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甲状腺肥大细胞探讨胎儿器官肥大细胞的差异 周彩虹,杨美林
白细胞介素-16在脓毒症肝和肺组织中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甘立霞,王晓东,刘友生
组织蛋白酶D和nm23基因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戴晓汶,方丽,俞郦斌
血清β-葡萄糖醛酸酶测定在早期肝癌诊断的意义 张弘,郑锐,杨波
六胺银染液配制方法的改进 郝春荣,吴人亮
L-NAME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影响 吴同林,刘德明,彭福宁
矽尘致肺泡巨噬细胞产生O2的原位显示技术 高俊玲,田艳霞,崔建忠
IL-1β和胎牛血清对大鼠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刘仕勇,张可成,杨辉
粉防己碱逆转耐阿霉素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抗凋亡作用 王金华,叶祖光,孙爱续
大鼠躯体感觉皮质即早基因c-fos表达的研究 孙桂媛,祝淑文,宁斌
软骨性肿瘤Ⅰ、Ⅱ、Ⅲ型胶原基因表达与肿瘤分化的关系 申丽娟,丘钜世,朱全胜
大白鼠脊髓、脑干和海马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研究 夏保芦,杨敏,张艳
鼻咽癌Epstein-Barr病毒的原位分子杂交研究 韩昱晨,贾心善,任燕萍
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OS表达的细胞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张宇新,高俊玲,孙树勋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对兔髂动脉内膜损伤的组织形态变化过程的影响 张曼,周爱儒,唐朝枢
一种显示胃幽门螺杆菌及其组织形态特征的双重染色法 田玉旺,冷咏梅,丁华野
异丙肾上腺素对大鼠心内神经节中生长抑素(SS)影响的研究 范玉华,李玉明,殷树仪
抗转移癌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李仲宏,肖宁新,黄华振
原位杂交检测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 mRNA在IgA肾病肾脏中的表达 王子慧,于鼎
不同死后时间骨骼肌运动终板乙酰胆碱酯酶降解变化的研究——酶组织化学定量分析(英文) 王慧君,刘斌,张艳
如何更好地显示弹力纤维 蔡俊杰,陆力
影响银浸染色质量因素的分析 胥维勇,杨红,李科
人慢性胃炎与神经内分泌G、D细胞关系的研究 周凡,唐福康,武一曼
人脑胶质瘤CDK4、CyclinD1和P16基因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姚雪峰,赵洪洋,朱贤立
外周伤害性刺激诱导大鼠脑干内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神经元的c-fos表达 高永静,凌树才
间隙连接蛋白基因connexin43、ER、PR表达在子宫平滑肌瘤中的相关性研究 陈必良,马向东,王德堂
食管鳞癌p53、c-erbB-2蛋白表达研究 廖琼,杨霞,孙维纲
PTAI在大鼠淋巴器官中定位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研究 陈丽华,汪涛,谢鑫
有关检测雌激素、孕激素、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水平的技术性探讨 蔡俊杰,陆力,阴继霞
人输卵管粘膜凝集素受体表达的研究 王舟,毛庆波,梁桂华
大鼠肠道内NOS与AChE、VIP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关系研究 吴红金,林传友,曹福元
大鼠脑缺血区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表达和LFA-1阳性细胞浸润的研究 雷万龙,刘勇,姚志彬
EnVision与特异性抗体的一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马大烈,郑青渝,李全华
应用冷Schiff组织化学法检测人体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的研究 于颖彦,张大先
胃良性病变不同部位粘膜肌形态改变及其意义 张树华,郑国钧,吴照敏
大鼠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的限制性细胞培养 石军,张可成,蔡文琴
BDNF,NT-3在鸡胚脊髓发育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王廷华,冯忠堂,邹晓莉
雌、孕激素对贝美格致痫大鼠大脑皮层、海马Glu和GABA免疫反应细胞的影响 王群,阮旭中,李震中
神经生长因子样免疫反应在发育期鸡胚脊髓的配布 冯忠堂,王廷华,冯曜宇
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的PCNA及其凋亡调控基因的表达 王立生,赵俊生,潘令嘉
动情周期中大鼠子宫和输卵管壁肥大细胞数量变化的研究 刘爱军,罗善云,孟运莲
大鼠脊髓后角内神经降压素对一级传入C纤维突触前抑制效应的形态学证据(英文) 李和,张亦农,张敏海
三种不同原位PCR方法的比较研究 顾广玉,吴丽莉,马大烈
去黑色素法在免疫组织化学中的应用 陈森林,王劲,粟占三
介绍一种简易的幽门螺杆菌分离培养法 黄庆华,佟素香,廖方
自动组织脱水机控制程序的编制与应用 姚海嵩,金晓龙,曹福妹
微波修复在细胞凋亡原位检测中的应用 吴萍,赵时宇,陈多恩
E-cadherin和CD44V6在食管上皮癌变过程及癌组织中的表达 吴名耀,吴贤英,郑瑞明,李乔山
Fas抗体对人胃癌SCG-7901细胞系生长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王炜,吕坤聚,王晨霞,张金山
散发性大肠癌组织及粪便脱落细胞p53蛋白的检测 范如英,李世荣,武子涛,吴霞
哮喘豚鼠肺内SP受体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吴昌归,孙滨,毛宝龄,饶志仁,高文
鸡中枢淋巴器官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与形态学 许乐仁,欧德渊,高登惠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铺片技术的改进及形态学观察 潘琳,周水平,蔡晓频,彭俊云
MALLORY磷钨酸苏木精染色及其应用 胥维勇,杨红,李科,杨群,董丹丹
结晶紫染色法显示弹力纤维的应用 苏庆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EV二步法和LSAB法的应用比较 蔡俊杰,陈源,赵菲,周军
淋巴组织H.E染色"发灰"现象的纠正方法 田玉旺,李琳,丁华野,邓永江
人的类胚胎干细胞中碱性磷酸酶的检测方法和条件 梁英杰
用BrdU标记技术观察大鼠内淋巴囊的S期细胞 黄孝文,肖红俊,汪吉宝,黄翔
垂体腺瘤分类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闫庆国,王军,胡沛臻,马福成,李玉松,王泊沄
环孢素A对大鼠心脏移植中血红素氧化酶-1表达的影响 张新华,顾晓,童蓓燕,杨尚琪,顾云娣,杨树平,钟翠平
腺苷预处理对培养大鼠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性膜损伤的影响 程蓓,张友云,陈锡昌,袁玉林,冯晓祥,雷岳山
MUC1粘蛋白在乳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张立新,王尧河,陆雅芬,李春海
人慢性胃炎胃粘膜内胃泌素及其mRNA的表达和意义 周凡,葛振华,武一曼,唐福康,王若愚,周维湛
PTEN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高庆蕾,叶飞,邢辉,李辅军,卢运萍,马丁
膈肌肌质网非序列依赖性DNA结合蛋白与膈肌功能的关系 黄卫卫,叶笃筠,白明,叶仕桥,吴萍
bcl-2与FAS在NO介导的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夏秦,李卓娅
CD15s抗原、CD44v6和E-上皮钙粘附素表达与胆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谷化平,尚培中,刘艳茹,倪灿荣
胚胎期下颌髁突软骨中糖胺多糖、纤维粘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的表达 陈新明,王丽,陈卫民,汪说之,李原
白介素-8与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形成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吕坤聚,王炜,陈慧生,陈华
Losartan和人参对实验性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影响的比较研究 曾和松,刘正湘
【关键词】生存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宫颈癌;免疫组织化学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1-0004-02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survivin and VEGF in cervical cancer
ZHANG Qi
(Department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Huafeng Hospital of Xinwen Mining Industry Group,Shandong 27141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gene survivin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in cervical cancer. Methods: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was applied to examine the expression of survivin and VEGF in 20 normal and 46 cervical cancer tissues.Results:Survivin was detected in 29 of 46(63.04%) cervical cancer tissues,but 10% in normal cervix tissues; the expression of survivin i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χ2=15.75,P
【Key words】Survivin;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ervical cancer;Immunohistochemistry
生存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凋亡抑制因子,它是一种结构独特的凋亡蛋白抑制因子(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与细胞分裂、增殖有关,在胚胎组织和恶性肿瘤中表达,且与肿瘤细胞的分化增殖及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正常成熟分化组织一般不表达或者弱表达。宫颈癌(cervical cancer)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宫颈癌组织的生存素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其对宫颈癌的发生的可能作用。
1 资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选择2005年3月~2007年2月在本院妇产科行手术治疗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宫颈癌患者46例作为研究组,年龄49~63岁,平均56.5岁,无严重心肺疾病、肾功能不全等合并症及伴发其他脏器恶性肿瘤。同期在门诊就诊的常规诊刮,经病理证实为正常宫颈组织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9~55岁,平均45.6岁。两组病例年龄、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检测方法:组织标本用40 g/L的甲醛液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并以苏木精伊红复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染色法检测标本中生存素的表达情况。生存素抗体购自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结果判断:生存素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内,为颜色深浅不一的黄色颗粒,细胞染色以细胞质内出现棕黄色颗粒为标准。阳性判断采用Sinicrope改良法[1],细胞染色计数所占比例在5个400倍视野区域下分为5级,0分:75%。染色强度分为3级,1分:弱染色,2分:中度染色,3分:强染色。每份切片计分=细胞染色数分数×染色强度分数,所得分数
1.4 统计学方法:本组数据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χ2检验。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凋亡抑制蛋白是迄今发现最强的凋亡抑制因子,生存素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凋亡抑制蛋白,高表达可以促进细胞增殖,它可能是一种癌基因,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我们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6例宫颈癌患者进行生存素检测,研究发现有29例(63.04%)呈阳性表达,而正常宫颈组织中仅有10%的表达,生存素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
新近研究表明,生存素也参与了血管形成过程,Augi等[3]应用VEGF和碱性成纤维因子(bF2GF)诱导静止期的内皮细胞分裂,结果显示,生存素的表达明显增强,提示生存素在血管形成过程中是一种保护性因素,其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周期来发挥作用。研究还显示,血管形成素在生存素作用下其表达上调,提示生存素在血管生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生存素在宫颈癌组织中的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生存素在宫颈癌组织的表达和在正常子宫内膜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生存素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但在正常组织宫颈中也有表达,在宫颈癌组织中缺乏特异性。
参考文献:
[1] Sinicrope FA,Ruan SB,Cleary KR,et al. bcl-2 and p53 on copro-tein expression during colorectal tumorigensis[J].Cancer Res,1995,55:237.
[2] 徐咏莲,刘少阳,江大琼.宫颈癌中survivin 、ki67 、cyclinB1 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4,13:184.
【关键词】
胃肿瘤;NFκB;免疫组织化学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1.95
作者单位:262200山东省诸城市公安局刑警大队技术二科(徐洪平);
威海市立医院消化科(王冉冉); 潍坊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刘江月)
核因子kB(nuclear factorB,NFκB)是调节细胞基因转录的关键因子,参与多种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可调控肿瘤的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2]。但目前对NFκB在胃癌中的表达规律的研究报道较少。该研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正常胃黏膜中NFκB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为防治胃癌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在本院肿瘤外科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共50例。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33~77岁,平均59.3岁。所选胃癌患者术前均未行化疗放疗,并且排除胃癌家族史。根据手术中所见记录肿瘤的部位、大小、大体类型、浆膜受侵犯及器官转移情况。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关于胃癌TNM分期法进行临床分期。
2006年12月取自本院胃镜室的镜下活检10例正常胃黏膜标本(胃镜标本)作为对照。
1.2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免疫组织化学步骤按说明书进行,用PBS液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
结果判断以细胞浆内出现棕黄色颗粒为NFκB阳性细胞,部分位于细胞核。无阳性着色细胞为阴性(),阳性着色细胞50%为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SPSS 25.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和四格表精确概率法,P
2 结果
2.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NFκB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胃癌细胞胞浆中,胞核亦有少部分着色,呈棕黄色弥漫性分布。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亦有散在表达。
2.2 NFκB在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 NFκB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4%,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0。NFκB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
2.3 NFκ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临床病理分期、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NFκ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临床病理分期、浸润深度无关,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分化程度有关,在中高分化胃癌、低分化胃癌的组织中,NFκB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6%和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NFκB表达与胃癌患者分化程度、淋巴结
转移的关系(例)
组别NFκB阳性NFκB阴性 χ2P值
分化程度高中分化15117.4800.005
低分化222
淋巴结转移有3159.8020.004
无68
3 讨论
NFκB是一种具有多向调节功能的转录因子,广泛参与许多基因的转录调控。近年发现,NFκB活性的失控与部分肿瘤密切相关[1]。有证据表明,NFκB的持续活化可作为包括乳腺癌、卵巢癌、结肠癌、胰腺癌、前列腺癌以及黑色素瘤等多种实体肿瘤的标志[2,3]。Sasaki等[4]对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分析,发现NFκB的活性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腹膜转移、肿瘤大小等临床病理特点相关,与胃癌患者存活时间负相关。通常情况下,NFκB以非活性形式存在于胞质,只有被激活后才从胞质转位于胞核发挥功能。当NFκB被不恰当激活,定位于胞核而不能返回胞质时,其功能可异常增高,进而改变细胞的正常信号转导,促进细胞癌变。本研究结果发现,NFκB在胃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4%且阳性信号多数同时出现在胞质和胞核中,提示NFκB活化与胃癌的形成密切相关,NFκB活化后可能进入核内,启动相关癌基因的转录而导致肿瘤的发生。正常组织中可出现NFκB的微弱表达,反映NFκB处于不断激活和失活的有序调控中,这是细胞调节正常生理功能、维持平衡必需的。NFκB表达与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
综上所述,NFκB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全过程,且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这些可能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及临床判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Loercher A,Lee TL,Ricker JL,et al.Nuclear factorkappaB is an important modulator of the altered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and m alignant phenotype 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ancer Res,2004,64(18):65116523.
[2] Yu HG,Yu LL,Yang Y,et al.Increased expression of Re1A/nuclear factorkappa B protein correlates with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Oncology,2003,65(1):3745.
【关键词】 抗原 CD95 基因 bcl2 NFκB 激光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CD59 gene on apoptosis of HeLa cell induced by HeNe Laser. MethodsHeLa cells were injected subcutaneously into the back of the mice in groupⅠ, and HeLa cells transfected with CD59gene into the back of the mice in group Ⅱ. After 24 h of the injection, the mice received HeNe laser radiation. Expressions of Fas, bcl2 and NFκB in tumor tissue were demonstrated via immunohistochemistry technique. ResultsCompared with group Ⅱ, tumor weight and the expressions of bcl2 and NFκB in groupⅠ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9.169;Z=-2.328,-2.367;P<0.05), while difference in the Fas express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ignificant (Z=-0.643, P>0.05).ConclusionCD59 gene may promote the expressions of bcl2 and NFκB, suggesting its antiapoptosis effect.
[KEY WORDS]antigens, CD95; genes, bcl2; NFkappa B; lasers
CD59是补体终末段的一种调节蛋白,它具有抑制补体攻膜复合物的形成、保护正常组织免受补体溶解的作用。近年来对CD59与肿瘤关系的研究比较深入,发现其与肿瘤的生长失控及转移密切相关[1]。本研究采用HeNe激光照射小鼠瘤区的方法,探讨CD59基因抗HeNe激光诱导凋亡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HeLa细胞、转CD59基因Hela细胞由本室保存[2]。凋亡相关基因 Fas、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bcl2)、细胞核因子κB (NFκB)免疫组化试剂盒购于武汉博士德公司。HNZSQⅡ型氦氖激光照射器为上海医用激光仪器厂产品。
1.2 动物选择与分组
取BALB/C纯系小鼠32只,体质量18~22 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2组。Ⅰ组每只小鼠脾区皮下注射6×106的HeLa细胞,Ⅱ组接种转CD59基因HeLa细胞,接种24 h后分别进行激光照射。
1.3 激光照射方法
采用氦氖激光照射器,输出功率为24 mW,能量密度为76.43 J/cm2,照射距离为50 cm,光斑直径为0.5 cm,原束照射。照射部位为脾区(瘤区),每日照射激光1次,每次10 min共15 d,实验第16天处死小鼠。
1.4 Fas、bcl2、NFκB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检测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5 结果判定
免疫组化染色胞浆或(和)胞膜呈棕黄色为阳性结果。参照文献[3,4]的方法,随机选取5个高倍视野(400倍),首先根据阳性细胞所占的百分比记分,阳性细胞数
2 结
果
2.1 两组成瘤率及肿瘤质量比较
Ⅰ、Ⅱ组小鼠的成瘤率分别为87.5%、81.1%,瘤块的质量分别为(0.848±0.047)g、(1.239±0.058)g,两组的瘤质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9.169,P<0.05)。
2.2 两组肿瘤组织中Fas、bcl2、NFκB蛋白表达
Fas、bcl2蛋白的表达定位于胞膜及(或)胞浆,阳性细胞多为弥漫分布,少数呈局灶性分布,其中两组Fas蛋白阳性染色程度无明显差别(图1、2);Ⅱ组bcl2蛋白阳性染色程度较Ⅰ组明显加深(图3、4)。NFκB蛋白的表达定位于胞核,阳性细胞的表达呈片状或簇状分布,Ⅱ组染色程度较Ⅰ组明显加深(图5、6)。
图1 Fas在Ⅰ组肿瘤组织中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00 图2 Fas在Ⅱ组肿瘤组织中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00 图3 bcl2在Ⅰ组肿瘤组织中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00 图4 bcl2在Ⅱ组肿瘤组织中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00 图5 NFκB在Ⅰ组肿瘤组织中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00 图6 NFκB在Ⅱ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00
2.3 Fas、bcl2、NFκB蛋白在肿瘤细胞中表达的比较
在肿瘤组织中,Ⅱ组Fas蛋白的表达与Ⅰ组比较无显著差异(Z=-0.643,P>0.05),而Ⅱ组bcl2、NFκB的表达较Ⅰ组显著升高(Z=-2.328、-2.367,P<0.05)。见表1。表1 两组肿瘤组织Fas、bcl2、NFκB蛋白表达的比较
3 讨
论
Fas、bcl2、NFκB基因是与细胞凋亡相关的信号分子。免疫细胞具有Fas配体,其可与肿瘤细胞Fas结合,通过激活caspase引起细胞凋亡[5]。bcl2基因在细胞抗凋亡中扮演重要角色,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挥抗凋亡作用:①bcl2基因能与细胞中bax基因结合,这种结合对bcl2基因抗凋亡起重要调控作用,其比值决定了细胞接受凋亡信号后的存活与否,如果bax基因占优势时细胞死亡,而bcl2基因占优势时细胞生存。②凋亡中DNA的消化需要相关的Ca2+依赖性核酸内切酶的参与,而bcl2基因也可以阻断Ca2+从内质网的释出,使依赖于Ca2+的核酸内切酶活性降低,从而阻断细胞凋亡。③bcl2基因是通过调节抗氧化途径来抑制细胞凋亡[6,7]。近年来发现,NFκB的激活可以促进肿瘤的生长,在肿瘤的治疗中是研究的热点,其具体机制尚在探讨中[8,9]。CD59是补体终末段的一种调节蛋白,它具有抑制膜攻击复合物形成,保护正常组织免受补体溶解的作用。近年来,国外报道已在多种实体瘤细胞中,如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及肠道肿瘤等发现有CD59分子的过表达,并与肿瘤细胞的抗凋亡及肿瘤的失控性生长和恶性转化密切相关[10,11]。因此,CD59分子已逐渐成为研究肿瘤细胞抗凋亡、逃逸自身免疫监视及肿瘤导向治疗中新的热点。
本研究旨在探讨肿瘤细胞表面CD59表达对HeNe激光杀伤肿瘤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Ⅰ组瘤质量及bcl2、NFκB蛋白的表达较Ⅱ组明显减少,差别有显著意义;Ⅰ组Fas表达与Ⅱ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这表明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CD59可以促进肿瘤细胞抗凋亡信号的形成,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拮抗HeNe激光杀伤肿瘤的效应,此结果与国内外报道一致。
总之,本研究从新的角度证实了CD59具有拮抗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FONSATTI E, ALTOMONTE M, CORAL S. Emerging role of protectin (CD59) in humoral immunotherapy of solid malignancies[J]. Clin Ter, 2000,151(3):187193. [2] 李冰,张学成,高美华. 藻蓝蛋白对Hela细胞CD59基因表达调控作用的研究[J]. 高技术通讯, 2006,16(2):196200.
[3]FROMWITZ F V B, VIOLA M V, CHAO S, et al. Ras P21 expression in the progression of breast cancer[J]. Human Pathol, 1987,18:12681271.
[4]姚济芬,郑伟,石一复,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2,6(2):7275.
[5]HERR I, DEBATIN K M. Cellular stress response and apoptosis in cancer therapy[J]. Blood, 2001,98(9):26032614.
[6]CHEUNG H H, ARORA V, KORNELUK R G. Abnormalities of cell structures in tumors: apoptosis in tumors[J]. EXS, 2006(96):201221.
[7]陈燕,郭云良. 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bcl2 和p53 mRNA 的表达[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2,38(2):124126.
[8]LIANG Y, ZHOU Y, SHEN P. NFkappa B and its regulation on the immune system[J]. Cell Mol Immunol, 2004,1(5):343350.
[9]BUBICI C, PAPA S, PHAM C G, et al. The NFkappa Bmediated control of ROS and JNK signaling[J]. Histol Histopathol, 2006,21(1):6980.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误诊;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
The clinical analysis of cutaneous m alignant melanoma misdiagnosed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sarcoma
WANG Xiaohong,GOU Xinming,ZHENG Yanxuan,et al.
Department of Pathology,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Yatsen University,Zhuhai 519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misdiagnosis reasons of the cutaneous m alignant melanoma.Methods One case of cutaneous m alignant melanoma misdiagnosed as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sarcom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 left lower extremity skin tumor histology to the main spindle cells, arranged like spokes were no obvious pigmentation, sarcoma and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were very similar, but the results of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the tumor cells S 00, HMB45 and MelanA positive diagnosis of cutaneous m alignant melanoma.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m 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complex, the lack of specificity, histological features varied, complex patterns, diagnosis should learn more about history, careful observation of slices, to be supplemented by checks to reduce misdiagnosis.省略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2岁,因发现左大腿肿物一年,快速增大1个月余就诊。患者一年前无意间发现左大腿近腹股沟处可扪及一直径约0.8 cm的圆形肿物,肿物渐增大,近1个月来,肿物迅速增大至直径2.0~2.5 cm,活动度好,无痛,表面皮肤无红肿、破溃。临床手术切除送病理检查。大体检查:送检结节型肿物一枚,直径2.5 cm,表面似有薄层,完整的包膜,切面灰白色,质地脆。镜下见肿物为淋巴结组织,淋巴结结构破坏,代之以呈巢状、片状或束状弥漫浸润的肿瘤组织,其间被细纤维结缔组织分隔,肿瘤细胞中等大小,胞浆透亮或略嗜酸性,可见嗜碱性或嗜双色性的大核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瘤细胞广普CK阴性,Vimentin阳性,S100、HMB45、MelanA阳性,CD34阴性。诊断为(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追溯病史,患者一年半前曾行左膝盖上方肿物切除术,术后诊断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调阅当时的病历,患者二年前发现左膝盖上方皮肤肿物,略突出皮面,肤色或略为淡褐色,无痛,皮肤无破溃,肿物渐增大,于当地医院手术切除,病理提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借阅当地医院的病理切片观察,见肿瘤位于真皮层,向下侵犯皮下组织,瘤细胞呈车辐状排列,细胞呈胖梭形,胞浆淡粉色或透亮,可见嗜酸性核仁,无明显的色素颗粒。加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瘤细胞广谱CK阴性,Vimentin阳性,S100、HMB45、MelanA阳性,CD34阴性。
2 讨论
恶性黑色素瘤是黑素细胞来源的高度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3%[1]。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2]。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病理组织和细胞形态复杂、多样,部分病例缺乏黑色素颗粒,给诊断带来困难。目前恶性黑色素瘤可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辅助诊断,但是如果经验不足或诊断时考虑欠缺容易导致误诊[3]。
2.1 误诊情况分析
本例肿瘤原发于下肢皮肤,临床检查缺乏痣或黑色素瘤的典型特征,组织学以梭形细胞为主,排列呈车辐状。从患者的年龄、发生部位、组织学特点三方面均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相似,但是仔细观察,发现梭形细胞较肥胖,胞浆空亮或略微嗜酸性,最明显的是有嗜酸性的核仁,这些都是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学特点。瘤组织中未见杜顿样巨细胞,未见泡沫细胞,这些都是不支持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地方,并且本例在术后半年即发生了淋巴结转移,这也是可以和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鉴别的要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也支持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
2.2 组织学特点
恶性黑色素瘤以其多变的组织学形态而著称,常见的细胞形态有:[4]大、小上皮样细胞,长、短梭形细胞,小圆形细胞和球样细胞,横纹肌样细胞,透明细胞,假脂母细胞,浆细胞样细胞,神经节样细胞等。这些形态的瘤细胞单一或多种混合存在于一个肿瘤组织中。在部分肿瘤的瘤细胞的胞浆中可见色素颗粒。排列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弥漫片状、旋涡状、束状、车辐状、巢状、小梁状、条索状、鱼骨状、腺泡状或血管瘤样、假状及假腺样等等,可以似癌也可以似肉瘤。在免疫组织化学方面,HMB45联合S100蛋白的表达对明确诊断有较大价值[5]恶性黑色素瘤因为以上恶性黑色素瘤的多样性,在进行外科病理检查时,应打开思路,在典型的病例中寻找不典型的地方,排除了其他肿瘤的可能性后确诊。
2.3 预后
恶性黑色素瘤如能早期发现、确诊,早期手术切除,90%以上可以根治[6],如病情发展到晚期,已发生转移,预后不良。
综上所述,恶性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可见早期正确诊断的重要性。在临床外科病理检查中,应仔细观察,开阔思路,并辅以辅助检查,避免误诊。
参 考 文 献
[1] 程惠华,戴西湖.肿瘤综合治疗手册.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88489.
[2] 李春英,高天文.恶性黑色素瘤基因研究新进展.实用肿瘤杂志,1998,13(6):321322.
[3] 纪小龙,徐薪,申明识.黏膜黑色素瘤的常见临床病理特点.诊断病理学杂志,2002,9(2):108110.
[4] 黄经光.恶性黑色素瘤42例病理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10):16081610.
Expression of survivin in human colon carcinoma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Abstrac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survivi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clinical feature of colon carcinoma. METHODS: In 46 specimens of colon carcinoma and adjacent noncancerous colon tissues, the expression of survivin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Of the 46 cases of colon carcinoma, 28 cases expressed survivin but survivin was not detected in adjacent noncancer ous colon tissues. The expression of survivin in colon carcinoma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patients age, gender and differentiated level (P>0.05), but with the metastasis of colon carcinoma (P
【Keywords】 survivin; colonic neoplasms; immunohistochemistry
【摘要】 目的: 检测结肠癌组织中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的表达,分析survivin与结肠癌临床特征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6例结肠癌组织和癌旁结肠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 结果: 46例结肠癌组织中survivin基因表达28例,癌旁结肠组织中无survivin基因的表达. Survivin的表达与结肠癌的发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结肠癌的转移有关联性(P
【关键词】 生存素;结肠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0引言
结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生存素(survivin)是迄今最强的凋亡抑制因子,在人类大多数肿瘤组织(如结肠癌、乳腺癌、胃癌)中有表达,而不见于成人终末分化的组织[1-3]. 我们发现survivin在结肠癌组织中,尤其是有转移的结肠癌组织中表达明显,而在癌旁正常组织中不表达.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200207/200408结肠癌患者46(男28,女18)例, 年龄35~82(平均59)岁. 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 病理诊断均经过我院病理科专家组复核无误. 标本选取包括肿瘤原发病灶、癌旁正常组织和淋巴结. 用40 g/L甲醛固定,由病理科进行包埋、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2方法
采用兔抗人survivin多克隆抗体(Neomarkers公司,晶美公司),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试剂盒 (北京中山公司). 实验步骤按实验盒说明书进行. 一抗稀释度为1∶200,以微波枸橼酸盐进行抗原修复, 3,3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 以胞质染成棕色为阳性细胞(图1).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P
2结果
在46例结肠癌组织中28例表达survivin蛋白,其中9例survivin呈强表达,16例呈阳性表达,3例呈弱表达(Tab 1). 经过统计学处理显示survivin的表达与结肠癌的发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不具有关联性(P>0.05),与结肠癌的转移有关联性(P
3讨论
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 IAP)家族的新成员. 近来研究亦证实它能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5].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survivin在结肠癌组织中高度表达,而在癌旁结肠组织中未检测到survivin蛋白的表达. 说明survivin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而且survivin的表达与结肠癌的发病年龄、性别和肿瘤分化程度无关,但与结肠癌有无转移有关. 因此,survivin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仅对患者预后判断及选择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而且对肿瘤的基因诊断、基因治疗也是不可缺少的探索过程. 它可能是一种癌基因, 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 是一个有潜在价值的肿瘤标志.
参考文献
[1] Ikeguchi M, Hirooka Y, Kaibara 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apoptosisrelated gene expressio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Cancer, 2002, 95(9): 1938-1945.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pathology features, pathology diagnose as well as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the testicula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Methods Testicula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is investigated by patholog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In this case, the testicula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is composed of medium or large lymphocytes. Immunohistochemistolly, tumor cells LCA and CD20 in these tumors all exhibited positive, while CD3,CD30,CD117 and CK proved negative. Conclusions The peripheral activation B-cell is the source of most of the testicula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Pathology biops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are very important for tumor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Key words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immunohistochemistry; testicle
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testicular lymphoma,PTL)由Malassez首次报道,非常罕见,预后差,临床极易误诊,国外统计其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2%,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7%,为男性50岁以后最常见的肿瘤,80%~90% 的组织学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1]。
1 材料与方法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标本,经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病理形态学观察,应用SP法进行7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LCA、CD20、CD3、Ki-67、CD30、CD117、CK。
2 结
果
2.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1岁,主诉为肿块,临床诊断为精原细胞瘤。
2.2 病理学检查结果
2.2.1 大体检查 组织5 cm×3 cm×3 cm,切开见3 cm×2 cm×2 cm结节状肿物,切面灰白,质地细腻,与周围分界清楚;
2.2.2 镜下检查 瘤细胞由中到大细胞组成,细胞圆形、椭圆形,泡状核,染色质较细,2~4个核仁,靠近核膜。胞质较少,嗜双色性或嗜碱性。有的瘤细胞体积较大,胞质丰富,有单个中位核仁,核分裂像较多。
2.3 免疫组化 LCA(+);CD20(+);CD3(-);Ki-67(增殖指数大于80%);CD30(-);CD117(-);CK(-)。
3 讨
论
DLBCL为弥漫增生的大B细胞恶性肿瘤,在西方国家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30%~40%,在发展中国家远要高些。在我国,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亚型。发病年龄的范围比较宽,中位年龄60~70岁,但也可以见于儿童。男性比女性稍多。DLBCL的共同形态特点为大细胞对原有细胞的破坏性浸润,受累淋巴结明显肿大,切面灰白均质,可见坏死,瘤细胞核可以为圆形,不规则凹陷状,可见核仁,单个或多个,胞浆量中等,核分裂像多见。WHO描述了4种形态学变异型:中心母细胞型DLBCL,免疫母细胞型DLBCL,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型淋巴瘤,间变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其中以中心母细胞型DLBCL为多见,肿瘤由中到大淋巴样细胞组成。细胞圆形,椭圆形,泡状核,染色质较细,2~4个核仁,靠近核膜。胞质较少,嗜双色性或嗜碱性。原发性DLBCL的细胞组织学除具有DLBCL的特点外,另可见多量残存的生精小管,瘤细胞在生精小管之间弥漫浸润生长。
原发性DLBCL主要临床特征为:老年患者相对多见,50 岁以上占78.6%,60 岁以上占57.1%。以无痛性肿大或阴囊沉重感为主要表现。近80%的患者就诊为临床I期,但恶性度高、全身播散迅速、预后差。临床上,DLBCL可侵犯包膜、附睾、精索、阴囊皮肤,并有向对侧、腹膜后淋巴结、CNS、Waldey’S环、皮肤、肺、肾、肝、骨、骨髓等累及的倾向。关于原发性DLBCL容易迅速全身播散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推测可能与易受温度变化影响而发生收缩有关,但其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原发性DLBCL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原发性DLBCL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精原细胞瘤:发病年龄低于淋巴瘤,平均40岁;大体侵犯旁组织少见;镜下瘤细胞常常大而一致,胞质丰富而透明,核中位,染色质呈块状,核仁明显,核分裂像可多可少,瘤细胞间可见少许淋巴细胞浸润;生精小管常被破坏甚至消失;瘤细胞常被纤维组织分隔成大小不一的巢状。与精原细胞瘤相比,原发性DLBCL生精小管保存相对较好;残存的生精小管之间有大量弥漫一致的淋巴样细胞浸润,瘤细胞常缺乏精原细胞瘤细胞质透明和胞界清晰的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精原细胞瘤PLAP特异性较高,呈阳性,淋巴标记LCA、CD20、CD45RO阴性,原发淋巴瘤淋巴标记LCA、CD20阳性,CD45RO阴性,可确诊为B细胞性淋巴瘤。(2)慢性炎:一般是化脓性炎转变而来。炎性渗出呈灶性分布,由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成分组成,一般不难鉴别。个别病例淋巴组织增生明显,转化的淋巴细胞如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较多,需进一步详细地追问病史、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检测等方能鉴别。
HE切片诊断比较困难。2000年Alizadeh[2]等用基因芯片技术鉴定了DLBCL瘤细胞基因表达模式有两种主要分子类型,并提示其为不同发育阶段的B细胞,一种类型如GCB-DLBCL。而另一种类型似外周血活化的B细胞(ABC)-DLBCL,前者预后明显好于后者。2004年Hans[3]等用基因表达谱分析结果为标准,将免疫组化套餐简化,用CD10、bcl-6、MUM-1三个指标将DLBCL分生发中心样B细胞(GCB)和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non-GCB)两型:(1)GCB 型:CD10阳/bcl-6 阳或阴/MUM-1 阳或阴,CD10阴/BCL-6 阳或阴/MUM-1阴;(2)non-GCB型:CD10阴/bcl-6 阳或阴/MUM-1阳 。GCB型5年生存率为76%,显著高于non-GCB (34%)。将免疫分型结果与基因表达谱分析结果比较,71% GCB-DLBCL和88% ABC—DLBCL与基因芯片的分型结果相似,所以Hans等提出的免疫套餐有比较重要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DLBCL属高侵袭性淋巴瘤,文献报道淋巴瘤进展快,预后很差。常在2年内有全身多器官受累。中位生存时间为9.5~12个月。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是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也是预后不良的因素[4-5]。目前,手术联合化疗是淋巴瘤的标准治疗方案,也可同时辅以放射治疗(如对侧的预防性放疗)。化疗方案多采用蒽环类药物为主的方案。如CHOP、博莱霉素(B)+CHOP等。近年来,抗CD20的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显著地提高了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的缓解率和生存期。随着分子病理学的发展,大量肿瘤基因及其蛋白产物的异常表达被作为分子生物学标记用于肿瘤的诊断、生物学特性的识别、治疗方案的选择,特别是肿瘤预后的研究。在侵袭性B细胞性淋巴瘤p53基因突变的探测中,有p53突变者化疗反应差,生存期短[6]。Adida等[7]用免疫组化检测Survivin在222例淋巴结DLBCL中的表达,60%病例有Survivin表达,阳性者的5年总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提示Survivin阳性与预后不良有关。
参考文献
[1] Zucca E,Conconi A,Mughal TI,et a1.Patterns of outcome andprognostic factors in primary large-cell lymphoma of the testis in a survey by the International Extra nodal Lymphoma Study Group[J]. Clinical,2003,21(1):20-27.
[2] Alizadeh AA,Eisen MB,Davis RE,et a1.Distinct types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identified by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J].Nature,2000,403(6769):503-511.
[3] Hans CP,Weisenburger DD,Greiner TC,et a1.Confirmation of the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using a tissue microarray[J]. Blood,2004,103(1):275-282.
[4] Seymour JF,Solomon B,Wolf MM,et a1.Primary large-cell non-Hodgkin, S lymphoma of the testi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patterns of failure and prognostic factors[J].Clin Lymphoma,2001,2:109-l15.
[5] Zucca E,Conconi A,Mughal TI,et a1.International Extra nodal Lymphoma Study Group.Patterns of outcome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primary large-cell lymphoma of the testis in a survey by the International Extra nodal Lymphoma Study Group[J].Clinical,2003,21:20-27.
【关键词】 胃肿瘤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肿瘤生长依赖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形成程度与肿瘤恶性行为及转移的发生有关[1]。近年来,关于恶性肿瘤血管形成的研究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在这些研究中,常用因子ⅷ相关抗原、cd31、cd34等染色来显示微血管,其中以cd34标记较为理想[2]。我们使用对cd34染色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胃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为胃癌临床抗转移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收集浙江省人民医院外科1990年10月~2000年11月间术前未经抗肿瘤治疗的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石蜡标本118例,均有5年以上完整随访资料;患者男性79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57.6岁(38岁~78岁)。按who 2000年胃癌分类标准:管状腺癌39例,状腺癌19例,低分化腺癌37例,印戒细胞癌11例,黏液腺癌12例;高、中分化癌70例,低、未分化癌48例;t1期21例,t2期26例,t3期45例,t4期26例;有血管侵犯89例,无血管侵犯29例;有淋巴结转移84例,无淋巴结转移34例;无远处转移63例,腹膜转移35例,肝转移20例。
1.2 方 法
从病理档案中观察每例标本的he染色切片,挑出肿瘤细胞丰富的蜡块进行实验。所有组织蜡块均连续切片,切片厚约5μm,多聚赖氨酸防脱片。制成的切片置于70℃烤箱内烤2~3h,放入58℃烤箱过夜。烤好的切片用锡纸包好,于4℃冰箱或室温中保存,备染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试剂:cd34(鼠抗人)和sp试剂盒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d34工作浓度为1∶100。免疫组织化学步骤: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操作按说明书进行,主要包括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抗原修复、3%h2o2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山羊血清封闭、滴加一抗、二抗及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复合物、dab显色、复染封片。
1.3 判断标准
肿瘤组织内mvd计数原则:①与邻近的微血管、肿瘤细胞或其他结缔组织成分不相连的标记为棕色的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簇均作为一个可计数的微血管。②可能源于同一血管、只是位置不同的血管内皮细胞均作为独立的微血管。③血管腔及红细胞不是确定微血管的依据。④肿瘤硬化区、肿瘤细胞稀少区及邻近良性组织区域的微血管不进行计数。⑤肌层较厚及管腔面积大于8个红细胞直径的血管不计数。肿瘤组织内mvd的计算:首先低倍镜下扫视整个组织切片,找到内皮细胞和瘤细胞染色清晰,背景对照良好,微血管数量最密集,肿瘤细胞分布最多的视野,然后根据以上原则,在200×视野范围内任选不重复的5个视野,计数阳性血管数,以cd34阳性血管数作为微血管密度(mvd),并用x±s表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对生存数据采用kaplan-meier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应用log-rank检验差异性,检验水准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1 mvd的分布及定量
血管内皮细胞cd34染色阳性,癌组织内及癌巢周围多量微血管呈棕黄色至棕褐色,深染,逗点状、小管状或条索状(见图1、2)。在所测118例胃癌组织标本中,mvd计数经检测符合正态分布,范围20.23~90.71个/mm2,均值54.90±2.61个/mm2,以其均数54.90个/mm2为界,高者53例(44.9%),低者65例,占55.1%。
2.2 mvd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浸润性生长、t3~t4期、有血管侵犯及有淋巴结、肝脏和腹膜转移的胃癌组织的mvd值明显高于膨胀性生长、t1~t2期、无脉管侵犯及无淋巴结、肝脏和腹膜转移者,低、未分化与中、高分化胃癌组织的mvd值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2.3 mvd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以118例胃癌标本mvd均数(54.90个/mm2)为界,将患者分为高mvd(mvd≥54.90个/mm2)和低mvd(mvd<54.90个/mm2)两组。mvd<54.90个/mm2和≥54.90个/mm2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44.70±4.68个月和24.48±2.42个月,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t=2.83,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36.2%(17/47)和8.5%(6/71),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χ2=12.14,p<0.01)(见图3)。
3 讨 论
已知肿瘤的形成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肿瘤无血管生成的克隆性增殖期和伴有血管生成支持肿瘤持续生长阶段。其中第二阶段的新生血管形成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和复发密切相关[3]。血管形成是一个多种调控因子共同作用下的复杂过程,在炎症、妊娠等条件下,体细胞产生正、负两种调控因子,它们相互作用调控新生血管的形成。在肿瘤组织内,肿瘤细胞也产生某些血管形成因子如bfgf、vegf等,引发肿瘤的血管形成,并对其生物学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4]。在我们的研究中,mvd与组织学类型无明显相关性,然而,mvd随tnm分期增加而增大,且在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比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明显为高,此外,mvd在有远处转移患者比无远处转移患者有升高趋势,结果与有关相应报道相似[5,6]。因而,肿瘤进展阶段新生血管化导致的血液供应增加是恶性倾向增加的最有力提示。
在本组实验研究中我们还发现,胃癌肿瘤组织内部的微血管分布没有规律,常浸润性地散布在瘤巢内而不是集中分布在肿瘤间质组织中,这表明肿瘤组织内的血管形成是在一种无序的状态下进行,形成的新生微血管与正常毛细血管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使它们比正常成熟血管更易被肿瘤细胞穿透,有利于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因此,结合上述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可以认为肿瘤的侵袭能力与血管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肿瘤血管数越多,肿瘤细胞进入循环的机会就越大,检测肿瘤的血管形成能力可以部分反映肿瘤细胞的侵袭扩散能力。
方义湖等[7]报道随mvd增加,结直肠癌患者的生成率下降,mvd的增高与结直肠癌的预后不良相关。我们对胃癌患者随访观察表明,高mvd组患者比低mvd组预后明显不良,高mvd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和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mvd患者,因此,肿瘤血管形成可成为判断恶性肿瘤预后的有用预测指标。我们检测mvd的意义在于探讨抑制微血管生成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从而为临床抗血管生成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随着对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生长对血管依赖的深入研究,抗血管生成治疗也可为胃癌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陆梅, 陈泽涛.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6):844-846.
[2] kimura h, nakajima t, kaqawa k, et al. angiogensi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s evaluated by cd34 immunohistochemistry[j]. liver, 1998, 18(1):14-19.
[3] yonemura y, fushida s, bando e, et al. lymphangiogenesis and th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egf)-3 in gastric cancer[j]. eur j cancer, 2001, 37(7):918-923.
关键词:胃癌;Ki-67;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胃癌(gastric cancer,GC)为消化道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我国每年胃癌新发病例占全世界新发病例数的42%,发病率、死亡率为全球平均水平2倍。Ki-67是较为肯定的与细胞周期相关的核增殖标志物,仅仅存在于增殖细胞的细胞核内[1],其表达随细胞周期的进展而增加,为反应细胞增殖活性的重要指标,广泛用于肿瘤细胞的增殖评估。
1资料与方法
1.1组织标本来源 选取收集2005年3月~2010年3月于安阳市肿瘤医院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326例胃癌患者的手术标本,入组患者术前均排除远处转移,均未接受放化疗、免疫治疗,术后均经过病理确诊。标本应用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分别用于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正常胃粘膜组织:取自手术标本中距癌组织边缘5cm以上的手术切缘,均经病理学证实为正常的胃粘膜组织。
1.2免疫组化
1.2.1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技术(streptavidin-perosidase,SP技术),染色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2.2结果判定 采用双评分半定量积分法,对Ki-67的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以出现棕黄色或棕色颗粒的细胞作为阳性细胞,Ki-67抗原阳性表达为细胞核呈棕褐色颗粒,在高倍镜下(400倍高倍镜下视野),随机选取5个视野(每个视野计数的细胞数不少于200个)。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免疫组化结果相关分析采用χ2检验。生存根据Kaplan-Meier方法进行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Mantel-Cox)。以α=0.05为显著性水准。
2结果
2.1 Ki-67蛋白在胃癌组织与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检测326例胃癌及相应的正常胃黏膜组织中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Ki-67蛋白主要表达于癌细胞胞核,呈棕黄色颗粒。在326例胃癌组织中,有204例Ki-67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为62.57%。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11.96%),胃癌组与正常胃粘膜组Ki-67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χ2=178.602,P=0.000)。
2.2 Ki-67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的关系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别从性别、年龄、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方面分析Ki-67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Ki-67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
2.3 Ki-67 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
2.3.1预后单因素分析 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Ki-67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存活时间之间的关系。入组的326例胃癌患者均具有完整的随访资料,术后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以后每半年随访1次。随访形式以门诊复查为主,其次为电话方式。随访时间3~8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5个月。将326例胃癌患者的病理学资料:肿瘤分化、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Ki-67蛋白表达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i-67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χ2=8.086,P=0.005)。同时发现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对胃癌患者的预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2预后多因素分析 为进一步明确Ki-67蛋白表达的独立性预后价值,应用COX模型对单因素分析中有显著意义的4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COX回归分析显示Ki-67、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为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
3讨论
Ki-67是较为肯定的与细胞周期相关的核增值标志物,仅仅存在于增值细胞的细胞核内[1],所编码的基因位于第10号染色体上,其表达随细胞周期的进展而增加,细胞分裂周期中,G0期不表达,G1后期开始表达,S和G2逐渐升高,M期达到高峰,细胞分裂结束后迅速降解消失,为反应细胞增值活性的重要指标,广泛用于肿瘤细胞的增殖评估[2]。
进一步分析Ki-67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Ki-67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存活时间之间的关系。将326例胃癌患者的病理学资料:肿瘤分化、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Ki-67蛋白表达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i-67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χ2=8.086,P=0.005)。同时发现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对胃癌患者的预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