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教育教学改革
武警初级指挥院校学员获得的知识主要来自教员的系统讲授,对学员来说都是间接知识,学员缺少获得直接知识的体验,导致学员的知识发展不全面,尤其是探索研究未知新军事知识的能力薄弱。相当长一段时间来,我们只强调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少提培养学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学院大部分学员不会发现问题,不敢提出问题,最终导致了大部分学员创新能力不足。教员单向系统给学员传授知识,培养了学员的正向思维,却忽略了反向思维的培养,学员正是缺欠反向思维的训练,不会对教员讲授的内容提出质疑。而质疑又恰恰是创新的第一步,不会质疑的学员自然也就难有创新意识。
针对学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武警初级指挥院校中心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宽严相济,努力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解放学员的身心束缚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尊重人、爱护人、相信人和培养人。所以,在对学员的管理和学习上,武警初级指挥院校要采取宽严相济,创造了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管理和学习环境。按照 “四个解放”,制定措施,严格落实。即:即解放学员的脑,鼓励教员充分利用电化教育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搞好网络课程建设,为学员自主学习提供平台,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同时增加学员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员参与学术研讨活动,为学员进行思想上和实践上的创新提供更多的物质条件。对学员在学习的空间、时间、内容和方式上,实行了“自助餐”,减少了“大锅饭”,将自学时间充分交给学员支配,自定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提高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调动学员的思维。解放学员的手,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教歌指挥、篮球裁判、板报制作、吉他弹唱和曲艺表演)和课程实验工作,充分利用军地院校场地和设备,开展好实验和实践操作课程,提高学员动手能力,培养其创造性实践的能力。解放学员的嘴,在理论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案例式和研讨式的教学方法,突出以学员为主体,促进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思想交流;丰富学员的课余文化生活,利用党团活动或其他文体活动机会,积极开展各类演讲比赛、专题辩论赛等,提高学员的动嘴能力。解放学员眼,加强与基地教学单位的沟通联系,不断扩大基地教学范围,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地教学模式;结合武警部队初级指挥院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开展好学员下部队实习工作,让学员深入执勤处突一线,及时了解和掌握部队最新动态,开拓学员的视野。除此之外,院校还要进一步完善“战教结合”的教学训练模式,加强学员的实战体验,培养实战能力。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教员队伍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员是关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武警初级指挥院校广大教员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五个协调发展:教员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员的知识、思维、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得到协调发展;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得到协调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协调发展;做人素质与做事素质得到协调发展。所以,在教员队伍建设中,院校要坚持内涵挖潜、动态优化,以自我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真正走活、走实、走好“专、兼、聘”相结合的路子。注重抓好两头、搞好帮带,下大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特别是要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名师队伍的建设。一是加大培养力度,优化队伍结构。今后一段时间,院校要重点做好青年教员的教学起步工作,按照教员培训计划,采取观摩课、基本功竞赛、示范课教学、优秀课件(教案)评比等方式,引领青年教员更好更快地成长;鼓励和支持教员考研、进修,积极学习外语和专业理论,改善教员队伍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广泛开展“走出校园、服务部队、锻炼队伍、提高素质”活动,有计划地安排教员到基层进行代职、调研,创造机会让教员参与部队的执勤、“处突”和军事演习等任务;针对院校教学任务日趋增加的实际,积极向总部、总队、机动师引进既有实践经验,有热爱教学工作的干部充实教员队伍。二是注重内部挖潜,实施“名师工作”。按照师德高尚、能力突出、教学科研成绩显著的标准,下大力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实施“名师工程”,使理论水平高、业务技能精、教学经验丰富的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教学与学术科研工作的“领头羊”。通过一系列举措,大力加强教员队伍建设,突出教员能力素质培养。
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是院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质量应当适应时展的需要,适应部队长远建设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超越。所以武警初级指挥院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围绕“优先满足第一任职需要”目标,把握“指技合一”要求,适应中国特色军革需要,贴近部队任务实际,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打牢基础,突出技术、战术运用和组织组织指挥能力培养,坚持教书育人、教管结合、教研并举,把理论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把学员培养成“指技合一、素质过硬、适应部队”的复合型武警初级指挥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凤合,《推进军队院校跨越式发展》[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
1.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1 演示实验将学生引入化学之门。高一学生正处于叛逆时期,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判断事物,没理由喜欢听人唠叨,因此,苦口婆心的劝说只能适得其反,不如想办法让他们自己喜欢上化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用化学实验把学生带人千变万化的化学世界,会让他们感到无穷的乐趣,我至今还记得当初我选择理科就是因为第一节化学课上老师做的二锅头变成葡萄酒,葡萄酒又变成白兰地的实验,然我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奥妙无穷。通过一些小实验,学生就会产生很多疑问,要知其然和所以然就必须认真吸取基础知识,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2 分组实验,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兴趣不会仅仅因为看实验而满足,每每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都跃跃欲试,他们更满足于自己动手,无论成功与否。因此让学生自己尝试做实验也很重要,但每次实验做完后,都应该要让他们自己总结实验中的注意点,分析预期现象和实际观察现象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要找出原因,不要把问题留到以后再解决,让他们养成及时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转变教育观点,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创设情景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探究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互、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信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大胆发表个人意见。
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喜欢穿插一些相关的知识,但一些学生喜欢打破砂锅问道底,因此,对一些高中阶段不需要理解的知识,我尽量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但不作任何要求。不过遇到实验相关的问题,可以理解的,我们会做一定的实验探究。比如,去年我们在讨论酸碱指示剂时,有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稀硝酸和浓硝酸也能使甲基橙试液变红吗?对于这个问题,高中阶段是不作要求。如果忽略这个问题,并不影响我的教学程序,但学生的看法不是这样,要么觉得只要掌握书本就行了,不会举一反三;要么就觉得这个老师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然威信也大减。
就这一问题,我提出来几个问题:(1)什么离子能使甲基橙变红?(2)浓硝酸和稀硝酸中有这些离子吗?(3)硝酸中是否有 其他离子会影响着一变化? 学生都知道是氢离子的作用使甲基橙变红的,而且各种浓度的硝酸中都存在氢离子,因此可以分析得出不管是浓硝酸还是稀硝酸,都可以使甲基橙变红。但甲基橙遇浓硝酸的现象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按高中书本知识讲,其现象应该是先变红再褪为无色。当然,这个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可能让学生自己做,但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看其现象,并探究究竟是什么原因又使石蕊退为无色。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对比试验,得出是硝酸根离子的作用。但实际上我做实验的时候看到的不是这个现象,讨论结果应该是硝酸的浓度太低了。
3. 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增强学生们学习的信心
学生喜欢做试验,但实验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掌握好实验的要点是成功的关键。实验有时看似简单,但学生真正要把每一步操作做得科学规范,非得具有较扎实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的。如果平时基本功不好,马马虎虎地做实验必然会出现化学知识上的漏洞,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能力。这给我们教师以一个很好的启发,要重视基本实验,要抓住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就必须把学生实验技能训练贯穿于平时的实验教学全过程,重视演示操作,不能认为可有可无,尤其要对一些学生平时最易忽视又看似简单的基本操作,如除杂、连接装配反应装置等操作,应反复强调。对实验中出现的典型错误也要及时纠正。平时凡要求做的实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动手,以提高实验技能。
4. 培养学生实验综合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化学实验设计题,有一定的综合性、难度,涉及较多的化学知识。如气体制备、除杂、提纯、仪器连接、定量计算、定性分析等。要正确解答此类题,必须进行知识迁移、重组。只有经过全面思考,合理的分析推断取舍,才能设计出正确的方案。它考查了学生许多基础知识,以及设计思路,基本操作、数据处理、评价实验方案的优劣等。它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反映。综合性强是此类题的一大特点。
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立意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让学生体验化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把考查的化学知识置于学生基础知识之上来创新实验,也是近年来中考发展的一个趋势。因此,我们应当善于把握中考发展的动向,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22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142
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包含着创新教育教学策略和思想、创设教学环境与条件、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创新愿望、提高美术实践中的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内容。而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着重研究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愿望与动力等因素,这涉及到的不但是心理问题,还涉及到外界环境问题的研究。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注重与创新意识相对应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对以上两个方面的综合性培养则成为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创造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的创造力一旦被有效激发,会反过来加强创新愿望的实现,并成为创新意识培养中的一个动力因素。所以,对小学美术学科在创造力表现方面有必要进行一些探索。首先,对美术不是人人感兴趣。有兴趣的孩子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自觉的创新意识、独特的创新能力,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人不等于与美术学科绝缘,他们只是在学习的自觉与不自觉中,由于相对自我实现的能力受到某些制约而暂时得不到培养和发挥,从而降低了学习愿望。因此,对学生自我实现能力的培养与重视,成为了培养学生兴趣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其次,美术教育中要使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发挥作用,必须结合小学美术学科特点,努力开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由于美术教育中形象语言的多样性、具体性,其有益于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去思考问题。又由于这种教育应用于大多数人,对于创新意识的普遍提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努力提高美术教育中这方面的功能,并结合现阶段社会实际,挖掘有价值的课题,使这种教育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素质,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会起到更加完善而有效的作用。
明确了培养的概念与方向,必须研究的是目标实施的具体落实。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W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就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理念,掌握创新方法
一直以来不少教师在保守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墨守成规。而在当今形势下,转变教育观念是每位教师必须跨越的一步。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应站在时代的高度,树立美术教育中创新教育的理念,掌握创新教育的方法,把美术教育的功能重新定位,并作为一种全新价值去追求。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新观念的冲击而得到开启。另外,美术教师除了有创新的理念,还必须有创新的方法,并注意教学的立足点不是让学生学到什么,而是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发现。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成为创新氛围的制造者,创新火花的点燃者,创新实践的促成者。”
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的能力,就必须创设美术教育中的新课题、新模式和新方法
创设新课题、新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近年来美术教育实践已涌现出不少有创新价值的课题设计。比如,形状的发散思维造型,手工设计中根据废弃材料借形造象,中国画中的借迹造形,以及有些一反常规的思维设计等课题,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一定的促成作用。但这类课题还不够,还必须继续开发。同时,还要从深度和广度中与之配套更多有特色的教学新方法,如让学生不依赖条件,自由发挥想象和思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对此,笔者曾经借鉴德国创新教育先驱格罗佩期的创新教育观念,做过一次教学尝试:在一节手工课中,只提供一些泥沙、蛋壳、花生、黄豆、碎布、树叶和棉线给学生,要求每位学生做一件完整美观且互不相同的手工作品。此外不做任何讲解,由学生自由思考制作。结果学生完成的手工作品不仅形式多样,而且还富有新意。虽然有些还欠缺完整,但我们能看到一种潜在的创造意识,而这种潜在意识就在于敢打破常规,不加强束缚的教学得到激发和体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撕纸艺术、指头画等,发挥了材质与工具的特性,并让学生在传统观念与传统技法中发现它的缺陷,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教育要注意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并有意识地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力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课题。
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的能力,就必须要重视学生创新心理与探索精神,培养兴趣,引发学生积极创新的意识和参与实践的动力
美术教育是一种形象塑造与审美欣赏的特殊文化教育,它在使学生艺术素质提高的同时,也不断使其它素质走向完善。重视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中不可避免也不能忽视的问题。首先,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的动力来自于主动积极的学习心态,这种心态的无形动力就是学生在痴迷执着的探索和标新立异的表现中获得满足的成功感和鼓励。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创设宽松的环境,使其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而对于那些大胆探索、敢于标新立异、思维偏离常规的学生应给予鼓励,培养他们的兴趣,强化他们的独创性。对于那些敢于猜测、提出设想的学生要加以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灵感与直觉的作用,让他们得到更新的灵感、更新的启示和顿悟。其次,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观因素,如加强创新动机、信念、意志与情感的培养,培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自信、自重、好独立思考和勇于进取的心理特质等。
四、多种形式和多角度开展各类美术活动,刺激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实践能力的发挥
美术活动是美术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种形式和多角度地开展各类美术活动,能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实践,并在实践中使创新意识成为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要想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其实践能力,就必须拓展美术活动的广度。比如,在美术作品比赛、展览一类活动中进行扩充,加入如一分钟绘画表演、即席挥毫、新观念造型展示等。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探讨的方法很多,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创新主体心理的研究以及新的教育实践的探索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有助于学生拓展思路、激活思维,使美术教育更趋成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意识;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取向的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主要研究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数学是考查思维能力一门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学科。在基础数学教育中,教师运用不同方式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遵循学生们的认识规律,挖掘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潜力,发挥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做学习的小主人。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指导原则
(一) 培养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需要增强其创新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富有感情的教学方式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并能够产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 产生质疑
创新意识的萌发过程就是对问题产生质疑开始的,这种质疑信息的出现促使学生产生好奇感,激励学生去追根究底,去解惑世间万物的奥秘,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疑问情景,提供设问机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争论问题。
(三)善于思考
善于思考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去考虑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思维能力,这也是培养创新意识所需要的思维模式。小学数学题目中就有许多发散性和逆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采集相应的试题来拓宽学生的思维。
(四)培养动手能力
小学生处于较小年龄层,思维能力过于抽象化,这种思维形式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每一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不仅加深了学习印象,也间接的提高了学生动脑、动口能力,还能提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的发挥潜能。
二、提高创新意识的内容
(一) 创设情境
情境的创设是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一种心理取向。要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积极探寻,必须得营造一个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拓展,充分发挥思维能力。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也是培养创造才能的前提条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质疑越多越好,观察越细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讨论越激烈越好。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础教学目标的完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创设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激发兴趣
兴趣是创新意识的入门训练,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创新思维,即使是异想天开,也不要讥笑学生,要给以肯定的态度,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跟学生讲解。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获取数学知识,使其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当学生解答出疑难问题的时候,老师要给予肯定的眼光和有益的情感,分享学生解决问题的快乐。
(三) 创新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不断改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多的方式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和探索问题。通过自己的方法去探寻问题的奥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发展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课堂教学的引导和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四)发挥想象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跟想象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丰富的想象力是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注重学生的思维逻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样学生能够创造性的提出和解决一些问题。在我们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没尽情的想象,引导他们处理实际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一) 瞬间灵感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瞬间的灵感发挥。保持纪录的良好习惯,多动脑,勤动笔,注意自己瞬间想象到的问题,有助于后续讨论和研究问题的思维形式转变。
(二) 改善教学方式
创新意识的一大克星就是保持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定势,不要一贯的沉溺于固有的构思,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死记硬背一些解题公式,这样的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极大的发作用。不利于学生灵活的创造,所以,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的改变,需要不断的突破和改善,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选择更加开放的教学理念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提高自信心
有些小学生胆小害怕,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产生不自信的心理状态,对于问题的思考和发现,不敢勇于表达出来,从而造成问题的解决不深入,创新意识得不到有效的发掘,瞬间萌发的创新意识被扼杀。这样的情况对于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形成了阻碍。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发挥引导能力,给予没有自信心的学生有益的情感和鼓励,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突出的表现。
四、教师教学情感与创新教育
(一) 情感教育
每一个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对于一个小学生的幼小心灵来说,更加经不起风吹雨打,他们需要温暖和鼓励,需要情感的交际和爱的滋润。所以,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爱与呵护,慢慢开启学生们的智慧大门,让他们自由自在的学习。相信这样爱的鼓励与呵护,一定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并不断的壮大。
(二)创新教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不断创新与发展,教学模式也随之变换创新,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还是离不开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必须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采用创新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引导地位,从而使教育成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五、结语
综合上述讨论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齐心协力,从自身的做起,注重学生情感和信心的培养,使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家海.小学生数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3).
[2]孙向国.小学教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J]. 小作家选刊,2012(7).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培养策略
创新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而对于国家教育而言,也应该实现创新,才能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数学学科是其主要学科之一,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重要。就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育现状看,教师并未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难以发挥教育优势。为此,作者根据教学实践,主要针对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问题而提出系列策略建议,以期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借鉴。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加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性。首先,小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不仅能够在学习中创新,而且敢于接触新事物,对提高其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有利。其次,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培养其养成创新思维,并提高创新能力,进而对抽象复杂的数学教学知识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最后,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如若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则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理念相适应。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作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而着手: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将其更好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借助互联网,查找名师数学授课的视频,积累教学经验,进而将新型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以新鲜感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小学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尽管许多问题的答案是固定的,但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也应针对学生的“1+1为什么等于2”的问题作出有效解答,而并非只要学生记住即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能够动脑思考问题,经过思维过程,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才能深刻,同时有利于对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后,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积极与学生沟通,利用学生的方式而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而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首先,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例,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数学学习,并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问题。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中,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可以对问题进行有效思考,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此同时,教师也能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加以了解。其次,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敢于面对质疑,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如在数学问题“张红有25元,李丽有27元,共有多少元”中,许多学生的解答方式是25+27=52,但某生却提出不同的计算方式“25×2+2=52”。对此,学生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应用于面对学生的质疑,并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该方法是否正确,同时必须对敢于质疑的学生给予表扬。在此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其他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做到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如在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创建“模拟商店”,对各种物品进行标价,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得到思维的锻炼,同时有助于培养其创新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对其进行必要的思维能力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更为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而且可增强数学教学的效果。正所谓,创新来源于思维活动,而学生头脑处于思维状态下,也可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数学计算知识内容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出题:35+35+35=?要求学生利用不同算法进行计算。如此,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小学生能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思维训练。在此过程中,不仅引导小学生通过多种解题方式而解答数学问题,而且可提高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为培养其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四)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要增强小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教师有必要组织动手实践活动,既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学习印象。所以,教师适时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是必要的,如,课堂小练习,课堂互动、益智小游戏等。在“角”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教具在黑板上画角,并标识角的类型;或者通过小组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一系列角,使学生对其进行测量,看哪个小组以最快速度完成且准确率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便是“玩”的过程,在“学中玩”和“玩中学”,可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因而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有利。
三、结语
小W数学教育活动开展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与素质教育理念相适应,而且可推动教育进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过程中,作者认为,教师可从上述方面着手,即: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小学数学学科看,为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可能性,教师应抓住机会,不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郭春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刘富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3]柳升超.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关 键 词】 课外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久动力。未成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是依靠学校培养,但学校教育从时间和空间上讲是有限的,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为突破时空的有限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整合校外教育资源,建立课外活动场所与学校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如何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对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实践和创造,而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它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开展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更亲近自然和社会生活,不仅能增强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如学生可以参加科技馆的航天科普知识讲座;体验操控火箭发射升空;参加科普开放日的科技游艺活动和科技小制作;学生科技节期间,各种科技项目比赛都是学生开阔眼界,发挥创造精神的机会。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渗透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小组活动更是注重以新颖的形式,有趣生动的体验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课外活动为学生开辟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渠道,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显露才华的舞台,通过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充分显露出学生的聪明才智,让素养和能力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开展课外活动要目的明确,主题鲜明,因地制宜
课外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还要有一个与活动目的密切相关的鲜明的活动主题。如向学生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技知识、普及实用技术、体验科学过程、启迪学生智慧为主题的课外活动。选题内容可以围绕科学纪念日主题开展的专题活动,这类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有些活动还具有世界性,它的主题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课题。如3月12日植树节、5月“全国科技活动周”、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底“全国科普日”等。如围绕生存环境和能源资源问题开展的科技探究实践活动。这类活动能够引起青少年极大的兴趣,使青少年从小关心家乡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各地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学校的生源、设备条件也有差异。所以,课外活动的开展必须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城镇地区到科普基地、工厂参观调查的条件好一些;农村地区则可结合农林牧副渔,组织开展课外活动。
三、建立健全课外活动机制,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坚实保障
一个完善的活动机制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能力,但它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共同努力,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连接,是社会教育的支持,各种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才是最大的。因此,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明确校内、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责任务,做到合理互补,效能最优。
在教育主体方面,学校教育承担着对所有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能,校外教育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参加校外活动的机会。在教育内容和安排上,学校开发出系列的校本课程和授课模式,逐步实现课外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这就要求校外教育机构及教师提升衔接学校教育的能力,努力形成服务和指导学校高质量地开展课外活动的工作职能和能力,根据学校的需求,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项目,在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建设、活动设计和组织、实践活动指导等方面体现对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深化课外教育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
在课外活动中利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课外活动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良好的客观基础,但如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再新颖的内容、再理想的环境也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课外活动呼唤创造性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尤其要求教师和辅导员必须有“为学不已”的人生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科学知识结构,并使学生得到知识与素养的活水。只有为学不已,才能成为学识渊博的“研究型”教师,才能将科学知识内容和创造性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才能利用最好的方法、最新的手段进行课外教育活动。
五、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面是基础,点是提升,没有面的广泛参与就没有点的突出。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过程别注重点面结合,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受益,全面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创新的浓厚氛围,环境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学生的正常学习以外,我们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活动,以各种小组的活动去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种植活动小组、环保小卫士小组、电脑机器人小组、航模小组、电脑绘画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分工合作,分析遇到的问题,主动寻求解决办法。一个个难题在学生的活动中得到解决,成功的喜悦激励着学生不断进步。小组的活动极大地带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浓厚的课外活动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们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扩大了活动的影响面,把活动深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中,使大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阎立钦. 创新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 高中化学课堂 培养方法 创新意识
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教学环境的变化,我国教育事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也面临不少的机遇与挑战,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化学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化学科研力量的水平,通过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进一步提高解决化学问题的水平,促进化学科学的发展。本文对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其次,结合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及具体教学环境的变化,提出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相关策略,达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目的。
1.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高中生的科学素质,首先就要增强其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此之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是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要具备获得知识的能力,并在更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现阶段高中教学课堂上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高中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了更好地找出解决方法,本章节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2.1教学理念老旧
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理念老旧这一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主要体现在:无论是学校相关领导还是普通高中化学老师都没有意识到在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上进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即使有部分老师意识到这一问题,但是由于大的教学环境和高考制度的影响,无法进行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和相关教学策略的实施。
2.2重复布置作业
通过相关学生反映,在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重复布置作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完成相关作业,不得不牺牲课余时间甚至是睡觉的时间,导致学生对高中化学这一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3应试教育的大环境
虽然现阶段我国已经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模式,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并没有改变,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到这一问题。为了促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部分教师只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机械地接受相关知识,导致学生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创新这一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无法强化。
3.高中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本章节针对上文分析的相关问题,结合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和具体教学环境的变化,提出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相关策略。
3.1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为了更好地进行高中生化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从而不断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并在黑板上板写出相关知识点,学生则在下面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记录,一节课45分钟,这种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们发现高中化学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科目本身有很强的逻辑思维性。很多知识特别抽象、复杂,只利用口头的传授和书写板书的方式进行授课,很多学生都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下降,因此,我们必须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我们在进行高中化学必修2中《化学键》这一教学内容时,对于刚从初中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原子间如何结合成分子?他们看不到摸不着,抽象。不管老师怎么说,学生也像听天书,对相关知识点理解不透彻,写离子键和共价键电子式经常出错。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网上的相关教学资源,为学生播放相关原子间是如何结合分子的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的奇妙之处,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
3.2将实验与教学相结合
学生初中时接触到化学这一门学科,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我们就要直观地为学生展示相关化学反应现象,让学生充分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相关化学教学实验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抓住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机会,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们在进行化学反应原理这一教学内容,本文就以加成反应为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主要内容如下:
3.2.1课堂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加成这一反应原理,并能够结合实例进行相关反应现象进行描述。
3.2.2本次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次教学的重点为加成反应机理的掌握。
3.2.3课堂教学过程
例进行教学,当中,学生可能对碳原子为何增加6个氢原子不甚理解,这时候,我们可以使用火柴进行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将火柴折断,并拼凑成苯的形状,当苯与氢气在催化剂的催化下,化学键断裂,就可以让学生将代表化学键的三个火柴撤去,这样就多出了六个位置,然后由氢原子补上,学生就可以对这一反应进行深入理解,充分掌握这一知识点[3]。
3.3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相关教学情境的创设,这样不仅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还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进行氯水的漂白性教学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探索知识的情境:将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试液变红,在向上述溶液通入氯气,红色褪为无色。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这一现象原因的讨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第一个原因是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第二个原因是有一种漂白性物质使红色漂白[4]。进一步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求证真实原因。在教师有意识创造的探索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语
通过对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课题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阶段在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上进行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是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要具备获得知识的能力,并在更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创新意识。我们必须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存在较多问题,这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针对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和具体教学环境的变化,提出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相关策略,希望能够不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永亮.坚持核心教学理念,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生物化学教学体系改革及精品课程建设初探[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51-153.
[2]郭玲香,杨洪,蒋伟,房雷,周建成.实施有机化学实验研究性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S2:158-159+165.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力 创新体系
创新,作为一个社会、一个企业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当前引领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精神之一。实际上,整个理论界和优秀企业均认识到,企业的创新不仅仅取决于领导者个体,更多地依赖于企业职工创新意识与创新力的整体水平。因此,如何培养提升电力企业职工创新力,是当今亟需考虑的重要内容。对此,本研究基于某电力企业基层员工创新的相关措施和情况,对如何培养职工创新意识和提升其创新力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一、创新意识与创新力相关研究评述
本研究涉及创新意识与创新力两个概念。学术界对创新意识的认识较晚,且更多的被视为个体对创新的认识和态度。在总结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内很多学者也对创新意识提出的自己的见解。如李志认为创新意识包括3个方面,即需要与动机意识、手段意识、价值意识。相比于创新意识,创新力理论的路径则要清晰许多,即从创新水平研究到创新类型研究;再从环境影响到主观感知的研究。
可以看出,目前对于创新意识与创新力的界定比较丰富。但是,现有的研究涉及了太多复杂的特质,曲高和寡,使创新力和创新意识的评估难以简单化。同时,现有研究中有关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力的对策与方案过于宏观,实际中难以把握与利用,从而结合某电力企业实际对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力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对此,本研究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相关调查问卷进行计量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电力企业培养职工创新意识、提升其创新力的方案与对策。
二、概念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本研究首先分析某电力企业的创新体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构建本企业员工创新力与创新意识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某电力企业职工的创新力与创新意识体系
从图1中可以看到,创新行为并不是静态或者一次性的活动,而是循环往复的动态的过程。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外部环境中除了市场的需求拉动,还有同业对标的创新压力以及作为公用事业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推动。这些外部环境的相关因素会作用于单位内部环境中的要素,其中主要包括组织创新氛围、领导支持与组织创新条件。
在电力企业中,创新氛围包括工区创新的传统、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已经取得的创新成果等等。这种知觉会影响员工个体对创新的态度,进而影响员工的创新力和创新行为。领导支持是管理者对于职工创新行为的态度和对创新受挫的容忍程度。创新条件则是指除氛围、领导支持等“软”环境之外的“硬”环境,以电力企业为例,创新条件包括实验场所、材料、设备等创新所需的资源,检验创新成果的机会,应用创新成果的场地等。创新条件越是优越,越能够提高职工的创新积极性和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
与内部环境相对应的,是员工个体的先验知识和所采用的交流渠道对创新力与创新意识的影响。个人特质指职工本身的禀赋特征,先验知识是指职工通过自身学习与经验总结而内化的知识储备,交流渠道指职工从外界获取知识、资源的路径以及消化和吸收的能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外部、内部和个人环境三者共同构成了创新体系,从而可以构建随后分析的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某电力企业职工创新力与创新意识概念模型
据此,可进一步提出本文研究假设:H1:创新氛围、领导支持、个人创新特质、先验知识、正式交流、非正式交流对职工创新意识有显著正向作用;H2:先验知识、正式交流、非正式交流、创新条件、创新意识对职工创新力有显著正向作用。
三、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
1.问卷设计。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来分析相关要素。在各变量定性与定量方法上,尽可能以那些成熟的量表作为设计问卷的基础。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68份,回收179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22份,问卷有效率为68.2%。
2.信度效度分析。本文以Cronbach 系数作为评判信度的标准。经测算,所有题项的相关系数大于0.5,各变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75以上,可知问卷信度较高。同时,本研究利用AMOS17.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通过分析可知,各变量的标准化因素载荷量的t值均大于2.6这个参考值,即模型的各变量的度量指标是有效的。
3.实证分析。本研究同样利用AMOS17.0进行实证分析。相关拟合数据如表1所示。通过与参考值相比较,可看出模型拟和效果较好。
通过AMOS17.0软件运算知,除假设H6外,其余假设均得到了验证。说明创新意识在创新氛围、领导支持、个人特质、非正式交流四者与创新力的关系中起到了完全的中介作用,而在先验知识、正式交流二者与创新力提升的关系中起到不完全的中介作用。
四、创新力提升体系构建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知,影响内部和个人环境的构成要素同电力企业职工创新意识和创新力的作用较为显著。基于此,构建电力职工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力提升的体系。
1.要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氛围。电力企业领导要意识到知识、创新、人才的重要,要致力于促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实现。领导者需不断地在企业内部强调“知识成为资本”的观念,这既是对职工创新支持的体现,亦是对当代不稳定和高风险的科技创新劳动的强利益刺激和物质保障。
2.增加培训师数量,提高培训师质量。电力企业分有不同的地域和专业,不同的地域和专业,培训师的数量和质量也不尽相同。对于培训师数量不足的专业,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同时制订相应奖励制度,吸引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员工向培训师方向发展、进步,也确保培训师队伍有更高的热情和责任心做好本职工作。与此同时,培训师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参加创新活动,获取创新经验,以便更好地培养企业职工的创新能力。
3.建立健全知识体系结构。新员工入职后,企业和培训师应该根据新员工的特点、兴趣等制订学习和培养计划。电力企业要不断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以及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改变以往单一的培训和创新模式,不断改进理念,改进培训方法,建立健全知识体系结构,从而创建浓厚的学习氛围。
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提供创新交流平台。电力企业应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善于利用现有资源和努力寻求新资源为企业职工搭建实践平台,激发创新热情。同时,企业还要合理分配资金,加大对企业实操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场所。
参考文献
TRIZ最初发源于技术领域,但是其部分原理和工具被引入管理领域,解决产品技术创新中技术问题之外的管理问题。Kermani曾将TRIZ的各种工具引入标准化流程管理中,对六西格玛流程进行补充与完善,对于流程中每个阶段产生的问题(矛盾),TRIZ工具均有相应的解决方法,使得企业产品技术开发更加贴近客户需求]。由此,企业要加强与供应商、客户、高校、科研院所、第三方服务机构、政府等外部主体之间的交流沟通,提高企业与其它主体之间协同合作实现技术创新的意识,构建正式与非正式的协同创新网络,增加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另外,从企业内部要素来看,企业管理者对技术协同创新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各职能部门员工对于协同创新活动的参与程度以及员工在协同创新活动中的能力发挥程度。一旦企业形成了技术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就会从各项制度上落实这一思想,包括对其进行的奖金激励、培训激励、参与创新管理激励以及精神奖励等,这些制度措施对于员工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得出如下假设:假设1:TRIZ应用中的协同创新意识对员工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对于企业组织来说,在与外部创新主体成员之间进行正式的联合研发、技术许可、研发外包时,经常性的沟通有利于促进协同创新效果的达成,而在与企业组织内部人员进行非正式的内部交流、信息沟通、技术创新研讨时,顺畅的沟通也会对企业技术协调创新系统构建产生积极作用。这种正式关系网络与非正式关系网络相结合的协同创新网络概念是企业面向TRIZ协同创新意识不断强化的体现,其对于反映组织沟通效果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企业中高层管理者高度重视技术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即想方设法减少“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人力-财务”等模块的管理步骤,简化管理流程和优化组织结构设计,因为扁平化、少层次的组织结构减少了企业部门内部以及部门之间的沟通时间,提升了沟通效率与效果,即能够使得技术研发部门针对其它各职能部门反馈的问题进行灵活反应与应对,从效率提升角度提高了员工的协同创新效率。因此,基于假设1与以上理论分析,得出如下假设:假设2:TRIZ应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对于协同创新意识正向影响员工创新能力有部分中介作用。对于协同创新主体来说,建立协同创新联盟、创新战略联盟或者协同创新中心,是消除合作壁垒、取得价值认同、构建合作基础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组织间兼容性的关键。从外部兼容性角度来看,企业技术创新实力有限,因而需要高校与科研院所为其提供技术支持[19]。在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与技术实现了兼容,面向TRIZ的协同创新体系在兼容环境影响下,组织之间的合作基础更加稳固,互信互惠的合作氛围为协同创新意识影响员工创新能力发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7]。从内部兼容性角度来看,面向TRIZ的协同创新技术信息在企业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流通,既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内制度兼容性的体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互相认同差异化的制度,是信息流动与合作的基础。综上所述,良好的制度氛围、文化认同与知识技术互补是协同创新主体兼容性的体现,其对协同创新意识主导的员工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20]。因此,由假设1与以上分析可得出如下假设:假设3:TRIZ应用中的主体兼容性对于协同创新意识与员工创新能力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基于以上假设与分析,可以得出TRIZ应用中的协同创新体系研究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2数据来源
从2007年开始,国家科技部启动创新方法专项,重点推广以TRIZ理论为主的创新方法。湖北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响应,经过6年的扎实推进,湖北省创新方法推广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积累了重要的推广应用经验[22]。目前,湖北省正围绕100家试点企业及创新型企业,面向不同岗位、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应用创新方法工作。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形式,针对湖北省武汉市、宜昌市、荆州市各类型企业的TRIZ推广使用情况,以及推广使用中的企业与外部组织协同、企业内协同情况进行调研,问卷采用分批形式在各企业统一发放。为保证信息填写的相对独立,课题组在被调查者填答完后再派人回收问卷,填写工作由企业各部门员工完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6份,其中有效问卷262份,有效问卷比例为91.6%。调查对象的特征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3研究结果
3.1探索性因子分析运用SPSS软件,测得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0.937,表明调查问卷结果适合作因子分析。对问卷调查结果展开探索性因子分析,选取载荷系数大于0.5作为各测项的分类标准,剔除载荷系数为负数、具有双重载荷以及低于载荷系数0.5的测项,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在面向TRIZ的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及运行机理探究中,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清晰,累计方差解释率达71.80%,且4个潜变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分别为0.865、0.880、0.899和0.743。
3.2验证性因子分析运用Lisrel8.70结构方程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4类潜变量的标准化系数均大于0.6,T值均大于3.28。与此同时,根据分析数据来看,Chi-square/df=2.47<5,p-value=0.00000,RMSEA=0.075<0.08,NFI=0.94>0.9,NNFI=0.96>0.9,CFI=0.92>0.9,IFI=0.98>0.9,GFI=0.96>0.9,AGFI=0.97>0.9。以上数据显示,本研究所选取的TRIZ应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XT、主体兼容性JR、个人创新能力CX和协同创新意识YS等4类变量的结构模型拟合结果较好。
3.3竞争模型比较为了证明因子被分为4类的科学性,本研究亦尝试将因子分为3类或者2类,与分为4类因子时的各项拟合指数进行比较,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原始模型(即因子被分为4类时)的各项拟合指数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即χ2/df=2.47<3,RMSEA=0.075<0.08,CFI=0.92>0.90,TFI=0.96>0.90),说明只有在变量被分为4类的时候,观测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拟合程度较好。因此,相较于把变量分为模型1类、2类和3类的形式,本研究设计的模型更为合理。
3.4信度与效度分析为了证明变量间的区别效度,依据学术界关于“若每一个变量的变异抽取量大于各成对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平方值,或者所有变量之间的最小AVE大于相关系数矩阵中的最大值的平方值,即代表有良好的区别效度”的观点,对研究中的4类潜变量TRIZ应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XT)、TRIZ应用中主体兼容性(JR)、TRIZ应用中的个人创新能力(CX)和TRIZ应用中的协同创新意识(YS)以及控制变量性别(Gender)、年龄(Age)、学历(Education)、进入公司年限(Year)的均值、方差以及相关系数进行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对角线上的数值显示的是各变量变异抽取量的平方根。表5数据显示,4个变量的变异抽取量的平方根分别为0.791、0.771、0.805、0.830,均大于各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的最大值0.770,说明本研究设计的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3.5中介效应模型如表6所示,将性别(Gender)、年龄(Age)、学历(Edu)与进入公司的年限(Year)作为研究中的控制变量输入模型。首先,以TRIZ应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XT)为因变量,以TRIZ应用中的协同创新意识(YS)为自变量作一次回归分析,得出标准化系数为0.555,且在0.001水平上显著,表明TRIZ应用中的协同创新意识对于组织协调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次,以TRIZ应用中的个人创新能力(CX)为因变量,以TRIZ应用中的协同创新意识(YS)为自变量,再作一次回归分析,得出标准化系数为0.636,且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证明了TRIZ应用中协同创新意识能够对员工的创新能力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假设1成立;最后,以TRIZ应用中的个人创新能力(CX)为因变量,以TRIZ应用中的协同创新意识(YS)、TRIZ应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XT)为自变量,作第三次回归,得出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350和0.515,两个系数均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从3次回归分析结果来看,标准化系数由0.636减弱到0.350,即加入变量TRIZ应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XT)之后,协同创新意识(YS)对TRIZ应用中的员工创新能力(CX)的正向影响有所减弱,因而证明TRIZ应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对于协同创新意识正向影响员工创新能力有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假设2成立。
3.6调节效应模型本研究将性别(Gender)、年龄(Age)、学历(Edu)与进入公司的年限(Year)作为控制变量,以TRIZ应用中的协同创新意识(YS)为自变量,以TRIZ应用中主体兼容性(JR)为中介变量,以TRIZ应用中的个人创新能力(CX)为因变量,则TRIZ应用中的个人创新能力对于协同创新意识以及主体兼容性的层级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模型I是因变量TRIZ应用中个人创新能力对于控制变量性别(Gender)、年龄(Age)、学历(Edu)与进入公司的年限(Year)和自变量TRIZ应用中的协同创新意识(YS)的回归模型;模型II是控制变量性别(Gender)、年龄(Age)、学历(Edu)与进入公司年限(Year),自变量协同创新意识(YS)和调节变量TRIZ应用中主体兼容性(JR)对因变量个人创新能力(CX)的主效应模型;模型III是去中心化、加入交互效应后的全效应模型。模型I显示,TRIZ应用中的协同创新意识(β=0.636***)对于员工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因而假设1得以验证。模型II显示,加入主体兼容性这一调节变量之后,主效应模型显著(R2=0.419***;F=36.806***),且不存在共线性问题(Max-VIF=1.710<3)。同时,调节变量TRIZ应用中的主体兼容性(β=0.602***)对于员工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正向影响。通过对模型III的数据分析来看,交互项YS×JR的β=-0.065,不显著。因此,TRIZ应用中的主体兼容性对于协同创新意识与员工创新能力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的假设不成立,即假设3未通过验证。
4结论与启示
由于假设1和假设2通过了模型验证,而假设3调节效应模型未通过验证,因此,针对结构方程模型与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3点结论:①TRIZ应用中的协同创新意识对于员工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正向影响;②TRIZ应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对于协同创新意识正向影响员工创新能力有部分中介作用;③TRIZ应用中的主体兼容性对于协同创新意识与员工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不具有显著调节作用。首先,在TRIZ应用中,组织之间的协同创新意识对于不同职能部门的员工创新能力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TRIZ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应用是基于原理、方法等概念理论的延伸,面向TRIZ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的流程与TRIZ理论中解决问题的思路是类似的,都是通过发现并定义问题,将问题(矛盾)根据不同领域分工进行转化分解,再由专业化部门、机构选取工具加以解决,最后对解决方案实施改进。由此可见,面向TRIZ的协同创新体系流程清晰、步骤明确,需要多个组织、机构和部门协作才能实现。企业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第三方服务机构、供应商企业、客户等主体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共同参与产品技术创新过程,各主体之间积极配合协调,是合作中协同创新意识的体现。企业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建立正式与非正式的合作网络,帮助企业研发人员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通过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销售人员以及研发人员了解市场需求,迅速发现产品创新问题以及创新方向;通过与其它企业之间的合作,拓展新的思维方式,找到新的企业发展思路;通过企业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逐渐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其次,TRIZ应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协同创新意识正向影响员工创新能力提升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组织协调能力体现在组织结构、管理者管理水平、员工参与程度与水平以及信息沟通传递等几个方面,面向TRIZ的组织协同创新要求企业在产品技术创新中展开多种对象、多种方法、多种形式之间的协作配合,这种协同思想意识对于企业组织的结构层次、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员工能力水平以及信息渠道等要素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信息沟通顺畅是协同创新意识的客观要求,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需要企业组织具有灵活的组织结构,以保证信息传递与反馈及时有效,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和较强的协同能力,以保证多方合作顺利进行,需要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到协同创新体系构建中来,跨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以形成统一的价值理念,为提高整个组织的协调能力奠定基础。而这种多方合作的协同创新意识,通过对整体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同配合的影响,最终对组织或团队中个体创新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产生促进作用。员工在组织协调性不断提升过程中,个人素质能力亦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