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知识教育与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动手能力,高职院校开展的美术教育同样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专业水平能够达到一定高度,继而为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奠定坚实的基础。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加大了对学生进行实践培养的力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高职院校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教学工作开展不力
虽然多数高职院校已经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但学校并没有完全做好教学方向、教学指导以及学校管理体制这三方面的工作。学校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美术教学实践能力,一定要尽可能地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健全完善美术教学的相关政策,没有提前做好其工作的规划,以至于在培养学生的教学工作中既缺少了相应政策的支持,也限制了一些教学活动的开展。总之,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致大多数的实践活动被搁浅,致使教学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
(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的还是将相关的美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却并没有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去锻炼和提升他们的能力。另一方面,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并没能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学的相关内容相融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应起到辅助的作用,学生只有经过了足够的训练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因此,如果在教学中仍然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话,学生的实践能力自然是很难得到提高的。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一问题,其学校的领导及相关的教师都没有深刻的认识,这也就难免会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十分单纯地进行教学,却没有将与美术相关的艺术原理融入教学中,这也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将每一部分的知识分开来进行理解和记忆。这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让学生对学习美术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对教学效果及质量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实践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
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的美术类学生只有在临近毕业时才会有相关的实践活动课程,在这之前都是在学习一些基础课程,这种教学方式自然不会取得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前期知识的学习来说,虽然学生学习了相关的知识,但是却在学习了很久之后才有机会将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当中,由于之前缺乏必要的练习,难免会出现学生对其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不熟练的情况;对于学生后期进行的实践活动来说,由于缺少相应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这自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四)学生自我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有一部分学生更侧重于参加社团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却没有重视如何通过努力去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以至于一些学生在就业时就是因为其实践水平有所欠缺而致使就业不是十分理想。虽然一部分学生曾积极地参与到一些活动当中,但是却没能真正地提高自身的水平。
(五)学校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有所欠缺
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虽然对教学的投资开发加大了力度,积极努力地贯彻和执行了有关政策,但是其实际所做的工作却并没有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部分高职院校在为学生建设实践基地的过程中,更多的是站在学校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开展工作,却忽视了学生的立场;有些高职院校只是大致走一下形式,并没有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已有的教学实践资源,最终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很难得到提高;还有一些院校根本就没有做好学校建设教育基地的相关工作,不仅缺少工作细节,而且还缺少相关的负责人,从而使其建设工作被搁置,根本就没有任何的进展。
二、高职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更新教学观念
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的教学理念一定要与当下时代的发展需要相适应。传统教学方法并不是完全不适用于当下发展的需要,但是某些内容确实不利于当下教育的开展,因此,有必要对现在的教学理念进行适当的改进,从而使高职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更为理想的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而自身在教学中起到有效的辅助与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的同时应该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不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应是增加学生互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与体验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改进教学内容及方法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未来就业时可以发展得更好,学校应该适当地改进当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一方面,学校在保证教学内容基础性的基础之上,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改进,使其能够与市场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从而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能够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学校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三)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
论文摘要:鉴于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是师资培养培训的纲领性文件,又是中职师资培训包项目开发的基石,故我们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除了加强对有关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标准的文献资料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更注重对相关企业、职业学校以及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广泛、深入地调研。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十一五”期间,54所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按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开发70个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的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形成一系列具有应用价值和示范作用的培训包,为全国中职师资培训提供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指导,以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素质。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承担了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教材开发项目。根据项目开发的要求,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则是在整个项目当中处于首要的地位,故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开发这一标准,以促进整个培训包项目的开发与推进。
一、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背景和指导思想
美术设计作为物质和文化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中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它在中国古代被称作“百工巧艺”,其显著的特点是美术设计与生产、设计与制作紧密结合。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先人们创造了丰富的广为世界称誉的成果。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美术设计的外延远远超过了过去以手工工艺为核心的产业圈,而涵盖了从手工到电脑的所有技术产品。
作为培养美术设计相关产业的初、中级专业人才基地,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美术设计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美术设计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乃当务之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素质也迫在眉睫。
制定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为指导,以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促进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素质为目标,广泛吸收其他师资基地、中等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构建一个以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导教师专业成长为引领,以项目为载体,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休的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标准程式。
二、相关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标准的文献资料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完全是一项首创性的工作,现今只有一些相近或相关的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标准的文献资料可供参考,对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较有参考意义的主要是:
(一)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2004年12月。这是为贯彻落实((2003-2007年教育行动振兴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网络联盟计划,组织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而开发的一个标准,教育部将以此为依据研究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这个“标准”把相关人员分为“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三类,其中“教学人员”的能力区分为4项: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
(二)《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试行)))[2]0 2007年7月的《中国一澳大利亚(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国家报告》称之为中国的首个专业教师能力标准,它借鉴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经验,从职业道德教育能力、行业联系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鉴定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等9项能力领域,“能力领域、能力单元、能力要素、能力表现水平”等4个层面,对职业教育的教师能力提出具体要求。
(三)《教师能力标准》[3],这是一本介绍“IBSTPI教师能力标准”的书。2004年,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Board‘Standardsfor Training 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简称IB-STPI)了修订的教师能力标准,包括5个维度、18项能力以及98条具体绩效指标。这5个维度是专业基础、教学计划和准备、教学方法和策略、评估与评价和教学管理。这是一个迄今为止较为权威、最为全面的国际教师能力标准。
(四)《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项目的成果,2001年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颁发。它的内容包括美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专业设置标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等,是实施学历教育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教学文件。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指导方案从专业教师教学工作需要的角度制定了能力标准,即对专业教师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业务范围、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三、对美术设计行业企业、相关职业学校及师资培训机构的调研
为了给制定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提供客观依据,课题组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调研:一是美术设计类行业、企业,二是各地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学校,三是目前正在开展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国家级培训的基地学校。
(一)调研的内容
1.对行业企业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美术设计产业在我国的分布、发展趋势及其物质文化人力资源的配置,相关行业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岗位规范、人才需求状况以及从业者的素质构成,上述用人单位对中职美术设计类毕业生职业技能、知识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评价,在制定培训美术设计职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技能的标准时,如何处理地域分布广泛、门类繁多所形成的美术设计职业技术人员培养中差异性与普适性的协调问题。
2.对职业学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在一些不同地区的大致分布情况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原因,中等职业学校现行美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对培养美术设计从业者的适用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学习动机、就业展望,美术设计专业师资素质的基本状况以及接受培训的意愿和具体要求。
3.对国家级培训基地学校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充分收集目前正在开展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国家级培训的有关信息,重点是借鉴他们所确立的培训目标。
(二)调研的基本结论
1.行业、企业的调研结论。“美术设计”涵盖了所有企业或商业活动中与美术有关的设计工作,这一庞大的行业从照应职业教育专业的角度来细分,可以大致分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和数字艺术设计四类。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多样化需求的增长,美术设计行业已受到广泛重视和政策扶持,发展迅速,分布广泛。同时,与美术设计相关的观念、工具、技能等更新换代快,地域差异大,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业内人士对从业人员的观点大致如下:目前我国美术设计从业人员,特别是来源于中职学校的员工,大多数的基本职业能力较低,表现为专业化程度不高,实践技能不强,知识面不广,外语水平较差,而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素质(关键能力和跨专业能力、应变能力)更是巫待加强。
企业对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的评价是中职师资已经具备的大学本科以上的专业知识,是美术设计流程中的上游,他们缺乏的是处于动态中千差万别、不断更新的中下游的技能知识。重点要加强实践运用和技能培养.丰富行业的实践经验.培养美术设计专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以及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与行业实际要求相联系的主动性等。他们在本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所接受的行业应用流程和技能训练愈多,其所培养的美术设计人员就愈能适应高度细分的行业市场。
2.中等职业学校的调研结论。资料显示,近20多年来,美术设计专业在我国发展很快。但是,美术设计专业的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仍难以满足迅速发展的国内美术设计行业的需求。我国的中职美术设计教育是在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未完全成熟;教材存在信息滞后、内容空疏化的问题;由于资金投人不足、企业参与不积极、实训基地缺失等诸多原因,该专业实训或实践课的安排仍不够理想。
从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专业师资的现状来看,总体数量尚有不足,美术设计专业教师课时任务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都巫需加强。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技术给作品的设计及作品信息的传播带来极大的便利,这些刘美术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各中职学校开始设置新兴专业方向。然而,美术设计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以及创作都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一些从事图形图像处理教学的美术设计教师无法胜任,即使是包装、广告、展示设计、模型制作、商业插画等传统美术设计专业课,教师的能力表现也因人而异。另外,相当一部分美术设计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不规范,在职业教育学、心理学、美术设计专业教育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能够承担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开发工作的人才更是稀有。
目前,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从事相关实践的机会不多,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难以做到统一,反映到具体的教学中则表现为对美术设计这种面向市场的商业行为掌握不足,不具备应付多元多变要求的实际设计能力,也较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创业动机,难以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承担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国家级培训的基地学校所确立培训目标的分析。2008年,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国家级培训任务由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吉林工程师范学院、河南技术师范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五所院校承担。综合分析其培训目标的要件,主要包括八个方面:了解职业教育的形势、任务和政策,掌握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掌握专业教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熟练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软件,掌握若干种类美术设计作品的创作技术,具备指导其他教师进行专业教学的能力,熟悉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情况与需求,进行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培训。
四、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构思
美术教育,它至少应该含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是专业美术教育,即培养画家、雕塑家、设计师、美术理论家等的专业教育。即对属于少数的美术专业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定向培养。其二是普通美术教育,这是一个比专业教育任务更重、范围更广阔的教育概念,它从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基础教育的基本特点着眼,从促进全体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这一学科教育总目标入手,用美术的形式和手段启迪和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中小学、高中的美术教育和教学,也包括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高校艺术欣赏教学活动。对于接受普通美术教育的大多数学生而言,这是他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接受系统美术教育的机会。普通美术教育是为了完善素质教育目标,在美术教学中既要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鉴赏能力、造型能力,又要培养设计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或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及其教学活动程序设计。过去,许多学校推行的是 “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即讲解接受模式,这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来的,主要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讲授和学习。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是:诱导学习动机—感知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反馈,而这种模式的形成往往因为过去我国美术师范教育的师范意识淡薄,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多年来都基本沿袭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结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编排,教学任务和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等等方面,普通美术教育都有着明显的专业美术教育的痕迹,这些,无疑又使偏重美术知识技能教学模式的做法进一步强化。
普通美术教育在其教学过程特点上,第一是教学的直观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有实物为对象。第二是形象的审美性。美术教学中无论表现的对象是什么,其所表达的内容和用以表现的形式、方法以及范画、教具、欣赏的作品等,都必须是美的。第三是制作的技能性。在美术教学中,表现美的具体体现主要反映在美术技巧、技法的学习与实践,如中国画、素描、色彩等绘画实践以及设计、手工制作等等的实际操作实践,学生既要学习美术理论知识,也要通过具体的训练和亲自动手参与,在实践过程中去探索、运用和领会。第四是美术的创造性。它是美术学科的显著特征,在培养学生创造才能方面具有特殊作用。美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创造活动反映出来,这也同时是教学中占一定比重的内容,即通过学生的设计、创造方法塑造出美的形象。创造是学生运用学到的美术知识,对心中美的形象的创造,通过实际动手设计,把形象的组织、色彩的设计都通过自身的审美能力反映出来。
根据以上普通美术教育过程中的四个特点,可见美术知识技能教学是美术教育的基础,它为学生参与美术欣赏和创造表现活动提供了必需的知识技能条件,因为不掌握最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学生就难以进行美术活动,特别是不可能自如地进行较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和表现活动。我们常见一些学生特别喜欢画画,并且很想把自己所见到的东西画出来,可结果却往往不顺人意,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不知道如何用笔来表现眼睛所看到的东西。所以,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取决于知识技能掌握的多少。中小学生的确具有很强的艺术创造力,但由于受自身美术知识技能水平的限制,这种创造力往往难以发挥出来。可见,在美术教育中,一概否定美术知识技能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显然是不对的,美术知识技能教学的好坏直接地影响到整个美术教学的顺利进行,美术课中的欣赏绘画、设计、手工制作、雕刻等“双基”教学实践,有力地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空间概念的发展,使其诸种能力得到提高。造型艺术本身具有自己的规律性与清晰的结构体系,形式美感有赖于形体,明暗、色彩、节奏、动态等造型因素为其实体才能得以体现。而且,审美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观察、分析、体验中展开,批评、筛选、修正、创造同时进行;主动思维与下意识、潜意识的心态交替作用,才能逐渐积累众多的审美经验并转化为良好的内在素质。因此,教师坚持在美术技能训练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致力于开拓学生的各种能力,造就完美的人格和高尚情操。
美术知识技能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客观描绘外部事物的写实能力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必要的。的确,美术教学中的审美表现不能只依靠创设自由的审美氛围,要提高审美表现水平还需要掌握和运用表现的知识、技能与方法。绝对自由的自我表现是不可能的,倘若没有一定的表现手段,自由就成为空空如也,一无所有,根本谈不上审美创造与表现。事实上,当每一个学生在进行审美创造时,都迫切需要教师的适时帮助,对学生来说,无论是从观察的方法到表达的方式,或是从欣赏的技巧到运用艺术媒介的技能,都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克服的困难,教师必须进行引导、帮助并传授一定的表现技能与方法。但在进行一些内容上相对客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冲动压抑掉。普通美术教育毕竟不是专业院校的教育,在该教育教学中,美术知识技能再怎么重要,也不能使其成为美术教育所追求的全部或主要目标。普通美术教育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专业美术教育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是有明显差别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普通美术教育的美术知识技能是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我们所强调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一是基于中小学美术教育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是基础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二是基于中小学生现有水平所限,无法领会更深更专业的知识技能;三是基于美术课的课时有限,教学内容及知识面广,学生的接受能力水平不齐。因此,美术教育中的美术知识技能不应该专业化,而是掌握最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把美术课中的技术性教学活动建立在向学生提供美术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之上。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师素养;角色定位;途径
美术是中学阶段一门必修课程,美术教育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素养与角色意识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学美术还存在重视不足、教学模式陈旧等一些弊病。究其原因多样,其中,教师素质不全面、角色意识淡薄,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
一、中学美术教师主要素养
教师素养,简单说,指作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个人秉性涵养。中学美术教师承担了传承美术知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天职,应该具备以下主要素养:
1. 美术理论与技能
美术是一门专业,美术教学是一门专业化的技术活。中学美术教师美术理论素质包括三方面:美术概论知识,如:美术的本质、类型、功能及美术鉴赏、创造等;美术史知识,如:中外美术史、中外设计艺术史;基础美术技法理论,如:平面及立体构成、色彩、素描、雕塑、油画、国画、构图等。美术老师还要有较高的美术技能,才能做好示范、传授技术细节,心得体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作为高中美术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开设三个模块的课程的能力,比如开设美术鉴赏课程的能力、开设一门绘画(或雕塑)类课程的能力和开设一门设计(或工艺)类课程的能力。”
2. 教育教学理论
教育教学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教育教学理论是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取得教师资格证就有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考核要求。除了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美术教师还需要一些专业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如:美术教育学原理、美术教学方法、美术课堂设计、美术教学研究等。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为美术教师搞好美术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引。
3. 品行与人文科技素养
良好品行是做人的基本。教师品行素养即师德,敬岗爱业、乐于奉献、富有爱心,是师德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论述师德,强调:“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人文科技素养主要指教师应该具备一般的哲学、历史文化知识、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知识结构。现在素质教育呼吁课程整合、教学相通,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科技素养的美术教师,才能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实施有效教学。
二、中学美术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素养是现代教育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审视美术教师素养更有利于中学美术教师准确把握角色,构建角色。面对新课标、中学美术教师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1. 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承者
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内容包括作品欣赏、色彩与构图、基础绘画、平面设计等,高中美术包括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等五个模块。通过美术教学,中学美术教师传承了以上美术知识与技能。许多美术教师,通过日常美术鉴赏、创作和宣传活动,在更广层面成为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承者。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要改变以往简单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
2. 中学“美育”的主要实施者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美术课是“美育”的主要载体。1989年中央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规定:“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 如引导学生欣赏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其高尚的审美情趣跃然卷上,鉴赏活动能给学生带来审美愉悦,培养审美情趣、锻炼对山水画的审美能力。
3. 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者
美术教育具有心智教育、品格教育等功能,有助于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如:通过学生感受作品技艺美、意境美,内心达到审美状态,能疗治和矫正不良心理,培养和发展良好心理。美术欣赏课中的一些内容可以很自然地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是很好的德育素材。美术教师通过有效的美术教育,承担着中学生健康人格培育者角色。
三、素养提高与角色构建途径
当前,在中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美术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素养、重构角色?实施有效的美术教学,教师不仅要“洗脑”还要“充电”。
1. 转变教育观念,做“学习型”教师
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轻松、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具备新知识的汲取能力,能通过查阅文献信息检索等手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拓展教育视野。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不止。
2. 研究教学、大胆创新
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新的课程环境下不束缚于教学常规和经验,勇于探索尝试和创新,从而创造出新的教育思路、方法和手段。
3. 不断总结、反思、改进教学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找准自己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张明成.基础教育中美术教师的多维角色理想重建研究[D].广
西师范大学,2012.
[2]曾珊珊.基础教育中的美术教师的专业基本素养研究[D].湖北
美术学院,2010.
[3]何洁.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关键词】数字化;高校;美术教育
引言
高校美术教育是一种艺术性课程,对发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十分重要。然而,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影响到美术教育水平的提升。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师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授课,实现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相融合,为学生展示动态的美术知识、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进而促进高校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契机
(一)促进传统教育的变革
数字化艺术是信息科技发展的必然形式,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生成,以视频、音频、文字、图形、图片等融合一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动态化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在以往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在美术知识授课中,大都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授课,而美术知识、技能在以口述形式讲解较为抽象,使学生不明晰其中内涵,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而在数字化时代下,对于一些美术知识、美术技巧,教师运用多媒体呈现,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美术技能与概念知识,增强学生绘画技能,进而为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契机。
(二)丰富教育资源
在以往美术教学中,教师大都将知识授课立足于书本,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美术学习存在局限性。例如:在美术欣赏中,如果学生不能够理解美术作品的年代、创作背景、作者介绍以及作者经历,只欣赏美术作品,学生不容易理解作品中的内涵,也就失去美术欣赏的重要性。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的生成,为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美术讲解中,教师借助微课、课件,为学生呈现美术相关知识,不仅丰富教育教学形式,还拓展学生知识面,进而提升高校美术教学质量。
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数字化艺术观念,有效的运用现代化技术为学生授课,诸如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等,丰富美术教育形式与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进而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数字化艺术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尊重学生主体性、差异性,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发展需要,结合美术知识为学生授课,增强学生参与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在美术教育中有所收获。因此,教师应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授课,进而提升高校美术教育水平。例如:为了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内涵的理解,教师为学生部分美术文化知识,或者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融入到美术作品意境中,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之后教师引领学生绘画作品,将自身感悟绘画出来,增强美术作品的二次创作。
(二)开展美术探究性活动
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美术绘画技能,还应该丰富学生美术理论知识,增强学生人文素养,使学生将所学更好的运用到美术活动中。在以往美术教学中,教师大都注重绘画技巧教授,忽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必要性,导致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差。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为学生开展美术探究性活动,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融合,增强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美术知识。首先,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结合美术理论知识,为学生制作课件,将课件发送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学习课件知识。学生通过观看图文并茂的课件,掌握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并且根据所学的知识内容借助互联网技术获取相对应的知识,拓展自身知识面,便于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短暂教学课件,吸引学生快速融入到教学中,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以问题为导向,为学生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决预习困惑,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之后开展讨论活动,提出讨论主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形式,引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阐述自己的想法,增强学生美术感染能力,进而实现高校美术数字化教育模式。
(三)重视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师应重视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美术是一门艺术课程,为学生开展鉴赏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涵养。美术学习的目标并不是技能的比拼,是在美术欣赏中,自身心灵与作者心灵形成共鸣,升华自己,之后以自身的想法对美术作品进行创作。为学生开展美术鉴赏活动,让学生借鉴大师级的作品,不仅增强学生绘画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艺术情操,进而为学生绘画生涯奠定基础。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借助互联网平台,搜索相关的美术作品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让牺牲欣赏,增强学生审美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艺术核心素养。此外,引领学生自主登录互联网平台,找寻相关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增强高校美术教学质量,实现高校数字化美术教育的根本意义。
关键词:生态式;美术教育;模式生态式
美术教育方法有别于固有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多学科、全面的知识进行综合教育,形成具有创意的学科,强化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将美术与文科、理科以及其他艺术学科结合,展现出教育之间的联动性,形成生态式的美术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通过生态式美术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能力,形成创新精神,这对于我国美术教育具有非凡的意义。
一、生态式美术教育的特点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逐渐重视绿色生态化,具体到美术教育方面,也开始注重生态式美术教育。生态式美术教育方法结合各个领域和学科的知识,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使学生所掌握的各学科知识形成平衡的状态。教师通过生态教育可以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和智慧的优秀人才。美术教育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态式美术教育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交叉和融合,能改变人们对于美术教育的看法,让教师注重传统美术知识的传授,从单纯的集体性教学转化为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创造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优秀的美术人才。教师在生态式美术教学中要遵守美术教学规律,结合基础教学理念,将生活中的元素融入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生态式美术教育的优势
生态式美术教育是平衡各学科的学习,综合地教学美术知识,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统一的学习模式,是自由、和谐的教育模式,弥补了以往教学模式的缺陷,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美术学习需要一定的天赋,采用生态式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能激发学生的潜力。通过接触新的事物,获得新的刺激,结合长久的有效训练,学生能够激发潜能,迅速促进脑部的发展,从而在美术学习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生态式美术教育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生态式美术教育中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采用灵活的教育方法,不固定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倡导终身学习,采用开放、生动、互动的教学方法,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注重趣味性的教学形式,展现出美术教育的人文特性。
三、生态式美术教育的运用
美术教育要以实践为主,结合合理的理论教学,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在美术教育中要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不只是教学单一的学科知识,如,可以融入文科、理科的知识,使学生通过学习一门学科,也能获得多领域的知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美术教育要设定相关的主题,围绕教育的目的展开,综合多门学科进行全面的教学,促进学生美术能力与人文素质的整体发展,强化学生人文精神和思想的完善。在生态式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运用独特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术的魅力,让学生自行组织美术学习活动,注重美术实践,积极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展现出自身的创造力,并培养美术感知能力,成为有生命力、有感知能力的美术人才。
结语
生态式美术教育的模式对我国美术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应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学生美术创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发展,不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使其在美术实践中强化自身各方面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美术教育改革中,只有采用生态式的教育模式,将生态性的学习方法和原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综合地开发学生的美术潜力,结合人文关怀,让学生在学习中受益终身,这对于我国的美术教育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菊.生态式艺术教育模式及其构建.天中学刊,2008(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素质教育在社会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学美术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审美能力、审美修养的重要阶段。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创新能力十分重要,中学美术教育要足够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美术教育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和需求,迎接新的改革挑战。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注重中学美术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教育面向的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有广泛的知识又有各方面的技能和创造力,成为我们社会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但从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实际情况来看,中学美术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主要是由于在美术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限制了美术教育的完善及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改革已经无法满足时代需求,美术教育改革不可避免。处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和家长都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美术教育的培养。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未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传统教学方法,过于呆板,极大的打击了学生对美术的热情。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的美术基础薄弱,教师对学生水平了解不够,要求过高,使学生难以跟上讲课进度。教师的授课内容限于教材,缺少对知识的扩展,很少涉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中学美术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也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只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革除传统教育的弊端,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真正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能力培养。在素质教育日益被重视的现状下,我国的美术素质教育被推到前沿。美术素质教育通过发挥美术教学培养情操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美术教育对学生的观察力训练、空间思维的培养、想象力和创新力的提高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美术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艺术方面的修养和鉴赏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思维的开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美术课程的开设是创新能力教育的主要途径,能够发展学生的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
中学美术教育不仅对我国青少年鉴赏水平提升和审美能力培养完善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美术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教育的发展之路。使中学美术教育跟上时展的步伐和需求,发扬和传播美术文化,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对教育与人才竞争。为培养符合当今社会市场需求的综合人才,要加强在中学美术素质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能够从美术教育中了解掌握更多的有关美术的知识和事物,开阔自己的思维空间,不断完善自我,增强创新能力。
重视中学美术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社会知识经济和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社会市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全面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个人修养、创新能力等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综合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从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来看,社会十分注重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高校要提高教育的质量,必须依靠中学美术教育的创新和改革,转变传统教育发展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机会,扩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框架
把教师职业提到专业的角度来认识,但作为教师专业化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教师专业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我们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关于教师专业化的含义,有许多种论述。总的来说,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即从一个“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不仅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且在认知变化的同时还包括情感、价值、需要等多方面变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包括专业精神、专业道德、专业智能、专业自主和专业组织等方面,其能力包括教师通用能力、专门学科能力、专业行动能力、教育研究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教师是一个专业职业,它不同于其他专业之处在于:首先,教师职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不可预测的教育情境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其次,教师专业是教师通过不断学习与探索来拓展其专业的内涵,提高专业水平,逐渐达到专业成熟即成为一名成熟专业人员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另外,教师专业知识的功能在于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的自主性,教师有权决定自己发展的方向。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包括“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指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后者指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在本文中,教师的专业发展特指教师的个体发展。教师专业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科知识的专业化;二是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内涵从总体上可以进行以下几个纬度的区分:
1教师的专业信念
专业信念就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所具有的信念,即教育信念。教师的教育信念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在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中处于最高层次。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教师其他专业素质的提高。
在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个体并非无条件、无选择地接受来自职业环境的各种影响,而是以本身已具有的主观倾向性,如态度、兴趣、需要、情绪、生理状况等,随时随地对外界信息加以识别和判断,再确定接受或拒绝。如同样是对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感到困惑时、或面临其他社会人员对教师职业的一些批判时,主观能动性强者总是能较多地从加强自身专业内涵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师职业的社会职能大有潜力,他们一般不但不会被那些消极影响所左右,反而能将其转化为自己谋求更理想专业发展目标的推动力。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牢固的专业信念是其主观能动性的源泉,它有助于教师个体“超越自我”,是赋予教师实现较高境界的角色发展目标的动力。
教师坚定的职业信念的确立的标志是: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教师要在职业信念的发展中逐渐明晰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教育实践中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2教师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由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与心理学知识以及实践性知识组成。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具备广博的知识视野,通晓教育与心理学的一般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的观念已广为传播,一度被人们认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角色形象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要探讨育人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而成为教育的研究者。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给了我们新的启示。认知心理学家发现,与新手相比,专家具有七个方面的明显特点,即特别善于解决本领域的问题;以较大的意义单元加工信息;记忆容量大;解决问题的速度快;用更多的时间表征问题;在更深的水平上表征问题;具有更好的自我监控能力。
在对教学情境的分析,教学的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式、特点及创造性教学风格上,专家教师与其他各个阶段的教师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卡尔和格拉泽等人认为,专家在特定的领域拥有更丰富的经验、使得他们在特定的领域有十分突出的表现。为此,他们―般都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教学。几乎每一位专家教师都有极其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对自己的学生十分了解,不仅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还了解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根据对学生的了解。确定在何种水平上进行教育,而且教学中常常视学生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启发诱导学生进行学习,而不是一味地采取强制手段,强行灌输知识。
3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践能力的提升,个体实践能力的形成源于实践性知识的掌握。实践性知识是个人的实践理论,而不是客观独立于教师之外被习得或传递的东西,具有个体性、实践性、情境性和智慧性。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通过教育实践形成的,而不是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获得的。反思性实践模式认为,“教学实践”是一种囊括了政治、经济、伦理、文化、社会的实践活动。这种模式中的教师的专业程度是凭借“实践性知识”来加以保障的。这里所谓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有这样五个特点。其一,它是依存于有限情境的经验性知识,比起理论知识来说缺乏严密性和普遍性,却是一种鲜活的知识、功能灵活的知识;其二,它是作为一种“案例知识”而积累并传承的;其三,它是以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的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其四,它是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发挥作用的;其五,它是一种拥有个性性格的“个体性知识”,这些知识是通过日常教育实践的创造与反思过程才得以形成的。同其他专业相比,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是不确凿性(混沌性),情境性,要求针对情境做出灵活应变的决策。
4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
教师的专业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不断要求专业成长的意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也是教师真正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教师的自我发展中,自我发展意识之所以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它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能把自己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人能够构建自己的内部世界,只有达到了这一水平,人才会完全意义上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包括三个方面: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的意识,对自己现在的专业发展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意识。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专业自我发展意识,才能在通晓教育与教学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主动的去关注自身的发展,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和活动方式,最终实现理想的专业发展。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教育事业提出的要求更高,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是一群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理想的可亲可爱的孩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可信任的朋友关系,师生彼此之间在教育的课堂里展开对知识的探求,共享获得学习成果的欢乐。彼此之间无论在情感、人格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因此,教师职业是需要有不断学习,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和人生态度。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高师美术培养目标的实现
准确地定位高师美术的培养目标首先涉及到一个对艺术教育概念的正确厘定问题。艺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术”的教育,艺术教育中“术”的部分固然十分重要。但离开了良好的艺术素养,无论是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还是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将难以为继。技法可以通过有效的训练来实现,良好的艺术素养则是长期的、丰厚的艺术积淀的结果,艺术教育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人全方位的综合素养的提升过程。艺术教育离不开一定的技法教育,但是,技法教育终究不能等同于艺术教育。
高师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等学校美术专业教师。因此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专业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专业美术教育,高师美术一方面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美术专业院校学生应具备的系统的美术理论知识及优秀的表现技能,能够进行专业的艺术创作;同时,又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较强的审美能力,具备从事美术教育活动所必须的教师素质的文化素养。简言之,高师美术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具备美术专业素质,同时又要具备教师素质。
就具体的培养目标而言,这种符合型的人才也就是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所要求的教师型美术人才。在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的教育过程中、高师美术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高尚的道德标准及为人师表的垂范;全面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扎实的美术专业理论;独立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组织美术教学和美术课外活动能力。
因此高师美术的培养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当下的知识技能学习,更要关注他们未来的专业发展。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从教师专业化的视角出发,围绕专业性与师范性之间矛盾的解决为中心,从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改革入手,全面提升高师美术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他们从事美术教育实践的专业技能,强化他们立志于美术教育的专业信念,保持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的专业发展意识。
1摈弃以往单纯按专业分类的方式,而改为按知识结构分类的综合课程体系
传统上美术师范院系都按专业画种进行分科,通常采用“二二制”,前两年学习基础知识,用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艺术眼界;后两年学习专业知识,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艺术创造能力。由于学生前两年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加上师范素质课,教育实习占据了一定的时间,其结果必然是在专业方面落后于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水平,这是一种必然的差距,而教育实践中,很多人却无视这种小差距存在的必然性,不切实际地一味和美术专业院系相攀比。混淆了培养画家和培养美术教师的界限,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文化理论修养等这些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的培养。目前,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所开设的并且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十分重要的课程的课时量还不到整个课时量的20%,而其中涉及到实践技法的课程却占到总课时量的80%。
所谓按知识结构进行专业分类,即按知识的结构方式和组织方式进行分类。它突破了按专业分类而带来的负面影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也拥有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美术教育家在知识技能的深度上可能不如画家,但是在知识广博程度、知识的传递与表达能力上却远远超过画家,未来的美术教育实践不是需要一个高水平的画家,而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家。目前,高师美术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在艺术设计门类中,“包豪斯”的艺术设计课程和必修课、选修课有机结合的模式就很具有代表性。前者通过现代艺术设计和现代工业文明有机结合的模式,使学生把设计美学的知识技能运用与现代社会生活,推动了现代社会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后者则采取必修课控制知识的模式来培养学生丰富的、生动的、面向社会的知识素质能力。
2以现实需求和中学美术课程改革为目标参照,调整高师美术教学的课程内容,确保高师美术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与实践关照
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教育功能也由单纯的美术教育向多种教育功能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体现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的综合教育(素质教育)。美术教学活动除了完成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外,还必须承担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管理教育的功能。其实现途径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行为的实践。一方面要加强学科专业知识(包括技能和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拓宽专业知识学习的广阔度,注重学科知识间相互交叉、渗透、融会贯通,以适应将来从事的基础教学工作。在课程设置上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
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3走出高师美术重技能传授轻综合素质培养的认识误区,提升高师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传统上,人们对美术教学目标的认识往往局限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良好清高品质及创造力的培养。这种传统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们对高师美术培养目标的理解,一个合格的中等学校美术教师,不但要掌握良好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要具备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其它素质,如非凡的创造力,良好的认识能力,健康的情感体验等等。而这一切的获得都需要以整个美术教育目标的调整为前提。现代美术教育目标通常分为四类,即技能领域,包括模仿、协调、熟练、创新;认知领域,包括记忆、理解、掌握、应用;情感领域,包括兴趣、审美、个性化;创造领域,包括发现、想象、思维、创造。这种美术教育的新模式,将有利于我们在高师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更好地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感情,培植直觉反映,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专业技能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引入文化元素,体现艺术创作中的人文内涵。如在中国画教学中,要结合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古代文人的禅宗精神,以及中国画与古代诗词、书法之间的联系来学习;在设计课教学中要体现高科技、现代化社会中“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设计理念,并融入传统人文精神和艺术元素,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在工艺美术教学中要立足于全球化多元文化背景下,发掘各地传统文化中的各种风土习俗,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等等。不但要做出能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作品,更要写出对作品背后人文性质的理解和追求,从而使高师学习不再停留于“技术”的层面,真正上升为真正具有人文性质的、具有人文精神“艺术”品位的学习活动之中。
总之,随着我国高师美术课程改革的深入,培养适应性强、知识面广、综合素质好、一专多能的中等学校美术师资,已成为高师美术现展中的内在需求。特别是近年来,美术类专业的扩招,使本已问题丛生的高师美术发展变得更加步履维艰。如果不能及时稳妥地调整和定位高师美术的培养目标,扩招所产生的连锁反映将导致积重难返的结局。从学生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未来自我专业意识发展的角度审视和解读高师美术的培养目标是当今高师美术发展和创新中必须主动完成的一次视域转换。高师美术教育只有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调整其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逐步模糊专业界限,不断拓展知识广度,突破技能训练的偏狭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美术教师和高水平的美术教育家,才能使高师美术教育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