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范文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第1篇: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儿童;教育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90-02[作者简介]辛洁(1970―),女,陕西西安人,大专,甘肃省兰州大学附属小学教师,小教高级。

本研究主要针对刚入学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习,研究其教育原则、教学方法,从而为儿童的未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育原则

教育小学低年级儿童应遵守尊重性、合作性、公平性、差异性及反思性原则,这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

1.尊重性。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证实,婴幼儿与他人互动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成长。婴幼儿最初是与其家人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儿童入学后,小学低年级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将这种安全与信任型的依恋关系扩展到包括教师在内的第三方,使儿童获得安全感,增强自信心。因此,教师要走近儿童的思想和情感世界,在教学中鼓励儿童与自己、与同学互动,培养他们构建人际关系的能力。

2.合作性。本研究的合作性原则是指教师与儿童家长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入学儿童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最大程度实现儿童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教师应该认识到家长是儿童第一个也是对其最具影响力的教师。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在于彼此重视对方对儿童的认识,承认各自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和角色不同,相互信任与沟通,共同制订儿童的培养计划。

3.公平性。教师应平等地看待每个儿童所具有的潜力。已有的研究成果证明,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的信心与儿童的进步程度呈正相关。教师的教学方法要能够保证所有儿童能机会均等地取得预期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要区别对待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减少和调整可能导致儿童不平等发展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使儿童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取得进步。

4.差异性。儿童之间能力存在着差异,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受到家庭和所处环境中的习俗、文化、知识、价值观等影响。教师不应用改造或批判的态度去同化学生的差异性,而应抱着开放的心态,接纳儿童及其家庭的多样性,使儿童及其家庭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有效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培养儿童作为有能力的学习者的意识,这对培养儿童以后的学习能力非常重要。

5.反思性。教师应主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这是教师一种持续的学习方式,旨在为检验所制订的关于儿童学习的一系列计划和方法的效用收集信息。教师要能够敏锐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且积极地思考相应的对策。实践中,笔者通过采用一系列自我提问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如“我对每个儿童的理解有多少”“支撑我教学的理论和哲学是什么”“我的教学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我目前掌握的教学理论的不足之处”等,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会发现提高教学水平的新方法和新视角。

二、教学方法

1.综合评价法。目前的教育计划或者教学评估通常会侧重一个特定的结果或学习要素,比如成绩、达标等。综合评价方法意味着将儿童及其学习看作一个整体,教师除了重视儿童认知方面,还需要关注其思想、身体、性格、情感、精神及与外界的联系等方面,即重视儿童身、心、灵之间的联通性。

2.积极回应法。教师要让每个儿童意识到教师知道他们每个人的特长、能力、兴趣、爱好等。实践中,笔者采用开放式提问,对每个儿童提出的问题采用即时反馈等方式与儿童建立起回应性的学习关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护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儿童“自发教学时刻”指导儿童学习,如与学生交朋友、聊天等,这样教师与儿童间的尊重和信任关系会逐步建立并日益牢固。

3.游戏教学法。笔者认为,小学教育的初期阶段应延续幼儿园的游戏教学法。游戏为儿童探索、创造、反应、表达、想象、合作提供了平台。教师通过游戏同儿童建立起依恋关系,使所有儿童参与进来,形成一个友爱、公平和包容的学习团队。但小学游戏教学法与幼儿园不同,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促进儿童基于游戏的学习。在这个游戏教学平台里,教师与儿童共同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使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能逐步提高。

4.环境创立法。小学初期的学习环境应该由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两方面构成。室内环境的创设应充满活力并具有多变性,能反映儿童的个性和丰富的生活,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求,以增强其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室外环境的创设历来不被重视,甚至被认为是幼儿园的事情,但发达国家小学教育普遍有室外学习场所。室外学习环境应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些场所能够激发儿童发现、探索、冒险、自由互动的本能,从而培养起他们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兴趣。

5.系统性教学法。学龄前儿童已经形成的归属感、存在和成长方式会影响其学校教育。教师要在儿童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帮助他们摆脱恐惧感,适应新环境,培养自信心。从幼儿向小学生过渡主要包括从家庭到学校,从幼儿园到学校,从学前班到学校三个方面。小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及行为方式与学前儿童不同,对绝大多数儿童来说都要有一个过渡期。笔者认为,帮助儿童将过去熟悉的环境、人和事同现在相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过渡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可以使儿童获得安全感,树立自信心,学会如何生存,取得系统性的学习经验,这将大大缩短过渡期,提高入学儿童的适应性。同时,平稳过渡需要家庭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沟通,这有助于儿童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学会处理日常事务的技巧,更好地理解学校规定、掌握学习方法等。

6.效果评估法。收集和分析儿童的学习情况、学习方法、取得的进步、优缺点、学习能力和理解力等信息对刚入学儿童非常重要,这些信息可以让教师、家庭、儿童清晰有效地了解儿童目前的学习现状、影响他们进步的因素,明确需要特别帮助的儿童,评估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的有效性,以便更好地帮助和指导儿童的未来学习。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刚入学的儿童,不能仅仅关注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第2篇: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一、小学英语歌曲教学现状

小学英语教师对英语歌曲教学的态度基本一致,大部分教师重视英语歌曲的教学模式,只有极少数教师倾向于传统教授方法。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凭借经验授课,对课堂的设计、准备以及把握不够完善,课堂内容较为单一且不系统,从音乐到英语教授之间没有过渡,容易形成教师在教授歌曲时,学生参与性较强;当转向于英语教学时,学生兴趣又有所减弱。目前英语歌曲一般教学模式为,教师播放歌曲让学生熟悉旋律;分发或抄写歌词;教师带领跟读歌曲歌词;学习歌词中的英语单词;学生逐渐跟唱。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高于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可以跟着教师的要求学习单词、跟唱英语歌曲,而小部分学生仅仅注重跟唱,其对英语单词、语句意思及发音的掌握度均较差。

由此可见,小学英语歌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其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随意删减教材中设计歌曲教学;教师对英语歌曲教学原则的把握不够严格;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单一、缺乏科学和合理的教学模式;歌曲教授过程中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利用音乐学习英语;对学生发音、歌词语句的解释不够充分等。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从小学英语歌曲教学的原则及方法两方面展开探讨,以达到科学合理规范小学英语歌曲教学,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

二、小学英语歌曲教学理论支持

英语歌曲教学需要具有强大的理论支持以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以确保对学生英语的教学效果。加德纳心理学家将人类智能分为七个范畴,且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支配音乐的右脑同时支配情感、愿望、想象力、几何图形等感性思维;而左脑主要支配理性思维,如语言、写作、计算。左脑理性认识的运作有赖于右脑感性认识的提供,如果没有右脑提供的感性认识,左脑较为困难或根本无法加工和处理信息。故,英语作为语言学,有赖于音乐作为媒介来让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和学习。音乐对英语学的影响宏观表现在,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

从语言学角度讲,第二语言习得模式更好的解释了如何习得英语。该模式提出学习语言是需要同时具备可理解性、有趣性、关联性、非语法程序安排性及给予足够信息量。要取得良好的语言学习效果,不仅需要教师有理有据、活泼生动地将知识“介绍”给学生,还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之间的关系,并帮助学生理解。英语歌曲教学恰好可以满足第二语言习得模式所要求的条件。学生通过歌曲的学习,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感性认识,歌曲歌词自身具有的关联系,使得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单词及语句之间的关系,并借助歌曲背景以及教师对歌词内容的梳理和解释,使学生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语言联系在一起,最终在一首歌中感受出英语表达及运用的真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收效。

三、小学英语歌曲教学原则

1.选择的适用性原则。在选择课堂教授的英语歌曲时,需要从教学目的、学生能力、教学时间等多角度综合考虑其适用性。首先,选择的歌曲需要符合教学的目的,避免选择的歌曲与教学内容不相符等情况的出现;其次,需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即具备一定的难度但不超过学生现阶段的理解水平;最后,还需要考虑教学时间的充裕性,选择歌曲不宜过长以避免课程内无法学完歌曲,并且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理解时间。

如对于较低的3年级学生的英语教育中,可以选择《Happy Birthday》、《Bingo》等歌曲。其单词、语法以及歌词意思都较为简单,易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最基础的单词、常用语句以及“There be”句型。教师通过这些歌曲的教授,既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学习基本英语表达,而且可以通过仿写及改编歌曲,引导学生自主替换及创作歌曲。如,《Happy Birthday》的歌词可以改编为《Good Morning to you》。这样的合理改编,既可以让学生通过歌词学到更多的英语表达,又可以鼓舞学生课下练习英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搭建其学生间交流、沟通及练习的方式和平台。

2.歌曲的审美性原则。小学教育总目标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因此,英语课堂所用歌曲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英语歌曲的美感主要体现旋律、用词及内容三个方面。第一,英语歌曲本身旋律要优美动听,达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歌曲旋律上避免选择太过复杂、吵杂或另类的音乐。第二,英语歌曲的用词在其准确的基础上,要保证用词的优美、具体,避免出现用词及语法错误、抽象、不易理解、粗俗、野蛮等情况的出现。小学阶段的儿童其审美能力还未建立完全,所以需要教师积极且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一部分英语歌词具有显著的语法错误,也需要在选择过程中剔除。第三,英语歌曲的内容要积极向上,这一点需要教师们的着重注意。英语教学用曲要积极弘扬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决杜绝过于个性、晦涩、黑暗的歌曲的使用,以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如,对于高年级学生的英语教学,可以选用《Big Big World》、《Smile》、《I have a dream》等,歌词如下:

《I have a dream》

I have a dream, a song to sing

To help me cope with anything

If you see the wonder of a fairy tale

I believe in angles

Something good in everthing I see

I believe in angels

……

3.课程的科学性原则。在英语歌曲教学的课程设置上要遵循科学性原则。紧抓教学目的,合理设计课程步骤及内容。在英语歌曲教学课堂中,最难控制的就是学生对教学的反应情况。如果课程设计不合理,则会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种为学生参与性不强,歌曲学习课堂较为沉闷;另一种为学生热情高涨,被动使单纯学习歌曲的时间比例增加,占用讲歌曲过渡为英语学习的时间。这两种情况均会导致课堂最终的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对于英语歌曲课堂的设计需要具有科学性,做好合理规划课堂时间,将歌曲教授、歌曲赏析、歌曲背景及相关英语知识学等板块科学整理、串联,充分考虑实际课堂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科学的设计,以保证课堂的可控性和合理性,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4.学习的过渡性原则。以往小学英语歌曲教学易出现太过注重音乐的教授而忽略英语的学习,或出现将歌曲学习作为形式不加以投入和重视而丧失歌曲对英语学习的辅。分析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对于小学英语歌曲教学需要满足过渡性原则。过渡性原则是指在音乐学习和英语学习之间设立过渡过程,即在教授单词、学习歌曲、介绍歌曲背景、复唱歌曲、延伸教学之间建立过渡性,保证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建立起的学习兴趣充分转移到英语学习上来,以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应依据该原则,充分协调和安排课堂教学步骤。

四、小学英语歌曲教学方法

1.基础:通过歌曲的歌词学习英语。英语歌曲本身就是学习英语的直接素材,也是最基础的学习方法。通过对英语单词的解析和句子的赏析,让学生在歌唱的同时,更好的理解单词的词义以及句子的表达形式。如教授较低年级的学生身体部位名称时,选择《If you are happy》,让学生跟着歌曲拍手、拍腿、摸耳朵等等,通过歌曲使学生将单词和全身的部位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歌曲游戏中直观、生动的理解认识这些名称的英语表达。

2.扩展:通过歌曲的背景学习英语。教师在教授小学英语歌曲时,歌词自身所涉及的内容往往不够充分,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针对歌曲所涉及的内容,展开歌曲背景,来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如在教授《Contry Road》:

Almost heaven west Virginia /Blue Ridge Mountains Shenandoah river /Life is old there older than the trees /Younger than the mountains blowin' like a breeze /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 /To the place I belong /West Virginia mountain momma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All my memories gather round her /Miner's lady stranger to blue water /Dark and dusty painted on the sky /Misty taste of moonshine teardrop in my eyes /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 /To the place I belong /West Virginia mountain momma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I hear a voice in the morning how she calls me /The radio reminds me of my home far away /Drivin' down the road I get a feelin' /That I should been home yesterday yesterday.

这首民谣歌曲中涉及很多形容词和地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一步丰富形容词的学习,也可以通过歌词中提到的地点,向学生展开背景知识,在背景知识的学习中丰富英语表达和积累。

3.提高:通过歌曲的练习学习英语。合理的运用英语歌曲教学,还可以转向锻炼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方法包括听歌填词、听歌接力、演唱、复写等。听歌填词是指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分发课堂所需要的歌词,但歌词并不是完整的,而是具有一些单词和句子的空缺,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的以及学生能力,设置不同的空缺项,然后播放音乐,让学生听歌填写歌词的空白,是一类听写的变异,但听歌填词具有良好的可接受性和娱乐性,可以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歌词听写中掌握英语知识,锻炼听力以及拼写的准确性。听歌接力是指让学生一人唱一句,接力唱歌,这样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而且在接力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的了解到学生对于歌词的掌握性以及其口语发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及时纠正发音错误及调节教学计划。演唱和复写于以上两种方法大同小异,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来自由选择。

4.升华:通过歌曲的改编学习英语。在小学英语歌曲教学课堂中,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改编英语歌曲,来锻炼和升华学生的英语能力。如对于低年级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改编《Happy Brithday to you》,改编如《Good Morning to you》等等歌曲来扩展英语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想象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歌曲,以达到同样的目的。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行来将简单的中文歌曲翻译为英文歌曲,但在开始前需要引导学生,对于难词、难句首先给予学生辅导,也可以采用填词翻译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进行翻译,从而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以达到升华教学,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开发智力及想象力的效果。

五、结束语

音乐可以开发智力,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想象力。小学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运用音乐来进行教育。小学英语歌曲教学,是运用音乐作为骨架,英语作为血肉而形成了一种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英语的主导地位,切不可出现注重音乐而忽视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英语。这就要求教学的教学计划、安排以及实施过程中,时刻调整和引导学生进行英语歌曲的学习。运用好英语歌曲教学,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陌生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消除其学习压力,保障学生学习效率,同时“英-音”教学还能积极影响学生远期的智力发展以及素质培养。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歌曲教学应该受到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只有经过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徐丹.小学英语歌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33):114.

[2]陈晓芳.浅谈小学英语歌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情感读本, 2015(17):11-11.

[3]刘明东,杜晓文.小学英语歌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6):12-15,29.

第3篇: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范文

一、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两种。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例如:幼儿开始学英语时,一般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如果教师能采用一些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引起幼儿的求知欲,使他们兴致勃勃地去学英语,当他们学会了一句日常用语,学会说几个英语单词后,就会有一种满足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趣体验,从而产生更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启蒙教育阶段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一个人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乐在其中,越学越爱学。兴趣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和保护才能形成和发展。幼儿的特征是好动、爱表演、不怕羞,乐于接受新奇的、趣味性强的事物,而教师教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游戏教学,为幼儿乐于接受。生动有趣的学习形式,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可以为幼儿创造一种良好的语言交际情况,这样,有利于幼儿的英语学习,同时也能培养幼儿各方面的素质。

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幼儿英语的兴趣

幼儿园英语教学是一种启蒙,要把重点放在学习英语的兴趣上,如果幼儿对英语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情绪,会主动融入到活动中。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游戏化,注意让孩子在各种游戏中慢慢学习单词。比如把要掌握的单词以图片、头饰、动作等各种不同形式展现给学生,实行整体定量输入,那么,根据不同孩子的记忆特点,他们会或多或少记住不同的单词。在玩中学、学中用能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并巩固所学的语言形式,激发幼儿的成就感。在游戏中通过多听、反复感觉,会将脑海里的印象就加深,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尽情投入到游戏中,同时还给孩子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使得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1.故事教学法。故事对学龄前幼儿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它情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在故事中贯穿英语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幼儿在和谐的气氛中增进学习意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教“Come in,please.”与“Go out.”时,先为孩子们讲一个兔妈妈要去买菜,要兔宝宝在家等候,却来了一只大灰狼要兔宝宝开门,兔宝宝发现是大灰狼,一齐将大灰狼赶跑的故事。在讲述中,将“Come in,please.”“Go out.”穿插其中,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会在不知不觉中全部掌握,且印象极深。

2.情景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很多幼儿会说一些英语,既流畅又标准,但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便“哑”了。如,对幼儿说:“Nice to see you!”幼儿会回答:“Nice to see you!”却从来不会自发性的用这句话跟别人打招呼,只是在别人对他说:“Nice to see you!”后回答别人:“Nice to see you!”造成幼儿只会说而不会用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幼儿不明白每一句英语的含义。

针对这种现象,不提倡教师教一句英语,马上用汉语来解释,但应该提倡积极为幼儿创设情境,而且这种情境要生活化,使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每一句英语的含义。例如:教师创设按门铃、拜访朋友的情境,使用与当前情景直接相关的英语,并辅以大量的动作和表情,然后再让幼儿玩开门、请朋友的游戏,就会及时地巩固教学内容。

以这种方式学习英语,幼儿即理解又能学以致用。这种形式能够比较好地培养孩子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能够培养彼此之间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从而提高表演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有了一定量的词汇、句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孩子自由组合,进行表演。

3.游戏教学法。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的确,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形式之一。游戏能激起幼儿学英语的兴趣,密切师生间的关系,提供幼儿充分运用语言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应尽量游戏化,寓教育于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轻轻松松学英语。如:户外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个游戏是幼儿熟悉而喜欢的。于是,我把游戏改为:“Wolf,wolf,00 what can you do?”请一位幼儿当老狼,其它当小羊。小羊问“Wolf,wolf,what can you do?”老狼回答“I can eat.”然后开始追逐小羊。幼儿在他们原有的游戏经验的基础上轻松愉快地习得了英语,学会了句型“What can you do?I can jump/run.…”锻炼了英语听说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幼儿觉得学习英语好玩,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英语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好奇是幼儿的天赋,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皮亚杰指出:儿童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实物、直观教具等教学手段,尽量创设情景和语境,让幼儿进行丰富有趣的对话活动。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幼儿容易理解,乐于接受,印象深刻,有助于记忆,且适合于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能唤起幼儿的有意注意,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好奇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幼儿学习动物名称时,使用一些手指玩具,用自我介绍的方式引出动物名称,“Hello,I‘m a…How do you do!”而后让幼儿手戴玩偶,学说句子和新单词。这样,幼儿争先恐后地抢着说,大家兴趣很高。在学习表示颜色的句子和单词时,可以设计一个“幸运转盘”,转盘上面有七种颜色,教师问:“What color is it?”幼儿纷纷举手回答,有的猜红色,有的猜绿色,有的猜蓝色。最后教师转动转盘,猜对的幼儿可以得到一件小礼物,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不但激发了幼儿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而且记忆深刻。

四、重视“自我表露”,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喜欢自我表露是孩子们共同的心理特点,尤其是这种表露能受到教师的夸奖,能使幼儿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满足。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在活动过程中,让他们充分进行表露。这样,既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交际能力,还能极大地调动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五、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任何一种活动形式,时间久了,孩子都会厌倦。冷漠的情绪会使活动效果大打折扣,引入竞争机制,这一难题便会迎刃而解。竞争能激活幼儿潜在的支力,能激起幼儿的进取心,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运用竞争机制,并配以各种形式的奖励,以表示对胜利者的赏识,对进步者的鼓励。有时可以是几句鼓励的话语,有时也可以是一朵小红花、一颗小星星……孩子们在热闹的气氛中会你追我赶,学英语的兴趣越来越浓。

当然,调动幼儿学英语的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还很多,如:谜语法、儿歌法、顺口溜法、歌曲法、形象教学法、肢体语言教学法等,我们要根据教学参考书及自己的工作经验,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六、创设多层次的课外语言学习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实践证明,英语教学仅仅靠孩子每天20分钟的学习是不够的,因为这样的学习只能让孩子掌握零星的单词,达不到学英语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着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使英语教学深入到一日常规的各个环节。

1.要坚持不懈地运用日常用语,将日常生活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如:早上幼儿入园时,对幼儿说Good morning. Nice to see you.在幼儿课间休息时,说Go to the washroom,please. Did you wash you hand?Drink some water,please.在幼儿准备进餐时,让幼儿认识餐具和介绍食谱等。如:These are plates/bowls…We have noodles/milk…for breakfast,etc.在非英语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对孩子们说Stand up、Raise your hands、Put down your hands等。在生活中,要将双语生活情境贯穿幼儿一日生活中,抓住一切机会与幼儿进行交流,努力消除上课与生活的界限,不断丰富幼儿的语言,使生活与教学连接起来,打破固定情境对幼儿英语发展约束的认识界限,使他们在生活情境中自如地运用英语,让他们学得无意,学得随意,学得乐意。

2.创设物质情境,激发幼儿主动学习英语。在幼儿英语学习中,语言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安排一定的情景画面、活动工具和动手材料。在观察、操作中引发他们对英语的反应和使用。如:墙面设置,它是幼儿园环境布置中最大最为醒目的画面。它如同一幅大的广告,浓缩了教育内容和目的,还渗入了思想道德教育,给幼儿以直接的刺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又如英语活动角,它是一个让幼儿通过对实物、图片、头饰等物品的摆弄和操作,在游戏中运用英语的一个区域。十分吸引孩子,孩子们只要一有空,就会主动地指读单词,或是两两结伴玩语言游戏,愉快地游乐于英语语言的气氛中。

七、家园配合,帮助幼儿学好英语

第4篇: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范文

本文将对综合编排法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作一介绍,供我国外语教师借鉴与参考。

一、教师与学生

美丽的壁毯,要将各种颜色的毛线,按照设计的图案编织而成。在综合编排教学 法中(以下简称编排法)也是一样,要将不同的学习成份——语音、词汇、语法、 篇章结构、文体特征和文化知识等各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听、说、 读、写四种能力,达到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目的。由于语言学习是涉及大脑、心 灵、身体和感觉的过程,涉及到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心 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等诸多相关领域,因此,学生的语言学习。是与 他们的学习目的与动力、学习能力与方法,教材、环境以及心理影响等许多因素 紧密相关的。这种学习必须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努力才能完成的一种动态过 程,其中,教师的指导方法和帮助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编织壁毯时,织机质量 好坏,图案设计、色彩搭配以及编织技巧是至关重要的一样。

1.对教师的要求:

1)关心学生。

采用编排法教学,教师要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亲密友好的合作关系。教师对学 生的关心出自于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前途的关心。在教学中要对他们进行全面 细致地观察,了解他们的特点和内心活动,分析他们的情感和行为,知道他们的 需求和愿望,找出他们的学习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在情感上支持和鼓励他们, 同时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选用合适的学习材料,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发挥学习潜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不断取得进步。

2)专业水平高。编排法从一个不同的角度看待教学。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仅反映 在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学态度和教学法方面,同时也反映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 果方面。采用此方法的教师应注重研究教学理论和方法,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和 行为。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材,使 课堂教学保持活跃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把“输入”变为“吸入”,不断向新的 水平发展。

2.教师的作用:

1)信息收集者:

教师注意收集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信息,观察、分析和总结学生学习情况,不断 改进教学。

2)决策制定者:

教师能根据变化不同的教学需求作出决定,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指导方 法,提高教学质量。

3)课堂交流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能根据教学安排,设计形式不同的课堂交流活动(如同桌对话、小组讨论、 角色扮演等),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交际机会。

4)真实语言输入的提供者:

教师通过阅读材料,播放录音、录像,办讲座,邀请外国朋友参加活动等形式, 为学生提供大量真实的语言输入,帮助他们更好地吸收和运用语言。

5)辅导者和朋友:

教师努力做好学生的辅导员和朋友,与学生建立感情,使他们获得学习安全感, 树立学习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掌握科学的学习方 法。

6)反馈信息提供者:

教师通过收集信息,检查教学情况,定期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帮助他们评估自 己的学习,找出成绩和不足,以便从学习进步中受到鼓舞,并找出不足以便改进。

7)多种文化学习的促进者:

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编排法教学尤其突出这一点。教师要 善于指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了解英语国家人民 的社会和生活情况,进行多种文化的比较,为更有效的语言学习和交际扫清障碍。

3.对学生的要求:

在编排法教学中,学生不应是被动的语言知识吸收者,而应是积极的参与者。他 们对自己的学习有相当大的主动权,能向教师提出建议,帮助教师选择具体的教 学方法,并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同时,还能主动向教师提供有关学习进程的 详情,便于教师收集信息,总结和改进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法的影响,许多 学生在开始阶段可能对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动作用不足,习惯于被动地听讲和作笔 记,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位置由被动改为主动的重要性,取得学生的 合作,这样才能以新的教学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

二、教学形式:

编排法的教学形式主要将伴随学习法、以学生为中心的间接教学法、以教师为中 心的直接教授法和学生自我指导学习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运用。

1.伴随学习法,属于自然法的一种,在80年代非常流行。方法是让学生沉浸 于目的语的环境中,重新创造出儿童学习母语的条件,让学生直接学习目的语。 编排法吸取伴随法的作法,注重创造学习语言的环境,强调口语和实践练习,使 用各种直观教具和视听设备,以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帮助学生自然 地吸收和学习语言。

2.以学生为中心的间接教学法,方法是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目的是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潜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 要求和学生的心理与需求,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吸 引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有意义的交际情景中去,努力发展交际能力。这种教学 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交际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他们在课堂上是以间 接讲授的方式教学。然而,所进行的课堂活动并不是随意的,而是依照教学计划 和需求精心设计充分准备的。教师在学生活动时始终密切注意活动的进展,随时 向学生提供指导性意见,给予鼓励和帮助。每项活动完成之后,教师还安排总结 和评论,使学生更加明确谈活动的目的和完成情况,从中领悟应掌握的知识。

3.以教师为中心的直接教授法,方法是教师直接讲授语言知识,这在编排法中 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方法要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协调配合,教师讲 授的比例应小于学生活动的比例。

4.学生自我指导学习法,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前三种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和 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一方法要求学生自己设立课外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 择学习材料,评估学习进步。例如:自己选择定期读物,写读书报告。参加各种 课外活动,如听录音、看录像、与外国朋友交谈等,或参加深外学习小组活动等。 通过学生自己搞活动,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创造语言环境,提 高学习能力。总之,综合编排法通过以上四种教学法的有机结合,使教学更有利 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传授学习 方法,并随时给予必要的指导、鼓励和帮助;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积极主动地投 入学习。经过师生双方的努力,使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教学原则:

1.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编排法的研究者认为,传统教学法把语言作为知识来传授,不能培养学生使用语 言的能力;直接法、听说法等把语言作为工具,学生在课堂学习语言,把句型背 得滚瓜烂熟,但在实际活动却不能正确运用。在这一形势下,海姆斯(Hyme s1972)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认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 言交际能力。编排法赞同这一观点,坚持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并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语篇能力和技巧能力。

1)语言能力:指能掌握英语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 知识,并能正确运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熟练地进行听、说、读、写活动;

2)社会语言学能力:要了解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观察,它和社会是紧 密联系的。要与他人交际,就要了解交际的社会环境,知道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 发出的言语必须与说话人和对话人的身份相称,因双方的社会特征(如社会阶级、 职业、年龄、性别等)而异,还要因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具体场合使用不同的语体。

3)语篇能力:要懂得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交际总是离不开交际的参与 者,离不开谈话的主题、时间、地点等情景。因此,一定的言语活动总是处于一 定的语境中,离开了语境,就很难确定语言单位的交际功能。要帮助学生具备一 定的口头和书面语篇能力,了解口头交际的各种形式的篇章的不同结构,通过阅 读不同主题、内容、体裁和风格的语篇,并在交际活动中实践,这样才能在交际 时正确地运用语音,说出符合语义、语用和逻辑的言语。

4)技巧能力:指具备交际的技巧。研究者认为交际技巧是受到诸如社会知识等 因素影响的。例如:掌握谈话技巧,谈话者能记住问候语等开场白以便继续对话, 在谈话中知道如何停顿,如何点头或插入“um”、“ya”等音使对方明白谈话 内容的反应。怎样使谈话顺利地进行下去,何时恰当地改换新的谈话题目,如何 结束谈话等。

2.教师教学原则:

1)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语境的相互交流的机会,通过组织各类教学活动。把外 部世界带进课堂,让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学习语言。

2)教师尽可能多使用自然、真实的语言、教学材料和教学设备;

3)教学以意义为重点,学生在活动中着重理解谈话人或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信 息、感情和意图等;

4)教师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语言、参加谈堂和课外交际活动,勇于表达自 己的思想,发展交际能力;

5)教师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培养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 化,更好促进交际。

3.教材选用原则:

在编排法中,教材是语言输入的来源,它们必须经过精心选择以适应学生的学习 目的、训练计划、兴趣和难易程度等方面。与其它教材不同的是:它们不是独立 存在的,而是伴随大量形式多样化的交际活动共同组成;它们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教师可根据需要,选取其中的内容。选用教材时可参照以下原则:

1)教材通过以各专题为中心,配合相关任务活动为基础的内容,提供语言交际 的机会。例如“广告”专题,选择一些广告作为阅读材料,然后进行同桌或小组 讨论。模仿设计和绘制广告,还可配合课外市场调查、进行商品比较,征求消费 者意见等相关活动,把这一专题学好;

2)教材充分体现真实语言,配以大量插图、复印资料和视听材料,增强趣味性 和真实性,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和心理环境,促进理解、思维和交流;

3)教材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训练相结合;

4)教材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内容;

5)教材适应个体学生的不同需要,包括能力水平、学习方式和技巧、兴趣、目 标和文化等方面,按难易程度分级;便于评估自己的进步;

第5篇: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范文

根据质量管理中关于“过程”与“服务”的概念,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服务是“在供方和顾客接口处完成的至少一项活动的结果”[1]。从质量管理的角度而言,对进行《应用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学员而言,学员是顾客,教员是服务的提供者,教员为学员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就是教学服务的提供过程。教员的教学过程是《应用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而学员对《应用统计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则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基于质量管理的方法和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教员和教学管理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国内外的相关单位和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方法。如肖化柱等[2]对大学教学管理,提出了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从应试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向素质教学质量管理模式转化的教学管理的观点。刘华涛[3]对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价值和思路进行了阐述。郑小伟[4]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导向,对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论述。周彩云[5]对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研究。陈晔等[6]对现代大学教学质量管理的理论与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郑家斌[7]指出教学质量形成于教学的全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从现有的研究情况看,在高校教学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进行教学的管理和教学的实施,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在《应用统计学》的教学中,引入质量管理方法,进行教学的质量控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为了切实提高《应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应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教学质量观,是提高教学本文由收集整理质量,确保学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的前提和基础。在《应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求教员将自身作为服务的提供方,将学员作为服务的顾客,将教学过程作为服务的提供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以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为基础,完成《应用统计学》的教学。

1 基于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应用统计学》教学实施

将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对应到《应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管理,即是按照如下的原则进行教学的管理与实施:

1.1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应用统计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员掌握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使学员通过学习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因此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教学即是以学员为关注焦点进行教学的实施,在教学的过程中,全面关注学员对相关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理解,关注学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学员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的安排和实施。

1.2 领导作用

对一所大学而言,教学工作是大学的首要和基础工作,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了大学科研的水平。因此,大学的各级领导,尤其是各级主官要将教学作为大学的首要工作来抓,时刻注重对教学管理与过程的控制,确保教学的核心地位。

1.3 全员参与

要高质量的完成《应用统计学》的教学工作,仅依靠从事课堂教学的一线教员时非常困难的。教学工作的实施和管理涉及到一线教学工作人员、教学保障人员(包括教员的班车保障、教学设备的保障、教学场所卫生保障等)、教学管理人员(各级教务部门)、教学实验人员等。只有各部门各从事教学相关工作的人员协调工作、共同努力,才能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确保学员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教学训练工作,为高质量的教学提供必备的基础条件。

1.4 过程方法

对《应用统计学》课程而言,仅靠考试前的短期复习是难以掌握课程的精髓的,是难以准确地将所学的理论方法应用到对应的工程实践中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员以及教学管理人员要注重对《应用统计学》教学的过程控制,适当的通过课堂测验、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收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过程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问题的积累,避免由于问题比较多而导致学员对学习丧失信心,从而确保教学的质量。

1.5 管理的系统方法

教学工作的管理由于涉及到教员、学员、教学督导专家、教学保障人员等,涉及到多方面人员的协调。而《应用统计学》仅是大学课程教学上百门课程中一门,《应用统计学》的教学还涉及到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协调,如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理统计》等在教学内容、教学侧重点上的协调。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管理,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确保教学的实施。如在教学内容上,不同课程要做到在知识点上相对独立、侧重点明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督导专家的督导目的与学员的学习目的一致,侧重于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不是侧重于教学的形式;在教学保障上,教学保障人员要确保教学场所的干净整洁、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转,确保教员和学员能够专心进行教学和学习工作;另外,还需要系统规划学员的学习时间,确保学员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课后作业以及案例分析,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程的预习、复习等。

1.6 持续改进

《应用统计学》的教学重点应落实于统计方法的工程和管理上的应用,而随着教学的实施,随着学员对象的变化,随着国家经济形势以及管理问题的变化,《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方法以及案例的分析应不断的变化,才能确保教学工作与时俱进,确保学员能正确应用统计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持续改进即要求教员和教学管理人员根据教学对象的需求,工程与管理中统计分析需求的变化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使《应用统计学》的教学的教学工作适应社会经济和管理的发展,适应学员的教学需求。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统计学大纲的编写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先进性,使得学员毕业后正好可以运用相关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转贴于

2.7 基于事实的决策

“有效的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对于《应用统计学》的教学而言,高质量的统计学教学是建立在教学实施之前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学的精心策划和认真准备的基础之上的。《应用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使用学科,在教学之前分析不同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学习特点,分析统计学教学需求,收集适当的教学案例,完成统计学教学日历和教学实施方案的制定,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员的课堂反应情况、调查问卷的分析情况以及课后作业和案例分析情况,掌握学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进行下一步课堂教学的决策以及适当的课后答疑和适当的教学补充资料的学习,是高质量地完成《应用统计学》课堂教学的必备和基础工作。

2.8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教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和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取决于学员对课程的反馈和教学要求。可以说学员的教学需求和经济与管理的统计分析需求是《应用统计学》课程建设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原动力。尤其是学员对教员知识传授方式、案例分析方式的需求,是学员快速、准确理解、掌握应用统计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艺术的智慧来源。

第6篇: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文化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Abstract】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course is to master a new culture process. Communicativ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improve both the need for know-how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but also the need for what they have learned the use of language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the country, pay attention to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May be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s and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has been neglected,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far from being cultured.

【Key words】Culture and educationCollege EnglishTeaching methodsReform

一、大学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重要性

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只要语言一被使用,一被赋予意义,它总是要同一种文化发生关系,无论是表达、体现或是象征一种文化,语言和文化融合成一体。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方面,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制约着语言,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

2.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就是了解掌握一种新文化的过程。大学英语面对的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将来他们涉外的机会也许没有英语专业的学生多,但他们人数众多,加之他们文理兼顾,学科繁多,专业各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交往日益增多,他们将来必定担任跨文化交际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决定其交往的社会规范、道德习俗、言语规则。如果在学习外语时,只注意语言表层的意思,而忽略其深层的文化因素,就会引起误会和矛盾,甚至造成冲突。由语法、词汇等引起的错误,可以被谅解和接受,但如果违反了语用规则,询问和探听对方的隐私,如年龄、收入等,就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至破坏与对方的关系。

二、融合大学英语教学和文化教育的原则

大学英语改革已提到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提高文化意识教育。文化意识即意识一种文化群体成员的行为习惯、意念、观点及价值观等,它同时也意味着对该群体成员的行为和信仰原因的理解。

因此,使学生深刻细致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特征,是我们外语教学的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双重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双重的文化知识。教师的双重文化素养是文化教学的保证。

牛津大学的语言学者R.L&Scarcella R.C总结了文化意识学习需要的五个阶段:①有条件的情况下了解一些外国文化;②理解一些简单的外国文化现象和典型;③理解文化的一些特征,有文化冲突的意识,开始明白个人的文化优越感;④从智力上、知识上对文化的更多掌握,但不是出于个人感情方面的;⑤从知识上和感情上对文化的真正心领神会和尊重,能够感人所感。

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该遵循以下英语文化教学的四个原则:

1.认知原则

认知原则适合于文化意识教学,文化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像历史、地理和诗歌等学科的教学。从严格意义上讲,文化教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构成语言教学的完整的一部分。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应同时给予学生文化内涵知识。

2.比较原则 

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对比教学:词汇方面不同的文化内涵;习惯用语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句法方面不同的语法运用;演讲方面不同的语言风格。

由于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看法,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考方式和社会规范、文化冲击或文化冲突是无可避免的。如果我们密切注意不同文化的差异,就能加深对对方的了解和消除相互的误会,才能减少甚至避免由于文化冲突而引起的暴力行为和武装冲突。

3.同化原则 

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有很多差异,这些差异使得我们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沟通相当困难。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目标文化并仅对其进行解释是不够的,最重要的在于我们要利用有用的文化为我们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同化原则。

4.宽容原则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提倡文化宽容,就必须摆脱文化歧视。文化歧视是种族优越感、文化典型和文化偏见的大杂烩。随着全球化的进步,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理想的交流目标是谋求和谐的关系。文化宽容的特点就是要体现为“文化默契”,因此,宽容应基于差异和多样性。

三、融合文化教育原则,看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之方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到广大师生、家长对大学英语教学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近年来,大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英语教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急需对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

1.融合文化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

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为了避免交际障碍,一个语言学习者至少必须具备两种能力:一是他拥有的语言能力;二是他能找到出错的地方并知道如何提供补救措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其教学原则加强自身文化学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文化差异教学,并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提高学生文化创造能力,以便于成功有效地进行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

2.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

(1)教师为主,学生为辅。

1)加强课文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例如:英语中的“Ladies first, Thanksgiving, Homecoming, Girls League Dance, sandwich”等等;汉语中的“少先队、黑五类、臭老九、一国两制”等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

2)通过词汇讲解补充文化知识。有些词汇的中英文化语义相同或相近,比如,fox与狐狸都指同一种动物,可代表狡猾;狼即wolf,都象征凶残,还有更多的词汇,其指称意义相同而文化内涵不同,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一大难点。

3)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电影、电视、录像等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有些教学片如《走遍美国》是专门介绍英语国家社会情况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将相关内容引进,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效果。

(2)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参与国际交流,促进语言学习。

2)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可鼓励学生多读以文化为导向的报刊、书籍,对提高外语的文化意识会有很大的帮助。

3)发挥外教的积极作用。举办英语角及讲座,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同时,鼓励学生与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多交朋友,切身感受并学习来自不同国度的文化。

4)号召学生举办多种形式的英语活动。如可利用圣诞节组织英语晚会,包括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戏剧小品表演、英语知识有奖问答等多种形式。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必然会加深其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

总而言之,无论采取哪种形式,我们的宗旨都是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提高其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当然,作为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也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与时俱进,成为新时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3)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注入的内容

1)与语音、词汇、词组、句子以及语篇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英语叙述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而汉语的顺序正好相反。

2)与文化背景有关的文化。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的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3)称呼语。英美人重认知。在英语文化中称谓比较笼统、模糊,必须用具体姓名加以区别;而中国人重伦理,所以汉语中的称谓非得把身份说得一清二楚。比如英语中cousin 一词相当于汉语的“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八种称谓。

4)问候和致谢。中国人一见面自然会问对方“吃饭了没有?”等,类似的情况西方人会说“Hello, a nice day, isn’t it?”。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

5)赞美。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而汉语对别人的赞美却要谦虚地推让。

6)隐私。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贸然提问是没有礼貌、缺乏教养的表现。

7)风俗习惯。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并称赞一番。

8)审美差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审美观、审美习惯,这也是文化制约因素的一个较重要的方面。如,龙(dragon)在汉文化中把它视为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因而有“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说法。然而在英语文化中,龙是一种恐怖的怪物,指代魔鬼。

9)颜色偏向。如黄色,在汉文化中尊为“帝王之色”。皇帝的文告叫黄榜,皇帝穿的衣服叫黄袍。而英语文化中以紫色(purple)来比喻帝位、王位,如raise someone to the purple(拥立某人为帝王)、to be born in the purple(生在帝王家)等。

10)非语言交际。如具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我们汉语和英语文化中,点头表示赞许、同意、肯定,相当于“是”或“Yes”;而在印度、希腊等地,意思正好相反;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连成一个圆圈,表示OK;而非洲人将这种手势视为下流的动作。我们要有意识地学习和接触交往中的习俗差异,提高这方面的敏感性。

四、结 语

每一种文化都无一例外地面临发展和完善的问题。只有通过彼此尊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世界文化才会多彩和繁荣。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孤立主义处境危险,必将受到反对,因为前者以自己的文化模式为中心,而后者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发扬文化宽容和不同文化间的互相理解,将对构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改善文化生态和避免文化冲突甚至武装冲突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Allen, E. D. and Valette, R. M. Classroom Techniques: Foreign Languages and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2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7

3 Barry, Tomalin and Susan, StempIeski. Cultural Awareness[M].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8

4 Byram, Michael, and Veronica Esarte-Sarries. Investigating 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第7篇: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范文

小学初级阶段英语教学应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根本出发点,整个教学过程要以情感为主线,交际为目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因而,笔者试提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五个原则,并阐述了五个原则的理论基础及原则的具体运用方法。

(一)揉趣味性原则于教学

在心理学上,兴趣主要指的是学生心理、观念的积极广泛的运动,及其对所学事物所产生的有高度吸引力和高度注意力的内部心理状态。兴趣通常维持着个体恒常的脑的优越状态,因此它驱使人指向所愿意接近的对象,激励人创新钻研和探索,有利于人进行有创意的活动。兴趣处于中度激活状态,使人倾向于想要吸收信息和扩展自己,这种状态保证兴趣和认知的联系,维持和支持认知加工。不难发现,兴趣总是和快乐相伴。兴趣来源于刺激的新异性和变化性。人的意识中的预期也可以成为兴趣的原因。

在众多有关兴趣理论的代表性研究中,米切尔情景对兴趣(人们通过参与到某种环境和场合而获得的一种兴趣)所作的区分在教育实践中有显著作用。它把情景分为引发性兴趣和维持性兴趣两种情景。前者的功能是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后者主要体现在学习内容的意义性,由此赋予学生以动力,维持学习的兴趣,同时还涉及到自我卷入即学生感到的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的程度。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描述儿童思维发展理论中,阐明了兴趣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刻影响。他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他强调了兴趣和需要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动力作用。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的存在,一切理智的材料并不是所有年龄段的儿童所能吸收的,我们应考虑到每个年龄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

《小学英语教学与教材编写纲要》指出,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达尔文曾说过:“我对探索自然界有一种由衷的兴趣”,“它使我走进了科学的大门”。学生对某一方面的浓厚兴趣会促进他们更自觉、更努力地学习相关学科;另一方面,有关知识的积累又不断强化他们的认识兴趣,形成良性循环。我们认为,既然兴趣在认识和学习活动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小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发展。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儿童好奇、好动、爱幻想、争强好胜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培养其认识的直接兴趣,其次,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使认知进一步发展,从而培养他们的间接兴趣。再次,除了上述提到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外,我们还要认识到兴趣的迁移作用。学生对英语课感兴趣往往是与对任课教师的喜爱有关,因此,英语教师一定要为人师表,对教学工作要兢兢业业,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业务能力,努力使自己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最后,培养师生之间的积极感情及对学生的激励在培养兴趣上也十分重要。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不仅要在学习上成为学生的指导者,而且要在生活和各方面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顾问。

(二)揉交际性原则于教学

第8篇: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范文

本文重点谈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原则、方法及研究途径,既是对本课题研究的一次总结,也是对地理教育同仁的一个汇报。

课题实验教师经过反复研究实验,根据环境教育的性质,特点,归纳出环境教育的6个原则,在环境教育教实践中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在符合原则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环境教育方和有效的途径,才会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原则

1.1客观性原则。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所选择的资料、案例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对现实世界真实的反映。不能主观臆断,掺杂个人感情,一定要与实际情况相符。选择的数据、材料只有让学生觉得真实可信,才能让他们心悦诚服,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环境危机切实存在,有了危机感,他们就会油然而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1.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我们必须要遵循的重要原则。遵循科学性原则要求我们不仅要遵循客观规律,同时还要遵循教育学的相关规律。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我们一定要保证在地理课中实施环境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专业性问题要表述准确。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首先要保证内容合理,同时要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从而保证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能够顺利开展。

1. 3指导性原则。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示范作用。为学生提出一些研究课题可供选择,并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调研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定时反馈,以便教师能更好地进行反思和对活动进行合适的调整,从而使环境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防止学生出现盲目性或有一点成绩就骄傲的情况,要让他们及时的回到正确的轨道上,使环境教育活动不断地接近制定的教育目标,最终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1.4主体探究原则。我国新一轮课改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让学生走出课堂,真正去社会实践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在环境教育中,主体探究更为必要,学生只有在对自然不断的探究中,才‘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才会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学生们想去保护环境的意识才会更为强烈。因此,主体探究是推进环境教育的必要措施。同时,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会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僵乏,他们会不断地查阅相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学习能力在活动中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1.5由浅入深原则。由于学生在初中对地理课并不是很重视,社会实践经验也很少,因此,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都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可以采取先讲授相关知识,例如先找一些相关案例进行说明、分析,再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方法。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认识和了解,让学生在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再去做社会调研,调研的时候也要由浅入深,不断发现新问题,并要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的方法,使学生自身的能力逐步的提高,从而自觉地改进学习。

1. 6创新发展原则

在地理课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特点在于它不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讲授,而是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体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和重视程度不同,探究方式不同,其学习结果和对知识的掌握必然也会有所不同。但值得欣慰的是,每次社会实践后,学生总会提出一些新的思想,可以说,这对环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学生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所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对环境问题更为深刻的体验。教师要鼓励学生看清身边的环境问题,在全面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全新的并且正确有效的举措,推动环境教育的实施。

二、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取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由于环境教育目标具有多层次性,因此环境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2. 1课堂渗透法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把环境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有着丰富的有关环境教育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的教育内容,尤其是环境生态和环境污染问题,还涉及到当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等。教师在讲授相关内容时,要从地理学科特色出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将环境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把环境教育落实到实处。课堂渗透法的优点是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相关知识,教学效率较高.

2.2材料阅读法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非常丰富,几乎每课都有提供给学生可以阅读的资料,并且大都是从学生身边挖掘的素材,因此实用价值很高,如:

阅读资料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说明当前中国存在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由此我们必须直视一种潜在的威胁。通过阅读这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淡水资源的匾乏,真正认识到水在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价值,以及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增强了学生保护淡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煤炭的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对于生活在“煤都”抚顺的同学们是十分熟悉的,他们有着切身感受。在讲述煤炭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时应结合抚顺的实例来加以理解,以增加教学内容的现实性、真实性,给学生树立一种“在生活中学地理,在学地理的过程中学会生活”的观念。

2.3案例分析法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分析法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每单元至少有一个案例分析,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本案例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表明了石油泄漏事件发生的地点、扩展的范围,分析了事件造成的严重危害和清理污染工作的难度。近年来发生的与本案例相似的事件较多,教师可对该案例进行补充,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类似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展学生对石油泄漏给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多种危害的认识,石油污染会对海洋生物造成重创,而且影响是长期的。

第9篇: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范文

一、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融入个人情感

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语文教师必须走出阅读教学的误区,确立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环节拥有更多的自和主动权,赢得更多自主探究和思考的空间。同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能一味强调生词、句型的记忆与应用,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和艺术性,引导学生积极融入个人情感,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阅读学习体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多对作者笔下描绘的“百草园”进行想象和联想,学习作者的情感表现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还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最美好的乐园用语言描述出来:可以是记忆中的现实美景,同时也可以是自己幻想的世界,必要时可以同鲁迅先生的“儿时乐园”进行对比。这样的阅读教学形式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知与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结构的自我构建,实现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丰富阅读教学形式,创设和谐阅读氛围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的语文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教学权威,多是开展灌输性的阅读教学,所以教师是主体,学生主要是开展被动式、机械式的阅读。这样不仅导致阅读教学的形式过于单一,学生也很难掌握多样化的阅读方法。同时,这样的阅读教学形式,会严重限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是难以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和热情,保持好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初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的阅读教学技能,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对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与方式进行适当补充、完善、拓展,营造出和谐化的阅读教学氛围。例如,在《皇帝的新装》的阅读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然后自述故事情节的形式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或者以《皇帝的新装》为依托,引导学生阅读、朗读其他富有哲理的童话故事。这样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营造出和谐的阅读氛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加强互动,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发展

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习惯于安静的阅读,养成了独自阅读的习惯,常常自己沉浸在阅读素材当中,而忽略了同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尽快实现由“授受型”向“互动型”转变,让学生在互动、合作的阅读教学环境下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学习。要多通过初中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阅读教学,让每个学生在阅读课堂上都能够有所收获,实现共同进步与提高。例如,在教授《如梦令》这首古诗词时,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推选代表来朗读诗词,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有感而发”,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将自己的阅读成果用文字语言记录下来,从而提高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