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范文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

第1篇: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范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应破除指定教材束缚,给教师和学生以选择空间;摒弃固化、僵化思维,还教师和学生以主动权利;开创新型教学模式,塑教学和课堂以品质。

关键词 新课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13-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伊犁师范学院教改课题“新课改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课题编号:2012jg37),伊犁师范学院思政课题“新疆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以伊犁师范学院为例”(课题编号:2012sz08)的成果之一。

遵照《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伊犁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健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综合素质逐步提升,为了适应新世纪中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我们也在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不断根除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缺陷,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主要针对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积极探索、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其渗透进课堂教学和课后学生的自学过程中去,不断推进改革的广度和深度。

一、破除指定教材束缚,给教师和学生以选择空间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身的性质和专业特点,要求培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理论素养,具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相应实践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的专门人才,因而以往在课程教材的使用上具有严格的要求,针对专业基础必修课,我们必须定购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年年如此,届届如此,当然,使用指定教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也是确保这一课程的政治方向所需要的。但是,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和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用指定教材的消极面就凸显出来,教师和学生毫无选择可言,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受到单一指定教材的束缚,学生就更不用说了,本来就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无形之中就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中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过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就应大力改革大学课堂教学,破除指定教材的束缚,尤其是对教师的束缚,把大学课堂教学的选择权还给教师和学生,给教师和学生留出选择空间。破除教材束缚并不是说不要教材,而是要使教材多样化,因为每一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都有编写者自己的角度,也在不同程度上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思想,这样一来,即使是相同的课程,不同的教材也会带来不同视角的独特思想,那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经验和自身的知识水平来选择,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点和看问题角度来选择,再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来确定使用什么教材,从而使师范生首先在大学课堂教学中体验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力量,使他们首先成为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主体,让他们在选择过程中体验主体意识,使他们在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师时,有意识地让中小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通过这种选择教材的改革尝试,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专业知识,从不同角度理解理论知识,再结合自己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中所学知识得到升华和提高,培养起浓厚的专业兴趣,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摒弃固化、僵化思维,还教师和学生以主动权利

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变,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的、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在师范生教育中,除了一般的知识传授以外,更重要的还有师范生技能的培养,但长期以来,学校师范生的培养模式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实习”为主要模式,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基本是分开的,教育实习、支教和微格教学等实践层面的教学技能训练不足,而且过去我们已经形成的固定观念就是把师范生的技能培养当作一种技术式的技能,即让学生通过教育实习、微格训练等方式,让学生学会怎么上课,然后用统一的模式指导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未来的教师可能在授课技巧和程序方面不会出什么差错,但同时也看不到他们的创新。在理论教学中,依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病: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

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与以往传统教育体制下相比,将发生以下几方面的转变:第一,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又是学生的引路人;第二,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的研究者;第三,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第四,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从这四点要求来看,实质上是要求教师摒弃过去的僵化思维,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喂学生吃”,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吃”;不能再当自己是教书匠,而要做一个教育家;不要再依赖于专家来编教材,而要主动成为教材改革的推动者;不要再把学校理解为封闭的象牙塔,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小社会。作为今天的师范生、明天未来课堂的教师,更应该在这一改革中,充分发挥主动权,不要再等着老师来“喂”,要学会“自己吃”,时刻要以一位未来的教师要求自己,要用丰富的知识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拥有个性魅力的未来教育家,而不要消极、被动地沦为“教育工厂的合格品”。只有拥有主动权才能谈创新。

三、开创新型教学模式,塑教学和课堂以品质

指定教材、僵化思维模式的束缚形成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五步曲: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讲清新知识—课堂答疑—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传授书本理论知识,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师按这样的模式进行授课,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较少,即使参与,也是被动地参与,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其实现在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说它是一种最“不经济”的模式,因为它往往会产生两个消极的后果:一边是教师辛辛苦苦备课、讲课,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另一边是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理论内容真正能被学生消化、吸收的很少,这就是所谓的“两头不落好”。并且就我院(此处指新疆伊犁师范学院法政学院,下文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而言,本专业现行课程体系设置当中就存在着一些问题,仍有一些专业课程需要适当增加,还有一些课程与本专业相关度不大,应进行删减;有些课程在授课时间上不够科学,应注意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由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统整,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是分散的,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此次改革过程中,我们根据2008年中学新课程改革标准与实施过程,结合新疆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在对原有课程进行统整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师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相关课程,如设置相对缺乏的社会文化建设的相关课程、新课程改革标准与创新,为了增强学生教师教育的实效性,邀请在教学一线的中学优秀教师客观指导。同时,结合校内、校外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妥善处理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这样循序渐进地使课程结构模块化,实现课程设置比例科学,合理提高各门课程的教育时效性,确实起到了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作用。

在理顺课程结构、实现课程模块化的同时,我们也汲取了国内外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所做研究的经验与成果,针对当前因缺乏必要观念支持和整体设计,以及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致使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普遍欠缺的现状,探索构建培养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素养,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全新教学模式。目前,在教学模式研究方面,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丰富多样的可供选择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中大部分是针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比如,有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的提出实质上都是在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的主动能力,以问题为核心展开探索性的学习,这样的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我们在此次改革过程中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但同时又结合了我院的实际情况,称之为基于科研项目的双向互促模式。

首先,这一教学模式是以科研项目为中心。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这里的科研项目是指真正立项的科研项目,上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下至院级科研项目,当然这是从教师方面而言。从学生方面来看,我们在这方面也有很好的基础,一直以来,我院都设立有大学生科研项目,每年都会立项数项,一般是在大学二年级期间申请立项,到大学四年级毕业前结项,因此,这里所讲的基于科研项目不同于一般的那种虚拟项目,是实实在在的项目,这也是近几年我院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课题、教学科研两手抓的积极成果。

其次,“双向”有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层面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学生的进步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思想,教师的指导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也就是教学相长,形成良性循环。第二层面是针对学生自身的流动而言,一是大部分学生本科毕业走上教学岗位,他可以在中小学课堂上学以致用,不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组织上,经过大学期间的锻炼和培养,这一教学模式已经作为一种素养内化在其学习过程中,因而当他(她)工作以后,会自觉地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而不需要外在要求;二是另一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会继续深造读研究生,顾名思义,研究生是需要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的,这部分学生在读研究生期间也会继续进行科学研究活动,那么,在本科期间培养的这种问题意识、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品质无疑会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无形之中也促进了研究生科学素质的提升。

基于科研项目的双向互促模式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不希望把它看作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理念、一种灵活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它可以根据不同内容进行具体的操作,当然,这还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研究活动,实现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创新”,从而不断提升课堂和教学的品质,通过教学研究和实践,构建卓有成效的专业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2篇: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范文

关键词:思政课;专业课;对接途径

思政课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改革也一直在进行,并取得很大成绩。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其教学效果并未得到有效发挥,这个问题在高职院校较为突出。高职院校强调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技能性,专业是其发展的品牌,因此对专业课建设高度重视,而人文基础课则逐渐被边缘化,尤其是思政课。大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与不同专业学生的切身利益、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联系不多,没有贴近高职生的思想实际,学生们认为思政课理论性过强而实用性不强,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就行,思政课和将来找工作关系不大,这是形成思政课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重点研究如何将学生所需与思政课所求相对接。而实质上二者本就一致,学生希望未来在社会中能发挥所能,有好的发展;而思政课是以育人为目的,求的是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为社会服务。那么,二者的对接也就有了坚不可摧的根基,即就业。本文就以“以人为本”为原则,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专业谋发展,对思政课与专业课的一体化建设进行研究。

一、更新理念,正确认识高职人才培养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择业自由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可见,高职院校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核心问题上,是坚持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则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思政课的改革也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更新理念,一切以学生为本,把高职生所需与思政课所求真正结合起来。思政课如何能摆脱目前的不利因素,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育人目标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形成联合育人的人才培养观念,积极融入到高职人才培养的“大思政”教育中来。

“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的看法和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让思政课不再是孤立的课程,而是要对思政工作全方位、立体式的主动占领。要与一切与学生培养相关的课程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要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专业课教师相结合,增加思政研究厚度;要将思政部门与其它相关部门结合,把思政教育工作纳入学校人文教育大系统中;要将思政教育与企业、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提高教学实效性等等。只有将思政课置于更大的环境之中,才能提升其影响力,达到效果最优化。

“大思政”教育中的思政课与相关课程、部门、团队、企业、社会相结合的主线就是将学生所需与思政课所求有效对接。无论结合的对象是谁,只有将思政课、专业、企业、社会的需求融为一体,进行四位一体的建设,才能将德育教育与职业教育融为一体,才能让学生在思政课中得到有价值的东西。为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必须本着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理念进行课程改革,使思政课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立足专业,与专业课建设有效对接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思政课就必须把握住这一关键点,立足专业,将高职职业性的典型特点在思政课中突显出来。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建设之间融合度不深,甚至脱节。许多思政课教师不清楚或不甚清楚自己教授的学生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将在什么岗位上工作,这些岗位对从业人员有什么具体要求,这势必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不喜欢思政课也就很正常了。

而事实上,思政课和专业课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一致的,有共同发展的基础,二者均要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职业,体现出职业要求。思政课只有立足专业,与专业课建设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发挥它们之间的互补效应。这样才能贴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政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和职业素质培养融为一体,也才能让学生真正找到在思政课中所需要的东西。思政课如何能与专业课建设有效对接,可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一)深入了解学校主要专业群

既然专业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品牌和灵魂,专业的设置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那么,思政课教师对学校设置的各大专业群就要先有总体性的认识,再结合自己所教专业进行具体对接。对学校主要专业群的了解可从三个层面:社会和行业、专业课教师和学生。

1.结合社会和行业深入了解。学校的所有专业都是针对行业、为服务社会而设置的,而社会和行业又总是在发展变化着的。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不断从宏观上了解本学校各大专业群的发展趋势,并及时引入思政课相关内容中。

2.结合专业课教师深入了解。专业课教师无疑是对所教授专业最为了解的,对各大专业群深入了解的直接途径就是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与学习。专业课教师会对各专业有具体的了解,将从微观上给思政课教师了解各个专业进行指导。

3.结合学生深入了解。一般来说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相对浅显和具体化,很多学生选择专业时,了解的只是这个专业未来的就业率高不高,将来会从事什么岗位,多注重这个专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待遇,而忽略该职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不利于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深入了解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看法和认识程度后,才能有的放矢,结合社会或行业需求、专业课培养方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创新思政课与专业课建设结合模式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已能体现出思政课与专业课建设的结合,但在实践效果上不尽如意,所以在有宏观架构的基础上要对具体的结合方式进行创新探讨与实践。目前思政课基本上采取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教学实效性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上融入专业课建设,将会真正显示出思政课的生命力。

1.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教学互动制度化,共同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思政课作为基础课中的分支与专业建设间相对独立,教师间交流甚少,即使有交流,也未形成制度化。思政课侧重德育,专业课侧重技能,各展所长,但是,在共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上却存在欠缺。现在的用人单位既看重学生“知识、技能”这样的硬实力,也越来越看重“沟通能力、性格”等软实力。如何让这一硬一软相得益彰,首先就要使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间的互动不是浅尝辄止,而是要形成制度化固定下来,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计、实践活动、考核评价的互动都需制度化。其次在此基础上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团队老师共同确定教学目标、共同选取教学内容,根据专业所需重构课程内容,关联性较强的内容可相互融入彼此的教学设计中。

2.结合专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模块化。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以专业人才培养为导向,针对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补充,进行模块教学,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将教学内容分为思想、道德、法律三大模块,再将每一模块的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程对接,以学生未来的岗位需求为选取、补充教学内容的依据。在安排实践教学模块时,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设计,突出职业性。活动方案的设计以解决好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尽可能地把服务、学习、教学结合起来。只有结合专业进行教学设计,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思政教育不是空洞说教,而是与他们的未来密切相关的重要环节,能为他们适应企业、立足社会提供强劲动力。也只有学生主动融入思政课教学,才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同时对专业课建设起到服务和支撑作用。

3.结合专业引入企业文化,教学过程情景化。一般专业课教学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多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对于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目标、价值观、职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很多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技能上并不差,但在职业素养上却有所欠缺。因此,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需要思政课的大力推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企业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首先,课堂教学中引入的案例要贴近企业生活。思政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最常使用的,如果选择的案例是发生在企业中或与企业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学生则会被吸引其中,产生共鸣。其次,教学课件中引入的图片、视频展示企业文化。现在一般学校的教学都会借助多媒体,图片和视频能生动展示出企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去企业实习、实训前能接受到良好的企业文化熏陶。最后,实践教学组织的活动中渗透企业文化。以调研、讲座、辩论、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的实践活动能够以企业文化为主题,将企业生活的情景模拟再现,这样能够大大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总之,只有将思政课与专业课建设相融合,立足专业谋发展,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只有让每一个学生觉得思政课有用、实用、好用,学生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思政课教学才能如春风化雨,逐渐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实现全过程育人,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身份转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 意见[Z].2010-03-19.

[2]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2009-01-14.

[3]邵建平.论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职思政课教学 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1,(7).

第3篇: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范文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教学 职业素质培养 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20-03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的现实性问题

职业素质是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是企业选用人才的第一标准,学生在走出高职校门之前,学校就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素质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很快适应职业需求,开展职业工作。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多种多样,就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这一渠道来说,相当多的教育者进行了探索,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表现在:

(一)部分教师对思政课目标理解偏差,观念落后

当前,教师在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目标理解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两种的倾向:一是重思想政治教育,轻职业素质培养;二是重职业素质培养,轻思想政治教育。前者忽视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看不到思政课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导致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和高职办学特点的要求;后者忽视或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看不到思政课为职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看不到丰富的思政课内涵,由此导致把思政课的改革简单化为缩减课时甚至变相为专业指导课、专业培训课等。以上两种倾向都使思政课教学改革与职业素质培养难以深入和持久,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思政课教学目标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统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统一认识,把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有机融合起来。

(二)教材缺乏针对性,职业素质培养特色不够突出

目前各高职院校使用的是全国高校材,理论性强,知识系统,但难以满足重感性认识、轻理性认识的高职生实际需求。如:在所有高校思政课教材章节内容中,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得最为紧密的应该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其中的两节教学内容,第一节“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该节只是笼统地介绍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要求及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第二节“大学生择业与创业”,该节分析了我国的就业形势,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大学生要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这些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对于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更谈不上能与高职生自身实际和专业实际相结合了。为此,思政课负责人应根据职业教育的性质、特点和现代高职教育发展要求,与专业课教师、就业指导课教师等相关人员组合教学团队,参考相关内容,结合高职生的实际和专业设置整合充实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式方法过于简单,降低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部分思政课教师观念不更新,没有意识到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重要的重要性,导致其不想也不愿意创新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发挥思政课职业素质培养的功能。长期以来,普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不能抓住学生思想实际和职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使思政课失去应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正如有的学生所说:“那些课感觉没什么用,跟本专业关系不大,对以后的就业也没什么帮助”。过于简单的教学方式方法大大降低了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也亟待改进。

(四)评价体系单一,不够注重综合性的评价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进行思政课考试改革,不再采用单一的期末理论考试方式,而是把学生的平时表现纳入期评成绩考核中,但这样的考核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真正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体现教学的实效性,是一个相当复杂烦琐的过程,要求教育者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正因为这样,多数院校的改革不彻底,不能真实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思想水平和职业素质的综合表现,走不出重知识轻能力、重卷面轻行为的传统考核方式。其实思政课是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考评目的不应仅仅是考知识,更重要的是考能力与素质。

(五)学生职业素质与思政课教学目标还有差距

社会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在基本素质方面,不仅需要职业技能方面的知识与素质,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人文知识与素养等。在就业能力方面,不仅要求拥有学历证、职业资格证等证书,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与能力,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沟通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团队合作与竞争能力、职业适应与发展能力等综合能力。然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还不够高。例如,从在校期间表现看,部分学生选择专业盲从、对自己定位不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行为习惯不好等问题。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看,一些学生不愿在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一线工作,好高骛远,不能吃苦;流动性大,不从职业与专业发展考虑,只从个人利益出发,随意跳槽,甚至损害他人或单位的利益;适应能力不强,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交流能力差,等等。学生的这种职业素质表现与思政课教学目标要求还有差距,也给学校声誉与用人单位造成影响,因此,如何发挥思政课在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作用是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

当前,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是实施职业素质培养的关键,应依据“素质为魂”的职业教育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全面实施高职思政课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机融合。

(一)改革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强职业素质培养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教师要创造性地把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减增,调整充实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增加职业素质培养的比重,分项落实到具体的模块单元教学中,开展模块及单元教学,强调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突出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改革前的教学内容见表1,改革整合后的内容见表2。

(二)积极寻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综合素质教育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采取“教、学、做一体化”能力训练的教学组织形式。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在第一模块“适应转变,健康成长”单元2“了解高职教育,适应高职新生活”中(见表2),笔者把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为:(1)你是高职生,你属于我国大学生的范围吗?(2)我国的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普通高校、大专、中职、成人教育)有什么区别?采取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高职生可以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特征、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模式,走出对高职的失落感和困惑感,对高职生活充满自信。

在第二模块“树立理想,把握人生”单元8“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岗位职责”中(见表2),可将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为:(1)你的专业有哪些岗位群?这些岗位群又各有哪些职业道德要求?高职生如何提升职业道德素养?(2)如何提升××岗位职责和能力?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使学生了解职业的内涵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能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估,结合自己的专业,了解自己专业的岗位职责和要求,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

当然,教师应事先选好设计项目并提前发给学生,交代注意事项,至于怎样完成这些任务,由学生通过自己和小组共同完成收集整理资料、分析研究问题、展示作品等过程,最后师生归纳总结提升。通过这样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获得者和创造者;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咨询与指导、同学的研讨与协作,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判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社会适应与应变能力等。

第4篇: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范文

1.学校重视程度不一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承担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知识的实际应用,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学生们职业技能的训练。在这种培养目标的驱使下,有的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思政课课时缩水、教师不专业、学生忙应付的局面。

2.课程设置长短不一

在我国,一般的高职院校学制为三年,学生在校的前两年主要是学习专业理论课和公共基础课,不少学校为保证专业课的学习时限,包括思政课在内的一些公共课学时往往被刻意压缩。如根据国家文件要求,高职院校需开设三门思政课,其中要保证每周3学时的思修课教学时数,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达到每周4学时,据相关调查,我国不少高职院校在安排思政课时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缩水。缩水后的思政课学时,同时还可能收到见习或实习的影响,在课时上也不能保证足额完成。

3.教师授课方式不一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各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课,作为承担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任务的老师,他们是思政课堂上的主导者。为达到思政课在高职院校特殊的育人效果,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团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全力打造一只既有坚定思想,又能与时俱进,既有坚实的思政理论知识、又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的教学团队。这个团队能把枯燥的思政课变成活泼有吸引力的课程,提高大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这些课程。

4.学生学习兴趣不一

长期以来,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重实践教学、技能培训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得大学生们对专业课之外的课程缺乏一定的兴趣,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是硬着头皮上课,对一些公共课例如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思政课等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这些课是在浪费学生们的精力,这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同学上课不积极,没有学习兴趣,甚至逃课的现象。鉴于以上种种现象的存在,要改变思政课堂上的种种弊端,就必须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当前众多高校的课程都在进行课程改革,改革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作为高职院校所有专业都开设的思政课,也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目前,我国学术界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改革策略有很多,本文提出的改革策略是在通过大量的调查之后得出的结果,以期对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摸清高职院校教师的授课情况,针对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我们网上进行了相关的调查。通过调查100名学生,让学生填写调查表格,回收表格93份,回收率达到93%。通过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存在对学生状况了解少、课堂有闲暇时间、不征求学生意见、授课内容枯燥等问题,这些方面是需要我们思政教师去改进的。思政课的改革不仅是作为课堂主导的思政教师的改革,还应该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改革,思政课在教学方式上应更加灵活,要适时让学生们走出课堂去感受思政教育,例如,走进法院,参观革命烈士公墓、走进孤儿院等等。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上思政课上的突出问题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目的并不明确,只有少量的17%的学生为了学习知识,只有9%的学生为了接受思想教育。由此可见,大量的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目的不清楚,这也就会导致上课时教师的授课效果不明显。所以,高职院校应明确思政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通过第一节课来使学生们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还应该在开学之初,在校园里多多宣传思政课,为思政课走进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要注意的问题

1.学校明确目标

高职院校要把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线,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一切课程的首要目标。因此,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公共课就也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课程目标,努力把思政课和学生们的职业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有重要意义的。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相挂钩,使学生们认识到职业能力卓越,但是思想不过关,用人单位也不会青睐的。例如: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校安排实习的时候害怕吃苦、担心受累而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这明显是思想不过关的表现。目前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的时候重视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他们在衡量人才上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无才无德的坚决不用,有才无德的限制使用,有德无才的培养使用,有德有才的大胆重用。

2.教师把握好方向

通过调查表明,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众多的高职生对思政课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丧失兴趣,改革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新的力量源泉。高职思政课想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必须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思政知识的传授与育人密切结合,明确学生们的学习目的,主动征求学生们的意见,让学生把知识和社会实际相结合。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是必要的,作为思政课的主导者教师必须改革以往的原始课程教学方式,应该以思政课的知识系统为导向,通过灵活的课堂活动、学生机智问答、小组讨论等突出思政知识,让学生们感受到专业课外课程的吸引力。切实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要把握好学生学习方向。在保证学习方向的前提下充分给学生自由,让学生自主学习,重点发掘思政课的知识精髓,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建立起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其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第5篇: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范文

Abstract: Practic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alent training. The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talent training in enterprises-ru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mbined with the signific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talent training, points out the combination of practice and enterprise culture, of practice base and specialty practice base, and of practice content and specialty practice in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关键词: 企业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Key words: enterprises-ru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practic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319-02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己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决策。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国有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一股重要力量,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昆明工职院)是云南省国有特大型钢铁联合生产企业昆钢集团公司举办的高职院校,有近50年的职业教育历史,是云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既为区域上千家相关企业或上百家钢铁企业培养专门人才,同时还致力于昆钢集团员工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本论文即结合昆明工职院的实际,对企业办高职院校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一粗浅的探讨。

1 企业办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要求的直接性、特色性方面,更能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的条件与环境方面,与其他高职院校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

1.1 企业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持

企业举办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属于企业的组成部分之一,“校企一体”是企业与所举办的高职院校关系的最好概括。对所办的高职院校,企业在政策扶持、体制机制构建、经费投入、实习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必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这就为学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打造了坚实平台。

1.2 企业为学校提供庞大的教学资源

“企业有多大,学校就有多大”,企业与所举办的高职院校的天然依存关系,决定了企业对所举办的高职院校能够提供所需的庞大教学资源支撑。这些教学资源包括企业的技术资料、生产现场、设备、人员、产品工艺、管理制度、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等。以昆明工职院为例,其所依托的昆钢集团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企业现代化的生产设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习实践场地;集团下属十八家二级企业成为学校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技师进入学校兼职教师资源库,474人成为学校的外聘教师;企业的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等划归学校。企业资源转变为教学资源,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全方位地满足了学校教学的需要。

1.3 企业文化为学校提供独具特色的育人环境

“高素质、高技能”是高职教育学生培养质量的两个基本要求。“高素质”指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高技能”指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这些要求在现代企业文化中体现十分突出。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由于与企业之间有深度融合关系,必受到企业文化的辐射和影响,育人环境质量也大大提升。昆明工职院的举办企业昆钢集团公司,在七十多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创造价值、创造文明、造福社会”的企业宗旨,“育人、兴企、报国”的核心价值观念,“自我超越、求强创新”的企业精神,“雷厉风行、务实高效”的企业作风,“钢铁意志、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德才兼备、选贤任能”的用人理念,“学无止境、成就明天”的学习理念,“珍爱生命、保障安全”的安全理念,“认真做事,真诚做人”的个人修养等企业文化内容,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积淀和丰富现代内涵的企业文化,已经融入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学以致用,德优技高”的校训,“德高、博学、敬业、育人”的教风,“励志、诚信、勤学、明理”的学风,“艰苦奋斗、团队协作、追求卓越、务实求精”和“安全操作、安全生产”的职业素养,“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事”的学生“四会”要求,已经成为学院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内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共同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置身于这样环境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陶冶、熏染,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得到有效培养。

2 思政课实践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活动中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着重强化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思政课作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高职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如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必备人格和职业通用能力等)和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政治理论素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民主法制意识等)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思政课在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能否对所学理论知识、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理解并认同,能否将这些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与品质,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并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践教学环节是关键,它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借助优势,开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路径

企业办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条件与环境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有效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是企业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需要考虑的一个现实问题。结合昆明工职院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企业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起码可以做到三个结合:

3.1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企业文化结合

“校企一体”形式中的高职院校,丰厚的企业文化资源是其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大特色内容,结合企业文化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应该成为思政课具有特色的实践形式。昆明工职院的举办企业昆钢集团,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企业,它在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企业文化内容。学校的思政课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资源,组织开展多样性的实践教学活动:

①体验式实践教学活动。

通过企业参观或实习,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亲身感知和体验昆钢企业“牢记使命、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企业文化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探索式实践教学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实地调查研究,让学生系统了解企业文化体系,引导学生探寻企业文化的精神实质。

③参与式实践教学活动。

把学生带入具体的企业文化活动中(如企业大型纪念活动、庆祝活动、运动会等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知、领会企业文化的精神力量。

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在深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去体验探索参与,去感悟发现养成,这对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树立自信心,养成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观会起到重要作用。

3.2 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专业课实践基地结合

实践是高职院校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思政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专业课的实习实训,还是思政课实践,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人才培养。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习实训的结合就成为应然。

企业办高职院校多拥有一批保障机制稳定、运行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来科学搭建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的平台,把这些实习实践基地同时作为自己的教学基地进行建设,使之成为专业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双基地”,既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便利条件,也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落到实处。就昆明工职院来说,其与昆钢集团下属十八家二级企业建立的实习实践基地,同时也可以建成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3.3 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实践的结合

思政课实践与专业课程实践虽有不同的侧重要求,但却有着一致的目标,寻找一个最佳点,就能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在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习实训的同时,可以将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巧妙地嵌入专业实践教学之中,如在学生专业实习过程中,穿插职业道德体验、了解企业发展历史和现状、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体验团队合作等为主要内容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既接受了专业技能培训,又得到职业质素培养,实践两项内容合一,从而达到 “双育”(育才、育人)效果,还大大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总之,实践教学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育途径无法替代的。企业办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学校所在地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优势,探索适合自己的实践教学形式,才能真正发挥育人的作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宇飞.关于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困境思考.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2]马淑萍.坚持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正确的办学方向——紧跟现代产业,深融成长企业.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3]吕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06).

[4]孙由体.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3).

[5]刘兰君.论确立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中心地位[J].中国成人教育,2008(14).

第6篇: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范文

一、职校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贯彻现状及问题

与普通本科、专科院校相比,职业中专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特殊性。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层面上,也必须准确把握职业中专的特点,才能因材施教,达到教育效果。

(一)职业教育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关注度亟待提升。从课程设置的情况看,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两个文件,设置了相应的德育课程,不过没有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门课程。从笔者调研的情况看,职校的思政教育体系中普遍没有开设传统文化方面的德育课程或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题活动也很少。只有少数师范类中专学校开设有“国学修养”课程,也是作为文科的专业课设置,没有纳入思政教育的体系中。

就德育课程的本身来说,涉及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也相对不多。在职校开设的德育课程中,《职业道德与法律》和《哲学与人生》等课程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涉及,不过没有设置专门的章节。在一般职业院校的课堂教育实践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也关注不足,这就造成了传统文化在职校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比重不足。

(二)德育课程模式老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不够。长期以来,“讲授――背诵”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主导教学方法。这种课堂教育“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2]。在这种模式和方法为主的课堂上,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陈旧落后,教师缺乏创新精神,学生的贴近社会现实生活的主动思考更受到抑制。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的联系,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也很难发挥出来,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实际状况,也很难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效果。

(三)职校学生群体的传统文化修养水准有待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纪律与文化基础不够,传统文化修养水准更是普遍不高。在笔者所调研的学校中,由于近年来中职学校招生困难等原因,相当多的中专学校放宽了招生要求,大多数学校甚至不设分数线、不设门槛开门招生。这一先天不足的情况导致相当部分生源基础素质不够,纪律观念不强,甚至有相当数量的“问题学生”。如果没有能够触动其心灵的德育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其产生不良倾向或不当行为,教育的实际效果较差,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并使之内化为个人修养更是重中之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法制体系还不够完善,社会上滋生了某些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不良观念,在高职中专学生和家长群体中也有一定的市场。价值观念的畸异本身表明当前高职中专思想政治教育的在力度和效度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传统文化的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二、职校思政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的强大内生力量,也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针对职校学生社会意识相对不足、自我定位相对不清、心理素质相对不强的特点,在当前职业中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结合教材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实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一)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永恒的主题,《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规定“涵养爱国情感,增强权利意识、义务观念”[3]。爱国主义精神是凝聚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古代的民族英雄如屈原、范仲俺、岳飞等,近代的林则徐、谭嗣同,现代的雷锋、孔繁森,都是这一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在思政课堂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中专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感染,激发努力提升职业水平的爱国热情。

(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职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偏差,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便充满失败心理。长期不能很好的排解心中的郁闷,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走向极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可以成为激励他们奋发有为的精神食粮。《易经》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格言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的绝佳写照。具体到每一个中职学生,加强自强不息精神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勇于面对挫折,树立起坚强的意志,在职业的道路上创造新的人生。

(三) “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规定“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相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普高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的中职学生,则更多地通过诸如上网吧、下饭馆、逛公园、溜大街等多种方式较多地接触社会。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可能发现自己在学校教育中接受的是一套思想,但在现实社会中却奉行着另外一套准则,从而产生某种厌学、厌世的倾向。“知行合一”强调身体力行的思想,表明要想实现人生的理想,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这些对职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三、职校思政教育贯彻传统文化的途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呼唤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这是思政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探索和改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之道,是中等职业学校紧扣时代脉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手段。

(一)改革思政课程体系,重视历史教育。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除师范学校与导游等专业将历史课作为专业课开设以外,其他专业的思政课程均不包括历史课。在笔者看来,没有历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完整的。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 [4]。就中职教育自身的特点来说,通过系统的历史教育,能激发他们恪守传统文化的准则,培育良好的文化修养,并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内化为学习和行动的实践活动中,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好良好的基础。2014年4月1日,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5]。中职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较差,没有接受系统的高中历史教育,历史知识的欠缺更为严重,因此非常有必要在中职教育的思政理论课体系中开设系统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中职学生中存在的某种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厌烦乃至抗拒情绪,不仅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问题,还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够“接地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各方面都有体现,因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结合传统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内容,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思维、探究能力,开创一种接地气的教学新模式。

(三)创新教育途径,在课堂之外接受传统文化熏陶。课堂之外的教学也属于教学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就职业学校来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培养的重要目标,在思政教育中也可以结合文艺表演、工艺制作、技术展示、模型展览等实践教学方式,展示和体现职业学校的特色和风采,融入传统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精神,形成课内课外教育的新模式。

第7篇: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生;思政教育模式;创新

一、工学结合高职生培养模式概述

工学结合高职生培养模式以增强高职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突破口,以提高高职生职业素质、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根本原则,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也是我国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领域。

二、“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对教育者的影响。(1)提高思政课教师业务水平。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老师必须改变旧的观念,重新设计教学环节,对思政课教师本身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提升思政课教师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在“工学结合”视角下,思政课教师不仅仅只需要在课堂上传授专业知识,更大的责任是要承担着指导学生切切实实参与到企业实习实训环节中,在这种新的压力下会让思政课教师人文素养、专业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在无形中得到提升。(3)提升思政课教师工作能力。在“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已由原来封闭的校园教育环境走向现代化的、工业化的、开放化的社会教育环境,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应对并及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对受教育者的影响。(1)提高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高职生会通过在企业的实际的生产环境中的工作和学习,亲身体会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巨大作用,体验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体验职场中的竞争压力,让学生提前感受到社会的竞争危机感。(2)塑造高职生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在“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生在具体的工作实习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我。(3)提高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在“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生可以在企业实践环境下观察到企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培养其劳动观念、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促使他们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整,自觉自动的进行和未来职业相关的职业道德、操守等方面的自我教育。(4)培养高职生的创新能力。在“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生学会创新性的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让工作更高效的完成,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

三、“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陈旧。当前的很多的顶岗实习企业缺少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如一些企业仍在追求最大利益,将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脑后,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乏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离开校园没有老师的约,自我管理的时间相对较多,以往常采用的说理疏导法、情感陶冶法等已经不能适用于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工学结合视角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再固守于传统的教育模式,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突破本就使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了解世界的途径得到较大的拓宽,探索既不同于以往校内环境也不同于高校普通社会实践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新路径,使高职学生较本科等其他大学生的教育空间更具开放性和多样性,必须尽快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

(二)构建思想政治课程新体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模块的转变,搭建起职业性、主体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在保证思想政治课大纲内容不变的前提下,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调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比例,减少以教材为蓝本的课堂教学内容,增加对高职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从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相处的服务者,强化服务意识,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利益出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要深入研究和了解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困惑和实际需求,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功能落实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 张振越. 浅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8)

第8篇: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范文

关键词:思政教育;旅游专业;具体措施

校园是人才的集中地,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这在人才的培养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为了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适应当今世界激烈的国际竞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通过分析旅游专业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和思政教育与旅游专业课程的结合,论证思政教育融入旅游专业的必要性,并且提出实施的具体措施。

一、 旅游专业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旅游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甚至宗教、民族、建筑等都在旅游专业的研究范围之内。旅游学科内容的丰富性使学生对于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旅游专业教学中,中国历史、新疆民族的发展史、民族风俗、著名旅游景点、全国的重点景点和世界遗产名录等都是教授的重点,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教材、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授课方式,将祖国的青山秀水、民族风情、生活习俗等展示给学生,再加之把历史、地理、人文风情以故事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这样就会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通过课堂的讲解,加深学生对于祖国的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新疆的旅游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真实的事例进行讲解,并且通过对于新疆民俗风情和宗教知识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这种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形式,比单纯的思政教育要有效得多。

二、 思政教育和旅游专业课程的结合

社会大众普遍认为旅游行业是低投入、高收入的较为轻松的职业,但是,只有真正的业内人士才能明白其中的辛酸苦楚,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对此望而却步。因此教师在日常教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培养艰苦朴素的精神穿插在课程中。

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将旅游实践过程中的感受告诉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走入工作岗位之前就了解到旅游工作的艰辛,同时也要让他们体会到珍贵的收获和感受。在课程中通过介绍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素养的提高以及面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其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其在社会上能够做到独当一面。

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当结束学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不可避免地要与人打交道,与人交往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学生思政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遵纪、自信、爱国的精神。遵纪能够使学生用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社会道德规范自觉地约束自己,从而做一名正直而善良的人;自信是成为一名顶天立地的人的重要前提;爱国才能够使学生事事以祖国为重,以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重,以民族团结为重。在旅游专业课程的教授中,教师要设计多种模拟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处理。在这样的课堂模拟中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贯彻遵纪、自信、爱国的精神,形式的多样化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 实行思政教育的具体措施

现代社会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人文修养,还要具有科学知识素养,学习新的理论和思想,从而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时对待外来文化要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一味地肯定或否定。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可主要实行以下几项措施:

1.社会的重视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我们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行,要把思政工作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采用有效而强力的教育措施,不能因为学生的年龄而忽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2.学校的重视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应该在重视学生学业发展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德育发展的培养,应该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只有先学会怎么做人,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学校应该培养的不是只具有良好学习成绩的学生,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性素质的学生。

3.更新教育者的教学方法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实现教学方法的更新。部分学生觉得思政教育课枯燥乏味,这种现象与教育者是有一定关系的。作为教育者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然后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来授课,力求角度新颖、不落俗套,加上不回避现实问题,对于学生的判断给予认同,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学生接受教育的热情,这样才能引领他们走进正确的思维模式。同时,要注意实事求是,对于学生的优点要给予肯定,对于缺点也要给予批评,通过多种形式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总的来说,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学校领导的重视、教师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更新下,将思政教育融入旅游专业,有利于为旅游专业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符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9篇: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思政课;高职院校;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61-03

为贯彻“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省级示范院校――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该校已与130多家大中型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合作,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紧密型合作伙伴关系,把工学结合作为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尤其是各专业课程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改革[1]。在此背景下,高职思政课面临严峻挑战,也迎来难得的机遇。如何在严格执行“05新方案”的前提下,顺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推进思政课程改革与创新,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思政课教学提出的挑战

“工学结合”顾名思义是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以校企合作为载体, 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2]。其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的一种紧密结合,是学校为主体, 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一种现代育人模式。工学结合要求高职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教育教学计划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和实施。目前,从面上看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至少带来以下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实践、实训环节进一步强化,学时进一步增加。从各大高职院校的实际看,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内、课外实践教学)的教学时数超过了总时数的50%。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专业甚至达到70%以上。二是一些工学结合式的专业课程和专业教材纷纷出现。“十一五”期间,国家就启动了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这样的形势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高职思政课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转变教学理念

工学结合新模式首先给思政课带来的是教学理念上的挑战。思政课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独特地位。2005年教育部通知实施新课程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统一课程,启用材。思政课的这一特殊性是不是也意味着要游离在工学结合的理念之外,还是也要契合这一理念?这是首先要解决的认识问题。从思政课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学目标来看,与工学结合的理念完全一致,因为任何素质都必须通过“行”表现出来和实施出来,思想政治素质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或是书本上,而是要实实在在体现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因此,思政课也必须工学结合。

(二)创新教学方式

因学校每个专业安排工学结合的时间各不相同,教学进度的不一致给思政课的合班教学形式带来冲击;而同一个班级分批式的工学结合更使教学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这两种情况无疑对思政课教学安排、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外,目前思政课仍以校内课堂的理论教学为主,在教学方式上仍然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改革措施也大多局限于课堂内教学方法的革新,属于以教师为主体、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与工学结合所主张的工作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等教学模式相去甚远。

(三)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工学结合背景下学生的职业技能意识进一步增强,会更加重视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对思政课的关注度则进一步降低,思政课边缘化倾向加剧。同时,实训、实习、顶岗工作等形式实践课时的增加,使得思政课课时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如该院某专业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虽然计划学时68,但实际学时30不到,势必影响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

同时,工学结合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这显然有别于相对封闭和简单的学校环境。在社会复杂的环境里,曾经在思政课上接受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教育都会面临全面挑战,尤其是在工作过程中接触到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有可能抵消学校的正面教育,使教学实效性降低。

(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学生思政课学习成绩的评定是衡量和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重要一环。传统教学侧重知识的考察,应试特征明显,容易造成学生表里不一、知行分离。工学结合使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员参与相应的生产工作活动,其生产劳动过程成为整个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自然也是成绩考核评定的重要一环。所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在考核主体、内容、程序等评价方式作相应调整,突出学生行为和过程的考核。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机遇

常言道,机遇与挑战并存,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课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改革和发展的大好时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将成为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推手。

(一)拓宽教学平台,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突出和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这与思政课坚持的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知识武装人与实践过程锻炼人相结合的理念和原则,与强调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养成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等教学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3]。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为思政课教学如何落实以知识教育为依托,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供了借鉴模式和新的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借鉴这种教学改革模式,利用这个新的平台,在提高实效性方面加强建设和改革。

(二)提供锻炼舞台,有利于学生才能的施展

工学结合给学生创建了良好的能力锻炼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知识,又能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还可以学到企业的管理经验,为将来的就业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目前工学结合过程中,企业一般都付给学生相应的劳动报酬,学生可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大大减轻家里负担,甚至反过来贴补家用。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获得精神上心理上的自我满足和成就感,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观念、脚踏实地的作风、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这些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无疑也是思政课的教学任务。

(三)优化育人环境,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人才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环境,环境在学生思想成长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所谓“环境造就人”“环境塑造人”就是这样的道理。相对于学校环境的简单和封闭,工学结合创建了真实的物化环境和人际环境,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性有了更切身的体会,从而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事实证明,学生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更加独立、成熟,更加具有吃苦精神,更加认真学习,更加体谅父母,与人交流沟通也更畅通。这种环境育人的良好效果是课堂里教师苦口婆心的灌输所无法比拟的。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创新思政课教学新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理念的确立首先带动了高职学院专业课程的变革。专业课程工学结合新教学体系纷纷建立;教学场所从学校延伸到校外工厂车间;教学方式超越了简单的模拟,取而代之是各种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这与思政课以课堂灌输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谁优谁劣显而易见。因此,思政课必须契合工学结合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进一步探索研究性学习、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等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比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思政课教学中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设定某一学习研究主题或任务,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调查、讨论、多媒体制作、展示、答辩等研究性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参与、合作、探索、创新的学习平台,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共同学习中促进自身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依托校内校外实践基地,拓宽思政课实践教学新空间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05新方案”中明确了实践教学占1个学分。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常态化的重要机制。目前,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众多,思政课除了建立具有鲜明课程特色的教学实践基地外,还可以利用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来拓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渠道。比如把思政课的部分实践教学内容纳入到专业实践或工作实习的教学计划,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专用课时、教学任务目标及考核方法,不仅实现了基地资源的共享,还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渗透,以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校外开展实践教学固然重要,但因受到交通安全、学时、经费等问题的限制,学生参与面还远远不够。因此充分利用校内实践资源,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规划中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该实验区包括四个基地,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基地为其中的一个,下设两个中心即思想道德教育与传播中心和思想道德感悟与实践中心。前者以校史馆、广播站、橱窗、海报、校报等为载体,及时传播思想道德教育的各类信息。后者包括设立思想道德先进集体和个人荣誉室,定期布展全国各行各业有代表性的先进事迹,组织学生现场参观感悟;举办思想道德类学生社团和建立情景教学实训室,尝试人机游戏互动式等实践性教学。从而使思政课走出沉闷的小课堂,走向丰富的校园大课堂。

(三)加强校企联系,开启校企思政教育合作新途径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两端分别是学校和企业,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因此学校与企业不是两个相互割裂的独立体,而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关联方。既然专业技能的学习、专业课程的开发离不开校企合作,那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也必须有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参与。为契合工学结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思政课教学在内容和形式、时间和空间上要有所突破。教学内容上要增加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法规等职业素养方面内容,把它融入学生的工作过程;把行业前景、发展理念、企业精神等植入到学生的社会调查、专题研讨等学习任务中。教学组织形式要灵活多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租用企业场地,利用学生工作空余时间开展教学活动。

工学结合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往往不到位,而企业则更关心学生工作任务能否完成,从而造成学生思想教育的真空和缺位,因此企业和学校要密切联系,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固定的联系通道。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全程介入到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配合企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企业相关人员可以充当思政课的校外兼职教师,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合作开发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课程,以丰富教育形式和内容,实现优势互补,共培共育。

(四)引入多元主体,构建多方参与的综合评价机制

工学结合背景下必须引入多元主体的课程考核机制。考核主体包括学生自身(自评)、同学之间(互评)、任课教师(课程考试的评分)、辅导员、班主任(日常行为表现评价)以及实习单位主管或师傅(职业道德、纪律、礼仪、规范等评价)。这种考核机制绝对不是以往的一张试卷完事,而是考核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全过程的思想行为表现,把对学生的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思想考核与行为考核结合起来,科学、客观、全面、公正,大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年开始,就把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纳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成绩考核中,以四分之一的比例计入平时成绩,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通过内培外聘,打造思政课教学新团队

内培是指学校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培训。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指出,要培养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善于联系实际的教师队伍。一般说来,思政课教师习惯和熟悉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欠缺的是实践能力。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但思政课教师就很少有机会或被要求到企业锻炼,他们对工学结合的相关企业知之甚少,接触就更少,指导学生也就力不从心。因此从学校内部而言,要加大对思政课师资实践能力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下企业调研和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做到常态化、制度化。为加大校内培养力度,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江苏省思政课教师暑期培训、省党校骨干教师培训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课程培训以及台湾、新加坡等境外海外的教学理念培训等。还鼓励和支持教师学历提升,目前该校思政课专任教师中在读博士比例占30%。

外聘是指聘请校外人员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学生的思想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也不是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就能做好的,工学结合为思政课兼职教师的聘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定期聘请相关企业领导、专家、优秀员工、劳动模范等来校开展讲座、课程教学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以形成思想教育的合力。

总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社会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工学结合背景下思政课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顺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思政课才能真正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从而最终实现学校教育、学生成才和企业发展的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

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徐涵.工学结合概念内涵及其历史发展[J].职业技术

教育,2008,(7).

[3]梁英平,唐晶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提高思想政

治理论课实效性教改模式探索[C]//工学结合模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