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程改革的趋势范文

新课程改革的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程改革的趋势

第1篇:新课程改革的趋势范文

〔论文摘要〕教师的内涵储备是指根据课程要求,针对教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教师在专业技能、精神意志、生命存在等方面的进步和完善,既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也使教师在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丰富自己的精神、获得生命的幸福,成为诗意的存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知识与技能、精神与意志、生命与存在三个层面详细阐述了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内涵储备的价值取向,具有借鉴意义。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客观需要,它的根本任务是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以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升学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健康的情感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最终要靠教师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才会产生现实效应,教师是实现这一关系到中华民族振兴和每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改革的关键。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及学科课程结构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密切课程内容与时代生活、学生实际的关系,必须能够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有效的整合处理,这对学科教师的数量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针对这个要求,学校应该从效益的角度,转变仅从数量上分科的教师储备模式,从教师量的储备转变为教师质的储备,摒弃粗放型储备模式,寻求教师的内涵储备之路。

教师的内涵储备是指根据课程要求,针对教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教师在专业技能、精神意志、生命存在等方面的进步和完善,既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也使教师在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丰富自己的精神、获得生命的幸福,成为诗意的存在。教师的内涵储备既可以是学校行为,也可以是教师个体行为,最好是学校行为和教师行为的有机结合。

笔者认为,当前教师内涵储备的价值取向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知识与技能层面

1.丰富专业知识,完善专业结构

在任何时代,传授知识都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苏格拉底曾提出“知识即美德”的命题;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写下的第一句话就是“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他认为,求知是人的最本质的冲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更是不容质疑。当代社会中知识更新和衍生的速度加快,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储备各种知识,尽可能合理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整合交叉学科,开发教育资源

学科交叉的趋势在当前文化发展中体现得非常突出,学校的分科教学已经突现不少弊端。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本学科知识的教学,而应该将有联系的交叉学科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其他学科资源,实现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首先,应该打破文科、理科壁垒,理科教师要懂得一些人文科学、语言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文科教师也应该了解一些前沿性的自然科学,并且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将二者融合。其次,应该根据生活化的原则,充分挖掘社会生活资源、社区教育资源、影像资源、网络资源等有效资源,引入教育教学。

3.提高对话、交往、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育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就一定教学内容进行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对话、民主交往的关系,教师必须讲究对话和交往的艺术,提高对话和交往的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主张学生应该养成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而要实现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养成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就必须加强学科教育研究,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二、精神与意志层面

1.爱与宽容

爱,是人类情感的最高形式,更应该是教育情感的最高形式,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爱,应该是自然的迸发而不是故作姿态;应该是不求回报的甘心付出,更应该是数十年如一日的长久滋养。爱不仅意味着每个学生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不仅意味着小心翼翼地、深思熟虑地、关怀备至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更意味着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去引导学生暂时失当的行为,去唤醒学生暂时迷惘的灵魂,去搀扶暂时迷路的心灵。

一颗无爱、无宽容的冷漠之心,必将扼杀学生的智慧和个性。因此,教师应该修炼好自己的爱与宽容,学会微笑,用微笑去点燃学生的兴趣、理想、智慧和人格,点燃学生对生命的渴望与追求。

2.合作意识

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及学科课程结构的多元化,决定了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是无法独立完成课程任务的。此外,随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转换,学生的自我空间增大,自主意识增强,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并会涉及不同领域、学科,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合作。教师之间必须组成能力和特长互补性较强的关系或组织,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实施跨年级、跨学科、跨层次的协同教学,根本改变教师教育行为和工作方式,构建一种共享的课程文化。

课程是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整体交互、共同构建和作用的动态统一体,师生双方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知识和经验,交流感情,沟通心灵,求得新发现,生成新知识。课堂中互动的动态资源,是最具开发潜能的教育资源,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生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应该保持一种理解、接纳和支持的态度,与学生实现平等和谐的沟通与合作,就能由里而外地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3.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创新精神是衡量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要培养出适应高科技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所特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而教师创新精神的储备需要内部和外部机制的完善。从外部来讲,学校应该努力为教师进行创新打造有效的平台,营造积极创新的氛围,在教师考核中适当增加创新指标,并对教师创新成果进行总结表彰、宣传推广;从内部来讲,教师应该意识到创新精神和自身专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牢固树立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的意识,并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积极尝试,探索新方法,寻求新思维,切实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从而带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具有创造学内涵和创造性精神的教育。

4.个性精神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闻一多着一袭长袍、咬一柄烟斗趁着黄昏夜色开始他的《离骚》讲座,声情并茂的演讲,衣袂翩然的风度,常常让学生辨不清是闻先生在演讲还是屈原在行吟。潇洒浪漫的诗人徐志摩,对泰戈尔创办那所“把大自然当成绝妙奇书”、坚持在森林中上课的学校情有独钟,“再别康桥”之后,他一度为在国内办一所类似的大学而奔走,尽管终未如愿,但他经常带着学生走进茂密的森林,靠着梧桐树,一手拿书,一手指着蓝天白云讲授欧洲文学与中国诗学。他们都是独特而深刻的“这一个”,正因为其独特和深刻,才不可模仿,才成为教师中的师者。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具有个性精神,成为不可模仿、不可代替的独特存在。

成为一个独立而深刻的“这一个”绝不排斥合作精神,相反,“这一个”与群体是一种相对的关系,独立与合作相互映证、彼此交融。学会合作,才能更好地彰显个体,彰显个性精神,才能进行深入的合作。

当然,个性的张扬必须以共性为前提,任何个性的张扬要显示其魅力,不能和被无数教育教学实践证明了的教育规律背道而驰,不能有悖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规律。

5.反思精神

教师是有缺憾的存在,学生是有缺憾的存在,教育也必然是充满缺憾的艺术,关键是我们以何种心态面对缺憾。换一种角度思考,缺憾未尝不是一种美丽。直面缺憾需要勇气,也需要用智慧去剖解自己的不足,剖解教育的不足,剖解学生的不足。

注重反思,教师的精神生命才会有实现的可能。教师要学会在观察中反思,让微小的瑕疵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学会在读书中反思,让书籍成为自身精神生长的支点;学会在科研中反思,让教学与科研成为生成教育智慧的契合点。直面缺憾、学会反思还意味着要正确面对各种评价尤其是批评性评价,并根据反思重新制订发展目标,促使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创造力。直面缺憾会使自己更真实,学会反思会使自己更趋完美。

6.未来精神

全球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已初见端倪,学校教育已经慢慢呈现出全球性的特点和趋向。教师应对未来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而不能闭门造车、关起门来“传道授业解惑”。21世纪的教育必然是立足于未来的教育,它的主要功能必然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引领精神,更要根据对未来社会发展前景的预测来设计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价值观、个性品质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教师必须是一个未来学者,要具有“未来设计者”的角色意识,更要有深刻的教育预见能力。教师应该记住:教学生一年,要为学生想十年;教学生三年,要为学生想三十年。

三、生命与存在层面

1.生命意识

人类的活动从本质上说是维系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生命的传承,实质上就是个体生命依赖教育不断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它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是生命的和谐、充盈与完满,是为了人有力量改变外来压力和内在冲动。忽视生命特征和生命规律的教育必将因为对个体生命成长的阻碍乃至戕害而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被否定和扬弃。

教育是以生命哲学为基础的精神运动,而教师应该是拥有浓烈生命意识并能将之贯彻到教育实践中的“生命工作者”。教师的生命意识应该包括三个层面:学生层面——尊重每一个生命,平视每一个生命,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哪怕是有缺陷的生命,让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教师层面——关注自我的幸福体验,关注自我的生命质量,关注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让自我在施行教育的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综合层面——注重互动,注重对话,注重生命轨迹的相交,使教师和学生这两种群体生命在交往过程中互相交融、互相统一、互相印证。

2.理想与激情

理想和精神作为指导人的现实行为的内在机制,具有非常强大的内趋力。欠缺了理想和精神的人绝不会成为大地上“诗意的栖居者”,而只能成为庸庸碌碌的存在者。只有当理想与激情成为整个教师群体的内在精神指向,教育的现代化才具备真正实现的可能。

教师应该拥有教育的理想和激情,应该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时常地质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对教育永远心怀虔诚并像勇敢的堂吉诃德那样践行着我们的虔诚?我们是不是追寻不懈的真理并且在有生之年让真理烛照我们的生命?我们是不是向往更好并且不断追求教育细节的完美……在这样的质问中,我们的理想一定会更加熠熠生辉,我们的精神一定会更加绚烂丰富。

3.人文关怀

人文精神形成于人类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是人类对于自我的精神关怀。它是人类文明最根本的精神尺度,在人类整体以及个体的进步中都扮演着“使人成其为人”的重要角色。

人文精神是一个重要的教育价值尺度,肖川在《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一文中认为,教育学应该是人文学,人文学的任务是“唤醒和守护人的尊严,关注并提升人的价值和意义,维护人的权利,表达人的心声”,人文学者的任务是“关注、批判、纠正一切不公平、不合理、不人性、不人道的思想、制度、规则和习惯,去建立一个公正、合理、阳光明媚的社会”。这个任务也正是教育的任务和教师的任务,这种精神也正是教师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失却人文精神的教师必定不是真正的教师,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传承者,应该努力养关怀精神。

4.实现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是生命个体得以存在的根本。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自我实现看作是生命需要的最高层次;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发展在最高层次上的实现是理想的自我和现实自我的最佳结合,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注重的是生命个体不断地找到生命的种种巅峰体验。

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应该把教育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阵地,养成健康、高尚的教育情感,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本职岗位,以当前的课程改革为重要契机,激发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全心全意谋育人,在生命的历程中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实现个体生命价值和教育价值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张菁.在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教育研究.2004.8.

[2]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王玉华,杨朝辉.创造型教师的品质特征及其培养途径[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张明霞主编.做成功的教师[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

第2篇:新课程改革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戏曲鉴赏 课程教学 改革

在大学生戏曲鉴赏课程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需求,马克思曾说过:“‘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因此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尽可能多地接触到艺术教育,这样对今后的人文素养都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辨别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戏曲鉴赏课程的特点

观赏,即是观看赏析。观赏包括欣赏与鉴赏两个层面。欣赏戏曲是领略,玩赏戏曲的艺术风采,感受戏曲的艺术魅力,从中获得愉悦和,欣赏戏曲是一种审美享受。鉴赏,则是一种深层次的欣赏,它不只是领略、玩赏、感受,而且要更深人地思索、削析、判断。如果说欣赏只要能知其然就可得到满足,那么,鉴赏还要知其所以然方达目的。因此,鉴赏较之欣赏能获得更高的审美情趣和精神享受。欣赏戏曲与鉴赏戏曲不只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问,过去,把高级戏曲观众称为顾曲家,就是这个道理。在艺术学中,一般都用鉴赏来论述。戏曲鉴赏与各类文学艺术鉴赏一样,是一种情感活动与思维活动融合而成的精神活动。戏曲还不同于文学、美术等文艺门类,其艺术只在演出时才会呈现,而演出必须有观众即鉴赏者,事实上也绝不会有没有观众的演出,因此,没有观众也就等于没有了戏曲。

二、大学生戏曲鉴赏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都比较薄弱

由于高校扩大,学生人数比原来生源相比素质都参差不齐。高校大学生通过戏曲鉴赏课程的教学,一般要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学生进行戏曲鉴赏时也要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由于平时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特别是戏曲细胞不太浓厚的学生更需要进行鉴赏实践活动。传统的戏曲演出方式有三种类型:堂会演出、广场演出、剧场演出。这些演出方式与中国的民间风俗及经济条件有极大联系。与之相对应,传统的戏曲鉴赏方式也有堂会鉴赏,广场鉴赏、剧场鉴赏三种类型。

(二)师资不足,课时有限

在这种形势下,对高校大学生采用同戏曲专业的学生的教学课型模式是肯定不现实的,一般戏曲专业的学生,本身就懂戏曲,而作为非戏曲专业的大学生无法达到专业水平,但需要在一些基本技法和基本的鉴赏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掌握程度就可以。主要是由于师资和课时问题,作为选修的课程,戏曲鉴赏本身需要的课时就多,如果压缩课时进行讲授,肯定达不到很高的水平。

(三)许多教师的教学习惯、观点有待转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大学生的戏曲鉴赏课程教学,不仅要搞好戏曲鉴赏课程主课的教学和戏曲鉴赏课程文化的渗透,同时还要能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如戏曲方面的基础学科的学习,对于高校戏曲鉴赏课程教学过程教师由于对大学生的特点有所掌握,认为他们不需要太多的去进行深奥内容的学习,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懒散,能不教给学生的尽量不去教,只是进行一些浅显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知识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把握轻重,或者难以真正的融入这些知识中去。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戏曲鉴赏课程教学而言,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将来大学生面对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大学生戏曲鉴赏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要为大学生的戏曲鉴赏课程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大学生戏曲鉴赏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建议

(一)加强大学生戏曲鉴赏课程的教学条件

由于有一些高校条件缺乏,设备相对落后,用多媒体教室来进行戏曲鉴赏课程的讲授的一般很少,主要PPT模式来进行戏曲鉴赏课程教学,这样教学的效果肯定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需要高校学校加强戏曲鉴赏课程教学的硬件设施,让戏曲鉴赏课程教学真正是戏曲鉴赏课程教学,让高校大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真实戏曲鉴赏课程戏曲表演出来的艺术效果。

(二)戏曲鉴赏课程教学教材与学生的接受程度相适应

高校戏曲鉴赏课程教师在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除了了解各类作品的难易程度,可以把程度大致相当的各种作品搭配在一起使用,还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现状,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在对大学生进行教学时要从浅到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戏曲鉴赏课程教学,而不是一味地去盲目拔苗助长,急于改善学习效果,这种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在一般情况下,业余学习戏曲鉴赏课程的大学生一般都需要使用大约一年的学习时间来完成的,对这门功课来说即使是专业学习戏曲的学生还需要至少6个月左右。这个规律具有一般性,而不是特殊的情况下。当然,在特定的情况下,每名学生是不同的,大学生学习需要多长时间具体要根据学生的个人天赋和实践的时间花费在戏曲鉴赏课程上决定。对于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遵循普遍的教学规律,将是一个更安全的方法。

(三)戏曲鉴赏课程教学中不同体裁的戏曲作品要进行搭配

在教学中相互搭配使用不同体裁的作品,要抓好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要正确掌握好各种体裁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二是准确把握各种不同体裁作品之间难易程度的差别和一致。通常按剧种分为昆剧、川剧、豫剧、京剧等,按时间可以分传统戏与现代戏等。教材就是根据以上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编排的,这样的编排跳跃性大,同时,戏曲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在学生不具备相应戏曲知识、学习兴趣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工作中根据实际需要来灵活搭配程度相近或大致相同的各种不同剧种的作品。教师在应用中可以根据每个学生链的不同情况和教学进度的实际需求灵活运用,酌情予以增减。

(四)提高高校戏曲鉴赏课程教师的专业素质

作为高校大学生的戏曲鉴赏课程教师,要有基本的专业水平,这样才不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兴趣,从而导致大学生在戏曲鉴赏课程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掌握个中技法,可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是造成教师和学生沟通不当,而直接满堂灌给学生,很容易形成一些假象。

四、结论

对于初学和接受能力稍弱的高校大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演奏能力还处于很低的水平,这时候教师要做的除了教会他们的基本演奏技能外,还要培养他们实践能力,结合戏曲鉴赏课程的实际教学,更多地去欣赏一些戏曲,这样才会有鉴别的能力,相信经过不断地学习,大学生会达到他们预期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郑传寅,柯凡.关爱戏曲艺术 传播戏曲文化——《戏海飞鸿》读后[J].戏曲艺术,2005,(04) .

[2]毕玉娟.谈戏曲进入高校艺术课堂的重要性[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8).

第3篇:新课程改革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问题驱动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1

[科研课题]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适应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课题编号:GZC1211036

目前高职数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要想知道如何解决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问题在什么地方

1、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2.因材施教——学生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3、源于教学内容基本没变但学时却相对减少

二、问题驱动式的内涵

所谓学问,就是从问题出发探索真理,任何科学研究都是由问题驱动的,问题驱动式教学就是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并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探索新知识。其内涵就是通过质疑、探究与情景的和谐统一,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三、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在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以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教学为例,说明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几个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一、设置问题,激发兴趣,引出本节课的理论教学;

引出上节课所留的应用题,此题有背景资料,即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导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同时此题也是一个引例,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的概念。

应用题:某段电话线的架设其总成本满足函数 ( 为架设线路长度,单位为 ,成本单位为万元),试分析当线路长度分别为 和 时的边际成本,说明含义,再求出成本最低时的线路长度。

师:在总结学生做题的同时,引出函数图像和函数导数的图像。

[设计意图]:此题为二次函数,学生可以通过初中的知识来求解此题。借此题来寻求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更一般的方法,用导数来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请同学观察此函数图像和函数的导数的图像,借此得出函数的单调性和导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教学环节二、理论知识教学

一、单调性的判别法

1、定理(略)

例:

师生共同讨论做题。

师:请学生借助Matlab软件,画出此函数图像。

[设计意图]:以图辅数,通过学生自己绘制的函数图形加深对定理内容的理解,对定理产生认同感,增强对定理实用性的理解。

1、 问题:请同学观察图像,找出单调性改变点处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以图辅数,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总结,给出极值的定义。

二、函数极值及其求法

1、极值定义(略)

2、极值点的注意事项:

以判断题的形式将极值点概念的注意事项涵盖其中,做此题后,请学生总结极值点的注意事项。

3、极值点的判定

问题:结合黑板上的图像同学们请同学们总结,极值点都出现的位置有什么数学特征。学生会找到极值点的必要条件。

问题:导数为0的点一定是极值点吗?我的图像( )里还有导数为0的点,你能通过图像特征看出它在哪里吗?

注意:个别导数为0的点,不影响函数的单调性。

[设计意图]:学生往往认为导数等于0的点就是极值点,以图辅数,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即个别导数为0的点不影响函数的单调性。引出极值点的充分条件。

问题:那么现在我们可以得出求函数单调区间和极值的步骤,请同学来总结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点,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得出结论。

4、求函数单调区间和极值的步骤

5、例题及练习题师生共同完成。 使学生掌握求函数单调区间和极值的方法,同时学习书写格式。 巩固练习,纠正错误,团队做题,以强带弱。

教学环节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本环节中,让学生再做一个具体案例题目,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实务能力。

教学环节四:核心知识点总结与作业

让学生谈谈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是如何分析问题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最后怎么解决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消化、吸收。教师也要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巩固所学。最后,一定要留有课后作业。

四、问题驱动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的设计要有应用性和趣味性,要提出好的问题。

例如在“导数概念”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为:

设某商品的总收益 是销售量 的函数 ,求当销售量为50个单位时的总收益变化率,并解释其经济意义.

微积分处理的就是增量分析问题。分析增量x,y,这是微积分的灵魂。可对于刚接触微积分的学生,对增量x的感受是“一头雾水”。有了上面的问题,增量就可以理解了。作为经销商,他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在销售量为 时,在 的基础上调整销量x时,市场的反应(收益的增减量y)如何?研究的是x与相应的y的关系y=f( +x)-f( )。

此题中 ,所以 。其经济意义为:在销售量为50个单位的基础上,如果再多销售一个单位,总收益将增加64个单位。有了上面的问题,增量就可以理解了。从考察变量之间的关系,到认识增量之间的关系,完成这一飞跃,才真正理解微积分。

2、问题驱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也不必每一节课的教学都要问题驱动,不能因为是问题驱动式教学“硬来”,太拘泥于形式主义,弄巧成拙,作茧自缚。所提出的问题也要恰当,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及认知水平设计问题,问题始终保持在欲知未知、半生不熟的中等强度上,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函数的凹凸性及拐点的教学中,我就是让学生观察逻辑斯蒂曲线,

曲线如图所示,其反映了一般产品的成长过程、耐用消费品的变化规律等。函数是单调增加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在 的两侧增加的规律有所不同。在 的左侧函数是随着的变化其增加幅度大,而在 的右侧函数随着x 的变化其增加幅度小。从而给出函数凹凸的概念。

第4篇:新课程改革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课程改革 教师 教学方式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24-01

1.前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为了推进国民素质教育,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新课程通过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数学教学变成开放性、多元性和基础性的学习过程。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体系设置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提供有所侧重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以及推理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展开,但是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却并不乐观,一些老师不能把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学生也在不断变化的课程内容里茫然,家长表现出的则是对孩子文化课成绩的担忧。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的办法,也需要我们对新课程改革有一个正确、深刻的认识。以下通过涉及新课程改革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思维。随着社会分工不断具体,任何岗位都需要操作者具有高度的独立思考、分析能力,技能可以学习,但是思维方式需要长期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就是基于当前的社会现状,调整了原有的教学方式。

其次,随着课程的改革,教学内容也随之改变,原有的以分数为主流的评价方式自然要有所改变。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应综合性的增添自主创新、思考分析能力提升的得分点,将学生的个人能力转化成分数,以此来鼓励学生尽快的接纳,适应新课程,不要因学生成绩一时的略微下降而放弃改革,应看到改革后的新课程对学生长远的正面影响。

然后,要注意授课资料的准备,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学内容和范围的增加,教师需要各种辅助道具进行教学,如投影仪、电子课件、各种教学视频以及其他辅助设备。此外,教师还应从自身做好准备,进行丰富的数学相关知识储备,避免在开放性授课过程中出现无法把握课堂讨论方向的状况。

此外,还应该注意改进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中,老师高高在上,大多单以成绩论成败,学生压力大,面对挫折时心理脆弱。在新课程改革后,应将师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以交流探讨的形式进行新知识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探索,不惧失败,培养学生积极创新和思考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习惯。

最后,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进。将现实中的事物增添到数学理论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并在具体化的讲解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论的印象。同时,教师不应将课堂变成自我演讲的地方,而是应该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讨论的气氛始终主导学习的过程,自主探索出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吸收。

3.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执行对象是学生,执行主题则是教师。新课程改革能否真正实现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深刻认知的前提下改变自身教学方式,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和家长,真正意义的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成功。作为一线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3.1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应努力寻求趣味性的教学,摆脱枯燥的照本宣科式教学,适当的将理论拓展到相关实际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3.2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当前社会实际生产中,各学科之间交叉领域增多,大多数的科研领域都是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成果,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也不能够仅仅满足于数学方面的钻研,应该不断学习与数学领域相关的学科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系统,避免在教学中出现片面的观点,丰富的学识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老师的授课风采,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3适当利用新媒体教学

当下学校的硬件设备都足够先进,适当的利用PPT、宣传片等新颖的手段进行教学,课件能够提供更丰富的讲解内容,有利于学生跟随授课教师的进度学习。但是不要过度依赖新媒体,应以教师自身为主,不可因使用电子课件而疏于板书和随堂互动。

3.4增强课堂互动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就是推动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数学思考习惯。因此课堂的互动应作为主要形式进行推广,在教授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同时注意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但是应注意不要因气氛的活跃而忽略知识的讲解,知识讲解是教学的基础。

3.5改变以分数为主的评价体制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提升学生考试取高分之外的个人素质,因此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体制应该予以摒弃,提出新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分数占一部分,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个人表达能力等均应在评分的考虑范围之内。同时注重参考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参与到评分系统的改善中来,更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热情。

4.结束语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支持新课程改革。同时,作为人民教师,更应该通过提升个人素质、探索新教学方法和转变教学观念的方式,支持和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推广。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当前已经有了足够的推广经验,期盼在今后能够有更多的高中数学教师参与到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来,为促进新课程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5篇:新课程改革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挑战 学习内容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44-02

步入新世纪,教师这个职业已经不再是“只要有知识就能当教师”的现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精神、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专业精神、专业发展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这个角色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知识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方法方可胜任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基于此,本人主要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需要继续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方式方面加以探究,通过学习促进高中教师专业性发展。

1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的学习内容探究

1.1 研习新课程改革,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教材也随之进行革新。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深入研习新课程改革,领会改革的文件精神,领悟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并通过研究高中化学三套教材的体系结构以及内容呈现的异同,重点了解并掌握新课程课程标准的制定原则、新教材的编写体系、教学内容三维目标的具体达成,把握知识在教材中的深度、广度,实现新课程教学有的放矢。

1.2 研读大学的教材,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所用的新教材中涉及很多大学知识,更加注重了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衔接。但是有些知识点相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新人教版选修模块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点等,这即要求高中教师对大学的知识掌握透彻,扎实掌握基本原理和理论,并且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些知识呈现给学生。

基于此,在新课程实施之际高中化学教师应该自主深入研读大学教材,仔细体味并深入掌握相关知识点在基本原理,认真分析相关知识点在中学化学教材和在大学教材中要求的异同,把握相关知识点在新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和结构,同时通过研读大学教材给学生搜集大量的感性认识材料,易于日后授课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探究。

1.3 学习信息处理技术,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夯实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未来的新课程改革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和软件工具,模拟危险性实验、模拟错误实验操作、解释抽象知识,为学生研究和体验提供条件,学生能在动态情景中观察现象、读取数据、探索和发现研究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这即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在扩充专业知识面的同时还应该系统学习各种软件工具如ppt、photoshop、flash、会声会影、“仿真化学实验室”等基本软件的使用,为今后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教师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夯实基础。

1.4 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的课程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教师的教学思想应该以学生的自主建构为中心,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降低自己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对知识进行研究学习,而不是知识的权威传授者。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应该继续研习课程教学论,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革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法合乎新课程改革的要去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观摩学习试验区提供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对精品课程集体研习,交流讨论精品课程中授课教师授课的目的和方式,评价其授课过程的优点与不足,并从中借鉴精品课程中先进的教学经验:

2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学习方式探究

2.1 营造氛围,促进教师成为学习共同体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指教学在学习实践和问题研究中结成共同体,教师以问题为出发点共同研究学习,自发地对教学以及教师的学习进行探讨,在相互交流学习过程中不带任何感彩,旨在研究学习中相互交流讨论获得新的思想。

教师学习共同的学习活动是由共同目标导向,共同体成员在相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共同的知趣、愿景、情感和彼此依赖的背景下,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参与、交流、合作,对学习目标共同学习,实现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改革的内在驱动力,学习共同体对教师的持续学习和专业发展具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

2.2 改变培训形式,加大教师职后培训力度

教师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由于教师教学实践问题情境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决定了教师需要整合和掌握关于学习和发展、社会背景和文化、课程与教学、学生独特性的发展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要让教师的各种培训与日常复杂的专业实践情境相结合。

以往的教师职后培训很大部分都忽略了教师实践背景的复杂性,通常忽略了教师教学实践的真实情境,只是通过简单的讲授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受训者,受训教师被动地接受培训的内容,无法将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使得教师的职后培训成为流于形式,培训没有能够发挥实现教师自己进修、自我学习的作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的各种职后培训可以大胆尝试开展合作探究式的培训活动,在充分考虑教师实践专业背景的复杂性前提下,创设的各种新型的培训活动,让参加培训者在培训的过程中积极将培训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并在培训后与同事交流学习,将培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交流讨论,在交流讨论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教师成为学习新教学技术、新教学理念的共同体。

第6篇:新课程改革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专业化发展;数学教师

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拉开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序幕。

在这个背景下,数学新课标教材也作了很大的调整:新课改之后的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模块由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1、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系列3、系列4由若干专题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36学时),每个专题1学分(18学时),每2个专题可组成。而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因此数学教师的培养必须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实现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让数学教师与新课程同行。

一、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转化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教育研究工作的深入,教师专业化发展逐渐成为世界教育的热点问题,也成为评价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重要依据。而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逐渐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的热点问题,例如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下称ICME-6)的主题是“技术和师资的培训”;ICME-7的主题是“数学教师的作用”。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世界数学教育开始逐渐关注数学教师的培养和专业化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目前,中国正如火如荼地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根本目的是通过综合性和灵活性更强的课程安排,立足学校,使学生能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有利于他们成为富创意、好思考、善解难和能应变的人才。在这里教师能否因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而在教学上作出适当的调节和配合,同样决定着改革的成败。

数学课程改革更是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需要数学教师做出不同层次的改变(见下图),逐渐实现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压力,数学教师应该做出哪些努力呢?

第一,用“教师教育”的理念取代“师范教育”的观念。这就要求数学老师从始至终把自己当做一名教师——未来的数学教育家来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数学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综合素质。

第二,注重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要树立终身教育思想,数学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不断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工作之前,也就是大学阶段我们接受高等教育;工作之后也要通过自学或者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和文化素质修养。

第三,变革教师培训和培养模式。学校在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上也要一改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不仅注重数学教师的讲课能力等师范技巧的培养,更要加强数学教师的理论素质的培养,并通过关注国际教育的最新动态而对教师做出相应的培养,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第四,调整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师专业化是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育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新课改革的背景下,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不仅可以推动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也可以为国家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

综上所述,新课程要求高中数学老师做出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包括表层改变,更要包括真确式改变。而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整个国际数学教学的热点和趋势。做好了高中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才能在国际数学教育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实验),4-5

[2]何茜,孙美花.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教师教育改革.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Vol.34,No.4,2-5

[3]王林全.现代数学教育研究概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2011.1重印),66-75

第7篇:新课程改革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模式化教学;创造性思维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内外改革的大趋势,而新课程改革更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素质教育是在学科教育的同时,注重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目前,农村中学教育思想看似不再落后,观念也不再陈旧,相反的是,新课改风暴席卷农村教育,改革力度空前绝后,学习并模仿先进的教学模式,似乎成了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于是,不分地域、不分对象、不分学科地照搬,只注重外在的“形”,忽略了内涵的“神”,成了模式化教学,这就是我们一些农村中学的新课程改革。如此一来,学生的素质没见提高,反倒有所下降。我们是不是该反省一下,究竟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素质教育还能否顺利实施?这着实令人担忧。因此,农村中学发展素质教育刻不容缓,新课程改革更应该立足实际,对症下药。从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看,我认为,祛除痼疾、勇于创新是可通之途。

一、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提高中学校长、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一个学校,能否尽快实施素质教育,正确实施新课程改革,校长和教师是关键。中学校长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实施者、宣传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应试教育从科举制度至今,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要向素质教育转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着相当大的阻力。于是,很多校长就强烈要求老师们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不管这种模式是否适合本土,一律生搬硬套,仅仅是停留在表层的一种模仿。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是与时代和素质教育相违背的。由此可见,实施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于教育内部,这就需要校长做好本校教师的宣传发动工作,带领全校教师学习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理论、政策、外单位的先进经验,拓宽教师的视野。教师也必须提高对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的认识,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的研究,全面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习惯,学校并为之创造有利条件,为新课程改革铺路

农村学生知识面窄,视野较局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资料表明,见多识广,读书较多的学生比同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强,语言表达能力要好,写作素材丰富,自然作文水平就高,在这一点上,农村的学生比不上城市的学生。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充实并开发图书室、阅览室,支持学生搞好课外阅读,而不是禁止、反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能读到有关文学、艺术、军事、科普类读物,并能通过报纸、杂志,了解时事、尖端科技等。这样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陶冶情操,还可以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为学习服务,间接推动新课程改革。同时,通过了解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学会审美,把美育和德育过程融为一体。

三、更新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过于约束学生的行为与思想,习惯使用命令和规范,用大人的想法来代替孩子的思维,这不是直接的教育教学问题,而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应试”思想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导,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过分强调逻辑思维、收敛思维和定向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一般只要求得到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为了确保高分率,不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师或书本不同的看法,甚至反对和压制这样的看法。

有这样一则材料,美、日、中三国的三个教师教学生画苹果,美、日的老师让学生自己画,中国的老师则画在黑板上让学生照着画,中国老师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很值得敬佩,同时我们又会为孩子的创造力被抹杀而感到悲哀。我们常常越俎代庖,把略读课文当精读课文来讲,不仅无法完成教学目标,而且与我们的课程改革是背道而驰的。在此等规范之下,我们的孩子便不想去思考,不敢去创新了。是我们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吗?不是,缺乏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土壤。而我们这里所谓的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不错,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但模式化教学则无异于邯郸学步,把手段当目的,忘记教学的本质,教育的追求,是本末倒置,更不会有什么成效的。

第8篇:新课程改革的趋势范文

一、中学语文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视野过于狭窄

教学视野狭窄指的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过于单一,一切以考试为中心的思想使得初中语文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过多的阻碍。传统的应试教育始终无法彻底根除,而新课程改革也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应当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开阔教学视野。如果教学视野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上,一味地追求升学率,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也会导致教师的教学水平的下降和教学素质的丧失,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教书匠。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学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做到开阔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十分遗憾的是,大多数中学语文课堂都被“字词辨析、段落拆分讲解、试题练习”等内容充斥着,本应充满生活气息的语文课堂变得十分枯燥乏味,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致也被摧毁,这与教师教学个性的丧失、教学视野过于狭窄不无关系。

2.缺乏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众所周知,学好语文的前提之一是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将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目前,很多中学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中学都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文环境,很多学校的图书馆、图书室等基本设施还未建立。有的学校虽然建立了图书馆,但也只是将其作为摆设,并没有正式开放和认真管理。因此,学生除了语文课本,在学校内再无其他的课外读物可以阅读,学生只能通过语文课本来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学习就仅局限在课本,无法再深入。

3.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中学,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中学,教学手段仍然停留在言传身教的单一模式上,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讲解的同时进行板书,学生则机械地抄写。在对学习效果进行考评方面,也只停留在单一的通过考试成绩来评定的层面。这就一方面导致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导致教师教学个性的丧失。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渐被广大学校所接受并应用,然而在大部分学校,教师也只是机械地将板书制作成课件,课堂上演示给学生看,学生仍然是单纯地抄写。显然,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成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阻碍。

二、对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1.拓宽教学视野,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语文课程改革中提出,应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在新课程改革中都有所体现。如汉字教学,传统做法是针对汉字的象形表意特点进行教学,新课程则强调“体现汉字的特点,做到形音义相结合”,把汉字“形”的位置置于最前面。而且,汉语拼音只被定位在“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这是符合汉字识字规律的。又如阅读教学,传统经验是重感悟,故强调“熟读精思”;重积淀,故强调吟诵;重语文修养,故强调博览群书。这些宝贵的经验都在新课程改革中被充分的反映出来,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精髓,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另一方面也要适当对其加以改进和创新,通过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2.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语文学科的学习是以传承民族文化作为根本任务的学科,而对其进行创新的基础便是学习者的创造性学习。所谓的创造性学习,就是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传统的语文教育中,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强调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伟大职责,而使信息单方面向学生进行传递,这也是典型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现代语文教育提倡以学生作为主体,强调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和个性价值的实现。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是创造性学习最核心的体现,有心理学家指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倡创造性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心智转化为外在的创造性活动。能够积极地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并且尝试着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就是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3.重视对知识、情感、能力的综合评价

评价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为了对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进行证明,而是为了通过评价更好地改善教学方式和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考试只是评价方式的一种。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应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以及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而且要注重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过程。新课程改革中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保证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权和发展权。

三、结束语

第9篇:新课程改革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创新教育;问题探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下发,目前全国各地正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这次改革是一次全新的教育改革,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创新教育问题。当今,高等师范课程改革相对滞后,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教育具有连续性,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相承关系,势必要求大学教育作相应的变革。而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必然会推动高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所以,只有寻求合适的传承纽带来更好地衔接两者,才能够使高师教育课程改革切合实际地顺利开展。本文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寻求更好的改革思路和路径。

一、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课程改革实验启动以后,效果究竟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这是广大从事实验的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我们选择地处豫东、属淮海经济区的中等城市商丘市进行了调研,这样的城市极具文化教育区域性特征,作为调研对象,有着一定的代表性。以下根据对商丘市睢阳区实验区的调查结果来分析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问题。新课程改革方案中提出的评价标准非常好,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这些评价标准,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对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也是有力的手段。一线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是:升级和升学中如何能很好地把握这些标准。实验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实验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换;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的转换,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思维的沟通与衔接。在教与学的过程当中把握好了这些“标准”,学生必然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从而应试能力获得相应的提高。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提高不是在呼着升学的口号中进行,而是在师生互动、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展开,它能给学生一种良好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思维环境和学习氛围,能让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的问答、练习、课下的作业,平时的测试,终结性的考试,都保持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只有在这种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下,学生才有可能把握属于自己的机会。

2.新课程改革实验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调查中发现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确实参与到了学生学习的活动中。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师生互动体现得尤为突出,这在以往的课堂上是极少见的。但同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分组与教师兼顾的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必须分组实施。但是,一个教师不可能同时兼顾太多的学习小组,最大的问题在于诸多的学习小组中竞有不少在讨论与课题无关的问题,这样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起的作用就大打折扣,而且也失去了主导者的地位,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热烈课堂气氛背后的教学效果究竟如何。无疑,减少班级人数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我们所希望的“师生互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仅仅是一种表象,而是一种学生真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验班由于实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的活动增加了,互相交流的时间增多了,教师讲得少了,学生练的时间少了。如果说教师讲得少可以通过讲得精去加以弥补,而学生练得少确是不小的损失。可言传的知识就是明确知识,这部分知识必须从“听”中学;不可言传的知识就是默会知识,这部分知识本质上的理解和领悟,必须从“做”中学。实践证明,“实践技能很难诉诸于文字”,“科学的创新根源于默会的力量”。因此,不论课改如何进行,留给学生“做”的时间不能少。个别学校的教师未布置作业,或布置作业量较少。“轻负担,高质量”是一个值得倡导的口号,这里的负担主要应是指心理负担。一个心理有适度压力的人,他的创造力是最好的。减负,不仅仅是表面负担的“减”,而且应该包括学生心理压力的“减”,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使学生身心健康,从而愉快地学习,创造力离不开基础知识训练。

以上方面的问题,最根本的症结仍然在于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换言之,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在创新教育上收到的实效甚少。为此,以下主要就此进―步从理论方面分析新课程改革中创新教育的内涵以及特征,以期对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及对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起到―定的作用。

二、新课程改革中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强调的是优化学生的内在素养和外在学习条件,使学生在学习上掌握学习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学生的自主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是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观念的体现,其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品格。

1.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实施创新教育,并不意味着对接受性学习的全盘否定。从实验调查的情况看,最大的问题是“走极端”现象。科学的学习是接受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的统―。接受性学习作为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固然存在很多弊端,但在班级授课制存在的前提下,接受性学习以其经济、适用、快捷的优点广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为此,我们不应完全否定或抛弃接受性学习,而应吸收其合理和积极的成分,从理论层面上对接受性学习加以扬弃,从实践层面上对接受性学习进行超越,这才是新课程改革中的创新性学习。

2.创新教育中的学习更多地呈现出非线性的特点。事实上传统循序渐进式学习和创新教育下的非线性学习各有自己的优势。循序渐进式的学习,对于学习者把握、记忆基础的知识信息,完成知识目标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于探索、发现前沿性、超前性的知识,包括新知识的出现、新事物的发展趋势等,非线性学习具有循序渐进式学习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出现,学生可以在这个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网上通过超文本链接网站浏览信息,在这种学习环境下,每个学习者都是独立的、特别的,都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或自行规划安排学习进程,自我反馈学习结果和矫正学习行为。

3.创新教育下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活动。这种有效性首先表现为一种知识的累积。也就是说,知识的多少与创新能力的大小并不一定成正比,但是,一定量的知识是创新的基础,这也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同时依旧强调“双基”训练的原因。其次,这种学习不仅表现在获得书本上的某些基本知识,还表现为人生经验、社会阅历的获得,表现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品质、个性、意志的彰显。此外,这种学习还是个体知识结构(即包括前述的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重新构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个体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建构过程,是学生从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和经验出发,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探索人生,并从中建构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我调控、自我选择及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的过程。

三、新课程改革中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

1.新课程改革中创新教育决定了学生是真正的主体,要以学生的自主持续发展为目标。一方面表现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出自主性,自主学习是创新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的教相对于学生的学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创新性学习只有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这种自主性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自我设计、学习方法的自我选择、学习时间的自我安排、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学习效果的自我反馈等。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积极的探索者。学生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探究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围绕所学知识或一些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并能对其作出科学的解释;学生在这种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能对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在探究中体验挫折与成功;通过探究中的交流、争议与合作,可以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更正确的认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灵感,进而提出新的假设。

2.新课程改革中的创新教育决定了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与教师、同学和学习资源的交互中形成的主体性不断生成和提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师的“倾听”与“理解”,表现为学生思维活跃和新知的建构等,同时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与沟通,进而与学生在交互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共识,容忍差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是指在学习中,学习者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学习心理、兴趣爱好、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交互,达到融合共生。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是一个人不断成熟、完善和超越自我的重要条件,这种交互主要表现在与校内学习资源、校外学习资源、信息化学习资源等的交互,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细致的观察、积极的参与、认真的思考、及时的感悟,从而建构自己的意义和认识,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经验积累,并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

3.新课程改革中的创新教育不仅重视明确知识的学习,而且强调默会知识的学习。默会知识简单地说就是不可言传的知识,一般地指学生中呈现出来的元认知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收集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创造性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必须通过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不断反思、深刻理解,方能自主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