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业生涯规划范文

学业生涯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业生涯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业生涯规划

第1篇:学业生涯规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现状对策

[作者简介]王训兵(1981-),男,江苏赣榆人,江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晓波(1961-),男,吉林辉南人,江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王飞(1978-),男,江苏镇江人,江苏大学学生工作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镇江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目标管理的大学生学业规划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1SIB880073)、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1年立项课题“基于网络技术的大学生学业规划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1-R-19807)和江苏大学201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大学生学业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DXGA201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073-02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是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具体体现,是新型的人才成长理念,是大学生实现职业目标的基础。国外十分重视生涯规划教育,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将生涯规划教育列入必修课程,引导中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学业生涯指导与咨询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国内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有少部分本科院校尝试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做好大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大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学业目标,建立自主学习的观念,顺利实现从学业生涯到职业生涯的平稳过渡。

一、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及意义

大学生的学业是指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所进行的一切以学为主的活动,是广义的学习阶段。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简称“大学生学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对与其事业(职业)目标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安排和筹划,即大学生通过对自身特点和社会未来需要的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事业(职业)目标,确定学业发展方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业发展计划,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的人生事业(职业)发展效率,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获得阶段性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过程。’大学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科学开展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1 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合理自我定位。大学生要不断发掘专长,认识不足,进行调整与修正,找出真正感兴趣的领域,确定优势所在,明确进入社会的起点,最重要的是明确人生目标。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确立的过程是一个弹性动态的循环过程,此过程使理想与现实有机结合,促使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

2 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学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业目标的分解强化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观念,从而增强其目的性和自我约束力,重视、把握现在,集中精力完成选定的学业目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3 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成才的主动性。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学业生涯规划,能够引导大学生认识个性特质、现有和潜在优势,确立明确的学业目标;引导大学生评估个人目标,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增强学业竞争力。培养学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目的是使大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增强成才的主动性。

4 有助于大学生提升就业的竞争力。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大学生没有实现所学、所用、所爱和所长的统一,没有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没有将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充分展示出来。学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在大学学习生活的起点上,确立明确的学业目标和职业理想,不断发掘潜能,尽最大可能地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原因简析

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党团组织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班级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和就业指导等方面。一些本科院校已经开始将学业生涯规划纳入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部分院校甚至将学业生涯规划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还没有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可以推广的实践模式,还没能引起高校、家庭和大学生的足够重视。这影响了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全面发展和就业问题的解决;无法真正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上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学业生涯规划没有普及,缺乏系统的内容安排。目前,虽然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高校和大学生的重视,但真正普及面还没有辐射到中学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大学专业分得越来越细,11个学科门类,近700个专业,高二年级文理分科时就已经开始考虑专业定向问题。高中生经过文理分科、高考志愿填报、高考志愿录取(专业调剂)三个阶段后进人大学。没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学生的性格、兴趣和专长进行了解和分析,没有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仅考虑专业的热门程度和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使很多学生盲目被动地选择专业。这种情况下,升入大学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出现个人学习和职业发展相冲突的情况,迫切需要得到生涯规划的指导和咨询。但当前很多高校没有开展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一部分院校把学业生涯规划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内容,只针对新生开展学业生涯规划指导,且主要以集中教育为主;极少数高校开设了学业生涯规划的选修课程,开展个性化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咨询。总体来讲,已开设学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高校多集中对大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理论、意义的讲解,忽略了对大学生的自我分析、职业测评、个性化目标制定、学业生涯规划阶段评估的引导和教育。

2 学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少,缺乏有效的个性化指导。学业生涯规划还没有引起高校和大学生的充分重视。一方面,长期以来高校的工作主要围绕教学、科研和管理进行;另一方面,学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引进时间较短,没有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可以推广的实践模式。因此,很少有人关注学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引导,在政策、设施、资金和人员培训等方面投入较少,使得目前专业的指导人员少。每个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个性特点、能力兴趣、经济条件不同,各自的学业生涯规划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学业生涯规划需要个性化的指导,高校要积极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尊重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挥大学生的专长,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但绝大多数高校在个性化

指导方面比较欠缺,主要原因是不具备学业生涯规划个性化指导的条件,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高校专门从事学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和咨询的教师较少,目前从事学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人员主要是学生工作人员(学生管理者、就业指导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在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繁忙的日常管理工作,使他们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为每一位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咨询服务。

三、提高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学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主动适应能力、决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等,培养大学生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高校要围绕学业生涯规划目标,完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内容体系,建立专业化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全面提高学业生涯规划的效率,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

第2篇:学业生涯规划范文

关键词:学业生涯规划; 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1-0131-03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1]笔者认为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部分,在对一名大学生学业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所学专业的倾向,确定其最佳学习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工作与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以学业生涯规划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已成为可行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因此,本文以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工作为切入点,将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有意识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以此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业生涯规划和学风建设的内涵及两者之间关系

1.学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现有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并为实现学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的过程。[2]

首先,大学生会根据自我的核心,也就是最本能、最自然的思维、感觉、行为模式,而不是在别人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表面的性格特征,来制定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这就是MBTI人格理论在学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其次,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这就是Holland的职业兴趣理论在学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最后,他们会衡量自己的价值观、能力及兴趣,甚至个性的融合情况,来权衡利弊制定方案,这就是Edgar Schein的职业锚理论在学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3]

2.学风的内涵

高校的学风是指高等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全体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4]优良学风的基本内容包括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刻苦的学习毅力、虚心踏实的学习风格、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等。[5]

3.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风建设的关系

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学生成材和更好发展,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规划,内在解决了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而详细的学业规划进一步保障了学生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和长期性,有效地推进了学风建设。良好的学风是学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然结果和必然体现。同样,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大学系统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教育效果与学风建设息息相关。良好的学风为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保障,大大促进了学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开展。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良好的学风相互促进、有机统一,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两者的相互融合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学业生涯规划和学风建设的现状

1.学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目前,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对学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没有结合自身和社会的实际状况合理制定学业规划,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计划不能很好落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制定规划的重要性,对学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二,高年级学生对学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比低年级好;第三,学生制定的规划并非足够科学、实际,以至于在某种情况下半途而废;第四,部分高校对待学业生涯规划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相应的专业师资与实施条件。

2.学风现状

为分析大学生学风现状,笔者对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进行了走访。以哈尔滨理工大学为例,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收回487份。其中70%的同学清楚学风建设这项工程的重要性,20%的同学仅了解学风建设的基本内涵,8%的同学认为自己和学风建设没有关系。

笔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在学生中存在一些现象:部分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对学习失去兴趣,既不重视基础课也不重视专业课;部分家长代替学生规划未来的道路,例如考公务员、考研、出国留学等,这使得学生可能会过于专注练习英语口语、培养人际关系等,而忽视正常教学课程;学生习惯了高中老师监督检查的被动学习方式,在较为轻松的大学学习环境下不能严于律己;未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造成图书馆资源的浪费。

分析上述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部分学生从高中紧张环境转变为大学的宽松学习环境,失去了学习动力,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二,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学生心存拜金主义,认为有钱就能谋得好职位,继而缺乏学习动力,丧失力争上游的学习精神。建议学生在课堂上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那一部分内容,变成“我想学”、“我要学”。第三,学习方法不科学。学生不能延续高中时依赖老师的学习习惯。建议每学期制订一套相应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第四,许多高校的学风建设往往由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学生处孤军奋战,零打碎敲,不能形成整体效应和持久效应,导致学风建设主体性的缺失。[6]

三、完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对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学业生涯规划与学风建设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为两者都是在共同教育目标的指引下进行的教育活动,它们的融合发展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和实践空间。霍兰德理论指出:“同一职业团体内的人具有相似的人格,因此他们对很多情境和问题会有类似的反应方式,从而产生类似的人际环境。”这个理论应用于学业生涯规划与学风建设也是如此。[6]学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保障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长期性,提高整体学风,从而推进学风建设。良好的学风又为学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展开提供保障。

1.学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的未来人生道路做了铺垫,改变了整体学风环境

学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学生通往学有所成的第一步,更为学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各高校都应该把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促进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合理地融入大学教育当中,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要注意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教育方向不同,例如对大一学生重点是引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环境和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让他们对学业生涯规划有一个初步的意识和能力;对大二学生重点是积累与实践,在此阶段他们应该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动手能力,将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结合,全方位发展;对大三学生重点是信息,在这个阶段大家会选择考研、就业、出国等多条去路,第一时间获取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还要增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对大四学生重点是总结,在这个阶段大多数学生已经决定以后的方向了,可以总结一下前三年的规划有什么不足之处,然后进行补充和修改,从而更好地与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为了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各大学不仅应注重知识上的教育,还应注重素质教育,并将学业生涯规划作为重点融入日常教学中,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引导学生有合理的规划和更好的发展,从而促进学风建设。

2.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大学学风建设“以人为本”的体现

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水平人才,所以必须要求大学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长期和全方面发展。“一切以学生成材和全面发展为中心”是大学学风建设“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内在追求的必然的映射。而学业生涯规划正是在坚持学生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前提下,着眼于“一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制定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来引导和加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发展意识,从而提高所培养人才的素质。[7]由此可见,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以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大学学风建设中“以人为本”的精神。

以上分析突出学业生涯规划和学风建设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开展并完善学业生涯规划来达到加强学风建设的目的。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十分关注这一工作,例如哈尔滨理工大学测通学院,在新生入学时举行新生学业生涯规划大赛,旨在引导学生科学规划学业生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同时推动学院学风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从而为进一步营造良好校园学习氛围做出贡献,锻炼、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学业生涯提供有力保障。

四、通过完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促进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建议

1.学业生涯规划贯穿大学生活全程

学业生涯规划是贯穿人们一生的话题,需要不断调整、修正。因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自始至终强调其重要性,并付诸切实可行的实践。例如,对入学新生进行学业生涯导入教育,并增设一门选修课,选择相关教材向学生传授学业生涯规划的理念;邀请知名校友重返母校参加大学生讲坛,以亲身经历向同学们分享学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养成惜时勤学的良好习惯,以此促进高校的学风建设工程。

2.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素质较高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

通过打造一支专业性、综合性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教师团队,分别从就业、科研、心理、考研等方面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业生涯规划。第一,专业教师除了在学风建设中起带头作用外,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和特点,向学生介绍课程研究的最新动态、成果,完善学生个人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们制定就业规划,进而促进学风建设。第二,通过对“大学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国家级竞赛指导教师的培训,引导此类专业教师为学生合理制定科研规划。第三,通过学生处专职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对学生的家庭、性格等方面的了解,帮助学生们认识自我、建立健康的心理环境。第四,辅导员以往届毕业生信息库为基础,根据学生的目标和报考院校,合理规划考研、考公务员等各类考试复习时间表,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同样促进了学风建设。

以哈理工测通学院为例,由专业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学业生涯规划教师团队,曾指导06级测控专业范同学制定学业规划,该生成功签约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wC,是世界上最顶级的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实现由低到高、由工转管理的成功转型;在教师团队的帮助下,06级测控专业赵同学根据自己所制定的学业规划,通过钻研努力荣获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他是首位代表学校获得该竞赛一等奖的同学并在人民大会堂领奖;05级测控专业杨同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实现由低到高、由理转文的成功转型;06级测控专业王同学凭借科学的复习计划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顺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并实现硕博连读。

3.学业生涯规划与学生学习、政治思想教育一脉相承

只有认识到学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才能在具体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校可以成立“学风建设督察组”,定期组织学业生涯规划比赛。综上所述,学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教育管理体系。学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所在学科、认清自我、把握职场未来,并且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大学四年整体的学习生活之中,进而将理论学习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同进步。因此,良好的学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营造一个系统设计、整体谋划、协同推进的生动局面,进而掀起一股学风建设热的新浪潮。

参考文献

[1][2] 宋建军,费小平.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19-21.

[3] 廖智君,余小英.辅导员指导大学生开展学业生涯规划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9(7):89.

[4] 王敏.高校学风建设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9):184.

[5] 闫衡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加强学风建设[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8(3):58.

第3篇:学业生涯规划范文

当前很多高校都对即将毕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开展了就业指导,但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突击性和临时性。由于就业指导工作没有一个长期性,以及针对性、系统性的规划,让学生的就业知识和能力仅仅停留在表层,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实质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还有一些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是针对大学生提出的就业问题进行一一的解答,主要是对大学生在应聘时和签就业协议时应该注意的细节,以及就业政策上的讲解,学生收获的就业能力提升信息量少且实用性不强,对学生就业帮助也很少,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就业需求市场对大学生工作能力要求的进一步提升,高校应该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教育引起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毕业后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高校应该在大学新生入学就开始指导大学生对其业生涯做初步规划,从而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和长期性的就业指导教育。目前,有些高校对新生还没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意识,据调查43.8%的大学生在高考后选专业时,对未来的职业没有做过规划;而44.8%的学生是在大学期间规划的;11.4%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时对自己的职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造成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找不到方向,处在迷茫之中。因此,高校应该意识到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贯穿到整个大学期间来进行的重要性。

二、就业指导的核心就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大学生的数量每年成倍的在增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在逐年下降,严峻的社会现实给学生和家长带来极大的困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跟高校专业设置有一定的关系,当前高校培养的学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用工需求,在大学期间对学生毕业后或者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没有根据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变革和更新,也是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对口就业岗位和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而不是临时抱佛脚,应该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内容来抓。高校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业安排,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科学合理地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内容,分年级、分阶段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在大学课程中重要一部分,而不能成为让学生单纯了解就业信息和课程可有可无的课外辅导。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就业指导教育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找到就业方向,确定就业目标、提高就业能力以及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进行就业指导

(一)创新就业指导理念

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因此,高校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必然性,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的改变和创新就业指导的理念,不单单是改变高校临时性的指导理念,而是要从学生就业的长远出发,把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让学生跟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注入新元素,根据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提升相应的就业能力。

(二)设立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要提高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高校应该设立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完善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制度,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效能。高校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体,应该建立专业的研究小组,根据社会现实情况,与时俱进的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定方案。另外,高校院级领导、任课教师、辅导员以及班干部应该积极配合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工作,根据高校制定的教育方案开展相应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式

第4篇:学业生涯规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6)22-0173-02

Abstract:Thepaperdoesthebriefresearchaboutthecareerplanningeducationandtheinstructionforcollegestudents.Firstly,itexpandstheconceptandsignificanceofcareerplanningforcollegestudents.Onthebasisofthis,itgivessomespecificstrategiesfortheeducationandguidanceofcareerplanningforcollegestudents.

Keywords:collegestudents;careerplanning;educationandguidance

職业生涯规划研究最早始于西方,于上个世纪90年代被我国学者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我国一经引入,立刻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职业生涯规划最早应用于企业领域,随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不断发展,该理论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教育当中。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无疑已经成为大学教育面临的头号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更多关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希冀能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不断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界定及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界定

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我国学者刘咏宝于2007年在他的相关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明确指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根据大学生自身情况,并结合当时存在的发展机遇,同时综合分析当时存在的个人职业生涯主客观因素,最终确定事业奋斗目标,进行相关培训和教育的合理安排。这个概念基本准确概括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涵。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文章中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具有如下几点重要意义:

1.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学业与职业良好匹配

相关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促进大学生更加清晰、完整的对自我进行客观认识,引导大学生将自身的个人意愿、职业理想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科学结合,进而进一步树立和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形成正确职业认知。除此之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让大学生更加清晰认识到自身能力与理想职业间存在的差距,而这种认识则可帮助大学生通过学业学习,更好的完善自我,从而促进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的良好匹配。

2.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高校必须注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实施的大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分割教育,这样的分割教育方式未充分重视知识的整体性教育,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形成适应性差、知识面窄的不良局面。这对于大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高校注重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是一项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它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的关键所在。

3.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个更好平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是一种多种教育资源的融合,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于大学生实际,是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要实施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具体策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具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过程中需认真把握好如下几点问题:

(一)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意识

目前,很多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方面并未予以足够重视。要想真正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有效性,高校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意识。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长期目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无法做到一蹴而就。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期目标,在此目标的引领下积极采取相关教育与指导策略,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效率的提升。(2)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必须具有可持续性、可评估性。可持续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可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为科学,可评估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可帮助高校更好改进自身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策略。

(二)高校应建立高素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的支撑。因此,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的建设方面也应多下功夫。作者认为,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如下几支队伍的打造:(1)专职职业指导队伍;(2)就业导师队伍;(3)校外顾问团;(4)大学学生职业规划协会。队伍建立之后,为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有效性,还应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提出严格要求,最好应配以完善的管理制度。如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制度及其他一些具体的管理制度等。在相关制度的管理、约束及激励下,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的综合素质定然会得以稳步提升。

(三)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更科学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纸空谈,在具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过程中需认真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职业理想

当前,很多大学生并未树立科学职业理想,在职业理想的设定方面大都呈现出理想化、功利化倾向,未充分考虑到社会与国家的实际需要。这样的职业理想树立对于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高校应帮助大学生积极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而要做到此点必须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如下几种观念:(1)树立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的观念。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与职业理想实现应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当代有为青年,应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奔赴祖国建设事业需要的地方。(2)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必须牢牢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终身学习为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助力,为自身的未来职业发展助力。(3)树立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21世纪需要的是人才,而最不缺的也是人才。随着我国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均在稳步增加。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当中,大学生要想获取理想工作,必须具备较强的主体及竞争意识。

2.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及外部环境

很多大学生在对自我进行评估时,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这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过程中,应帮助大学生准确认识自我及外部环境。相关研究表明,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过程中,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帮助大学生准确认识自我:(1)准确认识自己的职业性格;(2)全面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3)理性判断自己的职业能力;(4)准确评估自身所拥有的资源。除了加强对自身的准确认识之外,还应帮助大学生准确评估社会环境对从业者的要求。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有效性。对于当前的大学生而言,加强认识自我的实际情况是极为必要的。但恰恰有部分大学生并未准确、充分的认识自我。另外,还有很多大学生对于学校之外的外部就业环境也未进行充分认识与了解。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仅知道就业形势严峻,但具体严峻到何种程度他们却往往一无所知。因此,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准确认识自我及外部环境就显得极为重要。

3.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计划

高校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关键所在就是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计划。据了解,目前很多大学生并未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计划,即使有部分大学生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计划,其计划性也往往不够科学。因此,高校应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计划制定方面多下功夫。具体可从如下几点入手:(1)积极要求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计划,应让大学生将其为一项任务完成。如有可能,还可将其纳入学分,引导大学生更为积极的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计划。(2)计划制定后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计划制定后,在后期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受到影响。因此,高校在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计划后,还应要求大学生积极进行调整,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呈现出更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学业与职业良好匹配,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除了上述提出的几点策略之外,高校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把握多点问题。另外,希望文章的研究可以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咏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李迎春.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1(01).

[3]刘景宏.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3).

第5篇:学业生涯规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目前,高职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积极推进就业指导工作,从就业政策、信息收集等常规性指导向全程教育、分类指导方向转变,努力将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确保与专业教育同部署、同教学、同推进,真正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学生的同时为他们就业和发展打开“成功之门”。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进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知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规划的教育活动。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在进入高职校园后,往往会表现出奋斗目标不明确,不了解学习与未来职业的关系,学习没有动力的倾向,甚至很多学生沉迷于游戏等虚拟世界而无法自拔,造成学业荒废、蹉跎青春,严重影响了其一生的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滞后,造成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甚了解,缺乏学习动力却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势在必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使高职学生了解职业类型、职业性质、职业构成要素、职业发展趋势以及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认知自我,准确定位,知道自己需要获取哪些能力来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利于他们根据社会需求信号和自身条件,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自觉地按照职业目标的要求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全面发展。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社会中占据有利位置,高职学生必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不太清楚,对自身的职业取向不明确,他们不知道如何合理地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因而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在校时间来获取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造成自身职业能力差,这无疑加重了高职学生求职就业的压力。因此,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以就业、创业为主题,以促进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能够有效地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知自我,了解环境,做出与自身能力优势、兴趣爱好相匹配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帮助学生将职业生涯目标分解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使他们能够根据阶段性的目标要求,采取有效的步骤与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以及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和实践,挖掘潜在的能力,打造自身的能力结构,发挥职业生涯目标的指向性和激励性作用,不断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更好地应对社会环境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原有的相对稳定的职业环境变得复杂多变。而复杂多变的职业环境又带来高度不稳定的职业波动,高职学生若没有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不能根据职业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职业目标,保持职业生涯的连续性,进而可能被社会淘汰。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获取,除靠终身持续学习之外,主要还得靠职业准备期的大学阶段在知识、能力方面夯下的坚实基础。而能否在大学阶段拥有充分的职业准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学生是否拥有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学会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现的正是“以生为本”,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本院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情况

本院从2006年起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学校就业指导计划,主要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和大赛形势开展。通过四年多的实践,成效明显。在教育形式上,采用邀请专家讲座的课堂教学、互动交流以及就业指导、网络学习平台等相结合的形式,有效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立足实际,来对自己进行学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还通过开展学生“学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作品展评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学校2006级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毕业生,至2009年毕业时,其就业情况同未接受这方面教育的2005级毕业生2008年同期的就业情况相比,协议就业率高出8%,就业率上升了2.5%,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在求职择业中,毕业生的主动意识增强,对未来职业发展更为关注,求职择业更趋理性。

三、当前开展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缺失

职业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在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根本就是作为一种形式而存在,而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如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工作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严重缺乏,许多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都停留在报告或文本里。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仅仅局限于毕业生就业指导,以集体授课或讲座的方式,讲一些就业形势和求职技巧,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不到多大作用。因此,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都处于较低水平。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师资缺乏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新兴的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指导教师不仅需要熟悉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的政策法规,还要具备与职业规划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科学测评手段。而当前高职院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工作的师资主要是由做学生工作的教师或辅导员兼任的,很少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师,因学生工作及行政管理事务性工作多,他们很少有时间加强自身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提高。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活动。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过于偏重理论,资料和案例陈旧,与现实求职和职业发展过程的实际情况相脱节,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操作性、新颖性都有待加强。在教育形式上,过多地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放在第一课堂,授课方式主要以讲座和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缺乏有针对性的个体辅导,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足,第二课堂和实践环节较薄弱,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四、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1.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应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教学管理、师资配备、组织测评等工作。其次,要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宣传栏、专家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形式,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强化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其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个人职业成长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根据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职业生涯理论、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理论,掌握择业基本理论、就业规律特点,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还要注重培养高职学生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执行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为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夯下坚实的基础。

2.构建科学课程体系,系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要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不仅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高校正常的教学计划,还要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形成一个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习课程等在内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前瞻性的职业发展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择业竞争力。

3.利用现有各类资源,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

要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在现阶段,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首先,应充分挖掘校内现有的师资资源,挑选专业知识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加强培训,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师资队伍。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自己的专业化队伍建设,通过兼、聘的方式,聘请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开发的学者或专业人士来学校讲课、作报告。

4.抓牢职业生涯探索关键期,力促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

引导高职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发展进行准确定位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但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探索的关键时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高职学生科学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是高职学生通向成功的第一步。随着职业环境的复杂多变,他们的职业目标也必然随之发展变化。因此,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掌握分析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和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技能,使其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徐献红.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经济师,2007,(8):117.

第6篇:学业生涯规划范文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1.1 需要加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认识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关系到学生未来发展科学性的学科,它是个性化、长期化的过程,是人生规划中的一个子集。在一些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从每个孩子未成年就开始入手,把孩子的成长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至步入职场进行了衔接。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仅仅是为了应对就业难问题。一般采用在低年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高年级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学校帮助学生联系就业单位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大,而且不能真正的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职业观、职业路径,更不用提实现具有长远意义的人生规划了。因此,我国高校也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重新认识和研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在大学生人生规划的框架内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2 高校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制度化保障

高校的就业率关系到该校的口碑和招生,而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与否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关系到高校的长远发展。一方面,行政部门服务制度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各个部门配合才能全面开展,但是高校各管理部门目前仍然只注重“管理”。高校应该制定相关制度,整合所有资源,使各职能部门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服务,保障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全面开展。另一方面,建立主动学习的机制。高校中大部分的学生都认同要在大学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尝试自我规划,但只有很少同学付诸实践并坚持下来。作为职业生涯规划主体的大学生,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应试和学分。没有深切体会到“就业难”,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不强。对于作为教育主体并一直在致力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高校来说,需要建立约束机制,打造学生自主探索职业生涯规划路径的氛围,帮助学生长期坚持职业生涯规划,给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面的制度化保障。

1.3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够专业化

首先,教育内容比较笼统。职业生涯规划是个性化的教育,需要对不同背景、性格和专业的同学,在选择未来职业时进行具体的职业环境分析。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还比较粗浅,仍然停留在基础概念的传授、笼统的心理测试、简单职业环境介绍的层面,没有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分类教育,是无法满足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需求的。其次,教师队伍不够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教育对指导教师的社会阅历、心理辅导、专业知识都是有一定要求的,需要指导教师给予专业的、高屋建瓴的指导。如果没有专业化的培训和较深的专业知识,很难给学生人生规划进行有效的指导。加上大多数高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老师大多数是兼职,很显然不能够达到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教育要求。因此高校应该对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进行严格的筛选、专业的培训,并不断的为这些教师创造深入学习的机会,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使他们成为专职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的核心力量。

1.4 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全方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体系需要高校经费才能运作。高校应该对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体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从整体预算中给予充足的经费用于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培训、学生实践活动开展及职业生涯规划评估,使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但是,目前各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建设的投资力度不大。值得一提的是,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学校等级不同等不均衡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资金投入差别很大。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服务体系构建的建议

2.1 强化个人生涯管理观念进行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高校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时,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将自我认知、职业发展与实践相结合,落实到大学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在大学分阶段进行,使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终极目标相结合。要帮助刚刚入学的大学生进行终生的职业目标的设定,从而找到在大学阶段他需要完成的“人生子计划”,以不同阶段为时间单元,将职业生涯渗透在每个大学阶段开展起来。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制定了终生目标,也是暂时的,因为目标的设立和实践都是动态的过程,很可能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对于目标、实现手段等出现需要重新规划的情况。在人生规划每个阶段的实践中,都需要做充足的准备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建立终生服务机制来帮助该校正在学习阶段和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人生规划。

2.2 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需要制定大学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要把学生的学习、就业、成长成才等有机衔接起来。但是,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并不健全。高校应该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服务平台,为每个学生提供职业发展前期咨询、方向定位和实践指导等机构,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了提高职业生涯规划主体的主动性,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尝试从制度建设方面下手,制定一些有助于职业生涯规划各个环节有效衔接的制度和规定,“强制”大学生进入职业生涯规划生活的角色中。例如: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建立教学评估体系来推动大学生主动利用学校的资源和平台。使职业生涯规划的每个阶段都与学分相结合,约束学生主动按照学校职业生涯规划阶段管理的要求,循序渐进的在不同阶段,积极主动的参与学校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运作之中,探索个体的职业生涯实践路径。

2.3 打造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平台

高校应建立多层次、多职能、完善而有效的就业服务体系。其一,校内建立专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室。在工作室内设置不同的部门,按照专业背景进行分工帮助大学生进行专项的职业生涯咨询和帮助。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还可以进行完整的培训课程的开发。例如: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对象的特点、所处的学习阶段设立研究型、创业型、技术操作型等专业模块以及具体的职业生涯内容设计。其二,提高校企联合力度。目前发达国家在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环节上形成了国家、社会、学校、企业、家庭网络化连接。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我国也可以采用网络化形式进行。高校在校内要在课程设置中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强以创业、科研、实践为重心的职业规划工作实践基地建设。要按照分专业、分层次、分阶段为学生联系与学生未来行业、职务相匹配的单位进行合作。使学生在实践中全面了解工作岗位具体要求和工作环境。其三,充分整合学校内部和外部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自我测评平台,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可以通过自我测试平台帮助不同性格、背景的同学设定终生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测试的平台,也可以帮助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同学,在动态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随时进行测试,从而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实践方式。

2.4 加强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需要有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队伍,这要求这些教师须拥有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水平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第一,提升专业知识。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不仅要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还应该非常了解随时变化的国家相关政策,能够紧紧跟着时代的脉搏,了解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变化情况。第二,从事职业生涯指导的技能。就业指导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职业规划辅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分析预测能力和自主发展等能力。第三,教学相长,与时俱进。职业选择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之后,更重要的是参与到全方位、宽领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咨询帮助工作。专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的提高自己的视野和专业指导技能和知识。

第7篇:学业生涯规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 实际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实际意义。

一、明确奋斗目标,增强前进动力

一个人没有明确的目标是很难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包含一个美好的前景,能够指引大学生坚定不移地向前迈进,清晰可实现的阶段性目标和相应实施方案可以指引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不断增强自信心。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因素的基础上,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正确选择职业,并采取有效措施,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困难和阻力,就有可能走向成功。

二、全面认识自我,激发个人潜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学生想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充分了解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环境。规划考虑的是未来,但它的一句是过去和现在,在对过去经历的回忆中,在对当前客观情况的考察中,在对个人主观条件的分析中,慢慢学会全面认识自己的性格与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长处,弥补不足。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个人的潜能被激发,加以发挥利用就可以实现人生的事业发展,帮助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精英人才。

三、培养行为习惯,砥砺思想素养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对于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其中的短期目标也至少需要数月时间,这就要求大学生始终明确目标,长期坚持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长期培养形成的稳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可以在人的骨子里沉淀下来,成为一生不变的品质和能力。

四、提升竞争实力,实现职业理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企业在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的生存与发展同样也遵循这一客观规律。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一个渴望独立的青年,谁都会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磨刀不误砍柴工,大学生必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校期间培养职业能力,提升竞争力;在进入职业生涯阶段,通过生产实践来不断优化职业能力结构,提升职业能力水平,强化职业能力的实用性和前沿性,最终实现职业理想。

大学生涯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职业发展的准备时期,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正确的思考和规划。大学阶段的生涯规划是把大学这一特殊阶段放到整个生涯发展的背景中加以讨论,帮助大学生深度探索、自我了解、明确目标、准确定位,提升职业决策能力和职业素质。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突破生活的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从而达到人与职业的最优结合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厅组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概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邢宝君,周志强.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素质拓展导论.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3]陈炜,黄跃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第8篇:学业生涯规划范文

课题来源:广东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 年度教育科研课题。课题名称: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研究。编号:WHSZYB025。

摘要:长期以来,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工作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没有从实质上对高职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教育,造成了高职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的缺失。本文结合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情况开展调查,提出了高职院校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路及具体做法。

关键词 :高职生 职业生涯规划 指导调查

长期以来,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工作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往往流于形式,没有从实质上对高职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教育,造成了高职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的缺失。不仅如此,我国职业规划服务机构也很匮乏,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也仅限于校园。由于尚未形成学校、学生与社会联动的环境与氛围,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了解还只停留在想法和文字的层面上。由此可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职业认知, 明确自己的未来奋斗目标,实现成功就业是非常必要的。

一、学生对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评价

随着大学扩招,毕业生人数的增加, 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日益重要。基于此,我们在高职生中开展了学校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调查。我们从存在问题、何时开始、指导内容、指导形式等四方面开展了调查。

1.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中(见表1), 高职生指出了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的主要问题是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重视程度不够、与学生个别咨询指导不够、信息不畅以及从业者专业知识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中得以改进。

2.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从何时开始在时间安排上(见表2), 大部分高职生认为应该尽早进行,有近87%的高职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应该从大二或之前就开始,35.61%的高职生希望一入学就开始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这说明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还是很迫切的。他们希望能通过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动去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在发展中寻求个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

3.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内容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内容(见表3),高职生反映出最希望得到的指导内容有: 提供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服务、就业技巧指导、就业指导课程等。我们应该根据学生需求,合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遴选和设计,提高和完善服务功能。

二、学校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由调查可见,学校在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也迫切希望得到学校的全面系统的指导,以利更好地促进就业。

1.指导内容及思路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应越早越好,并要高职三年不间断地开展。

(1)大一学生——思业。高职生刚刚升入大学,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充满对专业的认知,对职业的认知,对自我兴趣性格的认知等等,因此针对大一阶段的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要做的就是:引导高职生了解专业、了解职业;教会高职生使用各种测试工具,明晰自己的价值观、个人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能力倾向和不足等,科学实现自我认知;掌握职业信息获取的途径,了解就业市场;引导高职生树立职业生涯意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掌握职业生涯规划规划的步骤等。在此过程中,结合用人单位所需要的素质能力,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教育尤为重要。让高职生明白要想提升自身的就业力,就需加强自身品性和人格方面的修炼,锻造良好的职业品质。

(2)大二学生——择业。大二高职生已经基本度过环境适应阶段,对职业特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和思路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随着教学进度的深入,大多数专业已经开始进入实践教学阶段,实训教学有助于高职生逐步掌握仿真条件下的岗位操作技能或工作流程,为进一步的顶岗实习、开始工作做好准备。因此针对大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要做的就是:开展职业选择,确定职业初定目标,制定发展路径,根据自己的发展意愿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在此过程中,要重点开展创业教育。帮助高职生树立创业意识, 了解创业政策,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要突出高职教育特点,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与创业培训作为重点来进行学生职业指导。组织有意自主创业的学生, 参加学校自己开发或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实施的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创办你的企业(SYB)》培训。

(3)大三学生——定业。大三学生经过对自我和社会环境的了解,经过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已经确定了目标和计划。他们在最后一个学年中,最迫切的就是付出行动,找到一份合适的实习岗位,从而为顺利就业打下基础。因此在此阶段,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要做的就是:指导毕业生付出行动,进行一次(或者多次)职业实践,检验目标的完成,并对计划做相应调整,为实现角色转变、顺利毕业做好准备。具体就是:一是教会学生开展职业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通过校园网、媒体、教师、校友等渠道有效搜集和分析招聘信息、就业政策、目标企业资质、岗位条件等信息;二是培训和指导他们掌握求职技巧,做好面试准备。包括恰当的沟通和表达能力、简历和求职信的制作、面试礼仪和策略等方面;三是把握实习机会,对目标计划进行调整与修订;四是疏导心理、尽量减少或清除负面因素影响。在此过程中,重点是高职院校要与当地有关部门紧密联系, 为学生就业安排提供有力保障, 创造一切便利条件。

2.学校指导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做法

(1)设立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管理机构。可以由学生处、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等共同成立。要开展的工作有:第一,对学生进行个人或团体职业咨询工作,可采用咨询法、建议法和协商法等;建立“咨询日”制度,由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利用网络、电话或现场面谈等形式就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技巧等方面接受毕业生的咨询。更多注重对学生个人的长期、连续性测评。第二,建立学生职业生涯电子档案。对于全校学生分年级分专业进行建档,并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特长、爱好、兴趣、经历、家庭情况、性格特征,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育的进程,对学生的档案进行补充,以便于导师、辅导员可以依据学生档案的情况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帮其做出个性化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的要求。第三,密切关注、搜集并及时公布国家有关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培训等资料, 进行就业导向工作;建立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包括各年就业形式分析,全国各省市人才需求情况统计,各种专业的供求信息以及相应用人的简单情况等。并对信息进行及时的校正和更新,以便于全校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目前全国人才市场需要。第四,运用多种宣传媒介,营造就业指导氛围。宣传的手段有就业网站、校内广播、就业工作手册、就业指导简报、宣传橱窗等,使高职生对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就业手续办理的工作日程及流程等内容,有一个全面详细的了解。第五,与社会劳动部门定期召开毕业生就业座谈会,精心组织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等等。

(2)配备专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教师应有职业指导证书,有职业指导经验,并深谙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等知识, 同时会使用一系列职业测试方法, 如投射测量法、生理-医学诊断法、观察-调查与累积记录法、学业-能力评估法等等。同时教师还应有职业指导研究能力, 切实提出适合本校实际的职业指导方法。

(3)进行教材建设。除了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还要做好教材建设。要由专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与企业、政府相应机构一起,合作开发适应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材。积极开展对教材内容及体系的研究、合理遴选教材内容,加大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

(4)设置专门课程及学科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渗透。学校应该在全校开设“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必修课程,系统全面地阐述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内容,同时在其它学科中、在学生各项活动中不失时机地渗透职业指导知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职业指导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 柳建营.大学生就业指导丛书[ M ] .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3)

[ 2 ] 杨皓. 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J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1)

[3]唐宜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长江.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7)

第9篇:学业生涯规划范文

【关键词】 跨专业考研 职业生涯规划 关系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14-01

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国家考研政策放宽等原因,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就业、出国、考研等之间选择了考研。相关数据显示[1],报考2012年研究生的人数已经达到165.6万,相对于2011年的151.1万人次,报名增长率接近10%,其中跨专业考研更是有所升温。

1 大学生跨专业考研的动机及现状分析

跨专业考研动机包括内在需要和外界诱因[2]。在榆林学院69名跨专业考研学生中,考研动机为好奇心的占1.45%,出于兴趣的占46.38%,为了更好就业的占46.38%,在父母压力下考研的占1.45%,是从众心理的占5.80%,是学校鼓励的占4.35%,动机为其他的占2.9%。

榆林学院2009-2011年学生考研上线率分别为14.7%、13.5%、11.8%,而跨专业考研成功的学生在考研上线的学生中占的比率分别为16.9%、12.1%、15.1%。文科专业中,跨专业比例最大的为同级跨越。2009年——2011年,从文科的一个专业跨到文科的另一个专业的比例分别为6.4%、4%、7%;在跨专业考研准备中由文科专业跨到理科专业的学生,但没有成功的案例。在理科专业中,从理科的一个专业跨到理科的另一个专业的成功率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09年为5.8%,2010年这种跨越为8%,2011年为7.3%;但是成功地从理科专业跨到文科专业的学生比例在锐减,由2009年的4.9%降到不足1%。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一个“认识自我”、“分析环境”、“合理抉择”的过程[3]。有助于大学生全面的评价自己,帮助大学生早日确立奋斗目标,实现自我价值。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相对滞后。相关调查显示,只有2.8%的学生表示对高考时填报的专业非常了解,12%的学生选择专业是出于对专业的兴趣,且该兴趣也只是受社会舆论和家庭经验的影响,而不是受学校个性化、专业化教育的影响[3]。其次,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自我价值定位过高、期望与实际不符、心理脆弱、行动滞后等问题。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较少接受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课程流于形式,开展生涯教育以讲座、测评等方式已显陈旧。再次,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浅显,很多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测评的层面上,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测评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有的还想当然的职业规划与性格测评等同起来,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测评指导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4]。所以大学毕业生无法确立职业方向与目标,在择业和走向社会时一片茫然。

3 跨专业考研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

3.1 职业生涯规划是跨专业考研的前提和基础

跨专业考研是学业上的一次跳跃式发展,它的成功显然是以良好的学业规划为基础的。

在笔者的调查中,有29.1%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原专业,也不想从事与此专业相关的工作,另有12.9%的学生则因为学得吃力而不喜欢。不喜欢原专业的的跨考学生,有较好的学业规划,且对考上的期望非常高,也有较为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3.2 专业考研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态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自有其时间梯度。“由于人生具有发展阶段和职业生涯周期发展的任务,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就必须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并划分到不同的时间段内完成。每一时间阶段又有‘起点’和‘终点’,即‘开始执行’和‘完成目标’两个时间坐标。如果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就会使职业生涯规划陷于空谈和失败”。以发展的角度看职业生涯规划,跨专业考研就是一次实际的任务,它无疑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态发展。

3.3 职业生涯规划对跨专业考研具有战略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设计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步骤以及发展自我的轨迹。当然,战略性的规划也需要学生认识到其弊端,“战略方向也会像眼罩那样遮住潜在的危险”[6]。跨专业考研学生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拿出足够的耐心去应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生涯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得到检验,学生应评估自己的生涯规划,不断修正它,完善它。

考研学生是跨是守,只需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战略指导下,尊重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就能做出抉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