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工艺美术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工艺美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工艺和造型上的不断更迭、创新。因为唯有创新,方可传承,并且能继续发扬光大。然而,当前高校对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对工艺设计人才的需求情况不相适应,市场紧缺高质量的设计人才。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是当前工艺美术专业发展的关键需求。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诉求
工艺美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可简述为:应用与创造并行,智商、情商并重,培养专业基础好、设计实践能力强、职业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一要师资,二需设施,三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所以,工艺美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从多方面展开。首先,明确师资队伍的需求。受传统教育观念与市场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工艺美术院校很少设置项目实践类的课程,教师也较少从事此类的设计活动。一些真正的工艺美术高手在民间,他们熟悉工艺的设计与制作,但却因为未曾接受过高等教育,未能从事教学工作,造成了工艺美术设计专业的师资匮乏。此外,一些工艺美术院校还未建立起自己的教学队伍,教师在其教学活动中随意性较大,因人设课情况时有出现,造成了师资的浪费。校企合作的模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将校外的企业资源(工艺美术大师)引进校内,补充了校内师资在实训方面的短板;另一方面,也帮助了校内教师的成长,为工艺美术专业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外界的资源保障。其次,共享设施平台的需要。当前,我国高校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弱,这与传统的“书本式”教学是分不开的,设计活动本应是贴近生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意服务形式,所以高校在人才的培养上,还需加强其实践教学,使其符合市场需求,从而提高设计活动服务社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工艺美术的设计及其制作需要实训场所、实训设备、工艺、师资、资源等,这些不是一个学校的实验室所能解决的。校企合作的优势便在于可以在互惠的基础上,将校外企业的设施变成校内学生的实训基地,使学生早一步进入生产车间,零距离接触工艺美术品的设计与制作,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工艺美术的认知;此外,校内师生的资源可帮助校外企业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了校企“互利双赢”。再次,创新理念教学的要求。每一所院校的培养目标、发展方向都有所侧重,因而,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院校在教学模式上理当是有所区分的。目前,我国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停留于纯艺术范围的研究,而较少延伸至工艺制作、商品市场等范畴,这不仅局限了工艺美术专业自身的发展,更是偏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工艺美术的发展既需要培养人才的审美创新能力,又要培养其设计实践能力、市场营销的把控能力,这就需要在工艺美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课程设置上有所改变、创新。严峻的就业形势也迫使我们要加强学生就业生存能力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还要有创新思维。目前,我国的设计教育模式与课程设置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较落后和不健全,教学内容与现代设计创意产业、实际应用脱节。[2]因而,院校要依据自身条件,制定出合乎自身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唯有如此,方能培养出工艺美术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工艺美术专业也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所以,在课程教学的设置上,应采用创新形式的教学理念来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在工艺美术的培养教育中,也应有机地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手段以及工艺美术新技术,培养学生的现代设计方法、技术以及敏锐的市场意识。[3]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构建
(一)加强教学队伍的建设,稳固人才培养的基础
教师是培养工艺美术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教学的主导,因而,建设一支教学能力突出、组织结构合理、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队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而学院教师的组织结构应调整为:1.学科带头人牵头,引进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制定前瞻性课程体系;2.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培养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能力,并支持与鼓励其参与国内外学术调研与交流;3.鼓励其他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并培养其实践能力,以此加强整个教学队伍的建设。此外,为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的实现,院校还应注重“双师”制度模式的建立,即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1.邀请一些行业的工艺美术大师来校演说,借此弥补学生在工艺美术实践运用设计方面的不足;2.对外聘请知名设计师来校兼职讲课,可将一些市场营销背景等信息引进工艺美术的教育中,让学生了解现代的工艺及其制作技能,借此掌握专业的发展规律,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学习方向;3.在搭建兼职教师队伍的基础上,校内自身的实践教师队伍建设不应放松,专业实践的教师还应以提高自身实训能力,加强整个教学队伍的教学水平。
(二)致力校企合作的搭建,丰富实践教学的范围
由于学院很难建立起独立、设备齐全、工艺先进的实验实训室,而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对行业信息及发展的了解,加强其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企业市场及工艺美术相关的工艺技术的掌握。采取校企合作的互利模式,是教育变革的一个主要趋势与途径。而要保证学院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就必须使校企双方“互惠互利”:首先,企业为学校提高实训基地,为其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设施基础,有利学校教育的发展;其次,学校师生的资源是企业的人才库,为企业提供了新鲜血液,帮助其增加市场盈利。因此,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是以企业的实训基地为平台,亦可以是院校的优势学科或实验室为平台进行合作。可以采用“1+1+1+1”的模式(1个校企合作的项目带动1门学科课程,培养1个学生队伍,完成1个项目成果),建立起与企业一同培养工艺美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机制。
(三)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应以工艺美术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在保证学生掌握工艺美术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应对学生加强技能实践、设计策划与管理能力的训练,以理论结合实践为其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框架,形成具有工艺美术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突出重点,抓住几门实用性专业课进行强化训练,使课程安排既有联系性又有针对性,从而形成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突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课程体系。1.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起完善的课程体系制度对专业学科的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帮助。依照工艺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科特点及认知规律,把课程划分为艺术基础与设计理论类、营销传播与设计创造类、实训教学与设计实践类三部分,从而形成循序渐进、首尾相连、完善合理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首先,在艺术基础与设计理论类的课程设置上,采用“2+1”的模式对人才进行培养:大一、大二的学生以基础理论和造型能力为培养目标,使他们从观念上完成从艺术到设计的转变;而大三的学生已经划分专业方向,主要安排学习专业课程,让学生理解与掌握专业设计的理念和技能,为大四的实践学习打下基础。其次,在营销传播与设计创造类的课程安排上,以理论结合案例形式进行教学,以分析品牌成功案例为主,聘请校外成功企业家演说为辅,为学生将设计与营销的理念结合起来,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最后在实训教学与设计实践类的课程应用上,采取项目教学、工作室教学、假期课堂教学等多样化的模式,同时以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承担重要设计任务的形式,锻炼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项目策划管理能力,让学生既具有了扎实的造型及理论基本功,又具备了实际动手能力。[4]2.创新应用型人才课堂的教学模式工艺美术的教学应是在教师和学生在相互探讨、相互交流中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不再仅局限于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引导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桥梁,是为学生与知识建立联系的纽带,让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能自主建立审美、形成思想的关键一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这已不适合现今的教学需求。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依照不同的课程内容、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可采用高科技手段,如网络、多媒体、移动应用平台等。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求知,在教学上要发扬学生自我的艺术思想。教师对学生要加以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自我复制。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保持高度的积极性,让课堂的气氛保持良好的灵活性与互动性。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可采用诸如小组教学、案例展示、实训培养、项目实践等形式进行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
三、结语
人才培养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的过程。[5]而工艺美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其发展亦需依靠多方面的努力。所以,在建设和发展工艺美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下,院校应依据自身特点树立目标、制定计划、落实任务、克服困难、严格执行,逐步形成适用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要把组建师资队伍、完善校内外实训教学的课程、注重创新的办学理念、完善课程体系设置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及落脚点,以期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造性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若鸿.浅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才培养[J].陕西教育(高教),2015(1)
[2]周峰,刘莎.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J].研究论丛,2010(2).
[3]刘永福.广西民族工艺美术人才的现状与培养[J].艺术与设计,2010(2).
[4]李茂丹.试论河南地方本科高校美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美术教育研究,2012(3).
关键词:屋顶花园,屋面,设计手法,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1屋顶花园的定义
根据2002年10月颁发的《建设部关于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的公告》中对园林基本术语的定义:立体绿化(ver-ticalplanting)是指利用除地面资源以外的其他空间资源进行绿化的方式。而屋顶花园(roofgarden)是指在建筑物屋顶上建造的花园。
2屋顶花园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
2.1屋顶花园的使用功能
屋顶花园,根据其使用功能,受众范围,可分为公共型、赢利型、家庭型以及绿化、科研型屋顶花园。针对本案,北京王府井工艺美术大厦屋顶花园项目,花园的设计为了满足VIP客户休憩、娱乐、洽谈的功能,故属于赢利型屋顶花园。
2.2建筑屋面承载力
按建筑屋顶承载力不同,可分为拓展型屋顶花园、半密集型屋顶花园和密集型屋顶花园。针对本案,北京王府井工艺美术大厦屋顶的荷载为500kg/m2,满足密集型屋顶花园的条件,可以加入植物、亭子、水景、小品等各种园林设计元素,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和运动的空间。
3本案屋顶花园的设计手法与创新
3.1现状特点
场地面积约600m2,被建筑和采光井分割为南北两块场地。现有建(筑构)筑物较多,如冷却机、采光井、通风口、机组等,均需保留,冷却机有噪声。建筑顶层为重檐八角攒尖顶,整个地块的三面已有2m高的女儿墙,朝北侧望去,可俯瞰整条王府井大街及紫禁城,北海白塔也依稀可见,甚是雄伟壮观。
3.2设计手法与创新
1)统一与对比。王府井工艺美术大厦是具有近50年历史的工艺美术商品专营店,历史悠久。如何延续工美悠久的历史积淀,同时满足接待客户的功能需求,空间如何以小见大,统一中有对比是本案设计的重点。设计以简洁有力的直线条为主,辅以局部的曲线和立体三维球形。将现代与传统进行对比,重檐八角攒尖顶下的现代景观设计;将多种传统与现代的材质进行对比,钢材与木材、卵石砾石与木材、钢材与石材、钢材与玻璃球玻璃砖等,丰富而优雅低调;将多种空间设计进行对比,过道空间、半开放空间、完全私密的休憩空间,设计丰富的空间高差变化,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植物种植的季相变化对比,表现春色的碧桃、海棠,秋天的鸡爪槭,夏天的玉簪等。可以说,屋顶花园虽面积有所限,但却提供了一个传统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的平台,拓展了屋顶花园设计的可能性和多样性。2)因地制宜。将北侧区域的部分地块划分为私密空间,满足客人休憩交谈的需要,由花池坐凳、条石叠水水景组成,由一条被小乔木半遮掩的小路引入其中,小路正对着一面透空景墙,欲扬先抑,吸引着人前行,无形中扩大了空间,增加了趣味。叠水水景处原为一部机器的所在位置,利用防腐木条将其围挡,结合水景,同时布置矮梯,形成观景台,东看可眺望整个屋顶花园,北侧可俯瞰整条王府井大街及紫禁城,北海白塔也依稀可见,成为设计部分的,与环境融合为一体(见图1)。将原有建筑结构的十字形混凝土墩设计为十字形钢板花池,既尊重了原有地块,又巧妙的形成一处趣味性强的节点。女儿墙原本是白墙,故增加材质的对比也成为设计的目的之一,加入木格栅、条石,丰富了墙面的对比(见图2)。整个设计的主要范围集中在地块的北侧及南侧空地,故连接这两块区域非常有必要。利用连廊连接这两块区域。连廊由木格栅进行分割,玻璃挡风遮雨,同时起到采光及视线连通的作用。廊子整体呈斜向构图,形成动态感受,廊子内部设置花池和坐凳,起到满足休憩的功能需求(见图3)。廊子将地块东侧机房进行遮挡,美化环境的同时还降低噪声,创新且因地制宜。地块南侧区域相对于北侧区域可利用空间减少,其南侧有数米宽的巨大广告牌。故在南侧场地延续一贯的设计思路和风格,设置花池坐凳,不锈钢板叠水,条石墙面的私密空间,木平台界定空间,其上可放置活动座椅。在私密空间的东侧设计高低不同的不锈钢板花池,白色砾石带,玻璃球带,黑色石条带,形成现代、简洁、对比强烈的空间。在临近廊架处设置面积较大的种植池,其上栽植碧桃、海棠、鸡爪槭等小乔木,下部配置地被花卉,突出植物景观。在种植池东侧设置玻璃砖透空景墙,形成背景,又起到视线阻隔的作用。利用广告牌架下的空间,改造成为咖啡吧,也是本案中一个有效利用空间和创新的典范(见图4)。中部的采光井其金字塔玻璃造型本身就是一处景观,在其旁设计了简约的高差不同的直线绿篱进行界定,采光井两侧各放置一个直径为1.5m的不锈钢透空球体,同时为节假日的时令花卉的挂放提供了载体。3)屋顶防水。本案采用了科学的排水方案,按照分层为原建筑顶、防水层、保护层、隔根层、蓄排水层、过滤层、种植基质层和植被层。防水层防止多余的水分渗漏,破坏原建筑顶。保护层也叫做找平层,主要起到保护防水层,向排水口找坡的作用。隔根层阻隔根系向下生长,保护建筑面。蓄排水层主要起到蓄积水分,排出多余水分的作用。过滤层承载土壤,保护蓄排水系统。种植基质层使用屋顶花园专用的轻质配比基质。植被层种植适合于屋顶花园生长的植物。4)屋顶花园植物选择。a.耐干旱、耐瘠薄。屋顶花园所选植物必须根系较浅但侧根、须根较发达,且耐瘠薄。b.抗屋顶大风。北京地区本身就属于多风地带,而屋顶花园大多建于楼房屋顶,那么屋顶花园所受的大风天气的威胁则更大。因此要求植物根系应较发达,树冠不宜大。c.耐短期积水。就北京地区的屋顶花园来说,在选择植物时要特别注意植物的耐短积水能力。在北京的7月份、8月份的大暴雨天气,常造成浇水后或大雨后初始的一段时间内土壤湿度较大。d.耐热、抗寒。北京地区四季分布明显,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所以植物选择应既耐热又耐寒。e.耐修剪、生长缓慢。由于屋顶花园场地狭小,面积有限,故选择生长缓慢、耐修的品种,可以节省养护管理费用,省时省工[1]。
4本案取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1生态效益
屋顶花园可以有效增加生态面积,提供给业主和其他动植物的全新活动空间,增加了城市中的生态系统。屋顶花园能够减少建筑散热,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
4.2社会效益
本案项目作为“横贯天安门广场的东西长安街两侧屋顶绿化行动”中的一员,在完成投入使用后,获得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获得北京市园林绿化企业协会颁发的2012年度优质工程奖,并参与东城区“美丽屋顶”评选,获得如北京日报、中国花卉报、中国园林网、搜狐网络等多家知名报刊网络的报道,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民国艺术教育 影响
以实用主义哲学和机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美国。19世纪末,经历过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美国,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大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飞跃式进步。1850―1900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15倍;1880―1914年重工业产值增长了5倍左右,轻工业产值增长了3倍左右。美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悄然发生革命性变化,这势必影响美国教育的变革以期适应社会变革。实用主义教育对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民国时期艺术设计教育也沾染上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痕迹。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简述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
杜威指出,教育活动是由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交互协作的教学活动过程。在此活动过程中,活动的主体为儿童,而不以教师为中心。“儿童是积极的有机体,能够对各种刺激做出反应和选择,但教师并不是对儿童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而是有责任地对儿童进行教育引导,当儿童遇到问题时,教师应给儿童以必要的指导,交给他们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定”[1]。教师主要作为引导者、启发者、辅助者的身份,引领学习主体――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社会生活习惯;学生是主导者,发挥主体能动性。
2.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育侧重于学生在课堂上聆听教师的讲解、记忆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此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常常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性,容易抹杀学生的好奇心,遏制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杜威提出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做为基础,学为升华。在做中获得经验,由于经验具有不稳定性、可变化性,只有通过行动检验的经验才能成为学习内容。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将经过检验的经验内化为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杜威设计了教学过程的五个步骤:“第一,教师为学习者准备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情境,同时给予一些暗示,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第二,使学习者获得足够的学习资料,以便让学习者能够应付情境中产生的各种问题;第三,使学习者有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第四,学习者将这些假设进行整理和排序,并使其井然有序;第五,学习者通过实际应用以检验相关假设。”[2]通过上述五个步骤,学习者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在实践中检验经验,最终获得值得信赖的学识。
3.“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本质论
一切教育都是个人参与人类社会意识的重组与改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已经无意识地开展起来。从古至今,人类祖先将许多生活经验与技巧通过正式教育或非正式教育方式传递给今人。教育成为连接人类社会生活的纽带,因此杜威通过引入生长的生物学观点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借此希望教育者以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对待儿童,“认识到生活就是生长,这就使我们能避免所谓把儿童期理想化,这种事情实际上无非是懒散的放浪”[3],最终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的终身学习目标[4]。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要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教育活动既能够适合儿童学习的要求又能够符合社会的需要。“这样的学校有可能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这就是一个根本的事实,而且,以此为起点,继续不断地和有组织地出现各种教学活动”[5]。儿童通过各种直接生活实践活动学习,提高儿童学习的活力、动力与乐趣,发展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品操守。
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了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的生产关系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一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国内的工商业获得快速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春天。新的生产结构和新的社会结构对传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借鉴日本、欧美的教育模式,变革教育的实践丰富起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紧追时代脉搏,融合传入国内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彰显出服务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趋向。
1.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民国艺术设计教育方针的影响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入中国之后,经由、黄炎培、陶行知等人竭力推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界掀起一股不可遏制的潮流。1917年以后职业教育思想甚嚣尘上,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转为潜流。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案》中提倡教育的七条标准:“第一,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第二,发挥平民教育精神;第三,谋个性之发展;第四,注意国民经济力;第五,注意生活教育;第六,使教育易于普及;第七,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这七条标准中明显地蕴含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烙印。
国家层面虽未出台具体的艺术设计教育方针,但是艺术教育实践者们都有或多或少地对于设计教育方针的阐述,从他们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窥探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民国时期的很多专家学者侧重于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分析艺术设计教育的作用。“美术史家与艺术教育家姜丹书也曾著文《美术与工商业》(1939)、《美术与衣的工业》(1941年)等文,认为我国以往之所以失败,其原因之一就是工商业与美术分离,而二者的结合,‘此他人之经济侵略所由来而所由胜之重要原因也!’他还将工商业看成国家经济之命脉,而将美术看成工商业之命脉,称赞‘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成立,主张加强艺术教育,发展‘工业美术’和‘商业美术’,‘所望工商界与美术界今后更能彻底合作,以共同挽救国家经济之命脉’”[6]。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国家独立、国富民强成为时代的强音,发展经济成为摆脱积贫积弱境况的法宝。中国教育界将其作为指导教育实践的方针政策。新的生活经验的改变、全新生活结构的出现,迫使人们在教育领域进行变革,将近代化、现代化的生产目的引入教育领域,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变革工艺美术教育方针。
2.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民国艺术设计教学方法的影响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民国艺术设计教学方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从做中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上。学生的实践是基础,学生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到的知识,并通过进一步的实践活动检验该知识是否具备合理性。艺术设计是一种带有技术性、操作性的课程,需要学生的艺术技艺实践,并且在技能性训练过程中因个体性的差异,如性格、气质、文化涵养等得出差异化的认识、彰显出个体性的特色。如果没有实践空谈理论,艺术设计教育界就很难培养出合格的设计人员。林文铮在《本校艺术教育大纲》中指出:“学生选修系别是以素描的优劣为标准。最高等的进绘画系或其他各系,优等的进雕塑系或图案系,中等只得进图案系。”以素描技法的优劣选拔学生中,蕴含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在此基础上杭州国立艺专教师陶元庆先生提出了“便化”的教学法。“学图案不比普通学绘画一样,学绘画,那是看到了什么便‘依样画葫芦’的,至于图案必须先把实际的事物采了来,经过一番的思想,然后把它便化――不是变化――成一幅美观的趣味的图案,注重的是色彩天河,调子的鲜明,画画上趣味的浓厚,尤其是便化时是不能失去原物的特征的”[7]。学习图案需要在对照客观物象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怀,对其进行夸张、变形、简化等艺术处理手法,最后创作出具备设计师自我审美理想的设计作品。
当学生从做中学的设计技法、设计思维之后,设计教育界的实践者们进一步引申出项目教学法。杭州国立艺专图案系的师生们,如刘既漂、雷圭元、李寄僧等人积极参与1929年西湖博览会的展览展示陈列设计。李寄僧回忆参与西湖博览会的设计工作时说:“不但对大会有所贡献,而且自己在实践中取得不少经验,认识到工艺美术在建设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8]从当时学生李寄僧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做中学;将自己的产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生活,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教育经验,进一步升华为教学材料。
结语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二十世纪初期对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等观念,对设计教育的方针、教学方法等产生深远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以国富民强为口号的社会实际、积贫积弱的生活境况,确定艺术设计教育服务于经济的教育方针;技能性训练的学科特性使其更多地从实践中入手,经过“便化”的教学法,进入到服务社会的项目教学法。总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民国艺术设计教育还有多方面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姜文闵,译.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9.
[2]赵祥麟,王承绪,译.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98.
[3][4][5]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1977:157,157,42.
[6]陈池瑜.民国时期工艺美术和设计艺术的写作成就和特点.美术与设计,2011(05):62.
关键词 纤维艺术 软装修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The Exploration of Fiber Art
LIU Shan
(Lushan College of Gu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 545616)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fiber art, and why generally welcomed by modern people, discusses specific applications of fiber art's artistic value and use value in people's living in today's society, and its prospects on future clothing and home improvement market.
Key words fiber art; Soft refurbishment
1 纤维艺术的回忆
传统的编织纤维艺术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既熟悉而又神秘的艺术,它是由古代传统的编织工艺发展派生而来,它的历史甚至超过了绘画和文字。传说中伏羲从蜘蛛结网中获得启示,发明了渔网,许多由编织工艺制造的工具至今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祖先们在漫长的劳动实践过程中,用编织工艺创造了大量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纤维制品早在我国的先秦时期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在当时由动植物纤维制作的服装和装饰器物已经很普及了。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染织技术已经有很大程度的进步,在纤维制品上出现了肌理、纹路以及提花和绣花。随着提花机的使用,两汉时期的丝织品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出现了工艺复杂且精美的缂丝。再到以后的唐宋时代的织锦工艺发展迅速,出现的花色品种逐渐增多,到元朝时期达到鼎盛,随着元代织造局的出现,元代制造工艺的典型代表“纳石失”也随之发展起来。明清时代也有进步,但成绩不显著。
2 我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现状
早期不论是欧洲还是亚洲纤维织物的形式比较单一,色彩和图案也比较简单,大多以几何纹为主。随着新技术、新思维、新材料等层出不穷,为纤维艺术的创作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国真正的纤维艺术研究应该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工业美术学院的15名美国纤维艺术留学生的到来,同时又迎来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为纤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软雕艺术”一词首次在中国提出,这标志着中国现代编织艺术的发展以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由于当时主要还是使用纺织材料所以称其为“软”,又因其已摆脱平面局限,具有浮雕及圆雕效果,故称“软雕艺术”。随着改革开放多元化的发展,纤维艺术的创作也摆脱了以往单纯、机械的表现形式,创作风格趋向于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但这一时期的纤维艺术作品的材料应用局限性还是比较大的,还是多以毛线、棉麻线等编制为主,新材料的应用非常少见。同时这一时期的创作思路还是以单体创作为主,配套、系列的作品很少出现在这一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技水平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纤维艺术领域的新材料层出不穷,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也不断增强,审美观也有很大的改变。人们对纤维艺术作品欣赏的角度逐渐与公共空间的协调、适应相结合,根据空间的需要来进行纤维艺术作品的创作,为纤维艺术配套作品以及新材料的注入提供了机会。不仅如此,许多艺术家也将光与影充分的利用到纤维艺术作品的设计中去,使其作品与环境达到高度统一,构成一个整体。可见随着科技进步和发展,纤维艺术在工艺制作上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手工编织的绝招,而且还插入了数码高科技含量的技能,使得纤维艺术显现出一派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景象。
3 纤维艺术与现代生活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纤维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追捧。究其原因,除了纤维艺术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功能外,他还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现状有直接的联系。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接触的事务和空间,基本上都是一些缺少“情感”,由工业革命导致的大机器生产得来的产物。而且,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强,与周围人流的减少,每天面对“冷冰冰”的生活环境,不断唤起人们对“人情温暖”的呼唤。而纤维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因为纤维艺术作品本身凝聚着艺术家的情感,赋予了其生命力,将其装置与生活空间中,给钢筋水泥构筑的冷冰冰的环境中增加了一丝暖意。纤维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一直都是艺术界、建筑界广泛关注的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门类。它在艺术形式和语言的探索上具有独特的方式和特点,是其它艺术样式所无法替代的。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物质的创造,任何一件艺术作品在其开始创作之前,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制作该艺术品的价值,既要考虑其艺术价值又要考虑其“实用”价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纤维艺术无处不在,它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伏羲通过蜘蛛结网的启示发明了渔网,在当时来说是革命性的进步,再到后来发展到人们的服装饰品方面以及公共、家居空间装饰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密切。
(1)服装,纤维艺术作品的经典之作。服装是人类赋予纤维艺术最原始、最直接也是最恒久的展示平台,它依附于人体(实体)呈现在人们眼前。从最初的动植物天然纤维兽皮、树叶等制成的“遮羞布”,到现在的通过高科技合成的人工皮草、化纤材料等制成的各行各业的专业服装,如宇航服、防辐射服、防电服等等。纤维艺术由最初的遮羞布逐渐发展到现在各式各样的服饰搭配,无一不体现纤维艺术的艺术与实用价值,而且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服装的审美意识、舒适性、功能性要求的增强,纤维艺术在人们服饰行业的作用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生活离不开服饰,服装产业的发展与纤维艺术是不可分割的。
(2)室内软装修,纤维艺术的拓展舞台。随着近几年房价的过热,一线城市的许多年轻白领无力购买自己的房子,只能租房来住,即便是有些人买下了自己的房子,也很难承担得起房屋装修的昂贵费用,但是自己生活的空间又不想太单调,这个时候,纤维艺术作品便派上了用场,进入了人们的装修、装饰的视野,为人的房屋“软装修”提供了可能。所谓的“软装修”是指可以移动的、属纺织物料的室内装饰物的装修摆放,也就是指可以通过纤维艺术作品来进行的室内装修。它不像硬装修那样一次完工,可根据个人喜好和资金状况分几步来完成,而且随时可以更改风格,将纤维艺术的室内装饰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也充分展示了它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材料的更新,纤维艺术形态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由平面的走向立体的,由室内走向室外,涵盖了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的造型艺术可以说是一种质感的绘画、柔软的雕塑、鲜活的装置,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纤维”本身的形式语言。随着人们生活品味的提高,纤维艺术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纤维艺术的明天将充斥于整个人类日常生活当中!
参见文献
[1] 田自秉编著.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
[2] 刘立承,王春燕著.纤维艺术与生活.装饰.总第176期.
2.TwoElegantJades,FourFamousStones:--The‘NationalStone’recommendationplanworkedoutbyCGA(ChinaGemmologicalAssociation)wasfinalized
3.NewsInBrief
4.ThoughtsOnChaohongjiCupJewelryDesignContest:CommentsonChaoHongJijewellerydesignawards2001
5.China'sMajorJadeResourcesAndTheirGeological-MineralFeatures
6.黄金政策到位经营品种拓展中国黄金市场将显活力有关专家预测,今后中国每年消费黄金可望达500吨以上
7.关于规范黄金制品零售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
8.放而不乱管而不死--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就黄金制品零售市场管理政策及黄金体制改革问题答记者问
9.黄金市场开放与机遇
10.中国珠宝首饰业驰名品牌
11.龙的故乡龙的事业--寄语中国珠宝首饰业同行
12.灵感与激情--从第二届中国珠宝首饰设计(潮宏基杯)大奖赛获奖作品颁奖典礼中感受时尚
13.中国宝石 登陆2001秋冬拜访2002春夏
14.夏洛特和她的石头
15.来源于生活的编结艺术大师--记台湾拾锦窝创意造型工作室王月要女士
16.宝石加工ABC
17.现代女性生活闪耀钻石本色
18.我出色我精彩--李辉印象小记
19.璀璨新娘钻石良缘
20.幻变奢华自然--思彼垂银推出系列秋冬饰品
21.不朽的奥运会精彩的纪念币
22.汇世界精品现黄金魅力--"国际殿堂金饰汇演"精品亮相九月香港珠宝钟表展览会
23.心的回归--意大利铂金协会新推铂金情感系列赏析
24.色彩缤纷闪耀夺目--升丽婷"闪耀珠宝设计比赛"获奖作品欣赏
25.施华洛世奇再次奉献全新概念作品
26.萤彩幻光丰盈瑰宝活力澎湃浪漫传奇--施华洛世奇演绎2002/2003秋冬时装潮流
27.春华秋实熠熠生辉--煜华秋冬真石胸针欣赏
28.香港钻石贸易洽谈会促进香港内地同发展
29.缔造珍珠强国
30.同心协力培育中国淡水珍珠市场--从7万元的珍珠项链所想到的
31.掌握基本规律顺应时代潮流--谈珍珠首饰设计艺术
32.轻松自由--从设计潮流看珍珠饰品设计
33.形状色彩光泽--珍珠设计的三大要点
34.生命的旅程--诠释第二届中国珠宝首饰设计(潮宏基杯)大奖赛入围作品《旅程》
35.推荐国石方案敲定
36.弘扬石雕文化推动侨乡经济--2001中国青田石雕节小记
37.斧凿夺神鬼人巧胜天然--记浙江省青田县四位工艺美术大师
38.石雕机械加工技术
39.追求卓越缔造辉煌--记昆明七彩云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40.诺仕达翡翠珠宝商城访谈录
41.佳士得二一年秋拍总成交额达三亿港元
42.清宫翡翠首饰中国宝石 赏析
43.儒释道与中国玉文化(上篇)
44."和合二仙"与和合玉器
45.美玉出岫岩
46.俏色河磨玉金龙观音
47.联系珠宝鉴定与市场价值的纽带--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珠宝首饰艺术品评估专业委员会成立
48.确定市场定位打造白银品牌--北京白银市场现象透视
49.精彩永恒商机无限--记国际珠宝交易中心
50.缩小零售主攻批发--魏朝宗董事长谈宗宗珠宝集团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发展方向
51.强强联手共图大业--京华与周生生联袂开拓内地零售市场
52.创新中前进的"金房子"--访北京金房子钻石有限公司王振迎总经理
53."现代夜明珠"庆隆夜光合成发光宝石
54.巧用卤素灯尽显珠宝美
55.品牌与消费者
56.中国加入WTO对珠宝首饰业的影响及我们的对策
57.中国珠宝市场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九月香港珠宝钟表展览会回眸
58.煤精--独特的工艺品材料
1.培育品牌树立信誉发展加工业将云南发展成为我国珠宝大省--中宝协会长孙文盛考察云南珠宝业段梅
2.云南珠宝业的优势与问题
3.滇、缅翡翠市场的对比与走向
4.旧上海翡翠逸事
5.香港苏富比春拍蓝钻石耳环打破香港西洋钻饰拍卖纪录
6.腾冲翡翠加工业漫谈
7.业界人士谈中国淡水珍珠饰品推广发展深加工整合产业链
8.中国宝石 珍珠设计漫谈
9.大溪地国际珍珠首饰设计比赛获奖作品欣赏
10.永恒的卡地亚
11.飘逸休闲复古打造与众不同的时代--从"香港时装节春夏系列2003"看珠宝首饰流行趋势
12.首饰--放进时尚大空间的新概念
13.2002年夏季珠宝展示荟萃
14.神奇的"宝石之王"红宝石
15.BVLGARI--一张彩色的老照片
16.人文精神浪漫再现--打造个性色彩的珠宝设计工作室
17.品味彩宝打造精品--彩色宝石首饰设计小议
18.有色宝石市场前景展望
19.美国JCK珠宝展观感hHTTp://
20.NGTC与GIA联手普及有色宝石国际标准
21.中国首席名模结缘潮宏基珠宝
22.银色文化潜力无限
23.欧美银饰市场见闻
24."美神来"一族再添新贵代言人姜培琳风采逼人
25.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宝石 银饰
26.古老世界的黄金宝藏南美洲的黄金文明
27.契丹王朝的金银器
28.金制官印
29.现代黄金首饰加工工艺及品种
30.黄金生产与开采技术发展简述
31.魅力指环再添时尚姿采
32.黄金"奥斯卡"大奖揭晓中国内地设计师崭露头角
33.心中只有石石里有我心--石雕大师林福照艺术创作浅尝
34.时代的印记--解读"时期"的青田石雕
35.青田石雕精品赏析
36.玛瑙印章珍品赏析
37.珠宝评估价值结论的特点
38.因地制宜科学使用珠宝光源
39."名牌战略"珠宝企业经营的关键
40.珠宝公司在过渡时期的经营方针
41.感受珠宝行业的市场营销
42.以诚信引导消费
43.中国宝石 剖析价格战
44.关于合成水晶标识的商榷
45.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6.第三届中国珠宝首饰设计"通灵翠钻杯"大奖赛开始征集作品
47.国内信息
48.国际信息
49.全国首次拍卖金矿采矿权
50.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进出上海钻石交易所钻石监管办法
51.建议取消"四联单"为生产加工企业"松绑"--关于《金银饰品购货(加工)管理证明单》在运作程序中存在的问题
52.宝石矿物的发光性与"夜明"现象
53.夜明珠演绎神话天价揭开面纱看真容--珠宝业专家会诊"夜明珠"市场爆炒天价
54.玉的畅想
55.玉佩的护符意义
56.我心中的佛
57.陶寺文化玉器简介
58.和阗玉产销两旺品牌经营突显优势
59.珠宝光源选用与布置有色宝石篇
60.璀璨盛夏再显商机--记第十五届六月香港珠宝钟表展
61.宝辉:用实力做市场--访福建泉州宝辉珠宝首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呈仁
62.你我两心知情系"巴泊吟"--"巴泊吟"首饰精品中国宝石 欣赏
关键词:建水紫陶;特色;发展;工艺
建水紫陶是云南较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品,也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它以细腻的品质和绝妙的刻坯填泥装饰技艺著称,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书画装饰的传统。建水紫陶独特的制作工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代表着一定时代的审美需求和艺术精神。任何艺术类型的发展都要遵从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都会随着人类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演进。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繁荣、文化多元的今天,大众消费观念和审美趣味已悄然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建水紫陶的发展是必然,特色是任何艺术形式的存在之根本,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特色,并适应社会的需求,是根本的发展之路。建水紫陶要发展,就要对其特色建立正确的认识,牢固树立特色是发展之本的观念,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依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趋势,探索建水紫陶发展新的切入点,达到拓展建水紫陶艺术特色,实现多元化发展的目的。
一、建水紫陶的特色及成因
将书画通过刻填工艺装饰在器物表面,再经过打磨凸显其质感,是建水紫陶自成体系的装饰艺术,也是建水紫陶最主要和最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以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和鲜明的民族民间风格,在中国陶瓷艺坛中独树一帜。战国时期的工艺专著《考工记》中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观点,指出了器物艺术的形成应是材料、工艺与艺术表现的有机结合。建水紫陶的特色形成同样如此。云南建水制陶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一直以来,建水制陶产品多为日用陶,即便在元青花时代有一些摆设器出现,但是制作粗糙,品味不高,难登“大雅之堂”。直到19世纪,一个不太光彩的“机遇”让建水制陶终于进入主流文化。前后形成的抽大烟风气使得陶制烟斗供不应求,由于吸食鸦片在贵族阶层十分流行,对可以把玩、收藏的更高品质的烟斗的需求促成了建水紫陶的产生。陶工们改进了粗陶的泥料,将其加工处理得更为细腻,这种改良后的泥料,非常适合进行刻填装饰和磨光工艺,便产生了光滑细腻、造型讲究、装饰精美,既精致又优雅,既实用又能欣赏的紫陶烟斗,完美地适应了当时建水地区对烟斗属性的要求,从而开创了制作细陶的新工艺。自此,逐渐形成将诗书画艺术与刻坯填泥工艺有机结合的建水紫陶艺术。从建水紫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精美烟斗的需求促使了陶工改进泥料,泥料的改进又对工艺的提升产生了新的要求,正是材料、技术和艺术表现三者的互动,最终形成了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和特色。由此可见,特色的形成与材料、工艺、艺术表现三者密切相关,各要素间相互支撑和制约,最后形成统一和协调,由此奠定特色的完善和稳定。特色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合理利用材料的性能和特点,其加工工艺是否与之相适应,并与艺术表达相配合。建水紫陶工艺最初主要用于烧造烟斗这样的小物品,随着社会的演变,紫陶在种类、造型等方面都有了发展,除了碗、盆、汽锅、茶具等日用陶,还出现了花瓶、文房四宝等陈设器。新品种的产生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工艺和艺术表现手法。比如“断简残帖”装饰艺术,是建水紫陶刻填装饰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其视觉效果丰富,色彩斑斓而古朴,更适合在较大的器型上运用。“断简残贴”需要用到多种色泥,并且由于是大面积的填刻,对填料和坯料相互结合的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工艺对材料提出的要求。同时,要形成堆叠效果就要求多次按照颜色逐层套刻,这是艺术表达对工艺提出的要求。三者相互互动促进,最终形成了“断简残贴”,扩大了建水紫陶艺术表达的空间,将建水紫陶的特色推进了一步。显然,正是制陶艺人们充分把握到了材料、工艺与艺术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强化,这一过程中艺术特色也愈发完善和鲜明。由此可见,材料是艺术特色得以产生和形成的物质基础,工艺是艺术特色形成的手段。材料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工艺,工艺必须配合艺术表达的需要。反过来,工艺的拓展与艺术表达的提升也会对材料提出新的要求。总之,材料、工艺、艺术三者关系是相辅相成。三者之间的关系愈趋合理,特色也愈趋明显。
二、建水紫陶发展新思路
既然材料、工艺、艺术表达三者与建水紫陶艺术特色的形成密切相关,那么要实现拓展建水紫陶艺术特色,实现多元化发展的目的,还需从这里切入。
(一)改良材料以拓展材料特性
建水紫陶泥料细腻,优点是便于刻填,易于磨光,但是也因缺乏脊性成分,容易变形,不易制作方形陶器和大型陶器,使得建水紫陶造型单一,原创器型少。可以考虑在泥料中加入脊性成分,在保证原有泥料特性的基础上,增强其骨性,从而推动成型、装饰工艺上的改进。
(二)借鉴和采用更多工艺手段实现突破
在材料性能有所变化的情况下自然工艺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比如成型工艺上,可借鉴宜兴陶造型观念,尝试方器的制作;在装饰工艺上也可以根据泥料特性,大胆尝试一些成熟的陶瓷装饰技法,如雕刻、色釉、肌理等,从而丰富建水紫陶工艺手段。应该感到欣喜的是,一些陶艺师敏锐地把握到了时代的脉搏,已经开始在装饰手法上大胆借鉴,在融合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精神的紫陶新作。肖春魁的陶艺作品采用的仍旧是传统泥料配方和传统烧成方式,但又不拘泥于书画刻填,而是着眼于造型,采用堆塑、雕刻的手法,将竹子、树桩、荷叶等自然物象与器物相结合,设计精巧,惟妙惟肖。女陶艺师余丽芬则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进了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创作了大量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现代陶艺作品,为建水陶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给人以新的视觉冲击和审美愉悦。李俊则从建水元明时期的青花瓷中汲取灵感,将青花装饰及施釉工艺与紫陶相结合,注重造型,打破紫陶不能施釉的陈规,为建水紫陶带来一股新风。其作品造型优美,具有时代感,陶器部分施以釉色来衬托紫陶的刻填装饰,二者相得益彰,独具特色。而对于建水紫陶重要的工艺特色刻填工艺来说,需进一步深入发掘。由刻填工艺形成的书画装饰艺术,虽对于建水紫陶艺术的创造性发展功不可没,但从装饰艺术层面考察,建水紫陶的装饰并非传统书画就能囊括的。比如,我们可以将紫陶文化与地域文化特色相融合,地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会积淀为一些为公众所认同的符号,这些富有城市历史、民族和区域特色的意向性符号、纹样、图形都可以巧妙地运用到建水紫陶装饰中,这样既凸显了建水紫陶本身的文化性及艺术特质,又提升了地域文化品味。如马成林作品,其作品吸收了古滇国的青铜文化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造型独特,装饰新颖,极具民族文化特征,自成风格。
(三)解放思想,开拓思维,在艺术表现上进行拓展
艺术创作受限于人的思维局限,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要拓展建水紫陶的表现和创造空间,就要突破传统日用品与工艺品的概念,以及传统书画装饰形式的局限,用更加宽广的视角来审视建水紫陶的艺术价值与艺术魅力,不要仅仅关注与文化内涵相关的书画装饰之美,也应该关照与物质形态相关的造型、色泽、质感之美。比如,可以借鉴现代陶艺的语言,将创作同现代生活和现代造型艺术紧密结合,使陶艺作品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以叶石勇的陶艺创作作品《时代》为例,他将传统的器型采用现代审美标准和造型原则进行改进,应用现代陶艺图案装饰风格,强调线形变化和面的构成,通过器物上迷宫般的肌理呈现出视觉张力,传统与当代的对峙在这里展开。作品虽然没有采用建水紫陶标志性的刻填装饰工艺,但其最终的视觉效果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建水紫陶沉着的质感。
三、结语
建水紫陶是我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重要的文化艺术财富。在人们审美多元化的今天,建水紫陶这一古老的地方传统工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我们要抓住机遇,使人们树立对建水紫陶特色的正确认识,转换观念,大胆创新,对建水紫陶艺术的传统语义进行当代性转换,创作出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建水紫陶艺术作品,让云南紫陶艺术这门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的技艺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作者:刘 嫄 叶石勇 单位:红河学院
参考文献:
[1]吴白雨.建水陶的制作技艺与工艺特色[J].陶瓷艺术,2011,(03).
[2]吴白雨.建水陶书画装饰传统的成因及其负面影响[J].民族艺术研究,2011,(03).
[3]董万里.以设计的视野展望建水紫陶的产品开发[J].民族艺术研究,2010,(04).
一、象牙的质地与特性
象牙雕刻的原料是象的上颚门齿,主要化学成分为“象牙质”,由磷酸盐和蛋白质等构成。象牙的颜色有白、黄、淡玫瑰等色调,硬度摩氏2~3,比重1.7~2.0g/cm。表面无珐琅质覆盖,质地细密,韧性极佳,有柔和的油脂或蜡状光泽。非洲象和亚洲象的牙齿性状略有区别,非洲象牙大都在1米以上,有的可达2米以上,有白、绿等色,光洁度较好,质地细腻,易生细小龟裂;亚洲象牙长度1米左右,色更白,质较疏松,易变黄。象牙根部中空,与头骨相连,又称牙管;中部露出口外,占总长1/3左右,为半空心;牙尖1/3实心,是用来雕刻的最佳部分。在实心部分的横截面可以看到独特的“勒兹纹”结构,又称“旋转引擎纹理线”,俗称“牙纹”。具体表现为由两组呈十字交叉状的纹理线,以大于115°或小于65°角相交的角度重复织成菱形网格。牙纹出现在靠边缘的位置,中央的小黑孔则是纵贯象牙的髓腔,称牙心。旧时往往通过牙心来判断牙材的优劣,只有中央一粒,称“太阳心”,最好;数粒,称“芝麻心”,次之;不规则点线纠缠状,称“糟心”,又下一等。象牙的性质柔韧致密,硬度适中,易于奏刀,可以进行细致的雕琢,因此不论在我国还是在欧洲等地,都成了制作工艺品的绝佳材料。
二、牙雕工艺历史简述
中国使用象牙制作工艺品的历史虽然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但其从骨雕手工业中分离出来,可能已晚至周。《周礼・天官・冢宰》载:“五日百工,饬化八材”,郑玄注:“八材,…象日磋,…”磋,即磨治也,《诗・小雅・淇奥》毛传说得更明白:“治骨曰切,象曰磋”,既冠以专名,则可见当时对治牙工艺特殊性认识之深,而牙雕亦应已独立成为一个工艺门类。
不过,关于早期象牙雕刻工艺的文献记载殊为零散,不足以帮助我们复原一个完整的历史图像,而近年来出土的相关考古发现,虽只是历经劫波后幸存的若干拼图,但毕竟是较为可信的窥豹之斑,有助于明了牙雕工艺的源流与背景,值得我们重视,故撮要于后。
在传世牙雕中,时代明确且可资为据的极少,比较重要的是两组唐代作品。一为甘肃敦煌榆林窟唐代普贤菩萨像,高80厘米,宽8.7厘米,可分开成两片,其内刻有54组佛传图,279个人物,12驾车马,极为精美;另一为著名的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所藏拨镂牙尺、通天牙笏等,可补考古发现之缺,为珍贵的参考标本。
宋元时期史籍中虽有文思院、将作院、犀象牙局之类机构掌管包括牙雕活计在内的手工艺制作,还有文献提到曾见“或云宋内院”作之象牙“鬼功球”、元代象牙“图章”、“卧美人”等,并说“元时尚牙器”云云,但流传下来的实物其实寥若星凤。
到了明代,这种情况总算有所改观。今天所见明代前期的牙雕,据分析以宫廷御用监制作居多。主要是小型朝服人物像,较少染色;而明中叶以后在南京、苏州、扬州、杭州及福州、漳州和广州等地,因为商业的需求,牙雕工艺逐渐繁荣。尤其是福建地区,因其海外贸易的便利,牙雕盛极一时。明人何乔远《闽书》中记载,崇祯间漳州“海澄有番舶之饶,…若犀、象、玳瑁、苏木、沉檀之属,(鹿)然而至;工作以犀为杯,以象为栉,…”。而崇祯元年《漳州府志》载,其地以泊来象牙雕刻仙人像,耳目肢体均生动逼真,海澄所造尤为精工,还生产筷、杯、带板及扇等制品,更为详尽。该地以生产象牙人物著称,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谓“闽中牙刻人物工致纤巧”,而沈德符在谈到“秘戏小像”时特别提到:“闽人以象牙雕成,红润如玉,几遍天下。”虽然当时江南知识阶层似乎对福建牙雕人物评价不高,但从其生产规模与销售渠道之畅通看来,早已远远超过前代。今天尚可见的明代传世牙雕作品中有文士、老翁、仕女、寿星、八仙、魁星、嫦娥、钟馗、弥勒、罗汉、观音及瑞兽、山子乃至佩饰、文具、笔筒、图章、盒等。其中有一类人像依象牙天然弯曲之势,略施雕刻,动态、衣纹、手持之物均不出材料轮廓,比例头重脚轻,容颜夸张简括,外壳红润,是目前所认为比较典型的福建制品。至于其他品类中亦不能排除有出于漳州牙匠之手者。
另一值得留意之处是牙雕工艺与相关工艺领域联系极为紧密,在江南一带工艺传统较为深厚的地区尤为明显,制作牙雕的工匠往往也同时擅长其他门类的雕刻工艺。如明高濂推崇的几位工匠:“鲍天成、朱小松、王百户、泉浒崖、袁友竹、朱龙川、方古林辈,皆能雕琢犀、象、香料、紫檀、图匣、香盒、扇坠、簪钮之类、种种奇巧,迥迈前人。”因此,牙雕工艺常常会于装饰趣味、雕刻技法、表现题材等方面取法竹、木雕等门类的经验。这种相互间的影响与借鉴一直延续,成为此类雕刻工艺的普遍现象之一,不独牙雕为然。难怪旧时以“竹、木、牙、角”合称,其间相通之理趣确乎不少。
三、清代宫廷与地方牙雕工艺的演变与特点
清代是牙雕的繁荣期,不同产地的不同面貌已日趋清晰。总体而言,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系统。而其中比较重要的地域有:继承明代传统的江南地区牙雕,深受西方影响的广州牙雕,汇集南北风格带有宫廷气派的造办处牙雕,以及稍晚兴起的擅长人物的北京牙雕等,以下分别述之。
1.江南地区牙雕
江南地区的牙雕以苏州为代表,涵盖南京、扬州、杭州、嘉定等长江三角洲一带。这里自古就是商业与工艺美术行业发达的地区。其牙雕深受书画、竹雕等艺术形式的影响,文化底蕴厚重。嘉定竹刻家施天章、封岐等,都能从事牙雕制作,并曾作为牙匠在内廷造办处当值,称为“南匠”。正因为江南牙雕的文化气息,故而该地所创新样为各地上流社会所追逐,隐然成为领导牙雕发展的范本。当时广州工艺行有谚云:“苏州样,广州匠”。似可诠释为江南领导着市场的时尚,而岭南则生产规模大且工艺多元。
据《苏州府志》记载,当地常将“象牙、犀角之属,以制日用诸器,皆适于用”,可见其制品多为富裕阶层所能接受的实用器具。从传世作品来看,情况也确实如此。除笔筒、笔架、笔舔等小件文房用具外,不乏碗、瓶、盒等功能性或陈设性器物;装饰题材多人物、花鸟、山水、历史传说等,常以名家画稿为粉本,追求笔墨的韵味,某些山水作品有吴门画派之风,花鸟则宗清初画家恽寿平,清雅脱俗。为了适应画作的复杂笔法,江南牙雕长于阴刻和隐起浅浮雕,运刀简洁,磨工甚好,注重留白,不喜染色或漂白处理,注意营造意境,有较高的审美格调。
乾隆中期以后,由于广州牙雕的挤压,江南地区牙雕逐渐衰落,清晚期分裂出上海和南京牙雕,在承继江南牙雕传统的同时,又有所创新,成为令人瞩目的新流派。
2.广州牙雕
广州,古称番禺,其地牙雕的兴起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早在秦汉时期,广州已是进出口贸易和中外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港口。《史记・货殖列传》称:“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矶、犀、玳瑁、果、布之凑。”象牙作为主要依靠进口的材料,也只有像广州这样的贸易港才能保证其来源。到了唐代,广州有“关口象牙堆”之称,“蕃坊”、“蕃市”林立,象牙交易兴旺。此后,“香珠犀象如山”的说法依然时有。明代在广州城内珠江岸边(今大德路与惠福路间)开始集中出现一些牙雕店铺,方便运送原料和成品的船只停泊,逐渐形成了象牙加工、买卖的市场,名为“象牙街”。还有了象牙一巷至象牙四巷、象牙北街等地名,留在《城坊志》中。
乾隆二十年(1757年)清廷关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广州成为中国唯一对外的通商口岸。福建等地的牙雕产业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而广州专营象牙制品的店铺纷纷涌现,主要集中在大新街(今大新路)一带。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一行抵穗,见到精美的象牙制品惊叹不已,后来随行秘书巴洛在见闻录中写到:“在中国人擅长的机巧艺术中,达到顶峰的就是象牙雕刻。”他还说英国工艺制造中心伯明翰试图利用机械仿制象牙镂雕扇及其他器物,却“达不到像中国制品那样高的成就”。根据巴洛的记载,当时他在广州见到的牙雕品种,有镂花扇,胸针、饰针、项链、梳子、鼻烟壶、烟嘴、粉盒、筹码、多米诺骨牌、国际象棋等,特别是象牙球,“在小于半英寸的洞中,雕有九到十五层的球,一个套一个,都可转动”,令西方人为之“困惑和着迷”。外销牙雕令广州闻名世界,英国汉学家波希尔就说:“广东为重要的象牙品之出源地”,“广东人亦以善刻象牙著称于世”,“今英国博物馆中所陈者,多来自广东。”
咸丰三年(1853年)民间牙雕艺人在广州成立我国第一个牙雕手工艺行会组织――象牙会馆,分为“慎玉堂”和“怀远堂”两个堂口。其中“慎玉堂”又分“贡行”和“洋行”,前者专做进贡宫廷的制品,集中了一批技艺较高的艺人;后者则制作出口货以供外销。1912年至1936年是广州牙雕业最为活跃的时期,外商订单络绎不绝。越来越多的艺人从珠三角聚集到广州,牙雕作坊业汇聚到大新街、小新街、三府前和玉子巷一带,成为闻名中外的象牙街。店铺达到126间,从业人员2780人。其技术和经营都达到历史的高峰,居于全国的前列。据记载,“民国九年、十年间,洋行订单最多,输出最广,业务最为鼎盛,商人颇得获利,工匠入息亦佳,在当时各行业中以牙雕行业为最稳健者。”
充足的进口象牙原料,温暖湿润的气候,多元汇流的文化特色,促使广州牙雕探索出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首先是重视各种高难度的雕刻技巧,推崇技艺展示。最富有代表性的当然是多层象牙镂雕技术,名品如象牙球;还有象牙丝编织工艺,代表如簟席、纨扇、宫灯等。广州艺人还很注意吸收新的技术,在作品上可以看到使用镟床加工构件的痕迹。他们常常综合使用多种工艺,将各部分分解制作,最后拼装成大型的画舫、龙舟、景观等,人物众多,景物复杂,绝非个人可以完成,反映出广州牙雕商业组织的严密和分工的成熟。
从总体上看,广州牙雕工艺重视刀工而忽视磨工,作品显得锋棱毕露,对于表现象牙的细腻质感不太有利。此外,广州牙雕为了保持象牙的洁白,喜爱应用漂白技术,并在白地子上再进行染色、镶嵌等附加手段。染色用茜草及多种矿物染料,镶嵌则多见紫檀、玳瑁、犀角、宝石、翠鸟羽毛等,装饰效果极强,风格浓烈。最后,广州牙雕为了迎合不同对象的需求,不仅器形多种多样,而且纹饰题材五花八门;有传统的神像、山水、花鸟、吉祥图案等,还有面向西方市场或针对国内猎奇人士的天主教题材,如圣母子、牧羊人、耶稣基督以及带有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良苕叶、西番莲、写实花卉等;布局不避满密,追求繁缛艳丽。有些西方题材处理得亦中亦西,波希尔称之为“奇制怪形”,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真实写照。
据《宫中进单》、《贡档》等史料记载,当时广东地区进贡的牙雕品种有牙扇、牙席、牙枕、牙褥、牙扇、牙牌掌扇、牙香囊、牙葵扇、鹤顶牙扇、牙花珐琅盆景、牙玻璃灯、雕牙香囊、雕花牙香盒、牙雕花搬指套、牙雕花盒、牙丝宫扇、牙茶碗、牙茶盘、牙槟榔盒、牙朝珠、牙丝香牌、牙丝搬指套、福寿象牙盒、牙炉瓶三事、雕镂牙花囊、雕镂牙花盒、牙丝花盒等,类型极为丰富。大约到乾隆时期,以前所盛传的“苏州样,广州匠”,慢慢转变为“广州样,广州匠”。广州牙雕工艺已经完全摆脱其他地域的笼罩,并且逐渐向全国范围辐射。我们从各地工匠在宫廷造办处当值人数的变迁,就能部分见出这种历史消长。目前已知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宫廷牙匠至少32人,除5人为北匠,其余皆属南匠。后者又可分做二个来源,其一来自江南,约14人,另外均出广东,有13人左右。十八世纪初期以前,以来自江南者为主,乾隆五年(1740年)前后广匠比例逐渐增多,乾隆十年(1745年)以后宫廷牙匠几乎全为广东籍。他们少则2名,多则6名,同时效力于造办处,实际上形成了一股集团力量,对宫廷牙雕风格的建构亦不无作用。在广东的地方志里自称:“香、犀、象、蜃、玳瑁、竹、木、藤、锡诸器,俱甲天下。”口气虽大,却决不是虚妄自夸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