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范文

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

第1篇: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范文

地理信息技术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基础,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空间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现代网络和通讯技术为技术支撑,为实现快速、高保真、大容量地获取、处理、分析、应用、传输、存储和管理与空间位置有关的数据而建立起的一个技术体系。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业数字化建设和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并逐渐成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核心技术。然而,国内外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精准农业的研究基本上仍是集中于面向大田作物生产的精准农作中的3S技术应用,而没有较全面地研究地理信息技术在整个精准农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地理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前景和问题,为3S技术在精准农业中应用提供思路。

2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以GPS/GLONASS,以及欧盟即将通过“伽利略”计划建立起的导航卫星系统为代表的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具有快速、方便地获取高精度位置信息的优势。目前,差分定位(DifferentialGPS,简称DGPS)系统的定位精度可达到亚米级水平,实时动态差分(RealTimeKine-matic,简称RTK)技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特别是美国政府取消GPS数据精度选用政策(SA),GPS的民间用户将能够使定位精度提高10倍。因此,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将在很多领域逐渐取代常规的光学和电子测量定位仪器。卫星定位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的结合,使空间定位技术发生巨大变革,为信息化农业获取高精度定位信息提供了技术保障。遥感技术蓬勃发展,能够获取多传感器、多时相、高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地球表层地物光谱特征的遥感数据。极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如0.61m分辨率QuickBird)民用化和商业化,能够满足大比例尺的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将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数据源。高光谱遥感的发展,展现出遥感在农业中应用的蓬勃生机。在遥感影像处理方面,引入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和智能专家系统使遥感信息提取迈上一个新的台阶[9]。地理信息系统正向网络化、组件化发展[10],GIS逐步融入IT主流,其应用正走向企业化和社会化。GIS传统功能日臻完善,如查询统计、空间分析、编辑、地理数据可视化、制图等;系统分析和设计全面采用面向对象技术(OOA&OOD),以及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等都为GIS在农业中应用提供很强的理论和技术基础[11]。所有这些核心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精准农业田间信息获取、分析、管理和决策,以及系统集成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技术基础。

3精准农业技术思想

3.1精准农业的技术思想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根据农田内以米为单位的小区作物产量、生长环境条件等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国外学者产生了对农作物实施定位管理(Site-specificManagement)、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量投入(VariableRateTechnology)等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思想,进而提出了精准农业(PrecisionAgriculture)的概念。精准农业的思想实质就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获取农田内不同单元小区的农作物具体生产环境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确定各个小区内的最为经济和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投入,达到获得经济、环境等方面最高回报的目的,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2,3]。

3.2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精准农业强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定位、定量、定时的最优化生产管理,由此可见,精准农业是一种基于空间信息管理和变异分析的现代农业管理策略和农业操作技术体系,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是精准农业的技术核心,基于知识和先进技术的现代农田精准农业技术体系至少包括以下方面:地理信息技术(GIS、RS、GPS)、生物技术、农业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工程装备技术等[13]。通常所说的精准农业的核心是强调减少种植管理过程中的农业投入,因此研究将精准农业分为田间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处理、决策分析、精准实施4个过程[12]。精准农业的目标不单是尽量减少投入,更重要的是要获得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最高回报,因此笔者认为整个精准农业种植循环过程应该经过产前规划、产中种植管理、产后分析、产后加工和产后销售等5个环节。其中产中种植管理是体现精准农业核心思想的重要环节,几乎涉及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中的所有技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核心在于种植管理中的时空变异信息获取与提取(传感器、遥感软硬件研制)技术、信息处理与分析方法、决策分析集成系统,以及携带DGPS的智能农机系统,这些正是精准农业实施和推广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

3.3精准农业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许多学者着力于研究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资利用率,以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统一,最终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他们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建立了若干支持精细农业技术的示范应用系统[1,4~7],如美国CaseIH公司的AFS(AdvancedFarm-ingSystem)、英国MasseyFerguson的FieldStar、美国JohnDeree公司的GreenStar等。在实践过程中,也已经获得较好的效果,精准农业在大农场生产中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并且许多成熟的技术已经形成。据统计,到1995年,美国约有5%的作物面积上不同程度地应用了精准农业技术[12],在西方发达国家,精准农业技术思想也逐渐被农场管理人员了解和接受,并且成立了许多以精准农业为基础的服务机构。近年来不仅西方发达国家对精准农业的技术实践引起重视,在日本、韩国、巴西、马来西亚等国亦已开始了试验示范研究[8]。在我国,从事农业研究的人员首先开始了精准农业研究,随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地理科学和生态学研究人员对此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先后开展了关于技术体系、发展策略等方面的研究[14~23]。但从总体上我国对精准农业的研究还处在引进和消化吸收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体系。目前已经在北京和上海建成两个精准农业示范区。

4地理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中应用

精准农业实施的前提是及时采集分析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状况的空间差异信息,生成田间管理处方,以实现精准的定位和定量的田间管理,因此,地理信息技术应在精准农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国外关于精准农业的研究基本上仍是集中于利用3S空间信息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技术(DSS)为基础的、面向大田作物生产的精准农作技术,而没有较全面地研究地理信息技术在整个精准农业体系中的应用。

4.1全球定位系统应用

GPS技术为土壤类型、土壤肥力特性、水分、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草害及农作物产量等田间信息采样和决策方案的田间实施提供准确的空间位置信息。在精准农业中,GPS作用主要有三点:控制测量、农田信息采集定位(采样定位和遥感信息定位)和控制导航。目前,GPS应用研究主要在研制基于移动电脑或掌上电脑的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和携带GPS接收机的智能农机系统两个方面。如美国FieldWorker公司的基于掌上电脑的信息采集软件FieldWorker能很好地满足精准农业农田信息采集的需要;美国Trimble公司的AgGPS160PortableComputer能实现田间成图、各种作物及其生长环境属性信息记录、获取来自各种田间环境传感器的信息。智能农业机械在田间进行农作生产时通过GPS获取的精确定位信息实施导航监控,同时能够实时获得农作物生长状态信息和与之相关的空间位置信息。目前智能农机应用研究最为成功的是带有GPS定位系统的能够获取田间作物产量信息的联合收割机[24]。变量施用机具是精准农业的田间实现,国内外的研究均很多,如变量施肥机、变量播种机、变量灌溉和喷药机等,其中变量施肥是精准农业变量施用技术的第一项内容,也是研究最多的项目,但无论如何,单纯用于农田信息采集的软件系统将随着遥感在农田信息获取应用的不断深入而被淘汰,取代它的将是集成GPS的遥感系统与智能农机系统。可以预见,集成GPS的遥感成像系统将在获取田间“空间差异”信息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4.2遥感应用

田间时空变异信息获取方式有传统田间采样测试、GPS田间信息采集、智能农机系统作业采集和多平台遥感信息采集系统。然而遥感能够以“无损测试”方式方便、及时、准确地获取反映较大面积内的“面状”地物性质与状态信息。而其它方式获取的“点状”信息显然不足以了解全局,而且人工采样都会对作物造成不同程度上破坏。因此遥感将在实现大面积情况下作物长势与营养实时诊断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遥感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地面光谱测量数据和采样测试相关数据的分析,建立遥感数据与土壤状况或作物生物物理化学参数(如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土壤特性等)之间的相关关系,结合作物生态生理过程间接获取作物农学特性(作物冠层营养水平、籽粒与生物质产量、质量等信息)。在大面积农作物宏观长势监测、农作物宏观估产、农情宏观预报、农业资源调查等方面,遥感已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研制出了可行的技术路线[28,29],如东北玉米、华北小麦和南方水稻估产精度达到90%以上。高光谱遥感是遥感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光谱分辨率达到纳米级的高光谱遥感数据可以很好地描述作物的“红边”特性(红边位置、红边斜率、“红移”、“蓝移”),区分作物叶片生化成分、含量及其变化[27],还可以用来减弱土壤对作物光谱的影响,作物具有一些明显的、独特的吸收特征。作物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信息是研究理解植被生态系统过程和生理机制的重要参数,是诊断植物营养状况的重要依据,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涉足高光谱遥感在植被生物物理信息和生物化学信息提取方面的研究[25,26]。高光谱遥感以其高光谱分辨率特性所携带的丰富光谱信息为遥感应用带来了强大的活力,通过分析高光谱植被指数与农作物特征的关系,选择表征农作物特征的特定波段和光谱参量可以较好地反演作物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信息。在精准农业体系中,遥感(特别是高光谱遥感)将为精准农业实施提供大量的田间时空变化信息,遥感技术将成为监测土壤和作物养分变化、水分胁迫和病虫害等的主要数据源。由于航空、航天遥感成本较高,而且受信息获取的滞后性、信息分析处理方法等因素的限制,目前许多学者开始研制基于地物光谱特征,并用于田间低成本间接测定作物养分和生化参数的仪器和工具,如NDVI测量仪、LAI测量仪、谷物品质测量仪等,这在卫星和航空遥感技术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前,正在被发展为高密度获取农田信息的技术手段。

4.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GIS在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作用不仅在于从田间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与管理、信息分析,到田间决策方案实施的整个种植管理过程,而且贯穿规划、种植管理、产后分析、产后加工及销售的整个种植循环过程。这要归功于精准农业实施对空间信息的依赖性。在精准农业体系中,GIS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围绕精准农业核心思想而提供较全面的地理信息服务的平台,而且该平台与其它系统或用户之间通过信息交换而紧密联系。概括来说,这种地理信息服务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服务、信息交换与更新服务、信息决策分析服务和信息服务等4项,如图2所示。

4.3.1农田信息管理

农田信息具有多源性,具体表现在存储格式多样性、多尺度性、获取方式多样性,另外还包括系统或数据库数据组织的复杂性。通过GIS平台,在融合多源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农田管理系统,实现对多源、多时相农田信息的有序管理和分析,这是精准农业实施的基础,其作用表现在数据组织和集成管理、空间分析查询、空间数据更新与综合处理、可视化分析与表达。GIS为田间信息采集提供基础信息,也为田间变量实施决策分析提供信息源,因此农田地理信息系统是精准农业实施的信息管理员。目前GIS在国外精准农业应用中还处在农田边界图管理、土壤肥力管理、产量分布图管理分析和GIS制图阶段,并没有充分发挥GIS应有的作用,相应的管理软件也不成熟。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外许多GIS产商开发了诸如ArcGIS产品系列、MapInfo系列等通用GIS软件,但这些软件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功能只是很小一部分,而且它们价格昂贵。然而,应用于精准农业的GIS应用系统应该是小型廉价且适用的农场信息系统FIS(FarmInformationSystem)。因此根据农业信息采集、存储和处理分析的特点,研发功能针对性强的FIS是农业GIS发展的一个方向。

4.3.2信息更新与交换

信息更新与交换服务是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是系统的血液,平台的生命力在于信息的现势性及可更新性。信息更新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定期的局部数据更新;二是周期性的全局数据更新。信息交换是信息进出服务平台的通道,解决服务平台与各种数据采集系统、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问题。遥感信息的特点决定了它必将成为农田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然而从遥感获取的不是直接用于精准农业的信息,如土壤水分、作物冠层生化参数等,而需要通过分析建立遥感信息与土壤和作物生长状态相关的参数之间的关系,这是限制遥感信息应用与农业信息获取的“瓶颈”。GIS的参与将为遥感信息提取提供新的思路,提供背景数据和分析方法。遥感和地理信息集成研究,脱离庞大昂贵的遥感影像处理系统,开发服务于具体应用的遥感和GIS集成系统,是GIS应用于农业的又一个重要方向。

4.3.3决策分析

决策分析服务是整个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核心部分,利用已有的信息,根据不同应用目的,集成相应的知识和模型,分析生成供决策服务的知识,这是地理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应用中的首要目的。信息分析服务是一个知识挖掘的过程,其关键是GIS与专家系统、模型库系统集成,其集成程度决定分析效率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决策分析可以归纳为产前规划评价分析、产中监测与控制分析,以及产后分析与销售管理。规划评价主要利用区域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产量历史数据、作物品种特性等进行农业区的规划、种植区划、作物种植适宜性评价和作物品质区划,这方面的GIS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32,33]。实现以高产、高效、优质和实时管理为目标,为农业生产提供一个合理、详细、完整的农田作业规划,它是精准农业实施的基础。如通过分析产量数据、肥力水平和作物生长的适宜性,选择合适的品种、肥料和农业机械设备,制定合理的耕作计划。监测与控制分析是信息分析决策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最能体现精准农业核心思想的内容。将GIS作为决策分析的平台为精准农业实施提供决策和控制的依据是其在精准农业中的另一个发展方向。通过GIS集成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与作物生产管理与长势预测模拟模型、投入产出模拟模型和智能化农作专家系统,根据作物长势和其背景状况做出诊断,提出科学处方,调控操作。将不同类型的地理数据,如土壤、作物、气象和土地历史等,与水分运动、溶质运移、农药渗漏、作物生长、土壤侵蚀等各种模拟模型和专家知识和推理机整合,产生支持定位实施的“农作处方”,这一切都需要集成模拟模型和专家系统的GIS应用服务平台的支持。也正是GIS的这一功能才使得用于变量作业的农艺处方生成得以实现,同时也能够通过专家系统实现精准农业实施中的自动控制。国内有学者开始研究采用GIS进行施肥推荐处方生成[30,31]。

4.3.4产后分析与销售管理

从精准农业实施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化角度考虑,GIS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并没有随着精准农业田间实施全过程的结束而终止,它还在后续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产后产量分析为下一种植循环的规划提供决策信息,这是当前国外精准农业体系中注意得比较多的一项内容,但仅此而已,它们并没有从市场销售角度考虑GIS的应用。目前,作物生产已开始由单纯追求高产模式向优质、专用和高效的方向转变,利用品质监测信息可用于指导粮食分类加工,大幅度提高加工品质和附加值,这是产后基于GIS分析的又一个内容。市场分析是根据作物产量和品质,以及社会经济要素进行分析,用于指导粮食销售价格和销售方向,从而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销售管理主要对客户和粮食配送的管理,分为客户关系管理和物流管理,它是提高粮食销售管理效率的必要前提。因此研发为精准农业服务的产后市场分析和销售管理的应用软件是GIS应用于精准农业中的一个重要补充,具有较大应用前景。

4.3.5空间信息

利用GIS进行空间信息服务是精准农业体系中“空间变异信息”的重要消费者,它通过Internet或无线(有线)通讯向公众原始和分析结果信息。的空间信息可以包括农田作物长势监测信息、作物产量及品质监测和预测信息、产品供需分布信息等,空间信息将使地理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走向社会化,这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5应用前景与产业化发展

第2篇: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范文

摘要:本文探讨了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现状,并介绍了在矿山测量、湿地、水利工程和精准农业四个方面的应用。关键词:测绘;应用;发展

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出现,无论在学科理论,或在技术体系,以及应用范围上都取得了重大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重大的变革,从而也将彻底地改变传统测绘的生产方式。现代测绘产业以“3S”技术为特征,现代测绘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研究地球及自然环境,解释某些自然现象,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的重要工具。一、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概况(一)GPS的发展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的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1996年2月,美国总统令宣布GPS为军民两用系统,标准定位服务对民用开放,2000年5月,美国总统令SA关闭,价格不贵的民用GPS接收机能将其水平定位精度从不低于100m提高到15~20m,民用GPS的具备了真正的实用价值。随着全球定位系统的不断改进,硬、软件的不断完善,GPS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地开拓,目前,各种类型的GPS接收机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便于野外观测。GPS已遍及国民经济各种部门,并开始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GPS和GLONASS兼容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接收机已经问世。GPS作为一项引起传统测绘观念重大变革的技术,已经成为大地测量的主要技术手段,也是最具潜力的全能型技术。GPS定位技术与常规地面测量定位相比,除具有对测站选择更灵活、更适应不利条件、全天候连续作业外。还具有比任何地面常规技术供数量更多、精度更高的数据信息。(二)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航空遥感作为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手段已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卫星遥感用于测图也正在研究之中并取得一些意义重大的成果,基于遥感资料建立数字地面模型进而应用于测绘工作已获得了较多的应用。自20世纪初菜特兄弟发明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起,航空遥感就开始了它在军事上的应用,从1972年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发射升空以来,美国、法国、俄罗斯、欧空局、日本、印度、中国等国家都相继发射了众多对地观测卫星。遥感信息获取技术已从可见光发展到红外、微波:从单波段发展到多波段、多角度、多极化;从空间维扩展到时空维;从低分辨率发展到高分辨率甚至超高分辨率。遥感平台有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太阳同步卫星、太空飞船、航天飞机、探空火箭,并且还有高、中、低空飞机、升空气球和无人飞机等:传感器有框幅式光学相机,缝隙、全景相机、光机扫描仪、光电扫描仪、CCD线阵、面阵扫描仪、微波散射计、雷达测高仪、激光扫描仪和合成孔径雷达等,它们几乎覆盖了可透过大气窗口的所有电磁波段。(三)GIS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多个学科、多种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至今只有40多年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和美国学者的在土地和交通方面的地理信息研究。1998年1月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的一次讲演,在该讲演中戈尔正式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对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其发展和应用对测绘科学的发展意义重大,是现代测绘技术的重大技术支撑。二、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现代测绘技术作为一门新的信息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领域正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在这里主要介绍现代测绘技术在矿山测量方面、湿地方面、水利工程方面和精准农业方面的应用情况。

(一)矿山测量方面遥感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已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用遥感资料,可获取矿区实时、动态、综合的信息源,对矿区环境进行监测,为矿区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遥感资料用于找矿、矿区地质条件研究、煤层顶底板研究等方面都已得到应用,所有这些,都说明遥感技术应用于矿山测量是矿山测量实现其现代任务的重要保证。利用GPS技术进行矿区地表移动监测、水文观测孔高程监测、矿区控制网建立或复测、改造等。其应用于矿山测量工作的地面部分已成为现代矿山测量的一项重要支撑技术。以矿区资源环境信息系统为平台,以各种测量技术为数据获取的途径,可以建立集数据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输出于一体的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系统,作为矿山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系统。(二)湿地方面利用遥感技术对湿地生物资源的分布、生长状况及其变化进行估测。利用遥感技术多层次、多时相的动态监测功能获得及时可靠的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相关数据的实时更新,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可得到湿地的动态变化情况。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取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分析评价所需要的数据,借助GPS技术进行水质采样调查、植被样方调查、土壤采样等常规野外调查。根据湿地信息系统的功能,可将其划分为两大类:查询服务型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型地信息系统。(三)水利工程方面遥感技术能够实时地对大江、大河和湖水水位进行监测,可实时监测洪水灾害面积。RS和GIS集成能及早预报洪水淹没范围和干旱灾情范围,为防灾、抗灾提供准确信息。在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后,需对水库大坝、大型桥梁等进行连续的、精密的监测。现代测绘技术提供了连续、实时的安全运行监控手段。利用全数字摄影测量或数字测图技术建立数字地面模型,应用GIS的分析决策功能,可以方便快速地进行水库大坝选址、库容计算、引水渠修建、受益范围等设计工作,为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大中城市都有由数字测图技术或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建立的城市数字地形图,给排水管线的规划、设计可在数字地形图上进行。(四)精准农业方面精确农业中,利用GPS技术对采集的农田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利用RS技术获取农田小区内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和空间变异的大量时空变化信息;利用GIS技术建立农田土地管理、自然条件、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等的空间数据库;对作物苗情、墒情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模拟,为分析农田内自然条件、资源有效利用状况、作物产量的时空差异性和实施调控提供处方信息。GPS、RS、GIS技术及自动化控制技术为支撑的精确农业将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它能够收集土地利用现状、植被分布、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农作物的灾情分布、土壤肥力等多种信息,将信息技术与农艺、农机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优化各项农业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获取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以“3S”一体化或集成为主导的空间信息技术体系已逐渐成为测绘学或地球信息学新的技术体系和工作模式,其先进性、时效性明显。现代测绘技术将朝着高科技、自动化、实时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

第3篇: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空间信息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土地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19-2

土地作为人类活动的平台,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方式和格局日新月异,土地是有限的,所以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有限的土地无限的发展,传统的土地利用结构发展已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需要。现在需要的是更为科学的利用方法,所以空间信息技术成为土地资源管理强有力的后盾。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工作效率和应用水平。

一、空间信息技术简介

空间信息技术被看成是世界上继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之后,发展最为迅速的第三大新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主要指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一体化技术,该技术的基本原理为:通过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与数据获取,GPS精确定位目标,GIS综合管理数据并开展相应的分析与决策支持。正是这一日趋成熟的新兴技术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方法,使其研究更加科学化、快速化、直观化。

(一)RS技术

RS技术即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从而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目前在土地资源的调查、土地的利用、土地的变化等动态检测上,尤其是针对大面积的土地情况,遥感技术已经有了很多的应用,并获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比如航空摄影测量技术、高分辨率遥感影响技术等技术的普遍应用,遥感技术必然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的工作中。

(二)GIS技术

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诸多优势在土地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得到适当的应用。从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到为土地利用的规划提供可靠细致的资料,再到对提出的规划进行比较、分析和选择,再到补充、优化规划设计,再到结合规划设计完成各种应用模型,再到对规划设计的结果进行模拟实验,等等。可见,GIS的强大分析能力、可视化能力,都能够为土地资源管理的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导向。

(三)GPS技术

GPS技术即全球定位系统。这项技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向我们展现了其强大的功能,目前已经遍及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也逐步应用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其中就包括土地资源管理部门。GPS技术的优势非常明显,是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球性、连续性、实时性的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这些特点应用到土地资源管理中,因其能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可以用于土地资源的测量、导航和设计的各个方面。

二、空间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优势

(一)土地资源信息的快速获取

要进行土地资源管理,获取土地资源的信息是进行一切管理的基础,更是进行管理信息化的必要基础。GPS技术的定位导航功能,能实现对土地资源现象的快速而精确的定位;RS技术的宏观覆盖、快速获取,能实现对土地资源各种信息的全方位观察和取证。

(二)信息的存储与处理技术

信息的存储和处理技术是建立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关键,只有这一步处理的好,才能真正实现土地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在获取信息后,就要应用GIS技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存储和处理。GIS技术的强大的空间分析、综合分析、动态预测功能,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的存储土地资源信息数据;而其综合的辅助决策、咨询向导功能,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的处理各种数据。可以说,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信息储存与处理的关键和核心技术。

(三)时空分析技术

土地信息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属性不同数据的多层面变化。针对这一特点,应该意识到要掌握的土地资源管理数据必然是时空数据,即带有时间维的三维坐标数据。这样的数据信息能表达一种属性的时空变化规律,能体现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实际研究中,会将研究地区的空间信息、位置信息、利用信息、规划信息等等要素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分析。

(四)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通过相应的数学模型,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让用户进入一个三维虚拟世界中,并具有真实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运动感觉。作为信息技术的前沿技术之一,虚拟现实技术也完全能够应用到土地资源管理的实践中,在运行土地开发利用模式或工程技术模式时,我们可以虚拟描绘出实践的各个阶段如何开始,如何进行以及得到的结果和预计将要得到的结果。尤其在描绘实践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与结果时,虚拟现实技术比从前传统的文字、图表或数字形式要直观具体很多。

(五)决策支持功能

土地资源管理有别于其它的信息管理,它有其自身的特点:数据量大、空间数据和相关属性数据种类多、要求查询分析功能强大、数据更新频繁。这些特点满足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的设计要求,空间信息技术可以满足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强大的功能要求,综合系统可以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功能。不仅可以提供规定的大量数据报表,而且能够提供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决策功能,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三、空间信息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一)空间信息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做好以后各项土地工作的前提条件。首先利用遥感技术获得土地资源的相关信息,然后通过对获得信息的判读、观察、分析,同时结合其他相关信息的调查,专家人士的知识和意见,以及用各种分类算法提取出的信息,最终提供出精确的土地资源利用数据和图表。

(二)空间信息技术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

地籍测绘是获得地籍信息的重要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测绘方式,GPS技术优势明显。GPS技术操作更简易,费用更低廉,准确度更均匀,灵活性更大,自动化程度更高,并能够全天候作业,从而大大提高了地籍测量首级控制网布设的精度和效率。

(三)空间信息技术在土地资源动态检测中的应用

在对土地资源的动态检测中,RS、GIS、GPS三种技术各显其能。RS技术能准确、快递、连续地提取各类土地资源的各层面信息;GPS技术能保障野外土地资源变化数据的测量和提取;GIS技术则存储土地资源基础数据信息。通过这三项技术的支持,再加上其他信息的叠加、分析和融合,可以有效的检测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的类型、位置和数量等内容,建立土地资源动态数据库,为土地资源的长期动态检测奠定基础。

(四)空间信息技术在土地规划和土地整理中的应用

通过空间信息技术获取到土地资源寄出资料后,就可以指定相应的操作方案,通过采用规划模型,应用相关技术进行规划并对可预见的效果进行评价,最后提供出最优化的方案,供领导部门决策。正因为空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可以纵观不同区域土地资源的情况,在时空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合理分配和协调,从而得到超前性的规划和结论。

空间信息技术为土地整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GPS用于土地整理过程中各种地类的定位和测量。土地整理工作涉及田块的划分、产权的调整等大量与空间定位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利用GPS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精确度。土地整理利用航空遥感和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可获取整理区各种地物要素信息,满足土地整理工作的要求。

四、空间信息技术在全国土地二次调查中的应用实例

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和《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在长阳县国土资源局的统一部署下,2007年11月-2009年12月开展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土地二次调查工作。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项工作都具有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空间信息技术在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和地籍调查数据库与管理系统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在二调中的应用

项目组利用2008年最新机载数码相机航拍影像数据(精度1:1000)作为工作底图,再充分利用结合已有资料开展城镇主城区的权属外业调查,对调查成果进行整理以满足地籍测量和数据库建设的要求。地形、地籍测量采用全野外数字化。采用全站仪全解析测绘界址点,进行数据采集,利用南方CASS绘制、编辑数字地籍图。经验证明,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可以作为辅助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任务的一种可行、可靠的方法和途径。

(二)GPS技术在二调中的应用

利用全球定位技术(GPS)对整个调查区域进行分级控制测量工作,在长阳城镇范围内建立整个区域控制网点,采用GPS测量技术建立四等GPS控制网,作为该工程的基础控制点,并在此基础上布网加密。2008年3月建立D级控制点25个,E级控制点 17个,以满足地形、地籍测量精度要求。在首级控制点的基础之上加密图根点,利用GPS的RTK技术共计加密城区图根点812个,达到每平方公里100多个的密度。

(三)GIS和数据库技术在二调中的应用

利用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对测量数据和调查权属数据整编入库,建立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具体工作包括:在新测的1:500地形图的基础上,利用南方CASS软件编辑各类地籍要素,形成最终满足要求的地籍图。在地籍调查和地籍测量的基础上,开展城镇区域各类专项调查,统计各类专项数据。检核数据完整性准确性逻辑性,满足要求的数据转换成通用格式,便于选定的建库软件读取,建立数据库,从而获得各类统计数据与图表等成果资料。将空间数据,属性数据,栅格数据及专题数据导入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在苍穹地籍管理软件系统平台下进行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五、结论与展望

理论与实践证明空间信息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广泛,空间信息技术的集成将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更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可以及时掌握国土信息基础数据、及时更新数据库、可以对国土资源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可以解决复杂的国土资源规划和管理问题、可以实现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促进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的全面建没,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空间信息技术结合可以实现开发Web土地管理系统,供公众进行部分公开数据的查询与访问。空间信息技术将成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强大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岩,赵庚星.土地资源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12(25):94-98.

[2] 刘聚海.国外土地信息系统建设发展现状[J].国土资源情报,2001,10:14-19.

[3] 李治军,纪向前.GPS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测绘,2008,2:20-22.

[4]刘波.空间信息技术与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J].四川建筑,2005,2:31-33.

[5]范月娇,周万村.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巫山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3):234-238.

第4篇: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学生素素质;途径;分析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对高中地理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地理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念,进而体现地理教学在高中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的关键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当前,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日益丰富,在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

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地理环境知识,是一门兼具社会和自然双重属性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有:第一,综合性;第二;地域性;第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性。因此,地理学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关键性。

(一)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地理过程的想象能力以及简单预测能力、空间分布的觉察能力、空间作用的概括分析能力、区域差异的概括分析能力、空间定位分析能力。同时,地理学科也涉及了高中其他学科素质,例如文学素质、史学素质以及物理素质等,因此,在素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1]。

(二)人文素质。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地理教学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一定要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环保意识以及资源节约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发展观,强化学生保护环境、关心生态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地理信息素质。地理课程是一门主要以地理信息为基础的教学课程,因此,地理信息素质可以定义为:地理信息态度、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以及信息知识的综合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培养学生地理信息素质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借助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相关途径

(一)营造信息资源环境。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优化教学资源,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对学生有效开展素质教育。教师要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运用现代化的3DGIS、WebGIS、虚拟 GIS以及多媒体GIS等地理信息系统,同时还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移动网络等信息技术,构建教学网站、教学平台以及教学资源库等资源环境,如当前十分流行的翻转课堂与“慕课”的充分结合,教师在转变教学角色的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的优势,引导学生从网络课堂中获取更多的前沿知识和信息资源。又如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app-store软件平台,其中就蕴含了大量适用于地理教学的相关程序,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能够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

同时,在课堂下,教师还要积极开展实践考察、科技小组等校外探索活动,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与自然环境充分接触,在自然环境下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2]。

(二)构建地理教学新模式。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进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教师要通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启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所提供的服务、资源和环境,而不依赖技术人员,自由轻松根据教学内容构建教学环境。同时,学生借助云计算也可以开展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添加一些地理学的新成果以及新技术,例如数字地球、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遥感技术等,用现代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积极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教学平台以及活动体验为教学基础的开放性、动态性教学模式,将人地关系、生态资源以及地理环境等知识充分结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探索性以及主体性,在强调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素质,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3]。

综上所述,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关键渠道,教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课堂教学中,要借助信息技术对学生素质进行培养,在课堂下,教师要积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将地理知识从书本搬到自然环境中,通过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进而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静萍.借助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提升学生素质[J].信息技术,2016,06:164-166.

第5篇: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字】数字地球;测绘技术;工程测量

引言:

1993年和1994年美国先后提出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即通称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时隔5年,美国副总统以演讲形式推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构想,并计划到2020年试图达到地球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亮出了美国这一近期全球信息战略的底牌。由美国政府高层出面提出的这一“数字地球”构想引起全球各方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热点话题。中国学者尤其在地学界、政界也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不论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还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中国要准备迎接这一严峻挑战,已成共识。2003年3月12日,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作为测绘学科,测绘行业反应更显强烈,数字地球地理空间框架概念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前景。这里就现代测绘学的发展从学科的观点对数字地球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作进一步探索。

一、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

空间技术,各类对地观测卫星使人类有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由空间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如由计算机、信息、通讯等技术发展起来的3S技术(GPS,RS,GIS)在测绘学中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使测绘技术从理论到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绘生产任务也由传统的纸上或类似介质的地图编制、生产和更新发展到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GPS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定位方式;传统的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已由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所代替,测绘人员利用现代测绘高科技手段制作各类可供社会使用的专用地图等测绘产品。

今天,随着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现了信息化的发展。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m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目前全球高阶重力场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达50km,已接近我国现有重力数据的分辨率,其保密价值也需要重新评估。这一形势使绝大部份测绘产品可以作为普通商品服务于全社会,测绘地理信息业从单一国家事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这无疑为测绘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扩大了发展空间,这也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转变。

综上所述,由于以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的理论基础、测绘工程的技术体系、其研究领域和学科目标,正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为正在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和动力,进入市场竞争求发展,测绘地理信息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它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在不断扩大,它必将随着21世纪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未来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技术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二、数字地球地理空间框架与现代测绘学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绝大部分(约80%)都与地理位置相关。中国21世纪议程62个优先发展项目中,约有40个需要建立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间数据)对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3维数字化描述的整体信息模型,要求提供(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框架、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等基础地理数据集。在此框架上加载各类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一切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人文信息。

这对测绘学提出了更高层的技术要求。NSDI要建立在NII上,要在因特网上运行,要求开发功能强、效率高的因特网GIS软件。这表明还要大力发展测绘产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地球构想的另一个高技术特点是虚拟现实模型。目前发展起来的全数字化摄影测量就能够利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或工作站,对数字化影像进行处理,建立立体地形或地物虚拟模型。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多分辨率、统一性的3维数字化整体表达,这里强调了统一性和整体性,要求全球多源数据无缝无边的连接和整合。从空间数据框架来说,其统一性和整体性是由大地测量来实现和给予保证的。大地测量是传统测绘的基础,对当前信息化测绘和构建未来数字地球更是基础的基础,即空间数据框架的框架。它要求全球采用统一的参考椭球模型和相应的地心坐标参考框架、统一的高程基准、、统一的重力测量基准、统一的地图投影系统。一切原有的测绘成果,特别是国家基本地图都要转换到上述全球统一的参考系中。数字地球对全球大地测量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全球高程系统的统一问题,大地测量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难题,最终要通过全球重力数据,特别是新一代卫星重力计划和卫星海洋测高计划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的统筹和协调下实现。

测绘学由于其技术的突破已日益向相关地学领域渗透。大地测量更成为研究地球动力学的重要技术手段,数字地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环境和灾害问题提供一个可供观察、分析、模拟和预测的全球信息系统,以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数字地球构想是推动人类大踏步跨进信息社会重大战略步骤,有挑战也有风险。测绘是数字地球的基础,测绘工作者也将是构造数字地球的“尖兵”,也要求测绘学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三、测绘学和地球空间信息学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谈及测绘学在新的技术进步推动下的现展趋势。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和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应该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其中文译名也是五花八门,现在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例如近地空间航天器的导航定位,近地空间重力场的测定,大气层甚至电离层的信息;其支撑技术是信息技术,主要处理电磁波信息和影像信息,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

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前景良好。

四、建议

本文探讨了测绘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数字地球地理空间框架构想的关系。为在21世纪加速建设我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发展我国的测绘学科和测绘地理信息事业,以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根据我国目前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现状,从一个侧面(主要是大地测量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尽快统一我国大地定位参考框架的建设,对近年来由各个部门独立建立的各等级GPS定位网进行必要的联测和统一整体平差,此举可望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的大地定位框架。2.将沿海各部门100多个验潮站统一组织GPS联测,精密确定各验潮站水位标尺零点的大地高,填补陆海相接地带重力测量空白。此举为统一陆海大地水准面,建立海洋高程基准,研究海平面变化至关重要。3.研究将陆地GPS定位框架向我国领海扩展的方案,着手建立我国包括海域的广域差分GPS定位系统。4.尽快完成重建我国重力基本网,发展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加密西部地区重力测量和GPS水准,加大力度支持对卫星测高数据的利用,为下世纪确定我国亚分米级或厘米级大地水准面作好数据储备,建立可在因特网上运行的新的重力数据库。5.利用新的卫星遥感测地资料重建我国30″×30″数字高程模型。 6.尽快研究我国大地测量数据向社会开放的政策、法规和管理机制,着手建立国家级能够进入NSDI的大地测量数据库。

参考文献:

[1]徐冠华:《全社会要高度关注“数字地球”》,《科学新闻周刊》2009年第1期。

第6篇: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测绘技术;工程测量;应用

中图分类号:O434文献标识码: A

一、现代测绘技术的分类

(一)全球卫星定位技术

在全球定位系统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其应用范围也在逐渐的扩大,各种不同类型的全球卫星定位技术逐渐开始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并且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接受和使用,可以说现阶段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是结合了卫星及通信发展,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的技术。其主要包括抗干扰性能强、观测时间短、功能多、执行操作简便等特点。全球卫星定位技术是具有多项功能且具有高效率的测绘工具。而实时动态技术就是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项技术可以在不布置控制点的情况下,根据一定数量的基准控制点,同时利用相关的测图软件来生成电子地图。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已有的相关数据来进行施工放样。因而实时动态技术的应用范围也是相当广泛的。

(二)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指运用现代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技术来对地理空间和相关数据进行处理的计算机系统,因而也可以将该系统称之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者是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该系统是实现公共地理定位的重要基础。现阶段,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逐渐向标准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方向前进。

(三)遥感技术和3S集成技术

测量中的遥感技术主要是运用遥感器从空中来对地面的物体性质进行探测,其主要原理是不同的物体对波谱会有着不同的相应,摇杆技术可以正确的识别地面上的各种地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资源环境、水文、气象等领域都已经广泛应用了遥感技术。现阶段航空遥感是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方式,其应用范围非常广阔,在测图时将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3S集成技术就是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有效结合,这项技术可以完成对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收集、更新和处理。3S集成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有效的信息数据,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地形的测量提供非常精准的图形和数据。

(四)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在全球信息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以及3S集成技术中的应用,是对地形测量的深化,从而实现现代测绘技术的电子化、数字化和自动化。近景摄影软件由普通相机拍摄的照片可以自动化的声场精度可量测的区域三位数字表面模型,由于这种特点,该项技术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水利、电力、城建、交通、规划等各个领域。

二、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一)测图的主要内容

原图的数字化,当该工程在测量过程中对数字地形图要求不高时,工程的经费有限时可以采取原图的数字化。该方法能有效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现有地形图的价值。借助于计算机扫描技术,数字化软件等,可以快速、准确地得到所需的数字化图。原图的数字化主要包括:手扶跟踪数字化,扫描矢量化。这两种方法相比较各有优缺点,扫描矢量化虽然能够获得高精度的测量结果,工作效率高,但是与原图相比较其获得的数字精度稍微偏低。这种误差主要是在产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而且该方式仅仅能反映自动成图时地表各种地物的基本样貌,实用性并不是很强,因此此方法只是运用于工程应急测量中。地面数字测图,如果工程测量精度要求过高时,没有合乎要求的比例尺地图时,可以采取该方式。其特点就是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测图。采取该方式能得到较高精度的地面数字地图。

(二)测绘技术在普通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工程测量学是研究各项工程建设所应用的各种测量工作的学科,工程测量直接服务于工程建设。在工程测量过程中,利用测绘技术将工程现场的地形、工程的性质,将图纸上的^转变为工程周围实际地上的实物。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随时进行检测与鉴定,时时了解设计是否合理,施工是否正确,定期对工程周围的建筑物做沉陷、倾斜以及摆动的测量,做出相应的图表。

(三)测绘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我国是个能源大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矿产资源是我们共同的目标。目前在矿山测量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得矿区动态、实时的综合图形,还可以对矿区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测,为环境的保护提供正确的指导依据。

(四)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测量当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相关的技术手段,可以实时地对江河湖泊的水位进行检测和控制,并且对森林以及高山等地进行检测。而RS和GIS的集成技术,则可以及时地对洪水淹没范围进行预测和分析,并且对干旱的灾情,进行详细的控制,为抗旱和防洪工作做出重要的贡献,提供极为准确的参考信息。同时,GIS技术的分析以及决策功能,还可以为水库的大坝选址、水库容量的计算以及引水渠道的建设和修理等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为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发以及利用水资源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一些大中型城市给排水管线的建设、相关设施的设计等,都可以在相关的数字测图技术以及全数字测量技术所建立起来的城市数字地形图之上来进行相关的操作。

(五)测绘技术在湿地方面的应用

我国湿地面积较大,但是随着不断的开发利用,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就会使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耕地,我国粮食生产基地也因此在发生变化,所以很多湿地也被开垦,湿地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利用遥感技术多层次、多时相的动态监测功能能实时对湿地中的物种生产情况进行估测,实时获得相应的数据。通过分析研究,能充分掌握湿地的生态变化。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获得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分析评价所需要的数据,借助土壤采样、植被样方调查、GPRS技术进行水质采样调查等方法,能为我国湿地保护提供依据,更好地保护生态平衡。

(六)测绘技术在数字地球中的应用

数字地球是构筑统一的地理坐标框架体系,并且对相应的信息进行存储,这一切的实现都要依靠计算机。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可以对所获得的数据随时进行访问,数字地球是一门综合性比较高的系统工程。与传统的测绘工程相比,它涉及的范围更广,要求各个部门共同合作与配合。

三、工程测量中测绘技术的发展

(一)实时性的改进

实时性在工程测量中是非常重要的。工程管理人员及时获取地理信息有利于及时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对于提升科学决策水平是非常有利的。在今后的测量过程中要着重从实时性的角度来进行改进。当前在工程测量过程中主要是采用内页电脑来实现数据传输和流通,采用这种技术虽然能够达到工程测量的基本目的,但是这种测量方法的实时性不强。?内页电脑的实时性不强,在今后的测量过程中需要通过增强内页电脑的实用性、及时性、准确性等来提升内页电脑的性能并最终实现及时、有效、可控的数据。

(二)地下数据的改进

第一,在利用平面测量法测量之前,要利用支导线进行导线计算。之后要对被测量物的形态进行高精度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被测量物数据的准确可靠。第二,在测量工作中要选择好设备,要选择高性能、准确度较高的设备,并制定比较科学、严谨的审计方案,这样才能把测量工作做得更好。第三,要善于把握住测量环境,即测量时间、测量时的天气等外部关键点。第四,对所测量得出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控、检核、进行实时处理等工作,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四、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完善,现代测绘技术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即测绘技术已经变化成为集多种技术为一体的科学。所以,作为与工程测量和测绘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创新、不断探究,才能使测绘技术的发展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洪波.数字化测绘技术特点及在工程测量中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9:196.

[2]莫有贵.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广东科技,2013,12:162+151.

第7篇: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测绘基础地理信息标准化现状

中图分类号: P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对测绘及基础地理信息的介绍

测绘

测绘主要是指以计算机、光电、网络通讯等技术加上空间科学和信息科学为前提,运用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使地面上已经有的特征点、界线在测量手段的基础上获得可以反映地面情况的图形和定位信息,并将此信息提供给工程建设和行政管理相关部门。

基础地理信息

基础地理信息是指拥有最强通用性,最大共享需求,并几乎被所有和地理信息相关行业利用,用来进行统一的空间定位及空间分析的地理单元。它主要是由自然地理信息中的地貌、水系 、植被和社会地理信息中的居住地、特殊地物、交通、境界等要素构成;此外,地理坐标的系格网还用在地理信息定位这方面。总的说来,基础地理信息承载的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它包括各种类型数据、航空像片和声像资料等等 。基础地理信息的信息源的开发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信息自,是国家信息化实力的标志。

二、国家及行业的基础地理信息标准现状

现在,我国在测绘及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立地自主发展道路,由于我国的测绘技术体系从传统模拟体系全面转向了数字化体系, 所以,现在的初步技术体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经过40 多年的努力,尤其是近十多年标准化的发展,我国在测绘及地理信息标准化方面真的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1986年开始至2002年,我国已经了的多种测绘及基础地理信息的标准,其中由测绘局提出的国家标准有58项,行业标准有63项,与其它各行业一起制定的国家标准共4项。

继1998年建成的1:250000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之后,国家将1:50000数据库的工程提上了日程。作为国土覆盖率相对高的中等比例尺地理空间数据,它的建设目的是致力于满足用户对高精度、丰富内容的地理信息的强烈需求, 同时给“数字中国”创造公用基础数据平台。这项新型数据库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基础地理信息的数据生产、数据库的建立和集成和网络化的服务体系。此外,该数据库的建立为空间信息服务及全国各地各行业的数据提供了在空间上集成的可能性,这样,处在不同地区的数据才能真正做到无缝整合,进一步保证了相关工作的科学和准确性,更为资源的管理、城镇的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产业结构的调整、生态的建设、环境的保护、社会的服务、电子政务以及电子商务和大众生活等众多方面提供了空间的信息服务和相关技术支撑。

三、我国测绘标准化计划

在充分了解了测绘标准化的现状和需求后,我国在现有测绘事业的基础上制定了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目标, 它以“数字中国”的地理空间为中心进行构建,一方面促进了测绘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全面考虑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测绘事业方面的要求。国家测绘局制定的这个测绘标准化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目标:

1、致力于完善行政技术法规在测绘工作方面的修订。

2、致力于及时更新测绘标准化的更新工作,并不断完善现有的测绘标准,保持标准的协调运作。

3、致力于满足广大用户和社会对测绘标准化的需求,初步实现测绘标准的国际标准化。

4、致力于不断完善地理信息的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化的前期研究及基础性工作,从而实现标准性建立。

5、致力于加强标准宣传和信息服务的工作,使标准信息渠道更畅通,信息的反馈机制更健全,从而更有效地实施标准监督。

因此,只有全面有效地致力于上述目标,在充分遵循先进、系统、实用和协调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测绘标准化的工作才有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而现在,这项计划已经正式全面启动。而现在这个十五期间的计划将致力于完成测绘标准化及相关工作,其工作重点是: 重新制定测绘技术的相关法规,加快测绘标准制定与修订的速度,不断充实地理信息标准的体系,加强对标准化的前期研究和及时进行正确总结,继续跟进国际在测绘标准化方面的新动态,大力加强对测绘标准的宣传和推广。

四、总结

从1990年以来,各项高新科技都在快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领域的普及和运用,而测绘技术体系也已经慢慢从模拟变革成数字技术体系,地面转到了空间,静态转到了动态,并更进一步朝着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初步完善了信息化测绘的技术体系。但是,为了巩固这种技术上的进步,测绘的标准化工作要随时满足测绘生产方面的需求,从前两次十五计划开始,相关工作的重心就转向了数字化测绘,这为最大程度上的促进传统的测绘技术体系逐渐转向数字化和信息化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以后更长的时期内,我国将不断大力进行国民经济及社会信息化的改革。测绘及基础地理信息作为社会各行各业的经济和信息交流的支撑平台,在未来也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需求。而构建这些技术框架的工作早已经提上日程,并已经在过去和现在紧锣密鼓地展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种对测绘及地理信息标准化要求的提出,测绘及地理信息技术越来越是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各大社会发展对实现数据共享的重要手段。此外,纵观我国近年来的各大项目,从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到城市化建设,这一系列项目无疑是重大的,是进一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信息等方面的快速发展的,但是这些重大项目都急需完善的、标准的测绘技术和测绘信息服务作为保障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所以,测绘标准化的工作又是重要的,是不可缺少的生命性、基础性的工作之一。

虽然,我国在标准化方面的发展前景很好,但是在与国际标准化系统相比时确还存在着巨大差距。比如: 缺乏精确的理论研究,缺乏标准的参考模型,不同部门对于研制标准尚未统一缺乏协调……为此,我国亟待研究和制定系统化、结构化、强兼容、高度共享的测绘技术及基础地理信息技术标准。同时, 由于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地理信息标准的国际化活动也日益活跃,因此更快的与国际标准接轨是我国测绘及基础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应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 1] 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 测绘与地理信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统计[ Z] . 2002.

第8篇: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测绘技术;发展;应用

一、测绘技术的发展

空间技术,各类对地观测卫星使人类有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就像可以把地球摆在实验室进行观察研究一样方便。3s技术是由空间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结合发展起来的,3S是指GPS、RS、GIS,它在测绘学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使测绘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测绘生产的任务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从由传统的纸质或类似介质的地图编制、生产和更新转变为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传统的定位方式的革新是从GPS的出现发生的;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替代了所代替传统的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技术。测绘人员在室内借助高速高容量计算机和专用配套设备对遥感影象或信号记录数据进行地表(甚至地壳浅层)几何和物理信息的提取和变换,得出数字化地理信息产品,由此制作各类可供社会使用的专用地图等测绘产品。

在信息发展迅速的今天,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使测绘产品从单一纸质信息转变为磁盘和光盘等电子信息,产品分发可从单一邮路转到“电路”(数字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传真),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所有制成份和运行体制的改革,需要开放民用国家测绘产品;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米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对于军事敏感的重力数据,卫星重力技术所发展的低阶全球重力场模型已足够用于他们的远程战略导弹发射。目前全球高阶重力数据的分辨率,其保密价值也需要重新评估。这一形势使绝大部份测绘产品可以作为普通商品服务于全社会,测绘业从单一国家事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这无疑为测绘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扩大了发展空间,这也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转变。

综上所述,由于以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它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是原来的单纯从控制到测图,为国家制作基本地形图的任务,而是扩大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与空间数据有关的各个领域。它必将随着21世纪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未来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技术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二、测绘技术的应用

(一)矿山测量方面

在矿山测量中,遥感技术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并且其经验也是最为丰富的。对于矿区实时、动态、综合的信息源可以通过遥感资料获取。感资料在矿山的许多方面都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找矿、矿区地质条件研究以及煤层顶底板研究等等。因此,由此可知,矿山测量实现其现代任务的重要保证就是遥感技术在矿山中的应用。利用GPS技术进行矿区地表移动监测、水文观测孔高程监测、矿区控制网建立或复测、改造等。以矿区资源环境信息系统为平台,以各种测量技术为数据获取的途径,可以建立集数据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输出于一体的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系统,作为矿山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系统。

(二)湿地方面

湿地生物资源的分布、生长状况及其变化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估测的。遥感技术具有多层次、多时相的动态监测功能,正是利用此功能来获取可靠的数据,而对相关数据的实时更新和空间分析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的,从而可以获得湿地的动态变化情况。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分析评价所需要的数据利用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获得,水质采样调查、植被样方调查、土壤采样等常规野外调查是通过GPS技术进行的,从系统功能上来讲,可把湿地信息系统分为查询服务型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型地信息系统。

(三)水利工程方面

遥感技术能够实时地对大江、大河和湖水水位进行监测,可实时监测洪水灾害面积。对洪水淹没范围和干旱灾情范围的提早预测,RS和GIS集成能够实现,连续、实时的安全运行监控手段已被测绘技术提供,决策功能由GIS分析,数字地面模型的建立由全数字摄影测量或数字测技术实现,这些都为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由数字测图技术或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建立的城市数字地形图,到目前为止,各大中城市都具有,在数字地形图上可进行给排水管线的规划和设计。

(四)精准农业方面

利用GPS技术在精准农业中对采集的农田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利用RS技术在精准农业中获取农田小区内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和空间变异的大量时空变化信息;利用GIS技术在精准农业中建立农田土地管理、自然条件、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等的空间数据库;对作物茁情、墒情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模拟,为分析农田内自然条件、资源有效利用状况、作物产量的时空差异性和实施调控提供处方信息。3S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9篇: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工程测量;测绘新技术;应用

1 数字化技术

1.1 地图数字化技术

各种GIS系统的建立,首先是对原有的地图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在建库工作中占据了相当大的工作量,各工程测绘部门都投入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对于已有的纸制地图,若其现势性、精度和比例尺能满足目前的要求,就能利用数字化仪器将其输入计算机,通过编辑、修补等措施后生成相应的数字地图。当前,有手扶跟踪数字化及扫描矢量化两大类仪器,对大比例尺地形图,大多数扫描矢量化软件能自动提取多边形信息,从而高效、快捷、保真的对地图进行数字化处理。

1.2 数字化成图手段

传统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只要是工程图和大比例尺地形图,传统的成图方法,需要很大的野外工作时间,作业任务艰苦,程序复杂,除此之外,还要众多繁琐的绘图工作和数据处理工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且产品单一,目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现代的数字化成图技术,则具有准确度高、更新方便、易于保存管理、方便公开等优点,同时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数字化成图技术主要有内外业一体化及电子平板两种模式。内外业一体化是一种通过全站仪、电子簿等设备采集数据的方法,它的优点主要是精度高、分工较为明确、易于人员管理,从而提高了成图的效率。

2 全球定位技术(GPS)

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还是研制GPS,经过20年的努力,终于在1994年建成,它是具有海、陆、空垒方位实施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随着GPS接收机的逐步改进,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和广域差分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再加上美国SA技术的解除, GPS技术在城市规划、导航、运载工具实时监控、工程测量等领域有了更为深远的应用前景。

2.1 GPS在建立工程控制网中的应用

宁夏中宁县东部的红寺堡开发区,处丘陵地带,总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在开发过程中,工程师采用N3水准仪建立四等水准网作为首级高程控制网,用四等水准联测过的GP8控制点(GPS水准点)作为区域精化大地水准面高程拟合的验证点。三等GPS网的总控制点数为88个,联测国家二等三角点4个,水准点3个,新布设GPS控制点78个。该网最长边7.35千米,最短边2.31千米,平均边长4.58千米,控制面积约1500 平方米。该网分别在1980西安坐标系和1954北京坐标系下进行了平差计算,并联测到国家GPSB基点上,以取得精确WGS84三位坐标。四等水准网的总点数为67个,包括4个起算点:同家等水准点兰包92和兰包95,兰包103,同石08,联测三等GPS点64个:利用三等GPS水准点的精确WGS―84三位坐标在区域精化大地水准面中生成各点的拟合高程,与水准高程进行比较,进而验证了红寺堡区域精化大地水准面高程拟合的精度等级。

2.2 GPS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矿山大多数都位于山区,要么林木葱郁,要么沟壑纵横,可视条件差。目前,国家正提倡保护森林资源,不准随意滥伐树木。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使用测回法建立控制网的方法,往往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不一定能达到建立控制网的目的。

未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现代测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通常采用布设静态GPS控制网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克服可视条件差的弱点。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测网点上架设地面基准站,而流动站则采用不同的形式布网。使用3台套或多台套GPS可克服常规测量中人员多、又很难达到预期精度的弊端。GPS具有观测精度好、效率高的优点,从而使各矿区坑口控制相互连接,形成整体。在矿山的小区域范围内,如若要测出大比例尺地形图,在茂密的森林内使用全站仪势必会增加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在林地掌握好天线的长度,利用静态GPS控制网方法,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3 地理信息技术(GIS)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简称,指的是在计算机的软硬件条件支持的情况下,对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贮、查询、分析、更新、图形编辑、数据库管理、显示与输出和数据综合分析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它是集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测绘遥感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学科,目前,GIS已经成为多学科集成并且应用于各领域的基础平台和地学空间信息显示的基本手段和工具。它的技术优势不仅仅在于它的集地理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三维可视化显示与成果输出于一体的数据流程,还在于它的空间提示、预测预报和辅助决策功能。如今,GIS不仅发展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技术科学,而且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在测绘、农林水利、气象海洋、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环境监测、区域开发与国防建设等领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让我们以城市的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建立为例,地理信息系统能把地形图作为基础图形数据,然后叠加地下和地面的类管线,这管线包括上水、通讯、电力、燃气、工程管线、污水,还有测量控制网和规划路等多种基础的测绘信息,在上述基础上,形成一个测绘数据的信息系统,从而实现对城市地下管线的现代化的信息管理。

4 遥感技术(RS)

遥感(Remote Sensing)指的是在远离目标、与目标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判定、量测并分析目标的性质。遥感主要是利用从目标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的基本原理,对目标进行信息采集、分类及成像。我们在这里提到的遥感(RS)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所获取的卫星影像和航空摄影影像的数据资料。遥感技术(RS)具有信息丰富、多光谱特性、全天候、信息获取周期短等优势,特别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像清晰、空间分辨率高,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农村产权调查等工作中。当然,由于卫星影像和航空摄影像在分辨率、清晰度、比例尺等方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在应用于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实际情况中,采用航空摄影的遥感影像(航片)进行调查,明显优于卫星遥感图像。

遥感(RS)技术通常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数据的综合性和经济型等优势,因而得到了迅速的普及。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和多光谱航空摄影未来将会成为对地观测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各种中小比例尺地形图都能通过遥感影像获得,为应用于工程测量领域的城市基本地形图、地籍图以及各种大、中、小比例地形图的快速更新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和方法。

应用遥感技术,是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有效工具,它主要借助于现势性好的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图像进行调查。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市都曾利用应用遥感技术对本地的土地利用更新进行了调查,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快速调查和新增地物的及时准确发现十分有利。

5 结语

随着现代化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工程测量必将朝着测量内外作业一体化、数据获取及处理自动化、测量过程控制和系统行为智能化、测量成果和产品数字化、测量信息管理可视化、信息共享和传播网络化的趋势发展,这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周德标,潘文琴.工程测量中的测绘新技术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1).

[2]李青岳.工程测量学[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

[3]郑辉.论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财富,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