
[2]霍青珍.谈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新课改理念[J].快乐阅读,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