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

第1篇: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范文

一、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主导作用不明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过去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政府计划办学的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市场化制度不健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下滑,需要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在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政府主导”的学前教育发展思路。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在如何定位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职责、政府如何在学前教育发展中发挥作用等方面没有取得有效的成果,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中政府职责定位不清晰。

(二)政府整体和政府各级部门之间职责定位不明确

首先,在我国当前实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中,不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存在职责定位不明确的问题。中央政府没有提供相关政策职责缺位、缺乏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职责,导致各地学前教育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而地方政府则存在着权责错位严重,尤其是在学前教育的财政制度方面,存在严重的职责主体重心过低的问题。其次,在政府的各级部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权责划分不合理问题,教育部门、财政部门、民政部门、妇联组织等等多个部门都承担着部分学前教育发展职责,但是由于权责划分不明确、不合理,导致了多头领导、缺位越位等问题的出现。

(三)学前教育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在现有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下,学前教育管理机构设置标准不明确,在机构人员数量、机构性质、机构归属、机构的资质以及机构的职责等方面都是一些模糊的表述,操作性差,导致了各地学前教育机构设置随意性大,并且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机构人员设置和编制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不合理的学前教育管理机构无法有效地指导学前教育规划、组织、评估和监督等工作。

二、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在我国面临的挑战分析

(一)政府职能转变对政府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作用提出挑战

当前我国政府的职能正在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则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目标。学前教育事业作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形势下,政府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主导作用正在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当前学前教育资源有限与需要接受学前教育人数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政府更应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不断提高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二)财政体制改革对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责任主体提出的挑战

我国当前实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制度对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责任主体确定提出了挑战,在目前学前教育事业财政投入比例中,地方财政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中央财政所占的比例很小,由于地方财政发展不平衡,这种投入财政配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根据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原则,中央政府应当作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责任主体,加大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并且要将责任重心朝着欠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和基层偏移,有效统筹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多样化完善学前教育资源对政府部门权责划分提出的挑战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在学前教育发展方面,一直存在着学前儿童人口多而学前教育资源缺乏的矛盾,并且这个矛盾随着学前教育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在进一步增加。为了更好地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快学前教育的发展。这就向政府相关部门的权责划分提出了挑战。因此,政府应当统筹协调学前教育发展的各个部门,如教育、规划、建设、财政、人社等部门,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避免出现多头管理、缺位越位的现象。

第2篇: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自学能力 培养语文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他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他还认为“一个人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整个语文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正如魏书生老师曾说:“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立体的范畴,它不属于一般的能力,不能幻想通过一两次自学实践便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每次自学实践好像点,自学习惯好像线,线才能组成面,最终构成自学能力的体。”所以,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系统的有序的进程。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前提

1.提高教师的认识,加强专业素质

我们需要知识,需要不断地学习以充实和提高自己,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持续在学校学习深造的机会,所以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靠自学。因此,新时期的语文老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自学能力对于一个学生的重要性,教师要转变旧的观念,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扩大知识面,掌握新信息,深化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深化学生的认识,激发自学愿望

每个学生都具有极大的自学潜力,只是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相当一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学的重要作用。所以要改革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自学的优点和重要性。我认为,可以通过讲述许多青少年自学成才的动人事迹来激发学生想要获得自学能力的愿望,从而使培养自学能力从老师的主观愿望内化为学生的内在要求,这样师生就可以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而达到预期目的。

(二)激发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所谓激发,在心理学上指的是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有些教师总喜欢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教育学生,用“悬梁刺股”、“磨棒成针”等故事来鼓励学生,这当然有必要,但是,一味的摆事实、讲道理,学生却始终不愿意“苦学”,也始终学不进去。此时,我们就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把他们从“乐嬉游”引导到学习上来,使一般的好奇心发展为求知欲。当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要我学”从而转变为“我要学”。所以说,兴趣是推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三)指点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手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学要有成效,尚需讲究方法。指点自学方法,是教师授之以渔,着眼于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要使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训练时必须导之以法,帮助学生寻找学习规律,这样才能使学生少走或不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教师应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1.听:培养学生听的能力。除了专门的“听后写”、“听后说”等训练外,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耳听脑记,用笔列提纲;在学生朗读发言后,经常要求学生进行评议或补充,促使学生自觉认真地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听新闻、听报告等机会多做记录练习,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来锻炼速记的能力,学会在点滴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这样,就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多方条件,从而逐渐提高了听的能力。

2.说:培养说话能力,也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提高。时间可长可短,话题指定或自拟,多为学生创造机会进行口头作文或即席对话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因为要说得好必定要有好料,有好料则必须要有积累,有积累当然少不了多吸收,多吸收除了课堂听讲外则主要靠学生的课外自学。所以环环相扣,对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功不可没。

3.读:古今中外教育史积累了丰富的阅读方法,其中很多是适宜自学的。如诵读法、抄读法、评点法、标点法、标画法、精读法、跳读法、比读法等等。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适合他们自己个性特点的基本阅读方法体系,同时又要启发学生能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和阅读要求,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汲取知识,均衡而又有个性地发展自我。

4.写:除了写课内作文外,课后写观察笔记、随感录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而且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表独立见解,提高了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等。

(四)形成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保障

对于缺乏自学能力的学生来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学习。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需要培养如下学习习惯:默读、朗读、快速阅读、表达与交流、善于积累、勤于写作、自拟提纲、作文自改、自我检测等。要养成这些习惯,须从强制推行到自发进行,进而随提示,最后不知不觉去完成课型的学和练。此外,教师必须热心与学生成为朋友,帮助他们改正不良习惯,并且要为人师表,以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好习惯养成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自学的能力和效率。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和一》一文中明确提出,他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所以,我们应当努力成为好的教师,通过“教”使学生达到“不需要教”而学会的境界,即“教是为了不教”,真正让学生愿学、会学,从而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2]邰启扬.语文教育新思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4]张新强.语文教学科研的成果表达.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5]蔡伟.新语文教学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6]陈青之.中国教育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第3篇: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学教育 教育质量评价 师生沟通 道德培养

论文摘 要:中学教育的作用和最终目的是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阐述了我国中学教育中常见的三种障碍,并针对这三种障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对中学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几项建议。

在以普通教育为主的现代中学教育中,其教育的作用和最终目的是确保学生获得进一步升学及学习的资格和能力,也是促进中学生人格发展的关键。中学教育不仅要为中学生进入高等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中学生的人生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中学教育工作者,全身心地付出努力以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最终梦想。要有效地执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必须针对现代中学教育中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克服影响教育发展的障碍。

一、素质教育质量评价的发展相对滞后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质量评价的冲突

长期的应试教育质量评价观对中学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已根深蒂固,以应试能力的终端数据作为主要依据仍是大多数社会个体对中学教育质量进行评价的基本手段。若各学校为迎合这种评价和趋势而扭曲其进行素质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将会严重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由传统应试教育思想造成诸如此类的负面影响亟待解决,首先就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并拟定合理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2.科学的教育价值观与评价标准

应试教育价值观仅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为教育目的;素质教育则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进行的是大众教育。相比较起来,素质教育更注重教育的内在性和完整性,教育的对象也更为全面。因此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才是中学教育发展必经的科学道路。

中学生是中学教育质量评价的对象,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德、智、体、美及其个性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情况,因此,中学教育评价标准应定为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并有利于社会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的质量评价方法具有多样性,包括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以及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等形式。

二、中学教育中的师生沟通问题

在教育过程中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尤其是心理沟通),如何避免所谓的“代沟”问题,如何及时了解和处理学生在成长中产生的新问题,是当代中学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履行的责任,也是沟通环节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在日常中学教育中,师生沟通的过程与结果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难题和结果,有时甚至会事与愿违。在本人看来,师生沟通的主要障碍主要存在于:师生间具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身份差异;对人或事的认知能力的不同;师生间情绪、情感上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入。

如果能针对上述师生沟通中的三种障碍找到有效的解决策略,那么师生沟通的结果将会有很大的改善。

作为老师,一定要避免“单向沟通”,即过于依靠个人的主观意识而强迫学生接受的行为。

针对第二种障碍,师生的自我认知程度及老师对学生的认知程度均会对沟通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学科知识结构必须与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统一,即要做到:认真把握好学科的结构特点,传授基本知识与技能;将应教授的内容进行整合编码,使其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促进老师对学生情绪、情感的理解,首先就要求老师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对其有爱心、细心和耐心,这样才能做到坦诚相见;同时,在与学生进行情感和心理的沟通时,则要做到“听其言,观其形,析其因,明其心,知其情”。如此一来,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变化,找到其根本原因并帮助其解决困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中学生道德培养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地方,从古至今都讲究“传道授业”。尤其是在中学教育中,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教育工作者应着力把学生的道德培养置于首位,为其阐述做人的道理,使其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国家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力量为之付出和奋斗,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对国家的热爱。为了培养中学生的爱国意识,将我国时政与形势教育引入中学教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举措,从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和形势发展的习惯开始,逐渐提高其对整个国家的热爱度和关注度,进而产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另外,诚实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作为教育管理者,学校和老师都必须从自我做起,为学生树立正直的榜样,杜绝学校的造假行为。要求教师赏罚分明、公平对待。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心愿,也是我们的责任,不仅要求有想法,还要求有正确的方法。只有清楚地认识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找到科学的解决策略,才能进一步改善教育的结果。

参考文献:

第4篇: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发展;特质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1-0089-01

顾名思义,社会学就是那些用来研究社会的科学,而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运用社会学的思想和方法。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到底能够对社会产生多大的作用,教育社会学本身有哪些特质,并且这一科学本身可能存在哪些问题。

一、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质

1.社会学的学科特质

社会学的学科特质一直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但是讨论的过程中也得出了一些结论,达成了一些共识,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社会和社会现象。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白什么是社会,什么是社会现象。社会学是要关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的生存的社会差异,尤其是重点关注那些弱势群体,找出帮助他们脱离困境的方法。社会上存在的差异很多,身份地位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制度的差异等。在此之中,社会力量就诞生了,有人指出,在生活中那些被人们神话,认为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东西,主要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力量催生出来的。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力量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社会力量并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社会上人们的群体力量。这种社会力量具有群体性。在不断地发展和研究中,社会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核心。用这些解释的社会现象具有社会的性质。

2.教育学性质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的学科,教育学的产生是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展开的。教育在每一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事业,关系着整个国家的未来,因此对教育学的研究尤为重要,在教育过程中应采取科学的方法,把教育做得越来越好。教育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这种研究过程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教育过程中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学生能力形成的主要手段。教师必须了解明白教育的目的,和有效的教育手段,有很高的思想道德素养,把教育事业作为一种神圣的事业来看待。每一门科学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实践对于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质

教育社会学综合了教育学和社会学两大学科,形成了独立的科学理论。这三种学科之间并不矛盾,相反有很多统一的地方,三者之间有很多密切联系。教育社会学研究了教育过程中人们的活动,以及和教育、社会三者的关系。

二、当前教育社会学发展存在的三个基本问题问题

1.确立指导方针

自从学科创建以来一直存在着一种争论,一种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社会学,另一种是建设接轨国际教育的教育社会学。这两方都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每一方都阐明了自己的理由。首先,确立中国特色的教育社会学。我国的教育事业不同于西方,有着我们自己的教育方式,在教育方面走着自己的道路。因此,自然在教育事业上倾向于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他们阐述到,每一个国家都有教育,只有有自己的教育方式、教育体系才能在世界的教育领域站住脚。有些内容是不能够与外国文化相互交融的。其次,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社会学,在我国,教育事业曾经中断,而外国发达国家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我们已经落后于他们,要想学到先进的文化、科技就要像发达国家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一些西方的教育模式来发展教育,从而实现教育与国际接轨。

2.选择学科的性质

自从教育社会学出现以来,关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争论就一直没有间断过。主要有一下几种观点:第一,教育社会学属于规范科学的范围,教育社会学表明了站在社会学角度的社会教育实践规范,重点研究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方法。第二,教育社会学关注的重心是揭示事实,这一观点将教育看成一个特殊领域,探索社会的结构、社会的发展过程,重点研究发生在社会上的关于教育的社会事实,形成于这种事实紧密相关的科学理论。第三,认为教育社会学及阐明了规范又揭示了事实,如果教育社会学只是阐述规范那么它与教育学没有什么区别,如果只是揭示事实,就不会在教育实践中产生指导作用。

3.研究层面的贯通

近些年来,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层面大不相同,有些人致力于微观层面的研究,有些人重点研究宏观层面,有些人专注研究中观层面。第一,对于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研究教育与整个社会活动的关系,是我国在教育学科研究中最先开展的。宏观层面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教育和整个社会关系的总体发展趋势。第二,微观层面的研究,微观层面的研究时间比较晚,重点通过探讨理论运用实例进行分析对教育社会学进行研究,微观层面的研究有利于人们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现状。第三,中观层面的研究,这种研究介于微观和宏观之间,适用于对自身教育实践的反思,但这种研究的深度十分有限在实践中的应用也是十分谨慎的。

每个层面的研究都有它们的优点,同时也有它们的局限性,只有把所有层面的研究都融会贯通起来才会更加有效地促进当前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三、总结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出结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教育社会学的特质以及教育社会学发展中的基本问题。目前,已经有很多年轻人进入这一领域,开始了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未来教育社会学必然会对我国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康宁.对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的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 (10):2-3.

第5篇: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范文

一、挖掘教材,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在电磁感应的学习中,学生对反电动势感到迷惑。我就在这一节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电源产生的电流使电动机的线圈受力(左手定则),运动方向怎样?线圈运动时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吗?方向怎样(右手定则)?感应电动势使得线圈中的电流加强还是削弱?推动线圈转动的力怎样变化?整个设计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中得出反电动势的概念。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习动机,缩短了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其心智品质。

二、联系实际,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师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实验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演示实验展现真实的物理情景:在演示电容对直流和交流的影响时,通过真实的实验让学生看到现象,从而感知电容对直流和交流的影响等,把演示实验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第6篇: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负反馈理论 语文课堂 关系

语文学习心理过程的“负反馈”环路,先以言语表达,通过外化作用使学习者初步掌握所学知识,然后以思维操作内化所学知识,再以知识刺激强化所学知识,再次回到言语表达。也就是从目标开始,最终回归到目标,但两次目标所呈现的内涵不同,前者是让学习者明确所要学习的目标,促成动机;后者是以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回归到目标,实现内化。

因此我们认为语文学习实践系统是闭合性与开放性辩证统一的有机系统。闭合性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实施与达成的一致性。有时候是在闭合的系统内进行教学目标变换为学习结果的教学引导,而在开放性系统中形成学习的心理过程。开放性指的是学习者的心理结构在外部环境和其他教育因素的影响下而发生变化的必然性。下面本人就以一次具体的教学案例简单分析“负反馈”理论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

教学案例分析(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类汉语教学,我从一节讲解练习本上的阅读题课引发思考)。

课情简介:

学情:该班级有学生44名,其中男生20名,女生24名。(全部为藏族学生)男生基本很少发言,上课时,思维不是特别活跃;女生发言较为积极,思维积极,但不能抓住主题展开讨论。

授课情况:课前我对学习任务进行了安排,上课检查时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良好。授课时,学生回答问题积极,男生也抢着回答,而且全部是标准答案。针对这种反常情况,于是我又当堂安排学习任务,引导讨论,结果好多学生闭口不言。

反思:很明显,学生出现两种不同情况的原因是,预习了的习题明显抄了答案。

和学生谈心,结果很多学生反映他们怕说错,怕同学笑话。

通过总结,我得出了,我班学生阅读课学习的现状和问题。

1.中学生表现欲很强,希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欣赏,但同时又自尊心很强,怕被同学和老师瞧不起。因此,他们不敢轻易发言,只有十足的把握才想表现自己。

2.唯书、唯师现象严重,在学习上没有自信心。

3.缺乏进取精神,挫败感很强,

4.内心较为孤独,缺乏同学之间的信任感,协作意识淡化。

5.个别学生内心孤僻,很自私,没有集体意识。

针对这一情况我对以后的授课做出以下调整:

1.讲解时尽量深入浅出,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习其实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言论、回答问题,要求不能按照标准答案叙说,必须有自己的理解表述,即使说错也进行表扬,然后设法进行纠正,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针对某一学习任务,安排学生协作完成,要求必须全员参与,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分子,时刻感到班级学习生活的温馨,增强班级和集体荣誉感。结果起初很难实施,坚持了一段时间,班级学情有所好转。

用“负反馈”理论分析此案例我得出:

1.“负反馈”理论对实现语文课堂高效教学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其理论体现了学习者和所学内容是主客一体的关系,要求学习者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走进自己。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活动过程。如在此案例中,针对练习题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只是为了讲练习而授课,学生为了做练习而学习,从而才导致教师在布置作业,学生在预习中并没有注重学习的知识内容,一味地只为练习而练习,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功利倾向。因此,难免学生在预习时只单纯地背答案。

2.整个语文学习活动过程,无论开展怎样的学习形式,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都要围绕明确的目标展开。即在学习活动开始之前,要让学习主体明确学习的目标,通过开展学习活动,最终回到学习目标,达到学习的效果。此案例中,整个学习活动过程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并没有回到目标,也就是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忽略了知识强化的环节,我们很难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3.“负反馈”理论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是一个系统,是有机的统一体。我们的教学活动很多时候会把教学理论和理念割裂开来,有时虽然意识到理论的指导性,而忽视教学活动过程的实践意义。理论的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并不能真正理解理论的真正内涵,或者很大程度上理论完全与教学实践脱节。在此案例中就表现出这一点。教师没有更好地掌握教学理念,也未能很好掌握适时、恰当的教学方法,虽然形式上让学生预习、提问,鼓励学生发言,尽力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仔细研究,可以看出,此教学过程,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使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范文

西安思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38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学的改革,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改革,高校教学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但是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漏洞,如教学手法单一,教学没有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教学重管理轻服务等等,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本文将对高校中主要的教学管理问题进行揭示,并指出相应的措施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 :高校;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

教学管理水平与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学习满意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高校近年来的教学管理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还存在一些“老大难”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特别是新时期的教育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的背景下,学校管理者更需要积极摒除教学管理中的漏洞,使学校管理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更好的服务。

1 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手段单一

当前,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照本宣科的现象,教师对于课本未加任何修改,没有添加任何修改的就复述给学生听,这不仅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将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现象在刚入职教师中较为普遍,因为缺乏相应的“实战”经验,且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易于胆怯,这就导致了教师照着PPT 念,照着书本念,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学习教学管理部门对于此种现象没有做出整改意见,也加剧了此类情况的发生。

1.2 教学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一味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没有相应的实践活动予以巩固与证明特别是在文科教学中。比如,大学语文在讲授诗歌韵律,对仗时只是讲方法,没有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自己消化与实践,一般讲过就算完,没有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3 缺乏完备的教学评价系统

完善的教学评价系统应该分为教师互评、领导意见、学生评价,且学生评价应该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但是很多学校是缺乏这一步骤的,单纯以教师互评和领导意见得出的教学评价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一环,缺少了教学评价就不能对教学管理方向产生重要的指示作用。

1.4 师资力量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师资力量欠缺是教学管理中极易出现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这就对学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其高校的教学水平受到限制,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国家明文禁止在职教师在外任教,但也有部分大学教师因为种种原因在外授课,对于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进行认真备课,其教学水平自然难以提升。虽然也常见到高校花重金聘请专家名师任教,但是如果教师整体水平不高,其教学质量也不会得到太大提高。

2 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中主要问题的解决途径

2.1 丰富教学手段,增加教学资源

在教学管理中应该让教师对自己平时在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积极探讨解决措施和办法。对于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教师就应该转变传统观念,将现代的投影技术,多媒体设备运用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同时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手法,融入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使其能够切身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关注。

2.2 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不管是理工科还是文史科都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将实践教学渗透入教学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学习摄影拍摄时,带学生在学校内部采风,各自根据其对讲授内容的理解拍出满意的照片,并在多媒体屏幕上进行展示和分析。这样的学习方式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将动手动脑能力相结合,提升学习领悟能力和创造力。而这也正是古诗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真谛所在。

2.3 建立健全评价系统

随着科技的普及,对教师的评价也可以在电脑上以不记名的形式让学生做出评价并写出评价意见。这样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另一方面,也能够让教师的评价趋于真实和客观。当然,对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是单方面的学生评价,也要以教师互评、领导意见作为辅助参考,使得教学评价系统更为全面,更加健全,也更符合实际。

2.4 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学水平关系着教学质量,这就需要在教学管理中增加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培训,让教师通过不断学习,不断丰富其专业知识,最终提升教学能力与水平。同时,对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学校应该组织专员对其进行计算机、多媒体操作等方面知识的传授,加强培训,让这一部分教师也能熟练操作电脑和多媒体,让现代教学设备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2.5 协调学校内部管理部门

首先,要对学校内部管理部门进行整合,对其进行权责分化,使其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其次,对于领导布置的任务要充分落实,将其分化为小的部分具体落实到个人。对于管理内部的矛盾进行梳理,并积极解决,让学校的教学管理上下一条心,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展开。最后,最为关键的是,要高效的开展工作,定期对学校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教学问题,并制定相应方案进行解决。

3 结束语

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但是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实现又离不开有效的教学管理。如今,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已经取得可喜的成就,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着手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韩国军,李紫琼.浅析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现代交际,2012(05):217.

[2]傅瑜慧.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社会学反思:问题与对策[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2(04):40-43.

[3]张立,滕祥臣.浅析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弊端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03):116-118.

第8篇: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范文

论文摘要:管理学原理是随着管理能力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渐受关注而形成的;《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增强学习、研究、应用管理学的能力。它涵盖两条主要的逻辑路径:管理理论与管理职能;这一致思路径规定了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及应当采取的教学策略。/

一、引言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人类的管理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管理思想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管理实践。事实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都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是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固然需要丰富的资源与先进的技术,但更重要的还是组织经济活动的能力,即管理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资源,作为“第三生产力”在社会中发挥作用。//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引言中,“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开宗明义地指出,这篇论文的宗旨之一是“论证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并进一步表明,科学管理的根本原理适用于人的行为——从人们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我们大公司的业务运行”。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为社会科学的一个专业领域。//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二、《管理学原理》的基本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定型都有三个关键性标志:明确的研究对象、独特的致思路径和完整的概念系统。弄清这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无论是对一门学科的理解和把握,还是对于该学科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揭示管理的客观规律性,即如何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合理组织生产力,不断完善生产关系,适时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管理学原理是从管理中总结、归纳、抽象和概括出来的科学原理,它着重研究管理的客观规律和具有共性的基本理论,具体研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合理组织生产力。这是由管理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是由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与社会化大生产决定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管理,需要研究如何配置组织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信息等各种资源,“物尽其才,人尽其用”,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以实现组织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相互统一。因此,怎样计划安排、合理组织及协调、控制这些资源的使用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管理学原理研究的主要问题。完善生产关系。这是由管理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一方面,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文化,会使管理呈现一定的差别,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管理应着重研究如何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立、人员安排以及各种管理体制问题;研究如何激发组织内部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另一方面,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使得管理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这一“印记”决定了管理学原理应该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秩序和规章制度,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管理学原理》的致思路径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管理活动的规律性,解决与管理活动有关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的问题,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构造形如金字塔,其顶端是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底部是关于管理过程、管理对象以及相应职能的科学系统,中间则对应着管理层级和管理领域。/

那么,管理学原理在研究正式组织实现组织目标这一过程中又是怎样致思的呢?管理学原理首先从管理理论入手。通过分析,研究人类过去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管理思想、理论和制度与方法的演变发展规律,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成就,古为今用。因此,绝大多数的学者在编撰《管理学原理》教材时,都考虑将“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放在着作的第一章或第二章;因为,大家的思考逻辑基本一致: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一个历史的发展和演化的过程,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管理科学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其产生和发展是为了继往开来,继承发展和建设现代的管理理论。通过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研究和介绍,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zuowen/

其次,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基本的原理,管理科学也不例外。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管理规律,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及其基本运动规律的表述,也是研究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环节、管理工作的程序等问题的解决之道。诸如:决策的制订、计划的编制、组织的设计、过程的控制等,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和原则,是人们进行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表现在管理过程及相应的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这是管理学原理体系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它,做到活学活用。/

再者,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管理活动与组织成员的行为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一方面,管理者的素质高低、领导方式、领导行为、领导艺术和领导能力,对管理活动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研究“领导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高效率完成组织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即研究“激励员工的主动性”。/

(三)《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概念是理论致思凝结而成的逻辑环扣,也是把握研究对象的基本方法和工具;概念之间的关系则构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与上述致思路径相应,管理学原理有以下一些主要基本概念。//html/jianli/

1.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着重从历史的方面研究管理实践、思想、理论的形成、演变、发展,知古鉴今。//html/jianli/

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开始到18世纪末)和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阶段(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真正意义上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与理论,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组织的日益庞大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根据不同理论的表述,追本溯源,我们可以找到各自的核心基本概念,也是这些管理理论的思想起源。具体来说,诸如:“效率”与“标准化”之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职能”与“管理原则”之于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理”,“层级结构”与“权力”之于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人性假设”与“非正式组织”之于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决策”与“满意原则”之于西蒙的“理性决策理论”,“系统”与“协作”之于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竞争”与“战略管理”之于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工作流程”与“企业再造”之于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公司再造理论。等等。管理职能。所谓管理职能,是对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内容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管理活动是人们进行的一项实践活动,是一项实际工作,是一种行动。人们发现在不同的管理者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往往采用程序具有某些类似、内容具有某些共性的管理行为,比如计划、组织、控制等,人们对这些管理行为加以系统性归纳,逐渐形成了“管理职能”这一被普遍认同的概念。//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管理职能一般根据管理过程的内在逻辑,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但是划分管理的职能,并不意味着这些管理职能是互不相关、截然不同的。划分管理职能,其意义在于:管理职能把管理过程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理论研究上能更清楚地描述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实际的管理工作及管理教学工作。划分管理职能,管理者在实践中有助于实现管理活动的专业化,使管理人员更容易从事管理工作。在管理领域中实现专业化,如同在生产中实现专业化一样,能大大提高效率。同时,管理者可以运用职能观点去建立或改革组织机构,根据管理职能规定出组织内部的职责和权力及它们的内部结构,从而确定管理人员的人数、素质、学历、知识结构等。/

计划职能对未来活动进行的一种预先的谋划。主要内容:目标与任务分解,目标实现方式与途径选择,进度控制与调整等。/

组织职能为实现组织目标,对每个组织成员规定在工作中形成的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主要内容: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运行及组织变革等。//html/zongjie/

领导职能管理者利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力去指挥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主要内容:指挥引导,激励鼓舞,协调沟通等。//html/jianli/

控制职能是保证组织各部门各环节按预定要求运作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项管理工作。主要内容: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等。/

三、《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策略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第9篇: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足球;人文精神;足球文化

一、前言

中国的足球发展比较晚,和欧洲一些国家相比要差得多,队员的体能和技巧都不在一个档次上。但是最近几年国家大力扶持足球运动项目,给了我们巨大的信心。中学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为体育和足球不是野蛮的运动,也需要动脑子,需要队员之间的配合,讲求团队协作精神。下面以2002年日韩世界杯为例,经过几代人的等待中国队终于进入了世界杯正赛。但是,中国队的成绩非常不理想,三战三负一个球没有打进。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世界杯又一次对中国人说“NO”。为此,我觉得中国足球缺少的是文化和体育人文精神。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法对人文精神和足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体育发展的人文精神从学生时代就要抓起,教师除了教给学生基本动作外还要培养学生一种体育的精神和毅力。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国的足球文化和欧洲一些国家相比要差得多,中国的足球都是有钱的孩子踢的

在一些边缘的山区,有的孩子甚至都不知道足球是什么样子的。这就反映出我国对于足球运动项目还不是很重视。中国足球甲级联赛真有好的队员也有好的教练,这让我们很欣慰,似乎看到了光明和未来。但是总会有那么一小部分人恶意地损害足球的名声,从足协到各个球队他们利用职务的便利搞假球、黑哨、等等,这都是让我们很痛心的事情。

(二)中西不同的人文精神对足球运动发展的作用

1.人文精神指的是对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自觉,它通过人们的行动体现出来,是“体道”。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和人文精神的发展同步进行。

2.中国人文精神的特点以及对中国足球运动的影响。中国人文精神讲求的是重伦理、倡中庸、和为贵、轻竞争。这样就扼杀了中国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创造精神和竞争意识。

3.西方人文精神对中国足球运动的作用。西方体育进入中国,我们主要接受的是形式。西方体育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在中国站稳脚跟,曾数度与中国传统的健身活动发生激烈的对抗,最后以胜利告终。这就表明了两个国家的人文精神不同决定了体育项目的最后胜利不同。

四、如何培养中国球员的人文精神

首先,解决中国足球体育社会问题。解决中国足球体育社会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入手,从源头上抓起,必须解决好目前中国足球法制不健全和执法不力的问题,因此解决中国足球体育社会问题的首要重要工作是健全法制,通过立法界定中国足协的地位和职能。将俱乐部的责任、权利、义务定位。同时在中国足球领域的经营开发、后备人才培养、运动员、教练员的权益等方面进行法律界定,一切依法办事。同时,还要通过国家立法机关完善刑事立法来解决对假球、黑哨、等问题的惩治,使中国足球能够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在健全法制的工作中更重要的是使全体管理人员、教练员和运动员充分认识到法律的权威性,加强执法的严肃性,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旦建立起良好的法制环境,中国足球所存在的体育社会问题将会顺利得到克服和解决。加强文化学习,努力提高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是从根本上消除体育社会问题存在的举措。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狠抓不懈,同时要对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坚持进行职业素质、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作风的教育,使他们尽快地完成由业余向职业的转变。

其次,提高中国球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国球员的竞争意识。足球运动是竞技运动,这是无可厚非的。既然是竞技运动就要遵循竞技运动发展规律。竞技运动从其一产生起就具有竞争性和功利性。竞争性是竞技运动的灵魂,是推动竞技运动发展的唯一内在因素。所以在传授球员技、战术打法的同时我们务必要给球员灌输竞技比赛的体育思想,培养其强烈的竞争意识,给球员灌输要拿第一,不拿第二的夺标思想。不管在什么体育项目当中都要培养队员的综合素质,讲求技巧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结束语

作为中学体育教师特别热爱自己的职业,也特别喜欢足球这一运动项目。希望中国的足球从国家做起一定要重视起来,把足球运动项目列为重点项目之一。对球员严格要求,一定要去除那些“污染”中国足球的害群之马。希望在最近的几年里中国足球可以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张翠苹、张宏伟,《我国竞技体育呼唤人文素质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

3.易剑东,《论体育的文化本质与特征》〔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

4.刘成武,《论传统文化对中国足球的影响》〔J〕,《咸宁师专学报》,2000

5.龙秋生、张晓春,《论现代足球的制胜要素》〔J〕,《体育成人教育学报》,2003

6.谷枫、胡世君、胡玉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3

7.李克栋,《中国足球运动员应重视心理素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