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气自动化就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教学改革;技术教育改革
当前社会上所需求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是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阶段,既要求数量上的庞大也要求质量上的精准;结合时代需求与我国国情对当前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育进行改革,保证源源不断地输出专业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支援我国现代建设。
1关于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调研分析
(1)就业性的分析。针对近年来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就业情况,总结出了其就业的对应方向,除了有传统的航空企业、电器制造企业,机器维护等也增加了与新技术之间的交流,增加了一些新式的营销和维护及相关电气行业的工作。企业虽然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但身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如此有优势的前提下却受到更为严格的遴选,不但要求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求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其就业竞争力可想而知,改革势在必行。
(2)改革实践性与可行性。为服务于社会建设培养人才是教育机构的社会职能和社会意义,是各级学校掌握本体的教化功能,对于自己的定位进行专业设置,并规划与之相配套的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为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使得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的实际进行有机结合,探索具有社会实践意义的独特发展道路,摸索出一条适应本体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途径。
(3)竞争性的分析。随着国家在教育上的大力投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得到支持,其中也包括对中职学校的投入,使得师资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进入正规大学或者是职业学校接受教育,选择想学的东西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作为一个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专业,是基础建设行业中相对重要的专业。职业学校大多则是培养实践技能相对较强的技工,实践性质比较突出,理论方面相对较弱,在就业上就会有冲突和矛盾,是一种较为严酷的竞争。但在操作技能方面经过系统培训后及企业用工成本方面还是存在较强的竞争力。
2电气自动化技术教学改革实际操作
(1)确定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对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的改革可以应用试点的方式来进行,面向社会发展,从我国的经济建设状况出发,抓住当前人才需求,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强调能力上的培养,所以就要保证,知识能力和素质都均衡发展或者是相应发展的结构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
(2)确定专业培养模式。面向就业性而言,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这四个方面是绝对的准则。作为一个衔接呈现,对于未来的电气自动化的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模拟电气自动化行业发展方向进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的规划与制定。就要根据学生自我的能力和优势进行分门别类的教育。可以是电气类工业类自动化类等具体的分化,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广泛的选择,针对个人的特点潜能进行不同的选择,或者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意愿,对学生负责,对社会建设负责。
(3)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归根究底是为了在实践中取得成效,最后得到工作或者是经济上的完善。所以,就要考虑到当前的教育形式,必须要走出教室,脱离完全的知识灌输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理解加强记忆,完全可以引入校地结合或者是产学结合模式,在学校阶段取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岗位操作技能的掌握上就会更加的完善。
(4)强化对教师的选拔和考核。既然是要改革,就必须在各个维度上考虑。考虑到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并加以完善。不得不承认教师在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多巨大的作用,所以,教师的能力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以及改革进行的是否顺利和学生接受的程度。所以,必须要强化对教师的选拔和考核,保证教师的高水准和强能力,推动改革的深入实行,培养越来越多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类别的专业人才。
3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意义
(1)整合教学资源。近年来我国都在进行有关于教材内容的规划,是合理的删减和增加,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决定将C语言的部分内容删减掉,将接口技术的部分内容也进行减少,将电力拖动,机床电气控制整合成电机与电气控制,以及图册内容的翻新整合,这都是在教学内容上的一些做法,进行合理的规划,为未来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初步的规划和整合。
(2)强化职业性质教育。其实对于职业教育来说电气自动化是一个有特殊优势的专业课程,因为职业教育具有综合大学所没有的实践条件。职业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会定期带学生去实习,或者直接把整个学期的实习作为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是很好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尽早的接触到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并进行思考和独立解决,也帮助学生很好的消化理论性知识,提高操作技能,积累工作经验。所以说,这种形式促进带有职业性质的教育发展完善,在社会上取得更大的认可。
4总结
一个专业得到更多的注意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多一些关注会给这个专业增加更多的发展机会,有更深层次的探索的机会,所以改革就出现了。为了培养出更加适合时展的人才,为了整体的良性发展。对于教育来说,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一直在变,适当时机下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相应的升级和改革,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这个具有极大塑造性的专业变得更加深入社会和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廖镇勋,王珏.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才智,2015(17).
一 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队伍
该项目具有能力较强的研究队伍,课题组成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掌握教学规律和授课艺术,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并具有多项研究成果。课题组老师均担任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有着较深的认识,这些都有利于课题开展。参加本课题研究的老师,都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经历过其他课题的研究,并且针对所研究的课题,他们大多数人有相关的研究经验,有数篇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或发表。其次,实施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的老师,专任教师中同时具有技师资格证和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双师”素质教师占100%。专任教师中有企业工作经历5年以上的占50%。研究队伍的构成,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的正常进行和实现预期目标。
二 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过程
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过程按照“调研、方案设计、实践、成果”研究方案进行。第一阶段为初步研究阶段。研究教育部高职教育教学纲领文件;开展职业岗位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人才需求调查工作;根据调查结果,整理出人才需求调查报告。第二阶段为人才培养方案拟定阶段。根据前一段的工作总结,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并进一步优化;拟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成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成果形式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相应课程的课程标准。第三阶段为实践与修订阶段,通过三年人才培养改革实施实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建设核心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第四阶段为形成成果阶段。完善并形成最终“基于就业导向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交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批;确定教学条件建设方案;完成研究报告;并建成电气自动化专业院级、省级精品课程。
三 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方法
该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主要采用由外到内、由宏观到微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运用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检索法、行为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方案研究工作。在具体操作上,以学校开设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班级为研究对象,进行循环招生、循环教学、循环试验,在实践中构建和完善符合岗位要求、满足就业竞争力需求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 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内容
该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 人才需求与学生就业取向调查分析
针对京津冀、山东省内、长三角经济带的多个厂家和参与各个工作岗位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做了大量调查,得出调查结论,明确人才培养改革的紧迫性。
2 基于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对所调研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就业的职业领域和主要就业岗位群,最终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与本专业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较强的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和自动控制技术应用能力,能够从事自动化产品的电气系统安装调试、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行维护、自动化工程设备升级改造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 构建基于就业导向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过程采用六步法完成:(1)通过市场需求调研确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2)通过岗位分析确定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3)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4)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专业应具备的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5)通过职业能力分析确立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6)最后完成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即从教学内容归纳出课程体系。
在构建时,组织专业教师、企业的一线专家等组成分析小组,在课程设计专家的指导下,引入创新教育理论,采用能力/素质分析的方法,根据能力解析表和专业教学目标,提出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考核评价标准,通过这种方式筛选出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最终确定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的具体构成包含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群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专业方向课模块、选修模块(包括专业拓展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素质拓展模块、专业集中实践模块等,构建了“三平台+四模块”的课程体系。
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寓于课程体系全过程来实现。
4 开发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做、学、教一体化”教学
在教学团队指导下,采取边开发边实践再反馈的思路,开发一体化课程。在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按照图1的方法进行分阶段教学。制定了合理的一体化学习效果评价方案,加强过程性评价。
五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成效与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从改革研究到最终方案实施,已经经历了五届毕业生,从企业的反馈到毕业生的评价,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企业的认可度都非常好。其成效具体表现在:第一,形成了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融合,与企业需求密切衔接的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第二,提升了高职自动化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了毕业生好评率。第三,建立了以符合企业需求、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第四,构建了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第五,建设了院级、省级精品课程群。第六,打造了一批高水准的师资团队。
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又具有以下几个特色和创新点:
1 参与人员广泛是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成功的保证
在人才的培养的各各环节,除了优秀专职教师的倾心付出,学院还聘请、引进了企业中经验丰富的专家、工程师和一线的技术人员。这一点上突破了原来只是聘请企业专家的做法,而是通过更广泛的人员的参与,更加真实地了解了企业岗位的设置、人才需求、人才类型等许多的信息。
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通过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综合改革,先后与包括亚太集团、皇明集团等多家公司签定了共建协议,投资上千万元,在实验实习、毕业生就业、科技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建设了设备先进、能满足教学、科研、实习等需要的实训基地。该项目已经运作两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建成的省级精品课程群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重要成果
构建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院级、省级精品课程,是课题组及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初期目标,而在几年的课题研究实践中,最终也实现了这一目标。精品课程的建设,完善了专业课程资源,是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施的重要依据。
5 以大赛为抓手,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是创新途径
教学团队的成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如山东大学生机电创新设计大赛、山东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山东省职业技能比赛等,这些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这些竞赛用到了许多的工程和企业常用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六 结语
基于就业为导向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这些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到教学中去,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确定了指导方向,对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相关专业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钟波,等.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
索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就业导向;教学改革;自动化专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工学专科教育应该遵循以就业为导向、对准市场设专业的思路。
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有60年的发展历史,是电气工程学院的主体专业,也是校级重点建设专业。随着社会与科技发展,我校传统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经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电气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本文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专业教学改革,以培养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应用型”专业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制订不应当只是相关专业教研室的事情,专业教研室在制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还应当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作为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对毕业学生的追踪调查,切实了解企业对技术人才的专业需求和对本专业学生培养素质的评价,通过系统分析,合理确定学生培养的业务规格,指导教学改革。同时,还应当广泛征求用人单位、自动化专业专家顾问委员,以及在校学生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从而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符合行业企业需求,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我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直接面向四川省中小企业,为了更好地为我省相关行业提供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研了行业需求,对接企业所需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对照岗位群,培养学生相应的工作能力,要求学生毕业前获取CAD证、PROTEL证、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让其具备职业岗位操作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重构新的课程体系
根据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工作能力要求,精心设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构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后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含有:人文素养、基础能力、机械工程能力、电工技术能力、电子技术用能力、自动控制能力和电气控制能力这七大“能力模块”。
人文素养和基础能力模块以讲授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为主。在以“必需、够用”的理论教学前提下,专注于加强大学英语、工程数学、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的教学效果,并要求学生考取相应证书。这就形成了三年连续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的教学格局,夯实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使学生具有阅读和翻译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适应新技术发展趋势的能力。
将电工技术能力模块、电子技术应用能力模块和机械工程能力模块设置为自动化技术专业和相关专业群的公用模块。在满足课程应用性、先进性、前瞻性的前提下,以“够用”“适度”为原则,尝试适当地整合和优化一部分课程。
本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依靠电气控制能力模块和自动控制能力模块培养。课程的安排要突出培养毕业生在生产第一线具备较强的解决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专业核心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和优化,对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和更新。每门课程和各实践教学环节中必须含有专业能力要素和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为达到七大能力模块要求,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时对学生进行项目化训练,要求学生“真题真做”,每个项目中要渗透专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的要素。
三、开展校企合作,构建长效的“校企合作联动机制”
建立与企业,如富士康科技集团等知名企业的校企合作。注重校企双向联动,把握行业需求,以行业反馈促进教学改革,同时为行业提供定制型培养服务。合作建设以企业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2014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进入富士康自动化人才培养“定向班”学习,学生就业率达到94.06%,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综上,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专业教学改革,可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刘顺清.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基于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J].大学教育,2013(16).
[2]许素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校自动化专业控制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课程体系 优化改革 特色思考
电气自动化技术对新型高技能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供配电系统、计算机测控系统、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系统、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机电设备销售、安装及维护、电力系统的设备运行及维护等。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的不足
传统的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一般针对电工电子及继电控制等,并明显偏重电气控制。而当前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专业交叉融合,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检测技术,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等高度结合以实现生产线的柔性化与智能化。还有目前开设的一些课程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如 《自动控制原理》等关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基础方面的课程, 课程内容除了一些有关自动化系统的基础理论外,其课程中所讲述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装置与器件,大多数都与当前工业现场使用的新型技术、装置等脱节。目前许多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的教学都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电气自动化课程和内容常常只是根据本校的场地、设备、考证要求、教师素质来开设,教学内容多呈散乱的低水平状态,难以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随着生产设备科技含量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的新兴行业不断出现,电气自动化专业要保持其自身的特点,必须强化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改革。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在保持原来开设的电气自动化基础课程基础上,将当前通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插入到传统技术课程中,如将 PLC技术或变频技术穿插到电机控制、继电器控制等技术中,以解决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不足的问题。二是单独开设自动控制原理、PLC、自动检测、单片机技术、变频调速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工业网络、组态技术、供配电技术等课程。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要求我们必须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并根据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增加新的教学内容。经过调研和实践论证,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增加自动化领域应用广泛的新技术课程。如:“变频器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EDA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组态软件”等课程。同时,根据高职高专的特点,理论知识以适用、够用为原则,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将《C语言》与《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两门课程合并为《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如将《工厂常用电气设备》与《电机与拖动》这两门课程合并为《电机及电气控制》;将应用相对较少的“工厂供电”的内容进行整理更名为“供配电技术”,同时把该门课程变为企业课程,让授课内容更贴近生产一线等。
三、新课程体系的特色思考
1. 保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综合性,体现其现代性与应用性
新构建的电气自动化课程内容应该以基础技术为主,兼顾技术的综合性,它是新构课程内容整合的一个重要原则。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的应用更是层出不穷,要想在课程体系中实时反映最新的技术,无论从设备、师资和教学资料等方面,都是难以做到的。所以,课程的先进性不完全等同于技术的先进性。但是,教学内容的遴选应该是当前较普遍应用的技术,将一些新器件和新技术的应用整合进教学中来 。如触摸屏,人机界面技术,组态网等。
2.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技能训练
整合后的新课程体系应注重实训环节,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训环节,提高实践技能。加强自动化技术基本技能(电力电子、电器产品装配及维修)、计算机应用能力(单片机技术、电子EDA技术、电气 CAD、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能力 (自动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实践、生产实习、顶岗实习) 训练。完善实训条件,独立完成技能实训,同时加强对实训过程的指导和管理,真正建立起适应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
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建设能否达到目的,关键在教师的观念、教师的能力、教师的素质。要更新理念,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教改,拓宽师资来源渠道。鼓励青年教师到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进修学习,提高学历 、学位和专业实践技能,同时从其他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单位聘请理论新、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专业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顶岗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高职高专在实践教学中,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在分析、预测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的基础上,精选实践教学内容,不断的优化与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把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突出强调职业岗位针对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择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卢小锦.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1(30).
关键词:区域经济;专业;课程体系;岗位
作者简介:夏志华(1976-),女,河北涞水人,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张德田(1981-),女,河北满城人,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河北 保定 07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保定市教科所“十二五”规划课题“构建适应保定经济的高职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编号:1140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79-01
地方高职院校的招生主要面向地方,其主要就业面向是区域。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工业第一线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生产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和适应市场经济管理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的使命。如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是高职教学的主要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建立适应区域经济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专业设置与保定区域经济特色相吻合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示范专业,是结合保定区域经济特色而不断发展完善的专业。保定市形成以新能源装备制造、输变电设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三大工业板块为骨架,以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基地、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等五大产业基地为主导。保定高新区依托“中国・电谷”的快速发展,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呈几何级数递增。同时随着长城汽车公司自动化程度的发展,对电气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约为200人。目前,电气自动化专业每年有70%以上的毕业生在“中国・电谷”所属企业及汽车类企业工作,为保定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
现代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使电气自动化专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企业高职毕业生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延展能力,实现毕业后能够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尽快融入到企业生产中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问题。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研究保定及周边地区对自动化人才的需求及应具有的职业岗位能力,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目的,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以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为基础,构建模拟企业工作真实情境,确立专业基本能力、专业专项能力、专业综合能力逐次进阶为特点的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以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为基础,将企业资源整合融入教学过程中。根据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确定培养方案;根据企业技术服务要求,对接企业先进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引入企业质量评估标准,完善现有的质量监督和教学管理体系;借鉴企业管理流程融入教学过程与学生管理;通过引入企业文化,帮助学生形成初步职业认识与定位。通过整合企业资源,利用现有的天威班、中兴班、长城班等试点班级,进一步推动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三、构建适应保定经济的高职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依托新能源及能源装备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等行业,与天威集团、长城汽车等一批骨干企业合作,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以校企共建专业为基础,以岗位(群)需求和工作任务为依据,以促进学生职业化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理实”一体化的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
1.开展社会调研,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开展社会调研了解社会需要,分析人才需求,得到社会、行业对岗位的需求情况及职业能力要求,特别是分析重点企业的规模、性质,主要产品、设备情况,工作环境以及具体的工作岗位,来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见表1。
表1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基于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工作岗位 典型工作任务
电力线路设计测绘岗 1.电路分析与绘制;2.电子线路识图与绘图;3.电气识图与绘图;4.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5.室内照明及动力电路配线;6.现场总线应用技术;7.软件图库的熟练应用和元件库的创建;8.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
电气系统设备安装岗 1.电工工具及仪表使用;2.绝缘常规试验及分析能力;3.组装较复杂的试验仪器和设备能力4.绘制测试接线图;5.高压电气设备试验方法能力;6.电子元件选择与质检;7.电气元件选择与质检;8.常用低压电器的拆卸与组装;9. 基本继电控制电路的配盘
自动化设备运行维护岗 1.电力变压器运行维护;2.电机拆装与故障检测;3.典型电气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4.单片机系统的程序设计与接口电路;5.PLC程序设计与接口电路的连接;6.通用变频器面板操作及I/O接线;7.通用变频器的应用与维护;8.常用电机驱动器件使用与维护;9.传感器的安装与调试
自动化生产线运行维护岗 1.PLC系统组态设计;2.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与检修;3.自动生产线动力电机的运行维护;4.自动生产线控制器的运行维护;5.自动生产线检测部件的运行维护;6.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维护与运行;7.单片机系统的组态设计
继电保护岗 1.正确填写继电保护检验报告;2.常用继电器的检验;3.互感器试验要求及接线;4.继电器-接触器基本环节设计与调试;5.电力负荷参数确定;6.微机保护定值整定及现场调试;7.继电保护系统的运行与维护;8.继电保护系统的参数整定
企业供用电岗 1.变电站电气设备巡视;2.直流系统操作和检查、测量及维护;3.变电站自动装置运行及维护;4.变电站工业监控系统使用
2.由典型工作任务构建相应行动领域
依据校企的深度合作,参照企业专家研讨意见,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将这些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整理,并进行学习性设计,参照职业成长的规律归纳形成12个行动领域。见表2。
3. 依据行动领域设计学习领域,构建课程平台
对行动领域所对应的工作过程进行逻辑化转换,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特别是注重搭建可在相关专业群实现共享的基础课程平台以及专业课程平台。见图1。
4.校企合作,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进一步推广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将工作过程引入教学,学习领域表现形式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在学习情境中得到体现。根据企业的工作过程,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企业的工作过程相对应,构建学生学习的六大步骤,包括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价,实现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过程职业化、考核标准企业化。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教学做一体化、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四、健全完善的实训体系是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条件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要求培养企业生产一线具有实践操作和分析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操作,节省企业培训时间。要达到上述培养目标必须在校内外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已达到技能训练的要求。
1.电气自动化专业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
我院建有的电工电子实训中心,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为以后专业能力的强化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开展社会及企业人员电气设备安装、电子设备安装等相关电气技术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工作;自动化与电力技术实训中心的建立,可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强化技能的实用性、生产性。同时开展社会及企业人员电气设备安装工、电子设备安装工、配电设备安装工、维修电工等相关电气技术工种从中级工到技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工作。也可面向社会承接部分供配电系统和调速设备的设计与模拟运行;PLC实际应用的模拟控制与编程调试及单片机系统的开发等实际生产性项目。还能面向企业开展自动化领域先进技术的推广培训和为教师科研服务提供平台,使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达到省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提升区域内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水平。
2.电气自动化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围绕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展开,与保定地区龙头企业合作,在重点加强现有8个校外实习基地的软件基础上,再与保定天威英利、保定风帆集团、中航惠腾、三伊电子等部分企业合作,新建5个校外实训基地,到2012年建设成配套衔接、适应专业人才培养、软件完备的校外实训基地。并聘请企业专家做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学生的顶岗实习锻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实验实训条件软件建设
在注重实训基地硬件设备建设的同时,重视实训基地软件建设。探索并制定适应工学结合、素质与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新型课程体系的各种管理措施与办法;加强对实训设备进行再次开发,编写实训教材,充分挖掘设备潜能;制定技能标准,强化技能考核措施;改革实训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实训质量;适应技术发展及企业行业岗位需求,开发新的职业资格培训及鉴定项目,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五、结束语
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针对保定“南车北电”的区域特点,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为途径,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情境,强调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建立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学相统一的课程体系。大力发展和建设本专业面向教学与生产技术的技术服务平台,主动面向本地区,以本地区的产业群和职业岗位群为服务重点,充分发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品牌优势,通过教育合作、技术技能培训和应用技术研发功能,在促进教学、生产、培训、研发一体化的同时,增强面向职业院校、企业的技术服务和区域对口支援功能。
参考文献:
[1]宋建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10).
[2]王艳君,白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7,(8):70-73.
[3]刘巍.“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开创职业教育发展新天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4):162.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 高职教育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17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China Made 2025" program, understand and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market timely, reasonable adjustment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n Yangzhou area,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related enterprises in the talent demand for research.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to find out the location of Higher Occupation College of electr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summed up the enterprises for talents cultivation of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provide the basis and reliable guarantee for the subsequent training program specified.
Keywords China Made 2025;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lectric Autom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结合了多个学科和技术,专业口径较宽,适用范围广泛,就业方向灵活。为了明确企业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情况,找准定位,确定目标,真正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方针,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有针对性的对江苏扬州及周边地区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1 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
《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制定了走向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而人才培养是实现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了“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要求要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这就给高等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要坚持市场的主导地位,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也应当坚持以企业、市场、社会乃至国家的需求为标杆。只有以《中国制造2025》为纲领,以岗位、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为准绳,进一步推动改革,深化落实,全方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社会认可、国家满意的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 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域与行业背景
随着扬州市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目前已建成了半导体照明、绿色新能源、智能电网、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汽车及零部件共5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总投资80亿元产能为30万辆的上海大众汽车第三大生产基地落户扬州仪征,潍柴集团亚星客车有限公司、扬州江淮汽车公司、大洋造船等大型国企民企也纷纷抢滩扬州沿江区域。与此同时,扩大至整个江浙地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电子通信和交通设备制造业等均为该两省的支柱产业。《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共十大领域,其中大部分领域均涉及到了各种电气类装备制造。由此可知,扬州地区乃至整个江浙地区的支柱产业与《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重点发展领域是高度统一的。因此,未来几十年内,在扬州乃至整个江浙地区,企业、市场和社会对电气类人才需求量将与日俱增且有增无减。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就业于各类工矿企业,如制造、石油、化工、电力、纺织、制药、食品、轻工等行业,从事电气自动化系统及设备的操作监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升级改造、故障抢修等工作,或从事工厂供配电设备管理、维护、操作等工作,或在技术服务型公司,从事技术合作项目的安装、调试和后期技术服务工作,也可在中央控制室、自动化产品营销等部门工作。
由此可见,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3 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建议
我们对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江苏牧羊集团、扬州新大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纵横苏天网络发展公司、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等扬州及周边城市的30家企业进行走访调研,调研结果表明,企业对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巨大,但同时,企业还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3.1 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调整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与行业的实际保持紧密联系,以及时满足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培养模式必须形成有机的、统一的整体,让学生抱着浓厚的兴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熟练的实践动手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当大力开展各类校企合作项目,推进联合办学,进一步与企业维持一种持久深入且具有系统性的共赢合作,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发现,仔细分析,准确解决未来实际工作岗位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实现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将内化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造福企业乃至社会。
3.2 专业课程设置有待改进
电气自动化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概念和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自动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高度融合和交叉,企业对具备以上综合知识技能的复合型的人才需求很大。课程设置要进一步拓宽,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设备制造与加工、机械与电力传动及的基础知识,并且尽可能多的介绍各类控制对象和控制方法。与此同时,还应当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电气自动化新技术,以此达到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的目的。
3.3 非智力因素培养有待加强
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外,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拥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协作共赢的团队意识和经济安全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并能够及时快速的适应新环境、接收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并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沟通协作的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传授科学知识和锻炼专业技能,还不能忽略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和实践措施
4.1 以行业为标杆,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机制应当以企业需求为准绳,以实用为根本,以就业为目标。该专业定期组织教师和专家深入相关企业,进行岗位需求与知识、能力等其他素质方面要求的相关调研,根据企业的具体岗位需求和相关基本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动态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保证以此为依据培养出的学生符合行业要求和企业需求。
该专业创新性的提出并实践了“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导学、导能和导业的作用,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为每一位同学配备一个专业背景的班级导师和企业导师,企业导师定期进课堂、办讲座,既传授了基本的科学理论知识,又锻炼了企业实际需要的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从而为其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依据。借此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教师的传授和企业导师的指点充分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能够及时有效的根据企业的动态需求实时进行调整和改革,充分发挥行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作用。
4.2 以实践为宗旨,调整课程体系建设
本专业以企业岗位素质要求为标准,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中心,以具体教学情境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课程体系,加强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渗透和彼此融合。因此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重点选择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课程。
4.3 以项目为导向,大力推进理实一体
为了满足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加大再造力度,该专业教师基于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结合来自相关合作企业的反馈和建议,与企业工程师合作,从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出发,以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案例为载体,以具体实践项目为依托,针对主干课程编写了相应的项目化教材。截至目前橹梗该专业教师已主编与参编了《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维护》、《先进组态控制技术及应用》、《传感器检测与应用》、《PLC应用技术图解项目化教程》等共18部适用于高职高专教学的项目化教材。科学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紧密融合贯穿于每个具有实际背景的典型案例之中,逐步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巩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并锻炼其实践操作的能力。有利于毕业生更快的适应具体岗位的实际工作,锻炼培养了其利用学校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4.4 以素质为终极,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以创新为驱动,要提高国家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这就为该专业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指明了方向,即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本专业成立若干导师工作室,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搭配并分组,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积极性,让学生在专任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基于理论知识基础和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设计研发,制作专业创新作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申请创新发明专利。通过组建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和创新创业中心,鼓励学生基于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勇于创新,自主创业,借此加强学生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敏感度和开发新市场的敏锐度,为其未来的发展开辟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的新领域。
5 结论
在《中国制造2025》的社会背景下,根据企业与社会的要求,相应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和完善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总结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议后,应当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应当以行业为标杆,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为宗旨,调整课程体系建设,以项目为导向,大力推进理实一体,以素质为终极,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只有始终坚持以《中国制造2025》为纲领,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积极采取应对的实践措施,才能培养出基本知识功底扎实,实践动手技能高超,同时具有卓越的科技创新思维和突出的职业能力素质,广受企业的好评并深受社会的认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陶涛,花良浩,高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科教导刊,2015(12):55-56.
[2] 李俊秀,马应魁,王瑾.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1):60-64.
[3] 周奎,成建生,高文忠.“双主体” 视角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17):16-18.
[4] 陈亚娜.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6):214-216.
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在组织开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环绕重点教学内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通常情况下,一个模块就代表一个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相应的模块中,同时在模块中可以检测、拥有规定的教学内容,并且各个教学模块之间可以自有组合。在教学模块中,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单一课程、复合式课程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实验课程加大教学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效融合。利用模块的形式进行教学,可以有效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实践性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中职教育应当侧重学生实践课程的教育,在中职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教育教学时间,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布置课程方面,按照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块,彻底改变传统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陈旧的课程。在模块化教学方案方面,需要因材施教,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对学生学习能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模块中实践课与理论课之间的比例。
与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相比,模块化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育人模式,另一方面形成完善的育人方案。通过对资料进行深入额分析,进一步建立实践基地,借助该基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培训,通过教育培训使之成为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人才。
二、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块的结构
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实施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模块中涉及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内容,例如,对于中职院校来说,电子技术基础、电路原理等课程共同构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最基本的理论课程。在组织开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活动中,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校外实习的实践经验,需要对所有的实践课程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职位,同时帮助学生完善基础理论课程,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将职业技能综合培训时间提前到就业前。
( 1) 分析就业职位,调整课程思路
对于中职院校来说,为了有效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对教育体系进行不断地完善,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以模块化教学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就业目标,同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对工作岗位的职位内容有个明确的了解,其次对课程发展的具体阶段有个明确的了解,第三对人才的规范化要求等进行明确。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设计实践教学模块的过程中,需要对就业职位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不断调整课程构建思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 2) 研究分析就业工作过程,构建完善的课程程序
中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树立先进教学理念,在理论与实践的的指导下,根据岗位工作发展的需要,设置科学合理的模块化教学内容,同时对就业职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领域进行科学分析,结合学生学习领域的实际情况,开发设计相应的课程。另外,利用逆向思维的分析方法,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进一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三、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 1) 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中职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利用工学结合的方式,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同时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地创新。为了帮助中职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以工作能力为重点,积极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培养人才的规范性和职业性,同时将校内外实习实训进行融合,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现场模拟与实习训练进行融合,进一步实现学习、实践的交替,进而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的实践性。
通过积极研究探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进一步建立完善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在中职院校、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下,动态监管模块化教学的每个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而有效提高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实践成果。
( 2) 形成完善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中职院校在设计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对实际岗位的工作过程有个全面的了解,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模块化教学有着非常具体化的课程。通过深入了解分析实际岗位工作,可以对就职人员要求具备的能力标准有个明确的了解。
对于模块化教学,需要按照专项能力进行区分,同时需要对每个教学模块的课程目标、教学方式等内容进行评价,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培养吸收、消化专业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在设计安排模块化教学内容时,需要调整专业、态度、技术、知识之间的关系,确保彼此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通过开发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可以帮助教师培养教育教学的独立性。无论是开发模块化教学模式,还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通常情况下,都能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将学生的教学任务视为自己的任务。每个教学模块就是一项专业技能,通过综合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内容,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综合专业技能。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某一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在模块化教学时,就变得非常清楚。可以说,模块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模块化教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进而提升自我价值。
【关键词】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自动化技术应用
一、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第一,电气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在很多领域中都能够看到有关电气工程的应用,这能够使一些技术问题得到解决,也能够让企业的工作效率得到飞速的提高,不过,随着企业的飞速发展,原有技术必须经过变革才能够满足现企业的要求。科学技术的提高,不仅能够带动国家经济,还能促进国家工业的发展。论整体实力,我国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但是人均生产值却不是那么乐观,所以必须要有更加科学的管理,让我国人民生活的更加富裕、综合国力更加强大,早日实现小康社的奋斗目标。在管理岗位中,通过应用电气工程技术,管理的效率越来越高,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解决企业在应用电气工程技术过程用遇到的重要问题,企业的工作效率越来越高,带给企业更多的收益,管理时应用电气工程的相关技术,不仅更加节约、更加高效,还带来了更多的剩余价值。
第二,在化工厂生产单位电厂分散测控系统中的应用。我国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化工生产单位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化工单位的生产需要冒很大的危险,所以,只有通过探索水平更高的技术,系统在运行时多能多一分安全,必须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如今,很多化工单位都开始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以此来控制线路、设备还有通信工程。应用该技术以后,对系统的监控工作也能够由它来完成,对有效的数据处理分析之后提供给工作人员,方便工作人员在后台进行控制和监控。如此一来,生产的过程会更加便利,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大大降低。
第三,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在很多领域中都能够看到有关电气工程的应用,该工程可以使企业的效益得到提高。科学技术随着时代的变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也因此更加广泛,如今,在我国电力系统中也能够寻到该技术的身影,获得的效果也很不错。但是,取得效果的同时也能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电气工程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时间并非太久,发展还不算完善,实际应用时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所以电力系统中只有电网调度能够应用该技术,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到电网调度中,能够充分发挥微机电保护的作用,使电网能够实现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其及时性以及准确性;电网调度非常复杂,通过自动化技术的使用,电网调度能够突破瓶颈,得到更快的速度、更高的准确性。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一,电气工程逐步向高频发展。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是工业,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提高,现有的自动化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急需更加高频的自动化技术支持工业的发展,最近几年,我国逐渐出现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和环保的电气工程技术,所以电气设备需要能够多频率运行,并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更加简单的操作,工业生产的过程更加高频率。
第二,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不断加深。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技术、互联网技术这三者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使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在社会进步过程中的贡献卓越,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况。如今,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逐渐向集成化、自动化靠拢,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技术在我国已经成熟,微机技术开始为人所知,认可度也非常高,应用的范围因此变得更广。互联网技术与电气工程技术有机融合,即是微机技术,通过应用该技术,生产产品的速度更快了,耗费的人力更少了,繁重的工作不再需要人来执行,使工业生产向自动化发展的速度更加迅速。
第三,开关设备智能化。微机技术经过许久的发展进步,已经趋于完善,认可度非常高,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多,逐渐建立起了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中拥有非常重要地位的是开关设备的智能化,未来智能电网的建立需要以此为基础,在电气工程技术发展过程中,开关设备的智能化这一趋势锐不可当。
第四,操作人员专业化素质不断提高。由于更加智能化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逐渐发展了起来,操作人员的素质也要得到相应的提升,部分需要操作一系列设备的工作人员要能够熟练的操作设备,在设备出现问题时及时发现反馈。而我国如今的操作人员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并不充足,大部分的操作人员接受培训过于简单,安装和调试设备时出现的问题过多,设备的运行效果不佳,问题频频出现,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拥有较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对于操作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要求很高,如此才能保证设备的运行效果。所以,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需要加强,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结论
学习电气工程以及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要探求根本,基础知识要掌握牢固,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一定的实践,了解本专业,对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认知,善于创新,不畏挑战,有目标、计划,争取做一名符合要求的科研工作者。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探索,能够使促进我国工业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企业在进行竞争时,科学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助力,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能让企业在进行竞争时占有很多优势,拥有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促进国家力量的增强。
参考文献:
[1]张怡.电气自动化及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探讨[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7,21(1):25-25
[2]刘军辉.关于机电与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探析[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41(9):236-236
【关键词】经济;自动化技术;培养模式
一、学校专业设置应与地域优势经济产业相结合
日照市位山东省环渤海湾经济区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之一,依托原有工业基础,不仅保持了诸如港口、煤炭、钢铁、石化、木桨等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同时新兴的临港产业、现代威压发动机、山东钢铁、临港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迅猛。
日照市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振兴机械装备制造业,延伸钢铁产业链条,促进新能源的开发,专用农用车生产基地特别是山东精品钢铁基地、五征农用汽车基地、临港煤焦化产业,现代威压发动机等基地的建设将极大促进日照经济的发展和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电气自动化技术属于能源、装备制造、钢铁冶金等行业衡量自动化程度高低的核心技术,这些行业均是山东省和日照市重点和优先发展的行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这些行业的重要支撑之一。也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所面临的极好的发展机遇。
为了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我们深入日照港集团、现代威压发动机等企业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结合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际情况,开展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改革。 采用项目式教学法,以全新的形式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使以实践为中心替代课堂为中心,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的“一个专业平台,实施项目式教学”的专业教学特。
二、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来,我院在日照港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使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形成了较完善的人才培养规模,现已建设的实践教学环境由专业实训室、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三部分组成。
专业实训室有:电力电子实训室电工实训室、、电力电子实训室、PLC实训室、传感器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电机与拖动实训室、PLC网络控制实训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训室、电力自动化与继电保护实训室等。
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有:电工实训中心、机加工实训中心、钳工实训中心、变配电实训中心和恒压供水实训中心。实训基地建筑面积为4400平方米。
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日照港集团公司、日照钢铁公司、现代威压发动机公司、日照焦电公司、日照阳光电气公司等11个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校外实习实训项目相互配合衔接,共同完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形成了从基本技能到专业技能、从简单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从仿真模拟生产环境到实际工程氛围,到理论教学及设计能力的训练,从实践教学到科技创新的校内产学研合作教学体系,使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此基础上,本专业将逐步构建“校企融合、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的模式为社会培养既有过硬岗位技能,又有高尚人文素质的优秀人才,学校先后为日照市各大型企业输送1800名具有技师资格的优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
三、立足校企合作办学优势,注重教学体系建设
1、依托企业办学,加强学生顶岗实习、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满足岗位综合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日照港是知名老企业,拥有丰富的高、精、尖管理、技术和技能人才,我们聘请这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一起分析、研究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共同制订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拓宽“订单式”人才培养渠道,构建适应企业职业能力结构、岗位要求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与企业合作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技术精湛、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提升教师在企业的影响力,不断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
2、深化学校教学体系改革,突出学生能力本位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将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组织和协调下,对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企业各岗位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由企业专家、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一起对照知识点、技能点和职业资格评定标准确定对应的课程,形成完善的的模块化教学课程。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将电气自动化技术模块化课程串接成相关的知识体系,从而确定新的课程体系。
四、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重点突出学生能力培养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技术学院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生产产品或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提高学生对工作流程的认知,模拟生产现场或把教学场所从单一的课堂转移到一体化的课堂和实习地点、再通过工学交替,进厂实际操作,是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唯一手段。因此,我们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学生的过程综合技能实训、研究制定综合考核办法,毕业设计等整个教学过程在突出实践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考核等措施,建立以培训各岗位综合技能为主要教学指导思想,对课程进行优化组合,使能力培养形成纵向层次化、横向多元化。形成具有一定综合度、并且能够循序渐进的能力递进的学习流程程。
1、加大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调整
目前我校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为2:3,即每周五天时间,两天理论三天实践课。正确处理好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技师学院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了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必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保证各项实习实训的足够时间,使学生毕业时就能达到顶岗水平。提高设备资源的利用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处理好在同一知识体系内各科内容之间的衔接关系
各门课程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密切联系,技师学院又不同于普通的学历教育,因此要不断分析、研究和更新教材,加强互相沟通与配合,保证课程知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使各专业课之间不交叉、无断层,相互补充、相互依赖,从而形成精细、优化的课程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