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文化问题范文

农村文化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文化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文化问题

第1篇:农村文化问题范文

[关键词] 老龄化问题;孝道文化;重建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方式主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中,重建孝道文化、采取法律手段等来维护和保障老龄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关键。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取其精华,与当代孝道文化相结合,重建与新型社会相适应的农村孝道文化体系,共同促进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加入孝道文化,使孝道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氛围和风尚,引领农村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开启新的里程碑。

一、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现状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年龄的划分标准,发达国家65岁以上人群为老年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60岁以上人群为老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为老年人。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显示,到201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有2.02亿人,老龄化水平达到了14.8%,按世界通行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即为老龄化社会,那么我国早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相对于城镇人口来说,我国农村的老年人口绝对数目和人口所占的比例都比城镇人口高;农村的老年群体生活水平和条件远低于城镇水平;农村老年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而言也比较差,虽然政府近年来推广“新农活”、“新农保”一类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惠民政策,但仍存在较大问题。最后,农村的老年人群及所直接交往的主要群体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比较差。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的现状令人担忧,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及整改。

二、我国农村孝道文化的衰微及其成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原有的生活模式几乎不见踪影,自给自足、邻里乡里互帮互助、厚道淳朴等生活态方式被市场经济的功利性所侵蚀,变得以利益为中心、以利益为目的,农村流传千百年孝道文化也随之衰落。对传统美德的不断淡化,导致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不甚理想。我国农村孝道文化的衰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青少年一代不理解甚至不知孝的含义。孝道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涵,是一个完整、规范的体系。对于“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孝道,当代青年人是非常陌生的,不知道孝为何物,要做到孝谈何容易。

其次,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到青年人甚至孩子之后,其原因是家庭经济体制和关系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过去家庭中老年人代表了最高的家庭权力,子女一律听从家长的安排,这成为衡量子女孝道的标准。而现在社会的不断进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老年人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对所涉及到的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显得非常落伍,老年人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就可以主宰家庭一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而且子女外出务工见多识广、接受了很多新事物,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都紧跟着社会和时代的步伐,他们的收入也是远远高于老年人,是家庭里的经济支柱,这些都改变了各种资源在农村家庭里的配置,对孝道文化的根基有很大的冲击力。

再者,当代农村的文化环境中对老年人的尊重意识不强,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与老龄人生活脱节,其生活质量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孝道文化的衰微就成必然了。

三、农村孝道文化的重建

1、孝道文化重建的深层解析及立足点

我国传统理论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即孝道,孝被认为百善之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溯,其显著特征是对孝的强调,认为孝是所有伦理道德的基础,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孝道成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形态,是中国人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人伦关系模式,中国传统农耕模式使得孝道文化具有农村文化的特点。子女依赖老一辈的生产资料、管理经验和农耕技术来生活,所以让父母得到最好的赡养,这也是孝的浓缩;“孝”作为与人相处之道,不止局限于自己的父母,它的道德内涵包括由父母的敬爱推及其他的长辈。由此可见,农村孝道文化深厚的根基有利于农村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农村孝道重建一方面要立足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基础,另一方面立足我国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基础,文化和社会的根源就在于此。农村孝道文化的重建和传统孝道文化是分不开的,其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及行为方式存在深刻的影响。农村孝道文化渗透在农民生活的各方面,如风俗、信仰、价值观念、思考方式等,还包括民间流传下来的带有文化记忆的建筑、手艺等。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抛弃孝道,则会受到社会的谴责。随着现代化各方面飞速发展,孝道在增加了新的内涵之后,应批判性的加以改造后继承和发扬,力争为老年群体营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2、农村孝道文化重建的策略和措施

孝道文化重建需建立好农村的的孝道规范,农村孝道文化是集孝道观念和伦理精神为一体的完善的规范体系。因此,应该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吸收传统孝道文化中的精华,使其能够进一步适应农村孝道文化建设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

另外,传统的道德教育核心是孝道,应大力加强民族风俗、尊老爱幼、赡养老人等习俗的宣传、教育,如创建“孝子模范”、“和睦家庭”“道德先锋”等评选活动,树立好孝道榜样,给予其崇高的社会荣誉,形成一种有效践行孝道的激励机制。

此外,农村孝道重建完善养老制度是关键,这种制度可以打破孝道文化中家庭养老模式的局限,使孝道文化中物质承载功能和精神功能达到平衡。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后,把老年人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这也是孝道文化建设中高一层次的敬亲。家庭、社会养老机制的有机结合,是建设农村孝道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3、农村孝道文化建设中的法制建设

通过法律的支持和维护,农村孝道文化的着力点在于建立较完善的大众道德价值观念和解决老年人的社会伦理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法律来规范。我国《宪法》、《婚姻法》明确提及成年子女应履行对父母赡养的义务,应在物质赡养基础上增加精神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法律应明文规定不履行精神赡养义务的子女应受相关法律制裁,并要求其进一步丰富精神赡养的内涵。

与此同时,还应建立比较完整的社会救助制度,实现法制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引入和实施《社会保障法》、《社会救济法》等法律法规,并制定和完善社会的医保、社保、养老保险等制度都极为必要。

形成系统化的法律咨询和援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建立老年人法律咨询中心和服务站,及时提供其高质量服务。因此,需不断加强执法监督的力度,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有效及时的处理老年人问题,加大打击违法行为的力度,在法治和道德双重作用之下,大力推动农村孝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快农村孝道文化建设的步伐,共同创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健康和谐发展的新道路。

四、结语

农村孝道文化的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对传统孝道文化的吸收和弘扬;重建与当代相适应的老龄道德伦理和农村孝道文化处理好社会;家庭中的各种矛盾;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使其老有所养,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孝道文化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同时还深刻影响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因此,孝道文化建设已成为当代我们应努力实践和关注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唐琼,戴平安.农村孝道文化的衰落和重建[J].湖北社会学2010,10(6):106-111.

第2篇:农村文化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文化;困境;对策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东连湖北宜昌,南接湖南湘西,西邻重庆万州、黔江,北连神农架。处在中部内陆山区,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缓慢,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布袋溪村是恩施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隶属于宣恩县沙道镇。该地区文化建设起步晚,存在文化设施不齐全,文化氛围淡薄,文化能人匮乏等问题。布袋溪村乃至整个恩施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任务都十分艰巨。

一、布袋溪村文化发展现状

调研过程中发现,布袋溪村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村中文化设施稀少,村民文化生活意识淡薄,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滞后。其中,布袋溪村文化发展、变迁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传统优秀文化的流失。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文化生活单一

由于本村处在山区的缘故,绝大多数农户都装了村村通卫星电视,村民每天主要的娱乐活动是看电视。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家中有音响和影碟设备的用户不多。村民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生计,农忙之后的闲暇时间,也基本上消耗在了打牌、打麻将等娱乐活动上。通过对布袋溪40户居民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家庭都有纸牌、麻将等设备,经常看电视、打麻将的人占70%以上。相比之下,读书看报、下棋、打球等活动则很少有人参加,参观博物馆、美术馆一栏几乎为零。

(二)人际关系疏远

90年代的农村虽然相比现在落后许多,但也热闹不少,那时候邻里乡亲喜欢相互串门。现在的农村却是冷冷清清,尤其是春节过后,家中多半只剩老人跟小孩。农村地区渐渐表现出人际关系疏远的景象。一方面邻里之间出现了从"帮工"到"雇工"的转变;另一方面礼金越送越多,见面越来越少,彼此之间缺乏交流。

(三)精粹文化流失

布袋溪村以前存在一些优秀文化艺人。比如当时很流行的三盘鼓、舞狮等,逢年过节之时,村里便会举行大型灯会,此类活动既热闹又有益身心健康。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不少村民涌入城市务工,现代文明不断袭击着传统、古老的农村。青壮年的兴趣爱好不再是舞龙、舞狮、猜灯谜,而是电脑、手机各种高科技。老一辈的优秀技艺因无人继承陆续失传。从调查统计数据来看:年龄在45岁以下的居民对村里的庙会、文艺表演等都不感兴趣;30岁以下的居民普遍想学习电脑,但对本村历史及传统工艺都十分不熟悉;几乎100%的居民认为农村传统文化值得继承。

(四)风俗日渐恶化

改革开放后,曾一度销声匿迹的封建迷信活动又死灰复燃。遇到长治不好的病,不去医院通过科学的方法医治,而是找当地算命先生用土方法赶走鬼神。再看当地打牌、赌博等娱乐活动,不仅赌注越来越大,且玩法也是与时俱进、花样翻新。最令村民头疼的是屡禁不止的整酒活动。有婚丧酒、搬迁酒、升学酒、满月酒、庆生宴等等。人情越来越多,礼金越送越高,无数村民苦不堪言。虽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整酒之风已有所好转,但要根治这些恶习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村民提高自身觉悟。

二、农村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文化的变迁并不是从今日开始的,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扩展进程中,几乎所有农村传统文化都受到强烈冲击,农村传统文化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农村的乡土气息正在一点点流失。具体而言,原因主要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现代文明的冲击

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传统文化流失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现代文明,包括诸如电视机、影碟机、手机、电脑等现代化文化设备,还包括打麻将、玩纸牌等一些常有的娱乐方式。比起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这些新鲜的"现代文明"更能够吸引人的兴趣,在农村更易得到传播。尤其对于农村年轻人,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的比例很高,他们在城市中接触到现代文明的机会更多,很容易受到现代文明影响,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的融合,使原本处于弱势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被切割、肢解直至没落;另一方面,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予以支撑。恩施州目前就处于这样的双重困境之中,经济水平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大部分农村群众生活并不宽裕,而当地财政收入又极为有限,目前没有能力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三、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动本地新农村建设

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交汇的背景下,积极推动落后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是大势所趋。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将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另一方面,村民也应在政府及村委会得到带动下,积极发展当地文化产业,树立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此外,通过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渗透和引导,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风俗习,尚塑造文明的乡村风气,在村民之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丰富农村文化娱乐形式

要改变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调的问题,将农民从赌博中解放出来,必须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首先,可以组织农民定期进行读书、阅报活动,农家书屋内要多收藏一些符合农民需求的书籍,如有关动植物的养殖、防治、增产等方面的书籍。其次,多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向农民推广科学种田、科学管理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利用科技下乡活动,向农民多宣传党关于农村的一系列政策。

(三)挖掘培养乡土文化人才

乡土文化人才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子。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由于农村教育事业长期落后,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加上一些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能带来的经济利益较少,村民的参与度不高。尤其是年轻人,为了挣钱常年外出务工,老一辈优秀文化没能得到继承,传统工艺出现人才断层。为此要在努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同时,积极挖掘和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间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

政府机构应定期在农村开展 "送文化下乡"活动,为村民送书籍、电影、戏曲等。开展此类活动,一方面可以活跃村民的文化思维,丰富其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政府人员也能借此加强与村民的交流,及时解决村民遇到的问题。此外,政府还应通过制定、实施相关财政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防止农村传统文化过度流失。

农村文化承载着千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农耕文明,与现代城市形成强烈的精神反差和文化对比,具备无比诱人的文化魅力。随着恩施地区城乡交通状况不断改善,村民休闲观念日益强化,该地区只要在地域性和差别化方面努力整合、优化配置,就一定能够形成文化竞争力,打造出独特的乡村文化品牌,将恩施土家族、苗族文化传承、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周军.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D].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11(2)

[2]刘应姣.长丰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1(8)

第3篇:农村文化问题范文

关键词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问题;建议;辽宁彰武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348-02

1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彰武县下辖24个乡镇,184个行政村,目前已建成综合文化站17个,文化中心7个,文化广场128个,截至2012年10月末完成其余56个村的文化广场建设,实现村级文化广场、文化室和农家书屋的全覆盖。很多乡镇利用民俗和传统文化开展民间文化活动,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弘扬;科技下乡带动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物质文化生活共同繁荣发展,村民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

2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一些单位对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彰武县没有制定完整的、明确的关于农村文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不能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有章可循。国家、省市制定的文化发展相关政策中要求地方政府对当地文化事业投入幅度应高于当地经济增长的幅度,但由于彰武县经济基础薄弱,加之有些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不够重视,相对于经济发展,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较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1]。

2.2 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缺失、老化,青黄不接且后继乏力

彰武县农村因劳动力大量转移,留在农村有文体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绝大部分乡镇没有文体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人才,阻碍了繁荣新农村文化的发展。乡镇文化站干部队伍年龄偏大、水平偏低。村级文体指导员的工资待遇保障不够,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文化干部队伍的稳定性。

2.3 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乡村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

很多村的文化广场已建成,但都是空旷的场地,没有体育活动器材和健身设施;有些设施虽然完备,但缺乏有效利用,缺少专业人员组织开展有利于农民身心健康的、提高素质的活动;各乡镇的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利用率很低,甚至被挪作他用;很多农家书屋图书实用价值低,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由于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因势利导,农民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高。

2.4 文化产业的发展没有形成规模

由于人们受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发展文化产业不了解、不认可,缺乏内在动力,有的文化产业虽已开发,但企业规模小,分散、实力弱,产业链不完整,技术含量低,融资渠道不畅。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挖掘及利用等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2]。

3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3.1 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调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制订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期规划,以规划引领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推进、互促互动、共同发展,真正做到合理、适度、同步发展。各乡(镇)、村也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建立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加大资金投入,认真执行“文化事业资金投入率不低于同年当地财政收入增长率”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培育文化市场,扶植文化产业[3]。

3.2 培育、引进人才,不断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

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关键是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应尽快配齐乡镇文化站专业人员,理顺体制,落实编制,妥善解决其归属、工资待遇等问题,充分调动他们服务农村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县文新局要面向新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体骨干和文化专业户的培训辅导,充分引领、指导农村文化能人开展文化活动并使其发挥辐射作用。尤其要抓紧解决农村文化队伍老龄化、人才断层和青黄不接的问题。

3.3 加快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的作用

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和发挥乡(镇)、村、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富裕农民的积极性,大力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尽快构建乡(镇)有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村有文化(体育)活动室、自然屯有文化活动户、农家书屋等多层次文体活动网络。同时,应充分发挥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不得以任何借口挤占、挪用文化站房和文化设施。

3.4 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新农村特色文化

有充满地方风情的文学作品、手工艺品、绢花制品、木雕工艺品和易拉罐画等产业,极具地方特色、先天优势的旅游产业;有沿袭至今的蒙、满等民风民俗。应结合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民艺术、食品、农产品及民风民俗,充分加以挖掘、弘扬和创新,使其形成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一定能为彰武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3.5 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农业科技知识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发挥农业科技部门的作用,利用好广播、电视、集市等形式,开展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宣传,涉农部门适时举办农业技术培训,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实地指导,因地制宜,做好新技术、新品种及农药应用等知识的推广和普及,用科技文化知识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也是加强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4]。

3.6 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开创农村文化活动新路

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使电视、广播、通信网络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的入户率;恢复农村广播网,利用好“大喇叭”;引领农民健康上网。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促进农业生产。积极组织全民健身活动的实施和推进,通过学校文化资源与乡镇村文化资源互补共享。文化、体育和教育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会,并充分加以引领和疏导,让先进文化占领、覆盖广大农村,改变落后观念,有效抵制农村封建迷信、黄、赌等活动的蔓延,引导和推动农民营造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崇尚科学、文明的文化氛围。积极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要不断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要建立“常下乡”规划,不拘泥于形式,改进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使彰武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能够更快推进,取得实效。

4 参考文献

[1] 熊官进,李玉琼.浅谈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8):36-38.

[2] 宋宇成.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就、问题和建议[J].北方经贸,2012(8):50,52.

第4篇:农村文化问题范文

一、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XX县文化局下属6个局直单位,23个乡镇文化站,其中县城文化设施面积5000平方米,现有干部职工近400人。县文物所、稽查队与局机关一起挤在建筑面积不足300平方米的三层楼里办公;县电影院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能容纳2119人;县图书馆建筑面积为1200平米;文化馆建筑面积为2200平方米,内有排练厅3间,教室8间,业务活动大厅1处;祁剧团建筑面积为8600平方米,无演出剧院,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十分落后。

县电影公司始建于1976年,历经近30年风雨剥蚀,院内原有的20__多张硬座已有三分之一的座椅陈旧破烂,顶棚已经腐烂,舞台灯光和音响配置不全,效果甚差。县文化馆、图书馆的办公楼亦建于70年代,1994年就已被建筑质检部门分别鉴定为危房,至今没有得到翻修。

全县23个乡镇文化站中,步云桥镇文化站在去年市文化局的关心下争取上级拨款3万元,购买了一栋建筑面积达160平方米的楼房用作扩建文化中心;归阳镇文化站有一幢所有权归镇政府,使用权归文化站的文化中心,其他乡镇文化站大部分蜗居于乡镇政府办公大楼的一两间房里办公,有的甚至连一间工作房都没有,基本上处于“四无”状态,即无图书室、无影剧院、无娱乐场所、无办公场地;各乡镇共有6个影剧院,仅有2个影剧院的产权属县电影公司所有,其它都是借用影院。随着人们艺术欣赏程度的转化和有线电视的冲击,乡镇电影放映均处于瘫痪状态。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由于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等方面原因,致使文化设施建设存在很多的落后现状,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形成这些落后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1、原有文化设施基础薄弱。县直各单位和乡镇文化站设施,大多数建于七、八十年代,由于各级财政“供奶”不足,设施建设配套不全、规模偏小、无论是质量、结构、布局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美需求,不能适应现阶段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剧院拆后,现无款修建,仍然是空坪一块,使演出只能下乡演出,不能在县城演出。

2、财政扶持力度不够。近几年来,我县财政对文化干部仅拨人头经费,均没有安排维修、改建及活动经费。目前,全县各乡镇67名文化干部中还有18名文化专干财政只拨50的基本工资,另有6名文化专干分配岗位近5年时间还未落实财政拨款,工资待遇无着落,只能流落他乡打工糊口,另谋生路。特别是1998年取消文化市场管理费后,文化部门更无任何经济来源。想办事却办不成事,开展活动也只是四处求援,哀声叹气,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发展文化的意识氛围不浓。上层和基层个别领导及建设规划部门对文化设施缺乏高度认识。有一种“轻文化、重经济”的主观片面想法,总认为文化工作上去了挣不了票子,吹吹打打保不住位子,唱唱跳跳饱不了肚子,看不到文化工作对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素质、促进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忽略了文化事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小文化”观点的束缚,致使一些人对文化建设在思想上不够重视,经济上不投入,建设上无规划,严重导致全县文化设施因循守旧,停滞不前。

三、几点建议

我县文化设施陈旧落后,文化工作队伍不稳定,文化事业发展机制不健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难题。只有有效地解决好这一难题,才能解决当前全县人们存在的精神文化“饥渴”问题,让广大人们群众真正享受到先进文化发展带来的实惠。为此,特作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要制定和完善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小城发展规划,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提上工作日程。要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出发,根据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求,确定文化设施建设重点、规模和速度,保持文化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步进行。

就目前而言,县里“四大家”及相关的县直机关单位都云集在开发区,建设规模基本形成县城亮点,但美中不足的还未建有配套的公共文化设施,这样,目前会给县城景观稍逊一色,缺乏精神“粮库”,缺乏生机和活力。建议上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深谋远虑,及时果断决策,将在县城人口密集、地处繁华的中心地段——祁丰小区规划30-50亩地作为兴建公共设施用地,我们将在新区规划兴建县城第二影剧院、第二图书馆,建设一个集办公、影视、歌舞、展览、博物、阅读、休闲娱乐、教学培训、商住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的文化娱乐中心。构筑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的凌云壮志。

二是要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要把发展文化事业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有计划、有重点地增拨文化事业经费,并将其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亟待解决农村文化设施滞后和部分文化专干历年未拨分文工资的难题。

总之,加强文化建设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是各级党政领导和文化部门具有的共同责任,我们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进一步加强领导,奋力拼搏,攻克难关。抓住有利时机,整合文化资源,建设文化陈地,繁荣文化事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把我县文化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第5篇:农村文化问题范文

一、当前,我国农村乡镇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尽管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越来越重视,资金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但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说,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度还不够。特别是上级文化部门与乡镇政府配合不够,不协调,有的部门仍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认为经济出成绩出效益,办文化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因而对宣传、贯彻、落实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不够积极主动。有的群众和基层干部对“大文化”的理解仍很肤浅,认为文化建设就是组织演演戏,扭扭秧歌等,没有认识到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由于机制和体制的不完善,致使长期以来,许多乡镇文化中心只有两三个人,且文化层次低,没有文化专业特长。许多乡镇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也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编制少、人员少,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逐渐“老化”,年龄大都在55岁以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新时代的“乡土人才”培育严重滞后。特别是近几年,忽视了对民间传人的保护和培育,具有特色文化的人才有青黄不接的现象,有的民间文艺表演绝技面临失传。村级组织的文艺骨干显得更为缺乏。

(三)对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经费缺口较大。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总体逐年增加,但因投入的资金有限,与国家的要求和实际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文化工作更好更快的开展。

(四)农村乡镇文化开展缺场地致使活动开展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虽已建立但还不完善,功能发挥有待于加强,城乡社区文化活动的日趋活跃与农村基层文化内容的相对贫乏之间的反差比较大。农村乡镇文化活动场地缺乏,项目单一,有的只有半边篮球架,有的是一张破烂的乒乓球台,有的图书活动室是挂靠在村部,有的连一个图书活动室都没有,造成农村乡镇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五)文化活动与群众难融合。群众对年年都要交费、且收费方式也不太灵活的有线电视一时难以接受,对一次性投资且费用便宜、使用方便的“锅盖”较欢迎,有线电视入户率受影响;数字电影放映前没有认真调研、大力宣传,没有结合群众实际需求播放他们喜爱的科技片或文艺片,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农家书屋没有充分考虑大多数群众的文化需求,没有农民喜欢的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图书,而是一些文学名著或高深的理论书籍,群众缺乏阅读兴趣。

二、破解我国农村乡镇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敢于在投入大、见效慢的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下大力气真抓实管。切切实实将党和国家的一些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落到实处,树立“先进文化也是农村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二)切实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农村乡镇文化队伍建设。从机制和体制方面,破解长期以来制约农村乡镇文化发展的人员少素质差的难题。将竞争、激励机制引入到文化队伍建设中来,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对基层文化人员加强业务辅导,进行专业培训,要花大气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或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新一代文化人才。对年龄结构层次不合理的现状,要进行合理调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特别优秀的人才要用特殊的方式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只有广开门路,广纳贤才,输入新鲜血液,才能尽快、彻底地改变基层文化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

(三)对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应建立保障机制,确保农村基本文化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并应逐年增加。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应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要保证有影响的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乡镇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足额资金用于乡镇文化中心建设,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阅报栏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农村文化人才培训,鼓励补贴自办农民文化大院,还要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扶持农村文化活动的经常性开展。

(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按照“量力而行,穷则穷办,不能不办”的原则,有计划地对文化设施进行修缮改造,使乡镇文化站能有基本的活动阵地,基本的活动项目,乡村都有农民文化娱乐场所。充分发挥文化设施的功能,加强乡镇、村与农村学校的配合,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校的人财物力资源开展文体活动。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乡村文化协管员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体育、节庆民俗及电影、录像放映等活动。积极扶持发展乡村“文化中心户”,发挥其带动作用。

第6篇:农村文化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梁漱溟先生在乡村教育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一再强调“开民智”的基础性作用,而“开民智”不仅仅是在对于知识的学习上,在思想上,在行为上,在观念上,都需要开化,这就需要文化和氛围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的农村建设过程中,依旧出现了许多农民对于国家政策、发展理念都理解误区,加之文化相对单一和匮乏,精神世界的空虚伴随着空心村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以及老年农民在精神需求方面面临的巨大问题。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是单一简单的文化水平的提升,而是精神层面的扩充,幸福感的提升,同时也是对于农村旧文化的改良,这其中有值得保留和经典的文化,同时也有落后的糟粕的文化。这都需要在新文化建设过程中加以筛选、改良、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在人文素养提升等方面的影响不可估量,同时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生产积极性的增强方面体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新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结合地区农村特色,开展更加接地气的丰富人文活动,这对于农民的参与度要求甚高,如何调动文化建设的群众配合,还需要不断改良宣传措施,这将是一项长远的,不断发展的,需要坚持不懈的长远工程。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缓慢。

相较于城市文化产业的丰富多样,在文化产品的供给输出方面,农村新文化产业发展的就十分缓慢。主要表现在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统一文化管理体系。相关研究表明,20世纪末,农村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断崖式滑坡,一些之前在农村异常火爆的戏院影院、文化书房、文艺活动中心被改作厂房进行商业通途。而以往这些作为农民自发集资筹建的文化场所,是农村文化的交流地,也是农民精神生活的寄托,并且从中也可以看出农民对于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缺乏相关资金政策的支持,在文化建设方面,单靠农民的力量,明显显得薄弱。目前仍有许多县级图书馆没有购书经费,在特贫山区,甚至藏书量达不到100。在农村文化建设这条路上,我们的农村文化产业在产业链上出现了脱节,在规模上依旧欠缺,在体系上仍不够优化。

(二)急功近利的文化发展模式。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农家乐等一系列面向城市人群的农村文化项目,虽然在规模上显著提升,也为农民带来了相对可观的收入,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过度商业化的农村文化发展必将引发农村文化的整体混乱状况,试想当农家乐这一方式被城市人所厌倦后,农村文化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商业化的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可以在收益上体现出优势,但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来看,其发展模式,发展理念,依然制约了多样化农村文化的发展,这加快了农村生活节奏,同时也使得农村文化逐渐趋同化,在利益驱使之下,农村文化发展出现了功利化、片面化,这夸大了农村文化的经济作用,迷失在经济发展的丛林之中,使得农村文化发展成为了牟利的傀儡,禁锢了农民的思维方式,实质上,阻碍了农民精神层面的需求发展。在飞速经济发展的今天,文化发展必须具有其发展的相对独立性,纵使生产力发展仍是第一位的今天,文化发展也必须要坚定发展的方向、充分以农民为本、以农村为根,而不是为了迎合大众和追求片面化的经济效益而忘记了文化发展的初衷。

(三)信息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农村文化没落。

在快节奏发展的今天,经济迅猛发展,信息高度密集更新,农村也成为了网络发展、网络传播的一块重要领地,尤其是农村青年,对于网络的依赖度远远超出想象。农村文化的没落一直受到各方学者的积极关注,无疑,网络时代的到来,加速了这一进程,使得更多的农村新生代逐渐迷失在文化的发展漩涡之中,许多农村青年虽然身在农村,却心在网络,毫不关注身边的农村人、农村事、农村发展。对于农村文化的不重视、导致了农村青年在农村文化传播上起不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这对于文化的传承更新是极具破坏性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低俗农村文化引人深思。快手APP作为目前主流的视频录制软件,经常会出现大批量的农村恶搞短片,这些主角大部分是来自县城里的青年,他们以此博得关注、甚至以此牟利,这不得不令人唏嘘,作为农村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以这样的形式来解读农村文化,不得不说,一方面源于对农村文化的不了解,另一方面突出目前农村文化在特色发展和更新上的不足。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结合地区特点,发展地方性特色农村新文化。

农村文化是有根基的,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才能将这份血脉相承的文化塑造地更加符合时代,更加具有魅力。文化是随着时代不断迁移变化地,但其中蕴含地精华和核心内涵是不变的,每一个地区都有每一个地区地特色,每一个农村也都有每一个农村的文化背景。在潮流化的今天,农村文化想要屹立不倒、想要迸发新的活力,想要展示更多好的精彩的内容给农民,就需要体现自身的特色。例如在革命圣地延安,可以开展红色之旅主题文化节,在名人故居可以举办名人回忆展览,这不仅突出了地区的特色,同时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并且增强了当地农民对于本地农村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这对于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都是极其重要的。

(二)政策上的支持与人文层面的关怀。

一方面目前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更需要政府制定更多帮扶的计划,在经济上给予更多支持,同时,对于农村文化产业的建设,需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在招商引资方面,需要政府更多给予帮助,这样才能在基础文化建设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帮助更多的农民得到更好的更优质的文化服务。人文层面的关怀也至关重要,唤起农民对于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是提高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积极性的重要途径,社会各界若总用有色眼睛评论农村文化,极大程度上会损伤农村群众对于自身文化建设的自信心,社大众应该更多的关注农村文化建设,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必要时,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之中,与农民共进退,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郝锦花,王先明.《从新学教育看近代农村文化的衰落》[J].社会科学战线.2006

[2]叶敬忠.《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郭晓君.《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论》[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第7篇:农村文化问题范文

关键词:正宁县;农村公共文化;现状;对策

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由城市扩展到农村的客观要求。随着庆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正宁县农村公共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点和变化,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而且这些问题的出现制约着农村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关注这些问题,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出应对策略。

一、正宁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现状

正宁县地处庆阳市东南部,子午岭西麓。东、南、西与陕西接壤,辖4镇,6乡,111个行政村,695个村民小组,人口23.41万。近年来,正宁县围绕加快建设“文化名县”、着力打造“产业大县”的文化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目前农民的文化生活逐步丰富,电视、网络等文化媒体逐渐增多,“村村通”建设使全县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50%以上。现已建成标准化的乡镇综合文化站6个,乡镇街道文化广场10个,村级农民文化娱乐广场23个,村级文化活动室32个,露天舞台9个,农家文化大院10个,建成农家书屋 94 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中心1个和 94 个村级服务点;群众文化活动比较丰富;精神文化产品创作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全县先后成立了美术、书法等协会,成立“全诚演艺公司 ”等多种演出团体,部分乡镇也成立文学艺术学会、协会和书法、美术、摄影等文艺社团组织。全县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每年在市以上报刊电台发表多件文艺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广场文化方兴未艾,广场成为群众集中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群众自发组织在这些广场进行娱乐活动,健身舞蹈、太极拳、说唱表演、诗书画展览成为广场文化的主要内容;最后、休闲文化日趋兴旺。歌舞厅、K歌城、网吧等文化阵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新兴休闲文化充实了人们的生活,增长了知识,给繁荣农民文化增添了活力。

二、农村公共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正宁县农村公共文化事业近几年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传统观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体制、经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全县公共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仍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一,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基础教育功能单一。虽然正宁县每个乡镇都有文化广场,每个村都建有农家书屋,但群众居住分散,大部分群众离乡镇、村组偏远,很难享受到这些设施带来的好处。更何况所有文化广场只有几个简单的体育活动器具,设施简陋,器材匮乏,很难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农民的文化教育活动无人过问,文化活动缺乏组织、指导,自发性差,难以起步。个别村子的农家书屋形同虚设,内面的图书资料被偷盗,损坏现象严重,且大部分书屋的书籍内容与农民的农业技术方面的需求相差甚远。这些都使农家书屋这一农村重要的村级文化阵地的作用难以发挥,不少农民一年到头没看过一张报纸。

第二,城乡公共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匮乏、管理不善。目前,县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各类讲座常年坚持纷繁活跃,各种文化特色已初步显现。但是长期以来,农村群众每年大多只能看到几场戏,电影放映和各类文艺演出很少,反映农村生活的文化作品也不多,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民间文艺团体稀少,农民日常文化生活除了看电视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象棋、球类活动开展甚少,上网、玩游戏的农民更是为数廖廖,农民文化生活方式单调。由于缺乏适合农民的活动平台和正确的引导,致使农村封建迷信盛行,赌博之风蔓延,传统美德逐渐淡化。同时,农村文化市场则管理滞后。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经济发展的文化场所严重滑坡,而以电子游戏、桌球、麻将为主的赌博活动有所抬头,以录像、黄色书刊为主的黄色、低级文化在农村屡见不鲜,这些文化垃圾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所提倡的精神文明,极不利于农村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指导人员少。由于县城有文化馆人员的组织辅导,各类文化活动相对活跃,但是,但基层从事文化工作人员的数量明显偏少,全县 10 个乡镇文化站每站只有一人,近两年虽然给各个乡镇文化站共配备了文化干部有19人,但实际从事文化工作的人不多,大多被挪作他用,文化馆由于经费的制约也很难经常出入乡镇村组进行培训辅导,致使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难以满足。

最后,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农民文化消费观念比较落后。目前农民对物质的需求仍然远远高于对文化的需求,文化消费大多数集中在红白喜事和传统节日期间,平时的文化消费很少,空闲的时间就追求看电影、看戏、看书、搞文体活动等文化消费有的几乎没有文化消费概念,有些家庭除子女教育以外,不自费出钱买一本书或看一场文艺演出,文化生活年支出几近于零。而只重视物质产品的购买与消费,轻视文化产品的消费,正是这种传统消费观念限制了农民文化消费支出。

三、改善目前精神文化需求状况的建议和对策

首先,增强精神文化产品的感染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一些能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正宁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鼓励各类群众文艺爱好者创作编排喜闻乐见的节目表演,带动、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文化馆文艺人才的优势,经常性的下乡指导乡镇、村组文化广场的文化活动,带动培训一批积极分子,使之更广泛地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兴办文化实体、举办文化活动、提供文化服务、丰富文化生活,鼓励群众自发组织舞蹈队、秧歌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开展文化活动。

其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人才支持。县上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元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乡镇一级建立综合文化站、文化广场、农民文化学校等公益场所,村一级重点抓好村级广场、农家书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和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学习健身的有益场所。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素质,使他们确实起到领导、带动、指导文化工作的作用。完善保障体系,鼓励和吸收优秀文化人才到农村文化岗位工作,加强文化人才专业培训,搞好文化队伍的传、帮、带工作,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后继有人;还要发挥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演出队、农家书屋、农家文化大院等,让农民的文化潜能在农村文化的实践中竞相迸发出来。

第8篇:农村文化问题范文

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较快发展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的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显著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空前繁荣并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

1.1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十一五”时期,各地区各部门对文化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文化事业经费大幅度增加,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央财政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惠民工程持续推进,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得到了明显改善。

1.2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实施 “十一五”时期,通过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服务农民群众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完成覆盖全部已通电行政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一五”时期建成各级服务点83万个,覆盖9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十一五”时期实现了数字化,年放映达800万场,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农家书屋工程“十一五”时期从无到有,建成近40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在农村基层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明显改善。

1.3文化服务方式方法日显多样 通过创新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实现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共享、综合利用和社会化、多元化。2010年,我国电影故事片产量达到526部,影视动画产量、电视剧产量大幅增长,大大丰富了农村文化服务的影视资源。手机电视、网络电视、IP电视正在成为农民群众收看影视的新途径。“十一五”时期,通过实施送书下乡工程,改进报刊订阅发行工作,缩短发行时间,使农民群众及时看到报刊,为农民群众读书看报提供了方便;农民群众自办文化活动逐渐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

同时也要看到,虽然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较快发展,但总体发展仍然滞后,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服务体制不健全,提供农民群众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还不能较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仍属于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

2. 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意义重大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对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1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都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密切相关。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健康丰富的文化具有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功能。只有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2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农村公共文化相配套的农村经济将是脆弱的。文化软实力是经济发展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既可以帮助农民群众掌握新知识、新经验、新技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在人才培养、信息传递、科技普及、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作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也能为广大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知识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素养,为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2.3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经验表明,优秀文化服务在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农村中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广泛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把美好的精神食粮提供给亿万农民群众,让农民群众在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中陶冶情操、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力量。

3. 全面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将迎来一个大好时期,各地部门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到重要位置,将其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程中,不断开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局面。

第9篇:农村文化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体育文化策略

1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背景

1.1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总理在《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健康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明确提出了“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加大农村体育力度,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促进全民健身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2“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体育文化注入现代文化元素“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是我国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07年国家安排了资金9500万元,在河南、江西、湖北、广西、重庆、陕西、山东、浙江等8个省市选择250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进行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到2010年争取全国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将惠及5.1亿农民。建立农村公共体育物品农民需求的表达机制,真正形成农民体育“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使其成为村民利益的真实代表者。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民体育运动。所有的体育供给,既要贴近农村,又要贴近农民,逐步使亿万农民都有一个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让“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的发展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从而使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元素。

2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的意义

2.1体育文化建设能改变农村传统体育观念由于受长达2000多年封建社会旧思想的影响,一直视体育活动为“不务正业”的价值观念在农村已经根深蒂固,一时还难改变。农村又多数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对外交流有限,使得农民的思想、性格、价值观、风俗习惯比较保守。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多数农民误认为田间劳作可代替体育锻炼。无病即健康,这种旧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农民的体育观和健康观。在现代社会中,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文化成为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文化的建设以其独特的方式,不断改潜移默化的变着农民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准则。通过体育文化建设,可使农民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使农民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新的、普遍而科学的社会观念。

2.2体育文化建设加快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而且还可以育心。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广大农民在忙里偷闲时放松心身,有利于在农村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在农村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之间的和睦、增进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体育精神”是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体育文化的多种形式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单调的业余文化生活。像扭秧歌、赛龙舟、篮球赛等等体育活动不仅能在农闲时间娱乐人们的身心,增强农民体质,促进农民身心健康,还给农民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致富经验、改善人际关系、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平台。

3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

3.1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要把眼光放在满足人的体育文化需要,注重提高人的体育精神境界和凝聚力上。指导满足农民的多方面需求,来作为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各项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农民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精神文明创造活动,致力于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育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民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结合农村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规划,推进农村体育文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进程,真正做到农村体育文化管理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3.2利用现代媒体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多样性农村体育具有多样性、民族性及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我国有56个民族,地域分布广,造就了我国农村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今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创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既有传统民族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体现现代体育文化特征的新农村体育文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建立农村体育文化网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介,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宣传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把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连接起来,形成体育文化网络。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新理念,把体育健身融入生活,成为一种自觉活动。超级秘书网

3.3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激发农民体育参与意识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并创造了条件,必将给新农村体育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开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农村体育建设的载体。因此,应切实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将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国家的投资落到实处,使其成为“民心工程”,从而使体育服务覆盖整个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增强农民体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因地制宜,积极扶持,注重实效和“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原则,逐步建同时加大体育知识宣传,让农民真正了解体育的作用,激发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和激情,使其从不想参加体育活动,转变为要求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樊小兵,陈卫.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农业考古.2007(06):165-167.

[2]杨小明.田雨普.农村传统文化对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3):14-17.

[3]王振涛.单清华.周毅.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7(03):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