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的主要方法范文

创新的主要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的主要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的主要方法

第1篇:创新的主要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在当前我国中医药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盲目遵从大家,创新意识薄弱,西方医学教育色彩过重等弊端成为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障碍。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家费邓阿本德提出的多元主义方法论,其反对科学教条主义、科学霸权主义以及反对一元主义方法论,进而倡导科学认识工具的无限自由、批判理性思维等核心思想,时中医药教育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保罗·卡尔·费耶阿本德(paul karl feyerabend,1924一1994年)是当代西方科学哲学集大成者之一,与另外三位科学哲学家一波普尔、库恩、阿卡托斯并称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四杰”。费耶阿本德的多元主义方法论是其理论的核心,用他自己的语言描述就是"angthing goes",即“怎么都行”。面对当前我国中医药教育出现的一系列弊端,结合多元主义方法论这一主要理论观点,对于正确认识并采取有效手段改进中医药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1费耶阿本德多元主义方法论核心内涵

    非理性批判。多元主义方法论实际上是费耶阿本德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流派的一种理性反思,故费耶阿本德也以理性者自称。尽管费耶阿本德批判理性思维,主张用非理性思维来对待科学,但其批判的整个过程又显然是理性的。而他对于理性的一元主义方法论的批判,却是非理性的多元主义方法论的最好体现。

    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不存在统一的标准。费耶阿本德之前的逻辑实证主义主张用普适的超越特定语境的定义、标准、理论来为世间万物奠定基础。至少在“维也纳学派”看来哲学的任务就是为一切知识奠定统一标准,并给人生指示可靠的行为准则。费耶阿本德却认为只要有助于科学的发现,任何方法和尝试都是可以被应用的。因此,他说,“没有‘科学的’方法、没有任何单一的程序或单一的一组规则能够构成一切研究的基础并保证它是‘科学的’、可靠的。

    文化需要存在差异性。费耶阿本德承认“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理由能使人们宁愿选择科学与西方理性主义,而不选择别的传统,事实上,很难设想类似的理由是什么……所有文化都有它们各自喜欢的‘客观’理由。对于文化的选择,人们应该有其自由,而不应该用各种理由来规制人们的权利。

    教育应该倡导自由和宽容。费耶阿本德看来,个人的快乐和发展一直以来并最终将是可能的最高价值。这样的价值不是否定历史演化而成的现存价值观,而是排斥用现存或是立足于固定语境下的价值来批评否定另外语境下的价值观。自由社会下,任何事物都是平等的,包括科学知识。所以不应当用权威的科学来教育人们,而这样使得人们丧失了本应该可以改变自己思想、行为等的机会。

    2多元主义方法论对中医药教育的借鉴意义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多元层次化的就医格局也日渐形成,而中医药成长发展的根基—中医药教育,尚未形成开放、自信、包容的思维框架。在全球多元化的进程中,中医药教育有必要突破传统的思维范式,以创新的理念指导,新颖的教学模式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元主义方法论为中医药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用非理性批判的眼光确立中医药发展的自信心。一个巨大的问题始终围绕着中医药教育整个过程,即中医是否科学。一直以来,中医药从业者和师生们被冠以“经验医学者”的角色。这不仅影响到了中医药教师的教学热情,对中医药受教者来说也产生一定的负担,主要表现在就业上遭受的“歧视”,因而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信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用费耶阿本德的批判理性一元主义的观点,可以从哲学理论的高度予以教师和学生一定的启迪。由于费耶阿本德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因此患有残疾的缘故,此后曾亲身体验到传统医学的魅力,费耶阿本德对此总结评论说,“对付一种特定的真实客体,通常有不止一种实践,而是有许多种实践。在医学中,人们有西方的科学方法(它产生于17世纪的科学向人体领域的可疑扩展),还有《内经》的医学和部落医学。这些实践要么产生机体的状况,要么能够说出这些状况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是科学的”。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和非科学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张力和空间,这样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能有更加宽广的视野。所以在中医药教育创新意识培养上,首要的任务是建立教师和学生强大的民族自信心,自信才是创新的基础。

    提倡质疑的精神。教育的创新有渐进创新、结构创新和突破创新。通过医学的客观经验总结到对权威的质疑最后创造出新的理论,这一系列的过程涵盖了整个三种教育创新。从我国的传统文化渊源来看,尊师重教的理念纵向贯穿了整个民族教育,当然也包括中医药教育,而这又导致了中医药创新意识的发展显得非常缓慢。对先人及大家的盲目遵从,使得中医药的实践要求与理论无法很好的匹配。费耶阿本德认为既然科学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么这个自由的社会中专家学者也应该没有特殊的话语权,“问题不是被专家们解决的(虽然他们的建议不会被忽视),而是被有关的人们按照他们所重视的思想,根据他们认为最适当的程序来解决的”。从这点来说,对权威的质疑会极大的促进中医药的发展。中医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有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等弟子。张元素在《内经》《中藏经》的脏腑辨证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弟子李东垣则发展了张元素的学说创立脾胃学说,自成“补土”一派;王好古则创“阴证论”;罗天益则着意阐发脾胃虚损病机外,对三焦辨治又有进一步的发挥,这一例子很好地证明了质疑精神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最好途径。

    中医药的发展要因时因地因人。医学的发展更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样才能达到两者和谐共生。创新的观点要用动态的眼光来捕捉,文化生态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共生性,用“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各种医学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古代使用虎骨、野生羚羊角等野生中药材是合法的,但是在当今生态系统弱化的情况下,使用野生中药材显然不太现实,因而利用药物化学技术制造生物活性相同或相仿的药材便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再者一个例子,中医流派中有一个“火神派”,其核心理念是用附子、干姜等烈药“洞明阴阳之理”。火神派发端于川蜀,用药适应了当地人的体质,但是在江南或是其他地区,由于不适应当地环境和群众体质,疗效没有在川蜀地区显著,然而也不能由此断定火神派的理论错误。中医药根植于特定的地域文化上,用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对待文化的差异性也正是培育中医药教育创新意识的方法。

   中医药教育应该因才施教。疗效是检验医学的唯一标准,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医药的教育更应该以临床实践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中医药教育走高质量的道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当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统一化、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已经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而中医药教育又是中医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自由社会中,人人享有平等的话语权,亦即有了平等的选择权。专家和权威的话语只能是作为参考,因此对学生进行因才施教,切实尊重学生的选择,正确引导学生的中医药价值观也是中医药教育的创新之处。

    3差异化引导教学培育创新意识

    哲学是一个认识工具,它能为人们认识和解决新问题提供智慧和方法论的指导,同时哲学又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思维导向。通过多元主义方法论的理论支撑,对比中医药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实行差异化引导的教学模式对中医药教育整体改善将有促进作用。

    中西医理论教学需要交叉整合。当前中医药院校面临的尴尬境况是中医不中,逐渐沦落为二流的西医院校,集中表现为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接受西医理论课时明显多于中医理论课时。多元主义方法论看来,用一种思维方式解决不了层出不穷的医学问题,那么多种医学思维的有效整合才能避免医学上的短板理论。常用药安宫牛黄丸中有一味清热解毒的君药—牛黄,古人所著的辨证用药理论基础《温病条辨》中用的都是天然牛黄,然而天然牛黄少之又少,不能满足现代市的需求,因此现代多采用了人工牛黄加以制造,而人工牛黄在效用上显然不能十分准确地匹配天然牛黄。那么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就应当通过西方医学的还原论观点,对比总结用量一疗效之间的规律,找出符合现代特征的用药量。中医教育要回归其本质,并不是说要全盘中化,否定西医的优点。正确的做法是合理设置课程,以中医药传统理论教学为主,西医理论教学为辅。中医药传统理论教学以古籍经典为主,西医理论教学以实用性为首要原则,以此来体现中医药教育兼容并包的系统医学理念而又有差异化的策略。

    公共课程教学与开放式教学有机结合。规模化的教育有助于从数量上培养中医药技术人员,却无法很好地保证质量上的优质性。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同时又需要在发散后形成收敛性的思维意识。在发散过程中能提出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质疑问题,总结规律后收敛成独特的技能和理论。公共课程的教学应该多注重灌输体现中医药价值导向的理论特别是中医药人文精神的培养,以集中授课的形式展开,奠定一定程度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形成发散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借鉴pbl (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形式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以此形成批判教条主义一元方法的收敛性思维,契合多种思维方式有机结合的曲线知识结构。

    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中医药教育的另一遭人垢病之处就是理论教育无法适应临床实践的需要。多元主义方法论观点看来,只要是能够对认识客观事物有好处的方法都应该被加以应用。临床疗效是医学价值和尊严最直接的体现,实践亦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故而突出临床实践教学的首要性,以实践总结理论,深化理论教学在中医药教育中应当被一以贯之的执行。具体教学中,临床实践教学时间需要增加,理论教学应当以实用和简洁的方式为实践教学服务;探索本科导师制、研究生教学师承制的可行性;临床实践学分要求需要被提高;鼓励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和出版文章、著作,形成有价值的理论体系,由此用具有时效性的理论反哺理论教学滞后的弱点。

第2篇:创新的主要方法范文

当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内的很多管理人员也已经认识到了中国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在管理效率上的差距,率先进行了企业的管理创新与变革,不仅在企业中注入先进的管理理念,还不断尝试创新新的管理模式。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成功的案例非常有限,绝大多数进行创新变革以后,都为企业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因此,对管理创新理论进行研究,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其特性与规律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基本问题。

二、对中国企业创新管理理论的研究基础

在我国学术界,早期有关管理创新的研究重点局限于总结经验与概述内容,相关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国外,具体来讲,主要包括过程、效力、作用、传播、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都为中国企业创新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但从当前形势上看,还有三个主要问题需要解决:其一,虽然当前学术界研究的视角相对多样,但没有针对一个视角的系统化研究,内容不够有深度;其二,各个视角之间缺乏内部联系,协调统一性不强,难以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其三,现有研究绝大多数多针对于国外情况,对中国发展的指导价值相对较小。因此,中国企业急需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企业管理创新理论,以指导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

三、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思路与视角

(一)研究整体思路

现阶段,以中国实际情况为背景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实践的主要有两种研究类型:其一是以职能为基础,进行管理创新研究的;其二是将所有创新类型都包含,并对其进行规律性与共性探究的。两者相较,前者对创新类型没有进行比较研究,主要构建类型内在的机理,所以,本文主要以后者,也就是总结管理创新各种类型的共性为主。

(二)创新过程研究

管理创新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因此,对管理创新的过程进行研究是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研究的主要视角之一,而过程模型的构建能够让管理创新的逻辑更加清晰,有利于深化研究。与国外相比,中国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主要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重点强调企业管理者的作用,认为企业核心管理者能够主导整个企业管理的创新过程,还有些甚至认为企业管理者是完成企业创新的根本动力,所以,中国的企业管理创新大多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二是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过程很少有理论化与标示阶段,其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实践主要来源于引进,已经具备理论化与标示,绝大多数企业默认其为合理,因此不需要再次创建,另外,在企业领导者的绝对权威下,基层员工对管理创新过程是被动接受的,使理论化与标示的重要性被忽视。

(三)创新决策研究

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决策时非常重要的管理环节,决策的质量会对管理创新的实施效果产生很大影响。管理创新决策研究将企业核心管理者对管理创新决策中的作用凸显出来,不再局限于对企业核心管理者显性的外部特征研究,如男性、年轻、学历较高的管理者对创新的倾向性更大,与中国企业管理者的特征相结合,深入挖掘印象的内在影响机理,如社会认知、政治导向、管理倾向等。

(四)创新效力研究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失败率始终偏高,提升企业的管理创新效力也是当前探索的主要方面。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进行管理创新的过程相对复杂,对其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也非常多,这也就意味着想要有效提升企业管理创新效力机理的路径很多,且过程复杂[3]。一部分研究者从内部沟通、人才投入、企业文化、知识治理、顾客沟通等方面探究如何提升企业的管理创新效力,都取得了一定效果,在以后的发展中,需要从组织的具体情况入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路径,从而使管理创新效力得到有效提升。

(五)创新适配研究

从管理创新适配的角度看,系统能够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所有因素之间的匹配度较高,在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中,想要使所有因素之间具有较高的匹配度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具体研究:其一为管理方案制定;其二为创新模式选择;其三为技术管理适配。另外,对适配机理的研究包括内外部环境适配程度、职能层横纵向构建、组织要素关系等问题。从适配机理的角度看,管理创新的研究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拓宽,将环境、技术等因素充分考虑到了管理创新系统中,有利于管理创新的真正嵌入。

四、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方法

(一)主要方法――案例研究法

与国外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的体系不同,我国学者更倾向于利用案例法进行理论研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案例研究能够满足对管理创新理论探究的要求,另外,企业管理创新理论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庞大的系统,如果研究的问题需要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与把握,那么单纯的定量研究就没有办法承担其复杂性,而案例研究则可以通过与企业管理者的深入接触以及对企业的实践把握,将相对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具象化。

(二)辅助方法――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当前国外管理创新研究过程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在世界范围内比较主流,能够将关键变量之间的关系从复杂现象中较完整的挖掘出来,绝大多数与管理创新影响因素、效力、作用有关的研究都会运用这种方法[5]。但在对中国企业管理创新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问卷调查法不具备较强的理论构建能力,所以并不适合将其作为主要方法,只能起到辅助研究的作用。

五、未来研究展望

(一)管理创新的实施方面

现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创新前期的决策与驱动力问题,实施问题涉及的相对较少。可实际上,管理创新的实施所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广,甚至包括对整个组织系统的重塑,对管理创新的结果也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有必要加强对管理创新实施阶段的研究。

(二)中层管理者作用方面

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企业高层或核心管理者在管理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对中层管理者的影响很少涉及,其原因在于传统研究将高层管理者定位为决策者,将中层管理者定位为实施者,且将两者用孤立的视角分割开来,在传统思想中,后者常常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常常被研究人员主观忽视。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无论管理创新的决策还是实施,都无法由一方独立承担,在两者的思想与行动都保持一致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管理创新。

第3篇:创新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创新是时代精神,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追求卓越,不断创新才能更大的推动建筑业的发展,让中国建筑设计水平赶上甚至超越国际领先水平。但设计创新在不断训练创新思维和进行创新实践,还应该结合基本国情,融合传统文化,而且这也需要建筑设计人员和工作人员应该更加的努力,才能创造出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符合中国人审美眼光的优秀设计作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的必经之路就是建筑设计的创新,建筑设计的创新将为我国建筑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将会设计出更多的崭新建筑,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1.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研究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主体的内部障碍主要指创新主体的思维定势。这里所说的定势是来自以往思维过程形成的习惯,观念是对认识的内容的积淀,而定势则是对认识的形式、方法的积淀,思维定势本质上就是思维习惯。它使人们局限于某种固定的反应倾向,跳不出框框、打不开思路,从而限制了人们的创新思考。它总习惯于将已有的固定模式机械地再现或套用过去的“正确思路”或“合格答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往往会屡屡不加思考地用同一方法解决同一类问题。这种习惯性倾向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我们用它来处理口常事务和一般性问题的时候得心应手,使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主要分为专业型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思维型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和交叉性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

1.1 专业型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是建筑学专业本身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专业型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专业性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主要研究科技类、环境类以及意象类等一些基础方面的建筑设计研究方法。环境类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主要是根据建筑物周边的环境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进行建筑设计的创新。环境类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式创新方法和建筑环境式创新方法。科技类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主要通过运用建筑科技而达到建筑设计的创新途径和创新方法;科技类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主要有:结构式创新方法、设备技术方法以及材料技术方法等。结构技术式的创新方法主要是在建筑科技中运用结构技术从而实现建筑设计的创新途径和创新方法。材料技术式创新方法主要是在建筑科技中运用材料技术实现的创新途径和创新方法;设备技术式创新方法主要是在建筑科技中对设备技术的创新从而实现的创新途径和创新方法。

1.2 逻辑思维型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主要是指经过分析比较之后进行判断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逻辑思维法又可以分为联想式思维方法。从某一个事物联想到建筑设计创新一些方面的思维过程的方法。可以说是瞬间想到的便会解决的这种现象比较普遍。逻辑思维方法的特点在研究的过程中将思维逻辑建筑方法分为归纳式方法和演绎式方法以及归纳—演绎式的方法。

1.3 交叉性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可以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两类创新方法,这两类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不同,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从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社会科学类创新方法是与建筑设计和社会科学进行交叉而形成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也可以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如可以从社会学式、策划学或者心理学进行研究。自然科学类创新方法是建筑设计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而形成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自然科学类创新方法主要有生态学式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和仿生学式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

2.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过程

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选择阶段;实施阶段。

2.1 准备阶段。

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准备阶段主要是对创新客体进行考察。在准备阶段涉及到

可能性空间的概念,可能性空间的概念主要是事物发展变化中面临的各种可能性集合称为这个事物的可能性空间。可能性空间主要是有食物的本身所确定的,并且对于建筑设计来讲,这种可能性空间也会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它的创造性可能是由于创新客体本身的各个方面所造成的,客体本身这些方面的集中,从而形成建筑设计创新的可能性的空间,而且建筑设计的创新是多方面的,也是多角度的,并不是每一个建筑设计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实现建筑设计的创新,所以在建筑物进行施工之前,应该进行研究讨论建筑设计的创新客体能不能满足在创新的条件和要求,如果不能满足条件或者要求,说明建筑设计的创新不够成立,并且建筑设计的创新条件和要求也会随着外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2 选择阶段。

如果我们得知,建筑设计创新的客体具有创新的可能性之后,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选择,优秀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在选择阶段一定是成功的,在偶然的情况下或者无意识产生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并不满足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这也体现选择的有效性,在选择阶段,有效性目标主要是涉及到建筑设计创新的主体,因为在建筑设计的选择阶段为最后的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明确了主体方向。选择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某种创新角度选择相应创新方法。

2.3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对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运用的控制以求达到成功的成果。实施阶段就是为了进行控制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让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沿着创新方法自身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成功,在实施阶段采取有效而主动的控制方法,是为了能够让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的成功率达到更高。目前对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控制有很多的方面,并且需要这方面共同作用:首先,创新方法的过程控制一定是在满足创新方法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下进行的。因为建

筑设计发展的多面性,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方面作为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主要出发方面。并且根据创新过程的出发点不同从而使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专业型、思维型、交叉性等。并且,随着创新过程的不断深入,使建筑设计创新方法面临更多的问题,所以也会随着问题的出现而引进更多的理论知识和规律,所以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中根据目标不断对这些理论知识和规律进行取舍,在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中,不断修正我们前进的方向。最后实现了目标的建筑设计创新也就达到了我们对创新过程的控制,完成最后方法的实施。

3.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设计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建筑业想要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不断的进行建筑设计的创新,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建筑工程中建筑设计主体在各种控制条件下形成的建筑设计创新。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科学的创新方法。为了保证社会不断的进步,民族不断的强盛,人类只有不断的进行创新,创新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古老而又万古常新的命题。在建筑行业中,创新是建筑行业中不断发展的源泉,建筑设计的创新必须坚持建筑设计绿色思维;推广数字技术;充分发挥思维的作用。从而达到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人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郑斯理,姜则昊.关于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研究分析[S].城乡建设,2010(15).

[2] 裴勇泽.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相关研究[S].山西建筑,2011(22) .

[3] 郁文平.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相关研究[S].建筑设计管理 ,2010,27(1):25~26.

[4] 周双燕.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探讨 [S].建筑学研究前沿,2011(16).

第4篇:创新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产品创新;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法

一、产品创新研究现状

产品创新早期起步于西方国家的新产品管理,1976年美国成立了主要致力于产品创新管理研究的组织――产品开发管理协会,1984年又创办了《产品创新管理》杂志,这标志着产品创新管理系统化研究的开始。国内外学者们主要从产品创新技法和产品创新模式两个维度来分析产品创新的研究现状。

目前有关学者将产品创新设计分为改良性设计和开发性设计两大类。其中改良性设计的特点是对已知的或现有的原理和产品进行改进或重新组合。其主要技法包括参照创新法,组合创新法,问题清单法。而开发性设计的特点是使设计出的新产品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它的主要技法有创造性思维法和集思广益思维法,还包括实现产品功能多样化和结构多样化的技法。

工业界存在三种主要的传统产品创新模式,即技术推动创新模式,需求拉动创新模式和技术推动与需求拉动交互作用综合模式。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产品创新模式进行探讨,包括产品创新的并行设计模式,网络化模式,资源开放模式及市场导向模式。

二、产品创新的测度与评价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企业产品创新测度的研究主要从:R&D投入的测度,非R&D投入的测度,投入创新产出的测度以及产品创新过程的测度。为了对企业产品创新活动进行管理,了解企业竞争实力,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学者们主要从面向用户角度、产品创新力角度、“绿色”角度、集成角度和内外部角度对产品创新进行评价研究。

三、产品创新测度与评价研究中的问题

通过对产品创新及测度与评价研究现状分析,发现我国企业在产品创新特征、创新测度、创新评价以及产品创新策略上存在问题。由于我国不同行业、地区、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产品创新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而采用统一的测度与评价方法体系进行产品创新的测度与评价,其结果难以真实地反映出企业对产品创新能力。即使同一地区、发展阶段、行业,由于中小企业对产品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同,对产品创新调查指标的理解程度不同,得到的数据不准确,做出的评价也难以反映真实状况。而且,目前我国企业对产品创新的研究还很少,有些问题还处于空白。因此,如何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切实制定出一套能够反映中小企业产品创新的测度与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四、产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构建我国中小企业产品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基本设计思路是:从经济学角度的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出发,综合考虑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实施的影响因素来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使每一部分的指标既能反映出中小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和作用,又能体现出中小企业产品创新投入的力度和产出效果。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目标性原则。企业产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要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中小企业产品创新活动的状况,反映影响中小企业产品创新的主要因素,从而能够为进一步的分析与评价活动提出保证;要有利于政府把握中小企业产品创新活动规律,了解该地区,该行业中小企业产品创新的总体情况,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供依据。

2、系统性原则。对中小企业产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要充分考虑整个中小企业的涵盖程度。

3、科学性原则。中小企业产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内容和含义应建立在对产品创新理论和企业科技统计理论的基础上,表达要科学,合理和规范。

4、可操作性原则。中小企业产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要简明扼要,含义明确和科学合理,既要考虑其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的功能性,还要考虑提供中小企业产品创新数据资料的可能性,对设计的指标能够进行有效测度。

5、可比性原则。中小企业产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要具有横向可比性。即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对若干个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三)产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根据中小企业产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设计原则,构建产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五、产品创新的评价

(一)评价方法的选择

在产品创新的评价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评价方法,而选用不同评价方法的结果往往不同。常见的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加权求和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本文拟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评价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因为层次分析法不需要具备样本数据,只需要专家对评价指标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即可做出判断,克服了样本数据获取难的问题。并且层次分析法在评价过程中把问题看成一个系统,在充分考虑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系统所处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决策。所以,层次分析法更为适合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

(二)评价方法的具体步骤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的分解为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

2、构造成对比较阵。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

3、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即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即为权向量,否则,要重新构造成对比较阵。

4、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计算各指标对目标的组合权向量,并酌情做组合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则可按照组合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决策,否则,重新考虑模型或重新构造一致性比率较大的成对比较阵。

5、分析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最后得分。一般将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分为五个层次;90分以上为很强,一般指具有国际水平的企业;80-90分之间为较强,只在国内处于领先,且达到国际水平的企业;70-80为一般,只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的企业;60-70为较弱,只在国内处于一般水平的企业;60分以下位很弱,在国内处于落后水平的企业。

六、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企业产品创新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一套适合于我国中小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常阿平,郭海华.工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评价方法研究[J].工作视点,2004(8).

2、付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曹崇延,王淮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预测,1998(2).

4、胡恩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J].科研管理,2001(4).

第5篇:创新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新思维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也是使建筑设计不断发展的原始动力。对建筑整体而言的建筑设计无疑是创作,创作尤需创新精神,因为建筑创作是体现建筑师对其设计的建筑具有新创意、新构思,并促使建筑师运用建筑形态、技法、语言等创造出具有新功能、新形象、新个性的建筑。建筑设计创新不仅是指形态创新,还包括思维创新、方法创新等方面。建筑设计创新的内涵十分丰富,值得我们对之进行多维度的思考。

1 现代建筑设计的特点

1.1 设计部署方面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设计通常只包含从设计方案到施工图的过程,但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来说,其设计包含了全部的工程过程,不仅在于基础的设计内容,还要重视用户需求、施工阶段的设计工艺以及设计评价等。

1.2 设计性质方面

对于传统的建筑设计来说,它的侧重点在技术上,而现代的建筑设计全面的考虑了经济、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将侧重点放在功能目标上,这样就兼顾了设计内容与设计进程,使得它的专业性增强。

1.3 设计进程方面

传统建筑设计对设计进程及其步骤有一定的随意性,而现代建筑设计对设计进程以及步骤的模式化着重进行了强调,其模式化通常有逻辑,有条理,有层次,能够避免传统设计的缺陷。

1.4 设计手段方面

传统建筑设计不属于大众的作业,通常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作业的,它的作业工具仅仅是图板、计算器以及手册。而现代建筑设计与其不同,它强调的是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绘图以及管理数据库。

1.5 设计方式方面

传统建筑设计一般只根据相关的规范以及经验的总结,而现代建筑设计重视的是信号分析与预测。

2 建筑设计方法创新

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选择阶段;实施阶段。

(1)准备阶段。

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准备阶段主要是对创新客体进行考察。在准备阶段涉及到可能性空间的概念,可能性空间的概念主要是事物发展变化中面临的各种可能性集合称为这个事物的可能性空间。可能性空间主要是有食物的本身所确定的,并且对于建筑设计来讲,这种可能性空间也会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它的创造性可能是由于创新客体本身的各个方面所造成的,客体本身这些方面的集中,从而形成建筑设计创新的可能性的空间,而且建筑设计的创新是多方面的,也是多角度的,并不是每一个建筑设计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实现建筑设计的创新,所以在建筑物进行施工之前,应该进行研究讨论建筑设计的创新客体能不能满足在创新的条件和要求,如果不能满足条件或者要求,说明建筑设计的创新不够成立,并且建筑设计的创新条件和要求也会随着外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选择阶段。

如果我们得知,建筑设计创新的客体具有创新的可能性之后,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选择,优秀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在选择阶段一定是成功的,在偶然的情况下或者无意识产生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并不满足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这也体现选择的有效性,在选择阶段,有效性目标主要是涉及到建筑设计创新的主体,因为在建筑设计的选择阶段为最后的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明确了主体方向。选择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某种创新角度选择相应创新方法。

(3)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对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运用的控制以求达到成功的成果。实施阶段就是为了进行控制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让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沿着创新方法自身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成功,在实施阶段采取有效而主动的控制方法,是为了能够让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的成功率达到更高。目前对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控制有很多的方面,并且需要这方面共同作用:首先,创新方法的过程控制一定是在满足创新方法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下进行的。因为建

筑设计发展的多面性,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方面作为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主要出发方面。并且根据创新过程的出发点不同从而使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专业型、思维型、交叉性等。并且,随着创新过程的不断深入,使建筑设计创新方法面临更多的问题,所以也会随着问题的出现而引进更多的理论知识和规律,所以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中根据目标不断对这些理论知识和规律进行取舍,在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中,不断修正我们前进的方向。最后实现了目标的建筑设计创新也就达到了我们对创新过程的控制,完

成最后方法的实施。

3 建筑设计形态创新

伴随着技术和理论发展的刺激,建筑的形态变异成常态型呈现和发展。建筑形态创新除结构变异方面的创新外,主要还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创新。

3.1 表面变异创新

建筑的表面主要指的是墙面、屋面等用于区分和形成空间的重要构件,其表达也是建筑创新的重要着眼点。

①消隐建筑――建筑分界线的划分是模糊的,周围环绕格栅或类似覆盖物,使用轻质和透明材料以及最新的照明技术,产生一种仿佛消隐的感觉。

②轻薄构件――伴随着建筑的消隐、非主体、无深度、极端强调表皮的倾向,为使建筑呈现出可渗透性,建筑师开始使用表层皮。

③质感变异――同样是强调建筑表皮的表现力,还有一些建筑仍然承袭着建筑表皮的建

构性。

3.2 构成变异创新

建筑构成既有对自然的模仿又反对自然形状的结构价值与语言价值的分离,建筑的理性在这里变异为“自然的理性”。

①碎裂――在建筑中碎裂体现为镶嵌,用规则或不规则的装饰元素修饰建筑物的表面。

②叠加――差分叠加规律在自然界中也普遍存在,采用此手法不仅突出了技术,同时也是一种审美观的需要。

③辐射――辐射与中心性有关但却脱离圆心并且是一种不完善的线条。

3.3 绿色变异创新

生态建筑是一门综合性复杂的系统工程,甚至颠覆着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建筑的形态

在这种整合生态的设计理念指导下产生了重大的变异。

①覆盖――覆盖带来的建筑形象的变异,主要体现在建筑形体轮廓和界面的弱化,同时又不同于现代主义建筑对钢、混凝土和玻璃塑造能力的表现,而是环境对建筑的蔓延。

②消解――消解也是一种通过对自身形态的弱化来达到建筑与环境和谐的方法,是通过柔化自己的建构系统来适应环境,采用嵌入城市缝隙或自然肌理的方式与环境建立起和谐。

③脱离――脱离的策略则相反,即建筑形体避开环境,通过减少和环境的接触来保护已有的环境。建筑呈现一种超然的姿态,回应敏感的地形地貌。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的创新决定了建筑设计师能否成功,也决定了今后建筑业的发展。现代建筑要长久不衰,创新能力是很重要的。创新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筑设计师,要在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同时,同样也要

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文化素养、人文素养。使我们的建筑设计师能够设计出既美观耐用、舒适、环保又体现出人文科技,以及具有自己的建筑风格,来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第6篇:创新的主要方法范文

摘要:指出创新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系统分析了创新设计方法学的发展历程,并针对机械产品创新设计,总结了其研究概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创新设计研究中有待于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创新设计;设计方法;产品设计

创新设计是现代产品设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更加依赖于人类的创新实践活动。开展创新设计的研究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意义。

1创新的内涵

20世纪初,全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只有5%是依靠技术创新取得的,而现在发达国家中的40%是依靠技术创新取得的。

美籍奥裔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A.Schumpeter)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将“创新”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首次提出。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发明的第一次商品化,也就是说,把发明引入生产体系并为商业化生产服务的过程就是创新,它意味着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是在生产体系中引进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的组合。

而发明实际上就是一个产品创新的过程,其关键是设计的创新,设计创新是实现产品创新的根本基础。因此,创新设计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创新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是设计者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利用人类已有的科学技术成果,进行创新构思,应用新技术、新原理、新方法进行产品分析和设计的过程。

2创新方法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人类对创新本质的认识与研究还远远达不到科学的层次。但是众多创新学者,经数十年的研究发现,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他们大多是以原则、诀窍、思路形式指导人们克服心理和思维的障碍,改善思维的灵活性的过程。

自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300多种创新技法,10多种创造原理。这些创新技法,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制约创新的相关因素的限制。

所谓创新技法就是在创造心理、创造性思维方法和认识规律基础上的技巧。这些创新技法不存在科学的逻辑关系,大多数目前在理论上处于“初生期”,还远远未达到纯粹的科学水平。

从思维的角度,创新是人类驾驭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过程。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掌握已有创新技法的基础上,结合认知科学、人工智能、设计方法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前沿学科,创新设计方法已成为一门独立且有待于开发的新的设计技术和方法。

创新设计方法的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

最初的创新研究侧重于人的创造性思维,总结出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形成各种创新技法,如:头脑风暴法、联想法、类比法、侧向思考、仿生法等。

后来,创新方法的研究开始注重以知识(专利)为基础,通过对专利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创造活动所遵循的创新原理,该阶段的典型创新方法是TRIZ理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创新方法的研究也出现新的趋势,在现阶段,各种成熟的创新设计方法开始集成化研究与应用,并与计算机(包括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计算机辅助创新(CAI:ComputerAidedInnovation)技术,如:QFD、可靠性设计、网络协同创新技术、有限元分析等各种成熟的技术和方法开始融入到创新设计过程中。

3机械产品创新设计的研究

机械产品创新设计的研究对于提高机械产品的设计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有着重大的意义,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普遍重视。

机械创新设计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人类己有的相关科学技术成果(含理论、方法、技术原理等),进行创新构思,应用新技术、新原理、新方法进行产品的分析和设计,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的机构或机械产品(装置)的一种实践活动。

一般来说,创新设计包括全新设计和适应型创新设计两类。

需要指出的是,创新设计和概念设计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概念设计的核心是进行设计创新,而创新设计并不尽限于概念设计阶段。在产品设计的各个阶段均有创新设计的问题,但是最主要的是在概念设计阶段进行创新。

国内外学者针对机械产品创新设计,分别从设计的本质、设计的过程以及设计的方法等不同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创新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现状见表1。

4机械产品创新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通过上述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尽管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创新设计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仍没有解决,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1)创新设计本质过程的研究这实际上也是对设计的创新本质的认识。尽管人们从思维方法、设计手段等多方面对创新问题进行探索,现在对创新的实质过程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深层次的认识,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去指导创新实践。在这方面我们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2)创新设计中知识的表达与应用首先,产品创新过程涉及多学科、多种技术,如何将设计知识组织管理,满足设计主体对知识的需求是今后的研究重点。其次,为创新设计过程建立科学的产品模型,结合现代CAD技术,支持创新方案的快速表达,对于提高设计效率有重要意义。

(3)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工具开发存在严重脱节人们对于设计理论及创新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理论研究与设计工具,特别是产品的结构设计工具存在严重的脱节。一方面某些机械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较少考虑计算机实现的问题;另一方面设计工具开发时,又没有适合计算机进行的结构设计自动化和智能化理论。需要深入研究机械产品设计中功——构映射的本质规律。

(4)创新设计过程的集成化技术研究创新设计过程的集成化技术的重点在于概念设计的集成化实现,主要是指产品的原理方案创新与结构方案创新的集成。现有的设计理论或设计工具多是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某阶段的创新实现问题,如:TechOptimizer可以辅助实现产品原理方案的创新,但需要其他CAD系统完成结构的设计工作;一些大型的CAD/CAE/CAM商品化软件,如:UG、Pro/E等均开发出了支持概念设计的工业设计模块或草图设计模块,但是这些模块基本上仍是计算机辅助绘图的工具,几乎不支持原理方案的创新。缺乏统一的创新设计理论指导创新设计过程,是造成原理方案创新与结构方案创新的集成度低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孙林夫.现代产品设计技术及其发展[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3,32(1):37~40.

[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沈惠平.机械创新设计及其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7,16(5):791~795.

[4]张武城.创造创新方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刘莹,艾红.创新设计思维与技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高常青,黄克正,王国峰.由TRIZ理论的通用解求问题的特殊解[J].中国机械工程,2006,17(1):84~88.

[7]邹慧君,张青,郭为忠.广义概念设计的普遍性、内涵及理论基础的探索[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4,20(3):10~14.

[8]约翰逊PC(陆国贤等译).机械设计综合一创造性设计与最优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9]檀润华.创新设计-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10]I.Rivin.UseoftheTheoryofInventiveProblemSolving(TRIZ)inDesignCurriculum[J].TRIZJournal,triz-,February,1998.

[11]G.S.Altshuller.Andsuddenlytheinventorappeared[M].TechnicalInnovationCenter,INC,Worcester,1996.

[12]牛占文,徐燕申,林岳.实现产品创新的关键技术—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机械工程学报,2000,36(l):11~14.

第7篇:创新的主要方法范文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傅家骥、仝允桓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0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0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04]赵志、陈邦设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2.

[05]王亚民、朱荣林.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风险投资.2002/6

[06]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控制与决策.2002/6

[07]夏清泉、凌婕.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2/5

[08]陈劲、龚焱等.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中国软科学.2001/1.pp86-88

[09]严太华、张龙.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经济问题.2002/1

[10]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学术研究.2001/4

<11>孙冰.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2]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3]杨力.基干BP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4]杨国栋、贾成前.高速公路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5]楼文高.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三江平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与预测模型.中国管理科学.2002/1

[16]胥悦红、顾培亮.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品成本预测.管理工程学报.2000/4

[17]陈新辉、乔忠.基于TSA-BP神经网络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预测模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

[18]刘育新.技术预测的过程与常用方法.中国软科学.1998/3

[19]温小霓、赵玮.市场需求与统计预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5

[20]朱振中.模糊理论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科学管理研究.2000/6

[21]KimB.Clark&TakahiroFujimoto.ProductDevelopmentPerformance–Strategy、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inIndustry.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on1993

[22]GobeliDH,BrownDJ.Improvingtheprocessofproductinnovation.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1993.36(2):46-49

[23]SimonJ.Towner.Fourwaystoacceleratenewproductdevelopment.LongRangPlanning1994.27(2):57-65

[24]AbdulAli,etal.Productinnovationandentrystrategy.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5.12(12):54-69

[25]EricVinHippel.ThesourcesofInnov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88

[26]ShtubA,ZimermanY.Aneural-network-basedapproachforestimatingthecostofassembly.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1993.32:189-207

[27]Wee-LiangTan,DattarreyaG.Allampalli,InvestmentCriteriaofSingaporeCapitalists,1997InternationalCouncilforSmallBusiness,SanFrancisco,California,June1997

[28]MichaelHenos,TheRoadtoVentureFinancing:GuidelinesforEntrepreneuts,R&DStraregistMagazine,Summer1991

[29]ChowGC,TheLargrangeMethodofoptimizationwithapplicationstoportfoliandinvestmentdecisions.JofEconomicDymamicsandControl1996

[30]Jensen,R..InformationCostandInnovationAdoptionPolicies,ManagementScience.Vol.34,No.2,Feb,1988

[31]R.K.Zutshi,T.W.Liang,D.G.Allampulli,SingaporeVentureCapitalistsInvestmentEvaluationCriteria:AReexamination.SmallBusinessEconomics13:9-26(1999)

第8篇:创新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现代建筑;建筑设计;创新;理念;综述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171-01

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一种科学方法,它是建筑设计主体通过一系列条件的控制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实践途径,这种实践所产生的首创性建筑成果往往能更有效地满足人们的要求,是科学方法论在建筑设计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

一.创新设计的思路与要求

(一)创新思路对设计工作的意义

(1)有利于建筑设计的目标的实现。建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通过不同的类型和空间表现形式,给人们带来艺术的美感和享受,建筑的发展水平和整体特点,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文化特点有着紧密的关系,怎样全面协调地促进建筑设计理念的科学化,与时俱进的水平,是建筑设计的永恒追求。

(2)体现建筑设计的特性。建筑设计作为一种模仿性较强的工作,设计者的思维和理念,实质上是对建筑设计规则和建筑设计方法的整合应用,设计的大脑对已有设计理念的处理,实现使用者要求的满足,建筑设计作为建筑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建筑设计更好地实现建筑物的实用,经济表现,文化艺术展现,科学技术体现等几个方面的完美表达。

(二)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基本要求

在一个多元化的设计领域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这里的创新性思维是广义的,并不是单纯的创新,包括:丰富的想象能力,强大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建筑设计经验,阅历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并且对地理,环境,历史,政治,文化,宗教等一系列也要有一定的了解,有了上述这些强大的理论实践武器来武装自己,这是成为一名一流的建筑设计师的必备条件。

(三)设计创作者的想象力训练

想象力是人类进行创造设计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富于创造性的想象是设计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直觉去感知外部事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设想,提出假说,并在思想意识层面给予他充分的肯定,将自身的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进行完美的结合,并把这种想象落实到图像上,绘制出建筑设计作品,设计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想象能力,充分肯定想象对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构思的作用,在生活中不断去拓展自身的想象能力。

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设计方法

(一)建筑设计创新思维能力。(1)敏锐的洞察力。如何使建筑与使用者完美的结合,且这种结合能够体现设计者的别具匠心,又能够体现使用者的人格魅力,还能兼具建筑物固有的实用性,这是考验建筑设计师的难点与重点,设计师必须拥有敏锐的没空力,才能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活跃的灵感。对于这种空间思维感很强的职业,这种空间感与建筑设计师固有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往往就会得出出人意料的效果。(3)积极的求异性。这里所说的求异,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去求异,而是为了彰显自身原本的个性,这种求异的行为是有合理的共性作为依托的,既能够使建筑的功能得到体现,又可以使建筑的外观不落俗套。

(二)传统设计思维。(1)基本设计方法。A.平面功能法。B,构图法。C结构法。D综合法(2)符号象征法

(三)专业型建筑创新方法。专业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指以建筑学本专业所研究的基本内容为主要方面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主要研究的内容分为环境类,意象类,科技类等基本方面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环境类建筑设计以建筑存在的周边环境为主要方面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访求和途径,其又分为自然环境方法和环境环境方法。意象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以依靠建筑学所研究的形象,空间,功能等方面作为理念基础形成概念或意象,从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访求和途径,根据创作想法的来源和基础,将其分为形象式方法,空间式方法和功能式方法。科技类创新方法主要是指通过建筑科技的运用以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结构技术獯葱路椒ㄊ侵竿ü建筑科技中对结构技术的运用以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材料技术方法是指通过建筑科技中对材料技术的运用以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四)交叉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交叉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以建筑学与其他专业相交叉的学科交叉点作为引发创新的主要方面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针对交叉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特点,将其归结为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综合类几个大方面。(1)自然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建筑设计主要包括自然秋海棠与建筑设计相交叉而产生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包括仿生学式和生态学式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2)社会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主要包括社会科学与建筑设计相交叉而产生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有代表性的比如心理学式,社会学式和策划学式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三.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与方法

(一)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在建筑中要大胆的设想,如何能能够吸引现代人的眼球,如何能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合拍,这是建筑设计师所要做的,我们现今推崇的建筑既要有首创精神,又要有人文精神,既要能使大众满意,又要避免不落俗套,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它承载着这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双重使命.因此在设计规划的过程中,对于建筑周遭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要考虑如何保护,对美学的氛围要考虑如何营造,这就是当今时代交给建筑设计师的人文使命.

(二)生态的设计.生态建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研究建筑与生态关系,生态建筑是多种技术集成的结果,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保护环境的要求,把建筑物与种植业,养殖业,能源,环保,美学,高新技术等紧密结合起来,在有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能够有益于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并创造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生态建筑是今后建筑发展的大趋势。

(三)建筑设计要与城市设计相瞒融合。众所周知,建筑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外部空间环境与场所不仅赋予建筑创作构思的某种特质,而且包容着建筑形式,空间因素所不能揭示的丰富的美学形式要素,即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及和谐的逻辑规律。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是创造整体艺术形象,表现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本体特征,以及对城市文脉,环境文理的尊重和认可。

(四)结合数字化技术。科学创新给我们带来了数字化技术,将数字化技术У浇ㄖ设计中去,给我们建筑设计师们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了,说白了人们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

(五)地域与环境设计。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环境特点,怎么抓住地域环境特点进行建筑设计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那就要我们建筑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就要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地域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改良和创新。

(六)可持续发展设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人口数量剧增,有限的地球环境面临着严峻考虑,环境破坏,资源浪费,这就对我们建筑设计提出了难题,如何让设计出的作品即受人类社会的欢迎,又受自然环境的欢迎呢,所以可持续发展策略已经成为设计的必然选择。

结束语

现代建筑要长久不衰,创新能力是很重要的,创新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筑设计师,要在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同时,同样也要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文化素养,人文素养。工作人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组织与设计能力,并要不断吸取世界其他国家先进的理念,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努力使自己的头脑具备设建筑设计创新构思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第9篇:创新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持续推进 管理创新

党的“十”和今年三月全国“两会”把管理创新提到了重要议程。管理创新是企业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现代企业进步的主要特征。因此,国资委在全国国有企业中全面开展了“管理提升”活动。企业如何结合实际,针对管理中新课题、新难点、新突破点,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效能,发动广大干部和员工开展富有成效的管理创新活动,研究探索新的管理方法,持续改进内部管理,建立管理创新的常态机制、运行体系、创新成果的评价标准、成果推广应用方式方法,就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就此谈一些观点,与有志于管理创新事业的同行商榷。

一、管理创新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笔者认为我们当前的企业管理创新是指:在先进企业文化引领下,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在企业制度,管理理念,管理组织、方法和手段以及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的,对企业管理具有创造性的改进、改革,符合企业实际,能够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证明确实有明显作用和效果的实践过程。经过实践过程后总结、提炼、形成的成果就是管理创新成果。管理创新及其成果必须具有创新性、实践性、效益性、完整性的基本特性。对具体创新实践而言,创新性体现在:创新的目的明确,思想超前,方法先进,原理可靠。创新的依据充分可行,符合政策法规,符合单位需要,符合工作实际。创新的成果具有引领和指导性。

二、管理创新的要素及内容

管理创新基本要素:是指针对管理课题,进行专题调研和论证后,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在新的管理理念和先进企业文化引导下,通过实践进行管理方法、管理机制、管理体系、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标准、管理流程等要素的创新。具体内容包括企业在战略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管理、国际化经营管理、自主品牌管理、安全环保和节能减排、流程再造与管理变革、企业软实力和人文管理、和谐企业和和谐矿区建设、投资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全面绩效管理、信用管理、QHSE管理、信息化管理、基层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管理方法;还包括企业在借鉴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创新成果,取得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其它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三、建立切合实际的管理流程

管理创新是一种知识性的创造过程。管理流程主要有五个阶段:立项阶段、实施阶段、实践阶段、评估阶段、总结阶段。

一是立项阶段。立项必须从调研入手组织结合单位实际、岗位实际、管理业务实际,调研分析管理现状,解剖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环节,归纳出需要改进的课题,研究所具备的工作条件,对能够创新的课题进行创新性论证,对具有创新点的项目,制定实施方案,明确项目负责人、主要参加人,明确主要解决的问题,还要进行效益效果的预测。在此基础上,按照管理创的要素研究确定立项名称,进行立项,并按公司的要求完成立项程序。这个阶段要求是:课题明确、创新点清楚、创新思路清晰、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二是实施阶段。对已经立项的项目,组织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细化明确具体的实施进度,明确每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和所采取的具体办法,建立该项目管理创新的台帐,实施全过程的的记载,对所有的原始资料要求备案、备查。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相关人员对立项项目的实施过程全部逐个检查、咨询、和考核,考核结果得分占总分的40%。对实施不力、存在问题多的项目实施中止。这个阶段是管理创新的核心,要求有具体的阶段性工作计划、进度、参加人员、完成的情况,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等记录必须完整,依次证实创新过程的真实性。

三是实践阶段。通过实施阶段完成的项目,必须经过一年以上的实践应用或运行。在时间运行阶段,要求及时分析存在的缺陷,制定实施改进的措施,对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项目实施中止列入下年度立项,对达到预期效果的项目,进入效益效果评估阶段。

四是评估阶段。创新成果的效果评估直接体现实施项目的宗旨和目的。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效能的提升必须有依据。除采用单位评价意见外,根据创新的项目、创新的要素等采取有效、实用的方法对所取得效果进行评估,以此证实效果的真实性。取得经济效益的成果,要有效益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并有财务部门的认定。

五是总结阶段。项目完成以上四个阶段后,项目组负责人要组织该项目成员对全过程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选定成果报告的撰写人员完成成果报告。成果报告总的要求是体现创新性、实践性、效益(效果)性、完整性。一般应包括要素是成果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开发单位、项目采用单位;立项背景或选题理由;针对确立的课题,创建、采用或进行的管理方法、管理机制、管理体系、管理模式、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创新和主要创新点;项目的实施情况,重点论述实施的简要过程、遇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包括公司检查考核小组提出的问题整改情况);项目实施后取得主要效果,采取的评估方法。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计算公式、采用单位的综合评价意见等。报告还应对、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进的措施作简单论述。7月份完成报告,8月份正式申报成果。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

按照“用标准引导、为执行标准服务、按标准评价”的管理模式,根据管理创新工作的特性和项目评审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制订评价标准。评价要素主要包括:一是创新性,按照创新点清晰、创新依据正确、创新原理科学、创新内容完整评价;二是实践性,按照实施方案可行、实施措施落实、实施过程完整、实施时间合规评价;三是效益(效果)性,不能计算效益的成果,效果显著20-25分;效果较显著15-20分;效果一般10-15分;效果不明显不得分;可以计算效益的成果,计算方法正确、数据真实。100万元以上20—25分;50万-99万元15-20分;2万-49万元10-15分。效益不明显不得分;四是难易程度,按照创新难度大、创新难度较大、创新难度一般三个等级评价;五是成果报告:按照撰写水平高、撰写水平较高、撰写水平一般三个等级评价。这个体系比较切合公司的实际,饱含了管理创新主要要素,与工作管理流程项配套,使管理创新工作目标更具体,主题更突出,效果更实在。

五、成立专业化评审小组

根据年初立项、年终过程检查咨询、考核、次年申报的过程和项目申报实际情况以及评价要素体系,管理创新工作应企业主管领导、总经理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干部处)、人事处、计划处、财务处、安全处、技术处、生产处、公司工会、企业文化处、体系办公室、质量管理部、物资采购部、销售公司、培训中心、企管法规处等主要领导或专家组成的专业评审小组和管理创新办公室相关人实施过程咨询小组,根据评价标准和规章制度制度,坚持综合评价与专业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集中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客观准确、公平公正评价。

六、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体系

在推动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应注重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建立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增强职工追求精神和物质利益的内在活力。在物质层面,加大管理创新贡献奖的奖励力度,让广大干部、员工在坚持推进管理创新的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得到更多的实惠。对获得管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的项目奖励3—6万元;二等奖奖励1.5—3万元;三等奖奖励7500—15000元;对获得集团公司获省部级的成果一等奖奖励6.5—8万元;二等奖奖励5—6.5万元;三等奖奖励3.5—5万元;获得全国一等奖奖励10万元;二等奖奖励9万元;三等奖奖励8万元。同时,对获奖成果纳入技术职称加分条件。有力地激发广大干部、员工参与管理创新工作,推进管理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