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控工作的建议及意见范文

内控工作的建议及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控工作的建议及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控工作的建议及意见

第1篇:内控工作的建议及意见范文

关键词:控制风险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审计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涵义

所谓内部控制审计,即注册会计师受相关利益人委托,就被审计单位在某一时间内,其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及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发表相应审计意见。在履行审计受托责任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审计计划,通过执行相关审计程序,为评价内部控制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对内控的设计和运行提供合理保证。

二、内部控制审计在我国发展的困境

(一)缺少良好的制度环境

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受制于制度环境的完善程度。而在现有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制度中,制度制订视角均着眼于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指导性规则及原则性意见,而忽视了针对审计工作目标、内容、方法、程序及报告形式的具体准则,凸显出现有制度缺乏可造操作性的劣势。这使得在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前难以制定较为有效的审计方案,实施审计过程中的方法缺乏科学性,审计终结阶段难以发表有针对性的审计意见。同时,在所遵循的审计准则中,过多的依靠于财务审计准则,难以突出内控审计的特点和目标,并容易令审计人员产生内控审计等同于控制测试的错误思考,造成审计效果欠佳不利影响。

(二)审计工作要素界定不清晰

在审计主体、客体、目标、范围、方法及证据等多要素中,审计工作的目标、范围及程序这三大要素对审计报告的质量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就现实而言,在已进行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中,这三大要素的概念界定并不清晰。

首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审计目标可从报表层和认定层两个层次将目标界定为总体审计目标和具体审计目标。而内部控制审计由于审计对象的不同,无法沿用财务审计中审计目标的界定方法,且在现有的准则也未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目标,因此目标无法准确界定;与财务审计不同,内部控制审计的直接对象不再是企业的财务报表,而是其内部控制。财务审计的范围可根据报表项目数据,通过固定或变动百分比的方法,计算重要性水平,从而确定审计范围。而内部控制中没有可进行定量判断的数据,更多的需要注册会计师进行定性判断,因此其范围难以准确界定;最后,同样由于审计对象性质不同,财务审计的有关程序不再是用于内部控制审计。而紧靠检查、观察及询问之类的审计程序,难以对内部控制进行合理评价,这就使得程序的界定不清阻碍了内控审计的发展。

(三)人力资源质量欠佳

内部控制审计虽与内部审计及注册会计师控制测试有相通之处,但在审计内容、目的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较内部审计和财务审计而言,尚属于新兴的审计业务,因此,对审计人员传统的能力要求是不能照搬至内部控制审计中的,即传统审计人员素质与内部控制审计要求不符。此外,内部控制审计由于审计对象的变化,其要求的专业技能覆盖面也比以前更广,需要审计人员掌握更多的跨专业知识,这就更加体现了现有人力资源质量的不足。

三、改善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发展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改善制度环境方面,证监会应出台统一的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和具体的标准规范,以对内部控制及与其有关的概念进行权威界定,包括内部控制审计要素、标准和相关理论依据在内的其他问题亦应一并阐明。之前的各种不统一的规范和制度应该予以废除。

(二)清晰界定审计要素

根据上文中所提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及审计程序的清晰界定在很大程度上能使内部控制审计发展摆脱不利因素的束缚。首先,目标对于任何工作而言都具有导向性作用,内控审计中亦是如此,它决定了审计的范围、程序的选择和具体应用;其次,内部控制审计的质量、责任及成本均受制于工作范围,对其界定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内控审计的可行性;最后,审计程序的选用及其本身的效力与审计意见的类型关系密切,直接影响审计效果。因此,要结合内部控制的性质和特点,创新和改良审计程序,如果审计程序不恰当,审计意见也将缺乏权威性和说服力。

(三)提高人力资源水平

内部控制审计对审计主体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新的标准,这就促使人力资源水平要不断提高以符合此标准,主要从两方面改进:第一,提高审计队伍现有水平。根据工作需要,对在岗审计人员实行定期培训,实现职业水平的提升;第二,整合组织结构。选拔审计人才时,在专业素质过硬的基础上,应重点关注跨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需要,聘用非财务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审计队伍的综合工作水平。

四、优化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借鉴国外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经验

在完善和促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发展上,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经验,提高内部控制审计的地位,赋予更高的权力,强化内审职业队伍及其内部人力资源质量,将内审的工作关注视角投射至更广泛的领域,并调整其战略导向。

(二)设计出适合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流程

计划审计工作阶段:考虑风险评估的作用,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调整审计工作,应将对被审单位控制是否足以应对重大错报风险作为评价重点。此外,应适时选择对外部工作成果的利用。

实施审计工作阶段:将“由上至下”的思维方向贯穿内控审计工作全过程,以提高审计主体对可能造成重大错报的认定的关注程度。

终结审计阶段,审计意见的最终形成无法缺少归纳汇总审计工作及独立发表审计意见此二骤。其中,审计工作汇总,涵盖了意见形成、管理层声明文件获取及书面沟通。

(三)整合财务报告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

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结合实际需要,有选择性的对财务报表鉴证业务中控制测试成果采纳,同时有针对性地调整被控审计工作围度,继而获取优质审计证据以支持财报中对内控的评价,避免重复审计,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保证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内控工作的建议及意见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沟通;审计部门

面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内部审计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内审的范围不断拓宽,领域不断拓展。如何提高内审效率,提升内审质量,已成为新形势下内审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内审人员不能像以前那样只做“消防员”,而要提高事前分析、事中控制能力。事前分析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从反馈意见中分析并发现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而通过事中控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消除存在的风险。所以,通过沟通,与被审计单位人员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可集思广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内部审计沟通面临的问题

(一)对审计中的沟通缺乏认识

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沟通技巧和沟通能力,否则难以有效开展内部的审计工作。能够恰当地与被审计者交流和沟通,就会融洽双方的关系,打消对立面。使被审计者能够积极主动的接受审计结果和审计建议。所以就审计工作效果而言应把一批优秀的人才选拔到审计岗位,在具有审计业务能力的基础上,把能够进行有效沟通,作为选拔审计人才的准入条件。同时来自内部的原因也是一个方面,如审计人员自身的定位也不准确,没有明确自身的工作性质、目的,缺乏服务意识,所以非常容易和被审计者产生对立情绪,发生双方的冲突是在所难免。

(二)审计过程的沟通方式不正确

在审计工程中彼此能够做到尊重,就容易沟通。所以和被审计者之间建立起尊重、信任的感情基础,是进行顺利沟通的前提。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不能高高在上,认为我就是检查的,只有对方尊重我,我没有尊重被审计者的必要。扮演监察和警察的角色和工作对象交流,不会有好结果的。比如说话态度过于强硬,姿态过于高,很容易造成审计关系恶化和对立 。

二、加强内部审计沟通的措施

(一)加强管理层的支持

内部审计沟通工作的有效开展往往取决于领导层的重视程度,所以能否有效的进行审计沟通工作于领导层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事业单位中的地位、权力与能否顺利开展工作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来自企事业单位领导层的重视,明确内部审计的权限范围,使审计成为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内控制度的一项长效机制,不仅可以提高审计沟通效果,促进企事业内部控制。而且可以有效地回避和降低管理风险,使经济管理工作在规范的监督制度内运行,从而也降低了业务人员的风险。当然内部经济管理的风险因素很多,诸如人员的频繁调动及信息的分享滞后等情况,导致风险叠加,因此内部的风险控制应该形成制度和程序,要有一个稳定的专业队伍,信息的分享及沟通要及时。在正常的管理中,在内部控制评估中,尤其是治理架构的建立与评估、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给内部审计机构以一定的权利和肯定,形成一定的支持力度。

(二)采用恰当的结果沟通方式

审计工作的关键环节就是审计结果的表述,所以结果确认沟通被认为是审计沟通的重要内容。一般采取书面方式表述审计结果,审计结果,一要客观公正、表述准确、用词恰当、以促进和提高管理水平为前提,二是所提的整改意见建议不仅要有事实依据、而要有政策法规和制度依据,要以理服人,三要真心实意的帮助被审计部门查找工作中的误区,提高和促进管理,四是审计结果建议的确认前要耐心听取被审计部门的解释,以平等诚恳的态度帮助分析其问题所在,解决的办法,五是要通过有效沟通,使被审计部门了解内部审计是内控制度的一项程序化职能,审计结果是促进内部管理、提高业务水平,完善内控制度的一项的常态化措施。因此审计结果的内容表述,其重要性决定了审计结果以书面形式沟通更为合适。这种方式的好处是一、庄重、严谨,易于归档保管,是经过深思后的结果形成,表述更为清楚和严谨,意见更为清晰和明确。二、审计结果建议是经被审计部门确认和审计部门达成的一致意见,三、有利于被审计部门对书面结果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整治,解决好审计出的问题。

(三)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和素养

内部审计沟通效果的优劣,审计结果建议能否与被审计部门达成一致,与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和自身素质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较低,人格修养较差,是很难适应或者做好内部的审计工作的。有效的沟通是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和修养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内审人员开展工作的剂,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修养。内审人员应该在思想意识中提高对有效沟通能力及方法和方式的重视,沟通是现代人才观念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内审人员能够与工作相关各方建立尊重、信任和理解的良好人际关系,是内审工作开展的有效保证。内审人员还应该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明确自己的责任,公平正义,诚实守信,不枉法、不枉为。

多理解和尊重审计对象,谦虚有礼,放低姿态,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不徇私情。努力学习提高分析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良好的修养,具有精明干练的工作作风和准确高效的工作能力。审计的目的不是找茬,要通过审计发现的问题,帮助被审计单位有效解决问题,把一些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使被审计单位接受建议并改正之。通过审计促进单位的内部控制,发挥审计人员的沟通技能,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审计是控制的目的,实现审计提高管理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3篇:内控工作的建议及意见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控制自我评估;中央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8-0047-03

201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参照国际国内内部审计准则要求和行业先进标准,积极推动人民银行内审工作深化转型和科学发展。其中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中控制自我评估法的研究与应用,填补了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领域审计监督方式的空白,对于推动人民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促进内审工作的深化转型与科学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一、控制自我评估法概述

控制自我评估(Control Self―assessment,简称CSA)法是1987年由加拿大海湾资源有限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设计的一种内部控制状况评价方法。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已被海外各类企业广泛应用于内部审计实务中。2006年7月,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为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应用控制自我评估法,提高审计效率,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

(一)控制自我评估的概念解读

《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以下简称“准则”)第二条指出,本准则所称的控制自我评估,是指由对内部控制的制定与执行负有责任的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过程。通过概念不难看出,控制自我评估的主体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者与执行者,而非内部审计人员本身。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控制自我评估的主体是制度的制定者与执行者,但评估的发起者、组织者和监督者仍为内部审计部门,对此准则第五条和第七条作出了明确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制定控制自我评估计划,召集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估,并做好组织、协调与记录工作;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担任控制自我评估的召集人,并加强对控制自我评估过程的督导。

(二)控制自我评估的内容概括

根据准则关于控制自我评估内容的表述,及其在内部审计实践中的应用状况,其主要内容应概括为以下几点:

1.组织整体或职能部门目标的确定;

2.内部控制重点环节的风险识别;

3.内部控制适当性、合法性及有效性的评估;

4.内部控制整改建议的提出。

这些内容是控制自我评估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具体来讲就是首先要明确组织或特定职能部门的工作目标,这是开展控制自我评估的重要前提,只有明确了这一目标,其后续内容才不会偏离组织的根本利益;其次是根据确定的目标识别内部控制重要环节的风险,即明确组织或职能部门的风险点;再次是对现有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这也是控制自我评估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包括对组织正式的控制措施的评价,还包括对组织非正式的控制措施,如惯例和日常做法等的评价;最后是内部控制整改措施的提出,它是控制自我评估的关键环节和落脚点,只有针对上述环节提出具体且可行的整改措施建议,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控制自我评估的目标。

(三)控制自我评估的目的与现实意义

开展控制自我评估的最初目的为: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控制审查与评价之前适当应用控制自我评估法,可以根据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考虑审计重点,以提高审计效率,促进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实现。

虽然开展控制自我评估的初衷仅仅是为了明确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但该方法在内部管理中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1.加强审计双方的沟通,优化内部控制环境。通过审计对象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直接参与,加强审计双方的信息沟通与相互理解,把内审部门从内部控制的监督者拓展为内部控制的参与者与推动者,改善审计双方关系;增强内部管理制度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内部控制意识,促使他们在制定和执行制度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的融入内部控制观念,深入挖掘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有效增强内控制度的执行力。

2.使审计建议的提出更具针对性,执行更具主动性。通过审计对象的控制自我评估,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更直接、更系统的获得内部控制的第一手资料,及时了解、掌握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意愿,并将其通过分析、整理后适度融入审计建议中,增强整改措施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由于审计建议中更多的考虑了执行者的意愿,也使整改措施的执行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实施更加顺畅,更好的实现了内部控制的目标。而在以往的现场审计中,由于审计对象不能及时提供审计所需的全部审计资料并对其进行系统说明,审计人员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形成对其内部控制状况的总体评价。同时,由于缺乏审计对象的主动参与,在审计整改措施的提出和落实上会存在更多的疑问,遇到更大的阻力。

3.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在内部控制的五要素框架(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内部控制的信息及其沟通、对内部控制的监控)中,除部分内部控制专项审计外,传统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只对其中的第三项和第五项进行评价,而对于第一、二、四项所谓的“软控制”则很少进行评价,从而导致审计报告只在制度执行层面就事论事,无法上升到内部管理的高度,提出建设性意见,缺乏可读性。通过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可以充分利用评估结果掌握制度制定者与执行者对内部控制的认知程度,从而对组织或职能部门的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的信息及其沟通情况进行评价,达到全面评价内部控制体系状况的目的。

(四)控制自我评估的方法及其比较

控制自我评估的主要方法包括专题讨论会、问卷调查法和管理分析法。专题讨论会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召集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就内部控制的特定方面或过程进行讨论及评估的一种方法;问卷调查法是内部审计人员就内部控制的特定方面或过程以书面形式向组织相关管理人员收集意见的一种方法;管理分析法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就内部控制的特定方面或过程向相关管理人员收集信息并将之与其他来源的信息一起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方法。具体方法的应用需根据组织文化、管理风格和员工素质确定。其中通过专题讨论会方式,审计双方能够最大限度的进行充分沟通,互相学习与启发,使内审人员能够更为清晰、深入的了解评估对象的内部控制状况,有时甚至能够获得意料之外的有价值的信息,最能够充分发挥控制自我评估的优势。但这种方式对于控制自我评估的时间、地点、预算和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较高,采用前应予充分注意。在时间和地点的选择上,要选择对所有参会人员都较为便利的时间,选择便于进行集体讨论的较为轻松、舒适且不易受到干扰的场所,便于参与者充分表达意见;预算方面,应该在组织预算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进行,严格控制专题讨论会议成本;人员素质方面,要求参与评估的人员充分熟悉所在岗位的风险环节及其控制状况,具备较强的思考、分析、表达及沟通能力。相对于专题讨论会,调查问卷法能够更有效的节约控制自我评估的时间成本和预算成本,但评估的内容会受限于问卷的问题设计,评估的态度也会由于问卷双方的非面对面接触而显得草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的效果。管理分析法也是一种比较节约成本的控制自我评估方法,其管理人员的主动参与程度介于专题讨论会和调查问卷法之间。

二、控制自我评估法在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一)控制自我评估法在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现状

控制自我评估法目前在人民银行系统的应用还停留在内部审计创新和试点阶段,其应用的范围和方法也十分有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现场审计前以自查报告方式进行的控制自我评估。除特定需要保密的审计项目以外,在人民银行当前的内部审计实务中,内部控制现场审计进点前内审人员往往要求审计对象拟写自查报告,对自身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价,并在进点会谈时予以宣读及说明,内审人员再将自查报告的内容与随后通过现场实地查看、调阅相关资料掌握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对审计对象的最终评价结果。

2.现场审计中以问卷调查方式开展的控制自我评估。在内审部门开展的内部控制专项审计和其他涉及内部控制的专项审计中,内审人员会设计一些与组织或职能部门内部控制相关的调查问卷,作为现场审计的辅助手段来进行内部控制状况评价。

3.内部控制评价时通过信息系统开展的控制自我评估。近年来,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内审处开发并试运行了“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内控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要求分行机关各部门按季开展内部控制自查,并通过上述信息系统的“部门自控――内控自查”模块将自查结果及风险分析情况反馈给内审部门。同时,各部门还可以将获得的各种内控信息(如行领导对内控工作的指示,对内控运行有可能造成影响的政策、法律、法规、行为和事件等),对内控管理中取得的成绩、提出的意见建议等,在内控信息系统平台予以,并将内控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将作为内控考核的内容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控制自我评估的方法并未明确包含在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列举的三种方法之中,是一种新型的控制自我评估手段。它以最先进的信息沟通方式―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对各职能部门的内部控制考核为约束,将控制自我评估制度化、常态化、信息化,是对控制自我评估的有益尝试。

(二)人民银行应用控制自我评估法的建议

鉴于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的上述理论与现实意义,建议人民银行系统积极倡导研究、尝试控制自我评估的先进做法,切实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1.加强控制自我评估相关制度的建设工作。以指导意见、实施纲要等文件形式对控制自我评估法在人民银行内审系统的应用加以引导和规范,为该方法在基层人民银行的应用提供指导和依据,切实推动控制自我评估法在内控体系评价中的运用。

2.周密开展控制自我评估的准备工作。人民银行系统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刚刚起步,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策划、宣传、沟通和组织工作,以保证评估的效果。在进行上述准备工作的过程中,应充分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在实施控制自我评估特别是首次评估前,要进行必要的宣传与沟通,使管理层和评估对象充分了解评估的目的、意义、内容和程序,争取的他们理解、信任与支持,为评估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是在评估范围与内容的设定上,既要防止评估范围过小使评估对象的潜力受限,又要防止内容过于庞杂影响了评估对象参与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控制自我评估的起步阶段,更要循序渐进,在不断的学习与积累中逐步扩大评估效果。

三是在运用专题讨论会方式进行控制自我评估时,会议主持人的专业素养和主持技巧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评估的效果。由于中国独特的东方文化及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要参会者冒着招致批评甚至损害职业生涯的风险畅所欲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主持人既要熟悉人民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了解控制自我评估的目的、内容与程序,还要思路清晰、思维开阔、善于引导和活跃会议气氛,同时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和综合能力,以及较强的应变能力,全面掌控会议局面。

3.充分利用控制自我评估成果。应加大对控制自我评估成果的转化力度,除评估后向管理层提交评估报告并在年度内部控制运行报告中加入评估情况外,还应在确定专项审计项目和制定专项审计方案时,参照评估结果明确审计重点,以提高审计效率。

4.加强内审人员相关专业胜任能力。开展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对内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人民银行系统通过开展相应的后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素质,以适应该项工作的需要。

总之,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已成为许多组织内部审计实务的一部分,在国际内部审计“当前最佳实务”和“未来愈加重要实务”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这种方法的应用也从内部审计拓展至其他领域,管理层在此基础上发展出风险自我评估、道德自我评估和管理自我评估等多种评估形式,使之演变为新型的内部管理工具。

参考文献:

[1]王光远、严晖,《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的解析》,《中国内部审计》,2006。

[2]李蓉蓉,《内部审计人员如何参与控制自我评价》,《中国内部审计》,2010。

第4篇:内控工作的建议及意见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 重大缺陷 审计意见 自我评价报告

一、引言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规定于2012年1 月1 日起在深沪主板上市的公司开始施行。2012年作为强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元年,分析2012年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研究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现状以及解决相关问题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现状

(一) 披露总体情况

在2012年年度报告披露期间,深交所、上交所共有948家主板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以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其中22家出具了非无保留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有19家,出具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有3家。研究发现,与2011年比较,非标准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提高,说明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已取得一定成效。笔者将对这22家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进行简要描述,希望有所启发。

(二) 行业特征

赵秀侠(2011)发现,工业企业大多是由国家或集体控股,比起经济因素,企业更加关注的是企业所面临的政治因素。国有股的“一股独大”,使得企业内部很难产生相应的制衡关系,更不用说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笔者对22家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发现22家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大部分出现在第二产业,这主要是因为从事商品生产与流通的企业与其他产业的企业比较,规模更为庞大,成本费用核算更为复杂,在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方面更具有挑战性,出现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更大,这与赵秀侠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三) 披露时间

内部控制缺陷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个“污点”,所以上市公司对于内部控制缺陷的态度总是尽量的隐瞒或者规避。对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披露年报及自我评价报告的时间都比较晚。经过统计发现在22家非无保留审计意见上市公司中有5家是3月末出具内控审计报告,17家均在4月才出具年报和审计报告。根据胡为民(2012)研究,内部控制指数排名靠前的中国上市公司大部分在1月、2月、3月年报和审计报告,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内部控制审计越好的公司,其年报的时间就越早。

(四)内部控制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明确规定,内部控制有五大基础目标:战略目标、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维护资产安全、经营合法合规、财务报告目标。对22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进行分析,发现除深天地A停产整顿1年、ST宜纸整体搬迁、ST凤凰亏损巨大、ST长油亏损等原因使得这4家上市公司持续经营情况存在重大不确定外,江淮汽车由于汽车召回事件出具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同时又对其余17家违反内部控制目标的公司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内部控制违反最高层次战略的目标有1家,是因为香梨股份在2012年涉足了新市场棉花市场,却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经营目标的实现是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最直接的体现,经营效率的高低可以看存货和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和变现能力、现金回笼能力、获利能力,违反经营目标的上市公司有 12家,占70.59%,所以内部控制的经营管理极为重要,否则容易导致重大风险的发生,降低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内部控制缺陷按照控制目标的不同分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是指针对财务报告目标而设计和实施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不能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完整性、合理性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缺陷。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是指不能合理保证实现资产安全、经营效率效益、合法合规等其他目标的控制活动缺陷。对出具否定意见的3家上市公司和出具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的19家上市公司分别进行统计,笔者发现,存在非财务内部控制缺陷而使得内控有效性不足的公司比例达到50%,在11家非财务内控缺陷的上市公司中,内部审计部门存在问题的有4家,内部监督方面存在缺陷的有5家,这也说明内部控制建设的内部审计和内部监督非常重要,要从财务和非财务两方面入手,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五)内部控制要素

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1992年9月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一文,指出内部控制五大要素,分别为:内部坏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与传递和监督五要素。2013年5月份又了最新的内部控制框架,引入了17条核心内控原则、17项核心原则,使得内部控制五要素更具有操作性。笔者对19家出具强调事项和3家出具否定意见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进行归纳总结。由于ST宜纸全面停产、上海机电可豁免并购企业内控评价、凤凰光学歇业多年、深天地A停产整顿1年、ST凤凰亏损导致这5家公司出具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因此,笔者对其余17家内部控制失效涉及的领域进行了分析归纳。

研究发现,存在内控缺陷的这些公司中,内部环境要素有机构设置、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控制活动要素失效最多,主要有审批权限不清晰、子公司管控、营运资金管理、采购管理,关联方交易等方面,涉及会计系统控制的主要是应收账款、收入成本的确认、资产的保管与减值等方面;内部监督主要是内审部门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这些也给我们很多启示,会计师事务所在以后年度的审计中应重点关注以上风险高发的审计领域。

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情况

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自我认定并进行披露,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难题,林斌(2012年)研究发现,2011年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披露内控缺陷公司研究仅有156家,其中有3家披露了重大缺陷,仅占所有披露内控自我评估报告的上市公司总数的0.16%,有11家披露了重要缺陷,有149家披露了一般缺陷。而深圳迪博(2013年)研究发现,2012年有503家(占22.63%)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其中4家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1家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3家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一般缺陷;8家公司仅披露内部控制重要缺陷,27家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460家公司仅披露内部控制一般缺陷。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数量有所提高,但是比例没有上升,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比率达15%)情况相差甚远。在这非无保留内控审计意见的22家上市公司中,披露具体重大缺陷的有2家,分别为出具否定意见的北大荒和出具强调事项无保留意见的ST长油,重要缺陷的有5家,披露一般缺陷的有6家,而笼统地阐述企业存在缺陷而且已经整改的有9家,占到40.91%,包括出具否定意见内控审计报告的天津磁卡和贵糖股份两家上市公司。贵糖股份公司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说明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有效,但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对此贵糖股份针对此差异专门出具了说明;天津磁卡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董事长签字页,并未对其他进行披露,简要说明内部控制整体有效,而华寅五洲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内控审计报告,天津磁卡未对此进行说明。这也说明了对于企业存在的内控缺陷,企业和审计机构由于考虑角度不同,评价会出现差异。

笔者再通过对这22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阅读分析,发现一部分公司没有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7家公司没有公布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标准,只是用“合理”“适用”等模糊性词语来替代详细的定性或者定量标准,没有实质性内容,使得认定标准不好界定,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执行。另外15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其中凤凰光学还用了枚举法进行认定。运用定性标准进行认定运用了缺陷列举法和风险矩阵法,缺陷列举法是从公司层面、业务层面和信息层面分别对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进行列举;而风险矩阵法是从缺陷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和潜在影响程度两维度出发,利用“高、中、低”风险评级法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笔者发现22家上市公司由于行业性质差别、自身性质等原因,缺陷的认定标准存在很大不同,也没有一个权威的标准,很多公司都缺乏现实的、科学的数据和手段。至于定量标准,大多数公司根据公司行业类型、规模、业务负责程度等各种因素,用资产总额或者总收入、净利润、税前利润或息税前利润乘以一定百分比,作为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临界值。定量标准的百分比由公司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百分比,但对确定的这个“百分数”大多数公司没能有说服力的理由,因此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可靠性存在一定质疑。

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存在的问题

以上对 2012年22家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主要从事务所出具的内控审计报告和企业出具的内控自我评价报告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主要存在几个问题。

(一)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内容和格式不统一

上市公司自我评价报告出现参差不齐的局面,较大比例的上市公司对于内部控制缺陷陈述过于笼统,缺少实质性内容,信息含量较低。这主要是因为作为第一年强制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其动机主要是监管层的监管压力,主动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动力较少。对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没有一个权威的标准,很多公司对缺陷的认定各有版本。

(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存在虚假陈述和隐瞒的现象

部分公司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不恰当。比如贵糖股份公司在成本核算、财务报告方面均存在重大缺陷,但其在自我评价报告中并未认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事实上该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已经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产生了重大影响,应该认定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

五、建议和对策

(一)对上市公司的建议

首先,上市公司必须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设计、执行、审计和评价。建立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是判断内部控制缺陷,防止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足的基础性工作,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完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工作,保证内部审计人员更好地履行内部审计职务,明确各自的法律责任,能够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和职业谨慎,基于有效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针对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争取内部控制在整个财务报告涵盖期间均真实、有效。

其次,上市公司应该规范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内容,提高内部控制缺陷陈述的信息含量和可靠性。

(二)对监管部门的建议

五部委应该加强监督《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三个配套指引工作的落实情况,加强监管力度。尽快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格式规范化处理,便于投资者进行横向比较。及时审核上市公司是否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情况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关注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是否有效。

还应加快强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进程,尽快建立一套内部控制缺陷权威的判别标准,将标准细化分配至企业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督五个环节中,构建完整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体系,降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随意性。

(三)对投资者的建议

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相关的信息须认真对待,投资者应该理性对待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因其增加了上市公司经营的透明度,对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应辩证地对待,认识到有能力且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可能已经做好了整改或者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准备。只有投资者理性对待,才能积极发挥证券市场的定价机制,从根本上激发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

六、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过去相比已有很大改进,但总体来说仍不容乐观,虽然基本上都遵照了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指引和准则,但是执行力度不够,大多数是流于形式。本文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自我评价报告两个角度提出建议。应国际新趋势要求,做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工作刻不容缓,这要求上市公司、监管者甚至投资者在关注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情况以及注册会计师在内部控制审计上下功夫,共同构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缺陷披露体系。

参考文献

[1] 赵秀侠.浅谈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1(4):76-79.

[2] 林斌,刘春丽,舒伟,等.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研究――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J].会计之友,2012(9):9-16.

[3] 陈芸.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分析――以医药制造业为例[J].会计之友,2013(5):64-68.

[4] 孔敏.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与陈述的问题分析――基于*ST大地案例的分析[J].商业会计,2012(12):27-29.

[5] 李璇.上市公司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驱动因素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13(3):30-33.

第5篇:内控工作的建议及意见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建议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企业所有权人代表和委托人)或由企业章程所规定的经理办公会(企业控制权人和人)等决策和治理机构、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以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内部控制缺陷是内部控制过程存在的缺点或不足,这种缺点或不足使得内部控制无法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内部控制缺陷按其成因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其中,设计缺陷是指缺少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控制或现存控制设计不适合,即使正常运行也难以实现控制目标。运行缺陷是指现存设计完好的控制没有按照设计初衷执行,或执行者缺乏必要授权或相应能力而不胜任职务所导致的非有效控制。内部控制缺陷不仅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还对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性造成影响;尤其是在以“两权分离”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公司制条件下,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对投资者权益造成损害的风险尤甚。因此,分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完善内控机制和实现企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分析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媒介向社会公众发表或公司内部控制运行缺陷和问题的信息。通过企业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管理者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设法对其加以改善,从而降低企业在未来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潜在风险,维持企业顺利健康发展。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控缺陷划分标准不统一。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而当前的内控规范对内部控制缺陷的界定比较模糊,使得企业在信息披露的实际操作中缺乏明确依据,带来一定的困难。虽然《指引》中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了初步认定,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但划分标准过于含糊。内控缺陷标准的不统一,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对内控评价和缺陷披露的描述比较模糊,缺乏统一具体的结论。针对2011年披露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多数公司在内控缺陷披露时往往是只披露了存在缺陷,或者只对缺陷的数量进行了披露,而没有给出准确的描述;缺乏对公司内控评价的结论性表述,造成信息使用者不能准确使用信息;即便给出内控缺陷的结论性表述的公司,却缺乏对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分析。

(二)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标准不统一。首先,我国对内部控制的鉴证是自愿的,只有对自身的内控有效性有很大把握的公司才会聘请注册会计师进行鉴证业务,一般只有未被出具非标意见的公司才会披露其鉴证报告,而出具非标意见的企业是不愿意披露鉴证报告的。其次,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法律责任逐渐增强,为了尽可能的回避风险,更倾向于对经营状况稳定、内控情况良好的公司出具鉴证报告。

(三)管理层认识不足,信息披露不准确。通过近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状况可以发现,上市公司往往会报喜不报忧,很少甚至不披露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管理层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人,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掌握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信息。由于披露内控缺陷信息会传递出企业存在不确定的风险,则管理层倾向于披露对企业有利的内控信息,而避免内控缺陷信息的披露。

(四)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不完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公司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两个方面。从公司自身方面来看,内部控制建设是决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完善的基础,对内部控制建设投入的资金越多,内部控制系统就相对越完善;另外,内部控制系统会在发现缺陷和改善缺陷中不断完善,所以,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的时间越长,其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相对越小。从外部评价结构方面来看,相对于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占主导地位的会计师事务所更加重视自己的名誉,从而在审计公司财务报表的过程中会对其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更加系统的检查;另外,占主导地位的事务所在人员培训和技术方面投入的资金更多,这有助于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内部控制缺陷。

二、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建议

目前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体系并不完善,致使相关信息没有被全面、充分、具体地披露。因此,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对我国上市公司完善内控机制和实现企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和规范内部控制缺陷的评价标准。首先,应该建立起系统的理论框架,使企业对相关分类、认定有统一的依据与指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认定的程度进行定性定量的界定。其次,明确内控缺陷分类的界定,区分各类相关缺陷;明确内控缺陷的程度,区分一般、重要及重大缺陷的认定标准。最后,对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款项进行统一规定。

(二)加强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管理。认定和细化内部控制缺陷是我国上市公司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加强上市公司按照具体规定条款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尤其是披露影响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监管机构应该针对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的特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并建立合适的渠道鼓励公众投资者进行监管。

(三)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时,公司应该加强依法运作意识,提高内部控制的法律效力。加强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员工后续培训学习工作,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培育良好企业精神和内部控制文化;同时,应该优化业务和管理流程,持续规范运作,及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不断修订和完善公司各项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四)提高内部控制评价人员素质。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评价都有赖于内控人员的良好专业能力与素质。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聘请内控咨询机构对公司内控工作进行全面面指导,并对负责公司内控工作的管理人员进行分期、分批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公司内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并逐步建立起内控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使内控管理工作发挥真正的监督与管理作用。

参考文献:

[1]宋蔚蔚.对新规范下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8,(34).

梁德洪.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01).

[2]田高良,齐堡垒,李留闯.基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04).

[3]梁德洪.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01).

第6篇:内控工作的建议及意见范文

(一)实时预警计算机辅助审计可贯穿业务操作的前台和后台,针对不定期非现场审计发现的问题或业务人员操作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审计人员可及时向业务岗位发出风险预警,对于潜在风险适时发出提示,防止风险形成和扩大。同时,掌握被审计单位风险点集中区域,并针对重点风险点开展内部审计,做到“风险引导审计,审计关注风险”,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部门防风险、促履职的作用,实现对外汇管理工作实时预警的目标。

(二)定期评价根据不定期的非现场审计情况,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外汇管理业务阶段性发展情况,定期对被审计部门执行内控制度情况进行合规性评价,对被审计单位外汇业务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进行绩效评估,对外汇业务内控管理工作中的风险开展评估,对审计结果及时有效利用,实现对外汇管理工作定期评价的目标。

(三)提高效率探索外汇局档案管理电子化,开发“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将各类业务凭证影像电子资料存入系统,便于审计部门非现场调阅业务系统查询不到的资料,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进行非现场审计,可将审计工作贯穿全年工作始终,降低审计成本,节约人力资源,实现提高外汇局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目标。

二、外汇局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现实意义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开展可提高外汇局日常内控监督效率计算机和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为非现场审计工作在技术上的突破提供了可能,各级外汇局能够定时、甚至实时对本级局内及辖区分支局各类业务操作进行内部审计,增加内部审计检查频度,提高检查的准确性,提升工作效率。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开展可提升外汇局内控监督效果与外汇管理业务处理系统实时对接,适应当前各项外汇业务操作电子化的形势,可及时发现各项外汇业务操作潜藏的风险和错误,内部审计手段的改进必将提升监督的效果。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开展可推进外汇局无纸化办公实现对外汇管理业务系统的实时查询后,外汇业务管理各类报表、分析等档案均可通过业务系统调阅,外汇业务系统无法查阅到的资料通过建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减少各类纸质业务档案的留存,推进无纸化办公。

三、利用现有资源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一)做好外汇管理业务调查,采集审计电子数据和信息针对目前外汇局绝大部分业务信息在系统中记录的现状,计算机辅助审计实施前,应对外汇局目前在用的业务系统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充分了解可从业务系统中采集的电子数据范围和采集审计信息的途径。审计人员从业务系统采集电子数据和审计信息的方式,可探索实现业务系统与内控风险测评系统的关联,保证审计人员不可修改系统数据,但可查询和监控到所有业务系统业务数据及操作人员的操作痕迹,实现对每项业务的全过程监督,全面掌握业务审批、操作流程及法规执行情况。

(二)调阅业务系统开展非现场审计,记录风险预警线索以目前外汇局使用的“内控风险测评系统”中测评表为基础,将测评项目按“非现场测评指标”和“现场测评指标”分为两个部分。可从业务系统中直接采集或间接获得信息开展检查的项目作为“非现场测评指标”,其他需要进行数据分析或现场调研资料进行检查的项目作为“现场测评指标”。分别制作“非现场测评表”和“现场测评表”。调阅外汇管理业务系统,将通过业务系统中获得的信息筛选、过滤,并对重要数据进行合规性分析,按照测评指标开展非现场审计。同时,记录通过非现场审计发现的问题、和需要现场审计进一步确认的风险预警线索,填写“非现场测评表”。

(三)依据非现场审计线索调阅业务档案,确定审计问题可考虑建立“外汇局电子档案系统”,管理外汇局在业务系统中无法查询的档案和按规定必须留存纸质资料的档案,实现非现场实时调阅业务档案。依据非现场审计获得的风险预警线索,有针对性地调阅相关业务资料,排除问题或者进一步确定问题,将可以确定的问题填写到“现场测评表”中相应项目。

(四)总结归纳审计问题,提出整改和完善建议归纳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分析被审计单位执行制度情况,总结被审计单位客观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根据非现场调阅业务系统时掌握的情况,对被审计单位可提升和完善的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四、外汇局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面临的难题及建议

(一)内控风险测评指标,建立内控风险测评系统随着外汇管理改革不断推进,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点、法规依据及风险系数等相关要素均发生变化,特别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资本项目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后,由于内控风险测评系统未及时维护相关风险指标等要素,将影响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效果,也无法保障审计工作的及时性。建议建立相关规范性文件,要求各业务部门按季度根据业务变化向内审部门提出系统修改意见,备案本专业修改后内控风险测评表信息,包括风险点、法规出处、指标含义、风险系数等,作为内审部门进行系统更新和维护的依据。实现内审与政策调整同部署、同调整,及时修订内控风险测评系统相关信息,保证内控风险测评系统的有效性,使内控监督测评系统作为内部审计电子化手段得到及时、有效发挥。

(二)探索实现审计系统与业务系统信息共享外汇局要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就要依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从业务系统中采集信息,将对目前的业务系统进行改动,设置数据接口,实现系统对接。建议通过增加内控风险测评系统“审计数据采集模块”,或者采用设立“超级查询用户”的方式,建立查询和采集数据功能,实现审计系统与业务系统信息共享。

第7篇:内控工作的建议及意见范文

一年来,我县联社监事会在*银监分局、*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联社理事会、经营班子的大力协助下,认真履行工作职责,通过全体监事会成员的共同努力,积极推进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加大稽核检查力度,开展风险防范和案件专项治理工作,认真加强对联社理事会、经营班子的经营管理活动及重大事项、重大决策进行监督,充分发挥监督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

(一)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机制

为了进一步促进监事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保证监督约束机制的的规范性,我县联社监事会一方面不断加强自身监督机制的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

在全年的工作中,我县联社监事会严格按照《*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章程》以及《监事会工作制度》、《监事会会议规则》、《监事长工作职责》和《监事工作职责》,积极开展监督工作,并建立健全监事会运行机制。*年,监事会共召开监事会议*次、稽核工作例会*次,对稽核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稽核人员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建立了监事会的运行机制。

同时,监事会积极推进内控制度建设,规范监督约束机制。*年,根据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要求,监事会积极督促和协助联社业务部门完善内控管理制度*项,其中新制定*项,修订*项,为规范操作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我县信用社内控管理制度已日趋完善,基本覆盖了所有业务品种和风险控制点。

(二)加大稽核检查力度,增强规范操作意识

稽核部门是监事会开展监督工作的一个主要平台。*年度,监事会通过加强稽核管理,组织领导稽核部门实施大量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确保农村金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内控管理制度在我县信用社贯彻执行。一年来,我县信用社无安全责任性事故和经济刑事案件发生,信用社整体抗风险能力和干部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明显增强。

一是充实稽核队伍,加强稽核管理。为了强化稽核监督,今年3月,从基层社选拔了*名年轻的业务骨干充实稽核队伍,壮大稽核力量。并通过制订工作计划、分片管理、召开例会、听取工作汇报、指导稽核业务和把握工作重点等方式,加强了稽核管理。二是组织开展现场检查。通过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结合,加大稽核处罚力度,规范信用社职工的操作行为,增强规范操作意识。*年度,稽核部门累计开展现场检查*社次,比去年增加*社次。其中,常规检查*社次,专项检查*项*社次。累计实施稽核处罚*人次,罚款*元。三是指导稽核部门探索新的监督方式。一年来,通过充分发挥稽核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创新工作思路,有效利用现有的计算机技术条件,开展非现场检查*项,较好地弥补了现场检查的不足,提高了稽核工作质量和效率,为进一步提升我县联社的稽核监督工作水平,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开展案件专项治理,加强操作风险防范

开展操作风险防范和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是本年度我县联社一项中心工作。

监事会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一是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银监会十三条工作意见;二是成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操作风险防范和案件专项治理工作,下设办公室,组织各项工作的实施,办公室设在稽核科。三是组织开展操作风险管理调研,对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点进行调查和讨论,并形成书面报告。

监事会积极开展此项工作。一是*月*日,组织*人对*个营业网点库存现金及往来资金进行突击检查。二是各基层信用社由信用社主任亲自带队,以网点交叉、人员交叉等方式全面开展自查。三是*月*日至*日,组织稽核部门和业务部门对全区信用社进行全面检查。四是把此项工作贯穿于全年工作中,如开展内控制度清理、存款真实性专项检查、安全检查等。

监事会严肃处理违规违纪行为。对各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进行了严肃处理。仅在*月*日库存现金及往来资金突击检查中就处罚处理了*人,其中行政处分*人,稽核罚款*人,书面检查*人。

(四)监督经营管理活动,促进持续健康发展

我县联社监事会坚持做到“分工不分家,监督不旁观,参与不干预,互补不拆台”,积极参与理事会、经营班子的经营管理活动,并对重大事项、重大决策进行监督,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坚持组织原则,维护理事会、经营班子、监事会相互团结。监事会根据政策文件精神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理事会、经营班子的经营方针和管理理念,积极主动完成监事会负责的各项工作,做到工作“到位不越位,分工不分家”。

二是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定期不定期向经营班子提交各种工作报告及意见书。监事会有效地利用稽核部门,对我县每个信用社、每个营业网点的经营活动,定期不定期进行了稽核检查,并提交各种工作报告及意见书。全年监事会向经营班子提交工作报告*份,工作意见书*份,认真履行监督职责。

三是积极参加有关经营管理会议,并发表意见。对联社理事会、经营班子在经营活动中有关重要事项、重大决策的会议,监事会积极参加,并发表意见,并做到参与不干预。全年监事会派员共列席理事会会议*次,贷款审批会会议*余次以及其他工作会议*次。

四是认真审查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真实性。12月初,监事会精心制定了《*年度会计决算真实性检查方案》,并严格按照检查方案,对各信用社年度决算报表进行了同步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保证了会计决算报表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五是妥善处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做到互补不拆台。监事会一方面对经营活动进行严格监督,对违规违纪的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工作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信用社健康开展。

二、下年度工作打算

*年,我县联社监事会将紧紧围绕“风险防范和业务发展”工作主线,认真履行监事会监督职责,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学习,提高监督管理水平。

(二)根据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要求,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

(三)加大稽核检查力度,促进规范操作。

第8篇:内控工作的建议及意见范文

针对职务犯罪案件少、维稳工作任务重的实际,同时随着国家对基础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工程建设领域资金密集程度高,易发犯罪部位多的特点,我就对开展并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谈三点粗浅的想法。

如何开展并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既是预防干部必须面对的理论研究课题,也是指导和促进工作的现实问题。有预防干部提出,预防工作应具备办案专家、理论家、演说家等“家”的素质。这是针对预防整体工作而言的,其中所提要求确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工程建设预防中,预防干警则必须适应工作需求,打牢自身工作基础,力求一专多能。而这样的工程预防多面手,我将其总结为要当好“五员”,即监督员、信息员、协调员、研究员、宣传员。

当好工程建设“监督员”。在推行项目检察官制度,制定预防计划,评估立项,介入工程预防,履行工程廉洁监督职责的基础上,做好机制建设监督,帮助制定和完善内控制度,有效地降低参建人员履职风险,保证专项预防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实行跟踪监督,结合重点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抓住工程建设重要环节,突出监督制约重点,全方位、全过程预防监控重点工程的预防情况。

当好预防情况“信息员”。一是全面了解工程建设中廉政工作动态信息,收集工程建设项目信息情况及发现各类隐患、问题、犯罪线索等。二是建立预防信息数据库,对已收集的工程信息及时进行整理归档,分类管理。主要分为人员信息资料库、线索信息资料库、查处信息资料库、工程信息产权交易资料库、执法信息资料库和行业规范流程库等。三是建立工程信息公开制度,公示的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名称、建设和承建单位、工程造价、审计和考察结果、廉政建设情况以及举报电话等。

当好预防配合“协调员”。从三方面入手:整合预防资源,协调动员有关单位和社会力量,建立工程预防领导小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预防联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分析工程廉情,交换信息,跟进预防措施,及时调整每一阶段的防范重点;协调组织、布置重大预防活动,协调解决预防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当好预防决策“研究员”。一要分析研究工程建设领域中发现的重点、难点、苗头性问题,及时提出预防意见,提高工程建设项目预防决策的前瞻性。二要运用职务犯罪信息,研究探索职务犯罪特点、规律和趋势,并及时将研究成果向侦查部门通报,使侦查工作更具有方向性。三要分析研究工程预防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及时总结工程预防经验,探索契合工程实际的预防方法措施,提高预防成效。

当好预防教育“宣传员”。做法有三:首先,可以建立预防告知制度,将建设单位应知、应会、应守的相关法律法规条款及廉洁自律相关规定载入告知书,分发给相关项目单位分管领导及具体承办人,予以警示。其次,可以设立廉政文化主题宣传栏,廉政案例警示栏,悬挂廉政格言、标语,时刻提醒工作人员廉洁自律。最后,可以通过经常性开展廉政文化主题讨论、廉政政策宣讲、廉政征文、廉政警示教育等活动,提高廉政意识和自律能力。

此外,工程建设预防中,要开展实地调查,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掌握工程建设项目基本情况。主要抓好四字法。

调查目的要围绕“防”。及时研究工程领域职务犯罪发生的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监督等,防止管理环节出现“跑冒漏”的问题。把握职务犯罪的变化趋势和发案规律,密切关注和研究职务犯罪的新类型、新手段,防止重、特大案件的发生。

调查内容要突出“专”。专项调查发现可能引发职务犯罪的隐患,如制度不健全、重大事项不公开透明、用人不民主等,都是引发职务犯罪常见的隐患。通过专题调查非规范职务行为,全面了解,找出主要违规行为和违规手段的特点。如工程建设领域,非规范职务行为主要分布在项目决策、招标投标、工程变更等关键环节。

调查步骤要做到“实”。一是落实部门座谈与实地调研,深入主管和相关职能部门,详细掌握工程建设项目预防工作涉及的管理机制、关键环节和岗位情况。走访工程建设项目现场,实地掌握工程建设项目预防工作实际执行情况等。二是落实群众走访与问卷调查,深入社会基层,走访群众,细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重点关注反映强烈的工程建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细致研判风险源点。

调查结论要把握“准”。既要准确把握结论切入点,即准确把握已查办的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案件发案原因,增强预防调查针对性,力求扩大调查结论影响面,取得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又要准确把握结论着力点。着眼大局,紧紧围绕党委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准确调查着力点,制定防范措施,从而增强预防工作的主动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最后,要注重分析,从增加“有效性”和“针对性”的角度,提出预防意见与建议。

增强会诊问题的有效性。一是加强纵向联系,挖掘问题的深度。要与发案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加强联系,共同分析工程廉情,交换信息,跟进预防措施,及时调整每一阶段的防范重点;共同分析工程建设项目中的管理漏洞、制度缺陷、人员因素,针对个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帮助发案单位完善制度。二是加强横向联系,拓展问题的宽度。要加强与发改等部门的联系,争取他们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支持;将本地区发生的所有类似案件进行认真的比较,找出共性特征、规律、主客观原因,形成决策性意见,结合工程建设项目中存在的苗头隐患,发出预测预警。

第9篇:内控工作的建议及意见范文

管理流程不顺,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推诿……你的企业在内控实施过程中,是否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内控固然重要,但是,普通内控体系就企业全面制度化管理而言,存在局限性。

不管是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还是中国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其制度体系的建设过程都是围绕设定的内控目标的实现过程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以风险点源为重点制定管理制度,管理内容重视风险,管理方法强调控制,是两个标准的共同特征。因此,其内控体系存在两点局限:

一是管理内容重视风险,对流程中不存在风险而又需管控的要素或基础性工作缺乏关注。此外,业务内控流程也不能涵盖企业所有的管理要素。因此,设计的内控制度体系也不能满足企业全面制度化管理的要求;

二是管理方法强调控制,忽视激励因素。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保证员工投身于工作的热情不减。管理需控制,但更要重视激励和关注企业的成长、员工的成长以及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在当前员工知识水平普遍提高,自主管理能力普遍增强的情况下,如何设计更具柔性的组织结构、更具激励性的管理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显得尤为重要。

突破这两点局限,需从制度上下手。

中石油集团下属新疆油田工程技术研究院的实践表明,基于流程的全方位内控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方法,使每项管理活动形成了以流程为主导的闭环的管理系统,部门之间职责界定明确,从根本上解决了上述问题,对中国企业的制度体系建设具有普适性指导意义。

六项原则,四级制度

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得以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企业管理制度应具有合法性、可行性、严肃性和先进性,为满足“四性”要求,全方位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系统原则

企业管理制度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事物的一般系统性特征。管理制度建设必须将管理对象看作一个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深入分析各项管理活动和管理制度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系统功能,才能从根本上揭示影响和决定企业管理效率的要素和原因。

2 遵循管理自然流程原则

流程管理思想和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强调打破职能部门的界线,考虑流程的连续和有效性,以流程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对象。在一个企业中,业务流程决定各组织的运行效率。将企业的管理活动按业务需要的自然顺序来设计流程,并以流程为主导进行管理制度建设,满足了流程管理的思想。

3 有效制衡原则

企业的机构、岗位设置和权责分配应当科学合理并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确保不同部门、岗位之间权责分明和有利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履行制度执行监督检查职责的部门应当具有良好的独立性。

4 以人为本原则

企业的构成要素无非是人、财、物,而在这三者中人是最关键、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企业管理的计划功能、组织功能、领导功能、控制功能都是通过人这个载体实现的,只有在各环节中充分发挥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企业才能实现目标。因此,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要坚持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5 “除弊”制度与“兴利”制度并重原则

“除弊”制度是指那些重在限制和惩戒不当行为,旨在防止和消除各种弊端的制度;“兴利”制度则是那些鼓励员工良好行为,引导行为,目的在于为企业创造更多“利益”的制度。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除弊”制度属于“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而“兴利”制度则是激励因素。赫茨伯格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保证员工投身于工作的热情不减。因此,企业管理制度应当是“除弊”制度与“兴利”制度的一种合理的平衡与协调,而非偏执一端。

6 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企业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企业管理总是要不断否定管理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发扬管理中的积极因素,并不断吸收新内容和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以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制度应遵循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构建科学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的股权结构较分散,治理结构较完善,因此,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将管控制度建设的重点放在董事会及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对运营层的监控上,要求管控要为治理结构服务。而在我国,股权结构或所有权单一,治理结构中各权力机关相互兼职、内部人或关键人大权独揽的现象相当普遍,难以形成相互制衡、管理规范的制度安排,以致一些企业的财务数据失真,高管层道德失范、管理失衡。为此,本文认为,治理结构及其制度安排是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各职能管理部门是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运营层,也是企业管理与管控的落脚点。其组织结构设置科学与否,职能分配到位与否,职责分配实现相互制衡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管理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全方位的内控管理制度体系框架分为四级(如图1):一级制度包括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基本管理制度,其中基本管理制度是企业工作的总原则和指导方针,包括企业章程、企业战略、经营政策、制度制定的宗旨及执行的权力界定等;二级制度包括组织结构、部门职责和岗位说明;三级制度包括业务主体活动、管理支撑活动、流程图和管理制度;四级制度包括操作规范和应用表单。一、二级制度是管控的基础,三、四级制度是管控的支撑。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应遵循以流程为主导的方法,将企业的各个管理过程和涉及的管理部门显现化,从而理清各部门的职责和需建立的管理制度,使企业的职能分配和制度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首先,从市场需求调研到形成产品至售后服务的全过程以走流程的方式,确定企业的业务主体活动和管理支撑活动。不同的企业由于经营业务的不同,其业务主体活动和管理支撑活动也有所不同。

第二,针对各业务主体活动以走流程的方式在各部门之间流转建立管理流程图,找出关键控制点和涉及的管理部门。以关键控制点为重点确定各业务主体活动需建立的过程管理制度,明确制度的主管部门和分管部门,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各业务主体活动的管理制度体系。

第三,针对各管理支撑活动从管理的始点至终点建立管理要素目录树(如图2),使管理支撑活动各管理要素显现化,找出重点管理要素及涉及的主管部门和分管部门,以此构建各管理支撑活动的管理制度体系。

第四,由各主管部门在重新审视流程的基础上分别制定过程管理制度。在制定管理制度时,首先,对流程中涉及的管理部门,进行职责与权力的界定,明确主管部门和各分管部门的职责;其次,将各部门职责分解到岗位,编制岗位说明;最后,按管理活动流转顺序制定管理制度,对关键点进行重点控制,并编制应用表单,对有严格操作要求的关键点应编制操作规范。其过程及主要工作如图3。

第五,组织企业各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对各主管部门制定的管理制度进行讨论审议。讨论审议是制定制度、完善制度的重要环节。对制定的管理制度应进行充分讨论,集思广益,查漏补缺,精益求精。其根本出发点要使制度为流程服务,而不是为部门或岗位服务,以解决横向沟通失调,流程整体无人负责的问题,构建出完整的、无根本性目标矛盾的管理制度体系。

第六,组织管理制度的试运行,试运行一般为3个月。试运行期间,要注意各方面的信息反馈,并做好记录,同时主管部门要采取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研讨,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制度进行修订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