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生活的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必要性;可行性;低碳生活;渗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9-0040-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一、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思想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2020年碳排放目标的提出,伴着哥本哈根大会的召开,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低碳”这一名词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低碳生活 (low carbon living),是指生产、生活中减少能量的消耗,从而降低碳氧化物,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会产生温室效应。从1740年至2000年,二氧化碳含量约由277ppm升高到377ppm,致使近百年来全球温度上升0.4℃~0.8℃,到21世纪末温度将上升1℃~6℃[1]。温度上升会造成以下几种严重后果:(1)海平面上升,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2)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通常不知飓风为何物的南大西洋沿岸将饱受飓风侵袭;(3)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4)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2]。
目前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_____“末日旅游”正在美国、英国悄然兴起,人们把目光放在因气温变化而可能消失的自然景观上,如:南极洲、马尔代夫群岛、威尼斯等十大自然景观。由此可见:全球变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逐渐被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所认识和接受。环境教育已经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在不同的阶段涉及不同的内容,因而加强环境教育势在必行,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加强对未来公民的环境教育。只有在平常的教学中不断渗透低碳生活的思想,才能在学生心中播下低碳生活的种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今后的低碳生活打下基础,建立起低碳生活的绿色生活方式。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思想的可行性
首先,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的思想体现了新化学课程理念。目前化学教育界最关注的就是“化学为大众”、“国民的化学要解决国民的问题”这一命题。新课程标准要求更好地使化学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思想,让学生关注每个公民每天接触的诸多所谓的“公民问题”[3],如:由于温度上升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生存危机,使学生形成一种生活中尽量减少能量消耗,从而降低碳氧化物,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意识;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让学生都具备生活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使他们能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生活。低碳生活的知识和意识是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甚至是保障公民生存的重要因素,因此低碳生活素养也应该是公民必备的一种科学素养。综上所述,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加强低碳生活思想的渗透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
其次,我国新化学课程中含有大量有关低碳生活的环境教育素材。通过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我们发现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含有大量的低碳生活的教育素材(如表1),因此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思想是非常可行的。当然,中学化学涉及低碳生活知识的内容远不止这些,许多知识都隐含在各个内容之中,需要教师根据教材适时穿插,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及时渗透。
三、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思想的几点想法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及时渗透低碳生活思想
教材是学生获得低碳生活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学生在学习有关降低温室效应的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选好切入点,及时地进行渗透教育。如在选修1学习“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内容时,一方面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资料,从那些触目惊心的图片和资料中,让学生得到感性认识,了解温室效应的现状、发展可能和危害,产生忧患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书本中的“思考和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引起学生思考、激起思想的碰撞,产生低碳生活的意识。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低碳生活的绿色生活方式
网络是学生获得低碳生活知识的又一主要来源。在渗透低碳生活思想时,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温室效应的相关内容,了解全球温度升高的危害,这远比教师纸上谈兵效果好。如在初中学习“保护空气”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利用网络,让学生收集近阶段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日报,并作图,了解全球温度升高的趋势;了解“末日旅行”等热门话题及其产生根源,使学生入境、生情、思考、感悟,这时教师的作用就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过程将由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成为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过程,从而自觉建立起低碳生活的绿色生活方式。
3.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建立低碳生活的使命感
如今中学化学教育注重“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教师的着眼点不应仅限于课堂,而应把学生和教育过程引导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让学生从自己的体会出发,由感而发。如在选修1学习“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的知识时,可以回忆近两年降雪的情况,让学生亲自感受,再对比前五年、前十年,甚至更久以前的降雪情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耳闻目睹因温度的变化引起的环境问题,增强学生建立低碳生活的绿色生活方式使命感。
4. 充分全面理解新课标,做真正的低碳生活理念的传授者
江苏省新课改于2005年开始实施,新课标也取代了沿用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新课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蓝本,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我们应该充分理解新课标,全面地传授知识。 但课改以来,教师仍受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未能吃透新课标的精髓。如在选修4学习“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以及初中“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的内容时,教师往往从能源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能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通过合理有效的使用能源以及开发新能源解决能源问题。其实合理有效地使用能源也就是减少能量的消耗,开发新能源也就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要真正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的思想,首先教师就要改善旧的知识体系,充分理解新课标,全面地传授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低碳生活理念的传授者。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做了很多努力,去减少温室效应,如:我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低碳生活的理念并不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我们应从我做起,人人参与,由生活点滴细节,将“低碳生活”意识付诸于行动。要向芬兰人一样,没有标语、没有口号,将低碳生活的理念转变成流淌在每个公民血液中的一种文明。
参考文献
[1] 人教社地理室.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论文摘要:美国哲学家弗雷德里克·威尔认为规范不是固定不变的存在,规范研究也不是仅仅对规范进行描述和解释,更重要的是要对规范进行管控。规范可以区分出其显在方面与潜在方面,规范不仅仅是在其常态应用中表现出来的具体场合和反应的关系,更与其相关生活背景紧密相联。规范的长期被人们忽视的潜在方面体现出规范的四个重要性质,同时它也揭示了对规范进行管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弗雷德里克·威尔(Frederick L.Will)是20世纪美国规范哲学理论领域的佼佼者,规范管控(the governance of norms)理论是其规范问题研究中最成熟的理论。在阐述规范管控理论之前他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他首先批判了传统哲学中演绎主义的思想模式,把它看成是基础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他认为把规范看成是对思想和行为起指导作用的样板这一传统规范观就是上述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偏见。第二,他区分了规范的显在方面与潜在方面的不同表现形式和性质,阐述了对规范进行哲学管控的可能性。最后在此基础上,威尔提出了如何理解对规范所进行的一系列管控的理论,并论述了经过反思和管控而得来的新规范,其合理性和有效性何在的问题。
一、什么是对规范的管控
威尔是在一个相当广义的意义上使用规范一词的,他用规范指处理问题的多种模式(pat-tern),这些模式是各个领域中思想和行为的指南或标准。这些领域包括在科学和其他认知学科中得到例证的各种形式的知识,也包括道德、法律、政治,各种实践技术和工艺,以及日常生活。他认为规范在一个极端可能是精确计算的规则,在另一个极端,则可能是被赞同的实践行动的模式。它们可能是科学观察或理论建构的调整原则,又或者是道德的,政治的,或法律程序的原则。规范并不是在严格一致的活动中得到例证的样板(template),而是“体现在人类生活中的思考和行动的方式”。
而对规范的管控(governance)指的则是对已接受的规范的批评、改正等。它既包括在哲学反思中的管控,也包括非哲学的反思中的管控,还包括非反思中的管控(即根据直觉而进行的管控)。而哲学管控包括了管控活动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哲学反思所表现出来的批评和评价作用,二是更加主动的修正,产生,重建作用。所以管控是“规范不断形成、加强、减弱、改进和退化”的方式。在规范的管控问题中,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那些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规范,尤其是基础性规范,在多大程度上服从于我们哲学反思的控制,对其进行管控具有多大程度的可能性;如果赞成管控是可能的,那么管控所产生的结果,即规范经过管控之后出现的各种变化(包括删除原有规范和建立新规范),其合理性是来自于原来已接受的规范呢,还是其他。威尔的规范管控理论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的实质就是“规范管控何以可能”的问题,也就是规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问题。
二、规范管控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威尔认为是规范本身具有的性质决定了对规范进行管控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也决定了我们的管控工作应该怎样进行。
他认为有显在方面(manifest aspect)和潜在方面(latent aspect)。规范的显在方面指的是规范固定的和常规的应用,以及在此应用中提炼出来的场合与反应的关系。按规范行动,需要对行动的场合进行正确分辨,并做出进行恰当的行动的决定。一般人们考察一个规范,常用的方式就是考察这些不同场合以及在这些场合下人们的不同反应。所以威尔说规范就存在于这种场合和反应的关系之中,而这一关系在规范的固定应用中得到例证。学习规范的人就是在他自身中建立起这种相应的关系,这种内在化了的关系会为遵循规范的人提供与规范相一致的行动的样板。同时威尔也指出显在方面并不是规范内容的全部,因为我们常常会看到具体行动中含有超出场合与反应的简单关系的内容。这就是规范的潜在方面,即规范对生活方式的依赖。威尔认为规范的潜在方面体现出规范的四个性质:活泼,开放,在有组织的能动的整体中群集的倾向,与相关生活领域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决定。这些规范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是我们理解规范怎样确立,以及从哲学上评价、研究、管控规范的基础。
具体说来威尔认为规范绝不是迟钝的,而是与生活的其他特征处于动态关系之中,它倾向于变化;由于规范是活泼的而不是迟钝的,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开放的而不是像其显在方面那样是关闭的。因为规范在其适用和使用中,总是可能存在着一些的模糊情况,在其中我们无法判定规范是适用的或是不适用的,也存在一些可能的场合,在其中我们无法判定规范被应用时作出的反应应该是怎样的。同时规范是有组织地被缚在一起的,尽管它们之间绑缚的松紧程度各不相同,但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当着思想和行动的工具和媒介。在生活的广泛领域中它们被称为生活方式、职业习惯、伦理的和宗教的教养和信仰。这些生活方式,都具体体现着规范并受到它们的引导,有时也会进一步产生相反的和超越性的规范。所以威尔认为我们应该从哲学上认识到,由规范而导致的生活的形成和由生活而导致的规范的不断形成和变革是相互影响的。
然而,威尔对于规范的显在方面和潜在方面,以及由潜在方面体现出来的规范的四个重要特征在某一特定规范中具体如何表现,并没有举出例子来加以说明。他的同事,伊利诺斯大学的哲学教授詹姆斯·华莱士则在《行为的精神》一文中通过“装配线案例”对威尔的这一理论作了具体阐述和发展。比如从装配线上传输过来了一个元件,这时我的工作是要把一个红绿色相间的电阻器接在元件伸出的两个接线端上。华莱士认为这一行为看似简单,但是它也是由许多其他行为组成。指示该行为的规范其实已经事先假设了我知道如何识别电阻器,如何通过颜色来把电阻器分类,如何把电阻器接在接线端上等等。所以我的工作规范要由指导识别电阻器、分类电阻器、把电阻器接在接线端上等具体操作的规范组成。同时我的行为又是生产整个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更进一步,生产这个产品又是经济和生产活动的组成部分,而后者则又是整个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这样分析下来,即使是相对简单的装配线工作也是相当复杂的,它是一种依靠劳动而谋生的活动,也是一种满足人们需要的生产性活动。从显在方面来看,我的工作规范指示我不断进行重复操作。从装配线上传输下来一个元件,我转动它使得接线端可以看得到,拿起一个红绿色相间的电阻器,接线,然后对下一个元件重复这些操作……这就是装配线上的常规情况,规范的显在方面足以应付这种常规情况。但是如果有一天红绿色相间的电阻器用完了或者找不到了,而这时下一个元件已经传输过来,我该怎么办呢?现有工作规范没有指示我如何应对这种意外。我是应该让这个元件没有装配电阻器就通过呢;还是应该让装配线停下来呢?假如有人懂得欧姆定律,告诉我三个黄褐色相间的电阻器相当于一个红绿色相间的电阻器,那么我应该把三个黄褐色相间的电阻器接在接线端上并将元
件放在装配线让它继续传输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依赖很多因素,比如组装最终的产品时,装上了三个电阻器的元件是否能与其他组件相适合;装原成品的盒子是否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如此装配之后的元件;黄褐色相间的电阻器是不是会比红绿色相间的电阻器稍贵一些;这样装配之后的元件是否会增加与其他组件相匹配时的开支,这些开支是可接受的吗,等等。当这样的非常规情况出现时,按照威尔的观点,我的原有工作规范需要加以修正,或由另一个新增规范来加以补充,从而使得规范的显在方面能够涵盖和解决意外,重新以明确的指令来指示我该怎么做。这种对规范的管控就有多种因素需要被考虑,这就是威尔说“规范是人们生活和实践的更大的综合体的组成部分”的意义所在。所以规范本身所没有包括的与相关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的联系就是规范的潜在方面。如果规范适用的条件或人们使用规范时的具体行动发生了改变,规范也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当规范的显在方面无法应对意外情况的出现时,解决问题就要参考“人们生活和实践的更大的综合体”。
然而规范潜在方面的作用,除了要在意外出现时通过揭示规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指导人们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则是通过这种方式指导我们对规范进行管控,并解决这种管控何以可能的问题。对规范进行批判、保留、修正或删除,判断规范是否还是有效的,需要把规范放在相关生活领域的背景中,考察它是否能够通过其显在方面给人的行动以明确的指示,考察它应用的条件是否发生了改变;当原有规范无法解决意外情况的出现,我们要在各种新规范的候选项中进行选择时,同样,我们也需要把它们放在相关生活背景中考察其有效性而选择出最合理的一个;对于已经建立的新规范,如何理解其有效性的来源和保证,我们还是要诉诸于相关生活背景。
威尔区分规范的显在方面和潜在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规范管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威尔认为以前人们一直只关注于规范的显在方面,关注于如何在规范的指导下思考和行动,而忽视了规范的潜在的一面。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无法应对意外情况的出现,也完全没有必要对已接受的规范进行反思、批判和修正,而只需接受并内化规范,严格按照规范的指示去做,在相应的场合中,应用规范作出适当的反应即可。这样一来,我们也就不可能对规范进行管控了,因为我们的任何思想和行动都禁锢在已接受的规范的网中,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应用规范或复制规范,那么我们怎么可能期待在这些规范所制定的标准下提出对它们自身的批判甚至否定呢?正是因为在生活中存在着规范功能失常的场合,存在着仅仅依靠规范中场合与反应的显在方面我们无法理解和应对的意外,我们才有必要对规范进行管控,也正是这些反常才为我们对规范进行评价和管控提供了依据和线索。威尔也承认我们对规范的管控常常只是集中在规范的显在方面,但是这种管控之所以是可能的,有权威的,合理的,就在于规范显在方面的背后隐藏着规范的潜在方面,对显在方面的管控实际上就是在反映和调整规范与生活的关系。生活为规范的管控提供了源泉和保证。威尔认为我们应该把规范的显在方面与其潜在方面结合起来。他说我们不仅仅是在复制得到认可的场合与反应的关系,而且更是在塑造我们的生活和我们自己,相应地我们也在塑造关于我们自身的规范和思想。
威尔的规范的潜在方面与显在方面的观点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的倾向。首先,他认为在许多道德的、政治的和认识的规范中,我们很容易就能辨别出规范对生活方式的依赖,但是因为受到柏拉图主义传统的影响,这种依赖通常被看作规范的一个方面,即使不能完全把它排除掉,也要把它最小化,这样就能使规范尽可能地接近于数学的和逻辑的规则,把它们理想化,而完全独立于人的生活。威尔认为这是一种偏见,他认为规范是文化地、历史地发展的,规范中有许多内容是不能用精确的公式来表达的,我们应该把规范作为更大的人类生活和实践的综合体的组成部分来看待。这样一来,我们研究规范的视野就更加广阔了,我们反思规范的目的也就变成了反思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生活了。其次,生活背景为我们对规范进行管控提供出各种候选项,当我们要在其中选择最合理的一项时,合理的标准在威尔看来其实就是能否有效解决意外,就是规范是否有用,是否更有利于反映和促进社会生活的进步。他认为一个未接受的规范的权威就在于它作出的承诺,即承诺能起到一般规范所起到的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同样的广泛的作用。威尔提醒我们要转移哲学研究的注意力,不是要去解释任何新规范如何合理地从旧规范中发展出来,而是关注怎样在不断从规范的源头和基础中产生出来的有效性程度明显不同的各种规范候选项中作出合理选择。复次,威尔认为任何规范脱离了它们的潜在内容,即从现实环境中抽象出来考虑,都无法发挥其指导作用。在他看来,只有具体的规范,而没有适用于任何情况、能够解决任何问题的金规则;规范也只有在特定情境和具体事件中确定下来,才具有可比较性,才有证明其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意义。
规范的显在方面与潜在方面的区分和关联,为威尔进一步阐述其规范管控思想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只有把规范放在一个超出了其显在方面的更广阔的生活背景之中,我们的管控工作才有了必要性和丰富的可利用的资源;另一方面,在发掘出规范所依赖的真正的生活背景的变化之后,我们才能反过来更好地管控其显在的方面。所以威尔提出对规范进行管控的关键就是重建规范概念,把规范的显在方面与潜在方面结合起来。至于具体如何结合,威尔只提出了对规范进行跨领域研究的建议。因为他认为规范的潜在方面贯穿于它所维持的社会,一个领域之内的规范可以与多个其他领域相关联,比如宗教信仰和惯例,就可能与涉及公民权利、政府征兵、税收、医疗惯例的争论相关;而天文学解释框架则可能与认识的、技术的、经济的、宗教的、法律的、政治的多个领域的发展有关。与其说威尔是在解决问题,还不如说他是在进行呼吁,呼吁更多的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来关注和研究规范问题。国内研究规范问题的学者在分析了规范论的对象和性质后,也提出了相同的建议:“对规范的研究是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这样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专家通力合作才能做好。”
三、规范管控理论的革命性
威尔的规范管控理论,不仅仅致力于对规范及其体系进行描述和解释,更是要论证对规范进行管控的可能性与方法。这与其他许多当代西方规范理论的思路大不相同。比如德国法哲学家凯尔森就认为,研究法律规范所建立起来的纯粹法理论是一门科学,“唯一目的在于认识法律而不在于形成法律”,他认为科学必须就其对象实际上是什么来加以叙述,而不是从某些特定的价值判断的观点来规定它应该如何或不应该如何。但威尔的规范理论正是要在评价的基础上对规范进行管控。他认为规范及其体系是开放的,不断变化着的,而只有经过了反思和管控的规范及其体系才是真正合理的。所以,威尔的管控理论无疑代表了规范研究的另一条思路,同时也体现出了规范研究工作的最终目的所在。
同时,威尔的理论也贯穿着反基础主义和反普遍主义这两个革命性特征,而这两个特征又
是统一的。
威尔认为,在传统规范观中,人们通常只注意到规范的显在方面,把规范看成是对思想和行为起指导作用的样板,这种观点的核心就是演绎主义(deductivism)。演绎主义就是要求有先在的规范存在,并且这些先在的规范能够说明在对它们的使用中出现的新思想或特殊行为,并保证这些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性。如果采用演绎主义的思维方式,那么先在的、已接受的规范就不在我们反思和管控的范围之内了,它们是独立于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根据一般规范演绎出特殊事件中的特殊的思想和行动的方式而已。这样对规范进行管控也就毫无必要和可能性了。威尔对这种演绎主义持强烈的批判的态度。如上文所述,他认为规范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只是规范性质的一个方面,规范同时还要与生活背景紧密相联,而后者才是规范的本质属性。而对于规范与生活背景之间关系是不能仅仅用演绎主义的思路来看待和研究的。
更进一步,威尔认为现代哲学最深的要求就是寻找“不受管控的管控者(ungoverned gover-nors)”。这种“不受管控的管控者”是演绎主义的希望和保证。从规范论的角度来看,威尔所批判的“不受管控的管控者”,其实就是仅仅作为我们思想和行为样板而存在的规范,这样的规范是我们思想和行动最后的根据和标准,通过演绎和复制这些规范,我们一般就能得到有效的和恰当的结果。这样的规范是我们思想和行动的管控者,管控和指示着我们如何去想和如何去做,同时这些规范是在我们管控范围之外的,其权威不受挑战。所以它们就是我们思想和行动的基础,如果要为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寻找最后的理由,它们就是不断回溯之后我们最终所找到的根据。这种存在“不受管控的管控者”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基础主义的表现。威尔认为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不受管控的管控者”,因为如前所述,规范既是管控性的,又是被管控的。德国哲学家马提亚·凯特纳(Matthias Kettner)也认为规范总是产生于管控的过程之中,总是包含有学习的因素在其中,因此不存在不受管控的管控者。
威尔采用实用主义来应对基础主义的困境。他认为,首先思想和行为的规范不是从柏拉图式的天国中下降而来的,而是文化地、历史地发展的,它们体现在受特殊传统教育的人中。这一点在关于规范的潜在方面的学说中已经得到了证明。规范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的与生活的联系,就是其文化性和历史性的表现。规范不仅历史地被确定,而且其发展、变化和消失也是因为生活背景的变化而产生的。没有什么先在于我们的文化和历史的,脱离了人的生活的最终根据和保证。其次,人们可以在面对反常,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修正最初的原则和观念。已接受的规范之所以受到了挑战,就在于它们遇到了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而新规范的有效性就在于解决问题上,它们能够作出与旧规范同样甚至更有效的承诺。人们依据实用主义的原则可以对原有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据作出修正。所以任何规范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接受批判、反思和管控的,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再次,如“装配线案例”中所分析的,规范中有许多内容是不能用精确的公式来表达的。使规范尽可能地接近于数学的和逻辑的规则只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而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地是要依据历史环境和特殊场合作出适宜于当下的决断。
高一政治 联系生活 高效课堂
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现实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和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生活模块。”政治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向生活开放,让生活走进政治课堂,使政治教学与生活相连,帮助学生不断扩大知识面,丰富情感,提高能力,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善于品味生活,在与生活的拥抱和对生活的领悟中增加对政治学习的兴趣。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进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他们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例如,在讲“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一则新闻:“在新西兰牛屁也征税”,学生们听到这个题目很是觉得新鲜奇怪,纷纷议论起来:“牛屁怎么也征税?”在大家好奇的眼神中老师介绍:热爱自然与保护环境是新西兰人的骄傲,新西兰以生态环保立法,自1947年独立以来,一直奉行发展工业不能影响环保、宁要环保不要工业的价值准则,全国人民都在自觉地为保持这块净土而尽自己的一份努力,使新西兰成为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国家之一。尽管如此,新西兰人对自己的环保还是鸡蛋里找骨头,他们发现最大的污染有两项:一是汽车尾气污染,二是牛屁污染。全国人均拥有车辆1.7辆,另外,新西兰还是个以发展畜牧业为主的国家,全国的牛超过一亿头,政府每年向每头牛征收“牛屁税”0.50新元。尽管牧民为这区区0.50新元的税收,向政府讨了四年多的说法,但直到现在,政府一直没有给予明确的答复。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新西兰政府是铁了心的治理污染。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实这个治国方略可行,这个国家不但没有“穷死”,反而成为高福利国家。老师从新西兰为保护环境征收“牛屁税”讲到新西兰的环保法规、环境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很自然地引出了科学发展观,学生们听得认真,有兴趣,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紧接着,教师再引用课本中的案例,以张家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启发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科学发展观。
再如,在高一经济常识“纸币的产生”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先准备好一些纸币,如人民币、美元、日元、英镑等展示给学生看,他们自然感兴趣,课堂氛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在他们辨别的同时,教师接着让学生思考判断他们是否就是前面所学的货币,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小结,从而明白纸币和货币的本质区别。通过实物展示和精心设问,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顺利地复习、考察了前知,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运用贴近生活的情境进行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进而激发出他们强烈的自主探索的愿望。
二、探究生活,推进新课
学习是一个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建构当前事物意义的过程,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的基础上,在教学中针对教学目标、内容,精心预设生活情境,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探究生活现象中隐藏着的真理,使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得。
《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节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生活中他们经常会以消费者的身份出现,消费本身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学生对消费所持的观点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老师适度的点拨,来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因此,在此课的教学中,笔者先创设了在“十一”、“春节”等黄金周期间,面对商家的打折、促销等活动人们的几种不同的消费行为,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是一种什么心理?你是不是也受过这种心理的影响?该如何对待?这种消费行为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学生先独立思考,接着相互讨论交流,最后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讨论过程中,学生虽然对于消费十分熟悉,也形成了一定的消费观念,但熟知不一定真知,所以对消费现象的理性认识,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如,“从众心理”与“攀比心理”的区分,就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
另外,教师要善于捕捉新闻媒体曝光的偶发的意外事件,作为自然创设的生活情景,化不利为有利,进行生活化教学。比如在讲解“宏观调控”这一内容时,就可运用本地新闻的现实报道的不良现象,来分析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引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讲解“企业的作用”时,运用最新的2010年世界500强的排行榜,来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讲“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时,让学生回味总理给农民工讨工钱的爱民义举等。
这些生活情景的出现、生活问题的探究创造了生活化的课堂。把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由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三、回归生活,深化新课
政治课教学源于生活,又为了生活,因而理论应回归生活。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的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回归生活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进行课后的实践作业。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考试而做题。学生的作业应该具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因为生活世界是生动的,作业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知识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并得到检验和发展,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
绿色设计的主要思想是:在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要慎重考虑产品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和对能源的消耗,并将降低产品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和对能源的消耗作为产品设计的中心主旨。绿色产品设计涉及产品设计的方方面面,例如材料选择、产品制造、可回收性等,从设计流程的各个阶段,考虑产品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和对能源的消耗,最终目的是使产品设计更符合低碳环保的理念。绿色设计将产品与人类生存视为直接关联的整体,在“绿色设计”革命中,不仅要创新废弃物的处理方式,还要注重材料的安全性以及对人体的保健性。
2低碳时代绿色设计的必要性
低碳时代绿色设计思想涵盖整个产品设计过程,因此在不影响产品基本属性的情况下,注重产品设计的可回收性和可降解性。绿色设计是当今时展下的产物,是低碳时代下的必然发展趋势,是人们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大进步。发展低碳时代绿色设计可以高效率地利用资源,结合设计产品的属性和功能,对资源和技术进行有效利用。绿色设计降低了产品设计成本和环境成本,例如建筑工程的旅社设计,通过使用节能的墙体材料可以实现建筑体内的保温节能,太阳能的使用可以进一步降低生活热源的成本,建筑材料可以循环利用进而达到降低建筑的成本及降低环境的成本。另外,绿色设计可以推动落后工艺技术的淘汰速度,使新技术可以更好地得到发展利用。可见绿色设计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而绿色设计对未来的环保设计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低碳时代绿色设计理念要点分析
3.1减少产品设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在产品设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而低碳环保的主旨之一就是降低能源消耗,因此绿色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合理化设计,减少产品设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例如现今的某些大型建筑设计,通过对建筑的外形和内部进行合理规划,从某些方面减少能源消耗,如建筑设计角度的变化可以增加太阳的照射度,减少电能的消耗,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同时还保证建筑整体的功能属性,且兼具相应的艺术性。
3.2绿色设计中资源的合理利用
1)清洁能源的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等都是资源丰富的清洁能源,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并将产品设计和清洁能源的利用有效结合在一起,例如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
2)回收利用旧材料。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可以回收利用旧材料,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也节约资源,还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设计材料。例如可以对拆除、剩余的设计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进而更好地对材料进行回收利用,达到低碳绿色设计的目的。
3)可再生材料的利用。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可再生材料,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资源的投入,还可以减少人类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引发的生态问题。例如在建筑中增加可再生材料的使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建筑成本,节约资源,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3降低环境负荷
在进行低碳绿色设计的过程中,应时刻注意产品设计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尽可能减轻产品对环境的破坏。在进行产品设计时,不仅要考虑产品设计的经济价值,同时还要考虑产品设计的生态价值,对于产品设计材料的选择,也要尽可能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材料,另外还可以通过合理预算,减少设计材料的浪费和材料垃圾的产生。
3.4采用灵活多变的设计方法
随着低碳概念的引进,用户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在进行低碳绿色设计时,要考虑用户需求,并随着用户需求的改变采用灵活多变的设计方法,提升产品对用户需求的适应性,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产品设计对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低碳时代的绿色设计理念
4.1设计理念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加低碳环保,绿色设计的理念也在设计行业内逐渐渗透深化,可见设计师若想设计出更符合时展的优秀产品,就需求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贴近消费者的需求。
1)充分理解设计发展与商业发展的关系。想要充分理解设计行业的未来发展,就要把握好商业发展的脉络。如今的商品因时展的需要,商品性质和商品形态更趋向于低碳、环保,商品设计更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性化设计理念,因此未来的设计发展就要以商业发展为导向,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2)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设计与新技术、新材料的有机结合,同时产品设计要注意考量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以人为本,并结合绿色设计理念,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出更符合实际消费主张的绿色产品。
3)以可持续发展为设计主旨。低碳生活和绿色设计从本质上来说,是可持续发展下的一个分支,环境的日益恶化,社会文明的高度发达,使得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下衍生出的低碳生活、绿色设计等理念,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因此绿色设计的主旨就是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思想。
4.2在实践中推陈出新
创造力对设计师来说就是设计的生命力,而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绝对性因素,可见,设计的本质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在进行产品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创造性思维,还需要结合逻辑思维发掘出更多的艺术设计思维,进而设计出更好的产品。现今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因此在很多种类的产品设计中,人们更多地倾向于环保产品,例如现今的空调设计,相比之前的空调不仅性能更加丰富,在使用时也更加节能,可见低碳环保已经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同时人们对产品的选择也更加低碳环保。低碳绿色设计还可以利用合理的设计,把自然风、自然景观、自然光等自然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产品设计中,进而发挥出低碳绿色设计的优势。
4.3通过绿色设计提升生活品质
日常生活多是枯燥而乏味的,若是设计师能够通过设计,给人们提供一个优质、舒适、美好的生活体验,给人以身心愉悦之感,那这个设计必定是一个优秀的设计。
4.4不断提升设计人员个人修养
产品设计不仅创造了商业产品,还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另外,作为艺术创造的主体,产品设计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体验,因此在这个低碳时代,设计师不但要提升个人素养,还要具备社会责任感。
1)端正自身价值观。在设计工作中,设计师不仅要关注设计作品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同时还要肩负起社会责任,设计作品既不能对社会生活发展造成影响和危害,同时还要保证设计作品不会对环境造成负担和危害。
2)坚持节约环保,杜绝铺张浪费。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坚持节约环保,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主张。
3)设计作品要遵守相关环保条例和法规。
4)设计作品不仅要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还要符合时下的社会发展要求,通过设计师的努力,将绿色设计和环保意识向社会大众进行全面的普及和深度的推广,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5结语
[关健词]绿色化学;环境保护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与重视。发达国家曾经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理应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尽量减少污染,走一条发展与治理同步、以预防为主的环保工作的新道路。为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已达到大力普及绿色化学的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目的。那么,什么是绿色化学呢?所谓绿色化学是设计没有或只有尽可能小的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并在技术上、经济上可行的化学品和化学过程的科学。事实上,没有一种化学物质是完全良性的,因此,化学品及其生产过程或多或少会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绿色化学的发展还可能将传统的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充分地利用每个原料的原子,做到物尽其用。绿色化学的目的是用化学方法在化学过程中预防污染。
1.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意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在现今社会中,一提起“化学”,很多人都要紧皱双眉,因为他们都认为“化学”是引起环境污染的源泉。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曾经风景如画的南京十里秦淮,如今已是垃圾充溢臭气熏天的“龙须沟”,淮河水无法饮用,大运河鱼虾绝迹,九七年的黄河断流,九八年的长江洪水,去年的沙尘暴等等,其后果已是触目惊心。其实,这完全是因为对“化学”这门科学缺乏全面的认识而造成的一种误解,只要你留心地观察和仔细地思考一下,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以及战胜疾病等方面,样样都离不开化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化学的发展。诚然,化学产品和化工生产造成了环境污染,但是,“解铃还需系铃人”,相信化学家能够利用提倡绿色化学和绿色生产以及防止污染、治理污染的方法来消除环境污染,成为环境的朋友。至于城市的酸雨、近海的赤潮、湖水的干涸等,早已不再是新闻。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议程。而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绿色化学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1995年,美国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以表彰在绿色化学化工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中有重大突破和成就的个人和单位。因此,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情。
2.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意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中的重要地位
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意识、增强环境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同物理、生物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学科。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意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3.化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
在化学教育中,化学教师应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意识教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3.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意识教育。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头两号“杀手”so2和co,在初中课本和高中一年级课本中都做过初步和系统地学习。教师在讲授该节内容时,就应给学生讲清so2、co的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如何避免so2、co的产生及so2、co中毒后如何处理等。并由so2的特性讲解“酸雨”这种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对于大气污染中的另一“杀手”——光化学烟雾,在高中第二册(试验本)教材中也介绍过,教师可结合1942年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给学生讲清其形成过程及危害,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3.2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进行绿色化学意识教育。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
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意识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实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测定大气飘尘的浓度、测定雨水的ph值、用so2形成硫酸、硝酸的过程等等。另一方面,化学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身实地的进行绿色化学意识教育。例如在做有有毒性气体(如so2、co等)放出的实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实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关键词] 绿色物流 理论基础 环境污染 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恶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作为经济活动的一部分,物流活动同样面临着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绿色物流管理系统,这是物流管理新的发展趋势,针对这一趋势,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的同时,创建我国的现代绿色物流,提倡高效节能,绿色环保,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一、绿色物流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它要求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系统。它的理论基础有:
1.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由于物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能源和资源,产生环境污染,因而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自然环境。现代绿色物流管理正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物流与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推动和制约关系,进而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达到环境与物流的共生。
2.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价值增值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既包括物质循环利用、能量转化,又有价值转化与价值实现。因此,物流涉及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理所当然地架起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联系的桥梁。为了克服传统物流管理过多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的缺陷,绿色物流以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学为基础,对物流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和规律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谋求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环境的最佳结合和协调发展。
3.生态伦理学理论
生态伦理学迫使人们对物流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为了人类自身更健康和安全地生存与发展,为了千秋万代的切身利益,人类应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人类对自然应尽的权利与义务。绿色物流正是从生态伦理学中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持。
二、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现状
我国物流业的起步较晚,绿色物流还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在绿色物流的服务水平和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观念上的差距
一方面,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另一方面,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物流绿色经营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但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心。
2.政策上的差距
绿色物流的实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而且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筑绿色物流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建设。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在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引导上,制订了诸如控制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和控制交通流等相关政策和法规,而且还从物流业发展的合理布局上为物流的绿色化铺平道路。尽管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一直在致力于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的制订和颁布,但针对物流行业的还不是很多,从而容易导致物流行业的无序发展,造成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也为以后物流运作上的环保问题增加了过多的负担。
3.技术上的差距
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订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而我们的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如我国的物流业存在着行业内部的无序发展和无序竞争,从而对环保造成很大的压力。
4.专业人才上的差距
物流产业需要大批人才。相比较而言,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还很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微乎其微。物流教育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课程的大学数量有限,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物流职业教育则更加缺乏,企业的短期培训仍然是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现阶段大部分物流管理工作者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学习。我国高校对这方面关注程度不高,绿色物流人才缺口达百万左右,这从根本上影响绿色物流的实施进程。
三、导致环境污染的物流因素分析
物流活动离不开交通工具的使用,交通网的新建和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无疑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物流能力,提高了全社会的物流速度,但作为物流的载体之一,这些交通工具本身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①噪声污染。公路运输网络的发达所产生的噪声污染几乎影响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铁路及水运线作为一种移动点污染源,随着运输工具频率的增加,已经逐步转化为线状噪声源;飞机起降时的噪声对机场附近的居民更是有害至深。②大气污染。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毒害众所皆知,尤其是在汽车数量不断增加的城市区域,城市空气长期处于污染状态。③其他污染。汽车的废旧轮胎大量堆积将是环境污染的潜在隐患;废弃的机油、柴油经常渗入到土壤和水体中,也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物流空中运输,特别是货物的装载和卸载、航空器的运行、设备维修、燃料加注、解冻和清洗等,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有毒有害物质,如酸液、有毒类药品等对环境构成威胁的物质,在物流过程中如果因储存和运输不当而发生泄漏,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而且有时这样的污染常常是致命的,在很长时期内都无法恢复常态。另外,废旧物质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环境造成全方位的污染。例如,城市生活垃圾所产生的渗沥水携带各种重金属和有机质,严重污染水体和土壤,并影响地下水质。工业废旧物质由于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且相对集中,因而,一般来说企业愿意回收。但由于大多数工业废旧物质的利用既存在经济和技术上的难点,也存在管理上的种种不足,使许多经营者忽视了其利用的价值。有些经营者过分关注废旧物质回收的成本,往往将环境污染产生的成本外化为社会成本,转嫁到公共利益上,引起区域环境质量恶化。
四、建立绿色物流的必要性
绿色物流适应了世界社会发展的潮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净化地球环境,保护大自然是世界各国和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引致环境受污染,资源受破坏的又涉及到人类生产经营和社会消费等多个方面,作为生产和消费中介的物流,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伴随世界大市场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物流的作用日益重要,绿色浪潮惠及的不仅是生产、营销和消费,物流的绿色化也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物流绿色也是物流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物流作为现代新兴行业,有赖于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分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物流要发展,一定要与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紧密衔接,人类的经济活动绝不能因物流而过分的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以至造成再次重复污染。可见,绿色物流是物流发展的必然。
绿色物流还是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由之路。据统计,产品从投产到销出,制造加工时间仅占10%,而几乎90%的时间为储运、装卸、分装、二次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过程。因此,物流专业化无疑为降低成本奠定了基础。但当前物流基本上还是:高投入大物流,低投入小物流的运作模式,而绿色物流强调的是:低投入大物流的方式。显而易见,绿色物流不仅是一般物流的节约和降低成本,更重视的是绿色化和由此带来的节能高效少污染,它对生产经营成本的节省可以说是无可估量的。
绿色物流的建立,更有利于全面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物流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中介,是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基本环节。而绿色物流则是伴随着人民生活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绿色消费的提出应运而生的。试想再绿色的生产和产品,如果没有绿色无污染物流的维系,绿色消费就难以进行。同时,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意味着生活的电子化、网络化和连锁化,电子商务、网上购物、连锁经营,无不有赖于绿色物流。可以说没有绿色物流,就没有人类的休闲自在。
五、发展绿色物流的策略分析
绿色物流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政府积极引导
在发展绿色物流中,政府的最重要职能是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①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例如,治理车辆的尾气排放、限制城区货车行驶路线,并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收取车辆排污费、促进低公害车的普及等等。②限制交通量。通过政府引导作用,促进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统筹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最终通过有限的交通量来提高物流效率。③控制交通流。通过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制定道路停车规则,以及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等措施,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④加强对物流绿色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我国物流发展滞后,物流运行与绿色理念相悖无甚,除了与认识有限、科技水平落后有关外,也和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有关。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才要求面广,层次高,亟需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地培养,才能为绿色物流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绿色物流人才。
2.企业发挥主体作用
绿色物流对中国物流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发展绿色物流,必将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物流企业应审时度势,发挥其主体作用,促进绿色物流的实施。①选择与优化运输策略,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从而可以削减总行车量,提高运输效率。②积极开展共同配送,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货流,有效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挤状况,另一方面还可提高市内货物运输效率,减少空载率。③系统地实施绿色经营策略。物流企业实施绿色经营策略,必须构建绿色物流系统。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还必须与供应链上的其他关联者协同起来,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优化与组织物流,最终在整个经济社会建立起包括绿色供应、绿色制造、绿色分销和绿色消费在内的绿色物流循环系统。
3.建立废弃物循环物流
大量生产、流通、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的废弃物,从而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枯竭及自然环境的恶化。因此企业要从整个供应链来组织物流,最终在整个经济社会建立起包括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内的循环物流系统。
4.提倡绿色消费
消费是物流的重要导向,对物流具有重大的影响与促进作用。全社会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并以绿色消费需要引导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以绿色消费行为促使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以绿色消费舆论要求监督企业绿色物流管理。
5.加快发展速度,形成合理的绿色物流发展规模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绿色物流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走兼并、联合、重组之路,尽快把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定合理的经济规模,增强竞争优势,提高现代物流的社会化水平,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在竞争中谋求发展。
6.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绿色技术创新主要包括投入的节约和原材料的替代、污染控制和预防技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系统、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绿色物流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断改造现有物流装备,调整物流经营结构,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实现物流现代化发展。
7.增强市场开拓能力,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绿色物流必须把提高开拓市场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运用多种形式树立我国绿色物流的国际形象。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强化物流信息网络,搞好物流服务。要积极发展海外市场,在国外建立自己的物流服务网络,更好地拓展国际国内市场。
8.积极探索物流管理方式,提高绿色物流整体素质
绿色物流要大胆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要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针对当前物流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正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着重抓好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质量管理。要严格管理,科学管理,建立健全明确的责任制。绿色物流要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要广泛采用现代物流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物流管理经验,使我国绿色物流整体管理素质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益强等: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企业绿色物流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关键词:新材料;绿色建筑;城市发展;节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各行各业都开始大力提倡环境保护。而绿色建筑节能新材料的诞生和推广,就成为了建筑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一、绿色建筑节能新材料的应用优势
(一)节约能源
在现代城市建筑发展中,能源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极端气候频发,夏季越来越热,冬季越来越冷。在夏季,人们利用空调制冷,会耗费大量的电力;在冬季,南方又依靠空调制热,而北方的集中供热也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热源。通过绿色隔热保温材料的广泛普及应用,加之人们对于建筑设计的通风、采暖的精巧设计,使得人们消耗的能源在逐渐降低,真正达到了节约能源的目的。
(二)保护环境
在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各种建筑垃圾和工业废料不仅污染了空气,而且影响到了水源生态环境都。而将传统建筑中会导致严重污染的材料全部更换成绿色建筑节能新材料,不仅减少了污染物的生成,保护了环境,也从客观上节约了能源。
(三)有益身体健康
在过去传统的建筑中,设计人员考虑的大多是预算等成本数据问题,并没有过多的在意建筑材料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危害。直至近年来,陆续出现的一些数据才让人们忽然发展原来生活的环境对于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采用绿色建筑节能新材料,将容易生成细菌、甲醛等致病、污染的旧材料替换掉,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生几率,也净化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四)顺应发展规律
绿色建筑节能新材料在发达国家的应用非常广泛,起步也比较早,技术相对成熟。近几年,受能源资源限制,国家对于节约能源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全民化,绿色建筑成为了建筑行业的一个健康、长久的发展方向。依赖于绿色建筑节能新材料的不断研发、以更换掉毫无优势的旧材料,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出一分力。
二、绿色建筑节能新材料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一)在屋面及建筑墙体中的应用
在绿色建筑中,针对需要发挥隔热作用来达到节能效果的新材料有很多,比如水泥聚苯板、玻璃棉、膨胀珍珠岩等材料。对于屋面设计,通常会在防水层和层面板之间使用水泥聚苯板等这种板块状的保温材料,通过材料的低吸水率、低导热系数等特性来达到保温隔热的效果。而在建筑墙体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加工方便、成本低、还要注意保温性能和消防安全性能。而一些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完美的适应了这种需求。例如可采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板、硬泡聚氨酯,这些新型的绿色材料不仅价格低廉、可塑性强,保温效果优异,此外,目前市场上存在阻燃型模塑聚苯乙烯泡沫板,当板的密度在30~50kg/m的范围内时,导热系数最低,当密度在15kg/m时,导热系数急剧增大,因此密度为15~22kg/m的板材应用到墙面的保温层施工中较为合适。
(二)在建筑的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所谓绿色建筑节能新材料,必须是对人无毒无害,健康环保的。应用到室内设计中,为人类生活的健康保驾护航。比如绿色抑菌材料,其独特的抗菌成分,有效的规避了传统材料容易滋生细菌,为人类生活带来隐患的缺点。将其运用到建筑设计的部分接触性设施,比如楼梯扶手等由多人接触、极易滋生细菌的地方,不但可以抑制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还能达到杀菌灭菌的效果;还有一种智能涂料,可以降低空气污染。这种涂料适合应用在较小公共场所比如医院病房、饭店包房、以及个人的家庭装修中。利用智能涂料可吸附有害物质的特点,对空气中的甲醛以及一些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吸附作用,提高空气质量,保护人类健康。
(三)防火建筑中的应用
火灾是相对比较频繁的安全事故,想要降低火灾事故的发生频率,减少灾害损失,就要对于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有所提高。将一些绿色节能建筑材料比如水泥纤维板等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利用其独特的材质构造,在火灾现场有效的发挥了阻燃、隔热的作用。控制了火势的蔓延,将损失降到最低。而这种材料还具有很好的聚合力,在使用中,一般不会漏出钉子、螺丝等,不会对其他建筑结构造成破坏。
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节能新材料的发展是现代建筑行业发展的基石,顺应了行业发展的大方向。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必然是绿色环保的、节能创新的,把握好绿色建筑节能新材料的开发和运用,适应行业发展的各种需求,为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将城市建设纳入绿色建设的范畴。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宇.绿色建筑节能新材料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4,21:269-270.
[2]王春华.建筑节能新材料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应用[J].上海建材,2015,05:42-43.
[3]刘光洲,唐胜策.浅谈关于绿色建筑节能新材料的发展趋势[J].科学之友,2013,10:6-7.
【关键词】艺术设计;低碳理念;环保
艺术设计的作品包括家居、服装、室内以及室外装饰摆设、园林建筑等多个方面。艺术设计作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通常表现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随着环保主义的盛行以及生态美学的发展,在艺术设计中应用低碳理念,已经成为设计师们展示自身设计才华、提升设计作品格调的一种方式。
一、低碳理念与艺术设计
1.低碳理念概述
低碳指的是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低碳技术是为了降低碳排放、降低能耗、降低污染,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污染与温室效应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低碳文化已经开始在社会各个领域流行起来,低碳理念引领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方式也成了人们的一种需求。低碳理念设计是一种创意设计,它以设计为基点,重视低碳理念的融入。低碳理念在设计中的融入并不代表削弱设计的表现形式,而是要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前提下实现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艺术设计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2.低碳理念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发展趋势越发兴盛的今天,全球化的内涵并不局限于经济、政治和文化,而是着眼于全球的物质资源、自然环境,涉及全人类共有的角度。这就意味着每个国家的公民都有必要为自然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走向负责。以低碳环保作为生活的基本原则,正是当今人类履行环保责任的方式。因此,在涉及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艺术设计中,应用低碳理念是为人类履行自身责任奠定基础,不仅对于现代人类的生活十分必要,对未来人类的生活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3.在艺术设计中融入低碳理念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环境问题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对于包括艺术设计在内的社会各行各业而言,重视低碳理念的融入是当前缓解自然环境问题、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现代艺术设计工作者应当承担的责任。另外,低碳设计对减少资源的浪费并实现对废弃资源的充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艺术设计中重视低碳设计理念的融入,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当前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二、低碳理念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室内设计中的低碳理念应用
如今,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室内设计成为艺术设计中炙手可热的领域。在室内设计中应用低碳理念,也成了设计师展示自身设计水平的一种方法。为了在室内设计中体现低碳理念,设计师对室内设计中材料的应用进行大胆创新,其中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室内设计大多体现了多功能的特点。如,厨房的橱柜可以向外延伸,增加厨房操作台的空间,这样的设计方式使人们不再需要利用更多的材料增加厨房的操作空间,室内设计也就达到了简约、低碳的目的。
2.服装设计中的低碳理念应用
服装设计在艺术设计中备受关注,服装设计代表了设计师的审美观点,往往可以引领时尚的潮流。随着环保和低碳理念的盛行,设计师从服装材料的应用和服装本身的功能两个方面展示低碳理念。首先,以动物毛皮作为基本材料的服装已经逐渐退出了服装设计的主流,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合成面料。这些面料不仅用料少,而且能够很好地满足衣物保暖的需要。其次,设计经典款式的服装,保证服装的耐用性,也成为目前服装设计的主要趋势。经典款式的服装不会过时,如牛仔裤的耐磨性特点更是降低了人们购买衣服的频率,大大减少了衣物制作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3.家居设计中的低碳理念应用
家居设计是艺术设计中的新宠,家居设计对人们的居室起到美化作用,同时也成为一种展示人们生活情调的方式。近年来,家居设计的趋势朝向绿色、人文方向发展,家居设计中展现出的低碳理念随处可见。摆件式装饰品被绿植所取代,沙发、茶几等常见家具的材料也多倾向于使用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多是对旧家具回收并对木材的边角料进行再加工而成的,不仅成本低廉,而且实现了对物品的回收利用,其本身就是对低碳环保的最好展示。室内照明设备的反射面增多,使得电灯的照明强度和范围增加,无形中减少了用电,也达到了低碳环保的目的。
4.园林设计中的低碳理念应用
园林设计不仅是古代艺术设计中的瑰宝,也成为现代艺术设计中展示低碳理念的先驱。现代园林设计中的绿植覆盖率大大提高,园林中的绿植比率及其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成为评价园林艺术价值的标准之一,这不仅能使园林设计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优雅、干净的生活环境,而且对废气吸收、氧气排放等都具有极佳的调节作用,这是目前低碳理念在艺术设计中应用得最为成功的一种方式。
三、在艺术设计中发展低碳理念的途径
1.艺术设计消费者对低碳理念的支持
艺术设计作品最终会走向市场,成为消费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消费要求。因此,低碳理念在艺术设计中的发展,需要以消费者对低碳理念的支持为基础。艺术设计工作者以及相关的设计公司都有责任对低碳理念进行宣传,并且将艺术设计作品中的低碳理念表现在作品的艺术价值以及审美价值中。通过艺术价值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消费观念,使低碳理念成为现代人们消费的一种时尚。这样,低碳理念设计才能够在艺术设计中获得长足的发展。
2.艺术设计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应有所提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工作者只有重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更新自身设计理念,才能实现自身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才能适应社会对艺术设计工作者的要求。作为艺术设计工作者,不断根据社会的发展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十分必要。在低碳艺术设计方面,艺术设计工作者首先要对低碳理念和现有的低碳艺术设计理论形成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在充分了解低碳理念的内涵的基础上对低碳艺术设计进行积极的实践;同时,要善于借鉴低碳艺术设计较为成熟的先进经验,从而在学习和实践中促进我国低碳艺术设计理论的完善。
结 语
低碳理念是目前艺术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设计理念。低碳理念不仅满足了艺术设计的审美要求和人类的生活需要,而且符合目前人类生活的发展趋势,使艺术设计作品更具有时代意义,体现了艺术设计作品的社会价值。如今,室内装修设计、家居设计、服装设计以及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低碳的设计理念,而且随着艺术设计的发展,低碳设计理念还将持续下去,消费者对艺术设计中体现出的低碳理念的接受程度以及设计者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是艺术设计中低碳理念发展的基础和根本。
参考文献
[1]李丽.低碳艺术设计让生活更美好――解析艺术设计中的低碳理念设计.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闫妍.浅谈艺术设计中的低碳设计理念.才智,2012(35).
[3]吴阳.会展设计中的低碳环保理念及其实践.现代商业,2013(12).
[4]陆锡才.浅谈低碳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科技致富向导,2013(2).
【关键词】现代中国;服装设计师;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87-01
一、服务者:服务改善人类生活
服装设计不单纯是设计师的个人行为,也是种社会行为,它的最终目标是为消费者设计适合并且满足大家对美的追求的服装,这符合设计“改善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本质。每个人都对美好生活充满期望,好的设计会用这一份份的美好拼接出生活的温馨。服装设计师作为服装设计的创作主体,应该明确“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概念,用专业的理念和技巧为人类利益设计,这是社会对服装设计师的要求,也是服装设计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
当今市场经济成长迅速,为谋求市场经济效益而不顾产品好坏的设计有很多。国内一些本土服装设计师的作品不乏设计风格,但作品中往往包含过多感性因素,没有把市场和消费者等客观因素考虑在内,而是根据自身主观感情设计出华丽浮夸的服饰,缺乏理性判断,远离大众消费者的审美。国外服装设计师对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都很重视,在这方面的研究投入大量精力、成本,无论是现代还是后现代服装设计,西方的服装设计师总是以消费群体的需求作为自己的设计理念,用专业的设计服务改善消费者生活。
在消费主义席卷全球的当代,服装设计师要恪守己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培养服务意识,始终致力于用优秀的服装设计来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做一个有道德感的严肃的设计师。
二、传承者:继承发扬传统文化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炽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并思考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的问题,传统服饰设计在传承与创新问题上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有着五千年发展历史的古老中国,拥有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再造空间广阔,能够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现代中国服装设计师需要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元素和现代多元化的时尚设计有机结合,以辩证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服装作品。
“例外”是目前国内本土服装品牌中发展良好的典型案例,它既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又拥有良好的市场反映。其服装产品设计元素十分注重采用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设计素材,如选用棉、麻等传统服饰用料,采用刺绣、印染、手绘等工艺,色彩处理渲染“素”的意味,符合不张扬的民族个性等。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方面,“例外”的服装设计显而易见,设计师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借助有意义的服装设计来唤醒人们回归最初的本真,通过对传统文化意蕴的深刻解读,终于“例外”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用独有的设计语言表达出来。
国内著名服装设计师吴海燕曾说过,“身为一名中国服装设计师,必须左手抓住中国传统文化,右手抓住世界时尚。”这传达了服装设计“以民族精神为魂,以传统文化为根”的理念。当然,“抓住传统文化”并非要求设计师们纷纷变成固守传统、不知变通的守旧人,而是要怀揣对文化遗产的执着骄傲之心,将传统文化活化于当下,让东西文化在个人设计理念中合理融入,使作品既富有传统神韵又不乏时尚品味。
三、引导者:引领传达正确的社会生活理念
相对而言,设计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公众人物,肩负着社会责任,他们不仅要给品牌做好设计,让消费者得到舒适、健康、美观的享受,同时还要向社会传达正确的生活方式和社理念,从有形空间影响到无形世界。
服装工业在便利人类生活的同时,也引起较大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必须面对的两大艰巨问题。因此,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要充分认识“绿色设计”的重要性,有效利用资源,尽量避免材料浪费,重视使用可循环的再生材料,积极向大众普及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服装的“绿色设计”既能够保护自然生态,又体现着设计师的内在社会责任感,反映着设计师对地球、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真切思考。借由人人所需的服装,设计师们既引领消费者趣味的发展,同时还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社会生活理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服装设计师应肩负起服务者、传承者、引导者的社会责任,在现实活动中,通过创新创造,令服装设计拥有生生不息的未来。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不仅要具备独特的设计创造能力,更应该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社会职责,通过服装设计这一媒介,向整个社会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如此,人、物、自然三者和谐相处,服装设计才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