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遗传学的主要内容范文

遗传学的主要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遗传学的主要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遗传学的主要内容

第1篇:遗传学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遗传学;教学;思考

临床医学遗传学是一门研究遗传性疾病病因、遗传规律、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学科,也是一门将遗传学应用于临床诊疗分析的前沿学科。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高速发展,遗传病确诊率大幅度提高。许多遗传性疾病若能及时确诊并进行早期干预,可缓解甚至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1-2]。遗传病的早期筛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正确治疗正逐渐成为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新挑战。如何提高该学科教学的适用性、高效性、创新性,培养高质量临床医生,加强临床工作中遗传性疾病诊疗思维及疾病鉴别,建立扎实的遗传学知识基础及熟练的应用能力十分重要。

1临床医学遗传学特点

1.1遗传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涉及面广

临床医学遗传学是采用遗传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临床医学中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与预防的一门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疾病、体细胞遗传病等。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推进,医疗技术发展,目前发现突变基因数量十分庞大,涉及疾病数千种[3]。遗传学不仅与生物医学领域内容息息相关,还与肿瘤科、妇产科、儿科、内分泌科、眼科、风湿免疫科等紧密联系,几乎所有疾病或多或少都与遗传相关[4]。

1.2内容更新快,研究意义深远

近几年随着基因检测技术快速发展,临床医学遗传学内容更新十分迅速。许多疾病例如囊性纤维化,自1989年发现该病致病基因为CFTR基因后,陆续有研究发现多种突变基因型及相应的发病机制,在分子遗传水平层面研发出多种靶向治疗药物。仅30多年时间,囊性纤维化从对发病机制茫然无知到目前90%携带Phe508delCFTR突变的患者能得到有效治疗[5-6]。遗传代谢病的新生儿筛查,可以对几十种遗传代谢病进行有效干预,极大降低了这些疾病的死亡率及残障率。但至今临床上仍有许多遗传性疾病发病原因不清楚,研究空间十分广阔。明确疾病致病机制,可从疾病源头进行靶向治疗,副作用小,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还能进行针对性遗传咨询,从而达到控制遗传病的再发、降低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2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2.1课时较短,教学时间不合理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要求学生在大学早期(大一、大二)即完成临床医学遗传学的相关课程学习。临床医学遗传学知识体系丰富,专有名词繁多,分子机制复杂,要求学生能从微观角度看待宏观疾病,并能理解、分析。而对于刚进校园、无理论基础的低年级学生,除临床经验缺乏外,因课时较短,仅理解及学习遗传学基础知识也较为吃力,课程参与度明显不足[7]。此外,后期医院见习、实习,甚至毕业后规培过程中,学生所在医院等级不同,许多医院并未设立专门的临床医学遗传学相关科室,即使部分医院已建立相关门诊,但因无相关病房,且受时间限制,学生基本安排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耳鼻咽喉科等常规科室轮转,很少有学生至遗传学相关科室进行系统学习。这些均导致学生对临床医学遗传学内容不熟悉,对遗传学疾病没有一个整体概念,无法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2.2教学方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临床医学遗传学教学模式以枯燥的讲授式为主,部分辅以多媒体教学,整体呈现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模式。少数学校开展分子遗传学实验,但基本开展形式为教师主导进行的验证性或模仿性实验,学生只需要掌握实验过程及结果,极少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每个步骤操作目的是什么等问题。临床医学遗传学内容复杂、理解抽象、教学方式单一,常导致学生认为该学科困难枯燥,课程参与度低,多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进行学习。早期无法建立学生对临床医学遗传学的兴趣,导致其主观能动性下降,后期医院实践并无相关内容整体认知教学,影响对遗传性疾病的正确认识及创新探索。

2.3课程教材更新速度慢,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课程教材的完成需经过撰写、审核、印刷等过程,出版周期长,更新速度较临床医学遗传学发展慢,导致学生对学科前沿技术与内容一无所知。知识储备不足,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自学能力培养受限。此外,目前临床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评价仍以“一张试卷定成绩”形式为主,考核内容为上课重点讲解内容的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等。这种考核方式常导致学生对临床医学遗传学知识点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对该学科整体的认识、理解、应用。

3深化临床医学遗传学教学的思考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医学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医学高速发展要求教师能因材施教。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培养主要分为在校理论学习、医院见习与实习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医学生基础及任务要求不同,教学内容与方式也应按实际情况制定。

3.1低年级本科生

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是关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此期主要教学目标为有效传授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形成宏观临床医学遗传学体系认知。针对临床医学遗传学特点,在学生有一定临床理论基础后再进行授课,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接受度及理解度,故该课程可延至大学三、四年级。适当增加课程学时,对讲课内容进行筛选优化,丰富课程开展形式,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例如可将教材文字教学转变为实验联合多媒体学习,临床医学遗传学基础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多媒体教学则将抽象概念转化成实际图像流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在本科教学中也可逐渐引进CBL、PBL教学、遗传病家系调查及模拟化临床咨询等教学形式,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临床医学与遗传学的紧密联系[8-9]。以新生儿筛查的遗传代谢性疾病为例,由讲师帮助学生建立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整体框架,逐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新生儿筛查疾病是这些内容?每种筛查的疾病是通过哪些指标评估?筛查阳性的患儿如何确诊?等。同时适当加入1~2个典型遗传病病例,鼓励学生课后线上查找资料,下一次线上教学进行讨论。在校期间学生需建立扎实的临床医学遗传学理论基础,完善疾病的诊断思维,学会提问及解决问题。考核方式也需要进行调整,在理论知识考核的基础上加入病例讨论、文献查阅能力等内容,促进学生对临床医学遗传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第2篇:遗传学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遗传学》;课程建设;本科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07-03

《遗传学》是上一世纪生物科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其研究范畴大幅度拓宽和深化,新技术和新方法也不断涌现[1]。《遗传学》内容抽象,涉及相关知识面广,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如何“以人为本”地让学生尽可能掌握本门课程知识,成为《遗传学》课程改革的重点[2,3]。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科的飞速发展,《遗传学》的研究方面逐渐拓宽、深化,势必将在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研究领域继续展开激烈的竞争,因此培养具备丰富的《遗传学》知识,同时兼备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创新人才已迫在眉睫[4]。因此,要强化《遗传学》课程的建设工作,在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为前提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运用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遗传学》课程在本科教学中一直是很重要的基础课程,尤其是在农学和生物学等相关学科中的教授中,取得的成绩也很显著。与此同时,《遗传学》及其相关学科发展之迅速,使得教学中出现授课内容的增加与课时安排矛盾突出、教学方法不适应《遗传学》的快速发展、教师队伍知识结构需要调整及教学仪器和设备较为陈旧等问题比较突出。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改进,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的建设,将《遗传学》课程的逐步合理优化。

一、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课程体系的建设

《遗传学》教学大纲严格依据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充分体现出本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前瞻性。而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灵活互动,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遗传学》所学的基本规律来分析学科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遗传分析能力。规范《遗传学》的教学管理模式,避免重复知识的讲授,多配合一些案例分析,并及时将一些新知识、新案例及时补充到课堂和实验之中,可以适当地开设与《遗传学》理论相关的综合性实验,同时结合生物技术前沿技术领域,开设了有关遗传转化和利用染色体的微核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等综合实验,将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使《遗传学》课程始终保持一种活力,通过对教学的研究和创新,探索并运用精品课程教学高水平的途径和方法,使《遗传学》教学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随着近年教学同行们的不懈努力,已将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添加到《遗传学》授课内容中,因此《遗传学》内容已有明显增加,《遗传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在保持本学科自身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还要强调反映力遗产学,特别是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在20世纪90年代的最新进展。因此,《遗传学》课程为适应21世纪学科发展的需要,在论述方面应对经典《遗传学》进行适当整合,以遗传物质的本质、传递、变异和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为主线,对与《遗传学》紧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做重点讲解和介绍。其内容涉及生物体宏观到微观等各个层次,包括生物进化过程、植物群落演化、各种生物体形态性状以及细胞染色体、DNA分子结构等。教学内容上,应注意避免与其他学科相重复,使学生对《遗传学》的不同层次上有较为完整和充分的认识,从而充分了解和掌握《遗传学》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更深层次上了解和掌握《遗传学》知识。另外,教师把每章内容讲解学习完成后,应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一些精选习题,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的测评

教学效果是评价课程建设成效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深层次地改进考核办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考核方法上,可以采取笔试、面试、课程论文和课后习题相结合,单项试题与综合分析试题相结合的方法。在考试命题上,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应多出理解分析方面的试题,做到灵活多变。同时将实验操作过程、报告结果,纪律和实验考试等也纳入到实验考核中来,在提高在《遗传学》总成绩中实验成绩的所占比例。“理论综合试题”的内容要让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思考后,在综合全书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行完成,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全面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考试可采用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根据考试结果由教师现场打分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

(一)改善传统教学方法

首先,在《遗传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培养学生的遗传分析能力作为重点。为了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与全新的体验,教师一般会采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例如:交互式、实习法等。这种方式方法对加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基本规律、理论、概念以及研究发放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也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启发式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大的支配空间,在实际学习中掌握主动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开放实验室,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可以最大程度地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这些都是开展研究《遗传学》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也是改善改进日常教学效果的基础。同时,《遗传学》中日常教学情况及时反馈以及课后征询学生意见制度的实施,可以多方参考学生对教育教学的意见建议,适时的改善教学方法,保持教学双向信息反馈通道。

(二)不断改进教学手段

为了改善课程教学质量与日常教学效果,同时克服有时遇到的课时不足的问题,需要在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重与教学改革中,积极创建和应用CAI教学课件,结合实物、图片、录像等进行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同时为了方便学生的自学和复习,又能让教师授课使用,在《遗传学》CAI教学课件中,可以同时制作网络版和课堂教学版两个板块。《遗传学》课件具有界面美观、内容新颖、结构紧凑、文字精炼、图文并茂等特点,实物照片和彩图多,能够将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时期和世代、宏观和微观特性等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遗传学》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而多媒体教学设备则使其变得生动直观,更加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多媒体课件中附有的教学大纲、日历、参考书和教辅助资料等内容也方便了任课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遗传学》需要掌握的内容范畴,课后学生们可以随时上网阅读和复习课上的内容,还可以通过课件链接到国内外与《遗传学》相关的诸多网站进行自主学习与兴趣学习。另外,还要配合《遗传学》CAI教学课件,编写配套的笔记型电子版教材,有助于克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媒体笔记难记的问题,也方便了学生们根据相关的课件内容进行复习。

三、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好一门精品课程不仅要有丰厚的物质基础,还需要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一支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在《遗传学》教学的工作中,受到高度关注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师资队伍建设。因此,根据《遗传学》的课程教学队伍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所需的课程,制订一套《遗传学》课程的发展规划和培养师资的计划,并且由丰富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势在必行。可通过对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培养、教学素质培养、科研素质培养等三个方面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一)综合素质培养

教师之间应该及时交流上课经验,选修课程应选择与《遗传学》课程相关的一些课程,例如:《植物学》、《生物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这样可以丰富教师的知识。要保证教学的质量,教学课件必须由专业人士制作,教学的质量和课件的内容也必须由课程的负责人全权负责。要经常举行《遗传学》的课程教学研讨会,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学期开学后,由团队的负责人组织和指导下,请团队中资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其他学校长期工作的一线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综合素质的培训。依托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业务部门进行调研,使教师有机会参加业务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二)教学素质的培养

青年教师应经常参加学校组织教学观摩课程。在参与的过程中同时由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中的老教授可以亲自传授一些教学方法或者经验。这样有利于青年教师学习到丰富的实践知识以及亲身体验。以便青年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更好地学以致用。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缺陷,或者说是教学经验不足。学校可以安排青年教师给有着丰富经验的老教授担任教学指导老师,制定详细的、以老教授带新青年教师的计划,年轻教师可以给导师承担一些工作。这样在教学上青年教师可以学到的知识很多。这样有利于青年教师积累丰富知识和经验。在参加教研活动的过程中会逐渐的提高自身的水平。青年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教学经验,这样才能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育教研的能力。

(三)科研素质培养

只有当教师自身具有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才能游刃有余地将理论简单而有效地传授于学生,使学生更为直观地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应用领域,从而能有效地避免学生眼高手低现象的出现。因此,青年教师需要承担或者参与其中的一些科研项目。通过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有效地反馈到教学实践中,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为开展教学实践提供更高的水平。青年教师和科研骨干都是教学团队中最重要的支柱和后备力量。因此学校应大力支持青年骨干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或有计划攻读博士学位或进博士后流动站,争取实现教师博士化,在年龄上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支持青年教师从事科研工作。

四、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的提高

根据《遗传学》发展迅速并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这一特色,这门课程要从多方面入手,做出具体的内容调整,例如:实验的项目、实验的具体教程和实验实践的内容,对有连续性和相似性的实验进行归纳并拢,在课堂上多多开展具有设计性、应用性、综合性的实验,对于验证性的实验要逐步削减,从而跟上国内外本学科的发展步伐。争取与国际国内重点大学的学科实践看齐,不断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一)增开新实验

根据开课对象所学专业不同的特点,在保证经典《遗传学》实验开设的前提下,逐年增加1~2个新的实验项目。对室内外的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在实验课程中我们要积极采用新进的教学技术,去辅助实验的顺利开展,此课程的实验要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来开展,从而提高我们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技术还不够纯熟、不够全面,知识面也有待拓宽。对此,此学科的实验内容需要增加与《遗传学》课程内容有着密切关系的、具有综合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如“植物染色体的核型分析”、“果蝇标本的采集、形态鉴别和杂交实验”、“多倍体的诱发与鉴定”等,这样的实验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此学科中的具有综合性的实验应该达到总实验量的一半左右,这样的实验体系才更加合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学生们也要对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现象进行认真的思考,对实验结果加以分析,积极完成实验报告或撰写论文,通过实验对其原理和方法有了彻底的理解和掌握。

(二)更新实验设备,改善实验环境

更新实验设备、改善实验环境,是我们实验教学水平提高的基础条件和硬性条件。在学校经济条件和实验场地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建设完成具有功能齐全的教学实验室,同时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这样的实验室可以满足更多专业学生的实验要求,能够满足我们更多学科实验任务和符合综合性实验的需求,从而大大提高我们的实验教学水平。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良好的实验环境,我们要积极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责任到人,同时对实验室的开发时间要加以延长,这样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亲手做实验。我们要培养学生爱护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的意识,让学生自主对其进行管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和实验指导教师共同协商,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对此课程实验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的操作技能不断提升,从而实现高效实验课堂的目的。

(三)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中运用的一种重要方式,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方面要采用优秀的教学资料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也要将多媒体技术引用到教学中,在《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如此,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教学手法和手段。为此,实验室要不断增添、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尤其是多媒体教学仪器设备,在改善教学环境和实验条件的同时,也为教师自己更深层次的教学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举个例子,以前教师如果与学生一起进行显微镜内的观察,难度很大,过程也比较繁琐。但是,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将显微镜里可观察到的物体用数码显微系统映射到大屏幕上,教师的讲解就更加容易,更生动活泼,学生学习也简单了,更增添了学习兴趣。再者,平常学生自己做完的片子也可以在计算机中保存,随时就可以打印出来,减少了学生的工作量,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平常各种教学图片扫描到电脑里让学生进行观看,可以使教学效果有一个很大层次的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可以看出《遗传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在把握该课程特点的基础上,重点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据此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通过先进的教学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实践过程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实践过程,是提高《遗传学》课程教学质量、紧跟时代步伐的有效手段。今后将以此为指导思想,并进一步完善《遗传学》课程建设,使课程教学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黄旭明,梁雅梨.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3,(6):58-60.

[2]沈法富,王洪刚,于元杰.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多媒体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J].遗传,2000,22(1):34-36.

第3篇:遗传学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TBL教学法LBL教学法医学遗传学教学应用效果

我国现代医学水平在不断进步,有关医学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如果仅仅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展开教学,可能会出现教学内容不全面,教学知识不严谨等情况。医学遗传学是向临床医学过程发展的一种必经学科,该学科主要是给学生教学人体遗传学机制、遗传传递的方式方法、家族疾病的遗传基础等知识,家族遗传病主要是根据该学科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诊断、治疗、预防、预后护理等操作,但是,想要做到以上操作也是需要大量的、全面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作为支撑,所以,怎样短时间内教好医学遗传学知识是一个问题。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医学遗传学主要是以老师为主,对学生传授知识,但是并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度较差,期末考试成绩也得不到显著的改善。TBL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全面性进行改善,以学生为主,进行教学,可以显著改善教学效果[1]。本次研究,笔者以我市某医学高校的两个同专业、同人数的班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展开对照试验,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希望可以应用于医学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对两个班学生的各项成绩进行综合比较,从而对TBL与LBL的结合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对取得的应用效果评价,从而为医学遗传学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结果:对照班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的优秀率为:26.47%(18/68),不及格率为2.94%(2/68),良好有21人,一般有19人,及格有8人,观察班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的优秀率为7.35%(5/68),不及格率为38.24%(26/68),良好有12人,一般有10人,及格有15人,差异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观察班学生的期末笔试成绩为(57.25±5.16)分,实践技能成绩为(19.26±0.53)分,课堂观察成绩为(9.12±0.46)分,对照班学生的期末笔试成绩为(45.26±7.49)分,实践技能成绩为(16.49±0.52)分,课堂观察成绩为(7.46±0.48)分,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医学遗传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TBL与LBL教学模式进行结合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期末笔试不及格率大大降低,保证每个学生的及格率,学生的综合成绩得到显著改善,应用效果极为显著。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資料

以我市某医学高校的两个同专业、同人数的班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其中一个班通过传统教学方法(LBL)进行教学,其为对照班(n=68),其中男学生有36人,女学生有32人,另外一个班以对照班为基础,外加通过TBL方法进行教学,其为观察班(n=68),其中男学生有34人,女学生有34人,所有学生的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等一般情况并没有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方法

理论课教学中:对照班学生通过LBL方法教学,教师根据课本给学生讲述课本知识;观察班学生通过TBL与LBL结合教学,主要方法包括:①上课前,教师提出有关本堂课知识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课前通过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本堂课的辅导材料将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综合,发放给学生,可以增加其课前、课中学习主动性,加深课后的记忆;②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问题进行预习下堂课所需要学习到的内容,遇到实在不懂的问题可以询问教师,如果存在多名同学争议的问题,可以报告教师,教师将其放在大课中进行分析;③教学质量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打分,学生对教学效果以及授课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实践课教学中:对照班的LBL方法教学:教师将实践方法进行介绍,学生学会之后,通过自主练习进行掌握,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许多问题,比如:遗漏某一实践部分,并不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也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观察班学生将TBL方法应用在教学过程中:①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投票选出组长,各司其职,可以有效降低实践中的失误率以及避免操作遗漏;②在上课之前,让学生们大致了解实践内容,提出有关课堂内容的实践问题,让各个小组互相讨论,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性;③教师课前将整个实践步骤分步讲解教学,提出问题,然后由小组分工合作,使小组成员带着疑问去操作,可以加深实践印象,减少失误概率;④实践总结:实践过后,各个小组中组员将自己遇到的问题进行阐述,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及时向教师报告,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2-3]。

3.观察指标

对两个班学生的期末成绩优秀率以及不及格率进行比较分析,对两个班学生的各项成绩进行综合比较,从而对TBL与LBL的结合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对取得的应用效果评价,从而为医学遗传学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

4.统计学处理

我们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软件为统计软件SPSS19.0,通过”卡方S”的形式对测量数据进行表达,然后通过对t值进行计算,使其得到检验,使用表格号对计数数据进行表达,来计算χ2的值来检验计数数据,将P<0.05的情况当成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对照班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的优秀率为:26.47%(18/68),不及格率为2.94%(2/68),良好有21人,一般有19人,及格有8人,观察班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的优秀率为7.35%(5/68),不及格率为38.24%(26/68),良好有12人,一般有10人,及格有15人,差异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观察班学生的期末笔试成绩为(57.25±5.16)分,实践技能成绩为(19.26±0.53)分,课堂观察成绩为(9.12±0.46)分,对照班学生的期末笔试成绩为(45.26±7.49)分,实践技能成绩为(16.49±0.52)分,课堂观察成绩为(7.46±0.48)分,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三、讨论

第4篇:遗传学的主要内容范文

1人体与短跑运动能力相关各项主要指标的遗传度

2 遗传选材的方法研究

关键词:遗传;短跑;选材;短跑运动员

1.引言

短跑(100M,200M,400M)属于极限强度周期性项目,它的特点是工作时间短,强度大,是一项以无氧供能方式为主的速度力量型周期性跑的项目。强大的爆发力、较高的动作速率、合理的跑的技术、良好的协调性和灵敏性,以及较强的心理稳定性和心理调节能力,是从事短跑运动必须具备的条件。而大部分短跑运动员所具有的良好素质,都是与遗传有关系,因此,研究遗传与短跑运动员选材的关系,制定科学的选材方法对短跑运动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1.1研究方法

1.1.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分析、整理大量有关短跑运动员选材的资料和书籍,并阅读多篇相关论文,以此作为本课题的依据。

1.1.2归纳法

通过参考资料、文献的阅读以及对短跑运动员相关素质与遗传的的研究,对短跑运动员的遗传选材进行总结、归纳,提出合理的遗传选材方法。

1.2短跑运动与遗传选材的关系

在影响短跑运动员的诸多因素中,有的可以经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来获得。大部分影响成绩的因素还是需要运动员本身就具备的,也就是说是遗传的。随着当前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 有很多遗传因素,如肌纤维类型、最大吸氧量、神经类型等先天因素限制了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的再提高, 有数据显示,遗传度越高, 其限制的程度越明显。因此,研究遗传对短跑运动员的选材有很大意义。

2.人体与短跑运动能力相关主要指标的遗传度

2.1 身体素质的遗传度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体质增强的一个重要表现, 是掌握运动技能, 提高运动成绩以及进行短跑训练 的重要基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中的一部分因素是能够通过训练予以明显改变的,而另一部分则主要是由遗传所决定的。对于短跑运动来说,时间短,强度大,要求运动员具有保持高速运动的能力。60米跑是反映跑的速度的重要指标,能反映出运动员起动后的加速能力和保持高速度的能力。

2.2智力与个性的遗传度

一个运动员智力水平与个性特征均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 我国心理学者邱宜均认为, 高水平运动员既是外向型的也是稳定性的。

2.3 身体形态的遗传度

身体形态是人体最基本的、最直观的特征之一,是人体运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的形态结构就必然具有一定的生理机能。对短跑运动员身材的要求,通过测试和收集资料表明,世界上和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身高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 4 生理、生化机能的遗传度

人体生理机能的形成,虽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遗传因素仍处控制地位,各种生理机能、生化特征的遗传度均很高。因此在选材中,必须予以重视。生理机能状况表现好的运动员表现为: 单位时间内心率(最大心率的遗传度为85. 9%)次数少, 心脏搏动有力; 运动后的血乳酸值较低, 在激烈运动时最大摄氧量高(遗传度为93. 6%)等特性。

3.短跑运动员遗传选材的方法

现代运动员采用的遗传方法较多,由于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短跑运动员的选材中主要采用的有家系调查法、皮纹学选材方法与遗传度法。根据运动员的家系等来挑选合适的短跑运动员。

3.1家系选材法

家系选材法是通过调查某性状在预选对象亲属中的出现率, 并将其与一般人群该性状的出现率相比较, 从而确定预选对象某性状与遗传是否有关的一种选材方法。

3.2皮纹学选材方法

皮纹作为人体的一个特定形状, 受多基因控制, 于胚胎期13~ 19 周形成 , 具有遗传性、个体特异性和终生不变的稳定性等特征, 遗传学家称为显露在体外的遗传因子。遗传学家还发现, 人类的皮纹与本人的健康水平、智力、身体素质等有一定的关系。因而, 利用皮纹来预测少儿的运动潜能就成为当今遗传选材的一种重要手段。

3.3遗传度法

遗传度就是指某性状传递其遗传特性的能力。从前面我们知道组成人体运动能力的各种遗传性状, 其遗传度是不同的。因此, 人们就可以根据遗传度的大小进行运动员的选材。即对运动需要素质遗传度大的, 优先进行选材,进行训练,使其充分发挥出短跑潜在的能力,如果有短跑中遗传度不是很高的,要进行后天的训练和进一步的加强,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4.遗传选材的意义

4.1可行性

没有天赋的运动才能,就不可能取得最佳的运动成绩,对于这一点是人所共知的。而天赋的运动才能,其实质就是个体天然的优秀的运动遗传素质。构成人体运动能力的绝大多数性状具有很高的遗传性,且一般都是呈常态分布的数量性状,遗传度多在60%以上。

4.2意义

(1)提高选材的成功率。科学选材的核心是预测,没有预测,就没有选材。因为有着运动天赋的个体,并非一生下来就表现出明显的运动优势,是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并在运动训练和其他环境条件的共同作用下,逐渐表现出来的,直至达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和训练水平,才能创造辉煌的运动成绩。因此,在早期选材中,只有通过对预选者进行全面准确的预测,来判断将来可能达到的最好成绩,以决定选材对象的取舍。

(2)提高选材效率。苏联学者H.H.布尔加科娃(1978年)曾撰文论述了寻找运动天才的复杂性,在一百万个同年龄、同性别的儿童少年中,才能挑选出一个具有理想身高、速度和灵敏性的个体。更何况现代竞技体育对运动员的体能、智能、心理等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选材工作变得更为艰难和复杂。

(3)挖掘运动潜才,消除遗传隐患。由于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开始时间的早晚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仅凭直观和经验进行选材,往往会把那些提早开始发育型的个体选入运动队,而把一些有着运动天赋的正常发育型或推迟发育型的孩子拒之门外,埋没了他们的运动才能。如果选材时重视遗传因素,充分考虑选材对象家庭的运动能力,就可以把儿童期尚未显现出来的运动潜才挖掘出来,进而提高选材成功率。

总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世界各国的选材实践来看,遗传选材在运动员科学选材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5.小结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出,短跑运动员需要的身体素质、形态、、机能、心理特征等都具有很大的遗传性,只有根据短跑运动员的遗传等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在选材中采用与遗传有关的家系调查法、皮纹学选材方法、遗传度法等,通过科学选材找出遗传背景优越、可训性高的运动人才, 并给予系统的、有目的的科学训练, 才能选出优秀的短跑运动员,并最终取得优异成绩,推动短跑运动的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 陆建军,陈丽丽. 谈短跑运动员的多维选材[J]. 辽宁体育科技 , 2003,(05).

第5篇:遗传学的主要内容范文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不但应该是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概论,而且也应该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和规律的概论。离开现代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历史,静止、孤立地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成果,就会使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这门课程变得零乱庞杂而不成体系。而如果把“史”与“论”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则不但能克服“零乱庞杂”的缺陷,而且还能为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这门课程注入生机和活力。同时,把“史”与“论”结合起来,更是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之所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学习,不但要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果、历史演进和完整体系,而且要了解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了解哲学产生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以及对于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因此,只有做到史论结合,才能达到开课的目的和要求。

2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根据上述三原则,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内容与体系可做如下安排。导言。概要介绍现代科学技术及其理论基础、前沿阵地、中心内容和综合体现。

第一章,现代物理学革命及其影响。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引言,概述近代物理学的辉煌成就及其所遇到的“两朵乌云”。第一节,相对论的建立。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具体讲授伽利略变换和力学相对性原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洛伦兹变换的提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及其主要结论,广义相对论及其验证。第二节,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一、量子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概要介绍黑体辐射理论和紫外灾难。二、量子力学的建立与发展,具体讲述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玻尔对原子结构的量子解释,德布罗意的物质波,薛定谔的波动方程,海森伯的矩阵力学。第三节,现代化学理论的发展。主要讲授元素周期理论的新发展和现代化学键理论。

第二章,原子物理学的开发研究及应用。主要讲授从物质结构的研究到原子能的开发和应用。第一节,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和认识。一、物质结构初探,复习回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道尔顿的原子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二、向原子世界的进军,主要讲授X射线、放射性元素及电子的发现,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实验和发现,原子核结构模型及其实验和发现,对基本粒子家族的认识。第二节,原子能的开发研究及应用。一、原子能的开发研究:重点介绍原子能开发研究中的三大发现,即慢中子效应的发现、核裂变的发现和链式反应的发现。二、原子能的应用,包括能源方面的应用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能源方面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军用三弹即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的研制;二是核电站的发展,主要介绍从慢中子反应堆到快中子增殖堆再到核聚变反应堆的历史发展。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可概要介绍在生产、生活、科研、军事上的应用及其成果。

第三章,生物学与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生物工程技术是用人工的方法创造生命的技术。生命科学是现代科学的三大前沿阵地之一;生物工程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内容。第一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一、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历程: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从有机高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多分子体系;从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化成原始生命物质。二、生物进化论,主要介绍拉马克的生物进化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第二节,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一、遗传学:主要讲授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及其遗传学说;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及其遗传学说。二、分子生物学:重点介绍蛋白质的性质、结构和功能;核酸的性质、结构和功能。第三节,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工程包括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四个部分的内容。因学时限制,可重点介绍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两个部分。一、细胞工程,应首先讲授细胞的全能性,然后在细胞全能性的基础上具体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折合和胚胎移植技术、克隆技术等内容。二、基因工程:(1)基因工程的基础研究,主要介绍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和基因载体的发现和研制。(2)基因工程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包括获取目的基因DNA、获取载体基因DNA、目的基因DNA与载体基因DNA的重组、把重组的DNA转入受体细胞进行增殖和筛选转基因生物体五个步骤及方法。三、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主要介绍生物医药的研制及应用、生化工业的迅速发展、转基因动植物的大量出现,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四章,天文学和天体演化学说。天体演化学说是现代科学的三大前沿阵地之一,本章在重点讲述天体演化学说之前,先把天文学的相关知识作一简单介绍。第一节,天文学及其产生和发展。一、概要介绍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类;二、重点讲授天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体介绍古代天文学、近代经典天文学和现代天文学的发展情况。第二节,获取天体信息的渠道和手段;可分三个大问题来讲述。一、获取天体信息的渠道,主要介绍电磁辐射、宇宙线和中微子三条途径;二、获取天体信息的物质手段和仪器设备,主要介绍人眼的构造和功能、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和天体摄谱仪;三、天文观测发展简史:依次介绍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第三节,天体的起源和演化。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主要介绍牛顿“无限无边”宇宙模型及其疑难、爱因斯坦“有限无边静态”宇宙模型及其疑难、哈勃定律与大爆炸宇宙模型;二、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先对星系及其类型作一简单的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三、恒星的形成和演化:具体介绍恒星的形成,表征恒星演化过程的赫罗图,恒星演化过程的三阶段,即主序星阶段、红巨星阶段和恒星的三种归宿(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四、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主要介绍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和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两部分内容;五、地球的构造和演化:包括地球概况、地球的圈层构造和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第五章,信息技术和激光技术。人类历史在经历了6000年的农业社会和近300年的工业社会以后,现在正在迅速走向第三个文明社会———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就是信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所谓信息技术,就是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处理技术。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导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第一节,微电子技术。一、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具体介绍集成电路的诞生、集成电路的种类及其历史发展和集成电路的制作工艺;二、微电子技术的应用。第二节,计算机技术。一、计算机概述:具体介绍计算机的结构与功能、计算机的特点和计算机的历史发展;二、计算机的应用:主要包括数值计算或科学计算、数据处理或称信息处理、实时控制或称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或称智能模拟等;三、信息高速公路。第三节,通信技术。一、电气通信:主要介绍电话通信和非电话通信及传真;二、光纤通信:具体介绍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光纤通信的优点、光纤通信的应用和发展;三、卫星通信。第四节,激光技术。一、激光与激光器:具体介绍激光产生的基本原理、激光的特点、激光器的构造等内容。二、激光技术的应用:概要介绍激光加工(包括激光铸模、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雕刻等)技术及其在农业、医疗、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第6篇:遗传学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50-02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角度、在基因水平上阐述生命现象的科学。其主要内容是构成生物体的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特别是核酸、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生物体及生命现象的各个方面从分子水平上进行剖析。《分子生物学》作为农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是分子遗传学、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的理论基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现代农业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分子生物学》渗入农业科学各个学科。面对学科本身的飞速发展,如何在新形势下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绪论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近几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所以对此的学习过程和授课方式倍加重要。因此,讲好绪论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分子生物学》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绪论中我们会谈到分子生物学中诺贝尔奖的相关信息,可以帮助学生重视《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从1901年以来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大概有550名左右,其中有200位诺奖获得者涉及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我国于1999年9月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虽然参与这一计划最晚,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我国科学家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已经按照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部署完成了测序任务,对破译人类遗传信息起到重大作用。这样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国家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长处与不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第一时间被深深地吸引,在明确课程内容、发展历程以及应用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建立自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为学习《分子生物学》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善于归纳总结,系统地讲解有关知识

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内容丰富、知识点多、理论比较抽象,使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更加全面而深入地让学生掌握并理解本课程的内容。我们要学会整理、归纳,使课本上相关的一些分散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提炼出知识点。如在DNA的复制中有两个关键概念,DNA的半保留复制强调的是对DNA复制后结果的归纳,DNA的半不连续复制着重点在于对DNA复制过程的总结。抽象的知识记忆起来确实存在一定难度,这也是以往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总结规律性教学的方式将其具体而直观表现出来,使学生能更迅速、更准确记忆。例如,限制性内切酶Ⅱ识别回文序列,可用“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来解释什么是回文序列,即正读和反读其序列均一样。建议学生学习时结合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切记不可死记硬背,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善于总结,重点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实现教学内容的直观化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既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例如,RNA的剪切加工过程,教师用很大力气介绍每一加工过程,学生仍是一头雾水,而我们通过一个“RNA的剪切加工”视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细胞中,RNA合成后5’帽子和3’尾巴是怎样被加上,然后进一步剪切内含子,连接外显子的过程,学生观看以后,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四、注重学科进展,强调其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只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但其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成为自然科学领域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学科之一。《分子生物学》作为多门学科之间的桥梁,对与其关系比较密切的生物化学、细胞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领域都产生深刻影响。《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意义在于:生命活动的根本规律在生物体中都是统一的。分子遗传学的中心法则和遗传密码,除个别例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都是通用的。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其理解和掌握农业生产中相关知识服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与生产实践知识联系起来。比如:小麦是我国第二大主要作物,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国计民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制约小麦产量的环境因素更加复杂。小麦抗旱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将为解决环境因素问题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目前已得到了玉米、水稻、胡萝卜、烟草等二十九种重要农作物的抗病毒、抗虫、抗除草剂、营养品质大幅度提高的转基因植株。在诸多的农业增产措施中,采用转基因技术进行作物蔬菜水果良种繁育的方法占到30%~40%。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不仅采用基因工程的技术获得新的植物良种和实现粮食作物的固氮;而且有可能在掌握光合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使整个农业生产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

五、强化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可利用学校提供的校园网络资源,结合教材预习实验内容并提出问题,教师集体解答后指导学生做实验。这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学生们在做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时,我们要求学生提前总结PCR反应体系的配制、PCR扩增程序的设置以及琼脂糖凝胶的配制,学生们在实验室上实验课时直接操作,教师及时指导学生们在操作时出现的错误和不当处。理论与实验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实验操作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以适应21世纪社会对高层次农学人才的需要。

总之,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将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充实自己的知识,与时俱进,探索新教学改革方式,完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学好农学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他们成为新一代农业领域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

[1]蔡春尔,沈伟荣,何培民.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实践与展望[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2):150-152.

[2]张学军,王锁萍.全面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4-6.

[3]江海洋,江腾.朱苏文.高等农业院校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023-1024.

[4]王荣,刘勇,姜双林.高等师范院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2,29(1):100-102.

第7篇:遗传学的主要内容范文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课程特点

1拥有自编教材

目前,园艺学院教学团队使用的教材为我校巩振辉教授主编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该教材在选题、内容编排、章节设置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全书共分14个章节,内容新颖,起点较高,能充分体现本学科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每章后有小结、复习思考题及推荐读物,书后还附有参考文献,便于学生自学及课后复习。该教材内容上体现了技术的成熟性与前瞻性的统一,选材上体现了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统一,是一部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教科书。该门课程的教案、课件是在该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和制作的,其教学内容符合大学本科园艺专业生物技术教学基本目标,结构层次分明,便于循序渐进的学习。

2课外学习资料丰富

植物生物技术是新兴学科,知识更新速度较快。该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学科特点,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的丰富馆藏资源,向学生推荐国内外植物生物技术方面的经典教材和论著。同时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购买的多个数据库,如SpringerLink、ElsevierScienceDi-rect、Wiley-Blackwell等,指导、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接触学科前沿知识,拓宽视野。

3具有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师资队伍

该教学团队是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西北植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蔬菜学研究所的成员,这些基地和实验室拥有良好的试验设施和仪器设备,其正在开展的植物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研究可以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良好条件。在教学的同时,还积极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与该课程相关的科技创新课题,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支持。在教学团队的建设方面,注重新老教师的结合,成员均具有博士学位,团队中的2名教授负责绪论章节的讲授,从全局上为学生讲授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概况、发展历史、应用前景等。对于具体技术内容的讲授由3名第一线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讲师完成。教学内容由团队集体讨论制定,既考虑到教学中的统一性、系统性,又突出生物技术的实用性、创新性,做到优势互补。

4拥有较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该课程教学团队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良的校园网络环境和网络课程建设平台,将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与要求、课程习题与参考答案、教学评价意见反馈等内容制作成相应模块上传至网络课程教学平台。选课学生可以在校内无线互联网终端凭借学号进行浏览和下载,也可利用网络上传课程作业、提问问题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3]。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较多,课时相对不足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使用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教材内容充实、体系完整,基本囊括了植物组织培养、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分子标记和基础生物信息学的全部生物技术内容,信息量和教学任务量均很大。而根据园艺专业本科教学安排,此门课程的理论学时数只有32课时。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广泛和综合的教学内容,而且还要向学生讲授植物生物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师的授课能力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确定该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授课时长,体现课程的知识性、系统性、完整性和侧重性,成为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2授课内容抽象,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按照园艺专业本科教学安排的要求,该门课程是承接农学专业公共基础课程《生物化学》和《遗传学》而设置的。课程设计上默认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生物技术理论知识,了解简单基本的实验技术操作。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效果并没有预期理想。在复习生物技术相关理论知识时,学生普遍反映相关内容过于抽象,前期的教学效果不尽理想,很多学生并不真正理解《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相关内容,只是机械性的记忆而通过考试,没有达到理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初步应用的要求。这为该门课程内容的正常进行带来了问题。如何将现代生物学知识与生物技术的具体操作相结合,切实做到科学与技术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进行课程建设所面对的新课题。

3实验教学目的性不强,模式陈旧

按照园艺专业本科教学安排的要求,该门课程还设置了16学时的实验操作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植物DNA的提取(4学时),质粒DNA的提取与酶切检测(4学时),PCR技术扩增目的片段与酶切检测(4课时),PCR片段与质粒DNA的连接及大肠杆菌遗传转化(4课时)。从课程设计的目的而言,上述4组实验是一个系统的植物基因克隆的基本操作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易于产生模仿心理,只是机械的重复教师讲授的实验操作,并未主动思考其中涉及的原理以及操作的目的。同时,由于上述4组实验的时间安排较为分散,均是在理论课程相关知识的讲授结束时开设,许多学生觉得实验内容只是对理论授课的补充,很难将几个实验之间建立起联系,知识网络不够清晰。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针对目前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中凸显的问题,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通过合理整合优化课程内容,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探索和实践创新教育模式下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通过教学改革,逐步达到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表1)。

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对此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以拓宽专业视野,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立足点,把握“新、专、系统”的原则。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的主要矛盾,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同时结合近年来植物生物学发展的热点和重要研究领域,确定了植物组织培养和基因工程2个重点教学方向。通过研究教学内容发现,植物组织培养相关知识与基因工程的各自内容均较系统,可以分别作为2个整体进行讲授[4]。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建议学院另设一门园艺植物组织培养(20学时),用以全面系统地讲授植物组织培养的具体原理和操作技术。与此同时,将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讲授重点调整到基因工程方向。2门课程同时开设,互为补充而又不失系统性,经过教学实践,学生反映较好。

2优化课堂讲授,提高教学有效性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以实验方法、手段、技术为主要内容,这些内容过于抽象,通过授课形式讲授给学生效果较差,有部分学生反映课程内容只能机械的记忆,很难理解。经过大量阅读国外原版教材发现,如果在讲解具体技术时,将其设计原理的发现过程向学生一并讲授,带领学生回到技术创制的时代,将创制人的实验思路进行剖析,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PCR技术的讲解过程中,首先向学生讲解发明人Mullis所在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PCR技术发明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带领学生一起分析Mullis的思维方式,启发学生独立创造自己的“PCR”反应[5]。称这种教学方法为生物技术领域的“情景再现”。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反映课程内容较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生物技术学习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不再像以往那样跟着教师进行机械的记忆,易于形成初步的科研思想。该方法也要注意授课内容的控制,做到突出重点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第8篇:遗传学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高中生物

教学

认识

问题教学是发展性教学的主要内容,由前苏联教科院院士M·N·马赫穆托夫在20世纪六十年代创立,它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其核心是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下,通过对教师设计的、而对学生来说是“新问题”的分析、研究、探索、总结,获得问题的答案而形成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新的未知的过程。根据问题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应是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

一、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的价值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是从新的角度去考虑老的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并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例如,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一开始曾经明确表示过不相信孟德尔提出来的两大遗传定律,对萨顿提出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更是持怀疑态度,甚至对其嗤之以鼻,加以加否定,自己琢磨着设计一个实验来前人的结论,冥思苦想了很久而没有结果,未料一只白眼雄果蝇的出现使其不经意间论证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萨顿假说,成为孟德尔理论的坚定支持者,并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而其本人由于在染色体遗传理论上的杰出贡献,成为第一个以遗传学领域的贡献而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科学家。没有对“问题”的魂牵梦绕、锲而不舍的探究,没有“众人寻她千百度”的执著,也就不可能有“蓦然回首”的惊喜。因此,我们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启迪“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当代生物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正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学生在个人、家庭、社区、学校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很多都与生物学有关,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问题情境创设,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和兴趣,有利于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向主动获取知识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当学习内容跟其形成、运用的生活情境结合时,有意义学习才可能发生,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现代生活离不开生物,生物与生活紧密相连。联系与生物紧密相关的生活问题,都可以设计相应的教学问题情境。例如:我们在讲述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内容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植物是怎么“喝水”的?移栽树木时为什么要去掉部分枝叶呢?渗透作用原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通过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可以让学生觉得生物这门学科是很有兴趣的,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而促使学生很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地位

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都不是教师硬性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亲身的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和总结中得出的,对学生来说相当于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知识,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教师在教学中只是问题的设计者,探究时的参与者,结论的共同形成者,当学生遇到困难一时不能解决时,教师还得充当点拨者的角色,并对有关问题加以适当的说明。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只是一个参加者,不能包办代替。即使在学生讨论结束形成结论时,教师也应当放手让学生进行,但由于学生的知识面和经验有限,对问题的总结往往不全面,用词不当,教师应适时帮助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形成科学的概念,以免给学生留下模糊不清或错误的概念。

四、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营造宽松、自由、和谐、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放弃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以平等的姿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变教学“我说你听”为一起讨论,共同研究,相互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好奇的发问,大胆的质疑,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只有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才有自觉主动参与的欲望,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参考文献:

[1]李红.走出问题教学的误区[J].教学探索,2004,(12):38-39.

[2]吴光华.问题解决法初探[J].中学生物学,2005,(12):23-25.

第9篇:遗传学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选材

科学选材是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以科学的测试和预测方法,从众多的儿童少年运动员后备力量中,准确地选拔出那些在先天和后天条件方面均较为优秀的运动员人才。科学选材属于多科学、多层次、多水平、多指标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的选材。当前科学选材的重点是对选材指标的研究、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及青少年身体发育程度的鉴定。因此,运动员选材设计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双界面的问题:横向角度需要考虑选材的指标问题;纵向角度需要考虑选材的时机问题。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所选指标必须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各个方面的信息,要对儿童少年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现状进行诊断,并对未来的发展潜力进行预测。

一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科学选材指标的主要内容

进入90年代,足球运动员选材多采用多指标的研究方法,根据每类指标对于本专项的相对重要程度及贡献的大小,分别给以不同的权重,尽可能包括影响足球运动能力的各方面指标,通过综合指标的科学测试才能客观的反映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我国足球运动员大型选材指标的综合特征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心理素质、技术、战术、场上作风、遗传因素及专项素质与技术测验、教练员评定等。

1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科学选材中身体形态选材指标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发现很多研究者都将身高作为足球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研究指标,并且与身高相关的指标也都作为研究者研究用的科学选材指标。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身高对于足球运动员并非绝对重要,根据足球运动项目的特点,身材匀称粗壮,有利于激烈对抗。可见“体重/身高”作为足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指标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2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科学选材中生理机能选材指标

运动是以肌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肌肉活动又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并以一定的生理变化和生理反应予以实现,肌肉可以说是运动的介质,并且因为遗传因素对足球运动员选材有明显的影响,这种特点和规律在客观上提供了从潜在的生理机能上判断一个人运动能力的发展和可能达到的水平。在足球运动员机能指标的选择中,主要为测定心肺功能的指标,其中筛选出的肺活量、最大摄氧量两项指标比较符合足球比赛的特点,对评价足球运动员的有氧及无氧代谢能力具有参考价值。

3 青少年运动员科学选材中身体素质选材指标

身体素质是一名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基础和前提,依据足球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将速度、耐力、灵敏以及腿部肌肉力量等方面作为衡量一名足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的主要内容,在足球运动员身体素质选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解决采用何种指标对各方面素质进行定量评价的问题。虽然以往研究在身体素质选材指标的确定上略有不同,但其代表的身体素质方面是一致的,可以看出对一名足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要求。

4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科学选材中心理素质选材指标

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心理选材始终是足球运动员选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能力是指与运动能力有关的心理过程很多方面的发展特点,是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提高整体运动能力的基本因素。可以说,越是优秀的运动员,他的心理素质也就越高,了解足球运动员的个性特点有助于教练员因材施教。足球运动员整体特点有如下倾向:聪慧水平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反应快、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轻松活泼、独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强,有一定的适应性,说明足球运动员的性格整体应该是外向型。

5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科学选材中运动技能选材指标

现代足球技术复杂多变,运动员可以根据对临场情况的判断选择不同的技术和战术,或者将多种技术结合起来运用,甚至可以创造出新的动作和技术。总结归纳研究表明,在选择反映运动员全面技术和训练水平的测试项目时,只要是从运球能力、射门能力、传接球能力、抢断球能力、头球能力和球性几个方面进行。

6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科学选材中遗传学选材指标

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携带他们父母的遗传基因,因此他们的形态、生理、生化、免疫等各种各样的特征与他们的父母相似。例如:身高、体形、最大吸氧量、脉搏最高次数、红白肌纤维比例、骨骼肌纤维的数量、血乳酸浓度等。此外还有些疾病的遗传,包括形态、机能、运动能力、生物年龄等。遗传选材尽管在科学选材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将其应用于运动员选材实践的时间不长,故在方法上尚不够完善,技术上不尽人意。因此在运动员科学选材过程中,还不能完全仅凭遗传选材来确定预选对象的取舍,必须将其与其他选材方法密切结合,对预选对象进行综合评定,进而提高选材成功率。

7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科学选材中教练员经验选材指标

在影响足球运动员能力的诸多因素中,有些因素是可以通过各种测试手段进行定量测量的,也有一部分因素需要依靠教练员的客观判断,长期从事教学、训练实践的教练员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研究制定经验选材与科学测试结合的模式标准,运用教练员评分和评价的方法来选择测试指标以及评价足球运动员能力水平是值得推广的。

二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科学选材指标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上述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科学选材指标的研究分析,目前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选材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并进行广为深入的研究成为我国今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科学选材工作的重点。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科学选材研究涵盖了身体形态、心理机能、技术、战术和素质以及综合选材等众多方面,交叉有遗传选材、经验选材方面的研究。已经有部分应用到选材实践中,今后足球运动员科学选材应以深入研究足球运动发展的本质规律、以足球运动员选材实践为源泉、以能够指导我国足球运动员选材实践,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为目的,是选材指标的精确、选材质量的提高和选材意义的保证同步实现。

选材指标应该尽可能的选择能够直接评价的指标,因为这些指标符合测量学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客观性的要求。但也有一些问题无法采用具体明确的指标进行测试,在选择能够直接评价的指标前,应对指标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客观性进行严格的论证和检验。这样,选材评价的结果才能客观的反映被选对象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从各种有关文献的查阅中可以看出,目前足球运动选材的指标多采用能够直接评价的指标进行测量。在指标确定的同时,还要考虑现实条件,选材指标尽量少而精、简单、容易、可行,能为广大教练员和儿童少年所接受,尤其是初、中级选材指标,更应该从这个实际出发,即科学合理又简便易行。

参考文献:

[1] 郑晓鸿,吴铁桥.对运动员科学选材若干问题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9,15,(3):21—2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