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对策;天竺山森林公园;福建厦门
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物种以及所有的生态系统和它们形成的生态过程,通常分为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或生物群落(包括植物群落)多样性[1,2]。笔者对天竺山森林公园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探讨天竺山森林公园多样性的特点及其保护对策。
1自然条件
天竺山森林公园位于厦门市西北郊,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3′~117°57′,北纬24°35′~24°39′,东毗灌口镇,南邻东孚镇,西连龙海市,北接长泰县,距厦门市区36km,离漳州市区35km,至集美区、海沧投资区约10km。天竺山森林公园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23℃,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1℃,全年基本无霜。年均降雨量2 300mm,年降雨天数130d左右,雨水主要集中于4~6月,7~8月常受热带风暴影响。境内有溪头湖、两二湖、天竺湖、坑内湖、小龙潭湖等大小人工湖5个。天竺山森林公园属低山丘陵地貌,山体为博平支脉,大致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山峰连绵起伏,海拔大多在700m以上。厦门市区最高山峰均分布于该公园内,最高峰天柱山海拔933m,为茂密森林所覆盖;次高峰仙灵旗海拔916m,顶部巨石成群、形状各异。公园成土母岩主要为花岗岩,土壤以山地红壤为主,质地为黏质土或砂壤土,土层较薄,立地条件差。公园植被中,乔土层树种以马尾松为主,其次有杉木、相思树、木荷等;灌木层主要有桃金娘、杜鹃、柃木、冬青、小叶赤楠、黄瑞木、黄栀子、鹅掌柴、野牡丹、亮叶围涎树、岩柃等;草本层主要为蕨类和禾本科植物,常见有芒萁、扇叶铁线蕨、芒、五节芒等。公园境内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金钱豹1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苏门羚羊、蟒蛇2种。
2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天竺山森林公园原始植被几近绝迹,现有植被多为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其面积分别为1 658.87hm2和351.80hm2。植被类型层次结构简单,且林下地被物较缺乏。乡土植被缺乏,起源不清,影响遗传性状。树种种类单一,针叶化和纯林化严重,马尾松面积为1 531.2hm2占树种总面积的76.1%,占绝对优势;杉木和硬阔也占一定比例,面积分别为262.73 hm2和216.73hm2。成过熟林所占比例最大,占林分面积的62.3%;其次为中龄林,占16.6%;幼龄林最少,占7.5%。野生动物种类贫乏,其生境条件较差。
3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3.1进行功能区划,恢复生物多样性
森林公园建设基本上按照原林业部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总体规划和原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总体设计,确定森林公园的功能分区。在保证森林公园各功能区建设的同时,将生态保护区和生态经营区中原始植被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划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区,并计划沿溪头-两二湖外围建设秋色季相林带。从生态系统水平上和人为与自然更新条件下,在风景旅游区内开展退化人工林生态更替研究,使已退化人工林(或单一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得以迅速恢复,使已失调的生态系统日趋平衡和稳定。
3.2发展混农林业,使森林保持乔、灌、草、藓复层结构
由于自然植被群落具有长远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经济效益在短期间不易立即见效,发展混农林业则可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相结合,对于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有益于森林保持乔、灌、草、藓复层结构[3]。可充分利用森林公园空间组成多层结构,包括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植物群落,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及自我维持能力,减少病虫害的侵袭。可结合森林公园景观改造及林分、林种调整,实现用材林与经济林、乔木与灌木、乔木与草本植物、林木与经济灌木、草本植物的结合。
3.3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确立禁伐区
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是就地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主要措施和有效途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4]。在森林公园生态经营区和生态保护区内,把一切有保存价值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尽可能就地保护起来,对于相对面积小、具有当地特点、典型代表仙灵旗风景区外围交通不便地块的森林生态系统或天然林分应确定禁伐区,严禁人为活动,以减少干扰。
3.4从物种、遗传基因等方面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森林公园综合利用区内建立种子库,在生态经营区建立标本园及植物园,将优良无性系及其他优良基因保存起来,保护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为改良林木品种、利用优良基因、提高林分产量和质量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应注重对乡土树种挖掘和培养,乡土树种因其独特的分布区仍以原始种状态分布和栽植,有利生物多样性保护。
4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林业部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保护司.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 李双跃,胡妍妍,黄俊轩,等.城市水域生态景观设计探讨[j].华北农学报,2006(s3):140-143.
关键词:气候;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自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们为了更好的生存以及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不断向大自然争取生存空间、获取生存资源,大气环境已经发生了变迁。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不再只是局限于地表,而是扩张至大气,将影响逐渐布及全球,大幅提高了全球暖化的可能性。数据显示,大气中的CO2浓度已由产业革命前的280μmol・mol-1,增加到20世纪 90年代初的350μmol・mol-1,地球表面年均温也随之上升0.6℃。而由于大气的变化,也同样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进而对生物多样性的稳定遭到破坏。因此,探讨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具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手于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综述。
1.研究背景与进展
能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非常多,比如石油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的排放等,其中均含有能污染大气改变气候的物质。迄今为止大家较为熟知的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含量增高时,会引发温室效应,导致各项气候问题的出现。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直接或间接引发的全球、区域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大量证据表明,由于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全球的平均温度从1900年开始已经增加了0.8℃。且气候变化越恶劣,物种灭绝的风险就越大。中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较为复杂、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极易遭受气候变化所引起的不利影响,因此清楚认识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所产生的影响,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气候与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关系
2.1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具有很高的生物生产力和生物量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圈的稳定,维护全球生态系统的功能平稳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森林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气候的变化将在某种程度上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变化。随着气候的变化可以发现,气候不仅影响着森林的分布还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北半球一些森林林线有明显向更高海拔的区域迁移的趋势。另外森林生态系统是众多物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当气候变化超过了物种的迁移能力时,这些物种则无法抵御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使其生命遭到威胁,甚至出现灭绝的可能性。据预测,气候变化可能导致43%的物种消失,即大概5.6万种地方植物和3700种地方脊椎动物将会灭绝。
2.2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草原生态系统是草原地区生物和草原地区非生物环境构成的,典型草原是温带内陆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草原类型,其植物主要为旱生和广旱生多年生丛生禾草,中国的典型草原主要分布于北纬35°―55°之间。据调查,每年因春旱严重导致草原植物返青率平均下降10%一20%;乐馗珊凳沟猛寥浪分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随水分蒸发被带到地表,使大量盐分积聚于地表,进一步加剧了草原的退化。且当干旱发生时,草原土壤的蒸发量将远大于降水补给量,植被的生长也会受到严重的限制。
2.3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湿地生态系统属于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沼泽、湖泊、河滩、海岸滩涂、盐沼及稻田等。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气候变暖会使湿地分布面积缩小,大片的芦苇、苔草湿地退化为碱蓬地甚至盐碱光板地。使大量生存在湿地中的物种受到严重的影响,尤其是水生生物,由于水比列的下降使其生存空间受限,同时水中的含盐量增高,影响淡水生物的存活。除了水生生物,气候变化还会引起其他生物群落的变化,甚至有的种群可能会逐渐消失,严重危害湿地中生物的多样性分布。
3.展望
通过上述总结可以看出,气候的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陆地生态系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主体,必须得到及时的改善与防护,其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其稳定发展是基础。对于生物多样性已经遭到破化的生态系统要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通过适应性调整,减轻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降低损失。但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还需要从根源的环境保护做起,建立应对预案。在未来的几年中,我们仍然将重视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积极与广大人民群众配合,合力改善现有状况。让大家清晰地认识气候变化背后的严重性,自觉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倡导绿色,旨在建立一个良好的气候环境,创建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颜廷武, 尤文忠. 森林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综述[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0, 30(12):70-73.
[2]赵慧颖. 气候变化对典型草原区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07, 28(3):281-284.
[3]牛建明.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草原分布和生产力影响的预测研究[J]. 草地学报, 2001, 9(4):277-282.
[4]於P, 许红梅, 尹红,等.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和海岸带地区的影响解读[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10(3):179-184.
[5]王春磊, 晁晖, 孙迪. 气候变化对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1): 127-130.
[6]倪健. CO_2增浓和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J]. 大自然探索, 1998(1):1-6.
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成为21世纪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核心内容。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森林健康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恢复的简称。对林业而言,森林健康是一个新的术语,是国际上森林健康讨论的基础性内容。现有文献当中,对森林健康的定义有许多种不同的理解(赵良平,2007),是因为各个定义的立足点不同。因此对森林健康的理解和阐述有着本质的不同(曹国江,2007)。
一部分学者(Alexander等,1999;Covington等;1997;Richard 等,1997)认为,森林健康最早是指如冠层稀疏,不正常脱叶,叶子卷曲,脱色,大面积死亡等森林衰退的现象,以及风折、多发森林火灾、病虫害人和工林雪压等现象。而到了后期,许多学者开始研究森林在受压状况下的直接变化,并且将研究的范围从个体森林群落扩展到区域和国家范畴。
从森林健康的研究内容来看,20世纪90年代之前,关于森林健康的相关研究主要涵盖了物种多样性保护、森林资源的持续管理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 的 变 化 等(Society of American Foresters,1993)。从干扰的形式研究来看,包括病虫害、空气污染、林火、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特定问题。从空间尺度研究来看,现代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范围和对象包括森林群落、森林生态系统、林分以及森林景观(肖风劲等,2003)。从管理的相关研究来看,包括了森林的森林经营、森林的利用和恢复。从对森林生态系统特点研究来看,包括了森林生态系统活力、承载能力、恢复力、组织力(Allen Eric,2001)、服务功能(Aamlid等,2000)。
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近年来中国学者也开始关注和参与了森林健康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徐燕等(2005)对森林健康从3个层面进行了解释:一是从生态系统层面来看,健康的森林是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和物理环境的平衡的生态系统;森林健康应强调生态功能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效益,强调生态状态和过程以保证实现潜在的对森林的多种目的,而不应过分关注木材产量,在此基础上,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目标。二是从目标角度来看,森林生态系统理想的健康状态是,非生物和生物对森林的影响不会威胁现在和将来的森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需求。这看似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但却强调了未来性,实质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三是从综合角度来看,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是指森林既能够维持其复杂性,同时又能满足人类需求的森林生态系统的一种理想状态;与之相近的观点认为(甘敬,2006),森林健康实质上是森林生态系统既能维持多样性和稳定性,同时又能持续满足人类对森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需求的一种状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载体。森林资源管理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指的是木材以及各种林副产品,还应包野生动物保护、森林游憩、木材资源、水源涵养、放牧等森林的多种价值和用途。健康的森林并非就一定没有枯立木、没有濒死木和病虫害等,但它们一般均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上存在,它们能够保持森林结构的稳定,维护健康森林中的生物链和生物的多样性。高均凯(2008)等综合中美森林健康合作项目的实践以及对近年来林业生态建设的系统思考,认为现代社会条件下森林不仅具有自然属性、经济属性,还具有基础设施属性;而健康的概念具有社会性、多维度等特点。进而提出森林健康的定义为:即森林作为一个结构体,保持自身良好存在和更新并发挥必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状态和能力。
2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
美国林务局将森林健康监测、森林资源调查和森林健康的评价相结合设立了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林地生产力维护、水源涵养、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活力土壤保持、全球碳循环等6个领域的多个指标。其中,森林健康与活力是指狭义的森林健康,由3个指标组成:基本生态过程(如种子传播、土壤养分循环、授粉)以及生态连续性(检测到重要的功能性物种如乔木、附生植物、真菌、线虫、黄蜂、甲虫等),发生改变的森林面积和比例及超过某些干扰因素历史正常范围的森林面积和比例,受严重的空气污染或足以造成伤害的紫外线影响的面积和比例(John W,Coulston,2005)。
实际上,这一指标体系是在剔除了法律政策框架部分标准体系之后,直接采用蒙特利尔进程中关于森林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作为森林健康指标体系(曹国江,2007)。
国内许多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刘苑秋(2001)对人工恢复和重建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进行了特定的研究,提出这类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指标应该包括生物多样性、土壤健康指标、生产功能健康、环境健康等。李金良、郑小贤等(2004)对北京市水源涵养林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包括草本层盖度、灌木层盖度、枯落物层厚度、年龄结构、林分蓄积量、病虫危害程度物种多样性、群落层次结构、林分郁闭度等9个评价指标。有学者采用健康距离法评估森林健康状况,并基于自然—经济—社会的框架,设计了生物多样性、物质流、能量流、弹性维持力、组织结构;社会健康度、社会化水平、社会环境等健康成分、价值产出、经济投入;并具体到林窗和不同年龄结构的斑块、国际保护运动的力量和影响、林分垂直层次等64 项具体指标(陈高等,2004)。有学者认为,森林健康评价应从生态、生理、环境以及气象等五个方面进行,并将指标体系的构成相应地设计为生态要素:生物多样性、植被结构、植被类型、郁闭度、死亡率、林龄结构;生理要素:呼吸速率、NPP、光和速率;胁迫要素:污染灾害、病虫灾害、气象灾害;环境以及气象要素:年均降水、有效积温、总辐射等19个评价指标(肖风劲,2003)。周立江(2008)基于对森林健康内涵、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在分析我国森林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5类20项指标组。
(1)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活力评价:森林资源与布局,森林质量,森林安全,退化控制与恢复重建。(2)森林生物量及碳汇能力评价:碳贮量,碳循环能力。(3)森林生物多样性评价:物种与遗传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4)森林功能及价值的评价:森林水土保持功能,森林水源涵养功能,防风固沙及荒漠化防治能力,农业水利的生态安全,人居环境,社会经济效益。(5)森林健康社会支持能力评价:法规、制度的建设,经济政策,经营机制,经营水平,社会参与能力及生态文化建设。
3关于森林健康评估方法的相关研究
Mageau 等(1997)较早提出了森林健康评价的价值评价趋势模拟法。这种方法将多时间尺度、多空间尺度有效结合与互补,使用网络分析、模型模拟和信息技术等多样化的技术手段,评价森林健康状况。此后,中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陆凡等(2003)提出了VOR评价模型,该模型的评价对象的尺度可以从全国尺度到某一地块的林分尺度。陈高等(2004,2005)在对小班尺度的森林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的研究中提出了健康距离法(HealthDistance,HD)、综合构成指数法(Integrated Com posed Index,ICI)。肖风劲等(2003)参考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认为森林健康风险评价包括危害性分析以及风险综合评价、风险源分析与暴露等部分,并从可持续性、稳定性、和结构、功能完备性出发建立的评价模型。对全国的森林健康风险进行了总体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和东北地区森林健康指数较高,但由南向北健康指数逐步降低。张志诚等(2003)对典型胁迫的生态系统健康理论模型进行了探讨,并总结出有害生物胁迫下生态系统健康的理论模型(王晨,2009)。
4对相关研究的评价
森林健康问题受到关注开始于欧洲和美国,因此这些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目前的先进研究水平。因为重点关注的森林受害类型不一样,美欧的研究发展历程并不相同(王彦辉等,2007)。
20 世纪 70 年代,由于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森林受到了大面积酸雨危害,导致林木生长力衰退、树叶变色、冠层稀疏、甚至林木死亡,因此成为当时普遍关注并延续至今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对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觉醒和事业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推动作用(王彦辉等,2007)。从1983年起,德国就率先开始了森林健康(受害)监测,并很快扩展形成了覆盖欧洲的监测网络。德国等欧洲国家提出了具体的监测与评价技术和评价指标体系。
美国森林资源,特别是一些生态环境已发生变化的森林长期受病虫害、干旱、火灾的威胁。因此,美国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森林健康概念。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防治森林病虫害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70年代末又发展了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适当调控生态系统的各种物理环境、生物区系、寄主的抗病性、病原物的生存和繁殖等的“病虫害综合治理”新概念,使病虫害损失及数量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形成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90年代开始,明确提出了森林健康的思想,将火灾防治、森林病虫害防治上升到森林保健的高度。2003制定了全国森林健康战略,还对森林健康进行了立法,提出了“森林健康关系人类未来”的理念,成为森林管理过程中一条始终贯穿的原则,森林健康理念已在全国形成共识。
美国以前主要强调河岸带恢复、林火、外来有害生物、生物多样性等四个森林健康问题,最近又变化为荒地减少和无控制的森林游憩、林火和可燃物、外来有害生物入侵。而德国等欧洲国家,则主要针对工业污染导致的酸沉降对森林的影响,以及人工恢复的森林风折、雪压等抵抗力降低的问题(高均凯,2009)。
欧美上述研究的不同在于,欧洲更多强调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森林损害,美国更多强调火灾和病虫害对森林健康的影响。其实,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目前研究仍主要集中在评价技术和森林健康监测指标方面,而对如何维持和调控森林健康,还只处在经验总结的阶段,仍缺乏理论性地系统研究。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一、前言
一般而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分为“就地保护”(insituconservation)和“迁地保护”(exsituconservation)两种方式,前者是主要措施,后者是补充措施。普遍认为,生境的“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力和最为高效的保护方法。就地保护不仅保护了所在生境中的物种个体、种群或群落,而且还维持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运动的过程,保证了物种的正常发育与进化过程以及物种与其环境间的生态学过程,并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种内遗传变异度。因此,就地保护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三个水平都是最充分、最有效的保护,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途径。
就地保护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从而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的人为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推广,至l993年,全世界已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自然保护区8619个,面积达79226.6万hm2,约占全球土地面积的6%。中国自然保护区始于l956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过近40年的努力,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63个,总面积6818.4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6.8%,其中,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系统类和野生生物物种类自然保护区717个,面积6607万hm2。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现状与评价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分为森林、草原与草甸、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和海岸等5个类型,已建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共433个,面积4703万hm2。
2.1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中国地域辽阔,森林类型很多,分布很广,森林面积13370万hm2。据研究,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共分27大类460个类型,而森林生态系统就占了16大类,约185个类型。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开展最早,50年代和60年代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多半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371处,面积1429万hm2;另建有森林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l80个,面积337.8万hm2。两者面积合计1766.8万hm2,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3.3%。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的建立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大量的森林资源,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各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在科学研究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已建的森林类型保护区不仅数量较多,为全国自然保护区主体;而且分布较广,遍布全国所有林区和生物地理区域,代表着各种森林植被类型。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寒温带针叶林的黑龙江呼中保护区;保护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的黑龙江丰林、凉水保护区,保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辽宁白石砬子、医巫闾山,河北雾灵山,河南老君山等保护区;保护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林的河南鸡公山、安徽马宗岭等保护区;保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安徽古牛降、清凉峰,福建梅花山,江西井冈山,湖南公山、壶瓶山,广东鼎湖山,广西大明山,四川缙云山,云南哀牢山,察隅等保护区;保护热带雨林、季雨林的云南西双版纳,海南尖峰岭、白水岭、五指山等保护区。此外,我国还建立了一批保护山地森林垂直分布带谱的保护区,如吉林长白山、陕西太白山、湖北神农架、贵州梵净山、云南高黎贡山、哈巴雪山等自然保护区。我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已初步形成全国性网络,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与我国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虽然自然保护区面积已占森林面积的13.92%,但与我国林业用地面积相比,仅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72%。在保护区分布方面也尚有不合理的地方,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比较集中的福建、湖北、浙江、广东等省,自然保护区面积与其森林资源拥有量还不相适应,有待加强。此外,大兴安岭林区和黄土高原、太行山地区水源涵养林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也有一定差距。
2.2草原与草旬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草原资源十分丰富,现有草地约17300万hm2,占国土面积18%,主要分布在东北西部、内蒙古、黄土高原北部、西北地区以及青藏高原。草原类型主要有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4大类。我国草原和草甸自然保护区建设起步较晚,发展也较缓慢。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14个,面积137.8万hm2;另建有草地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4.4万hm2。两者面积共计142.2万hm2,约占我国草地面积的0.82%。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草甸草原的黑龙江月牙湖、吉林腰井子等保护区,保护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沙地疏林草原的内蒙古锡林郭勒保护区;保护干草原生态系统的宁夏云雾山草地保护区;保护山地草原和草甸的新疆天山中部巩乃斯草甸、金塔斯山地草原等保护区。我国拥有广大面积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众多,并孕育了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然而,已建的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不仅数量偏少(仅占保护区总数的2%),而且面积也很有限(亦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有些典型的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至今尚没有建立自然保护区。另外,从草地资源保护的角度看,现有保护区也远远不能满足我国草地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要求。
2.3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荒漠面积约192OO万hm2,占国土面积的30%左右[6],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主要类型有草地荒漠、典型荒漠、极旱荒漠以及高寒荒漠。我国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83年建立的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到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此类型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3006.7万hm2;另建有荒漠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560.2万hm2。两者面积总计3566.9万hm2,占我国荒漠总面积的l8.58%。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原始高寒荒漠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物的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保护高寒荒漠、高寒草甸和珍稀野生动物的羌塘保护区;保护极旱荒漠生态系统的甘肃安西自然保护区,等等。我国已建的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虽然数量不多,仅占保护区总数的1%,但面积很大,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45%。这些保护区的建立对维持和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保护野生动物和植被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荒漠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特别是西北地区将是21世纪我国能源和经济建设的重点区域,因而当前更要注重荒漠类型保护区的建设,尽可能多地划定一些保护区。另外,由于荒漠保护区面积大,难以封闭管理,因而要采取特别措施,加强对已建保护区的管理,禁止在保护区乱捕滥挖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要阻止保护区内非法采矿活动。
2.4内陆温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
内陆湿地和水域包括湖泊、河流和沼泽。我国湖泊、河流众多,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三江平原、青藏高原、蒙新地区和云贵高原;沼泽主要分布在东北山地、三江平原和川西若尔盖高原等。内陆湿地和水域总面积380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4%。我国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始于70年代后期,目前已建自然保护区16个,面积91.6万hm2;另建有内陆湿地和水域生境的珍禽、候鸟、水生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64个,面积675.4万hm2。两者面积合计767万hm2,约占我国内陆湿地和水域总面积的20%。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保护区有:保护原始沼泽生态系统及珍禽的黑龙江洪河保护区;保护高原湿地的贵州草海保护区;保护湖泊生态系统和珍禽的内蒙古达赉湖、吉林查干湖、云南茨碧湖、泸沽湖等保护区;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海南文澜江、四川通江诺水河等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滞纳洪水、抗旱排涝、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等功能,并且还是许多珍禽和水生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与繁衍场所。但湿地生态系统也具有脆弱易变的特点,易受自然条件制约和污染影响。目前,由于乡镇工业污染日益严重,许多湖泊和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甚至影响到人体健康。因此,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的建设,而目前湿地类型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都偏少。我国河湖众多,类型丰富,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面积在1km2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800多个,此类型保护区的发展潜力很大。
2.5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濒临太平洋,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近海水域纵跨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区。面积达470多万km2。大陆岸线长达1.8万余km,近海有5100多个岛屿。我国近海因地域差异形成许多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河口、港湾、红树林、珊瑚礁、岛屿和海流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到1993年底,我国已建立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25个,面积37.8万hm2;另建有海洋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31个,面积336.3万hm2。两者面积374.1万hm2,分布于从鸭绿江口到北仑河口的海岸沿线和近海海域。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保护区有: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海南三亚、临高角等保护区;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海南东寨港、青澜港,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广西山口、北仓河口、福建龙海等红树保护区;保护海涂湿地等保护区;保护岛屿生态系统的海南万宁大洲岛、浙江南麓列岛等保护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近海海域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l/2,随着海洋国土意识的不断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将逐年增加,海洋环境的污染也日益加剧。与其要求相比,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较大差距,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面积上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三、中国野生生物物种的保护现状与评价
中国是世界上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动植物种类约占全球动植物区系的10%左右。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特别是自第三纪后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未受冰川覆盖的影响,保存了许多在北半球其它地区早已灭绝的古老孑遗种类,特有种、属也很丰富。加强中国野生生物资源的就地保护将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巨大贡献。我国野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60年代,在80年代得到充分发展。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284个,面积1904.1万hm2。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257个动物种和类群以及国务院环委会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354个植物种的大多数都已得到有效的就地保护。
3.1野生动物的就地保护
在284个野生生物类保护区中,有214个为野生动物类型,面积1800.l万hm2。其中:——保护陆栖哺乳动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保护大熊猫的四川卧龙、唐家河,甘肃白水江、陕西佛坪等16个保护区;保护金丝猴的陕西周至、芒康等保护区;保护东北虎的黑龙江七星粒子保护区;保护亚洲象的云南南滚河保护区;保护长臂猿的海南坝王岭保护区;以及陕西牛背梁羚牛保护区,海南大田坡鹿保护区等。
——保护水生哺乳动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湖北长江新螺段和天鹅洲两白暨豚保护区;广西合浦儒艮保护区;新疆布尔根河狸保护区;辽宁大连斑海豹保护区等。
——保护以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浙江尹家边扬子鳄保护区;广东惠东海龟保护区;新疆霍城四爪陆龟保护区;江西潦河大鲵保护区;辽宁蛇岛保护区等。
——保护珍禽及候鸟的代表性保护区有: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辽宁双台河口、江苏盐城、申扎、云南会泽、甘肃尕海等鹤类保护区;山西运城、山东荣城、新疆巴音布鲁克等天鹅保护区;山西庞泉沟、芦芽山等褐马鸡保护区;陕西洋县朱鹮保护区;江西鄱阳湖、青海青海湖鸟岛、内蒙古达里诺尔、甘肃苏干湖等侯鸟保护区。
——保护珍稀鱼类和其它珍贵水产资源的代表性保护区有:黑龙江呼玛河、逊别拉河保护区;福建宫井洋大黄鱼、长乐海蚌保护区;辽宁三山岛海珍品保护区;广东海康白蝶贝和海南临高白蝶贝保护区;等等。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就地保护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野生动物种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之中,如华南虎、东北虎、白颊长臂猿、白掌长臂猿、朱鹮、赤鹤等种群数量均在100只以下。而且以往的保护主要集中在珍稀濒危动物种,而忽略了一些常见野生动物种的保护,继而使这些种类也走向濒危,如黄羊、狼、黑熊等。另外,以往的保护偏重于脊椎动物,特别是大型哺乳动物,而忽视了无脊椎动物,如昆虫、贝类的保护。对水生动物的保护也重视不够,这些物种都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
3.2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
我国已建立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70个,面积104万hm2。其中:
——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保护原始水杉林的湖北利川、湖南洛塔保护区;保护洪桐的湖北星斗山保护区;保护银杉的广西花坪等保护区;保护桫椤的贵州赤水、四川金花、邻水等保护区;保护金花茶的广西防城上岳保护区;保护苏铁的四川攀枝花、云南普渡河保护区;等等。
——保护珍贵用材树种的代表性保护区有:吉林白河长白松保护区;福建罗卜岩楠木保护区;福建三明格氏栲保护区;等等。
——保护珍贵药用植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黑龙江五马沙驼药材保护区;广西龙虎山药材保护区;等等。虽然绝大多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已在自然保护区得到保护,但由于有些物种种群不集中,在保护区内的种群量比较有限,而种群的相当部分散生在保护区之外,这些种群极易遭受威胁,应以建立自然保护点的方式加强对保护区外种群的就地保护。有些经济药材植物极易遭受人为破坏,即使在保护区内,也遭到偷采偷挖,如人参、杜仲、天麻等植物,对此,需要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此外,以往的植物就地保护比较偏重于大型木本植物,常常忽视对草本及灌木植物的保护,而草本植物往往因生活强度弱,对环境改变特别敏感,常因人类影响而更易走向灭绝。在今后的保护区发展规划中,应注意这些方面。
四、中国遗传资源的就地保护
遗传资源是指驯化家畜动物、栽培作物的品种资源及其野生亲缘种。我国农业历史悠久,遗传资源极其丰富。随着外来品种的引进、推广和高产品种的种子专业化生产,使家畜和作物的遗传多样性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特有的一些地方性古老、土著品种已逐渐消失。随着自然生境的不断缩小,一批农作物野生亲缘种正遭受生存威胁,有些已经消失。这些野生亲缘种对改良作物品质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应当得到有效的就地保护。在我国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中,以遗传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不多,主要有:保护栽培果树野生亲缘种的新疆巩留野核桃保护区、塔域巴旦杏保护区等;保护野生花卉资源的湖北保康野生腊梅保护区、黑龙江老山头荷花保护区等;保护淡水鱼类种质资源的江西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地保护区等。遗传资源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国际社会的日益关注。中国是世界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据统计,在我国栽培的600多种作物中有237种起源于本国。而我国在遗传资源就地保护方面差距较大,甚至尚未起步,很多工作有待于开展。例如,我国是水稻的起源地之一,分布有3种野生稻,但至今尚未建立野生稻生境自然保护区,随着农业开发,野生稻生境将日益缩小,不久将会消失,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国际性关注的热点,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中,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关健内容,涉及到国家的利益。因此,加强遗传资源的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问题,应给予特别的重视,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应十分重视遗传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力争多建立一些保护区。
关键词:连山林场;生态公益林示范区;技术措施;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127-02
广东省连山林场为省直属国有林场,坐落于广东省西北部,林场范围分布在连山、连南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6′~112°12′,北纬24°33′~24°41′。林场经营总面积9 749.5hm2,其中生态公益林占比超过61%,由6个工区8大块组成,林场群山绵绵,生态环境好。林场内的广东鹰扬关森林公园和金子山景区是当地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典范,现已成为了当地著名的森林旅游休闲景点,在当地及周边地区也很有名气。全场林地中山、低山和丘陵的面积和占比分别为:923.8hm2(10.2%)、7 049.3hm2(78.1%)、高丘面积1 052.8hm2(11.7%)。林场森林资源丰富,活立木总蓄积量325 290m3。林场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为主,系由页岩、花岗岩和沙岩发育而成。林场山地植被大致可分为蕨类大芒型、灌丛型、草被型和芒箕、岗松型。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广东省开始了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高峰期,先后开展了系列的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在水源涵养、防火林带、水土保持、荒漠化治理、林分改造、森林碳汇、生物廊道建设、森林公园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开展建设工程,林场形成了完善的森林体系结构,在植物群落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林分改造、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方面成为了省内的示范。现在广东开始了新一轮绿化造林大行动,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管护遇到了许多制约与瓶颈,因此,广东省率先在全省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和集体林区,开展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连山林场做为省级直属林场,是第一批省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单位。通过开展生态公益示范区建设这一载体,在建设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上立足创新,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新体系、新模式、新路子和新经验。通过生态公益林示范区以点带面发挥着示范典型作用,提升了广东省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再上新的台阶,改变了当前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不高、林相简单单一、补偿平均主义、生物多样性缺乏、发展水平不高、生态功能不强的现状。
1 示范区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1.1 示范区规划 生态公益林示范区规划首先要求生态区位重要,要能起到试验田和窗口的作用。对于林地要求连片集中、面积适中、便利交通、明晰产权管理方便和补偿落实。
1.2 建设目标 通过强化措施,因地制宜,一区一策,采取有效措施,将示范区逐步实现“林分质量提升,保护管理规范,经营利用合理”,充分发挥生态公益林示范区的规范建设、高效保护、科学管理、林业科普、生态监测、科技示范推广的示范功能,充分展示其建设成果,在经营管理的模式上试验探索[1]。将生态公益林示范区打造成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的基地,宣传生态文明的窗口,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的胜地,连山最美森林的典范。通过建设,使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内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使一、二类生态林的比例提升到90%以上,天然林、次生阔叶林、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比例大幅度提高。全面实行封山育林等管护措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更新和演替。以生态公益林示范区的建设为契机,动员全社会力量,掀起新一轮绿化连山新,为将连山打造成南岭真正的绿色生态屏障作出更大的贡献。生态示范区的设立及建设,将提高生态公益林质量,使生态公益林保护和经营管理体系得到全面的建立、健全,进一步建立补偿的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使全省的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经营管理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
1.3 主要建设内容 根据实际情况和建设条件,该示范区为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示范建设,主要保护珍贵优良乡土阔叶树种,保护北江水源、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发展,使示范区逐步实现“林分质量提升,保护管理规范,经营利用合理”,成为展示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果的窗口,探索经营管理模式的试验田,开展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的基地[1]。具体建设内容和技术方案为:一是设立宣传牌、警示牌,借助各种宣传媒体,对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相关法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广泛的宣传,使大众的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意识得到提高。在生态公益示范区主要入口处设立大型示范区标志和建设规划图,在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设置永久性宣传牌(碑、栏)。二是加强森林管护工作,建立健全护林责任制。落实示范区管护责任,按200hm2/人规定聘请专职护林员,并签订管护合同,划定责任区,制定护林员管理考核办法并严格执行。三是在示范区内实行全面封山,加强防火设施建设,促进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不断上升,充分发挥功能作用。对现有防火林带进行维修,开展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打造绿色的防火立体网络系统。应用无人机、防火了望台和先进的监测设备,打造现代化的防火监测网络体系。防火工作中,实行分片责任制度,做好群联群防工作,保护好森林资源。加速现代防火设备的应用,建设现代化的防火体系。落实好各项森林保护措施,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更新和演替。四是搞好示范区内林道建设。示范区内林道既是保护管理和护林防火的需要,又是展示示范区建设成果的需要,要在现有林道基础上进行维修和扩建林道。五是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加强大众生态文明意识。六是在示范区建立永久性样地,进行植物生长、群落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观测。
2 项目预期效益分析
2.1 生态效益 在生态效益上,项目实施有利于保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项目建成后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生态功能更能得到充分发挥,区内生物种类种群数量更为丰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护能力更强。每年1hm2的森林年可增加蓄水300m3,按每1m3经济替代值0.5元计,年蓄水效益150元/hm2。在固土与保土效益上,按标准林分平均每hm2森林每年保土30t,按10元/t计,每年每hm2其固土经济替代值300元。在气温变化中,相对于无林地,森林有储碳和吸收有害气体的作用,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来净化空气,为人类提供高负离子、高氧、低菌、少尘埃的清新怡悦环境。根据相关测定,每年每hm2森林可吸收135~170kgSO2;每天每hm2森林可吸收1tCO2,产生750gO2。此外,生态公益林在降低噪音、吸滞尘埃、调节气候、改善人居环境改善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也很显著。
2.2 社会效益 生态公益林示范区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劳动力,可为社会提供一定的劳动岗位,解决部分社会就业。研究表明,森林的最大价值不是木材产品,森林生态效益的总价值是其立木价值的几倍乃至几十倍。森林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地球上功能最完善、结构最复杂、生物产量最大的生物库、基因库、绿色水库,是维护生态平衡和调节气候的主要调节器[1]。生态公益林建设关乎国土安全,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的基本内容,完善的生态公益林体系,有利于保障现代农业生产以及水利相关设施的长期发挥功效。生态公益林的成功建设,能形成迷人的森林色彩和绚丽的生态景观,可以通过生态旅游业发展带来强大的社会效益,从而大力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3 经济效益 森林蓄积按每年生长量为3m3/hm2和600元/m3计算,“木材储备效益”1 800元/hm2以上。而森林旅游、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可以为林农增收,带动当地的第三产业发展。
3 结论
生态公益林示范区的建设是对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理的补充与完善,示范区集保护、管理、建设、监测、科普、示范推广于一体。通过示范区建设,可以提高生态公益林建设质量和管护水平、提高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积极性和有效生、完善生态公益林管理机构。建设生态公益林示范区,研究森林调节气候、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内容,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通过生态科普中心的宣传,让公众认识到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生态示范区建设,有利于保护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森林生态系统,维护保护区的原始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改善生存环境,从而可为当地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物资产 资产评估 评估方法
一、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背景
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地球上多种多样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人类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食物、纤维、木材、药物、工业原料和服务。与此同时,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对生物资产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且,由于生物资产本身的一些特性,其在人的劳动与自然力的共同作用下生长的,受自然规律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另外每种生物资产的生长、发育、成熟、结果都不同,因此,对生物资产的研究不管是从会计角度还是评估角度都是比较重要的。从会计角度看,全球范围内不管是组织、协会还是个人已经认识到生物资产的确认与计量问题,在这方面研究最早的是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ustralian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AASB)于1998年颁布的1037号(AAS35)会计准则,即自生和再生资产(self-Generating and Regener-atingAssets简称SGARAs)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以下简称IAS41)对生物资产的研究从概念的界定、初始确认到后续计量作了详细具体的介绍。我国在借鉴国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2006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
但从资产评估的行业讲,对生物资产的价值评估的研究很少。目前具体的生物资产的价值评估准则,这给从事生物资产的企业的经济活动带来了不便,制约了其快速发展。而且也不能很好地向信息使用者传递一些有用可靠的信息,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为了保证会计与评估的相互协调与合作,进一步体现评估对会计的补充和完善作用。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大潮中,生物资产的租赁、重组、典当、保险、交换等经济行为的不断增多,不能仅依据生物资产的账面价值来反映,还要借助于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以资产评估结果重新确定其价值。
二、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涉及生物资产的企业与日俱增,探讨生物资产价值的评估问题,对评估行业和企业都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从理论上讲,首先,为生物资产价值评估做出理论贡献。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对其他行业,尤其是农业资产评估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价值评估理论,可以得出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目的、依据和方法。在评估范围越来越细、越来越广的情况下,可以为进一步研究资产评估理论体系和评估方法、模型提供参考,对于推动资产评估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其次,可以推动会计学相关理论在该领域的应用。从实践上讲,有利于建立全行业统一的评估准则,使评估机构能够很好的按照规范行事,使生物资产的评估更加明朗化;有利于持有生物资产的企业更好地掌握本企业的资产价值情况,促进企业加快生产,提高企业资产价值;有利于不同地区企业持有的生物资产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比性;有利于生物资产的信息使用者获得全面、详实、可靠的评估信息;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和完善评估准则,加快我国评估领域的发展;有利于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发展;有利于协调有关评估各方的经济利益。
三、西方国家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现状分析
英国《评估指南》(红皮书)1996版指南12――森林与林地资源评估,提到了关于资源类植物价值评估的一些方法。《欧洲资产评估准则》(EVS)2000版指南5
贷款为目的的农业资产评估中将农业资产划分三个大部分来说明:第一部分介绍农业资产包含的内容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评估方法以及市场价值的确定;第二部分介绍了多年生植物的存在形式――正在生长着的、培育中的、收获的和其他形式的,还介绍了一些牲畜;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在评价这些动植物时影响因素和多年生植物的评估方法。《IVS指南10――业资产评估》2005版该指南中指出了生物资产是活的动物和植物,评估中将其划分为附着地的生物资产和非附着地的生物资产,将其区别于农业资产和个人财产进行评估,要求根据农业生物资产的类型和周期性按照市场法对农业资产进行评估。《澳大利亚评估准则与实践》对乡村资产评估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对生物资产相关不动产的阐述,如果园的建设投资、养殖设备、设施等评估。国外学者进行很多有关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从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的类型、评估方法和案例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国外比较流行的是条件价值法。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福利经济学对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非市场化商品与环境等公共产品价值的思考,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的评估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方法体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OECD)将评估方法分为三类,即实际市场价格法(市场分析)、模拟市场法和替代市场法。
从上述国外研究现状来看,虽然国际评估准则和发达国家的评估准则中对农业资产评估的研究有许多可取之处,但相对于其他资产评估研究来讲,起步较晚,而且也不成熟。各评估准则中只是粗略介绍影响生物资产的自然因素,都没有详细说明生物资产具体的评估依据、评估原则和不同生长阶段下的评估方法及一些参数的选取,未将其作为重点进行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及评估的范围的不断扩大,现有的国外的理论与方法不能满足生物资产发展的需要。
四、我国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资产评估行业是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属于新兴行业。1989年,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国有资产产权变动必须进行资产评估的若干规定》,这是我国首次提及资产评估问题的政府文件。1993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成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资产评估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涉及行业越来越广,技术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1996年颁布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规范(试行)》,2001年又颁布《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具体准则。但目前关于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文献很少,而且部分都是从森林资源或者森林生物多样性角度进行的,尚未对生物资产有较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本文从生物资产概念、森林资源价值评估、森林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作物种质资源价值评估和果园资产评估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生物资产的概念2006年以前,一些专家学者们借鉴IAS、《澳大利亚自生和再生资产会计准则》和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对生物资产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认识,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给出了生物资产的定义:生物资产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并将其划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为了研究方便可将生物资产划分不同种类:按其生物学特性分为动物和植物;按其生长周期长短分为一年生生物和多年生生物;按价值转移方式的小同,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
性生物资产;还可划分为成熟生物资产和未成熟生物资产(何梦圆、马慧,2006)。
另外,我国学者在会计核算基础上总结出生物资产和其他资产相比,具有下列基本特性:一是生物资产形成的特殊性。一般资产完全是依靠人们的生产劳动取得的,而生物资产是通过人的劳动和生物自身的生长、发育过程相互作用形成的。生物资产的价值形成除凝结有人类劳动以外,自然力作用的生长、发育会形成其增值;生物资产的经营受自然规律的制约,遵循自然规律,生物资产就会顺利地生长、发育,不断再生,反之则会消亡,失去其价值。二是生物资产的多样性。生物资产的种类繁多,这使其各自的生长、发育特点差异很大,增加了计价难度。三是生物资产经营周期的既定性。生物资产的投人、生产、经营、回收的周期完全决定于生物的生命周期,不同于工业生产周期以及资产价值转化的周期可人为控制。生物资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生物资产会计处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二)资源类价值评估资源类的价值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森林资源价值评估。我国资产评估协会尚未制定有关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相关规定,1996由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林业部制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以适应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事业的发展,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保护森林资源资产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和《林业部、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局的通知》等有关文件制定的,具体规定了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程序和基本方法,对林木资产评估、林地资产评估、森林景观资产评估及整体林业企事业资产评估作了详细规定,规范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行为。按照大范围森林资源包含的经济林也属于生物资产的范畴,此《规范》中指出了森林资源中林木、林地、森林景观及整体林业企事业的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
侯元兆等(2005)第一次比较全面地评估了中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出了生态服务价值,即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和净化大气的经济价值三项生态服务价值,首次得出了森林的这三项环境价值远大于立木价值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理论。王强(2006)按照森林资源资产的特殊性,以及影响森林资源资产价值因素的复杂性,详尽的介绍了各类森林资源资产的具体评估方法,包括市场成交价比较法、市场价倒算法、年净收益现值法、年金资本化法、收获现值法、重置成本法、序列工数法、历史成本调整法,重点介绍了运用收益现值法时应考虑的折现率问题和质量调整系数。该项研究中还按照不同种类介绍了各评估方法的应用,其中林木资产评估中从用材林、经济林、竹林、防护林和特护林方面,详细介绍了评估方法的应用及评估时涉及的影响因素。何梦圆、马慧(2006)研究指出,按照生物资产的特征,消耗性生物资产采用重置成本法和市场倒摊法进行评估,生产性生物资产按照生长阶段确定评估方法。邹继昌(2006)采用收益现值法对用材林林木资产进行评估,给出了评估参数及评估公式,说明了采用收益现值法的理论依据。谢德新(2006)提出了经济林按照生长阶段产前期、始产期、盛产期和衰产期进行评估,指出成本法主要适合于产前期,市场法理论上适合于任何长阶段,但现阶段因前提条件不具备限制了这一方法在经济林资产评估实践中的实际应用。经济林的收益年限在整个经济林寿命中所占比重最大,故经济林的资产评估主要以收益法为主。
(2)森林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北京大学教授张颖开创性地利用市场价格法、机会成本法和支付意愿法,对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进行核算,得出了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成果。吴火和(2006)研究认为,针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不同价值需要采用不同的计量评估方法,主要采用市场价格法、替代市场法和模拟市场法(假想市场法)。为提高评估的效率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与可信度,在综述了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研究和应用进展的基础上,尝试设计了基于专家知识的智能型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专家辅助系统(ESEFBA)。而且文献还列举了龙栖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物多样性生物资产类价值评估,从木材生产价值评估和林副产品生产价值评估角度对直接实物资源资产进行评估,其中林副产品采用的是市场价值法。李银霞(2002)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为例,从直接使用价值评估方法和间接使用经济价值评估方法两方面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进行论述。
(3)作物种质资源价值评估。作物种质资源又称作物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彩梅(2006)在对作物种质资源的价值概念、价值属性、价值特点、价值分类、价值内涵以及价值评估方法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作物种质资源的价值构成分类及其评价方法,提出了作物种质资源价值评估的原则和依据。其中涉及资产评估基本方法――市场法的应用。
(4)果园资产评估。应容枢(1998)在对果园调查研究基础上,根据果园的特征、经营果园面临的行业风险和涉及到的果园时间价值补偿因素,得出果园应采用重置成本法和收益现值法。
从以上对国内的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对于生物资产的概念界定问题从会计上已基本达成共识。由于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的不同,对生物资产的分类还是还存在争论。我国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农业资产评估准则,就生物资产的角度,对植物经济价值的评估的文献还是较多的,具体有经济林及林副产品,但没有涉及到其它植物,如蔬菜、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的评估方法及影响因素。并且对动物的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较少。
关键词:美丽珠海;绿化建设;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7003003
1 引言
珠海市在围绕开展创建“广东省林业生态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的目标上,组织编制《美丽珠海绿化建设规划》,对珠海市建设城乡一体的区域绿色安全格局进行研究。
2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2.1 地理位置
珠海市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西岸,濒临南海。地理坐标处于北纬21°48′~22°27′和东经113°03′~114°19′之间。东与香港、深圳市隔海相望,南与澳门相连,西邻新会、台山市,北与中山市接壤。
2.2 自然条件
珠海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全年气温都在0 ℃以上,是降水资源和热量资源都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多年平均气温为22.4 ℃,月平均气温最低为14.6 ℃,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8.5 ℃,极端低气温1.5 ℃,极端高气温38.5 ℃;年日照时数1605~2545 h,全年无霜日358 d,年平均相对湿度79%。
全市地势平缓,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依山傍海,有奇峰异石和优美的海湾、海滩。珠海市地处西江下游滨海地带,境内河流众多,西江诸分流水道与当地河冲纵横交织,属典型的三角洲河网区。珠海土壤可分为三大类:水稻土、自然土壤、旱地土壤。
3 森林绿地资源现状
据调查统计,全市保有林业用地面积48676.9 hm2,其中有林地32337.9 hm2,占林业用地66.43%;灌木林地14071.5 hm2;无林地1932.4 hm2;未成林地198.9 hm2;苗圃地136.2 hm2。有林地中乔木林31787.4 hm2,红树林518.1 hm2,竹林32.4 hm2。
植物种类丰富,共有维管植物202科、770属、1402种,其中野生维管植物约189科651属1196种,栽培植物206种。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6种,其中蕨类7种、被子植物9种。常绿针叶林有马尾松-桃金娘、岗松-芒萁群落和马尾松-岗松、桃金娘-鹧鸪草群落。常绿季雨林有黄桐、胭脂、假苹婆、鸭脚木群落和猴耳环、降真香、亮叶杜英一棕竹群落。海滩红树林即滨海盐渍红树林有秋茄树群落和桐花树群落,科目10多种。另外,防护林有木麻黄群落、台湾相思林群落和水松群落。
4 绿化建设的现存问题
4.1 生态用地受到破坏,林分质量不高
近年来,珠海市城市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建立在耕地、林地、水域等生态用地逐渐减少的基础之上,林地征占用现象普遍发生,导致城市生态基底遭受一定程度的削弱。全市森林资源林分质量不高,人工纯林多、混交林少,中幼林多、成过熟林少。森林主要树种为松树、桉树和速生相思。乡土阔叶树林分较少,且林分的质量等级不高。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以Ⅱ、Ⅲ级为主,森林生态效益较低。
4.2 城乡绿化发展不平衡,缺乏系统性规划
一直以来,珠海市绿地系统规划仅立足于建成区,呈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市区、郊区森林发展不平衡,侧重于城区绿地建设规划,忽视了城郊山体绿化、江河和道路林网等建设。对于乡村的生态建设不够重视,忽视了城市与乡村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主干道和主要河道沿线林网化、森林化建设力度不足,城区绿地与郊区森林的连通性不强,景观破碎化较严重,城乡绿地系统网络尚未建立。
4.3 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相对滞后,公园规模较小
自2009年以来,珠海市开展了凤凰山、黑白面将军山等9个森林公园和横琴滨海湿地公园、淇澳红树林湿地公园等生态湿地公园的规划工作。目前,已完成部分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的建设,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林地林木权属不集中,全市森林公园建设还未形成规模,与珠三角周边城市比较,建设规模与成效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
4.4 城市绿地结构相对单一,生物多样性不足
现有城市绿化建设片面强调绿地景观效果,盲目追求大色块和景观的一致性,单纯追求绿地面积,忽视生态过程,导致绿地平面化、草坪化,森林和防护绿地所占比例偏小,大大降低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
5 森林绿地规划
5.1 森林绿地生态建设规划
5.1.1 城区添景增绿工程
(1)建设思路。在城市及其周边见空增绿、见缝插绿,通过建设物立体绿化、林荫停车场绿化、森林家园等工程的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营造生态优美的宜居宜业环境,实现“城在林里、林在城中”。
(2)建设目标。通过城区添景增绿工程,有效提高城区的绿化总量,提高乔木和乡土植物的使用比例,增强中心城区各类绿地的生态功能、景观效果,保障中心城区绿地结构的完整。对全市停车场进行绿化改造,使林荫停车场推广率达到60%以上;推动立体绿化,以主要道路沿线两侧建筑物、公园绿地、边坡护栏等为立体绿化实施点,逐渐汇点成线,再集线成面,构建整个珠海的城市空间立体绿化雏形,使珠海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目标。
5.1.2 乡村绿化美化工程
(1)建设思路。结合“幸福村居”建设,科学统筹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运用生态学、林学、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优先、反映特色的规划理念和保护与建设并举的绿化方针,大力开展村庄道路、河道、庭院、宅旁绿化和公共绿地的建设,完善村庄绿地系统,推进村庄绿化美化,改善农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环境秀美的幸福村居”远景蓝图。
(2)建设目标。在现有“万村绿大行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通过绿化建设,使乡村中的绿地、水系、山脉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形成开放的景观生态格局;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景观空间系统,重塑乡村绿化景观;推动乡村农林产业和生态旅游发展,实现“全年常绿,四季有花,林路一体,花木配置,红绿点缀”的村庄绿化新格局,呈现出“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优美乡土景观。通过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基础设施的改善与提升、人居环境的生态化改造,为村民提供舒适优美的生活人居环境。
5.2森林绿地绿地资源保护规划
5.2.1 生物多样性保护
通过采取森林生态保育、森林生态恢复等技术措施,保护现有植被群落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增加物种多样性,改善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同时加强对珍稀濒危动植物、古树名木等重点对象的管护,大力推广乡土树种种植,落实各项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大力推广乡土树种,突显区域特色。有效开展植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促进乡土植物的回归利用,增加各区的植物多样性,优化城市绿地结构,促进鸟类、爬行类等野生动物在城市绿地中的栖息和繁衍。提高城市园林植物选择的多样性,形成乔木、灌木竹类、藤本、草本、水生植物多品种、多层次的园林绿化景观,为构筑丰富的园林植物群落奠定基础。
(2)建立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基地。以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为主体,建立植物迁地保护基地。围绕植物物种的收集、引种驯化、栽培利用,开展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研究。保护珠海地区典型生态类型和名贵园林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同时,加大珍稀濒危植物的人工繁育研究,形成一定数量的濒危植物保护种群,逐步建设园林植物收集和保护中心。
5.2.2 湿地资源保护
(1)加强管理建立市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湿地保护管理牵涉多个部门,包括林业、海洋、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湿地的保护管理必须由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进行管理和协调,建议成立湿地保护管理局,配备相关的湿地保护和监测设备,提升珠海湿地保护管理水平。制定珠海市湿地保护条例或细则,同时建立湿地保护执法队伍,使湿地保护管理能具体实施。建议执法队伍应和湿地保护管理局合署办公。
(2)推动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目前珠海的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太少,建议增加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建议新建斗门水松林省级自然保护区、鹤洲南湿地自然保护区、金湾鸡啼门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大浪湾黑脸琵鹭自然保护区等四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对红树林、鸟类本栖息地进行保护。
5.3 森林绿地生态保障规划
5.3.1 森林生态旅游建设
加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将凤凰山、黄杨山、淇澳岛、东澳岛、外伶仃岛等5个景区打造成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在中部依托山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游,西部平原区开展农家特色生态游,东部海岛开展海洋海岛特色生态游。积极开展海岛观光游和近岸红树林风景游,打造具有珠海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特色的滨海旅游品牌。加强旅行社建设,建立网络化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旅游产品开发水平和档次,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
5.3.2 生态文化科普设施建设
生态文化体系是珠海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利用生态文化的力量引导社会科学认识城市森林生态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倡导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和现代林业发展观,满足人们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主要包括森林博物馆、植物标本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城市园林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通过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和提高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时尚追求,为人们提供更多学习知识、陶冶性情、休闲放松的场所,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文化素质。
6 结语
珠海市通过珠海绿化建设规划,提升珠海市现有的森林绿地水平,为珠海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使城市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实现城乡一体化,构建生态功能稳定、结构完善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栾 勇,陈绍辉,尹忠东,等.珠海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问题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8.
[2]徐期瑚,罗 勇,薛春泉,等.森林珠海发展的理论与路径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14.
[3]李健博.城市园林绿化中的生物多样性研究[R].珠海: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6.
传统观念是城镇、乡村林业各唱各的调,而且追求的目标与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和我国经济社会、人类需求不相适应。城乡造林绿化是林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承担着生产生态产品、生物产品和环境效能服务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柳北山区几个县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过去林业发展、森林经营中存在问题,提出在绿色发展的引领下,应树立几个新观念,建设城乡结合、一体化的森林生态经济有机整体;把握几个抓手,实施城乡低消耗、高产出的林业发展转型升级。
关键词:
绿色化;理念;林业;转型;升级
指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1]。党的十五中全会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城乡一体化发展林业,将助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林业发展转型升级。
1绿色化理念是新常态下林业发展核心价值的体现
西德的VolkerKohler于1981年向国际林协第十七次大会提交“西德多效用林业的评价技术”研究报告,提出“:对森林的一切效用同等看待,不强调木材生产的主导作用[2]。”森林是多功能、生物多样性的森林生态系统。世界上没有任何生态系统替代森林的诸多生态功能,特别是固碳能力。减少碳排放最有效的举措是增加森林面积。现在,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已经认识到生态资源的价值,扩大乡村造林绿化,把森林引入城市,发展“城市林业”,防治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地处桂北山区的三江、融安、融水等县,资源型产业比重75%~80%以上,木、竹半成品企业成为工业企业主体。资源消耗多,经济效益低,污染物排放严重。随着工业化提速,城镇化加快,加大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森林经营不相适应的状况,使经营粗放,管理水平较低。人工林杉、松、桉、油茶、果木产量普遍较低,用材林不及全国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的一半,林分质量低。城镇林业偏重于视觉享受,生态产品生产力低,污染较严重。城市林业与乡村林业,共同本质是经营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产业。城乡森林不仅是生物产品、气候资源、景观资源、文化资源的硕大宝库,同时蕴藏潜在、巨大的生态资源生产力。城乡建设一体化森林生态体系,重在协调和共享。桂北虽是“老少边山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环境治理较滞后,但拥有生态资源生产力高、生物多样性的天然阔叶林,柳州市属六县及柳北、柳南区,均有较大面积、较稳定的国有林场林区,森林面积都在数万公顷以上,是绿色生态与安全屏障的可贵财富和靓丽名片。改变传统观念,发挥地理自然有利条件和资源优势,必将实现林业发展转型升级目标。
2绿色化理念引领城乡林业发展转型升级的探索
“美丽乡村,生态城镇”建设活动是新常态下绿色发展的重要实践,造林绿化是重要抓手,笔者认为应树立如下几个观念:
2.1造林绿化,优化环境,营造民生福祉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是陆地上生态产品、环境服务效能为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比拟的生态系统。释氧固碳、降尘吸尘、吸毒灭菌、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自然灾害,发挥重要效能。随着科技进步,森林开发利用已向生物产业、旅游观光、生态疗养等新领域延伸。增大环境的生态容量,缓解生态承载压力,关键举措是增加森林面积,发展城乡林业。
2.2注重整体效益,建设城乡一体化林业系统科学理论表明,高层次的事物,可以具有低层次事物所没有的性质,即整体可以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性质,这一点可以用景观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来说明。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当代森林经营进入到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走向整体、综合、协调。一句话,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一个县的范围之内,自然、经济、社会、人文诸要素相似,连接紧密,建设城乡一体化森林生态经济系统,首先要承认城乡林业差别,其次要逐步减少这种差别。城乡林业统一规划,有机布局,分类指导,建设一个有机森林生态整体,实现城乡林业整体下功能与效益1+1>2的飞跃。[3]
2.3树立低消耗、高产出生产方式变革观念在国际一系列学术会议上,普遍认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是一种包括行政、经济、法律、社会、技术等的行为,涉及天然林和人工林。它是有计划的各种人为干预,目的是保护和维持森林生态及其各种功能”。[3]乡村森林与城市森林都是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范畴。在新常态下,应该是把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变为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实施科技突破和生产方式变革。这是绿色生产、绿色经济的要求。既是对生产方式的新要求,也必将成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3绿色化理念引领城乡林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对策
3.1资源重点看质量,产品体现在生长量和效益从生态经济角度看,经济增长但生态环境恶劣,不是我们的追求,山青水秀且生活富裕才是我们的目标。森林覆盖率、绿地率、有林地面积、年造林绿化面积、活立木总蓄积,是林业数量层面上的指标,是衡量、考核林业生产、建设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考核指标。因为林业肩负着建设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两者缺一不可,而且生态体系建设置于首位。例如,柳北三县石漠化依然严重,水土流失、干旱、水灾、内涝在一些乡村、地域常有发生,生物性病虫害也常有发生,甚至形成灾害性危害。唯经济观不考虑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重近利、轻远谋,重生产,轻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近10年来实施的“珠防林”、石漠化治理、“一河两路”等较大林业工程,尚未发挥明显效能。新常态下的绿色发展,必须强调生态经济长远账、整体账和综合账,决不能重演为生产“进账”而生态“亏损”。
3.2多举措发展城乡人工林,保护天然林造林绿化是培育森林资源、提供生态产品的重要载体,是充分发挥森林功能、效益的有效途径。城乡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社会资源、财力资源,借助政策扶持和驱动、调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发展人工造林与天然林经营保护,创办林业专业合作社、林果场、公司+科研+农户联合,放开林地租赁、青苗转让,畅通林地和森林资源流通渠道,盘活资源家底,放开市场运转。工农接壤区,城乡结合部实行资金、劳力分担,效益共享。以城带乡,以工促林,工农互惠。水域、道路、城郊等林带、林地推行承包种植、管护。政府与承包人签署合同,定期检查、核实,包量包质。融安县阔叶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21.91%,公益林与商品林面积之比为3.1︰6.9,混交林面积仅占全县有林地面积2.83%。一是反映出调查资源数据有矛盾,二是阔叶林面积比例少。全国阔叶林面积占林分面积的49.3%。公益林也应采取承包方式,政府主导,加大公益林生态资源资金投入和政策、法规管护力度。运用道路、河流、农用地等,建设生态廊道把城乡森林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尽多地把自然林地、绿地引入城镇,形成高效率、生产力高、碳汇能力强的森林生态系统。
3.3实施科技突破,建立稳定高效森林生态系统降低消耗,提高产出率,是生产方式变革的新要求,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科技突破,减少土地占用率,降低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消耗。商品林选用较高立地类型的土地实施基地集约经营。水、肥消耗大,易降低地力的桉树,逐年减少造林面积。连续经营二代的杉木林地,不应连栽第三代。融安县西山种子园生产的杉木嫁接良种,综合指标年生长量比普通杉木种子提高20%,并实施工厂化培育壮苗,近年来已大量推广。油茶、金桔等经济果木林推广优良品种,淘汰老化劣种,对低产林进行技术改造。城镇造林以乡土树种为主。绿量大、固碳能力强、生长稳定的阔叶树种应占有主导地位。柳北三县选用城镇绿化乡土树种,例如:樟、阴香、桂花、酸枣、细叶榕、紫荆、柳、苦楝、黄兰、广玉兰、挂绿竹、蒿竹等。城镇森林生态主导,结合美化、香化。城市、乡村造林在突破科技实践中,注重优化林种树种的水平结构、垂直冠层结构、龄级结构。应用生态系统共生原理建立多种生物、多层结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运用生态位配置原理与生态位相适应的生物物种,利用环境资源的异质性,提高生产潜力,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3.4森林分类经营,谋取主导功能高产出从1998年开始,我国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指导思想是森林资源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分类经营的依据,专家们提出是“两论一化三划分”。即:林地分工论和林木定向培育论;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商品林、公益林、多功能兼融林。乡村森林、城市森林同样如此分类经营。实际上,乡村与城市森林就是实施分类经营,统一规划,区别指导。乡村的商品林,传统习惯仅指用材林范畴。根据市场需要,商品经济发展,经济林、果木林的生产和供应以商品形式在市场销售,都应归商品林。城镇郊区果木林和其他非木质林产品,均可培育商品林。选用优质土地,优越的地形、地势和坡位,优良品种,集约经营。城乡防护林、特用林、水源林、森林公园、公共绿地、名胜古迹观光景区以及庭院绿化等森林统称公益林。在公益林区和地段,视所处具置,主导功能,分类经营。江河沿岸、道路两侧、街道村旁、农宅庭院等营造的斑块状、条带状、网络状乔、灌林木,防护、绿化、美化多功能融合,综合经营,认真管护。
3.5产业建设生态化,禁止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林业的重要载体是森林、绿地。贯穿高山、峡谷、平原、城镇、乡村、工厂、庭院。切实贯彻绿色发展,重要举措之一是城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生产、建设的每个环节、每个方面,都要从根本上消除生产和制造污染物。植树造林彻底改变炼山整地的传统方法。变革山地炼山、全垦整地的方式,减少或避免采伐剩余物突然释放大量能量、大量有机碳和营养元素移出迹地,导致水土流失、水体与空气污染等状况。林地变更用途、伐木挖篼、林下间种、采摘果皮以及林下多种经营生产活动要严格规范,不能有大量泥石等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林木主伐、间伐注重林地清理和枝桠材充分利用。有专家提出,在林区生产林木半成品,城镇生产成品,有利于资源充分利用,同时减少废弃物形成的污染。城镇周边、河岸道旁、小区庭院,严禁各种污染物、垃圾乱堆乱倒和建筑废料的乱堆乱放。严禁污染物倒入河中。加强重点污染区基本设施建设和防护林带的营建、管护,把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地面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单位和居民小区、医疗卫生机构、工厂车间是污染源杂乱区域,需打破旧观念,绿色化引领这些区域建设以乔木为主,乔、灌、草、花多品种、多层次的多形状小片森林或绿地,切忌草坪、水泥地板占据主导地位。营造清新、气爽、宜居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勇诚.以绿色化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J].广西日报,2015,10,8(7).
[2]张嘉宾.系统林学[M].昆明1992,4,1(15).
1.1生态景观综合因子调查根据我国森林资源相关质量等级的评定标准,可以将生态景观综合调查因子主要内容归纳为景观质量评价因子、环境质量评价因子、开发条件评价因子。以森林生态景观综合因子调查为例,内容如:地文、水文、天象、生物、人文资源的评价(典型度、自然度、吸引度、多样度、科学性)及其等级,相关组合和旅游特色的评价;大气、水质、土壤质量,空气负离子、空气细菌含量,公园面积、区域条件、交通、基础设施、适游期等。固碳作用。对森林固碳效益的测度分两个部分:年积累量和现存储量。固碳作用的具体测算也分为两部分:①要测算被评估森林资源资产的固碳总量;②要考察其释氧总量。对两部分的评估值加和方为森林的固碳作用总经济效益。
1.2生态景观综合评分及分级通过蒸发量、森林固碳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综合效应来测定被评估森林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也可采用机会成本法,即通过对地形相似地区为维持与本地区相似的气候环境所付出的成本来测算被评估森林对气候调节的经济效益。依据生态景观综合因子调查,参照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对各项指标的评价等级进行数量化,依据数据化得分值确定评估区生态景观资源质量等级,从而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此外,还可以维持生物多样性。其经济价值的确定,采用机会成本法:通过对每种动物的生活密度、人工饲养成本、成长周期等数据的计算得出被评估森林维护物种生存降低的人工支出,再考察被评估森林物种多样性情况对其进行折现,可得因被评估森林存在降低人类维持生态多样性的成本,即森林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森林资产核查方法
2.1传统的资产核查方法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要求,有效的森林资产清单应依据规划设计调查、作业设计调查、林业部门建立并逐年更新至当年的档案资料编制。因此,森林资产核查方法可采用抽样控制法、小班抽查法、全面核查法。在全国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完成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重点将转向以林农为主体的小范围资产评估,在生产实践中全面核查法将广泛使。
2.2新形势下森林资产核查方法新形势下森林资产核查方法是在传统方式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对生态和社会效能的核查。如植物生物量、植物贮光能系数、土壤侵蚀情况、土壤理化相关数据、森林调蓄相关数据、森林旅游相关数据等,以及风景等级评定相关的核查内容,如森林景观质量、环境质量、开发条件等相关资料。在评估调查范围内,新增森林资产核查内容存在以下特点:核查内容不可能全部小班同时存在,小班内分布情况不均衡,部分因子没必要全部核查。针对此特点,资产核查方法也应作出相应变化,除传统资产核查方法外,设置调查样点和布设踏查线路等典型调查是非常必要的。样点核查内容主要有:大气、地面水、土壤、负离子、空气细菌、土层厚度、枯枝落叶厚度等。线路踏查的核查内容主要有:景观资源质量、环境质量、土壤侵蚀类型等。
3森林资产价值评估
3.1生态效能价值森林景观资源在环境、生态和美学上都有极高价值。森林景观属公共商品,没有交换市场,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市场价格,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核算,或采用模拟市场价格进行核算。评估依据森林生态小班资产明细统计内容、评估时期各种生态效能单位价值、评估时期资本化率、其它相关部门资料调查数据,按照国内外评价森林生态价值的流行方法,可测算“政府层面”森林生态价值,视具体项目评估此价值可同林木商品价值同时计入林木价值。以生态损失评估为例,其生态效能“政府层面”评估结果如:森林吸碳、放氧、保土保肥、调蓄、贮能、净化大气、生物多样性保护、减灾、生态旅游等价值。
3.2社会效能价值该指标测定应通过对被评估森林的科研贡献大小折算成经济效益,对其折现并加总即可得被评估森林的教学科研价值。对相关科研成果的统计工作可通过成立行业协会等方式进行。生态价值主要表现在生态旅游方面。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娱乐和休闲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渴望亲近自然,调节紧张的工作节奏,舒缓心情,使身心放松。对该指标的测定可直接通过其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所获得的营利收入确定森林资源资产的收益能力,对其折现求和,即被评估森林的生态旅游价值。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