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部控制的属性范文

内部控制的属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部控制的属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部控制的属性

第1篇:内部控制的属性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企业 会计控制 问题 对策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能够得到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程序和措施。科学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对交通运输企业正确贯彻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和方针政策,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以及合理有效使用,规范单位的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我国交通运输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无论是从其科学程度来说,还是从其实际效果来看,都远远无法满足实践的需要,与会计实务规范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交通运输企业应该大力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将内部会计控制工作贯彻落实到决策、执行、控制、监督和反馈等各个环节。

一、交通运输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交通运输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项经济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从交通运输企业的会计工作现状来看,有些交通运输企业的财务收支失控,有些交通运输企业私设“小金库”,这些都是因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健全,给了不法分子侵吞国家和企业利益的机会。只有依法完善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将会计纳入相互监督、如实记录的控制程序之中,才能有效的预防和贪污腐化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是保证会计资料和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不仅仅服务于企业的股东、债权人和社会的其他方面,还影响着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及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这在客观上要求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准确的反映交通运输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此保证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会计信息失真在影响投资人决策的同时,也使得上级管理部门在宏观上做出错误的决定。所以,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是保证交通运输企业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有效、及时反映生产其经营成果的客观要求。

二、交通运输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的交通运输企业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体系不够健全

虽然有些交通运输企业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都比较灵丹,并且呈现出条块分割,有些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相互重复,甚至有些规定相互矛盾,总体上缺乏连贯性和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将执行业务规章制度等同于加强内部会计控制,自我约束和自我防范机制还没有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网络不够健全,使得既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失控;偏重于事后控制。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上还处于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控制阶段,缺乏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重视有形资产的控制,轻视了人员、信息等无形资产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职责不够明确。考核的奖惩标准不够明确,稽核范围不够广泛,以偏概全,缺乏全面性和完整性,执行的好坏也没有一个奖惩有度的奖惩制度。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缺乏一定的力度

一方面,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只是重视内部控制的文字编写环节,忽略了制度制定之后的执行和改进等问题。有些交通运输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虽然制定的较为详实周密,但是当发生事故和处理事故时,较为随意,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制定的流程沦为形式,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和刚性。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很多内容在制定时,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其执行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各种摆设,并且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部门和执行部门并非同一部门,这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例如:制度制定部门只是考虑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避免因为内容不全而承担责任,有时候会不考虑制度的可执行性,有些执行部门为此索性不执行,这就造成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客观上难以执行。

(三)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

内部审计是加强交通运输企业内部监督的必要的制约机制,内部审计一方面能够保证会计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也能够通过对经济活动进行及时全面的监督,逐步完善单位的内部控制。对于经济活动较为复杂、规模较大的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内部审计更是有着重要的控制功能。但是,由于部分交通运输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往往都是由管理层负责,使其独立性大打折扣,不少交通运输企业还轻视内部审计的作用,甚至内部审计人员是由会计人员兼任的,这样就使得企业内部审计无法真正发挥其监督控制作用。

(四)交通运输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相应的监督

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应该有监督,没有监督就没有控制,监督实际上是对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再控制。交通运输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内部监督,这是保证内部会计控制有良好执行效果的前提和条件,内部审计制度是内部监督的主要方面,当前有些交通运输企业的内部审计属于财务部门或者其负责人与财务负责人是同一个,使得内部审计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二是外部监督,主要指的是社会审计和政府监督。我国现在已经形成了包括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在内的外部监督体系,但是由于监督功能交叉、缺乏横向的信息沟通、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不规范等原因,我国企业的外部监督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五)缺乏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标准

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大都缺乏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标准。交通运输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是否完善健全,制度的执行贯彻效果如何,怎样进行评价以及采取什么方式方法进行评价等,都还没有规范性的制度法规规定。所以,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评价标准是交通运输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建立健全交通运输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建议

针对交通运输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逐步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其正常运转的制度基础,是进一步深化交通运输企业经济体制改的重要前提。交通运输企业应该紧密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从财务核算系统、填制相关业务的平针以及资金管理体制等方面制定一套操作性强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度,对已经过时的和与相关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操作规程和制度办法及时进行修订或淘汰。

(二)广泛使用会计电算化

在财政部门的支持下,近些年,交通运输企业的会计电算化有了较快发展,大部分单位已经是线路用会计电算化代替手工记账,但是距离国家的宏观管理还有一定的差距。交通运输部门应该加大对会计电算化应用的指导,做好会计电算化的培训工作,推动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电算化水平的提高。

(三)重视交通运输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交通运输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严格落实相关的内部审计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努力克服内审机构人员的编制矛盾,促进交通运输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交通运输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更加细致严谨。

(四)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激励约束机制

按照责任会计制度,根据交通运输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职能,划分成不同的责任中心,建立健全权责利统一的会计内部控制运行机制和考核监督机制。一方面,能够从程序和制度上限制会计热暖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使会计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发挥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另一方面,可以交通运输企业的财会人员获得的报酬与其责任和付出的努力相匹配。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协调交通运输企业各个方面的利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并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交通运输企业应该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建立并完善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恰当的选择会计政策,保证交通运输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解辉.对交通运输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探讨[J].交通财会,2006

[2]古淑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1

[3]周先柏.浅议交通还有单位财务管理[J].科技资讯,2007

第2篇:内部控制的属性范文

【关键词】 广东省; 内部控制报告; 可靠性; 年报重述

【中图分类号】 F2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9-0100-07

一、引言

投资者判断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可靠性以及自身投资风险的依据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报告。在我国,伊利股份管理层私自挪用款项;华源集团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澳柯玛大股东占用资金,盲目扩张,导致公司资金链断裂等事件的发生,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失去信心,而这些事件的发生都与公司内部控制失效有关,假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披露的信息够详尽,投资者便可以通过分析公司内部控制执行情况以及存在的缺陷进而判断是否投资这家公司。然而绝大部分上市公司认为,年度报告中一旦披露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公司的信息质量必定会引起投资者的质疑,因而在年度报告中对内部控制缺陷避而不谈[1]。因此提出以下思考:公司的内部控制报告能否有效反映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公司所披露的信息是否真实反映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执行状况?事实上,只有内部控制信息真实可靠,信息的使用者才能够有效地了解公司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状况,公司才能够通过内部控制系统的调整和缺陷修复,达到加强内部控制报告可靠性,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的目的。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后进行年报重述现象的增多,学者开始关注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可靠性问题。高质量的评价报告不仅可以传递出有效的内部控制信息,为外部投资者提供参考,还可以督促内部管理层不断完善与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与效率[2]。

崔志娟等[3]通过对2008―2010年沪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评和鉴证报告的数据分析,发现上市公司虽然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但仍存在披露时间较为随意,披露内容缺乏信息含量等问题,导致内部控制报告可靠性较低。张宇琪等[4]通过研究深圳证券交易所相关上市公司数据,发现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责任主体不明确;二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容和格式不统一;三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未全面反映内部控制的情况。提出应从明确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责任主体为董事会,规范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容和格式以及全面公允地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三方面来解决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可靠性不足的问题。李颖琦等[5]以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和试点公司2011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为样本,以财政部的评价指标为标准,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发现:总体来看,对照财政部参考指标,样本公司2011年度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总体披露水平不高,披露频率均值不足50%,各项指标的披露频率差异较大。不同特征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表现出显著差异,如沪市公司对各项指标的披露频率高于深市公司;大规模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水平显著高于小规模公司;财务状况好的公司在风险识别、反舞弊机制、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披露水平高于财务状况差的公司。孔晨等[6]以出版上市公司(皖新传媒)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为例研究内部控制报告的可靠性评价,得出以下结论:内部控制信息整体内容过于形式化;内部控制缺陷及缺陷认定标准不到位;内部控制风险信息的陈述不完整等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内部控制报告的可靠性。

三、广东省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现状分析

(一)数据的来源以及样本的选取

本文的年度报告、鉴证报告和自评报告均来自于巨潮资讯网,选取了2012―2014年广东省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剔除了ST、PT公司后,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广东省上市公司分别有359家、360家和378家。

(二)广东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披露状况分析

为了分析2012―2014年广东省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状况,本文分别统计了广东省上市公司单独披露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作为年报附件披露以及作为公司治理组成部分披露的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2012年广东省共有354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占上市公司数的比重为98.61%,2013年有35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占比为99.17%,2014年有363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占比为96.03%。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广东省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家数逐年增多,所占上市公司数的比重高,广东省上市公司基本都能披露公司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披露的形式也从单独出具报告向作为年报附件形式披露的转变,从表1也可以看出,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作为公司治理组成部分的比重虽然不高,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三)广东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披露形式分析

上市公司为了获得投资者的信赖,会加大力度披露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让信息使用者了解所投资公司的状况,同时向外界传递公司的内部控制健全有效,借此区别于其他的企业。为了具体分析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形式,本文分别统计了上市公司在自己年报“公司治理结构”部分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情况,即发表责任控制的声明,一般认为:上市公司在自己的年报“公司治理结构”部分披露内部控制的信息,其违规的可能性就越低,内部控制报告可靠性越高;上市公司在自己的年报“监事会报告”部分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情况,即对内部控制建设情况发表意见,一般认为:上市公司在自己的年报“监事会报告”部分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其违规的可能性就越低,内部控制报告可靠性越高;上市公司在自己的年报“董事会报告”部分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情况,即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并发表自我评价意见,一般认为:上市公司在自己的年报“董事会报告”部分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即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其违规的可能性就越低,内部控制报告可靠性越高;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报告发表后有没有对年报进行重述,一般认为: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报告后没有对年报进行重述,则内部控制报告可靠性高。

从表2可以看出,2012―2014年广东省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数分别为307家、285家和270家,数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4年有28.57%的公司未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披露内部控制的信息,即没有发表责任控制的声明。一般认为:上市公司未在自己的年报“公司治理结构”部分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其违规的可能性就越高,内部控制报告可靠性越低。

从表3可以看出,2012―2014年广东省上市公司监事会报告披露内部控制情况的公司数分别为31家、22家和20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4年有94.71%的公司未在监事会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一般认为:上市公司未在自己的年报“监事会报告”部分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其违规的可能性就越高,内部控制报告可靠性越低。

从表4可以看出,2012―2014年广东省上市公司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数分别为305家、303家和289家,数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4年有23.54%的公司未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情况。一般认为:上市公司未在自己的年报“董事会报告”部分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即未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其违规的可能性就越高,内部控制报告可靠性越低。

从表5可以看出,2012―2014年广东省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报告后进行年报重述的公司数分别为2家、4家和2家,数量较少,2013年有4家公司在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后,对年报进行重述,是三年间年报重述数量最多的。一般认为: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报告后没有对年报进行重述,则内部控制报告可靠性高。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后都没有对年报进行重述,广东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可靠性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多种多样,披露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信息披露规范程度不够高。信息使用者在获取公司信息时,很难进行比对,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虽然近年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可靠性有所提高,但总体来说还是存在追求形式化,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

四、广东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可靠性分析

为了分析广东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可靠性,本文分别统计了2012―2014年间,广东省上市公司明确提出内部控制有效的情况,广东省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意见情况,广东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情况,广东省上市公司年报重述情况,年报重述的广东省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情况,广东省上市公司连续三年披露内部控制自评、鉴证报告以及年报重述情况,广东省上市公司两年披露内部控制自评、鉴证报告以及年报重述情况,广东省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评、鉴证报告以及年报重述情况,广东省上市公司年报重述类型情况,广东省上市公司年报重述更正建议情况等。具体情况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2012―2014年间,广东省上市公司明确提出内部控制有效的公司家数分别为328家、338家和352家,占广东省上市公司的比重分别为92.66%、94.68%和96.97%。从数据可以看出,2012―2014年间,广东省上市公司明确提出内部控制有效的公司家数呈现上升趋势,且明确提出内部控制报告有效的公司家数占广东省上市公司家数的比重都超过92%,广东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可靠性总体较高。

从表7可以看出,2012―2014年间,广东省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公司中,财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意见的公司数分别为344家、347家和352家,财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意见的公司数分别为10家、10家和11家。可见,出具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广东省上市公司中,只有少部分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意见的审计报告。财务报告被出具非标准意见的广东省上市公司中,非标准意见多数跟内部控制无关。虽然相比于标准意见,非标准意见的家数不多,但是2012―2014年,每年被出具非标准意见公司的家数也都超过10家。可见,广东省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还有待提高。

从表8可以看出,2012―2014年间,广东省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出具鉴证意见的公司家数分别为108家、135家和151家,鉴证报告的意见类型绝大部分为标准意见。2012年出具的鉴证报告意见类型为非标准意见的有2家、2013年为2家、2014年为3家,其余都是标准意见。可见,2012―2014年间,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报告进行鉴证的广东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可靠性较高。

从表9可以看出,2012―2014年间,广东省上市公司年报重述家数分别为2家、4家和2家,年笾厥龅募沂总体较少。2013年4家年报重述的公司都披露了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且内部控制报告都自评有效,1家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自评报告进行鉴证,且出具鉴证报告意见类型为标准意见。虽然存在这一现象的上市公司所占广东省上市公司的比重不高,但是这会使信息使用者对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报告的质量提出质疑。

从表10可以看出,2012―2014年间,年报重述的广东省上市公司中,财务报告审计意见都是标准意见,这说明,即使出具了标准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也有可能对年报进行重述,这会削弱审计报告的可信度。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广东省上市公司都披露了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以及鉴证报告。可见,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以及鉴证报告的可靠性也有待提高。

从表11可以看出,2012―2014年连续三年广东省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公司家数为106家,占上市公司家数的比重仅为29.53%,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家数为23家,占上市公司家数的比重仅为6.41%。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广东省上市公司连续三年披露自评报告以及鉴证报告的公司数量很少,连续三年对年报进行重述的公司数为0。

从表12可以看出,2012年和2013年、2013年和2014年、2012―2014年连续披露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公司的家数分别为350家、354家和349家。连续披露所占上市公司数的比重较高,都在97%以上。2012年和2013年、2013年和2014年、2012―2014年连续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家数分别为31家、38家和80家,所占的比重较小,因此,有待提高广东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数量,重视引进第三方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进行鉴证。2012年和2013年、2013年和2014年、2012―2014年连续对年报进行重述的公司数都为0。

从表13可以看出,2012―2014年广东省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家数分别为354家、357家和363家,所占上市公司数的比重分别为98.61%、99.17%和96.03%,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广东省上市公司都披露了内部控制自评报告。2012―2014年广东省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家数分别为108家、135家和151家,所占上市公司数的比重分别为30.08%、37.50%和39.95%。可以看出,广东省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自评报告进行鉴证的比重很小,有待提高。2012―2014年广东省上市公司对年报进行重述的家数分别为2家、4家和2家,所占上市公司数的比重分别为0.56%、1.11%和0.53%,年报重述的公司家数并不多。

从表14可以看出,2012―2014年间,广东省上市公司年报重述的类型都属于年报更正,在年报重述错报的原因统计中可以看出,未注明原因占的比重最大,工作人员疏忽和数据有误是其次。在年报重述内容的统计中,次要内容的更正或补充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重要内容的更正或补充以及一般问题的更正或补充,2012年有一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利润变动的更正。从广东省上市公司年报重述的年份分析可以看出,2013年是年报更正内容最多的年份。

从表15可以看出,2012年广东省上市公司年报重述的公司家数有2家,其中更正或补充两处以上的公司数为1家,建议以后加强年报编制过程的审核或沟通工作的公司数为0家,总体上,2012年广东省上市公司年报质量较高;2013年广东省上市公司年报重述的公司家数为4家,其中更正或补充两处以上的公司数为2家,建议以后加强年报编制过程的审核或沟通工作的公司数为1家;2014年广东省上市公司年报重述的家数有2家,其中更正或补充两处以上的公司数为1家,建议以后加强年报编制过程的审核或沟通工作的公司数为1家,总体上看,广东省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质量较高。

五、广东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报告信息披露责任主体不明确

内部控制能否发挥实际效用的关键在于界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披露的主体是谁的问题。公司管理层最了解公司的内部运作以及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而监事会和信息使用者所了解到的信息有限,因此公司管理层理应成为内部控制报告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从表2可以看出,广东省2012年有52家上市公司、2013年有75家上市公司、2014年有108家上市公司未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没有发表责任控制声明,这说明广东省部分上市公司存在着内部控制报告披露主体责任不明确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可靠性。

(二)内部控制报告信息披露缺乏规范,企业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证监会要求发行人应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及注册会计师的结论性意见,但是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形式以及框架没有做出统一的规定,使得上市公司无所适从,也使信息使用者无法获得充足的信息。从表4可以看出,广东省2012年有54家上市公司、2013年有57家上市公司、2014年有89家上市公司均未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信息,f明广东省上市公司董事会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意识不强,对发表的自我评价意见重视不够,有的公司的自我评价只是简单的两句话,这直接影响广东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可靠性。另外有的企业自评报告日期有误,董事、股东没有签名,甚至出现内容自相矛盾的报告等。这些都从侧面反映部分广东省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工作重视不够。

(三)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缺陷缺乏主动性,言辞避重就轻

广东省上市公司中只有少数企业披露了重大缺陷,原因大多是迫于证监会的调查和外部审计监督的压力。如2013年,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对迪威视讯(300167)发表了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原因是认为该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存在问题,并且指出该公司存在两个重大缺陷。一是因为涉嫌信息披露违反法规而被证监会成立专案调查,但是浏览其自评报告,可发现其言辞避重就轻,仅说明存在一定缺陷,其余方面保证重大有效。海联讯(300277)在证监会的调查压力下,于2013年公告承认连续三年通过应收账款科目虚增企业利润。二是绝大部分的广东省上市公司认定公司不存在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即使公司披露了一般缺陷,也没有详细披露,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表述如“对在公司组织开展的内控控制评价工作中发现的一般缺陷,通过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并咨询外部审计师,讨论缺陷整改措施。截至报告基准日,识别出的缺陷已得到整改”等。

(四)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后存在年报重述现象

如果广东省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报告后没有进行年报重述,则内部控制报告可靠性高。从表14可以看出,广东省2012年有2家上市公司、2013年有4家上市公司、2014年有2家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报告后对年报进行重述。重述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数据有误、工作人员疏忽等,这必然会影响内部控制报告的可靠性。

六、提高广东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可靠性的建议

(一)明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

广东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主要是监事会,而公司最有能力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估的责任主体是董事会和管理层,在现实中广东省上市公司的监事会形同虚设。因此,为了保证广东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可靠性,首先应明确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主体,明确内部控制的责任人,落实到实名,要求管理层对内部控制报告的可靠性进行担保,保证其信息的真实性。

(二)规范内部控制报告的信息披露

上市公司遵循着多样化的内部控制标准,各种法规指引都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进行了规定,内容既有重叠,也存在差别,这会给上市公司带来困惑,导致公司披露内部控制内容详略程度有所不同,不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比较。因此,为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使企业能有序执行内部控制,建议监管部门要加强内部控制法制建设,同时针对不同行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框架以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内容,切实提高广东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可靠性。

(三)完善内部控制报告缺陷和整改信息披露机制

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是内部控制环境不够健全的表现之一。如果企业对于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含糊笼统地进行披露必然会影响利益相关者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准确判定。因此,相关部门应制定法规,要求上市公司如实地披露公司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以便信息使用者能得到更加全面的内部控制信息。对于存在信息披露违规的企业要加大惩戒力度,增加信息披露违规的成本。另一方面,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情况是反映企业对待缺陷的态度和应对能力的一项重要信息,因此,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的监管,督促上市公司尽早整改缺陷,从而提高公司内部控制水平。

(四)关注内部控制报告后进行年报重述问题

绿景控股(000502)2012年3月了会计差错更正公告,对2009和2010年度净利润进行追溯调整,分别调减了9 299 008.45 元和2 317 829.86元,通过对以前年度净利润的调减,公司实现了“盈利―亏损―盈利”的目的,避免了连续两年亏损而面临退市的风险。这提醒监管部门要注意年报重述中可能存在的利润操纵和信息披露不当行为。另外针对某些关键信息如资产减值损失、收入、关方交易等进行年报重述时,也要特别关注,公司可能存在利用年报重述进行利润操纵的恶劣行为。

七、研究结论

针对2012―2014年广东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信息披露的研究,发现广东省上市公司主要存在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主体不明确、信息披露缺乏规范性、缺陷信息披露缺乏主动性、存在年报重述等问题,影响了内部控制报告的可靠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明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规范内部控制报告的信息披露、完善内部控制报告缺陷和整改信息披露机制以及关注内部控制报告后进行年报重述问题的建议。随着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公司对内部控制报告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内部控制报告的可靠性将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 李明辉,何海,马夕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J].审计研究,2003(1):38-43.

[2] 仇兵奎.谈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J].会计之友,2007(10):35-36.

[3] 崔志娟,刘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可靠性评价――基于2008―2010年沪市公司年报重述的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4-69.

[4] 张宇琪,赵丽萍,孙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研究――基于深市的数据[J].财会通讯,2013(3):80-81.

第3篇:内部控制的属性范文

一、内部控制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评价中,对过程评价,主要依据是“银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过程评价示例》(以下简称“示例”),“示例”中对授信业务、资金业务和国际业务等业务系列按内控五要素设定评价标准分值,同时对每一要素又确定若干评价细目,并给予一定分值。在具体操作中,主要运用询问、书面文档检查、观察、流程图、抽样、穿行测试和压力测试等方法,通过调阅业务档案、检查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等,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对“示例”中各业务系列的每一评价内容酌情给分,然后得到每一业务系列的分值,最后得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过程评价的总分,这种评价结果往往受样本量大小,评价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判断能力等的影响,其客观性和准确性受到质疑。具体来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评价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商业银行内部有一部分人,尤其是个别高管,对内部控制评价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内部控制评价可有可无,与一般的内审并无多大差别,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产生上述错误认识的原因:一是没有深刻认识到内部控制评价在实现商业银行内控目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完善内控体系中的作用。二是对“试行办法”等相关内容学习不够,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精髓,将内部控制评价看成一项孤立的活动,而不是作为内控体系的整体来看待。

(二)内部控制评价效率较低目前,商业银行开展内控评价的手段仍以传统的定性评价方法为主,工作量大,极大影响了内控评价效率。商业银行机构众多,网点分布广,要想对内部控制体系所有关键点和风险点进行评价,达到对所有的基层行实施有效监管的目标,无论是在制度上、机制上,还是在内控评价的手段上、方法上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加快内控评价方法的创新,使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从定性为主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以定量为主的方向发展。

(三)现行评价方法主观性强“银监会”颁布的“试行办法”及“示例”等,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一是对某些内容未作明确界定,容易造成不同的理解,如对授信政策,有的由于不懂其中含义,就将政策简单理解为制度。由于理解不同,在具体打分时,就可能出现同样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分值,从而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二是内控评价方法多注重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分析,评价人员难用一把尺子进行衡量并得出科学的、正确的评价结果。三是内控评价标准包含较多的主观因素,体现的客观性较少,从而影响评价的公平性。

二、运用定量数学模型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必要性

运用定量数学模型方法,对提高内部控制评价的客观性、准确度和科学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一)传统评价方法已不能满足内部控制发展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规范和标准的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这些研究仅仅停留在定性方面,内部控制的评价仍然依靠内部控制调查表、文字描述法、内部控制流程图等基于主观评价的方法。随着内部控制系统的日趋复杂,这些评价方法已暴露出很大的局限性,滞后于内部控制的发展,且其评价效果已无法令人满意。因此,运用数学方法来构建内部控制评价的数学模型,对提高评价的效率和效果,并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内部控制定量评价是提升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水平的必然要求运用数学模型进行的内控评价是一种量化的评价方法,通过给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内控过程进行评价打分,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运算得出各个控制要素和总体的分值。这种量化的结果可以很直观地揭示出各商业银行总体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水平的高低,而且各分支机构的得分也可以相互比较,有利于商业银行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所在。通过动态的内部控制评价,并对薄弱环节加以整改提高,使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不断提升“内控短板”。所以,内部控制的定量评价会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商业银行内控水平的提高。

(三)有利于提高内控评价科学性传统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主要依赖于专业人员的主观判断从定性方面进行的评价,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这种判断不仅受评价人员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评价能力等的影响,而且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干扰,难免会出现疏漏或失误,内部控制评价的可靠性难以满足。因此,通过运用模糊数学理论从定量的视角出发,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看作是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一系列控制点和与之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而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评价,与传统的定性评价方法相比,定量评价方法的应用提高了评价的准确度,减少了主观判断对整体评价的影响,将定性指标予以了定量化处理,并将定性的评价结果转换为定量的结果,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

三、内部控制评价定量数学模型构建

模糊数学目前是研究现实中许多界限不分明问题的一种数学工具,其基本概念之一是模糊集合。利用模糊数学和模糊逻辑,能很好地处理各种模糊问题。运用数学模型开展的内部控制评价是把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内部控制活动中的评价。它首先建立内部控制活动的因素集,然后分配这些内部控制点的权重,对这些内部控制点分别进行评价,最后利用模糊矩阵对其进行内部控制活动的综合评价,得出评价结果。因此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活动模糊数学评价模型可由因素集、评语集、权重集等若干个集合组成,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再用模糊评价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归类和综合评价。

(一)模糊数学评价模型建立根据“试行办法”和“示例”中的评价指标,运用模糊数学多级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模型。先对内部控制的各因素指标进行综合分类,然后将对各个指标的评价综合成对主因素的评价。

(1)建立模糊综合评价因素集。因为内部控制的评价体系涉及每个因素的指标比较多,所以需要对因素集进行划分,把X分为多个因素子集,并且必须满足:

X=X1∩X2∩...∩Xn。同时,对于任意的i≠j,i,j=1,2,...,n,均有Xi∩Xj=?椎,即这种划分要把因素集X 中的诸评价指标分完,而任一个评价指标又应只在一个子因素集Xi中。接着以Xi表示第i个子因素指标集,它有Ki个评价指标,即Xi={Xi1,Xi2,...Xin},i=1,2,...,n。这样,由于每个xi含有ki个评判指标,于是总因素指标集X有ki个评判指标。

(2)进行单因素评价,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在构造了模糊子集后,需要对评价目标从每个因素集XI上进行量化,即确定从单因素来看评价目标对各模糊子集的隶属度(R|Xi),进而得到模糊关系矩阵R。即R=R/X1R/X2…R/Xn=r11r12…r1mr21r22…r2m… … ……rn1 rn2…rnm

矩阵R中第i行第j列元素rij表示某个被评事物从某个因素XI方面的表现,是通过模糊向量(R|XI)=(r11r12…r1m)来刻画的。

(3)确定评价因素权向量A与评语集V。在模糊综合评价中,权向量A=(a1,a2…an)中的元素ai在本质上是因素XI对模糊子集{对被评事物重要的因素}的隶属度。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次序,从而确定权系数。并且在合成之前归一化,即■a1=1,ai≥0,i=1,2,…,n。同时假定:V={V1(优秀),V2(较好),V3(一般),V4(较差),V5(差)}。

E={100(优秀),80(较好),60(一般),40(较差),20(差)}

(4)由A与各被评事项的模糊评价向量R,生成模糊评价结果向量B。即AR=(ai,a2…ap) =(b1,b2…bm)=B。其中bm是由A与R的第m列运算得到的,它表示被评事物从整体上看对评语集V的隶属程度。

(5)计算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值。?滋=B*E,根据得出的?滋值做出评价。

四、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的应用

商业银行在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确定指标权重和评语权重是取得评价效果好坏的关键。指标权重由“银监会”在“试行办法”和“示例”中对相关指标设定的分值确定,而评价矩阵中评语权重可通过专家打分法、多元统计分析法、权值因子确定法等方法设定。本文拟通过专家打分法来确定评语权重,专家打分法是指通过匿名方式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对专家打分情况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客观地综合多数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然后确定各评语权重的一种方法。

限于篇幅,下面以某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内部控制过程评价为例,具体说明如何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开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

(一)建立国际业务内部控制评价多级分层结构根据”银监会”在“示例”中规定的相关内容,将国际业务内部控制过程评价中五要素分为二级层次,第一层次为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监督与纠正、信息交流与反馈等五个环节,对每个环节又作为第二层次进行细分,如内部控制环境分为内部控制政策、内部控制目标、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等六个方面。上述分层如用字母表示,第一层次指标X={X1,X2,X3,X4,……Xn};第二层次指标Xi={Xi1,Xi2,Xi3,Xi4,……Xin},i=1,2,……,n。

(二)对数学模型进行模糊综合运算通过对权重矩阵和评价矩阵的综合模糊运算,即B=AR,得出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矩阵B。

(三)构造向量ET,将运算结果转换成分数形式根据“示例”对第一层次指标分值的设定,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监督与纠正、信息交流与反馈五个环节的ET分别为(75,60,45,30,15)、(100,80,60,40,20)、(100,80,60,40,20)、(75,60,45,30,15)、(100,80,60,40,20),国际业务总体评价ET为(450,360,270,180,90)。

向量ET的构造基于以下假定:在内部控制环境中,如内部控制环境为优秀得75分(满分),较好得60、一般得45分,较差得30分,差得15分。在风险识别与评估中,如风险识别与评估为优秀得100分(满分),较好得80、一般得60分,较差得40分,差得20分,其他依此类推。在国际业务总体评价中,如内部控制为优秀得450分(满分)、较好得360、一般得270分,较差得180分,差得90分。

(四)模糊数学综合评价具体计算过程根据”银监会”在“示例”中对国际业务内部控制评价各层次指标分值设定和受邀32名专家打分结果,得出国际业务内部控制模糊数学评价的指标及评价权重情况表。详见表1。

(1)内控五要素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根据表一中的数据,可得:

X1=0.220.30.20.20.080.180.220.280.20.120.30.180.30.120.10.250.350.20.2 0

A1=(0.26670.2 0.26670.1333 0.1333)

该式数据已作归一化处理,即A1=(20/7515/75 20/7510/7510/75)

根据上述公式,则可得b1=X1A1=(0.24800.17740.25070.19470.0587)

同理,b2=X2A2= (0.314 0.222 0.23 0.178 0.0398)

b3=X3A3=(0.27 0.2150.295 0.16 0.06)

b4=X4A4= (0.2319 0.2933 0.23 0.154 0.0907)

b5=X5A5= (0.345 0.2375 0.195 0.1825 0.04)

将上述b1、b2、b3、b4和b5的计算结果转换成分数形式,即可得:

?滋1=b1ET=(0.2480 0.1774 0.2507 0.1947 0.0587)(75,60,45,30,15)=47.24(分)。

?滋2=b2ET=(0.314 0.222 0.23 0.178 0.0398) (100,80,60,40,20)=70.88(分)

?滋3=b3ET=(0.27 0.215 0.295 0.16 0.06)(100,80,60,40,20)=69.5(分)

?滋4=b4ET=(0.2319 0.2933 0.23 0.154 0.0907) (75,60,45,30,15)=51.33(分)

?滋5=b5ET=(0.345 0.2375 0.195 0.1825 0.04) (100,80,60,40,20)=73.3(分)

从?滋1、?滋2、?滋3、?滋4和?滋5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国际业务内部控制五个要素综合评价得分均介于较好和一般之间,其中风险识别和评估、信息交流和反馈、监督与纠正一般偏向较好,而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措施则偏向一般。

(2)国际业务内控总体状况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可得:

X=0.24800.17740.25070.19470.05870.31400.22200.23000.17800.03980.27000.21500.29500.16000.06000.23190.29330.23000.15400.09070.34500.23750.19500.18250.0400

而A经归一化后为(0.1667 0.2222 0.2222 0.1667 0.2222)。

则有B=AX=(0.3002 0.2284 0.2400 0.1740 0.0559)。

转换成分数形式,则可得?滋=BE=(0.3002 0.2284 0.2400 0.1740 0.0559)(450,360,270,180,90)=318.47(分)。

根据计算结果,国际业务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得分为318.47(分),用模糊数学表示是一般偏向较好。

受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业务面临的内外环境将会更加复杂,如存在内控漏洞或风险隐患,将对商业银行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已成为国际业务经营管理中的头等大事。本案例中某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内部控制状况虽不算很差,但与较好和优秀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故根据综合评价结果,该行应认真查找原因,逐项落实整改,尤其要进一步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强化内部控制措施,从而不断提高内控水平,促进国际业务的稳健发展。

五、运用数学模型开展内控评价的局限性

基于定量数学模型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克服了现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主观随意性,提高了评价的准确度和科学性,从而有力促进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但也存在一些局限。

(一)单一的定量方法并不能解决内部控制评价中的所有问题定量的内控评价必须依赖必要的定性分析,事实上,定量方法的应用并不排斥主观判断和定性分析,两者结合使用将会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二)定量评价离不开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运用模糊数学开展内部控制评价,评价人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熟练掌握内控评价的相关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等,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否则难以适应定量评价工作。

(三)评价结果受权重值影响在开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时,各指标权重可参照“银监会”在“试行办法”和“示例”中设定的标准分值,但由于评价矩阵中评语的权重不管采用专家评分法或其他方法确定,多少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继而影响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运用数学模型开展内控评价有利于实现商业银行的精细化管理,完善商业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保持稳健经营。本文通过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用量化的评价结果清晰地反映出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内部控制是否存在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整改措施,从而全面提高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内部控制水平,促进国际业务又快又好发展,同时,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本定量评价方法也适用于商业银行授信业务、资金业务及其整体等的内部控制评价。

第二,运用数学模型开展内控评价有利于完善和发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并促进商业银行内控目标的实现。基于定量数学模型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研究提出了一种新思路,将促进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发展和创新。

第三,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是开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定量评价的前提,因此要加快对既有较高业务水平、较强专业判断能力,又有一定数学基础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使评价人员不仅有熟练的定量计算能力,而且有出色的定性分析水平,从而为开展内部控制的定量评价创造条件。

第四,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评语权重的主观因素对定量评价结果带来的不利影响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本文认为,应建立有效的专家评分机制,使专家给出的评语权重更趋合理,从而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定量评价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刘宗柳、陈汉文:《企业内部控制》,中国财政出版社2000年版。

[2]卢鸿:《现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论》,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年版。

[3]汪叶斌、廖道亮:《银行内部控制原理与评价》,东北财政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蒋泽军:《模糊数学教程》,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5]车迎新、阎庆民:《内部控制评价办法实施指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6]潘雪琴:《浅谈内部控制及其评价》,《审计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1期。

第4篇:内部控制的属性范文

【关键词】 法律; 内部控制; 同质性; 互补性

在中国,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屡屡发生。现有研究一般将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的原因归因于法律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不利。但事实上,再好的法律制度,如不能有效执行,最终都会付诸空谈。内部控制则着眼于微观层面公司的运营,与宏观层面的法律共同构成了投资者保护体系。

从投资者保护的视角来看,法律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但对投资者保护又各有侧重,作用机制显著不同。没有完美的法律制度,亦不存在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所以,法律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各自的局限性,决定了任何一方的有效运行,都依赖于另外一方的支持,二者具备互补性特征。

一、法律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同质性

虽然法律制度与内部控制度看似并不相关,但二者却具有一定同质性。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法律法规是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内部控制是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二者共同作用,并与其他治理机制一起发挥着保护投资者的作用。从投资者保护的角度来看,法律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本质上都是制度,而且都是为了明晰和保护投资者的产权。

从制定主体上来看。法律法规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企业内部的制度。它们均由所适用对象的最高权力机关或其授权机构制定。法律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或者由其授权给其他部门,如财政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在公司内部,董事会通常被视作公司治理系统的最高点,负有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最终责任。

从投资者保护的视角来看,无论条文如何不同,法律与内部控制的本质都是为了明晰界定和保护投资者的产权。法律在制定法律条文时,要想保护投资者利益,其最重要的前提是首先要界定哪些属于投资者需要被保护的利益,即明晰投资者应该享有资源的产权。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对侵占不当利益的惩戒措施。关于内部控制,虽然目前各个学者研究的视角不同,但大都认为权力的配置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功能(杨雄胜,2005;谢志华,2009;李志斌,2009)。杜海霞(2012)则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认为内部控制的权力配置,实质上是为了保障公共领域产权属性不被攫取,从而使得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源的产权,即使未被合约明确约定,也能得以保护。所以,明晰界定和保护投资者的产权也是内部控制的本质要求。

二、投资者保护作用机理的不同

尽管法律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但是二者在投资者保护的作用机理却有显著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者的出发点与终极目标不同;二是具体作用机制不同。

(一)出发点与终极目标的不同

虽然投资者保护是二者的直接目标,但其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有所不同。法律对投资者保护的最终落脚点是投资者,但其出发点却是资本市场的繁荣与稳定发展,这也是法律对投资者保护的最终目标。因为如果中小投资者利益总是严重受到侵害,他们会选择退出作为对资本市场的惩罚,那么资本市场就会难以为继,这显然不是政府愿意看到的。内部控制的出发点与最终目标则是公司的持续发展。对于一个公司而言,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是需要成本的,那为什么董事会还要去建立和完善这些制度呢?其最终目标是保障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公司持续发展了,投资者整体的利益才会得以保障。

(二)具体作用机制的不同

法律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投资者保护的具体作用机制不同。在我国,大股东对中小投资者利益侵占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是目前投资者保护的重中之重。大股东之所以能够侵占投资者利益,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可以侵占的利益存在;二是有侵占的意图;三是有机会侵占。法律主要着重于从降低大股东侵占意图的方面实现对投资者的保护,而内部控制主要着眼于从减少可以被侵占的利益及机会方面实现对投资者的保护。

第5篇:内部控制的属性范文

【关键词】 高速公路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回归分析 因子分析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行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速公路公司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将直接影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会计信息的质量。2008年5月22日,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正式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我国高速公路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了标准。目前,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已经按照该规范的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重新设计,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主要是借鉴了COSO内部控制基本框架和COSO的风险管理框架的内容,其是否适应于我国的现实情况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况且设计的有效性也并不必然意味着执行的有效性。因此,建立健全高速公路公司内部控制系统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评价其有效性。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内部控制研究范畴的界定

实证会计理论认为,公司往往在产业集中程度、企业行为的内部化或外部化及资本结构中的融资方式等等方面采用其认为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来达到生存前景最大化的目的(Alchian,1950)。大多数实证会计理论在预测公司为了达到其目的所采取的行动时都是围绕瓦茨和齐默尔曼(Watts and Zimmerman,1990)所提出分红计划、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三大假设展开的,从机会主义观的角度看,公司经理人员选择政策是以他们关于报酬、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的预期个人效用最大化为基础的,因此,为了实现股东的目标,应该通过监督和激励对企业的管理者实施控制,也就是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这也正是委托理论的核心思想。根据契约经济学,公司可以看作是一个契约的集合,它的组织形式可以由它所涉及的一系列契约来描述。相对于市场而言,公司是一种不完备的契约,管理者为了取得低交易成本所带来的收益的同时弥补公司契约的不完备性,就需要在公司内部建立一个控制机制,以保证其下属管理人员及雇员按照其管理要求履行合约,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对于我们所研究的高速公路公司来说,如果我们把公司治理的效率也纳入内部控制系统中,就不得不考察行业体制效率问题,这已超出本文研究范畴,因此,本文在进行研究设计时,仅在内部环境部分考虑公司治理因素,一方面是为了简化研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设计相一致,以使研究结论对后续按照规范重新设计内部控制的高速公路公司有借鉴意义。

2、内部控制及其各控制要素的关系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由反映最高管理当局、董事和企业所有者对控制以及控制对企业重要性的全面态度的各种行为、政策和程序组成,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内部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内部控制能否实施和实施效果的好坏。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都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但是,没有一个有效的控制环境,其他要素不论质量如何,都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可见,内部环境对内部控制总体有效性产生影响。由此我们提出:H1:内部环境(Environment)与内部控制总体有效性存在相关关系。

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加强风险管理,主动而系统地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事项进行识别、评估和应对,有利于加强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持续稳健的发展。风险管理不到位,控制活动就可能发生错位,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尤其对高速公路企业来说,不仅存在着自身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政策和市场风险也非常突出,不能正确地对其进行评估,势必影响内部控制的总体有效性,为此我们提出:H2:风险评估(Risk)效果越好,内部控制总体有效性程度就越高。

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Geiger et al.(2004)对美国联邦政府机构内部控制缺陷的调查认为,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系统中最重要的要素。在我国,控制活动的重要性更为明显,2001年,财政部就颁布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该规范指出,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包括资产保全控制、内部牵制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等等,而这些主要是属于控制活动的考察范围,应该说,控制活动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是,由于控制活动的发生贯穿于整个公司,遍及各个管理层和各职能部门,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如果公司不能对日常的内部控制执行进行持续地改进,内部控制的总体有效性将受到影响。基于此,我们提出:H3:控制活动(Activity)与内部控制总体有效性存在相关关系。

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每个公司都要识别和获取与管理该主体相关的涉及外部和内部事项和活动的广泛的信息,这些信息以保证员工能履行他们职责的形式和时机传递给员工。当公司面临根本性的变迁、高度创新和快速变动的竞争者或者重大的客户需求变化时,保持信息与需要的一致性尤为重要。沟通也一样,不管是内部沟通还是外部沟通,对于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管理层能够就最新业绩、风险因素与董事会有效沟通,董事会就能有效地履行其职责,内部控制效果就会更好;如果有畅通的外部沟通渠道,客户和供应商能够提供有关产品设计与质量的重要信息,则公司就能够关注变化中的客户需求与偏好,也能提高内部控制总体有效性,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提出:H4:企业的信息与沟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系统越有效,内部控制总体有效性程度就越高。

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内部监督是评价某一时期内部控制系统运行质量的过程,是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业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再监督活动的总称。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不仅需要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还需要一个持续有效的监督系统(KPMG,1999)。据此,我们提出:H5: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监管(Monitoring)越有效,内部控制总体有效性程度就越高。

三、研究设计

1、模型的构建

为了研究我国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相关问题,本文设置原始模型如下:

PerfICi=a0+a1×Ei+a2×Ri+a3×Ai+a4×Ii+a5×Mi+?着i(1)

PerfICi=a0+a1×Ei+a2×Ri+a3×Ai+a4×Ii+a5×Mi+?姿1×LnTAi+

?姿2×Agei+?姿3×Loci+?着i (2)

其中,PerfICi为内部控制总体有效性,包括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计量的内部控制总体评价IC、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情况SA和外部审计的审计意见类型EA三个组成部分。Ei、Ri、Ai、Ii、Mi分别表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规范的内部控制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LnTAi为总资产的对数,表示公司规模。Loci为区域属性,是0—1变量,将东部地区设为1,将中部和西部地区设为0。Agei为公司成立的年限。

2、指标的选择

为了量化内部控制要素,课题组参照COSO委员会1992年的《内部控制—评价工具》,结合我国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各要素的具体内容设计了适用于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的评估手册,该手册对于内部控制的总体有效性以及五个要素分别设计相应的关注点,然后按照每个关注点所应考虑的具体内容对样本公司的相关部分进行评价。

对于内部控制的总体有效性的评估是从内部控制方法、内容设计及执行的有效性入手,为了更客观地评价内部控制的总体有效性,本文除了考虑按照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手册中有关总体评价IC的结论外,还引入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SA的披露情况(考虑:是否按规定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情况的总体评价;独立董事对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意见;监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意见)和外部审计的审计意见类型EA(考虑企业财务会计年度报告的CPA审计意见和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专项审计意见两方面)两个因素,对于这三个因素,本文分别赋予0.5、0.3和0.2的权重,加权计算得到一个综合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PerfIC,作为反映企业内部控制总体有效性,即:

PerfICi=0.5×ICi+0.3×SAi+0.2×EAi

权重的赋予有一定的主观性,但相比单纯用ICi作为内部控制的总体有效性的衡量指标来说,将更加全面客观。

本文的五个解释变量按照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手册中相关关注点设计指标,其中,内部环境有E1-E6六个关注点,对应六个指标;风险评估有R1-R5五个关注点,对应五个指标;控制活动有A1-A9九个关注点,对应九个指标;信息与沟通有I1-I6六个关注点,对应六个指标;内部监督有M1-M3六个关注点,对应三个指标。

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问卷调查发现,企业规模越大,内部控制越好(赵选民等,2004),也就是说,企业规模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有影响,本文以企业总资产的对数(LnTAi)作为公司规模的替代变量对其进行控制。再者,我国东中西各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高速公路行业属于经济活动服务领域,高速公路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难免受到区位属性的影响,例如各个区位的行业管理体制不尽相同,对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引入虚拟变量,将19家高速公路上市企业按照国家统计局对东中西部划分的解释,设0—1变量,将东部地区设为1,将中部和西部地区设为0,来控制区域属性对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由于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来说较高,本文假设东部地区高速公路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此外,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成立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备性和有效性,高速公路公司成立时间越长,内部控制系统建设时间越长,内部控制系统较完善,有效性也就越高,为了剔除企业成立时间长短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本文引入控制变量Age来考察成立时间对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的影响。

四、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1、样本的选择

我国目前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共19家,通过对这19家高速公路上市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我们能够基本了解整个高速公路行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情况。本文以上述19家公司2008年和2009年度在其各自的官方网站、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等等公开的数据作为评价的资料,严格按照本文所设计的标准进行评打分。

2、描述性统计

在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对各个控制要素的关注点进行了降维处理,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提取各自的主成分,其中内部环境要素的主成分解释了原有关注点80.053%的信息量;风险评估要素的主成分解释了原有关注点74.925%的信息量;控制活动要素的主成分解释了原有关注点76.819%的信息量;信息与沟通要素的主成分解释了原有关注点71.205%的信息量;内部监督要素的主成分解释了原有关注点860252%的信息量。对于每个控制要素,本文以各主成分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得到各自的综合指标,分别为E、R、A、I、M。

内部环境的均值(中位数)为7.4(7.4);风险评估的均值(中位数)为5.696(6.051);控制活动的均值(中位数)为6.0662(6.0141);信息与沟通的均值(中位数)为5.2307(5.3463);内部监督的均值(中位数)为5.9376(5.908);可见,我国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总体较好,但各个控制要素的相对评分都要偏低,其中内部环境的评分最好,最大值高达8.1843;控制活动则次之,最大值7.7893,最小值也有4.3844,与其均值(中位数)落差不大,较为集中,说明各个样本公司控制活动设计与执行情况比较接近,差异不明显。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的设计与执行情况要相对差一些。LnTA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与其均值(中位数)落差很小,说明我国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在规模上比较均衡,而从Age的统计量来看,公司成立的年限则长短不一,相差较大。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1、相关性分析

从皮尔逊相关系数表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五要素之间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这说明五要素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的地方;内部控制五要素与内部控制总体有效性也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内部控制总体有效性确实受到五要素的影响,初步验证了本文的假设。此外,公司的规模也与内部控制总体有效性和各控制要素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企业规模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确实产生影响;而公司成立年限和区位属性则与内部控制总体有效性和各控制要素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2、回归分析

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可以看到,模型(1)在0.01的水平上通过了F检验,模型(2)在0.05的水平上通过了F检验,截面数据Adj.R2水平都超过0.5,说明模型拟和效果比较理想,比较而言,模型(1)拟和效果比模型(2)的拟和效果更佳,说明增加控制变量并没有改进回归效果,相反,使得拟和度降低。模型(1)中,控制环境E在0.05的水平上显著,其他变量和截距均不显著。模型(2)中,控制环境E在0.1的水平上显著,其他变量和截距均不显著。这说明内部控制环境与内部控制总体有效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而假设1得到验证。此外,在模型(1)和模型(2)中内部监督与内部控制总体有效性存在正相关关系,但t值不显著,不能拒绝假设5。在模型(2)中,公司规模、成立年限和区位属性三个控制变量与内部控制总体有效性均呈正相关,虽然t值不显著,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三个控制变量所隐含的假设。

尽管模型(1)和模型(2)从整体上F检验显著,但都只有控制环境与内部控制总体有效性显著正相关,其他要素都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模型中各变量存在多重共线性,从上面非参数检验中,我们也已看到,内部控制五要素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的地方,为了使研究结论更合理,本文拟在前面两个原始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如下模型:

PerfICi=a0+a1×(Comp1)i+a2×(Comp2)i+a3×(Comp3)i+

(3)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降维,把五要素数据输入SPSS.13软件,KMO统计量为0.916,Bartlett 球形统计量远小于0,适合运用因子分析。按照累积贡献率超过95%的原则,系统提取了三个因子,其中因子1中内部环境、内部监督所占的比重较大;因子2中风险评估和内部监督所占比重较大;因子3中风险评估所占比重较大。另外,由于三个控制变量并不能明显地使模型得到优化,模型(3)中不再包含控制变量。

对模型(3)进行回归分析可以看到,与模型(1)和模型(2)相比,模型(3)的结果更具统计学的意义。该模型在0.01的水平上通过了F检验,截面数据Adj.R2水平为0.624,说明模型拟和效果很理想。3个因子中有2个与内部控制总体有效性显著正相关,其中,因子1在0.01的水平上与内部控制总体有效性显著正相关;因子3在0.1的水平上与内部控制总体有效性显著正相关。截距t值也在0.1的水平上显著。模型(1)和模型(2)的结果在模型(3)中得到了印证和强化,内部环境与内部控制总体有效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由于因子1中内部监督比重也较大,而因子3中风险评估所占比重最大,说明内部监督和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总体有效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假设5和假设2得到验证。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风险评估来说,模型(3)的回归结论与模型(1)和模型(2)并不一致,这说明多重共线性还是对模型(1)和模型(2)造成一定的影响。

六、结论

本文研究表明,当前,我国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总体有效性的主要决定要素是控制环境,其次是内部监督,第三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是风险评估。对于控制环境而言,一方面与我国当前所处的制度环境以及高速公路公司所受的行业管制现状不无关系,尽管内部控制的设计体系已臻于完善,但实际执行当中控制环境的重要性依然是最突出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任重道远;另一方面对于风险评估来说,它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有偶然的成分,实际上,从我们所取得的样本数据来看,目前我国高速公路上市公司,除了深高速、沪宁高速等少数公司外,绝大多数公司仍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应对机制,如果内外风险因素不明显,样本公司的风险评估要素所存在的问题很难被暴露。

因此,当前,我国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改善和健全控制环境,真正实现从“要我控制”到“我要控制”的转变。包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适度变革组织结构,建立监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提高人员素质,塑造企业文化等等。第二,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使公司内部监督名副其实。主要是要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发挥监事会、独立董事在内部监督中的作用;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此外,建议定期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可以起到自我监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R].2008.

[2] Armen A.Alchian.Uncertainty,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0(6).

[3] Watts,R.L.,Zimmerman.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A Ten Year Perspective[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0,65(1).

[4] Marshall A.Geiger,Steven M.Cooper,Edmund J.Boyle.Internal Control Components:Did COSO Get It Right?[J].The CPA Journal,2004,74(1).

第6篇:内部控制的属性范文

1.1起源与产生

从起源来说,工业革命等历史性事件的发生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变革,同时也促进着公允价值和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且二者都发生在工业化进程较快的欧美国家。从外在动因来看,二者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因为存在委托关系。首先,对于公允价值来说,由于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一般是分离的,这就产生了使用会计信息的一方与提供会计信息的一方相分离的情况,基于此情况公允价值应运而生;其次,对于内部控制来说,由于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委托方和角色的分离给企业内部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这就为内部控制的产生提供了必然性。

1.2公允价值会计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首先,公允价值计量本身的复杂性就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性,为了披露程序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企业需要加强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部门的功能,提高监督体系的地位。其次,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使公允价值计量具有较大的流动性风险,而内部控制的功能便是降低风险,这就体现了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内部控制的需求性。

1.3内部控制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推动

1.3.1内部控制环境保障公允价值会计的实施内部控制环境包括公司治理和组织结构,管理层素质,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等。公司治理和组织结构影响会计计量的大环境,若治理和组织结构不完善,则很难对会计人员行为进行要求与控制,进而很难对会计行为进行监督。只有具备一定职业操守的管理层加以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才能使得公允价值计量从根本上杜绝舞弊行为的发生。因此内部控制环境对保障会计信息质量起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

1.3.2内部控制活动促进公允价值会计目标的实现依据公允价值会计的风险评估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把公允价值会计的控制活动分别概括为对会计管理和信息系统、授权审批、不相容职务分离、财产记录与保护、运营分析和绩效考核等几个方面的控制。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降低公允价值会计风险,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公允价值会计对内部控制的构建要求

2.1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分析

(1)公允价值会计对内部环境的需求。公允价值计量是会计舞弊发生的敏感地带,内部控制需要对企业交易事项起到强化引导和有效制约的作用,以此才能使得企业管理层舞弊和投资经营风险得以降低,进而使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得到有效实施。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风险性和高技术水平性,这就需要员工有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有很强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2)公允价值会计对风险评估的需求。公允价值会计风险的控制目标应当使公允价值会计在战略符合性、披露充分性和计量可靠性等多个方面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假设和方法确定之前,企业应对自我内部控制因素和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整体把握,使企业公允价值计量现状和风险情况得到客观评价,根据不同活动可能带来的风险性大小对其评估并进行划分,从而把应重点关注和优先控制的风险确定出来。(3)公允价值会计对控制活动的需求。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业务流程,使得整个工作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责任到人、等级划分、监督到位。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在每个环节当中要做到有问题预防机制、出了问题能有人及时发现、发现后有人负责整改、最终恢复到位的严格严谨的互助督促的高效机制,以防范同一员工在履行多项职责时可能发生的舞弊或错误。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避免出现越权管理、等影响控制活动进而影响公允价值会计判断的行为。(4)公允价值会计对信息与沟通的需求。要使得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障,就要使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得到提高。因此,增加信息流动性,进行有效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防止舞弊发生,企业除了要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之外,还要建立有效的反舞弊机制,使舞弊行为防患于未然。在开展反舞弊工作的过程中,要明确反舞弊工作的涉及范围、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以及工作开展流程,从而使舞弊行为从发现到处理再到社会的影响等整个过程做到明确与规范。(5)公允价值会计对内部监督的需求。公允价值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内部监督的具体要求包括以下部分: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权力的授予、检验审批公允价值计量结果的标准以及数据维护和日常工作衔接的具体要求。实施规范有效的内部监督主要是包括对会计人员变动前后,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工作是否做到一致性进行检验、对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时,公允价值计量前提与假设的变更是否合理进行监督,以及对项目进行过程中估价方法变化对结果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等内容。

2.2公允价值会计对内部控制的体系构建需求

为了保障公允价值的有效性,对内控体系构建要做出规范:一是必须建立健全公允价值计量的内部管理制度,使公允价值会计的工作程序得到完善,并作为企业财务会计控制的必要组成部分;二是根据企业或单位业务的属性和当前的发展情况,做出真正适合企业或单位实情的公允价值计量与信息披露的控制体系,对于相关记录与档案翔实编制与妥善保管;三是合理客观地评价企业或单位自身的公允价值计量水平,并且当企业不具备公允价值估价能力时,应咨询或聘请专业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服务;四是确保公允价值计量所进行的假设与所使用的模型和方法是具有有效性、合理性与适用性的,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要保证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前后一致性。

3结论

第7篇:内部控制的属性范文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 F2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76X(2015)09007208

一、问题的提出

行政事业单位担负着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责任,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关乎社会经济效益、政治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综合长效发展。2014年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全面实施首年,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正在逐渐付诸于实践。然而,《规范》只是起到了原则性的指导作用,并未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面做出任何规定,换言之,现阶段依然缺乏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参考依据。评价环节是保证各个单位顺利地、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关键,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我们怎样才能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从而对各单位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如何在对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过程中实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上述问题的解决,就理论意义而言,有利于丰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就现实意义而言,不仅有利于满足社会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提升管理水平和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强烈诉求,更是行政事业单位对自身监督与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的需要。 基于此,本文将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概念框架进行厘定,结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自身特质及属性,吸收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的有益成果,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FCE)进行指标模糊评价,以结果导向为主,过程导向为辅,构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框架。

二、文献回顾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起步较晚,现有研究多数是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构建问题,而关于内控有效性评价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少数关于有效性评价方面的文章也是基于《规范》进行定性评价。刘永泽[1]认为应采用个别访谈法、实地查验法、比较分析法和专题讨论法等收集证据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进行有效性评价;田发和杜思鹏[2]提出用专家分析法等对单位层面进行定性评价,在业务层面尝试定量评价;唐大鹏等[3]从制度需求和模式选择等方面提出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想。可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面仍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由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突出,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有着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所以,笔者将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范围、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

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方面,主要存在两种评价口径:一是财务报告审计评价口径,即只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就可以认为企业整体内部控制有效,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采用的就是这种评价口径。PCAOB之所以采用了财务报告审计评价口径,主要是为了重点解决企业财务报表真实性差的问题,这种口径虽然操作简单,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二是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口径,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采用的就是这种口径,这种内部控制评价口径覆盖了组织的全部控制活动的评价,可以全面考察组织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及风险应对能力,因此,从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口径显然更加完整合理。

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指标方面,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有三种思路:一是过程导向,即按内部控制要素设计指标。内部控制整合框架(IC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框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指标均是从要素是否存在且是否有效运行的角度来进行设定。受到IC框架和ERM框架的影响,美国大多数学者和实务操作者多是从内部控制要素出发设计指标。国内方面,骆良彬和王河流[4]与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课题组[5]等都是基于内部控制五要素设计了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二是结果导向,即按内部控制目标设计指标。Moerland[6]、Tseng[7]、张先治和戴文涛[8]等分别从IC框架与ERM框架的目标出发设计评价指标。他们认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实现内部控制相关目标提供合理保证,对有效性的评价应建立在目标实现的合理保证水平之上,所以,应从目标角度设计指标。三是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结合,即目标、要素及其他指标结合方式。韩传模和汪士果[9]从目标维、控制要素维和组织维建立了三维度分析框架,陈艳等认为应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五要素出发,根据内部控制的目标并考虑人的因素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杨洁[10]根据PDCA循环四项组成设计指标结合内控要素构建评价体系,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11]等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五目标,并辅以内控缺陷指标设计指标体系。

基于要素的过程导向强调各项控制的健全性,而基于控制目标保证程度的结果导向反映内部控制的成效性,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两者之间存在着交叉,对结果的评价依赖于对过程的分析。对于公共权力的行使者――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合法合规、公共服务效率和廉政建设方面等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重如泰山,是其内部控制评价的归宿点。而要素作为反映内部控制活动的载体,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所以,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中应以结果导向为主,过程导向为辅。

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方法方面,有定性法和定量法两类方法。定性法包括流程图法、抽样法、问卷调查法、穿行测试法、个别访谈法、实地观察法、比较分析法和自我评估方法(CAS)等;定量法是通过引入数学计量方法和系统工程学方法来设计模型对指标进行量化,王立勇[12]采用可靠性模型和结构函数进行了系统可靠度量化,骆良彬和王河流[4]、韩传模和汪士果[8]、张先治和戴文涛[7]、杨洁[10]均利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层次构建指标并赋权量化,王海林[13]、陈力生[14]构建能力成熟度模型对指标系统利用分级打分法量化,魏巍[15]、周鲜华和张方方[16]通过灰色系统理论构建灰色评价模型并辅以层次分析法进行定量评价。鉴于内部控制定性评价方法的主观性强、可比性差,大多数学者尝试在定量评价方法上有所突破。实际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两者是优势互补的。定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把握内部控制质的规定性,形成对其完整的看法。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评价过程中,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并不能截然分开。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评价现已臻于成熟。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直接将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照搬应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答案是否定的。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相比有其特殊性:从目标上看,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旨在提供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区别于企业的追求经济利益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资金来源上看,行政事业单位来源于财政拨款,具有非偿还性,而企业的资金来源于股东和债权人,需要为其保值增值;从委托关系上看,不同于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相对明确的权利义务和完善的监督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受托于人民群众,居于公共利益人的垄断地位,由此造成了其内部控制实践的内在动力不足。行政事业单位的特质属性决定了其内部控制在目标、主体与客体、评价内容与指标等方面显著区别于企业,因此,立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自身特质及属性构建其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框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基于AHP与FCE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框架的构建

就企业而言,主要基于两种内部控制评价理论框架:一是基于IC框架,Stringer和Carey(1995)、Paso(2003)、骆良彬和王河流[4]等基于IC框架构建了内控评价体系。二是基于ERM框架,韩传模和汪士果[8]等基于ERM框架设计了内控评价体系。目前,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虽然《规范》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构建过程中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指导,但《规范》却没有给出系统的内部控制评价理论框架,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理论框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本文将基于AHP与FCE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目标、评价主体与客体、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及设计、评价方法与模型进行探究,从而完整地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定性与定量评价框架。

(一)评价的目标及关注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目标是通过对组织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进而确定本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等级。设计有效性评价应关注以下四点:一是设计的合法性,是否遵循内部控制的相关原理和法律法规。二是设计的全面性,是否覆盖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对相关工作人员和工作流程起到约束作用。三是设计的重要性,是否涵盖了所有关键风险点、关键控制点、关键岗位和关键业务环节。四是设计的适应性,是否符合单位的自身特点,与相应财务资金属性、业务范围、管理流程和行政风险水平相协调,并能够根据环境变化适时反馈、不断调整。执行有效性评价应关注以下三点:一是内部控制在一定时期的的执行是否持续一致。二是内部控制机制、内部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三是执行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工作素质和胜任能力。

(二)评价主体与客体的界定

评价的主体即为评价的实施方,由自我评价的实施主体与社会评价的实施主体组成。其中,自我评价的实施主体包括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或专门设立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机构及内部纪检监察部门;社会评价的实施主体是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纪检监察部门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中介机构。需要强调的是,单位领导应在内部控制评价中承担最终责任,对评价报告的真实性负责,并由纪检监察部门对评价报告进行审核,并对单位领导的建立、实施和评价内部控制工作进行监督。评价的客体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即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对实现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

(三)基于AHP指标体系的内容及设计

1采用AHP的可行性分析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指标体系设计及权重赋予所运用到的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主成分分析法、多目标规划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其中,德尔菲法完全依赖专家的判断和经验,其主观性过强,科学性欠缺。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提炼主要指标来降低维度,存在不全面之嫌。多目标规划法往往忽略多阶段、多层次,缺乏结构分析。而层次分析法则可以较好地弥补上述方法的缺陷,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指标设计相契合。

AHP是系统工程学中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其本质是用数量方式和科学方法对人的主观判断进行表达和处理,根据人的决策思维特点将复杂问题按照各组成要素的属性和隶属关系条理化,分组分解成目标、准则和方案等层次,形成自上而下、逐层支配的递阶层次结构。递阶层次结构中每个层次有自己的功能和形式,不同层次间存在功能依存性(以上一层次为准则对下一层次排序)和结构依存性(上一层次的排序受下一层次要素个数和组合方式的影响),从而通过各层次间的相互关系实现整个系统的功能。同时,在每个层次内部,由专家按照某一准则对层次内要素两两比较,按相对重要性等级赋值形成判断矩阵。经过一致性检验,得出该层要素对该准则的权重,并依次自下而上层层确定各要素对总目标层的合成权重。行政事业单位为实现各项控制目标,从组织层面和业务层面针对各项要素设置了相应的把控措施,形成了内部控制系统,因而其有效性的评价与AHP的系统论视角和递阶层次关系相切合。采用AHP不仅可以对内部控制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指标设置,而且可以根据不同单位的特点,赋予不同的相应权重,进而实现多指标综合量化评价,从而弥补定性评价不可公度及缺乏可比性的缺陷。

2指标体系内容及设计

(1)基于AHP的递阶层次结构的构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控制目标实现的合理保证程度,结果导向应作为有效性评价体系的逻辑起点,在此我们从目标出发构建指标体系。进一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组织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各流程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将以目标层为基础,进一步设计各流程模块作为准则层,同时为实现各流程控制设计相应措施层,实现层层递进和要素细化。本文构建的基于AHP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递阶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AHP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递阶层次结构图

图1中,目标层分为总目标层和子目标层。内部控制有效性总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单位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单位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五项子目标的实现程度;准则层作为实现目标所涉及到的中间环节,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流程控制环节;措施层则是为了实现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有效性进一步取决于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

由于不同行政事业单位在组织架构、工作机制、人才需求、会计机构管理及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有着不同的天然特点及需求,所以本文仅在《规范》的基础上,从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层面内部控制具有普遍性及共性的环节对措施层的具体评价标准进行了设计,有关措施层及其具体评价标准设计,如表1所示。

(2)基于AHP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的引入

在构建有效性评价指标递阶层次结构图后,各层次间要素的隶属关系亦被确定。在实践工作中,不同单位在组织运行和业务实施时对各个层次内要素的侧重有所不同。例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其具体业务所涉及到的财政资金“盘子”比较大,那么对于此类单位的内部控制来说,财政资金的把控应该放在首位,即业务层面的预算控制、收支控制及采购控制三个措施层要素显得极其重要;例如,科技厅主要是以权力审批为主,那么此类单位组织层面的准则层要素设计与运行的效率及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对各层次内要素的重要性加以区分,需要进一步对层次内要素进行比较,我们因而引入了9级标度法对各个层次内要素进行重要性程度赋值,如表3所示,建立各层指标的判断矩阵,通过判断矩阵的构建来实现对各个层次内要素的两两比较,继而明确各个层次内要素的重要性。例如,判断矩阵A_ B=(bij)5×5,其中,bij是要素Bi与Bj相对于A的重要性的比例标度。

表3 1―9标度表

标 度 含 义 标 度 含 义

1 表示两个要素相比,具有同样重要性

3 表示两个要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重要

5 表示两个要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

7 表示两个要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

9 表示两个要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

2,4,6,8 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倒数 若要素i与要素j的重要性之比为aij,那么要素i与要素j的重要性之比为aji=1/aij

通常来说,判断矩阵阶数一般不超过9。心理学观点认为,行为人同时辨别事物能力的极限个数在9以内才能保持判断具有大体一致性,换言之,矩阵阶数大于9时就需要进行转化。由于本文构建的层次递阶结构中措施层要素有11项,所以需进行相关转换,标度转换如表4所示。

表4 标度转换表

标度范围 相等 中间 弱强 中间 强 中间 很强 中间 绝对强

1―9 1 2 3 4 5 6 7 8 9

1―11 1 3 4 5 7 8 9 10 11

(3)各指标权重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经过两两比较,确定了判断矩阵及各个层次内要素的重要性强弱后,需要对各指标的权重加以计算,以明确各指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重要程度。权重的计算方法有和法、根法和特征根法等,其征根法应用最广泛且操作简单,所以,本文采用特征根法来计算权重。以总目标层A层和子目标层B层为例,(A_ B)W=λmaxW,其中,λmax为判断矩阵A_ B的最大特征根,W是对应的特征向量,对W归一化处理,∑Wi=1,则Wi即相应因素的权重。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两两比较的过程中,是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衡量的,但是事实表明,行为人凭借知识和经验建立判断矩阵可能会有误差,继而造成判断不一致,所以,为了确保专家判断的科学合理性,还需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一般是通过计算一致性比例值确定一致性程度,其步骤如下:

①计算一致性指标CI ( Consistency Index)

CI= λmax-1 n-1 (1)

②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根据萨迪教授1980年给出的样本容量为500―1 000的RI值,1―11阶矩阵对应的RI值分别为0、0、058、090、112、124、132、141、145、149和151。

③计算一致性比例CR(Consistency Ratio)

CR= CI RI (2)

若CR

按照以上步骤分别逐层对其上一层计算并通过一致性检验,自上而下计算合成权重,即各要素对总目标层的组合权重,尤其要求最低层各要素对总目标的相对权重,第k层要素对总目标的合成排序向量W(k)简化求法如式(3),其中,P(k)为k层上要素对k-1层上各要素的排序向量,W(2)为第二层上要素对总目标的排序向量:

W(k)=P(k)P(k-1)…W(2) (3)

最后,运用同样的方法对合成排序向量进行一致性检验。

(四)基于FCE的模糊评判模型构建

1采用FCE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AHP对指标进行权重排序后,要对各指标进行评价。由于大部分内部控制指标是定性指标,只能用优、良等模糊语言来描述,为了定量化需要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符合模糊语言和多层次的特点,本文在AHP指标体系设计的基础上,通过采用FCE构建模糊评判模型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定量化评价。

2模糊评判模型的构建

在模糊评判模型的构建中,以AHP指标评价体系确定的措施层作为因素集,将其权重作为权重集,针对措施层的具体评价标准建立“好、较好、一般、较差、差”五级评语隶属度,由评价人员对设计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打分,设定五级评语隶属等级依次对应分数为90―100、80―90、70―80、60―70、0―60。在此之前,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和执行有效赋予权重。笔者认为,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初期,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决定了以后整个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形成方式及运行方式,所以,此时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应赋予设计有效性较高的权重;在内部控制体系完全形成之后,其设计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同等重要,若设计无效,则执行有效无从谈起,若执行无效,则设计有效毫无用处,所以,此时两者对措施层权重相等,应各为050。确定权重后,分别对两者评分并按照加权平均法求出各措施层因素的有效性分值,形成评判向量。最后,将权重向量与评判向量相乘即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分值。

3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的评定

根据上述模型求得分值后,需要外部专家确定一个合理保证水平的边界,大于或等于合理水平的边界则内部控制有效。例如,合理水平确定在70分,所求分值为90分,则说明本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能为其实现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且内部控制设计比较完善,执行效果很好,单位处于安全的风险状况,针对具体评价中的一般缺陷进行修正和完善。

四、结 语

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框架,从而实现了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科学客观的定量评价。本文设计的评价路径简明易行,弥补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少、定性评价方法操作性不强的缺陷,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务指导。同时,也为当前反腐倡廉、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衡作用提供了一种构建实时监督机制和问题发现及纠正机制的定量模型框架思路。然而,本文的指标体系尚需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单位的业务特性和实施效果进行检验和细化,同时,可进一步尝试嵌套风险管理框架,以期不断地提升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永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操作指南[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237-262

[2] 田发,杜思鹏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9):63-65

[3] 唐大鹏,吉津海,支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模式选择与指标构建[J]会计研究,2015,(1):68-75

[4] 骆良彬,王河流基于AHP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模糊评价[J]审计研究,2008,(6):84-96

[5] 宋亏霞公司治理视角下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构建[J]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10):103-106

[6] 池国华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J]会计研究,2010,(10):55-61

[8] 周小燕,罗绍德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3,(7):24-28

[5] 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课题组论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现实模式――基于112个企业案例的研究[J]会计研究,2010,(6):51-61

[6] Moerland,LIncentives for Reporting on Internal Control:A Study of Internal Control Reporting Practices in Finland,Norway[R]Sweden:The Netherlands and United Kingdom,2007

[7] Tseng,CYInternal Control,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and Firm Performance [M]Smith School of Business,20076-44

[8] 张先治,戴文涛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J]审计研究,2011,(1):69-78

[9] 韩传模,汪士果基于AHP的企业内部控制模糊综合评价[J]会计研究,2009,(4):55-62

[10] 杨洁基于PDCA循环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J]会计研究,2011,(4):82-87

[11]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J]会计研究,2011,(12):20-24

[12] 王立勇内部控制系统评价定量分析的数学模型[J]审计研究,2004,(4):53-59

[13] 王海林内部控制能力评价的IC―CMM模型研究[J]会计研究,2009,(10):53-59

[14] 陈力生基于成熟度模型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2):51-54

第8篇:内部控制的属性范文

关键词 :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监督

一、引言

医院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医疗服务业中最关键的一环。医院加强内部控制可以防范非法、不合理行为,确保有关法规制度以及医院自身经营决策的贯彻执行,可以保障自身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完整,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险水平,提高经营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在医疗体制改革深化的新时期,医院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更加凸显,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医院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保障。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要求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确立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并且具有普遍的约束性,不能令特殊化有可趁之机,对于与资金流动相关的行为及岗位更好实现全过程的跟踪控制,内部控制还需要尽量实现效益最大化,并能根据内外部环境进行灵活的变化。

二、我国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医院内部控制的环境包括组织机构的建立、医院领导的法治和管理观念、医院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等,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劣对医院内部控制的有效与否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一些医院的机构设置不是很合理,一些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而且缺乏内控信息传递渠道,上下服从关系的存在更令内部控制的效果大打折扣。医院领导层多是医疗领域的专家,对财务不够重视,具体工作中会将资源更多的投入到提高医疗水平,忽视内部控制建设,甚至出现监守自盗的行为。

(二)内部监督力度不足

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对医院的活动进行监督,是确保医院财务信息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壁垒,但是我国一些医院往往在财务部下面直接设立审计部,自己审查自己的账目,导致审计流于形式。更有的医院不设置审计部,财务活动不能得到监督,监守自盗的行为很容易瞒天过海。而且我国医院一般都是事后审计,不涉及事前和事中审计,例行检查式的工作流程缺少独立性和针对性,审计的效果不佳。即使审计中发现问题,又缺乏一定的反馈机制和惩治机制。这些都易导致内部控制失效,为各种贪污和挪用公款行为留下漏洞,不仅医院的经济活动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与监督,更会损害医护人员的形象,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医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预算控制

预算管理可以强化内部控制,医院可以设立专门的预算机构,加强预算管理。医院需要将开支层层分解,明确整体的预算目标和各个科室的预算目标,并且将预算完成情况和业绩考核相挂钩。预算要根据实际情况编制,不能只是根据上一年度的结算情况推算出来。预算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反馈报告,对预算和结算之间的差异要进行分析,为日后的预算调整提供依据。为了让预算更加科学,还要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预算业务能力和预算控制的意识,不能使预算流于形式,更不能令预算成为掩盖不法行为的工具。医院的预算应该覆盖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并对工作人员提高要求,令其做到按要求认真实施。预算控制对于规范医院活动非常关键,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不仅可以为医院的绩效考核提供一定依据,更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加强收入和支出控制

医院需要建立严格的收入和支出管理流程,将不相容岗位分离,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医院的收钱和管账人员不应该由一人兼任,应该分离,并进行定期的岗位轮换,确保信息的可靠与真实性。医院的相关货币资金要设立严格的审批制度,严禁越权和擅权,避免挪用公款。医院需要加强和银行机构的对账机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加强资金和票据的管理和控制。进行定期盘点也是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收入和支出需要加强控制,与其紧密相关的资产管理也要得到重视,医院要建立健全内部资产管理,对财产都要进行定期盘点,做好记录,不仅可以为医院日常管理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舞弊行为。

(三)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性

医院的领导要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承认其在医院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加大相关投入,只有如此,才能为内部控制的建设提供支撑,保证其顺利进行。医院要加强文化建设,加强工作人员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相关的培训,并注意提高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只有规范员工的行为,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只有医院上下都重视内部控制,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完善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制度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关键环节。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可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内部审计还能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检验和保障,为内部控制的运行提供改进的意见。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相辅相成,医院应该重视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方面全流程的审计,要畅通审计反馈渠道,保证审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审计获得的结果要及时处理和解决。内部审计是内外部监督机制的纽带,医院需要完善内部审计的流程,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医院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外部审计,或者内外部审计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审计的独立性,保证审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四、结论

当前,在新医改的政策背景下,医院面临着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基本身体健康的职能,又要应对各类不同经济属性医疗卫生机构的竞争与挑战。医院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医疗设备等都应该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控制,针对其中的风险环节更要加强管理。医院的内部控制建设必须要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加强内部控制的体系建设,强化内外部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审计制度建设。医院要将内部控制建设长效化,形成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流程,形成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的监督制约关系,培养优秀的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医院的内部控制自然会带来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柴晓燕.论医院会计内部控制及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4(1):223-224.

[2]刘卉馥.如何加强医院内部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4(3):69-70.

第9篇:内部控制的属性范文

关键词:组织理论;组织变革;组织效率;双环学习

中图分类号:F279.129 文献标识码:A

一、组织结构变革与内部控制研究思维创新

由于组织结构扁平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内部控制必须突破其传统的科层控制与审计为主导的局限,确保内部控制真正成为提升组织效率的手段,并实现其目标导向与功能的根本转变。

1.组织结构由注重层级划分,转向注重组织整体效率方向变革。作为规范组织内部职责与权利关系的构架体系,组织结构是内部控制运行与实施的载体。就现行组织结构看,其基本构架呈现出由垂直型向扁平化方向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迈克尔?哈默的流程再造理念推动了企业组格局变革:它通过对价值链的重新整合,对产品增值无实质性作用的环节和过程进行了删减,从而提升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与质量,最大限度地节约和降低了成本[1]。

传统内部控制与垂直型科层控制构架相适应,其侧重于层级中各环节刚性标准的执行及对职能岗位职权的限制。从纵向层次看,这种基于权力等级设置的控制方式,限制了基层部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的权力,冗长的层级又使得拥有决策权力的部门和人员不能及时获得到相关信息。 从横向关系看,垂直型组织构架基于“劳动分工”而设置,明确的分工极易滋长部门本位主义思想,进而制约了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

以流程为中心的组织构架,在很大程度地打破了组织内部纵向的权力等级划分和横向之间的部门壁垒,它侧重于以项目小组或工作团队为单元开展业务活动,纵向的层级精简提升了信息传递的质量,跨越职能部门限制而组建的业务协作小组,使得部门边界大为弱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沟通与协调力。所以,以流程为导向的组织结构,充分体现了现代组织理论的核心思想:即组织内部的职能结构、权责结构的设置,必须以组织的整体效率为核心。为适应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新要求,内部控制必须走出其以垂直型构架为依托的束缚,积极寻求其与企业再造有机结合的有效路径。

2.内部控制与现代组织目标具有理论上的同源性。历史地看,伴随着组织分工与专业化发展而产生的内部控制,是组织为了实现自身目标所制定的保障系统。然而,内部控制的历史发展历程表明,其理论研究却主要来自审计领域的贡献。众所周知,作为内部控制雏形的内部牵制制度,源于工厂制组织形式下企业管理的内生需求而建立,其建立起来的职责牵制制度,较好地满足了精细化分工下管理过程规范化与精确性的要求,从而提升了组织运行的整体效率。即使在现代的内部控制理论中,内部牵制仍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构建了组织规划控制的基础[2]。值得反思的是,西方独立会计师行业作为催生该制度的外在因素,在其后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却逐渐占据了内部控制的主导地位,由此内部控制也逐渐演变为服务于会计审计需要的工具。

在内部牵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 受制于会计师行业自身利益的考虑,使得内部控制实际上成为会计控制的代名词,内部控制也逐渐偏离了其本质内涵。不可否认内部控制在其后的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却始终未能摆脱会计审计的束缚。即使最新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设立了一项与内部控制本质属性相融合的战略目标,基于其发起主体——COSO委员会的成立背景、活动宗旨、人员构成等方面的限制,内部控制仍不能完全回归至其组织效率与价值增值的目标[3]。

以上分析表明催生内部控制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并非源自审计职业,确保组织有效运行才是内部控制产生的原动力,其与现代组织目标具有理论上的同源性。因此,突破传统内部控制的局限,从提升组织效率的视角、确立组织变革下的内部控制的目标导向,便成为内部控制创新研究的首要课题。

3.内部控制应成为提升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对于企业失败与内部控制失误关系的认识方面,人们更多地将企业失败归咎于内部控制的不到位,而忽视了内部控制过度问题。事实上,控制过度的问题在现实中十分常见[4],审计视角的内部控制一方面推动了审计实务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该视角的控制以财务报告为导向,以岗位制衡为目标,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过分关注,使得其服务于企业价值创造的功能被严重削弱和淡化。因此,内部控制应力求实现以下两方面突破。

第一,由侧重于业务控制向战略控制方向拓展。战略规划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基础,战略控制则是战略实施的保证。内部控制实施中应以战略目标分解与落实为导向,将控制机制融入管理过程,通过建立由战略到管理、再由管理到作业的自上而下的控制体系的构建,从根本上实现内部控制由“查错防弊”到“价值创造”功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