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单细胞生物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单细胞的生物体》教材中首先安排观察酵母菌,再观察水中的小生物,然后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在短短的一堂课45分钟内要将这些探究活动全部做完是很困难的,而且问题情境的设定也不太容易,学生对酵母菌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虽有听说,但非了解,新课的导入情境设计,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在实际教学时,我遇到了以下问题:①如何搜集实验材料“群体化”,使学生主动积极参加实验活动?②如何课堂教学“实际化”,使学生能解决现实问题?③如何课堂教学“情感化”,使学生经历之,感受之,情感得以升华?④到何处采集“草履虫”?
因为单细胞生物体很微小,肉眼难以看到,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所以必须先从这方面动脑筋让学生有所了解。刚开始我按照教材编排,实验前化了大量时间准备实验材料:制备好酵母菌营养液,采集了河沟水,并且为了能保证课堂学生探究实验的成功,我在课前,先做了实验,并用摄像机将部分过程录制下来,准备在课堂上适时播放。我的准备应该是非常充分的,满以为应该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学生应该感兴趣。可是在上课时,学生除了按照我的要求做探究实验,积极性并不高,甚至有的学生坐着不原意动手,而是等着别人做好看一下结果,还认为这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一个细胞吗?”真是吃力不讨好!课后,我进行了认真反思,课堂上不管老师准备多充分,引导多么到位,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感兴趣;在于学生原意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积极配合;在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实际的动手操作。怎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呢?而我又可以少费点时间准备实验材料呢?恰好我通过观察发现我们校园里的一条小河里的水会因为气温、水质的变化,河水颜色有所改变,于是采集了河水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衣藻和眼虫两种单细胞生物体。这就解决了部分实验材料,并同时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准备。于是课前我将班级学生分成4人一个小组到河边采集河水,并要求学生平时注意观察河水颜色的变化,思考河水变化的原因。这样学生既能亲身体验生物的生活环境,又能为提出探究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并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时,我打破了教材的教学顺序。首先取出课前准备好的两瓶水(自来水和河水),让学生肉眼比较它们颜色的差异,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样的情景导入,由于学生参与了河水的采集,学生兴趣很浓,活动积极性很高,也很期待。然后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取一滴河水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了不少的单细胞生物体,学生很兴奋,甚至有的学生还发出了惊叫声“哇,它们还在动呢!”接着我叫他们对着课本说出它们是何种生物体,到此时探究活动进行得都比较顺利,学生对探究活动积极性很高。但进一步要求学生观察这些生物体的细胞结构时,由于它们运动速度很快,很难看清,我提示了一下,但没有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只好播放了我事前录制的视频,尽管如此,学生仍然很激动,原来水中还有这么多我们平时看不到的生物,水不是肉眼能看出来是否干净的,喝水一定要注意,不是什么水都能喝,一定要保护好水环境,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然后再观察课前准备好两份酵母菌培养液(一份用敞口广口瓶装的,一份广口瓶上加瓶盖盖紧),让学生认识到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活,体会到微小的单细胞生物也具有细胞结构,进一步认识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课后实践酵母菌的发酵作用,了解其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并在下一节课上展览自己的成果。有了这些生物学基础知识,学生才能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实际化”,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以往布置的课后拓展延伸活动往往做的学生不多,不少学生以其它主要学科作业多为借口,而不了了之,即使做也敷衍了事,没想到这一次,绝大多数学生不光做了,而且让我更加高兴地是,学生带来的成果很是丰富――有酒酿,有馒头,有酸奶,甚至有酒酿汤圆。我对他们的成果表示怀疑时,他们还拍拍胸脯,神气地说:“当然是我们自己做的!”我想这应该是经过多次实践修改的课堂,学生全员参与课前实验材料准备的课堂,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了承担者,由配角变为了主角,由被动接受变为了主动探究。当学生亲身体验而获取切身的感知的时候,“怦然心动,百感交集,浮想联翩,流连忘返……”,探究活动使他们兴奋,成功引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身边的生活环境中处处有生物科学,又能培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树立知识为生活、社会服务的意识。这也使我们教师看到新的课程教育理念引导我们只有创造性地上好每一节理论课,每一节实验课,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从而乐在其中。
可是为了“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这个活动,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说法,我多次到不同的地方采集草履虫,都没能采集到,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是由于农田里使用的农药多,还是因为温度的原因,到现在我也没搞清楚。不得已这部分内容,我采取的是多媒体课件教学。虽然学生有一定的收获,总感觉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没有同时启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不够高,空泛的课件演示,没有学生的参与,学生的热情,学习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很是遗憾。
细菌缺乏细胞壁结构仍可存活,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nuclearregion)(或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两大类群。
细胞壁(cellwall)是位于细胞膜外的一层较厚、较坚韧并略具弹性的结构,其成分为黏质复合物,有的种类在壁外还具有由多糖类物质组成的荚膜,起保护作用。荚膜本身还可作为细胞的营养物质,在营养缺乏时能被细胞所利用。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337-01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了课堂。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动画、视听等技术于一体,教师正是借助其独特的功能,解决了一些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运用多媒体于初中生物教学之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大多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思想容易开小差,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利用多媒体来渲染气氛,激发兴趣,为学生创造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例如在上“单细胞生物”这一内容时,学生对单细胞生物比较陌生,更不知道还存在着有如此微小的生物。我以《湖天春色图》曲为背景音乐,利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包括单细胞植物、单细胞动物和菌类等)。学生一下子被眼前奇妙的微小世界所吸引,仿佛身临其境。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一定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对生物的“亲近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于初中生物教学之中,可以有效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往往是教师们备课时主要考虑的一方面,因为学生只有拥有了兴趣,进入了了境界,才能去研究、去探索。通过课件展示能将图片,声像设备综合起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对教师导入新课的帮助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尿的形成和排出”一节,首先出示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和他的母亲的照片,并提出问题“田世国为什么会感动中国?”图片的展示和问题的提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心,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坚实的铺垫。同时还可以在网上下载关于学生比较关注的动画片角色,如把Tom和Jerry用到“从种到界”的课堂中,一场Tom寻亲记拉开了课堂的序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真正的知识点。
三、运用多媒体于初中生物教学之中,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生物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不能取代传统的常规教学。因此要从学生和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来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要根据上课的内容来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教材上有些内容,学生能能够看懂或通过教师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也能掌握的,就没有必要应用教学。但是,生物学上的有些内容,如结构、生理变化及现象等较为抽象、枯燥,上课时单靠课本上的示意图或挂图等模型是很难表达,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这此内容变得更具体,直观、生动有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同时,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上实验课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学生通过实验能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实验成功的乐趣,又能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不能用多媒体教学来代替做实验,像放“电影”一样给学生观看,这样是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实验会受到学校原有的设备,实验材料及时间等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开设的,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虚拟再现生物实验情景,使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初中生物教材中的一些生物学发现史例中的经典实验,如“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等,可以用动画课件模拟其实验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教学化难为易,突破难点。除此之外,课本上要求做的实验,如”酒精对水瘙的影响”,因实际情况不能开设的,也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提高教学效率。
四、运用多媒体于初中生物教学之中,可以丰富教学容量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在生物圈中,任何有生命的个体,都属于它研究的范畴,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书本、挂图、模型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授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在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信息,这些资料信息的获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从书本、图片获得,有的是从视频、网上、声音或自制动画得到的。这些多方位的信息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增大了信息量,使得教学方法更加地灵活多样。例如,一张“动物百科全书”光盘有几千种动物的资料,包括动物的生活环境、地理分布、动物的形态、食性以及叫声行为等,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取相关的信息进行编辑,创设学生需要的情景,在课堂上就能生动形象地演示生物教学内容。
五、运用多媒体于初中生物教学之中,可以培养主动学习能力
我国湖南医学院肿瘤研究室主任姚开春教授,证实人体确有促癌基因存在,并且还确定了它们在染色体上的具置。
好端端的人体,居然生来就有“促癌基因”,似乎令人不可思议。然而进一步思考之后就会知道,这原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是因为,原始的单细胞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它们能够自我生存、自我繁殖。当生命进化到一定阶段,单细胞生物就演变为多细胞的生物,于是出现了由亿万单细胞生命体组成的植物、动物,人类。拿人类来说,是一个个细胞联合起来组成了我们的眼,耳、口、鼻、肝、心、肠、胃……由它们联合起来组成了我们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然而,此时的体细胞已经不是原始的单细胞生命体了。它们的“生活方式”已经有了质的改变。就是说,此时的体细胞有了各自特定的形态、特定的结构、特定的功能,因而成为特定的体细胞了。
这种特定的体细胞,都要严格遵守人体联合体的纪律和规范,都要严格执行联合体的一切“指令”,都必须从事自己特定的工作。
不过,在每一个体细胞中,仍然保留着能“自我繁殖”的因子,这就是所谓“促癌基因”。因为癌变的表现就是体细胞不受约束地自我繁殖。而在正常情况下,这些促癌基因是被约束、被抑制的,它们将永远处于休眠状态而不会乱来。如果这些休眠着的癌基因被“催醒”,被“激活”,约束被解除,那些体细胞就会恢复“本性”而自我繁殖起来,就会变成癌细胞了。
催醒、激活促癌基因的因素多种多样,例如,人体联合体内部的分工系统失平、失控;或出现了某种不可修复的障碍、缺陷;或不能为体细胞提供必要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体细胞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谋求营养物质了,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卫自己了,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为自己创造生存条件了。一句话,只有反演到参加大联合以前的单独生存的原始状态去才能生活了――它增殖、再增殖,癌病由此而生成,由此而发展。
关键词:问题设计;生物教学;对策
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论哪种模式的教学,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提出问题,生物教学也不例外。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但在实际的生物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并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教学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对生物教学问题设计进行探讨。
一、生物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
笔者经过长期的生物教学实践发现当前的课堂提问教学现状主要包括两种:第一,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马上回答“是”或“不是”、“对”或“错”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第二,教师提出问题后,课堂上鸦雀无声,一两分钟过后,尽管学生进行了讨论,但只有个别学生回答了问题,无法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当前很多生物教师的教学问题设计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似乎非常活跃,但究其本质是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需要经过思考就能回答,缺少思考价值,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第二,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启而不发”,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不好。
二、生物教学问题设计的对策
(一)课堂的问题设计要面向不同层次学生
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生物课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性、探究性极强的课程,其问题设计的要求更高,只有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才能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更高。所设置的问题既要让优生深入思考,又要让中等生甚至后进生回答问题,这样才能让全体学生有不同进步。比如,在单细胞生物这节课中,出示单细胞生物的图片,包括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问题:“观察以下生物,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和思考,就会对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点有不同的理解,善于思考的学生会理解的相对深层,学困生理解的层次相对简单。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问题,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发展[1]。
(二)设计问题串,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综合学科,探究性和思考性是生物课堂的追求。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源于问题,问题是探究的源头,是让学生通过思考、推理和对比等思维活动来分析、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例如,在“细菌”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在病人进行手术时,为什么要对病人进行消毒?”“请你们谈谈对细菌的认识。”“细菌分布在哪呢?细菌分布无处不在,我们看见过细菌吗?”“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呢?因为细菌非常小,我们肉眼看不到。那么细菌究竟有多小呢?”“细菌的形态有杆状、球状、螺旋状,那么它的结构怎么样呢?”“细菌细胞包括哪些结构呢?每一种结构有什么作用?”[2]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讨论探究,完成对生物知识的深入。教师适当地给予引导和补充。学生通过一个问题的解答,完成了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又将知识点之间相互的联系和内涵挖掘出来了,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还重点理解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都是一个提升。
(三)注重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学科是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别强的一门学科,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其学习途径广泛,不局限于课本。因此,生物课的问题设计,要注重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联系,这样不但提高了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学生应用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健康和长寿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和追求,也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健康?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如何才能拥有健康呢?”学生进行相互讨论。这些都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分不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课堂教学设计即为问题的设计,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使学生内化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正是生物课堂教学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满足,真正实现生物课堂的高效教学[3]。
参考文献:
[1]周.注重问题设计,提效英语教学[J].新课程(中),2015(7):127.
[2]宋淑秋.浅谈《细菌》一节的有效理答[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6(1):15-16.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多媒体教学 学习兴趣 主动学习能力
2013年3月,我听了一堂生物公开课。任课老师讲的是八年级下册的“鸟的生殖和发育”,利用多媒体PPT课件,通过导入新课、预习问题、活动探究、课堂检测、归纳总结五个环节进行课堂教学。课件设计得很完整,内容也很丰富,涵盖了所有知识点。该老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信息量大,针对生物的教学优势尤其明显,但他忽视了多媒体教学应遵循的辅原则,也忽视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所以这堂公开课上得不是很好。在教学中如何扬长避短,对多媒体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重点问题。下面我结合生物教学实践,谈谈对多媒体应用的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益处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大多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思想容易开小差,学习效果往往不理想。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上“单细胞生物”这一课时,学生对单细胞生物比较陌生,不知道还存在着如此微小的生物。我以《湖天春色图》为背景音乐,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包括单细胞植物、单细胞动物和菌类等),学生被眼前奇妙的微小世界吸引,仿佛身临其境。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一定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对生物的亲近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初中生知识有限,往往只能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因此问题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探究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要素,利用多媒体手段,巧妙设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在教学“植物的开花和结果”这一课时,时值深秋,花儿大多已经凋谢,无法用实物展示。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常见的花朵的图片,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接着用多媒体设置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1.简单说说花朵的结构?2.怎样看待花蕊的重要作用?3.雌蕊的哪些结构与果实的形成直接有关?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花朵相关知识进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可以一起讨论解决问题,也可以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学生各抒己见,阐述自己的想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充分利用多媒体引导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与意识。课堂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结构,增强教学效果。
生物教学中,要想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进行高密度、高容量的教学,多媒体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省去了板书的时间,能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尽量多的信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而集声、像于一体的动画演示,又可以缓解学生长时间练习造成的疲劳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诚然,多媒体以其形象性、再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就好比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一)人机对话增多,忽视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有经验的教师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而滥用多媒体手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虽无声却必不可少,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不仅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而且不利于课堂热烈融洽的交流气氛的形成。机械而呆板的人机交流,不仅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而且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学生永远都是教学的主体。多媒体教学中切忌满堂灌的教法,不能教师唱独角戏,只顾操作计算机或监视大屏幕,不顾学生,这样师生交流减少,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事实上,采用多媒体教学,节省了板书时间,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应该更多。教师可通过设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一问一答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以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目光交流、情绪的相互感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走下讲台,适当走动,尽量用身体语言(包括仪表气质、举手投足、音容笑貌、神采情感等)交流教学信息,活跃课堂气氛。要知道,多媒体只是教师手中的一种教学工具,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教师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促进学生发展才是课堂的根本目的。
(二)多媒体利用不当,限制了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
多媒体课件不是把原来的板书搬到屏幕,这样的课件对教学方法的发展没有实质性作用,不仅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学生也没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反而增加了负担,产生疲劳感,影响了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时过分依赖课件,受课件的约束,不敢让学生充分展现个性,使教学局限于固定框架中,缺乏应有的活力和灵活性,制约与束缚了教师聪明才智的发挥和教学艺术魅力的展现。
(三)削弱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学生只是形成了实验的理论知识。要想形成实验操作能力,必须进行实际操作。例如,在上“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课时,重点是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要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显微镜,反复操作,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如果用观看视频录像的教法取代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过程,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重复观察,但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视频录像等材料是经过加工制作出来的,很多材料具有片面性,如时间的缩短或延长,实物的放大或缩小。如果单独看视频录像,不看实物,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就会降低,甚至会产生误解。只有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才能得到真实完整的知识。例如,在上“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一课时,观察叶的形态,让学生观察实物比看录像好得多;又如认识蚯蚓体表的刚毛和黏液及它是如何运动时,可以让学生动手摸一摸,体会蚯蚓的运动方式、表皮粗糙的刚毛及湿润的体表;又如讲果实的结构时,让学生尝一尝苹果等果实,体会果实成熟来之不易……
(四)辅助手段变成主要手段,造成学生学习注意力分散。
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如果为了增强所教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一味增强视觉效果,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削弱教学效果,把多媒体的优点变成缺点。
(五)多媒体课件要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
教师必须认识到,PPT课件作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表现形式,其辅助地位不能改变,它只是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为了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辅教学作用,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充分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并将它们融入课件中,这样便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营造活跃思维的气氛,准确把握哪些内容该用课件演示,扬长避短,合理运用,并将它与教学艺术、教师的人格魅力完美地结合,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生物教学,使教师更灵活地授课,学生更主动地学习。
总之,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得传统的生物课堂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再是单一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也不再是单一的学生听、老师讲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参与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可以更深层次地发挥主导作用。然而怎样将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这是我们应该在实践中认真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细胞;物质;结构;功能;生命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177-01
经过长期的进化过程,造就了现在各生物体相互依存,协调统一,这种和谐,既体现在各生物体的组分之间,又体现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上。从微观的分子水平到宏观的群体水平,都属于生命系统的不同范畴,有着不同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通过笔者多年教学,深深感悟到生物体基本的生命系统各组分间的和谐之美。
一、物质特殊
(一)生命系统的物质性、特殊性。世界是物质的。以细胞为基本生命系统的奇妙而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其组成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无生命元素的存在,说明它与非生物世界的统一性,但却又有重大的区别,尤其是组成细胞的两大有机大分子,如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它们以碳链为基本支架,作为细胞的结构基础,演绎着不同的生命之歌。
(二)生物催化剂――酶。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化学反应,要在常温、常压下快速地完成,就必须要一种高效的催化剂―酶,生命无时无刻都不能离开酶,从小到大,繁衍生息,生老病死,新陈代谢,都和酶有关。它既有同于无机催化剂之处,又有别于它,如具专一性,易变性,反应条件温和性,催化活性受到调节控制等生命特征。
二、结构巧妙
(一)和谐一体。任何系统都有它的边界,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组成,就细胞而言,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结构具一定流动性。细胞核是系统的控制中心。
(二)造型独特。细胞质基质是呈胶质状态,不是简单的胶状物质,其中含有如ATP、葡萄糖、水等各种成分,犹如孕育生命的海洋,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的大海里,承载着一艘艘功能不同的个体―细胞器,它们为了完成自己的不同使命,增加反应的场所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增加膜面积,呈现独特之美。
三、功能完善
(一)各组分既有分工又相互合作。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过程。细胞核中DNA经转录形成的mRNA经核孔出来后,在核糖体上指导合成,经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运输至细胞膜,以外排形式到细胞外。
(二)完善的防控体系。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病菌体的包围之中,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得病,那是因为,在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形成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它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实施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三)应对多变的环境。低等的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太阳虫、细菌、等,都可感知外界环境的改变产生系列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趋于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多细胞生物有多个层次的生命系统,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精密有序结构。各种生物在生命系统的生命舞台上各有角色,相互配合,共同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产生反应。
(四)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膜对物质的进出具控制功能,细胞需要的营养物可从外界进入细胞,细胞不需要的或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不易进入细胞,即使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也不相同,如气体进入是自由扩散方式,细胞选择吸收的小分子或离子是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而大分子物质则是以胞吞方式进入细胞。
(五)能量的转化。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系统,不仅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且时刻从周围环境中获取能量,并利用这些能量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通过叶绿体的光合作用,转化成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糖类、脂肪等有机物中,而这些能量只有转移至ATP中,才能被细胞利用。动植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主要以细胞有氧呼吸的方式逐步将能量释放出来,部分转移到ATP中供生命活动所利用。
(六)细胞具全能性。由于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携带具有本物种特征的全部遗传信息。因此,分化的细胞仍具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在适宜的条件下,可重新分化发育成完整新个体,如利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花卉。
四、曲折历程
细胞如同生物体一样,也要经历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
(一)细胞分裂。单细胞生物体通过细胞分裂增殖而繁衍。多细胞生物从受精卵这个细胞开始,由于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多细胞生物体积的增加主要依赖于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主要方式,形成体细胞)、无丝分裂(不常见)和减数分裂(特殊的有丝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细胞)。
(二)细胞分化。在胚胎发育早期,各个细胞彼此相似,与此同时,有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具有持久性、不可逆性、稳定性,是基因在不同时间、空间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即细胞分化。没有细胞分化,就无组织、器官可言,生特体也就不可能正常发育。
(三)衰老、凋亡。再好的剧情总会落下帷幕,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的衰老和寿命有关,目前对细胞衰老机制,科学家提出了众多假说中,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
参考文献
当然,光凭肉眼我们很难看清它们的真面目,但在显微镜下,它们一个个就都显形了。瞧!这些水中病毒、海藻、细菌、小虫子、甲壳纲动物、鱼卵、动物宝宝和植物(如海草),就像一个浮游生物园,好不热闹。以下可是科学家在显微镜下见识过的浮游生物,其光鲜面目会让你耳目一新。
螃蟹幼体
它只有半厘米长,还是一个小宝宝,脆弱透明,各个肢节在显微镜下依稀可见。不过,尖利的小爪子以及一对生动的大眼睛却很显眼,甚至其多面复合晶体还能看到。
硅藻类
无论何时你都不可能计算出世界上活着多少硅藻,那个数字一定是很大很大。这些小小的、四四方方的单细胞生物体是一种藻类,四周是美丽的硅质细胞壁。硅藻死后,小细胞壁沉到海底,可能渐渐形成海底暗礁。
蓝藻
这些线圈状生物体是地球上最原始生命体的代表,是最早进化的有机体之一,蓝藻进化要借助阳光的力量,可生成糖,这个过程也叫做光合作用,会向大气释放氧气。至今,海洋中的大量蓝藻仍是氧气的主要来源。
鱼卵
几乎所有鱼都会产卵,但是一些鱼(包括鲨鱼)可产出小鱼。少数鱼会保护和孕育它们的卵,最明显的是海马,雄海马担任照顾卵的角色。但是,大部分鱼类在大海里排出大量受精卵,而绝大部分鱼卵会被吃掉。
桡足动物
这些虫子状的生物是最常见的浮游动物,也可能是海洋中最重要的动物,因为它们构成了最丰富的蛋白质来源。它们是虾状甲壳类生物,身体呈泪珠状,长着大触角。桡足动物还是精力充沛的“游泳健将”,神经系统发达,擅长避开敌人追捕。
它们构成了各种鱼类的基础食物。一些科学家相信,如果集合在一起的话,桡足动物就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种群。
毛颚类海虫
这些长而半透明的生物是食肉的海洋动物,它们是构成浮游生物的重要部分。在浮游生物中,它们体形较大,长达10厘米,两侧对称、透明。它们有神经系统,两只眼睛,一张嘴,还有牙齿。头部两边各有一束攫握棘毛,这是它们用来和敌人(小浮游生物)格斗的武器。有的可给对方注入令其瘫痪的毒液。它们身上有一对或两对侧鳍及一尾鳍。有体腔,但无循环系统及排泄系统。
海洋蠕虫
这是一种多节多毛目环节动物,长着大量细小的发丝状附肢,这是它们在水中行进的工具。它们是十分低等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身体长而柔软,全身上下没有骨骼。在海洋生物的演化过程中,蠕虫是比较原始的种类。蠕虫的身体已经具有了完整的神经网,神经网将身体各处受到的刺激反馈给前端的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蠕虫的种群十分庞大。从海洋到陆地、从咸水到淡水,到处都有蠕虫分布。
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所以你看到的“一棵树”也好,“一根草”也罢,其实都是一个细胞。那些奇形怪状的丝,是放线菌的菌丝。放线菌通过大量菌丝覆盖了很大的空间,以便寻找食物。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叫“土味素”的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我们凑近时能闻到“泥土清香”。不过,我们在雨后闻到的泥土清香与此又稍有不同。
放线菌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细菌,它们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当土壤干旱的时候,它的菌丝就会在头部长出一个“果实”来,这个“果实”在生物学上叫“孢子”。孢子有厚厚的一层孢子壁,可以保护它在缺水时也不至于受到损害。原来的放线菌渐渐枯死了,但留下了一个个孢子。这些孢子遇到合适的条件,就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当下雨时,雨水冲开了土壤,这些晴天时埋在土中的放线菌孢子也因此吸附在潮湿空气的小液滴中而四下弥漫。将它们吸入鼻孔,我们就能感觉到一股泥土的清香。又由于土地干旱越久,就有越多的放线菌以孢子的形式存在,所以雨后泥土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显。
放线菌大多数是无毒的,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大量存在于我们的口腔、呼吸道等处。这种小小的微生物不仅能让人闻到泥土的味道,在关键时刻还可以救命。放线菌是一座产生抗生素的宝库,目前医学上常用的抗生素绝大多数都是用放线菌生产的,比如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
提起抗生素,我们很容易想到青霉素。青霉素是由英国生物学家弗莱明最先发现的,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但青霉素并不是万能的,它只能杀死有限的几种细菌,比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1945年,就在弗莱明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的几个月,又传来一条好消息:美国生物学家瓦克斯曼宣布其实验室发现了第二种抗生素――链霉素。这种抗生素对治疗肺结核病有特效。自此,肺结核病才不再是人类的致命疾病。