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校社合作育人存在的问题范文

家校社合作育人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社合作育人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校社合作育人存在的问题

第1篇:家校社合作育人存在的问题范文

李志斌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清源镇第二小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二五”2013规划重点课题《家校互联合作,提高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

法的有效性研究——以甘肃省渭源县清源镇第二小学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3]GHBZ021;本文作者是课题负责人。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特别是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心理学

家和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实验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

育的必要补充,只有家校互联合作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理健康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家校互联合作;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途径与方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和理健康教育实施现状及

存在的问题。“现在,许多孩子都有心理问题,自私、叛逆、厌

学、辍学,乃至上网成瘾、早熟、自杀等等。”如今孩子们的心

理健康出现了问题的几率不断上升。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跨出充满希望的一步、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的

基础。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立足于

学生未来的成长,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发展的,可就我来看,

虽然学校已有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但实施时,普及性

不够、意识不强、方法不佳。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据资料显示,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比较突出的

是缺乏学习自信,厌学和学习困难。大约有 10%的小学生存在明

显的情绪问题,人际交往方面的突出问题是自我中心、不遵守集

体规则,自主性行为习惯强烈。

二、家校互联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之外最重要

的辅助部分,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家校互联合作就是最有效的教

育手段。学生除在学校时间最长之外,家庭依然是生活活动的主

要场所。最为家庭教育的直接责任人父母等直系亲属对他们健康

心理培养至关重要。鉴于此,家庭教育不仅不能懈怠更应成为学

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积极

协作,相互支持,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更加优秀,协调可持续

发展。也就是说,没有家庭教育支持和融合的学校教育,不可能

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健康人才来。

三、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教失调。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孩子

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自已责无旁贷。只要能满足了孩子的一切

物质需求,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把孩子送进了学堂,就是履

行了自己的全部教育义务。把教育的任务全部推给学校;要么是

对孩子的事情不热心,只顾忙自己的事。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爱理

不理,不和孩子谈论问题,对孩子的学习不督不促,更谈不上帮

助。只有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酿成大错时,才没头没脑地加

以训斥,而平时只要看孩子表面没事,就撒手不管。

(二)教不得法。教不得法有四种表现类型:一是过份溺爱。

这种类型的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 宝贝心肝, 宠孩子为小皇帝,

小太阳、小霸王,明知孩子犯了错误,也不批评教育。二是过高

期望。这种类型的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不是从实际出发,不能

客观地顾及孩子智力的差异,基础的好坏,而单纯以考试分数来

确定孩子的优劣。对孩子的要求是每次考试都得 100 分,而不能

低于 95 分。 事实上, 有时学生的成绩 80 分就可能在班里是头名,

但这还要受到家长的责骂甚至殴打。三是激励过度。即家长一味

的给孩子许愿,以一定的物质奖励为诱饵。孩子本该自己干的事

情或力所能及的家务,经家长的错误诱导,便渗入利益关系,成

了等价交换,每事必先讲条件而后做。做道题,写页字都要伸手

要钱,考试得 60 分也要缠着买东西,导致孩子心理扭曲,斤斤

计较个人得失,一大批不良的心理行为随之而来,家长的良苦用

心与收获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四是过多干涉。即家长不了解孩子

的年龄心理特征,处处以自己的成人标准或孩子的同龄人标准要

求他们。在对待孩子发展上,不是因材施教,细心教导,而是咄

咄逼人呵斥打骂,使孩子心理经常处于紧张无助状态,自信的心

灵在无尽的打击下受到创伤,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大大降低,

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四、家校互联合作教育模式中实施的措施

家校互联合作教育模式要求学校在与家庭联系和指导中,必

须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尊重家长,要站在帮助孩子成长的角

度平等地对待家长,不论孩子是优秀的还是后进的,在家校互访

中,教师首先应该树立尊重平等互助的合作理念。即使学生有缺

点错误、家长有责任,但毕竟不是家长自身的问题。只有尊重家

长,以平等合作的态度对待家长,同家长共同商量,才能采取有

效的措施和方法教育好学生。二是指导家长原则,许多家长凭自

己的主观愿望和一般经验来教育孩子,缺乏教育科学的理论指

导,不了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难以做到

科学育人。要利用适当的形式如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向家长介

绍家庭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介绍家庭教育的成功做法和先

进经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在指导的过程中,注意一切从

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统一的学校要求同个体家庭教

育的可能性可行性结合起来,把群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

从而使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家庭教育的补充作用真正地发挥

出来,有效充分地发挥出来。

总之,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人类社

会的进步发展,教育领域正在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家庭教育

在学校中的作用已引起全世界范围的关注。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成

为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成功的合作,需要学

校和家庭的沟通,而沟通能否取决于沟通中合理的内容和有效的

形式。学校和家庭之间只有选择合理的内容和有效的形式进行沟

通,才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统一认识。减少观念上的分歧,促进合

作关系的建立,实现合作目标。”

参考文献:

[1]孟子.《仁者爱人》.

[2]班华编.心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9-10页,10-14页,1994.

第2篇:家校社合作育人存在的问题范文

键词 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

作者简介 杨莉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小学德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教育部颁布了系列相关政策文件,针对当前学校德育的诸多要素发生的新变化,提出了跨学科德育、综合育人的新要求,这可以说是指导当前学校德育实践的重要举措。当前,如何推进跨学科德育、整体育人、凝聚德育合力,在实践层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与困惑,亟待予以研究与解决。

一、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涵义

要进行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首先需要厘清其具体涵义。“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是“跨学科德育主题”的三个关键词。“跨学科”(cross-disciplinary) 是既不拘泥于某一学科内,也非无边界的超学科,它意指打破学科界限,有效整合各学科相关知识,挖掘各学科中的德育元素,以开放的视野来设计和选择德育主题。“德育”规定了跨学科主题具有的“德育”属性,以区别于其他种种“非德性”的主题,这样的主题是始终围绕学生的德性成长来展开的,是服务于“德育”需要的。“主题教学”明确了跨学科德育课程的设计与组织方式是主题、专题式的,而非知识逻辑性的、系统结构式的。是基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科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而非学校德育活动的全部范畴与内容。

综合上述,本文认为,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是以思想道德教育为目的,以现行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以主题活动为组织方式,以跨学科知识整合为内容,以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良好道德素养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形态。

目前学校德育途径主要有三种范式:(1)德育课程;(2)学科课程间接德育渗透;(3)非正式课程、校本课程。本文论及的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可以说是以上学校德育途径的一种有益补充,是以第一、二种范式中的跨学科课程内容作为德育载体,以第三种范式中的德育主题和多种活动方式为选题方向和组织方式。通过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从多学科视角去思考问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及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从学科教育向全面育人过渡,各科相互配合与渗透,面向全体学生,整体育人、全面育人的德育态势。

二、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沿革

新世纪以来,为纠正以往教育实践中重智轻德、重知识技能传授而忽视良好人格和个性塑造的偏向,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并列为“三维”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首次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作为新的目标维度纳入基础教育课程目标视野,凸现了育人为本的核心课程理念以及对教育本质功能认识的理性回归,表明了国家在新时期对于人才培养规格、学生素质的全新要求和期望,成为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切实指导学校育人实践的重要指南、学科课程和教学目标达成的基本遵循。这次课程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各学科的独特育人功能,明确了各学科教师立德树人的职责和使命,过去那种学科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状况极大地得以改善,学校育人的广泛性、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当前,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的价值观较量,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学生当中出现了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和行为出现偏差,思想困惑日益增多。面对新的形势要求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变化,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针对学校德育工作,近两年来国家颁布的系列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更为具体的举措:“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的育人功能,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从强调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到明确各个学科的独特育人功能与价值,再到现在要求在跨学科视野下整合学科内容,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发挥各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反映了国家在学校育人问题、学科德育问题上的新认识和新发展。当前,在学校教育中以主题教学方式进行跨学科德育是对学校现行德育途径和方式的有益补充,必将有利于扭转长期以来各个学科在德育工作中 “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局面,增进学科间在德育问题上的沟通与合作,增强学科教师立德树人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整体规划,协同推进学校德育,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三、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基本模式

依据对当前我国学科德育的教育教学现状的把握与实践分析,有效开展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殊途同归式。这是一种学科取向的跨学科模式,通过分析发现多个学科中存在的共有的概念、相关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取一个德育主题,继而围绕该主题有效地整合各个学科的相关内容,同时补充或挖掘其他相应学科可能存在的课程资源,形成一个以主题为轴心的课程单元,这种主题选择方式是归纳聚合式的。

案例1 体验精神

思品课和语文课有着天然的联系。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发现五年级教材《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单元中“二万五千里”和五年级语文教材《七律・》这两课内容相似,尽管课本编写者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但教学时必然存在重复,语文课要准确了解诗的内涵与意境,显然离不开对过程中发生的典型事件的了解,而社会课要感受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必然离不开对主席诗作《七律・》的理解与感悟。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两科教师决定合作完成这一内容的教学。在纪念中国工农胜利80周年之际,为更好地抓住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小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点,确定以“体验精神”作为德育主题。为丰富主题教学,同时补充或挖掘其他相应学科可能存在的课程资源,如音乐学科情感体验丰富、体育学科身体体验强烈,两个学科的加入可以更好地完成这一主题的教学。语文课设计的活动有讲解《》《丰碑》等篇目、学生写观后感、举办故事会。品社课上,探寻的原因、寻找路线,观看电影,了解的意义。音乐课上,选取《组歌》选曲,演唱当年唱的歌曲。体育课上,设计《重走路》的越野行走、开展拓展运动、模拟通过铁索桥,身体力行体验的艰难和壮举。通过以上各个学科所设计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全方位感悟精神,如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坚定信念等。

庖丁解牛式。这是一种主题取向的跨学科模式,它以一个涵盖面较广、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论题等作为德育主题,然后再将该主题分解为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均整合了不同学科的课程内容,单元教学逐一展开,这种主题选择方式是演绎发散式的。

案例2 国际理解

为促进不同国家和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一个以国际理解为主题的跨学科德育主题周。围绕主题和小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分设了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文学故事、传统游戏、民族艺术、风俗礼仪)、共同关注的问题(、环境)、国际贸易(商品种类、货币兑换)等三个专题。三个专题的研究,则需要不同学科的知识支撑,如语文学科展示来自不同文化的代表性国家的短篇故事,体育学科让学生玩世界各地的游戏,艺术和音乐教师使学生专注于各类视觉媒体和各民族的音乐,外语学科角色表演不同民族的风俗礼仪,社会科探究的种种危害和社会影响,数学教师则讲授有关外国货币的知识,等等。

以上两种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方式,打破学科界限确立同一探究主题,改变了学科之间互不往来的状况,加强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也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其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某几个学科知识内容及结构的综合,而是使学生从多学科的视角立体的、全方位的、深刻的理解主题问题。

四、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实施策略

为确保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顺利实施,具体策略层面需要关注德性主题设计、教学活动开展的难易度与多样性以及教师共同体的组建等方面。

(一)确立具“德性”的主题是教学的关键

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概念和提法并不陌生,在世界范围的课程与教学实践也并不少见,其价值取向大都指向综合性知识的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开发与提升上,而较少关注其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导向和育人作用。尽管直接德育课程、语文、历史等学科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各自独特的育人价值,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的养成更是一个多学科涵养、长期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跨学科综合育人,更能达成“1+1>2”的德育效应。

作为跨学科的德育主题,其目标不仅是整合学习某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跨学科过程中培育学生的价值观、获得德性的成长。从“德性”的内涵上,主要指学生的道德品性、健康人格、社会责任能力、民族与国家情感的养成。从“德性”的来源上,非常广泛,那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主流价值观、思品类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育德范畴、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价值观问题、思想困惑以及现实生活中具体可感且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都可以进入主题选择的视野,如上述案例中的以精神为代表的民族精神、国际理解。在学科从属上,基本上以思品类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内容为辅。

(二)有效的主题教学应难易适宜、活动多样

如何把握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跨度、深度是教学的难点。跨学科随心所欲的“跨”,而是在一定范围内“跨”,这个范围的选定,要看其学科整合、知识整合后是否最有助于发挥其综合育人效益的。至于主题设计的难度和深度,由于主题教学本身的特点所限,当前的确很多主题活动在开展时,其本身在知识经验和学科逻辑上并未体现出应有的层次性和渐进性,以至于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中会简单重复出现相同的主题,如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都会有感恩教育的主题,但并未显示出随学生认知和年龄特点变化而体现难度上的差异。为此,依据主题组织或编制的课程必须关注各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性,运用“最近发展区”原理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使主题难度水平契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逻辑思维和发展水平。

活动方式不同,对于学生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也会各异,因此主题教学应构建起活动形式多样、实施情境和教育内容丰富的活动体系。活动方式上如通过观察、访问调查、制作、实验、游戏、比赛、角色扮演的体验和探究活动,以及应用言语、文字、图像、绘画、动作等表现自己活动过程的思考和交流活动。要摒弃单纯说教的德育方式,选择让学生亲身参与、现场感受、触动灵魂、生成感悟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如情境体验式、辩论式、角色模拟式、自主探究式等。

(三)教师组建“跨学科共同体”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跨学科主题教学,将会涉及多个学科的课程和活动,需要不同学科教师组成教学共同体,通过有效的互动交流,深入了解自己和其他学科知识脉络,把握主题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联系,精诚合作进行主题设计与教学。

为使跨学科共同体有效运作,注意如下三个层面的问题至关重要。首先,确立共同体的核心人物。鉴于主题凸显的“德育”属性,决定了思品类、语文类课程教师会在跨学科共同体中起统领作用,担当共同体的召集人、规划师、协调员等多种角色。

其次,建立跨学科共同体教师互动交流的教研制度。学科教师不仅要熟悉自己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而且还需要通过共同体内定时的交流来熟悉其他教师的课程,了解其他教师将教授哪些内容、技能;在此过程中,识别不同课程之间存在着哪些重复的区域、还遗漏了哪些重要的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适合整合的潜在的区域等。通过共同体内的互动交流,寻找和发现一些不同学科都要涉及到的,需要长时间探究的,需要跨学科学习的一些共同的德育概念和主题,这些共同的主题将为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设计奠定基础。

第3篇:家校社合作育人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文化育人;计算机外设;维护维修;计算机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0-0141-03

1 建设之初

1)顺应社会形势需要,顺应学校文化育人需要,挖掘行业文化元素,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文化素养添砖加瓦。

2011年,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北京大学提出了要建设“大美北大”,华东师范大学提出了打造优雅学府,高校文化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无论是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发展还是文化的发展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人的发展。高校既是一个文化汇集的场所,又是培养人才的机构,探索高校文化的育人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理论和实践意义。

而随着当前社会IT技术的发展,IT技术越来越深入到大众的生活、工作中的时机,尤其在日常生活和基础办公方面更是日益深入和广泛,君不见智能穿戴人人有,您不闻电脑设备处处存啊!可见,IT相关应用也日益成为一种先进的文化理念,一种人类的正向文明,一种新的“文化”,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逐渐与人以不可磨灭的亲近感。

《计算机外设维护维修》课程正是顺应这种社会需求及文化倾向,给全校同学普及相关的IT文化发展和感受IT文明生活的课程。

该课程的拓展班部分,就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课程筹建初衷是希望这些同学在当今的IT时代,能够在原本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再拓宽计算机办公及外设的使用和了解,从而顺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增加时代元素,体现时代文化,契合企业需求,增加社会竞争力,充分体现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协同育人的“三育人”理念。

2)课程前期建设,实用受欢迎。

根据历年企业对文员的需求量不断持续,本专业众多学生尤其是女生选裎脑备谖蛔魑就业目标,以及有过文员兼职经历的学生就业录取率及后期发展良好等就业经验,经过用心筹备,面向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计算机外设维护维修》课程最初开设于2011年9月份。课程目标是使本专业学生拥有计算机外设基本应用及维护能力,增强实现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提升相统一,满足社会需求、用人单位需求与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需求相统一的原则。

目前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同学们对很多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表示很有收获,可以应用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在拓展班,第一节课都会了解同学们选择该专业拓展的原因,大多都是希望能多学习计算机方面应用知识,用以管理和提高自己的相关技术应用,表示这样可以方便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帮助到自己本专业学习的成长和进步。比如媒体学院的某同学,希望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电脑,熟练使用相关办公设备,为就业做文员打好基础;还有某个喜欢玩航模的男生,看着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模型,规划着自己也买一台,来打印自己易损的航模零件,并且关心的询问价格及厂商等信息。

课堂上,我们采取“集中听课,分组实践,了解市场,弱化理论,书面总结”的原则进行安排。重点强调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了解市场能力,回顾复习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原理及使用,再通过小组讨论动手实践实现完成操作,在对设备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上网调查该设备当前市场行情、主流参数及未来发展及定位,最后对所有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得出书面报告。这样全方位的操作流程使得学生对相关设备既有直观了解,又有走进虚拟市场,对相关资讯进行全面了解。

考核中,我们采取针对每个同学进行随机抽取题目的做法进行实操考核,并将平时成绩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督促学生能够依据平时总结的书面报告,做到认真回顾,仔细复习,扎实掌握。

3)当前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课程建设,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改进。但仍有一些问题存在提升空间:①课程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和体系化;②课程实训单内容的进一步提炼和系统;③实训室设备管理及故障处理流程梳理和完善;④实验用设备更新有限与社会需求发展之间的矛盾尽量缩小;⑤更适合的考试方式及考试内容的进一步探讨和积累。

针对这些问题,在该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施中,不断进行各种有益有效的尝试,深入思考,探寻一些核心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办法,以实践教学效果为目标,创新性的解决好各项主要问题。

2 建设目标与内容

建设文化育人课程,就是要立足于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文化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对课程进行改造和优化。要综合课程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内容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课程要素进行改革与创新。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实现课程建设的协调发展与整体推进。要围绕“挖掘课程文化内涵,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建设任务,努力寻找课程与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以此来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办学特色和课程文化特色,使其具有较强的示范性。

针对以上原则,再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对该课程建设有如下目标和内容:

1)调整目标定位

《计算机外设维护维修》课程原本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外设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本理论及发展过程和方向;初步掌握常用计算机外设及办公设备。”

本着“文化育人示范课程”的“坚持人文与科学高度有机整合的课程价值取向,厘清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准确定位课程功能。课程目标定位要与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结构要求相统一,体现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提升的有效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建设目标,我们需要在原有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深挖该课程的文化内涵,扩充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从三个方面:①关于企业文化的探讨;②个人职业素养的性内容和养成;③当代IT文化的关注与了解三个方面与该课程接轨,增加该课程文化素质结构的比重。

2)教学模式

该课程原来是以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根据文化育人的理念和需求,我们将在学生素质提升方面加大比重:首先,在课堂上以一线企业为依托,进行新产品、新理念、新文化的引进,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可以了解企业和社会,对现实社会更具参与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以设备为引导,以实验为手段,以市场为拓展,以企业人文为外延,以实训单为载体,构建完整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质培养相交互的立体课堂;第三,经过学习,对学生进行分层选拔,适度提升,进入相适合的提升通道;第四,利用课余增加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各项自主学习任务,如指定相关课程课题的引导下进行个人感兴趣的相关课题的研究与探讨以及介绍,以此主动接触社会,了解行业发展,关注企业行为,表达完善自我观点。从而达到课程需要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相关文化素质提高的目的。

3)更新内容体系

按照“文化育人示范课程”的“以文化育人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课程目标定位和功能构建课程内容体系,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增、删、并、简,进一步凝练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和知识进行整合,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素质提升于一体。”的要求,可以有:①在原有课程内容基础上进行精简,增加企业代表当前IT文化发展的产品演示或实操供学生体验,增加极具代表性的企业文化介绍或讲座,增加企业人才素质需求的介绍和对学生的日常要求和培养,争取企业相关人士进校园进课堂给学生以真切的技术和素养上的熏陶和触动;②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及实训单的要求进行梳理,使其能起到帮助学生复习,回顾夯实课程内容的作用;③随着课程目标的改变,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随之改变,既要有技术技能的考核,也要增加人文方面的考核,需要探索合适的考核方式,不断积累和调整,最后达到合理成熟有效;④厘清实训室设备管理的各项流程,制定设备故障报修处理流程,提高设备管理及使用的可靠性和效率,实训室设备更新有限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形式来尝试减小。

4)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计算机外设维护维修》课程目前的授课形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案例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今后可以在:①邀请企业员工走进课堂,带来新产品、新文化、新思路;②可以更多的借助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安排,活跃授课形式;③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入市场,开拓视野,使学生更贴近社会,更熟悉市场,拉近课堂与实践的距离;④建立学生相关兴趣平台,使学生可以在此平台上自主讨论相互启发,共同完成项目,并能得到一线优秀企业教师的亲临指导;5、针对该领域优秀的同学,可以提供进阶的机会,参与Server+的培训及考核,取得行业认可并得到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规划。

5)调整课程评价体系

当前课程的评价重点,还是放在“以计算机外设及计算机相关知识技术的掌握为主,兼顾相应职业素养养成为辅”上,相对于“文化育人示范课程”的“以职业素质评价为导向,围绕课程功能定位和课程目标要求,建立“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评价体系,将知识性评价和能力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构建多种形式、多个阶段、多种类别的综合性考核方法。”的评价要求,对“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中的素质方面的评价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增加对职业素养方面的理解、感悟、认识方面的强化与评价机制。从对课程各项内容的参与度、实验完成度、调查报告、学期总结汇报涉及的广度及高度等四个向度来进行考核,分别涉及知识、技能、素养、综合四方面来进行评价。

3 建设方案与预期成效

针对上述建设目标及内容,可以从下列方案入手解决实施:

1) 加强现有校企合作,拓宽合作渠道和模式。

本学期开始,我专业已与联想公司进行校企合作,进行联想公开课,选拔优秀学生参与最新联想产品的培训。联想公开课是联想与高校建立人才资源整合的一部分,意在加深了解,选拔人才,拓宽合作。

与联想的合作,未来可能的形式有:①联想产品众测。这是与联想合作初期的企业需求。就是面对联想研发阶段的产品计算机或外设产品,邀请对产品线完全不了解的人士参与测试,从而了解到未来的使用者全新的感受。这会是一个流动的长期的过程。可以提供给学生计算机硬件的一线测试内容方法及经验,与《计算机外设维护与维修》课程完全非常匹配,是不可多得的实践机会。②学生社团的建立。围绕联想一线的相关测试技术,可以针对感兴趣的同学开展社团活动,系列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作为校企合作的一部分,持续进行。③企业文化培训内容融入课堂。挖掘企业文化的内涵,从根本上了解和认识企业人文要求;④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在引入企业最新产品进行学习的同时,争取引入企业员工走进课堂,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企业的熏陶;⑤相关教师下企业学习。在师资建设方面,希望能争取相关老师参观参与企业,增强沟通和了解,互通有无,达到企业、学生、教师三方共赢;是源于联想新产品的测试,这与《计算机外设维护维修》课程有较强的关联。

2) 团队作业,提炼和积累相关教学材料。

对教学内容中涉及的相关更新内容:①课程内容。随着拓展专业的授课进行,发现学生存在着基础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与本专业学生差异极大等特点,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使之更注重实操和素质培养,淡化计算机理论学习;②实训单。在原有实训单用来记录实验过程的基础上,更加系统的调整其内容,增加实验设备的市场调查内容及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的记录,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帮助同学们回顾实验设备介绍、实验经过、故障解决、复习备考的好帮手;③考核方式。针对拓展专业,更多的要从文化育人角度出发,对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讨论和梳理,尽可能地减少理论考试的比重,增加实操和内涵要求的考核,并反复提炼不断积累。

3) 依托学生,尝试全员共建共创新模式。

课程建设的目标群体是学生,可以从学生入手:①展开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兴趣点,从中寻找恰当的课程切入点,使学生感受到充分的尊重与关注,从而增加参与性和主动性,增加兴趣;②根据自主学习原理,给学生一定的范围,提供感兴趣的相关问题或设备,甚至企业,做成开放式的调查或研究课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③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及自主参与的组织,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应最适合的指导和建议,使学生能更加深入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对今后的规划能更加适应和科学。

4) 开展相关教学研究,对课程建设进行横向借鉴及纵向量化和推动。

在进行以上两项的同时,可以在横向上不断开拓思路,拓宽视野,增加新的企业和文化的认识和攫取,增加新的建设依据和突破点;在纵向上不断总结归纳,拔高夯实,使该课程建设达到需要的质和量。

参考文献:

[1]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

[2] 李楠.文化育人 复合育人 协同育人[N].中国教育报,[2013-4-23]

[3] 姜宗庆,余乐.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建设探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3):185-185.

第4篇:家校社合作育人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班级建设;“五自”教育;特色文化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咨询的一种形式。团体,即超过两个人的人群。我们一出生,就生活在团体中。学校里的每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团体。因此在班级建设当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去塑造班级成员的良好个性品质,规范班级成员的行为,增强班级凝聚力。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是助人自助,那么,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所运用的团体辅导,其目的就是助学生自我成长。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及理论学习发现,学生在发现学习中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行为模式比在接受学习中习得的东西要难忘得多。因此,笔者认为,在学校的班级管理和建设当中,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打造以“品德自育,为人自强,学习自主,交往自律,生活自理”为核心的“五自”教育班级特色文化。

一、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望闻问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无论多么优秀的班级都存在其不足之处。为了对班级的问题和毛病听诊把脉,班主任和班委可以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办法,开展一次讨论,各抒己见,找出班级问题之所在,并进行记录,选取最严重、最亟须马上解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分析,并商讨解决办法,利用团体活动或者主题班会等方式对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即物理文化环境或精神文化环境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解决。如此一一解决,循序渐进,不断矫正,让每个学生在自我剖析与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将班级建设为一个自我教育与发现学习的平台和场所,打造出“五自”育人特色,即班级学生达到品德自育,为人自强,学习自主,交往自律,生活自理。

二、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构筑良好的班级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说:“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虽说,他太过武断,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人所在的环境对其个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环境造就人的例证。

因此,班级的人文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要达到“五自”育人的目的,各班需要通过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为班级成员创造互助环境,使班级成为学生学会合作、交往、学习以及生存的场所。

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可分为班级的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班级的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相辅相成。良好的物理环境,包括整齐的桌椅,干净的教室,五彩的装饰,是班级良好精神环境的载体,是整个班级良好学风、班风以及班纪的体现。而班级的精神环境,也就是班级的凝聚力、班风、班纪以及班级成员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则是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建设班集体的潜在驱动力。

笔者认为在班级成立之初,可以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名字滚雪球”的方式互相认识、沟通理解,通过小组风采展示的方式增强竞争合作意识,通过“同舟共济”等活动明白团结互助的作用,增强班级凝聚力。活动组织者必须引导学生在活动和体验当中,不断表达自己的感想以及收获,并总结和归纳这些活动对大家的启示。另外,利用团体活动调动班级成员建设班级物理环境,将每一次活动收获的启发感想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张贴于教室的门、窗和墙上,装扮教室的同时,打造特有的班级教室文化。

三、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潜能,形成“五自”教育目标

积极潜能,即大家常说的“正能量”――那些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发展,走向幸福和美德的心理品质。班级就是一个团体。学生到这个团体里,不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要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就是要塑造和磨炼学生身上那些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成长,有利于自己感受快乐和幸福的心理品质。

在团体活动中,可以利用“优点大轰炸”“你比我画”“你说我猜”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欣赏他人;学会合作沟通,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体谅他人;学会自强不息,学会坚持不懈;学会知足常乐,学会感受幸福。还可以利用“说出真心话”“我有困难要解决”等方式引导学生真诚待人,学会尊敬,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求助,学会助人,进而营造出一个平等和谐,不以分数论英雄,充满爱和欢乐的班集体。

总之,在班级建设中,管理者和班级成员可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分析、发现并解决班级存在的问题,进而建设有利于学生自我成长的“五自”班级特色文化,以集体的力量去感染班级成员,激发其积极心理潜能,实现“五自”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第5篇:家校社合作育人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内因促动

第一阶段:学院自2009年创办旅游管理专业,专业培养方向有两个:一是面向旅行社,一是面向酒店,通过对毕业学生的跟踪调研,我们发现,酒店方向就业的学生明显居多。

第二阶段:2011年酒店管理专业作为一个独立专业开始招生,,在现在生源紧张的情况下招生人数呈逐年平稳上升趋势。

第三阶段:2014年学院要建设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院校,形势变化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做出变革以适应学院发展、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外因推动

原因一:酒店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显示,近几年来,酒店对各类中、高档人才需求量呈现逐步上升趋势。酒店从业人员总量不足、需求缺口大、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

原因二:“2+1”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实际运作过程当中暴露出许多问题。突出问题是,学生在第三学年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方方面面原因导致部分学生选择中途放弃。退岗比例高的可达1/2强。

二、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对“四段推进,能力提升”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设计,把学生三年学习时间分解为四个阶段,即1.5年学校学习+0.5年企业实习+0.5年学校学习+0.5年顶岗实习,彻底改变了传统的“2+1”模式,实现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两个过程交替进行。学生既能获得直接经验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形成实际工作能力,养成良好职业态度,又能实现学生在校期间与企业、与岗位零距离对接,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三、进行改革的目标及实施范围

(一)改革目标

改革研究目标是建立“四段推进,能力提升”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即第一学年的第一、二学期及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学生在学院学习基础理论和酒店各岗位技能课程;第二阶段即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以顶岗实习的形式将学生输送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岗位技能的实操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即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学生重新返回学校,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技能提高很快,主要进行专业素质课程的学习;第四阶段即第三学年第四学期,将学生再次输送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从而完成以理论指导学生再实践的过程,完成学生能力的递进式培养。

(二)实施范围

15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视推行效果进而加大“四段推进,能力提升”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数量和范围。

四、项目存在的困难和智力支持

学院近年对专业实习实训建设很重视,资金陆续到位。从2013年教学改革项目的大力开展,到2014年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院校建设,学院教学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这样的环境非常有利于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和探索。

但是,由于学院现在处于建校初期,资金比较紧张,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资金支持比较有限。现在酒店专业校内实训室还在建设当中,这势必对学生校内实训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准备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及学校适当资金支持等方式解决现有困难。

五、已取得的改革成果

根据“四段推进,能力提升”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制定15级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丽华. 酒店管理专业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障碍研究[J]. 中国-东盟博览. 2013(09)

[2] 潘瑞艳.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科技创业家. 2013(15)

[3] 朱飞.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 商. 2013(13)

第6篇:家校社合作育人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职 班主任 工作 思考

中职学校招生难、生源素质不断下降已成为目前中职学校存在的普遍现象。在这些学生中,不仅在年龄上相差大,而且基础知识普遍比较差,在心理上存在自悲、心里压力大,认为读职中要低人一等;学习上存在厌学,组织纪律性不强,学习的自制力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客观上增加了班主任的管理难度。面对这种新情况,如何把这些弱势群体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合格中职学生,来满足社会对不同岗位的需求,是我们中职学校每个班主任应思考的问题。

一、中职班主任应提高自身的素养能力

教师的自身的素养能力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育中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每位班主任因性格、知识、社会阅历、道德修养和素养能力的不同,其个性化也有差异。教育家卢俊说过:“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必须要造就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一个班主任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和敬重,就得有内在的魅力;就得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有着良好的个性品质,就得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能力,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所以谓之师范”;欲为人师先修礼,否则岂能为人师表?

原苏联教育家加野说过:“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及日常现象的态度。”所以,班主任应树立一种新的中职理念,在强调具有纪律意识、集体精神和整体的社会意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精神、人格完善和自由发展成长等方面的培养;把传统的精英教育思想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

二、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

班主任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育人、培养人这一中心工作并为这一中心服务。每个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都是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的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功”。

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人们的精英教育的思想比较严重。很多农村庭都希望孩子通过教育,脱离农村进入到社会较高层次的社会阶层。而家长由于自己孩子成绩比较差或经济条件限制等原因而莫可奈何的选择让孩子读中职学校,在孩子们的心理存在读中职要低人一等的思想,这必然增加了学生的思想负担,使学生的心理发生扭曲。作为班主任要充分了解中职学生的心里特点,要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理念。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实际存在问题,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时关注全班每个学生的成长,把正确的理念、知识用正确的方法传给学生。

三、尊重学生、尊重个性,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理念

要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班主任必须尊重学生、尊重个性,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理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叶澜说过:“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真正体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民主的生动局面。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处事能力、学习方式等都要进行引导。

中职生在社会处于弱势群体,又正处青春期,遇事易冲动,作为中职班主任,要讲究管理方法,多关心,少指责,教育学生学会包容和理解,学会尊重与交流,通过沟通化解矛盾,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并建立组织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班主任要用阶段性发展的观点对待学生的表现,不但要用自己的眼光看待问题,而且要用每个学生的眼光看待问题;随时关注学生的进步,对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多看成绩,少看问题,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特别要关注他的潜力,关心他的健康成长,培养出学生的自律、自尊、自爱的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建立班级激励制度,树立学生竞争意识

激励是管理的核心,同样,激励也是人本化管理的核心。中职班主任对学生要重点采用荣誉激励和自我实现的激励,通过给予相应的荣誉和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达到学生的热情和创造性的目的。 作为中职班主任要管理好班级工作,有必要建立班级激励制度,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勤奋学习的动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来实现自我价值。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精通技术需要长期的刻苦钻研。牢固树立“竞争激烈、技能取胜”的思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不断需要和就业要求。

五、班主任要对中职学生重视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原苏联教育家卢俊说过:“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又对各种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说,绝不损害别人,甚至教人为善这一条,如果不从属于这个教育,也是虚伪的、矛盾的、和有害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为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人才。中职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要明确指导思想,把品德、伦理规范转化为自身的品德行为,让学生获得切身体验的东西,有效培养学生主体觉悟和能力。原苏联教育家加以说:“教师一方面要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献给学生”。所以,中职班主任要树立新的品德教育理念,构建有魅力的道德教育,不仅要强化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的教育,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吃苦耐劳教育、团结协作,合作共赢、勤俭节约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

第7篇:家校社合作育人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发展人 教育研究 问题意识

中国的教育现象从原始社会的产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随着教育现象的纷繁复杂化,教育系统自身也在不断自我发展。到当代为止,教育的各种测量及实验技术的不断完善使教育科学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行动研究、田野实验研究等为教育研究方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等不断细化的教育学交叉学科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教育研究的范畴也随着教育实践的变化而变化。表面上我们的教育研究遵循着教育的内外在规律有序展开,现实生活中所反映的教育问题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实际上我们的问题意识在不断弱化,问题解决的能力并没有提高。怎样提高当代中国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怎样树立问题意识,我认为不能只把问题意识停留在思维方式层面,而要追本溯源到人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也就是幼儿阶段。而问题意识的起点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的交流对话活动。问题的提出者应该是以一种博爱和善良的态度对待人和环境,以一种公平心、责任心来看待问题。只有在发展人的早期真正训练人的这种能力,只有在教育中真正关注人,关注和引导人的发展,才能让人自觉关注所生存的社会,不是“为了自得其乐、争强好胜、高人一等、追逐名利、争夺权位或其他任何类似的卑微目的,而应该为了改善生活”,[1]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对问题的思考和对真理的探求。

一、关于思考和问题意识的关系

发问是思考的雏形,一系列发问的过程组成思考的阵营,在对思考的一系列发问的整理上提出对教育研究有意义的问题。问题表面上看是对为什么的思考,实际上它是组成概念的有机体,是对真理探求的必经之路。所以,发问是思考的初级阶段,思考是提出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的基础。但在思考中有两个要素必须特别提出,首先是思考的催化剂。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无缘无故地思考,思考源于好奇,但又建立在一定的现象基础上,该现象能让思考主体产生兴趣(有时该现象是偶发事件)。如果出现基于最近发展区的对话或者讨论,思考的主体就会产生困惑,在兴趣与困惑的矛盾指引下提出问题。所以,基于最近发展区的对话或讨论是思考的催化剂;其次是思考的条件。思考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同时思考又是对人类社会生活有意义的,是个体无功利性无功利心的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尽管思考的主体并不知道该现象能否因为思考而产生出真理。只有在具备这两个因素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产生问题意识。由此可见,思考并不等于问题意识,而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条件。

二、浅析思考的主体“人”

思考的主体是人,但这种主体不是对普遍意义下人的考量,而是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对人进行理解和认识。巴蒂斯塔·莫迪恩在《哲学人类学》中指出:“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本身。”[2]至今为止,科学家对于人本身的知识似乎也掌握不足。海德格尔认为:“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我们的时代这样,有如此纷繁的复杂的关于人的概念,像我们这样成功地以如此引人入胜和有效的方式提出关于人的知识。然而,另一个现实也不容忽视,这就是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我们的时代这样对人是什么的认识如此之少,人呈现的面貌从未像现在这样具有争议性。”[3]

虽然如此,教育人类学家还是从其独特的视角给出了关于人的解释,之所以选用教育人类学家对于人的解释,是因为他们以理解和探索“人的生命”为己任。教育人类学家积极绘出的人类图像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以可能性为前提的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生命;二是不断生产中的生命;三是具有选择权和被赋予主动选择能力的生命;四是具有开放性、未来性的生命;五是处在教育关系中的生命。”[4]在人类高度的可能性可塑性条件下,生产、发展人的生命,同时在时代背景下培育一种“生命自觉”之人。“生命自觉”之人的培养是教育的理想,也许以前的教育也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塑造这种人,但这样的群体少之又少。当教育人类学把这种人的培养作为一种追求,就赋予了人以新的内容。“生命自觉”之人内涵十分丰富,“在叶澜看来,‘生命自觉’是人精神世界可达到的一种高级水平,不仅使人在外部世界沟通和实践中具有主动性,而且对自我发展具有主动性”,[5]这样的人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或者环境以至于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他们处理问题之时能将其置于系统当中去考虑,能适时运用各种从教育中所获得的素质与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相结合来做出最佳的判断。这种人永远处于螺旋式的成长当中而不知疲倦,他们会对自己的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并根据社会需求来选择和发展自己。他们的自觉同时又不仅仅是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还包括对自我生命、他人生命和外在环境(外在生境)的转化。这样的人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都有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的内心是丰富坚定与顽强的,他们的判断是敏锐客观具有穿透力的,他们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地活着,他们永远追求着个体的独立性和个性的发展并在团体中寻求合作。思考对于这样的人而言是经常的事,不仅仅是为自己思考,更是在一种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和对真理的执著追求中对人类社会的思考。思考的主体应该也只能属于这样的发展的人,一种“生命自觉”之人。

三、培养具有问题意识的“人”

在我们不遗余力地去培养“生命自觉”的人之前,应该先了解一下我国青年的一些实际状况。国际人士凯瑞(Carey)和郑志文的研究指出:“中国青年的目标,从以前对知识的尊重变成了现在的功利主义。主要的表现包括辍学率相当程度的增加,从9.5%上升到50%,以及从事企业活动人数的急剧上涨。”[6]在此,我们不难看出价值教育的失败。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我们又怎么能要求人去思考问题,不管是教育的还是非教育的问题领域。还有一则实例是众所周知的,一直以来中国在诺贝尔奖项的缺失足以证明我们培养人进入了一个误区。我们是在培养人,使其不断社会化,但对教育中的个体个性化问题永远关注不够。创新性人才所需要的品质几乎很难在中国的学校里面培养出来。很多人才都是共性凸显而个性不足的,要么就是其个性不能为社会,为别人创造价值。

我们不禁要问,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哪里?老舍先生曾经有一段关于“根”的描述。大意是说只要一个人的母亲还活着,不管多大岁数,都让人觉得是有“根”的。可母亲一旦辞世,人就飘飘然了,找不到深藏的根,汲取不到足够的养分,更不能茁壮成长。简单地说,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教育不够,带给学生过多的不是快乐的体验。学生发展的根基有两个,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特别是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笔者曾经观察一些小学生,真正喜欢学习,沉醉于知识海洋中的人微乎其微。而且在当代一些农村地区,青少年的辍学率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我们需要深思基础教育究竟对孩子都做了些什么?二是我国乳儿阶段的教育里母亲地位的缺失。教育学流行一句名言,教育了女孩就等于教育了一个民族。在培养人的活动别是担当母亲角色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女人担负的重要责任。特别是对于幼小儿童的教育与引导,母亲的作用不容替代。但在现在的家庭中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女性工作不逊男性,繁重的工作和老板的苛刻使其在教育子女上有意把责任进行转移。双职工家庭的教育责任转移更是厉害。他们把自己的责任推给了年迈的父母,但在美国家庭中这种情况是不容易见到甚至是被祖父母拒绝的。可以说我们要解决中国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就必须从培养人开始,从培养会发问的人开始,而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条件就是让母亲参与到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我们只有对其根源问题进行思考,才能寻求解决的方案。

从发问到思考,从思考到问题意识,其根基都离不开人,都离不开对人的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当然最好能培养像教育人类学家所说的“生命自觉”之人,可是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我们又陷入了沉思。

我们应该归还幼儿的童年时光,允许其淘气、调皮和对什么事情都好奇。对儿童好奇心的呵护和合理解答是我们教育中必须改进的方向。具备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对事物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并试图去研究和探索。随着国外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不断传播,保护儿童好奇心的举措开始得到重视。但我们在该方面的保护却略显笨拙,难以驾驭保护的尺度。国外的小学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祖国发展方面的相关资料,而这样的“放任”却很难在我们的课堂上得到很好的监督与引导。

教育在母亲参与、改善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关注儿童的好奇心等条件的共同影响下,已经冲破了学校的范畴,已然演变成学校与家庭的完美配合。在配合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有意识地去引导儿童内心的善念,引导他们热爱自然和社会,帮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磨炼意志,锻炼思维,让他们自然地遵循规律生长。在进入学校后再对其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思维方式的锻炼、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条件下,才能称之为发展的“人”,发展的人才具备思考的能力,才会具有问题意识,才会走向对真理的探索与追求,最终实现“生命的自觉”。

参考文献: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王昶,译.全球通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第二次印刷,序言、第11页.

[2][3]意·巴蒂斯塔·莫迪恩著.李树琴,段素革,译.哲学人类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序言、第1页.

第8篇:家校社合作育人存在的问题范文

大家下午好!

按照校党委的要求由我对自己的工作和我们附属学校班子的工作分别进行述职。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下面我将我本人的工作和学校班子的工作揉到了一起进行汇报。

三年来我的工作思路是: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为中心,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

学生发展方面:要求必须狠抓学生的学风,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勤学乐学,多思善问。

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要求必须狠抓教师的教风,把标准立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上,眼睛盯在教学质量上,功夫花在备课上,点子出在课堂上,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一支专业素养一流、思想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学校发展方面:学校具有社会广泛认可的教育教学成绩和较好的信誉度的____市一流名校。

我为自己的定位是:努力做一位老师拥戴的好领导、一位领导放心的好干部。

老师们,在附属学校我已度过了近14个春秋,这14年是我人生最难忘的岁月,事业中最美好的经历,生命中最艰难又愉快的日子。虽是校长,我深知自己才疏学浅,但我一直坚信:学能补拙,学习永远在路上,所以就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以虚心、真心、诚心来学习,力求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力求有所作为、有所贡献。一直以来不敢有半点懈怠,倾注所有心血,虽然谈不上尽善尽美,但我已经尽心尽力了。

下面我从七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强化自身修养,丰富完善自己

要办好学校,必须先武装自己,并不断与时俱进。党报党刊、政策法规、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杂志、书籍是我的必修课程;中国教育报、教育文摘周报、人民教育等刊物我每期必读,并积极参加网上学习、校长提高培训,及时做好笔记,写好心得体会。

三年来,我认真学习了系列讲话、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校“两会”报告和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及教育教学理论,始终把依法治校、规范办学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时刻提醒自己,做校长一任,出成绩一方。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荡荡做事,扎扎实实工作,为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子弟教育而不懈奋斗。

在工作中,我尽职尽责,身先士卒,宽容大度,任劳任怨,不断提高自己理论上的成熟性、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敏锐性、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工作管理和决策上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学校事务管理中,我一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按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要求办事,实行党务、政务公开制度,不,不独断专行,始终以学校利益为重,从大局利益出发,秉公办事,求真务实,坚持走群众路线。

二、完善各类制度建设,全面落实各项工作职责

学校的发展,靠的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了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和积极肯干的教师队伍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担任附属学校校长以来,我努力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围绕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完善了教育教学的各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体制,创建了民主、和谐、团结的领导班子,明确分工,协调合作,以学生为中心、教研为主导、教师为主体,保证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三年来,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和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学生代表会、学科代表会等形式,积极广泛采纳师生的合理化建议,畅通了学校领导与师生间的沟通渠道。首先,学校实行校级领导、中层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和专职管理人员分工负责,全员管理的模式,把管理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确保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管理。其次,组织成立

了值周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各尽其责,经常深入教室、宿舍、楼道、校园,进行全方位督查,确保学校工作的安全顺利开展。三是充实完善了《优化组合,双向竞聘制度》、《教职工考勤制度》、《教学工作量化考核制度》、《班主任管理考核制度》、《中考奖励办法》、《党员量化考核制度》和《绩效工资发放办法》等制度,规范了升旗、备课上课、听评课、教学反思、教案作业检查、班队会、坐班、签到等学校常规管理,使精细化管理理念落实到了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四是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规范了“两操一活动”。五是积极开展了教职工爬山、练习太极拳、广播操比赛、书法绘画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探索以主题班会、年级会、校会,以思想品德课、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演讲、辩论、美文诵读、团队活动、雏鹰文学社、校园之声广播、黑板报、组建小学足球队、周末第二课堂活动、升旗讲话、运动会、元旦文艺演出、各种亲子活动、周末家务劳动等形式,以挖掘学生闪光点、激励促进学生为手段,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主渠道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健康成长。我校学生思想活跃、身心健康、积极进取、阳光单纯,形成了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的校园氛围。三、积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和生命线,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任职以来,我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聚精会神抓教学,一心一意抓质量”的理念,以教学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明确办学方向,强化管理手段,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把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抓好落实工作放在第一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定期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党员、教职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学习教育理论和业务知识,党员教师每学期上交3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和1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我本人每年书写上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学习体会。同时,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狠抓师德师风建设:一是坚持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要求有笔记、有心得、有记录;二是开展强师德、正师风、树形象教育活动;三是积极实行校务公开,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四是加强班主任培训,成功举办2016年班主任培训会。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加大教学管理和课改力度,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每学年举办一期“岗位练兵、教学评优”活动,活动扎实有效,起到了以点带面,共同提高的作用。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师资培训力度。积极选派教师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类教研培训。先后派中学教师参加北师大组织的新课程学习培训、中国教育学会合作化学习培训课程、教育部初中一线优秀地理教师和体育教师培训班,初三教师赴____一中、____二中、____四中、____市____双语学校考察学习。小学教师参加____区课堂教学改革观摩活动、____区“新形势下少先队工作建设与改革”大队辅导员培训、____市“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引领”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____省大中小学校运动舞蹈裁判员培训、中国教育学会基本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变革专题活动、____省物流机器人培训、全国书法课程开设培训等,共计40余人次;小学部和____省实验小学结为友好学校,多次参加了该校组织的教研活动。2016年____老师参加了“国培好课堂”优质课比赛,经过层层听评课选拨,荣获全国唯一的特等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邀请校外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先后邀请____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____教授,____省____二中____校长,____省实验小学教科研主任、特级教师____,____市____幼儿园____副园长,市级学科带头人____,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首席专家、____市委市政府特聘专家____来校举办专题讲座,介绍先进的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经验。

发挥教学督导组作用,督导组成员每周听评课三次以上,对教学常规进行一月一次的检查评估,督促年轻教师尽快成长。我本人也带头深入课堂参与听评课,每学年听评课70—80节。学校通过学科组教研会议和期中考试后的学情分析会,认真进行教学分析研究和学情分析研究,努力做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把教学业绩与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结合起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于2016年9月创建了附属学校官方微信,及时上传学校的动态,加强了学校工作的

宣传力度。三年来,附属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合作、清正廉洁、求真务实;教师队伍博学善教、铸魂启智、崇真务实;学生勤奋善学、自主合作,阳光单纯,全面发展。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后勤服务、校园安全教育,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年来,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一是利用升国旗仪式、班会等时间培养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突出教育的实效性,积极探索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上网吧、早恋、心理脆弱、厌学等问题,研究对独生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守纪律,保持教学秩序井然有序。三是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为载体,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文明育人。学校更新校训、校风、学风字牌,校园内、楼道内设置了学校简介、教育教学理念、名人名言、名师介绍、优秀校友介绍、安全警示教育、____名胜古迹介绍、国际国内名校介绍、教师书画作品等,对各班教室文化、初中宿舍文化进行了统一布置,规范、激励和约束了师生的行为,起到了环境育人的作用;四是定期邀请法制专家来校讲座,举行安全疏散演练,抓安全、保平安,培养学生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五是明确办学思路和目标,加强与各职能部门、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及学生家长的交流,不断寻求学校发展新思路。学校的后勤服务意识得到了加强,保证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小学部在全国机器人比赛荣获二等奖,团体健美操荣获____区第三名。

五、加强党建工作

作为党支部书记,党支部积极开展了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组织全体党员和中心组成员重点学习了系列讲话、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校“两会”报告和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我为全体党员以《自觉践行“三严三实” 做一名有坚守和信仰的党员》为题上了党课。组织党员参观刘胡兰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根据《附属学校党员量化考核制度》评选出学年度优秀党员和先进党小组。党费收缴按照新的标准进行了核算,做到了规范化。召开了分管校领导参加高质量的处级干部民主生活会和党小组民主生活会。

六、办学成绩

近年来,我们依靠共同的追求,凝聚的力量,合作的智慧,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了一些新进步:在____大学和分管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教职工待遇有了提高;办学条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特别是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5000平米的综合楼项目几经周折后已获得批准,即将动工建设;引进名师计划稳步推进,已成功引进省、市学科带头人、师院附中初中部教务主任、即将主持我校全面工作的____老师。初中中考三年蝉联____区公立学校总均分第一名,在____市220所初级中学中排15名左右,两次荣获“____市初中教学质量优秀”学校称号;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学生的核心素养普遍得到了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有特色、有内涵、接地气,对学生教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学校的管理工作受到了市教育局开学视导组和市人民政府督导室的多次表扬,尤其在本学期的市督导室的学校管理工作和体育艺术工作评估检查中得了936分高分,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幼儿园2016年家长评教满意率达到100%。小学部荣获2016年“____区安全先进集体”称号。学校荣获2016年全国师生书法大赛____赛区“先进组织奖”。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体教职工呕心沥血、任劳任怨、真心投入和用心付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班子成员要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七、存在的问题

1、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力度不够,创新精神不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有待加强。

2、我本人因工作繁忙,关心群众,贴近师生做得不够。

3、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欠缺,教研专题研究力度还不够,学校 “名师效应”有待凸现。

4、近几年,学校发展进入了瓶颈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如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临时聘用教师的“五险一金”的办理问题、初中生源问题等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再加上我担任校长一职近十四年之久,时间太过于漫长,自身的干劲和魄力大不如以前,政治敏锐性较差,驾驭全局的能力不够,管理理念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让贤、退居二线的思想与日俱增,好在已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老师们,14年来,我一直心存感激。感谢为附属学校做出贡献、支持过学校工作的人,感谢在座的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教职工。一起工作是一种缘分,大家非常珍惜这份缘分。在附属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同事之间亲如兄弟姐妹,生活上互相关心,工作上互相帮助,事业上互相鼓励,人格上互相尊重。我的工作,是在校领导、我校领导班子成员和大家的信任支持下,才能一路走来坚持到现在的。没有大家的帮助和支持,我就难以成事和立身,也就没有我的今天。

第9篇:家校社合作育人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职业教育;职教师资培训;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9-0017-03

Strengthen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 and Practice Step, Improving Quality of Vocational Teacher Training//Liu Zhengan, Li Tiren, Wang Niandong

Abstract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er training, there are lots of problems to solve, but there is a key point tha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s a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l, is the current direction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not only embodies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society and industry contact closest, most defect’s signature, is the current teacher training mode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e teaching mode in evaluation mode, training mode, the key link, mor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inclus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lan to promote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in size, a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to adapt to the important way.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train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Career Education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China 710021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教师资培训工作改革与实践的一个方向,也是各培训基地寻求自我发展空间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必然要求。“要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这是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重要精神。为此,校企合作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界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问题。

我国自“十一五”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以来,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对于改善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结构、强化职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教师的整体水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几年来,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在实施培训过程中不断分析职教师资需求、总结培训模式、凝练培训特色,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培训模式,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实施培训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模式,各基地在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也积聚了一些经验。笔者结合陕西科技大学在职教师资培训工作中校企合作的做法,对于校企合作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 正确认识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1.1 校企合作下的企业实践是学员了解行业发展状况、感受企业生产境况、体验工业文化的重要途径

培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为学员提供身临其境的企业环境熏陶和必要的实习条件、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同时,聘请企业内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培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教师,让学员直接参加到企业的生产和项目开发中去,认识、了解并切身体验行业发展状况、企业生产境况和企业的运行机制,生产实践过程也就成了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学员在企业实践教学教师带领指导下,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并把在实践中的体验进行理论的对接,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校企合作为职教师资培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性训练场所和手段

教育部的《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职教师资培训所培养的人才是经济和社会所需要的教育教学一线的“双师型”教师,职教教师除了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外,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学校仪器设备、实习、实训条件和师资等方面的制约,绝大多数培训基地满足不了培养实践型技能人才的实训条件,学员在培训基地里学到的更多的是理论知识和教学技巧,实际动手和操作的能力有限,结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的要求,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此外,学校的校园氛围和企业的生产环境也有很大的差异,课堂教育和现场教育的效果有很大的区别。而企业能够随着市场的变化进行生产工艺的改进和生产设备的更新,能够保证学员实训条件跟上市场变化的速度,使教学内容和企业实际需求相对接。所以,校企合作能够为培训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性训练场所和手段,让培训学员有更多机会真正到生产第一线去学习、锻炼,使学员能亲身感受企业使命与文化,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1.3 校企合作使基地和学员对于行业岗位需求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

学员通过对企业生产工艺的了解和学习,对生产、管理流程的观摩和参与,不仅能够进一步了解企业对相关工作岗位的需求,更能够了解相关岗位对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使得学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同时在今后的中职教育教学活动中,强化实践理念,重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学员在今后的中职教育教学活动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1.4 校企合作改变了基地的培养模式,提高了培训质量

与传统教育制度不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职教师资培训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1)在办学理念上,主张与企业紧密合作,以实践技能培训为导向,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提升教学能力为重点;2)在学校职能上,主张与企业紧密合作,坚持全日制培养与社会化培训相结合,利用学校和企业优质资源,既培养全日制教育教学人才,也培训、提高企业在岗员工的技能水平;3)在办学过程上,主张从企业需求信息、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计划、教材编写、教案制作、教师结构、教师能力、课堂教学等多个环节都体现校企合作,做到所教、所学、所用有效对接。正是这些改革措施的有效实行,校企合作模式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对传统教育模式展开猛烈冲击的同时,也在创建新的职教师资培训模式[1]。

1.5 校企合作为校企双方打造良性发展的平台

随着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使的学校将成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基地、员工培训基地、技术支持基地、合作交流基地,与此同时,企业也将成为学校的学员实践平台、教师企业实践平台,技术合作交流平台。随着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双方不断沟通磨合,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加强,使校企合作成为校企双方共同发展的平台。

2 陕西科技大学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近几年来,陕西科技大学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逐渐形成一些特色,学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主要采取3种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产学研一体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校企协作培养模式。学校通过对学员和合作企业的不同需求以及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制定不同的企业合作模式。在多年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不同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既丰富了职业教师的培训模式,也增强了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2.1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那部分培养任务。该模式以项目开发组织实践教学,校企共同完成培训工作。为把校企合作培养培训落到实处,基地遴选一批优秀的最具行业代表性企业,如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西安软件园、青岛海尔集团公司、青岛港务局、雅戈尔服装集团、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等41家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为实施校企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员进行实践活动创造更好的条件,为确保培训质量提供保障。

此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在培训中的作用,企业培训环节对提高学员的行业、专业、岗位认知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作用非常明显,培训效果好,但是此模式对企业的要求较高。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培训采用此种模式。

2.2 产学研一体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以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的产学研项目为纽带开展校企合作,培训过程中学员参与项目的部分工作,并围绕相关生产过程进行企业实践。基地通过项目孵化、科技攻关,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把校企合作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陕西科技大学基地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团队在宁夏中卫大河机床有限公司的企业实训中,充分利用科研团队的科研实力,与企业共同研究、探讨装备上存在的科研空白,逐步建立了广泛的、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校企双方以团队构筑核心竞争力,以战略性合作加强校企的深度融合,整合资源,积极组建科研团队,2009年初共同申报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DVG850高速立式加工中心》课题,通过专家评审并于当年立项,获得科研经费932万元。

这种模式对学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学员对于企业生产和产品开发过程的了解更为深入,要求校企的合作在深层次开展。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培训采用此种模式。

2.3 校企协作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对人才的培养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企业处于辅助地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主要由学校提出和制定,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如投入设备和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技术人员兼任学校教师,企业在学校设立研究项目等。

此种方式校企合作,分工明确,各取所长,相互补充,在一些短时间不宜让学生进行实景训练的专业培训效果更好。物流专业培训采用此种模式。

3 开展校企合作的主要措施

3.1 选择优质企业,打造一流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把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结合起来,把社会对职业需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对接,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衔接,把育人和用人相贯通,职业教育的本质得以全面体现[2]。校企合作企业必须和学校所设专业相适应,必须是这一行业在这一地区具有先进性代表的企业,否则无法实施校企合作的内容;企业规模应在中等以上,否则难以适应成规模人数的实践教学;以地域分应是距离学校不是很远的企业,否则工学交替实施难,教学成本过高。

3.2 培训内容适应企业的生产和学员的实际需求

学员到校后开展需求调研,了解学员在知识、技能、方法、视野等方面需求,修订培养方案,提高培养针对性;下企业前,指导教师走访企业,根据企业实际和学员需求制定企业实践计划,明确实践内容;着重强化学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熟悉先进的现代企业技术装备、生产组织方式,体验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了解企业职业岗位的需求实际,为今后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精细组织企业实践过程,确保实训效果

在具体组织实施中,做到有计划、抓落实、有记录、有考核。通过举办讲座、学习参观、现场观摩、互动交流、顶岗实习、科学研究等实践教学形式,使学员熟悉先进的技术设备、生产组织方式;使学员将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增强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使学员充分地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感悟企业文化,增强教师责任感。同时,基地又通过实践拉动、教学跟进的过程化教学管理流程,进一步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增强教学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

4 校企合作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4.1 利益共享,合作机制力求长效

在合作中,能否让企业在合作中受益是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的关键[3]。在合作中,校方一定要认真地寻找企业的利益所在,不要仅仅思考校企合作给学校、给培训带来什么好处,更要思考校企合作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要落实合作中能给企业做什么。在具体合作中要在为企业输送人才、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为企业进行技术咨询上下工夫,要在和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合作开展相关活动上不断丰富和推进合作深度。只有对于校企双方合作的利益平衡了,校企合作才能长期进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4.2 学校为主,校企共同制订实践内容

实施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必须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出改变,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结构、教师队伍、实训设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教育教学的各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校企合作的要求。学校要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应积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做出适当调整以适应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需求;应积极主动地和企业一起制定与企业实际相适应的学员企业实践计划,落实企业实践内容;推动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必须结合当地和学校自身的状况,逐步地、分层次地在不同深度的合作下实践、推进、提高。

4.3 规范管理,实践培训力求扎实

要使校企合作取得实效,必须抓好各个环节的落实。学员的培养方案既要适应学员的需求,又要适应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管理制度既要和学校的管理制度相衔接,又要符合企业实践的管理要求;企业实践内容既要有助于学员全面了解行业动态和企业生产工艺过程,又要开阔学员眼界、提高实践技能、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践问题;企业实践活动安排要做到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情况下合理调配时间安排,又能在体现企业生产特点情况下学员获得良好培训效果;学员企业实践的参观、讲座、实操、座谈各环节均应有成果;企业实践活动要有考核、有成绩,并作为培训过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切切实实地抓好企业实践的各个环节,校企合作才能落到实处,学员培训效果才能有实质的增强。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